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知音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知音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知音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知音现象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知音现象

曹文彪

在本文中,我将对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知音现象作点必要的考察。我所以要来做这个工作的原因有两点:第一,知音现象是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的一个十分突出的现象,至少就我的管见所及而言,我认为,在西方的古代文学批评中,即使也存在着同样的现象,却远没有象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表现得那么突出;第二,令我惊讶的是,迄今为止,还很少有学者对这一现象投过关注的一瞥。

就可以查考的资料而言,可以被认为蕴含了知音这一概念的最早的文献,也许是《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对吴公子季札观听周乐的记载。在这个记载中,人们可以发现,作者对这位公子所具有的非凡的理解周乐的才能是十分欣赏的。的确,象吴公子这样一个每听一乐即能说出它所表达的是什么的人,委实是难得一见。接下来我们就想到首先被《吕氏春秋·本味》然后又被《列子·汤问》所记载的“高山流水”的故事。根据这个事故我们知道,当唯一能真正欣赏俞伯牙弹琴的音乐批评家钟子期死了以后,俞伯牙便不再弹琴了,因为在他看来,失去了钟子期这样的知音者,弹琴就没有什么意义了。有趣的是,这个高山流水的故事在《庄子》那里曾被改头换面地重述了一次。在这部阐述道家哲学的经典著作中,人们被告知,惠施死了以后庄子就不再讨论所谓的道了,因为庄子认为没有人再能理解他的讨论了。到了汉代,人们可以在司马迁所写的《报任安书》中感受到一股非常强烈的渴求知音的冲动。在这封全面地陈述他的高情远志的长信的末尾,这位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历史作家告诉人们,他将如何处置他花费了毕生的心血、忍受了难以言述的腐刑而写成的历史巨著《史记》,以及这样的处置对他来说具有什么样的意义:“仆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从这段满怀悲情的话中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不相信在他生活于其中的那个时代以及他生活的周围会有人能够真正赏识他的这部呕心沥血之作,因此,他只得把获得知音的希望寄托于未来以及人烟稠密的通邑大都,并且在他看来,只要能够获得这样的知音,他所遭受的一切痛苦以及耻辱便都算不了什么了。再者,在东汉的王充那里,知音意识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在他的《论衡·自纪》中,这位被知堂老人称为中国古代少有的几个敢于反抗潮流的思想家,这样描述他自己的性格:“才高而不尚苟作,口辩而不好谈对,非其人终日不言。”由此可见,他对谈话的对象是十分讲究的。这是很好理解的:面对一个不能真正理解你的谈话的人,谈话又有什么意义呢?

最为有趣的是,在《世说新语·任诞》中,我们看到前述高山流水的故事又被以积极的形式演绎成另一个充分体现出魏晋风度而且妙味无穷的故事。故事是这样的:“王子猷出都,尚在渚下。旧闻桓子野善吹笛,而不相识。遇桓于岸上过,王在船中,客有识之者,云是桓子野。王便令人与相云:‘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时已贵显,素闻王名,即便回,下车,据胡床,为作三调。弄毕,便上车去。客主不交一言。”关于这个故事,冯友兰教授在他的《中国哲学史简编》中曾经作过极妙的阐述。现将这个阐述引录如下:“他们不交一言,因为他们要欣赏的只是纯粹的音乐美。王徽之要求桓伊为他吹笛,因为他知道他能吹得好;桓伊也就为他吹,因为他知道他能欣赏他所吹的。既然如此,吹完听完之后,还有什么别的要多言呢。”细加玩味,人们可以发现,发生在演奏家桓伊与欣赏家王徽之之间的这种欣赏与被欣赏的知音关系,其知音的程度要比发生在演奏家俞伯牙与欣赏家钟子期之间的知音程度高得多,因为在前一对知音关系中,相互之间已经不必就音乐本身交谈一言,他们对对方的了解已达到洞若观火的水平,总之,作为知音者与被知音者,他们之间已经达到高度默契的程度,而在后一对知音关系中,欣赏家钟子期还觉得有必要用语言去诠释俞伯牙的鼓琴,因为他生怕俞伯牙不知道他对他的鼓琴是充分理解的,因此,作为知音者与被知音者,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没有达到高度默契的程度。

但以上所述只是知音概念的潜在状态。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上,第一个正式提出知音概念的大概是曹丕。在《与吴质书》中,作者很为“知音之难遇”而深感痛苦。接着便有沈约在他的一次文学行为中引入了知音的概念。从《梁书·沈约传》我们知道,“约制《郊居赋》,构思积日,犹未都毕,乃要筠示其草。……至‘坠石磓星’及‘冰悬坎而带坻’,筠皆击节称赞。约曰:‘知音者稀,真赏殆绝,所以相要,政在此数句耳。”然而,从文学批评的角度对知音现象进行系统而深入讨论的,乃是刘勰。阅读《文心雕龙》“知音”篇,任何人都会对其一开始就发出“知音其难哉!音实难知,知实难缝,逢其知音,千载其一乎!”的感叹,留有深刻的印象。作为这个慨叹的核心的乃是知实难逢。为什么“知实难逢”呢?因为,“音实难知”。在发出这样的慨叹之后,这位中国古代最杰出的批评家便着手分析“音实难知”的原因。照他的分析,原因有这几点。第一是“古来知音,多贱同而思古”,所谓“日进前而不御,遥声而有思也”。第二是文人相轻,崇己抑人。第三是“文情难鉴”。最后,第四则是“篇章杂沓,质文交加,知多偏好,人莫圆赅”。随后,他又提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途径,这就是所谓的“多见博观”,具体地说,“一观位体、二观置辞、三观通变、四观奇正、五观事义、六观宫商”。在他看来,只要真正做到这一些,即真正使“斯术既形”,那么问题就可以解决了,用他的话说,“则优劣见矣”。最后,他又用及其形象的语言把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概括为一个互逆的运动过程,这就是,“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而入情”。由于创作和批评处于这样一种互逆的关系之中,因此他坚信,一个批评家果真能够“沿波讨源”的话,那么一切文学作品便都“虽幽必显”了。

从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所谓知音,在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中,其实是两种批评功能——诠释功能与评价功能的合称。下面的篇幅将就此稍作讨论。我们先以诠释功能开始。读者们可以注意到,在“高山流水”的故事中,作为音乐批评家的钟子期,之所以被作为音乐演奏家的俞伯牙视为他的知音,是因为,“俞伯牙鼓琴,钟子期听之。方鼓琴而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泰山。’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钟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钟子期对俞伯牙鼓琴时的心灵运动的轨迹的把握,可以说几乎达到了了如指掌、如镜照形的地步。因此,他之被俞伯牙视为知音乃是十分自然的事情。再比如,如前所说,惠施死了以后,庄子所以不再论道,是因为在他看来只有惠施能够准确理解他的论道。因此很显然,在庄子的心目当中,惠施无疑是他的学术上的一个知音。为了便于讨论,让我且从《左传·襄公二十九年吴公子季札来聘》中引录一段

文字如下:“使工为之歌周南、召南。曰:美哉!始基之矣,犹未也。然勤而不怨矣!为之歌邶、鄘、卫。曰:美哉,渊乎!忧而不困者也。吾闻卫康叔、武公之德如是,是其卫风乎?为之歌王。曰:美哉!思而不惧,其周之东乎?为之歌郑。曰:“美哉!其细已甚,民弗堪也,是其先亡乎?为之歌齐。曰:美哉!泱泱乎,大风也哉!表东海者,其大公乎!国未可量也。为之歌豳。曰:美哉!荡乎!乐而不淫,其周公之东乎?为之歌秦。曰:此之谓夏声。夫能夏则大,大之至也,其周之旧乎?为之歌魏。曰:美哉乎!大而婉,险而易行,以德辅此,则明主也。为之歌唐。曰:思深哉!其有陶唐氏之遗民乎?不然,何忧之远也。非令德之后,谁能若是?为之歌陈。曰:国无主,其能久乎?自郐以下,无讥焉。”很显然,根据这段文字作出吴公子为周乐作者的知音的推断,还存在一个困难,因为这里有一点是不明确的,即我们无从知道他对每一乐所作的诠释是否与它们的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吻合。不过,明智的态度似乎应该是,宁可相信他的诠释是符合周乐作者的创作意图的。这有两个理由。第一,从他对每一乐所作的诠释是那么地肯定、那么地富于变化来看,他的欣赏水平无疑是极高的,依靠这么高的欣赏水平所作出的诠释至少不会与作者的创作意图相去太远。第二,吴公子生当周乐被创作的时代,与周乐的作者具有共同的社会、政治及文化的背景,因此对他来说,准确地领会周乐的创作意图,应该说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

但是,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一个批评家要能真正成为知音级的批评家,似乎还有一个隐性的条件,这就是,被作出准确诠释的作品最好是那些不同流俗或即与既定的社会、文化以及文学规范不相协调的作品。这些作品的命运,通常不是不被理解就是会遭到误解。正象王充在《论衡》“自纪”篇中所说的那样,“论说辩然否,安得不谲常心,逆俗耳?众心非而不从,故丧黜其伪而存定其真。如当从众顺人心者,循旧守雅,讽习而已,何辩之有?孔子侍坐于鲁哀公,公赐桃与黍,孔子先食黍而后啖桃,可谓得食序矣。然左右皆掩口而笑,贯俗之日久也。今吾实犹孔子之序食也;俗人违之,犹左右之掩口也。善雅歌,于郑为人悲;礼舞,于赵为不好。尧、舜之典,五伯不肯观。孔、墨之籍,季孟不肯读。宁危之计黜于闾巷,拔世之言訾于品俗。有美味于斯,俗人不嗜,狄牙甘食。有宝玉于斯,俗人投之,卞和佩服。孰是孰非,可信者谁?礼俗相背,何世不然?鲁文逆祀,畔者五人。盖犹是之语,高士不舍,俗夫不好;惑众之书,贤者欲颂,愚者逃顿。”很显然,要对这样一种“谲常心、逆俗耳”的作品作出准确的诠释,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要看一个批评家是否具备同样独特的读解能力。举例来说,我们之所以认为昭明太子是陶渊明的知音,是因为正是他在许多人都为陶渊明的诗作几乎篇篇写到饮酒而感到大惑不解的情况下,断然作出“吾观其意不在酒,亦寄酒为迹耳”的诠释,大有拨开云雾见太阳的味道。此外,我们之所以把钟嵘也看成郭璞的知音,是因为正是钟嵘一眼就看出诗人所创作的许多“游仙之作,词多慷慨,乘远玄宗”,并且认为“其云:‘奈何虎豹姿’,又云:‘戢翼栖榛梗’,乃是坎棅咏怀,非列仙之趣。”当然,人们依然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昭明太子对陶渊明饮酒诗以及钟嵘对郭璞游仙诗所作的诠释和两位诗人的创作意图相符么?回答也依然是这样:明智的态度是宁可相信是相符的。

接下来让我们再来考察一下作为知音功能的评价功能。我将以下面这个问题开始我们的考察:作为一个知音级的批评家,他应该如何发挥他的评价才能呢?回答是:他应该能够在一部作品遭到普遍的忽视与冷落的情况下,以其卞和识玉、伯乐相马般的慧眼看出它所具有的价值,并且设法把这价值揭示出来。例如,前面曾说,之所以认为昭明太子堪称陶渊明的知音,是因为他对诗人的饮酒诗作出了“亦寄酒为迹耳”的独特而准确的诠释;但实际上,即使不如此,这个评价还是可以成立的,原因是,在诗人及其作品遭到普遍忽视的齐梁时代,昭明太子却能独具慧眼看出诗人及其作品所具有的独特的特点与极高的价值:“其文章不群,词采精拔,跌宕昭彰,独超众类;抑扬爽朗,莫之与京。横素波而傍流,干青云而直上。语时事则指而可想,论怀抱则旷而且真。加以贞志不休,安道苦节,不以躬耕为耻,不以无财为病,自非大贤笃志,与道污隆,孰能如此乎!”“尝谓有能读渊明之文者,驰竟之情遣,鄙吝之意祛,贪夫可以廉,懦夫可以立,岂止仁义可蹈,亦乃爵禄可辞!不劳复傍游太华,远求柱史,此亦有助于风教尔,(萧统《陶渊明集·序》)如果我们考虑到大批评家刘勰在他的《文心雕龙》中对陶渊明及其作品只字未提、大批评家钟嵘在他的《诗品》中也只把陶渊明置于中品的话,昭明太子作出这样的评价就显得尤为难得了。再比如,由于尽管昭明太子曾经竭尽全力为陶诗大唱赞歌,可是在整个唐代人们对陶诗依然是不闻不问,只是到了宋代,才有大才子苏轼起来一反陈见,把陶诗看成是诗中之精品,认为在其平淡的外表下面隐藏着一点也不平常的内蕴,用他的话说就是,“渊明诗初看若散缓,熟看有奇句”,“大率才高意远,则所寓得其妙,造语精到之至,遂能如此,似大匠运斤,不见斧凿之痕”(转引自《冷斋夜话》)。从那以后直到今天,陶渊明及其诗作乃一跃而一直雄踞于诗人及其诗作之首,被认为是继《诗经》之后的又一个不可超越的高峰,就这一点而言,苏轼不仅应该被视为陶渊明的知音,而且也应该被视为宣传陶渊明及其诗作的功臣。的确,如果不是苏轼在昭明太子之后再一次以其独具的慧眼识陶渊明及其诗作于默默无闻之中的话,诗人及其诗作的命运究竟如何,恐怕就很难说了。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这里不再一一列举。

毋庸置疑,对作品所作出的准确而深刻的诠释、客观而高级的评价,带给作者的乃是一种令其极度快乐的自我肯定感。的确,对于一个具有独特创作个性的创作家来说,又有什么比得上某一个独具慧眼的批评家的欣赏与理解更能使他感到由衷的快慰呢?我们可以推断,当俞伯牙弹完一曲钟子期能说出他是志在高山还是志在流水时,当庄子每论完一道,惠施便能说出他所论为何时,两位被欣赏者的内心所感到的喜悦肯定决非寻常的喜悦所可比,用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话说,这种喜况乃是一种心理上的高峰体验。因此,正象我们所知道的那样,正是因为断定自己生前不可能获得这种心理上的高峰体验,伟大的历史作家司马迁才愿意将他用毕生的心血写成的《史记》“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以便寄希望于飘渺的未来,并且借此聊以自慰。同样,也正因为感到无望获得知音的欣赏且因此获得这种心理上的高峰体验,杰出的思想家王充才迫不及待地在《论衡》“自纪”篇中不遗余力地为他的《论衡》所可能招致的种种指责进行辩护。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对传说所讲的陈子昂在长安碎琴卖文之举也就不会感到有什么不好理解的了,简单地说,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个表面上看来十分怪诞的行为归结为追求知音的一种特殊形式。面对这种行为,我们除了对行为人表示同情而外是不应该产生鄙视之念的。同样,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们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许多中国古代作家都希望他们的作品能够“适独座”,即能够为某一个知音级的批评家所欣赏。因为唯有这种批评家的欣赏才能使他们获得一种高度

的自我肯定感。下面所引录的一些作家的感叹与期望都是很能说明问题的:“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经》)“知我者其唯《春秋》乎!”(《孟子·滕文公下》)“痛知音之难遇。”(曹丕《与吴质书》)“故感叹雅制,作《修竹》诗一篇,当有知音以传示之。”(陈子昂《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微之微之!知我心哉!”(白居易《与元九书》))“余之艺及心不能弃于时,将求知者。”(李翱《答朱载言书》)“仆为子条辩之,庶知仆之用心也。”(王禹柟《再答张扶书》)“棋局已残,吾人将老,欲不哭泣也得乎?吾知海内千芳、人间万艳,必有与吾同哭同悲者焉。”(刘鹗《老残游记·自序》)“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

进一步的考察使我们发现,文学批评上知音概念的流行从科举考试制度那里既获得一种功利性的鼓励,也得到一种非功利性的刺激。众所周知。在中国古代的科举考试中,由于实行的是主考官阅卷判分制,因此,对于考生来说,文章能否获得主考官的青睐便至关重要。因为这关系到他一生的功名前途:一旦文章为主考官所赏识,他就可以平步青云;而一旦为主考官所摒弃,他就很可能名落孙山。通常如果一个考生1111111·············的文章被主考官看中并且该考生因此便顺利地步入仕途,那么这位主考官便被该考生视为恩师,而该考生必须对恩师的知遇之恩铭感终生。就这个意义而言,这位主考官的确不愧是该考生的知音。除了这种通过正式的考试与判卷的过程而形成的知音与被知音的关系而外,在中国的传统里,还有一种知音与被知音的关系是通过非正式的考试与判卷,即通过呈文与施誉的过程而形成的,-漂亮,这在唐代犹为普遍。如白居易呈诗给诗人顾况,后者因《原上草》一诗中有“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联而对前者大加赞赏,就是一个非常突出的例子。不用说,在白居易的眼中,顾况乃是难得的知音。其实,在这之前,即在齐梁时代,这种现象就已经颇为多见了。最著名的例子是关于大批评家刘勰的。据《梁书·刘勰传》说,“初,勰撰《文心雕龙》五十篇,论古今文体,引而次之。其序曰(即序志篇,兹不复录)。既成,未为时流所称。勰自重其文,欲取定于沈约。约时贵盛,无由自达。乃负其书候约出,干之于车前,状若货鬻者。约便命取读,大重之,谓为深得文理,常陈诸几案”。同样,在刘勰眼中,沈约无疑也是一个难得的知音。此外,据《南史·钟嵘传》我们也知道,“嵘尝求誉于沈约,约拒之”,同时我们还知道,“及约卒,嵘品古今诗为评言其优劣。云:‘观休文众制,五言最优。齐永明中,相王爱文,王元长等皆宗附约。于时谢脁未遒,江淹才尽,范云名节又微,故称独步。故当辞宏于范,意浅于江。”后面的这个记载到底是否真实可靠,不是我们要关心的事情,与我们讨论的主旨有关的是,钟嵘曾经把他的作品呈给沈约阅读,指望后者能够欣赏它们并且给他以适当的赞誉。可是他的命运没有白居易和刘勰的好,也可能他呈上的文章的确做得不怎么的,不管怎么说,他遭到了沈约的拒绝。我感到有意义的是,我们可以由此推断,如果沈约对他的作品大加赞誉的话,出于一种由衷的感激,第一,钟嵘肯定会把沈约看成他的知音,第二,在《诗品》中,他对沈约的评价很有可能会比现在我们看到的要好得多。毋庸置疑,以上所提到的知音与被知音的关系是相当功利化的,进一步说,也是相当世俗化的。

前面曾说,科举考试也给非功利性的知音关系提供了有力的刺激。现在就要就此略说几句。由上所述不难看出,由科举考试所培养起来的知音关系必然带有非常强烈的功利性色彩,并且因此所产生的作品必然是非常地庸俗陈腐,而这就使得那些真正具有文学天赋的作者产生强烈的不满,希望冲破由科举考试所营造起来的浅陋无聊的文学规范,创作出能够表现个性的作品。当然,这一类作家,准确地说应该是这一类的文人,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科举考试所确立的那种写作规范采取了极端强烈的反抗态度。通常他们对此总是会表现出一种矛盾的心理:独特的、不随流俗的天赋气质及文化品格使得他们对科举考试的那一套不屑一顾,可是功名前途的诱惑又使得他们不得不对之低首下心。这样,对于这些文人来说,与他们的天赋气质及文化品格相吻合的写作一般在两种情况下才有可能。第一是顺利地通过科举考试并且因此取得一官半职以后。人们可以发现,绝大多数中国古代文人的优秀作品都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最有力的证据是,他们应试时所写成的那些诗文作品差不多全都不为人们所知,而他们步入仕途以后随兴写下的诗文作品中却有许多成为千古流传的佳作。第二是在科举考试中连续地名落孙山并且因此彻底绝意仕进以后。这时,这些文人往往会转而从事真正意义上的文学创作,一方面用以抒发自己的愤懑之情,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来表现自己的文学才华,借用中国古代哲学的术语说,这的确可以称得上是毁于彼而成于此。最典型的例子是吴敬梓写《儒林外史》以及蒲松龄写《聊斋》:前者以作者的切身体验和细致的观察为基础对被科举考试毒害甚深的知识分子竭尽讽刺调侃之能事,可以说是一部出以他传形式的忏悔录;后者则通过对狐仙鬼怪世界的描写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渴慕,可以说是一部出以神话形式的白日梦。很显然,基于这样的冲动而写成的作品是很难为主流意识形态所认可、所接纳的。因此,这类作品的作者对知音的渴求必然更加强烈。例如,在《聊斋志异·自志》中,蒲松龄是这样概括《聊斋》的创作的:“集腋成裘,妄续幽溟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这就难怪他不得不以“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作为这篇《自志》的结尾。值得庆幸的是,蒲松龄毕竞获得了许多知音。在《聊斋志异·会校、会注、会评本》(张友鹤辑校,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出版)中,人们从书后的附录中可以读到许多批评家所做的序与跋。从这些序与跋看来,这些批评家对《聊斋》的解读是深刻的,因此可以被认为是蒲松龄的知音。此外,象《红楼梦》这样的作品,较为宽泛地看,也可以被认为是反科举、反主流意识形态的一部充满孤愤的作品,这一点可以从作者写在开篇第一回中的四句题词“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中得到最为集中的反映。所幸的是,和《聊斋》的作者蒲松龄一样,本书的作者曹雪芹也得到了以脂砚斋为代表的许多知音的理解、同情与欣赏。

(文章来源:《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1998年第1期,中华文史网整理。)

中国古代文学3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中国古代文学3 教材、参考书目、必背篇目及概念 一、教材、参考书目 1.教材 (1)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三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2)朱东润主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中编第二册,下编第一册,上海古籍出版社 2.参考书目 (1)袁行霈《中国文学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袁行霈主编《历代名篇赏析集成》,高等教育出版社 (3)鲁洪生、赵敏俐主编《中国古代文学名篇导读》下册,中华书局 (4)傅璇琮、蒋寅主编《中国古代文学通论》(宋代卷、辽金元卷),辽宁人民出版社 二、必背篇目 欧阳修《踏莎行》 梅尧臣《鲁山山行》 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 张先《天仙子》(水调数声)及其雅号 林逋《山园小梅》 晏殊《浣溪沙》

柳永《雨霖铃》、《望海潮》、《八声甘州》 王安石《明妃曲》、《泊船瓜州》 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老夫聊发)、《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定风波》(莫听穿林)、《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题西林壁》、《饮湖上初晴后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秦观《踏莎行》(雾失楼台) 贺铸《青玉案》(凌波不过)及其雅号 周邦彦《苏幕遮》(燎沉香) 李清照《如梦令》、《醉花阴》、《声声慢》 张孝祥《念奴娇》(洞庭青草) 姜夔《踏莎行》(自沔东来,丁未元日至金陵,江上感梦而作) 黄庭坚《寄黄几复》、《登快阁》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其三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陆游《钗头凤》、《游山西村》、《临安春雨初霁》、《剑门道中遇微雨》、《书愤》、《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水龙吟》(楚天千里清秋)、《摸鱼儿》(更能消几番风雨)、《青玉案》(元夕)、《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叶绍翁《游园不值》

中国古代文论复习题

《中国古代文论选读》复习参考题 第一讲先秦 一、填空题 1.孔子是先秦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文艺观主要见诸于由他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关于记录他言行的着作《论 语》。 2.孔子所代表的儒家的文艺观,大体上表现在以“诗教”为核心的文艺观及其对《诗经》的批评。 3.《论语·阳货》:“《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 识于鸟兽草木之名。” 4.孔子关于“文”和“质”的论述,后来被运用到文学创作中,成为要求文学作品内容与形式 完美统一的基本理论,并在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的发展中始终起着主导的作用。 5.孟子对儒家文艺思想发展的突出贡献在于:其"与民同乐"的文艺美学思想,以及“知人论世” 与“以意逆志”的文学批评方法论。 6.孟子在《公孙丑上》中说:“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提出了“知言养气”说 7.“知言养气”说的“气”抓住了人的内在最本质的蕴涵,孟子的“知言养气”说被后人在文论 中广泛运用,形成了中国文论史上以气论文的悠久传统。 8.孟子在《万章上》中说:“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 9.孟子在《万章下》中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提 出了“以意逆志”说。 10.庄子、《庄子》 11.教材指出:《庄子》祟尚自然、反对人为,是其文艺美学思想之核心。 12.要在艺术创造上达到理想的境界,《庄子》认为创作主体必须进入“虚静”的精神状态。 13.《庄子·外物》篇中说“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提出了“得意而忘言”说,恰恰道 出了文学创作中言、意关系的奥秘,此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 14.《庄子》的“得意忘言”说,对后代文学创作和文学理论批评产生了巨大影响,在魏晋以后被 直接引入文学理论,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注重“意在言外”的传统,并且为意境说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名词解释题 1.(孔子的)“思无邪”说 《论语·为政》篇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提出了"思无邪"说。"思无邪"的批评标准从艺术上说,就是提倡一种"中和"之美。《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2.(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兴、观、群、怨"说是孔子在《论语·阳货》里里提出来的,文中说:"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用现代的话简单地说。兴,就是说诗歌有感发人的精神的作用,可以引起人的联想;观,就是说诗歌可以起到观察社会现实的作用,能看到世风的盛衰得失;群,就是说诗歌可以使人们交流感情,达到和谐,起到团结人的作用;怨,就是说诗歌可以干预现实,批判黑暗的社会和不良的政治。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对后世影响极大,成为后世文学批评的一个标准,影响了我国文学中现实主义传统的形成。 3.(孔子的)“尽善尽美”说 孔子在《论语·八佾》中提出的观点,就是要求文艺作品“尽善尽美”,这是孔子文艺思想的审美特征。孔子之所以认为《韶》乐“尽善尽美”是因为《韶》乐是舜乐,舜因为具备圣德而受禅让,符合所谓“唐虞之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历史典故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历史典故 导读:故事出自《列子·汤问》。成语“高山流水”,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音乐优美。 春秋时,楚国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精通音律,琴艺高超。但他总觉得自己还不能出神入化地表现对各种事物的感受。老师知道后,带他乘船到东海的蓬莱岛上,让他欣赏自然的景色,倾听大海的涛声。伯牙只见波浪汹涌,浪花激溅;海鸟翻飞,鸣声入耳;耳边仿佛响起了大自然和谐动听的音乐。他情不自禁地取琴弹奏,音随意转,把大自然的美妙融进了琴声,但是无人能听懂他的`音乐,他感到十分的孤独和寂寞,苦恼无比。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面对清风明月,他思绪万千,弹起琴来,琴声悠扬,忽然他感觉到有人在听他的琴声,伯牙见一樵夫站在岸边,即请樵夫上船,伯牙弹起赞美高山的曲调,樵夫道:“雄伟而庄重,好像高耸入云的泰山一样!”当他弹奏表现奔腾澎湃的波涛时,樵夫又说:“宽广浩荡,好像看见滚滚的流水,无边的大海一般!”伯牙激动地说:知音。这樵夫就是钟子期。后来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后,在钟子期的坟前抚平生最后一支曲子,然后尽断琴弦,终不复鼓琴。 伯牙子期的故事千古流传,高山流水的美妙乐曲至今还萦绕在人们的心底耳边,而那种知音难觅,知己难寻的故事却世世代代上演着。 世上如伯牙与钟子期的知音实在是太少了。孟浩然曾叹曰“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岳飞无眠之夜也道“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

少,弦断有谁听?”苏轼自比孤鸿,写下了“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句子。贾岛却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知音如不赏,归卧故山丘。”的辛酸。 而那豫让“士为知己者死,女为悦己者容”的慷慨豪情又怎样的难得呢。知音难觅,知己难寻,无论红颜还是蓝颜“人生得一知己已足矣!”成了人们永远的思求。 【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历史典故】 1.知音之交的历史典故 2.知音之交历史典故 3.元伯巨卿,鸡黍之交历史典故 4.有关知音的历史典故 5.关于生死之交的历史典故 6.历史典故:八拜之交 7.患难之交的历史典故 8.刎颈之交的历史典故 上文是关于伯牙子期知音之交历史典故,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课件

概论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曾叫“古代文论”,全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发展史”。 时空是“中国古代”;包含“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两个方面。 文艺学的分支:文学史(文学发展史):是探讨各民族文学发展或世界文学发展的具体历史,阐述发展规律的学科。它在历史的过程中对文学作个别的、具体的研究。也是历史学的一个分支。 文学批评:是分析和评价具体文学作品、作家和文学现象的学科。一般针对某部作品、某个作家或一种文学现象,属于个别、具体的研究。 文学理论:研究文学的普遍、一般规律,探讨文学的基本原理,树立基本的文学观念。 文学理论 文学批评文学史 文学创作(作家——作品)文学鉴赏(作品——读者) “意境”,王国维认为作品有境界,必须做到情景交融,“‘红杏枝头春意闹’,着一‘闹’字,而境界全出,”因“闹”字逼真地刻画出红杏怒放的蓬勃生机,又满含着诗人喜迎春色的欢愉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因“弄”字既细致地刻画出淡云拂月,花枝摇曳的美好夜色,也隐约透露出诗人对于春色将阑的惋惜之情。对这两佳句的分析是文学批评,其成果为总结意境的理论提供依据,而在文学史中,许多人都在证明意境的存在。 一、中国古代文论与批评的民族化特色 1.批评家的非职业化 西方文学批评转化为商品生产,成为独立职业。 中国文学批评是士大夫仕宦以外聊以娱人娱己的风雅余事,“余事作诗人”,“余事作批评”。 西方文学批评原训“文学裁判”(literary criticism)。十八世纪以前,西方盛行“判官式的批评”,批评家与作家势不两立。十九世纪以后,批评家与作家之间的对立关系才逐渐缓解。 法国法朗士(1844-1924)《生活文学》宣扬印象主义批评理论,“为了真诚坦白”,“把自己的灵魂在许多杰出作品中的探险活动加以叙述”,“把冷嘲和同情都摆在读者面前,由他们看了以后自己去作判断”。 批评与创作的对立,到近代才消除融合。英国诗人爱理阿德主张“创作必寓批评”,意大利美学家克罗齐主张“批评必寓创作”。 中国批评家们本身就是诗人、作家,既富有理性思考,又具有创作体验。文学批评的特色,是批评与创作紧密相关,文学批评家以作家为友。罗根泽先生说:“批评不是创作的裁判,而是创作的领导;批评者不是作家的仇人,而是作家的师友。所以中国的批评,大都是作家的反串,并没有多少批评专家。”(《中国文学批评史》第一册) 2.批评对象的主体化 中国古代以抒情文学为主。闻一多:“印度、希腊,是在歌中讲着故事,他们那歌是比较近乎小说、戏剧性质的,而且篇幅都很长;而中国、以色列,则都唱着以人生与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 文学批评理论建立在“抒情言志”上。批评时注重创作主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其一,重情趣,强调从作家的情感表现去考察文学的艺术本质和审美特征。 《尚书》的“诗言志”——陆机《文赋》的“诗缘情” 刘勰《文心雕龙》的“物感”说——王夫之《姜斋诗话》的“情景”论 严羽《沧浪诗话》的“妙悟”说——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意境”说 汤显祖作《临川四梦》是“为情作使”(《寄达观》)。《牡丹亭》写南阳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受封建礼教禁锢,但渴望解放个性。一天,她背着严厉的父亲和迂腐的老师,偷偷来到后花园,在游园后梦见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 俞伯牙在蓬莱仙岛上学到高超琴艺后,被周天子拜为司乐太师之职。他奉命修乐谱,专程去楚地采风。 一天,俞伯牙带着琴僮顺汉水而下来到长江口,突然乌云盖顶,狂风大作。 霎时之间,波涌浪翻,惊涛怒吼,将俞伯牙所乘的船颠得起伏摇晃。 船夫急忙拉索,降下帆来。 不多时,暴雨倾盆,江面上金蛇狂舞。船夫速将船摇到山崖下江湾处抛锚系缆,单等那风雨过后,再行开船。 狂风暴雨直到天黑才停。 俞伯牙待风住雨停,站在船头一看,只见月儿初升,挂在崖顶,月影沉碧,波澜不惊,杜鹃啼鸣,更添幽静,不禁触动乐思,犯了琴瘾。他便回舱开囊取琴,对着明月和浩荡的江水弹拨起来。他一曲尚未弹完,突然琴弦断了一根,船夫和琴僮从沉醉中醒来,突然见有个樵夫也立在船头听琴。 船夫掂着一把桨喝问:“黑夜上船为的哪般?” 那人答道:“小人打柴贪晚,被暴雨阻于此崖。雨过之后,正要还家,忽听琴声一片,便冒失上船聆听。”琴僮冷笑道:“山野打柴之人,也敢称‘听琴’二字!” 那人非但不走,反诘道:“若欺负山野之中没有听琴之人,那么这夜静更深,荒崖之下,也就不该有弹琴之客了!” 俞伯牙见这位樵夫出言不卑不亢,便问道:“你既然听琴,可知老夫适才弹的是什么曲子?”

樵夫从容答道:“小人若不知,也就不来听琴了。” 俞伯牙听这口气,颇为惊疑,便道:“那就请讲吧!” 樵夫道:“方才大人所弹,乃是雨后江畔,羁旅愁怀,即景生情,随想之曲。其商声悲凉,使人听了后十分怆然,不过照全曲之意,那 末尾两声应是怕见秋月才好,可惜琴弦嘎不过断,不知是不是此意?” 俞伯牙一听,连忙说道:“先生所言极是!快别站立,坐下一叙!” 樵夫听了这话,爽然坐下。 琴僮见樵夫不谢而坐,忿然道:“山野粗人,真不知礼数,也不 看看眼前是何大官儿哩!” 樵夫白了琴僮一眼,朗声道:“我钟子期有个怪脾气,只看琴艺 高低,不问官阶大小。” 俞伯牙见自报家门的钟子期虽身为樵夫,却有一股傲气,便有几 分不满。他捋着银须问道:“你既能听得出琴声一二,想必也晓得一 点乐理吧?” 钟子期一听这话中有奚落之意,便索性傲然答道:“假若老大人 于乐理上有何不明白处,只管发问就是!” 俞伯牙听钟子期口出狂言,便道:“那老夫就彻夜不眠,来个打 破沙锅问到底了!” 钟子期点点头道:“大人请随便问!” 俞伯牙想:“若是挑太难的发问,算是欺负这乳臭未干的小儿, 只有拣个简单的难住他,才好叫他服气。他略一思忖,便问道: “《礼经》云:‘文之以五声,播之以八音。’《书经》亦云:‘八 音克谐。’请问:这‘八音’作何解释?与‘七音’有何不同?”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学习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读书笔记专业课程:·藻类学、真菌学、植物地理学·人类学·生物工程和生物信息学·生物工程、生物技术和生物经济学·生物有机化学·生物物理学·高等植物的植物学和生态学·细胞生物学和组织学·发育生物学与胚胎学·生态学(所有的课程授课语言都是英语)·昆虫学·进化生物学·基础和应用生物学·普通生物化学·遗传学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写于1857年8月下旬,它是马克思为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即《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又陈《资本论》的初稿)而撰写的一篇导言。《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1902年才在他的遗稿中被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一、写作背景 1857年爆发了席卷欧美的世界性经济危机,当时马克思在给恩格斯的信中说:“我现在发疯似的通宵总结我们的经济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导言》的写作目的:一是为了揭示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和实质;二是为了批判当时国民政治经济学和庸俗经济学,还有巴师夏、凯里等庸俗经济学。他们一方面把物质生产看

作是与社会性质无关的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下的生产;另一方面有割裂了生产与分配等关系,把分配说成是随心所欲的事情。马克思在《导言》中,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的错误观点,认为物质生产总是在一定社会性质(生产关系)下的生产,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是物质生产的四个环节,生产是这四个环节的起点,并以生产为出发点论述了生产与消费、分配与交换的一般关系。《导言》对政治经济学的方法还作了专题论述。 二、内容提要 这是一篇没有写完的导言,主要由四个部分构成:1、生产;2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一般关系;3、政治经济学方法;4、生产。生产资料和生产关系。国家形式和意识形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的关系。法的关系。家庭的关系。这里节选前三部分: (一)生产 这一节的中心是批判了国民经济学把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看成是一种永恒的自然关系的错误观点,论述了物质生产社会性质,主要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出发点、对象和本题。 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什么? 1、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是一定社会性质的物质生产 政治经济学研究物质生产,就必须研究物质生产的社会性质(生产关系),研究生产交换中的个人,就不能脱离社会

高考必考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高考必考中国古代文学常识 导读:中国古代文学 (一).先秦文学 1.上古神话 中国古代神话名篇有: 女娲补天、后羿射日、精卫填海、(盘古)开天辟地、黄帝战蚩尤 2.先秦散文 A.儒家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五经”:《诗经》《尚书》《礼记》《易经》《春秋》 B.历史散文 《左传》(编年体)《战国策》(国别体)《国语》(国别体) “春秋三传”:《左传》《谷梁传》《公羊传》 C.诸子百家散文著名的有: ①老子,李耳,字聃,道家学派创始人,著有《道德经》。 ②孔子名丘,字仲尼。是儒家学派创始人,《论语》是孔子弟子记载孔子和他的学生言行的书。 ③墨子名翟,墨家学派创始人。《墨子》53篇。 ④孟子名轲,字子舆。儒家学派继承者。《孟子》是孟子学生记录孟子言行的书。(《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庄暴见孟子》《鱼我所欲也》。)

⑤庄子,名周,战国道家著《庄子》。 ⑥荀子,战国儒家,著《荀子》32篇。 ⑦韩非子,法家。著《韩非子》。 ⑧《吕氏春秋》又称《吕览》,是秦相吕不韦和他的门客的集体创作。 ⑨李斯的代表作是散文《谏逐客书》。 ③先秦诗歌 A.《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305篇。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歌,雅是乐歌,颂是祭歌。诗经的表现手法是比、兴、赋。“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的。“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赋”直陈其事。 B.《楚辞》。西汉学者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辑成书,定名为《楚辞》。屈原(前340?-前277?)名平,我国伟大爱国主义诗人.曾在楚国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代表作是《离骚》《九歌》《九章》。 (二).两汉文学 两汉散文 ①贾谊,世称贾生。又称贾长沙,贾太傅。著《新书》十卷。《过秦论》、《论积贮疏》是他的代表作。 ②司马迁,字子长,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著《史记》首创“纪传体”,分为本纪、世家、列传、表、书。鲁迅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考研《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讲义、习题、答案

中国古代文论 绪论 基本知识 1.儒家的文学教化论是从先秦到汉代逐渐形成的。 2.一般而言,儒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而道家思想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和范畴主要受到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 4.意境说和教化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 5.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为最早。 6.何文焕的《历代诗话》,丁福保的《历代诗话续编》、《清诗话》,郭绍虞等的《清诗话续编》是重要的诗话资料的汇编。 7.《词话丛编》的编者是唐圭璋。 8.最早运用评点的批评方法的批评家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 9.金圣叹把评点的批评方法推向了高峰。 10.重要的文学评点有毛宗岗的《三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和脂砚斋的《红楼梦》评点。 思考题 1.简述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 中国古代文论的民族特色与中国古代的社会形态、中华民族的文化背景与思维方式,以及中国文学的特点及其演变发展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1)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历史悠久,独具体系,有其深刻性与正确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2)由于受到古代社会农业性和宗法性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理论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又有多义性。 (4)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国古代文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志),发展为义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5)由于汉语独特的结构和声律特点,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也从中总结出一套结构形式和使用技巧。“古雅”的审美范畴和“复古”的文学思潮也是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特色。 (6)由于中国古代文学家和批评家往往一身二任,故其理论批评文字也往往也具有浓烈的文学性。 2.简述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中国古代具有系统性的文论专著不多,主要的表现形态为: (1)散见于子书中的某些章节和片段的文论。 (2)笔记体的诗话和词话。 (3)文人间来往的书信和各种文集的序跋。 (4)小说和戏曲评点。 (5)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曲、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有关文学的言论。 (6)古代一些选集和总集的编撰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倾向。 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写在括号内) 1.一般而言,主要影响文学的外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 2.主要影响文学的内部规律方面的是()。 A.儒家思想B.道家思想C.佛家思想D.墨家思想 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体系的两大支柱教化说和()。

中国古代文学诗文背诵首原文

中国古代文学诗文背诵篇目(100首)原文 (一) 先秦部分(10篇)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3《采薇》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 曰归曰归,心亦忧止。 忧心烈烈,载饥载渴。 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 曰归曰归,岁亦阳止。 王事靡盬,不遑启处。 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彼路斯何,君子之车。 戎车既驾,四牡业业。 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 君子所依,小人所腓。 四牡翼翼,象弭鱼服。 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行道迟迟,载渴载饥。 我心伤悲,莫知我哀。2《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匪来贸丝,来即我谋。 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 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 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 于嗟鸠兮,无食桑葚! 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 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 自我徂尔,三岁食贫。 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 夙兴夜寐,靡有朝矣。 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 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 淇则有岸,隰则有泮。 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发展的阶段性

浅析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理论的四个发展阶段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以中国浩繁如海的文学作品为源泉,随着文学创作的发展不断地得以丰富和补充,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从笼统到具体、从粗疏到细致、从浅显到深刻的发展过程。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人们对文学理论的探索大大提高了文学自觉意识,起着总结前人、启迪后者、引导方向、开拓视野的作用。两千多年以来,经过无数代人孜孜不倦的探索和研究,中国古代文论形成了四个极具特色的发展阶段,并由此耸立起了三座连绵起伏的文学理论高峰。 一、文学批评的萌芽初创期:先秦两汉文论(基本文学理论奠基阶段) 先秦的文学批评理论包含于文艺、总体文化评述以及政治、哲学和社会思想中,没有从政治、哲学和思想意识中独立出来,处于混沌的状态。这个时期,基本上没有形成独立的文学批评理论著述,相关观点都散见于文学作品或者其他政治、哲学理论著述中。这一时期,以孔子的“兴观群怨”说,孟子的“养气说”,老子的“意象”论,庄子的“得意忘言”等有关论述比较有代表性,表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文学的性质、功能及发展规律的初步探索。 到了两汉时期,文学明显受道家思想影响,经学进一步神学化,因为文学批评也随之陷入神秘化的境地。除了王充等少数反神学迷信的思想家、文论家提出了一些有价值的观点外,这一时期的文学理论成果不够集中。 先秦两汉时期是中国文学批评的草创时期,因此,这个时候的文学观点大多比较零碎,散乱,具有一定的片断性,没有形成专门的体系,也没有产生严格意义上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是人们对文学进行外围研究并试图深入文学内部研究的摸索期。 二、文学批评的蜕变成熟期:魏晋南北朝文论(文学整体建构理论高峰) 魏晋南北朝文论是中国古代文论的成熟期,这一时期产生了一系列极具体系性和理论深度的文学批评理论专著,如曹丕的《典论论文》,陆机的《文赋》,刘勰的《文心雕龙》和钟嵘的《诗品序》等。魏晋南北朝时期,人们对文学的研究开始从外围研究转变到注重文学内部规律的探讨。《典论论文》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第一部具有严格意义上的文学理论专著,全面探讨了文学的体裁、创作、功能和意义等方面的内容。陆机的《文赋》是我国第一篇讨论文学创作全过程的专论,详细地论述了文学创作各个方面的问题,是前承古人、后启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浅谈《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知音情结 [内容摘要]本文以明末小说家冯梦龙的《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为切入点,通过对故事情节的浅略分析,在更为大众化、民间化的话本中窥探中国传统的知音情结。本文将主要围绕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论述:(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二)话本情结分析;(三)何为知音;(四)小结。 关键词:知音俞伯牙钟子期话本文化 两千年以来,伯牙子期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为世人所传颂,《列子·汤问》、《韩诗外传》、《淮南子》、《风俗通义》、《五知斋琴谱》、《大别山志》、《琴台纪略》、《说苑·尊贤》《荀子·劝学》、《淮南子·说山训》、《史记》、《韩非子》、《吕氏春秋》、《乐府解题》、《醒心琴谱》、《双琴书屋琴谱集成》、《以六正五之斋琴谱》、《五知斋琴谱》、《琴苑心传全编》、《杨抡伯牙心法》、《神奇秘谱》、《玉梧琴谱》等史料中均有记载,可谓是史不绝书。虽版本各有差异且在细节方面有所出入,但其中或多或少流露出来的中国传统文人“觅知音”的情怀可见一斑。 (一)高山流水典故梗概 俞瑞,字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人氏,出任晋国上大夫,善鼓琴作曲(经考证,“俞瑞”一说乃冯梦龙杜撰,而历史上确有伯牙其人。《荀子·劝学》曾记载:“昔者瓠巴鼓瑟,而沉鱼出听;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①。”)。钟徽,字子期,楚国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冲担、拿板斧的樵夫(相传其父是当时宫廷中的一位有名的乐师,精通乐理,擅长弹琴,对钟子期产生了耳濡目染的影响,此说法尚未经考证)。一日,俞伯牙奉晋主之命修聘于楚国,拜辞楚王后思念故国家乡的胜景,与随从一行乘坐两只大船游览楚地美景。八月十五月圆夜泊于山崖之下,醉心于雨后江月,琴兴大发掌琴奏乐。琴音悠悠间主弦促断,即偶遇听琴樵夫钟子期。俞伯牙欲试钟子期的才情,先志在泰山,奏《高山》;后志在流水,奏《流水》,钟子期每每得之,“辄穷其趣②”并把曲中意象说得穷极通透。由是二人结为知音之交,约定来年仲秋五六日相见。到了约定之时,伯牙未见子期,心存疑惑亲自寻往,路遇钟子期之父,得知钟子期买书攻读,白天樵采负重,晚上苦心读书,导致心力交瘁,病重亡故。俞伯牙痛失知音,认为世间再无知己,于是断琴绝弦,奉养钟子期双亲。伯牙与子期情深义重,演绎千古佳话。 (二)话本情节分析 在话本《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中国传统文人的知音情怀。冯梦龙如此说道:“恩德相结者,谓之知己;腹心相照者,谓之知心;声气相求者,谓之知音③。”千百年来,中国文人所渴求的,无非是意趣相投的知己。这种交情无关身份与利益,无关权势与目的,是精神上的平等与互助。 有学者质疑,伯牙和子期,一个是身份高贵侍奉帝王的上大夫,一个是地位卑微出没于

中国古代文学必背

1.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氓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3. 溱洧 溱与洧,方涣涣兮。 士与女,方秉蕑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 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 洧之外,洵訏且乐。 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注释:溱[zhēn]、洧[wěi]:河名。溱,古水名。源出河南省密县东北,东南流,会洧水为双洎[jì]河,东流贾鲁河。洧,古水名,源出河南登封县阳城山。 蕑[jiān]:香草名。生在水边的泽兰。当地当时习俗,以手持兰草,可祓除不祥。《诗·陈风·泽陂》:“彼泽之陂,有蒲与蕑。”这里用为兰草之意。 訏[xū]:广大无边。 将谑:将读作xiang,与相谑同。 4.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批评史重点

批评史(上) 一.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深化和扩展------唐宋金元时期 1.殷璠“兴象论” “兴象论”是殷璠从反齐梁的角度以及总结盛唐诗歌艺术成就的基础上提出的诗歌创作主张。他从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角度,指出六朝人过于偏重在词藻、声律等具体形式、技巧方面,而轻视了审美意象的创造,因此提出了诗歌创作应以创造“兴象”,即艺术意象为主的思想。 “兴象”是殷璠首先提出的重要文艺美学概念,指诗歌中完整的审美意象,偏重于指主体比较隐蔽的客体形象,它可以极大地感发人的性灵,产生浓厚的审美兴趣,启发人们丰富的想象。因此说“兴象”是“可以兴”的审美形象。 标举“兴象”,反对“轻艳”是殷璠诗歌理论的基本特征。 2.王昌龄“诗境论” 王昌龄著有《诗格》一书,他强调了诗歌创作必须在意与境密切结合的情况下进行构思。创作中首先要立意,但诗歌创作中的意必须与外境融为一体,然后才能产生有艺术价值的好作品,如“境思不来,不可作也。” 意与境的融合,就是心与物的结合,这样才能创造生动的艺术形象。 以心击物,深穿其境,即是要求心与物能水乳交融,这种心与物的结合又必须在创作主体“安神净虑”(“虚静”)的条件下实现。 意与境的和谐,必须任其自然,由感兴而生成,绝不是人为强制所能达到的。 王昌龄关于诗境的论述,一般以<<吟窗杂录>>本<<诗格>>中的“三境”、“三格”说作为主要依据。 3.杜甫的文学思想要求表现民生疾苦,“为民请命”。他主张文学创作要描写现实的社会内容。 杜甫对庾信后期诗歌、齐梁著名诗人艺术成就、初唐四杰诗歌创作都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戏为六绝句>>中以诗论诗,杜甫对待前代文学的态度是既要继承风雅的传统,“别裁伪体”,又要“转益多师”。 杜甫诗歌创作思想核心是讲究传神。 4.皎然“取境说” “取境”指诗歌意境的创造,他认为诗歌意境构思过程中要依靠诗人的灵感,出现“意境神王,佳句纵横”。他力求把人工修饰与天工自然融为一炉,很重视人工修饰在意境创造中的作用。 皎然对诗境审美理想的追求,仍是在天真自然,有象外之奇,有飞动之貌,写冥奥之思,若不思而得。 皎然在<<诗式>>、<<诗议>>中论述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具有象外之奇,言外之意;气腾势飞,具有动态之美; 真率自然,天生化成,无人为造作痕迹。 <<诗式·取境>>云“或云:诗不假修饰,任其丑朴,但风韵正,天真全,即名上等。予曰:不然。无盐阙容而有德,曷若文王太姒有容而有德乎?又云:不要苦思,苦思则丧自然之质。此亦不然。夫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取境之时,须至难至险,始见奇句;成篇之后,观其气貌,有似等闲,不思而得。此高手也。有时意境神王,佳句纵横,若不可遏,宛如神助。不然,盖由先积精思,因神王而得乎?” 5.晚唐司空图提出了“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思与境偕”等著名诗歌美学范畴。他 在诗歌理论批评中,比较偏重于诗歌的艺术美,深入地探讨了诗歌意境的美学特征。 诗歌的“味外味”---“文之难,而诗之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文学作品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了许多具体的景象,但文学作品的真正醇美之处在于由这些具体景象所构成的,存在于这些具体景象之外的艺术意境上,可以让读者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它、丰富它。 诗歌的“味外之旨”、“韵外之致”---指艺术意境所具有的含蓄不尽、意在言外的特点。司空图欣赏的是以这种艺术意境来表现山水田园隐逸生活、寄托佛老情操的诗歌。 司空图认为诗歌意境的创造,必须做到“思与境偕”。它指诗人在审美创造中,主体与客体、理性与感性、思想与形象的融和化合,是和某种特定的外在境界相联系的。 诗歌“醇美”之味在诗外,亦即“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6.白居易:为艺术而艺术,为生活而艺术 他强调诗歌创作要起到“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积极社会作用,创作方法上要体现“直书其事”的“实录”精神。 7.陈子昂的兴寄论与风骨论 陈子昂针对六朝文学内容不够充实、不注意整体审美形象塑造两个弊病,从正面提出了“兴寄论”与“风骨论” 的文学创作主张,这也正是唐代前朝文艺思想发展中的核心思想。他在<<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中提出他的文学主张。

和合故事《高山流水遇知音:俞伯牙和钟子期》(读经典,陪伴即教育)

《高山流水遇知音》 ——读经典,陪伴即教育 俞伯牙和钟子期 音乐在中华上下五千年历史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说到音乐就必须要提《高山流水》,它是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此曲悠扬清婉,使人仿佛置身于俊朗高山、幽幽清风、澄澈流水之中。此曲也见证了伯牙和子期的“知音”友谊,他们也成为了中国千百年来的至交典范。 俞伯牙,春秋时期楚国郢都人,伯牙最擅长弹琴,从小就对音乐有极高的天赋,造诣极深。荀子曾对伯牙评价道“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足以见得伯牙高超的弹琴技艺。钟子期虽是一介樵夫,但是他对音律却十分精通,因此才有了“高山流水遇知音”的千古佳话。 1.?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善古琴,子期擅长听音辨意。伯牙从小就对音律有极高的天赋,他拜师名门,刻苦学习最终成为一代杰出的琴师,但是没有人能懂他,没有人能懂他的音乐。一天伯牙行至山涧,晚上的江面风平浪静,伯牙兴致大发,携琴而弹,突然琴弦震颤,这是琴师的心灵感应,说明有人在附近听琴,果然看到一个樵夫状的男子,他就是子期。伯牙与子期一见如故,伯牙邀请子期上船详谈,子期一见伯牙的琴便说:“这是瑶琴,相传是伏羲造的。”接着,子期又把瑶琴的来历说了出来,伯牙心中暗暗佩服。伯牙又为子期弹奏,子期聚精会神聆听。伯牙弹奏一曲《高

山》,子期感叹道:“善哉,峨峨乎若泰山(多么巍峨的高山啊)!”伯牙又弹奏一曲《流水》,子期又叹道:“善哉,洋洋乎若流水(多么浩荡的江水啊)!”听到子期的评价伯牙既激动又佩服,终于有人能听懂他的琴声了,至此伯牙与子期惺惺相惜,成为生死之交,并相约第二年中秋在此江边,伯牙抚琴,子期赏琴。 2.?知音再难觅,伯牙终绝弦 第二年中秋,伯牙如约而至,但是子期迟迟没有出现。伯牙用琴声召唤子期,子期依旧没有出现,伯牙失落而归。第二天,伯牙向一位老人打听子期的下落,才得知子期已不幸染病去世。临终前子期留下遗言,让后人将他埋葬于江边,到中秋之时,他就能听到伯牙的琴声。知道实情,伯牙悲痛万分,他来到子期的墓前,弹奏了《高山流水》。弹罢,他挑断了琴弦,长叹一声,把心爱的瑶琴在子期的墓前砸毁。伯牙悲叹道:“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伯牙认为只有钟子期才能听懂他的音乐,如今,子期已逝,就再没有人能懂他了。这就是俞伯牙和钟子期的知音故事,伯牙痛心疾首怀念知音,人们因他们的故事感叹知音难觅。 伯牙子期的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人生苦短,得一知音而无憾。人的一生中会遇到许多形形色色的人,然而能遇到惺惺相惜的人是人生一大幸事。真正的友谊是建立在相互理解、相知相惜的基础之上的。“伯牙绝弦”是结交知音的千古佳话和楷模。伯牙将自己的感情融入琴声之中,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的伟岸情怀,像流水一样的深邃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与智慧与他产生了共鸣。

中国古代文学史背诵、熟读篇目

熟读: 曹操《蒿里行》 孔融(与曹操论盛孝章书)、 诸葛亮《出师表》、 王粲《登楼赋》、 曹植《洛神赋》、《赠白马王彪》、《美女篇》、《泰山梁甫行》、《求自试表》、 阮籍《咏怀诗》“夜中不能寐”“嘉树下成蹊”、“驾言发魏都”、“一夕复一朝”、 嵇康《幽愤诗》、《与山巨源绝交书》 江淹《别赋》、 庾信《哀江南赋》、 蔡琰《悲愤诗》、 陆机《赴洛道中作》“揔辔登长路”、 左思《咏史》八首、《娇女诗》、 郭璞《游仙诗》“京华游侠窟”、 陶渊明《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乞食》、《饮酒》(并序)“衰荣无定在”、“清晨闻叩门”《杂诗》“白日沦西阿”、《咏荆轲》谢灵运《登池上楼》、《登江中孤屿》、《石壁精舍还湖中作》、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代放歌行》、《拟行路难》“奉君金卮之美酒”、 谢朓《之宣城郡出新林浦向板桥》、《晚登三山环望京邑》、

孔稚圭《北山移文》、 郦道元《江水》、 杨衒之《洛阳伽蓝记》 庾信《拟咏怀》“摇落秋为气”、 乐府民歌《子夜歌》“始欲识郎时”、“今昔已欢别”《华山畿》(两首)、《读曲歌》“打杀长鸣鸡”《那呵滩》(两首)、《琅琊王歌辞》“新买五尺刀”、《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整个小说部分 背诵: 曹操《短歌行》、《步出夏门行》、 陈琳《饮马长城窟行》、 王粲《七哀诗》“西京乱无象”、 刘桢《赠从弟》、 曹丕《燕歌行》《杂诗》“西北有浮云”、 曹植《洛神赋》“余告之曰:其形也……采湍濑之玄芝。”《七哀》、《白马篇》、《野田黄雀行》 潘岳《悼亡诗》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归园田居》“少无适俗韵”、《饮酒》“结庐在人境”、《读山海经》“精卫衔微木” 乐府民歌《西洲曲》、《木兰辞》、《敕勒歌》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_张伯伟

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 张伯伟 内篇 第二章推源溯流 一、“推源溯流”法的产生,从思想背景上看,乃奠基于由史官发轫、孔子开创的古代学术传统;从创作背景上看,则又与模拟传统有关。这两个背景,在精神上融会贯通之处在于,它们强调由继往而开来,由摹拟而创新,由“通”而“变”。 二、文学摹拟的动机,不外三类:因感动而摹拟,因学习而摹拟,因好胜而模拟。 三、摹拟:“文体”;技巧 “文体”:某某体,陶彭泽体 技巧:结构、句式、遥望、意象、炼字 四、“举本统末”的思想方法:执“体”以观“用”,亦可以缘“用”以得“体”。“举本统末”的意义在于为建立新的文化秩序而对以前的学术重新评价、调整、组合,以融合孔、老作为人们新的生活准则。 五、钟嵘使用“推源溯流”法,不仅仅只是用艺术史的眼光,更重要的是用艺术哲学的眼光;因此,这既是史学的,更是哲学的。钟嵘运用“推源溯流”法,是要以他的艺术哲学重新审视艺术史,从而建立一个新的理论秩序。 六、“推源溯流”法的类型 论字句;论风格;论诗派;论变革 七、“推源溯流”法的解剖 从钟嵘的具体运用来看,其完整的评语应由三部分构成,即渊源论——推溯诗人的渊源所自;文本论——考察诗人及其作品的特色;比较论——从纵横关系中确定某一诗人的地位。这三部分就构成了“推源溯流”法。 评左思: 其源出于公干。——渊源论 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文本论 虽野于陆机,而深于潘岳。——比较论 八、“推源溯流”法举例 1、“渊源论”阐说 谢灵运、曹植:蝉联章法、交错句与隔句对、工于炼字、善于发端、境界相类。谢灵运、张协:形似语、以偶句写景 2、“比较论”阐说 相同者;不同者 3、“文本论”阐说 特色;说明;最终评鉴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导读 题型: 一、简答(10分*4=40分) 二、论述(30分*2=60分) 1.《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主要内容: (1)研究得出了一个最重要的哲学结论:市民社会决定国家 (2)阐述了先进理论的作用,指出“批判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 (3)指出人类从各种形式的压迫下获得彻底解放的途径并论证共产主义革命的必然性;指出无产阶级是能实现这种革命变革力量的社会力量,无产阶级把自己解放出来,也就必然推翻剥削制度的一切基础,从而解放全人类。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无产阶级也把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人类解放的头脑是哲学,它的心脏是无产阶级。 重要意义: (1)开始用社会的物质生活来解释政治生活,表明马克思第一次试图用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明社会生活的最重要的现象,从而成为马克思在发现唯物史观进程中的发端,为发现唯物史观开辟了途径。 (2)马克思还第一次表述了无产阶级作为旧制度的破坏者和新制度的创造者的历史使命思想。 (3)恢复、确定了走马克思唯物主义的哲学路线。 2.如何阐述异化劳动的思想及意义。 主要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资产阶级哲学关于“异化”的概念和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关于“劳动”的概念,在用“异化”概念来分析社会关系式,把它同劳动的本质、私有制的产生及社会制度的变迁联系起来,创立了“异化劳动”范畴。认为它包含四个基本特征:(1)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相异化;(2)工人同自己的劳动行为相异化;(3)人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4)人同人的相异化。马克思还用异化劳动来论证历史的进场:私有财产是一切异化、首先是劳动异化的基础和基因,又是劳动异化的结果。因此,只有扬弃私有财产,才能结束异化劳动,而只有克服异化劳动,才能消除产生私有财产的条件。由此,马克思更加深刻的论证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 重要意义:异化理论在手稿中具有核心的地位,“异化劳动”的观点也是马克思关于资本占有他人的雇佣劳动理论的最初表达形式。 3.《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写作背景、主要内容和重要意义。

中国古代文学考研背诵篇目

古代文学背诵篇目

第一编先秦文学 诗经:关雎、桃夭、汉广、黍离、溱、蒹葭、七月、鹿鸣 国风周南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国风周南桃夭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国风周南汉广 南有乔木,不可休息。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国风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 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 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国风郑风溱zhen洧wei 溱与洧,方涣涣兮。士与女,方秉蕑jian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溱与洧,浏其清矣。士与女,殷其盈兮。 女曰“观乎?”士曰“既且。”“且往观乎!”洧之外,洵訏且乐。维士与女,伊其将谑,赠之以勺药。 国风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小雅鹿鸣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吹笙鼓簧,承筐是将。人之好我,示我周行。 呦呦鹿鸣,食野之蒿。我有嘉宾,德音孔昭。 视民不恌,君子是则是效。我有旨酒,嘉宾式燕以敖。 呦呦鹿鸣,食野之芩。我有嘉宾,鼓瑟鼓琴。 鼓瑟鼓琴,和乐且湛。我有旨酒,以燕乐嘉宾之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