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中国翻译现状.

当代中国翻译现状.

当代中国翻译现状.
当代中国翻译现状.

五、结论

通过对比分析,发现英语和汉语被动句有如下几个共同点和不同点:

1.在被动句构成和主、被动转换方面,英语和汉语被动句都主要靠句法和词法手段,但是在被动动词的构成方面二者间有一些差异。

2.英语被动动词是经过形态变化而形成的,而汉语的被动动词没有经过形态变化,只是在句中加上表示被动的介词“被”。

3.英汉两种语言都具有标记和无标记被动表达方式。英语被动句中无标记被动句的使用频率不高,而汉语被动句中大多是无标记被动句。在被动句语义内涵特征方面,英语被动句不表示“遭遇”或“接受性”含义,汉语被动句虽然不是专门用来表示“遭受性”语义的,但有时汉语被动句的贬义色彩非常浓。

参考文献:

[1]陈定安.英汉比较与翻译[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2]丁声树.现代汉语语法讲话[M].商务印书馆,1961.

[3]谷婷婷.英汉被动句式的比较[J].宿州师专学报,2003.

[4]龚千炎.现代汉语里受事主语句[J].中国语文,1980,

(5.

[5]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M].高等教育出版社,1980.

[6]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7]林语堂.开明英文文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2.

[8]刘迅,李定坤.英汉被动句比较[J].华中师院研究生学报,1984,(3.

[9]刘月华.实用现代汉语语法[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83.

摘要:中国翻译理论发展历史源远流长,但是在翻译学的建立,以及翻译理论的特色和翻译流派等问题上,还处于一种争论的状态中。在当前紧迫的学科建设中,研究者要处理好这些问题,尤其是传统翻译论和现代翻译论,以及翻译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把握翻译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翻译沿革翻译学

自人类开始翻译活动,尤其是文字翻译活动以来,对翻译的研究便从未中断。每次随着翻译活动高潮的到来,翻译研究就趋向深入,翻译研究中的争论也愈加激烈。

中国翻译研究的历史源远流长,某些方面的成就并不亚于西方。但即便是在第二次翻译高潮中,大多数的名家更多地从事翻译实践活动,而对理论的研究则止于经验,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而在第四次高潮前的几十年中,由于政治等方面的原因,中国翻译理论的研究停滞不前,直到改革开放,翻译领域才又逐步恢复到应有的局面。但几十年的断层必然导致了研究基础的不足。

1.中国翻译的沿革

1897年,中国著名学者严复总结中国三国时代佛经翻译家支谦的理论,结合外国翻译理论及其自身经验,提出翻译标准“三字经”——

—“信、达、雅”。但是上述理论只是囿于翻译活动本身而言,尚未从语言学理论高度说明问题的本质。

早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英语学界泰斗林语堂就主张翻译不仅要重视通顺,还要唯美,因为翻译就是艺术。他写的英文便可说明这一点,确实美,令外国人都叹为观止。50年代,中国翻译家傅雷说:“翻译应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在形似而在神似。”

他认为即使是最好的译文,其韵味比起原文也会逊色或译过头,翻译只能尽量缩小这个差距。60年代,钱钟书先生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翻译既要保持原文风味,又不能暴露牵强附会的痕迹,这就是“化境”。杨周翰也属此派学者。由此可见中国学者大多深受严复翻译思想影响。

20世纪50年代到60年代间,中国翻译理论主要是借鉴美国和前苏联的文艺学理论。

中国翻译研究很长时间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在国际上相对滞后,20世纪90年代,有关翻译研究论文主要探讨翻译技巧,从文化和意识形态等更广阔的视野研究翻译的学者寥若晨星。90年代后,大量西方的翻译理论被译介到中国,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学派、结构学派、文化学派等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有了很大的发展,但在翻译学是否已经成立,以及翻译定义、翻译标准等方面还处于一个争论的状态,还没有形成清晰的流派思路。

20世纪后期,特别是最后20年间,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各种新理论层出不穷。翻译理论家开始打破学科壁垒,纷纷以其他学科的各种理论为依托,建立各种翻译理论模式。不能否认,中国翻译理论研究文献对理论方面的很多问题,例如翻译标准、定义都曾有过类似的讨论,甚至有同样的观点、思路和做法;或者在翻译的基本问题上各种翻译的标准具有一定的继承性。可是,很多人认为中国翻译界没有形成明确的流派,那些标准似乎只是属于零星的翻译理论,并不构成体系。钱冠连先生(2002曾谈到,我国语言学家不热衷于成体系的理论创造,学派、流派意识淡薄,以至于长期维持有学术而无学派的现状。

刘宓庆先生(1996在《翻译理论研究展望》一文中提到中国译坛目前进入了一个相对的静寂期。天津外国语学院的林克难教授(1998也撰文指出:“中国翻译理论到了90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低潮。”

2.关于建立翻译学的讨论

虽然中国翻译理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经验,甚至有学者一直在致力于建立翻译学,还出现了以“翻译学”命名的著作(黄龙,《翻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但是要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起与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相并立的翻译学还比较困难。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工作出现了新的局面,开始进入了有意识的系统研究阶段。杨自俭先生(1996:1在总结我国1983—1992年间翻译理论研究成果时指出,在这十年间,我们“在各类文体翻译研究、译学本体论研究和跨学科研究三个层次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可以说,我国翻译理论研究已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特别是在翻译理论的宏观构架方面,成绩更为显著,不少翻译理论家在这段时期里对译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描述,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构

当代中国翻译现状

(燕山大学外语学院,河北秦皇岛066004

何晓静

39

想,如谭载喜先生(1996,301认为:“翻译学主要包括三个组成部分:(1普通翻译学;(2特殊翻译学;(3应用翻译学。”

伴随着中国翻译研究在各领域内的拓展和深入,中国翻译学的建设成为一个切实的问题摆在了研究者们的面前。当董秋斯先生在20世纪50年代说到建立中国翻译学的时候,其行为在很大意义上仅仅是一种倡导。然而,随着中国翻译研究的成长,翻译学的建设已经不仅成为一种可能,更成为一个迫切的任务。

翻译理论研究作为一门学科,至今还没有出现一部系统而科学的翻译学奠基之作(许钧,1996。张南峰(2000:2—7发表专文批评强调个性排斥共性的观念,倡导重视纯译学的研究。谢天振(2001:2—5详细分析国内译界在译学研究与翻译理论认识上的几个误区:(1把技巧的研究当成翻译研究的全部;(2只涉及理论的指导作用;(3片面强调“中国特色”,“自成体系”,忽视了中外译论的共通性。

改革开放以来,西方的翻译理论逐渐被引入中国,而上个世纪8O年代和90年代初,在中国出现了翻译理论研究的高潮,随后中国的翻译理论研究进入了寂静期(刘宓庆,1996。张南峰1995年发表的《走出死胡同,建立翻译学》和劳陇1996年发表的《丢掉幻想联系实际——

—揭破翻译(科学的迷梦》引发了一场关于翻译是否是独立学科的大讨论。1999年王东风在《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一文中探讨了中西译论的差异、翻译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以及中国译论的特色,指出了21世纪的翻译理论主导应是翻译理论家,中国译学研究者只有清楚地认识到中西译学研究的差距,找到自己的出发点,明确目标,才能在世界译学之林占据一席之地。

如果说中国翻译界80年代主要是介绍国外的翻译理论,重点研究的是语言学流派的翻译理论的话,那么90年代,尤其是90年代后期,则转入了对翻译的全方位研究。研究重点从语言学派的文本研究转向了翻译研究派的文化研究,这与国外的翻译研究转向和发展是吻合的。

虽然我国翻译界在理论研究方面已基本与国外理论研究同步,但翻译研究方法上似乎还受传统方法的禁锢。“思辨性的论述开启了人类对翻译的理性认识,理论性的研究使肢体理论性认识更系统化”,但翻译学,作为一门既包含艺术,又包含科学特性的学科,既有着人文的因素,又有着科学的因素,因而在研究方法上也需要人文思辨加科学分析的多重认识与探索(姜秋霞,2005。

参考文献:

[1]钱冠连.证伪论与语言学研究——

—西方语言哲学系列研究之七[J].现代外语,2002,(2.

[2]杨自俭.我国近十年来的翻译理论研究[J].中国翻译, 1993,(6.

[3]杨自俭.我国译学建设的形势与任务[J].中国翻译, 2002,(1:4-10.

[4]刘宓庆.翻译理论研究展望[J].中国翻译,1996,(6: 2-7.

[5]王东风.中国译学研究:世纪末的思考[J].中国翻译, 1999,(1:7-11.

[6]姜秋霞.翻译研究实证方法评析[J].中国翻译,2005, (1:23-28.

[7]林克难.对理论沉寂期的反思.中国翻译,1998,(6.

[8]黄龙.翻译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

[9]杨自俭著.杨自俭,刘学石编.论我国近期的翻译理论研究《翻译新论》[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1.

[10]谭载喜著.杨自俭,刘学石编.试论翻译学《翻译新论》

[C]湖北教育出版社,1996,301.

[11]许钧.一门正在探索中的科学[J].中国翻译,1996, (1.

[12]张南峰.特性与共性——

—论中国翻译学与翻译学的关系[J].中国翻译,2000,(2:2-7.

[13]谢天振.国内翻译界在翻译研究和翻译理论认识上的误区[J].中国翻

译,2001,(4:2-5.

摘要:根据文化迁移的理论,本文讨论了由中西文化语用规约差异引起的文化负迁移导致的常见社交语用失误,并从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两方面分析了导致跨文化交际中社交语用失误的原因。

关键词:文化迁移语用规约社交语用失误

文化语言学认为,语言是文化现象,是文化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自成体系的特殊文化,这就是语言的文化性质(张红玲,2007:89。语言和文化的密切关系在人类交际活动中体现得淋漓尽致,语言是一种主要的交际模式,文化构成交际的环境,交际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语言之所以成为人类交际的工具,成为文化的载体,正是社会成员按照自己民族文化的模式对语言加以运用的结果(陈建民,谭志明,2000:72-189。

一、文化迁移

迁移理论是教育心理学揭示的重要理论。人们把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称为迁移(transfer。从迁移的结果来看,迁移分为正迁移、负迁移和零迁移三种。

文化作为语言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外语学习中也存在着迁移现象,即母语与目的语间的差异对于学习者的学习有一定的影响。文化迁移至少可以分成两种:表层文化迁移(surface structure transfer和深层文化迁移(deep structure transfer。表层文化迁移指物质文化和制度文化的迁移,因为这些文化要素一般是显现的,人们稍加注意就可感觉到不同文化在这些方面的差异。深层文化迁移是指观念文化要素的迁移。由于它是心理层次,涉及人们的观念和思想,因此在跨文化交际中很难被察觉和捕捉。

文化负迁移是指由文化差异引起的文化干扰。在跨文化交际中或外语学习时,它表现在人们下意识地用自己的文化准则和价值观指导自己的言行和思想,并以此为标准评判他人的言行和思想。由此就很容易产生语用失误问题,影响跨文化交际的有效进行。

东西方民族有着各自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形成了不同的语用规约。这些文化要素的负迁移,是导致跨文化交际障碍、出现社交语用失误的重要原因。

二、语用规约与社交语用失误

语用规约是不成文的语言使用法则,是一个社会或群体

文化负迁移与社交语用失误

(湖北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北武汉430068 贾勤刘莉莎

40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 来源:添加时间:2008-6-11 17:01:09浏览次数:924 如果你是翻译,或者准备做翻译,请仔细阅读一下以下文章! 1.翻译规模偏小,没有形成产业 很多中国翻译公司专职人员少于15人,很多处于家庭作坊式运营状态,每年的营业额不超过100万人民币,具有良好行业品牌的翻译公司为数甚少。国内缺少培养合格科技翻译人员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很多中国公司的翻译项目只有少量的翻译工作选择外包,中国翻译笔译标准刚刚制定出来,实施过程缺少监控和度量,翻译协会在指导翻译行业发展,提供信息方面的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现阶段,翻译在中国只是一种职业,还没有形成产业。 2.翻译公司数量众多,翻译质量参差不齐 在中国开设翻译公司的门槛很低,所以翻译公司正式注册的超过3000多家,没有正式注册的各种翻译工作室更多。由于很多翻译公司声称可以承接多个行业、多种语言的翻译,内部没有采用翻译记忆工具和术语管理工具,而且专职人员很少,具有丰富经验的专职翻译更少,大多数靠兼职翻译或者层层转包,使得翻译的质量难以控制。 3.翻译同行竞争激烈,翻译价格不断走低 中国翻译公司的客户绝大多数来自国内,为了争夺客户,不少翻译公司之间竞争激烈,经常采用低价的翻译等不规范方式。由于翻译价格不断走低,为了获得利润,常规的翻译、编辑和审核的流程经常无法保证,造成了翻译质量下降。在激烈的价格战中,很多翻译公司无法获得足够的利润,只能惨

淡经营。 随着目前小语种高校的不断增多,学习小语种的人也随之增加,造成小语种翻译行业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很多高校生以锻炼的目的,以价格低为优势进行兼职翻译,但恰恰影响了小语种翻译行业,比如,葡萄牙语在5年前,翻译人员的价格基本为200元/千中文字,但就目前的现状看,150元/千中文字已经是中等价格了,大部分价格均维持在130-140元。(以上均指葡译中),中译葡的价格在葡译中的价格上增加10-20元。且不说价格问题,由于大量高校翻译人员加入此行业,导致了某些翻译公司走向了利润极端化,忽视了对文件的质量要求,因为公司业务职员并不懂小语种,所以无法进行翻译校对,并最终导致整体小语种翻译行业的质量不高,并持续下降。 4.翻译培训机构不足,科技翻译人才短缺 由于2006年中国才正式在高等院校设置“翻译”专业,而且社会上缺少培养科技翻译的培训机构,所以科技翻译人才的社会供应不足。另外,高校的翻译课程大多注重翻译理论的论述,缺少更多结合翻译公司实际翻译项目的课程很少。所以不少刚毕业的英语专业的学生到翻译公司工作后,还需要公司进行二次培训。 5.翻译公司开始尝试本地化翻译 由于客户对于本地化翻译的质量比较认可,而且本地化翻译的价格相对较高,近两年来,本地化翻译成为不少中国翻译竞相加入的新业务。70%以上的翻译公司在网站上列出它们可以承接本地化业务。它们的本地化业务大部分是本地化翻译,多数从国内知名的本地化公司承接业务,也有些翻译公司承接网站内容的本地化。由于缺少熟悉本地化翻译的专职员工,而且翻译流程不规范,不少本地化翻译业务很难顺利实施。 【打印此文】【关闭窗口】

机器翻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机器翻译技术的现状及发展 篇一:翻译技术领域的现状与展望 翻译技术领域的现状与展望 作者/王华伟闫栗丽 翻译技术在中国的发展起步相对较晚,但近年来随着中国在全球化进程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催生了对翻译技术发展的强烈需求。中国翻译行业在借鉴国外同行经验的基础上,于2007~2008年间在翻译技术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也还存在一些亟需改进的方面,而这也势必对我国的翻译行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1. 国家政策的扶持和行业协会的推动 翻译技术的发展直接关乎整个翻译行业的翻译质量及效率,具备巨大的行业经济效益。对此,科技部、财政部都给与了足够的重视并拨出专项资金进行扶持。在 2008年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扶持计划中,中文及多语种处理软件及基于先进语言学理论的中文翻译软件等赫然在列。而中国译协也在 2008年的第 18届世界翻译大会上专门辟出了翻译工具、术语管理和翻译标准等分论坛,着力推动翻译技术的探讨与发展。 2. 词典型翻译软件百花齐放 词典是使用范围最广的工具,它以使用便利的优势,几乎占据了每个计算机的桌面,无论语言学习者还是专业翻译人员,几乎都是必备工具。词典的发展从最早的单机版本发展至今,已经有很多种产品

类型,我们可以见到的有:电子词典、在线词典、手机词典等。“金山词霸”的网络版本“爱词霸”在这两年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如爱词霸网络释义、谷歌金山词霸等一系列特色功能的相继推出,将词典型翻译软件的应用领域从传统的桌面计算机拓展到网络、手机等,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功。另外,类似Google这样的搜索引擎,因为信息量大,检索便利而成为很多专业翻译人员查词的重要辅助工具。 值得一提的是,最新推出的基于用户发布词汇的词典编撰系统之前的词典都是以各大出版社公开发行的词典中的词条作为主要数据库来源,为用户提供查询上的便利。但是传统出版词典的方式存在发布周期长、词汇更新慢的缺陷。互联网的出现,加快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提高了用户对新词更新的速度要求,为了方便新词汇的发布,词典编纂系统也就应运而生了。这是一种基于用户的词典发布系统,用户可自由发起词典编纂项目,自发组织人员参与项目,发起人可以按照需要给小组成员分配不同的权限,将词汇添加等基本工作和审核人员明确区分,既确保了词典的专业性,也实现了专业语料的适时更新和发布。 3. 机器翻译应用软件融入普通网民生活 谷歌语言工具的推出打破了互联网语言的藩篱,用户可以方便简捷地将目标语言的网页转化成自己的母语进行浏览。事实上,这也是机器翻译软件的一个应用领域,而国内的相关软件如金山快译等,专注于为普通网民提供更为友好的英中日网站浏览体验,并在亚洲语言的机器翻译应用方面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其他如华建等长期从事机器

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

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当前国际化的背景下,中国的翻译事业快速发展,但也面临多种挑战,无论是翻译研究的多元化要求还是翻译师资队伍的培训、翻译服务业的完善等,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寻找突破。针对翻译现状的不同面,究竟存在哪些具体问题,我们又能做些什么? 本期“热点聚焦”精心汇编了分别来自北京外国语大学、上海大学、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南开大学的四位专家就“中国翻译现状窥探与反思”这一话题进行的多视角探讨。他们或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为出发点深入探究国内翻译研究现状,或直面国际翻译学界领军人物,从国际视角提出中国翻译发展方向的参考,或以跨学科视角(经济学方向)试析中国翻译服务市场现状,或从伦理建设角度给予翻译行业健康发展的启示。因篇幅所限,各位专家的成果并未全部呈现,只望以此提供多种思考角度,读者能从宏观方面了解当前中国翻译发展的前景与问题,并反求自身,探索个人感兴趣的领域和贡献方向。 我国翻译研究现状考察——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000—2013)的统计与分析 当前,以翻译为核心的语言服务行业蓬勃发展,在社会经济生活等各个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高素质翻译人才的培养、翻译现象的综合考察与分析已成为各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为客观评价当前中国翻译研究的不足、判断未来研究走向、提高中国翻译研究的整体水平,本文对国家社科基金翻译类项目(2000—2003)进行详尽地梳理。 研究发现我国翻译研究呈现以下特点: 1)以语言学科为主体,翻译研究的多学科发展趋势明显;

2)研究主题日趋多元,文学体裁、典籍文献、语料库技术成为研究重点;3)重视本体与微观研究,强调文本信息的转换与阐释。 与此同时,中国翻译研究也存在以下问题: 1)理论与实践脱节,理论研究创新乏力; 2)社会应用性、政策咨询性研究匮乏; 3)中译外研究不足,特别是翻译效果调查与分析亟待加强; 4)研究模式单一,定量研究方法不充分,跨学科研究方法待加强。 由此,本文从指导方针、研究主题、模式与方法等方面,提出了中国翻译研究的未来发展规划。以下是简单分析报告: 一、翻译研究的描述性分析 1. 统计介绍:根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类别划分,以2000年至2013年为时间节点,调查8大类项目:重大、重点、一般、青年、西部、后期、成果文库、中华学术外译。 2. 统计结果:21世纪以来,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总量达31675项,其中语言学类达1926项,翻译类达360项。翻译类项目数量持续增加,比重有所提高。 3. 项目类别比重:一般项目比重最大(47%),其次是青年、西部、后期项目。近年来,翻译类重大重点项目增长迅速。中华学术外译项目自2010年设立以来增长迅猛,近三年平均增长幅度是85%。 4. 学科分布:语言学科比重最大(48%),其次是中国文学、宗教学、哲学等。重大重点项目中哲学学科比重最大(主要是外国哲学著作的翻译与研究)。中华学术外译项目中经济学比重最大。人口学、考古学、外国文学、新闻学与传播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尚未进入此项目,可成为未来实践型翻译项目关注的对象。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

---------------------------------------------------------------最新资料推荐------------------------------------------------------ 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 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对翻译的思考和认识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 ----读王佐良先生的《翻译: 思考与试笔》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王佐良,英国文学研究专家;浙江上虞人, 1916 年 2 月 12 日生。 1929 年至1934 年在武昌文华中学读书,后进清华大学。 抗战后考取公费留英,于 1947 年秋赴牛津大学研究英国文学。 于 1949 年 9 月建国前夕回国,应聘到北京外国语学院任教授。 曾任北京外国语学院顾问兼外国文学研究所所长,中国外语教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英语教学研究会会长,中国莎士比亚研究会副会长,中国作协理事,《外国文学》主编。 主要著作有: 《英国十七世纪剧作家约翰韦勃斯透的文学声誉》,《英国文学论文集》,《英国文体学论文集》,《中外文学之间》,《论契合比较文学研究集》,《照澜集》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 1989 年由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发行的王佐良先生的著作《翻译: 思考与试笔》一书中收集了王佐良教授历年中所写的一个翻译 1 / 3

的文章和优秀著作,在第一部分的思考中,从文体学的角度论述了若干翻译问题,也谈到翻译背后的文化异同问题,并通过观察,集中探讨了几位翻译家的实践,从中看到了译者所处时代、社会和本人思想对于其翻译的影响。 对从事翻译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其中新时期的翻译观一文是王佐良教授研究翻译问题的一个小结。 文中提到中国翻译家传统的三个特点: 一是有高度使命感,为了国家民族的需要不辞辛苦地去找重要的书来译;二是不畏难,不怕译难书、大书、成套书;三是做过各种试验: 直译,意译,音译,听人口译而下笔直书,等等。 从现代看,若干第一流作家都搞过翻译: 鲁迅、郭沫若、茅盾、冰心、田汉、曹禺、徐志摩、戴望舒、艾青、卞之琳、冯至、李健吾等等都是。 在许多情况下,翻译提高了他们的创作,或者发展了他们的创作。 而由于他们也从事翻译,翻译的地位也提高了,出版社比较重视,译者在社会上也取得一定名望。 在近代史上由于翻译引起了大的文化潮流和思想运动,如1919 年的新文化运动。 1飑炖散剀研蒋荬都侃对翻译理论的新想法,在严复的信、

对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寂期的思考

对当前中国翻译理论沉寂期的思考 刘宓庆先生在《翻译理论研究展望》一文中提到中国译坛目前进人了一个相对的静寂期。0天津外国语学院的林克难教授也撰文指出,“中国翻译理论到了9O年代后期,出现了一个低潮”。0虽然也有人提出.中国翻译的第四次高潮已经到来。然而,这所谓的第四次高潮的标志性成果大部分是前一时期著作的再版,理论上并没有重大的突破,我国翻译理论并没有走出两位学者所提到的沉寂期。造成这种状况主要有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所谓内因,主要是指韶译和翻译理论研究本身的原因,包括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性、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以及我国当前翻译理论研究的不足等等。所谓外因,主要是指我国翻译人才的培养机制以及翻译领域的功利主义影响等方面。一、翻译和翻译研究的复杂性长期以来,我国翻译界对于韶译的一些重要概念一直存在着争论,如直译和意译、科学和艺术翻译的原则、翻译的性质等,充分反映出翻译和翻译理论研究的复杂性。从翻译实践本身来看,它涉及的语种繁多,语系复杂,有各自独立的语音、语法、词汇系统,体现出各自民族独特的文化精神和思维模式,要想建立一套能够指导任何语种的韶译实践的理论是不可能的;从翻译及翻译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来看,有语言学、哲学、美学、心理学、文化学等等,各门学科错综交织;从翻译的过程来看,韶译研究对各个环节,包括作者、文本、读者甚至译者等都不能忽视。翻译中这几个环节之问的矛盾给翻译和翻译研究带来了困难。虽然中国韶译理论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有学者一直在致力于建立翻译学,还出现了以翻译学命名的著作(黄龙,《翻译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但是要在短期内有所突破,建立起与哲学、美学、语言学、文化学等学科相并立的翻译学还比较困难。基于韶译和翻译研究本身的复杂和困难,在一定时期内出现沉寂是正常的。沉寂可以使译界对前期的研究进行总结,找出不足,并为进一步的研究找到新的突破口。[收稿日期】1999—10一l0(作者筒舟】尹衍相(1970一),男,石油大学(华东)外语系讲师,硕士。73维普资讯https://www.sodocs.net/doc/b97328121.html, -------------------------------------------------------------------------------- Page 2 二、语言学研究的局限性80年代以来,国外翻译理论,尤其是语言学翻译理论的引进,曾掀起了我国翻译研究的一个小高潮,一段时期内,从语言学角度研究翻译占据了翻译理论研究的主导地位。于是有人提出.发源于印欧语系的语言学理论与汉语格格不人,要想用扎根于西方语言学理论的译论来研究英汉翻译根本行不通,把当前的沉寂完全归因于语言学理论的发展,忽视语言学理论对我国翻译研究的贡献。林克难教授在其文中指出,“最根本的…,还是语言学翻译理论最终并没能摆脱直译和意译两元对立(dlchotomy)的阴影。”0这虽然很有概括力,但他还是以翻译理论本身作为出发点的。那么造成两元对立阴影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应当是语言学理论研究本身的片面性。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FdeSaussure)曾经界定了两个重要的概念,即语言([angue)和言语(parole)。语言是社会团体所共有的一种抽象的规约系统,而言语则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性的行为,所以是具体的,并受使用者个人和具体使用场台的制约。由于言语活动是多方面的,性质复杂,同时跨着物理、生理和心理几个领域,所以是混杂的,不适于进行系统的研究。而过去的语言学翻译理论一直致力于抽象出一套用于指导语言行为的规则体系,以指导翻译实践和翻译研究。但事实上,翻译家和翻译研究者所关注的不仅仅是两种语言之间的规则性比较,更应该关注的是言语。因为翻译所接触的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是创作者个人的、具体的言语活动的结果,而译

中国电影翻译现状

1.随着人们精神文化生活不断提高和丰富,许多优秀的外国影视作品走进了人们的视野,同 时我国许多优秀影视作品也走出了国门。为了实现不同语种之间的影视欣赏,影视字幕翻译顺水而生。新时期,全世界的影视作品有新的特点,影视字幕翻译如何应对这种新的情况?本文仔细分析近几年我国影视发展暴露出来的问题,研究影响字幕翻译发展的各个方面的因素,丰富影视字幕翻译理论,为我国影视作品的国际化铺平道路 2.现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影视充斥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的影视也推向了世 界各国。这些作品的引进或出口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让全世界人们畅快地欣赏到原作的风采,让观众没有丝毫的文化障碍。但这些高质量的译制片还是夹杂着一些不是太完美的影视作品。这些影视让人不太理解原作的意思,不能准确表达原作的文化内涵。字幕翻译的根本任务是服务于观众,它仅仅是整个电影工业上的一环,一部影片能够走上银幕与观众见面,有千千万万的工作者为此付出努力和心血,译者有将他们的心血完整还原给观众的责任和义务。影视字幕正在朝娱乐化、归化策略为主、翻译速度加快等趋势发展。一、影视字幕翻译的现状(一)词义的理解错误许多影视的翻译会出现词义上的理解错误,这种错误往往是译者自己对影视的理解没有深入,只是凭自己的语言环境或语言能力去翻译。2000年美国环球影片公司发行的动作电影《U571》里就有一句话:“All hands forward!”影视字幕翻译成:“全速前进!”细心的观众就会发现,出现这句字幕的时候,那位法国 现代影视业的飞速发展,世界各国的影视充斥着我们的精神世界,我国的影视也推向了世界各国。这些作品的引进或出口速度、数量都是非常惊人的。优秀的影视字幕翻译能让全世界人们畅快地欣赏到原作的风采,让观众没有丝毫的文化障碍。但这些高质量的译制片还是夹杂着一些不是太完 字幕组(英语:Fansub group):是指将外语影片配上字幕的爱好者团体。是一种诞生于互联网的新事物,属于一种民间自发的个人团体组织。字幕组是由爱好者根据个人兴趣所组成的团队[注 1],并且,字幕组是并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爱好者们制作字幕只是因为自己对某部作品的喜爱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兴趣。但是,并不排除有少数字幕组成员,为了个人利益,参与盗版活动。由于美国电视剧在中国流行,现在在中国国内,更为大众(基本上普通网民,他们接触字幕组的机会较多)所熟悉的,一般是指制作美国电视剧字幕的美剧字幕组。因为相比美剧来说,动画字幕组的受众面相对较小。 起源 中国在中国大陆,字幕组的起源是因为随着宽带互联网在中国的普及,很多优 秀的电视剧、动画、电影都来自欧美、日韩以及其他国家等地区,而CCTV等有权引进境外节目的影视机构,因国外作品引进的速度非常慢而且数量有限;在国内的电视台须以普通话配音,导致水平降低;广电总局相关的审批手续也非常繁杂,而且对于“不良内容”可能加以删减或禁止引入。加上中国大众的外语水平不高,字幕组由此诞生。最早的字幕组的片源多数是从在海外的人士录制并发布至中国大陆的论坛上。字幕组不仅包括翻译日本动画的字幕组,随着外国片源的增加而逐渐出现电视剧或电影配上字幕的团体,另外部分综艺、游戏节目也被字幕组翻译。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分析报告

深圳中企智业投资咨询有限公司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分析 (最新版报告请登陆我司官方网站联系) 公司网址: https://www.sodocs.net/doc/b97328121.html, 1

目录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分析 (3) 第一节中国翻译市场概述 (3) 一、我国翻译市场总体概况 (3) 二、我国翻译行业发展阶段 (3) 三、我国翻译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3) 第二节2011-2015年我国翻译行业整体市场规模 (4) 一、企业数量结构分析 (4) 二、人员规模状况分析 (4) 三、行业资产规模分析 (4) 第三节2011-2015年中国翻译产能规模统计分析 (5) 第四节2011-2015年中国翻译产品产值统计分析 (6) 2

中国翻译市场现状分析 第一节中国翻译市场概述 一、我国翻译市场总体概况 中国“入世”以来,愈来愈多的外资企业涌入中国,与之相关联的国外资料、网站、软件需要和本地进行对接,从而催生巨大翻译市场。国际贸易,国际技术交流以及国际文化等各方面的合作,同样蕴藏着非常大的翻译市场机会。每一次国际技术转让都会涉及到能堆满好几间屋子的资料需要翻译;每一个国际贸易项目的进行都会有大量产品介绍,合作文书翻译以及现场口译的需求;而逐年增加的国际性会议中,翻译更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 根据国际本地化行业标准协会(LISA)和美国一家权威机构对世界翻译市场的调查显示,目前全球年翻译产值超过130亿美元,亚太地区占30%,到2007年底,世界人工翻译市场将达115亿美元,将网页上的外国语言,翻译成为本国语言的翻译业务将达到17亿美元的市场规模,而中国的翻译市场则将达到过300亿人民币。翻译市场会跟随全球化进程的不断加快而迅速发展,目前为止仅国内翻译市场就保持着每年50%以上增长率,而且每一年的增长率均呈现递增趋势。 二、我国翻译行业发展阶段 虽然我国翻译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但从行业的增长速度来看,我国的翻译市场行业处于成长期,无疑正在向成熟期迈进。 三、我国翻译行业发展特点分析 1、规模小,具有良好行业品牌的公司甚少。国内缺少合格培养专业翻译的专业教育和培训机构。翻译标准的实施缺少监控和度量。翻译在中国还没有形成产业。 2、翻译公司数量多,质量却参差不齐。由于专职人员少,很多公司不得不依靠兼职翻译或层层外包,使得质量难以保证。 3、同行竞争激烈,价格不断走低。很多公司为了争夺客户,不惜压低翻译 3

翻译行业分析报告

吉林地区翻译(英语)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前言 大学里该学什么?大学里学到了什么?大学毕业生拿什么去跟别人竞争?而毕业后又 能找到一份什么样的工作?这些问题年复一年地横亘在大学生面前,让我们不得不思考:究竟是专业优势让我们广外学子立于不败之地,还是不断积累的实习、兼职经历,抑或是能力、态度、意识、动机这些软性的东西在左右着一切?再者,今年受金融危机,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量在大幅度地缩水,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形势十分激烈,面临着就业"疲软"状态。 一、基本情况 调研时间:大一上学期寒假期间 调研对象:与翻译专业有关的人士 调研目的:探求人才需求现状及发展趋势 调研方法:问卷调查 二、主要内容 (一)专业发展现状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不断发展,加强与他国各方面的往来越来越成为必要。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以语言交流为中心的翻译工作也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这样的新形势,加深对翻译本质及其目的的认识有助于摆正翻译研究和实践的发展方向以便使其更好的为本国社会发展。翻译的本质是要让交流的双方(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明白,准确传达原意同时也要让读者(听众)明白、懂、清楚了。这是个很简单的道理,否则还要翻译做什么呢?但就是这样简单的道理,在实践中却往往把握不住。例如:很多笔译是中文定稿,然后给翻译做。而中英文的差别和表述不同,文化和阅读习惯的不同,需要翻译做一些处理,或增加、或删减、或调整。但因为中文稿往往是经过了层层审阅、道道把关,“客户”往往要求要严格按原文翻。翻译呢,为了让“客户”满意,也就会很忠实地翻,结果很容易是客户满意,但老外糊涂,被弄的云里雾里的;而翻译心里想着是最终读者呢,会担心“客户”不能结账,弄不好还丢了这个客户。翻译就处于两难,对谁负责呢? (二)专业需求现状

现代国内文学翻译的建议

现代国内文学翻译的建议 归化与异化之争自翻译活动出现就一直存有。最初的直译与意译之争 使归化与异化之争初现端倪。大规模翻译活动出现之后,归化与异化 的交锋日趋激烈。归化与异化之争雏形乃是佛经翻译中的“文质”之争。佛经翻译关于文质的讨论大致可分为3种意见:一种主张直译 (偏于质),如道安;一种主张意译(偏于文),如鸠摩罗什;一种 是折中(主张文质相兼),如慧远。从中古时期佛经翻译的发展看, 基本上是由质趋文的。 也就是说尽量的用汉语习惯的表达方式传递佛经的意义,从文化角度 来说就是趋向于归化。19世纪70至90年代,是我国翻译外国文学的 初始阶段,以严复、林纾为代表的人物掀起了翻译出版西洋文学的高潮。甲午战争之后,列强瓜分中国,民族危机空前深重,文人志士意 识到救国必先强民的道理,并将译介西洋小说视为教育民众的工具。 当时林纾等人虽然看到了西方列强在物质层面的强大,不过他们内心 仍然保持着本土文学和文化上的优越感,把西方看作是未开化的“蛮夷”。这样的文化态度反映在文学翻译上,就是高度归化式的翻译盛 行一时。1919年,随着“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兴起,我国文学翻译进 入了第二个高潮时期。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文学文化的落后地 位已经有了深刻的体察,他们也在思考中国在这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文 化的何去何从问题。当目的语文化处于国际文化的边缘,属于弱势文 化时,翻译文学在目的语文化中占主要地位,翻译者多采用异化式翻 译策略,为引进新的文化因素甚至不遵守目的语文化的语言规范。这 个时期,在鲁迅等文化巨匠的带领下,很多翻译家和作家从外国文学 作品中吸取营养,以达到改造文化、丰富汉语语言、改造社会的目的。鲁迅主张译语要保持原作的洋味,“宁信而不顺”。他的这些见解具 有很大的超前性,在当时实行起来有很大的难度,也产生了很多副作用,导致一定水准的生硬翻译风。因为语言上过度注重欧式的结构, 令人难懂,鲁迅的译作在当时没有得到主流读者群的认可。相反,和 他实行翻译理论论战的梁实秋,以及张谷若、朱生豪、傅东华则采用

对我国翻译职业的思考

对我国翻译职业的思考 由于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和不同语言的相互交往与交融成为必然,于是对翻译人员就有了很大的需求。从人类历史发展和整个世界动态的角度看,翻译为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世界资源的整合、经济和文化的交融与发展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经过数世纪的发展,翻译必将或者已经成为一门现代职业。 一、翻译是一门职业 首先,翻译作为一门专门职业并具有一般职业的共同属性,即服务他人,获得收益。其次,文化的传播,尤其是跨文化的传播与交流的广泛,使得翻译的存在成为必然。第三,社会的进步,尤其是科技的进步和发展,促进了翻译单独作为一门专业技能的可行性。第四,职业发展的多元化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推动了翻译作为一门职业的建立和发展。第五,随着电子和计算机的问世和发展,翻译出现了新的形式,其内涵和外延不断扩大,功能也越来越强大。第六,翻译成为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翻译不仅是交流手段,还是一门需要训练方能掌握的技能,更是一种非常有实用价值的职业。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翻译也势必成为一种现代职业。但就中国的现状而言,情况如何呢? 二、中国的翻译 1.中国翻译能否成为一个现代职业 就中国而言,笔者认为目前在中国翻译不能简简单单说是一门现代职业或不是一门现代职业。从职业分类和要求来看,目前中国的翻译人员,无论是笔译还是口译,只有少部分人具备了相关素质和资格,大部分从事翻译的人员还不具备一个合格翻译者的素质。中国作为一个新兴的市场经济国家,在国际上的各种地位与日俱增,这给中国的翻译产业和从业人员带了无限的空间和机会。在现在和未来,都需要专门的翻译人员来解决各个领域的翻译问题。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和2010年的上海世博会给中国的外语翻译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也导致在中国的翻译领域悄然掀起了一场革命。中国的合格翻译人才确实太少,急需培养,这也正是我国2005年独立设置本科翻译专业和2007年独立设置翻译硕士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西方和香港的高校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培养翻译方向的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从这里能看出,中国的翻译行业是一个有潜力的行业,可以断言未来的翻译职业肯定是需要有很高专业技能和综合素养的复合型职业岗位,当然也是一门现代职业。 从翻译者来看,目前大部分从事专门翻译的人员,都是兼职或自身工作需要。这些人包括大学教师、高学历懂外语的工程技术人员、科研院所研究人员以及必须掌握外语的生产一线的技术能手或涉外工作人员,他们都有自己的本职工作或专业领域,拿着一份自己本职工作的薪水,而并非靠翻译来发展自我或养家糊口。目前我国的现实情况是,在没有行业标准和人人都可以做翻译的错误认识的社会环境中,一个专门从事翻译的人员,可能都无法养活自己,更谈不上的自身发展

2015年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中国语言服务行业发展历程及现状分析 随着中国对外交流的不断深入,作为跨国交流桥梁的语言作用越来越明显。语言服务行业在我国起步比较晚,并不是一个很成熟的产业。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萌芽,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而初步形成,进入21世纪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战略构想使得语言服务市场进入迅速发展时期。这期间语言服务行业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语言服务外包产业发展前景良好 据权威数据显示,截止到2010年1月,全国共有语言服务(翻译)企业15039家。近几年我国语言服务企业注册数量和注册资金也大幅增加,这些都表明语言服务外包产业进入了快速增长期。 二、语言技术及产品研发日益成熟 目前市场上的语言服务产品不仅局限于谷歌翻译,国内企业也纷纷推出一系列新的翻译软件系统。致力于将翻译记忆和机器翻译技术进行融合、以达到高效率和高质量翻译的智能翻译技术正在成为新的发展方向。 三、产学研结合成为翻译学科发展新趋势 快速增长的语言服务需求使得专业翻译教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外语教学中脱离出来,更多的翻译院校已经开始积极寻找实践基地和翻译项目,以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专业化的翻译人才,近年来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和天津外国语大学与中国多语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共同创建的广外多语港、天外多语港项目就是产学研结合最好的例子。 四、翻译人才培养及评价体系日趋完善 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已列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制度,英、法、日、俄、德、西、阿等7个语种二、三级口笔译共29种58个科目考试已在全国范围内成功推开,资深、正高、副高职称考评办法也已出台。翻译资格考试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报名人数快速攀升。该项考试为科学、客观、公正地评价翻译专业人才能力和水平,规范翻译市场,加强行业管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五、语言服务行业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上世纪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还只限于政府及文化方面的交流,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中国经济不断向往扩张的同时也不断涌入,翻译不在局限于政府外交方面,经济、商务需求不断扩大。特别是2008年奥运会和2010世博会在中国的成功举办,以及最近提出的“一带一路”战略给语言服务行业带来更多契机。 虽然语言服务行业仍存在很多问题亟待解决,但是无论是制度、管理、人才培养各方面,都在不断完善,而伴着国家“走出去”的坚定步伐,语言服务行业会经历空前的变革,变得更加成熟和活力。

中国翻译的现状、环境以及挑战

回溯历史,首先众所周知的翻译三次高潮大多只注重单纯的翻译活动,而之后逐渐的开始翻译理论的研究,但这些理论的研究也是单纯的止于经验,并没与形成良好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比如严复的“信、达、雅”也并没有从语言学的高度说明翻译问题的本质。其后受严复影响的许多探索翻译理论的研究的翻译家如林语堂、傅雷、钱钟书对于理论的研究大多停留在、语言分析层面即对原文和译文两种语言的比较来实现译文与原文之间的翻译活动。 直到90年代才开始逐渐的脱离语言分析层面,慢慢的有了更加广阔的视野,翻译而有了全方位的研究,既从文化和意识形态上去研究翻译理论。什么叫做意识形态上的翻译研究?意识形态从广义上来讲既翻译行为背后的一切思想观念保罗政治、哲学、艺术、审美、宗教等等。这里可以引用王东风对于佛经翻译和对严复翻译活动的描写和分析中的一句话“在翻译最高准则忠智商还有一只在无形之中操纵翻译行的手,那就是意识形态”。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翻译活动时,不能只从两种语言入手而抛开译者的本身,译者的主体性应该受到重视,因为译者本身而是民族文化建构的参与者。针对译者主体,2004年国内翻译界也重点的讨论了“女性主义”,打破性别的歧视,并对女权主义一反传统翻译的被动和消极的“忠实,对等”原则,把翻译看作是具有文化建构意义的社会活动,进行有意识的文化介入和协调,以重塑妇女形象。90年代在翻译研究上形成了众多的理论学派:语言学派、功能学派、诠释学派、结构学派、文化等学派,并对翻译的

标准、定义有了更多的讨论,但是我们很清楚的认识到翻译界出现了很多的问题,如谢天振所讲 1.把翻译技巧的研究当成翻译研究的全部。2.只涉及理论的指导作用。3.片面的强调中国特色,自成体系而忽视了中外译论的共通性。因此基于中国翻译目前的发展和问题,中国翻译学的建立成为一个切实而又紧迫的问题。解决目前翻译作为一门边缘学科还没有真正的形成自己的完整体系,没有完全形成统一思想的问题。 基于以上翻译研究在我国的发展过程和不足来过我们的挑战很明确: 1.建立翻译学,统一思想而非各派众说纷纭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2.21世纪翻译理论的主导还应该是翻译李林家,因为不管出现什么样的问题,中国译学的研究者只有清醒的认识中西译学的差异,寻找自己的出发点,明确目标才能在世界之林占有一席之地。 3.对于翻译研究方法,翻译家英爱摆脱传统的思想的禁锢,抛开严重的思辨性和经验性的研究方法,而着重于描写性、实践性的研究,注重以客观实际的探索。 这些也是中国国内翻译理论研究走向世界的重要举措。 随着翻译研究的逐渐深入,近几年来翻译研究中总会出现一些争论激烈的核心话题,尤其是翻译中的文化问题,如何再现原语或者原文本的文虎?究竟改用什么样的策略是众多翻译家们所考虑的重点问题。这也就出现了近些年中异化和归化的争论,当然这里的曾仑是超越纯语言层面而上升到文化的角度。许多异化主导论者坚持异化翻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小语种问答

中国翻译行业现状——小语种问答 问:中国有没有优秀的小语种翻译人才? 答:有,但是你找不到。 问:中国有多少优秀的小语种翻译人才? 答:非常少,你很难找到。 问:中国小语种翻译人才有多优秀? 答:不会太优秀,因为群众基础不够,基数小。英语人才是万里挑一,日语人才是百里挑一,小语种人才能十里挑一就不错了。 问:为什么学小语种的人会这么少呢?前途不好吗? 答:不是前途不好。都是这万恶的高考制度给闹的。高考只考英语,知道吗?你葡萄牙语学好了没用。全世界有2.4亿人的母语是葡萄牙语,在中国居然是小语种,真让人可发一笑。 问:我英语过了6级,现在葡萄牙语热,想去学葡萄牙语,怎么样? 答:建议你三思。葡萄牙语热,谁让巴西成了金砖四国(BRICs)了呢。现在流行灵猫四国(CIVIS),里面可没巴西。再说了,你英语学了十几年,也就六级水平,现在专八都臭大街了,你还想再学十几年葡语啊?各种正版盗版的英语学习资料,文字的音频的视频的,排山倒海,多如牛毛,汗牛充栋,你都学不好,国内连一本像样的葡语教材都没有,你还想学好? 问:那我该怎么办呢? 答:贪多嚼不烂。与其门门精通,样样稀松,不如真正精通一门。你现在觉得英语没用是因为你没学好,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以你六级的基础,如果方法得当,再学两年,你会成为英语牛人。现在去学小语种,两年以后顶多达到相当于英语四级水平。你已经挖了6米深了,再挖两米就见到水了,为什么还要去另外挖口井呢? 问:那不是没人学小语种了吗? 答:让那些语言天赋比较好的人去学。或者国家改革高考制度,将小语种考试成绩纳入,可以取代英语成绩,到时候学小语种的人自然会多如过江之鲫。 问:哪些语言属于小语种? 答:我们对小语种的定义是模糊的,没概念的。全世界就日本人的母语是日语,可是在中国,日语不是小语种,是仅次于英语的大语种。在北外,日语是一个单独的系,日语系。而西班牙语和葡萄牙语合起来才是一个系,西葡语系。个中原因,难道不值得我们思考吗?日语的影响力,实际上就是日本企业、日本经济实力的影响力。随着中印经济的发展,日本经济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会越来越弱,分量越来越小。20年后,日本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会变成真正的“小日本”,日语在中国的地位会被打回原形——小语种。到时候,学中文的日本人会比学日文的中国人多。 问:英语真的那么有前途吗? 答:当然。理所当然。中国是世界工厂,印度是世界办公室。印度人因为他们的英语优势,正在努力赶超中国。中印之间的经贸关系正在迅猛发展。总有一天,全世界最重要的双边经贸关系不是中美,而是中印。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是老牌的发达国家,印度超过10亿人口,他们的目标是成为下一个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中国翻译与翻译研究现状反思 【摘要】:本课题的主体部分共分七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主体性、主体间性与翻译伦理;翻译政治与意识形态研究;翻译策略与翻译批评;全球化与文化认同。第1章从总体上对翻译研究和翻译现状进行了初步反思。第2章力图澄清译界关于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的模糊认识,并从观念和评判力两个方面列举实例,指出学人在当前观念转型时期亟待注意的一些问题。最后,将常见论文写作模式划分为七种,并抽取典型论文做范例分析。第3章详细论述了目前翻译研究中的治学态度和学术规范问题。第4章将翻译活动中的主体性和主体间性问题与翻译伦理研究结合探讨,还指出了国内译界关于“主体性”、“subjectivity”等关键术语的某些错误认识。第5章详细阐述了翻译政治概念及研究范围和意识形态概念及研究范围,并分别解释了中西观点的差异与分歧。第6章从贴近翻译实践的角度具体探讨了有关翻译策略和翻译批评的问题。第7章先概要评点了全球化背景下的翻译活动所牵涉的文化认同问题,接着又结合博奕论对具体译例进行分析,以为论证。本课题的特色,首先在于剖析中国翻译研究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些重要问题,比如翻译史分期、学科框架、本土传统、新旧观念冲突等等。其次在于覆盖了翻译实践领域的绝大部分关键论题:译者主体性、主体间性、翻译伦理、翻译政治、意识形态、翻译策略、翻译批评、文化认同等。本课题研究以批评性反思为主,触及具体问题。既以学术为

主体,也不回避非学术因素,以期能提醒译者在商业氛围中保持职业信念,提醒同行学者在量化学术评价机制的压力下保持头脑清晰。【关键词】:翻译研究翻译实践反思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6 【分类号】:H059 【目录】:内容摘要3-4Abstract4-5目次5-8引论8-10第1章翻译理论与实践反思10-401.1翻译理论与实践概论10-131.1.1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内涵10-121.1.2翻译理论与实践的特质及其关系12-131.2当前翻译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13-281.2.1理论研究的自律13-171.2.2我国翻译史研究的盲点与误区17-211.2.3本土传统21-281.2.3.1古代、近代、现代、当代22-251.2.3.2“忠实”之于传统25-281.3翻译实践现状反思28-401.3.1语言驾驭及知识储备28-311.3.2文化意识31-40第2章学科研究现状的学理反思40-742.1学科名称与体系框架40-462.1.1学科名称40-432.1.2学科建制的体系框架与课程设置43-462.2观念与判断46-742.2.1观念转变中的困顿46-552.2.2评判力55-592.2.3论文写作模式59-74第3章治学态度与学术规范74-1023.1治学态度74-863.1.1构架疏忽74-753.1.2阐释粗疏75-763.1.3措词不慎76-783.1.4言过其

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及翻译现状的思考[1]

第24卷第4期苏州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 o.l24N o.4 2007年11月Journa l o f U ni v ers it y o f Science and T echno l ogy o f Suzhou(So cial Science)N ov.2007泰戈尔作品在中国的研究及翻译现状的思考* 李金云 (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上海200433;福州大学外语学院,福建福州350002) 摘 要:通过分析泰戈尔在中国的翻译及研究的状况,揭示作为时局影响产物的泰戈尔翻译如何反映社会问题和民族问题,如何与中国社会进程发生关联。这也进一步显示了国情语境所造成的翻译中的 创造性叛逆,以及外国作品改译!!!为现实服务的译介观(贯穿现代中国译介全过程的一个体现方式)!!!的必然性。以及关于国外学术界对中国泰戈尔研究的翻译介绍现状的思考。 关键词:泰戈尔;翻译;创造性叛逆;历史语境 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695(2007)04-0124-04 近百年来,泰戈尔文学在世界各国,不断地被翻译、研究,不时地被重新审视,影响远超国界。从1913年到1928年,泰戈尔陆续将孟加拉诗作中自己喜欢的诗歌译成英文,进行 再体验和在创作,打破原有的形式,创造新的意境和情趣,并由此赢得了世界性的声誉。特别是他在1913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在庞德、叶芝等人的推荐下,其作品便在欧美迅速掀起了翻译的热潮,这股热潮甚至重新引起了欧美文学界对东方文学的关注。许多刊物纷纷刊登泰戈尔的文学作品,希望以此构筑东方文学和世界文学的桥梁。这股旋风由欧美至日本,最后席卷了整个中国文学界和思想界,至今不衰。本文试将其翻译和研究现状作一简要梳理和分析,并将研究过程中的一些问题提出,求教方家。 一 从1913年泰戈尔获诺贝尔文学奖到1926年,是泰戈尔作品翻译的萌蘗期。在这阶段,译文多在期刊杂志上发表。陈独秀最早将泰戈尔的作品介绍到中国,其后,有许多人都翻译过泰戈尔的诗歌、小说、戏剧、论文、书信、演讲、自传等。登载泰戈尔作品的杂志约30多种,其中主要有?新青年#、?小说月报#、?文学周报#、?时事新报?学灯#、?创造周报#、?晨报#副刊、?少年中国#等。诗歌方面主要有,郑振铎的?飞鸟集#、王独清的?飞鸟集#、郑振铎、赵景深等合译的?泰戈尔诗集#,还有译者如仲云、高滋、胡愈之、徐培德、邓演存、刘半农、王独清、赵景深、叶圣陶、沈泽民、徐志摩等人。从1920至1926年,短短的五、六年时间里,泰戈尔的主要作品几乎都有了中译本,主要有诗集?吉檀迦利#、?园丁集#、?新月集#、?飞鸟集#、?采果集#、?游思集#及其它诗歌杂译。翻译泰戈尔的小说有?邮政局长#、?归家#、?喀布尔人#、?盲妇#、?胜利#、?玛莎#等。 1923年泰戈尔访华消息传出后到1924年泰戈尔来华这两年期和1925年的总结集成,是泰戈尔研究的热潮期。据不完全统计,有关泰戈尔的文章高达210多篇,数量之多是此前此后研究论文的总和[1]259,此时的泰戈尔在中国俨然 天下谁人不识君,涌现出大量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泰戈尔研究论文。有从思想、文学、文化等多个角度来研究他,有研究其文学艺术特征的;有研究其宗教思想的;有从东、西方文化比较的立场来分析泰戈尔东方文化内涵的,等等。如郑振铎的?太戈尔传#、王统照的?太戈尔的思想及其诗歌的表象#、闻一多的?泰戈尔批评#、瞿世英的?优婆尼沙昙之哲学及其在文 *收稿日期:2007-08-11 基金项目:本文为复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基金项目 作者简介:李金云(1978-),女,福建福州人,复旦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博士,福州大学外语学院教师。 124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文

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 文 关于《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译介困惑论文》,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摘要:文学是文化的精华与集中体现,是对本民族文化的承载和高度升华。中国文学“走出去”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关键一步。以文化元素为载体,将中国推向世界,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但从目前来看,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接受”程度还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走出去”与“送出去”混为一谈;外国人对中国当代文学的“傲慢与偏见”仍然存在。中国当代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现状,与各方渠道不对称、文化差异、译者自身能力等原因相关。因此,要对译介进行重新定位,如找准突破口、译者自身业务素养提升、广泛开展对外汉语传播等。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译介;海外接受;建议 一、引言 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再次提出加强文化传播,发挥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文化软实力建设已提升到国家发展战略高度。中国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成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推动力。文学是通过语言文字来反映包括小说、诗歌、戏剧等在内的艺术形式,

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之一。文化是全世界或某一地域的人类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生产生活而创造出的所有物质和精神成果,如科技、宗教、风俗、哲学等,文学也是其中之一。[1]就海外传播而言,中国当代文学远比不上古代文学。早在将中国文化“走出去”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之前,《红楼梦》等四大名著便已享誉海外。近年,国内翻译界也有古代文学的经典翻译。如:被誉为诗译英法唯一人的许渊冲先生,将其主要精力放在唐诗等古典文学的翻译上;赵彦春教授用三年时间翻译《三字经》,从音、形、义三个方面完美演绎原文。这固然是译介本身对文学载体的选取偏好和对受众需求的考虑。但中国当代文学的“不温不火”,甚至“步履蹒跚”的尴尬局面仍然存在。虽然中国文学“走出去”方面有些起色,但上述事例多是学者个人所为。据统计,中国当代文学被翻译至国外的有1000余部。改革开放以来,陆续被翻译介绍到国外的作品中(包括港澳台地区和海外华人的作品),作家有200多位,共被翻译成20多种外文。但这几十年来,“译成英文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只有166种”[2]。对于国内译介而言,无论是1953年始创的英文版《中国文学》,还是杨宪益先生提倡的“熊猫丛书”,都因编译人才匮乏、出版资金短缺等原因而告终。2001年,中国文学出版社被撤销。能在海外产生影响力的中国当代文学基本是通过英美出版机构策划发行、由外国翻译家进行译介的。[3]葛浩文、白睿文和蓝诗玲等一批国外汉学家还在海外掀起了“中国当代文学热”。然而,为何中国当代文学难以在国际社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