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研究型课程跨学科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案例初中与小学各一个

研究型课程跨学科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案例初中与小学各一个

研究型课程(跨学科)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案例

(初中与小学各一个)

一、项目学习设计框架结构

项目学习设计包含了项目分析、项目学习目标、项目活动流程(或框架)、项目活动设计、项目学习评价五部分。

1.项目分析:学习内容选择的背景?学习内容与本校办学目标或办学特色、学生发展要求等的关系?根据内容提出了哪些符合学生认知的实际问题?主要采用什么关键技能解决这些问题?

2.项目学习目标:通过整个项目学习需达成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形式上不用标出三维),突出“关键技能”“规则意识”的目标要求。

3.项目活动流程(或框架):用结构图表示整个项目的学习活动,小学段原则上一节课解决一个小问题,在结构图上明确表示每次活动所解决的问题与问题解决用到的关键技能;中学段要显现项目学习活动的三个阶段,即准备与启动、执行、收尾阶段。

4.项目活动设计:每阶段活动目标的制定(隐含三维目标),以及每次活动过程的简要设计。

5.项目学习评价:项目活动过程中重点学习内容、主要成果、关键技能等因素的评价标准与评价等第。

二、项目学习设计案例

案例一

小学“绿豆大变身”项目学习设计

⒈适合年级:三年级

⒉项目分析

我校是一所“迷你型”城区学校,学生接触植物与农作物的机会不多。《绿色阳台》是基于“崇德尚文、厚积薄发,着眼孩子的终身,着力学生的每天”学校办学理念下开发建设的一门实践性课程。此课程多学科整合,学生在自然学科中学习植物的形态、特征、内部结构等科学知识,在拓展活动中体验植物的生长过程,在探究活动中探索种植过程中发现的问题。

“绿豆大变身”是《绿色阳台》中的其中一个项目,是根据我校三年级学生年龄特点设计的一个长周期探究活动,旨在引导学生在绿豆种植过程中发现问题,用探究方法去解决问题。通过整个探究活动,体验到种好绿豆也有“大学问”。

⒊项目学习目标

⑴多途径了解绿豆与绿豆生长方方面面的知识。

⑵在种植绿豆过程中发现问题,尝试用各种技能方法解决问题。

⑶积极参与小组协作的探究活动,能细致、耐心的根据预设方案进行实施操作,逐步形成按计划办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知难而进的探索精神。

⑷体验劳动的辛苦与喜悦,体会做一名劳动者并不容易,需有科学种植的知识与能力。

⒋项目框架图

⒌项目活动设计

主题主要目标主要活动过程

绿豆生长条件⑴知道资料来源很广,能在家

长指导下搜集相关资料。

⑵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对资料

进行归纳、分类整理。

活动一:绿豆生长条件

⑴课外与父母一起搜集资料,了解绿豆生长方面知识。

⑵小组合作对资料进行梳理,归纳绿豆生长所需的条件。

绿豆发芽了⑴通过种植,初步了解绿豆芽

种植方法和生长过程。

⑵学习实验方案设计,能根据

方案进行实验。

⑶通过记录观察日记,初步掌

握科学的观察方法,能用文

字、拍摄、绘画等方法进行实

验现象的记录与结论的表达。

⑷在观察绿豆生长过程中养

成细致、耐心的科学态度。

⑸能与他人合作开展实验,乐

于与同伴合作交流。

活动二:绿豆早萌发

⑴课前走访和查阅资料,了解种子催芽法。

⑵课始交流催芽方法的种类和特点。

⑶讨论确立实验方案,比较哪种方法催芽速度更快。

⑷课后根据方案进行实验并记录,在“微探究”公众号展示交流。

活动三:尽快吃到绿豆芽

⑴简单交流,比较并确定一种催芽方式进行绿豆种植。

⑵交流绿豆在饮食中的各种吃法。

⑶实验设计:哪种培育方式更快吃到绿豆芽。

⑷课后在专用教室培育,进行实验并记录。

活动四:绿豆芽长成了

⑴课前:推送绿豆芽另类培育的网络新闻。学生提出质疑,确立

并进行用不同的方法培育绿豆芽。

⑵“不同培育方式的绿豆芽照片”导入,交流生长情况。

⑶学生角色转换,分析卖得好的绿豆芽需满足的条件。

⑷用观察、称量、品尝等方法手段对几种绿豆芽进行比较,得出

结论。

⑸分析结论与网络新闻不符的原因。

⑹课后拓展:想办法对不同绿豆芽的营养价值等进行比较分析。

绿豆大收⑴在尝试解决遇到的问题过

程中,学习解决问题的技能方

活动五:采摘绿豆

⑴照片情景出示:绿豆种荚成熟爆开洒了一地,怎么办?

(青浦区佳禾小学邹婵)

案例二

初中“沙盘游戏之旅”项目学习设计

⒈适用年级:七年级

⒉项目分析

据权威部门统计,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学生中,有心理困扰的学生占了一定比例,其中人际关系问题尤为突出,而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有助于学生安全度过青春期。我校是上海市心理健康教育示范校,每年都要举办心理健康节,鼓励学生通过参加形式多样的心理实践活动增进对心理健康的重视及认识。针对学生缺乏人际沟通的心理困惑,学校增强了沙盘活动室的体验活动。沙盘游戏是让学生用提供的各种沙具在沙箱里制作箱庭,体验游戏,无意识地表达自我内心世界,发挥“自我治愈力”,增进同伴间的良好沟通。

很多学生来到活动室后都被“沙盘”深深吸引,尤其对沙柜里摆放的一些沙具更感兴趣,总会伸手拿上几样在沙盘里摆放,好奇于沙盘游戏的使用方法与作用,于是“沙盘游戏之旅”项目探究就顺势展开了。项目围绕“沙盘游戏与沙具是什么——我要设计**类别的沙具——我是这样设计与制作的——挑战沙盘游戏”的顺序展开探究,设计与制作符合要求的沙具是本项目的重点。因此,教师通过引导学生搜集、整理、归纳相关信息资料,体验沙盘游戏等活动引导学生了解沙具类别及象征意义;在明确要求后鼓励学生进行创意设计与制作、展示

与交流、游戏与赋意。学生在积极表达与有效倾听的基础上,更深入了解沙具的功能与象征意义,体会沙盘游戏的心理教育作用。

⒊项目学习目标

⑴能有效搜集、整理与归纳沙盘游戏的相关信息资料,了解沙盘游戏的构成,以及沙盘游戏在心理教育中的意义等。

⑵进行功能明确的沙具设计,并合理利用废旧材料制作实物作品,提高创意想象与动手实践能力,体验创作乐趣。

⑶明确设计制作的基本流程是“明确制作要求—根据要求设计—根据设计完成制作”,体悟良好的结果需要踏实认真做好每一个过程。

⑷通过沙具展示、交流、评价,养成敢于表达、善于倾听的习惯,提高对事物进行客观评定的能力。

⑸团队协作挑战“沙盘游戏分析”,学会沟通与配合,全方位观察与记录,学习对实际现象进行综合分析,享受团队共赢乐趣。

⒋项目活动流程

⒌项目活动设计

阶段学习目标主要活动过程成果要求

启动认识沙盘游戏2课时⑴通过资料收集、

游戏体验,了解沙

盘游戏及其心理治

疗功能。

⑵能在体验活动中

发现沙具缺失的问

题,有为功能室增

添沙具的积极想

法。

⑶能通过小组合作

对所缺沙具做好前

期的调研分析,了

解需求。

1.初识“沙盘游戏”

⑴心理健康节活动:体验沙盘游戏。

⑵课前搜集沙盘游戏相关资料,资料上传到指定位置。

⑶组间交流分享资料,了解沙盘游戏构成与心理治疗作用。

⑷交流沙盘游戏治疗实例,深入了解其功能、具体操作及作

用。

沙盘游戏大

家说(PPT)

2.再识“沙盘游戏”

⑴再次体验沙盘游戏,观察各类沙具并挑选进行摆放,发现

沙具类型的不齐全。

⑵组间PK:组内合作,头脑风暴,结合学习、生活,探寻沙

柜中缺少的沙具类型,比一比哪组罗列得多。

⑶再查资料,整理归纳,深入了解沙具类型。

⑷小组讨论:添加哪些沙具来填补现有沙具的陈旧和缺失?

准备阶段

认识沙盘游戏

执行阶段

设计制作沙盘

收尾阶段

挑战游戏分析体验游戏,引发兴趣

搜索资料,初识游戏

感受游戏,归纳功能

沙具缺失,萌发制作

选择类型,细致了解

设计沙具,标注说明

全班展示,评价交流

综合建议,修改完善

收集材料,制作沙具

沙具赋意,标示说明

了解规则,实录游戏

综合讨论,挑战分析

(青浦区青浦一中周艺佳)

三、项目实施建议

研究型课程指导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本课程在规则意识和关键技能训练方面的特点,特别关注目标呼应、学力兼顾、规则提点、技能训练、方法指导等方面。

㈠项目实施注意点

⒈规则意识

⑴计划先行: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想好了再做”,指在项目准备阶段就要计划清楚执行阶段和收尾阶段要做的事;二是“按计划做”,从执行阶段起,就应严格按照计划,按部就班地去做(过程中的计划修正也应走规定的程序)。

⑵团队合作:重点关注:课题选择上求同存异、计划制定和人员分工上协商妥协、活动过程中互赖互助、主动维护团队的荣誉等方面

⑶知识产权:既要懂得尊重他人的知识产权,又要学会维护自己的知识产权,如引用的资料必须标明出处、他人的建议必须明确说出,如别人引用自己的观点而没标明,也应友善予以提醒。

⑷科学严谨:“研究”是一个证据的获取和运用的过程。这个过程中,最为重要的就是去伪求真、规范严谨。

⒉关键技能

研究型课程所涉猎的研究技能范围很广,如观察、记录、猜想、论证设计、信息获取、数据处理、辨伪质疑、比较分类、归纳推理、分析综合、交流展示、组织管理等等。对老师而言,很难在有限的课时空间内带着学生遍历所有,应根据实际情况择其要点予以落实。

本“指南”在上面二个项目范例中各选择了其中一节课的教学设计与设计说明来具体呈现如何落实“规则意识与“探究技能”。

㈡项目实施案例

案例一

小学《绿豆大变身》之“绿豆芽长成了”教学设计

[活动目标]

⒈能用观察、称重和品尝等方法对不同培育方式的绿豆芽长成情况进行比较。

⒉能对调查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学习客观看待事物。

⒊养成结论要用数据来说话的科学严谨态度,培养质疑、考虑问题要周全的意识。

[教学重点]

不同培育方式的绿豆芽长成情况比较

[教学难点]

学生结论与新闻报道不符的原因分析

[课前活动]

推送新闻,尝试三种方式培育绿豆芽

⒈“微探究”公众平台上推送来自江苏网新闻“从做卷饼到转行种绿豆芽”。

⒉学生发出挑战,尝试用同样量的绿豆,选择三种不同方式(新的:土培见光、水培见光;传统的:水培不见光)培育绿豆芽;观察三种绿豆芽生长,并拍照留下过程性资料。

⒊课前指导各小组收割绿豆芽。

[活动准备]

教师准备:ppt,学习单,电子秤,剪刀,汆过的三种绿豆芽,筷子,碗

根据绿豆芽的口感的比较,我们小组: 喜欢吃“土培见光”绿豆芽的有( )人; 喜欢吃“水培见光”绿豆芽的有( )人; 喜欢吃“水培不见光”绿豆芽的有( )人;

活动三

动。汇总调查数据

产生疑惑 分析原因

•提问:这些数据分别说明什么?

•再问:综合考虑,你认为哪种绿豆芽会受欢迎?

•出示资料,提问:为什么我们的结果和新闻报道不一样?

•小组讨论,分析数据,推断出分步结论。

•依据分步结论综合分析,找受欢迎的一绿豆芽,说理由。 •仔细阅读资料,组内分析可能的原因(新闻不实?培育方式不同?调查对象太少?)

•培养依据数据推断及综合分析能力。 •培养根据问题查找原因,学会思考,养成去伪求真科学严谨态度。

总结评价

深入探究 •问:通过这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布置课后任务:再查资料,寻找新

闻中的绿豆究竟怎样培育的?。

•学生说一说本节课收获、感

触。(培育豆芽学问大、调查统计手段…) •学生课后深入探究

•引导从内容、探究方法等维度自评。 •激发学生不断探索热情。

附1: “绿豆芽长成了”学习单

活动二

培育组 土培见光

水培见光

水培不见光

重量(克)

附2: 数据汇总表

土培见光

水培见光

水培不见光

外表好看 产量高 口感好

【教学设计说明】

“绿豆大变身”是《绿色阳台》中的一个单元项目(三上),本课起源于一则“从土里长

➢根据绿豆芽的外表观察,我们小组: 喜欢“土培见光”绿豆芽的有( )人; 喜欢“水培见光”绿豆芽的有( )人; 喜欢“水培不见光”绿豆芽的有( )人。

活动一

出来的绿豆芽”的网络新闻。之前,学生通过对绿豆生长和催芽实验探究,已初步掌握了一般培育绿豆芽的技能知识与简单的实验方法。本节课将对三种不同培育方式“种”出的绿豆芽进行比较,通过“证据”来证实哪种豆芽“好”,另外也验证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本课教学设计思路如下:

⒈质疑新闻,引发探究。课前通过“微探究”平台推送“中国江苏网”新闻“从土里长出来的绿豆芽”给学生,新闻主要讲述一位卖卷饼的小贩因为顾客一句无心的话,让她转行在土里种起了绿豆芽。针对这则新闻,学生纷纷提出质疑“土里也能长出绿豆芽?”“土里长出的绿豆芽比水培的好吃吗?”……学生对网络新闻结论的真实性提出了质疑,也产生了“不一样”培育绿豆芽的想法,到底哪种培育方式“种”出来的绿豆芽好?学生的探究欲望被引发了。

⒉尝试培育,观察记录。面对跃跃欲试的学生,在“微探究”平台发起了“小小菜农育豆芽”的种植活动,要求学生以“小菜农”角色,以“哪种绿豆芽长得好”为目标,采用小组活动的形式在学校劳技室和“绿色阳台”种植基地尝试用三种不同的方式培育绿豆芽。这三种方式分别是:①水培不见光;②水培见光;③土培见光。育芽的几天里,学生每天都会对这三种绿豆芽生长情况做好观察记录,为接下来判断哪种绿豆芽“好”提供“证据”。

⒊角色转换,明确“好”豆芽标准,学习换位思考。“好”豆芽有什么标准?教师引导学生分别以“消费者”和“菜农”角色进行换位思考,从两者各自的需求出发,交流归纳出既受消费者喜爱又能为菜农带来更多收益的“好”绿豆芽需满足的条件,引导学生自主归纳出“好”绿豆芽的三个条件:外表、口感和产量。

⒋问题导引,明确问题解决方法与顺序。研究型课程是一门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活动,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希望学生也能经历“提出问题——寻找方法——解决问题”的科学探究全过程。因此在归纳出“好”豆芽的三个条件后,马上追问“这三种绿豆芽到底哪一种绿更符合“好”的要求?用什么方法证明?”,引导学生一一对应寻找合适的比较方法,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安排比较的顺序,以及要求做好规划后再进行操作。

⒌依据数据,客观判断,学会尊重事实。本环节主要指导学生按照先前确立的顺序进行观察、称重、品尝,并利用进行统计排序;引导学生依据统计的数据进行比较,初步判断出哪种绿豆芽比较“好”,培养学生用“证据”来推断的实事求是态度。根据教师事先“种”过一遍的结果来看,土培绿豆芽可能并不比传统绿豆芽“好”?于是,教师又利用这个“事实”向学生提出“我们的判断结果为什么与新闻报道不符合”的疑问,引导学生分析原因。是新闻报道不实?还是学生的培育方式不对?……激发学生深入探究的欲望,也培养他们质疑网络新闻可信度的意识以及严谨科学态度。

案例二

初中《沙盘游戏之旅》之“小小沙盘分析师”教学设计

[教学背景]

“小小沙盘分析师”是《沙盘游戏之旅》的收尾阶段,是本单元探究活动的高潮与难点,学生将实际运用亲手制作的沙具进行沙盘游戏。

在前两个阶段的探究活动中,学生对于沙盘游戏、沙具的意义有了较深入的了解。本课主要让学生在开心游戏中,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推理、归纳、综合分析能力,以团队协作

的方式共同挑战,体会加强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体验作为沙盘分析师的乐趣与挑战。同时,在分析、交流的过程中养成良好的思辨能力与表达能力。

[教学目标]

⒈知道制作沙具是为了运用,明确沙盘游戏的活动流程与规则

⒉通过“模拟与挑战沙盘游戏”,经历“观察与记录——发现行为特征——综合考虑,剖析特征——归纳推理结论”的一般过程,提高学生综合分析能力。

⒊借助工具量表,全面观察,准确记录,养成细致、认真行事习惯。

⒋体会加强交流沟通与合作对做事效果的重要性,养成合作意识,享受团队共赢的乐趣。

[教学准备]

教师:模拟沙盘、沙子、活动记录单、部分辅助的沙具、相机。

学生:自制的沙具、喜爱的现成沙具。

究,“世界”尽在掌握。

沙盘游戏记录单

组号:观察记录员:

观察记录员要求:

请全面、细致观察,选用合适的记录方式,在图上准确、清晰地记录标注以下信息:

⑴沙具摆放的顺序;⑵选择的沙具造型;⑶沙具摆放的位置;⑷游戏者肢体动作;⑸游戏者面部表情。

【教学设计说明】

⒈设计挑战任务,发展学生探究兴趣。在本项目的前两个阶段,学生已经历了搜集资料

了解沙盘游戏与沙具象征意义、精心设计与制作沙具、小沙具大展示等活动,一系列活动激起了学生持续探究的兴趣与欲望,现“小小沙盘分析师”又向学生发起了挑战,这是学生选择自制沙具回归到沙盘的游戏活动。本活动,学生将在了解沙盘游戏流程与规则的基础上,进行沙盘游戏的模拟与分析。这将挑战学生前期知识的掌握情况,也是挑战学生小组分工合作与交流沟通能力,更是挑战学生观察与记录、归纳与推理、思辨、综合分析等能力。挑战将使学生学习兴趣更浓厚、探究更深入。

⒉技能学习隐于活动,“做”中提升能力水平。大多数学生都喜欢“动”的课堂。单一进行教师讲解、传授知识,让学生反复训练,会让学生产生疲惫感、感觉枯燥,失去学习兴趣。现将游戏活动融入教学,使学生在完成游戏任务的过程中达成学习目标。本课的重要目标是培养学生综合分析能力,分析能力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做”的过程中慢慢地自觉养成。本课设计了“摆摆沙盘”、“生疑解惑”、“改改沙盘”、“对比不同”、“分析沙盘”等活动,引导学生在“做”一个个活动时,经历“观察与记录——发现行为特征——综合考虑,剖析特征——归纳推理结论”等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用到了观察、记录、求证、讨论、归纳、推理等多种技能,如果多经过几次这样的“探究训练”,学生就会逐步形成良好的思维方式,提升思维品质,综合分析能力水平自然也会逐步提高。

⒊明确游戏要求,培养按“规”行事、协作共进意识。要对沙盘游戏有精确的分析,活动有效性是前提;明确游戏活动流程与规范要求、小组协作分工各司其职则是活动有效性的基础。为此,在游戏活动起始,教师设计了“合作分工,了解规则”的环节进行提示,为整个活动的有序进行做好准备工作。强调按"规则"办事是成事的关键,小组合作分工则能提高做事的效率。每次任务执行前都要求小组共同协商,任务分配到个人,做到一人一岗,有序分工。这样做,第一发挥了小组的主观能动性,能使每位学生人人参与,投入到探究活动中;第二,能充分发挥每个人的长处,有利于提高整个小组的活动效果;第三,小组在共同探讨、分享交流的过程中,提高了交往、沟通能力。

⒋用量表记录观察、讨论分析等信息,养成严谨态度与证据意识。对沙盘游戏的整体分析不能随心而论,需要建立在综合游戏过程中大量信息的基础上进行推断。本节课中设计了记录表,辅助学生抓住重点信息进行记录。如“沙盘游戏记录单”,它将帮助学生及时记录两次游戏活动中游戏者挑选的沙具、摆放的位置、肢体语言等重要信息,并引导学生巧用便捷的图示法全面、迅速地记录有效信息,为两次游戏活动的对比提供客观依据,同时要求学生用量表对对比情况同样进行记录。这样在记录观察、讨论交流、疑惑求证、对比的信息过程中,学生严谨的态度与良好的证据意识就会慢慢养成。

四、项目学习设计及实施评价

项目学习(设计及实施)评价见表。

初中八年级物理跨学科项目案例

八年级物理上册物态变化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八年级物理是中学阶段新开设科目,八年级学生的求知欲很强,动手心情很迫切。对新生事物有很浓厚的兴趣,渴望掌握知识。本章《物态变化》的内容在《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课程内容中属于“物质“这一主题。在进行学习是,由于学生的思维逻辑性较弱,对概念的理解、规律的分析有欠缺。学生对探究的问题进行假设、设计实验、检验猜想是否正确的能力不强,因此学生学习本节内容较难,教师要组织、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鼓励学生主动的去总结物态变化的特点和规律,理清知识线索,形成知识结构,教学时应该注意的是要与日常生活、自然现象和科技发展相联系,多采用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增加学生实验、制作活动、科普环节,让学生经历对知识和实验的探究过程,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体会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形成保护环境的意识和责任感。 二、案例主题 为了研究物态变化,教材以“水”为载体、让学生通过对不同温度下水的形态的观察和研究、感受水的三种形态的区别。并通过举例说明。引出其他物质的三态,让学生对物质世界物体所具有的固、液、气三态有一些基本了解。教材从学生生活中最常见的现象出发、

先探究熔化和凝固,再介绍汽化和液化、最后是汽化和凝华、逐步深入,过对物态变化进行深入的认识,从而确定项目主题:水的三态变化. 三、案例细节 驱动性问题: 1.物理知识巩固。 学生通过观察描述物体被加热时可能发生的变化的过程中,建立温度、分子动理论、物态变化等物理概念,能从宏观与微观联系的角度解释自然与生活中有关物态变化的简单问题。 2.构建科学思维。 通过观察固态、液态和气态的分子模型,从微观视角来认识三种物态的基本特征,体会到模型建构的重要性了解宏观现象能够间接反映微观运动,初步构建科学推理的思维方法。 3.审美艺术与创新能力 通过古典文学赏析与物理现象物态变化的分析,进行知识整和,学会运用图像来把不同学科融合起来,合理运用古诗词意境和物理知识,不拘泥于手抄报常规设计思路,能将独特的想法或灵感付诸于实践,发挥奇妙的想象来绘制手抄报,以充满审美趣味的形式丰富多彩的学习生活。 4.品德教育

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统设计与实施

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系统设计与实施 导言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学科之间的界限明确,学生只能在各个学科中接收到零散的知识点。然而,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跨学科学习的重要性。小学阶段是儿童接受教育的重要时期,因此,设计并实施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系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将探讨。 一、系统设计 1. 课程结构设计 小学跨学科主题学习的课程结构设计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学科的知识内容,并将其有机地整合起来。针对不同学科,可以安排不同的内容学习模块,然后根据这些模块来设计主题,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一个主题中学习到来自多个学科的知识。 例如,在一个以“自然环境保护”为主题的课程中,可以安排以下学科模块:科学、地理、社会、美术等。在科学模块中,学生可以学习有关环境保护的科学知识,如植物的生长、水循环等。在地理模块中,学生可以学习不同地区的自然环境及其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在社会模块中,学生可以了解不同国家对环境保护的政策及其实施情况。在美术模块中,学生可以通过绘画、手工等形式表达对自然环境的热爱与保护。 2. 学习资源整合与开发 为了有效地实施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整合和开发各类学习资源。例如,通过图书馆的图书、电子教材、互联网资源等途径,收集与主题相关的教材、实验设备、影视资料等。并且,还可以邀请专家、教师和家长来校园进行讲座、活动等,以拓

宽学生的学习视野。 此外,在设计学习资源时,还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特点。例如,可以将教材内容进行简化,增加趣味性和互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3. 教师团队建设 跨学科主题学习需要教师具备跨学科综合能力,能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整合起来。因此,建设一个高水平的教师团队至关重要。 首先,需要通过培训和学习,提升教师的跨学科教学能力。这包括引导教师掌握多学科知识,了解多学科教学方法,学习选取适合主题学习的教学策略等。 其次,在实施过程中,教师之间需要进行密切的合作和沟通,共同探讨如何更好地整合多个学科的知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 最后,还要鼓励教师进行持续学习和改进,不断提高跨学科综合能力和教学水平。 二、系统实施 1. 课堂实施 在课堂实施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引导学生进行跨学科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例如,安排实验、讨论、小组合作等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学习,并培养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教师还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和处理能力。通过学生自主阅读、调查研究等方式,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和分析相关信息,培养他们的信息素养。 2. 评价方式创新 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往往只能评估学生各个单一学科的知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小学科学课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小学科学课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小学科学课 一、项目背景 随着小学教育的改革,学科之间的融合日益重要。项目化学习作为一种跨学科教学模式,能够帮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和技能,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本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将以小学科学课为例,探讨如何在学科之间进行有效的融合。 二、项目目标 本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目标是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和技能,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具体目标如下: 1.掌握物质的分类和性质。 2.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3.发展观察、实验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4.培养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 三、项目内容 本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内容为“化学反应的实验研究”。具体包括以下三个环节: 1.实验前的讨论和准备:学生将小组分成三个,每个小组选择一种物质进行实验研究,并讨论实验的目的、方法和预期效果。 2.实验过程:学生按照讨论的方法进行实验,观察实验过程,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 3.实验后的分析和总结:学生将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讨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四、项目实施 1.教学方法 本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采用探究式教学和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实现知识和能力的有效融合。

2.教学步骤 第一步:引入 教师介绍本次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目标和内容,引导学生探讨化学反应的实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二步:讨论和准备 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和准备,确定研究物质和实验方法,并制定实验计划和记录表。 第三步:实验过程 学生按照实验计划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和记录实验数据和结果,并在实验过程中进行交流和合作。 第四步:分析和总结 学生将实验数据和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讨论物质的分类和性质,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以及跨学科思维和综合能力的发展。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研究 近年来,信息技术的发展迅速,大大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作为时代的先锋,信息技术不仅在社会发展中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在教育领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初中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不仅关乎学生的基本知识掌握,更应关注学生的实践操作以及跨学科的应用。 1. 背景和意义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的背景和意义。现代社会的发展对人才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单一的技能能力,还需要具备跨学科的能力。信息技术是一个涉及面广泛的学科,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与语文、数学、英语等各个学科相结合,形成一种综合的学习能力。 其次,信息技术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仅仅靠理论知识是不够的。通过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和实践,可以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 2. 设计原则 在设计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确保活动的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首先,要与其他学科内容相匹配。在设计活动时,应与其他学科的内容相结合,形成一种有机的联系。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的同时,可以通过设计一个地理科普网站,让学生既了解地理知识,又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 其次,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跨学科主题活动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让学生

从中找到乐趣和动力。例如,可以将音乐、绘画等元素融入设计活动中,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信息技术的乐趣。 最后,要注重活动的可操作性。设计活动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避免过于复杂或技术要求过高的活动设计。可以通过课堂实践、小组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培养信息技术的基本操作能力。 3. 实践研究案例 在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设计与实践的研究中,我们可以通过实践案例来理解其实际操作过程。 例如,我们设计了一个主题为“编程与数学”的活动。首先,学生通过学习编程语言,了解基本的编程知识;接着,通过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程序,让学生将数学知识与编程知识相结合;最后,让学生在小组合作中设计一个数学游戏,通过编程实现。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既学习了编程技术,也提高了数学的应用能力。 另外,我们还设计了一个主题为“信息技术与语文”的活动。学生通过学习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了解信息化时代下的阅读习惯和写作风格;接着,通过设计一个博客或微信公众号,让学生将所学的语文知识与信息技术相结合;最后,让学生在实践中写作、发布文章,并通过其他同学的评价来提高写作水平。通过这个活动,学生既学习了信息技术的应用,也提高了语文的写作能力。 4. 总结与展望 通过对初中信息技术课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设计与实践研究,我们发现跨学科学习活动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仅是知识的接收者,更成为知识的创造者和运用者。

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及实施

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及实 施 摘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提出了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这是课程与教学的新领域。为了避免实际教学中,语文教学存在随意性和盲目性,教师应以语文为本位,以项目化学习整合多个学科,从项目任务、驱动问题、项 目形式等多个维度展开设计,引导学生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进而提高学生 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 当前正处于教育改革的关键阶段,项目化学习方式逐渐走进了语文课堂,这 种教学方式本质是由教师依托文本创设情境,设计具有真实性、驱动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探究,通过持续、深入的探究,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提升 思维能力,并根据探究成果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以提升知识迁移能力。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跨学科开展项目化学习,以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发展。 一、确定“融合点”,激发学生探究兴趣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中,教师应先确定“融合点”,所谓“融合点”指的是根 据语文跨学科知识确定项目化主题,在探究中激发探究兴趣,为培养语文素养提 供有效途径。值得注意的是,融合点的设计需要与教材内容紧密关联,纵观整个 年段中涉及的内容,引入科学、美术、信息技术等学科相关知识,确定探究主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并在过程中促进核心素养发展[1]。 以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教学为例,本课的主题是“科学发现 的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教师结合教学主题及语文素养,认识 到本单元中的课文与“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更是有一篇题材新颖的科幻 小说,且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合理指导学生展开探究,能让其对未来的校 园生活产生好奇心,并愿意主动展开探索。同时,教师可以翻阅六年级其他学科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与实践

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初中数学课程设计 与实践 摘要:以跨学科融合视角为基础,探讨了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与实践的相关问题。首先,介绍了跨学科融合的概念和意义,分析了其在教育中的重要性。然后,针对初中数学课程,提出了跨学科融合的设计原则和方法,并通过具体案例进行 了说明。接着,探讨了跨学科融合对学生学习的影响和作用,强调了其促进学生 综合能力发展的重要性。最后,总结了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与实 践的关键问题和挑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促进 初中数学课程的创新和提高学生学习效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跨学科;初中数学;课程设计 引言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跨学科融合已成为当前教育教学的重要方向之一。在此背景下,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与实践也开始逐渐注重跨学科的融合性。本文将 从跨学科融合的视角,探讨初中数学课程设计与实践,并阐述其对学生综合能力 的促进作用。 一、跨学科融合对学生综合能力的促进作用 (一)知识迁移能力 跨学科融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使他们能够将数学知识应用 到其他学科中。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共同点,从而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数学知识。跨学科融合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 应用于科学领域。数学是科学研究的基础,许多科学实验和研究都需要运用数学 方法和模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通过跨学科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习到数学在科 学领域中的应用,培养他们将数学知识运用到科学实践中的能力。跨学科融合教

育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于社会科学领域。在社会科学研究中,统计和数 据分析是非常重要的工具。 (二)创新思维与解决问题能力 通过将数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思辨能力,培养 他们面对问题时的灵活性和创新性。跨学科融合教育可以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在解决问题时运用多种思维方式和方法。例如,在数学与科学的融合课程中,学生需要运用数学知识来分析和解释科学现象,这就要求他们具备创新思维,能够提出新的解释和假设。通过这样的跨学科学习,学生可以培养出独立思考、提出新观点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跨学科融合教育可以 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数学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 于实际问题中,培养他们通过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在跨学科融合视角下的初中数学教学策略 (一)问题导向 在数学教学中,可以通过引入实际问题和情境,让学生从跨学科的角度思考 和解决数学问题。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 生活中,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机。例如,在学习平面几何时,可以设计一个 实际问题情境,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比如,给学生一个城市地图,让 他们计算两个建筑物之间的最短路径,或者计算某个区域的面积。这样的问题情 境将数学与地理学科结合起来,让学生不仅学习数学知识,还了解到地理信息的 应用。在学习统计学时,可以设计一个社会科学调查问题,让学生进行数据收集 和分析。比如,让学生设计一个问卷调查,调查同学们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并 使用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和展示。通过这样的问题情境,学生既能学习统计学 的知识,又能了解到社会科学调查的方法和意义。可以将数学与艺术结合起来, 设计一个数学绘画任务。比如,让学生根据数学函数的变化规律,在平面上绘制 出美观的图形。通过这样的任务,学生不仅可以学习数学函数的性质,还可以培 养他们的美感和创造力。 (二)项目学习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 1. 引言 1.1 问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2. 项目式学习概述 2.1 项目式学习的定义 2.2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2.3 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3. 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 3.1 跨学科教育的理论基础 3.2 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3.3 跨学科课程设计的实施策略 4. 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课程设计 4.1 整合多学科的核心概念和技能 4.2 设计真实世界问题 4.3 确定项目核心挑战与目标 4.4 制定项目学习计划与时间表 5. 项目式学习案例研究 5.1 案例一:探索太阳能在社区的应用 5.2 案例二:设计可持续发展的城市规划 5.3 案例三:完成一个虚拟企业的产品开发 6. 实施项目式学习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6.1 学生参与度与团队合作 6.2 教师角色与项目管理 6.3 评价与反馈机制的建立 7. 计划和评估项目式学习的有效性 7.1 项目式学习的关键指标 7.2 评估工具的设计与使用 7.3 项目式学习的改进与迭代

8. 结论 8.1 主要研究发现 8.2 对于未来研究的建议 1. 引言 1.1 问题背景 在传统的学科教育中,学生们往往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和技能的灌输,缺 乏对于所学知识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而跨学科教育的提出强调了学 科之间的融合,能够帮助学生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真实世界问题中。项目式学习 是一种能够促进跨学科教育的教学方法,但如何设计和实施跨学科课程与项目式 学习仍然需要深入研究。 1.2 研究目的 本课题旨在探讨如何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教学方法,设计和实施具有跨学科 特点的课程。通过研究项目式学习的优势和特点,结合跨学科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提出一种有效的课程设计和实施策略,以促进学生的跨学科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 的能力。 1.3 研究意义 本研究的结果将对教育实践和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首先,它将 帮助教师和学者更好地了解如何设计和实施基于项目式学习的跨学科课程,以培 养学生的跨学科思维能力。其次,它将促使教育机构和决策者思考如何更好地整 合教育资源,以支持和推动跨学科教育的发展。 2. 项目式学习概述 2.1 项目式学习的定义 项目式学习是一种以项目为核心的学习方法,通过学生参与真实世界的问 题解决和任务完成,来促进综合知识和技能的发展。它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和经验 积累来构建新的知识和理解。 2.2 项目式学习的特点与优势 项目式学习具有许多特点和优势,例如促进学生的主动学习,培养学生的 合作和沟通能力,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2.3 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比较 项目式学习与传统教学方法相比,更加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实践经验的 积累。它将课程的学习与实际问题的解决相结合,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需求。 3. 跨学科课程设计与实践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与实践 跨学科项目式学习,是融跨学科意识、综合性与探究性为一体的深度学习方式。近年来, 我校基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探索了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实施与评价。 一、跨学科项目式学习的设计 项目式学习致力于提高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而在单一的学科背景下,学生很难得到于复杂情境中解决问题的体验。因此,为学生创造一个能自觉运用多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境,是支撑项目式学习生成与更新的关键。 1.创设基于真实的问题情境 围绕自然、社会与自身生活设置问题情境,有利于找到学科间的交叉点,实现跨学科内容的整合,有利于驱动问题的生成。如在“跟着节气去探究——冬至”主题活动中,我们深入挖掘各學科中与冬至相关的知识点,把它们融合在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网络查阅冬至节气的来历,进行测日影的科学实验,品读有关冬至的诗词歌赋,绘制古人发明的九九消寒图,对各地冬至的风俗习惯进行了对比研究,借助零度以下的气温认识了生活中的负数,并对麻城“三九”时节气温变化进行了跟踪统计。在此次项目学习中,学生从语文、数学、科学、美术、综合实践等学科出发,探索冬至的由来,学习了有趣的冬至文化。 我校地处大别山革命老区腹地,具有丰富的地域资源,为研学旅行提供了便利。在“我眼中的火车站”项目式学习中,学生通过收集资料、调查走访,了解了麻城火车站的铁路枢纽作用;实地统计了春运时期一分钟内麻城火车站出站口的客流量,并和平时的客流量进行了对比分析;对线上、线下不同的购票方式进行了调查研究。学生在收集信息、调查分析中探究规律,尝试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问题。 在“生活中的标志”项目式学习中,学生先通过调查、收集生活中的各类标志,了解各类标志的作用和意义,再通过对校园、居住的小区、附近街道等地进行实地考察,去发现有哪些地方还需要标志来提示,然后通过电脑、3D打印等技术设计制作出来,配以文字说明,在学校进行展览。学生从中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道理,获得了成就感。 2.设计富有挑战性的驱动问题

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及实施——以“未来,我们怎样上学”教学为例

小学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设计及实 施——以“未来,我们怎样上学”教学 为例 单位:乐清市育英寄宿学校 摘要:项目化学习是一个强调学生主体作用、以学生为核心的教学模式,通过课程的一个学习材料而形成了一个情境,学生可以形成小组的学习群体,并通过在情境中回答特定的开放式问题从而实现深入学习。但必须说明的是,对项目化学习的研究并不局限于学生采用一种既定的方式来解决,而是注重于学生在解决问题的实践中所培养出来的方法与技巧。其中方法与知识涉及如何掌握基础知识、怎样规划目标与管理计划的执行、怎样在教学活动中实现组织交流和合作等等。 关键词:语文跨学科;项目化学习;设计实施 引言: 经济社会的发展使人们生活面对越来越大的复杂情况,对当前教学有了全新的需求——培养具备知识迁移与处理现实问题综合技能的大学生。问题化学习方法是一个指向问题处理过程的新型学习方法,通过对具有重要理论驱动型课题的不断探索,激发学生对现实复杂问题的反思与探索,并公开可视化的研究成果,进行跨环境的学习转化,真正提高学生对实际复杂问题的处理技能。 一、对课程内容的优化梳理,为专业素质提升创造良好的学习材料 在语文课程中,多是以章节为基础的课程单位,在课堂教学中,由于老师没有把本学科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进行跨学科的有效融合,使得学生把所学知识和社会生活中现实问题进行联系的能力比较薄弱。同时,由于老师的课堂是以考试

为核心进行的,学生的学习积极度较差、教学兴趣不足,老师的课堂教学方式较 为单调,在课堂中老师对每个学生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问题解决才能、沟通才能、独立研究能力、协作能力等的训练也严重不够,课堂上成为了单纯的知识教学, 而完全忽略了学生个性素质的全面发展。所以,我们提出,在学校语文项目化课 程培育学校核心素养的课程实施中,首先要进行课程的整合,为核心素养培育创 造良好的学习材料。 二、确定主题,提升素养 教学中存在多学科项目教学的"融合点",也就是找到一个适合开展语文教育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的主题。"融合点"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 养的提高,并与当前的教材密切关联。下面,笔者就结合"未来,我们如何学习" 的课题,来讨论怎么定义融合点。六年级下册第五个单位的题目为"科学发现的 机遇,总是等着好奇而又爱思考的人",语文教学要素是:体味文中是如何 用具体事例阐明论点的;展开想象,写科幻故事。编排的课文很显然与"科学研究"这一话题有关,因此着重于对孩子们探索科学研究思路的训练。 其中的文章《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是学校课本中首次出现的科幻小说,与 学习经历有关,孩子们对未来社会的变迁、对未来学校的变迁都显示出了强烈的 好奇心。与此同时,我们还查阅了六年其他课程的课本,发现在这一部分中,对"科学"、"未来"、"科幻"这一主题都有所涉及。在科学课上,我们分别接触过" 未来新能源"、"未来材料"、"探索宇宙"等主题;美术教材安排了"科幻画"的学习;六年级的信息技术教材整本书的主题都与"人工智能"有关,包括了智慧机器人、智能交通技术等。结合上述研究,我们的项目以"科幻"为融合点,结合小学 生的实际生活体验,确定了"未来,我们怎样上学"这一跨学科项目化学习主题。 该项目的落脚点依然在语文学科上,主要指向"小学生文化内涵中的思想发展与 提升""审美鉴赏与创新"这二个基础素质的提高。 三、通过设计情景引导教学活动,提问驱动学习的方法问题 语文在项目化教学中,更注重于让学生根据特定的语言题材开展自主学习、 并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逐渐养成语言技能与能力。所以,这一过程中需要一种能

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

小学科学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 水位自动报警器的设计与制作 一、项目简介 本项目的设计源于校园生活中,用水量大、漏水等情况导致水资源浪费,由此确定了本项目的内容为设计并制作一个在水位上升到一定程度时能够发出警报的报警装置。通过这一项目,让学生经历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过程。本项目旨在培养学生的工程思维,设计能力,以及团队合作与问题解决能力等,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 二、项目目标 科学:1.会测量力的大小,并用力的图示来表示力的三要素; 2.通过实验认识物体所受浮力大小与排开液体体积的关系,并解释生产生活中有关的现象,能够据此计算出产生相应浮力所需物体体积大小; 3.知道电路的基本组成,会画电路图,会连接简单的电路。 数学:1.理解点到直线的距离的意义,能度量点到直线的距离;2.能从几何的角度发现设计图中的问题,经历用几何直观和逻辑推理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创新意识和应用意识。3.从数学角度观察与分析、思考与表达、解决与阐述社会生活以及科学技术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工程技术:1.知道跨学科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并尝试解决实际问题;2.尝试制作把科学原理转化为技术的简单展示模型;3.知

道科学对技术与工程具有指导意义;4.能从批判性思维角度,基于证据讨论涉及理论争议的技术与工程问题,并作出理性判断;5.能运用所学的学科核心概念和跨学科概念,根据需要提出发明方案,能解决实际问题。6.根据不同来源的证据、限制条件等因素,从需求层面优化设计方案。7.知道工程需要经历明确问题、设计方案、实施计划、检验作品、改进完善、发布成果等过程;8.尝试应用科学原理指导制作过程,根据实际反馈结果,对模型进行有科学依据的迭代改进,最终进行展示。9.乐于设计多种方案,具有质疑、创新的态度。 语文:1.讨论问题能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有中心,有根据,有条理,能把握讨论的焦点,并能有针对性地发表意见。2.自信负责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做到清楚、连贯、不偏离话题;3.根据需要调整自己的表达内容和方式,不断提高应对能力,增强感染力和说服力;4.学习关于科学探究方面的文本,联系自己的科学学习经历,围绕问题提出、探究过程、解决方法等进行专题式的研讨、演讲和写作。 三、项目流程设计 01、问题情境 在“我的校园我建设”这一课程主题下,对七年级六个班的学生进行了“校园环境改善”的问卷调查。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生反馈厕所经常出现漏水的情况,由于学校课堂时间统一且较长这一特殊性,漏水发生后的40分钟内经常无人发现,且校园中厕所、

教科版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案例

教科版小学科学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项目化学习案例 《植物的生长变化》教学案例 01.【案例背景】 为推动“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融合信息技术新型教与学模式实验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示范区”的建设,以场域动力学、协同学习为基本理念,建构以学习者为中心,推进教育数字化和学习型社会建设,以评价改革牵引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动塑造教育发展新赛道新动能新形态。2022年4月21日,《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正式发布,新的标准给身为一线教师的我注入了新思想、提供了新方向,指导我在科学教学的道路上不断深入。新课标“课程理念”明确指出,要“立足学生核心素养发展,充分发挥课程育人功能”,要“增强课程实施的情境性和实践性,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小学科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性和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学科知识涉及较为广泛,学生正处于习惯养成的重要时期,所以,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尤为重要。在此背景下,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为目的,以大单元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作为桥梁,我设计了项目式学习《植物的生长变化》综合性实践活动单元。教学过程力求涵盖科学核心素养,使学生增强自主学习能力,在实践中提升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根据已有认识进行预测的意识与能力。 02.【案例主题】

基于以上思考,我积极调整了授课方法,以主题情境驱动式教学模式模式讲授了教科版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下册《植物的生长变化》单元,以大单元跨学科融合信息技术的新型教与学模式进行教学设计并实践于实际的课堂中,在实施后进行了教学效果评估。 本单元主要通过组织学生亲历栽培植物的活动,引导学生研究绿色开花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认识根、茎、叶、花、果实、种子等植物器官;理解植物各器官在植物生长发育、繁殖后代过程中发挥的作用。为学生逐步建立生命世界结构与功能、局部与整体、多样性与共同性相统一搭建“脚手架”。因为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经历不同的阶段,要让学生在学会运用不同的感觉器官观察、分析、对比、归纳、总结,灵活运用各种策略方法解决问题。以这一知识点进入,可以联通整个单元的学科知识;如果把主题定为“凤仙花生长的奥秘”,驱动性问题定为“凤仙花的一生都会经历哪些阶段?”这样要解决这个驱动性问题,学生又有子项目可以分工或合作:“种子的奥秘?”“凤仙花根茎叶的作用?”“凤仙花是如何传播种子”等。又有现实意义,适合持续探究。根据学生学情以及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设计我是小小植物学家跨学科单元项目化学习活动一览表,根据课程标准核心概念以及单元主要内容即植物的生长变化,结合学生的年龄、学段的特点,设置了大单元情境——“化身小小植物学家,畅游植物乐园,探索生命的奥秘”。在对教学目标进行细化分解后,按照知识点的不同,设置了三个项目任务,种植凤仙花、观察凤仙花的生长变化、凤仙花的生命周期。最后又为每课营造不同的、生动形象的小情境——“种

优秀案例1: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教学设计1方案与评价

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生成介绍事物经验的新路径 ——杭州园林电子旅游宣传册制作 一、项目简述 该项目以2022年亚运会期间吸引世界各国友人游览杭州园林为真实问题情境,以“如何准确且生动地介绍事物”为核心概念,引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社会性实践。本项目在八年级实施,历时两周,共9个课时(详见项目实施),涉及语文、信息技术、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项目最终要求以小组为单位,制作出一 份吸引人的杭州园林电子旅游宣传手册。 项目设计流程见图1。 图1:项目设计框架图 二、驱动性问题 2022年亚运会临近,届时将有很多游客来到杭州。杭州园林作为杭州自然与人文景观之瑰宝。如何通过电子旅游宣传册准确且生动地介绍杭州园林,以吸 引世界各国友人游览呢? 合作探究与实践活动设计 学习介绍事物 分步制作手册 成果交流展示 精设 选计 资脚 料本 理解核心概念 掌握介绍事物的技巧 培养“元认知”能力 制作一份吸引人的杭州园林电子旅游宣传册 目标指向与学习成果 投票颁类 提出建议 介绍亮点 欣赏成果 分制 工作 合手 作册 分设 析计 示量 例规 反 思 对象要明确 顺序要清断 语言要准确

三、核心概念和学习目标 (一)核心概念 本项目所对应的大概念为:准确且生动的介绍事物。 (二)学习目标 以“如何准确且生动地介绍事物”中确定对象、安排结构、锤炼语言、配图 配乐作为线索,明确以下学习目标(图2)。 1.阅读《苏州园林》,理解说明方法、说明顺序、说明语言与说明对象之间 的关系。 2.研读一组有关江南园林的文章,梳理并概括出江南园林的特征。 3.研讨三个示例,提炼出电子旅游宣传册的基本要素;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出评价量规,培养自己梳理、辨别、整合信息与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4.根据评价量规,围绕所选园林,利用互联网下载电子资源,尝试处理图片、 剪辑音乐等,进而提高自己信息资源处理的素养。 5.利用互联网,尝试制作出杭州园林电子旅游宣传册。养成敢于试错的习惯、勇于探究的精神,培养“元认知”的能力,进而逐步形成准确表达的写作能力与 高效合作的沟通能力。 图2:项目学习目标结构图 四、项目评价 本项目实施过程中,需要评估学生语言文字使用能力,获取整理有效信息能力,还需要评价设计制作、交流展示各环节中的落实情况以及宣传手册成品的最终效果。所以设计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量表如下。 确定对象 安排顺序 准确且生动地介绍事物 锤炼语言 配图配乐 学习例文,挖掘园林特征 分析示例,明确手册结构 根据目的,修改手册文案 精选资料,优化手册内容

研究型课程跨学科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案例小学与初中各一个

研究型课程跨学科项目学习设计与实施案 例小学与初中各一个 研究型课程跨学科项目研究设计与实施案例 概述 本文档旨在介绍小学和初中研究型课程跨学科项目研究设计与 实施的案例,以促进学生跨学科综合能力的培养和学科知识的整合。 小学案例 项目名称:探索自然奇迹 目标 通过探索自然奇迹的项目,小学生将能够: 1. 培养对自然的观察力和好奇心;

2. 提升科学知识和环境意识; 3. 培养团队合作和问题解决的能力。 设计与实施 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步骤如下: 1. 选择自然奇迹主题:根据学生兴趣和教学资源,选择一个自 然奇迹作为主题,例如大熊猫保护区。 2. 学科整合:将科学、地理、语言等学科知识融入项目中。例如,学生可以研究大熊猫的生态性、保护方法,并用英语写作或演 讲介绍相关知识。 3. 团队合作: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子课题,如 大熊猫的饮食性、栖息地等。小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相互合作,收 集资料并制作展板、海报等。 4. 实地考察:组织小组前往大熊猫保护区进行实地考察,观察 大熊猫的生活环境和保护现状。学生可以记录观察结果并做进一步 的研究。 5. 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进行展示,包括展板、海报、口头报告等。可以邀请其他班级或家长参观。

初中案例 项目名称:历史文化穿越之旅 目标 通过历史文化穿越之旅的项目,初中生将能够: 1. 理解历史文化的重要性; 2. 提升历史意识和跨学科思维能力; 3. 培养团队合作和创新能力。 设计与实施 项目的设计与实施步骤如下: 1. 选择历史文化主题:选择一个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时期或文化事件作为主题,如古代帝国的兴衰、丝绸之路等。

优秀案例2:跨学科项目化学习案例教学设计2实施与成效

五、项目实施 项目实施的六大阶段日历图如下(图3): 图3:项目六大阶段日历图 (一)阶段一:入项准备,掌握介绍事物的基本方法(1课时) 1.学习目标:了解杭州园林、杭州亚运会概况;组建项目化学习小组。 2.核心任务 (1)观看相关视频,阅读相关文字资料,整体了解杭州园林、杭州亚运会概况。 (2)组建项目学习小组,确定组长、组员以及组名。 (3)理解项目要求及成果。 3.任务说明 此阶段的任务主要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理解本项目需要达成的成果,清楚成果适用对象等。 (二)阶段二:学习课文,掌握介绍事物的基本方法(1课时) 1.学习目标:以《苏州园林》为例,通过教师的讲解,学习如何准确地介绍园林;体悟江南园林的特点。 2.核心任务 (1)阅读《苏州园林》,用一句话概括出《苏州园林》中说明对象的特征。 (2)《苏州园林》行文脉络清晰,给人一目了然之感,作者是如何做到的呢?阅读课文,圈画关键句,以小组为单位,画出文章的思维导图思维(图4)。展示交流。 (3)补充阅读三篇有关江南园林的文章(图5):陈从文的《说园》《园林

与山水画》以及《中国古典园林的山水“画意”》(均为节选)。结合《苏州园林》和你游览园林的经验,思考江南园林有哪些共同特征。 3.任务说明 任务(1)重在让学生体会介绍事物前首先要弄清楚介绍对象的特征。 任务(2)旨在引导学生整理归纳文章的行文思路;理解介绍事物需要在把握事物特征的前提之下,综合运用说明方法,准确组织语言文字,合理规划写作顺序。此任务是在为宣传册文案内容写作做理论上支撑。 任务(3)是为了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拓展学生的视野,为后面的任务开展做铺垫。 图4:小组绘制的《苏州园林》思维导图 图5:学生课堂阅读的补充资料 (三)阶段三:研读示例,讨论宣传手册的评价量规(2课时) 学习目标:通过示例研讨,梳理出电子旅游宣传册的基本要素;利用思维导图,整理出评价量规,培养梳理、辨别、整合信息与评判性思维的能力。 第一课时 1.核心任务 (1)自主学习:研读示例(图6),记录每个宣传册吸引人的地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并填在记录单上。

基于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基于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引言: 小学数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起着重要的作用。然而, 传统的数学教学往往过于单一,缺乏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跨学科教学成为了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本文将探讨基于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 一、跨学科教学的意义 跨学科教学是指将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技能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有机整体的教 学过程。这种教学方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知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跨学科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促进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 二、跨学科教学的设计原则 1. 确定教学目标:在设计跨学科教学时,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确定学生需要 达到的知识和能力。例如,通过数学与艺术的融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2. 选择适当的学科:在跨学科教学中,选择适合的学科进行融合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数学与科学的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能力。 3. 整合教学内容:将不同学科的内容有机地整合在一起,形成有机的教学内容。例如,通过数学与地理的融合,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并进行相关的数学计算。 4. 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在跨学科教学中,设计多样化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例如,通过数学与音乐的融合,让学生用音乐的节奏来解决数学问题。

5. 引导学生的思考和探究:跨学科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因此教师应该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例如,通过数学与历史的融合,让学生了解历史事件背后的数学原理。 三、跨学科教学的实施策略 1. 教师角色的转变:在跨学科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而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师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学生参与的重要性:跨学科教学强调学生的参与和合作,因此教师应该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例如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开展实践活动等。 3. 评价方式的改变:在跨学科教学中,传统的考试评价方式已经不适用。教师应该采用多样化的评价方式,例如项目评价、口头表达评价等,全面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 结论: 基于小学数学跨学科教学的课程设计与实施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教师在设计和实施跨学科教学时,应该遵循一定的原则,并采取相应的策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通过跨学科教学,我们可以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小学英语跨学科项目案例

六年级上册Unit 3 My Weekend Plan B Read and Write 教学案例 单位:xxx 姓名:xxx 电话:xxx 邮箱: xxx 邮编: xxx 指导专家:xxx 一、案例背景 (一)新课标背景 2022年版《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课程内容设计要增强内容与育人目标的联系,优化内容组织形式,设立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加强学科间相互关联,带动课程综合化实施,强化实践性要求。为了落实新课标的要求,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以小学英语六年级《Unit 3 My weekend Plan》为主题进行了一次跨学科的融合教学实践活动。 (二)教材内容分析 本单元是学生第一次以大单元形式接触一般将来时态在本单元的应用相当广泛,遵循螺旋上升的原则的同时让学生更好的内化所学,迁移创新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从情感态度上中秋节在人民心中的团圆理念和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情怀也要潜移默化的在学生的心中绽放。

本部分是以Torrow is Mid-Audumn Festival为主背景来介绍在节日中WuBinbin一家要做的事情.在学习的过程中要求学生紧扣主句型“Be going to……\will”进行语言的输出。Diary 中设计的藏头诗是一个亮点,能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文本的理解与练习,带来乐趣。 (三)学生情况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学习态度已经有了明确的概念。能在课堂中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 二、案例主题 本单元的“Festival”话题是学生们所喜欢讨论的一个话题。课时教学任务是要求学生用be going to……\will的句型来表达要做的事情并进行交流。如果不能创设出有交际意义的语用情境,学生难以将已学过的知识进行扩充。因此,教学设计上就要兼顾正负迁移的内容,设计生动有趣的语言交流任务,让学生感到有运用新语言进行交流的需要。从情感态度上让学生体会家庭和团聚的含义。中秋节在人民心中的团圆理念和盼望台湾回归,祖国统一的情怀也要潜移默化的在学生的心中绽放。 三、所跨学科 语文、美术、道德与法制 四、项目完成任务

跨学科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跨学科项目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浦东新区东方小学佘瑛 学校确立了《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与开发》为龙头课题后,在项目学习理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小学教育和我校的实际情况,开展了跨学科项目学习的实践研究,和教师们一起开发适合小学教育的跨学科的学习项目,包括教师的教学指导和学生的学习材料等,以便跨学科项目学习的推广与实施。 一、跨学科项目学习的主题设计 选择项目学习主题内容,教师应该指导学生按照一定的原则,依据某一适合的角度在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中选择所要进行项目活动的主题内容知识。我校在选择跨学科项目主题时从以下四个方面来考虑。 1、以自然、社会和自我为项目学习设计的三个纬度。 我们设计的跨学科项目学习从三个维度——即自然、社会和自我出发,来确定项目的内容范围与具体框架。 从理论上讲,跨学科项目学习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一种学习活动,而且也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仅认识世界,而且改造世界,不管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还是自我世界。我们设计的每一个项目活动都坚持认识性和实践性的统一,活动过程不仅需要动脑,也需要动手,通过活动,学生学会信息的收集、分类和整理,形成良好的信息素养。具体项目的选择与确定依据学生兴趣,可以是自然世界、社会世界、自我世界任何一个内容范围,学校进行整体规划,把握自然、社会、和自我三者的平衡。而且在进行某项活动时,还充分挖掘活动所蕴涵的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和自我因素。自然、社会、自我这三个纬度,不仅作为活动主题的内容范围,而且将这三者融入到了活动方法、活动形式、活动过程之中,这样活动本身就兼顾自然性、社会性和自我性,进而培养学生的自然性、社会性和自我性。几乎每一项活动都要进行实际调查,了解现状,认识外部世界,以集体合作方式进行,都要经过自我反思这一阶段才算告一段落。例如:“保护环境变废为宝”的项目学习活动中,从组织学生开展读环保书籍,看环保宣传影视开始,进行征集“校园环保广告语大赛”、,然后通过网络、书籍、报刊等方法查找的环保相关资料,分析信息,探讨一些现有的环境问题,根据资料进行环保小报的制作,再到开展“变废为宝手工制作大赛”、“变废为宝服装展示”等大型宣传展示活动,到最后身体力行,自我反思,整个活动体现了社会性、自然性和自我性的统一。因此,无论确立的项目活动主题是自然问题、社会问题还是自我问题,在活动开展中都已不同的方式关注了自然、社会、自我三个方面,这样的主题活动使自然、社会、自我问题融为一体。基于此,我们设计了融入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人与自我三个维度的跨学科项目学习,见下图1。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