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广东省旅游职业技术学校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

大学语文教案

备课教师:谭家尧

课时授课计划首页

《郑伯克段于鄢》教案

备课人:谭家尧

教学目的:

1.通过课文的研讨,认识儒家一贯提倡的伦理道德在春秋时代贵族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矛盾斗争中的尴尬地位,认识到它的虚伪性。

2.通过研讨,鉴赏本文在戏剧性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的方法。

3.通过课文研讨,鉴赏本文以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刻画人物性格的塑造方法。

教学设计:

1.本文学习作为一种研究性学习的初步探讨将遵循几个原则:学生自己学习研究为主;重在学习过程;强调信息的收集;注重创新。所以在具体的授课过程中,将主要是两大环节:学习对象及研讨方向的布置选择;学习研究成果的展示。更重要的环节将在课外由学习自己完成。

2.对整个学习过程来说,学生一方是:研讨课文了解传统看法及观点产生疑问汇集疑问选题搜集资料讨论课上展示自己的研究;对整个教学过程来说,教师一方是:布置学习要求指导研究过程指导研究方法引导学生形成成果课上展示

3.限于各方面原因,教师可以提供各类学习资料,包括字词解释、课文、评论文章,更主要的是倡导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自己去寻找资料。

教学重点:人物塑造,特别是分析郑庄公的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如何认识作者的褒贬程度

教学时数:4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方法:以讲诵方式为主,让学生掌握课文中的字词句,解决部分易产生错误的地方。通过学生的阅读,产生问题、收集问题,先让学生有充分的准备。教学内容:熟悉课文,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理清课文思路;背诵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大意。

1.导入新课:在这一单元我们学了四篇先秦历史散文《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邹忌讽齐王纳柬》、《触龙说赵太后》,这些大部是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君臣之间的对话、国家之间的尖锐矛盾,我们并试着用现代观念加以审视。今天我们要学的《郑伯克段于鄢》是写郑国统治集团内部两兄弟的斗争,由于这篇课文是自读课文,我将以介绍为主,大家参与讨论,我们来共同解决有些对课文了解的问题。

2.背景资料:《左传》:又称《春秋左氏传》或《左氏春秋》,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撰写。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1)“春秋”

“春秋”是鲁国的编年史,这种编年史周王朝和诸侯各国都有,虽然内容不同,一般都称为《春秋》。现今流传的鲁《春秋》是经过孔子修订的,极其简括地记载了周王朝、鲁国及其他各国的事件。起于隐公元年,终于哀公14年(前722-481),记事特别简单,类似新闻标题。孔子为了维护周王朝的奴隶制统治,主张尊王攘夷,正名定分,巩固最高奴隶主政权,使“大一统”局面恢

复安定。他的这种政治主张,通过《春秋》的谨严笔法表现出来。

2)“左传”

①“传”:注释或解释经义的文字,就是“传”。《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是配合《春秋》的编年史。记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比《春秋》多十三年。前人多说《左传》不传《春秋》,因为《左传》的文笔富艳浮夸,其详载历史的本末及有关佚闻琐事,太过细致,有如文学作品中的小说,违背了“春秋大义”。

②《左传》反映的是儒家思想,既有民本、爱国等进步思想,也包含封建伦理观念,正统等级观念等在今天看来落后的思想。《左传》叙事详细完整,故事性强,善于用极少的笔墨来刻画人物的细微动作和内心活动,使人物个性化。

③司马迁、班固都说作者是左丘明,班固并说左丘明是鲁左史,大多人认可这个说法。

3)《郑伯克段于鄢》

史学、文学的经典名篇,《左传》的首篇,《古文观止》的首篇。

②“郑伯”,指下文的郑庄公,郑庄公是郑国的第三代国君。郑国是姬姓。与周天子同姓;“克”,《说文解字》:“肩也,象屋下刻木之形。”徐锴曰:“肩,任也,负何之名也,与人肩膊之义通。能胜此物谓之克。”战胜,今有“攻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等用法。克,又有“能”义,盖由此而引申。“段”,指下文的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共叔段三个字,表示了三个意思。

共(gōng),是共叔段失败以后出奔的地方,共,国名,在今河南辉县。

叔,是指排行。古代的排行,不象今天一样用“一、二、三、四”来表示,而是用“伯、仲、叔、季”来表示,或者是用“孟、仲、叔、季”来表示。

段,是名。“于鄢”,介词结构,这里用做补语。这是与现代汉语不尽一致的,现代汉语常把这种用法用在状语的位置上。鄢,地名,为郑武公所灭,其地在今河南省鄢陵县境内。

③孔子是一个保守的人,他一生主张克已复礼,要恢复以前的“礼”,要恢复那“伦理”,对当时道德论表的感慨深恶痛绝。《左传》顺承此意,本文就写了一国君家庭内部的矛盾斗争,再现了当时统治阶级为争权夺利不顾伦理道德的情形。

3.布置阅读及思考问题:

朗读课文不少于5遍,解决生词及需要掌握的特殊句式。

①恶之:恶:动词,厌恶,不喜欢。译“于是姜氏就厌恶他”。

制,岩邑也,虢叔死焉:制:地名。岩邑:险要的城邑。焉:兼词,兼有介词“于”和代词“之”的作用,译为“在那里”。译“制,是个险要的城邑,虢叔就死在那里”。

姜氏欲之,焉辟害:焉:疑问词,怎么能。辟:通“避”,躲避。译“姜氏要这样,怎么能避开这祸害呢”。

其谁曰不然:其:用在句首,加强反问语气。译“谁又能说您做的不合誓言呢”。

永锡尔类:锡:同“赐”,赐给。译“永久地把它赐给你同类的人”。

姜氏何厌之有:宾语前置句,疑问句中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姜氏有何厌”。厌:通“餍”,满足。译“姜氏有什么满足呢”。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犹……况……乎”是固定句式,表示递进关系,译“蔓生的野草都不能够除去,更何况你的宠弟呢”。

敢问何谓也: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敢问谓何也”,译“能问一下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吗”。

君何患焉: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应该是“君患何焉”,译“你有什么可担心的呢”。

其是之谓乎:宾语前置句,应该是“其谓是乎”。其:句首语气词,表示猜测,大概。是:代词,这件事。译“大概说的就是这件事吧”。

②参照注释,分清层次结构,弄懂全文的意思,理解作者的意图。(使用板书)

③学生产生疑问,写在纸条上汇总。作为一个标题,一句历史大事记,这标题交代故事的主要人物,故事本身、地点。“郑伯在鄢地打败段”,看似平常但我们若想想,郑伯与段是嫡亲兄弟,“鄢”又不在郑国境内。这些问题,就感到这个故事不是那么简单。在课文的第五节后,省了这么一句话:“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这段话解释经文何以如标题这样记的原因。(这是“继承”的步骤,对古代文学作品我们首先是“拿来”,先学习,学透之后再超越;这也是广泛阅读、广泛“生疑”阶段,没有固定的目标要求,“放开”的阶段)

④汇总阶段:把问题汇总,合并,设定几个或十几个大的问题下发。

⑤针对问题(选择研究目标),收集资料、信息,解决一两个问题。

⑥将自己和其他同学讨论的结果写成小论文,准备课上展示

第二教时

教学步骤与内容:(内容、问题、讨论、结论)

一、课题导入

上节课,我们已经将这篇课文的内容梳理了一边,并将一些不甚了解的字词也做了确定,我还让同学们回去找出你阅读时产生的问题,今天老师和你们一起来讨论。

二、故事简述

1.这题目里含有一个故事:隐公之年,郑国国君之弟公叔段,谋划夺取哥哥郑庄公的君位,庄公发现后,巧施心计,采取欲擒故纵的手段,诱使共叔段得寸进尺,愈加骄横,然后在鄢地打败了公叔段,使他“出奔”。

2.这样一个历史事件,这样的一个家庭悲喜剧,不同时代的人总是要记录、评述、解说的。

大圣人孔子就用了九个字“夏五月郑伯克段于鄢”记述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齐全了,也不是没有褒贬,但他的春秋笔法再高明,再有情感,总也说不清,这不过是新闻标题而已。

比如,郑伯的“伯”如何解释?根据伯仲叔季的排行释成兄长的话,这句话的

意思就是郑哥哥克了段弟弟。那如果理解成爵位的话,这句话的意思就是郑伯爵克了段叛逆。有的同学问段的结果(或叫下场)是怎样的?是死了还是流浪远方?题目上只有“克”这个字,相当麻烦,到底是打败,打垮攻克还是杀掉了,再如“于鄢”,古人说,鄢,远也,在很远的地方哥儿俩怎么会决战一场呢?再看看地图(幻灯展示地图)怎么会呢?

这许多的的疑问都令人难解

3.其实古人也看不懂,所以左丘明就用了541个字来解释了一下,一下变成了一篇小说,是吧!

左丘明的解释正确与否,合乎孔子的原意吗?(他的思想与孔子是否一致?)令人关注。后代的人受不同的世界观的影响,带有不同的目的,会有不同的看法,我们现代人应该如何解读《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的呢?

三、课题简说:(教师、学生双向互动,由简到难进入课文的研读,形成共同关心的问题)

教师:刚才同学们这样带有一定的问题搜集信息资料经过反复阅读,解决了问题,这也就是研究性阅读。我在大家的疑问中选取了频率最高的十二个疑问作为第二阶段阅读的小课题,印给了发大家。同学们也都选择课题进行了深入的阅读研究,下面请同学们介绍自己读这篇文章的感受。因为人数问题,每人不能超过两分钟。

四、论文交流(15分钟),分小组交流,通过学生自己的交流,解决一些大家看法一致的问题,留下一些一时还难以解决的问题,师生在课堂上讨论解决。

五、评论阶段(10分钟)

1.教师:刚才大家的交流很好,阅读很深刻,每个人都从不同的角度读出了新意。总体上都围绕一个问题,“我们如何看待庄公这个人”。这也是大家提问人数最多的一个问题。可以说每个人提的问题都和对这个人的评价有关;

2.教师:庄公形象讨论。《古文观止》选其为第一篇,对庄公的评述很有代表性,从前到后共用了(出示相关图片、文字资料)

“他邑唯命”(四字毒甚)

“焉辟害”(毒甚)

“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庄公之心愈毒矣)

“无庸,将自及”(毒甚)

“不义不暱,厚将崩”(更加惨毒矣)

“尔有母遗,衣我独无”(非复前日含毒恶甚)

“其乐也融融”(则知其前之阴毒也)

“其乐也泄泄”(从前一路刻毒惨伤之心)

“毒”字用了九次,归结为一句话“残忍之尤”。

3.教师:古人评左公从儒家的正统理念出发,大多将庄公作反面教材,所以很多人认为

A阴险狡诈B老谋深算C心机深藏D心狠手毒

今天的我们应该怎么看待这个人的所作所为。他到底是巨奸还是理智明君?请大家发言(讨论)从不同角度,学生们会有不同的看法,教师应提供相关资料帮助学生梳理,并肯定一些言之有理的观点。

六、总结

1.刚才围绕着对郑庄公的评价这个核心问题说的很好,限于时间问题,今天只能到这儿,有时间我们还可以就其他问题进行讨论。

2.关于庄公,无庸置疑,他是主要人物,孔子借这个人物表现什么?(见后附录)

第三课时

1. 通假字

2. 古今异义

3. 多义字词

4. 文言句式

5. 翻译全文

6. 1-4为作业

7. 附录一、课上可能出现的问题及资料补充

1.孔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春秋》里能体现出儒家的观点。孔子以“仁”为核心,讲究追求“礼”。按儒家的正统伦理道德观念,要求六条,也就是六个字:义、行、慈、孝、爱、敬,即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是处理好君臣、母子、兄弟的伦理关系的准则。恐怕作者是借这事讽刺这里面的人都不遵守“礼义”,这才是孔子的本义。庄公治国要治,要仁治要礼治。

2.《左传》的作者是谁可能还有争论,但他是站在儒家的立场上看待这一切,看到的是权势相争的残酷和人性的泯灭。如果孔子的看法有点愤恨或失望的话。《谷梁传》解释春秋大义比较准的,大家看这段解说(课件)

“克”是什么意思?能够做到呀。能够做到什么呢?能够杀人呀。为什么不说杀?这样可以看出段拥有士兵和百姓。段是郑伯的弟弟。怎么知道他是弟弟呢?杀了世子或同母弟的,称为君。因为他称作君,所以知道他是弟弟。段的弟却不称弟;是公子却不称公子,是贬低他呀。段丧失子弟的道理。责备段,但更责备郑伯。为什么更责备郑伯?更责备郑伯的千方百计地蓄谋干成那杀人的事。

“于鄢”,就是很远的地方。这就如同说郑伯从他母亲的怀里夺过来杀死似的,这是更严厉责备他的呀。那么作为郑伯应该怎么办?要慢慢地去追那逃贼,这是爱自己亲人的正确做法。)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要慢慢地去追那逃贼,这是爱自己亲人的正确做法!”

感到如何?迂腐滑稽!

左丘明呢?恐怕还想为其开出一剂良药;只要孝心永存心中,一切都可变的美好,所以他写了后半截的故事。(182个字)只不过这场宣扬孝心的过程摆在我们面前,我们如同在看一幕丑剧。那种表演令人作呕!反映出儒家的礼教观念的尴尬。

3.不少同学问到“道为母子为初”,怎样如初的问题,供大家思考。我个人理解是如“没有撕破脸之前”,放逐之前,“心里当寇仇,脸上涂蜜油”那样吧!肮脏的政治角逐,人性的泯灭,哪能是善良而又天真腐迂的儒生们提倡的

孝能解决的呢。

4.郑庄公的做法也有迫不得已的因素

宗法制度下的继承原则:

“立嫡以长为以贤

立子以贵不以长”

强调正室正统,所以历史上每个朝代新君即位之日,也大都是许多竞争者被杀之时。郑庄公此人由于某些被动的原因,隐忍以久,既可说其心计高,也可说比别的国君高明一点。

5.“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闵公元年,仲孙子湫论庆父日:“难不已,将自毙,君其待之。”

定公六年,公叔文子谏卫侯曰:“天将多阳虎之罪以毙之,君姑待之,若何?”

《韩非子·说林》下:有与悍者邻,欲卖宅避之,人曰:“是其贯将满矣,子姑待之”。

“待”之时义大矣哉。“待”者,待恶贯之满盈时机之成熟也,故本节下文云:“公闻其期,曰‘可矣’”。

《北齐书·陆法和传》法和曰:“凡人取果,宜待熟时,不撩自落,檀越但待侯景熟。”

6.“不义不暱,厚将崩。”

杜注:不义于君,不亲于兄,非众所附,虽厚必崩。不暱谓众不亲附叔段,非谓叔段不亲于兄,其语紧承“厚众”而驳之,遥应“多行不义”而早之,言不义则不得众矣。

第四课时

一、讲述这篇课文的故事情节

二、分析王权之争后的人性毁灭

三、背诵全文

课时授课计划首页

《论语》十则教学设计(谭家尧)

一、教学目标

①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②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③积累成语、格言、警句,能对照反省自己。

二、教学重点

背诵、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四、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①介绍孔子及其《论语》。

②朗读、背诵课文。

③研读前五段内容。

教学设计

一、激起兴趣,导入学习

1.导入: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史的礼仪之邦,在它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曾出现过不少光耀千古的文化巨人,为我们留下了极宝贵的文化遗产,如《论语》、《老子》、《孟子》、《庄子》、《荀子》等。特别是《论语》对我国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即使在今天,其精华部分依然为人们所效法。下面我们就来共同探究学习《〈论语〉十则》。板书课题。

2.介绍孔子及其《论语》: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二、诵读感知

①范读:教师朗读示范。学生体会语气、语调、停顿等。

②自读:学生自读课文,

③感知:本文内容主要包括哪两个方面?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本文主要包括学习和个人修养两方面的内容,前五则着重谈学习,后五则着重谈修养做人。(有的地方内容上有交叉,教师应该在分析中给学生讲明。)

三、合作探究学习课文前五则

1.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前五则。

2.齐读。

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提示:a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b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小组合作解决语句并翻译。

4.质疑交流:就课文字词的理解,学习小组间互相质疑,对个别词句的理解,教师要加以点拨,并加以提炼、补充。

5.精读课文,探究课文思想内涵。(学生自主阅读)

学生思考: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

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上强调独立思考和复习。

学生再思考: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四、拓展体验:

1.在本文论述的教育思想中,你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哪一点?为什么?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五、课外延伸

1.(必做题)从问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选做题)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①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

②理解全文的思想意义。

③概括成语、格言,积累语言。

教学设计

一、课文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二、合作探究学习后五则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2.感知: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3.交流: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①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②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③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④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4.合作探究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

学生讨论交流: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这句话的现实意义是什么?

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5.归纳成语、格言

提示:温故知新任重道远死而后已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见贤思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三、体验反思

1.学了这篇课文,你认为哪些内容使你收获最大?谈谈感想。

2.与课文自相对照,谈谈自己在哪些方面做得好些,在哪些方面还有欠缺?应怎样改进? 3.“温故而知新”对于指导我们的学习有什么重要意义?

4.透过表面文字,理解“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的深刻含义。试着模仿这种写法,也写几句。

四、教师小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五、积累拓展

1.完成“研讨与练习”。

2.搜集《论语》中有关做人道理的简短的语录四条,读一读,背一背,想一想3.背诵课文

课时授课计划首页

《鱼我所欲也》教案设计(谭家尧)

[教学目的]

1.积累文言字词,品味语言情致。

2.理解作者思想,思考现代人生。

3.训练语言思维,强化朗读背诵。

[教学重难点]

1.对语句及中心的理解。

2.对论证方法的理解。

[教学时数] 两教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轲,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孔子之孙孔假的门人,是孔子之后战国中期儒家学派最有权威的代表人物。他曾游梁,说惠王,不能用;乃见齐宣王,为客卿。宣王对他很客气,可是也始终不用。于是孟子归而述孔子之意,教授弟子。孟子死后,门人万章、公孙丑等记其言行,为《孟子》七篇。

《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义”,是孔子思想的发展。其散文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善于运用譬喻来陈说事理,辩论是非,既能引起人们的注意,又增强了说服力。

二、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对照注释扫除语音障碍。

2.请两名学生朗读课文的两个小节,读后请其他学生指出读错的字词。3.教师运用投影将本课中的生字、词打出,全班齐读(或指名读)。

4.齐读全文。

5.学生自读课文,参考注释理解文章大意,有不懂之处(字、句)可以勾划出来,准备进行质疑;有特别欣赏的语句也请勾划下来,准备进行交流。

6.请两三名学生说说这篇文章的大概意思(不要求字字落实)。

参考答案:人生常常面临各种各样的抉择,在关键时刻应作出正确的选择。

三、分步品味

1.质疑及交流。

前面我们说过,《孟子》的文章特点是气势充沛,感情强烈,富于鼓动性,有

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刚才的整体感知,同学们一定有所感受。那么这篇文章所要论证的中心论点是什么呢?

参考答案: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解说:要求引原文答,教师可适当点拔。回答过程中学生可以对第一、二节的内容进行质疑,教师应尽可能地引导学生通过读课文或相互讨论的方式解决问题。)

2.齐读课文。

3.读后让学生进行自由质疑或说说文中有哪些出彩的句子。

(解说:重点解决“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和“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的意义。)

4.教师提问:文中两次提到“心”,在第一节中说:“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在文章最后又说:“此之谓失其本心。”句中“是心”、“本心”各指什么?请依据原文回答。

参考答案:“本心”就是能够做到“舍生取义”的心,“是心”就是“这样的心”,其义与“本心”相同。

(解说:这一部分的教学设计,目的在于尝试运用探究式的学习方法,把握整体文意,理解文中的字、词、句。)

四、小结

在人生面临抉择时,应当具备怎样的价值标准?孟子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应当摒弃自私自利之心,将正义、道义放在首位。

五、布置作业

1.朗读课文。

2.抄写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所学内容

1.抽查背诵情况。

2.用媒体出示字词,检查对字词的理解。或者由学生相互出题,考查对字词及语句的理解情况。

二、朗读训练,体会文意

1.分组朗读文中的排比句和对偶句,欣赏整齐而又有变化的甸式美;尝试删除某个句子,而后再读,体会文章论说的气势;进行演讲式背诵,感受其表达效果。

2.跳读课文,找出为论证中心论点,作者使用了哪些不同的论证方法,并思考本文作者的写作意图。

明确:①论证方法:道理论证(第一节)、举例论证(第二节)。②作者的写作意图:赞颂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将正义放在首位,而摒弃利己私心的做法。3.齐读全文。

三、课堂练习

1.速读课文第二节,说说本节是从哪几个方面来论证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应将正义放在首位的。

2.对比阅读以下几则材料,联系课文说说它们各自表现出了怎样的价值取向。

材料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孟子) 材料二: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 (匈牙利裴多菲)

材料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文天祥)

材料四: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 (夏明翰) (解说:以上材料根据具体情况选用,目的在于促使学生要正确对待生与死、义与利。)

四、延伸思考

思考、讨论:

在几千年前,孟子就提出了“鱼和熊掌不可得兼”的问题和应当“舍生取义”的观点,那么在我们现代社会,面对愈来愈多的诱惑,面对人生的各种考验,我们应当做出怎样的选择呢?

(解说: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思考,对学生进行价值观的教育。)

五、课后延伸

1.背诵课文。

2.在课外查阅有关孟子、《孟子》的资料“嗟来之食”的故事以及吴晗《谈骨气》。

六、布置作业

背诵这篇课文。

[板书设计]

鱼我所欲也

《孟子》

文章主题:在面临人生的抉择时,

将正义放在首位,

摒弃利己的私心。

论证方法:道理论证、举例论证

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一 一、回忆往事,激趣导入 记得我们前段时间写过一篇《童年趣事》,同学们写得妙趣横生,再现了童年的欢乐那我们再想一想,除了趣事,有没有冒险的经历 还留在我们脑海中呢?回忆一下,一分钟后将你的经历与大家分享 (学生回答时可追问父母当时的表现) 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情况又会是怎样的?美国作家莫顿 &8226;亨特与我们分享了一次童年的冒险经历,也许能给大家带来 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迈开脚步,走近课文 (一)勇闯词语关 出示重点词语,找学生读并纠错 (二)速读课文 掌握了重点词语,我们再向前走一步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阅读时留意并圈点出有关环境、人物及情节的语句为下面 的“闯关”做好准备!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生速读课文 1、看谁抢得快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57年前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当时 我几岁?(8岁)

(3)故事中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他 们的名字是什么?和“我”关系如何? (一共有六个孩子,有名字的有2个,他们的名字是内德、杰利 后者与“我”的关系比较前者更加亲密因为杰利是“我的朋友”) 2、我要来帮忙 同学们的闯关又快又顺利,可现在有一个同学却遇到了麻烦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文取的小标题,可是他忘记把具体段落标上了哪位同学能来帮帮他呢? 决心爬崖() 陷入险境() 脱离险境() 脱险有感() 三、质疑激趣,再走一步 师:咱们同学还真是和这位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啊!可是,有人认 为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议大刀阔斧地砍去,将其提炼成“费 城7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然后就进入 第二部分,大家看可以吗? 参考答案: 不可以原文开头的巧妙和功效是修改后的“一句话”所不具备的,理由有二:首先是“呼应内容,作好铺垫”比如,“闷热”的天气 要素的交代,不光是引发后面爬悬崖情节的要素之一——天气的异常,让人更加烦躁,也预兆着其后事态的发展其次是“引发悬念, 激发兴趣”比如,身体方面自小的孱弱及母亲训诫的内容交代,会 引起读者关于作者遭遇内容的_和好奇心一系列的问题,会如同“钩子”一样,将读者阅读的欲念牵引向后续的阅读 四、仔细思考,走近人物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课《论语·学而篇》 教学内容: (1)识记《论语》的基本知识——熟记课文前言部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能就文中富有教育意义的语录根据现实写作文。 第二课《老子》(节选)(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3)能就文中具有启示意义的语句写文章。 (4)背诵或熟读本文。 详细内容:

(1)了解老子的核心思想。 哲学方面:尊道有无,师法自然。 修身方面:返璞归真,虚静守柔。 治国方面:无为不争,小国寡民。(2)谈谈“曲则全”章的内涵。 老子通过讲述曲与全等六个方面的对立转化关系,宣扬了他委曲求全的处世哲学和以退为进的斗争策略,其中包含了一些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第三课《大学之道》 (1)识记《大学》的基本知识。 (2)能够准确翻译字词句。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详细内容: (3)识记《大学》中的“三纲目”“八条目”。 “三纲目”为“明明德”、“亲民”和“止于至善”。“八条目”分别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4)理解“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涵义。 所谓“明明德”,是指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新民”,是指让人们革旧图新;“止于至善”,是指要达到最好的境界。《大学》认为,人生来就具有高尚的“明德”,入世以后,“明德”被掩,需要经过“大学之道”的教育,重新发扬明德,革新民心,达到道德完美尽善的境界。具体说来,就是要做到“八目”。

第四课《采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 (3)分析本诗以“采薇”起兴的艺术技巧; (4)理解“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表达效果。 (5)熟读本诗。 教学内容: (2)了解这首诗的主题思想;(参考“学习导读”第1—3段:) 《采薇》选自《诗经·小雅》,是一篇抒写士卒远征守边情景的著名诗篇。前三章都以采薇起兴,反复表达了两方面的感情:一是远离家园,久戍不归,深切思念故乡、亲人;二是战争频仍,转徙不定,生活艰苦得难以忍受。同时也揭示了造成这些痛苦的

大学语文-2-1.2《大同》教案

大同 一、教学要求 1.翻译课文,掌握相关文言词。 2.了解孔子大同社会的思想意义。 二、学习要点 1.题解关键词 孔子,《礼记》;“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 2.内容提示 本文是《礼记·礼运》开头部分里的几段话,主旨是阐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大道指什么?大同指什么?理解这两个概念是理解全文的关键。大道,可以理解为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大同,可以理解为儒家的理想社会或人类社会的最高阶段。大道之行也,是指执政者施行大道,则老百姓便可以生活在安定和平的大同社会。 三、作者生平 《礼记》不是孔子的著作,而是孔子后人所作,其中引用了许多孔子的思想。 孔子的远祖是宋国贵族,殷王室的后裔。孔子六祖孔父嘉继任宋大司马。按周礼制,大夫不得祖诸候,“五世亲尽,别为公候”,故其后代以孔为氏。后宋太宰华父督作乱,弑宋殇公,杀孔父嘉。其后代避难奔鲁(孔氏为鲁国人自此始),卿位始失,下降为士。 孔子曾祖父防叔曾任鲁防邑宰。祖父伯夏的事迹无考。父亲名纥,字叔,又称叔梁纥,为一名武士,以勇力著称。叔梁纥先娶施氏,无子,其妾生男,病足,复娶颜徵在,生孔子。 孔子生年一般按《史记·孔子世家》所记为鲁襄公二十二年,而生月生日《史记》未记,按《谷梁传》所记“十月庚子孔子生”。换算为当今之公历应为公元前551年9月8日生。 孔子生在鲁国。鲁国为周公旦之子伯禽封地,对周代文物典籍保存完好,素有“礼乐之邦”之称。鲁襄公二十九年(前544年)吴公子季札观乐于鲁,叹为观止。鲁昭公二年(前540年)晋大夫韩宣子访鲁,观书后赞叹“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文化传统与当时学术下移的形势对孔子思想的形成有很大影响。 孔子早年丧父,家境衰落。他曾说过:“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年轻时曾做过“委吏”(管理仓廪)与“乘田”(管放牧牛羊)。虽然生活贫苦,孔子十五岁即“志于学”。 他善于取法他人,曾说:“三人行,必有吾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论语·述而》)他学无常师,好学不厌,乡人也赞他“博学”。 孔子“三十而立”,并开始授徒讲学。凡带上一点“束修”的,都收为学生。如颜路、曾点、子路、伯牛、冉有、子贡、颜渊等,是较早的一批弟子。连鲁大夫孟僖子其子孟懿子和南宫敬叔也来学礼,可见孔子办学已名闻遐迩。私学的创设,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进一步促进了学术文化的下移。 鲁国自宣公以后,政权操在以季氏为首的三桓(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世卿,因为是鲁桓公的三个孙子故称三桓,当时的鲁国政权实际掌握在他们手中,而三桓的一些家臣又在不同程度上控制着三桓)手中。昭公初年,三家又瓜分了鲁君的兵符军权。 孔子曾对季氏“八佾舞于庭”的僭越行为表示愤慨。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鲁国内乱,孔子离鲁至齐。齐景公向孔子问政,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又说:

大学语文(一)1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网络教育 2010学年上学期期末考试模拟试题一课程名称:_大学语文(上)考试形式:闭卷 学习中心:_________ 考试时间: 90分钟 姓名:_____________ 学号: (试题中,答题的题目为5号宋体粗体,内容为5号宋体,行间距为20磅固定值;试题的页数尽量为偶数;答题纸与试题分开) 一、判断题(在后面的括号里标出对、错。每小题2分,共20分) 1、楚辞是继《诗经》后的一种新诗体,由西汉学者王逸编订。() 2、《诗经》与《楚辞》并称”风骚”。() 3、东汉代表文人五言诗最高成就的是《古诗十九首》。() 4、《论语》是记载孔子言行的语录体散文() 5、《孟子》是诸子散文中文学成就最高者。() 6、贾谊和晁错的政论文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7、盛唐山水田园诗的代表诗人是王维、岑参。() 8、“中兴四大诗人”是指陆游、杨万里、范成大、尤袤。() 9、“辛弃疾”以诗为词”,开创了豪放词派。() 10、李清照是中国词史上知名度最高的女词人。()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10分) 1、《左传》是一部() A、编年体 B、国别体 C、纪传体 D、纪事本末体 2、善用典故的词人是() A、柳永 B、苏轼 C、张孝祥 D、辛弃疾 3、《论语》的编纂者是( ) A、孔子 B、孟子 C、孔子的弟子 D、孔子的弟子及其后学

4、“诗圣”是指() A、李白 B、杜甫 C、陆游 D、白居易 5、《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一首() A、七古 B、五律 C、七律 D、七绝 三、古文阅读(在加点字词的解释中选择正确的。每小题2、5分,共10分) 君子曰:“颍考叔,纯孝也,爱其母,施及庄公。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 1、纯:A.单纯。B.真正的。() 2、施:A.实施。B.推及、延续。() 3、匮:A.完、尽。B.金贵。() 4、锡:A.赐。B.一种金属。() 四、理解与辨析(在所给出的理解中选择正确的一项。每小题5分,共20分) 1、《氓》一诗的“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采用了 A、比兴手法。B、烘托手法。C、侧面描写手法。() 2、墨子的《非攻》第一段从小到大列举不义的事实,从窃人财物推演到政治和军事上的杀人战争,运用的手法是 A、列举。B、类推。C、演绎。() 3、《项羽本纪》的“垓下之围”是A.写项羽在建立卓著战功过程中形成的英雄气概。B.揭示项羽英雄性格中的悲剧因素。C.揭示项羽英雄性格中的悲剧因素所导致的悲剧结果。( ) 4、苏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A.表现自己不随物悲喜的处世态度和旷达潇洒的情怀。B.与奸佞小人抗争的坚强决心。C.对自己所爱之人的真挚情感。( ) 五、作文(40分) 以《错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 编写者:刘淑霞审核者:邓晓成 课程代码:LB001A/LX028A 适用专业:非中文专业 参考学时:40学时 先修课程:无 参考书目:《大学语文》,王步高,丁帆,南京大学出版社,2008年第3版。 一、说明 大学语文是理、工、文、管各专业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是各个专业的基础课,是为培养学生文化素质、健康情感、完美人格、审美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与任务 使已经具备高中语文程度的大学本科生,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为学习高等教育各类专业课程、接受通才教育打下比较坚实的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接受现代人文意识,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的熏陶的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顺利准确地阅读理解一般文章、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读懂难度适中的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掌握一定的文学基础知识,具有一定的分析、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 (三)编写原则 1.本大纲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精神和大学语文的课程特点编写。 2.内容多,课时少,突出关键和有代表性的内容,做到少而精。 (四)建议 1.鉴于语文课程的独特性,教师可根据个人擅长或学生需要灵活、适当选择、安排本大纲所列教学内容。 2.在更多专业开设《大学语文》课程。 (五)有关其它问题的说明 无 二、课时计划

注:1.机动内容是指,根据大学语文的课程性质和特点,赋予授课教师发挥个人研究专长,同时结合学生接受实际可以灵活调整该次课程教学内容的灵活性。 2.电教欣赏是指针对一些较长较新、教材囿于篇幅和时限未能选录的经典文学作品进行电教教学,根据教学内容调整次数和时间安排,最多不超过2次,4学时。 3.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诗词部分,而吟诵是诗词的学习的一个重要手段,在吟诵中把握思想、感受情感、得到审美的陶冶,基于此,在教学中会根据教学情况灵活安排2 个学时的配乐诗词朗诵。 三、教学内容 第一章《诗经》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课程性质: 大学语文课,是我院面向全校各类专业(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新闻专业除外)开设的一门文化素质教育课程。 课程目的和任务: 课程开设的目的是继续培养和提高学生在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理解、欣赏和表达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具体要求体现在: 1、大学语文课的教学,要在高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提高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文学作品的阅读、分析和鉴赏能力。 2、通过对经典作品的解读、赏析,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 教学内容: 本课程使用徐中玉、齐森华主编的《大学语文》(第八版)一书。 本教材所选课文时间上涵盖了自《诗经》、《楚辞》、先秦散文到现当代文学三千多年;就文体而言包括诗、词、曲、赋、戏剧、小说、散文等各类文体;并按文章内容分为以民为本、心怀天下、和而不同、爱情婚姻、人物风神等十二个单元,几乎涵盖了中国文学的各种题材,这些内容也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所在。 教学时数分配: 由于各系开设本课程所需的课时数、学期数不一样,下面按学时数来分配教学内容。表一:开课一学期,每周4节课,共68个学时: 章节讲授内容课时 第一单元以民为本《民贵君轻》、《冯谖客孟尝君》、《羌村三首》、 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 第二单元心怀天下《水龙吟》 1 《北征》、《少年中国说》 4 第三单元和而不同《召公谏厉王弭谤》 1 《容忍与自由》 2 第四单元品格修养《孔子论修身》、《以修身为本》、《好学力行知耻》 2 《黄州新建小竹楼记》、《登快阁》、《念奴娇》 4 第五单元社会人生《采薇》、《秦晋殽之战》、《燕歌行》、《婴宁》、《苦恼》10 第六单元人情世态《贫女》、《兰陵王》 2 第七单元乡思亲情《别赋》、《雨巷》 4 《听听那冷雨》、《哭小弟》 4 第八单元爱情婚姻《长恨歌》 2 《鹧鸪天》、《沈园二首》 2 第九单元人物风神《张中丞传后叙》、《左忠毅公逸事》、《纪念傅雷》 6 《徐文长传》 2

大学语文实用教程 教案1

第一单元 一、教学目标 通过解读汪曾祺的《钓鱼的医生》,使学生学会欣赏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不事雕琢的情节和平淡质朴的语言),掌握刻画人物的基本方法(正面刻画、侧面烘托、叙事编排)。 二、教学重点 分析汪曾祺作品的结构和语言。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援引一节散文选段,让大家猜猜这是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哪位作家的作品。 凡花大都是五瓣,栀子花却是六瓣。山歌云:“栀子花开六瓣头。”栀子花粗粗大大,色白,近蒂处微绿,极香,香气简直有点叫人受不了,我的家乡人说是:“碰鼻子香”。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 揭示正确答案:汪曾祺(《夏天》) 理由:选段的语言简约、生动、传神。既有生活语言的清新自然鲜活,又有文学语言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由此,引出新的教学内容——汪曾祺《钓鱼的医生》。 (二)讲授新课 1.整体感受 汪曾祺的文章没有结构上的苦心经营,也不追求意旨的玄奥深奇,而是娓娓道来,如话家常。本篇即是典型的一例。主人公王淡人所从事的工作是救死扶伤,文章写其“傻人傻事”,是对应于小河水、蓝蜻蜓这些自然纯美的更加感人的人文之美。看王淡人玩了命去救人的岸边人,每个人的眼睛里都蒙了一层眼泪。作者在平平常常的小事里挖掘出了平民生活中的人情美。 2.人物形象 由于作者追求一种“和谐”的美学境界,所以笔下的人物有一种自然恬淡的味道。王淡人每天做着两件事:钓鱼和看病。他钓鱼的做法很别致:“随身带着

一个白泥小炭炉子,一口小锅,提盒里葱姜作料俱全,还有一瓶酒。”就这样边钓边煮,边吃鱼边喝酒,这种出水就烹制的鱼,叫做“起水鲜”,味美无比。他看病,是“男妇内外大小方脉”,什么病都看。药是自己炮制,绝对真货。有时,看着乡下来的病人实在穷困,他“鼻子一酸”,不但诊费免收,药钱也白送了。发大水时还冒着生命危险到处救人。而王淡人自己的生活却很清贫,满足于“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的日子。 作者认为“这点淡泊的风雅,和一个不求闻达的寒士是非常配称的”。淡泊无为原是中国古代士人,尤其是失意文人,所追求的一种人生志向,也是一种审美情趣。然而,在作者笔下,这种志向、情趣,已渗透到社会各阶层的人物身上。汪曾祺说:“在中国,不仅是知识分子,就是劳动人民身上也有中国传统的文化思想。有些人尽管没有读过老子、庄子的书,但可能有老庄的影响。一个真正有中国色彩的人物,与中国的传统文化是不能分开的。”(《回到现实主义,回到民族传统》) 3.语言风格 作品的语言简约、生动、传神,既有生活语言的清新自然鲜活,又有文学语言的绘画美和音乐美。 例1:描写王淡人家门前的河,不是波澜壮阔的大川,而是打水漂能打到对岸的小河,又能灌溉农田,能钓鱼,能放鸭。这样的河不正是王淡人的河么?(小河弯弯和主人公淡泊的气质相似) 例2:让人最感动的一处风景,可能是这样的:“不一会,就有一只钢蓝色的蜻蜓落在他的鱼竿上了。”这细腻的美,如同一幅小小的水墨画。(动静相宜)例3:“一庭春雨,满架秋风。你好,王淡人先生!”(作者喜欢用短句,显得空灵剔透。) (三)归纳小结 作者刻画人物,无论是叙述还是对话,都是那样准确简练,往往三言两语,人物性格就出来了。“人淡如菊”,人固如其名,再用郑板桥“一庭春雨瓢儿菜,满架秋风扁豆花”来加以诗化,就让王淡人质朴的美多了几分淡泊的气质。 (四)巩固练习 阅读学文例话(一)(P19-21),概括传人的主要方法。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大学语文教案范文 【篇一:大学语文课程教案】 第一章先秦文学 教学目的与要求: 了解先秦诗歌;熟悉并背诵《蒹葭》;掌握《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湘夫人》的浪漫主义特色、《秋水》的写作特色。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先秦诗歌概述、《秋水》的写作特色 难点:《蒹葭》的意境的朦胧美。 教学方法及手段: 举例讲解多媒体讲解 教学学时: 4学时 第一节先秦文学概述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史,文学也源远流长。按照通常的 文学史分期,秦代及其以前的文学统称为先秦文学。 在文字产生之前,文学以口头创作的形式出现,并且在流传的过程 中不断地得到修改和加工,成为集体的创作。神话和歌谣就是两种 最古老的文学形式。 神话是“在人民幻想中经过不自觉的艺术方式所加工过的自然和社会 形态”(马克思语),是远古时期的人类在幻想中做出的对自然界和 社会现象具有艺术意味的描述和解释。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 先民在自然力量面前无能为力,便在想像中把一切自然力加以形象 化和人格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人物形象,创造了许多神的故事。所以,尽管神话充满着幻想和虚构,但却深深植根在现实生活 的土壤之中,而且充满着永恒的艺术魅力。我国古代的神话是十分 丰富的,但由于时代的久远,加上儒家的排斥和曲解,被记载和流 传下来的较少,只在《山海经》、《穆天子传》、《天问》、《淮 南子》等古籍中保存了一些零星的片断,如盘古开天地、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逐日等。即使是这些片断的神话,也充分反映了我 们的祖先要求改变现实的强烈的愿望、顽强的斗争精神和对自身的 坚定信念,集中了他们在和自然界斗争时所积累的经验和智慧。这些,不但成为我国古代文化和文学的最早源头,更影响到整个中华 民族精神的形成。

大学语文(一)

大学语文(一) 一、综合分析题 注意:1、附件形式提交2、抄袭不得分3、请以课文为论述依据 《陌上桑》和《行行重行行》《春江花月夜》对爱情的描绘风格极为不同,请具体分析。答:《陌上桑》中的罗敷编造出一位才貌双全、有钱有势的夫婿来,是为了蔑视并吓退那个心怀叵测的太守。这种爱情是充冲少女情怀的幻想,也颇有喜剧色彩;《行行重行行》的爱情却显得沉重、哀婉、无奈,思归相思煎熬深重并且不无对远行的丈夫不无悬念和担心;《春江花月夜》面对月夜、春江、花林的美妙抒发了委婉缠绵的离别相思之情 《张中丞传后叙》和《长恨歌》《陈情表》同为写人之作,他们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相同与不同? 答:三文中相同的写法是写人叙事的同时抒发议论,抒发情感。三文的不同之处在于《张中丞传后叙》最大特点是议论叙事,紧密结合;《长恨歌》算叙事和抒情结合的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和谐地结合在一起;《陈情表》抒情意味浓厚 以课文为例,说明李白的诗与杜甫的诗有什么同异? 李杜诗歌有着一定的相似性,但由于两者的生活的时期的不同、生活的经历的各异,李杜诗歌在艺术特色上又有着明显的差异。下面就以李白的《将进酒》与杜甫的《登高》为例,试比较两者诗歌艺术特色的差异: 一、诗歌风格的不同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 李白和杜甫在诗歌创作中都形成了特有的风格。李白的诗歌主导风格是飘逸俊美,而杜甫诗歌的主导风格则是沉郁顿挫,这在他们的许多代表作中都有体现。如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把黄河在天地之间浩荡奔流的气势与声势充分表现出来,意境开阔,具有非凡的气势和浪漫主义情怀。而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描绘了一幅惨淡的秋景画面,高天之狂飙,深谷之哀猿,惊心动魄,使全诗笼罩在悲凉的氛围之中,同时也反映诗人凄凉之感。 二、诗歌思想上的不同 李白与杜甫都有满腔抱负,想为国家尽一份力,但是他们在仕途中都又不得志,这种壮志难酬的悲愤与感伤在他们的许多作品中都有体现,但两者又有不同:李白的诗,很多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思想;杜甫的诗,很多表现忧国伤时的思想。 如在《将进酒》里,李白将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醉意使李白纵情狂欢,高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表达一种独立自由的人格,一种鄙弃世俗的非凡的自信。虽壮志难酬,但李白却没有一般读书人或士大夫的顾影自怜、怀才不遇的情结,认为“人生苦短,须及时行乐”,有着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 而在《登高》里,诗人杜甫塑造了一位壮志难酬、长年飘泊、老病孤独的抒情主人公形象。“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诗人目睹苍凉恢廓的秋景,不由想到自己沦落他乡、年老多病的处境,生出无限悲愁之绪,饱含了诗人排遣不尽的羁旅愁与孤独恨,尾联“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诗人备尝艰难潦倒之苦,国难家愁,使自己白发日多,再加上因病断酒,悲愁就更难排遣,也表现了诗人浓厚的忧国伤时之情。 三、意象、意境组合与营造的不同 李白所创造富于个性特点的意象中最突出的就是飞翔的大鹏、奔腾咆哮的黄河与长江、高出天外的山峰、飞流直下的瀑布,这些“都具有超凡的气概,曲折地表现了李白冲决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大学语文精选教案优秀范文 下面是为大家收集了有关大学语文教案优秀范文,希望你们能喜欢, 一、回忆往事,激趣导入 记得我们前段时间写过一篇《童年趣事》,同学们写得妙趣横生,再现了童年的欢乐那我们再想一想,除了趣事,有没有冒险的经历还留在我们脑海中呢?回忆一下,一分钟后将你的经历与大家分享(学生回答时可追问父母当时的表现) 如果类似的事情发生在美国,情况又会是怎样的?美国作家莫顿&8226;亨特与我们分享了一次童年的冒险经历,也许能给大家带来不一样的感受和思考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走一步,再走一步》 二、迈开脚步,走近课文 (一)勇闯词语关 出示重点词语,找学生读并纠错

(二)速读课文 掌握了重点词语,我们再向前走一步请同学们在3分钟内快速读完全文,阅读时留意并圈点出有关环境、人物及情节的语句为下面的“闯关”做好准备!看谁做得又快又好!开始! 生速读课文 1、看谁抢得快 (1)故事发生在美国哪个城市?(费城) (2)故事发生在什么时间?(57年前7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当时我几岁?(8岁) (3)故事中包括“我”在内一共有几个孩子?有名字的有几个?他们的名字是什么?和“我”关系如何? (一共有六个孩子,有名字的有2个,他们的名字是内德、杰利后者与“我”的关系比较前者更加亲密因为杰利是“我的朋友”) 2、我要来帮忙

同学们的闯关又快又顺利,可现在有一个同学却遇到了麻烦 下面是一位同学为本文取的小标题,可是他忘记把具体段落标上了哪位同学能来帮帮他呢? 决心爬崖( ) 陷入险境( ) 脱离险境( ) 脱险有感( ) 三、质疑激趣,再走一步 师:咱们同学还真是和这位同学英雄所见略同啊!可是,有人认为前6自然段占篇幅太多,建议大刀阔斧地砍去,将其提炼成“费城7月的一天,我和我的5个小伙伴一起决定爬悬崖”然后就进入第二部分,大家看可以吗? 参考答案:

大学语文教案

大学语文教案 第一章绪论 一、关于课程与教材 1、课程的目的与任务 《大学语文》是湖北省普通高等院校非中文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课,它是为切实改善大学生文化素质,培养和提高大学生语文知识、文化知识、写作能力、鉴赏能力而设置的一门综合性文化基础课。 非中文专业开设的《大学语文》课,将以“扩大外延,充实内涵”为指导思想,根据学科体系特点、学生及社会的需要,进一步拓展文化内涵,加大知识容量,注意训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开拓视野,融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审美教育、以及技能训练为一体,以适应培养跨世纪复合型人才的需要。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使已具备高中毕业语文程度的大学生,进一步提高阅读鉴赏与写作表达能力,改善和提高人文素质,为学好高等教育其他各类专业课程及继续接受教育打下扎实的基础,并塑造高尚的人格。 课程开设的具体目的如下: 1、了解和学习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培养高尚的思想品质和健康的道德情操;接受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的熏陶和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2、提高语文水平。能够比较顺利而准确地阅读一般文章、学术论著和文学作品,能够利用工具书读懂文言文,具有较强的阅读理解能力。 3、提高鉴赏能力。掌握一定的文化及文学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分析、评价、鉴赏文学作品的初步能力,具有较高的审美品位。 4、提高写作能力。能规范地运用汉语言文字,掌握各类文章的文体特点,能写作规范的议论文,具有较强的书面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2、课程的基本要求 《大学语文》实行统一教材、统一命题、统一考试。考试内容不局限于课堂讲授及教材内容,要突出检测对所学知识的应用能力。要尽可能采取灵活、多样、宽松的考试方式,力求检测出学生的真正水平。

大学语文教案1-5课

大学语文教案1-5课 第一课伤逝 【教学目的】 1.在作品的时代背景下发掘作品的思想内涵。 2.通过教学,让学生领会鲁迅小说的艺术特质。 【教学重点与难点】 1.小说主人公爱情悲剧的原因。 2.小说独特的叙述视角。 3.小说抒情诗般的语言特质。 4.主人公人物形象分析。 5.作品反应的“五四”一代青年的精神追求及其困境。 6.作者对“五四”思想解放潮流的反思。 7.鲁迅独特又极富个性的语言表达。 【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自学与串讲相结合;教师讲解与课堂讨论相结合;精细研究 课文的几个片段。 2.教学时数:三课时 【教学步骤】 一、解题 (一)导语 爱情,向来是文学作品中永恒的主题。而《伤逝》作为鲁迅先生唯一一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是一篇以涓生手记为形式写成的忏悔录,讲述了一个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现实意义的爱情悲剧故事。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山、豫才,后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时正式用笔名始用“鲁迅”。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被誉为现代文学的一面旗帜。他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等,散文集《朝花夕拾》(原

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热风》、《华盖集》、《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坟》等。 二、研习课文 (一)熟悉并整体感知课文 教师提出如下问题: 1. 在今天看来,《伤逝》中主人公爱情悲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 小说运用了哪些手法?鲁迅的语言表达有何特点? 3. 小说主人公的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学生自读课文,尽力找出以上问题的答案。 (二)探究问题 1.学生阅读课文,分组讨论后回答以上问题,教师补充。 2. 由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师生讨论。 三、重点与难点阐释 (一)如何看待涓生和子君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 1.涓生和子君生活的时代原因。 2. 涓生和子君的性格弱点和缺陷。 3. 经济的困顿。 (二)小说表现两人爱情悲剧的意义是什么 “五四”时期,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是青年的一种追求,当个性主义成为时代思潮,青年人纷纷效仿易卜绳笔下的人物,走出家庭,追求婚姻自由时,鲁迅看到个性主义的不足,提出了“娜啦走后怎样”的问题。 (三)小说采取的“手记”形式有何独特艺术表现效果 这篇小说是以作品中的男主人公——涓生的手记的形式来写的。从形式上看,是一篇关于个人爱情生活的自叙传和忏悔录。 (四)小说极具个性的语言特质 鲁迅之所以成为今日的鲁迅,除了伟大而深刻的思想性,还因为他穷毕生之力,在中国的文学史上树立了一座伟大的文学丰碑。鲁迅的语言风格是独特的,独特到别人难以模仿的程度。

大学语文1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大学语文期中考试资料(答案仅供参考) 年级:层次:专业:学号:姓名: 1、“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是宋玉《九辩》中的名句。(错) 2、《氓》是《诗经》十五国风中最早的一首爱情诗。(错) 3、《诗经》产生的地区主要集中在(A ) A.黄河流域B.汉水流域C.长江流域D.太湖地区 4、李白最擅长的诗体是乐府和歌行,杜甫最有创造性的诗体是七律。(对) 5、“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出自唐代(D )。 A.宋之问《渡汉江》B.杨炯《从军行》 C.高适《燕歌行》D.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6、《荀子》和《韩非子》是先秦诸子散文中最为成熟的论说文代表。(对) 7、唐代新乐府诗派的代表作家是 __D____。 A.李白B.杜甫C.王维D.白居易 8、《战国策》主要记载的是战国时代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及其有关的政治主张、争斗方略。(对) 9、《诗经》根据题材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错) 10、下列作品中属于法家著作的是(C )。 A.《孟子》B.《庄子》C.《韩非子》 D.《墨子》 11、《蜀道难》、《行路难》是李白乐府诗的代表作。(对) 12、《楚辞》是战国后期形成于楚国的一种新诗体,它的奠基者和最优秀的作家是(B )。 A.庄周B.屈原C.宋玉D.景差 13、王维山水诗最突出的艺术特色是(C )。 A.沉郁顿挫B.旷达飘逸C.诗中有画D.慷慨雄壮14、《卫风?氓》是《诗经》中著名的。(B ) A、田园诗B、弃妇诗C、战争诗D、史诗 15、最早的编年体史书是。( D ) A、《国语》B、《战国策》C、《春秋》D、《左传》 16、盛唐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是(C )、孟浩然。 A.李白B.杜甫C.王维D.岑参 17、《世说新语》是杂记体志怪小说的代表作。(错) 18、《战国策》西汉末年由(C )重新编排整理并命名。 A.司马迁B.班固C.刘向D.陈寿 19、白居易的《长恨歌》、《琵琶行》是他创造的抒情叙事诗的代表作。(对) 20、《诗经》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期约五百年间诗歌共(D)首。 A.250 B.300 C.305 D.105 21、“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是《诗经》中(A )的名句。 A.《周南?关雎》B.《周南?汉广》C.《郑风?溱洧》D.《卫风?氓》22、善于将诗情画意融为一体的唐代诗人是(C )。 A.李白 B.孟浩然C.王维 D.李商隐 23、我国诗歌史上被称为“诗史”的是(D ) A. 李白 B. 屈原 C. 白居易 D. 杜甫 24、《诗三百》到唐代被奉为儒家经典之一,始称为《诗经》。(错) 25、志怪小说的直接源头是《汲冢琐语》和(C )。 A.《博物志》B.《拾遗记》C.《山海经》D.《搜神记》 26、“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李商隐《锦瑟》诗中的名句。(错)

大学语文课程08052《大学语文》教学大纲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8052 制定单位:人文学院 制定人(执笔人):骆兵、江枰 审核人:龚贤 修订时间:2009年9月2日 江西财经大学教务处

《大学语文》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总述

二、教学时数分配 三、单元教学目的、教学重难点和内容设置 第一部分诗歌部分文史知识介绍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古诗发展线索,每发展阶段的时代背景、代表作家、代表作品等文史常识 【重点难点】中国古代诗歌繁荣的原因,如何欣赏古诗。 【教学内容】 文史知识介绍

一、古诗发展线索:上古歌谣→诗经→离骚→陶渊明→唐诗→宋词→元曲→清诗 二、中国古代诗歌体裁种类的划分 三、中国古代诗歌繁荣的原因 四、如何欣赏中国古代诗歌 第一精讲篇目《蒹葭》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诗经》概况,掌握本诗主旨,了解对本诗几种不同的认识,本诗艺术表现手法及作用 【重点难点】本诗空灵朦胧的意境,本诗结构特点及作用。 【教学内容】 《蒹葭》 一、介绍《诗经》概况 二、分析本诗主旨:全诗围绕伊人之美,觅求之难,赞美了“恋情之深,求索之坚”的精神 三、分析本诗空灵朦胧的意境 四、分析本诗结构特点及作用 五、分析本诗虚实结合,物我对比的艺术手法 六、要求背诵本诗 第二精讲篇目《东门行》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本诗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并通过对本诗特色的欣赏和领会,归纳汉乐府诗歌叙事性的主要特色。 【重点难点】本诗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和人物性格特征。 【教学内容】 《东门行》 一、介绍汉乐府诗歌的本质和来源 二、分析本诗中男女主人公的性格特征,并找出体现其性格特征的典型细节 三、讨论本诗的语言特色、独特的叙事手法和可能的前因后果 四、补充汉乐府的其他作品 五、背诵本诗 第三精讲篇目《饮酒》(其五)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及其在文学史中的地位,本诗创作背景,掌握本诗主旨,本诗艺术表现手法。 【重点难点】本诗名句、佳句的内蕴及其与主旨的关系,把握“见”的妙用。 【教学内容】 《饮酒》(其五) 一、了解作家的生平、作品、创作风格及其在历史中的地位,本诗创作背景及主旨 二、把握“心远地自偏”的内涵及其与主旨的关系 三、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思想意蕴,把握“见”字的妙处,理解诗人蕴于其 中的情感 四、分析“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内蕴 五、分析本诗叙述、描写、议论相结合的艺术手法 六、要求背诵本诗

大学语文下教案

大学语文(下)教案 第一篇诗歌阅读与欣赏 Chapter 1《诗经》 《诗经》正是我国最早的一部以四言诗为主的乐歌总集,它不仅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重要源头,而且对我国文学和文化有着难以估量的深远影响。 第一节《诗经》的编集、应用及流传 《诗经》辑录了春秋中叶以前的诗歌305篇,另有六篇笙诗,有目无辞,先秦时代称“诗”或“诗三百”,西汉初成为官学,被尊为经,始称《诗经》,后世也称为“三百篇”。 《诗经》是周王朝乐官,在王官行人采诗和公卿列士献诗基础上搜集、整理,编选而成,各篇都是合乐的。 根据地域和音乐的不同,全书分风、雅、颂三大类。风也叫国风,是带有诸侯各国地方特色的乐歌,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十五国风,共160篇。风诗多是民歌,少数是贵族作品,其创作地域以黄河流域为主,远及长江、汉水流域。雅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分大雅、小雅。大雅31篇,多朝会宴享之作;小雅74篇,多个人抒情之作。雅诗中也有部分民歌。颂是王室宗庙祭祀或举行重大典礼时的乐歌,分周颂、鲁颂、商颂三颂,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是西周时期的作品,鲁颂4篇是春秋前期鲁国的作品,商颂5篇,有人说是商代作品,多数人认为是春秋前期宋国人写的宗庙乐章。颂多是颂德之作,主要产生在王都,作者多是上层人物。 《诗经》早在春秋时期已广泛流传。当时士大夫常在外交场合以“断章取义”的方式“赋《诗》言志。”儒、墨等学派把它作为授徒讲习的教科书。到了汉初,出现了齐、鲁、韩、毛四家诗。齐、鲁、韩三家属“今文诗”,西汉时立于学官,《齐诗》亡于三国时,《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宋。《毛诗》为毛亨、毛苌所传,属“古文诗”,东汉时立于学官,训诂多用《尔雅》,事实多本《左传》,后由东汉著名经师郑玄作《笺》、唐孔颖达作《正义》,历代研习者甚多,故得以流传至今。 第二节《诗经》的思想内容 《诗经》思想内容广阔,涉及婚恋、农事、征役、赞颂、怨刺、周民族的史诗等等,丰富多彩。 1、婚恋诗。《诗经》是较早较多涉足此题材的,占全书的三分之一,同时也是全书中写得最为精彩的部分。《诗经》中的婚恋诗,无论是写男子悦爱女子,或写女子悦爱男子,或表追求、言思慕、叙幽会、寄怀念,或描述爱情、婚姻的悲剧,莫不丰富多彩,生动活泼,情真意挚,感人肺腑。其中写得最多的是情歌。如《周南·关雎》以河洲上雌雄和鸣的关鸠起兴,写一个男子对一个美丽姑娘的单恋,热烈而坦率。他醒着想,梦里也想,不惜以巫术和想象与自己心爱的姑娘结合。《邶风·静女》表现对爱情的大胆追求和对情人的热

大学语文说一门课

《大学语文》课程说课设计-说一门课 基础部郭孔生 一、说《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和重要地位 大学语文的开设,是从传承古典文学、传统文化的精粹,弥补中学语文社会实践能力教学的不足而来。而且是全校大一新生的公共基础课,它是集工具性、基础性、审美性、人文性、创新性和人生哲理性于一体的课程,是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的文化与文学的主要载体之一,凝聚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本学科作为培养健全的大学生的合力因素之一,旨在通过教学,提高大学生的语文水平(阅读、写作、赏析),提升其人文精神、科学精神、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和创新能力,拓展其观察世界的视野、挖掘其认识世界的深度。因此,大学语文学科具有相当的时代性。大学语文教学内容中“文化文明常识”的要求,也是为了满足中国社会转型背景下强化大学人文教育这一要求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其主要内容是:用现代社会的共通文明精粹来观照大学语文。具体表现在教学某一个经典篇目的过程中,除了文字、文学、传统文化以外,也把现代文明作为考量的价值标准。当然更为重要的是,要明白民族国家、个人权利、文化批判、价值分析和理性态度等现代文明的核心概念。 语文是人们用来交流思想的工具,是人们处理好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的需要,更是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需要,尤其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方面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教育必须坚持其基础性。多年来一直呼唤人文教育的杨叔子说,人文教育具有基础性地位,科学教育只有与人文教育相通相融,才能使受教育者的科学素质与人文素质浑然一体,培养出“全人”,即全面发展和主动发

展的人。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很少接触人文科学方面的知识,很少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不少大学生对人类的文化遗产知之甚少,对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缺乏应有的了解,特别是缺乏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艺术和情操品格的熏陶,致使学生的整体文化修养下降。许多理工科专业的学生毕业后在文学艺术修养、语言表达能力、文字书写质量等方面可以说没有达到应有的水平。学生不管将来从事什么工作,高尚的道德修养,良好的文学素质,高雅的审美情趣都对他的事业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文课程在这方面的作用至关重要,在学生专业课学习之余,应多开设一些诸如演讲、辩论、口语与表达、文学名著欣赏、诗词欣赏、电影欣赏、中国文化等选修课和讲座,并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教学,使学生学出兴趣,学到知识,提高综合素质。 二、说高职学生的学习现状。 传统语文教学模式影响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受升学率指挥棒的引导,绝大多数学生围绕升学考试转,语文教学从小学到初、高中一直保持着“注释﹢导读”的X文讲解模式,教师绞尽脑汁,学生下足苦功,结果大多是死记硬背得来的知识,学生灵活驾驭知识的能力较差。到了大学,语文教学也是教师苦口婆心,学生无动于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完全脱节,导致语文教学犹如戴着镣铐在小圈子里跳舞,僵化刻板,沉重压抑,缺乏活力和新鲜感。尽管教育界大力倡导素质教育,整个教学氛围有了极大的变化,也取得了许多成效,但是几十年来形成的教学模式积重难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学习与教师的教学。 学生的语文学习状况不容乐观高职院校的学生来源主要是高中毕业生、职高

诗经·采薇 大学语文 教案

诗经·采薇 (一)解题(写作年代与动机) 《采薇》是《诗经·小雅》中的一篇。历代注者关于它的写作年代说法不一。 如秦汉年间的毛亨(或毛苌-常音)的《毛诗序》说:“《采薇》,遣戍役也。文王之时,西有昆夷之患,北有猃狁之难,以天子之命,命将率、遣戍役,以守卫中国。故歌《采薇》以遣之,《出车》以劳还,《杕杜》(音地杜)以勤归也。”据此,则此诗应写于殷商末年。 而东汉史学家班固《汉书?匈奴传》则说:“(周)懿王时,王室遂衰,戎狄交侵,暴虐中国。中国被其苦,诗人始作,疾而歌之曰:‘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云云。”据此,则此诗应写于西周中叶。 两家之说,虽在写作时间的判断上有所差异,但都肯定它是远征守边、保家卫国之作。根据当时的边患情况看,诗作出自西周时期较为可信。西周时北方的猃狁(即后来的匈奴)已十分强悍,经常入侵中原,给当时北方人民生活带来不少灾难。历史上有不少周天子派兵戍守边关,以及命将士出兵抗击猃狁的记载。因此可以认为,《采薇》是后世边塞诗的先导。 至于作者及其用意,《毛诗序》说是“歌《采薇》以遣”远征将士(即唱《采薇》以鼓舞官兵斗志),显然是不妥的。从全诗的述说口吻看,该诗的“诗人”应当是一个戍边归来的士卒,他以痛定思痛的心情回忆戍边中的艰苦生活。 吟诵全诗,我们的脑海中会浮现出这样的画面: 在一个寒冷的冬日,朔风呼啸、大雪纷飞。一位解甲退役的征夫(武警战士)在返乡途中踽踽独行。道路崎岖泥泞,战士又饥又渴;边关渐行渐远,乡关越来越近。此刻,他遥望家乡,抚今追昔,不禁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艰苦的军旅生活,激烈的战斗场面,无数次的登高望归情景,一幕幕在眼前重现。——《采薇》,就是三千年前这样的一位久戍之卒,在归途中的追忆唱叹之作。其类归《小雅》,风格却颇似《国风》。 古人评价说,“《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国风》好色而不淫,我们从《蒹葭》中可以体会到。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然而能表现得这样含蓄,这样有分寸,是这首诗的优点。小雅怨诽而不乱,后人概括为“怨而不怒”,也是一种分寸感。孔子说,诗可以怨,就是可以通过诗来宣泄自己的怨愤,但是要有分寸,不能剑拔弩张,不能“怒”,否则就不是艺术了。我们从这篇《采薇》中可以充分体味到这一特点。 (二)译文 1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刚刚长出来。说回家啊说回家,转眼一年又完啦。没有老婆没有家,都是玁狁害的呀。没有空闲安定下, 还是玁狁害的呀。 2 采薇菜啊采薇菜,薇菜柔嫩好可爱。说回家啊说回家, 心中烦忧多牵挂。 满腔愁绪像火烧, 饥渴交加苦难熬。 我的驻防无定处, 谁来替我捎家书? 3 采薇菜啊采薇菜, 薇菜已老像干柴。 说回家啊说回家, 转眼十月又到啦。 王差遥遥无尽头, 想要休息没闲暇。 我心疼痛如针扎, 就怕日后难还家。 4 光彩艳丽什么花? 棠棣烂漫吐芳华。 什么车儿高又大? 原来将帅乘坐它。 驾起兵车要出征, 四匹壮马齐奔腾。 边地怎敢图安居, 每月要打数仗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