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政策及风险分析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政策及风险分析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政策及风险分析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政策及风险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e8675543.html,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政策及风险分析

作者:史海燕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5期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得益于“16+1”合作机制的创新发展,中国—中东欧次区域合作进展快速,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于机制内部与外部的不同的挑战与风险。理性分析这些挑战与风险,有利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以及机制发展状况,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一步完善双边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中东欧关系的全面发展。

(一)合作机制自身缺陷

第一,不对性问题。机制的不对称性是由于种种差异所造成的。首先是中东欧16国的内在差异性大且异质性高。内在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地理上的差异,临海国与内陆国,人口和领土面积更不相同;也不仅表现在经济程度上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市场化程度也差别较大;更表现在身份上的不同。这种高度的差异性和异质性,不利于中东欧各国以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发声,这给中国—中东欧这种“二元”对话结构增加了交流成本,使得双方外交层面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第二,组织与协调能力不足。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仍延续我国区域合作的传统,即以欧盟为蓝本,缺乏对机制建立模式的有效深入研究和理论支撑。目前,由于“16+1”合作机制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主要依靠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并且主要解决的是具体的问题。这种方式,缺乏对双方行为的有效约束,也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16国与中国确立了合作关系,但是该机制却并不像欧盟那样具备固定的办公地点和常驻管理

机制,现阶段缺乏能够起到有效约束作用的法律性文件和条约。当出现纠纷时无可依据的有效文件或条约,也无应急预警机制。这些约束性文件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在重大危机来临时,各成员国难以有凝聚团结的意识共度难关,反而可能会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来处理问题。

第三,机制稳定性不够。中东欧市场风险较大,政局更迭频繁,遗留了大量的历史民族问题,街头政治时有发生。可以说,中东欧地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试水区,但是该地区却存在着众多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中东欧各国的多党议会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这势必影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也加剧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高期待与慢成效的落差感。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国家的民主政治虚有其表,腐败盛行,灰色经济泛滥,贸易规则不透明,市场准入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还有东南欧部分国家因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的少数民族矛盾,使中东欧成为一个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次区域,这些都给中国的投资带来不小的风险。

第四,机制有效性不足。在对中东欧各国同中国的双边合作关系发展程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东欧大部分国家都是迫于欧盟资金链断裂而有求于中国资本,对于中国的需求大多是暂时性的,一旦欧债危机解除,可能会迅速回归依附于欧盟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16+1”

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友好合作的十二项举措

中国关于促进与中东欧国家 友好合作的十二项举措 一、成立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秘书处。秘书处设在中国外交部,负责沟通协调合作事宜、筹备领导人会晤和经贸论坛并落实有关成果。中东欧16国根据自愿原则指定本国对口部门及1名协调员参与秘书处协调工作。 二、设立总额100亿美元的专项贷款,其中配备一定比例的优惠性质贷款,重点用于双方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绿色经济等领域的合作项目。中东欧16国可向中国国家开发银行、进出口银行、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和中信银行提出项目申请。 三、发起设立“中国-中东欧投资合作基金”,首期募集基金目标为5亿美元。 四、中方将向中东欧地区国家派出“贸易投资促进团”并采取切实措施推进双方经贸合作。愿与各国共同努力,力争中国与中东欧16国贸易额至2015年达到1000亿美元。 五、根据中东欧国家的实际情况和需求,推动中国企业在未来5年同各国合建1个经济技术园区,也愿继续鼓励和支持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各国已有的经济技术园区建设。 六、愿与中东欧16国积极探讨货币互换、跨境贸易本币结算以及互设银行等金融合作,加强对务实合作的保障与服务。 七、成立“中国-中东欧交通网络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由中国商务部牵头,中东欧16国本着自愿原则加入,共同探讨通过合资合作、联合承包等多种形式开展区域高速公路或铁路示范网络建设。 八、倡议2013年在中国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文化合作论坛”,并在此框架下定期举行文化高层和专家会晤及互办文化节、专题活动。 九、在未来5年向中东欧16国提供5000个奖学金名额。支持16国孔子学院和孔子课堂建设,未来5年计划邀请1000名各国学生来华研修汉语。加强高校校际交流与联合学术研究,未来5年派出1000名学生和学者赴16国研修。中国教育部计划明年在华举办“中国-中东欧国家教育政策对话”。 十、倡议成立“中国-中东欧国家旅游促进联盟”。由中国国家旅游局牵头,欢迎双方民用航空主管部门、旅游和航空企业参与,旨在加强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同步转轨的困境

中东欧国家政治经济同步转轨的困境 迪特尔·塞格尔特著 李姿姿译 1989年以后,中东欧国家的制度转轨至少在三个层面进行。首先,经济上实行根本的非国有化;其次,获取政治统治的机会多元化;最后,第三个层面的转轨是在社会政策领域,继国家退出经济领域之后,晚期国家社会主义的权威主义福利国家无法再获得融资,为另一种社会保障制度所取代。 不过,激进的制度重构也带来了相当大的国家财富的重新分配。在这当中,既有赢家也有输家。社会科学学者开始密切关注这种“精英转换”。 经济结构调整过程、政治制度转型和福利制度转型之间产生了相互作用。克劳斯·奥费和乔恩·埃尔斯特预测,他们称之为“同步性困境”的制度转型将会开始:在西欧,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和议会民主的过渡是缓慢和连贯的。然而在东欧,一个领域变化的结果会妨碍其他领域的变化。经济改革的输家在选举中利用他们的公民政治权利,将那些实施经济改革的精英推倒下台。换句话说,奥费预测制度的输家将会发起暴动。发生过这样的暴动吗?曾有国家退回旧秩序或改革受到阻碍吗?如果没有,那又是什么原因? 在1989年后近20年的今天,中东欧国家的多层次变革与制度转轨终于完成,这一点已成为共识。人们普遍认为,这些国家2004年加入欧盟就标志着三个层面的制度转轨已经结束。 加入欧盟不久后,匈牙利、捷克、波兰、斯洛伐克四个中东欧国家就开始出现未曾预料的严重问题。政治纷争不断,政府不断更迭,出现未预料的不稳定。根据对东欧政党发展的分析,我提出了这样一个论

点,即这种政治不稳定是基于这些国家的政治阶层和人民大众之间的逐渐疏远之上的,这反过来削弱了代议制民主的运转。主要有三个理由: 1.在这些国家,政党的信任水平相当低。在这些国家,对制度的信任相对较低。政党的信任在地区平均水平最底端的7%徘徊(比如,有82%的人不信任政党)。将这和欧盟15国的情况作一个比较是有益的。例如,2003年,欧盟15国有15%的人信任政党,这一数字是东欧的两倍。如果详细考察这四个国家,波兰2004年初的情况尤为突出。在接受调查的人当中,只有3%的人信任政党,8%的人信任议会。这反映了严重的政府危机:2004年,执政的后共产主义民主左翼联盟(SLD)分崩离析,影响力受到巨大的损失。2001年它赢得41%的选票,而2005年大选只获得11%的选票。不过,其他几个国家的代议制民主的情况好不了多少:在捷克共和国,对政党和议会的信任分别为10%和18%。在斯洛伐克,分别为9%和19%。仅匈牙利的情况较为乐观(分别为13%和29%)。可是,与此同时,面对持续不断的政治危机,匈牙利的信任度也在下降,现在已接近“中东欧的标准”。 2.公众的参与意愿非常低。这可以通过政党的党员人数和选举参与率来测量。除了少数例外,这些政党的党员人数通常非常少,尤其是仍然存在的继承党(successor parties)和少数“带有历史性质 的”(quasi historic)政党(它们很大程度上来自国家社会主义政党集团)。就选民参与而言,参与率相对较低。这方面波兰也很突出。之所以2007年上次议会选举54%的选民参与率备受关注,是因为之前的选举仅有41%的投票率。同样在斯洛伐克,2006年只有55%的选民投票。在匈牙利和捷克共和国,投票率仍然为大约65%。 3.所有这些国家都有越来越强的民粹政治倾向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

本文简要介绍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的背景及现实意义,以数据为基础实证分析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的经贸往来的发展和现状,并在贸易投资承包工程等领域总结了相应的特点,并提出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间经贸往来的一些问题。最后,本文依据当下双边扩大经贸合作的共识和“一带一路”计划的背景,从基建工程、服务外包、商品贸易和产业合作四个方面阐述了双方经贸往来的前景。 双方在经贸合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加强双方的经贸往来合作对促进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产生产业协同效应等方面有着巨大的影响和意义。 关键词:中东欧国家、经贸合作、发展空间

摘要 (2) 一、引言 (4) 二、文献综述 (4) 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发展及现状 (5) (一)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发展及现状 (5) (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直接投资发展及现状 (9) (三)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承包工程发展及现状 (10) 四、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问题 (11) 五、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经贸合作前景 (14) 六、总结 (16) 参考文献 (17)

一、引言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一直保持着贸易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与中东欧国家的贸易合作日益紧密。中东欧国家在上世纪90年代剧变之后纷纷进行经济转型,在经历了转型衰退期进入新世纪以来,经济稳定发展。欧盟东扩之后,捷克、波兰、匈牙利、罗马尼亚等多个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享受到欧盟统一大市场的各项便利和经贸优惠政策。而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贸易在这时期发展迅速。 李克强总理在2013年的中国-中东欧经贸论坛上发表演讲,提出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三愿景:一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二是宣布2014年为中国-中东欧经贸促进年,举办系列活动、合作建设基础设施并探索灵活的金融服务。三是扩大企业双向投资,互创就业机会并提供市场准入。 这三项愿景的提出充分表明了我国愈发重视并加强同中东欧国家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及投资建设、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合作,尤其是五年内与该地区国家双边贸易翻一番的目标,及2014年提出的“一带一路”的发展战略,中线深入中东欧地区,在长远规划上对带动双方经贸发展有着重要意义。这更要求我们对中东欧国家的经济特点及目前的双边的经贸合作现状问题和前景有良好的了解和分析,有利于基于现实基础和意义更好地规划双方的经贸往来,加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二、文献综述 由于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双边经贸合作自进入21世纪来稳步发展但贸易总量等指标仍旧不足,目前对二者间的双边经贸的研究多集中在双边贸易这方面。 侯跃(2001)研究了中东欧国家在积极融入欧洲统一大市场背景下的经济转轨特点和未来发展趋势,对中东欧国家和我国的贸易总额不大、商品结构存在一定问题等方面做了详细阐述,并提出扩大双边经贸合作的建议。尚宇红(2012)利用实证数据,详细分析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货物贸易的特点并建议二者提高合作,促进直接投资减缓贸易失衡。

走向务实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

走向务实的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 中东欧,一个涵义丰富的词汇。如今的中东欧国家经过20多年的转轨,已经淡化了地缘政治色彩,正以新的面貌,即独特的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活跃在世界经济和政治舞台上。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经过20多年的接触、磨合、了解和发展,也已经成为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差异的新型国家关系。 当前,我们生活在一个变化莫测的时代,世界政治安全形势和世界经济形势都面临着重大的调整和变革。苏东剧变已历经四分之一世纪,“转轨”成为近20多年来最流行的政治词汇和地缘政治发展进程。这个进程还在继续,前景扑朔迷离。但20多年来最大的变化还不是社会制度和地缘政治格局的变化,而是价值观和发展观的变化。当世界金融资本、金融寡头的投机行为做空一个国家的经济的举动成为合理 合法、成为常态,当虚拟经济无度扩张、实体经济步履艰难时,我们应该承认,世界经济出了问题,世界发展出了问题。 2012年以来在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关系中流行两个词:“16+1”和“一带一路”。这两个词汇表达的内涵代表着国家间的新型合作关系,是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的重要举措。

“16+1合作”是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务实合作的重要平台。2015年的苏州峰会实际上实现了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发展战 略的对接。李克强总理代表中方提出了一个目标和六大重点的合作框架,双方共同致力于建立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新型伙伴关系。“16+1合作”平台越来越为双方认可并不断完善。“一带一路”则是中国在新形势下提出的超越地缘政治博弈的合作理念,追求政治上相互尊重、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包容互鉴的伙伴关系。“16+1”和“一带一路”框架下以基础设施建设和产能合作为重点的务实合作,就是要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基础上探索新的合作模式和发展模式。 “一带一路”是中国改革开放新时期的标志。2015年之前的35年,我们主要是引进外国资本、技术、管理经验甚至商品,为此我们需要调整国内政策和规章制度。这一点我们做到了,35年来成绩显著。“一带一路”的提出标志着我们的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新时期,主要特征将是“走出去”,包括我们的资金、技术和理念……为此需要具有国际思维、国际视野、国际经验,需要得到国际社会的理解和认可,需要学习掌握新的规则。这比前35年困难得多。 需要指出的是,“一带一路”对于我国国内来说是发展战略,写进了党和政府的文件,进入“十三五计划”,是三大战略(“一带一路”、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长江经济带)之一,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进程战略选择与政策调整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进程:战略选择与政策调 整 寉宏伟、姚勤华 [内容提要]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战略不仅意味着制度的模式选择,而且也意味着国家现代化和参与国际竞争的方式选择。目前,中东欧10国已经开始了加入欧盟谈判的进程,并按照欧盟设计的政治经济制度范本和法律框架进行整合和政策调整。为加入欧盟所做的准备,一方面加快了中东欧国家市场机制建设和与国际经济法律、惯例接轨的步伐,促进了经济开放和结构改革,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负面的影响,这些负面影响大都以经济问题直接反映出来,却隐含着深层次的社会政治矛盾。中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与中东欧国家不完全相同,但都要面对和解决许多相同的问题,研究并吸取中东欧国家与欧盟一体化进程的经验教训对中国如何应对加入WTO后所面临的各种挑战极具借鉴意义。 [关键词]中东欧;欧盟;一体化;政策调整;战略选择 [作者简介]崔宏伟,1964年生,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副研究员;姚勤华,1957年生,上海社科院欧亚所副研究员。(上海200020) 中东欧国家加入欧盟战略的选择,不仅体现了冷战后欧洲地缘结构的改变,而且也意味着制度和发展模式的竞争。这种战略选择有着深刻而复杂的原因:首先是与战后中东欧国家的社会主义实践遭受重大挫折相关。实践表明,计划经济体制不能反映客观的经济规律,因此,从20世纪70、80年代起,匈牙利、波兰等国家在计划体制的大框架下引入市场机制的经济改革,然而改革成效并不明显,中东欧国家经济发展水平与西欧国家相比,差距越来越大。1989年政治剧变后,面对经济制度的选择,中东欧国家否定了计划体制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改革战略,认为这种改革方式会强化经济中已存在的严重的结构问题,他们接受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新闻公报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新闻公报 2012年4月26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领导人会晤在波兰华沙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和波兰共和国总理唐纳德·图斯克、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部长会议主席维耶科斯拉夫·贝万达、克罗地亚共和国总理佐兰·米拉诺维奇、捷克共和国总理彼得·内恰斯、爱沙尼亚共和国总理安德鲁斯·安西普、匈牙利总理欧尔班·维克托、拉脱维亚共和国总理瓦尔季斯·东布罗夫斯基斯、立陶宛共和国总理安德留斯·库比柳斯、马其顿共和国总理尼古拉·格鲁埃夫斯基、黑山总理伊戈尔·卢克希奇、罗马尼亚总理米哈伊·温古雷亚努、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理米尔科·茨韦特科维奇、斯洛伐克共和国总理罗伯特·菲乔、斯洛文尼亚共和国总理亚内兹·扬沙、阿尔巴尼亚共和国副总理埃德蒙·哈吉纳斯托、保加利亚共和国副总理西美昂·迪扬科夫出席会晤。 一、出席华沙高级别会晤的领导人赞赏波兰主办此次会晤,也感谢其为中国-中东欧国家经贸论坛所做组织工作,这一论坛同2011年6月在匈牙利举办的论坛类似。与会领导人强调高层交往对国与国关系发展的引领和推动作用,愿今后继续开展此类形式的合作。与会领导人欢迎近年来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各领域合作的进展,一致认为在当前不断变化和相互依存日益深化的世界里,各国利益交融更加紧密,应进一步加强交流与合作,以便更好地把握机遇,迎接挑战。拓展和深化相互关系符合中国与中东欧各国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有助于推进各方合作。 二、与会领导人表示,中国与中东欧国家传统友好,其相互关系是整个中欧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各国领导人将以战略眼光从长远角度看待彼此关系,本着相互尊重、平等互利的原则,建立面向未来、共同发展的友好伙伴关系。中方重申支持欧洲一体化进程,支持中东欧国家为促进经济健康发展采取的举措。中东欧国家欢迎中国经济持续平稳较快增长及其对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 三、与会领导人认识到发展更加紧密的经济关系对促进彼此发展和地区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愿继续深化在贸易、投资、财金等领域的信息交流与务实合作。中方愿采取积极措施支持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科技、清洁能源等领域合作。为进一步促进双向投资,各方将致力于消除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 四、当前,中国和欧洲总体合作不断扩大,中国同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会领导人对在此背景下举行会晤感到高兴。 五、与会领导人认为,人文交流对增进相互了解、巩固传统友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各国政府将支持举办文化节,互派高水平文艺团体,相互派遣留学生,相互支持语言教学,加强研究机构学术交流,搭建青年交流平台,鼓励和支持友好省市关系,在旅游领域开展实质性合作。 六、此次会晤为与会领导人就包括维护和平、全球经济治理、能源安全、食品和粮食安全、气候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等国际问题交换意见提供了机会。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政策及风险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be8675543.html, 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政策及风险分析 作者:史海燕 来源:《大经贸·创业圈》2019年第05期 当今世界格局正在经历复杂深刻的变化,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也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得益于“16+1”合作机制的创新发展,中国—中东欧次区域合作进展快速,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发现了存在于机制内部与外部的不同的挑战与风险。理性分析这些挑战与风险,有利于正确把握当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合作以及机制发展状况,进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来进一步完善双边合作机制,推动中国—中东欧关系的全面发展。 (一)合作机制自身缺陷 第一,不对性问题。机制的不对称性是由于种种差异所造成的。首先是中东欧16国的内在差异性大且异质性高。内在差异性不仅表现在地理上的差异,临海国与内陆国,人口和领土面积更不相同;也不仅表现在经济程度上的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层次不齐,市场化程度也差别较大;更表现在身份上的不同。这种高度的差异性和异质性,不利于中东欧各国以一个统一的整体对外发声,这给中国—中东欧这种“二元”对话结构增加了交流成本,使得双方外交层面呈现出一种不对称性。 第二,组织与协调能力不足。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仍延续我国区域合作的传统,即以欧盟为蓝本,缺乏对机制建立模式的有效深入研究和理论支撑。目前,由于“16+1”合作机制的组织形式比较松散,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主要依靠相对灵活的运行机制,并且主要解决的是具体的问题。这种方式,缺乏对双方行为的有效约束,也影响资源的有效配置。尽管16国与中国确立了合作关系,但是该机制却并不像欧盟那样具备固定的办公地点和常驻管理 机制,现阶段缺乏能够起到有效约束作用的法律性文件和条约。当出现纠纷时无可依据的有效文件或条约,也无应急预警机制。这些约束性文件的缺失,将直接导致在重大危机来临时,各成员国难以有凝聚团结的意识共度难关,反而可能会采取“以邻为壑”的政策来处理问题。 第三,机制稳定性不够。中东欧市场风险较大,政局更迭频繁,遗留了大量的历史民族问题,街头政治时有发生。可以说,中东欧地区是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试水区,但是该地区却存在着众多的不稳定因素。尤其是中东欧各国的多党议会制尚处于不成熟阶段,这势必影响中国与中东欧国家的合作,也加剧了双方在合作过程中出现的高期待与慢成效的落差感。除此之外,还有部分国家的民主政治虚有其表,腐败盛行,灰色经济泛滥,贸易规则不透明,市场准入存在暗箱操作的可能。还有东南欧部分国家因历史遗留问题存在的少数民族矛盾,使中东欧成为一个长期处于不稳定状态的次区域,这些都给中国的投资带来不小的风险。 第四,机制有效性不足。在对中东欧各国同中国的双边合作关系发展程度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中东欧大部分国家都是迫于欧盟资金链断裂而有求于中国资本,对于中国的需求大多是暂时性的,一旦欧债危机解除,可能会迅速回归依附于欧盟的状态,由此可以看出“16+1”

中东欧市场的机遇判定

当前世界博弈下的中东欧市场机遇判定 欧洲银团驻中东欧区域总代表得米特里先生,就亚洲国家实施中东欧市场发展与投资问题,提到了一些有趣看法。翻译整理如下,供大家参考! 自2010年,全球几大经济体展开了冷战以来最大规模的政治经济博弈。截止目前,博弈策略深度加大,博弈进入更加严峻状态。全球各经济体正面对抗与分解愈加激烈,各经济体内部博弈层出不穷。近期,中东欧成为经济博弈的宠儿,酷似机遇从天降临。 一、人文观念与习惯思维的对比 欧洲一直被众多投资家定为“变脸区”,仔细分析与欧洲长远的人文思想理念息息相关,自幼深受理性固定式思维教育的欧洲人,自然法律和价值观念相对固化。看看欧洲餐馆的菜谱就会明白一个道理,欧洲人从骨头里适应套路思想。如果你选择一项套餐内的其中某个餐品,他不会理睬,一般他会给你整个套餐。 长期以来,很多东方人认为西方人,思想开放、崇尚自由、价值当前,实际并非完全如此,这只是表面相对的显露现象。西方人在条块规则观念影响下生活,从某一角度讲是“遵规做法”,讲究模块状态下自由生活。从另一角度讲有

排他思想,如果打破规则框架做法,就成为西方人不认可的非正确做法。而且西方人地域观念强烈,如同一只犬对势力范围具有较强排外意识。 如果你的生意有利润,那么欧洲人认为其中有一部分必须按照法规交纳社会税,甚至一部分应该贡献于公益事业,这是欧洲法律与思想的习惯做法,这应该是属于正确思想观念。但如果是东方人,则会寻求用某种合法方式规避缴税,使之达到自身利益最大化,这也没有什么错误。但是,这种做法打破了西方人的惯性思维,集聚越多,反之矛盾愈加强烈。 二、细水长流与瞬间效应的对比 长久以来,欧洲讲究文化传承,比如一个小餐馆、小咖啡厅、小商铺也贯穿着传承理念,在欧洲一百年甚至几百年的小店比比皆是。这种传承对西方人来讲,是一种荣誉或延续,是一份无价的精神财富与品牌。 很多东方人在欧洲投机失败,并非是选项不准确,而是理念违背了西方思维规则。特别是商人在高成本压力下,急功近利,以快为先,失败率居高。这种高失败率不但未给后人带来警示,反而从另一个角度刺激周边人群,释放着“围城”效应,传递着挑战讯息,让更多人铤而走险,屡走麦城。 对比分析,欧洲人节奏慢,理性投资,理性消费,讲究品位,追求地是细水长流观念。东方人追赶地是群体节奏,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东欧国家经济走势分析_徐坡岭

2009年第3期俄罗斯研究No. 3, Jun. 2009 总第157期Russian Studies Gen. No. 157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东欧国家经济走势分析? 徐坡岭张鲁平?? ————————————————————————————————————【内容提要】2000-2007年,中东欧国家的经济总体上呈平稳快速发展的趋势,2007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中东欧转轨国家经济形势迅速恶化。国际金融危机对中东欧国家经济的冲击和影响与这些国家转型后形成的制度基础和经济发展模式有关。本文就国际金融危机对这些国家经济的冲击,从多个侧面分析相关原因,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预测。 【关键词】国际金融危机中东欧国家经济 【中图分类号】F13/17.51.44【文章标识】A【文章编号】1009-721X(2009)03-0055-(13)————————————————————————————————————中东欧经济转型国家在摆脱转型初期的经济震荡之后,经济增长逐渐平稳。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这些国家大都实现了持续的快速经济增长。然而,2008年以来,波罗的海三国、匈牙利、波兰等中东欧转型国家受到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巨大冲击,经济增长速度明显下滑,金融形势急剧恶化,甚至可能成为国际金融危机进一步恶化的诱因。在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为什么中东欧经济转轨国家①的经济出现了比其他经济体更严重的波动?如何看待中东欧转型国家的宏观经济波动?中东欧国家经济走势将如何演化?本文拟从这些国家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原因和机制等角度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 ?本文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华东师范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重大项目“中东欧独联体国家转型比较研究”(07JJDGJW250)的中期成果。 ??徐坡岭,辽宁大学比较经济体制研究中心副主任,经济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张鲁平,辽宁大学世界经济专业博士研究生。 ①本文研究的中东欧国家包括波罗的海三国、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保加利亚、罗马尼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