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北京什刹海保护规划-文本

北京什刹海保护规划-文本

北京什刹海保护规划-文本
北京什刹海保护规划-文本

北京旧城25片历史文化保护区

什刹海地区分报告(文本)

1 重点保护范围与建设控制范围

1.0.1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位处北京旧城西北部,跨两个城区(东

城、西城),三个街道办事处(厂桥、新街口、安定门)及三十

三个居委会,总面积301公顷。它东至鼓楼东侧路和地安门外

大街、北至北二环路、西至新街口大街、南至平安大道。

1.0.2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中的重点保护区是指围绕三海水面的

什刹海核心区,大致北以鼓楼西大街为界,西、南缘柳荫街和

羊房胡同、东至地外大街,总面积178公顷。

1.0.3 重点保护区以外的区域便是建设控制区,总面积约123公顷。

2 历史沿革

2.0.1 什刹海(又名积水潭)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的形成和发展与

北京城市的演变密切相关。

2.0.2 元至八年,忽必烈立国号为元,迁都燕京,改称大都。他摒弃

金中都,以积水潭东沿为全城南北中轴,重建了元大都。为了

解决漕运问题,科学家郭守敬采取措施使什刹海北通高梁河、

南通通惠河、与京杭大运河连在一起,这样漕船可上溯进城直

达什刹海。由于积水潭位于大都城中心,又是漕运总码头和交

通枢纽,周围地区很快就成为全城繁华之所在,它使元大都前

朝后市的格局更趋完整。

2.0.3 明代以后,由于北城墙的南移和北护城河的贯通,什刹海的来

水骤减。同时由于皇城的扩大,阻断了京杭大运河与什刹海的

通路,这样什刹海的漕运码头功能逐渐丧失,而转变为供市民

游乐嬉戏的风景胜地。

2.0.4 满清王朝期间,什刹海畔的王府和酒楼有了很大发展,如后海

北岸的醇亲王府、后海南岸的恭亲王府以及庆亲王府、涛贝勒

府等。这时期较有名的酒楼有会贤堂、庆和饭庄等。

3 特色及性质

3.1 随着岁月的流逝,什刹海地区已发生了不小的变化,但它作为北

京旧城六海水系重要组成部分的性质没有变,作为老北京民俗聚

集地的性质没有变。它的历史文化价值及遗存具体体现在: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1页

3.1.1 什刹海地区的城市传统格局尚在,它具体反映在街道、胡同等

道路网络和水面形态上。在细密的、人工的、格网状的北京旧

城肌理中,什刹海的三块水面以其广阔的、自然形成的形态凸

显其中,具有鲜明的个性和可识别性。

3.1.2 大量的、重要的标识性建筑尚在,如钟鼓楼、德胜门等,它们

大多成为今日的文物建筑。

3.1.3总体的空间尺度和城市肌理尚在,它包括街巷宽度、建筑体量

与高度等。

3.1.4除街面上经装修改造的部分店面外,灰墙灰瓦的、整体的城市

色彩尚在。

3.1.5老北京民风民俗尚在,这也是什刹海最为宝贵的历史财富之一,

它使什刹海成为与南城天桥齐名的北京旧城两大民俗活动地区

之一。

4 现状问题

4.1 什刹海作为著名的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

有:

4.1.1 由于年久失修、结构老化,导致普通民居建筑质量普遍较差。

4.1.2 屋顶质感(第五立面)破坏严重。

4.1.3 三海水面封闭,对城市公共景观贡献不够。

4.1.4 交通拥堵,停车场缺乏。

4.1.5 绿地与开敞空间不足。

4.1.6 基础设施不完善,影响生活、有碍景观。

4.1.7 人口超负荷,经济自我发展能力差。经济环境的不良是导致物

质体形环境(Physical Environment)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5 保护规划

5.1 保护规划的总体原则、保护对象与保护方法

5.1.1 注意维持原有城市格局、空间尺度和城市肌理。其中包括:

(1)基本维持原有道路网格,不轻易展拓道路宽度。除大型公共建筑和重要旅游点附近外,不轻易开辟大型的、集中的公共停车

场,而采用化整为零、分散停放的方式。

(2)严格保护后三海水面,恢复完善万宁桥(后门桥)水道。

(3)用地功能性质不作过大的变动,尤其不随意开辟大型集中绿地和广场,以免破坏旧城原有的尺度感觉。

(4)严格控制建筑的高度和体量。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2页

5.1.2 保护文物建筑,加强其功能上的利用和景观上的利用,并通过

城市设计等手段,使其在新的城市空间网络中发挥更大作用。

5.1.3保护和恢复建筑界面与色彩。建筑界面不仅包括建筑立面,同

时包括屋顶肌理和质感。

5.1.4 适当开辟绿地和广场,完善各类景观体系。

5.1.5 修缮和整治居民住房,适应当代生活要求。

5.1.6保护树木、小品和视廊,如号称“燕京小八景之一”的“银锭

观山”等著名视廊。

5.2 重点保护区

5.2.0 保护原则:

重点保护区是构成什刹海历史文化风景名胜区的主体,它包括了三海水面的全部、所有的国家级、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和

绝大部分的区级文保单位以及金丝套、西海西沿、烟袋斜街、

鸭儿胡同、白米斜街等传统风貌保存比较完整的区域。在此区

域内,严禁在三海水面及规划绿地内进行任何建设。文物建筑

按照国家颁行的有关保护与利用的法规严格遵照执行。针对传

统四合院区,一般不拓宽街巷、胡同尺度,允许零星、渐次的

维修翻建,但限高3至6米(一或二层),容积率与密度也有较

为严格的限制。所有翻建从体量组合到外观样式,必须遵照传

统型制,只允许内部现代化。屋顶必须采用全坡屋顶,不准采

用小披檐或其它简化符号。色彩必须严格控制,除特许的公共

性建筑外,外立面一律采用灰调为主的传统色彩。建筑内外装

饰应积极选用传统构件,以强化传统韵味。

5.2.1 用地功能调整:用地性质是城市格局的重要体现,特别是建筑

密集的用地地块转变为大片绿地后将严重影响城市的空间尺

度感觉。因此,除一些因景观、交通而必需的规划调整外,用

地功能性质原则上不作大的变动。

重点保护区内规划前后用地指标参见表5.2.1

表5.2.1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重点保护区用地平衡表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3页

5.2.2 居住人口调整:人口密度过高是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最为突

出的问题之一,在178公顷的重点保护区内,有现状总人口

43040人,其中有户籍人口35940人,平均人口密度246人/公

顷,其中人口净密度(住宅用地内人口密度)683人/公顷。通

过规划调整,将使本区内总人口降至2.0万人左右,平均人口

密度约114人/公顷,其中人口净密度约345人/公顷。

5.2.3 疏散人口必须采用教育、引导、鼓励等多种措施。首先明确划

定和公布历史文化保护区特别是重点保护区的用地范围,消除

部分群众“等、靠、要”的思想,迫使他们主动到外寻找新的、

更加宽敞的居住场所。针对经济实在困难的住户,可以采用鼓

励单位、经济大户购买旧有院落的方法,由他们出资在外安置

原住户。无论采用哪种方法,政府都必须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

5.2.4 建筑保护与更新:

重点保护区内建筑的保护与更新方式,必须综合考虑建筑质量与风貌,其大致分为六类:

Ⅰ文物类建筑:对已划定为国家、市、区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建筑,要依据相关法律和法规进行严格的保护。具体名单参见表5.2.4,其总建筑面积约17.0万平方米。

Ⅱ保护类建筑:对那些尚未被列入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但却具有一定历史文化价值的传统建筑和近现代建筑,应参照对文物保护单位保护的相关办法和法规进行保护。该部分建筑面积约15.0万平方米。

Ⅲ改善类建筑:对那些具有清晰、典型的传统空间布局形态和建筑造型,但质量评估为“一般”的旧建筑,可以对其内部进行修缮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4页

和更新,以改善居住条件,适应现代生活要求。这部分建筑占了重点保护区内普通住宅的大部分,总建筑面积约35.0万平方米。Ⅳ保留类建筑:对于与保护区传统风貌比较协调的新建筑,其建筑质量评定为“好”的,可以作为保留类建筑。该类建筑面积在重点保护区内约3.0万平方米。

Ⅴ更新类建筑:更新类建筑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建筑风貌上无保留价值同时建筑质量为“差”的危房,可采取更新的手段,对其进行拆除重建。另一种是少数单位近几十年新建的多层(甚至高层)建筑,虽然其建筑质量完好,但对保护区的传统风貌有很大的破坏作用,对这类建筑,在条件成熟的时候应予以拆除或改造。以上两项总的建筑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Ⅵ沿街整饰类建筑:对那些沿保护区主要街道分布的、建筑质量为“好”或“一般”、但其建筑形式、色彩、细部等与传统风格不符的建筑,近期应进行适当的整饰,再次改造时,则严格按照保护区的风貌要求进行重建。这部分建筑在重点保护区内约有4.0万平方米。表5.2.4 什刹海地区文物古迹一览表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5页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第6页

5.3 建设控制区

5.3.0 保护原则与办法

建设控制区是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除文物建筑和保护类建筑以外,该部分允许小规模的成片改造,新建建筑限高3至4层(9至12米),群体组合应尽量采用合院

制或类四合院式,避免行列式排列。除部分沿街立面以外,建筑色彩仍旧以灰调为主,建筑屋顶和立面可以采用简化、隐喻符号,但应避免大面积的玻璃平墙和平屋顶。

具体到每个地块用地性质、限高、容积率、密度等规划指标,请参见附录一“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保护规划控制指标一览表”。

现状建设超过规划控制指标的,先采取控制、不允许翻修的原则,再逐步拆除或减层。

5.3.1 用地功能调整

用地功能调整的原则与重点保护区基本类似,在保证必要的道路交通、绿地广场、腾退文物等规划改造措施外,原则上不对用地功能性质作出过大的调整。具体指标见表5.3.1。 表5.3.1 什刹海历史文化保护区建设控制区用地平衡表

5.4 绿地与景观系统规划

5.4.1绿地和广场的开辟必须结合整个城市设计空间网络的考虑,作

到因地制宜。

5.4.2结合望海楼、火神庙、荷花市场、德胜桥、汇通祠周边环境的

整治,开辟较大规模的集中绿地,分别打通后海通向鼓楼西大

街与德胜门内大街、前海通向地外大街与平安大道、西海通往

德内大街与北二环路的空间视廊,使三海水面向多个方向的城

市公共空间展开出来。

5.4.3结合一些作为区域性公共活动中心、空间景观中心的文物建筑

的环境整治,开辟适当规模的铺装广场和小型绿地,既作公共

活动之用,又从环境上烘托、突出、渲染了文物建筑,加强了

其功能和景观上的焦点作用。如广福观、海潮庵、净业寺、张

之洞故居周边等。

5.4.4绿地与广场的开辟应结合文物建筑的环境整治,规模以中、小

尺度为主,并体现明确的层级结构。

5.5 道路交通规划

5.5.1总体原则:综合考虑交通和传统空间的保护需求,在满足必须

的交通条件基础上,基本维持原有的道路网络,不轻易展拓道

路宽度。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7页

5.5.2维持地安门外大街的现状红线宽度不变,功能转变为仅通公共

交通的城市特色商业街,将来逐步过渡到完全步行的旅游商业

街,并与地安门内大街、景山后街、景山西街、陟山门街等一

起形成北京中轴旅游散步道。地外大街现有的交通量将转移至

其东侧新辟的、位于南锣鼓巷街坊内的“鼓楼东大街”。

5.5.3维持鼓楼西大街的现状红线宽度不变。为缓解钟鼓楼南侧的交

通压力,在钟鼓楼以北另辟一条东西向的城市次干道,连接北

锣鼓巷地区和德胜门内地区。

5.5.4考虑到交通压力,适当顺直、拓宽德内大街,两边建筑、绿地

统一维护改造。

5.5.5考虑到整个北京旧城的交通网络格局,保留已有的由水下通过

的“双直路”设想,但西开口移至柳荫街以西,东开口移至鼓

楼以东,以避免破坏广化寺和金丝套、烟袋斜街、鸭儿胡同等

地区的空间尺度和肌理。

5.5.6除大型公共建筑和重要旅游建筑附近以外,原则上居住街坊内

部不再安排大尺度的公共停车场,而采取路边停车和结合详细

规划的改造拆危房、留空地、分散停车的方式,这样有利于保

持原有的空间尺度。

5.6 市政设施规划5.

6.1市政设施规划应根据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在满足现代

生活需要的同时,尽量采用适宜技术,以免大规模地改动和破

坏原有建筑及道路。

5.6.2什刹海地区雨水规划总流域面积463.2公顷(含周边地区)。鼓

楼西大街、积水潭医院及平安里以北地区属北护城河流域,以

南至平安大道属东护城河流域。

5.6.3属北护城河流域的雨水,经三条主要干线进入北护城河,即德

胜门下水道干线、德内大街—鼓楼西大街—北二环路干线、旧

鼓楼大街干线。

5.6.4属东护城河流域的雨水,经四海下水道入东盖板河。

5.6.5什刹海地区污水流域总面积488.6公顷(含周边相关地区)。其

以钟楼、后海北岸、护国寺街为界,北为北护城河污水截流管

流域范围,南为东护城河污水截流管流域范围。

5.6.6北护城河污水截流管在规划范围有三个予留口,分别位于积水

潭、德胜门东及鼓楼处。东护城河污水截流管在东四十条处有

一予留口。

5.6.7沿新街口大街、德内大街、鼓楼西大街向北各修一条污水干管,

分别接入积水潭、德胜门东及鼓楼三个污水予留口。

5.6.8沿德内大街、平安大道、地外大街及北二环路安定门至德胜门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8页

之间分别修建Φ300至Φ500煤气中压干管,解决本地区供气问

题。并在区内建设7座中低压调压站。

5.6.9

北京市规划委员会、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第9页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35年)(2020年九月整理).doc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朝阳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北京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内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内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北京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房地产项目规划设计文本

成果目录 第一部分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4 第二章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与性质 4 第三章规划范围期限 5 第四章发展规模5 第五章规划布局 6 第六章绿化系统 6 第七章景观系统 7 第八章道路交通系统7 第九章指标控制 8 第十章城市设计框架

9 第十一章经济指标 10 第十二章给水工程规划11 第十三章排水工程规划11 第十四章消防工程规划11 第十五章供电工程规划11 第十六章电信工程规划11 第十七章燃气工程规划 12 第十八章环卫设施规划 12 第十九章环境工程规划 12 第二部分规划说明第一章规划编制背景、范围、期限 14 一、规划编制背景 14

二、规划范围、期限 14 第二章 规划编制依据和参考资料 14 第三章 基地现状概况 1 5 一、地理位置 15 二、交通条件 15 三、自然条件 15 第四章 规划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与性质 16 一、指导思想 16 二、基本原则 16 三、规划目标 16 四、性质 16 第五章 人口规模

17 第六章 用地布局结构 17 一、布局分析 17 二、规划结构 17 三、用地布局 18 第七章 绿化系统 18 一、规划原则 18 二、规划目标 19 三、绿化系统布局 19 第八章 景观系统 19 一、规划原则 19 二、景观系统规划 19 第九章 道路交通系统

20 一、交通区位 20 二、道路交通规划 20 第十章指标控制 21 一、土地使用兼容性 21 二、投资强度 21 三、容积率21 四、绿化率 21 五、建筑高度 21 六、项目建设 21 第十一章城市设计框架 21 一、原则 21 二、城市设计框架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第一章总则 1-0-1.为了保护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维护并延续温州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特点,继承和弘扬城市的传统文化,统筹安排各项城市建设,为保护和整治提供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特此制定温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1-0-2.本规划以国家、省、市各级部门编制的有关规范、条例为基本依据,其中主要包括: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12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1982年11月通过,1991年6月修改) 《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1992年5月)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1994年) 《浙江省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1999年7月) 《浙江省文物保护管理条例》(2001年2月) 《温州市文物保护管理办法》(2001年3月) 《温州市城市总体规划》(1998年) 1-0-3.本规划是在对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各类文物古迹及历史街区的实地踏勘,全面了解温州市政府和人民对温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建设的设想与意愿,详细调查城市的历史变迁,综合分析其历史特色,深入挖掘温州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内涵的基础上,进行编制。 1-0-4.本次规划范围:鹿城区北起瓯江,南至小南门河,东到环城东路,西至九山外河的区域以及江心屿地段,总面积为4.5平方公里。规划研究范围为温州城市总体规划市区范围,包括鹿城区、龙湾区和瓯海区,面积为123.8平方公里。 1-0-5 规划期限与规划目标 近期:至2010年,规划目标:对整体格局――山水格局环进行保护,完成环城绿化带如规划与实施;对十条视廊中除谯楼――江心双塔外的九条视廊进行保护控制,与上述保护有冲突的建筑予以拆除或降层;完成五马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与实施;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完成江心屿历史文化保护区、海坛山历史文化保护区、郭公山历史文化保护区、华盖山历史文化保护区、积谷山历史文化保护区、松台山九山河历史文化保护区的规划并结合城市山水环保护进行实施;对文物古迹、文物点和历史建筑予以重点保护,尤其对濒临破坏的历史遗存进行抢救性保护;搬迁工厂用地和大型事业单位用地,增加绿地和广场,对有悖保护的建设和开发予以控制、调整和制止。 远期:至21世纪中叶,完成古城功能改善、用地结构调整和人口分布,疏散人口、降低人口密度;对谯楼――江心双塔视廊进行保护控制,与上述保护有冲突的建筑予以拆除或降层;解放北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实施;保护与整治历史建筑及其环境,改善传统民居群的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

为推动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建设,服务首都外事工作科学发展,根据《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北京市“十二五”时期外事工作发展规划纲要(2010-2015年)》,特制定本纲要。 序言 首都外事人才是指在北京市各级机关、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领域,从事涉外工作,具有国际视野的中方复合型人才。外事人才是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积极推动力量。 长期以来,首都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在推动首都外事工作服务国家外交大局、服务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服务首都日益增长的国际交往等方面做出了应有贡献。随着北京市国际影响力不断提升,国际活动日益增多,国际资源加速聚集,对首都外事人才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面对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和打造国际活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企业总部聚集之都、世界高端人才聚集之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之都、和谐宜居之都(以下简称“五个之都”)的战略任务需要,首都外事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外事人才整体布局不够合理,数量、质量有待提高,优秀拔尖人才相对匮乏,专业结构有待改善;外事人才培养、选拔渠道不够畅通,人才发展和保障机制需要健全;外事人才工作政策措施不够系统完善;外事人才的成长环境有待优化。需要我们进一步提高认识,统筹规划,开拓创新,着力打造一支相当规模的立场坚定、素质优良、业务精湛的复合型外事人才队伍,不断开创首都外事人才工作的新局面。 一、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中央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和北京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实施首都人才优先发展战略,坚持党管人才的原则,坚持外事人才工作为国家外交大局服务、为首都经济社会协调发

XX项目规划方案

目录 第一部分文本 第二部分规划设计方案图 一、综合图 1、风景区功能分区图 2、区域位置关系图 3、旅游景点分布图 4、道路交通图 5、市场分布图 6、旅游线路图 二、杜鹃湖中心旅游区规划效果图 (一)、杜鹃湖规划总图 (二)、杜鹃湖中心旅游区功能分区图 (三)、水上杜鹃培育保护规划图 (四)风景区主入口规划方案效果图 1、沙子关入口广场规划效果图 2、沙子关装修效果图 3、沙子关民族风情园规划效果图 4、贵州绿色长廊规划效果图

5、主入口停车场规划效果图 6、主入口华表效果图 7、半边街规划方案效果图 8、望天门规划方案效果图 9、主入口文化休闲广场规划效果图 (五)、贵州文化长廊规划方案效果图 1、广顺神仙洞古人类遗址效果图 2、贵州古岩画效果图 3、夜郎遗踪系列壁画方案图 (四)“贵州建省” 系列壁画方案图 (五)朱元璋调北征南、靖难之变系列壁画方案图 (六)屯堡文化系列壁画方案图 (七)八艳赏花石雕效果图 (八)“天下大师” 石雕效果图 (九)“阳明洞”规划效果图 11、阳明路规划效果图 (一)阳明路起点规划效果图 (二)阳明路中段规划效果图 (三)阳明路中段规划效果图 (四)河东桥规划效果图

(五)河西桥规划效果图 (六)圣泉规划效果图 12、码头接待中心规划效果图 13、和尚坡水上活动中心规划效果图 14、霞客亭规划效果图 15、望云楼规划效果图 16、机动船码头规划效果图 17、杜鹃水苑入口规划效果图 18、杜鹃水苑秋池规划效果图 19、杜鹃水苑北楼装修效果图 20、杜鹃会馆规划效果图 21、杜鹃水苑荷塘规划效果图 22、空中狩猎园规划效果图 23、花果山度假村鸟瞰图 24、但家坟码头规划效果图 25、牡丹亭规划效果图 26、梦草池规划效果图 27、百草园农训基地规划效果图 28、但家坟规划效果图 29、白云山门规划效果图

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文本

2001~2015年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文本 (2001~2015) 规划文本

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 屋经管局 目录 第一章导言 (2) 第二章北京市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总则 (5) 第三章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目标 (6) 第四章地质灾害易发区区划 (8) 第五章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9) 第六章实施规划措施 (19) 第七章附则 (20)

第一章导言 地质灾害现状 北京地区由于地形地质条件较为复杂,断裂构造发育,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匀等自然条件的影响,以及 上千年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明显的地质环境问题,并存 在着泥石流、滑坡、崩塌(滑塌)、矿山地面塌陷、 地裂缝、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 北京地区有9个区县32乡镇受地质灾害影响较为严重,多数地区存在潜在危害,局部地区的地质灾 害已经给当地的生命财产、交通和水利设施、旅游设 施造成了一定的破坏。如:北京地区的突发性地质灾 害(泥石流、矿山地面塌陷、滑坡、崩(滑)塌), 影响面积为5600平方公里,涉及7个区县、54个乡 镇、200个村庄、6000余户、20000多人、4条国道、 2条高(快)速路,3条铁路以及众多电力和水利设 施。 1、泥石流 泥石流是北京山区最严重、最具破坏性的地质灾害类型,其形成原因复杂、暴发突然、危害性极大。 北京山区泥石流以延庆县东部、怀柔区中部、密云县北部、门头沟区清水河流域及房山区大石河流域 最为集中。 北京地区的泥石流受主干断裂控制,其分布与雨量高值区相吻合,多发育在山体高大、坡陡谷深的坚 硬岩石区或软硬相间岩石区,该区末级和二级沟谷或 沟谷上游狭谷密布。 泥石流活动强度与洪水活动周期相一致,多发生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全集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 第一章总则 第1条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完整版《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来了! 2017-09-29 23:56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总则第1条指导思想(略) 第2条主要规划依据(略)第3条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确定的规划区范围为北京市行政辖区,总面积为16410平方公里。 第4条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6年至2035年,明确到2035年的城市发展基本框架。近期到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第一章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明确发展目标、规模和空间布局第一节战略定位第5条北京城市战略定位是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第二节发展目标(略)第三节城市规模第14条严格控制人口规模,优化人口分布 按照以水定人的要求,根据可供水资源量和人均水资源量,确定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内,2020年以后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 1.调整人口空间布局 通过疏解非首都功能,实现人随功能走、人随产业走。降低城六区人口规模,城六区常住人口在2014年基础上每年降低2—3个百分点,争取到2020年下降约15个百分点,控制在1085万人左右,到2035年控制在1085万人以内。城六区以外平原地区的人口规模有减有增、增减挂钩。山区保持人口规模基本稳定。2.优化人口结构 形成与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功能疏解提升相适应的人口结构。制定科学合理的公共服务政策,发挥公共服务导向对人口结构的调节作用。加快农村人口城镇化进程。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问题。提升人口整体素质。采取综合措施,保持人口合理有序流动,提高城市发展活力。 3.改善人口服务管理 构建面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服务管理全覆盖体系,建立以居住证为载体的公共服务提供机制,扩大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提高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在常住人口2300万人控制规模的基础上,考虑城市实际服务人口的合理需求和安全保障。 4.完善人口调控政策机制 健全分区域差异化的人口调控机制,实现城六区人口规模减量与其他区人口规模增量控制相衔接。加强全市落户政策统筹,建立更加规范的户籍管理体系,稳步实施常住人口积分落户制度。强化规划、土地、财政、税收、价格等政策调控作用,加强以房管人、以业控人。强化主体责任,落实人口调控工作责任制。 5.转变发展方式,大幅提高劳动生产率 到2020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由现状19.6万元/人提高到约23万元/人。 第15条实现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减量第16条降低平原地区开发强度(略)第四节空间布局第17条构建“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为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疏解非首都功能、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充分考虑延续古都历史格局、治理“大城市病”的现实需要和面向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着眼打造以首都为核心的世界级城市群,完善城市体系,在北京市域范围内形成“一核一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总则 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一)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 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 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

01控制性详细规划成果文本

控规文本标准化文件 注意:若地方有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规定,则文本形式与内容深度按照地方规定来。 注意:不同规划项目会有相应表达重点及增减内容。如旧城改造、工业园区要突出其特殊性。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文本第一条一般应阐明规划编制目的。 范例: 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进一步深化完善××××××(如城市总体规划和分区规划)所确立的发展目标,明确本编制区未来发展方向及策略,实现可持续发展,更好地协调各专业、各部门的需求和规划管理的要求,根据有关法律、法规、技术规范的规定,结合××××××的实际情况,特编制本次××××××控制性详细规划(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二条规划依据 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国家规范,城乡规划法及道路交通规范等,二是地方规范,编制区所在省、市、县的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等,三是与编制区相关的上层规划,如总规、分区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注意:1、下位规划、同级控规不能作为规划依据 2、规划依据应注明法律、法规的颁布实施时间,政府文件应注明文号,相关规划应注明规划期限 3、上层次规划须经法定程序批准 范例: 本规划涉及的控制指标和技术规定是根据现有的相关标准、规范,针对编制区的开发、建设、管理而制定的,对未涉及的内容应符合国家、××××××省及××××××市有关的 法律、法规、规章、标准及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要求。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008) 2.《城市规划编制办法》(2006) 3.《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 50137-2012)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版) 5.《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50220-95)

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文本

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 (文本) 1995年7月 第一章总则 1-0-1为指导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和城市建设的协调发展,统筹安排潮州市古城和新区的各项建设,提供名城保护和旧城改造的技术法规依据和措施,特制定本规划。 1-0-2“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编制,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和建设部及国家文物局《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编制要求》的规定制定。 I-0-3本规划的编制,是以1993年4月编制的“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为依据,并在1994年6月召开的“潮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证会”的基础上进行的。 1-0-4在本规划范围内的土地利用和各项建设必须在服从总体规划的同时符合本规划的规定和要求,任何单位和个人都有遵守本规划的义务,并有权对违反本规划的行为进行检举和控告。 1-0-5潮州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范围为东起笔架山,西至葫芦山,北起环城北路和北园路,南至环城南路及沙洲岛北端。 1-0-6本规划的规划年限与城市总体规划年限一致,从1995年至2015年。 1-0-7本规划解释权属潮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建设委员会和潮州市城市建设规划局。 第二章规划目标与原则 2-0-1根据“潮州市城市总体规划”,潮州古城以生活居住、商贸服务和旅游为其主要职能,是集中体现潮州历史文化名城城市风貌及特色的中心。 2-0-2潮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以“保护为主、抢救第一”为总方针。 2-0-3潮州古城的保护,应包括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古城区各级保护范围划定,古城风貌保护,古城空间格局保护,古城区建筑高度控制和名城传统文化继承和传统经济基础的发展。 2-0-4应协调处理好保护与更新改造之间的关系,从发展的角度认识保护的含义,制定具有发展意义的保护规划。 2-0-5在保护古城历史文化传统的前提下,发挥古城潜在优势,突出古城特色,充分利用现存的历史、人文资源发展城市旅游事业,发展城市经济。 第三章保护框架规划 第一节保护框架的构成要素 3-1-1保护框架由自然环境要素,人工环境要素,人文环境要素三部分构成。 3-1-2自然环境要素——有特征的地貌和自然景观,指对潮州“三山一水护古城”所反映的自然环境特征的保护。 3-1-3人工环境要素——人们创建活动所产生的物质环境,指对“外曲内方”、“四横三纵”、“上、中、低、下”的城市空间格局和传统民居与骑楼街的独特形式、以及各类文物点所反映的人工环境特征的保护。 3-1-4人文环境要素——人们生活风貌的环境表现,指对居民社会活动、生活习俗、生活情趣、文化艺术等方面所反映的人文环境特征的保护。 详见附表一:潮州历史文化名城特色构成要素 第二节保护框架的结构 3-2-1保护框架的结构包括节点、轴线、区域三部分以及它们相互间的有机关系所共同构成的城市景观特色。 3-2-2节点——人们感知和识别城市空间的主要参照物,指对三山、寺院、庵祠、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 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北京就是中华人民共与国得首都,就是全国得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就是世界著名古都与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北京做好“四个服务”得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北京在世界城市体系中得地位与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得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得就业与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得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得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与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与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与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得洲际航空门户与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北京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内。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农业人口再减118万 2003年农业人口为318万人,到2020年将下降到200万人左右,占全市人口得10%左右。 ■中心城人口850万人 积极引导人口得合理分布,通过疏散中心城得产业与人口,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促进人口向新城与小城镇集聚。2020年,中心城人口规划控制在850万人以内,新城人口约570万人,小城镇及城镇组团人口约180万人。

生态环境农业产业园规划项目方案计划设计建议规范文本样板

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园项目 建议书 我村适龄劳动力大量外出务工,农田大面积闲置、荒芜,造成优质耕地的退化,为了扼制该现象的进一步加剧,有效利用好耕地、发展农村经济,必须对传统的农业经济形态进行调整,深化改革传统农业经济的道路是致力于生态农业、绿色养殖业、旅游观光,农产品深加工的推广与发展。我村本着自身的地理位置、生态环境、劳动力情况,经一段时间的市场调查,反复研究特编制了发展生态农业项目的建议书。 一、项目内容 1、项目背景 农村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造成农业产业空心化,农村经济愈发萧条,上至国务院,下到我区我乡均要求发展好农村经济,深化农业经济形态的改革,保证13亿人口以食为天的根本,从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发展。 2、项目名称 石佛村生态农业产业观光园 3、项目承办单位 兴隆场乡石佛村以村委会组织、统筹、村民出耕地,即村民搭台、企业唱戏的模式对外招商引资,具体承办单位待定。 4、项目主管部门

兴隆场乡石佛村(暂定) 5、项目拟建地 兴隆场乡石佛村一社和二社,即从杨家湾到祝家扁 6、项目建设单位 待定 7、项目建设周期 三年 二、项目编制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技术推广法》 3、《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的若干意见》2014-11-21 4、《农业部关于进一步调整优化农业结构的指导意见》(农发[2015]2号) 5、四川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承包法》实施办法2011-03-09 6、《巴中市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实施办法》2011-11-23 三、项目规划 1、项目规模 本村约三千亩土地整体规划,打造成集生态农业、绿色养殖、系列农产品深加工、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的新型优美乡村,总投资约5亿元。 2、建设内容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概述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概述 文物保护规划的编制 一、文物保护规划的几个认识 1、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规划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的规模和复杂程度分为总体规划和专项规划。 规模特大、情况复杂的文物保护单位应首先进行可行性研究并编制总体保护规划纲要。 2、规划和方案 从汉语意思上几乎是没有区分的。实际上来讲,规划是全面的,整体的,全局的,粗略的,而方案是个体的,局部的,部分的,详细的。方案是规划的有益补充,作用与详规划类似。 3、保护规划类型 保护规划具有一定的目的性,因而可以分为多种类型。 如果依照保护对象来划分,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历史文化遗产实体和非实体的保护规划;(2)生态环境和附属物的治理的相关规划;(3)两者都有 如果按规划目的,可以分为文物保护型为主和旅游开发型为主两类。 4、文物保护规划成果形式 (1)规划文本:表达规划的意图、目标和对规划的有关内

容提出的规划性要求,文字表达应当规划、准确、肯定、含义清楚。 (2)规划图纸:用图像表达现状和规划内容、要求清晰准确,图例统一,图纸表达内容与规划文本一致。规划图纸应绘制在近期测绘的现状地形图上,规划图上应显示出现状和地形、图纸上应标注图名、比例尺、图例、绘制时间、规划设计单位名称。 (3)规划说明:内容包括文物保护单位的价值与重要性、现状、管理等各项评估的详细内容,论证规划意图、解释规划文本等。 (4)基础资料汇编:内容包括有关文物保护单位的各类基础资料与规划依据等。 二、文物保护规划(方案)编制步骤 文物古迹的保护工作总体上分为六步,依次是文物调查、评估、确定各级保护单位、制定保护规划、实施保护规划、定期检查规划。《中国文物古迹保护准则》 文物保护规划编制的一般过程是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过程,指为文物保护工程而进行的调查、研究、测绘、制定保护方案、工程设计及技术经济分析,编制保护规划,并提示勘察成果资料、设计文件或规划文本的活动。具有文物保护工程勘察设计资质单位才能承担相应等级和业务范围的文物保护工程。《关于发布<文物保护工程勘探设计资质管理办法(试行)>》和《文物保护工程施工资质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

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文本说明

禹宏·启城住宅小区项目方案设计 第一章建筑设计 一、设计依据 1、建设单位提供的数字化四线坐标及现状地形图 2、建设项目规划意见书和勘测红线图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 2002版) 4、《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5、《住宅设计规范》(GB50096-2011) 6、《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7、《高层民用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45-95(2005年版) 8、《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9、《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100-98) 10、《汽车库、修车库、停车场设计防火规范》(GB50067-97) 11、《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134-2010) 1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05) 13、《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14、现行的《蚌埠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15、《建设项目日照分析技术管理规则(试行)》(2005版) 16、《建筑工程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17、与本项目相关的国家、地方颁布的法律、法规、规范和技术标准。 二、项目概况

1、项目区位 本项目地块位于安徽省蚌埠市,东临中学西路,西接西外环路,南临健康路,北接禹王西路。交通十分便利,接近城西新城区中心,本小区和拟建的医院、第二中学,都在半径600米的距离之内。地理位置优越,随着相应市政配套的日益完善,本区域将成为蚌埠市未来又一高档商住圈。 2、用地性质及规模 项目地块规划为居住和商业用地,总用地面积约㎡,规划总建筑面积209983平方米,地上建筑面积约万平方米。 3、地形地貌 地块用地呈长方形,当前为闲置用地,现状地块内有堆土,东西两边略有高差,总体地势南低北高。 4、规划要求 ■容积率 地块容积率要求≤ ■建筑密度 地块1建筑密度:26% (出让要求不大于26%) 地块2建筑密度:% 综合建筑密度: % ■住宅日照间距 住宅满足大寒日满窗日照有效时间不少于2小时。 ■绿地率 不小于35% ■退让间距 建筑物退让城市道路红线:道路切角视距退让按宽边并增加3~5米退让控制。 三、地块现状分析 ■周边环境综述

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 财联社29日讯,9月29日,《城市总体规划(2016年-2035年》发布,要点如下: 一、建设什么样的首都 1、战略定位:全国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国际交往中心、科技创新中心。 2、发展目标: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 3、城市规模:常住人口到2020年控制在2300万人以,并长期稳定在这一水平;城乡建设用地规模到2020年减到2860平方公里左右,到2035年减到2760平方公里左右。 4、空间结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 一核——首都功能核心区 一主——中心城区,包括东城区、西城区、区、海淀区、丰台区、石景山区 一副——城市副中心,原通州新城规划建设区 两轴——中轴线及其延长线,长安街及其延长线

多点——5个位于平原地区新城,包括顺义、大兴、亦庄、昌平、房山新城 一区——生态涵养区,包括门头沟、平谷、怀柔、密云、延庆以及昌平和房山的山区。

二、怎样建设首都 核心区“两减一增一控” 5、核心区逐步降低人口密度,逐步降低建设密度,增加绿地和水域,加强建筑高度控制。 中心城区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 6、疏解腾退区域性商品交易市场。严禁在三环路新建和扩建物流仓储设施,严禁新建和扩建各类区域性批发市场。 7、疏解大型医疗机构,鼓励五环路现有综合性医疗机构向外迁建或疏解。 8、严禁高等院校扩大占地规模,严控新增建筑规模、办学规模。 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副中心 9、构建“一带、一轴、多组团”的空间结构。 10、建设水城共融的生态城市、蓝绿交织的森林城市、古今同辉的人文城市。 11、坚持建管并举,努力使未来城市副中心成为没有“城市病”的城区。

项目规划方案

中国青少年体验式主题乐园“恺撒尼亚”(暂定名) 品牌咨询及品牌形象创建策略执行规划 在智煜(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与PAOS咨询机构建立战略性合作框架的基础上,PAOS·上海为进一步高效落实战略合作的具体内容,促进中国青少年体验式主题乐园“恺撒尼亚”项目(以下简称“项目”)的快速推进,并具有成效的实施及运营,特组织专业咨询及执行团队,对“项目”服务性产品定位、品牌理念、品牌形象创建策略及设计执行工作作如下内容规划: 一、关于“项目”服务产品定位策略思考及建议 市场营销活动的核心是产品。脱离产品来谈营销层面和品牌传播层面的任何环节都是空穴来风。所以品牌策略规划,品牌形象的创建,形象设计执行工作的源头和根本还是产品。该“项目”是属于服务性的产品类别。首先我们需要认知的是,它并不是某一个可以具体描述的具体产品,同时与工业品和消费品都存在显著的分别和差异。所以对此类服务性产品的定位工作是需要针对性、专业性的研究论证和分析定位的。 虽然在日本和台湾地区有类似的“Kidzania”产品及品牌成功运营的先例。但在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环境下落实类似项目,就必须按照中国文化背景、商业环境、消费环境、价值取向来进行决策和执行运营。例如,与我们“项目”类似的Kidzania,在日本也许只要按照科学的、合理的商业模式和纯商业性的思考模式就可以策划运作、经营管理,但在国内涉及到青少年儿童的教育娱乐文化等项目活动,就必须认真考虑到国家相关法律法规条文的规定。虽然此类服务产品都可以归属与“体验经济”的商业范畴之内,在中国也许就需要带有“半公益”、“半商业”的性质,其特殊性、特色性、差异化就在这里。 说到此类服务产品定位,就不得不对未来产品目标人群作系统的定向研究分析。PAOS 通过对“项目”的整体情况的理解判断认为,“项目”服务产品的目标人群,不是那么聚焦和具有特定人群可界定和描述的。因为,虽然“项目”产品目标和核心对象是7-15岁(暂拟定)青少年儿童,他们是最终的参与者、使用者、体验者;但是,决定是否光临现场,并是否尝试和重复体验活动的决策者是孩子的父母和亲朋;同时服务产品还需要考虑到合作伙伴(进驻品牌的合作商)的利益和感受;政府监管部门对产品性质和营运过程中,其是否同青少年儿童教育管理的法律法规相矛盾和冲突等等。 尽管我们定位在中国青少年体验式主题乐园,但是,让核心目标消费者体验什么样类别的活动和服务性产品是最合适的?这个课题我们必须认真科学对待。俗话说我们有360行,装入我们未来主题乐园内,那些行业最具有代表性、可操作性、教育意义、最契合品牌个性的等等问题,都需要从中国文化背景、教育环境、价值取向去论证、选择、执行。虽然国外有成功例子作参考,但我们未来的“项目”应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性产品,才真正具有“中国特色”,是十分值得研究和探讨的。 同时我们知道此类产品的价格设定、产品档次、产品推广渠道等等环节,都不同与消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word参考模板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 第一章总则 第1条1993年以来,经国务院批准的《北京城市总体规划(1991年-2010年)》在指导首都建设和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大部分发展目标已经提前实现。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北京进入了新的重要发展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重要战略机遇期,充分利用好城市发展的良好机遇和承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带动作用,实现首都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解决城市发展中面临的诸多矛盾和问题,迫切需要为城市未来的长远发展确定新的目标,开拓新的空间,提供新的支撑条件。 为了适应首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2002年5月北京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了修编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工作任务,根据2003年国务院对《北京城市空间发展战略研究》的批示精神,以及2004年1月建设部《请尽快开展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的函》,特编制《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第2条指导思想和原则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现代化为目标。贯彻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抓住机遇、加快发展的战略思想,建立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不断提高构建首都和谐社会的能力。 (1)贯彻更好地为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服务、为日益扩大的国际交往服务、为国家教育、科技、文化和卫生事业的发展服务和为市民的工作和生活服务的原则。 (2)贯彻“五个统筹”的原则。结合首都发展的实际,统筹城乡发展,推进郊区城市化进程,实现城区与郊区的统一规划;统筹区域发展,协调好京津冀地区以及北京城区与郊区、南城与北城、平原地区与山区的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统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好产业与社会事业发展的空间布局;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协调好人口、资源和环境的规划配置;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提高城市现代化、国际化水平。 (3)贯彻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基础性作用的原则。强调城市总体规划在城市发展中的宏观调控和综合协调作用,突出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高度重视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社会事业的发展。 (4)贯彻尊重城市历史和城市文化的原则。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保护古都的历史文化价值,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全面展示北京的文化内涵,形成融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为一体的城市风格和城市魅力。 (5)贯彻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生态保护型社会的原则。处理好经济建设、人口增长与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正确处理城市化快速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矛盾,充分考虑资源与环境的承载能力,全面推进土地、水、能源的节约与合理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的发展战略,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发展模式,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 第3条发展重要条件

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2020年)

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目录 第一章总则 第二章城市性质、发展目标与策略 第三章城市规模 第四章城市空间布局与城乡协调发展 第五章新城发展 第六章中心城调整优化 第七章历史文化名城保护 第八章产业发展与布局引导 第九章社会事业发展及公共服务设施 第十章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 第十一章资源节约、保护与利用 第十二章市政基础设施 第十三章综合交通体系 第十四章城市综合防灾减灾 第十五章近期发展与建设 第十六章规划实施

城市总体规划概要解读 ■城市性质 是中华人民国的首都,是全国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是世界著名古都和现代国际城市。 ■城市定位 国家首都:按照中央对做好“四个服务”的工作要求,强化首都职能。 国际城市:以建设世界城市为努力目标,不断提高在世界城市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 历史名城:弘扬历史文化,保护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形成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 宜居城市:创造充分的就业和创业机会,建设空气清新、环境优美、生态良好的宜居城市。 ■城市职能 中央党政军领导机关所在地。 邦交国家使馆所在地,国际组织驻华机构主要所在地,国家最高层次对外交往活动的主要发生地。 国家主要文化、新闻、出版、影视等机构所在地,国家大型文化和体育活动举办地,国家级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聚集地。 国家经济决策、管理,国家市场准入和监管机构,国家级国有企业总部,国家主要金融、保险机构和相关社会团体等机构所在地,高新技术创新、研发与生产基地。 国际著名旅游地、古都文化旅游,国际旅游门户与服务基地。 重要的洲际航空门户和国际航空枢纽,国家铁路、公路枢纽。 人口规模 ■总人口控制在1800万人 2020年,市总人口规模规划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年均增长率控制在1.4%以。其中户籍人口1350万人左右,居住半年以上外来人口450万人左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