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教师以故事的形式讲解这幅作品的创作年代及发现过程,然后让学生对作品的情节进行描述。引导学生思考这些问题:原始人为什么要在墙壁上画一头健壮的野牛野牛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进行讨论,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讨论明确:健壮的野牛富于生命力,原始人在洞窟中进行艺术活动有着更为严肃的目的,这种活动是一种祈求狩猎串收的“仪式”,他们相信画在洞窟壁上的野牛有一天会变成活的猎获品,或者希望下一次行猎的时候会取得成功。

教师展示课件《稷神崇拜图》,让学生对作品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然后提出问题:为什么原始人要在岩石上刻上植物人面形原始人刻的植物人面形是否有生命

教师接着展示课件——意大利艺术家米开朗基罗的作品《创造亚当》,通过交代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理解这幅作品。教师简要介绍中世纪美术的基本特征和艺术精神,再让学生描述作品的内容,讨论作者描绘的

“亚当”是人还是神是否有生命力

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通过教师的引导,最后理解作者是借助于对基督教传说的题材——上帝创造的第一个人“亚当”的描绘,表现出画家对人的健美、力量和智慧的赞美以及对人获得生命力的渴望。

教师又用课件展示了意大利波提切利的《维纳斯的诞生》,请学生谈谈作品表现的内容,理解维纳斯的象征性,即维纳斯同样也具有生命活力。

接下来,让学生比较原始社会和中世纪的美术作品在表现对象和思想内涵上的区别,教师用课件展示:

原始社会美术—表现对象:动物植物—思想内涵:对动、植物的信仰。

中世纪的美术—表现对象:人的生命—思想内涵:对生命价值的赞美。

教师小结: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不论是原始洞窟中的野牛,还是传说与神话中的人或神,大都是充满生命活力的形象,这些形象都具有深刻的含义。

三、发展阶段。

师:在现实生活中,人的生命和艺术活动能否离开自然而单独存在

生:不可以,离开了自然一切就不存在。

师:那么,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命与自然有什么关系

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依次欣赏中国山水画作品《红蓼白鹅图》、《溪山行旅图》、《擒兔图》,教师围绕作者的生平及作品的表现形式、方法、内容、特色、意境进行描述。

再用课件,让学生依次欣赏外国绘画作品《孟特方丹的回忆》、《神奈窜川浪图》、《运草》,同时根据自己的观察和了解,对风景画中的形象和情节进行描述。

让学生比较各种艺术形式的不同特点,引导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课本所举的美术作品中,哪些形象属于有生命的物种形象

2.哪些形象是与生命有关的自然形象

3.这些有生命的形象生活在哪里 4.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来源于哪里

5.物种的生命与自然条件有什么关系

教师展示课件:

有生命的物种形象——动物、植物、人。

自然形象——山、水、天空。

生命与自然的关系——相互依存。

艺术形象来源于——客观自然。

教师小结:自然与人的生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没有自然就没有生命的存在。自然是人类生活的家园、精神的慰藉。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同时,自然又是艺术创作的源泉。

四、深化阶段。

师:动物、植物和人类都是有生命的,又都是自然的一部分。生命和自然应该是和谐相融的。那么生命与自然是如何相融的呢让我们通过欣赏美术作品来体会。

1、展示课件,引导学生欣赏中国山水画《炼丹台》,先介绍作者的生平,然后让学生思考:这幅作品采用什么形式表现作者登上黄山炼丹台有什么感受“人疑世外仙”是什么意思

通过欣赏和思考,让学生体会到画面中的情景交融,即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这也是中国山水画追求的意境。

2、展示课件,欣赏风景画《岩石的静观》,从作品的主要景物、特色、意境等方面,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即把顽强的生命力、坚毅的性格与岩石联系在一起。

3、展示课件,欣赏外国风景画《金黄色的庄稼和柏树》,请学生思考并讨论:作品描绘的内容是什么画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与自然景物有什么区别体现出画家的什么情趣风景画与山水画在表现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特点上有什么不同

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山水画——寄物抒情,物我合一;风景画——借助色彩揭示主观世界。

4、展示课件,依次欣赏中国花鸟画《玉兰黄鹂》、《群虾》、《雨点》,看看作者如何通过花鸟画作品,把生命与自然融合起来。教师简单介绍花鸟画和“工笔”、“写意”两种绘画形式。

让学生以小组或同桌为单位讨论:花鸟画表现的对象是否有生命是否属于自然的一部分为什么花鸟画的特点是什么画家通过什么方法

使自然与生命和谐交融

5、进一步引导学生深入理解:美术家的艺术创作是不是一种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生命活动欣赏美术作品的过程,是丰富自身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的一种有效的途径。

6、学生通过讨论明确:画家把自己的思想感情融人到自然中,把自己的感受与自然联系起来,就会使生命与自然和谐相融。

教师小结:通过以上作品的欣赏,大家明白了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自然是人类生存的环境,也是人的审美对象,生命与自然通过审美创造和欣赏达到和谐统一。生命与自然的和谐交融,是艺术家永恒关注的主题。

五、课后拓展。

运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自己对自然与生命的认识,从网上查找资料,

谈谈如何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如何保护生命为什么说生命与自然和谐

交融,是艺术家普遍关注的主题

教学反思

本课需要教师在理论上的引导和讲解比较多,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乏味,这就要求教师把知识点进行高度的概括,用学生能接受的方式进行讲解。为了能让学生很快地接受这些复杂的理论,我首先以多媒体课件播放世界名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对艺术的兴趣;接着以人类童年时代和中世纪的艺术作品进入新课,使学生明确原始人从事艺术活动的真正目的,引起了学生对原始艺术的好奇心,让学生对原始艺术表现的对象进行审美体验。中世纪的艺术是借神话题材赞美人的生命,洋溢着浓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必须让学生理解这一点。在讲解生命与自然的关系时,我引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主探究,深入讨论,从而明白生命与自然相互依存,进行艺术创作也离不开自然的道理。让学生体验感悟生命与自然在美术作品里是怎样和谐相融的,是这堂课的教学重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通过比较的方法,围绕课本中提出的问题主动思考、讨论,共同解决问题,领悟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从而进一步提高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审美能力。

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还注意联系生活实际,使书本的知识和生活世界沟通起来,拓展教学的内容。例如,让学生关注环保问题,提出如何保护自然与生命的问题。同时,力争让学生进行综合性的探索,拓展学生多方面的能力。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教师完全是一个引导者、组织者、评论者,积极参与学生的探究活动,发现和鼓励学生的探究精神,培养了学生发现美、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

单元总目标

通过从不同角度感受与表现春天,体验自然与艺术美共同的美感与不同表现方式,加深对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己的体会,了解山水画.风景画写生知识,认识不同美术作品对春天的表现语言和表现形式。

课时设计:4课时

教学目的:

(1)让学生了解表现春天的几种形式。

(2)了解和熟悉中国山水画,风景画的表现形式、工具、材料。(3)让学生体会到传统绘画中的笔墨韵味以及感受到画家所寄托的人格精神。

(4)了解色彩的关系,以及运用色彩关系。

(5)了解构图的基本法则。

重点:通过对中国山水画和风景画的欣赏与体会,感受春天、了解春天。

难点:用各种绘画语言,来描绘春天内涵。

讲课类型:综合运用

学具准备:画纸,彩色铅笔或油画棒或彩色水笔等。

第一课时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学习领域欣赏评述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们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

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 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 用口语或文字形式表述自己对春天的感受,并结合欣赏同龄人的作品,

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课堂学习

一、引导学生观察校园内的花草树木,并由学生分别讲述对观察到的事物的感受。

提问:窗外的树叶是什么颜色-------绿

和学生共同观察新长出的叶子的色彩――――有红色的,有紫红色的,有黄绿色的,有白色的,有嫩绿色的。

提问:整棵树的色彩是什么样的――――仅是绿的吗

和学生共同观察分析不同的树在暖暖的春光下有着不同的色彩。

有的树枝多叶少,有的树在深绿色的叶丛中点缀着嫩绿色的新叶,有的简直是在绿叶中开出了红紫色的叶“花”。

二、欣赏与评述课本中的各种表现春日的范图

表现春光的方式

1.文字形式(描写春天的文章、诗词等)

2.摄影形式(课本的范图《颐和园之春》《放飞我们的理想》)

3.绘画形式(1)国画《春》王成喜《溪》吴冠中《梅石溪凫图》马远

(2)风景画《花开的果园》毕沙罗

(3)宣传画《迎春》

4.雕塑形式(课本的范图《春风》张德峰)

三、课堂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试着用手中的材料把看到的树叶的颜色画出来。

课后作业:用文字形式描述放学路上你看到的春天景色。

第二课时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学习领域造型表现

教学目标

1. 结合欣赏和构图练习认识,认识造型与色彩在造型艺术作品中的地

位。

2. 重点学习相关色彩知识,了解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邻色所产生的色

彩效果。

3. 运用抽象色彩练习的形式体会色彩,特别是原色、间色、对比色和相

邻色在艺术作品中的作用。

课堂学习:

一、复习旧课

选出上节课的课后作业中描写春天丰富多彩的色彩的作品进行朗读展示,了

解学生用文字描述的春天的色彩印象。

二、讲解色彩知识

色彩的存在形式:有光就有色彩,无光就无色——光的重要性。

1.原色:按一定比例混合,可以混合出全部色彩,而自身不能被别的色彩混合成的三种色

色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

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

2.间色:又称二次色,由两种原色相混而成。

颜料的间色是:红+蓝――紫紫和黄为补色关系

蓝+黄――绿绿和红为补色关系

红+黄――橙橙和蓝为补色关系

3.对比色:色相性质相反,光度明暗悬殊的两种颜色,叫对比色。如补色关系,等等。

4.相邻色:在色相环中邻近的色相,叫相邻色,也叫类似色。

三、分析作品的构图和构思

学生作品《春天到》人物位置安排色彩安排花草树木的造型

构思与构图:指艺术家在孕育作品过程中所进行的思维活动及其诉诸形式的活动。构思包括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感受和取舍,创作意念的酝酿和确定,题材的选取和提炼,另外,还包括了对表现形式的选择,以及对形象的塑造、艺术手法的运用

等的预想。构图在美术创作中一般指在平面的物质空间上,安排和处理审美客体的位置和关系,把个别或局部的形象组成整体的艺术作品,以表现构思中的预想的形象与审美效果。构图是艺术传达的第一步,也是对构思的检验和修正。

四、作业:参照课本学习色彩构成对比色关系相邻色关系补色关系

第三课时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简要复习,导入新课教学。

用上节课学习的色彩知识和构思与构图知识将自己对春天的感受试着进行构图

一、讲解相应的造型艺术技能技巧知识

彩色铅笔的特点色彩清淡

油画棒的特点色彩鲜艳

彩色水笔的特点构线效果较好

黑白两色可以调节画面的色彩,注意使用。

中国画的构图特点

装饰画的构图特点

一、步骤分析

1. 确定要画哪一种画(国画,装饰画,风景画等)。

2. 用铅笔在画纸上画出草图。

3. 注意主体物体在画面上的位置,所占比例关系等。

4. 主体色彩的确定(暖色调为主或冷色调为主)。

二、学生作画,教师巡视辅导。

第四课时春天的畅想

一、完成上节课的作业

二、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作业评述

三、和学生共同总结和分析这一单元学习的主要内容以及学生作业中出现的好的和不好的问题

1.构图不理想(1)画面太空(2)物体之间距离远近不协调(3)画幅大小不一

2.色彩不协调(1)用色不丰富,不能放开,比较写实(2)色块之间不协调,没有领会色彩基本知识(3)涂色不均,用笔方式有问题,不够有耐心和用心

3.画面内容太单一,除了树,草,花,别的造型和有创意的造型较少

4.花草树木的造型没有创意,不敢大胆变化,主要原因可能是学生的见识面太窄,绘画作品见得少引起的。

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

教材七年下册

课时 l课时

课型设计与应用

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培养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

知识目标掌握标志的一般常识,丰富学生的审美素养。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的艺术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标志的一般常识和基本的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标志的意义及表现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反思、互动探究、综合

作业要求自主选题,完成一幅传递信息准确、简洁、独特、美观的标志设计方案

教学难点设计表达信息准确简洁、独特美观的标志

教学手段投影仪、多媒体、图片、范作

具体教学内容的安排及时间分配

一、组织教学:稳定课堂气氛,检查用具及搜集的标志图片。(1分钟)

二、启发导入:同学们,在当今信息时代,由于科技、经济、文化的迅猛发展,标志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谁能告诉大家,你在什么样的场合见到过什么样的标志它给你什么样的启示(学生答略)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设计标志。(2分钟)

第三单元校园的春天

第一课时设计标志

(一)欣赏教材的图片及学生收集的典型图片。

(二)欣赏多媒体课件,本课知识结构:

1.标志的起源:原始部落的图腾—Totem

2.标志的意义、用途。(做游戏)

3.标志的艺术特征:准确、概括、独特、美观。

4.标志的设计要素:图形、文字、图文、数字、抽象

5.设计标志的方法、步骤:a.选题明确b.构思新颖c.表现生动

(三)作业:自选主题,设计一个标志设计方案。如:可为学校运动会、音乐会、朗诵会、书画比赛、艺术节、知识竞赛或为本班特色的主题班会设计一个标志。(13分钟)

四、学生设计练习,听音乐,教师巡视辅导并演示。辅导要点:

1.思维方法,大胆想像创新。“我就是设计师”。

2.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动的表现方式。

3.及时表扬、展示好的构思,使学生之间沟通信息,互相启发。(20分钟)

五、课堂小节及教学反馈:用投影仪展示典型学生作业并让学生自评互评,用游戏的方式分小组评比,表扬积极参与活动的学生,鼓励全体同学克服不足,努力进步,并由个别同学谈谈学习本课的体会和受到什么启发。教师归纳。布置下节课用具。(9分钟)

板书设计

三、校园的春天(一)──设计标志

1.标志的意义、起源、用途。

2.标志的艺术特征。

3.标志的设计要素。

4.设计标志的方法步骤:a 选题──明确 b 构思──新颖 c表现──生动

效果预测

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兴趣浓、积极性高,能自觉学习,主动探究。师生之间协同运作,形成和谐民主的氛围。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提高了想像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实

践能力,培养了学生的现代意识和创新精神,丰富了审美素养。

第二课时《校园的春天》设计海报

教学目标德育目标: 通过对海报的欣赏和学习,使学生从海报的应用与审美双重

功能中,感受美术的社会价值,从而进一步提高审美创造的愿望。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和收集各种海报,认识和了解海报的

特点。

能力目标:指导学生为班级、学校或学区的学生运动会设计绘制海报,让

学生体会海报的设计过程和绘制特点。

教学重点海报的设计过程与基本要求.

教学难点海报设计的创意。

教学方法投影仪、多媒体、

图片、范作

教学

用具

海报及海报应用的图片、影视资料、实物;

电脑或绘画材料等

教学过程内容

(一)组织教学:

(二)内容展开的线索:

(三)说明一、组织教学:按常规进行。(1分钟)

二、欣赏导入:

1、多媒体播放一段内容为百事可乐的视频广告及相应的海报。思考讨论:你觉得什么地方使你印象深刻我们在生活学习中见到过哪些活动是通过海报把信息传递给大家的

2、学生分析作品主题。归纳、感受海报艺术简单、强烈、尖锐的艺术美感。(4分钟)

三、讲授新课:

(一)、讨论欣赏: 组织学生对自己收集的海报资料进行讨论: 以2008年北京奥运专题海报《新北京、新奥运》一为例进行分析:

1、海报的作用:引起公众的关注,达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2、海报的特点:准确的信息、很强的吸引力、独特的艺术形式

3、构成海报的主要要素:图形——文字——色彩——创意(板书)

4、设计者是怎样选择素材来完成自己和设计意图的(怎样才能有好的创意):

学生交流所收集到的相关资料(如图片、文章等)并讨论、总结

(二)、学生体会

教师出示海报《新北京、新奥运》,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注意观察海报的创意及表现形式。

引导学生了解:海报的特点是利用静止的形象与文字创造出强烈的视觉效果,在繁华地段,面对广大的空间与流动的人群。所以大效果要突出,使人一览无余,不费思索就留下深刻印象。

(三)、教师示范

1、教师出示海报《新北京、新奥运》三,示范海报的设计过程和海报绘制的相关技法。

2、海报设计的具体要求:(板书)(结合课本中范图讲解)

a、主题鲜明。活动名称、时间、地点要书写清楚。海报中,名称是最重要的,应放在显要的地方,字体要大。纹饰要避免喧宾夺主,应突出主题。

b、形式引人。在构图上应根据内容选择适当的形式,或严肃、或活泼,力求别致、新颖。

c、色彩鲜明。应根据海报的特点,在明度上、色相上、底色与浮纹上、底色与海报名称上作适当的对比。如底是深色,海报的名称应该是浅色。这样,海报的名称就能突出。

d、构图单纯。海报主要是远看,所以画面上的形象要突出、单纯,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切不可面面俱到、琐碎零乱。如画乒乓球赛的海报,画上许多人在观看比赛,效果一定不好。不如就画一个球拍,一个乒乓球,加上文字,效果就较强烈。

海报制作技法多种多样,除水粉外,可用剪贴、喷刷、贴沙、压印等技法。也可在黑板上用粉笔画海报。

(四)、创作指导

1、海报的设计步骤:(结合课文相关图片讲解、板书)

(四)学生作业a、确定主题。选择一个和自己学习生活有关的内容,如音乐会、运动会、主题班会或者交通、绿化、庆“六一”文艺演出等为题,设计一幅海报。

b、构思构图。先在草稿纸上画几个小构图,把想法简单地画出来。

c、充实完善。定下构图后把图放大到16开草稿纸上,再加以完善,形象可以参考其它书籍,美术字可参考教师范画。

2、着色要求:

a、确定色调,根据画面主题确定色调,明确以什么颜色为主,颜色种类不宜太多,一般以三种为好。

b、着色时应注意的问题。可先画一个色稿,只画色块,确定色彩关系,避免在正稿上反复涂改。要注意着色顺序。3、过稿要求:

把16开铅笔稿与16开水彩(水粉纸)对齐,对大头针四角固定,用硬铅笔或圆珠笔沿着草图的设计轮廓用力画一遍,不要用橡皮。

4、剪贴要求:

剪贴应以草图轮廓为依据,根据画面需要确定选用废挂历纸哪几块,剪下后贴在正稿的相应地方。(17分钟)

四、学生创作:

1、作业:以生活中最关心的事为主题,选择创作内容,结合自己收集的参考资料及创作素材进行构思起稿,设计制作一张海报。

2、要求:造型简练,色彩明快,能够吸引注意力。

3、制作方法不限。

4、播放音乐,学生进行创作。

5、作业评价:

(1)、教师从设计特点、制作特点等不同的方面,分别点评部分同学作业。

(2)、设计相同内容海报的同学可组成小组,尽可能统一格式,分别修改,共同设计出一套海报,作为小组集体创作作品。(20分钟)

五、课堂总结、课后拓展:

由同学们自发收集当地公共场所、机关厂矿企业公司的活动信息,结合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分析,设计相关的海报。(3分钟)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教学设计

单元总目标

通过以设计制作请柬、设计制作道具和设计布置会场的形式参与班级或学校的艺术节活动,学习和巩固有关的绘画,设计知识和技能技巧。加强与相关学科的综合运用能力,进一步认识和理解美术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加深对集体的责任感。充分展示自己运用知识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课时按排设计:6课时

第一课时设计制作请柬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寻找和收集各种请柬,认识和了解请柬的特

点,特别是艺术活动请柬的特点。

2. 指导学生根据校园艺术节的总策划设计请柬,让学生体会请柬的

设计过程和制作特点。

3. 学习用多种形式制作请柬

教学重点:掌握各种请柬的形式、功能,学会设计请柬。

教学难点:用多种形式制作各种请柬。

课前准备:各种请柬的图片和实物样品,尺规以及各种彩色纸,胶水、剪刀等。

课堂学习: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准备情况。

二、新课教学

请学生欣赏各种请柬,讲解请柬构图特点、造型特点、色彩特点以及各种功能。

请柬是在邀请客人时用的,简便的书面通知。对请柬平面的设计、美化,可增加其郑重、诚恳心情的表达。

同学们常见的请柬多为结婚及喜庆的请柬,此外在我们这个年龄时段很少有机会看到其它形式的请柬。

分析常见结婚请柬的特点及要点

结婚请客请柬:(样品分析)格式、称呼、用词等等

祝寿请柬:(样品分析)格式、称呼、用词等等

三、各种活动请柬的特点

与常用的喜庆请柬不同的各种活动的请柬没有明确的固定格式,用色也比较机动,外形也可以相对自由一些,没有特别的要求。

外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心形以及各种动物造型、水果造型、卡通造型等。

形式:平面式、单页式、复页式

色彩: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可以选用不同的颜色。

内容的格式:文字大小、位置安排、色彩协调等。

内容与请柬的关系:引导学生认识特定内容对请柬的要求和影响,学习运用归纳、对比、夸张等特点修改请柬设计并定稿。

技法:直接绘制法、剪刻拼贴法、电脑绘制或电脑图像处理法

(一)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要求:1.一桌合作一张(两人合作一个作品)。

2、以班级文艺晚会(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英语课本的舞台剧、语文课本的舞台剧)为内容设计请柬。

第二课时请柬制作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材料准备情况

二、简单复习请柬的几个要点和制作步骤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评述

评析请柬的作业(收集有创意的和问题较为严重的作品)

请同学们对相对有创意的请柬进行集体评议,说出作品的优点和不足之处。对优点加以肯定,不足处提出一些可行建议。对较差的作品,请同学们共同为其出谋划策,提出一些修改方案。

第三课时设计制作面具、道具

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艺术活动的图片、影视资料,结合班级晚会的主题设计构思相应的表演面具、道具。

2.指导以学生小组为单位设计制作道具、面具。

3.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道具、面具的艺术美感。教学重点:认识和了解面具和道具的作用、形式以及制作方法和采用的材料。

教学难点:面具和道具的设计和制作。

课前准备:各种体现道具、面具特点的文艺活动的图片、实物,可制作道具、面具的材料等。

课堂学习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结合欣赏各种体现道具和面具的图片、实物等,让学生认识,了

解面具和道具的特点和作用。

2. 分小组进行讨论设计道具和面具的草图。

三、发展阶段

1.结合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认识特定内容对道具和面具设计的要求和影响,学习运用归纳、对比、夸张等修改设计。

2.示范讲解面具、道具的制作技法和步骤。

四、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要求:1.根据班级晚会的主题内容设计制作道具和面具。

2.四人一组进行设计制作一个道具和两个面具。

3.尽量选用各种废旧的材料。

4.作品要有一定的创意和个性。

第四课时面具、道具制作

一、组织教学

检查工具、材料准备情况

二、简单复习面具和道具的几个要点和制作步骤

三、学生制作(教师巡视辅导)

四、作品评述

选出较为优秀的面具和道具进行分析、讲评。

分析范围:

造型特点为、色彩特点、是否与晚会主题内容相合并提出相关建议。

第五课时插花艺术

教学目标:1.学习和了解插花的一些基本常识。

2.学会并掌握一些简单的插花技法和技巧。

教学重点:了解一些花卉的含义和掌握简单的插花技法。

教学难点:掌握多种插花技法。

课前准备:各种与插花有关的图片、实物,以及示范用的几种花卉、花泥、花篮及相关工具等。

课堂学习:

一、组织教学,复习旧课

评析上周面具和道具的作业。选出较为优秀的面具和道具进行分析、讲评。分析范围:造型特点为、色彩特点、是否与晚会主题内容相合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新课教学

插花艺术是室内美化陈设内容之一。插花源自人们对花卉的热爱,以花的重组表达一种意境,用以体验生命的真实与灿烂,为空间环境平添一种温馨、富有生机的情调。

插花艺术历史久远,一直是人们热衷的技艺,其风格和样式多种多样,有中国式、日本式、西欧式等。

插花的用品有花卉和各种吕器皿,如花盆、花瓶、花篮等。选择不同造型样式的器皿可获得不同的效果和情调。同时也要考虑与花的形态、色调、组合形式等相和谐,并力求与环境氛围协调。

二、花示范讲解

三、学生插花练习,教师巡视辅导

要求:1.注意不同花形,花色的协调搭配,选择适合的插花用品。

2.注意花卉的长短的修剪,不能一次性剪短。

3.注意安全。

3. 课后可以在自己家的客厅或自己的房间插上一盆有创意的花。

第六课时晚会场地布置

教学目标:

1. 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各种艺术活动的图片,了解会场或舞台布置的基本

知识。

2. 指导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布置舞台或会场。

3. 结合欣赏和设计活动,启发学生认识和体会特定环境设计的艺术美

感。

教学重点:结合校园艺术节的总体内容,设计构思相应的班级舞台与会场。

教学难点:设计有物色的舞台与会场。

课前准备:各种舞台和会场的图片以及一些布置舞台或会场常用材料。

课堂教学:

一、组织教学

二、新课教学

1. 结合欣赏各种体现舞台与会场特点的文艺活动的图片,让学生认

识舞台与会场设计的特点和作用。

2. 简单介绍舞台美术的特点

舞台美术是戏剧及其他演出艺术中除表演以外的各种造型因素的统称。包括化装、服装、道具、音响、布景和灯光。

舞台美术的实现不是在纸上、画布上或模型上,而是在三维空间的舞台上、在演出过程中,这就决定了它的媒介手段的多样性和工艺的特殊性。对于舞台美术家来说,只要有助于体现自己的艺术构思,一切材料都可以用,而且总是尽量选用廉价的材料、轻便的材料来达到最佳观赏效果。

三、课堂作业

要求:

1.以班级文艺晚会(五一劳动节、五四青年节、英语课本的舞台剧、

语文课本的舞台剧)为内容设计布置班级。

2.要充分运用前几节课所学的内容(面具的安排和使用、道具的安排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七年级美术下册 教 学 教 案 杨店乡九年制学校 教师:冯伟伟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 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 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 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 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 导学生观察牛、马、母 亲、灯、举灯的人、跳 楼的人、逃生人的表 情、姿态,用形容词或 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 理感受,并讨论、分析 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 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 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 (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1 2009-05-16 13:50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与艺术表现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与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与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就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就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与谐交融。 学生分析 初中一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与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她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就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就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她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与谐交融的基本内涵就是本节课的重点。

七年级美术教案下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第一课《过去的日子》 教材分析: 《过去的日子》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湘版)七年级下册。教材以美术、摄影作品为线索,引发学生的丰富联想,并组织活动内容: 1、欣赏课本上美术、摄影作品,对作品所表现的时代、人物、环境等内容进行分析,谈你的感受;观看家庭老照片,听祖辈、父辈的故事,谈一谈你生活中有趣的事情,并将当时的情景画下来。 2、用速写或卡通、连环画、摄影等形式,描绘、表现当前生活中有意义的事情。 学生分析: 学生有很强的好奇心,教师可以抓住这一点,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激起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 教学目标 1、学会关注生活,关爱自然环境,发现和感受真、善、美的事物,促进个性发展;有意图地运用美术语言,记录和表现过去的事情,传递自己的思想感情。 2、进一步认识艺术反映现实生活的功能作用,掌握分析艺术作品所表现出的思想观念和情感态度的方法;尝试用多种绘画表现语言表现生活。 教学难点: 艺术作品中“主题”的把握——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美术创作,如何画才能体现主题”;学生的想象力、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及思维的开拓;如何让学生在欣赏与感受艺术作品的过程中理解艺术作品来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从而提升学生的人文精神。 教学重点: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能自主表现——用绘画的形式把在过去的日子里值得回忆的人或事画下来;培养学生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美”,并“捕捉”生活中的“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今天,把握明天的积极向上的思想感情。 设计理念: 面向全体学生,因材施教;充分体现课堂的开放性、活跃性;改变过去“教师的权威”为“学生的朋友”,开启学生封闭的心扉;彻底改变过去注重美术绘画技能的传授倾向,强调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学生与教师架起友谊的桥梁,并在愉快的“谈心”活动中,感化学生,形成一堂轻松愉快的、充满和谐的美术课。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体现“过去的日子”的主题的音乐磁带及有关美术、摄影作品,学生准备儿时照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美术七年级美术教案(下)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目录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第二课---------- 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第二单元春天畅想 第一课---------- 色彩的魅力 第二课---------- 春天的畅想 第三单元富有活力的运动会 第一课---------- 凝练的视觉符号 第二课---------- 亲切的使者 第三课---------- 喜悦与收获 第四单元校园艺术节 第一课---------- 广而告之 第二课---------- 盛情邀约 第三课---------- 独特的装扮 第五单元平面设计的盛宴

第一单元、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打下基础。 过程与方法: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的思想情感。教学重点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教具准备课件、画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引课: 1.回忆上学期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2.作品描绘了什么? 3.作品表现的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4.它来源于什么? 板书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新授:

(1)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和创作背景)思考讨论:1.作品的题材容是怎样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哪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人物怎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2)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三、课堂小结: 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要善于发现,学会欣赏和分析美术作品。 第二课时 一、继续上节课的艺术作品分析 a.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请同学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b.师讲述《格尔尼卡》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变形的手法) c.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二、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 一、《美术是创造性劳动》课标要求 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学会从多角度欣赏与认识美术作品,逐步提高视觉感受、理解与评述能力,初步掌握美术欣赏的基本方法,能够在文化情境中认识美术,形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养成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态度。 学生通过美术作品进行观察、描述和分析,逐步形成审美趣味和美术欣赏能力。学生除了通过欣赏获得审美愉悦之外,还应认知作品的思想内涵、形式与风格特征、相关的历史与社会背景,以及作者的思想、情感和创造性的劳动,并用语言、文字、动作等多种方式表达自己的感受与认识,在学习美术欣赏和评述的方法同时,提高审美能力,了解美术对文化生活和社会发展的独特作用;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丰富视觉、触觉和审美经验,获得对美术学习的持久兴趣,形成基本的美术素养。 二、《美术是创造性劳动》教材分析 本单元依据美术课程标准中“欣赏·评述”学习领域的阶段目标,即通过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自然美,了解美术作品的题材、主题、形式、风格与流派,知道重要的美术家和美术作品,以及美术与生活、历史、文化的关系,初步形成审美判断能力。课题和导语所交代的学习任务包括:发现生动感人、富有情趣和意境的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产生的社会环境,了解美术作品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美术作品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趣味生动、情景交融是众多艺术家所追求的表现目标。教材提供了丰富的美术作品,从不同的层面引领学生领略作品的情趣和意境。 本单元第一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选择了王式廓《血衣》和毕加索《格尔尼卡》两件大作,比较详细地分析了再现性和表现性美术创作的一般过程,清晰的展示了美术创作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对我国民间和当代的几件雕刻和工艺品做了介绍,解释了物质材料与艺术创作之间的关系,是对“艺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补充,也使得本课的学习更加完整。整篇课文所选用的作品图片并不多,但每件作品内容分析更加详细、深入,教学目标也更加清晰。试图通过一两件经典名作欣赏、品评和思考研究解决本课的知识重难点,以点带面,收到更加高效的教学效果,对学生将来进一步分析其它美术作品奠定基础。 第二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是在第一课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艺术品和生活美的区别和联系。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识水平的局限,将这一理论更加通俗化,通过对美术作品中营造艺术的情趣意境的不同方式和表现形式的分析探讨,提高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本课通过引导学生从中西绘画在构思的巧妙,构图的趣味,形式的新颖以及中国山水画中“意境”营造等方面入手,感受不同绘画语言独特的艺术美感。了解画家是怎样通过笔墨的运用、构图的安排、虚实的处理来实现对意境的营造,让学生对中国画的精神与特点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新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通过对美术创作一般过程的分析,理解美术作品中的绘画题材、形式、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了解美术作品创作于现实生活、画家个人情感、物质材料及艺术技巧的关系,初步掌握美术欣赏评述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过程与方法:通过比较、分析、讨论、欣赏和评述等方法,初步学习并掌握对美术作品中绘画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于生活之间关系的欣赏评述方法。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分析不同美术作品的产生过程,增强学生价值观,尊重理解艺术家及其创造的劳动价值和意义;在欣赏、体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更加用心观察生活及对生活积极健康的态度。【教学重难点】 重点:理解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这一特征。 难点:了解绘画的题材、艺术处理的技法皆源于客观世界,掌握美术的基本理论。 【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 【教具准备】 课本、课件 【教学过程】

1、课前阅读教材,初步理解本课的学习内容。 2、引导阶段: 展示作品王式廓的《血衣》素描稿及其创作的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考虑哪些因素)?学生围绕问题展开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发展阶段: (1)模仿作品《血衣》中的几组人物形象,上台表演人物的造型姿态,体验人物内心情感,加深对作品人物性格及作品内涵的理解。通过学生参与、观看,不仅激发了学习热情,更能从学生成功与不成功的表演中感受到人物造型艺术的魅力。表演完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表演,结合作品对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条件进行分析。 (2)展示油画作品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及其创作过程和相关的素描草图,播放相关的视频,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提出问题:毕加索的《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学生思考,初步发表自己的看法。 (3)展示课本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刻美术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省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学生围绕问题探讨,并尝试对其他的几件作品进行欣赏评述。 教师小结:材料本身对作品的成败非常关键,因而艺术技巧也相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雨冲中学龙昕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的指引,认真贯彻落实鲤城区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再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知道下,办出我校信 息科技教育特色并全面事实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一个新发展和新水平。 二、主要工作: 1、深入的学习各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尽力的工作。 2、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 (1)、组织学生报名活动。 (2)、组织学生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相应的兴趣小组、竞赛小组。) 3、加强备课组建设,重视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 (1)备课组长认真履行职责,负责组内各项日常工作

的贯彻与落实,组织好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2)每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和听课与评课活动,以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认真开展外出听课、观摩教学录像后的取经说课,上研讨课,评课等教学实践活动。 (4)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每个美术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 4、继续在校园内的玻璃橱窗展示学生作品,绘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5、美术教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个人认真备课,批改美术作业,辅导学生,促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初中美术教案)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岭南版七年级美术下册全册教案 初中美术教案 了解圆雕造型的基本特点,运用雕塑语言欣赏、评述圆雕作品,促进学生形成人文、科技的素养。 2、技能目标: 运用雕塑语言概括地表述自己对作品的感受。并能通过阅读分析、资料处理和评述,掌握探究式学习方法的要领。 3、审美目标: 通过欣赏、评述古今中外圆雕艺术作品,使学生了解雕塑艺术及其特点。培 养学生正确、健康、向上的审美观。提高对雕塑艺术的欣赏能力。教学重点: 使学生了解圆雕的艺术特征,感受圆雕艺术的美。学会探究性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怎样运用雕塑语言去欣赏、评述圆雕作品。 解决难点的措施: 1、通过大量的古今中外圆雕作品的欣赏,拓宽学生的审美视野。

2、教师及时的启迪和补充,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评述方法。

兴趣点: 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是每一个学生都具备的天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能见到优秀的雕塑作品(比如在生活社区、校园、公园和一些城市广场)。驻足观赏之余,他们对雕塑作品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这正是学习本课内容的前提。 六步教学内容五处问议 1、导入(4分钟) 我们深圳是一个美丽的花园城市,很多地方都设置、装点了精美的城市雕塑。那么大家想一想,你在深圳的哪些地方见到过雕塑?” 学生回答后,教师出示一组深圳的城市雕塑,教师提醒大家:刚才看到的雕塑在形式上有什么区别?区别在哪里?请同学们仔细观察、比较这些雕塑,并互相讨论、商量,再说说它们的区别?” (1)莲花山上的邓小平雕像、__ (省、市、区、县)政府门前的《艰苦岁月》、《拓荒牛》(完全是立体的,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去观赏。)(2)老东门墙面上《老东门墟市图》(浮雕起伏比较平缓,扁扁的,只能从正面观赏的。) 引出两种形式的雕塑 2、新授(3 6分钟)

人教版最新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可编辑修改,可打印—— 别找了你想要的都有! 精品教育资料——全册教案,,试卷,教学课件,教学设计等一站式服务——

全力满足教学需求,真实规划教学环节 最新全面教学资源,打造完美教学模式2013—2014学年度下期七年级美术 教

学 教 案 冕宁县富强学校教师:姚兰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1、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2、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1、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2、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https://www.sodocs.net/doc/bf8540821.html,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3、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4、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1、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2、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3、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1、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2、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五)练习活动: 联系1937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1、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2、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课后反思: 本课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

人教版初中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 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 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 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 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 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 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 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 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 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 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学设计 单位:良教乡中心学校 姓名:马强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单元总目标: 1、通过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和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以及人类对生命活力的向往、热爱和艺术表现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 2、通过对美术作品的分析与研究,使学生了解物种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关系。 3、通过对作品的研讨与解释,使学生初步懂得,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4、通过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价,使学生对美术作品涵育美感与陶冶情操的功能与价值有初步的体验和认识。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选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美术》(人教版)七年级,这一单元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对古今中外美术作品的欣赏与评述,使学生了解艺术家对生命的向往与热爱,感受到艺术表现的是对生命价值的追求与肯定,懂得艺术家对自然的欣赏与表现包含着人的精神世界与大自然的和谐交融。 学生分析 七年级年级学生天真、活泼、好胜心强,初步接触过一些中外美术作品,对美术欣赏普遍感兴趣,能够对美术作品和美术现象进行简单的欣赏与陈述,基本具备了一些欣赏知识。具体地说,他们对作品的表现形式诸如油画、中国画等的认识不会感到困难,但对艺术作品的文化内涵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不能够透过美术作品的表面现象抓住美术作品的本质。因

此在教学中应注意引导学生在了解作品形式的基础上,进一步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美,启发学生在课外主动地去关注艺术。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围绕欣赏评述的问题,自主欣赏美术作品,记下欣赏的体会或疑惑,从网上查找有关资料,深化学生对“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理解。在课堂教学中给学生一定的自主空间,让学生进行质疑解惑,充分体验艺术作品的美感与真谛,让学生发挥小组合作的精神,遇到不懂的问题与同学进行讨论交流,共同解决问题。如围绕“艺术是什么”、“美术作品中的生命指的是什么”等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分析。除了让学生理解美术作品中对生命与自然的感情外,还应让学生对作品的形式、内容、时代背景、作者生平与传闻轶事进行综合探索,在此基础上联系其他学科(音乐、文学、影视等)进行综合探讨,以提高学生的综合探索能力。 教学重点: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的基本内涵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学会运用这一理论去欣赏美术作品。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课前利用多媒体播放课本里的美术作品,创设气氛,触发学生热爱艺术的情感。 师:同学们,今天这节课我们要欣赏的是一些中外美术作品,这些作品的风格丰富多样,记录着人类文明的足迹,凝聚着人类的思想情感,反映出不同时代、不同民族对美的追求,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教师板书课题: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 二、新课学习。 师:艺术是否包括美术?在自然界里,是先有艺术,还是先有生命?美术作品中的艺术形象是否有生命? 启发学生思考,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要了解艺术是否有生命,就得从远古时代的艺术作品去欣赏。在人类最早的艺术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距今一万多年前的阿尔塔米拉洞窟壁画。(教师展示课件《野牛》,让学生欣赏作品中的形象。)

最新人教版美术七年级下册考试重点

七年级下册美术考试重点总结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的劳动 第1课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1、美术作品产生需要的条件: ①生活经验和感受②画家提炼、加工的创造激情③艺术技巧和物质材料 2、再现性美术作品:真实;表现性美术作品:抽象。 3、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高雅的情趣和意境,意境是情和景相结合的结果。 《血衣》(油画素描稿现代)王式廓 创作于1954年,尺寸为192.0厘米 ×345.0厘米。 赏析:作品取材于我国土地革命斗地主 的场景,画面抓住一位悲痛欲绝的妇女,正举起血衣的瞬间。描绘了激愤的人海与起伏的山峦。在沉郁浑厚的黑白色调中汇成了震撼人心的控诉。作品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格尔尼卡》油画毕加索

赏析:《格尔尼卡》油画,毕加索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结合立体主义、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痛苦、受难和兽性:画中右边有一个妇女举手从着火的屋上掉下来,另一个妇女拖着畸形的腿冲向画中心;左边一个母亲与她已死的孩子;地上有一个战士的尸体,他一只断了的手上握着断剑,剑旁是一朵正在生长着的鲜花。画面以站立仰首的牛和嘶吼的马为构图中心。画家把具象的手法与立体主义的手法相结合,并借助几何线的组合,使作品获得严密的内在结构紧密联系的形式,以激动人心的形象艺术语言,控诉了法西斯战争惨无人道的暴行。 ?伏虎(霍去病墓石雕西汉) 这一石雕充分利用了石料原始状态的起伏 形态变化,略加雕凿而成,仅为了表现虎 身的条纹,而刻出了一些很细的条纹,生 动地表现出伏虎那威猛机警的神态。 第2课营造艺术的情趣和意境 1、情趣盎然的美术作品离不开高雅的情趣和意境,意境是情和景相结合的结果。 ?春牧图(中国画现代)李可染 水牛悠然走在乡间小路上,牧童侧坐于水牛背, 转头仰望春柳,悠然自得,是一副别具乡间情 趣的小品。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全册教案

第一课《盛唐女性的生活—<捣练图>》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2)了解唐代人物画概况; (3)了解中国古代人物画的发展; (4)学会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查阅、收集资料的能力; (2)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后分析、解决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 3、情感目标: (1)提高学生美术学习的兴趣和欣赏、审美水平; (2)体会中国古代人物画,特别是唐代仕女画独特的艺术魅力; (3)了解唐代历史,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多角度、多视点欣赏、评述《捣练图》 教学难点:美术欣赏的学习方法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一、课前准备的相关资料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合作学习、研究性学习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学习任务。 教师要求学生查阅书籍,或上网查询网页、网站,收集、整理和《捣练图》相关的信息资料。(可制成读书卡片) 二、播放影视剧《大明宫词》片段,导入新课。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产生共鸣,对唐代妇女的社会生活状况有个直观印象。 导入《捣练图》。 三、尝试以制作简单网页的形式学习《捣练图》及唐代仕女画: 以网页设计贯穿课堂教学始终,在此基础上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 (一)版块设计: 学生在掌握一定制作网页方法和要求的基础上,分组讨论网页版块组成。教师给予适当指导。讨论后师生共同总结确定。

版块二:宋徽宗赵佶(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三:唐女性形象(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四:画家小传(相关文字、图片) 版块五:思考与讨论 (二)围绕《捣练图》进行研究性学习,充实网页版块。 1、分组讨论以上前四个版块。通过汇总已备学习资料,查阅书籍,上网等形式,将和本专题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归并,经讨论一致同意后整理成文,由各组派代表陈述本组观点。 2、重点分析第五版块,确定研究内容。 教师点拨学生从不同角度确定“思考与讨论”版块的内容。学生思考、讨论、分析、解决,总结。 (1)从美术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直接信息) 内容分析;构图样式;绘画技法;色彩;细节描写;艺术风格等 (2)从历史的角度(《捣练图》传达的间接信息) 主要通过画中唐代妇女经济; 文化;政治;民族关系:地理角度(信息综合) 《捣练图》与你了解的西方古代人物画相比有什么不同?收集西方古代人物画资料。 三、学习结果检测、呈示。 1、随堂检测 由教师出题或学生出题,学生抢答,检验学习结果。(题目如下:) 作者及年代;《捣练图》属于什么画种; 采用什么构图样式;采用哪些绘画技法; 色彩特点;作品风格等 2、版块评比。 将网页上传到校网站或因特网,对各小组设计制作的版面进行评比,设以下几个奖项:组织奖、创意奖和技术奖,并给予一定的奖励。 3、撰写感受或美术论文。 将学习过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所感、结论及制作网页的经过等记叙下来 将研究性学习的结果或对其中较感兴趣的一点撰写成美术论文。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 册美术教案 文件编码(008-TTIG-UTITD-GKBTT-PUUTI-WYTUI-8256)

人教版新教材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一课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美术的基础理论,为欣赏评述美术作品奠定理论基础。 能力培养目标:通过思考和讨论,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合作互动解决问题和分析评述的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画家的创作故事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美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教学难点:表现性艺术是否符合这一观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回忆上学期学习的美术作品《开国大典》,分析说明这是一幅什么形式的美术作品? 3、作品描绘了些什么? 4、作品表现的内容是不是作者凭空想象出来的? 5、它来源于什么? (教学方法:提问串线,复习旧知引出新知。) 书写部分课题——源于生活 二、讲授新课: (一)欣赏王式廓的素描作品《血衣》,对照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体会美术作品是怎样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多媒体展示并介绍画家及创作背景)。

思考讨论: 1、作品的题材内容是怎么来的?如果现实生活中没有发生这类事件,艺术家能创作出这样的作品吗? 2、从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看,你认为再现性美术作品的产生需要哪些条件? 3、作品中重点突出了那几个人物? 4、在作品中寻找一个你感兴趣的人物,谈谈作者是如何去塑造人物形象的,表现了人物什么样的心理和性格? 5、谈谈你对整幅作品的感受。 可见,美术是源于生活的。 (二)通过表现艺术作品,进一步说明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这一主题。 1、播放格尔尼卡的图片,向学生介绍毕加索及立体主义绘画。 2、请同学们用一两句话谈谈你初看该作品的感受。 3、老师讲述《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请同学们仔细对照P4上的文字说明及艺术形象区读懂该作品。(引导学生探讨发现其夸张变形的手法)。 (利用毕加索对世界和平所做的贡献,引导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世界观。) 思考讨论 《格尔尼卡》这幅表现性绘画中的形象也来源于生活吗?它和再现性绘画中形象有什么不同?画家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学生带着问题读作品,学会欣赏和分析,提高总结和表达能力。) 从而,印证本课课题——美术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三)展示课文中不同材质的工艺和雕塑作品,引导学生分析材料本身的特征与作品表现手法之间的关系。体会因材施艺、宛若天成的艺术效果。

人美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集

格尔尼卡 一、教学目标 (一)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的精神,培养正确的审美情趣和追求正义与公正的价值观。 (二)让学生在积极参与讨论.探究.体验的过程中,了解美术鉴赏的方法和程序,理解作品的意蕴。 二、教学重点:了解作品中艺术语言与主题表达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理解象征性和立体派的艺术手法。 四、教学准备:学生课前准备:查阅相关资料;准备铅笔、课本。 五、教学方法:欣赏法.理解法.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绘画时对情绪的体现和认识,体味情绪与作品风格的关系。 、提出问题“这节课我们也来欣赏一幅绘画作品,你来设想一下,他们是在什么情绪下创作绘画的?”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学习新内容: 、直观感受作品,并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 、探究:理解作此文转自斐.斐课件.园品内涵应从几个方面入手。 、学生介绍搜集到的作者、作品、背景资料。 、欣赏作者其他作品和同一时期画家作品,认识立体主义的作画方法,及其形成的 原因。 (三)赏析作品: 、结合课件展示,引导学生观察牛、马、母亲、灯、举灯的人、跳楼的人、逃生人的表情、姿态,用形容词或短句描述其带来的心理感受,并讨论、分析画面形象的象征意义。 、理解象征性艺术手法的应用。 、分析作品色彩、构图对作品主题表达所起的作用,对作品进行归纳性评价。(四)、总结赏析办法: 、在深入理解作品内涵的基础上,说出现在对作品的感受及学习收获。 、总结赏析这类表现性美术作品的基本方法:看一看,找一找,想一想。 (五)练习活动: 联系我国人民生活的悲惨状况,激起学生的情绪,尝试用象征性的艺术手法、半抽象的绘画方法表现自己对战争的感受 (六)、展示作品: 、学生展示作品,并进行自我评价与解 释。 、拓展知识,表达战争感受的形式是多样的,如戏剧文学、音乐等。 七、板书设计 格尔尼卡 牛头:德国法西斯 马;西班牙无辜百姓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全册) 第一单元美术是创造性劳动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1课色彩的魅力

第二单元春天的畅想第2课春天的畅想 春天的畅想(造型表现) 活动一感受春光了解春天 教学设计(一)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设计(二) 设计思路 本单元属于造型与表现的单元,在本单元中有三个活动,活动一是欣赏与评述《感受春光了解春天》。首先,展示体现春天的各种图片,让学生感受自然界的春天。第二,美术大师是如何表现春天的,分

析古今中外名家的作品如何表现春天。第三,提示学生如果表现春天,自己会用什么表现方法表现,并总结春天给人的寓意及象征。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欣赏艺术家笔下的春天,感受艺术家们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对春天的赞美。 2.结合自己的观察、发现,大胆的想象和联想,引发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3.提出适合自己表现春天的艺术形式或表现方法。 教学重点 感受艺术家从不同角度,以不同形式的作品赞美春天。 教学难点 用恰当的形式表现出自己对春天的感受。 教学过程 一、教师提问:如果你用绘画的方法表现春天,你会如何画? 二、欣赏古今中外绘画大师的作品。分析他们是用什么方法表现春天的。 三、学生动手练习,用色彩表现对春天的感受。 四、学生评价自己或他人的作品,表述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五、教师总结:春天的象征与寓意。 活动二生机蓬勃的春日景象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感受春天是孕育生命、缤纷、蓬勃的季节。 2.学习掌握色彩的基础知识。 3.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春天,为下一个活动作好铺垫。 教学重点 色彩的基础知识。 教学难点 色彩的基础知识的运用。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七年级下册美术教案

(3)存在冋题(如右图):透视不正确,用线还存在着点、断断续续的现象。 3.表达主观理解的方法:根据对物体结构认识理解的一种表达方式。 (1)用主观理解法表现物体生动有趣。 (2 )运用线条更生动流畅。 小结:无论用哪种表达方法,最重要的是把物体较真实地表现在画纸上,来传达我们的感情。 1.欣赏线与形相结合的优美作品 2.记录、说明、叙事、交流、抒情的功能,是最简便、最形象的日常交流语言。 (快捷方便) 3.自然、、建筑设计、机器使用说明图、…… (1)试画:苹果、杯子、铅笔盒、一叠书……(尝试: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 (2)立体图像:平面中运用绘画等形式表达具有长、宽、高三度空间的三维立体形象。 讨论得出:表达直观感受的方法:按照物体的视觉现象予以表达,一般要符合透视规律,能较真实地再现对象。 了解线与形的关系及手绘线描图像的特点,通过欣赏体会作品的美感,进一步激起学习创作的欲望。 进行自主探究性学习,培养的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的习惯。 通过对实物描绘,进一步进行探究性学习,掌握结构分析的方法、主观理解的方法 三、作品赏析、拓展知识 1.几张名画好在哪里?(结构、造型、线条) 它们运用的是哪种技法? 2.简介画家、拓展知识 (1 )凡高 (2)毕加索 (3)齐白石 3?观察大师的手绘线描作品与你们的手绘线描作品比较一下觉得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不一样? 1、?感受名画,设疑解惑,主动参与。 2.了解画家、拓展知识 3 .分组讨论、交流。 (1)交流知识、情感。分组发表意见 (2 )教师及时肯定与补充。研究性学习真正体现以为本。 比较性的欣赏教学,有利于学生对画家及其作品表现风格的理解。从大师的画迁移回到学生的绘画,拉近创作距离让自主探究。 4.加深理解,展开想象体验创新 (1)你能创作一幅富有情趣的作品吗? (2)创作、教师巡视指导的构图、技法及线条的运用。 (3)针对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行具体指导。分组实践,合作探究 1、选择三种绘画方法 2.运用适合自己的工具(铅笔、钢笔、圆珠笔),自由组合、自主探究,合作创作一幅作品。 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使学生各有所得,从而扩展的求知面。 四、展示与评价 3.小组交流评价。 4.教师点评。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七年级美术下册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坚持“三个面向”和江总书记关于创新的讲话的指引,认真贯彻落实鲤城区的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再贯彻教育方针的思想知道下,办出我校信 息科技教育特色并全面事实以“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使学校各项工作有一个新发展和新水平。 二、主要工作: 1、深入的学习各种国内外先进的教育理论与教育经验,增强责任感,使命感,为党的教育事业而努力,尽力的工作。 2、为参加省市有关竞赛作好充分准备,并力争获得好名次。 (1)、组织学生报名活动。 (2)、组织学生培训活动。(大力开展第二课堂活动。组织相应的兴 趣小组、竞赛小组。) 3、加强备课组建设,重视每一次教学研究活动切实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 (1)备课组长认真履行职责,负责组内各项日常工作的贯彻与落实,组织好每次的教研活动,做到“三定”、“四备”和“五统一”,即定时间、定内容、定中心发言人;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学法;统一教学进度、统一目的要求、统一重点难点、统一作业练习、统一测验考试。使用新教材的备课组要加强对教材、教法、学法以及练习的研究,以便尽快适应新教材。各备课组还要抓好每次集体备课的质量,落实好备课的专题,有效地把备课内容转化到教学实践中。 (2)每次的教研活动开展好集体备课,说课,上课和听课与评课活动,以及先进的教学理论与经验的学习,切实提高教师的课堂教学水平。

(3)认真开展外出听课、观摩教学录像后的取经说课,上研讨课,评课等教学实践活动。 (4)结合我校研讨的“四结合”课题活动,每个美术组成员积极参与学习活动中。 4、继续在校园内的玻璃橱窗展示学生作品,绘画竞赛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审美能力,调动学生学习美术的积极性。 5、美术教师充分认识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在集体教研的基础上个人认真备课,批改美术作业,辅导学生,促使学生在美术教学中提高审美能力,提高动手能力,促使全体学生全面发展。 第1周18/2—24/2 第2周 教学进度表 2月18日正式上课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 25/2—2/3活动一中国古代山水画、花鸟画欣赏。 三.八妇女节 第3周3/3—9/3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活动二中外油画、版画、欣赏。 第4周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10/3—16/3活动三艺术作品的表现和审美情趣。 第5周 第一单元艺术——生命与自然和谐交融(欣赏、评述)17/3—23/3活动四丰富自身的审美经验和提高审美能力——审美探索。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