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漫谈教育中的人格养成

(2015年6月27日“书院中国”公益讲堂的演讲)

亲爱的朋友们、亲爱的家长们,大家下午好!

谢谢“书院中国”蔡少宏先生的安排,使得我有这么一个机会,在这里与大家交流我个人对教育的一些认识。今天下午的演讲,我将从三个层面展开:一、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孩子人格养成的影响;二、当前各种“新教育”观念(包括蒙特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对该问题的认识;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人格的养成。

一、社会主流价值观对孩子人格养成的影响

人的成长需要环境,就像育苗需要阳光、空气、水和土壤一样。教育的环境组成比较复杂,既有家庭和学校的小环境,更有社会的大环境。社会环境对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主流价值取向对人的影响。社会主流价值观在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取向,有时甚至截然相反。

比如,在中国大陆“改革开放”之前很长一段时间,人们认为资本家和地主富农不劳而获,是可耻的,而工人和贫下中农虽然贫穷,但他们是光荣的。而到了“市场经济”阶段,资本家、企业家成为社会明星,成了媒体追捧的偶像。

又比如,1950年代,美国社会把“同性恋”视为病态,认为同性恋者性格倒错、道德薄弱。杜鲁门总统签署行政令,禁止同性恋者在政府部门中工作。隐蔽街头的同性恋酒吧经常遭到警方突击搜查。到了2010年,美国首都华盛顿承认同性婚姻。此前,美国已有三个州(佛蒙特州、康涅狄格州、爱荷华州),成为允许同性结婚的地区。

这真应了中国人的一句老话:“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我们在座40多岁的家长,应该还清晰记得1980年代的校园歌曲,比如齐豫的《乡间小路》、《橄榄树》,有一种清纯的气息。但今天青少年流行的音乐是什么,我们可能不了解。我上网查了一下,2015年流行歌曲排行榜的第二名,是被誉为“全民神曲”的《小苹果》。这首歌从2014年5月3日开始发布,不仅红遍中国的大江南北,“血洗各大网站,让网友听到抖腿停不下来。”而且斩获2014全美音乐大奖(AMA)“年度国际最佳流行音乐奖”。

而2015年流行歌曲排行榜的第一名,歌名叫《青春修炼手册》。在这里,我把部分歌词读一遍:

跟着我左手

右手一个慢动作

右手左手慢动作重播

这首歌给你快乐

你有没有爱上我

跟着我鼻子

眼睛动一动耳朵

装乖耍帅换不停风格

青春有太多

未知的猜测

成长的烦恼算什么

皮鞋擦亮换上西装

佩戴上一克拉的梦想

我的勇敢充满电量

昂首到达每一个地方

这世界的太阳

因为自信才能把我照亮这舞台的中央

有我才闪亮

有我才能发着光

流行歌曲,我们古人称之为“风”。我们不仅可以通过流行歌曲30年前后的不同,感受不同时代主流社会的价值取向。还可以通过2500年前的流行歌曲,来体会我们先祖们的情感和价值追求。孔子重视庙堂音乐和雅乐,同时很重视流行歌曲,亲自编订《诗三百》,使得今天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先祖的遗风。在这里,我也念一首《郑风》里的《子衿》。这首歌,我们南山华德福学校的音乐老师谱上曲,孩子们唱起来美极了。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

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是一首爱情歌曲,多么美好多么深沉!

朋友们,大家细想一下,如果没有我们先祖们的爱情,我们不可能坐在这里啊。我们的老祖先注重情感,同时懂得节制,而不让情感泛滥。什么叫做情感泛滥,或者说“滥情”?我们可以再举一首几年前非常走红的歌曲,体会一下。这首歌名叫《等爱的玫瑰》。每次我从我们学校所在的辛庄进城,都会叫同一辆黑车,几乎每次都会听到这首歌。歌声一起,我的心就拎起来了。这位女歌声唱得撕心裂肺,让人很不安。节选歌词如下:

风吹过漫天的寂寞

爱枯干枯萎的花朵

我祈祷不变的承诺

是谁在安慰心中饥渴

我要向前飞我是等爱的玫瑰

心中潜藏着待放的花蕾

如果你给我真实的安慰

我愿为你展现我的美

曾经被风吹我是受伤的玫瑰

眼中深埋着滚烫的泪水

尘世中太多虚幻的安慰

完美背后看见了心碎

我们的老祖先很懂得健康的道理,情绪不节制容易伤身。《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曰:“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人是有血有肉的,人的情绪有喜怒哀乐的变化,这很正常,关键是要适度。《中庸》里面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懂得中和之道,可现在的人忘了,崇尚自我的充分表达、尽情宣泄。

在这里,我没有嘲讽的意思,我只是试图透过这个时代的“风尚”,指出当前主流价值追求的偏差。台湾德简书院的王镇华先生很慈悲,他说得很好,人类言行的偏态背后,是内心想回到正常的深度的呼唤。

中华大地,从“五四”到今天,将近百年,历经苦难,风雨飘摇。受西方现代文明价值观的冲击,不是向左,就是向右,一直回不到中道。我们今天的主题,是谈孩子人格的养成,但哪个孩子、哪个家庭、我们在座的每一位,谁能逃脱这个大的历史背景的影响?

我相信,天下的父母没有不爱自己的孩子的。谈孩子的教育,光有“爱”还不够。糊里糊涂的“爱”只能造成孩子人格的偏态。所以,我们需要擦亮眼睛,看清楚我们自己从小到大,受到了哪些有严重偏差的社会价值观的影响,而不仅仅是把我们的目光聚焦在孩子身上。

简单而言,当前社会偏差最严重的价值观是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前者否定精神的独立存在,后者助长了人类的偏执。

上个世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经济复苏,物质文明高速发展,那时候世界一流的思想家都开始讨论“人的异化”的问题。什么叫做“异化”?就是在拜物教的压迫下,人变得不再像人。人们感觉到似乎被一台运转越来越快的大机器所绑架,想停都停不下来。1960年代,西方人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试图超越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于是涌现了“新时代”思潮。这股思潮也被称为“灵性复兴思潮”,西方人开始对南传佛教、藏传佛教、印度的瑜珈、中国的中医和《易经》的思想发生浓厚兴趣。然而,物质主义和科学主义的价值观有非常大的惯性,中国在过去三十多年的经历就是证明,我们在座的都是亲证者。有人说得很形象:“我们跑得太快了,以致于灵魂跑丢了。”

有朋友可能会说,你讲的这些都有道理,但和孩子教育的问题有什么关系呢?我举个例子吧。目前全世界都在发展核能,但全世界的核物理学家都承认一个事实,那就是今天的人类对处理核废料束手无策。开发核能,必然产生核废料,目前的做法是只能找个荒芜人烟的地方,掩埋起来。这意味着什么?这就相当于一个人,吃了东西,正常情况要排便,但是现在大便无法排出去,都能在肚子里找不同的角落堆起来。现在,我们的大地母亲肚子里,就堆砌了许多这样的大便,而人类还不懂得“知止”,还是继续往前冲。

经济是需要的,但是不能以伤害人为代价。科学是有力量的,但是要把为子孙后代负责任作为根本前提。教育,不仅是疼爱自家小孩的事情,而是关系到所有人生死存亡的大事。所以,大家现在可能有点感觉了,讨论孩子的人格养成,为什么我把警惕社会主流价值观对人的影响作为第一条来说。

如果我们没有这种觉察,让孩子随着社会主流价值观的惯性走,那他不可能是一个有着独立人格的人。人格的独立,是指精神的独立,思想的明澈,而不是光着屁股到大街上跑,什么都满不在乎。现在的年轻人,为什么那么容易叛逆?那是因为他们讨厌被社会主流价值观带着跑,他们心里有一个呐喊:我要成为我自己!我不要成为你们期望的成功人士!

我也是从“愤怒的青年”的阶段走过来的,所以,我很能够理解当前许多“新教育”的努力——“让孩子成为他自己!”也正是这个原因,在六年前,我牵头创办了南山华德福学校,当了南山的第一位小学一年级的主班老师。

二、当前各种“新教育”观念如何看待人格的养成,他们是怎么做的

我对华德福教育有些初浅的认识,对蒙特梭利教育没有接触过,但台湾的王镇华先生对蒙特梭利这位意大利的教育家评价极高。王镇华先生借助蒙特梭利的表达,对人格的养成有深刻的阐释。我很受启发,也愿意在这里分享。

(1)蒙特梭利教育的观点

蒙特梭利把健康的人格称之为“人格的正常化”,主要有四个指标:首先,是愿意工作的;第二,是能够专注的;第三,是尊重秩序的;第四,是人际和谐的。反过来,蒙特梭利把没有做到“人格的正常化”的孩子,没有称为“人格的不正常”和“不健康的人格”,而是称之为“人格的未正常化”。这么表达的意思是,虽然目前孩子的人格尚未正常,但他仍有回到正常的可能,而不是被打入另册,被看成是“坏孩子”。

相对于“人格的正常化”,“人格的未正常化”描述出来的特征是:第一,面对工作,他是退怯的;第二,其他孩子专注的时候,他是懈怠的;第三,要求尊重秩序的时候,他总是脱序的;第四,相对于人际和谐的孩子,他是任性的或骄蛮的。

把对孩子“人格的未正常化”的描述,用到我们成人世界当中,似乎也是可行的。我们的许多成人,是不是也没有达到“人格的正常化”?而这些“人格未正常化”的成人,不知不觉做了父母,那么对于他们孩子人格的养成意味着什么?所以,蒙特梭利说:“孩子若未正常化,问题依旧存在于成人社会,只是换个形态。”她又说:“幼儿教育,是助其‘内发生成’,而非以一套方法外加、塑造。教师要懂得生命,真懂了,才能为生命而工作。”

蒙特梭利幼儿教育中有两个重要的概念,一个叫做“吸收性心智”,另一个叫做“敏感期”。婴幼儿0-3岁基本上是无意识的,一般人在两岁半到三岁左右开始第一次说“我”,自我意识开始萌芽。孩子在0-3岁的阶段,学习吸收就像海绵一样,用的是他的无意识,也就是天赋的觉性,蒙特梭利称之为“吸收性心智”。对这种天赋的觉性,中国古人用两个字来表达,就是“良知”。也就是说,孩子在这个年龄阶段,是老天爷在帮他学习,他不需要思索,不需要成人学习那般费劲。

“敏感期”本来是昆虫学的一个专有名词。昆虫学家发现,毛虫破茧而出之后,它有向光的敏感期,它会沿着树枝一直爬,爬到树梢,其实它是向光。这种生命的本能,使得毛虫能吃到树梢的嫩叶。它只要吃几天,身体茁壮了,向光的敏感性消失了,毛虫就可以到处爬、到处吃了。蒙特梭利把她在幼儿成长阶段发现的敏感时期也称之为“敏感期”,她讲得很具体,有语言的敏感期、手脚的敏感期、秩序的敏感期、社会行为模仿的敏感期等,大概有八、九种之多。对于生命的这种本能,中国古人也有两个字可用来描述,叫做“良能”。

蒙特梭利是罗马大学第一位女性医学博士,同时是虔诚的天主教徒。她对婴幼儿的成长有细致的观察,可惜的是后人简单地把她的发现只是作为方法论。蒙特梭利说过这么一句话:“婴幼儿,是上帝的选民。如果成人不干扰,孩子自己会找到切入点。”她认为,孩子人格的开展有一个自然的过程,这时成人太想塞东西给孩子,就成了“爱的干扰”。成人往往为了弥补自己成长过程中的缺憾,或为了和别人比教,在教育中容易“目的性”太强。

具体的蒙特梭利教学法,由于我没有这方面的实践经验,在这里就不展开论述了。我只想提醒大家,蒙特梭利教育不是一种工具,而是一种信仰。蒙特梭利的话可证明这一点,她说:“有两个层次的爱。往往当我们提到我们对儿童的爱时,我们指的是我们对他们的拥抱、照顾,以及我们对我们所认识的人,以及能够激起我们柔情的人所付出的爱。但是,我说的是另一种爱。这个层次的爱,不仅是个人的或者物质的。服务儿童,就是感觉到自己是在为人类的精神而效劳,使它得以自由发挥。这两个层次的差异,事实上不是由教师定义出来的,而是由儿童身上显现出来的。教师会觉得自己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境界。儿童使得她成长,直到她进入了儿童的境界里。”

(2)华德福教育的观点

华德福教育是由奥地利人鲁道夫·斯坦纳博士创立的一种“新教育”体系。目前在中国已有一定的影响,许多家长通过学习华德福教育的理念和方法,自发地创办幼儿园和小学,是一种难能可贵的新教育实验。

斯坦纳博士1919年在德国斯图加特创办第一所华德福学校,有些偶然。他关心的问题非常广泛,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他到处发表演讲,呼吁人类要彻底反省,不要在物质主义的道路上继续下滑。一家烟草工厂的老板非常赞赏他的主张,希望他用他的观念帮助创建一所工厂子弟学校。这所烟草工厂的名字叫做“华德福”。所以,从一开始,斯坦纳博士的态度就很明确,他和他的同事们说,我们的目的不只是为了办一所学校,而是一场文化自觉行动的开始。斯坦纳博士把他认为的一个理想社会的图景提了出来,政治上是民主的,文化上是自由的,经济上是互助的。而其中最关键是以独立的人格为基础,而这是教育的唯一的基础,同时是教育的终极目标,促进生命个体的觉醒。

华德福教育具体是怎么做的呢?这里,我简单介绍一下华德福教育提出几个基本概念,以及华德福幼儿教育的特点。我自己对幼儿教育是门外汉,这个学期在我们南山的幼儿园实习了两个月,很受启发。在去年,辛庄师范邀请了成都华德福学校的创办人之一张俐老师,讲授了五天华德福幼儿教育的内容,很精彩,我将引用她的一些表达。

斯坦纳博士提到人的身体像个房屋,像个载体,承载了心灵。而每个人的心灵里面有三种力量,它们的名字叫做“意志力”、“情感”和“思考力”。除了身体和心灵,我们还有一个最重要的东西,就是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来自灵性或者说精神世界。正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来自灵性或精神世界的独立的个体,所以我们才如此的不同,就算是有着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

斯坦纳博士为了帮助人们容易理解,提出了“人的三元性”,即有“物质体”、“以太体”和“星芒体”。“物质体”容易理解,就是由大地的元素组成的肉身,用科学术语来说就是一堆碳水化合物,这是看得见、摸得着的。那么,“以太体”(有时也被称为“生命体”)是什么呢?张俐老师和她的先生黄晓星老师,曾经在美国“春之谷”华德福社区的养老院工作过。她亲自照顾过的离世的老人有三十多位。美国法律规定,人去世了,应当马上送到殡仪馆。但这个华德福社区经过争取,可以让离世的老人在这里安静地待上三天。在老人过世之后的三天里面,张俐老师说,她看到老人家的身体,越来越小,越来越短,身体变小了。有的老人生前觉得他很胖,怎么过世以后就变小了呢?就是因为当死亡的时候,它的“以太体”(“生命体”)离开了他寓居的矿物质的肉身。中国人理解这件事情不困难,我们说一个人死了,就是断气了。“气”的状态就是一个活着的人的基本状态,有人生病了,我们会说他“气色”不好。

那么,除了看不见、摸不着但可以感受到的“以太体”,所谓“星芒体”又是什么呢?“星芒体”就是我们的“情绪体”。喜怒哀乐,这也是我们真实的生命的一部分。张俐老师说的很具体,“星芒体”在我们身上的哪个部位呢?她说,对成人来说,我们的“星芒体”大概在我们躯干的横嗝肌、心肺这一带。所以,伤心难过也好,愤怒得喘不过气,很高兴很开心,似乎的确与我们身体的这部分感受有关。

除了“物质体”、“以太体”和“星芒体”这“人的三元性”,人之所以为人,最根本的是他的“自我意识体”,也就是来自灵性或精神世界的独立的个体。人和动物的差别,就在于此。人和动物都有“星芒体”,但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体”。一只猫安静地注视我们,似乎陷入了沉思,但我可以断定,它不会思考生命和宇宙的意义的问题。动物与植物的差别呢?动物有“星芒体”,有喜怒哀乐的变化,会表达它的情绪,但植物不懂得表达,它没有“星芒体”,它永远是那么平静。而植物与矿物质的不同,就在于“气态”的有无。“植物人”躺在那里,与尸体的差别,“植物人”有呼吸,气没有断,而真正的死人没有呼吸。小小孩和小动物看上去很像,会哭会闹,也不思考,但两者有本质差别,小小孩尽管还不懂得思考,但他带有天赋的觉知——这是人的“自我意识体”最根本的部分,而小动物没有“自我意识体”,所以它不可能成为开悟者。

华德福教育的这几个核心概念,贯穿幼儿教育、小学教育、高中教育,以至于终身教育的始终。斯坦纳博士认为,人的生命存在周期,大概七年为一个阶段。人生的第一个七年,主要的任务是让发展他的“以太体”,“物质体”从娘胎里出来,基本成型了,虽然它还会不断长大。要想让一个孩子的“以太体”发育充分,父母和老师需要懂得节奏和韵律,就像懂得呼吸的重要一样。所以,华德福幼儿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是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作息,而不是教他们识字和做数学题。华德福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孩子都要睡午觉,有的家长不以为然,说:“我的孩子是不睡午觉的,他喜欢玩,他睡不着。”如果这位家长懂得了“以太体”发育不全,是和“物质体”发育残缺同样重要的事情,他可能就不会再说这样的话了,而会积极改变一家人的作息,不再让孩子受电子媒体的刺激,以至于越晚睡觉越兴奋。

在斯坦纳博士的理论里,人生的第二个七年(小学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发展人的“星芒体”,当然,他的“以太体”和“物质体”仍然需要继续健康的发育,在小学阶段也需要健康的节奏和韵律,但斯坦纳博士认为这个阶段,是以“心灵里的三种力量”之一的“情感”为主导。相对应的,孩子0-7岁的阶段,心灵里的力量是以“意志力”为主导的,而到了14-21岁的第三个人生阶段,心灵里的力量则以“思考力”为主导。大家都知道,全世界的华德福学校没有标准的教科书,而是有指导性的教学大纲。这个大纲就是基于对“人的三元性”和生命发展周期的认识。

我们回过头来说说幼儿段。0至7岁是一个人一生成长最迅速、工作量最大的一个时期,这阶段最重要的事情不是着急传授孩子知识,而是提供健康的环境、照顾孩子的身体,同时尊重和支持孩子心灵里面蕴藏的意志力为主导的学习特点。华德福老师会说,“这个阶段的孩子是通过模仿去学习的。”如何深刻理解这句话?我认为可以这么看:首先,孩子天生就有模仿能力,我们对这个事实要有确信,这种模仿能力之高妙,超出了任何一个成人手把手、苦口婆心地教。这与蒙特梭利

的发现是完全一致的,孩子像海绵一样地吸收,这是老天爷赋予的能力。其次,我们要提供值得让孩子模仿的言行。这对家长是非常高的要求。所以,华德福老师通常会说:“你若希望孩子成为怎样的人,那么你先成为这样的人。”

这里简单介绍一下,华德福幼儿园一天的生活。通常,孩子们早上陆续来了,和老师相互问候之后,去玩他们的娃娃家,玩他们的木头玩具,搭房子,模仿汽车开来开去,有的孩子可能就坐在那里发愣。在这个过程当中,老师们在教室里面忙碌着,也许在准备点心,也许在做一些手工,也许在打扫教室或者叠好昨天洗干净的毛巾。老师很忙碌,呈现出一种工作的状态给予孩子去模仿。这时候有的孩子,看到老师在那里切苹果,会说我也要来帮忙,他自己主动过来帮助老师切苹果。老师让孩子自己选择。或者,老师在那里准备面团,在那里拌面粉,很多孩子就喜欢,我要来帮忙,几个孩子就在那里等着轮流去搅拌面粉,排着队,有的抱着盆子,有的去搅拌。

孩子天生是热爱劳动的,而不是被强迫。蒙特梭利也说过类似的话,她说:“娱乐,并不属于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这与我们的习惯思维相反,一个会成长的人不需要娱乐,成长就是最大的娱乐,而工作就是休息。

华德福幼儿园——如果一个很好的幼儿园的话,实际上一日的餐点都应该在教室中去准备,就像一个家一样,爸爸妈妈在那里做饭,孩子在那里玩耍,孩子跑来帮帮忙。如果有条件的话,应该在幼儿园里面把这些工作都完成。

有时候,老师会安排小值日生。华德福幼儿园是混龄班,老师会分配大的孩子做一些工作。除了日常劳作,还有每天的主题活动。比如,张俐老师提到的,每天的主题活动可以不一样,比如周一烘焙,周二蜂蜡塑形,周三手工,周四湿水彩画,周五蔬菜汤或者优律诗美。当九点钟,孩子们都来齐了以后,那些家务事做得差不多了,主班老师或者助理老师准备材料,带领孩子做主题活动。到了一定的时间,老师们会给孩子们一个信号,“玩具要回家”,孩子们就收拾玩具,整理归位。收拾玩具的过程,也是一个教育教学的机会,让孩子们参与工作。

然后,老师带领孩子开始简单的颂词,问候大地,问候太阳,然后就进入了晨圈律动活动。接着,老师、孩子就像一家人一样坐下来吃点心,会唱一首感恩的歌,然后吃点心。收拾清理点心、餐桌都是孩子参与清理的。然后去户外自由玩耍。同样的,孩子在自由玩耍,老师在一旁工作,成为孩子模仿的榜样。也许老师在锯木头,也许老师在捞树叶,也许有的老师可能坐下来就做做手工活,孩子可以在旁边参与。

户外玩耍结束,老师会唱歌,给孩子们一个信号,让孩子们把玩具归位,要回房间了。回到教室,喝水,上洗手间,然后,孩子们会在事先准备排好的小椅子上坐好,等待老师讲故事。这个故事一讲就是两周三周,重复的讲,孩子就一次次的听着。然后完了以后就洗手,然后就是午餐。吃饭的过程当中,也是有孩子值日盛饭,孩子很乐意自己盛饭。吃完饭以后,孩子自己洗碗,茶粉,洗干净放好,然后整理好,这个时间就要准备午睡。午睡结束之后,帮助老师做事情,简单的玩耍,然后大家一起把东西收好,唱一下结束圈。“一天的工作结束了”,大家再见。

下午更多的是养育,上午更多的是教育。这就是华德福幼儿园一天的生活节奏。不同幼儿园可能做的事情顺序略有不同,但是“呼”与“吸”的节奏是很重要的。国内现在有许多非常优秀的华德福幼教老师,如张俐老师、深圳的赵丹老师等,大家想了解更多,将来有机会可以听她们深入讲解。

(3)其他的“新教育”探索

除了蒙特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我知道还有许多不同的“新教育”的探索。比如,今天5月我去台湾,参观了台北市开平餐饮学校。那是一个职业高中。来这儿的孩子,大多数对考学都比较厌烦,但来到这里重新恢复了自信,而且掌握了一门职业技能。开平学校的负责人夏惠汶博士,把这所职业高中办成了一个社区大学,开展各种身心灵课程。他要求所有把孩子送来的家长必须参加为期八天的培训,然后决定是否要送孩子来上学。他的目的很明确,他通过这样的形式启发家长:没有教育不了的孩子,只有教育不了的家长。

我认为,这些“新教育”的探索都是值得鼓励的。因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不愿意孩子按照僵死的社会游戏规则继续玩下去了,而进行教育自救。

三、中国传统文化如何看待人格的养成,先祖们是怎么做的

最后,我想说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如何进行人格养成的。关于这一点,有的朋友始终不理解,既然蒙特梭利教育、华德福教育等这些“新教育”理念那么好,那么为什么还要谈那么老旧的传统教育呢?

喜新厌旧,乃人之常情。今天的人们喜欢“创新”,不喜欢“保守”,这完全可以理解。只是我们要认清一个事实,新的不一定都是好的,旧的也不一定都是坏的。我们若认为新的一定就是好的、先进的,旧的一定就是坏的、落后的,这种线形的思维本身就是束缚我们的一种有偏差的价值观。

我们欢迎、赞赏和鼓励各种“新教育”的探索,但是如何忘记了人类文明源源不绝的大的脉络,这些“新”的教育将很可以昙花一现,或者变异,渐渐枯萎。学习中国传统文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习如何跳脱我们习以为常的思维模式,确立“以不变应万变”的稳定的人格。

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一点具有优势。为什么呢?因为我们老祖宗思维方式的形成是“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他看到一棵树长得茂盛,它的根必须扎得够深;一条河流不会干涸,它的上游必定有一个源源不绝的源头。生命也是如此。谁都知道,人是会死的,但死了还能够活过来吗?我们的老祖宗看到昼夜更替、四季轮转的现象,感悟到一个道理:有始,必定有终,这是大家都熟悉的思维方式,但生命还有一个自然规律,就是“终而有始”。再黑的黑夜也有尽头,明天太阳一定会升起来。冬天,万物收藏,到了春天,又会重新勃发。从这个角度来看,人短暂的生命的结束,何尝不是进入到一次冬眠,到了时机成熟的时候,生命的种子又会重新开展呢?

所以,我和我六年级的孩子们说,我们的年龄差别有三十岁左右,似乎相差挺大,但如果我们的年龄都是几万万年的岁数加上这一辈子的岁数,我们的差别还有那么大么?

讲中国传统教育对人格养成的看法,用两句话就可以讲完。第一句是《大学》的开篇。“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大学”就是“大人之学”,从“小人”的格局扩展开来,成为“大人”的格局。这个人格养成的过程是没有止境的,这辈子没学好,下辈子接着来,不需要着急,同时不能够懈怠啊。人格的养成需要确立一个方向,确立一个坐标,否则可能转了半天,忙活一辈子,还在兜圈圈,白费工夫。

古人说:“独木不成林。”这句话有深意。这句话的意思不仅仅是谦虚,说一个人力量单薄,要有人帮忙,人多力量大。而是说一个人成材,必须放到一个与他人共生的环境里,否则做孤家寡人,不可能成就。一棵树,往上生长是一种本能,但未必是自觉的,长着长着,可能就长歪了。但如果许多树在一起,并肩往上,彼此独立,又彼此欣赏,彼此提醒,更容易成材。大家的那种向上

的力量容易成为自觉的行动。大家会更明确:不管怎么长,必须朝往天的方向长。否定了这个大前提,横七竖八地长,势必冲突不断,相互拉后腿。

因此说,人格的养成需要确立一个大方向,这个方向是不变的,不仅是这辈子不变,多少辈子也不会变,这叫做千古不移。古人很清楚这个方向,他们在不同的场合、面对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表述,反复在说这个大方向。用两个字,就叫做“配天”。人再高,高不过天,那个至高的、至善的存在就是我们永远学习的榜样。古人描述什么样的人是“大人”呢?我们的祖先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这样的“大人”,当然需要通过不懈的努力。“大学之道”指出养成这样的人格的步骤,第一步,就是明“终始之德”。什么叫“明明德”?古人怎么多出一个“明”字呢?讲话时结巴了吧,我们泥古、愚忠,把他结巴时说的话原原本本记下来,还不敢删掉一个字?第一个“明”是明了,第二个“明”是和“德”一起来说的,“明德”就是“终始之德”。明解了生命的真相,原来死亡并不怕,在这个世界的死亡,就是在另一个世界的新生。

第二句,就是《中庸》里的“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让孩子成为他自己”就是让他活出他的天性,我非常赞赏蒙特梭利教育和华德福教育对当今世界幼儿教育的贡献。中国在一百年前是没有所谓的“幼儿教育”的,不是中国人愚昧和落后,而是那个人生阶段,本来不需要人特别来教啊,是老天爷在教他们,“率性之谓道”,这个“道”是自然之道。现代社会复杂了,才有人站出来说,不要用“爱”的名义来干扰孩子。对幼儿来讲,更重要的是养育,而不是教育。

但到了孩子换牙了,七岁左右,开始要学习了,老祖宗说“需要开蒙”了,从懵懂的状态里面走出来,则是正式的教育的开始。这个学习,就不是哄孩子开心那么简单了,而是“修道”的开始,“修道之谓教”。老祖宗说得这么清楚,是我们不信啊。

中国传统的人格养成,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培养出来的大人,如星汉灿烂,无以计数。原因很明确,“大人之学”才是真正的教育,而真正的教育就是“修道”。在这个问题上,中国人几千年从来没有暧昧过。现在,我们作为这么伟大祖先的后人,血液里流淌着千万年祖先累积的智慧,怎么这么没志气呢?

今天,由于时间关系,就只讲到这儿。我和大家一样,从小没有受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三十多岁开始才认识老祖先的伟大。让我来讲传统文化,我是没有这个资格的。我们辛庄师范请过许多老先生,他们讲得比我好多了。大家想学习,今后可以听他们讲。7月19日-24日,台湾的林明进老师在武当山开讲《中庸》,用的就是“以经解经”的方法。圣人的不同经典,不论怎么讲,都万变不离其宗。有兴趣的朋友,欢迎去武当山和我们一起学习。

今年9月,辛庄师范先从三个月的特训班开始,我自己编写启蒙讲义自己开讲,不是觉得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了,而是想帮来学习的同学先确立一个方向,解决三个问题:(1)中国传统文化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即自古以来,中国人是如何看待生命、看待世界和看待宇宙的。(2)当前我们已形成的思维方式有哪些偏差,为什么会出现这些偏差。(3)观念决定行为。我们也可以从不良的行为习惯入手,开始转化为合乎中和之道的行为习惯。三个月的基础打扎实,再开阔视野,广泛接触各领域的大家,就不至于雾里看花、水中捞月。

谢谢大家!

(读书笔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读书笔记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读书笔记 看到《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这篇文章,我不禁想起那次组内教研课校长对我的评价:“掌控欲太强,眼睛总在每个学生身上搜索,不允许任何人乱动。”当时我还据理力争,这样不好吗?说明我的眼里有全体学生,我们班的课堂常规很好,好习惯就是要从小培养,课堂上溜号不利于学习……对照这篇文章,才知道自己认为好的做法是多么愚蠢,用一节节“规矩”的课磨灭了孩子最珍贵的好奇心,让他们最终成为一群没有问题的人。 回首30多年的从教生涯,由于自己的性格所致,有哪节课不是这样规规矩矩的过来的呢?那些小孩子总是叽叽喳喳地提问,很多问题跟我的教学设计毫无关联,屡次打断我的教学思路,影响了教学进度,我不得不用严厉的批评制止他们,只允许他们提“有意义”的问题,有时受时间的约束,他们只要回答问题就可以了。久而久之,就出现了文章里描述的情景:课堂安静了,孩子们发现只要好好消化课堂老师讲的内容,就能拿到好分数。老师每堂课的教学思路和教学设计都能在下课铃声的前一秒钟画上完美的句号。 还记得我在设计《鹅妈妈的故事》时,课文中有几个字音容易读错,在其他班级试讲时,曾多次纠正字音,占用了很长时间。为了顺利解决这个难题,节省时间,我在教研课上直接出示了这几个字的读音,让学生反复认读,避免了在其他班级出现的状况。这个微小的环节在课后评课时校长指出来,询问我的设计意图,我如实回答,帮助学生扫除学习障碍,避免错误的第一印象影响以后学习的效果。虽然是一个小的教学环节,但反映了我的教学理念,只为了课堂上的顺利,

忽略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想想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不过是走走形式,短短的几分钟,还没有讨论出结果,就草草收场;让学生交流识字方法,不过是让学生说老师想提示大家的字;指名朗读课文,因无法面对学生的错字、添字、丢字而大发雷霆……在课堂上,学生不是去追求探究的愉悦感,而是去揣度老师心里的标准答案是什么,学会了接受,学会了言不由衷,学会了掩饰自己的内心,去适应课堂,适应老师,适应教育,却没有顺应成长的一般规律,他们虽然获得了老师“好学生”的评价,但好奇心却在没有光照的角落里枯萎。 作为一名教师,看到这一切我深深地感到自责,我们要培养的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在21世纪,更需要创新人才,而培养创新人才的沃土就是保护学生的好奇心。每个学生的成长速度是不同的,或快或慢没有优劣之分,只是节奏不同,我们不能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要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他们成长的教育,让每一朵鲜花在他的时间里绽放,成为一朵独特的奇葩,这样世界才精彩。 多一份爱心,用鼓励将缺点转化为优点; 多一份耐心,让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做出自己的回答; 多一份尊重,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 多一份等待,让每一朵花在他的时间里绽放; 我们的课堂可以不完美, 但孩子的成长不能被牺牲,

努力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努力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我想要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呼吸着天地之间的空气,自由的飞翔,把梦想抛的很高很高。 我想要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放飞于大千世界,看遍这世间的人生百态,把心情装点的很轻很轻。 我想要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在午后沐浴在懒懒的阳光里,听着流淌的音乐,喝着茶,只把宁静惬意留给自己。 我想要在灯火阑珊的时候,站在高高的桥上,看着底下车水马龙,灯火辉煌,看着这个城市的夜景是如何妩媚,摇曳生姿。 我想要在淅沥沥的小雨中撑一把江南的油纸伞,感受天空的泪水,如泣如诉。 我想要在热闹的人群大声的说话,肆意的笑,笑到肚子疼。 我想要赤脚走在海边,任海水冲打,海风吹起我的长发,感受大海的喜怒哀乐。 我想要走在古老的建筑物里,沿着历史的长廊,抚摸那青石上的绿苔,浏览那些兴衰,涨落。 我想要在夜里翻开日记本,拿起笔,写下那许多的心事,让黑夜一点一点的侵蚀,等明天太阳升起又是阳光灿烂的一天。 我想要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做一个温婉如水的女子,但也不失刚烈如火。可惜,这么多年的烂脾气似乎验证了那句江山易改,本性难移,脾气越来越倔强,很多时候往往伤害了身边最关心自己的人。 我只是一个平平凡凡的人,过着简简单单的生活,但是我还可以有着小小的追求和梦想。梦想着去旅行,梦想着写一本书,梦想着能弹奏一曲,梦想着吃遍好吃的,梦想着陪家人快快乐乐的生活。 可是,兜兜转转之后才知道,原来人生有时就是这么有趣,你得到的往往不是你最初想要的,而你以前那么坚决不可能的事却变成了可能。并非所有的事都能一帆风顺,并非有梦想就能实现。很多的时候,你得坚持住最初的纯真,得咬着牙在黑夜里行走,因为不是所有的事别人都能帮你。看到有段话:别人帮你是因为你是朋友,但别人不帮你也是天经地义,因为那是你的事,不是别人的义务。 但是我还记得当初的誓言,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想要变成什么样子。人生最难的是事就是站在十字路口不知该往哪个方向迈脚,我庆幸我还记得。所以,我要努力,努力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待到朝花暮去,我还可以做一个云淡风轻的女子。

放手让幼儿自己动手画画

幼儿绘画,是幼儿用来传情达意的视觉语言。幼儿绘画是幼儿一种自发的艺术创作活动,是幼儿思想情绪及艺术潜能的自由表现。在现代,以注重情感、自我价值、艺术修养和创造力为主的幼儿美术教育中应顺应儿童自然成长的规律,尊重幼儿在美术活动中的自我发现和自我表现。我国着名的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在他的“活教育”原则中认为: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该让他自己去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该让他自己想。儿童自己去探索、去发现,自己所求来的知识才是真知识,他自己所发现的世界才是真世界。”让我们多给幼儿一些时间和空间,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画画,画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 教师在积极有效的引导幼儿发现探索,用自己的方式创造图象,表达自己认识的过程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然而,我国传统的美术教育以及受传统美术教育长期影响,但又有新的教育思想冲击下的现代幼儿绘画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绑住了教师的手脚、束缚了教师的思想,使得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师无法真正地放手让幼儿自己去画画,让幼儿去表达、表现自己的情感、兴趣和愿望。 一、传统美术教育中解放自己,放手让幼儿自己画画 传统的美术教育将儿童美术教育简单的理解为: 教孩子“学画画”(由不会画到会画、由画不像到画得像)。 在培养目标方面,幼儿美术教育出现了误区。教师把美术教育等同于技艺教育,认为教会孩子画出一张美丽的图画,做出一件有趣的玩具就完成了任务,把重点放在培养幼儿的正确描写和表演能力上,把技能技巧的培养作为主要任务,忽视了幼儿整体素质(情感、智力、审美心理素质等)培养。 在教育内容方面,以学科为中心,强调对自然的模仿和再现。模仿现实生活中的简单物体或图片是美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于是幼儿作品中的模式化倾向非常突出,无论在一个班级里,一个幼儿园里,甚至是在儿童作品展览会上,从花花绿绿的、各式各样的作品中,我们都看到许多带有模式化的人物、动物的形象。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读后感

让孩子成为他自己的读后感 泖港学校冯艳 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每个物体都有它自身的特性。“让黄瓜成为黄瓜,让茄子成为茄子,让辣椒成为辣椒,每个生命都是一个独特的存在,我们理应敬畏并尊重生命的自由和成长,灌溉信念,而不设计方式。同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乃是最健康、最完美的教育生态。”这是《中国教师报》2009年6月24日《教师论坛》上的《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的一段话,我反复地品读,真是一语道破真谛!在教育的常态中,我们往往不顾孩子的真实需要,以成人的思维方式、行为标准去要求孩子,演绎现代版的拔苗助长却浑然不觉。 在暑期培训中,我认真阅读了《让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这篇文章,从中学习到很多知识,明白在平时看来的捣蛋和顽皮的行为,谁知是孩子的天性?我明白了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明白自己的职责。不要随意给孩子贴标签,不要让孩子迷失自我,帮助孩子来认识自己。 其次,给孩子的空间和时间,留住他们的好奇心,因为好奇心会引领着孩子们去寻找新知,探索新的奥秘,在知识的海洋里徜徉。我们的任务是帮助孩子,不是帮助他们来选择人生,而是尊重生命的发展选择,因为那是孩子的人生。 校园生活中的各种情况中我们忘了孩子的天性。在课堂上,我们声情并茂,滔滔不绝,却一次次制止孩子发言的欲望,还美其名曰:老师说话请小朋友不要打断,有什么话等老师说完了再说。老师说完了,孩子也忘了要说什么了。在游戏中,我们反复强调孩子不能奔跑,注意安全,却忘记了奔跑是孩子的天性,奔跑让孩子感受快乐;更忘记了其实重要的是让孩子学会奔跑中的自我保护。午餐活动,我们指责孩子狼吞虎咽,掉菜剩饭,却不知孩子内心的真实动机,他只是想第一个吃完后能牵着老师的手去散步,近距离感受和老师亲密接触的温暖。午休期间,调皮的孩子叽叽喳喳,老师反复叮嘱却无济于事。而当老师悄悄坐过去,轻轻的拍拍,耐心的抚摸,送上鼓励表扬的微笑,孩子便满足的甜甜入睡。 福禄培尔曾说过:儿童好比花木,教师如同园丁,学校就是儿童自由活动的园地,教师要向园丁一样为儿童提供合适的生活环境,使其天性得到自然的发展。由此,想起满园红是红,绿是绿的蔬菜朝气蓬勃的景象,我想起70多岁的爷爷伺养蔬菜的虔诚与挚着;想起他劳累耕种后坐在菜畦旁抽着烟怡然自得的神情,

托福写作语料库拓展:儿童是否应该被允许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托福写作语料库拓展:儿童是否应该被允许做自己喜欢 的事情 【观点类】 These days, children spend more time on doing homework or participating in organized activities related to school or sports. However, they should be given more time to do whatever they want. Do you agree or disagree with the statement. 【词汇解析】 adults n 年轻人(18岁以上) teenagers n青少年(13-19的年轻人) children n儿童(3——12岁之间) 【写作步骤】 1. 词汇替换:替换提问中的关键词汇 2. 主题观点:确立作家立场或者写作目的 3. 思路拓展:思考支持反驳的理由和例证 4. 正文写作:套入模板;句型;正式写作 5. 仔细检查:逻辑;词汇;句法 【高分标准】 1. 题目为中心:明确回答问题;清晰论证问题; 2. 逻辑为纲要:清晰的谋篇布局(五段写法) 3. 词汇为亮点:选择精准、个性、多元的词汇

4. 句型为基础:选择符合学术性论文写作的句型: 【解析托福写作策略】 让步反驳的写法:三方让步;七分反驳。 含义:我承认原题观点是有合理性的,但是,不是不完全准确的。 布局图: 首段:背景介绍 + 争议焦点 + 作家立场 二段:第一次支持作家立场以及细节的展开 三段:第二次支持作家立场以及细节的展开 四段:让步原题观点的合理性 + 加以反驳 尾段:亮明观点 +(总结理由) 作家立场:孩子们不能随心所欲地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新东方网薛鹏思路拓展】 1. 孩子们做家务的利好: 鼓励孩子们做家务能够锻炼他们的独立性和生活水平,例如,在 我少年时,妈妈经常要求我自己整理房间,洗衣服,和她学习烹饪, 我不但仅感受到家庭生活的乐趣,而且,这些水平的培养为我后来的 美国留学生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孩子们参加校园活动的利好:(教育旅行) 鼓励孩子们参加校园活动的利好就在于孩子能够获得群体性的成 长经验,而且,从独特的校园活动中获益。例如,我的学校经常组织 假期的海外游学,我们能够在书本上阅读遥远的国度,但是,我们通 过接触当地的人,了解当地的文化所学到的东西是我们无法在书本上 获得的。经历过了学校组织海外游学,我在视野上变得更加开拓,我

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一、做一个干净洒脱的人,往事不记,后事不提。 二、余生很贵,努力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愿你能穿运动鞋撸铁汗如雨下,也能穿高跟鞋潇洒貌美如花,不负青春,不负自己。 三、用心甘情愿的态度,过随遇而安的生活。遗憾,随风散去,美好,留在心底。给心灵一米阳光,温暖安放,心若向阳,无畏悲伤。 四、起风的日子学会依风起舞,落雨的时候学会为自己撑起一把伞。生活有望穿秋水的期待,也会有的意想不到的欣喜。 五、你年纪轻轻,心地善良,怕什么没人爱。别担心,你终会遇见这样的一个人,好的总是压箱底,所有的不期而遇,只为遇见你。 六、生活总是这样,不能叫人处处都满意。但我们还要热情地活下去。人活一生,值得爱的东西很多,不要因为一个不满意,就灰心。

七、整理一下自己的心情,忘记那些不愉快的往事,听听音乐,看看风景,说能说的话,做可做的事,走该走的路,见想见的人。 八、每一个人,都应该用你们的努力去惊艳时光,生活不会亏待任何一个努力的人。 九、你走过的路,会成为回忆里的风景;你所有经历,会成为你的财富;你曾经的负担,会成为你的礼物;你受的苦,会照亮你未来的路。 十、生活如果不宠你,更要自己善待自己。这一生,风雨兼程,就是为了遇见最好的自己,如此而已。 十一、余生很贵,请别浪费。往事不回头,陪伴千帆过,往后不将就。 十二、生活就像坐过山车,有高峰,也有低谷,这意味着,无论眼下是好是坏,都只是暂时的。 十三、当努力到一定程度,幸运自会与你不期而遇。愿你依旧生如夏初活如夏花,望你依然喧闹如初笑如温阳。 十四、每天多一点点的努力,不为别的,只为了日后能够多一些选择,选择云卷云舒的小日子,选择自己说了算的生活,选择自己喜欢的人。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育随笔:让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观察背景:赵世博小朋友是我们班能力稍弱的孩子。做事情比较慢,自理能力较弱,午睡起床穿衣服的速度非常慢。有时候脱衣服 也比较懒,不愿意自己动手,经常在床上躺着等待别人的帮忙。另 外妈妈爱给他穿很紧的牛仔裤,不利于他穿脱。加上平时比较宠爱、娇惯,造成了孩子懒惰、做事情磨蹭的一些行为。现在的孩子大多 是独生子女,依赖性比较强,生活自理能力差,很多事情都由爷爷 奶奶、爸爸妈妈代替。所以,提高孩子的自理能力,对孩子的成长 乃至人生的发展至关重要。观察实录:今天下午起床音乐已经响了,小朋友们纷纷从睡梦中醒来,开始穿衣服。过了一会小朋友们大都 已经穿好,从午睡房走出来。只见赵世博小朋友还坐在床上发呆, 裤子摆在面前动都没动一下。这时候就有小朋友说:“老师,赵世 博怎么还没起来啊!他怎么那么慢!”我便对赵世博说:“赵世博,快一点!小朋友马上就要吃点心了!”过了有一会,梳头的小朋友 都已经回座位了,只见赵世博裤子还没有翻过来,在那磨蹭半天。 我对赵世博说:“我数到3,如果你还没有从午睡房里面出来,你 的点心就没有了。”说完,他才开始穿裤子、衣服。实施措施与效果:对于赵世博的行为,我采用了说服教育。吃完点心后,我把赵 世博喊到我这里,对他说:“为什么你每天穿衣服那么慢?每次都 是你最后一个从午睡房里面出来,别的小朋友都开始吃点心了,你 的衣服还没有穿好。”赵世博看看我,不说话。后来我又对他说:“脱衣服的时候不要总是让小朋友帮你,你要先自己试试。明天你 和其他小朋友比赛,如果你的速度比别人快,我就给你的小苹果上 面贴一个小星星,好不好?”赵世博点了点头。现在多数家庭都是 独生子女,父母总认为自己的孩子做不好,磨蹭,而且不相信孩子,很多事情都插手帮他们。其实,这并不是在爱孩子,长期下去会造 成孩子的依赖性越来越重,越来越懒惰,自理能力也就越来越差, 总在家长的帮助下,孩子就永远没有动手的机会,能力也得不到锻炼。做为老师,我想说:“不要剥夺孩子的动手机会,现在的磨练 是对他们的成长的负责。”家长有效的教育方法会给孩子带来不一

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让孩子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不一样的卡梅拉》读后感 陶秀贞 鸡一定得下蛋吗?每个人都知道,鸡就是应该下蛋,不下蛋怎么能行呢!可是真的就有一只叫做卡梅拉的小鸡反对下蛋,认为下蛋是最最无聊的事儿,她觉得生活中应该有更好玩的事儿可做……这只小鸡就是童书“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的主人公。 卡梅拉个性十足,与众不同,有着丰富的幻想能力和冒险精神。作为一只柔弱的小母鸡,卡梅拉从小就不甘平淡,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憧憬,并且勇敢地付诸行动,追求梦想。因为无法抵挡想看海的强烈愿望,卡梅拉带着满腔热情深夜独自离开家,展开了一只小鸡的海上探险之旅……在海的另一边,她爱上了火鸡男孩皮迪克,并且把他带回了家,生下了他们的两个孩子,哥哥卡梅利多与妹妹卡门。孩子们又完全继承了妈妈的与众不同,好玩的故事接踵而来,让人应接不暇。“生活中肯定还有比睡觉更好玩的事情!”大小卡梅拉们一直都抱有这样的信念。他们执著地追求那些种群中认为不可想象的事情。去看大海、去摘星星、去追回逃逸的太阳……一路上处处坎坷、历经艰难,但总是逢凶化吉、化险为夷。最后还能收获超乎想象的回报和异乎寻常的果实。 就是这样一套充满想象色彩、洋溢着快乐音符的童话故事集——《不一样的卡梅拉》带我重温多彩的童年,提醒着已经变为孩子他娘,为人师表的自己:每个人在他小孩子的时候都是一只充满梦想的小鸡卡梅拉,可是有一天她也会忽略她小小的孩子想要去摘星星的心愿,有一天也会忘记自己曾经是一个小孩子。 苏霍姆林斯基说:“一个好的教师意味着什么?首先意味着热爱孩子,感到跟孩子交往是一种乐趣,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为一个好人,善于跟他们交朋友,关心孩子的快乐和悲伤,了解孩子的心灵,时刻都不忘记自己也曾经是个孩子。”可是长久以来,提起学生,我们似乎最关心的只有学习,看待一个孩子成长进步,往往集中在一个焦点上,也是成绩、分数。在“学生的任务就是学习”的“真理”之下,如果一个学生不学习,就是犯了天大的错误,就应该挨打挨骂,接受批评。当我们以一个又一个冠冕堂皇的理由向孩子们喋喋不休“学习、学习再学习……”时,可曾听到来自孩子们的心声“学习,学习,生活中应该还有比学习成绩更重要的事!” 故事中的卡梅拉们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他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愉快成长的,收获着平等、尊重、友爱、合作、责任与勇敢。卡梅拉们身上有孩子自己的影子,卡梅拉们始终是快活的,我觉得让孩子健康快乐地成长,比什么都重要。 快乐的孩子是满怀梦想的。托尔斯泰说:“孩子的心灵成长更需要有美好的梦想。梦想是孩子心灵成长的财富。孩子的梦想有着她自有的韵律和节奏,自有内在的成长和成熟。”每一个孩子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都是在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慢慢长大。“我想去看海”、“我想有颗星星”、“我想有个弟弟”……这些梦想虽然可能过于简单和微小,但都一样令人尊敬,梦想从来没有高低贵贱,只要是萌芽于孩子心灵深处,为梦想的奋斗就是无比快乐的,执著于梦想的实现,心灵就会长出隐形的翅膀,快乐的翅膀。无论经历多少风雨,只会在徘徊孤单中更加坚强,绝不放弃。不管生命的尽头是戏剧还是悲剧,无怨无悔的人生体验,构成了生命的真实与精彩。 …… 快乐的孩子是伟大的。快乐的孩子心灵洒满阳光,同时他会把阳光洒向身边的每一个人。在卡梅拉们身边有亲爱的父母、独具魅力的爱人、可爱的小妹妹、渊博的师长、亲密的

幼儿园中班教案《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含反思

幼儿园中班教学计划《自己的事情自己 做》带反思 中班教学计划《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包含对适用于中班的主题教学活动的反思,让孩子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不偷懒,不依赖的事情,通过现场表演行动,知道自己要做的事情,学习单词:小宝本人穿衣服,穿上自己的鞋子.快来看看幼儿园初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对课程计划的思考. 活动目标 1.了解自己的事情,并通过场景的动作自己做. 2.学会做自己能做的事情,不要懒惰,不要依赖. 3.学习单词:小宝自己穿衣服,穿鞋. 4.对有礼貌行为的儿童进行初步培训. 5.幼儿可以用普通话交流. 教学重点,难度 重点:学会穿着正确 难点:可以区分鞋子的左右 活动准备 地点:午睡室(小床,椅子,桌子) 人物:小宝(请大班玩)

起床音乐 活动程序 1.出示现场问题:这是什么地方?是什么(在午睡室里)?谁会来?(小报),你想做什么?(解开)谁脱衣服,脱鞋?孩子们的答案:小宝.问:如何脱衣服?如何脱鞋?然后放上床音乐.问:谁穿着衣服,裤子和鞋子?儿童回答:小宝自己戴.老师总结:做自己的事,小宝真的很干. 2,老师问小宝:你自己在幼儿园做,你在家做吗?小宝-答:我也在家里做自己的事.像您一样,孩子们会做自己的事情,成为一个喜欢工作的好男孩. 3,小宝带孩子去做动作时说:我打扮自己,我穿鞋子,等等. 4,全班儿童练习穿鞋,脱鞋并选择一些能干的孩子表演,老师给予帮助. 5,送小宝回去上班,(练习礼貌用语) 6,午睡:全班练习穿脱衣服和穿鞋子. 教学反思 通过这堂课,我班有85%的孩子穿脱衣服,穿裤子和鞋子.只有一些孩子无法分辨鞋子和鞋子之间的区别.我相信他们在实践中将永远清晰. Xiaokeke:事物,对过程的描述.

【推荐】《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共2篇)

《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 (共2篇) 第1篇:《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 《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 小班的孩子对老师的依赖性还是很强,孩子们刚刚离开父母的照看,离开爷爷奶奶的疼爱,以前家长帮孩子做的很多小事情都要老师来帮助他们弄好,比如系鞋带、穿衣服,梳理头发……特别是每天午睡之后,总是有一大群孩子等着老师一个一个帮他们整理。有时候,心里偶尔也会有点心烦意乱,但是看到孩子那一张张可爱的样子,我又会耐心的一个一个帮他们整理好好。但是往深处想想孩子生活自理的能力本来就很差,如果一味这样迁就照顾下去,孩子的自理能力怎么能提高呢?怎么办呢? 有一次,我生病了。森睡起来后,孩子们像往常一样坐在床上等着我帮他们穿衣服,萌萌看到我难受的样子,她就自己懂事的穿了起来,还一边说着“我自己会穿衣服!”过了一会,又有几个孩子也跟着穿了起来:“我也会穿!”虽然他们穿的歪歪斜斜的,扣子扣错了,裤子穿反了,但毕竟是他们自己穿的`。我猛然发现,这些事情他们不是不会做,而是不想做。那么,我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让他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呢?于是,我便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老师生病了,头很痛,没有力气,医生说要过好长一段时间才能好,,老师不能帮你们穿衣服了,你们自己穿衣服好不好?”很多数孩子都答应了,可是还有不会穿的孩子。于是,我说:“可以让别的小朋友帮帮你。”我一边叫几个能力强的孩子帮忙,一边告诉他们回家后

让妈妈教他们,自己也多练习练习,孩子们满怀信心地点了点头,过了一段时间,孩子们终于全部穿好了衣服,这个时候我只需要帮他们整理一下就可以了。望着一张张通红的小脸,我心里感到了欣慰。 利用这个时机,午睡前我也鼓励幼儿自己脱衣服,我先做了示范,然后告诉孩子可以让你的好朋友帮你拉拉袖子,拉拉裤脚,等会我来检查,看看哪个小朋友能够很快的钻进被子。看到孩子们忙成一团的样子,我开心的笑了。 经过这件小事,长时间困扰着我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对于如何提高孩子们的自理能力我也有了一些新的见解,我们越帮他们,他们对老师的依赖性就越强,以后可能会惯成老师不帮忙,我们就等着老师,自己不愿动手的恶习。有时候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自己事情自己做,也不失为一很好的教育方式。 第2篇:《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 除了这篇《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想要看看其他相关范文,请点击更多《让小朋友们自己动手》小班心得体会范文 关于学校让孩子自己动手栽种植物种子的心得体会 如今,城市的孩子亲近自然的机会并不多,他们住在水泥“森林”里,对土地、动植物的感情十分疏远。而让孩子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对他们的成长是很有益处的。 学校安排的自己动手栽种植活动对孩子的成长很有益处。让孩子亲自照料它们,孩子从中收获了不少东西:学会有关植物的知识一颗黑黑的种子埋进土里,隔些日子,绿油油的苗儿就钻了出来,她觉得这是一件非常有

读《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让孩子成为自己》心得体会 学习了《人民教育》13年1月刊发的冀晓萍的《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我又陷入了深深的思考。每个人的珍贵在于我就是我,而不是别人的复制品。中国教育要想实现新的突破,要想培养出创新人才,必须珍重这种独特性,让孩子成为自己。可是我们的教育,却总是在应试教育的指挥下发展,分数决定了孩子的命运,已决定了老师的一切。《让孩子成为自己》一文从三个方面阐述了让孩子成为自己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让我们认识自己,让孩子做回自己 要让学生成为自己,做回自己。首先要认识自己。每个人都是一个具有其个性的独立个体,人与人之间是有差异的。作为教育者的我们首先要从思想深处、观念源头明白孩子是一个无型的个体,不能让教师自身成为一名雕刻师,变孩子的无型为有型。教师只能让孩子知道塑造的“方向”,给予孩子无限自由的空间任其捏塑。也许孩子的发展不尽如我们所想。但是,只要我们为其掌好舵、为其扬起帆,他们终究会有到达彼岸的那一刻,或许这才能让孩子在远航的途中收获意外的惊喜。让教师自己成为一名欣赏者,而不是用“过来人”的眼光去看待眼前发生的一切。结果对每一个人固然重要,但是,创造的过程才是孩子成长真正过程。让他们走自己的路,让他们有一条属于自己而别人从未走过的成功之路,这才是我们教育的出发点。 二、留住孩子易逝的好奇心 好奇心,是每个人求知欲和创造力的发动机。儿童的好奇心是生命成长的内在冲动,但这种好奇是珍贵而不稳定的。泯灭孩子的好奇心,好比是让一个鲜活的生命个体失去灵气和灵性,这样的教育就如同一个隐形的杀手、如同给孩子喂食慢性毒药。教师要善于留住孩子的好奇心,挖掘孩子的创造力。现状中是很难的,教师要有教学成绩,首先必须培养适应应试教育的学生。如果一个教师没有好的教学成绩,他就会身败名裂,就会被斥责为“误人子弟”。教师只有从根本上认识其重要性,只有抱着一切为孩子,为了一切孩子的未来,宠辱不惊,将个人名利置之度外,才会产生实现过程的行动,才会有留住

让幼儿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我国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凡是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让他自己去做。”这不仅对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理能力很重要,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责任感,使孩子能对自己的生活、行为负责。 现代的孩子劳动情况普遍较差,一方面因为他们自己缺乏主动劳动的精神,更主要的一方面是家长对孩子的教育上普遍存在着重智轻德的倾向。加之有些家长对孩子的溺爱,许多孩子自己应该和可以去做的事家长都包办代替了。 儿童心理学研究表明:幼儿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明显增加,凡事喜欢说“我能”、“我自己来”喜欢自己去尝试体验。我认为成人要珍视孩子的这种独立愿望,并抓住这个关键期,鼓励引导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吃饭、穿衣、叠被、系鞋带、整理图书等。注意从孩子力所能及的事开始培养孩子的独立自理的能力。 一、学会自理:要求孩子玩完玩具自己负责收拾,放在固定的地方。孩子没有管理好自己的玩具,想玩某种玩具找不到时,家长不要轻易替他寻找,而要借此机会进行教育。家长可以问孩子:“玩具玩完应该自己收的,想一想,你把这个玩具放在哪里了?”这样不仅可以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还可以培养他们独立的自理能力。 二、承担简单的家务劳动:孩子虽小,也能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例如:可以在饭前摆放碗筷;擦桌椅;扫地;倒垃圾;洗自己的小件衣服。作为家长一定要坚持孩子自己去完成,切莫代劳。 三、自我服务劳动:自我服务劳动是孩子照料自己的生活、保持环境整洁卫生的劳动。作为学前班的孩子自我服务劳动的要求是:学会洗手、洗脸、刷牙、洗脚、剪指甲等;能初步搞好个人卫生;能穿脱衣服,系鞋带;学会削铅笔、包书皮;能对自己的学习用品进行分类整理和保管。 总之,教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仅能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还能培养幼儿爱劳动的品质。这对幼儿的成长是具有积极意义的.

我喜欢的生活是经过自己的努力过后所有的事情变成了自己想要的样子

生活啊,我们慢慢来~ ◇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残忍一点,不能纵容自己的伤心失望;有时候我们要对自己深爱的人残忍一点,将对他们的爱的记忆搁置。 ◇孩子真情流露的时候,好似总是背着你们,你们向我显明最深的爱的时候,也好似恰巧在文章里偷偷的写出来,什么时候我才肯明明白白的将这份真诚在我们有限的生命里向你们交代得清清楚楚呢。 ◇要到你很老我也很老,两个人都走不动也扶不动了,穿上干干净净的衣服,一齐躺在床上,闭上眼睛说:好吧!一齐去吧! ◇世间最平和的快乐就是静观天地与人世慢慢地品味出它的和谐。 ◇每想你一次,天上飘落一粒沙,从此形成了撒哈拉 ◇风淡云轻,细水长流何止君子之交,爱情不也是如此,才叫落花流水,天上人间? ◇因为上帝恒久不变的大爱,我就能学着去爱这世上的一草一木一沙。 ◇雨中的日子总是湿的,不知是雨还是自己总在弄湿这个流光…… ◇红尘十丈,茫茫的人海,竟还是自己的来处。 ◇流去的种种,化为一群一群蝴蝶,虽然早已明白了,世上的生命,大半朝生暮死,而蝴蝶也是朝生暮死的东西,可是依然为着它的色彩目眩神迷,觉着生命所有的神秘与极美已在蜕变中彰显了全部的答案。 ◇我迎著朝野站在大海的面前,对自己说:如果时光不能倒流,就让这一切,随风而去吧。 ◇锁上我的记忆,锁上我的忧伤,不再想你,怎么可能再想你,快乐是禁地,生死之后,找不到进去的钥匙。 ◇我是一个像空气一样自由的人,妨碍我心灵自由的时候,绝不妥协。 ◇轰轰烈烈的恋爱,舍命的读书!

◇世上的欢乐幸福,总结起来只有几种,而千行的眼泪,却有千种不同的疼痛,那打不开的泪结,只有交给时间去解。 ◇毕竟,先走的是比较幸福的,留下来的,也并不是强者,可是,在这彻心的苦,切肤的疼痛里,我仍是要说——“为了爱的缘故,这永别的苦杯,还是让我来喝下吧!” ◇结婚以前在塞哥维亚的雪地里,已经换过了心,你带去的那颗是我的,我身上的,是你的。埋下去的,是你,也是我。走了的,是我们。 ◇不要去看那个伤口,它有一天会结疤的,疤痕不褪,可它不会再痛。 ◇如果我不喜欢,百万富翁我也不嫁。如果我喜欢,千万富翁也嫁。 ◇那时的我,是一个美丽的女人。我知道,我笑,便如春花,必能感动人的——任他是谁。 ◇哀愁的人,给他们安慰,饥饿的人,给他们食物,而我所能做的,为什么总只是后者。 ◇即使不成功,也不至于空白。 ◇连死的勇气都有,何况活呢? ◇路是由足和各组成的。足表示路是用脚走出来的,各表示各人有各人不同的路。 ◇生活,是一种缓缓如夏日流水般地前进,我们不要焦急我们三十岁的时候,不应该去急五十岁的事情,我们生的时候,不必去期望死的来临,这一切,总会来的。

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育儿心得:让孩子成为自己的主人 前几天老师说让写篇育儿心得,说实话心里有点忐忑,因为这方面我们确实做的还很不够。好在成功的经验不多,失败的经验却不少,下面就说一说我近五年来的育儿心得。 接纳孩子 这句话出自小巫。可是说的容易做起来难。特别是成年的我们,性格已经基本定型,每天生活在一个高速发展的社会里,工作、生活的压力已经让我们疲惫不堪,所以回到家,就算是面对自己最心爱的孩子,有时难免也会失去耐心。对于孩子的教育学习,我们更是诚惶诚恐,生怕自己的孩子落在别人后面,一到周末,就领着孩子转战在各兴趣班里;无视孩子其他方面的爱好和美好,目光总是习惯性地盯在他“不如”别人的地方,习惯性地陷入自身以外的比较。其实,每个孩子的自身特点不一样,为什么一定要去参照别人的生活呢?根据孩子的实际情况创造他的学习条件,告诉给孩子,人活着的标准是自己而不是别人,尽可能以他自己的真实感受为标准,相信事情会变得简单很多。 我的闺女凯馨,在别人看来或许不那么优秀,但在我眼里,她却是那样充满艺术气息,是最有特点的那一个。虽然英语课上不那么活跃,却不妨碍她在家里摇头晃脑地自己瞎编“英文”歌;大字不识几个,却不妨碍她对阅读的浓厚兴趣;跟同龄孩子相比动作稍显笨拙,却不影响她对音乐舞蹈的热爱和投入。画画不见得特别好,却绝对原

创,爱美的她“设计”出来的公主服饰也很不一样,有范儿。爱她就如她所是,并非如自己所想。孩子是否内心平静、幸福、喜悦,是否内心强大,不依赖外界的评判来获得价值感和荣誉感,才是我对孩子关注的重点。我希望女儿能在一个爱与自由的氛围下发展成为她自己的主人。 善待孩子的逆反期 三到四岁,随着女儿第一个逆反期的到来,我们也陷入迷茫。特别是有段时间,当她动辄一天几次躺在地上耍赖大哭,一哭就几十分钟,无论怎样劝阻都不听,加上来自孩爸方面的指责,心里真是难受极了。我奇怪她小小的身体里哪来那么大能量跟大人如此对抗,打过,骂过,完了之后又后悔,跟先生也经常为这事争吵,结果使矛盾升级,孩子问题又演变成家庭问题。而女儿也是把全部精力用在了对付爸妈上,而忽略了自己其它方面的发展。那段时间,她知道了察言观色,学会了扣字眼,学会了狡辩,体会到了伤心难过和愤怒委屈。有句话说的好,不存在有问题的孩子,只存在有问题的家长,当你在孩子身上看到问题,那只是你自己问题的外在投射。确实,当时自己的身体不太好,经常失眠,老觉得精力不够用,我想这是造成宝宝逆反期表现突出的主因之一,否则她的逆反期不会拖得那么久。所以这里想提醒一下年龄还小的爸妈,特别是妈妈们,善待宝宝,善待自己,如果你希望宝贝好,就请先照顾好自己,只有自己的身体健康,宝贝才会成长得更加快乐自信。妈妈是没有资格生病的。 这里想特别提下女儿晚睡的事,因为这是至今仍让我很纠结的事。

鼓励孩子自己做更多的事

鼓励孩子自己做更多的事 各个年龄段的儿童都能够完成一些他们那个年纪的孩子所能做的事。作为父母,如何帮助孩子掌握新的能力,而且给孩子信心让他做得最好,是育儿过程中十分重要的部分。 爱子心切的心里让许多父母觉得很难不插手,或者自己把要做的接管过来。但是给孩子需要的时间和自由能够帮助孩子成长为一个能干的人。当然,孩子不是总是愿意去做你要他做的事,以下的这些聪明方法,将帮助父母激励孩子做更多的事。 让小家伙自己吃东西(塔拉-克雷斯,弗吉尼亚州) 婴儿和刚学步的宝宝们喜欢用手自己吃东西,但是让他们学着用勺子喂自己吃饭却常常是另一回事了。劳拉183;纳塞森医学博士认为,让孩子自己用勺子吃饭的最好方法就是父母不再自己喂孩子吃饭。否则,孩子就会觉得不用使用餐具你为了孩子吃饭着急,小家伙正高兴呢,你给他喂饭的话,他会觉得你的全部心思都在他身上。那么尝试下面的窍门:

1、吃饭的时候让孩子坐好,在小家伙面前随意地放2个勺子。你可以给孩子准备一把红色、一把蓝色的勺子,或者给孩子2个有不同卡通图案的勺子,让小家伙自己选择使用哪一个勺子会让他觉得自己有支配能力。 2、孩子吃饭的时候,你就待在屋里洗碗或者干点儿别的什么事,不时和小家伙说说话但是不要提吃饭和孩子吃了多少的事。 3、如果孩子不用勺子,不要说什么,也不要大惊小怪或者自己喂孩子吃。只要高高兴兴带小家伙离开饭桌,接着做自己的事就行了。 4、每次让孩子吃饭的时候都重复这样做,5天到一周的时间,小家伙就会自己用勺子吃饭了。 现在我们来做饭(林达-克卢斯,加利福尼亚州) 每个星期二,我会让我的两个男孩儿中的一个(两个孩子一个6岁,一个9岁),来计划晚饭的菜单。我会和他一起去买配料,在下午和孩子一起做饭,然后晚上一起享用这样的晚餐。两个孩子学到了一些做饭的基本知识,而且小家伙们对自己每周的星期二非常期待,因为到时候他们就能吃自己最喜欢的晚餐了(尽管可能并不是我最喜欢吃的)。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读后感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读后感 本文是关于读后感的,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读后感 文/陶冬菊 《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作者,易小宛,内蒙古作家协会会员。这是自己在迷茫的时候买的几本书中的其中一本,没有太多的想法就是想让自己静下心来,好好思考一下,给自己一些激励,总觉得生活中需要一些正能量满满的东西,让自己保持一颗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这是这一本书带给我的最大的感想。 坚持、坚定、坚决这是此刻我想送给自己的话,记得高中填报志愿的时候,我们都会讨论着选什么专业,一些坚持了选了自己想选的专业,或许不是因为什么就是因为找到一个自己喜欢的东西不容易,去坚持更不容易,但其实很大一部分可能是跟我差不多,选择的原因是因为就业前景好又或者是家长老师的建议。从前的我,很羡慕她们能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因为我没有。说来有一些惭愧,现在我都大三了还这么迷茫,真不知道出去了之后该怎么办,但是还好,现在想清楚,也许自己没有喜欢的东西,但是把现在做好很重要,也许没有人能够坚持喜欢的事,但是最起码要做好当下的事。 你认为的安逸,或许背后隐藏着很多付出,你认为的卑微,或许背后隐藏着很多无奈,你认为的不幸,或许背后隐藏着很多温暖,你认为的做不到,或许只是没有拼尽全力。这是我看这本书中很喜欢的

一句话之一。给了我很多的鼓励,就像书中讲到的关于歌手薛之谦的一个小故事,他说:“小时候我会觉得世界很不公平,后来我发现这个世界就是不公平,但不公平是件好事,它会让你努力变得更优秀。我自始至终都是想把音乐做好,而且我现在越来越来发现,我的坚持是对的。虽然我已经坚持了10年,看上去很狼狈,但是我觉得那是对的”。我也有自己想做的,我希望父母都健健康康的,我希望有机会到处去旅行,我希望的最后都会靠自己的努力获得。正因为你现在的努力,5年后才有可能变成自己喜欢的样子,人生不过是好好活着,好好去爱、好好生活。坚持做一件事情虽然有时候觉得很枯燥,但是如果没有那些坚持,又怎么会有我们此刻的从容和绽放?想要什么样的生活,现在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你所做的每一件事,都将成为你未来的铺垫。一个人能一直不忘初心坚持梦想,或许才是梦想最闪耀的光芒。或许此刻的你生活拮据,或许此刻你觉得自己很卑微,或许此刻的你失落,迷茫。但是未来会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对你的付出给予奖励,也会给你更多坚持下去的勇气。 很感恩生活,也很感恩自己所遇到的一切,总之一切的一切都很感恩,之后的我也依然是一个积极乐观向上的人。给大家推荐这本书,希望能在大家迷茫的时候能有一个知音,也希望大家的生活正能量满满。不忘初心,继续前行。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显微镜观测标本片

让孩子自己动手制作显微镜观测标本片 一、准备清洁的载玻片 新载玻片可以先用3%-5%盐酸溶液泡,然后蒸馏水水洗,晾干备用;旧载玻片放1000MG/L84消毒液浸泡24小时,再于肥皂液里煮沸30分钟,然后蒸馏水水洗,晾干备用。 二、制作标本 1.看乳汁: 就是各种奶液。用吸管吸奶液一滴于载玻片上涂布均匀,用显微镜看,可以比较一下脂肪细胞的大小、密度(可以根据脂肪细胞的稠稀判断奶里加了多少水---前提是混匀奶水,吸取相同容量的,涂布一样大小和厚度的膜来观看); 大家可以比较一下不同厂家、不同品牌间的奶液脂肪细胞的密度,看看哪家的好!看看不同动物的奶液的脂肪细胞的颜色、大小,很好玩的! 2.看血液:还可以到医院找些抗凝试管,注入不同动物的血液,看看他们的细胞差别! 3.看面糊糊:就是在水里撒一点面粉,可以是玉米面、红薯面;90面、85面、75面的淀粉颗粒的不同,再到中药房买些碘,配成2%水溶液,在载玻片的面糊糊里滴一滴碘液,在显微镜下观察淀粉颗粒慢慢变成紫色或蓝色的过程,体味一下课文里鲁迅先生处理方志敏书信中那熟悉的过程!做给孩子看看,给他(她)些启发教育; 4.切片洋葱皮(也有叫皮牙子的)用2%碘液沁一下,非常好玩!如果在药店买到紫药水用来染洋葱皮效果是最理想的!

5.如果自己嗓子痛,有痰,可以把痰液涂成薄片,干燥后(这是简单的脱水过程),在火焰上过2-3次(就是烤有痰液载玻片的背面,以薄片温热到不烫手的温度为好大约60-80摄氏度吧),这个过程叫固定,但是凡是能烤黑或烤黄载玻片的火焰不行,最好是酒精灯,煤油灯、某些气体打火机、汽油打火机火柴都不行。然后用紫药水染1-10分钟,(视涂片的厚度、里面细胞的多少染色时间不定,)流水轻轻洗,干燥后用10倍物镜观看!::42:: 很好玩的,但是一定把药水、染色液放在小孩子摸不到的地方,做实验,一定要家长看着,自己摸熟方法后再教给孩子!防止发生意外!

专题讲座《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听后感

专题讲座《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听 后感 教育的功能不是塑造,而是发现、唤醒和帮助,发现每个学生的与众不同,唤醒每个学生的潜能,帮助每个学生实现梦想。学生有个体差异,因此需要教师因材施教,让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提升,让每个孩子找到适合的姿态飞翔。 教学如同做饭,教师要能做出口味不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学生如同品菜评委,哪道菜好吃,哪道菜适合学生的口味,只有品尝者自己知道,哪道菜前面排队的人数多,说明这些学生喜欢这道菜。老师的教学也一样,老师的课生动有趣自然而然会吸引学生、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喜欢、感兴趣,他们一定会主动学好这门学科。 听完北京十一学校刘艳萍校长的专题讲座《让每个孩子成为更好的自己》感触特别深刻,餐饮业从“配餐”到“自选”,给人们提供了自由选择的余地,变被动为主动,人们真正体验到自选的乐趣,学校的课程表可以从“学校课程表”到“学生课程表”,从公用课程表变成了个性化课程表,让学生尽情的学自己喜欢的课程,使学生个性、特长得到张扬。 以我们学校为例,我们学校开设了丰富多彩的校本课程:和悦之印、和悦之音、和悦之浆、和悦之影、和悦之弦、和悦之韵等等,每周四下午,同学们可以到自己喜欢的校本课程学习,在和悦之印中设计出自己喜欢的东西,并通过3D打印机实现图片到实物的转化,在和悦之浆中,会把卫生纸和白乳胶制成原料,加入自己喜欢的颜料,完成自己的创作,一幅幅五彩缤纷的作品凝聚了孩子们的心血,看到他们为自己的作品精雕细琢,被他们的执着、专心所感动,兴趣让他们产生了无穷尽的动力,兴趣让他们的思维插上多彩的翅膀。 以兴趣为切入点开展我们数学学科教学应该有不同凡响的效果,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可以把课堂搬到操场,可以把食物搬进课堂,让孩子们多动手,多体验,多表达,尊重学生的学习感受,听孩子们说:“老师,我们什么时候再去操场上数学课”,“老师,我想回答这个问题”,“老师,这节课我都学会了,你讲的真有意思”。听到同学们的想法,我很开心,这些三年级的孩子们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判断力,要想学生有更多的进步,需要老师多思考自己的教学,多想办法把学科知识进行整合,把生活实际与教材只是进行完美的融合。 俗话说“打铁还需自身硬”,做为教师应该勤学习、多思考,以学生的长远发展为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思维喜欢、学习兴趣,播下种子,收获希望,通过教学让孩子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才是教育的真正目的。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星河灿烂,只要你是恒星,就一定能够闪耀! 初看这本书就让我打了一个冷战。鲁稚说:‘差’这个词,在他面前,在任何人面前,我从来都没有说出过,我怕伤他的自尊,更怕这个词从我的口中出来,强化了别人的印象,我只能尽一切力量帮他往好的方面转化。”我努力回想,我有没有明确地或者隐晦地表示过某个孩子很差?貌似没有。那我有没有在态度或者与语气上表现出来过呢?我不确定了。感觉心在微微发颤。不知道我不经意的眼神或语气会不会给我的孩子带来伤害? 自认为我是一个好脾气的人,是一个能一视同仁的人。在内心里,我爱着每一个孩子。可是,我不是圣人,总会有些孩子让我生气、让我沮丧。我深知学习并不是最重要的,但有时不免又把成绩放在首位。 鲁稚的儿子鲁鲁让我想起班上很多孩子,他们都像鲁鲁一样,并不是我们所谓的“聪明”孩子,但是他们都很可爱。有的踏实努力、有

的勤劳热心、有的极富责任心 ......... 每个孩子都有耀眼的闪光点。尽管他们的成绩并不是很突出,但我一直坚信,他们一定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我相信自己做的是正确的,我确实做到了平等的关爱每一个孩子,认真发现并欣赏每个孩子的闪光点。但我也犯过错,有时候会表现出急躁、不耐烦。希望我的孩子们不要被老师不经意犯的错误影响。老师会严格要求自己,努力改正,让每一个孩子在我身边健康、快乐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发出自己的光芒。 让孩子做最好的自己 ――最重要的是做个好人 老师的责任就是“教书育人”,让孩子们学会知识并不是最重要的,而是教他们学会做人。缺乏道德修养的人,传授给他再多知识,也只是在培养“高智商罪犯”。而一个具有良好品德的人,即使学识浅薄,也一定会对社会、对人类做出贡献。 经常有人问我:“上了这么多年学,学了这么好的专业,最后去教小学了,你亏不亏?”在别人眼中,教小学就跟玩似的,没什么技术含量,可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在其位,我才知道自己肩上的担子有多重。去年,我在咼中实习过一年,发现有很多学生存在心理问题。今年接手了一年级才发现,原来心理问题是日积月累的。六七岁的孩子,最应该天真烂漫的年龄,可是有些孩子总让我心疼、心酸。而几乎所有问题都源自于家庭问题。生长在一个不和谐甚至支离破碎的家庭,孩子很容易形成自闭、自卑或者仇视社会的极端性格。我只能用更多地耐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