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10《伤仲永》复习提纲

10《伤仲永》复习提纲

《伤仲永》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③卒之为众人:最终。

④固众人:本来。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⑥从先人还家:跟从。⑦泯然:完全。⑧养父母:赡养。⑨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⑩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3、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②“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③“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④“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⑥“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⑦“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⑧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4、一词多义

①自:并自为其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②闻:余闻之也久(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5、古今异义

①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②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6、虚词用法

①之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他,仲永的父亲。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受之天——代词,通悟

受之人——兼词,之于

②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向。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7、重点句子翻译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别人指向任何东西,仲永就能写出诗来,而且是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同县的人对他感到惊奇,纷纷地有礼请他的父亲去做客,有的人还花钱请仲永题诗。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有利,每天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同乡人,不让(他)学习。

泯然众人矣!

译:和普通人一样了或者完全如同常人了。

泯然:消失的样子。指原有的特点完全消失。然:……的样子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他的(通达聪慧)是天赋予的,(所以)胜过许多有才能的人。最终成为普通人,就是(因为)他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啊。

三、课文理解

1、本文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

2、本文题目是《伤仲永》,文中的“伤”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伤”?

“伤”,是“为......感到哀伤”的意思[意动用法]。流露出作者对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惋惜之情,强调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

“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永的父亲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

3、从“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中,可以看出仲永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贪图钱财,目光短浅,愚昧无知。

4、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时的天资?

为了强调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对人的才能的发展是十分重要的,让读者领悟到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

5、文中的“受之天”指的什么?“受之人”又指的什么?

“受之天”是指人的先天条件好,即有天赋。“受之人”指人所受到的后天教育。

6、作为家长,在发现孩子天资聪慧时应该怎样做?方仲永的父亲是怎样做的?他为什么会这样做?

因材施教,及时让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使其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不使学”;父利其然也、世隶耕、“邑人”的“捧杀”。

7、“泯然众人矣”一句流露出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对方仲永“泯然众人”感到哀伤、惋惜。

8、本文中仲永由天资过人到平庸无七的变化过程说明了什么?(仲永的故事给了我们什么启示?)

一个人即使有很高的天赋,如果不继续努力学习新知识,也很难取的成就。

9、你认为资质聪明的人怎样才能成才?

不骄傲,勤努力,发扬自己的长处,继续发展。

10、你认为人的天资和后天教育培养是什么关系?哪方面更重要?

二者相辅相成,后天教育更为重要。

四、历史反例

莫扎特的父亲也带他儿子从小到全国各地巡回演出,领略各地风光,陶冶情操,签名拍照,其中不乏王宫贵族,达官显贵,也结识了许多技巧高超的民间艺人,流浪琴手,在切磋中进步。

三国时期的孔融的故事大家都很熟悉吧,一天,一群客人来他们家作客,大家都夸孔融聪明伶俐,只有一个高官不屑,高官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就是暗指孔融长大后会不聪明,7岁的孔融反诘道:“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那高官羞窘交加,跑路了,后来和孔融成了好朋友,并因此成了孔融父亲的晚辈,虽然他们原本是平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提纲(全册)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提纲(全册)人教版 七年级语文下册复习提纲(全册)人教版 名句总复习:易错高频词:窥、篁、琴、复、峨眉、影入、羌、清溪、渝州、散入、洛城、双袖、纸、独怜、黄鹂、野渡、岐王、杳、荷笠带斜阳、闲敲、已觉、才人出、风骚。 名著导读总复习 一.《童年》——高尔基(苏联) 1、《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的第一部,其他两部为《在人间》《我的大学》。 2、《童年》讲述的是阿廖沙(作者的乳名)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小说从我随母亲去投奔外祖父写起,到外祖父叫我去人间混饭吃结束,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3、童年刻画了众多的人物形象,外祖父吝啬、贪婪、专横、残暴,经常毒打外祖母和孩子们,狠心地剥削手下的工人。外祖母是一个慈祥善良、聪明能干、热爱生活、胸怀宽大的人。作品中,还有两个舅舅米哈伊尔和雅科夫粗野、自私的,乐观纯朴的学徒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快乐的麻脸保姆叶夫根尼娅。 4、在这部小说中,哪个人物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 二、《昆虫记》——法布尔(法国) 1、昆虫学家法布尔毕其一生观察研究昆虫,写出《昆虫记》(又译《昆虫物语》或《昆虫学札记》)被世人誉为“昆虫的史诗”。 2、《昆虫记》是优秀的科普著作也是公认的文学经典。它行文生动活泼,语调轻松诙谐,鲁迅把它奉为“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它根据大量第一手资料,将昆虫的生活和习性揭示出来,如蝉在地下潜伏4年才能钻出地面,在阳光下歌唱5个星期;蟋蟀善建巢穴,管理家务;蜘蛛善于捕食、织网;螳螂善于利用“心理战术”制服敌人;樵叶蜂可以不用任何工具“剪”下圆叶片做巢穴盖子……在作者笔下,杨柳天牛像个吝啬鬼,身穿一件似乎“缺了布料”的短身燕尾礼服;小甲虫“为它的后代作出无私的奉献,为儿女操碎了心”;而被毒蛇蜘蛛咬伤的小麻雀也会“愉快地进食,如果我们喂食动作慢了,它甚至会像婴儿般哭闹。” 3、法布尔的《昆虫记》除真实记录昆虫的生活,还透过昆虫世界折射出社会人生。全书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充满了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 三、读书名言: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列夫·托尔斯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高尔基) 综合性学习总复习《综合性学习:成长的烦恼》 “小小少年,很少烦恼,眼望四周阳光照……”“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现在,班上准备开展一次“成长的烦恼”的语文活动。请你积极参加,完成以下任务: 一、1、如果请你筹划本次活动,你准备设计那些项目?请例举三项。 (1)、召开主题班会;(2)、作文竞赛;(3)、辩论赛。

《伤仲永》的经典练习题(含答案)

四、通假字。 1、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贤于材人远矣("材"同"才",才能) 五、一词多义。 自:1.并自为其名(名词,自己)2.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介词,从) 闻:1.余闻之也久(动词,听说)2.不能称前时之闻(名词,名声) 其:1.其诗以养父母(代词,这)2.稍稍宾客其父(代词,他的) 然:1.父利其然也(代词,这样)2.泯然众人矣(形容词词尾……的样子)宾客:1.稍稍宾客其父(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2.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名词,客人)六、理清文章结构。 (1-2)叙述方仲永由神童到平庸的故事。 ⑴从"仲永生五年"到"其文理皆有可观者"详写仲永才智极盛。 ⑵从"十二三矣"到"泯然众人矣"略写仲永才智枯竭。 ⑶从"父利其然"到"不使学"略写仲永才智衰退的原因。 (3)阐明作者观点,点明原因,议论后天教育的重要性。 这篇文章的叙事部分一气贯通而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请认真阅读叙事部分后填空。 七、填空题。 1、本文就是通过记叙方仲永由幼年时天资过人到后来变得平庸无奇的故事,阐明了后天的教 育和培养对成才的重要性的道理。这种叙议结合,就事说理的好处是以真实生动的事例说明具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既令人信服,又给人以意味深长的思考。 2、安排材料,详略得当。课文详写方仲永才能初露时的情形,略写父亲的贪利之举导致他才 能衰退,并最终沦为平庸的情形。这样安排材料的作用是使文章内容集中而意旨鲜明。

3、先扬后抑,跌宕多姿。例如文中写幼年时方仲永天资聪颖、才思敏捷;方仲永其父"利其 然""不使学"为下文埋下伏笔是"抑"。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不使学",不 让人才"受于人"这一错误做法的否定、批判态度,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旨。 4、语言精当,言简意丰。例如写幼年方仲永的表现时,用"忽""即""立"三个副词,使一个天 资非凡、文思敏捷的神童形象跃然纸上。写其父行为时,用一"利"字提示出他贪图钱财、目光短浅的特点;用"环谒"一词形象地刻画出他贪利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笔墨凝练,言简意丰。 5、事实上,方仲永如同常人的原因有很多,其一,从乡邻的"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其二,从其父的角度来看,"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其三,从方仲永本人来看, "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引号内填原文) 八、理解性默写。 1、文中交代方仲永的籍贯、身份、姓名及家世的句子是: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2、第一段中刻画出方仲永的父亲贪利而自得,可悲可叹的愚昧无知之态的句子是: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方仲永五岁作诗能"指物作诗立就",而且"文理皆有可观者";十二三岁时作的诗已经" 不能称前时之闻";二十岁就"泯然众人矣"。 4、幼年时的方仲永有令人称奇的表现是: A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B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C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5、父亲"不使学"的原因的句子是: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6、方仲永最终"泯然众人"的原因是:不使学。 7、点出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的三个字是:不使学。 8、揭示仲永由"奇人"转变为"凡人"的原因的语句是: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伤仲永复习提纲

腰站中学语文课时教案 备课教师:左佳美主备审核:湛会轩授课时间:课题:《伤仲永》复习教案课型:复习第 1 课时【学习目标】1 掌握相关的文学常识。2 掌握重点字词,虚词及语句翻译。3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重点难点】1 掌握重点字词,虚词及语句翻译。2 理解文章内容,理解课文主旨。 【导学流程】

"邑人奇之"之中的"奇"( ) "父异焉"之中的"异",( ) "父利其然"之中的"利",( ) "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 ( ) "忽啼求之"中的"啼",( ) (五)、重点字词: 1、世隶耕() 2、未尝识书具() 3、父异焉(异:) 4、自是指物作诗立就(自是:) 5、邑人奇之(奇:) 6、稍稍宾客其父(稍稍:宾客:) 7、父利其然也(利:) 8、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扳:。谒:) 9、不使学(使:)10、不能称前时之闻(称:)11、泯然众人矣(泯然:)12、贤于材人远矣(于:)13、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于:)14、伤仲永(伤:)15、养父母(养:)16、或以钱币乞之(或:)17、从先人还家(从:)18、卒之为众人(卒:)19、如此之贤也( 贤:) 20、固众人(固:)21、即书诗四句(书:) (六)、重点句子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2、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4、泯然众人矣。 5、余闻之也久。 6、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 )”;少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 )”;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 )。”。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这个事例告诉我们( ) 。(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 语文七年级下册复习提纲1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女作家。“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 有两条线索:主线是爸爸爱花,副线是毕业典礼。 3、《丑小鸭》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他的童话作品另外还有《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160多篇。*中的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史称“俄罗斯之父”,他的诗歌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未选择的路》作者是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常被称为是“交替性诗人”。诗作有《白桦树》、《修墙》等。 5、《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6、《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7、《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耳先生的形象,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标题《最后一课》指最后

《伤仲永》练习题附答案

《伤仲永》复习题 一.文学常识: ①本文选自《》。作者是 (朝代)。他字,晚年 号,是杰出的家、家、家,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②唐宋八大家:指唐朝的,宋朝 的。 二.通假字。 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三.古今异义。 ①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古义:今义: ②或.以钱币乞之 古义:今义: ③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 古义:今义: ④稍稍 ..宾客其父 古义:今义: ⑤世.隶耕 古义:今义: ⑥泯然众人 ..矣 古义:今义: 四. 词类活用。 ①稍稍宾客 ..其父:_______________ ②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 ③邑人奇.之:_________________ ④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⑤伤.仲永: ___________________ ⑥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_________ 五.语句翻译。 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⑤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泯然众人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⑧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 理解课文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幼年仲永天资聪颖,表现为“”;少 年仲永才能大不如前,表现为“;青年仲永已变得很平庸了,表达这个意思的句子是“”。 (2)仲永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 “”。这个事例告诉 我们。(这一空用自己的话作答) (3)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 (5)作者为什么极力渲染方仲永幼年时的天资? (6)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人”的关系? (7)文中有三个字点出了仲永才能衰退的原因,这三 个字是:。 (8)本文的题目是“伤仲永”,“伤”的意思是什么? 作者为什么“伤”?请简要分析。 (9)《伤仲永》能给我们什么启示? (10)古代有不少勤奋好学的成语典故,请写出成语、人物典故各两个。 有关勤奋好学的成语:、 勤奋好学的人物典故:、 七.【语段】文言文比较阅读(15分) 【语段一】【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 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 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 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 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 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 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 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 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 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②俟sì:等待。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 ④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2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1)稍稍宾客 ..其( ) (2) 泯然 ..众人矣( ) (3)尝.主编《资治通鉴》( )(4)及.长,遍览古籍( ) 22.翻译下列句子。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3分) ——————————————————————— 23.方仲永从五岁起就能“指物作诗立就”,可到十二 三岁时却———————— (用自己的话作答),到了二十岁时居然————————(用自己的话作答)。作者运用的 ___________ 表现手法,有力地表现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3分) 24.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 中获得的启示。(5分———————————————————————————————————————————————— 八.【语段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问题。(15分) [甲]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 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 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 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节选 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 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 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 之好学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稽]探究、考察。⑤[庶几]差不多。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⑦[邑]地方,⑧[丘]孔子。⑨[勉]勤勉,努力。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4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济: 8.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 9.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 点各有不同。请根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3分) ————————————————————————————————————————————————10.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 1 / 3

伤仲永练习题

《伤仲永》复习试题 一、阅读(16分)(甲)伤仲永(乙)孙权劝学,完成下面题。 5.请用“/”给下面句子划分朗读节奏。(每句划一处)(2分) ①余闻之也久②非复吴下阿蒙 6.下面加点词词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忽啼求之.何陋之有 B.稍稍宾客其.父窥镜,谓其妻曰 C.蒙辞.以军中多务未尝稍降辞色D.结友而.别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7.解释下面加点的词。(3分) ①不能称前时之闻称:②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 ③即更刮目相待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稍稍宾客 ..其父8.翻译。(5分) ⑴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⑵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3)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4)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9.乙文的题目是编者加的。请根据文意,另选角度为乙文拟一个题目,并说明理由。(3分) 10.这两篇文章写法上的不同点主要体现在:(1分) 11.简略说说读了这两则短文后你受到的启示。(2分)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2题。(15分) 【甲】金溪民方仲永……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节选自王安石《伤仲永》) 【乙】陈际泰,字大士,临川人。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时取旁舍儿书,屏人窃诵。从外兄①所获《书经》,四角已漫灭,且无句读②,自以意识别之,遂通其义。十岁,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取而疾走。父见之,怒,督往田,则携至田所,踞高阜而哦,遂毕身不忘。久之,返临川,与南英辈③以时文名天下。其为文,敏甚,一日可二三十首,先后所作至万首。经生举业之富,无若际泰者。(节选自《明史》) 【注释】①外兄:表兄。②句读:古人称文词之间该停顿的地方叫‘句”或“读”,相当于现在的标点。③南英辈:指艾南英等三人,与陈际泰被合称为“临川四才子”。④经生举业之富:读书人应试诗文的数量之多。 9.下面句子停顿有误的一项是()(2分) A.借旁近/与之B.余闻之/也久 C.时取/旁舍儿书D.于外家药笼中/见《诗经》 10.解释下面加点词语。(4分) ⑴时扳.仲永环谒于邑人()⑵不能称.前时之闻()() ⑶取而疾走.()⑷与南英辈以时文名.天下() 1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 ⑵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12.通读甲乙两文,回答下面问题。(5分) ⑴甲文中方仲永自幼天资聪颖,长大后却“”;乙文中陈际泰小时虽“家贫,不能从师,又无书”,后来却能“”。(用原文语句填空)(2分) ⑵方仲永与陈际泰最终不同的结果给了你怎样的启示?请简要回答。(3分)

10《伤仲永》复习提纲

《伤仲永》复习提纲 一、文学常识 王安石作品,选自《临川先生文集》。这是关于一个名叫“仲永”的神童,五岁便可指物作诗,天生才华出众,因后天自己不要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中心思想:人的知识才能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强调后天教育和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 二、基础知识 1、通假字: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扳”通“攀”,牵,引) 2、重点词语 ①世隶耕(隶,属于)②传一乡秀才观之:全乡。③卒之为众人:最终。 ④固众人:本来。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⑥从先人还家:跟从。⑦泯然:完全。⑧养父母:赡养。⑨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胜过、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⑩或以钱币乞之:有的人。 3、词类活用 ①“邑人奇之”之中的“奇”,是“以……为奇”的意思 ②“父异焉”之中的“异”,是“对……感到惊异”的意思 ③“父利其然”之中的“利”,是“以……为利”的意思 ④“宾客其父”之中的“宾客”,是“把……当作宾客”的意思 名词作状语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中的“日”名词作状语,是“每天”的意思 ⑥“忽啼求之”中的“啼”,原是动词“出声哭”的意思,这里作状语“哭着”的意思 ⑦“即书诗四句”书:名词活用为动词,写。 ⑧伤仲永——哀伤,感伤,形容词作动词。 4、一词多义 ①自:并自为其名(自己);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从) ②闻:余闻之也久(听说);不能称前时之闻(名声) ③其:其诗以养父母(这);稍稍宾客其父(他的) 5、古今异义 ①稍稍宾客其父(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②泯然众人矣(古义:平常人。今义:许多人,大家。) 6、虚词用法 ①之 忽啼求之——代词,书写工具。 借旁近与之——人称代词,他,仲永。 传一乡秀才观之——代词,仲永写的诗。邑人奇之——代词,他,仲永。 或以钱币乞之——代词,他,仲永的父亲。余闻之也久——代词,仲永的诗。 不能称前时之闻——助词,的。于舅家见之——代词,他,仲永。受之天——代词,通悟 受之人——兼词,之于 ②于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介词,向。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受于人者不至——从,介词。 7、重点句子翻译 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并且自己在诗后署上名字,他的诗以赡养父母、与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为内容。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译:从此别人指向任何东西,仲永就能写出诗来,而且是立即完成,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欣赏的地方。

初中语文七年级上第六单元复习提纲

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提纲答案 《论语》六则 一、文学常识、文体知识 1、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古代影响最为深远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2、《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关于孔子言行的记录,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内容涉及政治主张、教育原则、伦理观念、道德修养等方面。行文以对话体为主,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南宋朱熹把《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为“四书”。 在认识论和教育思想方面,注重“学”与“思”的结合,提出了不少很有启发意义的见解。他首创私人讲学之风,主张“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相传弟子有三千,著名学者七十二人。但是他鄙视“学稼”、“学圃”,看不起劳动人民。在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奴隶制秩序,在维护贵族统治的基础上提倡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思想的正统,影响极大。 二、通假字 1、不亦说.乎说通悦,高兴、愉快。 2、学而不思则罔.罔通惘,迷惑不解。 3、默而识.之识通志,记住。 三、一词多义 1、之: ①学而时习之(它,代学过的知识)②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他,代孔文子) ③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助词,凑足音节) 2、而 ①学而时习之(表顺接)②人不知而不愠(表转接) ③温故而知新(表顺接)④学而不思则罔(表转接) ⑤敏而好学(表顺接)⑥默而识之(表修饰) ⑦学而不厌(表顺接)⑧择其善者而从之(表顺接) ⑨相委而去(表转接) 3、以 ①可以为师也(凭借)②是以谓之“文”也(因为) 四、古今异义 ①学而不厌古义:满足今义:憎恶 ②稍稍宾客其父古义:纷纷今义:略微 ③是.以谓之“文”也古义:此今义:判断动词 五、重点实词 ⑴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指同一师门的师兄弟)⑵人不知而不愠.(怨恨,心里不满) ⑶诲.人不倦(诱导,教导)(4)择其善者 ..而从之(优点,长处) 六、词类活用 ①不耻下问意动认为……羞耻以……为羞耻 ②温故而知新形作名旧知识新知识 七、重点句子翻译(包括特殊句式)

2020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讲练测 专题05 文言文 七下《伤仲永》(讲练)(含解析)

语文中考一轮复习——文言文 七下—《伤仲永》 一、文学常识 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做官后,向朝廷上万言书,提出政治改革的主张。继而推行各项政治革新,取得一定成就。但由于保守派的强烈反对,他两次被罢相。晚年封为荆国公,谥号“文”。著有《王临川集》、《王文公文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二、重点字词 【重点词语】 未尝:不曾,识:认识。 之:代词,指书写工具。 异: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诧异,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书:动词,写。 以……为:把……当作,养:赡养。收族,和亲族的人搞好关系。收,团结。 意:主题。 奇: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奇怪 宾客:名词的意动用法,以宾客之礼对待…… 或:有的人。乞之,讨取仲永的诗。 利: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对……(感到)有利可图。然:这样。 使:让。 也:舒缓语气。 从:跟从。 复:再一次。焉:语气代词,代这件事。 卒:最终,之:调整音节为:成为。

且:况且。 固:本来。 【词类活用】 (1)父异焉异:对……(感到)诧异。 (2)邑人奇之奇:对……(感到)奇怪。 (3)宾客其父宾客:以宾客之礼对待…… (4)利其然利:对……(感到)有利可图,认为……有利可图。 【重点句式】 1、“不使学”省略句,省略了宾语,即“不使(之)学”:不让(仲永)学习。 2、“还自扬州”倒装句,正确的语序是“自扬州还”:从扬州回家。 3、“受之天也”省略句,省略了介词,即“受之(于)天”:从上天那里得到或 上天赋予的 三、内容要点 【文意概括】 《伤仲永》是北宋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创作的一篇散文。本文讲述了一个江西金溪人名叫“方仲永”的神童因后天父亲不让他学习和被父亲当作造钱工具而沦落到一个普通人的故事。文章借仲永为例,告诫人们决不可单纯依靠天资而不去学习新知识,必须注重后天的教育和学习。 【重点问题】 1、从全文看,仲永“泯然众人矣”的最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仲永没有机会得到良好的后天教育。 2、方仲永这一故事的结局是什么?读完本文,你悟出什么道理? 答:泯然众人矣。说明后天的教育和学习对一个人的成才至关重要。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人成材的关系。人的才能有赖于后天的教育和培养,即使是天赋很高的人,如果不受教育,也会变成平庸无能的人。

7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7年级下册语文复习资料 一 一、《伤仲永》 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 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 A.字音:环谒[ye] 泯[min]然称[chen] 夫[fu] B. 词义: ⑴.通假字: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 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eg: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eg: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 条理。 ⑶.一词多义: ①.自:a.自己,eg:并自为其名;b.从,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eg:余闻之也久;b.名声,eg: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eg: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eg: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eg: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eg: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eg: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eg: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eg: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eg:于是宾客 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eg: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eg: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eg: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eg: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eg: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eg:与厅事之东北角。 ⑩.为:a.动词,作为,eg:其读以养父母,收族为意;b.动词,成为,eg:卒之为众人。 ⑩.夫:a.指示代词,那些,eg:今夫不受之天;b.名词,丈夫,eg:夫起大呼。 ⑷.词语活用: ①.忽啼求之啼,哭着,动词作状语。②.父异焉异,奇怪,形容词作动词。 ③.宾客其父宾客,名词作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④.父利其然利,作动词。 ⑤.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日,每天,作状语;环谒,四处拜访。 ⑸.重点词语翻译: ①.世隶耕隶,属于。②. 不至:没有达到要求。③.称前时之闻称,相当。 ④.通悟:通达聪慧。⑤.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收,聚、团结。⑥.彼其:他。⑦.泯然:完全。⑧.贤于材人:胜过有才能的人;贤,超过;材人,有才能的人。 C.特殊句式及重点句子翻译: ①.判断句: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金溪百姓方仲永,世代务农。 ②.省略句:a.不使学。即“不使之学”,省略宾语不让方仲永学习。 b.令作诗。即“令其做诗”,省略宾语我叫方仲永作诗。 c.还自扬州。省略主语“我” 我从扬州回乡。 d.受之天。“之”后省略“于” 先天得到的。 ③.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同乡人对他感到惊奇,渐渐地请他父 亲去做客,有的人还用钱币求仲永题诗。 ④.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与邑人,不使学:他的父亲以为这样有利可图,每天 拉着仲永四处拜访县里的人,不让他学习。 ⑤.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他的天资,比 一般有才能的人高的多。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他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七年级冀教版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七年级冀教版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七年级冀教版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女作家。“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本文有两条线索:主线是爸爸爱花,副线是毕业典礼。 3、《丑小鸭》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他的童话作品另外还有《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160多篇。本文中的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史称“俄罗斯之父”,他的诗歌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未选择的路》作者是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常被称为是“交替性诗人”。诗作有《白桦树》、《修墙》等。 5、《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6、《黄河颂》选自组诗《黄河大合唱》,词作者是光未然,原名张光年。《黄河大合唱》是一部大型合唱音乐作品,光未然作词,冼星海谱曲。作品由《黄河船夫曲》《黄河颂》等八个乐章组成,它以丰富的艺术形象,壮阔的历史场景和磅礴的气势,表现出黄河儿女的英雄气概。 7、《最后一课》的作者是法国作家都德,这篇小说以普法战争为背景,着重刻画了主人公小弗郎士、韩麦耳先生的形象,表现了法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标题《最后一课》指最后一堂法语课,不仅指出了文章的主要内容,而且蕴含着悲怆的气氛和悲愤的情绪,体现了文章的中心意思。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提纲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提纲 很多孩子语文成绩不好的原因,往往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学习方法。那么你是不是需要一份复习提纲呢?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提纲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女作家。“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本文有两条线索:主线是爸爸爱花,副线是毕业典礼。 3、《丑小鸭》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他的童话作品另外还有《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160多篇。本文中的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史称“俄罗斯之父”,他的诗歌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未选择的路》作者是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常被称为是“交替性诗人”。诗作有《白桦树》、《修墙》等。 5、《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主要在散文方面,所以也称“唐宋散文八大家”,其文章不但震撼唐宋文坛,而且是后世散文的楷模,彪炳于文学之林。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复习

七年级下册文言文重点字词复习 《伤仲永》 文言虚词 于:环谒于邑人(介词,到,引出对象) 于舅家见之(介词,在) 贤于材人远矣(介词,比) 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介词,从) 其:其诗以养父母 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代词,他的,指方仲永的) 其受之天也 彼其受之天也(代词,他,指方仲永) 父利其然也 之:忽啼求之(介词,它,指书具) 借旁近与之(代词,他,指仲永) 借一乡秀才观之 以钱币求之(代词,它,指仲永的诗) 余闻之也久(代词,方仲永很有才这件事) 不能称前时之闻(结构助词,的) 卒之为众人(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古今异义 (1)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古义:此。今义:判断词。) (2)或.以钱币乞之(古义:有的人。今义:或许、或者。) (3)其文理 ..皆有可观者(古义:文采和道理。今义:文章内容和文句方面的条理。)通假字 日扳仲永环谒于一人(通“攀”,牵,引。) 词类活用 (1)忽啼.求之(动词作状语,哭着) (2)伤.仲永(形容词作动词,为……感到惋惜) (3)父异.焉(形容词作动词,感到奇怪) (4)邑人奇.之(形容词意动用法,以……为奇) (5)宾客 ..其父(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宾客) (6)父利.其然也(名词意动用法,以……为利) (7)日.扳仲永环谒于一人(名词作状语,每天) 文言句式 判断句 金溪民方仲永,世吏耕。 省略句 (1)借(于)旁近与之(省略介词“于”,向) (2)不使(之)学(省略宾语“之”,代指方仲永) (3)令(之)作诗(省略宾语“之”,代指方仲永) (4)(余)还自扬州(省略主语“余”,我)

(5)受之(于)天(省略介词“于”,从) 《木兰诗》 一词多义 市: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名词,集市) 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动词,买) 古今异义 (1)卷卷有爷.名(古义:父亲。今义:父亲的父亲。) (2)木兰不用 ..尚书郎(古义:不愿做。今义:没有必要。) (3)雌兔眼迷离 ..(古义:眯着眼。今义:模糊不清。) (4)赏赐百千强.(古义:有余。今义:强壮,强大。) (5)安.能辨我是雄雌(古义:副词,怎么,如何。今义:形容词,安全,安详。) (6)唧唧复.唧唧(古义:副词,又。今义:动词,回复、答复。) (7)双兔傍地走.(古义:跑。今义:行走。) (8)策.勋十二转(古义:动词,记录登记。今义:名词,政策。) (9)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古义:名词,骑马的人,特指骑兵。今义:动词,骑马、骑车。)通假字 对镜贴花黄(“帖”通“贴”,粘贴。) 出门看火伴(“火”通“伙”。) 词类活用 愿为市.鞍马(名词作动词,买) 策.勋十二转(名词作动词,登记、记录) 文言句式 倒装句 问女何所思(“何所思”是“所思何”的倒装,宾语前置句) 省略句 愿为(之)市鞍马(省略介宾短语中的宾语“之”) 《孙权劝学》 文言虚词 以:蒙辞以军中多务(介词,以,用)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介词,以,把) 而:结友而别(连词,表顺承) 敏而好学(连词,表递进) 人不知而不愠(连词,表转折) 一词多义 当:卿今当涂掌事(动词,担当) 但当涉猎(助动词,应当) 就:蒙乃始就学(动词,从事) 指物作诗立就(动词,完成) 古今异义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 ..邪(古义:负责传授经学的学官。今义:一种学位名。) (2)但当涉猎,见往事 ..耳(古义:指历史。今义:过去的事。) 通假字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学期《伤仲永》(学案)

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伤仲永》(学案) 文本导读名师引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首先应该熟读课文,通过朗读来展现语言背后的意蕴,挖掘作者潜在的心绪,解读人物内含的情感,让学生不断地走近文本,从而使学生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也使人物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其次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掌握和积累文言词汇。最后启发学生探讨方仲永由天才变成普通人的原因,懂得天才出自勤奋的道理。 【文体感悟】 作者: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号半山,小字獾郎,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他出生在一个小官吏家庭。父益,字损之,曾为临江军判官,一生在南北各地做了几任县官。安石少好读书,记忆力特强,从小受到较好的教育,仁宗庆历进士。 嘉佑三年(1058),王安石上万言书,提出变法主张,推行富国强兵的政策,抑制官僚地主的兼并,强化统治力量,神宗熙宁二年(1069)任参知政事,次年任宰相,依靠神宗实行变法。因保守派反对,新法遭到阻碍。熙宁七年辞退。次年再相,九年再辞,还居江宁(今江苏南京),封舒国公,改封荆,世称荆公,卒谥文。王安石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散文,雄健简练。 相关链接:本文用“伤”字点出作者的写作意图。“伤”是哀伤,惋惜的意思,表达了作者对方仲永这样的人才“泯然众人”的哀伤、惋惜之情。本文采用随笔的形式而写,借一 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阐明某种观点。叙述是基础,阐明道理是核心。 1

【提纲挈领】 文章主旨:本文通过叙述方仲永因为父亲“不使学”,而从神童到“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说明天资固然重要,但没有良好的后天教育,再好的天赋也不可能得以发挥。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内容结构 一、全文可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第1、2段,简叙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 第二部分:第3段,作者阐明观点看法。 说明:第一部分以叙事为主,第二部分以议论为主。 二、内容结构示意图: 伤仲永 王安石 天资聪慧:忽啼求即书诗立就(利环谒不使学) 叙述经历才能衰退:不能称 才能丧尽:泯然众人 议论原因:受于人者不至 写作特点: 2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语文是中考的重要内容,想要学好语文一定要找对方法。那么你知道语文的复习提纲有哪些吗?下面小编给大家分享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欢迎阅读! 新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复习提纲 1、《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选自散文集《朝花夕拾》。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5月,第一次用“鲁迅”的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 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基石。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 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 2、《爸爸的花儿落了》选自小说《城南旧事》,作者林海音,台湾女作家。“爸爸的花儿落了”这个题目,语带双关,一方面指夹竹桃的败落;另一方面象征爱花的爸爸离开了人世。本文有两条线索:主线是爸爸爱花,副线是毕业典礼。 3、《丑小鸭》的作者是丹麦作家安徒生,他的童话作品另外还有《夜莺》《卖火柴的小女孩》《皇帝的新装》《海的女儿》等160多篇。本文中的丑小鸭最突出的特点是对美好生活的热切向往和追求。 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作者是俄国诗人普希金,史称“俄罗斯之父”,他的诗歌代表作有《自由颂》《致大海》《致恰达耶夫》、长篇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他的创作对俄国文学和语言的发展影响很大。《未选择的路》作者是弗罗斯特,美国诗人。他常被称为是“交替性诗人”。诗作有《白桦树》、《修墙》等。 5、《伤仲永》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作者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人又称王荆公。北宋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所谓唐宋八大家是指:唐代韩愈、柳宗元,宋代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他们的成就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初一语文伤仲永教案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一节课的内容 二、感知课文 抽三个同学起来分别朗读三个自然段。 三、理解课文 1、抽同学起来翻译第三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出与前面的 同学不一致的地方,最后教师讲解。 2、教师讲解“与”和“之”的分类,同学们把昨天做的关于这 部分的作业与同桌交叉改正。 3、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并回答,课文写了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那 几个阶段。然后教师讲解(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幼年作诗的非凡 才能和天赋。如:“即书诗四句”,“指物作诗立就”,“文理皆 有可观”。第二阶段,写十二三岁的方仲永才能大不如先前,“不 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写方仲永完全变成一个平庸之人, “泯然众人矣”)。 4、同学们思考并回答,这三个发展变化阶段的详略安排有何好 处(写仲永年少时天资聪慧,以“闻”的形式;写仲永十二三岁才 思“不能称前时之闻”,以“见”的形式;写方仲永最终平庸无奇,又以“闻”的形式。“见”和“闻”有机结合,叙述真切可信,课 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利其然”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 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 突出了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

5、让同学们自主合作讨论,作者是通过什么样的形式讲述仲永故事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四、归纳总结 先请几位同学起来回答文中的.主旨是什么,然后教师再总结。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关系。叙述方仲永从幼年时天资过人到长大后“泯然众人”的变化过程,点明他才能衰退的原因是“不使学”,是“其受于人者不至”,通过生动的事例得出具有普遍借鉴意义的道理,给人以深长的思考。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理解并记住文中的重点文言词句。 4、预习下一篇课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