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山东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精品文档9页

山东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精品文档9页

山东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精品文档9页
山东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精品文档9页

山东收音机工业发展史简述

30年代初期,无线电技术传入中国,因收音机价格昂贵,除部分商号外,私人很少购买。自省会电台1933年5月1日正式播音以后,济南自装矿石收音机的日渐增多,天线几如雨后春笋,触目皆是。

1937年12月27日,日军侵占济南。日伪当局大力发展收听工具,陆续购进日本和天津生产的三灯、四灯交流电收音机。据1945年统计,济南全市有收听工具约1万部。40年代后期,省内仅有少数私营电料行使用淘汰、流散的电子元器件,装配了少量的电子管收音机。

1949年12月,济南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成立,1950年改为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经营收、扩音机修理。1951年设立装配室,用上海产零部件小批量组装501、502型电子管收音机。同期青岛市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也组装了少量五灯电子管收音机。1958年起,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基础上组建的山东无线电器材厂开始小批量生产电子管直流收音机、五灯交流收音机,到1963年,共生产831台。1965年,该厂研制生产出国内首批电子管调频收音机,到1966年生产了250台,主要供各地广播站使用。1962年,青岛四方无线电厂和台西无线电器材厂的技术人员合作,设计制造了六灯二波段电子管收音机300台。其后到80年代初期,山东电子管收音机虽然断断续续仍有生产,但产量一直较低。

山东晶体管收音机的试制和生产始于60年代初期。1959年1月,山东省生建八三厂(1958年建厂,对内称山东省宝山劳动教养队,位于淄博市)设立半导体技术研究所(1963年11月被省科委命名为山东省半导体研究所),当年研究成功单晶硅,并以自制的单晶硅生产出高、低频三极管,填补省内空白。1961年,山东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二晶体管来复式收音机,次年投入批量生产。1963年,该厂试制成功便携式六管外差中波段晶体管收音机,1965年3月通过鉴定,投入批量生产。1961年,青岛无线电研究所利用自己研制的锗低、高频三极管,组装了山东省第一台八管外差式收音机。

1961年生建八三厂半导体技术研究所收音机研制小组利用日本的收音机机壳并仿

其线路,在省内首家安装成功六晶体管超外差式收音机样机。1962年又利用北京牡丹收音机机壳安装两台全锗七晶体管袖珍收音机。同时参考北京牡丹收音机和日本机式样,重新设计七管袖珍机机壳,1963年压铸成功,并投入生产。1963年,试制成功一批全硅管及硅锗管混装的七晶体管袖珍收音机。1964年为满足农村广播事业的需求,试制了四管便携式超外差收音机,并和七管袖珍机同时投产。

1965年7月,济南无线电厂试制成功并投产了三管来复式晶体管收音机。1963年至1965年,青岛台西无线电器材厂试制成功三管来复式便携晶体管收音机、六管外差式便携晶体管收音机和八管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但因条件限制,只生产了几十台。

从1962年起,山东晶体管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1965年,共生产晶体管收音机1053台,占全国收音机总产量的0.13%。

1966年至1976年,因各地广播站的建立和收音机需求量的激增,山东收音机生产发展较快。1966年,产量突破1万台,是1965年产量的10倍。1970年,生产13.5万台,

占全国收音机总产量的4.2%。1976年,产量达到51.1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5.3%;收音机品种从4种增加到25种,其中,便携式10种,年产34.22万台,占全省收音机总产量的67%;台式14种,年产16.71万台,占全省收音机总产量的32.7%;袖珍式2种,年产0.153万台,占全省收音机总产量的0.3%。

1977年至1988年,山东收音机生产出现了大起大落的局面。1977年至1981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当时电视机、收录机尚未普及的情况下,收音机一度成为畅销产品,许多电子企业由于生产任务不足,便转产收音机,致使全省收音机年产量大幅度增加,1977年为50多万台,1980年达到190万台,1981年又猛增到210万台,占全国总产量的5.2%。1981年,生产厂家达到34个。收音机的供应量大大超过了社会需求量,加上产品档次低,竞争力差,出现了严重的积压、滞销,生产企业被迫停产或减产,许多产品只得削价处理,经济效益大幅度下降。1982年,12个以收音机为主要产品的企业中,有9个亏损,配套元器件生产厂也随之出现滞销、停产现象,全省电子工业出现了全行业亏损,多数生产收音机的企业转产其他产品,有的关闭,收音机年产量不断下降,到1985年底,收音机生产基本停止。1986年生产21.4万台,1988年产量只有5.3万台。

至1988年,山东电视机厂、济南无线电三厂、青岛电视机厂、青岛无线电厂、淄博电视机厂、淄博无线电七厂、烟台无线电二厂、潍坊无线电二厂、潍坊无线电厂、泰安无线电总厂、济南无线电十三厂累计生产收音机为920.5万台,占全省收音机总产量的86.6%。

此外,省内的青岛电视机厂一分厂、山东半导体研究所(生建八三厂,东方红牌)、山东电讯十一厂、胶南无线电厂、胶县无线电厂、烟台无线电五厂、潍坊计算机公司、黄县无线电厂(双蝶牌)、八〇五一厂(金杯牌、金蝶牌、仙鹤牌)、青岛无线电三厂(玫瑰牌)、济宁无线电厂、聊城广播器材厂、临清半导体器件厂、临沂无线电厂(银雀牌)、青岛微电机厂(樱花牌)、青岛第一仪器厂(天鹅牌)、济南无线电二厂、山东电讯七厂、高唐无线电二厂、泗水无线电厂、青岛晶体管实验所(海鸥牌)、青岛半导体研究所、栖霞无线电厂、济南无线电一厂、山东省无线电厂、威海无线电三厂(红蕾牌)、文登无线电厂(泰山牌和玲兰牌)、烟台无线电六厂(渤音牌、春燕牌)、荣成无线电元件厂(海鹰牌)、德州无线电厂(东方红牌、梅花牌)、山东电子设备厂、济南无线电六厂、济南半导体四厂等企业都生产过收音机。

“泰山”牌收音机

山东无线电器材厂(1958年10月,在山东人民广播电台修理服务部的基础上筹建,12月正式投产。1962年改称广播服务部,1965年改称山东广播器材实验厂,1967年改为山东无线电二厂,1968年改称山东广播器材厂, 1979年9月改为山东电视机厂)生产。

1958-1963年,先后试制生产电子管直流收音机350台,电子管三灯、五灯、六灯交流收音机481台。

1962-1964年,生产二管晶体管收音机3350台。

1963年,着手设计和试制泰山牌6101型便携式六管超外差中波收音机,并在设计中参考了日本和国内晶体管收音机的有关资料,吸取了同类产品的优点,使该机性能可靠,灵敏度高,选择性好,声音悦耳,造型新颖,并有外护皮套,携带方便。

1965年3月该机通过鉴定并批量投产。这是山东省中档半导体收音机批量生产最早的机型。

1966年,该厂设计了3101型、3102型便携式三管超外差中波收音机,结构简单,价格较低,使用方便。

1971年设计的7201型便携式七管二波段三级收音机,吸取国内同类机型的优点,电源采用硅稳压管,提高了稳定性;输出部分采用自耦式变压器,提高了输出的效率和频率响应;外壳配有铝网和金属件,并有外护皮套,美观大方;内部结构合理,装修方便;电源使用1号电池,经久耐用,成为该厂收音机产量最多的品种。

1973年设计的7202型七管二波段三级收音机,采用直径100毫米扬声器,变压器推挽输出,输出功率大,声音宏亮,成为该厂主要产品之一。

1977年设计的7101型便携式单波段四级收音机,结构简单,造价低。此外,该厂1975年还曾设计并生产了150台1404型交直流两用便携式四波段调幅收音机,采用14只晶体管,琴键式开关,椭圆型扬声器,并备有外接耳机和扬声器插孔,指示灯照明按钮,其电性能达到部颁二级机标准,并在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二级便携式第四名,但因成本较高,未大量生产。

从1979年起,该厂以生产电视机为主,停止了收音机的生产。1958年到1978年,该厂累计生产各种收音机406 202台。

“泉城”牌收音机

济南无线电厂(1962年,济南市中区个体手工业者联合成立市中区电器社,1964年,改名为济南市手工业管理局无线电厂,1965年改名济南无线电厂,1975年改名济南无线电三厂,1982年与5县11乡的乡镇企业及济南市社会科学研究所联合组建山东三联电子公司)生产。

1965年7月,试制成功0.5W六晶体管泉城牌JSK-611型收扩两用机和手提式木壳(当年改为塑料壳)再生来复式晶体管收音机。

1966-1967年,试制成功便携式JP-401型收音机、JP-301型三管便携式外差收音机和JSK-711型收、扩两用机。

1968-1975年,先后试制并生产了JP-303型台式机、JP-305型便携式机,JP-601型袖珍式机,JP-701型便携式机,JP-901型、JP-702型台式机等多种收音机。

1977年9月试制成功JP-7105型木壳台式七管收音机。

1978年,该厂与香港宝通电子有限公司洽谈,开展来件装配7603型袖珍式收音机业务。

1980-1985年,先后投产了JP-7105-1型台式机、JP-7106型立式机、JP-7107型便携机、JP-7105-2型台式机、JP-6103型袖珍机、JP-7105-4型台式机、JP-1010型台式机等

产品。从1985年起,该厂收音机产量大减,1987年停产。累计总产量为1 359 386台,是山东省生产收音机最多的厂家之一。

“长征”牌收音机

济南红卫无线电厂(前身是济南历下区制盒厂,1968年称济南红卫无线电厂,1979年称济南无线电十三厂)生产。该厂先后生产便携式六晶体管收音机等126.76万台,是山东收音机总产量过100万台的四个厂家之一,但因技术力量薄弱,产品式样单一,质量一般化,成本较高,造成大量积压。80年代初企业陷入困境,产品无销路,严重亏损,于1982年9月关闭。

“海燕”、“海歌”、“红声”牌收音机

青岛无线电总厂(1965年12月,青岛台西无线电器材厂、无线电元件一厂、二厂、三厂和无线电模具厂合并组成青岛无线电总厂。1969年改名为青岛无线电厂,1988年6月改为青岛电视机厂无线电分厂)生产。

1963年5月,台西无线电器材厂开始设计研制晶体管收音机。8月,试制成功青岛牌三管再生来复式收音机两台。

1964~1965年,先后试制出六管外差便携式收音机和八管袖珍收音机。这三种晶体管收音机产品,因受当时工厂的经济、技术条件的限制均未能形成批量生产能力。

1966年6月,青岛无线电总厂参照上海美多牌收音机线路并加以改进,试制成功海燕牌H1-7A型七管便携式单波段收音机,青岛市无线电公司对样机进行鉴定后,在全市组织了模具会战,为批量生产创造条件,当年10月开始批量生产,至年底生产140台,该产品在山东省经济委员会组织的同类新产品评比中获第一名,这是青岛市首批投放市场的晶体管收音机。

1968年12月,该厂按照全国联合设计的四管和五管晶体管收音机,先后试制成功海燕牌H1-4B、H1-4C型四管便携式收音机和H1-5A型五管来复外差式便携收音机,翌年投入生产。

1969年7月,青岛无线电厂试制出海燕牌5701型五管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翌年投入批量生产。

1971年11月,试制并批量生产海燕牌72601型六管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

1972年3月,试制投产红声牌T-602型六管二波段台式收音机,成为山东省第一种投放市场的台式二波段晶体管收音机,该机在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质量评比中获三级台式机(二波段)第四名。

1974年5月,试制出红声(海燕)牌H-604型六管便携式收音机,1975年1月通过省级鉴定后投产,其特点是采用4英寸大扬声器和170毫米磁棒,1号电池供电,功率大,音质好,受到用户欢迎。

1975年2月,在四机部组织的全国高级收音机攻关中,试制成功海燕牌H—901型九管OTL便携式晶体管收音机,但因普及性差,市场狭窄,仅生产了几台样品。同年8月,研制成功海燕牌H-2型六管二波段台式三级收音机,11月投产,经试销,很受欢迎。

1979年3月通过鉴定,一直生产到1983年,是该厂产量和经济效益都最高的产品,也是山东省产量较高的一种收音机。

1979年10月,研制成功海燕牌2T31型13管三波段二级台式收音机,该机1982年获青岛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并在全省第四届收音机评比中获二级收音机第一名。

1980年3月~1981年12月,又研制出海燕牌H—614型六管便携式、红声牌T—601型六管单波段台式、红声牌T—802型八管二波段交直流台式和海歌牌3T32型八管三波段三级台式晶体管收音机。

1982年,研制出青岛市第一台海歌牌2T33型12管四波段双声道三分频全硅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同时研制成功的还有海歌牌3T21型六管二波段台式三级晶体管收音机。

1983年,青岛无线电厂试制出海歌牌4T11型六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海歌牌4X—1型袖珍式晶体管收音机。其中,9月份试制出的海歌牌4X—1型袖珍式收音机是青岛市最后开发的一个收音机新产品。到1985年停产,该厂累计生产各种收音机88万台。

“红灯”、“青岛”牌收音机

青岛无线电二厂(1969年9月,青岛市决定将市工会所属“五七”工厂改名为青岛无线电二厂,成为青岛市生产收音机的第二个专业厂,1979年改为青岛电视机厂)生产。

1969年,试制成功“五七”牌五晶体管外差式收音机,至年底生产500台。由于该机性能指标平平,再未生产。

1970年3月,在五七牌电路的基础上,改进外观造型,试制投产红灯牌QD-501型五管台式单波段收音机。8月,试制出QD-601型六管台式晶体管收音机,翌年投入批量生产。

1972年4月,试制完成红灯牌(青岛牌)7301型七管三波段台式晶体管收音机,该机在第六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三级台式机(三波段)第五名。同时还将QD-501型台式晶体管收音机改为六管单波段QD-602型台式晶体管收音机,该机深受用户欢迎,生产持续到1979年,成为山东省收音机总产量较高的品种之一。

1975年,四机部组织全国高级收音机攻关,该厂试制成功青岛牌571型六波段57管收音机。

1976年4月,试制成功并批量投产了TS4-10型九管四级交直流台式收音机,该机在1979年第七届全国收音机评比中获四级台式机音质单项奖。

收音机的百年辉煌发展史

收音机的百年辉煌发展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 收音机的出现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 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 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 的结果。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 的存在。1895年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 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 Guglielmo Marco 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收音机的更新换代也很快。 发展中的第一个阶段 时间:出现到20世纪初 19世纪四十年代,是电气的广泛应用的时代。 主要的成果有:第一,新能源的大规模应用, 如电力,煤炭等。第二,内燃机的发明解决了 长期困扰人类的动力不足的问题。第三,第三, 通讯工具的发明。收音机的出现也是关乎于这 个时代。刚开始出现的收音机在形态上都是比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0.1一1.75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0.2一0.4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 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 );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无线通信的发展历程

无线通信系统的发展历程与趋势 现代无线通信系统中最重要的两项基础是多址接入(Multiple Access)和双工(Multiplexing)。从1G到4G的无线通信系统演进史基本上就是在这两项技术上进行不断改进。 多址接入技术为不同的用户同时接入无线通信网提供了可能性。给出了三种最典型的多址接入技术:FDMA、TDMA和CDMA的比较。 双工技术为用户同时接收和发送数据提供了可能性。两种最典型的双工技术:FDD模式和TDD模式。 中国无线通信科技发展史和未来走向范文 当今,全球无线通信产业的两个突出特点体现在:一是公众移动通信保持增长态势,一些国家和地区增势强劲,但存在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二是宽带无线通信技术热点不断,研究和应用十分活跃。 1 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随着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信息化,人们要通信息化开创新的工作方式、管理方式、商贸方式、金融方式、思想交流方式、文化教育方式、医疗保健方式以及消费与生活方式。无线通信也从固定方式发展为移动方式,移动通信发展至今大约经历了五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年代初至50年代初,主要用于舰船及军有,采用短

波频及电子管技术,至该阶段末期才出现150MHZ VHF单工汽车公用移动电话系统MTS。 第二阶段为50年代到60年代,此时频段扩展至UHF450MHZ,器件技术已向半导体过渡,大都为移动环境中的专用系统,并解决了移动电话与公用电话网的接续问题。 第三阶段为70年代初至80年代初频段扩展至800MHZ,美国Bell研究所提出了蜂窝系统概念并于70年代末进行了AMPS试验。 第四阶段为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为第二代数字移动通信兴起与大发展阶段,并逐步向个人通信业务方向迈进;此时出现了D-AMPS、TACS、ETACS、GSM/DCS、cdmaOne、PDC、PHS、DECT、PACS、PCS等各类系统与业务运行。 第五阶段为90年代中至今,随着数据通信与多媒体业务需求的发展,适应移动数据、移动计算及移动多媒体运作需要的第三代移动通信开始兴起,其全球标准化及相应融合工作与样机研制和现场试验工作在快速推进,包括从第二代至第三代移动通信的平滑过渡问题在内。 2 第一代无线通信系统 采用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技术组建的模拟蜂窝网也被称为第一代(First Generation,下称1G)无线通信系统。这些系统中,话务是主要的通信方式。由于采用模拟调制,这些

工业设计史 第二章 手工艺设计阶段 概述

第二章手工艺设计阶段概述 距今七八千年前,人类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分工,从采集、渔猎过渡到了以农业为基础的经济生活。这一时期,人类发明了制陶和炼铜的方法,这是人类最早通过化学变化用人工方法将一种物质改变成另一种物质的创造性活动。随着新材料的出现,各种生活用品和工具也不断被创造出来,以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都为人类设计开辟了新的广阔领域,使人类的设计活动日益丰富并走向手工艺设计的新阶段。 手工艺设计阶段从原始社会后期开始,经过奴隶社会、封建社会一直延续到工业革命前。在数千年漫长的发展历程中,人类创造了光辉灿烂的手工艺设计文明,各地区、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设计传统。在设计的各个领域,如建筑、金属制品、陶瓷、家具、装饰、交通工具等方面,都留下了无数的杰作,这些丰富的设计文化正是我们今天工业设计发展的重要源泉。 手工艺设计阶段有两个重要的特点。一是由于生活方式和生产力水平的局限,设计的产品大都是功能较简单的生活用品,如陶瓷制品、家具以及各种工具,其生产方式主要依靠手工劳动。一般是以个人或封闭式的小作坊作为生产单位,生产者和设计者往往就是一个,生产者可以有自由发挥的余地,因而生产出的产品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装饰成为体现设计风格和提高产品身价的重要手段。这一点与现代批量生产的方法完全不同。二是由于设计、生产、销售一体化,使设计者与消费者彼此非常了解,这就在设计者与使用者之间建立了一种信任感,使设计者有一种对产品和使用者负责的责任心,努力满足不同消费者的不同需要,因而产生了众多优秀的设计作品。 设计反映着时代的思想,它既体现了人民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又体现了社会生产水平和人在自然界所处地位的变迁。由于各国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特点,形成了各自不同的设计发展轨迹,为此本章将分中国手工艺设计和外国手工艺设计两部分来简述手工艺发展的概况。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上海地方志》——上海广播电视发展史 第一节 沿革 20 世纪 20 年代,上海开始设立无线电广播电台,同时, 市场上出现外国的收音机。民国 12 年( 1923 年)1 月,美 商与华商创办了中国无线电公司,自建广播电台,并出售收 音机。其时,全市有 500 多台收音机接收该台的广播。翌年 10 月,苏祖国等 7 人在上海开设了第一家民族资本的无线电 亚美无线电股份有限公司。生产 1001 型矿石收音 机和国内第一台自行设计、制造的亚美牌 1651 型五灯中波 到五灯的电子管收音机。民国 25 年,全上海收音机的拥有 量约 10 万台,绝大多数是外国制品。 民国 26 年抗日战争爆 发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受到打击。趋于停滞状态。抗日战 争胜利后,上海收音机制造业得到恢复和发展,并新增了宏 音无线电器材厂、利闻无线电机厂等一批收音机制造厂。民 国 36 年,上海无线电工商企业有 235 家。但由于成套无线 电零件从国外进口,并低价销售组装收音机,使上海收音机 约有 30% 以上工厂处于停工和半停工状态, 从事收音机及其 零件制造的企业仅 7 家,从业人员共 100 余人。 1949 年 5 月上海解放, 国家在政策上扶植无线电私营企业, 1952 年 7 工厂 超外差式收音机。此后, 中雍无线电机厂等单位相继生产 制造业处于困境之 中。至民国 37 年,上海无线电制造业中

月,建立了第一家国营无线电整机骨干企业——华东人民广 播器材厂,翌年改名为上海人民广播器材厂。重点发展电子 管收音机、扩音机。这一时期国内第一家专业从事录音机制 造的钟声电器工业社生产出第一台 101 型钟声牌钢丝录音机 和第一只录、放、抹复合磁头。 1953 年,月产量达 20 台。 1956 年 1 月,上海市电讯电器工业公司成立, 该公司对原有无线电企业进行裁并改组,组成 专业分工生产电子仪器、收音机、扩音机、扬声器、录音机 等产品。 当年生产收音机 6.85 万台、 扩音机 3372 台。1958 年 3 月,国内第一台全国产化晶体管汽车收音机问世。同年 7 月,上海广播器材厂研制成功两台上海牌 101 型 44 厘米 电子管黑白电视机。 1960 年起,在从轻、纺工业系统中划 给仪表电讯系统的 10 家大厂中,结合调整部分工厂,组建 了上海无线电二厂、三厂、四厂等 12 家骨干大厂,为发展 国产化广播电视产品奠定了基础。这些大厂一开始就研制开 发收音机、扩音机等产品。上海无线电三厂于 1960 年试制 成功 663 —2— 6 型六灯三波段收音机, 在全国第一届收音机 评比中获第一名。 1962 年,该厂研制成功国内第一台全国 产化晶体管收音机,同时建立了国内第一条晶体管收音机流 水生产线。上海无线电四厂的 593—2 型、 593 — 4 型收音机 获一等奖。 1961 年,上海无线电二厂为北京人民大会堂提管理无线电、 有线电、电灯泡、日用电器、胶木、蓄电池等 6 个制造业,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浅析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历史与最新趋势 摘要:文章主要追溯了国内外无线充电技术在近一百年里的发展历史。通过对无线充电技术最新发展现状的解读,浅析其当今发展的四大趋势,即发展领域扩展化、发展动力多重化、实现方式多样化与智能化以及发展瓶颈明朗化,并就该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展望。 关键词:无线充电;历史;发展现状;趋势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进步,人们对充电方式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无线充电,顾名思义,就是在不借助金属导线以及其他物理连接的条件下,以空气为介质实现电能传输,为设备进行充电。现阶段无线充电技术主要实现方式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变化的电流通过线圈产生磁场实现电能传输的电磁感应式,第二种是利用电磁耦合共振效应的电磁共振式,第三种是将电力以微波的形式辐射到接收端的电磁波辐射式。目前,无线充电技术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1 发展历史与现状 1.1 国外发展历史与现状 无线充电技术(Wireless Charging Technology,WCT)并不是一项新兴的技术,早在1890年,克罗地亚的发明家、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就提出一个大胆的构想:把地球作为导体,在地球与电离层之间建立起低频共振,利用环绕地球的表面电磁波来远距离传输电力,并且将这一设想付诸于实践。虽然这项研究最终因经费被撤、危险系数过高等原因终止,但却为人们打开了无线充电技术梦想的大门。在随后的几十年中,研究人员沿着特斯拉的脚步,对该技术有了非常多的探索,也取得了一些成就。 2007年6月,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研究团队利用电磁共振器和电源隔空点亮了一盏2 m开外的60 W电灯泡。日本昭和飞机工业公司在2009年At International 会展上展出了基于电磁感应原理无线传输电力的非接触式电源供应系统。2010年9月,日本富士通公司利用磁共振技术实现设备无线充电。2011年7月第一辆无线充电电动车在韩国首尔公园试运。2012年9月,诺基亚发布的两款智能手机:Lumia920和Lumia 820,可实现无线充电,引发公众热议。2013年芬兰首都机场,为乘客免费提供无线充电器。2013年3月,苹果公司的一项名为“保护外套综合感应充电技术”的发明专利申请书曝光。在各经济大国的研究团队与企业的共同努力下,无线充电技术有了质的飞跃,它已经从最初的概念设想发展到如今的生活实用地步。 1.2 国内发展历史与现状 我国在无线充电技术领域的起步滞后于国外,目前还处于研究的初级阶段。在国外市场旋风般的影响下,近十年来我国的无线充电技术取得了一些进展。

工业设计史

工业设计史 装饰艺术运动的概况和特点: ①20世纪初以机械化为特征的新时代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新的材料的运用比如钢铁、玻璃 ③“装饰艺术”运动是基于对矫饰的“新艺术”运动的反对 ④主张机械的美,但在很大程度上,依然是传统的设计运动 ⑤服务对象是富足的上层阶级,是少数的资产阶级的权贵 学习装饰艺术运动的意义 ①装饰艺术运动在20世纪30年代兴起,到30年代成为一个国际性的流行风格,影响到几乎设计的各个方面,是本世纪非常重要的一次设计运 ②它本身的折衷立场为大批量生产提供了可能性 ③装饰艺术运动是装饰运动在20世纪初的最后一次尝试,它采用手工艺和工业化的双重特点 ④装饰艺术运动在装饰和设计手法上为我们提供了大量可参考的重要资料。 ⑤关于东方和西方的结合、人情化和机械化的结合的尝试,成为80年代后现代主义时期重要的 研究中心 现代主义设计产生的背景 1、生产力的发展,工业技术的极大发展导致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改变 2、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在功能外形、安全性和方便性等方面存在的问题 3、传统的设计运动都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 4、设计界面临的两个问题:①社会需求和商业需求②改变设计的服务对象 认识现代主义设计的意义 1有助于对20世纪设计的认识和了解②现代主义设计是20世纪设计的核心,不但深刻的影响到整个世纪的人类物质文明和生活方式,同时,对本世纪的各种艺术、设计活动都有决定性的冲击作用。 ③现代主义建筑设计是20世纪初在欧美同时产生的最重要的运动之一,建筑师们积极从设计观念、设计风格和形式,建筑材料和建筑方式各个方面进行探索,目的是为了引入民主主义的精神或者是奠定了一种新的政治制度的基础 ④从对现代主义建筑的认识和了解着手,可以从一个方面了解到现代主义的精神和意义,同时也将有助于我们对现代主义以后的种种思想潮流和设计风格有一个正确的把握和认识。 现代主义建筑和设计的观念定义 ①社会目标的反映,其几何规则性肯定,人类对于理解和控制自己环境的希望②民主、精英、理想、乌托邦主义③接收技术上的进步,强调新材料的应用④创造新的形式,简单的几何形状,具有功能意义的倾向 俄国构成主义设计运动 ①颂扬机器的特征,提倡用工业精神来改造社会生活②认为艺术应该取决于现代材料(玻璃、钢材)③艺术的形式应该是抽象的几何形式④把结构当成是建筑设计的起点⑤热衷于科学技术⑥为阶级国家服务代表人物:塔特林、李西斯基、康定斯基 荷兰风格派杜斯伯格风格派和包豪斯的相似之处:①努力把设计、艺术、建筑、雕塑联合和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总体②它强调艺术家、设计师、建筑家的合作③他们强调联合基础上的个人发展,强调集体和个人之间的平衡 ●包豪斯 设计教育特点:①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因袭、墨守成规②将手工艺与机器生产结合起来,提倡在掌握手工艺的同时,了解现代工业的特点,用手工艺的技巧,创作高质量的产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摘要:认知无线电是一种通过与其运行环境交互而改变其发射参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新的智能技术,其核心思想是CR具有学习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交互 信息,以感知和利用在该空间的可用频谱,并限制和降低冲突的发生,认知无线电就是通过频谱感知(Spectrum Sensing )和系统的智能学习能力,实现动态频谱分配(DSA dynamic spectrum allocation )和频谱共享(Spectrum Shari ng )。本文主要分析认知无线电的起源,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概要,认知无线电的相关标准化进程以及认知无线电的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对认知无线电进行一个概述,从而加深对无线电的认知与了解。关键字:认知无线电、起源、关键技术、标准化、应用 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香农信息理论,这些通信系统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从而导致适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另一方面,已经分配给现有很多无线系统的频谱资源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为解决无线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如链路自适应技术、多天线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能提高频谱效率,但仍受限于Sha nnon理论。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大量研究表明:ISM频段以及适用于陆地移动通信的2GHz 左右授权频段过于拥挤,而有些授权频段却经常空闲。因而提出了认知无线电。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它通过感知频谱环境、智能学习并实时调整其传输参数,实现频谱的再利用,进而显著地提高频谱的利用率,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那些空闲的频谱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1.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世界工业设计历史和发展趋势

世界工业设计历史和发展趋势,湖南华曙高科来告诉你 工艺,对人类的影响可谓深远。快速成型,已经成为了现代模具工艺的潮流! 你是否还在为不知道如何追逐高效、经典、快速而犯愁呢?快速成型湖南华曙高科希望通过对工艺历史的介绍,来让你更加了解S LS 激光快速成型、快速模型等技术,让你们能更快速融入世界! 工业设计概念究竟是什么时候被人类提出的?估计谁也无法给一个准确的时间。大部分设计师和美学家比较认同。工业设计诞生于一次世界大战前后的一段时间。因为在一战之前,欧洲的主流设计仍然带有浓重的怀旧和中世纪风格,人们生活在浪漫的生活愿景中。 一战爆发之后,社会的动荡打碎了人们的幻想,设计师们认为只有通过设计出来的工业品改造人们的价值观,才可以拯救陷入战火泥潭的人类。于是,以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为首的学院派开始用自己的作品对社会进行工程化改造。 美国风格:设计是赚钱的工具 很多人都认为欧洲流派的产品设计风格和美国基本是一样的,因此很多IT产品的设计评论都被冠以欧美风格的雅号。其实这里面有些许理解上的偏差。美国是一个只有几百年历史的移民国家,在工业革命之后,美国的工业产品其实谈不上有什么设计理念。美国的工业设计精髓依然来自于德国包豪斯流派,学院杰出代表格罗佩斯、汉斯?迈耶、米斯凡德洛等数百顶级设计师战后移居美国,为没有理念指导的美国工业设计注入了强心剂。但美国人的设计风格和欧洲仍然存在

巨大的差异。欧洲人认为设计可以改造生活,而美国人认为设计是赚钱的工具。导致欧美设计理念根本决裂的差异是工业化极为发达的美国造就了以中产阶级为代表的主流社会,他们习惯于做完设计再进行总结,而非一开始就确定目标。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美国人的设计夹杂了世界各国的设计风格,成为一种“万精油”式的国际化风格,IT产品也受到一定影响。例如台式机、笔记本、MP3等产品吸收了大量日韩和欧洲的设计风格,既有粗犷的实用主义风格,又有精致的唯美风格。进入21世纪之后,大量的美国IT企业将设计部门都建立在了日本和韩国,例如IBM Thinkpad、柯达V550等等。 欧洲风格:用设计改造生活 如果问全世界哪个地方的人们生活质量最高?毫无疑问,是美丽的欧罗巴。欧罗巴的确是这个地球上最具创造力和想象力的地方。从文艺复兴到工业革命,欧洲人时刻想的是做些什么可以改变他们的生活。在每一次改变中,欧洲人总能提炼出有价值的东西来。工业设计也是如此。欧洲人崇尚的是用设计改造生活的理念。例如严谨的德国人,考虑的是设计和人之间的物理关系,设计思路冷静,但缺乏火力。因此,有人说德国的产品是世界上最可靠,但也是最古板的产品,例如西门子的手机、奔驰的轿车等等。而北欧人虽然具备比德国人更多的浪漫细胞,但骨子里依然是理性的,例如诺基亚的手机,虽然每一代都有巨大的功能提升,但外形总没有巨大的突破,虽然近几年融入了很多国际化设计的元素,但终究还是典型的稳定型风格。相对于欧罗巴北部,欧罗巴南部的设计风格就要活跃很多,这可能和文艺复兴

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的发展史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08级2班 200805010223 张威

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 收音机的出现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还是必须 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通讯」;整个无 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的结果。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 在。1895年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 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 ( Gug lielmo Marco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收音机的更新换代也很快。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摘要:认知无线电是一种通过与其运行环境交互而改变其发射参数从而提高频谱利用率的新的智能技术,其核心思想是CR具有学习能力,能与周围环境交互信息,以感知和利用在该空间的可用频谱,并限制和降低冲突的发生,认知无线电就是通过频谱感知(Spectrum Sensing)和系统的智能学习能力,实现动态频谱分配(DSA:dynamic spectrum allocation)和频谱共享(Spectrum Sharing)。本文主要分析认知无线电的起源,认知无线电的关键技术概要,认知无线电的相关标准化进程以及认知无线电的应用场景等多个方面,对认知无线电进行一个概述,从而加深对无线电的认知与了解。 关键字:认知无线电、起源、关键技术、标准化、应用 随着无线通信需求的不断增长,对无线通信技术支持的数据传输速率的要求越来越高。根据香农信息理论,这些通信系统对无线频谱资源的需求也相应增长,从而导致适用于无线通信的频谱资源变得日益紧张,成为制约无线通信发展的新瓶颈。另一方面,已经分配给现有很多无线系统的频谱资源却在时间和空间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闲置。为解决无线频谱资源紧张的问题,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无线通信理论与技术,如链路自适应技术、多天线技术等。这些技术虽然能提高频谱效率,但仍受限于Shannon理论。 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的大量研究表明:ISM频段以及适用于陆地移动通信的2GHz左右授权频段过于拥挤,而有些授权频段却经常空闲。因而提出了认知无线电。认知无线电是一种智能频谱共享技术。它通过感知频谱环境、智能学习并实时调整其传输参数,实现频谱的再利用,进而显著地提高频谱的利用率,通过从时间和空间上充分利用那些空闲的频谱资源,从而有效解决上述难题。 1.认知无线电的发展历程 认知无线电的概念是由Joseph Mitola博士在1999年提出的,他认为认知无线电可以使SDR从预置程序的盲目执行者转变为无线电领域的智能代理,并在论文中描述了认知无线电如何通过无线电知识表示语言(RKRL)来提高个人无线业务的灵活性。2004年Rieser支出认知无线电不一定必须有SDR的支撑,他提出基于遗传算法的生物启发认知模型更适用于可快速部署的灾难通信系统。该认知模型可对无线电系统的物理层和MAC层烦人演进建模,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包括用于监听无线环境,进行信道建模的无线信道遗传算法(WCGA)、演进并自适应无线环境的无线通信遗传算法(WSGA)和根据无线电信道模型和无线电参数,监视并改变系统的状态,以决定如何适应无线电的认知监视系统(CSM)。 2003年5月,FCC召开了无线电研讨会,讨论了利用认知无线电技术实现灵活频谱利用的相关技术问题。并且对从频谱管理的角度出发对认知无线网进行了官方定义,认为认知无线电是指能够通过与工作环境的交互,改变发射参数的无线电设备。针对频谱利用率低的现状,FCC提出采用认知无线电技术实现“开放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GB-LBS98YT-BS8CB-BSUT-BST108】

1.无线电导航的发展历程 无线电导航是20世纪一项重大的发明 电磁波第一个应用的领域是通信,而第二个应用领域就是导航。早在1912年就开 始研制世界上第一个无线电导航设备,即振幅式测向仪,称无线电罗盘(Radiocompass),工作频率一兆赫兹。1929年,根据等信号指示航道工作原理,研制了四航道信标,工作频率为一兆赫兹,已停止发展。1939年便开始研制仪表着陆系统(ILS),1940年则研制脉冲双曲线型的世界第一个无线电定位系统奇异(Gee),工作频率为28一85兆赫兹。1943年,脉冲双曲线型中程无线电导航系统罗兰A(Loran-A)投入 研制,1944年又进行近程高精度台卡(Dessa)无线电导航系统的研制。 1945年至1960年研制了数十种之多,典型的系统如近程的伏尔(VOR)、测向器( D ME)、塔康(Tacan)、雷迪斯特、哈菲克斯(Hi-Fix)等;中程的罗兰B(Loran-B)、低频罗兰(LF-Loran)、康索尔(Consol)等;远程的那伐格罗布((Navaglohe)、法康(Facan)、台克垂亚(Dectra)、那伐霍(Navarho),罗兰C(Loran-C)和无线电网(Radionrsh)等;超远程的台尔拉克(Delrac)和奥米加(Omega)与。奥米加;空中交通管制的雷康(Rapcon)、伏尔斯康(VOLSCAN)、塔康数据传递系统(Tacandata-link)和萨特柯((Satco)等,另外还有 多卜勒导航雷达(Doppler navigation tadar),这期间主要保留下来的系统如表1 表1主要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运行年代表 1.1 无线电导航发展的重大突破 1960年以后,义发展了不少新的地基无线电导航系统。如近程高精度的道朗((TORAN)、赛里迪斯(SYLEDIS)、阿戈(ARGO)、马西兰(MAXIRAN)、微波测距仪(TRISPONDER)以及MRB-201,NAV-CON,RALOG-20,RADIST等等;中程的有罗兰D (Loran-D)和脉冲八(Pulse8)等;远程的恰卡(Chayka);超远程的奥米加((Omega与);突破在星基的全球导航系统,还有新的飞机着陆系统。同时还开始发展组合导航与综合导航系统,以及地形辅助导航系统等。表2列出几种常用的系统及主要性能与用量。 表2几种常用的地基系统性能与用量 *D为飞行距离。

广东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广东省收音机工业发展史 广东电子工业的起源与广播事业密切相关。建国前,广东既没有生产电子元器件的工业,也没有生产电子整机的工业,仅在广州等城市设有一些从事修理收音机的私人店铺。广州解放之后,在接管国民党广播电台的基础上,先后于1949年底和1950年,建立了广州人民广播电台和广东人民广播电台。随着广播事业的发展,使用收音机的人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无线电器材修造业不断增多。50年代初,广州、汕头等城市有几十家从事维修收音机和经营无线电器材的个体店户,并有少数家庭作坊开始生产收音机的配件。1950年广东(州)人民广播电台服务部(广州广播设备厂前身)成立,从事广播器材的生产与维修。1954年,该服务部何英毅等人开发并批量生产直流电子管收音机,装备全省各地台风警报站、气象站。 1956年4月,在合作化高潮中,广州市将私人无线电修理店组建成广州曙光无线电修配生产合作社、广州南方无线电机生产合作社等;汕头市将德华、锦记、益光等13家私营电器、无线电行和修理店组建为汕头市无线电生产修造合作社。同年12月,在广州市水电安装公司机电修配所无线电维修部的基础上,组建了广州无线电装修厂。这些合作社

(厂)主要从事收音机、扩音机的修理,并开始试制收音机、扩音机。是年广州无线电装修厂和曙光无线电修配生产合作社分别开发出红棉牌、海鸥牌电子管五灯交流收音机。该机型是电子管台式机,用木三夹板做外壳,刷上防潮光漆,机芯支架用铁皮手工弯制,频率刻度片用玻璃片丝印制成,产品的结构、工艺复杂,体积大,生产效率低。 1957年3月,广州曙光无线电修配合作社开始小批量生产海鸥牌电子管交流收音机,当年生产181台。同月,汕头市无线电生产修造合作社和汕头良记蓄电池厂合并,成立地方国营汕头电工厂,转为全民所有制企业,翌年改名为地方国营汕头无线电厂(1965年3月改名汕头超声电子仪器厂),当年生产电子管直流收音机227台,交直流收音机657台。1958年5月广州无线电装修厂改名为地方国营广州无线电厂,隶属广州市机电工业局。同年6月,广州曙光无线电修配生产合作社改名为地方国营广州曙光无线电仪器厂(后改为广州曙光无线电厂),当年生产电子管收音机785台,扩音机442台。1959年,广州无线电厂开始生产红棉牌六灯电子管交流收音机,广州南方电机生产合作社(1964年该合作社的无线电车间与两个无线电修理门市部合并,成立广州南方无线电仪表生产合作社。1969年,南方无线电仪表生产合作社与广州无线电元件二社、七社及无线电机箱社合并,成立广州无线电合作一厂,1974年更名为南方无线电厂)开始生产南方

无线电发展史-合院

无线电发展史 无线电国际频率划分是由国际电联无线电行政大会考虑会员国的建议的基础上确定的,是国际无线电规则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次国际频率划分是在1906年柏林无线电大会,指定500和1000kHz频率为船到岸电报的一般公众业务频率。因为只有一种业务,不能叫做频率划分表。船—岸无线电通信集中在500kHz 开始不久,很大程度上,因为船载天线的共振特性,该频率很快成为全球呼叫和遇险频率,并保持到今天。船—岸电台工作频率围绕500kHz 分组工作在375—550kHz 频段。长距离点到点通信开发200kHz 以下的频率,因为这个数量级的频率的传播特性适合长距离无线电通信。无线电广播在550—600kHz 范围开始工作,并在一段时间内与海上移动业务争夺恰好高于500kHz 的频谱空间;但最后确定在535—1605 kHz 频段。这样,在1912年制定了第一的国际频率划分表,正式开始了为各种无线电业务划分频率。 两次世界大战的需要,生活各方面需要的扩大,科研和开发的增加,满足这些需求和新技术的出现,例如空间无线电通信已为加强频谱的使用施加无情的压力,使用频率越来越向高端扩展。第一次世界大战证明高频世界范围的无线电通信是非常重要的,对率划分提出强烈的需求—1927年华盛顿无线电大会增加了频率划分。五年后,1932年马德里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30MHz。六年后,1938年开罗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200MHz(欧洲地区),在美洲大陆频谱扩展到300MHz ,供进一步研究和试验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频谱带来新的应用,例如雷达,民航需要瞬时和可靠的全球通信有巨大的扩展,广泛使用双向无线电,FM/TV 广播和微波中继通信。仅美国军队具有一个频率高达30 MHz 的频率划分计划。这些新的需求和1938年开罗无线电大会以来九年的发展导致1947年大西洋城无线电大会将频率划分表扩展到10.5GHz 并且无线电业务扩展到15种。 空间活动的开展,成功的建立了卫星通信系统,对射电天文兴趣的增加,用于无线电导航和定位的雷达需要更多的频谱,船载电传和传真系统的需要达到了顶点,在1959年和1963年日内瓦无线电大会将划分表扩展到40GHz,无线电业务增加到26种。1971年日内瓦空间业务无线电大会将频率划分表扩展到275GHz ,增加了大量新的卫星业务,无线电业务已达41种。1974年日内瓦水上移动业务无线电大会对划分表也作了修改。1977年日内瓦广播卫星大会对有关业务频段作了修改。1978年日内瓦航空业务大会对航空业务频段作了修改。1979年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对划分表作了全面修改,频段扩展到300GHz ,业务增加到46种,1982年出版新的国际频率划分表。1983年日内瓦移动业务大会(MOB-83),1985年日内瓦卫星业务规划大会(ORB-85),1987年日内瓦高频广播规划大会(HFBC-87),1987年日内瓦移动业务大会(MOB-87)和1988年日内瓦卫星业务规划大会(ORB-88)对相应业务频段进行了修改并做出相应业务规划。1992年马拉加-托雷莫里诺斯世界无线电行政大会(WARC-92),1995年日内瓦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95)和1997年日内瓦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97)对频率划分表都作了重大修改并于1998年出版新的国际频率划分表,频率划分扩展到400GHz。 2000年伊斯坦布尔世界无线电通信大会(WRC-2000)增加第三代移动业务频率划分。我国新的频率划分表就是根据1998年版频率划分表和WRC-2000的修改意见为基础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修订的。

工业设计发展史

工业设计史 来源:百度文库编辑:深圳市白狐工业设计 1.新古典主义——欧美各国——1760~1880 (英语︰Neoclassicism) 兴起于18世纪的罗马,并迅速在欧美地区扩展的艺术运动。新古典主义,一方面起于对巴洛克(Baroque)和洛可可(Rococo)艺术的反动,另一方面则是希望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新古典主义的艺术家刻意从风格与题材模仿古代艺术,并且知晓所模仿的内容为何。 英国的谢拉顿时当时新古典的家具大师设。 特征: 选择严峻的重大题材(古代历史和现实的重大事件), 在艺术形式上,强调理性而非感性的表现;在构图上强调完整性;在造型上重视素描和轮廓,注重雕塑般的人物形象,而对色彩不够重视。 2.折衷主义——欧美各国——1820~1900 (Eclecticism) 一种哲学术语,源于希腊文,意为“选择的”,“有选择能力的”。 把各种不同的观点无原则的拼凑在一起的做法,没有自己的独立见解和固定的立场,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一种表现形式。 3.工艺美术运动——英国——1880~1910 ——代表人物:莫里斯、阿什比 (the Arts & Crafts Movement) 起因: 19世纪下半叶工业批量生产导致家具、室内用品、建筑的设计水准下降。 主要人物: 理论奠基人:威廉.莫里斯创始人:约翰.拉斯金 风格: 追求自然纹样和哥特风格。 特点: 1.强调手工艺,反对机械化批量生产。 2.反维多利亚及其他古典、传统的复兴风格。 3.提倡哥特风格。 4.讲究朴实诚恳。 5.装饰上推崇自然主义,东方装饰和东方艺术特点。 设计原则: 设计大众化,团队协作 工艺美术运动的意义影响: 创造了新的设计风格 对工业化的反对,和对机械、大批量生产的否定,注定工艺美术运动不能形成领导潮流的主流风格。强调装饰导致成本增加,没能真正为大众服务。但他代表了整整一代欧洲知识分子的感受,因此工艺美术运动的探索为此后的新艺术运动奠定了基础。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软件无线电的历史和发展趋势 姓名 (单位xxxx)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初以来,移动通信领域一场新的技术革命悄然兴起,这就是以软件无线电为特征的新一代通信系统研究与开发。软件无线电(SWR)技术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和军用电台的发展趋势。文章主要介绍了软件无线电的概念、软件无线电的研究历史、软件无线电的应用和软件无线电在国际和国内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SDR),无线通信,移动通信 一、引言 软件无线电(SDR)这一概念一经提出,就得到了全世界无线电领域的广泛关注。由于软件无线电所具有的灵活性、开放性等特点,使其在无线通信中获得了广泛应用。随着研究的深入,软件无线电的民用潜力日益受到重视,民用研究已经成为软件无线电研究的主战场,尤其是在移动通信方面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被比喻为第三代、第四代全球通信的基石。东芝、诺基亚、摩托罗拉等各大通信公司总裁都宣布要从数字无线电向软件无线电转变,并正在为此不懈努力。无论是GSM还是CDMA技术,解决不同公司、不同标准之间互通的最佳办法就是采用软件无线电解决方案。 二、软件无线电简介 软件无线电的产生原因与海湾战争有关,当时以美国为首的多国部队中使用了多种不同制式的通讯设备,因而造成了互相通讯的困难。在1992年5月在美国通信系统会议上,JesephMitola(约瑟夫·米托拉)首次提出了“软件无线电”(SoftwareRadio,SDR)的概念。1995年IEEE通信杂志(CommunicationMagazine)出版了软件无线电专集。当时,涉及软件无线电的计划有军用的SPEAKEASY(易通话),以及为第三代移动通信(3G)开发基于软件的空中接口计划,即灵活可互操作无线电系统与技术(FIRST)。1996年3月发起“模块化多功能信息变换系统”(MMITS)论坛,1999年6月改名为“软件定义的无线电”(SDR)

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发展历史 郑州轻工业学院 艺术设计学院 工业设计08级2班 200805010223 张威 收音机发展历史 收音机是凝聚着太多的东西~她是一部辉煌的科技史~是一部繁复的社会史~也是一部精美的艺术史...... 收音机的出现 在1844年~电报机被发明出来~可以在远地互相通讯~但是还是必须依赖导线来连接。而收音机讯号的收、发~却是「无线电通讯」,整个无线电通讯发明的历史~是多位科学家先后研究发明的结果。 1888年德国科学家赫兹(Heinrich Hertz)~发现了无线电波的存在。1895年俄罗斯物理学家波波夫(Alexander Stepanovitch Popov)~宣称在相距600码的两地~成功地收发无线电讯号。 同年稍后~一个富裕的意大利地主的儿子年仅21岁的马可尼 ( Guglielmo Marconi)在他父亲的庄园土地内~以无线电波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次发射。

1897年波波夫以他制做的无线通讯设备~在海军巡洋舰上与陆地上的站台进行通讯成功。 1901年马可尼发射无线电波横越大西洋。 1906年加拿大发明家费森登(Reginald Fessenden)首度发射出声音~无线电广播就此开始。 同年~美国人德(福雷斯特 (Lee de Forest)发明真空电子管~是真空管收音机的始祖。 之后~又有改良的半导体收音机,原子粒收音机,、电晶体收音机出现。 收音机发展史上的几件大事 1923年1月23日~美国人在上海创办中国无线电公司~播送广播节目~同时出售收音机~以美国出品最多~其种类一是矿石收音机~二是电子管收音机。 1953年~中国研制出第一台全国产化收音机,“红星牌”电子管收音机,~并投放市场。 1956年~研制出中国第一只锗合金晶体管。 1958年~我国第一部国产半导体收音机研制成功。 1965年~半导体收音机的产量超过了电子管收音机的产量。 1980年左右是收音机市场发展的高峰时期。 1982年~出现了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硅锗管混合线路和音频输出OTL电路的收音机。 1985年至1989年~随着电视机和录音机的发展~晶体管收音机销量逐年下降~电子管收音机也趋于淘汰。收音机款式从大台式转向袖珍式。 直到现在~科技越来越发达~收音机的更新换代也很快。

LTE发展历史简介

TD-LTE的历史与发展;1.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1.1.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1.2.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1.3.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 TD-LTE的历史与发展 1. 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历程 早在1897年,马可尼在陆地和一只拖船之间用无线电进行了消息传输,成为了移动通信的开端。至今,移动通信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移动通信技术日新月异,从1978年的第一代模拟蜂窝网电网系统的诞生到第二代全数字蜂窝网电话系统的问世,现如今第三代个人通信系统的方案和实验均已开始逐步完善。 1.1. 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 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AT&T公司通过使用电话技术和蜂窝无线电技术研制了第一套蜂窝移动电话系统,取名为先进的移动电话系统,即AMPS(Advanced Mobile Phone Service)系统。第一代无线网络技术的一大成就就在于它去掉了将电话连接到网络的用户线,用户第一次能够在移动的状态下拨打电话。这一代主要有3种窄带模拟系统标准,即北美蜂窝系统AMPS,北欧移动电话系统NMT和全接入通信系统TACS,我国采用的主要是TACS制式,即频段为890~915MHz与935~960MHz。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各种蜂窝网系统有很多相似之处,但是也有很大差异,它们只能提供基本的语音会话业务,不能提供非语音业务,并且保密性差,容易并机盗打,它们之间还互不兼容,显然移动用户无法在各种系统之间实现漫游。 1.2. 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 为了解决由于采用不同模拟蜂窝系统造成互不兼容无法漫游服务的问题,1982年北欧四国向欧洲邮电行政大会CEPT(Conference Europe of Post and Telecommunications)提交了一份建议书,要求制定900MHz频段的欧洲公共电信业务规范,建立全欧统一的蜂窝网移动通信系统。同年成立了欧洲移动通信特别小组,简称GSM(Group Special Mobile).第二代移动通信数字无线标准主要有:GSM,D-AMPS,PDC和IS-95CDMA等。在我国,现有的移动通信网络主要以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的GSM和CDMA为主,网络运营商运用的主要是GSM系统,现在中国联通的CDMA系统经过两年的发展也初具规模。为了适应数据业务的发展需要,在第二代技术中还诞生了2.5G,也就是GSM系统的GPRS和 CDMA系统的IS-95B技术,大大提高了数据传送能力。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在引入数字无线电技术以后,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提供了更更好的网络,不仅改善了语音通话质量,提高了保密性,防止了并机盗打,而且也为移动用户提供了无缝的国际漫游。 1.3.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也就是IMT-2000,简称3G,它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宽带移动多媒体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