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心理学的陷阱——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的陷阱——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的陷阱——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中有很多陷阱,巴纳姆效应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走进神奇的巴纳姆效应,揭开星座之说的神秘面纱。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星座、算命很准。

一、起源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二、实验

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

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弗拉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相对于那一份真实的,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三、产生原因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我们的车牌号码、手机铃声、电脑桌面、卧室的墙纸自己都会精心设计,为的就是体现自己独特的个性。

还有所谓的“谄媚效应”。大部分人更愿意相信让他们自己看起来更正面和更积极的事情。所以他们会认同自己还有很多未能得到发挥的潜力以及自己是喜欢独立思考的人之类的描述。

此外从基因角度上来看,每个人几乎都是一样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脑,大脑中相似的机制引发每个人的思维。尽管不同的生长环境,不同的文化背景会对每个人的思维产生影响,但大体上来说,每个人的情感、个性上总有很多共性的。

四、应对方法

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有以下几种途径:

1、要学会面对自己。有这样一个测验人的情商的题目是:当一个

落水昏迷的女人被救起后,她醒来发现自己一丝不挂时,第一个反应会是捂住什么呢?答案是尖叫一声,然后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

从心理学上来说,这是一个典型的不愿面对自己的例子,因为自己有“缺陷”或者自己认为是缺陷,就通过自己方法把它掩盖起来,但这种掩盖实际上也像上面的落水女人一样,是把自己眼睛蒙上。所以,要认识自己,首先必须要面对自己。

2、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很少有人天生就拥有明智和审慎的判断力,实际上,判断力是一种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进行决策的能力,信息对于判断的支持作用不容忽视,没有相当的信息收集,很难做出明智的决断。

3、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在比较的时候,对象的选择至关重要。找不如自己的人作比较,或者拿自己的缺陷与别人的优点比,都会失之偏颇。因此,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择条件相当的人作比较,找出自己在群体中的合适位置,这样认识自己,才比较客观。

4、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重大事件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可以提供了解自己的个性、能力的信息,从中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越是在成功的巅峰和失败的低谷,就越能反映一个人的真实性格.

生活中的人们常常习惯于用自己的行为模式来解释自己的行为后果,却忽视了行为模式背后的动因才是让他们走入陷阱中的主要驱动力。其实,心理陷阱都是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而巴纳姆效应这个心理陷阱,亦是如此,要不然我们很多人为什么信星座、算命?

参考书目:《心理咨询学》(张日昇)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1948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曾经针对这种效应做过一个实验,他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达多项人格调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这项研究告诉我们,每个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 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

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手相学、面相学、星相学正是钻了“巴纳姆效应”的空子,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掉入“平均描述”的陷阱.而要避免巴纳姆效应有四个途径:第一,要学会面对自己;第二,培养一种收集信息的能力和敏锐的判断力;第三,以人为镜,通过与自己身边的人在各方面的比较来认识自己;第四,通过对重大事件,特别是重大的成功和失败认识自己。 不值得定律 不值得定律最直观的表述是:不值得做的事情,就不值得做好,这个定律似乎再简单不过了,但它的重要性却时时被人们疏忘。不值得定律反映出人们的一种心理,一个人如果从事的是一份自认为不值得做的事情,往往会保持冷嘲热讽,敷衍了事的态度。不仅成功率小,而且即使成功,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成就感。 哪些事值得做呢?一般而言,这取决于三个因素。1、价值观。关于价值观我们已经谈了很多,只有符合我们价值观的事,我们才会满怀热情去做。 2、个性和气质。一个人如果做一份与他的个性气质完全背离的工作,他是很难做好的,如一个好交往的人成了档案员,或一个

心理学的陷阱——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的陷阱——巴纳姆效应 心理学中有很多陷阱,巴纳姆效应就是其中之一,让我们走进神奇的巴纳姆效应,揭开星座之说的神秘面纱。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这也是我们为什么会感觉星座、算命很准。 一、起源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 二、实验 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中文名巴纳姆效应外文名Barnum effect 时间1948年领域心理学创始人伯特伦·福勒 目录 1 起源 2 实验 3 产生原因 4 应对方法 起源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却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正如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20世纪50年代,心理学家保罗·米尔以著名的美国马戏团艺人菲尼亚斯·泰勒·巴纳姆的名字将弗瑞尔的实验结果命名为“巴纳姆效应”。[1] 实验 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弗拉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相对于那一份真实的,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1] 产生原因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主观验证能对我们产生影响,主要是因为我们心中想要相信。如果想要相信一件事,我们总可以搜集到各种各样支持自己的证据。就算是毫不相干的事情,我们还是可以找到一个逻辑让它符合自己的设想。在我们的头脑中,“自我”占据了大部分的空间,所有关于“我”的东西都是很重要的。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人们在认识自己的时候,时常由于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将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心理学上将这种心理现象称作“巴纳姆效应”这个效应是以一位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巴纳姆曾经在评价自己的魔术表演时说,我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魔术本来就是用来蒙蔽观众眼球的,但是观众却都愿意看, 而且对魔术师还很崇拜, 自始至终跟着魔术师的表演走。别人有意无意的暗示,有时也会像魔术一样,将我们引导到歧路上去,我们却没有意识到,这就是“巴纳姆效应”的真正含义。生活中人们习惯于将别人作为自己行为的参照,奋斗目标的参照,甚至是判断事务对错的参照,因而导致自己陷入被动局面。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笔者谈一谈巴纳姆效应给我们的启示。 启示之一:不要简单地以别人为参照 爱因斯坦小时候很贪玩,可是,父母一提醒他学习,他就会说,朋友们不都不学习吗?父亲为了启发他,给他讲了一个故事:“昨天我和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大烟囱,他在前面,我在后面。钻出烟囱时,我发现杰克全身都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脸脏得像个小丑,于是就到小河里洗了又洗。其实,我身上没有很多烟灰。杰克见我钻出烟囱时比较干净,以为他自己也一样,于是没有清洗便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都笑破了肚子,还以为他是个疯子呢。”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父亲笑完后,郑重地对他说:“其实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爱因斯坦听

后,幡然醒悟,从此发奋苦读,终于成为著名的物理学家。其实,以别人的言行为参照来判断自己行为的对错,是不够科学的。有些走到十字路口的时候,不是看红绿灯,而是看其他人怎么走。人家走自己也跟着走。如果恰巧赶上人家走过去的时候,红灯亮了,你再跟着走就闯红灯了。 有这样一个笑话:一位石油大亨去世了,他的灵魂来到了天堂。可是,天堂里的人太多了,全是石油大亨,以至于连个空座位都没有。于是,他心生一计说:“地狱里发现石油了!”结果,呼啦一下,那些石油大亨全奔向地狱了。这时,天堂的这个房间里就剩下他一个人了,这时他也在想,莫非地狱里真的发现石油了?要不然这些人怎么都去了呢?如此一想,他也撒腿奔向地狱。 怎样避免盲目参照别人而导致贻误自己呢?最有效的方法是凡事问个为什么。当你自己寻找不到确切答案时,可以听一下有见识的人的想法,以免茫然随波逐流。智者的意见加上自己的判断,要远远比盲目的参照合理。 启示之二:正确认识你自己 有人问泰勒斯“何事最难为?”他应道:“认识你自己。”“认识你自己”,相传是刻在古希腊阿波罗神庙的三句箴言之一,也是其中最有名的一句。我是谁,我从哪里来,又要到哪里去,这些问题从古希腊开始,人们就开始问自己,然而都没有得出令人满意的结果。人类一直没有停止这样的探询,然而一直没有答案。正因为如此,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因此,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为了证实“巴纳姆效应”对大众的影响。他精心设计了一个

巴纳姆效应例子

巴纳姆效应例子 巴纳姆效应例子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对于一些模糊、含糊不清的描述,往往会认为这 些描述是针对自己个人的。这种现象在心理学中被广泛应用,也被称 为“个性化谬误”。以下是一个详细的例子,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 巴纳姆效应。 背景介绍 我们假设有一个叫做“星座测试”的活动,参与者需要填写自己的生 日和出生地点,并根据结果得到一个属于自己的星座描述。这个测试 并没有任何科学依据,但它可以让参与者感到自己得到了一些特殊的 关注和认可。 第一部分:星座描述 以下是一个典型的星座描述: “你是一个非常聪明、有才华、善良、温柔、敏感而富有同情心的人。你喜欢帮助别人,但你也需要别人给予支持和鼓励。你在工作中表现

出色,在社交场合中也能够游刃有余。尽管你经常会感到孤独和不安,但你总能够克服困难。” 第二部分:实验过程 我们邀请了50名参与者来完成这个星座测试。在他们填写完生日和出生地点之后,我们随机给每个人一份相同的星座描述。然而,我们并 没有告诉他们这份描述是通用的,而是让他们相信这份描述是为他们 个人所写的。 第三部分:结果分析 在测试结束后,我们向参与者询问了一些问题,以了解他们对于星座 描述的反应和感受。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发现: 1. 参与者普遍认为自己的星座描述非常准确。 尽管所有参与者收到了相同的星座描述,但大多数人都认为这份描述 非常准确地描绘了自己的性格和特点。有些人甚至表示:“这简直就 是我自己写的!” 2. 参与者对于星座描述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参与者普遍认为这份星座描述非常好,并且能够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有些人甚至表示:“我觉得这份描述比我自己更清楚地表达了我的性格。” 3. 参与者对于测试本身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大多数参与者认为这个活动非常有趣和有意义,并且表示他们会推荐给其他人参加。有些人甚至表示:“我觉得这个活动非常有启发性,它让我更好地认识了自己。” 4. 参与者对于其他人的星座描述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尽管参与者知道他们收到的星座描述是相同的,但他们仍然认为其他人收到的描述也非常准确。有些人甚至表示:“我觉得其他人收到的描述也非常符合他们的性格。” 结论 以上实验结果表明了巴纳姆效应在心理学中的典型应用。即使我们知道一些描述是模糊和含糊不清的,我们仍然会认为这些描述是针对自己个人而言。这种现象可以解释为我们对于自我形象和认同的需求,以及对于特殊关注和认可的渴望。

巴纳姆效应解析

巴纳姆效应解析 巴纳姆效应又称福勒效应,星相效应,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当人们用一些普通、含糊不清、广泛的形容词来描述一个人的时候,人们往往很容易就接受这些描述,并认为描述中所说的就是自己。 1948年,美国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Bertram R. Forer)对39名学生进行了心理测试,学生们被告知他们会根据自己的测试结果收到一份性格测评报告。一周之后,福勒给每个学生反馈了报告,并要求他们对其准确程度进行评分。实际上,每个学生拿到的报告都是一样的。评分为0(准确度非常差)至5(准确度很高),学生给出的平均评分为4.26。评分提交后,福勒才告诉学生,他们拿到的报告完全一致,内容是他在某报摊占星术书中摘录下来的。 在心理学上,“巴纳姆效应”产生的原因被认为是“主观验证”的作用。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从周围的信息中得到暗示,从而产生了自我认识的偏差。传统星相学、占星术中的算命先生善于利用巴纳姆效应中的“笼统性、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去揣摩对方的内心感受,说出一些模棱两可的既往判断和未来预言,人们在这些描述中选择性的听取了符合自己判断的一部分,所以才觉得“准”。这些所谓的算命大师,可能只是把扣在每个人头顶都合适的帽子,也给你扣上了而已。故此,巴纳姆效应也叫星相效应。星座、塔罗牌、占卜等就是运用了巴纳姆效应。前段时间流行的网易云颜色测试,各种颜色报告在你的朋友圈里刷屏,人人都在晒属于自己的颜色报告,这其实就是运用了巴纳姆效应,事实上所有的结果都是人们的共性,在每个人身上都适用。

巴娜姆效应

巴娜姆效应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又称为个人效应(Forer effect),是指人们对于模糊或普遍适用的性格描述普遍表示认同的心理现象。这个效应最早由心理学家巴纳姆(P.T. Barnum)提出,他发现人们往往将模糊的性格描述或者准确度很低的个人评估当作准确的描述或者评价。巴纳姆效应的存在表明人们往往容易接受与自我形象或者期望相符合的信息。 巴纳姆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占星术。占星术师根据出生日期和星座来预测一个人的性格特征和命运。尽管这些描述非常模糊和普遍适用,但很多人仍然会对自己的占星预测感到相当准确。这是因为占星术师往往使用一些广为人知的性格特征,比如说“你是一个热情而善良的人”,这样的描述是非常普遍的,几乎适用于每个人。因此,人们很容易相信这些预测是针对自己个人的。 巴纳姆效应在心理学和市场营销中都有广泛的应用。心理学家利用巴纳姆效应来研究人们对于评估的主观性和容易受到环境因素影响的程度。市场营销人员则利用巴纳姆效应来设计广告宣传和销售策略,吸引消费者购买产品或者接受某种观点。 为了避免巴纳姆效应的影响,人们需要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当听到或者接受一些模糊的描述或者评估时,我们应该考虑这些描述是否真正适用于我们自己。我们需要问自己是否有足够的证据来

支持这些描述,或者这些描述是否太过普遍而无法具体到个人。 了解巴纳姆效应的存在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们的行为和决策。当我们看到别人对一些模糊的描述产生认同时,我们可以意识到这可能是巴纳姆效应的结果,而不是真实的准确度很高的评估。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对于模糊或普遍适用的性格描述普遍表示认同的心理现象。这种心理现象在占星术和市场营销中有广泛应用。了解巴纳姆效应的存在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并且保持理性思考和批判性思维。

巴纳姆效应的例子

巴纳姆效应的例子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们倾向于接受模糊且适用于所有人的描述,将其视作准确描 述自身的特征。这种心理现象常常出现在占星学、占卜、心理测试等领域。以下是巴纳姆效应的几个例子: 1. 心理测验中的巴纳姆效应:某些心理测试经常会使用模棱两可的陈述,让受 测者自我评估。例如,一个测试可能会说:“您是一个独立的思考者,但也注重他 人的意见。”这样的陈述在模糊而普遍的程度上适用于绝大多数人,但每个人都会 感觉这在某种程度上符合自己的特征。 2. 占星学的巴纳姆效应:占星学常常使用星座预测一个人的性格、命运和未来。然而,这些预测通常是模糊的,适用于所有同一星座的人。例如,一个占星师可能宣称:“狮子座的人都非常自信和有领导才能。”这种广泛适用于许多其他星座的描述,却能让相信占星学的人们认为它适用于自己。 3. 广告中的巴纳姆效应:营销广告常常使用巴纳姆效应来吸引消费者。例如, 某个广告可能说:“我们的产品会让您变得更自信,拥有更美丽的皮肤。”这样的陈述在个人的解释下可以适用于任何人,使得消费者产生购买该产品的愿望。 4. 票房热门电影的巴纳姆效应:有些电影非常成功,因为它们在面向全球观众 时使用了巴纳姆效应。这些电影刻意设计了角色和情节,让观众感到与自己产生共鸣。无论观众的背景、文化或年龄如何,他们都能在电影中找到某个角色或情节与自己相似,因此很容易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 这些例子展示了巴纳姆效应在多个领域中的运用。人们往往愿意接受那些适用 范围广泛、模糊的描述,将其视作准确描绘自己的特征。但我们应该保持批判思维,对于这些广泛适用的描述要持保留态度,并真正了解自己的独特性。

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五大心理学效应

人和人的心最近又最远,真诚是中间的通道。试金可以用火,试女人可以用金,试男人可以用女人——往往都经不起那么一试。 之一:巴纳姆效应 人常常迷失在自我当中,很容易受到周围信息的暗示,并把他人的言行作为自己行动的参照,从众心理便是典型的证明。 其实,人在生活中无时无刻不受到他人的影响和暗示。比如,在公共汽车上,你会发现这样一种现象:一个人张大嘴打了个哈欠,他周围会有几个人也忍不住打起了哈欠。有些人不打哈欠是因为他们受暗示性不强。哪些人受暗示性强呢?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测试检查出来。 让一个人水平伸出双手,掌心朝上,闭上双眼。告诉他现在他的左手上系了一个氢气球,并且不断向上飘;他的右手上绑了一块大石头,向下坠。三分钟以后,看他双手之间的差距,距离越大,则暗示性越强。 认识自己, 心理学 上叫自我知觉,是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更容易受到来自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 在日常生活中,人既不可能每时每刻去反省自己,也不可能总把自己放在局外人的地位来观察自己。正因为如此,个人便借助外界信息来认识自己。个人在认识自我时很容易受外界信息的暗示,从而常常不能正确地知觉自己。 心理学的研究揭示,人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曾经有心理学家用一段笼统的、几乎适用于任何人的话让大学生判断是否适合自己,结果,绝大多数大学生认为这段话将自己刻画得细致入微、准确至极。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性交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这其实是一顶套在谁头上都合适的帽子。 一位名叫肖曼˙巴纳姆的著名杂技师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之所以很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他使得"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有位心理学家给一群人做完明尼苏打多相人格检查表(MMPI)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事实上,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结果,另一份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参加者竟然认为后者更准确地表达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巴纳姆效应在生活中十分普遍。 拿算命来说,很多人请教过算命先生后都认为算命先生说的"很准".其实,那些求助算命的人本身就有易受暗示的特点。当人的情绪处于低落、失意的时候,对生活失去控制感,于是,安全感也受到影响。一个缺乏安全感的人,心理的依赖性也大大增强,受暗示性就比平时更强了。加上算命先生善于揣摩人的内心感受,稍微能够理解求助者的感受,求助者立刻会感到一种精神安慰。算命先生接下来再说一段一般的、无关痛痒的话便会使求助者深信不疑。 之二:蝴蝶效应与防微杜渐 心理变化纤细而微妙,一丝再细小的不快心情或许就会导致一整天的心境不快,或许还会引起诸多烦恼,甚至还会引来一连串的厄运。 让我们先来看一则真实的故事:2004年5月23日,沈阳市铁西区一位丁姓男子,因为在单位受了领导的训斥,心里很恼火,回家冲妻子发起了脾气。妻子无来由地挨骂,也很生气,

心理学:牢记10条心理效应让你看清自己!

心理学:牢记10条心理效应让你看清自己! 人贵有自知之明,难在自知,也难得自知。我们渴望认清自己,了解最真实的自己,或许别人的一句“真搞不懂你”会让你一下子陷入迷茫,连你自己都开始迷茫了。 但是我们说,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充分发挥所长,就一定要学会认识自己。可认识自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下面介绍10个心理学效应将从不同的方面阐述怎样正确认识自己,你所认识的自己并不完全是别人嘴里的那个人。 那么,究竟怎样的你才是最真实的?在认识自己的过程中你必须要注意些什么?优点也好,缺点也罢,你都要无条件接纳。 第一个心理学效应: 巴纳姆效应——认清自己的人才有资格成功 人们很容易被一些来自外界的信息所干扰、暗示,进而出现自我知觉上的偏差,那些一般性的、笼统的关于人格的描述被认为是最准确的、最适合自己的。可见,人们总是习惯于用他人的眼光来审视自己,而往往忽视了最真实的自我性格本质。 为了避免落入巴纳姆效应的陷阱,我们必须深入地认识自己,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自我知觉,也是一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最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干扰与暗示,进而才会出现自我知觉上的偏差。这正是心理学上所揭示的“巴纳姆效应”的作用。 第二个心理学效应: 瓦拉赫效应——挖掘自己的潜能

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假如你不能充分展现自己的才华,或饱受打击之苦,那就停下来好好看看,给自己一个重新认识自己的机会,然后再决定自己的位置。 瓦拉赫效应告诉我们:只有在生活、工作、学习中充分发掘了自己的潜能,找准潜能发挥的最佳位置,才能让生命的力量全部迸发出来。 第三个心理学效应: 詹森效应——别在关键时刻掉链子 指的是一个人平时表现良好,而在关键时候由于缺乏自信心和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导致发挥失常的一种现象。不管是像詹森一样的运动员,还是当今承受考试压力的广大学生,类似的例子总是屡见不鲜。 如何才能摆脱詹森效应的阴影呢? 首先,大家要学会正确地估量自己的实力。相信自己有潜力、有实力能够把即将要做的事情做得更好,不断给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尽快地使自己进入状态。 其次,淡化结果,享受过程。如果你真的想做好一件事,那就不要把过多的注意力放在结果上。只要在过程中充分展现了自己实力,那么你自然会有机会享受胜利的结果,这样才能保持心态的平和与放松。 最后,不妨充分肯定自己,用具有鼓舞性的词语和句子来赶走负面情绪。比如你可以告诉自己,付出了就一定会有收获。但这也不是绝对的,赛场上、考场上有实力的比赛,有运气的比赛,也有心态的比赛,谁把心放宽了,谁就首先赢得了优势,借此说服自己保持积极的心态。

常见的九个心理学效应

常见的九个心理学效应 常见的九个心理学效应 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多看似普通的状态,其实蕴含着很多心理作用。了解一些心理学知识,有助于你更好地了解自己,了解他人,看透社会。以下是九种常见的心理影响。在你的生活中,你有没有和他们有过黑暗的经历? 1、墨菲定律 如果做一件事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方式,其中一种会导致灾难,那么就会有人做出这种选择。这是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告诉我们,犯错是人类与生俱来的弱点。再先进的技术也会发生意外。而且,我们解决问题的手段越清晰,面临的麻烦就越严重。因此,我们应该事先尽可能考虑周全。如果不幸或损失真的发生了,我们应该用微笑来回应。关键在于总结所犯的错误,而不是试图掩盖错误。 墨菲定律 2、巴纳姆效应 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认识自己 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是1948年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以杂技师巴纳姆的名字命名,认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即使这种描述十分空洞,仍然认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哪怕自己根本不是这种人。 3、登门槛效应

进门效应(Foot in the door effect),又称得寸进尺效应(push your luck effect),是指一旦你接受了别人一个微不足道的要求,为了避免认知上的不和谐,或者为了给别人一个一致的印象,你可能会接受一个更大的要求。 4、南风效应 法国作家拉封丹曾经写过一个寓言:北风和南风谁更厉害,看谁能脱下行人的外衣。北风带着冷风来了,刺骨的冷。于是,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袭击,把外套裹得严严实实。南风徐徐吹来,顿时阳光明媚。行人觉得很温暖,就开始解扣子,然后脱外套。 南风效应也说明,一旦处理人际关系的方法不对,就会适得其反。花太多精力在风雨飘摇的奋斗上,必然会导致工作不佳,职业发展缓慢。如果和竞争对手灵活相处,取长补短,互相配合。一旦改变了相处方法,正面效果就会体现出来。 5、罗森塔尔效应 罗森塔尔效应,亦称“皮格马利翁效应”、“人际期望效应”,是一种社会心理效应,指的是教师对学生的殷切希望能戏剧性地收到预期效果的现象。 6、野马结局 非洲草原上有一种吸血蝙蝠,常叮在野马的腿上吸血。它们依靠吸食动物的血生存,不管野马怎样暴怒、狂奔,就是拿这个“小家伙”没办法,它们可以从容的吸饱再离开,而不少野马被活活折磨死。动物学家发现吸血蝙蝠所吸的血量极少,远不足以使野马死去,野马的死因是暴怒和狂奔。对于野马来说,吸血蝙蝠只是一种外界的挑战,一种外因,而野马对这一外因的剧烈情绪反应才是造成它死亡的最直接原因。

各种效应及作用的名词解释

各种效应及作用的名词解释 引言: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经常听到一些特定的名词,这些名词通常用来形 容一些特定的效应或作用。然而,对于这些名词的确切含义,很多人可能并不十分清楚。本文将详细解释一些常见的效应和作用名词,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它们的概念与应用。 一、李普曼效应(Lipman Effect) 李普曼效应是指在大脑处于高度集中状态时,注意力会自动屏蔽不相关的信息,使人更加专注于目标任务。这种效应通常表现为一种“目标锁定”的现象,使人不容易被外界干扰。具体而言,在进行复杂的认知任务时,李普曼效应可以提高注意力的效率和准确性。然而,该效应同样也可能导致人们忽视了一些重要的信息,从而带来一些潜在的风险。 二、巴纳姆效应(Barnum Effect) 巴纳姆效应源于心理学家巴纳姆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像你的是你自己,像我 的是全新的。”该效应描述了人们对普遍适用的陈述深信不疑的倾向。具体来说, 当个人接受到一些模糊、不确定的描述,但又以为这些描述是专门针对自己而言时,他们会误以为这些描述适用于自己,从而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这种效应在心理学测试和占星术等方面经常被运用,用于测试个人对个体化描述的接受程度。 三、多尔扎尔效应(Dunning-Kruger Effect) 多尔扎尔效应是指在某个领域知识匮乏的人常常高估自己的能力,而在相同领 域知识丰富的人却常常低估自己的能力。这个效应的名称来自心理学家多尔扎尔和克鲁格,他们在一项研究中发现,不熟悉某个领域的人往往无法意识到自己的不足

之处,从而导致了高估和自负的现象。相反,熟悉某个领域的人更加谦虚和审慎,因为他们对自己的局限性有更清晰的认识。 四、波亚效应(Bouba-Kiki Effect) 波亚效应描述了人们对于不同形状或声音的感知中,不自觉地将某些属性与特 定的名词相联系的现象。例如,在一个实验中,研究者向参与者展示了两个基于形状或声音的图形,一个有尖锐的角度,一个具有圆润的造型,然后让参与者选择其中一个与“波亚”或“基基”这两个非词汇符号相关联。结果显示,大部分人选择尖锐 的角度与“基基”相关联,圆润的形状与“波亚”相关联。这种效应暗示了人们的感知 在某种程度上会受到词汇的影响。 五、德勒克特效应(Diderot Effect) 德勒克特效应描述了购买一样新物品后,人们常常会对其它物品进行相应的升 级或调整的倾向。该效应起源于法国启蒙时期的剧作家德勒克特,在他的一篇文章中,他描述了购买一件华丽的长袍后,如何被其他物品所“污染”,从而促使人们购买与之相匹配的配饰或家具。这种效应在现代购物中经常出现,当人们购买一件新的电子产品或家具时,往往会不自觉地更新其它相关物品,以使它们与之相适应。 结论: 通过对李普曼效应、巴纳姆效应、多尔扎尔效应、波亚效应和德勒克特效应的 解释,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效应在我们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它们揭示了人们在注意力、认同感、自我评估、感知以及购物行为等方面的行为模式和特点。了解这些效应的含义和应用,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也可以指导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出更明智的选择。通过不断学习和探索,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理解各种效应和作用,并在实践中运用它们,从而提高我们的生活质量和情商。

巴纳姆效应100语句

巴纳姆效应100语句 1. 巴纳姆语句 巴纳姆效应的实验 心理学家弗拉(Bertram Forer)于1948年对学生进行一项人格测验,并根据测验结果分析。试后学生对测验结果与本身特质的契合度评分,0分最低,5分最高。事实上,所有学生得到的“个人分析”都是相同的: “你祈求受到他人喜爱却对自己吹毛求疵。虽然人格有些缺陷,大体而言你都有办法弥补。你拥有可观的未开发潜能尚未就你的长处发挥。看似强硬、严格自律的外在掩盖着不安与忧虑的内心。许多时候,你严重的质疑自己是否做了对的事情或正确的决定。你喜欢一定程度的变动并在受限时感到不满。你为自己是独立思想者自豪并且不会接受没有充分证据的言论。但你认为对他人过度坦率是不明智的。有些时候你外向、亲和、充满社会性,有些时候你却内向、谨慎而沉默。你的一些抱负是不切实际的” 结果平均评分为4.26,在评分之后才揭晓,弗拉是从星座与人格关系的描述中搜集出这些内容。从分析报告的描述可见,很多语句是适用于任何人,这些语句后来以巴纳姆命名为巴纳姆语句。 在巴纳姆效应测试的另一个研究当中,学生们用的是明尼苏达多项人格问卷(MMPI),随后研究者对报告进行了评价。研究者们先写下了学生们个性的正确评估,但却给了学生们两份评估,其中一份是正确的评估和一份是假造的,也就是使用一些模糊的泛泛而谈的评估。在之后,学生们被问他们相信哪一份评估报告最能够切合自身,有超过一半的学生(59%),相对于那一份真实的,选择了那份假的评估报告。 这句话啥意思:“这是巴纳姆与贝利的马戏世界,一切都假的透顶, 1881年巴纳姆与同行合并形成了巴纳姆贝利马戏团,又称“玲玲马戏团”,巴纳姆一直带着他的马戏团在美国巡演,他的马戏团充满了各种令人不可思议的神奇展品,如:“拇指将军”、“暹罗双胞

心理学小知识

心理学小知识 心理学小知识一 一、巴纳姆效应 人们常常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准确地揭示了自己的特点,比如星座,心理学上将这种倾向称为“巴纳姆效应”。 二、情话对着左耳说更有效 美国萨姆休斯敦州立大学研究人员的一项最新研究发现,对着爱人的左耳甜言蜜语更能俘获她们的芳心。这是因为人的左耳由右脑控制。而在人脑分工中,右脑半球负责感性直观思维,对情感类体验更为敏锐。 三、人用右耳听的话比用左耳记得更牢 因为右耳听到的信息汇入左半脑,而左半脑比右半脑更具记忆优势。所以要想让对方牢牢记住你说的.话,对着他/她的右耳说吧! 四、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 想知道一个人的内心缺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炫耀什么;想知道一个人自卑什么,不看别的,就看其掩饰什么。 五、从网络聊天习惯读懂一个人 喜欢用“……”和“。。。”的人心底大多比较柔软,没有坏心眼,同时也会反映出他她对待事情的优柔寡断,大部分会有选择恐惧症。。。 六、抛硬币

当面对两个选择时,抛硬币总能奏效,并不是因为它总能给出对的答案,而是在你把它抛在空中的那一秒里,你就知道你真正想选的是什么 七、人们大多只对有安全度的人发脾气 因为在那个安全度之内。你潜意识知道对方不会离开你。胡闹有时候是一种依赖。 八、人生只有900个月 其实人生只有900个月!事实上,你可以画一个30×30的表格,一张A4纸就够了。每过一个月,就在一个格子里打钩。你全部的人生就在这张纸上。你会因此有一个清晰的概念:你的人生是如何度过的? 九、贝勃规律 原本1块的报纸变成了10元一份,你定会感到无法接受;相比较而言,原本5000元的电脑涨了50元,你一定不会有这么大的反应。贝勃规律表明,当人经历强烈的刺激后,之后施予的刺激对他来说也就变得微不足道了。 十、墨菲定理 口袋装着刚买的手机,在公车上生怕被盗,每隔一段时间就去查看手机是否还在。这一举动引起了小偷的注意,最终手机被偷走。就因为害怕发生,所以会非常在意,注意力越集中,就越容易犯错误。这就是着名的墨菲定理。 十一、怀疑自己答错了,改不改答案? 马上要考试了,做完答卷,检查的时候发现两个答案不知道选哪个,这时候该不该改答案?调查显示:55%的人认为改答案会损害成绩,只有15.5%认为会改善;但实际的情况是:58%把答案改对了,只有20%把对改错了,还有22%把错的改错了。 十二、拆屋效应

人贵在自知,难在自知

人贵在自知,难在自知 世界上最难懂的东西之一,是人心。但不巧的是,世界上的一切几乎都和人心有关。我们每天必须面对各种难题,遇到形形色色的人,有人成功,有人失败。在各式各样的环境里,我们又看到各种形态的自己。了解自己,洞悉自己的内心,心理学将会是一个非常好的帮手! "巴纳姆效应"是指人很容易受到外界信息的暗示,出现自我知觉的偏差,认为一种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是自己的真实写照。这个效应是以一位广受欢迎的著名魔术师肖曼?巴纳姆的名字来命名的。肖曼?巴纳姆曾经在评价自己的表演时说,他的节目之所以受欢迎,是因为节目中包含了每个人都喜欢的成分,所以"每一分钟都有人上当受骗"。 曾经有位心理学家为了证实"巴纳姆效应"对大众的影响,精心设计了一个著名的实验。 他给一群人做完人格特征测验后,拿出两份结果让参加者判断哪一份是自己的结果。其中一份是参加者自己的真实结果,另外一份则是多数人的回答平均起来的结果。 令心理学家感到惊讶的是,绝大多数的参加者都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第二份结果更为精确地描述了自己的人格特征。

根据这个效应,我们可以看到这样的现实:人们平常总认为自己很了解真实的自己,而且也相信自己能够对自己的处境进行正确的判断,但事实并非如此,实际上人们很容易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或暗示,往往以外在的标准去判断和衡量自己,因此常常导致对自身的认识不准确。 爱因斯坦以前并不是一个认真学习和热衷钻研的人,直到16岁那年听了父亲讲的一个故事,他的人生才得到巨大的改变。 父亲对爱因斯坦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南边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上去。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地终于爬上去了。下来时,你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后来,钻出烟囱,在我们身上发生了一件奇怪的事。你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而我身上竟连一点烟灰也没有。可是,我们当时却并不清楚这一点,我们只能相互从对方的形象中猜测自己的样子。看见你杰克大叔脏兮兮的样子,我以为自己一定和他一样脏,于是马上跑到河边去好好地清洗了一番。而杰克大叔看到我比较干净,于是就以为他自己也是干净的,所以稍微洗了洗手就回家了,结果在回家的路上引得路人哈哈大笑。"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与例子:自我反省,自我突破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与例子:自我反省,自我 突破 巴纳姆效应的启示 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在1948年提出的,它指的是,每个人都会很简单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殊适合他,虽然可能在很大程度上过于空洞,他却依旧很简单相信,这种描述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面貌。所以,管理者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熟悉自己。 爱因斯坦小时候是个非常贪玩的孩子,根本不喜欢学习,他的母亲为此忧心忡忡,虽然母亲一再告诫爱因斯坦要专心学习,可他根本就听不进去,今日去钓鱼,明天去玩耍,根本就不情愿去学校读书。直到16岁那年秋天,一天上午,爱因斯坦的父亲给他讲了一个故事,爱因斯坦才真正有了转变。 那一天,父亲挡住刚要去钓鱼的爱因斯坦,对他说:“昨天我和咱们的邻居杰克大叔去清扫工厂里的一个大烟囱,那烟囱特别高,我们只有踩着里面的钢筋踏梯才能爬上去清扫。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们抓着扶手一阶一阶清扫烟囱。清扫完毕时,杰克大叔依旧走在前面,我还是跟在后面。钻出烟囱后,我却发觉了一件好玩的事情:杰克大叔的后背、脸上全被烟囱里的烟灰蹭黑了。”

爱因斯坦觉得好玩,就兴致勃勃地听了下去,父亲连续说:“我观察杰克大叔的模样,心想我一定和他一样脏兮兮的,于是我就到四周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而杰克大叔看我钻出烟囱时干洁净净的,就以为他也和我一样,于是简洁地洗了洗手就上街了。结果,街上的人看到他都笑破了肚子,因为他看起来就像剧院里的小丑。” 爱因斯坦听罢,忍不住和父亲一起大笑起来。最终,父亲严肃地对他说:“在真实的生活里,别人谁也不能做你的镜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镜子。拿别人做镜子,镜子里的自己就会失真。”爱因斯坦听完父亲的话,如梦方醒,从今戒掉了贪玩的毛病,开头认专心真学习。 在企业管理中,管理者要避免巴纳姆效应,客观真实地熟悉自己,决不能武断,也决不能一意孤行,而要自我反省,自我突破。 第一,要敢于面对自己。 有这样一个情商测验题:一个落水的女人被救,当她从昏迷中醒来,突然发觉自己竟然一丝不挂,她的第一反应会是捂住什么?答案很好玩,不是捂住身体上某些重要的位置,而是尖叫一声,然后快速用双手捂着自己的眼睛。从心理学角度讲,这正说明白人们不愿面对自己的现状,所以许多管理者在问题面前,也会出现类似落水女人的问题,把自己的眼睛蒙上,这对解决问题是毫无帮助的。所以,企业管理者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