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探究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探究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问题探究

初中-历史-打印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问题探究

1、阅读下列材料:

自永乐三年奉使西洋,迄今七次,所历……三十余国,涉沧溟十万余里,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夷城,迥隔于烟霞缥渺之间。而我之云帆高涨,昼夜星驰,涉波狂澜……

——摘自《天妃之神灵应记》碑请回答:

(1)上述出来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迄今七次”先后经历了多少年?

(2)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指出,这一历史事件具有怎样的重大意义?

2、(学科内综合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右图人物为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他出生于一个贵族家庭,曾在中国的澳门、广州、北京等地进行传教活动。

材料二康熙帝热心学习西方科学知识,先后从汤若望、南怀仁等传教士那里学习代数、几何、测量、天文、解剖学,涉猎范围广,且多有心得。作为帝王,能做到这样的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但康熙帝只是个人对西学有兴趣,却并不在全国大力提倡,相反,他对士大夫强调的仍是程朱理学、八股取士。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指出,西方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什么?西方传教士来华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熙帝为什么对西学有兴趣但并不在全国大力提倡,却对士大夫强调的仍是程朱理学、八股取士?

3、(应用题)郑和是人类航海史上最伟大的航海探险家之一,2005年是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航海家,让我们重走郑和的航海路!现在,请你做导游,准备一幅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把郑和当年去过的国家以及在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交流写一个解说词!

论述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逻辑关系

论述交通与经济发展文化交流之间的逻辑关系交通作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是实现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先决条件。区域经济文化交流的发展与交通基础设施之间是相互促进,相互影响的。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有利于促进区经济和文化可持续发展。 交通基础设施是包括铁路、内河航道、港口、机场、管道等各种满足货物和旅客运输的需求而建设的基础设施。 区域是一定的地理、经济特征而划定的某一地理区域。区域经济进步是国家好区域之间的长期追求目标,是增强国家综合实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社会长治久安的保障好基础。尤其在中国这样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超级大国,经济文化发展的持续增长意义更加重大。 区域经济的持续发展可以带动交通基础设施的长期进步,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同时也可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影响区域交通基础设施规划的因素一般包括以下几点:一是自然情况,平原的交通密度大于山区和丘陵地区;二是人口密度,人口密度与交通基础设施密度成正比,人口密度越高,交通基础设施密度越高;三是区域发展水平,区域经济发展水平越高,交通基础设施越高。我国一直以来西部和东部的经济发展差异大就是由于交通基础设施的不完善。 例如,我国区域增长经历的不同阶段:1949-1987年间各地都相对封闭,计划经济体制下发展相对落后;1978年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迅速,西部地

区发展相对落后;1999年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提出,2006年该战略进入国家规划,标志我国区域经济文化发展的新阶段;1999年国家实行西部大开发政策,到今天已经进行了10余年了,西部的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巨大进步。2009年修建青藏铁路为西部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交通物质方面的保障,方便与沿海各省的交流与沟通。可见交通对区域经济的影响重大! 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者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在不同的文化圈层中,也能产生很好的文化交流。文化交流促进人们互通有无,增进文化发展与丰富。 中国的造纸、蚕丝、瓷器、茶叶、音乐传入印度,极大地丰富了印度文化,而中国《二十四史》和高僧大德的游记更成为印度构建古代历史的基础。同时,印度佛教、音乐、舞蹈、天文历算、文学语言、建筑和制糖等传入中国,其影响正如鲁迅所言,“印度则交通自古,贻我大祥,思想信仰道德艺文,无不蒙贶,虽兄弟眷属,何以加之。还有最经典的例子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古代是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干线,这是目前亚欧大陆由东至西最为便捷的通道。它促进了中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至今仍是中西交往的一条重要通道,在中国当今的对外经济文化交流中仍然发挥着重大的作用。 可见交通对文化交流的重要,如果没有了丝绸之路中西方的文明如何得以快速传播,人类的文明如何得以迅速发展和延续? 交通对经济发展文化交流有着重大的影响,他们相互影响和相互促进。我国应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加强中部和西部的交

十五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安城讲课)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导学案 【学习目标】 1、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概况。(重点) 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来往的大致路线情况。 3、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自主学习】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师生共同解决): 1、郑和是什么人?“西洋”是什么地方? 2、郑和为什么不远万里进行远洋航行?郑和船队带出国哪些东西,又带回国哪些东西? 3、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出发地、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4、根据下列表中的内容,对郑和下西洋和哥伦布到达美洲的情况进行比较,说明郑和下西洋创造了怎样的航海奇迹?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探究) 1、郑和下西洋远航成功的原因? 2、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如何评价? 3、外国传教士来华的时间、目的、带来的影响、著名的传教士。 项目 人物 航 线 时 间 人 数 次 数 规 模 郑和 27000人 52艘 哥伦布 西班牙——巴拿马群岛 1492—1504年 12000人 3次 17艘

【达标测试】 1、郑和能够七下西洋的最根本的条件是﹙﹚ A、明朝国力雄厚 B、船队配有航海图和罗盘针 C、明朝航海技术十分先进 D、郑和本人具有勇于开拓的精神 2、郑和下西洋的出发点与最远到达的地点分别是﹙﹚ A、福州印度半岛 B、刘家港印度洋上的波斯湾 C、福州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D、刘家港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3、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不包括﹙﹚ A、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B、促进南洋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 C、促进了明朝对外贸易的繁荣 D、加强了中国和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4、郑和下西洋、外国传教士来华等历史事件所反映的共同主题是 A 封建君主专制, B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C 抗击侵略的英雄业绩 D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5、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纷纷来到中国,他们在传教的同时,也起了沟通中西文化的桥梁作用。其中有一传教士帮徐光启等按“地球”和地理经纬度概念,重新制定历法,是我国的天文学体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他是 A 马可波罗 B 汤若望 C 汤显祖 D 阿倍仲麻吕 6、英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明初,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力量。他这样评价的历史依据是 A 郑和率船队下西洋 B 戚继光率戚家军扫平倭寇 C 郑成功率船队收复台湾 D 明朝的海军赶走了荷兰殖民者 7、下列有关郑和下西洋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②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 ③限制了明朝对外交流和发展④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 ①③ B ①④ C ①② D ③④ 8、东南亚一些国家至今还保留着“三宝港”“三宝庙”“三宝塔”等遗址,是为了纪念 A 郑和 B 郑成功 C 戚继光 D 鉴真 9、中国人民对外交往源远流长,为世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地区的经济交流。 A 亚非 B 美洲 C 东亚 D 欧洲 10、明朝中叶后,外国贡使制度逐渐衰落下去的原因有 ①国势衰败②传教士来华的影响③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④清军入关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总结题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册历史期末复习题 1、目前所知,我国境内生存年代最早的是距今年的人。 2、遗留化石残骸最多的是生活在北京周口店的距今的人。 3、在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4、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 5、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6、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原始农耕居民是。 7、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和粮食作物的国家。 8、建造干栏式房屋的原始居民是。 9、半坡原始居民建造的是的房屋。 10、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11、传说黄帝之后,我国黄河流域杰出的部落联盟首领先后还有、、。 12、历史上把尧舜禹时期以原始民主方式推荐首领的办法或制度,叫做。 13、“三过家门而不入”,用“疏”的办法治理洪水的是。 14、禹死后,禹的儿子夺取政权,建立夏朝,从此,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15、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奴隶制王朝是。 16、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是。 17、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的是、、。 18、夏、商、周三朝的建立者分别是、、。 19、夏、商、周三朝的暴君分别是、、。 20、商朝灭亡后,建立了周朝,定都镐,史称“”。 21、商朝时,商王盘庚将都城迁到,史称“”,从此国力日益强盛。 22、为了巩固统治,周天子把土地和平民分给亲属、功臣等,封他们为诸侯。这种制度叫。 23、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将都城迁到洛邑。平王东迁后的周朝称为“”。 24、东周分为和两个时期。 25、我国奴隶社会的瓦解时期是。 26、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时期是。 27、春秋时期著名的霸主有、、等。 28、春秋时期第一个霸主是。 29、战国初期,晋国一分为三,变成、、三国,史称“三家分晋”,这也是山西被称为“三晋大地”的缘由。 30、战国七雄指的是、、、、、、七个国家。 31、既是“春秋五霸”又是“战国七雄”之一的国家是。 32、秦国通过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33、商鞅变法对后世影响最为深远的是。 34、秦国蜀郡太守在岷江中游修筑的,是闻名世界的防洪灌溉工程。 35、公元前260年,秦、赵之间发生空前激烈的之战,赵军大败。从此,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了。 36、公元前221年,陆续灭掉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分立混战局面,建立了统一的秦王朝,定都。 37、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38、秦中央政府设、、三个官职,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地方上推行,其长官都由皇帝直接任免。 39、新创并首先使用“皇帝”这一称号的是。 40、为了巩固国家的统一,秦始皇对、、以及等实行统一规范。 41、秦统一全国以后,规定通行全国的货币是。 42、秦朝为抗御匈奴而采取的措施是。 43、秦始皇统一文字时,作为全国通用的字体是。 44、秦长城的西起东至。 45、秦始皇“焚书坑儒”的主要目的是。 46、秦朝覆灭的根本原因是。 47、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领导者是、,地点是。 48、公元前202年,建立汉朝,定都,历史上称为“西汉”。 49、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时期在位皇帝是、。 50、西汉王朝在经济上的头等大事是、。 51、汉武帝采取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议,使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 52、公元前118年,汉武帝下令废半两钱,改铸,这是我国货币制度史上的重要改革。 53、中国古代的最高学府是。 54、公元前119年,大将、在漠北大败匈奴,匈奴无力再与西汉对抗。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案02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二)过程与方法:结合地图,弄清西洋的概念,完成郑和下西洋盛况表,并与同一时期欧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动作一简单比较,认识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三)情感与态度: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世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认识外国贡使制度是明朝大国至上的一种反映。认识利玛窦等人来华的主要目的是传教,为了便于传教也带来了西方的科学技术。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郑和下xx 2难点:xxxx使制度衰落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法、问题探究法 四、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明朝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其中,郑和下西洋就 是一个最好的例证,外国贡使制度也说明了这一点。 (二)、郑和下xx:

提出问题,学生看书,xx共同解决: 1、“西洋”指哪里?(学生看课本注释)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南海东部及其附近诸岛,通称为为东洋。 2、郑和下西洋的条件:(学生讨论,教师总结)明朝前期,社会经济繁荣,国家强盛,我国的造船技术进步,指南针的发明及其应用于航海事业等,为郑和下西洋提供了物质技术条件。 3、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为了加强同海外各国的联系,明成祖派郑和出使西洋。 4、谁能介绍一下郑和的生平?(学生概述) 5、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说出郑和下西洋的时间、次数、航线、规模、意义。 6、根据课文内容和宝船模型,就郑和下西洋的基本概况归纳制作一个表格。 7、教师提供欧洲新航路开辟时哥伦布等远航的情况,与郑和远航对比,然后谈谈自己的感受附:哥伦布、达·伽马等人的远洋航行 (三)、xxxx使: 1、外国贡使制度有什么特点?(师生归纳)一是以外国朝贡,中国回赐的方式进行。二是对海外诸国朝贡严格限制,如发放贡舶“勘合”凭证,规定朝贡期限、贡舶停港、贡货贡员及贡使进京的路线,手续极其烦琐等。三是明朝回赐远远超出所接受的贡物,并对贡使附载商货的超值收购。 2、外国贡使制度的衰落与评价:衰落原因:超值回赐与超值收购,加重了明朝的财政负担。 明中期以后逐渐衰败导致这一制度无法继续。评价:外国贡使制度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能以外国贡使制度形式进行适当的贸易往来,对保持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交往是有益的,本着“怀柔远人”的精神,对加强与外国的正常外交关系也是有益的,但知识这是建立在巨额的经济

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17课《北方民族大融合》学案(无答案)华东师大版

学练提纲15 《北方民族大融合》 一、学习目标 1.把握南北朝时期政权的更替、时期特征。 2.把握孝文帝改革的原因、措施和作用。 3.把握民族大融合的特点、意义。 二、学练提纲 阅读课本完成下列题目,能独立完成的先独立完成,遇到疑难问题可小组讨论解决 (一)想一想 1.鲜卑族的孝文帝为什么要实行“自上而下”的“胡汉融合”的改革? 2.孝文帝为什么一定要迁都洛阳?为什么要精心安排这种“计谋”? 3.课本P93页欣赏与思考 (二)试一试 1.你能依照课本北魏统一后北方政局演变示意图,简要说说这一时期南北方政局的更迭情况吗?并概括一下这一时期北方政局的特征。

2.阅读课文“孝文帝改革”内容,试制作“孝文帝改革表”。 背景 内容 作用 3.阅读“民族大融合”的内容,试概括民族大融合的特点与作用? (三)练一练(1-13为必作,14、15为选作) 1、北朝是由下列哪个少数民族所建( ) A、氐族 B、鲜卑族 C、契丹族 D、匈奴族 2、下列哪一历史现象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互为因果关系( ) A、统一黄河流域 B、北方民族大融合 C、完成封建化 D、阶级矛盾缓和 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 ) ①接受汉族的先进文化 ②加强对中原的控制 ③从事农业生产 ④加强对黄河流域的管理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 D、②③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根本目的是( ) A、接受汉族先进文化 B、巩固对黄河流域的统治 C、加速北方封建化进程 D、恢复北方的农业生产 5、商鞅变法和孝文帝改革获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 ) A、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 B、得到最高统治者支持 C、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 D、符合封建者根本利益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第4课唐朝的中外文化交流教案 ⊙新课程标准 1、了解遣唐使的文化交流活动,说出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2、知道鉴真东渡和玄奘西行的故事,找出鉴真与玄奘的共同之处。 3、了解长安城的城市建设布局特点。 ⊙重点与难点 重点:掌握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的基本史实。 难点:牢记鉴真、玄奘的历史功绩。 ⊙解析与点拨 例1 简述唐朝时中日友好交往的情况。 解析:唐朝是我国封建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时期,唐朝又是对外交往发达的时期,其中与日本、朝鲜、印度、阿拉伯等国家的交往尤为密切。在中日友好交往史上,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有了相互交流和学习。日本至今还保留着中国的某些文化、建筑风格和生活习俗,由此可见。中日交往源远流长。 答案:①中日之间的来往:日本十多次派出“遣唐使”到中国学习等。②唐朝文化对日本的影响:仿唐制进行改革;依照汉字的偏旁创造日本文字。在建筑式样上模仿唐朝的风格;保留着唐朝的风俗习惯。③在文化交流方面:日本的阿倍仲麻吕和唐朝高僧鉴真为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贡献。④经济交流:唐朝和日本贸易频繁。 例2 唐都长安的特点 解析:长安城虽然规模宏大,经济繁荣,能“海纳百川”,但它仍然是个典型的传统古典都市。居民住在一个个封闭的“坊”中间,商业只是在市中进行,不是到处可以开店铺。市由官吏管辖,日中击鼓开市,日落鸣钲闭市,街上也一样,日落时街鼓擂动,行人就不能在街上逗留。总之,唐长安还是个限制很多的城市,不仅与现代的城市不同,与后来宋、元、明、清的城市也不同。 例 3 唐朝时对外交往频繁,各国使臣、商贾、学者、僧人往来甚多,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威望,如果用唐朝著名诗人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话来形容非常确切,你知道是哪两句吗?仔细想想并讨论唐朝时期外交活跃的原因是什么?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 南方经济的发展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八十四篇

2019年精选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6课南方经济的发展华师大版课后练习第 八十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某同学查阅了有关“赤壁之战”、“三国鼎立”、“人口南迁”、“北魏孝文帝改革”的一些历史资料进行主题探究,他探究的主题是( ) A、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B、早期国家的社会变革 C、繁荣与开放的社会 D、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曾定都洛阳的朝代有( )①曹魏②西晋③前秦 ④北魏⑤东晋 A、①②③④ B、③④⑤ C、①②④ D、②③④⑤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右图反映了江南地区得到开发的哪一原因( ) A、江南社会相对稳定 B、江南自然条件优越 C、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D、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淝水之战留给我们的成语有( ) A、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B、草木皆兵 C、三顾茅庐 D、草船借箭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读下图,解读正确的是( ) A、北方自然环境恶劣 B、北方民族学习中原文化 C、江南地区相对发达 D、民族交融和江南开发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我国老百姓的主食一般呈现出“北麦南稻”的格局,但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老百姓的餐桌上除了常见的稻米饭外,还有面食、粟米饭等北方食品,出现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南方人口增多 B、南方商品经济的发展

C、面食的营养价值更高 D、人口南迁和民族融合的影响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无积聚而多贫。”《宋书》记载:“江南……地广野丰·····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江南地区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不包括( ) A、中原人南迁,带来先进生产技术 B、南方战乱较少,社会相对稳定 C、南方的自然条件比较优越 D、南方文化比北方文化先进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三国演义》)这句话里的最后一个“合”指的是( ) A、秦始皇统一六国 B、司马炎建立的西晋 C、汉武帝的大一统 D、北魏统一黄河流域 【答案】: 【解析】:

中外文化经济交流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内容标准 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教学目标 1、知识识记:(1)知道郑和下西洋。(2)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2、能力培养:(1)识读《郑和下西洋路线图》,指出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2)归纳郑和下西洋的概况(时间、次数、人数、船队规模、贸易交换、作用)。 3、情感教育与价值观:通过学习,增强学生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对促进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大作用的认识。 重点:明代是我国对外交往的活跃时期。郑和7次下西洋,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增进相互间的友谊,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我国远洋航海的能力,显示了我国造船航海技术处于世界的领先地位。这些内容不仅 能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而且能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人民不畏 艰难的精神。 难点:如何评价郑和下西洋。 板书设计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课程标准:概述郑和下西洋的史实。 一、郑和下西洋的目的 二、概况 时间:1405-1433年 次数:7次 航线:刘家港—马六甲海峡—印度洋 范围: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规模:规模巨大 三、意义: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 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每一节课前5分钟,学生进行讲故事。 第二环节:课前提问,小组挑战时间,主要是复习前面学过的知识。 第三环节:教授新课 明代早期,经济发达,国力强盛,中外文化交流相对活跃和频繁,郑和下西

洋就发生于这一历史时期。 学生介绍郑和的资料,如:郑和,原名马文和,小名叫三保,回族,世代信仰伊斯兰教。他的祖父和父亲都曾亲自到过麦加朝圣。父亲回到云南后,经常像讲故事一样地谈论起旅途中的见闻,如何辛苦,如何遇险,又如何高兴等等,当然也宣扬自己如何本着坚韧不拔、追求真主的精神而到达麦加。年轻的郑和,听后无比兴奋。在见多识广的父亲熏陶下,对异域殊方的情调,好怪猎奇的思想早已有准备。他曾暗暗思量,如果有一天自己有机会跳出这狭窄的家庭,到广阔的天地间去遨游,该是多么幸福!所以,从少年时代开始,郑和就很注意锻炼身体,培养毅力,潜心阅读史籍以及航海知识等。 正当他小心翼翼地编织着美好前程之梦的时候,命运之神把不幸降到了他的头上。1385年,朱元璋出兵平定云南,郑和的父亲不幸蒙难,11岁的马三保成为无数被俘、并被立刻阉割的儿童之一。11岁的马三保随着明军征战南北,战争,让这个孩子吃尽了苦头,但也让他迅速成长。在他16岁时,被选为燕王朱棣的贴身侍卫。1399年8月,明王朝爆发了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战”,马三保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军事才能与日俱增,屡立战功。1402年7月,朱棣登基当上了皇帝,马三保也被封官,任内官监太监,相当于正四品。1404年,又被赐姓“郑”,中国历来有“马不入宫殿”的说法,马三保在郑村立下他最大的战功,所以赐姓“郑”,从此他改名为郑和,原来的名字慢慢被遗忘。在中国古代,赐姓是至高无上的荣耀,而宦官被赐姓则是绝无仅有,可见永乐皇帝是多么倚重与信任郑和。 讲清西洋的地理概念。明朝时,将今南海以西的海洋及沿海各地,统称为西洋。 明成祖朱棣在位时,是明朝国力最强盛的时期,为了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宣扬国威,明成祖派遣郑和下西洋。 1405-1433 年共28年里,郑和7次下西洋。郑和的基本航线,是从刘家港(今江苏太仓东浏和镇)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郑和的远航,到过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 郑和远航时,百艘船舰竞相出发,场面壮观。郑和的船只,包括了宝船、坐船、战船、马船、水船、粮船等,按照一定的队形出发。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第15课《中外经济文化交流》说课教案 今天我说的课题是《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教材内容在新编初中历史课程第二册第十五课。首先谈一下我对教材的认识: 一、教材分析: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历史第二册第三单元中的一课。它在本单元中占有重要地位,介绍了明清时期我国的对外关系,重点是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一方面介绍中国古代著名航海家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又介绍涌进来的大量外国贡使和西方传教士,由此形成了中外交往的活跃局面;并且教材内容也体现了本套课程编写思想的转变一一从便于教向便于学的教育思想的转变,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自主学习与探究,得出结论。 二、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接触过中外交流的历史,基本掌握了记忆、分析、比较等历史学习的基本技能和方法,但还有待于进一步提高。同时初中一年级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及知识水平决定了他们易于形成对事物的感性认识,并且对事物的认识开始由感性阶段向理性阶段过渡。 三、教学目标: 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及其学生的特点,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了解郑和下西洋的过程,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外国贡使与明朝的关系,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及《大清时宪历》等基本史实。 2、能力目标: 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通过分析传教士来华的作用,培养学生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郑和远航的盛况所体现的我国古代造船业、航海技术在世界的先进地位,以及郑和远航增进我国同亚非各国的友谊这些史实,增加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通过对郑和下西洋等事件的学习,除可向学生进行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外,还可引导学生发现郑和这位历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健全的人格。 四、教学重点、难点: 根据以上对教材、学生实际情况和教学目标的分析,我确定了如下重点和难点。 1、郑和下西洋 2、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 难点: 外国贡使。

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导学案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一、学习目标、重点、难点 ◆ 学习目标 知道郑和下西洋、外国贡使制度、传教士与《大清时宪历》的基本情况,了解明清时期中国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的来往路线的大致情况。 ◆ 重难点 重点:郑和下西洋的基本路线和意义;外国贡使制度的主要内容;西方传教士对中外文化的贡献,《大清时宪历》的制定。 难点:郑和下西洋是我国航海史上的壮举;外国贡使制度的实质和利弊。 二、知识概览图 概况:从1405—1433年,郑和先后七次下西洋,船队航行于太平洋和印度洋 的广大海域之间,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 和红海沿岸 基本航线: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的刘家港出发,穿越马六甲海峡,横渡印度洋 意义:郑和的远航,促进了明朝与亚非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 评价:郑和是我国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的航海家,他七次下西洋是世界航海 史上的伟大壮举。比欧洲航海家的远洋航行要早半个多世纪 特点:国朝贡,中国回赐 衰落:明中叶以后 评价:实质是中国古代王朝大国至上观念的切实反映 来华的时间:开始于明朝万历年间 来华的目的:在中国境内传教 代表人物: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是最早来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之一 《大清时宪历》 三、新课导引 亚非许多国家和地区,至今还保存着不少同郑和有关的遗迹。比如,印度 尼西亚有个港口城市叫三宝垄,附近的山上有个三宝洞,洞中有郑和塑像。马来 西亚有座三宝山,山下有座三宝井,井旁有三宝亭,亭内供奉着郑和神主。印度 有三宝石刻雕像。在非洲东岸的索马里,有个中国村又名郑和屯。上述都是郑和 或他的船队到过的地方。像印度尼西亚的三宝垄市,郑和远航时曾在此登陆暂住。 那儿原本一片荒凉,后来的华侨却因郑和来过就定居在这里,逐渐形成兴旺的海 港。每年在郑和登陆的日子,华侨都在这儿举行盛大游行,锣鼓喧天,龙狮狂舞, 洋溢着节日气氛,以示对郑和的纪念。 〔思考讨论〕 郑和是怎样远航的?在明朝的中外关系中,还发生过哪些重 大事件? 四、教材精华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郑和下西洋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外国贡使 传教土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上下册历史复习提纲(全册)

华东师大版七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第1课中国的远古人类 1 杂的﹑高级的生物,人类是由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明白的道理:科学的发现是以事实为依据,以奉献为代价的。 2、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古中国。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是—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在云南省元谋县发现) 3、北京人:时间:距今约70——20万年,是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人类。P4-6 地点:在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人特征;a、北京人能直立行走b、使用粗糙的打制石器,c、使用天然火,d、过着群居的生活 f、北京人上肢的进化比头部快,因为手直接从事劳动。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 一、北方农耕文化 P8-9 时间:约距今8000年前后地点:黄河中下游地区代表:西安半坡遗址 条件:气候温暖、土地肥沃,适宜粟、黍等旱地作物的生长 标志:这一地区的原始先民学会了喂养家畜和种植庄稼,开始步入原始农耕文化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粟、白菜、芥菜,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住半地穴式房子;制彩陶;饲养猪、狗等家畜,打猎捕 二、南方农耕文化 P10-11 时间:距今约七千年地点: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 条件:土地肥沃、气候湿润,适宜水稻的种植 特点:已使用磨制石器,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住干栏式房子,挖水井,饲养猪、狗、水牛等家畜;会制造陶器。 三、新石器时代:南、北方先民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四、原始聚落 1、原因:农耕文明以后,早期人类慢慢的向适宜耕作的山前、低地迁移。随着谋生方式的变化,他们告别原先居住的洞穴,搭建住所,形成原始聚落。 2、概况:a、当时北方气候干燥,人们居住的一般是半地穴式的房屋。b、南方地势低洼,气候潮湿炎热,房屋多采用干栏式建筑。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品德与社会》(上教版)五年级第二学期第二单元 7、《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普陀区朝春中心小学王进华 教材分析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是五年级第二学期《品德与社会》学科第二单元《人类共同的家园中》的第三课。本课教材内容向学生介绍了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合作,体会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课文由8个部分组成:“历史坊”、“E链接”和“新视窗”着重讲国际经济交流与合作问题,重点了解WTO以及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影响和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故事园”和“七色光”着重介绍了国际文化交流与合作问题,重点了解世界各国的文化都有自己的特点,互相学习,有利于共同进步。“探究角”、“送你一句话”和“我能行”着重讲越有民族性的文化艺术,才越有世界意义,以及我为世博献计献策。 本课在学生认识《多姿多彩的世界》的基础上,将学生的视野进一步引向世界的经济、文化、的交流。前有四年级第二单元《屈辱与抗争》,五年级第一学期《10鉴真东渡》、《11玄奘西行》、《13通西域下西洋》、《16开放的中国》、后有五年级第二学期《9我们只有一个地球》、《10 “蓝盔”在行动》。 学情分析 通过调查和平时的谈话了解到学生具有以下情况: 1、在学生的日常生活中,他们能感受到经济全球化,如2008年底以来的全球经济危机,耳染目睹对于中国股市、商业的影响,但对国际间的经济、文化的影响,学生并不是很清楚。 2、大多数学生了解哥伦布发现新大陆的故事,不过新大陆的发现对于世界经济带来的影响说不清。 3、多数学生知道一些国际文化交流的事例,但对于国际文化交流的好处知道不多。 4、少数学生听到过WTO的名称,这是一个怎样的组织,对于世界的经济交流有何作用,不甚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体会国际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 2、知道WTO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能收集资料,了解我国加入WTO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激发民族自豪感。 3、自主合作交流辨析,懂得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取人之长,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

2020专题七八中外经济文化交流,政治格局

启示:开放促进发展,闭关导致落后 文明互鉴合作共赢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简答题 1..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哪个朝代的什么事件有关? 2.丝绸之路的路线是什么?起点和终点指今天的哪里 3.丝绸之路的开通有什么作用?哪个皇帝在位时,又开通了海上丝绸之路? 4.列举丝绸之路上东西方的商品?(分别二个) 5.唐朝时对外交往的著名人物有谁?他们做出怎样的贡献? 6.今天,我们研究古代西域的山川物产及社会习俗,可以借鉴哪本书? 7.宋代鼓励海外贸易,在主要港口设立的管理机构叫什么? 8.我国航海史上壮举是什么事件?及起止时间?

9.郑和下西洋的目的是什么? 10.郑和下西洋路线?最远到达哪里? 11.郑和下西洋意义? 12.清朝实行怎样的对外政策?这一政策的含义是什么? 13.实行这一政策的原因有哪些? 14.这一政策产生怎样的影响? 15.清政府设立什么机构,垄断对外贸易,管理外国商人? 16..新中国成立后,实行什么外交政策?处理国与国间关系的基础准则是什么?哪一年谁提出来的? 17.哪一年的什么会议,谁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加强了中国下亚非国家的团结与合作? 18.哪一年第几届联大,中国恢复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19.哪一年的什么事件,标志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哪一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20.新航线开辟始于何时?有哪些国家走在前列? 21.新航线开辟的原因和条件有哪些?期中哪个是根本原因? 22.哪一年,谁到达好望角?哪一年谁到达印度? 23.哪一年,谁发现新大陆?谁的船队实现环球航行,证明地圆学说? 24.新航线开辟有什么积极和消极影响?

启示: 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主要因素 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国家间竞争主要是经济实力的竞争 近代以来世界政治格局演变简答题 1.一战爆发的原因是什么?具体原因是什么?导火线是什么? 2.一战起止时间及两大军事集团是什么?两大集团主要包括哪些国家?中国属于哪个集团? 3.一战爆发的标志及转折点是什么事件?结果如何? 4.一战性质是什么? 5.一战影响是什么? 6.巴黎和会,通过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产生什么影响? 7.华盛顿会议上,签订的《九国公约》产生了什么影响? 8.怎样评价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9.二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直接原因是什么? 10.二战爆发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性质是什么?哪两大集团?

最新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 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课后练习四十七

最新精选华师大版历史七年级下册第3课民族和睦与中外交流课后练习四十七 第1题【单选题】 《西游记》描述了唐僧、孙悟空、猪八戒和沙僧师徒历尽艰辛到西天取经的故事,这里的“西天”是指( ) A、天竺 B、新罗 C、新疆 D、西域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至今依然屹立在云南大理的古建筑,见证了当时汉族与南诏的友好交往。南诏是下列哪一少数民族的祖先( ) A、苗族 B、壮族 C、维吾尔族 D、彝族和白族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唐朝以她博大的胸怀,兼收并蓄外来文化的精粹。下列选项中能体现这一观点的史实是( ) A、鉴真东渡日本 B、新罗遣唐使来华 C、玄奘西行天竺 D、文成公主入藏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唐朝,一个不筑长城的王朝,曾先后册封少数民族首领,并在西域地区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其共同意义主要在于( ) A、加强经济交流 B、削弱地方权力 C、抵御外来侵略 D、维护国家统一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中日友好交往源远流长。右图是唐朝时期曾为中日两国的友好交往做出突出贡献的人物,他是( ) A、鉴真和尚 B、高僧玄奘 C、阿倍仲麻吕 D、马可·波罗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学习过本课的你知道唐朝加强同少数民族关系的方式有哪些吗( ) ①皇室与少数民族首领通婚;②册封少数民族首领;③在边疆地区设立管辖机构;④对少数民族发动战争,干涉少数民族内部事物,激化民族矛盾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隋唐历史的阶段性特征最准确的应概括为( ) A、繁荣与开放 B、光照四邻 C、民族关系的发展 D、对外交流的频繁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唐朝创立的制度中,用于统治边远民族的地方行政制度,当时称为( ) A、安西都护府 B、和亲 C、羁縻州 D、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答案】: 【解析】:

七年级历史下册 第15课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第1课时)教案 华东师大版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 教学目的: 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在西部疆域设置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保障丝绸之路的安全;粟特人是沟通东西经济和文化的重要媒介。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阐释、解读资料或习题、朗读课文或习题、讨论、师生互动等教学过程,理解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设置,对于丝绸之路的繁盛的作用;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探讨解答特定的习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用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及其对于丝绸之路的作用、粟特人的概况等素材,启迪学生的心智,开阔视野增强历史意识,提升运用事物联系的辩证法探究问题的能力;增强解题的信心。 划重点: 阐释:探索设置安西都护府和碑亭都护府的历史背景;拓展对粟特人的了解。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通过丝绸之路,东西文化不断交流;佛教传入中国后逐渐本土化;长安是当时东西文化交流的国际大都市会。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阐释、体会与欣赏、划重点、讨论等教学过程,使学生在全面认识唐朝文化概况的基础上,理解中国化的佛教对中国本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文化以亚洲诸国为中介,与世界文化进行了交流与融合。 3.情感态度价值观:以中西文化交流的内容及其典型成果——长安城及其盛况,陶冶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培养海纳百川的气度与胸怀。 4.操作程序(按照先后次序排列): (1)分句轮番朗读。 (2)划重点与阐释。 (3)解读与划重点。 (4)读图与阐释。 (5)自学与欣赏 二、东亚文化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唐朝与朝鲜、日本的交往及对两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解读、互动与欣赏等教学过程,使学生体会并理解唐朝文 3.化对朝鲜、日本文化的深刻影响。 4.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唐朝文化影响朝鲜、日本文化的史实,增强民族自豪感、强化民族精神;同时从朝鲜、日本对于唐朝文化的积极态度中吸取精神养料。 三、作业指导 1.练习与测评 2.探索与争鸣 3.解题的基本要求: (1)、举2——3个儒家学说的实例,揭示它们“适应了人类普遍的道德要求”。 (2)、举例说明,差异与冲突在一定的条件下需要调和;并在此基础上肯定“和而不同”的思想的积极意义。 (3)、字数在300以上(含300)。 四、课后总结: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学案)

第15课中外文化交流学案 一、学习目标 识记:①知道丝绸之路; ②遣唐使; 理解:理解丝绸之路在唐朝全盛的意义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唐朝时期中外文化交流 三、学习过程: (一)、阅读教材59-63页,完成下列问题(知识整理) 一、丝绸之路的全盛★: 探究1:想一想,丝绸之路的开通最早应始于何时?是谁又是因何原因而开通的? 客观上起到了怎样的历史影响? 探究2:参考并阅读相应地图册,想一想,隋唐时期的丝绸之路与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相比,进入全盛阶段,那么你认为此时的全盛阶段应该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思考1:请结合教材60—61页的插图及材料,说说唐朝时期中外交往的盛况。

思考2:参考教材第59页的【读图学史】,观察相应的丝绸之路走向示意图,描述这条道路的大郅走向,并分析唐朝丝绸之路臻于全盛的原因、作用以及意义。 探究3:拓展思维,你认为丝绸之路仅仅是一种地域之间的联系和物品上的交流吗? 如果不是,那么你认为它从本质上反映了一种什么样的历史实质现象?而这种历 史现象又是基于什么原因而出现的?这种现象对于丰富中华文化将会起到怎样 的历史影响? 二、东亚文化圈 1、东亚:指的是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和日本。 2、东亚文化圈:形成于唐朝、延续至19世纪西方影响进入之前。由于大唐盛世,国力强 大,中国文化辐射与整个东亚地区,使东亚各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 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东亚文化圈,也称汉字文化圈或是儒家文化圈。思考3:请阅读教材第62—63页,分析思考大唐中国文化的辐射途径、辐射内容、以及如何看待这种辐射? 辐射途径: 主要是通过日本和朝鲜的使者预计留学生积极传播和仿效。朝鲜到中国学习者先 后多达2000多人;日本先后派出十多次遣唐使,随行的还有留学生和学问僧, 多时一次达五六百人。 辐射内容: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7 国际经济文化交流 教学目标 1. 了解“新航线开辟”的意义,初步认识“经济全球化”。 2. 知道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3. 懂得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取人之长,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 4. 自主合作交流辨析,加深了解国际间经济、文化相互依存,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 教学重点 知道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懂得在国际经济文化交流中要善于取人之长,发展本民族的经济文化。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 了解“新航线开辟”的意义,初步认识经济全球化。知道一些历史上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的事例。 2. 了解国际间经济相互依存,交流与合作有利于各国进步。 3. 知道世界贸易组织是全球性的贸易组织,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在全球经济发展中发挥积极作用。 教学重点、难点 了解“新航线开辟”的意义,初步认识“经济全球化”;知道国际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利于各国进步。 教学过程 活动一运用新闻热点,初识经济全球化 1、师:先请同学看一张图片,这架飞机的各部件分别是由哪些国家生产的? (媒体出示飞机部件图)(生交流)

2、师:一架飞机可以是由许多国家共同设计制造,它体现了各国之间频繁的经济交流,这一点,相信你们一定已经感受到了,如:在美国、欧洲和日本的市场上都能买到中国商品;街上跑的某种品牌汽车,发动机可能产自日本,轮胎可能产自挪威,坐垫可能产自比利时,油泵可能产自英国……还请大家想一想,你们家中使用的电器哪些是进口商品或中外合资的?中国又有哪些产品出口到国外呢?(生交流) 3.师:的确,在中国,许多人使用“诺基亚”、“摩托罗拉”手机。“麦当劳”“肯德基”遍地开花,在世界许多地方,人们可以买到“Made in China”的产品,可能你亲戚到国外旅游给你带回的一件礼物却产自中国。所以,各国之间经济的依存度越来越大。中东地区石油一涨价,全世界都发慌,家里有汽车的同学应该会有些了解,汽油价钱会经常调整,有时上涨,有时下跌。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也都会在世界上引起强烈反响。这说明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已经相互融合、相互竞争和制约,人们称这为经济全球化。 过渡:那么,这种经济全球化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 活动二媒体演示,了解新航线 1. 经济全球化离不开交流,交流需打开交流的通道。上学期,我们在13.《通西域,下西洋》一课中已经了解了:我国在汉朝时就有张骞出使西域(多媒体演示张骞图片),明代时是郑和下西洋(多媒体演示郑和图片),他们都为东西方的经济 交流作出了贡献,而近代的国际经济交流是从国际新航线的开辟开始的。

古代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古代中外文化交流 中国是文明古国。张骞通西域后,开始了中西交通的新纪元,中华文化源源不断地传向中亚、欧洲,促进西方乃至世界文明的进步;同时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更善于学习和吸收西方先进的人类文明成果,不断丰富和促进中华文明。 1、概况 随着以汉帝国为一端、以罗马帝国为另一端的海陆两途丝绸之路的发展与繁荣,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历史上的第一次高潮。中国丝绸、冶铸和水利技术远播中亚、朝鲜、日本和欧洲地区。汉字也传入朝鲜。儒学经典传到日本。传入中国的有佛教、象牙、香料、宝石和多种植物等等。 唐、宋、元时期,中外文化交流进入一个迅猛高涨的新时期。中国的造纸、纺织技术、诗歌、汉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传入中国的有:印度熬糖法、天文、医学、音乐、舞蹈、佛教及祆教、摩尼教、占城稻等等。 明末清初,伴随着欧洲传教士在中国相对自由活动,欧洲的科技文化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外文化交流出现了第三次高潮。明清之际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许多种文字流传国外。明朝时中国先进的技术、文化传人南洋。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传入中国,明朝还引进欧洲的水利方法。明朝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华,利玛窦带来西方的科技著作。 2、中国文化的外传 (1)科学技术 唐朝时造纸术传到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北非和欧洲;建筑技术传到日本;数学专著《缀术》传入朝鲜和日本,成为其学校教材。 宋朝时印刷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埃及和欧洲。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 元朝时火药武器传到欧洲。 明清之际,总结性的科技著作《本草纲目》、《天工开物》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国外。 (2)生产技术 两汉时,冶铸技术东传朝鲜、日本,西传中亚、欧洲;制漆工艺传到朝鲜;水利技术远播中亚与欧洲。 唐朝时纺织技术传入朝鲜、阿拉伯。 明朝时中国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知识传入南洋各地。 (3)文学、体育 屈原的诗被译成多种文字流传;唐诗传入朝鲜、日本。 马球、足球、围棋等活动在唐朝时传入日本。 (4)文字 汉朝时,许多朝鲜人使用汉字。 唐朝时,日本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偏旁,创制了日本文字。 (5)思想 中国的儒家经典、佛教传到日本。 3、外国文化传入中国 (1)农作物品种 宋朝时,占城稻由越南传入中国南方。 明朝后期,原产美洲的甘薯、玉米、马铃薯、烟草等传入中国。 (2)生产技术 唐朝时从印度传入了熬糖法。 明朝引进了欧洲的水利方法。 (3)科学技术 唐朝时印度的天文、医学、历法知识传入中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