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隧道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隧道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隧道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隧道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新建铁路

(DK + ?DK + )

某某隧道初支变形处理专项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2012 年3 月19 日

隧道初期支护变形

换拱施工方案

1. 编制依据

《隧道设计图》第一、第二、第三测设计施工图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TB10753-2010) 《铁路混凝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 TB10424)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 号).

2. 适用范围

《某某隧道变形段换拱施工方案》适用于隧道DK + ?DK + 段初

期支护变形段处理。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局部换拱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力组织、进度和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管理措施。

3. 变形段地质及水文情况:

该段水文地质情况:该段处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粉质黄层,含卵、碎石土夹层,厚度50 - 70m粉质黄土具I级非自重湿陷性及低压缩性。掌子面围岩揭示为:拱部为第四系塑状黏性土,较软,潮湿;中间为1?2米厚砂砾石土夹层,渗水较大;下部为强风化云母片麻岩、伟晶岩,岩体极破碎,强度低,渗水较大。

隧址区属低山剥蚀丘陵地貌,地貌形态复杂,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其中

DK147+60C处为冲沟端头,其次小里程方向有5处深沟,经现场测量,隧道线路中线走向均跨越深沟。所经之处山势陡峻,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山体植被繁茂,相对高差达10m?30m不等。

4. 设计围岩情况

变形段原设计为IV 级围岩,开挖过程中实际掌子面围岩为:拱部为第四系塑状黏性土,较软,潮湿;中间为1~2米厚砂砾石土夹层,渗水较大;下部为强风化云母片麻岩、伟晶岩,岩体极破碎,强度低,渗水较大。由于围岩稳定性较差,开挖过程中渗水、股状涌水现象严重,经与设计、监理现场勘查变更为V 级围岩支护施工。

5. 初期支护变形情况

根据设计图纸,隧道DK + ~ DK + 段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在拱部120度范围内采用长3.5m、壁厚3.5mm的①42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纵向每2m施作一环;初期支护施作格栅拱架,纵向间距 1.0m (其中DK + -

纵向间距0.75m),边墙设臵长3.5m的砂浆锚杆;钢筋网为环向①8X纵向①6 钢筋加工制作,网格间距为20cm*20cm喷射混凝土厚度22cm。

DK + ~ 段于2011 年12 月18 日至2011 年12 月30 日完成上台

阶的开挖、初期支护施工,2011 年1 月10 号完成中、下台阶开挖、初期支护施工。

在开挖过程,实际揭露围岩与设计围岩有一定出入,隧道两侧主要为老黄土及风化岩,掌子面中部主要为黏土充填层,围岩自稳能力差,两侧拱脚部位有基岩裂隙水下渗,岩体遇水较易产生软化,围岩整体稳定差。

由于隧道埋深较浅,且存在一定的偏压现象,加上围岩情况较差,通过监控量测发现该段的拱部下沉及周边水平围岩收敛变形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了超前支护的施工,纵向每1.2m 施作了一环超前小导管,增加了锁脚导管的数量,确保了施工安全。通过监测,目前该段初期支护已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DK147+ ~ DK147+ 左侧拱腰部位变形过大,导致拱腰至起拱线部

位初期支护侵入二衬设计厚度,为确保二次衬砌厚度和施工质量,对该段进行换拱处理。

6、换拱施工方案和工艺

6.1施工方案:

(1)施工DK + ?段仰拱初支、仰拱及仰拱填充,及时整体封闭

成环,保证变形段DK + ?DK + 整体稳定。

(2)对变形体段DK + ?+ 段初期支护进行全断面径向注浆固结

处理,注浆参数见附图《施隧02-95》,预防替换拱架施工造成二次扰动变形加大,导致坍塌不安全隐患事故发生。

水泥浆水灰比

水玻璃水泥浆与

水玻璃体

NaH2PO掺

水泥质量%

注浆终

(MPa

稳压时间

(mi n) 浓度(/0Be

‘)

模数

1:138 2.41:0.6 2.0 2.0 ?2.510

(3)注浆完毕待注浆强度符合要求

后,从DK + 开始用风镐在变形

初期支护的格栅拱架处开槽凿除欠挖部分,槽宽50cm长度至拱腰上下未欠

挖段100cm以上,切除侵限格栅拱架,在切除点重新焊接连接角钢,安装新的格栅拱架,按设计要求施作好系统锚杆,并安设①42m M 3.5mm锁脚锚管(锚管长

3.5m,每处2根)。采用同样方法继续处理第二榀侵限格栅拱架,新格栅拱架安装、施工系统锚杆、锁脚锚杆后利用风镐凿出两榀拱架之间侵限初期支护喷射混凝土,安

装钢筋网片,纵向连接筋,报监理检查合格后立即喷射

某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某隧道塌方原因分析及处理方案 陈仁东吴金刚 (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北京 100082) 摘要通过对塌方发生时各工作面状态及前期施工过程的追溯,指出应急抢险措施不当是导致塌方的直接原因,而一段时间以来各作业面纵向距离过长与质量缺陷是导致坍塌的根本原因,提出了以加强衬 砌、周边围岩注浆、扩大拱脚及组合工法为技术要点的综合处理方案,并建议采用组合型钢形成多 点斜撑的临时支撑布设方式。 关键词塌方原因处理临时支撑 1概况 某隧道为双向四车道+连续停车带的分离式公路一级隧道,其中A线全长1,348m、B线全长1,395m。 隧道内轮廓采用三心圆拱顶曲墙断面,复合式衬砌结构,单孔结构内净宽12.273m,结构内净高8.85m,内轮廓面积87.6m2,毛洞最大开挖跨径14.2m。 该隧道为以钻爆法开挖为主的越岭岩质隧道,场地地形起伏较大,整体为构造低山剥蚀地貌。隧道场地附近无河流,地下水主要为基岩裂隙水,底板高程以上未见地下水。区域内地层较复杂,其主要组成为变质长石石英砂岩、硬绿泥石石英千枚岩、变质泥岩,局部地段可见煤线出露。场地基岩裂隙较发育~发育,围岩完整性较差、自稳能力较低,综合判定围岩级别为Ⅳ~Ⅴ级。 该隧道施工中多次发生塌方、初支喷射混凝土开裂与崩落、初支整体沉降或较大变形后侵入二衬施做空间等异常情况,其中以发生在2009年10月26日的塌方事故破坏最为严重、影响范围最大。 2塌方情况与应急处置 塌方首先发生在B线隧道,该段处于Ⅴ级围岩深埋段,采用三台阶法开挖。当日15时,B线隧道内初支两侧边墙及拱顶多处出现掉块现象;至16时,BK13+050~+118段约68m范围发生坍塌。随后,A线隧道与之相邻一侧的边墙、拱顶出现贯通裂缝,继而出现掉块现象;当晚21时50分,A线隧道AK13+059~+089段30m范围发生坍塌。 坍塌段B线隧道埋深40~51m、A线隧道埋深31~40m,两隧道毛洞间净距约35m,B线隧道掌子面距进洞口373m,A线隧道掌子面距进洞口330m,B线超前A线25m。本次塌方形成地表约6,804m2的沉陷区,并分别在B线、A线隧道塌方段洞顶地表分别形成约589m2与60m2的陷坑。沉陷区内共测得宽度3~17cm的裂缝25条,总长389.7m。 图1-塌方段平面示意图 Fig.1 sketch map of the collapsed tunnel 出现征兆及塌方后,立即启动了应急抢险预案。在地表沉陷区周边设置警戒线,派专人职守;由于坍塌体影响范围内埋有国防通讯光缆及高压线杆,当即与军方及主管部门取得联系,布置了观测点;对地表裂缝采用水泥浆封填;紧急浇筑了临近塌方体的BK13+040~+050段的二衬拱墙结构;对临近塌方体的二衬段采用临时竖撑、斜撑加固;在坍塌影响范围内洞内及地表增设监测点,加密监测频率,并随后对坍塌段地下空洞与基岩破碎情况和相关地质

隧道初支侵限换拱方案

目录 1 编制依据、原则及范围 (1) 1.1编制依据 (1) 1.2编制原则 (1) 1.3编制范围 (2) 2工程概况 (3) 2.1隧道概况 (3) 2.2XXX隧道开挖及支护工程概况 (3) 2.3工程地质 (4) 2.4水文地质 (5) 3初支侵限情况 (6) 4原因分析 (7) 4.1地质原因 (7) 4.2施工原因 (7) 5换拱方案 (7) 5.1总体方案 (7) 5.2施工方法 (8) 6资源配置 (10) 7施工注意事项 (10) 8安全保证措施 (11)

XXX隧道进口初支换拱专项方案 1 编制依据、原则及范围 1.1 编制依据 (1)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 10753-2010); (2)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规程(Q/CR 9604-2015); (3)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TB 10601-2009); (4)铁路隧道超前地质预报技术规程(Q/CR 9217-2015); (5)铁路隧道监控量测技术规程(Q/CR 9218-2015); (6)铁路隧道钻爆法施工工序及作业指南(TZ231-2007); (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交通运输部、国务院国资委印发的《隧道施工安全九条规定》; (8)《关于进一步明确软弱围岩及不良地质铁路隧道设计施工有关技术规定的通知》铁建设(2010)120号; (9)《湖北汉十城际铁路有限责任公司首件工程评估实施细则》; (10)本公司积累的施工经验,拥有的技术装备力量、机械设备状况、管理水平、工法及科技成果。 (11)投标人依据GB/T19001质量标准体系、GB/T24001环境管理体系和GB/T28001职业健康安全标准建立的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管理体系。 (12)新建武汉至十堰铁路孝感至十堰段XXX隧道施工图。1.2 编制原则 (1)严格遵守现行的国家有关方针政策,以及国家有关法律、规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目录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1) 二、塌方处理一般程序 (2) 三、塌方处理实例 (3) (一)隧道概述 (3) (二)塌方过程 (4) (三)塌方段原设计情况 (5) (四)塌方可能原因分析 (5) (五)塌方处理措施 (6) (六)进度计划及人机配置 (9) (七)施工注意事项 (10) (八)处理效果 (10) 四、经验教训总结 (10)

隧道塌方原因及处理措施 一、隧道塌方的原因 目前国内在建和已建隧道工程中,均出现过不同程度的塌方现象,给建设和运营带来了较大的危害。在此,根据新奥法原理分析隧道塌方形成的可能原因。 新奥法的主要原理是在岩体力学特征和变形规律以及莫尔理论的基础上,通过量测手段对开挖后围岩进行动态监测,并根据围岩自稳的时间和空间效应确定爆破强度、开挖速度、初支参数以及辅助施工方法等。其力学机理是利用围岩自稳能力,及时施作初期支护和二次衬砌并与围岩形成整体受力结构。从此原理分析隧道塌方的原因如下: (一)洞身工程地质条件差,围岩自稳能力低,施工时没来得及进行初期支护即发生坍塌。如掌子面围岩软弱、岩体破碎、地下水发育、洞身埋深浅。或隧区通过不良地质地段,如断层褶皱带、膨胀岩地区以及高应力岩层等。这些复杂地质条件往往有不可预见性,给设计和施工的准确性和安全性带来较大困难。见图1。 (二)设计过程中未能准确判断隧区地质条件,没有充分考虑不良地质对隧道的影响,特别是没有及时与现场实际地质条件进行跟踪分析,导致在围岩分级、支护参数设计以及开挖进尺要求等不合理。 (三)施工过程中没有对诸如软弱围岩、浅埋地层等不良地质体进行注浆、超前支护预处理,保证不了围岩足够的自稳能力和自稳时间;开挖爆破效果差,导致围岩应力集中,出现滑塌现象;没有按照设计和规范要求进行施工,如初支背后有空洞、初支厚度不够、锚杆的长度和数量不足以及钢架的间距过大等,致使围岩岩体间不能连成整体受力结构,保证不了支护强度与围岩滑移的力学平衡。 (四)新奥法施工是一个动态过程,对隧道进行实时监控是重要环节之一。目前很多隧道塌方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的原因就是监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及防治措施 摘要:公路隧道塌方不仅影响工程施工进度和安全生产,更直接影响到隧道的施工费用,如何减少隧道塌方,是设计和施工人员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造成塌方的原因入手,分析了塌方的预防和治理塌方的措施。 关键词:隧道塌方;处理;防治措施 引言 我国的经济在不断地发展,道路工程事业也在发展中进步,然而隧道工程已经成为道路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正在大力的修建一些公路桥梁等基础的交通设施。在不良地质地段修筑隧道, 经常出现洞顶、侧壁的滑移坍落现象, 严重的甚至发生冒顶情况, 这些统称为塌方。塌方不但使围岩条件更加恶化, 而且直接威胁施工安全, 延误工期, 费工费料, 还影响工程质量和使用年限。因此施工中应预防塌方和正确处理塌方。 一、隧道塌方及其危害分析 近些年来,在隧道的开挖施工中,都会发生或大或小的塌方,给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和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所谓隧道塌方是指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应力作用洞顶与两侧的部分岩石和泥沙土大量塌落的现象。塌方的主要类型有洞口塌方和洞内塌方。一般情况下,洞口段的岩体风化严重、破碎,或为堆积层,所以其整体稳定性较差,加上埋置深度浅,就容易在重力作用下出现开裂变形或下沉,当达到极限状态时,就会导致整体失稳,从而发生塌方。在洞内,当隧道开挖时,其周围的岩石会由于应力释放而发生变形或下沉,还有可能是因为围岩内部早已经有节理和层理松弛剥落的现象,针对这些情况如果没有及时采取相应的支护措施,就会很容易形成掉块现象甚至塌方。在施工时一旦发生塌方事故,将带来严重的后果。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对施工人员的人身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给施工人员家庭带来沉重的打击。 2、延长了隧道的施工工期、增加了工程预算,并且极大程度的破坏了机械设备和降低了施工单位的施工质量。 3、影响了施工单位的声誉,并且给社会造成了不良的影响。隧道塌方有高发性和高危性两大特点,鉴于以上严重后果,所以我们必须对塌方的原因、机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在以后的施工过程中尽量采取有效的防护和治理措施来减少隧道塌方带来的危害。 二、隧道塌方的常见原因 1、前期隧道设计不良

隧道测量错误初支侵限严重擅自处理塌方事故

隧道测量错误初支侵限严重擅自处理塌方事故 一、案例背景 某客专某隧道全长 5853.7m。最大埋深近 200m,隧道进口( DK51+076.3) -DK51+094及DK56+890-岀口 (DK56+930)段为浅埋黄土地段。隧道于 2006年7月15日开始掘进施工。 2007年5月5日中午约13:30分,该隧道岀口 DK56+568?575段起拱线以上发生坍方,长度约 7米,坍方体高度约 5 米。事后施工单位向有关部门反映了情况,各方非常重视,监理单位的领导先后赶赴现场,布置抢险加固事宜。 5 月 10 日,由业主主持召集咨询、监理、设计、施工单位召开隧道塌方情况分析及处理会议,会前各方共同踏勘了事故现场,会后形成会议纪要。 1 、施工单位要切实加强对该项目部的督促指导,成立由局指主要领导督办的应急处理小组,妥善处理塌方现场,避免岀现二次塌方及可能岀现的其他险情。 2、该项目部要根据 5月 10日会议精神及时安排塌方段及其附近断面的变形观测、监控工作,由测量技术人员定时监测,汇总分析围岩变形情况并报项目总工程师确认。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上报、及时处理,现场专业监理工程师监督检查。 3、施工单位在未收到经业主审批的塌方处理方案设计之前,不得对塌方面进行安全防护之外的封闭、填充等处理,目前所做的工作仅限于加固、监测及抢险准备等,确保施工现场安全。 二、事故原因 事发后,由建设单位牵头组成了事故调查组,调查的结果是一起工程测量事故导致隧道起拱线以上初支侵限(长度约 85 米,侵入二衬 15 厘米左右),二衬厚度不满足设计要求。施工单位隐瞒不报,自己设计了凿岀初支、替换型钢拱架的补救措施。在实施过程中,包工队为赶进度,加大一次替换长度,才导致此次塌方事故。 三、处理方案 1 、加固塌方段前后各 10 米,防止塌方范围扩大。 2、观测、观察,确认安全后,用木材或钢材搭设棚架,直至塌方体顶部,防止塌方体顶部再次塌方。 3、立型钢钢架,每次一榀,间距0.5 米,钢架间用钢筋焊接。 4、对塌方段进行衬砌,衬砌顶面回填河砂作为缓冲层,然后压浆处理。 5、对初支侵限没有处理完的部分,应严格按每次一榀替换型钢拱架,满足二衬设计厚度,确保施工安 四、事故损失 1、直接损失:施工单位的返工费、工程加固费、现场施工人员窝工损失费及部分施工机械闲置费,按照当时合同价格合计 87 万多元。(现行《铁路建设工程质量事故处理规定》(铁建设 [2003]48 号),直接经济损失 30 万元及以上, 100 万元以下属工程质量大事故)。

隧道塌方应急救援预案

中铁十局地铁205项目部 隧道施工安全事故应急预案 1 总则 1.1编制目的 提高项目部对隧道施工重大安全事故的快速反应能力,确保及时、有效地进行应对处理,预防和最大限度地减少隧道施工安全事故造成的人身伤亡、财产损失和负面社会影响。 1.2编制依据 依据济铁公司《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响应及救援预案》以及《人民全生产法》、《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有关规定,制定本预案。 1.3适用围 在地铁205项目部施工区域围,隧道工程施工发生安全事故和灾难时启动本预案: 2. 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和可能造成的后果 2.1事故可能发生的地点 隧道施工过程中,重点是浅埋段、以及复杂地质、不良地质隧道工程施工现场。 2.2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发生坍塌、冒顶、有害气体中毒、突发大量涌水涌泥、透水等事故,可能造成以下后果: (1)施工人员受到打击、被坍塌土体掩埋以及因中毒、爆炸、淹溺等造成人身伤害。 (2)施工人员被困在洞,如不及时解救,会因缺氧、缺水和缺食等危及生命安全。 (3)工程实体遭受破坏,施工机械设备、物料、通风设备、电

线路等遭到损坏。 3 组织机构与职责 3.1 组织机构 3.1.1项目部隧道施工安全事故应急领导小组 组长:项目经理;连勇 副组长:总工程师;肖刚,项目部生产副经理;匡德友、勇,安全生产总监;成。 成员:项目部综合办公室、安质部、物资部、工程技术部、财务部。 应急领导小组日常办公室设在安全质量部,安全质量部部长兼任办公室主任。 3.1.2应急领导小组下设机构 3.1.2.1通信联络组:组长单位为项目部办公室,成员单位为安全质量部、综合部。 3.1.2.2后勤保障组:物资部和综合部。 3.1.2.3专家组:组长单位指挥部安全管理组。 3.1.2.4 抢险组:组长单位项目负责人,成员单位为参与抢险的各施工单位。 3.1.2.5宣传组:组长单位为综合科。 3.1.2.6治安保卫组:组长单位为安质部,成员单位为分包单位专兼职保卫人员。 3.1.2.7救护组:组长单位为项安质部、综合科。 3.2职责 3.2.1应急领导小组:贯彻落实党和关于安全生产的针政策、法律法规;组织建立完善项目部应急组织体系,制定项目部应急预案和应急工作制度;组织开展应急救援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和最有效的办法控

隧道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新建铁路标 (DK + ~DK + ) 某某隧道初支变形处理专项方案 编制: 复核: 审核: 2012年3月19日

隧道初期支护变形 换拱施工方案 1.编制依据 《隧道设计图》第一、第二、第三测设计施工图 《客运专线铁路隧道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铁路混凝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 《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2.适用范围 《某某隧道变形段换拱施工方案》适用于隧道DK + ~DK + 段初期支护变形段处理。编制内容主要包括:局部换拱施工方案及施工工艺,施工机械设备、劳动力组织、进度和质量、安全、文明施工等管理措施。3.变形段地质及水文情况: 该段水文地质情况:该段处于第四系上更新统坡洪积粉质黄层,含卵、碎石土夹层,厚度50-70m。粉质黄土具I级非自重湿陷性及低压缩性。掌子面围岩揭示为:拱部为第四系塑状黏性土,较软,潮湿;中间为1~2米厚砂砾石土夹层,渗水较大;下部为强风化云母片麻岩、伟晶岩,岩体极破碎,强度低,渗水较大。 隧址区属低山剥蚀丘陵地貌,地貌形态复杂,沿线地形起伏较大,其中DK147+600处为冲沟端头,其次小里程方向有5处深沟,经现场测量,隧道线路中线走向均跨越深沟。所经之处山势陡峻,冲沟发育,切割较深,山

体植被繁茂,相对高差达10m~30m不等。 4.设计围岩情况 变形段原设计为IV级围岩,开挖过程中实际掌子面围岩为:拱部为第四系塑状黏性土,较软,潮湿;中间为1~2米厚砂砾石土夹层,渗水较大;下部为强风化云母片麻岩、伟晶岩,岩体极破碎,强度低,渗水较大。由于围岩稳定性较差,开挖过程中渗水、股状涌水现象严重,经与设计、监理现场勘查变更为V级围岩支护施工。 5.初期支护变形情况 根据设计图纸,隧道DK + ~DK + 段采用台阶法进行施工,在拱部120度范围内采用长3.5m、壁厚3.5mm的Ф42小导管进行超前支护;纵向每2m施作一环;初期支护施作格栅拱架,纵向间距1.0m(其中DK + - 纵向间距0.75m),边墙设置长3.5m的砂浆锚杆;钢筋网为环向Ф8×纵向Ф6钢筋加工制作,网格间距为20cm*20cm,喷射混凝土厚度22cm。 DK + ~段于2011年12月18日至2011年12月30日完成上台阶的开挖、初期支护施工,2011年1月10号完成中、下台阶开挖、初期支护施工。 在开挖过程,实际揭露围岩与设计围岩有一定出入,隧道两侧主要为老黄土及风化岩,掌子面中部主要为黏土充填层,围岩自稳能力差,两侧拱脚部位有基岩裂隙水下渗,岩体遇水较易产生软化,围岩整体稳定差。 由于隧道埋深较浅,且存在一定的偏压现象,加上围岩情况较差,通过监控量测发现该段的拱部下沉及周边水平围岩收敛变形较大,在施工过程中,加强了超前支护的施工,纵向每1.2m施作了一环超前小导管,增加了锁脚导管的数量,确保了施工安全。通过监测,目前该段初期支护已处于稳定状态;但由于DK147+ ~DK147+ 左侧拱腰部位变形过大,导致拱腰至起拱线部位初期支护侵入二衬设计厚度,为确保二次衬砌厚度和施工质量,

隧洞塌方处理方案

隧洞塌方处理方案的选择与应用 [摘要]根据沙湾水电站7号隧洞塌方段的地质条件和施工条件现状对塌方处理方案进行比选,提出了技术可行、经济合理的施工方案,取得了良好效果,对类似工程的处理提供了借鉴。 [关键词]隧洞塌方处理方案超前小导管法沙湾水电站 1 概述 沙湾水电站位于四川省木里县境内的木里河(雅砻江支流)上,是木里河六个梯级电站中的第三级。采用低闸引水式发电,电站装机4台,单机容量60MW,总装机容量240MW。主要由首部枢纽、引水系统、地面厂房系统等建筑物组成。引水系统由引水隧洞、调压室、压力管道组成。引水隧洞布置在木里河右岸,全长18.7m,为有压圆形洞,大部分地段采取挂网喷锚临时支护措施。 工程区位于“川滇菱形”断块内的次级断块“稻城断块”东缘,受次级断块“稻城断块”边界断裂带的影响和控制,地质构造较复杂。

引水隧洞发育4条规模较大横切隧洞的断层—圆宝山、尼都、机落、茶布朗断层,破碎带一般宽约20~40m,机落断层宽达100~200m,由碎裂岩、糜棱岩、角砾岩、少量断层泥、裂隙密集带组成。隧洞区层间剪切错动带及各类结构面均较发育,地层揉皱强烈。 引水隧洞沿线出露岩性主要为奥陶系下统瓦厂组(O 1W)板岩夹变质石英砂岩、千枚岩、人公组(O 1r)的变质石英砂 岩夹板岩、千枚岩,少量三叠系下统领麦沟组(T 1l)的板岩夹千枚岩、硅质板岩,志留系(S 1)的板岩夹千枚岩、硅质岩,岩层总体产状:N30°~40°W/SW∠30~50°。整个洞段Ⅳ类围岩约占65%,Ⅲ类围岩约占30%,Ⅴ类围岩约 占5%。 2 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2.1 塌方情况简介 隧洞开挖至桩号13+058处时发生塌方,随后施工单位采取了格栅拱架的支护措施。但由于顶拱不断掉块,为保证施工人员的安全,格栅拱架支撑到13+060时就停止了,持续 掉块的状态延续了近2个月,塌方一直延伸至13+066处,13+058~13+060段的格栅拱架也被压垮。塌方块体充满了整

隧道坍塌事故应急预案汇总

中铁二十五局集团成兰铁路 第三项目部 隧道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编制: 审核: 审批: 日期:二O一三年三月

隧道坍塌事故应急预案 一、应急预案的方针与原则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保护人员安全优先,保护环境优先”的方针,贯彻“常备不懈、统一指挥、高效协调、持续改进”的原则。更好地适应法律和经济活动的要求;给参建职工的工作和施工场区周围居民提供更好更安全的环境;保证各种应急资源处于良好的备战状态;指导应急行动按计划有序地进行;防止因应急行动组织不力或现场救援工作的无序和混乱而延误事故救援;有效地避免或降低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帮助实现应急行动的快速、有序、高效;充分体现应急救援的“应急精神”,坚持“早预防、早发现、早报告、早救治”原则。 二、应急策划 (一)工程概况及地质情况 工程概况:红桥关隧道位于四川省阿坝州松潘县川主寺镇境内,隧址区属高中山剥蚀地貌,岷江位于线路右侧,岷江河谷深切,两侧横向沟谷发育,地形起伏较大。地面高程2950~3510m,地势左高右低,自然横坡10~60°局部稍陡,最大埋深410m,其中D2K253+710.0002K254+900.000段1190m为浅埋段,进口段D2K253+710.000935.000段225m为明挖段,其余段落为暗挖段,线路在D2K253+839.000附近隧道洞身下穿国道G213公路。 工程地质概况: 1、地层岩性

工点内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弃土(Q4q)细角砾土;滑坡堆积层(Q4)碎石土;冲洪积层(Q4)粉质黏土、卵石土、漂石土;泥石流堆积层(Q4)粉质黏土、碎石土;坡崩积层(Q4)粉质黏土、碎石土;破残积层(Q4)粉质黏土。下伏基岩为三叠系上统新都桥组(T3x)炭质板岩夹板岩、砂岩;侏倭组(T3)板岩、砂岩夹炭质板岩及断层角砾岩()。地层岩性分述如下:<1-4>细角砾土(Q4q):灰、灰褐、灰黄色,松散~稍密,潮湿,角砾Ф2~15,占50~65%;呈梭角状,局部夹粗角砾,占5~10%,余为粉质黏土填充;石质成分多为砂岩、板岩等,分布于隧道出口右侧河沟附近,厚0~15。属Ⅱ级普通土,C组填料。 <2-4>碎石土(Q4):灰褐、浅黄色,稍密~中密,潮湿,碎石约65%,局部夹块石,Ф60~120,最大Ф150,呈次棱角状,颗粒成分为砂岩为主,板岩次之,分布于隧道洞身D2K255+060260段及出口端D1K256+840915右侧15m之外,厚20~50。属Ⅲ级硬土,B组填料。 <3-6>粉质粘土(Q4):灰白、褐黄色,硬塑状,土质不均,局部夹角砾15~25%,Ф10~50,呈次棱状,其中表层0.5m以上为种植土,含植物根系,厚2~6m,属Ⅱ级普通土,D组填料。 <3-12>卵石土(Q4):褐灰夹灰白色,中密,潮湿~饱和,卵石占60~70%,Ф6~15,局部夹碎石及圆砾10~20%,颗粒成分为石英砂岩、砂岩,余为粉质粘土充填,分选性差,呈次圆状及浑圆状,厚5~40m,分布于隧道进出口端,属Ⅲ级硬土,B组填料。

隧道塌方变更方案 -

关于隧道进口段大管棚塌孔变更方案 210国道 项目部: 依据由贵部邀请相关专家、设计、监理、施工单位相关人员等参加的“就隧道进口段初支变形、侵界等问题处理方案研讨会”会议纪要决定,遵照公路管理局“指示精神,结合施工图纸及有关设计规范,经计算论证:确定隧道进口段初支变形、侵界等问题加固处理具体方案如下: 一、洞口仰坡裂缝部分 (1)对地表及仰坡裂缝处采用掺水泥土封堵密实,做好防排水措施,避免雨季来临雨水下渗,造成仰坡失稳; (2)明洞由25m增长至35m,洞门形式改为端墙式,明洞施工完毕后及时进行回填,对仰坡形成反压,防止仰坡滑塌; (3)原设计明洞两侧边坡底部(明洞回填)浆砌片石改为C15 素混凝土; (4)洞顶截水沟由浆砌片石改为C20素混凝土,沟底、沟壁混凝土厚10cm,沟底、沟壁混凝土内设φ6单层钢筋网,网格尺寸15 ×15cm,具体尺寸见“洞顶截水沟尺寸图”;

洞顶截水沟尺寸图 (5)施工期间加强地表裂缝的观察及地表沉降、位移观测,如有异常,及时联系设计单位并反馈数据。 二、进口变形段部分 (1)停止掌子面的掘进,对掌子面附近的支护结构进行加强,减缓隧道变形速率。隧道二衬施工以先明后暗的施工顺序,待明洞施工完成反压使仰坡山体相对稳定后,再行洞内二衬施工。 (2)洞口(K48+437.8)至掌子面(K48+523)上台阶底部未增设临时仰拱处全部增设I20a工字钢临时仰拱,喷射混凝土厚度26cm。 (3)K48+491.5~K48+523段在隧道全环设置φ50注浆小导管,导管纵向间距同初支拱架,环向间距1.0m,导管长4.0m,采用1:0.8水泥水玻璃双液浆,注浆压力为0.8~1.2Mpa。 (4)K48+491.5~K48+523段对应钢拱架隔榀安装门形钢架支撑,钢架采用与拱架相同的I20a工字钢,与拱架连接处凿除拱架混凝土保护层,与拱架焊接牢固,门架支撑见“I20a临时门架支撑图”。 (5)采用全站仪扫描断面,获得精确断面量测数据,根据数据确定需换拱段落、范围。 (6)根据断面量测数据对需换拱段落既有支护结构及围岩进行

暗挖区间隧道大变形处理方案.

太平村站~虹桥村站暗挖区间隧道 进口斜井大变形处理方案 1.编制原则 1、昆明市轨道交通3号线项目施工图,有关技术要求、文件组成及内容,铁二院《岩土工程勘察报告(祥勘察)》。 2、国家、云南省现行技术标准、规程和规范,相关法规、政策,特别是安全生产、文明施工、环保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政策。 3、 《关于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进口斜井洞身大变形建议处理方案的报告》; 4、《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指南》; 5、《轨道交通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 6、《铁路隧道喷锚构筑法技术规范》; 7、《高速铁路隧道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753-2010); 8、《铁路混凝工程施工质量验收标准》(TB10424); 9、《铁路混凝土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补充标准》(铁建设(2005)160号); 10、xxxx类似工程的施工经验。 2工程简介 2.1原设计概况 太平村站~虹桥村站区间隧道进口斜井位于沟谷地带,地形呈左高右低现状,地形起伏较大。该斜井设计平长140m,开挖范围上部岩层为粉质粘土,下部为强-全风化页岩夹砂岩,围岩分级为V级。设计水文情况:地下水为上层滞水、基岩风化裂隙水及构造裂隙水。隧道净空断面尺寸为4.7(宽)×5.75(高)m,开挖断面尺寸为5.82(宽)m×7.62(高)m。 2.2变更设计情况 结合现场实际情况,依据有关会议精神,XK0+140~+115段初期支护钢架由Ⅰ14变更为Ⅰ18,间距50cm,系统锚杆Φ22砂浆锚杆变更为Φ42注浆锚管,锁脚砂浆锚杆变更为锁脚注浆锚管。 2.3变形情况 2011年10月26日斜井施工至掌子面里程XK0+113时,通过观察发现

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及处理方案

隧道施工塌方预防及处理方案 1、预防坍塌的措施 隧道施工预防坍方首先做好地质预报,选择相应的安全合理的施工方法和措施。在施工中主要做到以下几点: (1)、先排水。在施工前和施工中均应采取相应的防排水措施,尽可能将隧道外之水截于隧道之外。 (2)、短开挖。各部开挖工序间的距离要尽量缩短,以减少围岩暴露时间。 (3)、弱爆破。在爆破时,要用浅眼、密眼,并严格控制用药量。 (4)、强支护。针对地压情况,确保支护结构有足够的强度。 (5)、快衬砌。衬砌工作须紧跟开挖工作面进行,力求衬砌尽快成环。 (6)、勤检查、勤量测。对围岩发现有变形或异状,要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及时处理隐患。 2、坍塌处理方法 (1)、防止坍方扩大 隧道塌方后应先加固未塌方地段,防止塌穴扩大,继续发展,同时应加强防排水工作。 a、在坍方范围的顶部与侧壁危石及大裂缝,应先行清除或锚固。 b、加强原有支护。对坍方范围前后原有的支护进行加固,以防止坍方扩大。 c、在坍方范围内架设支撑或喷射混凝土,必要时加设锚杆。 d、加快衬砌。对坍方两端应尽快作好局部衬砌,以保证坍方不扩大。 (2)、处理坍方 当塌方规模较小时,应首先加固塌体两端洞身,尽快施作喷射混凝土或锚喷

联合支护,封闭塌穴顶部和侧部,然后清渣。亦可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在塌渣上架设施工临时支架,稳定顶部而后清渣。 当塌方规模很大,塌渣体堵死洞身时,宜采取先护后挖的方法。在查清塌穴规模大小和穴顶位置后,可采用管棚法或注浆凝固法稳固围岩体和渣体,待其稳定后再按先上部后下部的顺序清除渣体。 对塌方冒顶,在清渣前应支护陷穴口,地层极差时,在陷穴口附近地面应打设地表锚杆,洞内可采用管棚支护和钢架支撑。 在塌方处,模筑衬砌背后与塌穴洞孔周壁间必须紧密支撑。塌方较小时,可用浆砌片石或干砌片石将其填充;塌穴较大时,可用浆砌片石回填厚2m,其上空间应采用钢支撑等顶住稳定围岩。特大塌穴将根据具体情况作特殊处理。 塌方地段应采取有效措施,防止地表水流或下渗到塌穴和塌渣体内。对于塌方冒顶,还应在陷穴口设防雨棚遮盖穴顶。陷穴口回填标高应高出地面并封口。

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一、情况说明 监理站对我标段大梁山隧道进口、皇家坪隧道进口、元山子隧道出口、刘家沟二号隧道进口进行初支检测,发现以上4座隧道存在初支侵限的情况,经研究决定对侵限部位进行整改处理。 二、处理方案 按照每5米断面净空测量,对确定的欠挖区域进行加密复测,并将测量数据及时整理,绘制断面图与设计图进行对比,将超欠挖点在断面上标出,做好处理准备。 对侵限较大的部位采取换拱方案,将格栅钢架分段进行凿除更换,处理完毕后重新进行喷护处理,确保断面尺寸符合设计要求。 三、换拱处理方案 1、换拱前布设围岩量测点,严密注意洞内的变形情况,换拱过程中观测到洞内初支一有变化立即停止施工进行封堵。 2、换拱前先将台车等设备搭设成操作平台便于施工。 3、换拱步骤为: 1)进行超前小导管加固岩层,间距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注水泥—水玻璃双浆液。 2)待初支背后围岩加固后开始进行换拱施做,换拱采用人工手持风镐进行每榀分段凿除,从拱部向下按顺序进行,每次凿除控制在一榀。凿除前对拱部进行临时支撑,以便保证施工过程安全。 3)取下钢拱架后,对欠挖点进行人工风镐凿除,凿除到位后立即进行格

栅钢架架设施工,并与前一榀钢架设置连接钢筋进行焊接,然后打设锁脚锚杆、挂网、喷射混凝土至设计厚度。 4)对后续需要进行处理的段落以此循环。 四、凿除拱架段落的质量控制及措施 1、对侵限拱架凿除前,采用小导管注浆超前预加固围岩,为保证注浆质量,对注浆管定时抽查。 2、凿除段采用人工风镐施工,接近开挖轮廓线时必须采用人工控制,防止超挖。 3、大面积暗挖段破除质量保证措施 1)对开挖段进行分段施工,并严格按照技术交底要求进行施工。 2)破除前要加强围岩监测,及时反馈监测结果,根据变化改良施工方法。3)格栅钢架预制、架设、喷护严格按照设计要求进行施做。 五、防止隧道围岩坍塌的预防措施 地质资料表明,本施做段为四级围岩,岩层较好,无明显裂隙。施工时为防止隧道塌方,采取以下措施: 1、严格控制凿除进尺,不得在完成支护前连续开挖。 2、做好围岩监控,发现变形及时反馈,进行防护处理。 3、进行凿除更换拱架施做时必须设置临时支撑,防止出现意外情况。 路桥建设兰渝铁路LYS-11标段项目经理部 二〇一一年六月二十日

隧道坍塌处理方案汇总

洞子崖隧道DK684+010~DK683+956段侵限换拱及坍塌、冒顶处理方案等有关情况汇报 一、隧道基本概况 1、隧道概况 洞子崖隧道位于澄城县洞子崖村东南侧,西延铁路洞子崖车站左前方。地貌上属黄土梁峁区,地形起伏较大,高程在557~660m之间,最大埋深104m。隧道在洞子崖村附近DK683+062穿越一基岩山包后进入宽约130m杜康沟断层,沟底处离拱顶仅16米,埋深较浅,然后再穿越砂岩夹泥岩层,最后在DK684+385出洞。隧道起讫里程为DK683+062~DK684+385,全长1323m,为双线隧道。全隧道位于直线地段,洞内线路为5.4‰的单面下坡。 2、地质概况 隧道处在地质构造较复杂,属韩城——铜川断褶带,为陕甘宁台坳与汾渭地堑接壤带,构造活动激烈,岩层层序变化较大。隧道范围内主要地层为第四系全新统坡积黏质黄土和碎石土、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黏质黄土、二叠系中统/下统砂岩夹泥岩。 杜康沟断层(DK683+940~DK684+070)为隐伏逆断层,断层产状N60°E/84°S,断层走向与线路近正交。岩层的断裂破碎程度由北向南而递增,小的断裂构造较为发育,致使下部岩层纵横错断呈不连续状。断层破碎带宽度约130m,呈浅灰色、紫红色,断层物质为断层碎石为主,挤压揉皱严重,岩性为砂岩、泥岩,断层哑口、断层沟等断层地貌明显,基岩裂隙水不发育。节理多为高角度交叉剪切节理,岩体多被切割为菱块状。对隧道围岩稳定性影响较大。杜康沟断层沟底处洞身最浅埋深为16m,地表及洞身部分有第四系上更新统风积黄土具湿陷性。 二、施工状况: 洞子崖隧道于2008年3月15日开始洞口段的开挖掘进,从DK684+076段开始进入杜康沟断层施工,在DK684+076~DK683+938段

暗挖隧道初支侵限处理方案改

目录 —、工程概况 1 二、方案编制目的 2 三、出现超挖及侵限的情况分析 2 四、侵限处理领导小组 2 五、处理方案 3 六、换拱方案 5 七、凿除钢架段质量控制及措施7 八、脚手架施工工程安全技术措施7 九、防止隧道土体坍塌预防及处理措施8 十、突然涌水、涌砂、局部过量静水压力预防处理措施8

矿山法暗挖区间初支侵限处理方案 一、工程概况 1、兴留区间 兴留区间线路设置标准单线单洞断面。区间隧道起止点里程为DK7+801.26~DK10+257Q右线隧道长2515m左线隧道长2517m区间设置了2座施工临时竖井及2条联络横通道,1座风井,兼作施工竖井以及1条风道。区间线路平面最大曲线半径为800m最小曲线半径为400m区间左右线间距13.2~47.5m。隧道拱顶埋深为11~49m本区段根据围岩级别隧道断面有单线A、B C D型隧道结构横断面共4 种隧道断面类型。 兴留区间隧道地质构造主要表现为混合花岗岩在风化作用下形成残积层,发育粘性土及砂土层,局部分布淤泥及淤泥质土层,台地坡脚段堆积坡积层,地表为人工素填土。隧道主体地层主要为微风化、中风化岩层,局部地段有强风化、全风化及粉质粘土层。场地存在电力、电信、雨水、上水、污水、燃气、路灯等地下管线管道。 2、留西区间 留仙洞~西丽区间(以下简称“留西区间”)里程为DK10+468.1~DK11+341.363右线全长873m左线全长874m本区间由于留仙洞站为岛式站台西丽站为侧式站台且存在联络线,区间在联络线段隧道结构断面变化众多,工法转换较多。区间设置标准单线单洞断面、双连拱、不等跨双连拱、双线单洞等断面。区间线路平面最大曲线半径为3000m最小曲线半径为1000m区间左右线间距13.2~5.0m。区间设置了1座施工临时竖井及1条联络横通道。 留西区间位于深圳市南山区西丽镇,线路位于留仙大道中段,所在地区为冲洪积平原,地势略有起伏,地貌从断面图上看,以里程DK10+610右线)、DK10+690左线)分界 以西为台地,以东为冲洪积平原。地面高程13.64?17.68m。附近主要建筑为西丽镇留 仙大道两侧的深职院宿舍、中国电信机房、西丽医院、西丽街道办、鼎新大厦、西丽天虹商场、西丽南国丽城小区及其它民用建筑。场地内密布电力、电信、燃气、上水、路灯、雨水、污水等地下管线,地下管线的走向大多平行留仙大道,在留仙大道与沙河西路交叉路口有电力管线横穿留仙大道,中间绿化带下存在一地下箱涵,规格8400 X 1600,埋深2.3 ?2.7m。 其中我标段主要负责留仙洞站东段左右线各190 m的施工范围。 3、大塘区间 大塘区间矿山法隧道位于大学城站和DK14+500之间的留仙大道下。区间起讫里程 DK12+800.旷DK14+500.0,左线隧道长1695.701m,右线隧道长1691.679m。其中大塘区间设置3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隧道塌方处理措施 内容提要:隧道塌方是一种不容回避的现象,除了加强预防外,更重要的是如何整治处理、减小损失和挽回进度。本文以林白铁路和力黑坝2号隧道斜井施工实践为例,分折塌方产生的原因,介绍了施工过程中塌方的处理方法,并对具体事例作了较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林白铁路隧道、塌方处理、小导管加固 1、工程概况 和力黑坝2号隧道位于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白音诺尔镇及锡林郭勒盟西乌珠穆沁旗巴彦花镇境内,隧道进口里程D2K103+205,出口里程D2K110+085,单线隧道全长6880m。隧道进口位于半径为2500m的右偏曲线上,隧道出口位于半径3000m的左偏曲线上。为解决施工通风、排水、运输和减少施工干扰,以及增加作业面,加快施工进度,超前探明地质,在隧道出口段左侧D2K108+000左侧设置740m长的斜井。 线路通过局部地段为坡麓地段,上方的岩体因构造、风化形成的节理裂隙较为发育,其中斜井地质条件差,岩体较为破碎,已有小范围的崩塌、剥落或落石现象发生,在坡积物较厚的地段,因路堑、隧道的开挖,可能加剧崩塌、剥落或落石现象。 2、塌方情况及原因分析 2、1塌方情况 2010年3月7日,在斜井XD2K0+640~XD2K0+635.5段拱部开挖出渣后准备支护拱架时拱顶发生滑塌,其中XD2K0+640~XD2K0+636.7段为已支护段,已支护段未被破坏,滑塌岩体主要为坡积碎石土,粒径范围5cm-40cm大小不等。 2.2 塌方原因分析 a、从滑塌情况以及塌方后暴露岩体面分析,拱顶为板岩夹杂碎石土夹层,开挖后在岩体自稳过程中产生的下滑力超过拱顶开挖受力面承受力,发生滑塌。 b、施工时对地质复杂程度认识不足,对隧道结构的不利影响认识不足、不清晰,重视程度不够,同时参加施工的人员经验不足,没有对不良地质灾害很好的进行预测。 3、塌方处理方法 滑塌发生后,现场及时对滑落碎石进行除渣清理工作,并对滑塌段进行超前小导管支护加固,稳定围岩。针对现场情况,滑塌分两步处理:首先对坍顶处受坍顶影响地段进行加固;其次是对坍顶体进行回填处理。 4、塌方处理方案 通过现场地质勘察得知塌方体围岩结构大部分松散,属于Ⅱ类(即V级)围岩,塌方体厚度为1m,在处理、加固好未塌方段后,在做好隧道地表排导水和保证安全的前提条件下,按照下列方案和工

隧道初期支护发生变形侵限处理措施

秦岭关隧道初期支护发生变形侵限处理措施 李华 (甘肃省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有限责任公司兰州730030) 摘要针对不良地质灾害造成的隧道初期支护出现的严重扭曲、挤压、剪断、急剧卞沉等变形现象,并使初期支护侵入二次净空。探讨如何在隧道施工中,安全地通过扩挖换拱方法解决此类问题。以新奥法施工为指导思想,汲取相关的技术成果和经验总结,介绍隧道扩挖置换的技术处理方案和施工体会。 关键词隧道塑性圈分析临时支护换拱注浆加固 秦岭关隧道是连云港至霍尔果斯国道主干线宝(鸡)天(水)高速公路上的一座双向4车道长隧道,位于甘肃省天水市党川乡境内,设计时速80 km/h。隧道起讫桩号,上行线起讫桩号K57+379~K59+960,隧道全长2 581 m;洞内设为人字坡,纵坡分别为+0.6%和一0.6%。下行线起讫桩号硒7+375一K59+975,隧道全长2 600 m;洞内设为人字坡,纵坡分别为+0.5%和一0.6%。隧道设计净宽为10.86 m,净高7.03 m,三心圆拱曲墙断面,采用复合式衬砌,按新奥法原理设计和施工。 1 隧道工程地质特征 1.1地层岩性 下古生界葫芦河群((z一02)H1),岩性以灰黑色片岩、板岩为主,夹有少量薄层大理岩和火山碎屑岩。由于该套地层中的断裂构造发育,岩石受构造强烈挤压,岩石片理化、糜棱岩化现象极为明显。火山碎屑岩以细粒变砂岩为主,细粒变晶结构,似层状构造。微风化板岩饱水单轴极限抗压强度≥50 MPa,微风化片岩饱水单轴极限抗压强度≥50 MPa,与隧道工程有关的工程岩体为硬质岩。 1.2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格局:前中生代生成包家沟震旦纪一奥陶纪形成的浅海相陆源碎屑一火山岩建造,组成葫芦河群、陈家河群地质体;中生代以来的构造活动对先期构造格局又进行了改造和叠加,使前期地质体及边界断裂或韧性剪切带均卷入反“s”形构造系统,遭受印支期花岗岩的侵蚀及中一新生代脆性断裂的切割、位移和中一新生代陆相断陷沉积盆地覆盖。由此共同组成了勘察区基本构造格架。 1.3水文地质 经勘察外业调查和施工钻孔钻探表明,隧道地层陡倾,节理裂隙、断裂构造发育,地下水类型以基岩裂隙水和断层碎裂岩空隙水为主,具有储水条件差、补给能力弱的特点,因而富水性较差。在隧道两侧、进出口区域内的两侧沟谷中,可见有第四系松散层渗水、湿地,未见有基岩涌水现象。 2 施工遇到的问题 隧道从宝鸡端向天水端掘进。采用上下台阶法开挖,SK57+830一SK57+909段仰拱已完

隧道侵限换拱处理方案

XXXX隧道XXXXXX段初支 变形换拱处理施工方案 一、编制依据及原则 1.编制依据 (1)现行有效的国家标准和交通部颁发的公路施工规范; (2)现场踏勘所获取的有关资料; (3)国道XXXX公路改建工程(苏洼龙至斯闸段)施工招标文件(招标编号:XXXX、清单、答疑(补遗)书及标前会上有关要求; (4)两阶段施工设计图及相关文件; (5)施工调查报告包括施工场地和周边环境条件,水电路临时租地和地材等情况、水文地质气象、交通、机械、物资采购等资料; (6)相关地方政府部门、业主及指挥部、监理等的要求; (7)关于印发XXX省工地标准化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XXX函(XX)XX号 2.编制原则及范围 (1)科学合理、安全高效的原则 施工方案的编制应建立在科学合理,满足现行规范及设计要求求。同时方案编制时必须保证人员、设备及结构的安全为基本原则。编制时应采用经济合理的方案,节约造价,施工过程中合理按排工序,保证合理的施工进度。

(2)编制范围 XXX隧道KXX+XXX-KXX+XXX段初支、二衬。 二、工程概况 1.项目介绍 XXXXXXX隧道位于XXX县XXXXX村,毗邻XXXX左岸,起止里程为KXX+XXX-KXX+XXX,全长XXXXm,为特长隧道。根据投标及合同划分,XXXX隧道进口端KXXX+XX-KXX+0XXX 段由XXXXX局承建。 2.原设计及施工情况 (1)地理、地质概述 XXXXXXX隧道区域为高山峡谷地带,地理条件恶劣,交通闭塞,唯一过境公路沿金沙江左岸阶地展布,线形、路况较差。 隧道围岩主要由石英片岩组成,岩体破碎、软弱。同时隧道在XXXXXXX村穿越XXXXXXX断裂带,岩体构造有褶皱、破裂等。 隧道区域地下水分布不均匀,主要以线状渗出为主,局部呈股状。蛤本隧道地表有2条明显的冲沟。冲沟临近有泉水出露,泉水流量稳定,但受春雪或雨季补给影响较明显。冲沟段地下水丰富。 受上述原因影响,隧道岩体整体稳定性极差,特别是在水的浸润下极易失稳。开挖时极易出现坍塌掉顶等现象。 (2)隧道洞身衬砌支护参数 根据原设计图纸,隧道已施工段洞身设计参数如下:

隧道局部塌方处理方案

不良地质隧道施工技术 第一部分:工程概况 我处担负株六复线新茨冲隧道、新猴儿关隧道两座隧道的施工任务。新茨冲隧道全长3680m,新猴儿关隧道全长1480m,为单线电化铁路隧道。两座隧道地质条件复杂,洞身岩层主要为石炭系马坪群(C3mp)灰岩夹泥灰岩、页岩,二叠系下统梁山组(P1l)石英砂岩、泥质砂岩、页岩夹煤线。灰岩中溶沟、溶槽、溶洞、溶孔等岩溶形态发育。工点位于黔西山字型构造前弧西翼外侧,构造作用强烈,褶皱断层发育,线路左侧发育有五条区域性大断裂,岩体中构造节理、裂隙很发育,地下裂隙水丰富。新茨冲隧道进口、新猴儿关隧道出口正处于危岩落石区,地势陡峻,基岩裸露,局部倒悬,多次发生崩塌落石,隧道洞身偏压。隧道Ⅱ、Ⅲ类围岩947m,开挖时共遇到溶洞6处,施工难度很大,施工中共发生大小坍方3次,其中,99年元月1日长16m冒顶大坍方为最大的一次,共清理坍体144余方,处理了3个月才通过。 第二部分:施工方法 一.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和支护结构的组成、作用、类型。 1.隧道开挖后的力学行为: 隧道开挖后将引起一定范围内的围岩应力重分布,和局部地壳残余应力的释放(第一阶段),在重新分布的应力作用下,一定范围内的围岩产生位移,形成松弛,与此同时,也会使围岩的物理力学性质恶化(第二阶段),在这种条件下,坑道围岩将在薄弱处产生局部破坏(第三阶段),最后,在局部破坏的基础上,造成整个坑道的崩塌(第四阶段)。在坑道开挖以前,岩体处于初始应力状态,即一次应力状态;坑道开挖后由于应力重新分布,坑道围岩处于二次应力状态,如果二次应力状态满足坑道稳定的要求,则可不加任何支护,坑道即可自稳。如果坑道不能自稳,就须施加支护措施加以控制,促使其稳定,这就是三次应力状态,这种状态与支护结构的类型、方法以及施工时间等有关,三次应力状态满足稳定要求后,就会形成一个稳定的洞室结构,这样,这个力学过程才告结束。影响二次应力状态的因素主要有:围岩的初应力状态,岩体的构造因素(结构面、岩块组合形态等),坑道形状和尺寸,埋深,坑道的开挖形式(爆破、非爆破)和开挖方法(全断面开挖、分部开挖等)。如果围岩类别较低,岩体完整性较差,在开挖后,二次应力状态不能稳定,围岩就会逐渐变化直至整个坑道的破坏,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