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5动物的食物 |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5动物的食物 |冀教版

《动物的食物》教学设计

一、本课概述

《动物的食物》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中的第5课。动物的生长除了需要阳光、水和空气等外界条件,还需要从外界摄取食物,以获取本身生长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不同种类的动物所需的食物也不同。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和两个拓展活动。活动1是认识动物的食性,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按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的能力。活动2是研究动物本身的牙齿和爪,通过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另外,与植物生长一样,动物的生长也需要我们人类的关爱。用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拓展活动1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拓展活动2选择一种陌生的动物研究它的食性在课下完成。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分别说出什么是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2、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3、能推断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齿和爪等器官的特点对它们捕食有什么帮助。

4、能根据动物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出其食性。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知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动物的类型,它属于概念性知识,其知识构建的思维要素是分析、分类、概括;二是动物牙齿、爪与食性之间的关系,它属于事实性知识,其知识构建的思维要素是分析、比较、概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也曾给动物进行分类,且让学生自己制定分类标准,因此,有可能有些同学曾按食性对动物进行过分类,有一定的基础。另外,分类圆也是科学课中经常使用的图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使用这类图表,记录、表达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等。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内涵,适当补充不同动物食性的资料供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利用小组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个性化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小组间展开互评,对各组的分类进行交叉评判,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正确率较高。教师要对小组中的疑问和错误给予适当指导和纠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分类的依据

以及同一分类圆中动物的共同特点是什么。

五、教学重难点

重点: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的食物,并按食性给动物分类。

难点:动物的一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生活习性又是如何适应生存环境的。

六、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动物捕食录像、教学课件

学生准备:收集动物的牙齿、爪的图片

七、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指导学生认识动物的类型

1、教师谈话:动物园里来了一批新动物,它们都吃什么呢?你能帮助饲养员叔叔解决它们的食物问题吗?关于它们的食物你发现了什么?边说边放有关的视频。

学生带着任务观看视频,并解决问题,说出动物食物的不同。

2、播放有关动物捕食的视频

(1)播放前明确观察目的。a、录像中有哪些动物?b、它们在干什么?是怎样捕食的?c、能根据它们的食物进行分类吗?

(2)学生有兴趣地仔细看视频,说出观察和发现,顺利进入动物的分类。

(3)小组讨论并填写教材中的集合图,交流过程中进一步补充、修改、完善。

(4)归纳:根据食物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二)认识动物捕食与牙齿、爪之间的关系

1、观察。你知道动物在捕食过程中用的最多的是身体的那个器官吗?仔细回想一下你看到过的动物的捕食过程。

2、比较。在学生说出爪和牙之后,让学生仔细观察教材的插图中的动物的牙齿和爪,比较它们的牙齿和爪有什么不同,并记录到教材的表格中。可以用文字,也可以画图,但一定要用规范的语言进行描述。

3、归纳。肉食性动物—虎的牙齿十分尖利,便于它撕咬食物;指趾端长着能伸缩的利爪,便于它捕食食物。草食性动物—驴的犬齿退化,门齿像铡刀适于切草。它的腿较长,趾端有蹄,具有快速奔跑的本领,是为了躲避敌害和觅食。杂食性动物—大猩猩的牙齿既有发

达的犬齿,又有像铡刀一样的门齿,所以它既可以吃肉类,又可以吃植物类的食物,它的爪较长,便于攀援,可以帮助它们摘到更高处的果实,还可以躲避天敌的捕食。

4、理解动物器官与功能的关系

教师:有些动物的嗅觉灵敏(鼻子),又些动物的四肢特别发达(长颈鹿、鸵鸟)

交流:既然我们知道那么多器官都有利于动物的捕食,谁能说说这些不同的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吗?

让学生各抒己见,根据自己的所看、所想、所学,说出这些器官对于捕食的帮助。

(三)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播放视频或图片,让学生感受动物与环境的密切关系。学生互相交流,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如果你是其中的一种动物,谈谈你对现在生存环境的看法。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对于周围的动物,它们的食性我们已经很熟悉了,动物是我们地球家园的主人,它们的生存也需要我们人类的关爱。世界上的珍惜动物正在逐渐减少,有的甚至濒临灭绝,我们需要保护动物,爱护环境,与动物和谐相处。

(五)拓展延伸、实践作业

请你选择一种陌生的动物,观察它的捕食器官,推断它是属于哪一种食性的动物,然后通过上网查找资料、从教材上寻找答案的方法,验证自己的推断是否正确。

板书设计

5、动物的食物

教学反思:教学中,我从学生所熟悉的动物园中的动物开始进行

草食性动物 杂食性动物 肉食性动物

探究,使学生带着任务轻松自然的进入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学生汇报讨论结果时,注意让其他的学生倾听。倾听也是一种好的学习方法,有不同意见的可以提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在初步认识动物的食物不同后,让学生进一步观察动物捕食以及各自的生活环境和其捕食的关系,并对所观察到的动物进行分类,为后面的学习打下基础,

利用小组质疑的方法,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训练他们的探究思维,真正让学生在课堂上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分析得出结论后,引出动物生存环境的问题,为下一单元的学习奠定基础,并且在这里渗透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意识。

最后的拓展延伸,在学生对动物的食性与身体形态的关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后,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其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动物的特征,做到学以致用。

总之,本节课初步渗透了生物体的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生活习性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比较和归纳能力。

【强烈推荐】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强烈推荐】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 案(冀教版) xxxx-xxxx学年度上学期小学五年级科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备课教案 科目:科学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二、重点难点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难点:同重点。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五、教学过程 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1、小苗的诞生 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

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学生制订实验方案。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阳光一、 教学目标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 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 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河北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冀教版)

xxxx-xxxx学年度上学期小学五年级科学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备课教案 科目:科学 河北人民教育出版社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 一、小苗的诞生 1、种子的萌发除了(种子本身具有活力)外,还必须有适宜的外界条件,一般地说,具有(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空气)种子可以萌发,有的种子萌发还需要(光照)。 2、通过实验表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3、种子在(干燥)的环境下不会萌发。 4、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二、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把花生种在不同的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4、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5、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6、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7、在黏质土里生长较好的植物有(水稻)、(芦苇),适合在沙质土里生长的有(西瓜)、(大豆)、(花生),适合生长在壤土里的植物有(小麦)、(玉米)。 8、砖厂烧砖的土之所以选黏土,是因为黏土的(颗粒小),(黏性好),(砖的硬度大且非常牢固)。 9.豆苗适合在沙土里生长的主要原因是:(沙土疏松),(透气性好)。 10、我们当地的主要农作物是什么?为什么当地适合生长这些农作物? 答:有花生,大豆,因为我们这里沙质土较多,而花生、大豆属豆科植物,根部长有根瘤,沙质土壤通气良好,根瘤菌的活动旺盛,可以固定土壤中的大量氮气,使作物生长能得到更多的养分,长得更好。 三、怎样使植物长得更好 1、“雨露滋润禾苗壮,万物生长靠太阳。”这说明,(水)、(光照)、(温度)等因素对植物生长有影响。 2、多数植物在光线(充足)的条件下生长的要好一些。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动物的食物》教学设计

5、动物的食物 教学目标 1、科学探究目标: (1)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2)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记录某些动物齿和爪的特点. (3)能推断不同种类动物的齿和爪对它们捕食有什么好处.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能意识到保护动物、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落实到行动上. 3、科学知识目标: 1.能自己的话说出草食、肉食、杂食动物的概念. 2.能根据动物的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出其食性. 3.能分别说出在自然条件下各类动物在什么环境中取食。 4、科学、技术、社会、环境目标(STSE) 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制定出保护各类动物的措施。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研究不同动物需要不同食物,并按食性进行分类. 教学难点: 动物一些器官的结构与功能是如何相适应的、生活习性又是如何适应生活环境的.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教师明确观察任务:观察有哪些动物?都在在干什么? 1、课件:播放动物捕食视频,学生观察。 2、学生交流,教师板书不同动物和它们的食物。 3、教师:不同种类的动物它们的食物是不一样的。引出课题:动物的食物。 二、自主体验,合作探究 活动一:动物的食性 1、教师提问:我们还认识那些动物,它们分别以什么作为食物? 学生交流

2、从它们的食物你可以发现什么? 学生交流 3,教师提问:能根据动物的食物对动物进行分类吗? 学生讨论交流 师生共同总结:根据食物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肉食性动物、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板书,用分类圆表示) 活动二:捕食的帮手 1、观察课本几种动物的牙齿和爪,看看有什么不同,把结果记录在书中表格里。 2、学生观察交流。 3、讨论:这些不同特点,对动物的捕食有什么好处? 4、学生交流。 5、对于动物的食物还有什么问题想了解研究的?(出示恐龙的图片)如果我们要了解的是一种不熟悉甚至从未见过的动物呢? 学生交流 三、实践运用,拓展延伸。 1、你知道食性不同的动物在什么样的环境中取食吗? 学生交流 2、讨论: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措施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 学生交流 师生小结:草食性动物需要广阔的草场,肉食性动物在森林和草原上捕食其它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也需要在森林中和草原上获取自己的食物。 3、通过今天的研究我们又掌握了一个科学知识,想不想试试用它来解决问题呢? 选择一种动物,研究它对不同食物的选择情况。 出示2种少见的动物标本或图片、录像,例如:犰狳、鸭嘴兽等。 板书设计 动物的食物 肉食性动物:老虎、狮子…… 草食性动物:马、牛、羊…… 杂食性动物:猪、鸡……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5动物的食物 |冀教版

《动物的食物》教学设计 一、本课概述 《动物的食物》是五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中的第5课。动物的生长除了需要阳光、水和空气等外界条件,还需要从外界摄取食物,以获取本身生长所需的营养和能量。不同种类的动物所需的食物也不同。本课设计了两个活动和两个拓展活动。活动1是认识动物的食性,通过讨论和分析,培养学生按食性给动物进行分类的能力。活动2是研究动物本身的牙齿和爪,通过探究,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动物身体的结构与功能以及这些功能是如何适应其生活环境的。另外,与植物生长一样,动物的生长也需要我们人类的关爱。用一课时完成活动1和活动2。拓展活动1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和拓展活动2选择一种陌生的动物研究它的食性在课下完成。 二、教学目标 1、能用自己的话分别说出什么是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 2、能根据动物的食性对动物进行分类。 3、能推断出草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和杂食性动物的齿和爪等器官的特点对它们捕食有什么帮助。 4、能根据动物某种器官的结构特点推断出其食性。 三、学情分析 本课的知识主要有两点:一是动物的类型,它属于概念性知识,其知识构建的思维要素是分析、分类、概括;二是动物牙齿、爪与食性之间的关系,它属于事实性知识,其知识构建的思维要素是分析、比较、概括。在前两年的学习中,也曾给动物进行分类,且让学生自己制定分类标准,因此,有可能有些同学曾按食性对动物进行过分类,有一定的基础。另外,分类圆也是科学课中经常使用的图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中使用这类图表,记录、表达实验的现象和结果等。 四、教学策略 教学中要注意挖掘教材的内涵,适当补充不同动物食性的资料供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利用小组质疑的方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学生个性化特点得到充分的体现。小组间展开互评,对各组的分类进行交叉评判,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正确率较高。教师要对小组中的疑问和错误给予适当指导和纠正,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出分类的依据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精编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新中国的小学学制,废除了民国时期的初小和高小之分,实行一贯制小学,先后有五年制和六年制小学。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1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发现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研究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认识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赖,互相影响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互相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研究这方面的知识。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现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

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出现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讲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很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讨论如果一种生物灭绝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2022年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动物的食物》教案设计

2022年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动物的食物》 教案设计 幼教网整理了关于2022年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动物的食物》教案设计,希望对教师教学有所帮助,仅供参考。 课堂导入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①录像引入。②说说观察到哪些动物?在干什么?是怎样捕食的?③从它们的食物你可以发现什么?④能根据动物的食物对动物进行分类吗?小结:根据食物的不同,可以把动物分为肉食动物、植食动物和杂食动物。(板书,用分类圆表示)引出课题:动物的食物。⑤对于动物的食物还有什么问题想了解研究的?(出示恐龙的图片)如果我们要了解的是一种不熟悉甚至从未见过的动物呢? 设计意图 在教本环节中播放了一段带有趣味性的各种动物捕食的珍贵镜头,其中包括了黑颈鹤、蜥蜴、大象、狮子等等,从而引起学生的好奇与注意,让学生在脑海中围绕动物的食物生成想研究的问题,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细胞,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然后让学生尽情地说说自己所看到的、联想到的或从中发现的问题,顺利引入动物食性的分类学习,并用分类圆图表的方式表示,同时为继续的学习做铺垫。 对动物的食性及形态进行分析

、观察对比,收集事实材料。①让特殊的嘉宾加入我们的研究中。②提供标本,开展观察研究并在表格上进行记录。(提示观察要全面,不要只关注牙齿和爪子)利用资源自行设计记录表进行记录。③把自己小组研究的动物的食性填写在黑板的分类圆上。 让学生在研究中把动物标本当成小组的成员,拉近了学生与标本的距离,同时形成爱护、保护标本的意识。同时给学生带来无限的惊喜,也就是这份惊喜,给学生带来了研究的动力。 对动物的食性进行研究 探究研讨,整理事实。①先用1分钟大家共同看黑板,然后提出自己不同意或不明白的动物食性分类。②负责研究该动物的小组进行解答。 ③当学生认为一张嘴、一个标本都不足以表达清楚,或出现严重的争议时,老师就启发学生通过教师机的互联网的搜索引擎,用简单的方法迅速搜索出我们所需要的资料。④师生共同小结:不同食性的动物的身体有着各不相同的形态特征。 采用小组互相质疑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开发思维,并激发创新的欲望。利用网络中丰富的资料不但解决了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就算在有限的课堂上还有没能解决的问题,学生也知道如何去找答案,因为他们掌握了上网学习的方法。互联网的巧妙运用带领着学生走出了课本,走出了课堂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蔷薇花丛中动植物之间存在着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争论,发觉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 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擅长听取别人的意见、虚心向别人学习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讨论动植物之间的食物关系,熟悉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生态系统的概念,知首“生物与生物之间也是相互依靠,相互影响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提问:生物的生存需要些什么?(水、阳光、空气等)。 2、引导: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肯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相互依靠、相互影响的。这段时间我们重点讨论这方面的学问。 二、谁吃谁: 1、教师出示校园常见动植物样本(也可以借鉴书本的图片),说:这是在一簇花丛中发觉的生物,有蔷薇、小草、树叶、蚜虫、瓢虫、蚯蚓、毛毛虫、小鸟等。

2、问:为什么在同一个区域会消失这些动物和植物呢?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3、学生自由说,教师随机用简朴的文字和箭头表示这种关系。(蔷薇或草——蚜虫——瓢虫——小鸟;落叶——蚯蚓——小鸟;蔷薇——毛毛虫——小鸟) 4、叙述: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做食物链。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者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让学生划出书中12面相关句子) 三、田野里的食物网: 1师讲:田野里有许多生物,这些生物之间存在着简单的食物关価。(课本13图)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简单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构造,叫做食物网。 2让学生争论假如一种生物灭亡了,就会影响其他多种生物的生存? 四、练习: 1、蔷薇花丛中的生物有:小草、蚜虫、瓢虫、落叶、小鸟、蚯蚓、请岀一条食物链,这条食物链中——是生产者,---------- ---是消费者。 ———————————— 2、请你写岀其他食物链: ——————————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2011-2012第一学期五年级科学教学进度计划 一、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内容生动活泼,有很大的弹性和开放性。注重突出科学、环境、社会、技术()的联系,加强了和其它学科的联系。本册教材引入专题研究这一教学内容。教材围绕“生物与环境”这一组统一概念组织“生命世界”和地球宇宙“中的相关内容。包括六个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生物与环境、人与环境、冷与热、地表剧烈变化、环境与保护。 根据新科学课程标准,本册重在培养学生以下几种科学素养: 科学探究:知道科学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动,理解科学探究的基本特征。能进行观察、实验、制作等探究活动。对生物、地球运动等科学内容进行探究。 科学价值观:保持与发展想知道,爱提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愿望。关心科学持新事物及之间的联系。正确的理解科学,形成科学的思维方式。互助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学习中尊重事实、注重环境保护和与自然和谐相处。 科学知识:使学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与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础知识。以及运用知识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通过本册学习,激发学生学习科学课的兴趣,使学生在科学探究、科学价值观、科学知识、各方面得到发展。 三、教学措施: (1)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2)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3)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教师和学生使用。采用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4)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把科学探究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与科学知识目标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技能与社会生活相联系,逐步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 (5)重视科学与技术的联系。致力于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和技术设计能力,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6)树立安全意识。培养学生具有安全参与探究活动的知识、能力和习惯。积极参与新教材实验。 (7)开展环境教育,进行生物种养殖的课外实验,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的关系。 四、潜能生培养措施: 根据对学生情况的了解,结合科学课的特点。潜能生主要表现在:1、对学科知识无学习兴趣;2、无科学探究意识,科学探究能力差;3、缺乏合作意识;4、实践能力不足。 针对这些情况,首先以生动的教学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供合作与参与的机会,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组中安排他们进入较好的组学习,并开展“一帮一”的活动帮助他们。 五、课时安排:本册教材以单元为内容单位,在课时安排上也以单元为主,并包括随时评价所用课时。 单元课时安排 一单元生物生长的需要六课时 二单元生物与环境九课时 三单元人与环境九课时 四单元冷和热九课时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案期末知识点总结| 冀教版

五年级上册知识点总结 第一课小苗的诞生 1、种子发芽需要的条件有【适宜的温度】、【适量的水分】、【充足的空气】。 2、一粒种子就是一个【幼小的植物体】。只有【条件适宜】时,种子才能萌发成幼苗。 3、在自然界,种子春天才开始萌发,说明【种子萌发需要一定的温度】。 4、浸泡在水中的种子,水面上的种子能萌发,而下面的种子却没有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足够的空气】。 5、雨后种子容易萌发,说明【种子的萌发需要适量的水分】。 6、我国“神舟三号〞2019年4月1日成功地返回地面。首次成功搭载并返回用于推广的植物试管苗是【葡萄】、【树莓】和【兰花】。 7、通过实验说明我国研制的飞船,其生命保障系统很完善,【温度】、【光照】、【空气】、【水】等能够满足植物生长的需要。 8、在自然界,种子一般在【春季】才开始萌发。 9、怎样制作种子标本盒? ①收集各种植物的种子。○2选择好的,并按自己指定的标准分类。○3利用枯燥、透明的小盒或小 瓶分类、分装。○4盒内放枯燥剂和防虫药。○5收集各类种子资料制作标签,对号贴上标签。○6说明制作日期及制作人。 第二课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1、在农业生产中,发现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把花生种在不同类型的土壤中产量不同。这说明【土壤对植物生长具有一定的影响】。 2、根据土壤中“沙〞和“黏土〞的含量多少,可以把土壤分成三类:含沙多的叫【沙质土】;含黏土多的叫【黏质土】;沙和黏土含量差不多的叫【壤土】。 3、沙质土、黏质土和壤土这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沙质土②壤土③黏质土】。 4、由土壤的渗水能力我们可以推测出,土壤的保水能力由高到低依次是【①黏质土②壤土③沙质土】。 5、沙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强】;黏质土的【渗水能力最弱】。 6、黏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强】;沙质土的【保水能力最弱】。 7、除了渗水性以外,【土壤的肥力】和【透气性】等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影响。 8、沙质土:含砂粒较多,土质松散,渗水快,保水能力差,易干旱,用手捏不成团。 黏质土:含黏粒较多,土质黏重,易板结,渗水慢,吸水,保水能力强。易积水,形成内涝,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不会散开。 壤土:土壤质地均匀,砂粒、黏粒所占比例大体相等,通气透水良好,保水保肥能力好,用手能捏成团,抛到地上会散开。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全集 冀教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案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冀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河北版科学教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全一册)

冀教版五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冀教版五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五 年 级 上 册 科 学 教 案 1、小苗的诞生 一、教学目标 1、能对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进行完整的实验研究。 2、能从研究结果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 3、能通过研究找出对种子进行分类的合理方法。 4、能制作出规范、美观的种子标本盒。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如何制订较规范的实验方案。 难点:同重点。 三、课前准备 豆种、布、等配套实验材料。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开始到撰写实验方案部分。第二课时,完成交流及总结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种子在什么条件下才能萌发? (二)指导学生探究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 1、让学生展开讨论。 2、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3、学生分小组观察教师事先准备好的种子。 4、学生进行猜想。 5、学生设计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 (1)学生制订实验方案。 (2)学生交流各自的实验方案。 (3)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解释。 (4)归纳小结。 6、让学生提出还想研究的问题。 7、让学生阅读“科学在线”的内容。 (三)指导学生制作种子标本。 六、板书设计 1、小苗的诞生 适当的水分 种子萌发的外界条件适当的气温 阳光 2、土壤与植物的生长 一、教学目标 1、能与其他同学共同研究三种土壤的主要差别。

2、能正确使用实验法研究三种土壤的渗水能力,从而推测出三种土壤的保水能力。 3、能通过对比实验总结出某种物体适合生长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 4、能对实验结果产生原因进行解释。 二、重点难点 重点:指导学生探究土壤的渗水能力。 难点:观察同一种植物在不同土土壤里的生长情况。 三、课前准备 配套实验材料、烧杯等。 四、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完成活动1及活动2。第二课时,完成活动3及拓展部分。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不同的土壤对植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植物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情况有什么不同? (二)指导学生探究认识不同的土壤。 1、指导学生观察课文中三种土壤的照片。 2、让学生观察三种土壤,比较它们的颗粒大小、颜色和黏性。 3、其他同学交流自己的发现,共同找出三种土壤的区别。 4、归纳小结。 (二)指导学生进行渗水比赛。 1、提出问题,交代活动的任务。 2、让学生猜想哪种土壤的渗水能力强。 3、让学生把自己的猜想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4、让学生按照课文给出的实验方案进行实验。 5、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6、让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归纳小结。 (三)指导学生探究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1、引导学生根据前面的活动经验进行推测,豆苗在哪种土中长得好。 2、让学生把推测的结果和理由填在课文给出的横线上。 3、学生按照课文的提示进行实验。 (四)指导学生调查适合在不同土壤中生长的植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