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自强:药王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围贫苦百姓也因为患病弄得穷困不堪,有的因得不到治疗而死去,这使他感到:“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千金要方》自序)。因此,他十八岁开始“志于学医”,并下苦功,所谓“青衿(古学子所穿的衣,后称入学的生员)之岁,高尚兹典。白首之年,未尝释卷”(《千金要方》自序)。因自己多病虚弱而立志习医者还有《针灸甲乙经》的作者、针灸学之祖皇甫谧以及《外科十法》的作者程国彭等人。孝道:明代医家汪机因母病而潜心学医,研读诸医家书,著作十分丰富。像他这样因亲人患病而发愤习医者有“滋阴派”创始人朱丹溪等人。二、中医在当代中国教育中没落下去的根源1、过早接受现代医学的基础知识不利于培养中医思维。首先就是中医院校在中医西医课程设置上的不合理。西医与中医的课时安排比例由最初的2:8

变成了现在的4:6。中医、西医是两种不同的思维。在讲授中医基础的同时又讲授西医基础,上一节课学了人是由气组成的,这一节课又学了人是由细胞组成的,上一节课说心主神志,这一节课讲心是循环系统的中枢……搞得学生云里雾里。中医院校招收7年制本硕连读生,这是为了提高中医的水平和素质,本应为中医的发展插上一双翅膀。结果中医院校7年制的学生首先还不在中医院校学习,而是花一年时间在理工院校学习化学、物理、高等数学等。而发展中医就要搞好继承,搞好继承就要学好中医,学好中医就离不开传统文化的深入学习,离不开扎实的古文工夫。原本语文基础就不是很好的中医学生(中医院校主要是招收理科生)不去打好传统文化基础,不去学好古文,不去了解传统文化,不去研究中医发展历史,反而去学习现代医学的基础科目,这第一步就走偏了:在物理、高等数学的启蒙教育下,中医学生再来学习中医,其不产生隔阂与别扭才怪?其能有百倍的兴趣去学好中医才怪?而中医古代医家对经史子集无有不熟,传统文化功底甚为深厚,也正是由于他们有了传统文化这一基础,因此对其经验总结、教训便能以歌诀、诗词等各种表现出来,让后人读起来琅琅上口、明朗易记。如李时珍之《频湖脉诀》、高武之《百症赋》,还有上个世纪广为流传的《汤头歌诀》、《药性赋》。等等。2、传统道德在当今社会显得薄弱。中国传统文化其实就是孔子“对父母为孝,对兄弟为悌,对朋友为信,对国家为忠”、“仁者爱人”几千来的一个演变和贯彻。几千年后的今天,诚信已经形成了危机,孝道已经需要社会呼吁。现在的人,“经济为上”、“利益第一”,丧失了正义、善良、诚信。欺诈与哄骗、儿孙不孝在这样一个社会并不新鲜。追求酷、追求炫、追求享受、追求个人利益的最大化已经成为当今社会的味道和气息,而这种气息在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后备军--青年人身上更加明显。看看今天学医的人,无非就是混一口饭吃。为了理想去学医,为了拯救生命而学医,为了中医药事业的发扬光大而去学医,有几个人还这样?三、坚守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医复兴的根本之路1、让经典读物回归课堂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留下了灿烂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不少精神文明又是通过《三字经》、《菜根谭》、《朱子家训》、《老子》、《周易》等流传至今。而这些传统文化的经典之作因有逆大众意识流而被挡在了教室的门外。据媒体报道,有志之士看到学校教育如此漠视传统文化,便想办私塾,传授学生四书五经,结果学生寥寥无几,最后不得不关门歇业。幸运的是,湖南省平江县还可以让我们看到私塾的影子。当地称私塾叫“教老书的”,又叫“蒙馆”,其教学的主要内容有:学古文、习书法、做诗文。学的古文主要有《幼学》、《诗经》、唐诗宋词等。授课者为德高望重的老者。老百姓对此评价不错。这并不是鼓励办私塾,而是应该看到,传统文化经典读物回归课堂的重要性。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完全可以采用选读的形式取其精华,汇编入学。2、加强传统思想道德教育是中医复兴的思想保证中医理论自萌芽到完备,整个发展历程离不开世代医家的刻苦、离不开世代医家的仁善。每一位对中医作出卓越贡献的医家无一不是道德的标榜。如今,要发展中医,传统的思想道德教育必须重视起来。第一:树立以“仁”为核心的道德观。天伦与人伦、天理与人理,天道与人道,天理人情合二为一,谓之道德。《易》曰:“与天地合其德”,君子之德也。毫无疑问,中国古代传统道德,是几千年来行之有效的道德体系,是中华文明的精神支柱,是中国文化的精髓,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法宝。儒家创始者孔子提出了“仁”,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核心。而“仁”的最基本的含义,就是“爱人”。道家创始者老子,把“慈爱”作为他的“三宝”之一。他要求人们,要发扬“水”的品格,像“水”那样“善利万物而不争”。这些中国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即为人要仁爱和本分。有了这个道德基础,学医、业医便能站在更高尚的角度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并且,还能够扩大学习中医的队伍,使中医事业的发展真正成为一项事业,而非简单的谋生存的手段,并能涌现出一批又一批为中医事业的发展奉献终身的中医生。第二:树立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中医吸收了传统文化很多门学科的精粹:中国古代哲学、兵学、文学、武术等等。《内经》要求每一个医生要“上穷天纪、下极地理、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具有博大精深的学术造诣。古代名医注重“究天人

之际”,“通古今之变”,培养自己深邃敏锐的哲学思辨和触类旁通的医学灵感。他们所反映的中医学人才的知识结构是以“文、医、史、哲四位一体”为特征的。张仲景“博览群书,广采众方”,孙思邈“弱冠善读庄老及百家之书”,张景岳深究先秦诸子及宋明理学,通晓天文历法、数术、吕律,主张学医必先知《易》。历来的中医大家几乎全是集理论家、教育家、临床家于一身。他们的成就见证了一个核心:“勤”。孙思邈在《大医精诚》中就提到,学医要“精勤不倦”。树立以“勤”为核心的职业观,势必造就一批博古通今的中医生,势必推动整个中医事业的发展。时代在发展。实践证明,只有与时俱进、紧密结合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就能获得旺盛的生命力。现代医学在这个方面已经作出了榜样。中医要发展,也离不开现代科学技术,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博积医源”的基础上,努力接受现代科学知识,如此,则有可能将传统中医同现代科学技术结合而促成中医理论和临床的发展和进步。3、坚持传统学习培养模式是中医复兴的有效举措。

探询国家级名老中医学习、成长的人生经历,我们不难发现,他们的成就与传统的学习培养模式是密不可分的。这应当成为我们复兴中医的宝贵经验,并努力付诸实践。第一:加强四大经典的学习“缺少经典的民族,是幼稚的孱弱的民族”。恢复以四大经典命名的学科,并将之作为中医院校所有专业的必修课,加强高等中医院校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鉴于台湾执业中医师考中医四大经典及清代的《医宗金鉴》的作法,我们大陆也应将四大经典列入执业中医师的考试内容中。第二:努力推广师承教学模式在加强学校教育的同时,必须提倡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兴办中医教育。其中一个办法,作为高、中等中医教育的补充,就是继续实行中医带徒,让具有真才实学、有丰富临床经验的老中医或中年中医带徒。让师父传其真,让徒弟得其真传:优良的医德医风和独特的流派特长。这样保证了学习上有个性、有深度、有细节、有诀窍,既有一定的理论性,又有独到的实践性。实践证明,不少“只能意会,难以言传”的手法技巧,无不出自名师的点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

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认识这学期自上课以来,老师根据自己积累多年的知识阅历和丰富扎实的临床经验,辛辛苦苦而又细致入微的向大家讲述了中国传统文与中医的精髓与要点,虽然我在课堂上理解的不是很深刻,但也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与中医有了一个整体的了解与新的认识,掌握了一些对自己的身体进行防护和治疗的措施,扫清了很多自己心中的误区与盲点,也纠正了以前从社会上听说的对中医不合理的评价。跟着老师,学到了很多有关传统文化和中医的基础知识,也从老师的求学经历以及学术研究中学到了不少宝贵的东西,受益匪浅。现在总结如下: 一、对上课内容的回顾与体会 中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想要真正领悟中国传统文化需先能深刻理解传统文化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核心思想。曾记得,老师在第一节课上提出了中国传文化中的一个核心的问题——何为“道”,同学们的回答内容各有特点但却都没有击中要害,不过到给课堂渲染了一种搞笑轻松的氛围。“一阴一阳之谓道”,这才是最正确的解释,听了老师的这句话之后,我当时的理解和反应是“阴阳相互抗衡而又相互依持,其运作的结果便构成了事物本身,事物都是有阴阳两方面组成的”。这也是“八卦”的主要内涵,不知这样的理解是否正确? 对于中医,老师重点给大家传授了中医“整体观念、辩证治病”的原则和中医入门的口诀: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头项寻列缺、

面口合谷吸,并向大家一一作了详细的解释和身体的示范动作,很有趣味性。此外,这学期内跟着老师学到了一种简便易行而又强身健体的方法——站桩。这种方法经过很多中医老前辈多年的潜心研究而总结出来的,是一个很有效的捷径,能起到良好的锻炼效果,而且通过站桩也能锻炼一个人的毅力和韧性,能长期坚持站桩的人必定是一个具有坚强意志的人,希望自己以后能坚持这种新的锻炼方法。 课上,老师举出了很多自己亲身经历的临床实例来说明所讲解的话题,直接的证实了中医在一些方面相对与西医的可行性、可靠性和优越性。每次上课的最后,老师给同学们留出一定的时间来咨询同学们心中的疑惑和问题,而且都会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丰富的知识来给同学们详细地指导,这是一个互动交流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双赢的机会。我虽没有询问过问题,但也从他人的询问中学到了很多自我保护和自我治疗的方法,受益很多。 此外,对老师的求学经历也颇有感触。“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蚕蛹羽化成蝶之前经历了长期的煎熬与等待,一棵小树苗只有经过大自然风吹雨打的洗礼方可长成参天大树。人也一样,优秀者的背后必然隐藏着多数人所没有经历过的辛酸与挫折,付出了鲜有人知的青春与汗水。老师在课上讲了自己求学经历,求学之路辛辛苦苦、曲曲折折,然而终成正果,这是努力进取者应有的收获。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的体会与认识 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从古至今已跨越了数千年,经过无数前辈的潜心研究和继承发展,留下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文化体系和医学理

智慧树知到《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答案

见面课:中医药,科学还是巫术? 1、学术界一般认定中国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医”和“巫”分离,其标志是()提出的“六不治”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正确答案:扁鹊 2、中医认为人体脏属阴,腑属阳,某些脏腑呈阴阳表里对应关系,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肝与胆相表里 B.心与小肠相表里 C.肺与膀胱相表里 D.肾与大肠相表里 正确答案:肺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大肠相表里 3、“科学”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 A.理性客观 B.普遍必然性 C.可证伪 D.存在适用范围 正确答案:理性客观; 普遍必然性; 可证伪 ;

存在适用范围 4、以下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有() A.人类遗传学 B.无产阶级遗传学 C.星占学 D.经济学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遗传学; 星占学 5、现代科学体系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形式科学 D.伪科学 正确答案: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形式科学 见面课: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 A.伏羲 B.黄帝 C.扁鹊 D.神农

正确答案:扁鹊 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 A.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B.正史记载其为发明针灸疗法第一人 C.正史记载其为切脉诊断第一人 D.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哲学”分开的第一人 正确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肯定是神农本人所撰写的 B.假托神农所著 C.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D.否认中药有毒 正确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 A.刮痧 B.测量体温 C.观察舌象 D.检查血象 正确答案:测量体温 ; 检查血象 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

最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精品收藏)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 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

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1

中医药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西医之别 西醫是科學;中醫既是哲學,又是科學。 西醫是形而下;中醫是形而上和形而下的合一。 西醫只見“人”,不見“天”,中醫是“天人合一”。 西醫把人看成一台機器;中醫把人看成一個有機整體。 西醫認為人只有生理病,中醫認為好多生理病源於心理病。 西醫僅僅是治療;中醫是預防為主,治療為輔。 西醫治療是“圍堵、抗擊”,中醫治療是調理、和諧。 ……中医药学有系统整体的哲学思想,……,既是中医药长期发展的宝贵历史积累,也是未来系统医学的重要发展方向,……。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繁衍生息,中医药的作用功不可没……(原科技部长徐冠华) ……目前对生命科学的研究仍然局限在局部细节上,尚没有从整个生命系统角度去研究,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应当上升到一个整体的、系统的高度,因为生命是一个整体。”……未来对生命科学的研究方法应当是西方科学方法与中国古代科学方法的结合,中国古代科学方法重视从宏观、整体、系统角度研究问题,其代表是中医的研究方法……(坎贝尔博士谈世界科技发展) 1980年,德国著名汉学家满晰驳为庆祝英国李约瑟博士八十高寿而发表的论文告诫我们: “中国的学者应该觉醒,要认识到不应不加批判地接受和使用西方殖民主义传教士塞给他们的方法学。” “传统中医学是超越西医学范围的、内容丰富而最有条理、最有成效的一套医学科学,但迄今只有很少一部分治疗潜力被发掘。 ●传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 ●传播21世纪“健康”理念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继承、发展、传播中医药文化 ●内容 ●中医药基本理论 ●中医药文化 ●中医药基本理论 ●辩证论治 ●整体观念 ●阴阳五行

●和谐平衡 ●预防为主 ●天人合一 ●辩证论治 ●阴阳、八纲、虚实、寒热 ●头痛医脚 ●个性化治疗 ?五行:木、火、土、金、水 ?五脏:肝、心、脾、肺、肾 ?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五官:目、舌、口、鼻、耳 ?形体:筋、脉、肉、皮毛、骨 ?情志:怒、喜、思、悲、恐 ?五味:酸、苦、甘、辛、咸 ?五色:青、赤、黄、白、黑 ?五季:春、夏、长夏、秋、冬 ?五化:生、长、化、收、藏 ?五岳:泰、衡、嵩、华、恒 ?五方:东、南、中、西、北 ?五宫:青龙、朱雀、拱极、白虎、玄武?道、天、地、将、法(智/信/仁/勇/严) ?五音:宫、商、角、徵、羽 ?福娃:贝贝、妮妮、晶晶、欢欢、迎迎 ●和谐平衡 ●秩序创造和谐 ●热力学?进化论 ●耗散结构理论 ●吐故纳新 ●预防为主 ●上医上品攻心 ●中医中品外交 ●下医下品攻城 ●天人合一 ●人定胜天? ●尊重、认识自然、和谐相处 ●构建和谐社会 ●人是细菌和病毒的寄主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令狐采学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

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第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的理念。第四,中医的一些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 楼宇烈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 一、中医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中医跟中国传统文化,因为我感觉到中医它跟中国传统文化有非常密切的关系。所以我在这个提纲里面第一句话就讲到中医理论及其实践最全面地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些根本的观念和思维方式。也就是说中医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的环境下面形成的、产生的,那么对于中医的了解,其实也可以说能够更好地来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间的一些观念和它的那种思维的方式,那么反过来呢,如果我们对于中医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么对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不可能产生一个正确的了解和把握。如果说中医是一种巫术、一种迷信,是一种不科学的医学,那么实际上也就是说,中国的文化是不科学的,它也是一种巫术。所以这个事情实际上就是对于中医的了解,也是关乎到我们对传统文化怎么样认识的问题,所以我虽然不是专门研究中医的,那么对于中医的很多实践,更谈不上了。所以只是从理论上面来讲,看到了中医的它的一些理论基础完全是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这样一个基础之上,所以从这个角度来关心中医、关怀中医。 那么我认为我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传统文化它是一种不同于西方文化的一种类型的文化,那么在这样一种文化下面产生的这种医术、医学,它也是不同于西方医学医术的一种类型的医学和医术。所以就不能够简单地用西方的医学和医术来衡量中国的中医的医学和医术,如果这样子来衡量的话,那就是说其实跟我以前讲的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是一样的。中国的文化跟西方的

文化它不仅是一个时代上面的差异,它更重要的是一种不同类型上面的差异,那么因此它是一个可以从中医的理论和医术来讲,也都是可以跟西方的医学理论和医术相互配合的。 而从现在的情况来看,更多人还意识到这样一点,可能中医理论里面的许多理论可能比西方医学的理论更有它的价值。因为中医理论它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这样一种整体的辩证的思维方式下面开展的,所以中医的理论观念跟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间的许多理论概念可以说完全一样的,这也是体现了中国文化的一种特点,中国的文化不是说分成一个门类、一个门类的,而是互相都关联在一起的,不管是文史哲也好,政经法也好,农工医也好,甚至于军事也好,它的许多理念都是贯通的,并不是说医学的理论就不能用在文史哲上面,也不是说文史哲上的一些理念不能用在医学上面,而是相互贯通的、相互关联的。所以像中医里面运用的阴阳、五行这样一些观念,天人合一的观念,这些也都是中国文化里面其他各个部门,特别是哲学里边同样的一种观念。所以我觉得我们了解了中医理论它的合理性的话,我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那么所以这儿讲的主要是从总体上来讲。中医理论里面的阴阳五行学说实际上都是一种整体观的反映,都是一种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的思维方式地体现。 二、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 所以我想今天主要是讲这么一些问题,首先我讲讲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这种中医对于生命的认识,其实也是中国文化中间对于生命的认识,那么在中国文化中间没有说生命是来源于一个神造或者神赋予的,没有这样一种观念的。虽然也有一些这个神话的传说,好像是女娲造人有这样一个说法,但是从根本上来讲,中国的整体文化包括中医在内都是认为生命来源于天地,是天地之气,

完整word版,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谈到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先从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两者的基本精神、基本特征入手了解。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之间要和谐,即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中医学认为,天文、地理、人事是一个有机整体,人既有自然属性,又有社会属性,人要顺其自然,适应社会,才能达到身心健康。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国传统文化把宇宙看成是一个天人合一的和谐整体,人、自然、社会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即天地人三才一体的整体意识。这又与中医的精神相结合,所以说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是紧密相关的。 而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二、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 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

弘扬中医传统文化讲解学习

弘扬祖国医学文化促进中医事业发展 中医药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医药 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精神财富和物质形态,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是中医药服务的内在精神和思想基础。因此,充分认识和弘扬中医药传统文化,不仅有利于巩固中医院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更好地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满足广大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还有利于提高医院核心竞争力,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一、对传统文化进行重新定义 中医药学植根于传统民族文化的土壤,其天人相应的自然观,辩证的思维方式,以及从时间、空间的整体系统把握疾病的方法,都与中国传统一脉相承。在发展的过程中,中医药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等多种学科知识的营养,同时又溶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受《周易》“变易”和象数易学的影响,《黄帝内经》建立了动态观和脏象学说。在先秦诸子争论的影响下,中医药形成了以气为本的人体观。中医学不仅吸纳了阴阳五行学说,而且在其融入医学后发展引申。不同时代的学术精华,如先秦诸子、汉代经学、魏晋玄学、隋唐佛道、宋明理学、清代朴学等,都曾为中医学理论体系提供过资源和动力。《黄帝内经》不仅要求医生应“上极天文,下穷地极”,具有天文、气象、历法、地理、物候、生物学等知识外,还要能“入国问俗,上堂问礼”,具有民俗方面的文化知识。有人说,“文是基础医是楼”,意思就是说,医学与 文学还有着直接联系。古代医学著作曾用问答体、随笔、案例等体裁写作,还曾用诗词歌赋的形式传医授学。古代很多文学家、名士也曾用药名填写诗词或编写故事乃至剧本。中医药还和中国的多种文化休戚相关,在烹调的启导下发展了汤液,又与饮食文化结合发展起药膳。医学很早就把酒和茶用于治疗,还推进酒文化和茶文化的发展。中医学的炼丹术就堪称为化学之源。《黄帝内经》已经把音律作为诊断五脏疾病的依据,其后的养生家们则以乐曲作为养生治病之法。古代医学家们还曾援用兵法入医,探求治病之理。医学又与武术、气功在理论上不分轩轾,都在用脏象经络指导辨证论治和习武练功。更为可贵的是,中医药文化的医德内容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灵魂,并且在中国文化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现代学者提出,中医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无论在理论基础,还是思维方式等方面,都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天然的一致性,如气、阴阳、五行等学说。整个传统中医理论体系都是以中国文化的若干范畴为理论基础的,可以说没有中国传统文化,也就没有现有形态的中医理论。换言之,中医中药的理论、概念和施治原则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不了解其本源,则难以准确地把握其实质;不辨析其流变,则难免误解中医为“玄虚”,甚或为“伪科学”。因此,可以说中医首先是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二、传统文化应对接现代医学 不少业内人士提出,中医的发展问题,确是当今中医界值得深思的问题。中西医是在研究方法和指导思想上有根本区别的两个体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有何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断渗透到中医学中,深深地影响着中医的发展;中医文化植根于传统文化沃土之中,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二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中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包括:“自强不息的阳刚精神,厚德载物的阴柔精神,中正和谐的中和精神。”“自强不息”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就是说天的运行刚强劲健,永不停息,君子应效法天的运行要不停地发愤图强,积极进取,刚健有为。“厚德载物”一词出自《周易·坤卦》:“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坤为地,大地深广而厚实,无私地承载万物,滋养万物,具有宽厚、包容、博大、担当的品德,君子应法大地。《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强厚德以法天地之道,体现的是一种天人合一的境界,这就是中正和谐的精神。 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 中医不单纯是一门医学,它博大精深,广涉旁通,“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脏腑经络之曲折”(明代张介宾《类经·序》),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容涵盖,可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 中医的基本精神首先是治人,其次才是治病。“治人”,人不仅自身要和谐平衡,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寒热表里等;而且人与人之间要和谐,人与自然

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论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关于人体生命养护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方法的知识体系,养生思想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以中国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深厚底蕴,是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揉和了儒、道、释家以及诸子百家的哲学观点,博采众家之精华,堪称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 1.道家思想是中医养生理论的思想渊源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思想流派中,道家文化一直被学界公认为与中医学的渊源最为密切,对中医养生文化的形成起了主导作用。中医养生一词,最早由道家提出,后世一直沿用摄生和养生两词。道家思想以道为核心,这种思想体系影响和促进了养生学形成。因此,道教思想和文化与中医养生理论如影随形,密不可分。 道家的宗旨之一是追求长生不老,养生、避世、清心、寡欲等方式都是为了达到祛病延年、全命保生的根本目标。道家崇尚自然,返璞归真,主张顺应自然,无为而治。道家的重要思想为中医养生文化吸收,这一切都与道家文化的道法自然精神契合无间。 许多著名的道医在道教理论及养生学方面都有突出贡献,历史上一些有影响力的养生学著作也大多为道教徒所著。唐代药王孙思邈也是一名道医,他不仅精通医术,也崇尚老庄,尤其将道教的服食方法引入中医养生领域,倡导药食两攻,为中医养生食疗学做出了很大贡献。 2.儒家思想促进和丰富了中医养生文化 儒家思想发端于春秋战国之际,以孔、孟之学为代表。孔子一生倡导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仁爱精神,孔子认为,具有仁德者方可通向长寿之路。因此养身旨在养心,养心是为养性,把这种养性观融入中医养生文化之中,通过养性达到养生的最高境界。儒家思想开创了身心并重的养生之道,形成了自身传统特色和优势。儒家推崇中庸之美,追求一种恰如其分,达到整体和谐的完美。儒家文化不走极端,温良平和的特点对养生文化有很大的影响,与中医养生倡导阴阳调和的真谛相似。可见,儒家的中和思想已经成为了中医养生的指导思想。 儒家思想还为中医养生提供了不少具体方法。孔子倡导君子食无求饱,反对饮食不节,而且要求除定时定量地进餐外,还要根据不同季节的气候特点来考虑饮食的宜忌。若饮食不节,则必发病而伤身。这种食无求饱的说法,与现代养生学的观点是相一致。劳动和体育锻炼是重要的长寿之道,运动是维持人体健康最基本的因素,运动亦是万事万物的固有属性。中医养生学运用运动变化的观点来指导防病治病,以求延年益寿。 3.佛家思想对中医养生的补充作用 佛教并非中国本土之宗教,但其传入后很快被中国化,原有的文化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相融合,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成分。佛学思想自东汉以后开始便盛行于中国,然而其在养生方面的见解易受到忽视。在中国本土化的历史过程中,佛家思想也对中医养生思想产生过重大影响,进一步丰富充实了养生内容。 佛教讲求禅定,强调心灵为一切身心现象的主宰,并将它作为调节心绪的一种手段和精神治疗的一种方法。佛家侧重于通过心理修养来影响进而健壮人格,与中医养生学的养心异曲同工。 佛教戒律是修行僧尼严格遵守的清规戒条,要求修行者务必使自己的言语、意念、行为都符合道德规范,做到要乐施行善利众,也就是养德。佛教五戒如素食主张,就对中医的食养、食疗思想的形成有不同程度影响。佛教中一些理论的精髓,与东方传统文化在根本上是相吻合的。这些积极的东西经过历代医家的吸收,已改变了它特有的宗教内涵,逐渐被纳入了我国传统的中医养生学之中。 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儒、道、佛三家都重视养生,各家思想都反映了对中医养生学的理性认识,三者各有千秋,各具特色,并相互补充。养生学集道、儒、佛家思想的精髓,兼收并蓄并相得益彰。从养生角度而言,这三者的思想精髓实际上亦趋于一致,加上旁涉其它各家的精要,再与医家丰富的医疗卫生经验血肉交融,故而逐渐构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养生思想体系。

中医文化意义及现状

中医传统文化对当今人们的生活的作用和意义 近一百多年来,面对列强的坚船利炮,国门轰然打开,国人对传统文化包括中医的信心逐步丧失,乃至达到对传统进行不遗余力地批判并欲全盘西化的地步。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等在批判传统文化的同时,亦对中医颇有微词,进行了抨击,并引发了几次中西医论争;1929年,南京国民政府第一次卫生委员会议通过了“废止旧医以扫除医事卫生之障碍案”;解放初期,中医也曾受到不公正的对待;乃至今天,近来竟有人在网上发起让中医退出医疗体制的签名活动,可见歧视、废止中医的活动在近现代中国一直未断。这一现象说明相当一部分国人还存在严重的文化自卑心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觉、文化认同还远远没有形成共识。那么,作为仅存几项传统文化之一的中医学在今天其价值如何?究竟有无存在的必要?本文试图对此作一回答,并进而探讨中医学的未来发展前景。 一、中医在传统文化传承与复兴中的作用 作为中华文明瑰宝的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惟一的仍在发挥重要作用的传统科学技术。中医学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汲取当时的哲学、文学、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军事学等多种自然和人文学科的知识,同时又融进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血脉之中,成为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载体,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如果从阴阳的角度来看,传统文化中儒家突出乾阳刚健、自强不息的精神,偏重于“阳”;道家强调阴柔的归藏、包容功能,以贵柔尊、自然无为、致虚守静为“道”,偏于“阴”,

那么中医学则是强调“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是注重“阴阳和合”,阴阳并重,兼蓄儒道两家之精髓。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传统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中医学的振兴,而中医学的复兴无疑是推动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途径,中医学能够重现昔日辉煌也将是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一个重要表现。同时,中医学的复兴也是中华民族文化精神的复兴的一个引擎,能够为中华文化精神的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而中华文化精神是我们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内核,是我们国家和民族凝聚力与向心力的源泉,也是中华文明绵延五千年垂续至今的重要保证。 中医药学的科学体系融会医学、天文、地理、人文、哲学等知识,较完整地保留了中国传统文化,其理论原理和方法在当今社会文化生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价值。今天的中国国力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已经可以挺直腰杆做自己的主人,有足够的自信来面对自己的历史文化。自然,我们也应有足够的勇气面对中医现实存在的问题,直面中医今天所处的困境,以足够的时间、以宽容的态度来继承和发展中医。中医也将对人类文化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它通过“不管白猫黑猫,逮住老鼠就是好猫”这一浅显的道理向世人证明了文化多样性的合理性,让世人看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 二、中医为人类提供另一种科学范式 在中国古代传统科学技术中,最能充分体现传统系统思维特色的就是中医学。中医一开始就将人视为天地人大环境中的一个子系统,将人体本身视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看成是与天地自然相感应的小环境、小宇宙,这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论文

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中医学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文化的发展直接影响中医学及其医德的发展水平。在社会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及传统文化的发展水平不同,医德的成就和进步也不同,特别是封建社会几个阶段的发展,更清楚地表明医德的发展不是孤立的。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医德的关系,有利于医德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发扬光大。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 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 中医集中体现的就是“中和”、“仁”、“义”、“爱心”等。这些都深刻融入了儒家、佛教、道教(三者简称为“儒释道”)的思想。在儒释道的影响下,成就了一批又一批著名医家,为中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而这些医家身上无不闪现着仁爱、自强和孝道。 仁爱:东汉末年,政治黑暗,社会动荡,战乱频繁,加上天灾,连年瘟疫。不到十年,张仲景的宗族200多人死于疫病者达到三分之二。这激发了他勤求古训、学医救人,为中医辨证论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在《伤寒杂病论》中序言道“医虽小道,能救殃疴。上以疗君亲之疾,下以救贫贱之厄,中以保生长全,以养其身”。 自强:药王孙思邈小时候体弱多病,要经常请医生诊治,“汤药之资,罄尽家产“。周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传统文化与中医学习有感 感谢武老师一个学期的教学与细致的解答为我构建了中医的一个大概框架,从生活小事到疑难杂症无处不见中医的智慧,从养生健体到修炼修身处处体现中医的奇妙。 “腰背委中求,肚腹三里留,面口合谷收,头颈寻列缺”,看不到摸不着的脉络如神奇的星海云图遍布身体联系着气血起伏,而针灸这种奇特的国学医术在穴位上下针调动人体自身的能量来治疗疾病的过程相比西医的繁复简直如艺术一般。 龟甲,龟板,穿山甲,熊胆,陈皮,丹道医学炼化自然万物,土石虫豸草木血肉毛皮甚至露水四时之气皆可入药,取自然之精华克病邪养气血,人与自然有机互补。以至于古代大贤炼丹食丹不避寒暑者比比皆是。 中国传统文化的优势在于它从哲学、科学的角度上揭示宇宙、社会、人生的本质和意义的,既是充分说理的,又可以让人进行实证,这些内容不是一般宗教能随便解释得了的。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中国古代社会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比较稳定的文化形态,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是中华民族的历史遗产在现实生活中的展现。这个思想体系蕴涵着丰富的文化科学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凝聚之学,中国传统文化是内部凝聚力的文化,这种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谐,把个人与他人、个人与群体、人与自然有机地联系起来,形成一种文化关系;二是兼容之学,中国传统文化并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尽管在中国古代对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条件下,还是以开放的姿态实现了对外来佛学的兼容,三是经世致用之学,文化的本质特征是促进自然、社会的人文之化,中国传统文化突出儒家经世致用的学风,它以究天人之际为出发点,落脚点是修身、治国、平天下,力求在现实社会中实现其价值,经世致用是文化科学的基本精神。 一、中医蕴涵着浓厚的中国传统文化[1] 1、中医折射出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 中医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前赴后继不断实践、领悟、总结出来的精华,其中充满了中国优秀的传统哲学思想:用人文科学的理念构建起自然科学的理论体系,这种医哲交融现象是任何学科都不具备的。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道、释三种流派思想长期融合而来的,三位一体,不可分割,其中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儒学中的天人合一,以人为本,以和为贵,中庸等思想;道家的祸福相倚,对立统一,沉静无为等思想;佛教中的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等思想,均对中医学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尤其是强调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天人合一”观,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一,也直接缔造了中医学的基本框架,为中医学的起步与发展找到了出发点与归宿。中医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五行相贯的藏象学说,阴阳互根的治疗原则无不打上了中国古代哲学的烙印。 2、传统语言文字是中医的坚固外壳 中医文化深刻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也可以说,中医文化是传统文化的一个缩影。从语言文字来看,古人造“药”字,《说文解字》曰:“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揭示了药为治病之物,且中医治病以草类居多。古人发明酿酒技术后,始造“医”字,《说文解字》曰:“醫治病工也……从酉”。“醫,病声,酒所以治病也。”造字之后,便有了语法、句读、修辞、训诂等等更为复杂的语言文化体系的零部件。中医就是借助这些零部件来组装其理论、体现其思维、传承其经验的。于是,便有了“医古文”。以医古文为代表的传统语言文字可以说是中医独特的、带有浓郁文学色彩的坚固外壳。 3、中国古代医家的行为闪现着道德光芒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及答案

《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见面课及答案 见面课:中医药,科学还是巫术? 1、学术界一般认定中国2000多年前就实现了“医”和“巫”分离,其标志是()提出的“六不治” A.扁鹊 B.张仲景 C.华佗 D.孙思邈 正确答案:扁鹊 2、中医认为人体脏属阴,腑属阳,某些脏腑呈阴阳表里对应关系,下面说法错误的有?() A.肝与胆相表里 B.心与小肠相表里 C.肺与膀胱相表里 D.肾与大肠相表里 正确答案:肺与膀胱相表里; 肾与大肠相表里 3、“科学”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 A.理性客观 B.普遍必然性 C.可证伪 D.存在适用范围 正确答案:理性客观;

普遍必然性; 可证伪 ; 存在适用范围 4、以下被认为是伪科学的有() A.人类遗传学 B.无产阶级遗传学 C.星占学 D.经济学 正确答案:无产阶级遗传学; 星占学 5、现代科学体系包括() 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 C.形式科学 D.伪科学 正确答案:自然科学 ; 社会科学 ; 形式科学 见面课:怎样才能学好《中医药与中华传统文化》? 1、被尊称为中医医祖的是哪位名医?() A.伏羲 B.黄帝 C.扁鹊 D.神农

正确答案:扁鹊 2、被称为医祖的主要理由是() A.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B.正史记载其为发明针灸疗法第一人 C.正史记载其为切脉诊断第一人 D.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哲学”分开的第一人 正确答案:正史记载其为提倡“医学”与“巫术”分离的第一人 3、下列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的说法,正确的有() A.肯定是神农本人所撰写的 B.假托神农所著 C.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D.否认中药有毒 正确答案:假托神农所著 ; 承认药物毒性的存在 4、以下哪些医疗活动不属于中医学范畴( ) A.刮痧 B.测量体温 C.观察舌象 D.检查血象 正确答案:测量体温 ; 检查血象 5、利用五行生克制化原理,可以适度调节人体情志过度,以下哪些说法符合该原理() A.恐胜喜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中医学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 关于养生之道,中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 2000多年前,中国最早也是最经典的医学著作《黄帝内经》就指出:“其之道者,法于阴阳,和以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据古代文献,中医养生与中国传统文化形态之间有密切关联。 世或有谓神仙可以学得,不死可以力致者,或云上寿百二十,古今所同,过此以往,莫非妖妄者。此皆两失其情。请试粗论之。夫神仙虽不目见,然记籍所载,前史所传,较而论之,其有必矣。似特受共气,禀之自然,非绩学所能致也。至于导养得理,以尽性命,上获千于岁,下可数百年,可有之耳。而世皆不精,故莫能得之。 ————摘自岱康《岱中散集》中医养生学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岁月, 历代养生家、医家和广大劳动人民通过长期的防病保健的实践, 不断丰富和发展了摄生保健的内容, 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系统的养生方法, 对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做出了卓越贡献, 并在世界范围内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 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 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 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 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 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 并通过自己的劳动, 努力创造条件, 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 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火种的发现和应用改善了人类茹毛饮血的饮食条件, 人们吃熟食, 不仅缩短了对食物的消化过程, 使人体获得更多的营养, 也防止了一些肠道传染病的发生。对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患义。 火的应用,可使人类战胜严寒,温暖人体的肢体关节、胸腹、腰背,除驱散寒冷之外,我们的祖先还懂得了一些用火治病的简单医疗方法,如灸、 (火芮、熨等,用以治病除疾,养生防病。

李德新中医基础理论讲稿75讲实录-第01 讲 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

第01 讲中医学理论体系与中国传统文化导论 同学们好,我们现在开始上课。我们首先讲第一个单元,讲导论,导论的目的要求是:一、了解中医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二、了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三、熟悉中医学基础理论课程的基本内容;四、掌握中医学的医学模式;五、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 一、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首先讲第一个问题,中医学与中医学理论体系。 第一讲医学科学与中医学。中医学属于医学范畴,那么什么是医学科学呢?医学科学是研究人类生命过程以及防治疾病的科学体系,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综合学科。在我们国家有两种医学体系,即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两个体系。在我们国家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除此之外还有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等少数民族医学,它们都属于传统医学范畴。但是一般来说,无论是国内和国际学术界认为中国的传统医学是以中医学为代表,所以我们把中医学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医学的一个代称。现代医学通常是指西医学来说的,是指的以欧洲文化为中心所建立起来的西方医学,与我们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的中医学相比较而言的。 什么是中医学呢?中医学是以中医学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这个定义的内涵有几种要素:一、中医学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属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融合的一个学科;二、它是以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为主体,这个学科的主体

是中医学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它的研究内容是什么呢?研究人类生命活动中健康与疾病转化规律及其预防、诊断、治疗、康复、保健的一门综合学科。在我们这本教材里面就是用上述的内涵来界定中医学的内容。 第二个问题讲什么叫做中医学理论体系。 一、什么叫科学理论体系。中医学是一门科学,我们首先讲一讲什么叫做科学理论体系。科学理论体系是由基本概念、基本原理或定律和具体的科学规律三个基本知识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那么科学理论体系是一种完整的体系,什么样的完整体系呢?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哪三个基本要素呢?由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或者定律以及具体的科学规律这三个基本要素组成的完整体系。 那么什么是中医学的理论体系呢?中医学理论体系是由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原理,按照中医学的逻辑体系组织而建构的理论体系。那么它是怎样建构的呢?是以中国古代的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即气一元论和阴阳五行学说作为科学方法论,以整体观念作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的病理和生理为核心,以辨证论治为诊疗特点的中医学理论体系。完整的表述中医学理论体系应该这样来表述。大家看这个示意图,我们把上述的内容分解开。任何一门科学体系都必须有以科学方法论作为构建理论体系的一个思维方式,科学思维方式。中医学的科学方法论是以中国古代哲学气、阴阳、五行这三种哲学思想作为自己的自然观、医学观和方法论,来构建自己的理论体系。二、它的基本医学观念是什么呢?它的指导思想,就是基本思想,指导观念,就是整体观念。第三,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