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学习理论

第二章 学习理论

第二章 学习理论
第二章 学习理论

第一章学习理论

1、学习:广义概念,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相

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狭义概念:在教育目标指引下,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比较持久的性能或倾向变化

2、试误说:桑代克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

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3、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任务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素,了解这

些要素之间的联系,构成和情境相一致的完形,这个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突然顿悟,所以,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4、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

时,给予连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5、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

强,反之会变弱

6、效果律:指如何一个动作跟随者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

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7、正强化:是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8、负强化:是指在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

9、认知结构: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

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10、有意义学习: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11、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12、表现(performance): 指学生外在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如测验的得分、行为举止等。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13、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人类认知活动,如注意、知觉、记忆、言语、推理等的大脑机制的新兴学科

14、期待经验的突触(experience-expectant synapses): 在生命早期,由基因决定的突触超量生成,但在后天环境作用下,选择性地消失。

15、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1)言语信息(2)智慧技能(3)认知策略

(4)动作技能(5)态度

16、依赖经验的突触(experience-dependent synapses):在后天环境作用下新的突触增生,这样增生的突触被称为依赖经验的突触。后者增生不受年龄限制,可以延续终生。

17、奥苏泊尔的两维学习分类:奥苏伯尔根据机械与有意维度和接受与发现维度将学习分为:(1)机械的接受学习,(2)机械的发现学习,(3)有意义的接受学习和(4)有意义的发现学习四种典型的类型。在有意义的与机械的和发现与接受之间还有许多中间类型。如有指的发现学习。

18、陈述性记忆(declarative memory):个人能够有意识回忆(或提取)的知识的记忆。

19、任务分析教学论:指他依据学习分类理论提出的教学论。强调不同的学习类型有不同的学习结果、有效学习的过程和条件。需要根据不同学习类型进行教学设计。

20、程序性记忆(procedural memory):不能有意识提取但能指导个人做事的过程和操作步骤的记忆。

21、发现学习: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的过程

22、接受学习:指教师将学习内容以定论的形式直接呈现给学生,教师传授,学生接受。

学习分类:

加涅的学习结果分类及其行为样例:

奥苏泊尔的两维学习分类:

根据学习进行的方式分为接受的与发现的

根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原有知识关系分为机械的与有意义的

布卢姆的分类:

美国心理学家,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大领域。

有意义学习 机械学习 接受学习 有指导的发现学习 发现学习 记乘法表 运用公式解题 尝试与错误 “迷宫”问题解决 听讲演或看材料 学校实验室实验 例行的研究或智慧的生产 弄清概念之间的关系 听导师精心设计的指导

科学研究

问题解决

思考题:

1、比较加涅、奥苏泊尔和我国学者提出的学习分类的异同点?

共同点:都将学习分为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三个领域。

不同点:奥苏伯尔的学习分类只涉及认知领域

我国学者的分类中的“社会规范”学习相当于加涅的态度学习。两者都包括认知、情感和行为的学习。

加涅划分了三种技能,即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一种特殊的对内调控的认知技能)和动作技能。

2、人类的学习与学生的学习各有什么特点?

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在社会传递下,以语言为中介,自觉地,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的和个体的经验的过程

学生的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的过程,掌握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发展各种能力,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观

第二章管理原理

教学目的:明确管理的一般原理及其内容,并据此总揽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要求:阐明管理原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重点介绍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领会各个原理的深刻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管理原理的含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 教学形式:课堂理论讲解、穿插讨论及案例分析相结合,以理论讲解为主。 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涉及的四个管理基本原理皆为教学重点,管理原理的重要性和关系原理是难点。 第一节管理原理概述 一、管理原理范畴: 原理的“原”有“源”、原本、起初、根本的含义;原理的“理”是指道理、准则、规律。原理是指某种运动的基本规律、某类实践的基本理论及准则、某门学科的基本理论。 管理原理是指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和准则,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它是管理学在不同业务领域都需应用的概念、理论、准则和方法,反映了管理的基本规律。 二、管理原理的重要性: 作为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原理对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原理阐明了管理的实质及基本任务。 2、管理原理蕴涵着管理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指导思想。 3、管理原理突出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4、管理原理提供了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管理原理体系 关于管理原理的体系,管理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许多学者曾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原理体系的构成模式。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社会技术经济环境下,环境原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系统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权变管理原理及创新管理原理。 1、系统原理:将组织视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把管理理解为对话系统的设计、构建并使之正常、高效运转的过程。 2、人本原理:把人看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及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管理活动中,充分依靠员工,及时了解员工的要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3、权变原理:认为管理是一项需要运用经验和技巧的实践流动,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管理应灵活地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4、创新原理:创新是组织的灵魂,它直接推动着组织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并以此获得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有效的管理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以上构成管理原理体系的四个基本管理原理,都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和管理哲学,是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社会学基础 第三节哲学基础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一)皮亚杰理论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1.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是主动地建构内部的心理结构、主动地进行学习的。 2. 皮亚杰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 ——社会建构理论 一批欧洲学者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带入了社会交往的领域,提出了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社会文化背景在儿童的知识建构中起重要作用。 3.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既要重视儿童自身建构活动在儿童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影响。 (二)维果茨基理论和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1.维果茨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建构自己的知识; (2)发展与社会背景不可分离; (3)学习能引导发展; (4)语言在心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2. 维果茨基理论中三个影响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1)“最近发展区” 所谓的“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 (3)“心理工具” “心理工具” (Mental Tools)是指能扩展心理能力,帮助儿童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工具。如各种符号、记号乃至词、语言,而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 3.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1)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应该既能适合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2)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使儿童获得成功; (3)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二、精神分析理论与 幼儿园课程和教学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结构说。

第2章 学与教的理论

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能够分析各种学习理论特点和适用范围。 3. 理解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本教学原则和规律。 4.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应用相应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桑代克(Edward L.Thordike)、华生(John Watson),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 F. Skinner)等。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即试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联结,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提出了三个学习定律: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效果律(law of effect)、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理论缺陷:他的理论不能配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毕竟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 桑代克的试误理论 学习律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作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 只要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产生。 练习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试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 二、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主张对心理学要进行完全客观的实验研究。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把意识当作研究的客观对象,在心理学中应该抛弃所有有关心智的内容。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条件反射建立刺激—反应联结(S—R联结)而形成的。 提出两个学习规律:频因(frequency)律、近因(recency)律。 理论缺陷:对外界客观的过分强调则忽视了人类学习内部心理过程。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主要观点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 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 强调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

1第一章 第二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最新资料推荐------------------------------------------------------ 1第一章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知识 1 教育是上层建筑知识 2 教育是生产力知识 3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识知识 4 教育是一种综是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识知识 5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识知识 6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第三节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 / 14

(一)教育者在社会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教育心理学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B.有意义-接受学习C.机械-接收学习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B.班杜拉C.桑代克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B.认知结构C.信息加工D.有意义言语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B.苛勒C.斯金纳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C.认知-结构学习论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15、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这种行为是()。A.强化B.惩罚C.逃避条件作用D.回避条件作用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一)课程 课程概念表述以及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学说。 1.科目说。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的开设的总称”。与此类似的是,把课程理解成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 2.学科进程说。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3.经验结果说。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也是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 4.文化再生产说。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主要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 5.社会改造过程说。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但课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因此要求课程重点应该指向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促使学生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教材中对课程的定义包括计划和实施两个层面: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套有

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 教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教材中从教学概念指称的不同宽度进行了归纳: 最广义→广义→狭义→更狭义→具体 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 广义: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相互独立说 2.相互包含说 3.相辅相成说 二、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对课程与教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目的论、师生关系论。 (一)教育本质论 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 教育本质论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社会性质与功能。以其作为理论基础,可以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高度去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向。课程与教学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发展,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这段时期称为“前教育学时期”。 这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早期,而且还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中。只有把各种教育问题和各种教育思想材料作为客观的问题加以研究,形成关于这些问题和思想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时候,才能超越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 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著作当中。 其中,《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和论述的方式也大多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的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但《学记》的产生开创了教育学的开端。 二、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作为一种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E.Meuman,1862-1915) 拉伊(https://www.sodocs.net/doc/d59078200.html,y,1862-1926) 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主要观点: 1.反对单纯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学研究真正“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用于实际; 4.心理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而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优点: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缺点:教育目的等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不能通过实验方法解决,否则会走上“唯科学主义”迷途。 (二)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 斯普朗格(E.Spranger,1882-1963)

第二章管理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第一节西方早期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思想 一、西方早期的管理实践 1、古罗马帝国的管理实践: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基层组织,并在此基础上又采用有高度效率的职能分工。在各级组织中配备辅助人员,从而使专业人员和下级既能参与制定决策又不破坏指挥的统一。 2、威尼斯兵工厂的管理实践:管理分工;流水作业;部件储存;部件标准化;成本会计制度;存货控制;成本控制;人事管理; 二、西方早期典型的管理思想: 1、亚当斯密的管理思想:劳动是创造国民财富的源泉;科学的劳动分工与协作能有效地提高劳动生产率;劳动者是经济人。 2、罗伯特欧文的管理思想:新拉纳克郡的改革;无言的规劝者管理制度;提出工人是有生命的机器; 3、查尔斯巴比奇的管理思想:发展了分工的观点;提出新的报酬原则,认为员工的收入应该由三部分组成:按照不同岗位所确定的固定工资;按照生产效率及所做贡献分得的利润;为提高生产效率而提出合理建议所得的奖励。 第二节古典管理理论: 一、泰罗及其科学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的核心是消除怠工,提高劳动生产率;“第一流的个人”;标准化;实行有差别的计件工资制;工人和雇主双方都必须来一次“心理革命”;把计划职能同执行职能分开;实行职能工长制;在管理控制上实行例外原则。 科学管理理论的其他代表人物:卡尔乔治巴斯,亨利甘特,吉尔布雷思夫妇 二、法约尔与管理过程理论:企业职能不同于管理职能; 法约尔的14条管理原则:分工;职权与职能;纪律;统一命令;统一领导;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个人报酬;集中化;等级链;秩序;公正;稳定的人事制度;首创精神;集体精神。 三、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理论:明确的分工;自上而下的等级系统;人员任用;管理人员的产生;单位工作人员;组织中人员之间的关系;职业管理人员;遵守规则和纪律。 第三节行为科学理论:梅奥及霍桑试验直接影响到工人感情和情绪的工作环境,正是生产效率提高的关键所在。社会的心理因素在管理中起着重大作用。 二、人际关系学说: 1)提出工人是“社会人”的人性假说,人不少孤立地存在的,而是受各种人际关系影响的, 并且,人在追求经济利益之外,还追求友谊,感情,安全感,归属感等; 2)强调非正式组织的作用: 3)新的领导方式在于尽力提高职工满足度 4)存在霍桑效应 三、有关行为科学的理论 1、麦格雷戈的X——Y理论:X理论的要点 (1)多数人十分懒惰,他们总想方设法逃避工作。

小学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二章 小学生学习指导2

一、单项选择题 1.学习是人类和动物普遍存在的现象,这说明学习是()。 A.形成思想的必要条件 B.掌握技能的必要条件 C.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 D.有机体适应阶段的必要条件 2.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最终是要让学生()。 A.学会生存 B.学会思考 C.学会学习 D.学会分析 3.根据经典条件反射作用理论,食物可以诱发狗的唾液分泌反应,则唾液是()。A.中性刺激 B.无条件刺激 C.条件反应 D.无条件反应 4.下列属于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的是()。 A.望而生畏 B.谈梅生津 C.见风流泪 D.尝梅生津 5.小狗听到主人叫它的名字就能跑过来,这是()的反应。 A.第一信号系统 B.非条件反射 C.第二信号系统

D.第三信号系统 6.“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这种现象是指()。 A.消退 B.刺激比较 C.刺激泛化 D.刺激分化 7.引导学生分辨勇敢和鲁莽、谦让和退缩属于刺激()。 A.获得 B.消退 C.分化 D.泛化 8.桑代克认为学习过程是()。 A.顿悟的过程 B.同化顺应的过程 C.形成认知结构的过程 D.尝试一错误的过程 9.桑代克认为,学习的实质是有机体在刺激情境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该过程实现的途径是()。 A.尝试过程 B.试误过程 C.联结过程 D.反馈过程 10.桑代克的学习三律指的是()。 A.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B.准备律、练习律、类化律

C.练习律、思考律、迁移律 D.练习律、因果律、近因律 11.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桑代克认为,学习者只有提前具有某种需要,才能积极接受知识,这体现的学习规律是()。 A.准备律 B.效果律 C.练习律 D.条件反射 12.如果一个家长想用看电视作为强化物奖励儿童认真按时完成作业的行为,最合适的安排应该是()。 A.让儿童看完电视以后立即督促他完成作业 B.限定每周看电视的适当时问 C.惩罚孩子过分喜欢看的行为 D.只有按时完成家庭作业后才能看电视 13.下列事例中属于负强化的是()。 A.老师对迟到的学生罚款 B.老师不再批评按时完成作业的小明 C.感觉屋内人声嘈杂时暂时离屋 D.上课扮怪相而不再有老师和同学理睬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15.孩子哭闹要买玩具,母亲提出限制孩子看电视的禁令,这属于()。 A.正强化

2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学习概述 概念 〖狭义〗受教育者在教育者的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才智的过程。 实质 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 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学习是由反复经验引起的。主体的变化是后天习得的,既由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动物的学习只是条件反射的本能反应和简单的模仿,而人类的学习是概念的形成,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环境的认知,生存的体验,情感的认同。 人类学习的形式、内容、范围以及他们的层次和水平都取决于人类文明和大脑的历史发展阶段;反之,今天的社会文明塑造了爱因斯坦那样的大脑,使相对论的学习和研究得以成功。学生学习的特点 1、以间接经验的掌握为主线; 2、具有计划性、目的性和组织性; 3、具有一定程度的超前适应性; 4、形成良好的个性和道德品质,发展智力和体力的过程; 5、学生的学习以掌握基本知识技能为主。 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结构学习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 强化在刺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 桑代克联结主义理论;巴甫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1、桑代克的联结主义理论 基本观点:尝试—错误论 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联结公式是:S—R。 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盲目的、常识错误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随着错误反应的逐渐减少和正确反应的逐渐增多,而最终在刺激与反应之间形成牢固的联结。 桑代克的联结论是教育心理学史上第一个较为完整的学习理论。 尝试—错误学习的规律 主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准备律是指在联结的加强或削弱取决于学习者的心理准备和心理调节状态; 练习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会由于重复或练习而加强;反之,不重复不练习,联结力量会减弱。练习律的两个次律:应用律、使用律。 效果律是刺激和反应之间的联结可因满意的结果而加强,也可因烦恼的结果而减弱。 副律:多重反应原则、倾向和态度原则、选择性原则、同化或内化的原则、联想交替原则。 2、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作用理论 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 一、学习的涵义 学习是个体在特定情境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一)学习是由有机体后天经验引起的。 一方面,有机体要以自身已有的知识、技能和态度等来理解和把握外界信息; 另一方面,新信息的进入又会使有机体已有的经验结构得以丰富和改造。 (二)学习不仅表现为行为的变化,还表现为行为潜能(行为主义观点)或思维的变化(认知心理学观点)。 内隐学习!(举例) (三)不能简单地将行为的变化等同于学习的存在。 行为变化还可能由本能、疲劳(行为水平降低)、机体成熟引起。 (四)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 (五)学习是一个广义的概念。 人类与动物共有的现象; 不仅是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还包括情感、态度、价值观、道德等的学习;(素质教育、全人教育) 不仅是在学校情景中的学习,还包括一直持续终生的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家庭教育、社会文化教育、终生学习) 二、学习的分类 (一)按学习的实现方式分 1、据学习方式分类: 接受学习是学习者被动接受教师传授来获得知识的学习; 发现学习是通过学习者对现实的能动地反映及发现创造来获得知识的学习。 2、据学习材料与学习者已有知识之间的关系: 有意义学习:指学习者利用原有经验来进行新的学习,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 机械学习:指学习中所得经验间无实质性联系的学习。 这两个维度互不依赖,彼此独立!

(二)按学习结果分 加涅按照学习的结果,将人类的学习分为五类。 言语信息:关于事物的名称、时间、定义等事实性信息。 智慧技能:对外界的符号、概念进行处理加工。如“把分数转化成小数”。 认知策略:关于如何支配其感知、注意、记忆、思维等内部心理过程的技能的学习。如掌握用“知识树”、“记忆术”等来巩固记忆效果的过程。 态度:个体对人、事、物等形成某种特定内部状态的过程。如使儿童对音乐、体育锻炼等产生喜爱的情感。 运动技能:通过身体动作质量的不断改善而形成整体动作模式的过程。 我国心理学家冯忠良依据所传递经验内容的不同,进行了相似的分类: 知识学习(陈述性知识) 技能学习(程序性知识) 社会规范学习 (三)按学习的意识水平分 内隐学习:个体不知不觉地获得经验,并引起相应行为变化的学习。(语感的获得、“读书百遍,其义自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外显学习:是有意识的、需要付出心理努力,并需按照规则作出反应的学习。 第二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学习理论要回答的三个问题: (1)学习的过程: 如,学习是怎样实现的?怎样才能达到预期效果? (2)学习的规律与条件: 如,学习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有无规律可循?如何才能进行有效学习? (3)学习的实质: 如,学习的结果到底使学习者发生了什么变化,是外在的行为操作还是内部的心理结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第二章教育学概述

第二章教育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任务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教育现象被认识和研究,便成为教育问题。 3、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4、教育规律是教育活动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教育最基本的规律是: ①其一是教育与社会发展关系的规律,教育的外部关系规律; ②其二是教育和人的发展的规律,教育的内部关系规律。 ③在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的矛盾关系中,教育充当着中介转化角色。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 揭示教育规律,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为教育的发展和改进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依据。 三、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教育实践经验及教育科学的关系 1、教育学不等于教育方针政策 教育学研究并揭示教育规律具有客观性。教育方针是一定阶级、集团为了教育上的利益而制定的具有主观性。二者存在一定联系,教育方针的制定要考虑教育学所阐述的教育规律;教育学也要围绕教育方针政策提出的问题,开展科学研究和探讨,提出可供参考的意见。 2、教育学不等于教育实践经验 教育学源于实践经验,又高于实践经验,它是运用理性思考对实践经验的系统化、科学化概括。教育实践经验是学习、研究、发展教育学的基础之一。3、教育学与教育科学 教育学是庞大教育科学体系中的基础学科。 教育科学是有关教育问题的各种科学理论的学科群。 (普通教育学是研究教育逇一般与原理和中小学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是理论性和应用性相结合的学科。)

四、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教育学的研究价值 1、超越日常教育经验 2、科学解释教育问题 3、沟通教育理论与实践 第二节、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阶段 1、孔子的教育思想 (1)核心是仁与礼 (2)教育对象上是有教无类 (3)教育内容:编订六书,教以文、行、忠、信。 偏重社会人事和文事,轻视科技与生产劳动。 (4)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 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学思行结合、温故知新 2、孟子的教育思想 (1)性善论 (2)教育目的是明人伦 (3)提出大丈夫的理想人格 3、荀子的教育思想 (1)性恶论 (2)教育的作用是化性起伪 (3)教学内容是儒经 (4)完整的学习过程是闻见知行 4、墨家的教育思想 (1)以“兼爱”、“非攻”为教,注重文史知识的掌握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实用技术的传习 (2)教育内容的特色:科学技术教育和训练思维能力的教育 (3)认为知识来源三个方面:亲知、闻之、说之。重视说之,依靠类推和明故的方法获得知识。

第二章 学习理论

第一章学习理论 1、学习:广义概念,是人与动物在生活过程中获得个体经验,并由经验引起行为相 对持久的变化的过程 狭义概念:在教育目标指引下,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比较持久的性能或倾向变化 2、试误说:桑代克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无关 的错误的反应逐渐减少,而正确的反应最终形成。根据他的这一理论,人们称他的关于学习的论述为“试误说”。 3、顿悟说:格式塔心理学任务学习意味着要觉察特定情境中的关键性要素,了解这 些要素之间的联系,构成和情境相一致的完形,这个过程不是渐进的尝试错误,而是突然顿悟,所以,格式塔学派的学习理论又称为“顿悟说” 4、准备律:指学习者在学习开始时的预备定势,当某一刺激与某一反应准备联结 时,给予连结就引起学习者的满意,反之就会引起烦恼。 5、练习律:指一个学会了刺激反应之间的联结,练习和使用越多,就越来越得到加 强,反之会变弱 6、效果律:指如何一个动作跟随者情境中一个满意的变化,在类似的情境中这个动 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增加,但如果跟随的是一个不满意的变化,这个动作重复的可能性将减少 7、正强化:是指在某一情境中增加某种刺激,有机体反应概率增加 8、负强化:是指在某种刺激在有机体做出一个操作反应后消失,反应概率增加 9、认知结构:指由个体过去对外界事物进行感知、概括的一般方式或经验所组成的 观念结构,它的主要成分是类别编码系统 10、有意义学习:以符号代表的新观念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原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联系的过程 11、先行组织者:教师在讲授新知识之前,先给学生提供一些包摄性较广的、概括水平较高的学习材料,用学习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方式来表述,以便给学习者在学习新知识时提供一个较好的固定点,将它原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 12、表现(performance): 指学生外在的、可以观察的行为,如测验的得分、行为举止等。加涅认为,内部的变化必须通过外在的表现变化反映出来,表现的相对持久的变化是衡量学习是否发生的重要指标。 13、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人类认知活动,如注意、知觉、记忆、言语、推理等的大脑机制的新兴学科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目录 第一节学习概述 (1) 一、学习的含义 (1)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2)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2) 第二节学习理论 (2)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实验对象:狗) (2) (二)桑代克的联结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猫) (2) (三)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白鼠) (2)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 (二)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完形说 (3)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3) (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美国) (4) (四)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论 (4)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5) (六)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 (5) 三、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5) (一)掌握学习理论 (5) (二)指导学习理论 (6)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6)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7)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7) (一)马斯洛学习理论与康布斯学习理论 (8)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8)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广义的学习是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1、人类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体现出它的社会性; 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S 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该理论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该理论重视环境的作用。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实验对象:狗) 1、保持与消退 2、分化与泛化。在一定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物也作 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泛化。分化则是指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即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二)桑代克的联结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猫) 桑代克认为学习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得出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三)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白鼠) 斯金纳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按照强化实施以

第二章 现代教育技术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教育技术理论基础 一、填空题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关注的是环境在个体学习中的重要性。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2、桑代克提出了许多学习规律,主要有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 3、操作条件作用的模式认为,不管有没有刺激存在,如果一种反应之后伴随一种强化,那么在类似环境里发生这种反应的概率就会增加。 4、认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界刺激和认知主体内部心理过程相互作用的结果,只有学习者把外来刺激同化进原有的认知结构中去,学习才会发生。 5、“认知—发现说”包括两部分:一是对人类认知表征的理论解释;二是发现学习论中的结构理念。 6、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 7、教育传播系统由教育者、教育信息、受教育者、媒体、环境、效果六个要素组成。 8、当代比较有影响的传播理论有拉斯威尔模型、香农―韦弗传播模式、贝罗传播模式 9、系统科学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总称,是研究一切系统的模式、原理及规律的学科。 10、教育技术的四大理论基础分别是学习理论、教学理论、传播理论、系统科学。 11、任何教学系统都包括教育者、学习者、教学内容和教学媒体4 个最基本的构成要素,它们是系统运行的前提,并组成了系统的空间结构。 二、名词解释 1、教育传播是由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选定合适的信息内容,通过有效的媒体通道,把知识、技能、思想、观念等传送给特定的教育对象的一种活动。 2、系统: 指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要素(部分)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三、单项选择题 1、教师在教育传播过程模式中一般作为(A) A、传者B、受者C、学习资源D、指导者 2、程序教学的特点是小的学习步骤、自定学习进度、积极反应及(A)。 A、即时强化 B、及时评价 C、及时修改进度 D、及时调整学习内容 3、认为学习过程是学习者对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知识和新学习的内容相互作用(同化),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的观点是( D )。 A、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B、认知主义学习理论 C、客观主义学习理论 D、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四、判断题(判断以下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华生、桑代克、斯基纳(×) 2、与拉斯韦尔的5W传播模型相比,香农—韦弗模型增加了对传播过程中的“干扰”和“反馈”因素的考虑(√) 五、简答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