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第二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

目录

第一节学习概述 (1)

一、学习的含义 (1)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2)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2)

第二节学习理论 (2)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2)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实验对象:狗) (2)

(二)桑代克的联结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猫) (2)

(三)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白鼠) (2)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3)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3)

(二)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完形说 (3)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3)

(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美国) (4)

(四)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论 (4)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5)

(六)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 (5)

三、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5)

(一)掌握学习理论 (5)

(二)指导学习理论 (6)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6)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6)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7)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7)

(一)马斯洛学习理论与康布斯学习理论 (8)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8)

第一节学习概述

一、学习的含义

广义的学习是指从低等动物到人类在后天生活过程中通过活动、练习而获得行为经验的过程。狭义的学习是指个体在特定的情景下由于练习或反复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二、人类学习与动物学习的重要区别

1、人类的学习主要以间接经验为主,体现出它的社会性;

2、人类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行的;

3、人类的学习是一种有目的、自觉的、积极主动的建构过程。

三、学生学习的特点

1、学生的学习过程是掌握间接经验的过程;

2、学生的学习是按照教育目标进行的,是在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的情况下进行的。

3、学生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是被动的。

第二节学习理论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诞生于20世纪初,它是在反对结构主义心理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代表人物有:巴甫洛夫、桑代克、斯金纳、班杜拉。行为主义理论可以用公式S-R来表示,S 表示来自于外界的刺激,R表示个体接受刺激后的行为反应。该理论认为个体在不断接受特定的外界刺激,就可能形成与这种刺激相适应的行为表现,这个过程称为S-R联结的学习行为,即学习就是刺激与反应建立了联系。该理论重视环境的作用。

(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条件反射(俄国,实验对象:狗)

1、保持与消退

2、分化与泛化。在一定条件反射形成后,有机体对与条件反射物相类似的其他刺激物也作

出一定的反应的现象叫泛化。分化则是指有机体对条件刺激的反应进一步精确化,即对目标刺激物加强保持,而对非条件刺激物进行消退。

(二)桑代克的联结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猫)

桑代克认为学习动物,包括人,通过不断地尝试形成刺激-反应联结,从而不断减少错误的过程。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得出三条主要的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三)斯金纳的强化学说(美国,实验对象:白鼠)

斯金纳发展了桑代克的刺激——反应学说,提出著名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他按照强化实施以

后学习者的行为反应,将强化分为正强化和负强化两种方式。正强化是指学习者受到强化刺激后,加大了某种学习行为发生的概率;负强化指教师对学习者消除某一种讨厌刺激以后,学习者的某种正确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他认为儿童社会行为的习得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现实生活中重要人物的行为来完成的。任何有机体观察学习的过程都是在个体、环境和行为三者相互作用下发生的,后两者可以认为塑造改变,三者对于儿童行为塑造产生的影响取决于当时的环境和行为的性质。他把对有机体行为的强化分为三种:

○1直接强化,即对学习者作出的行为反应当场给予正或负的刺激;

○2替代强化,学习者通过观察其他人实施这种行为后所得到的结果来决定自己的行为指向;○3自我强化,儿童根据社会对他所传递的行为评判标准,结合个人的理解对自己的行为表现进行正或负的强化。自我强化参照的是自己的期望和目标。

二、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二)格式塔学派的顿悟——完形说

顿悟——完形说是由德国格式塔心理学派(完形心理学)提出的一种学习理论,格式塔心理学诞生于1912。苛勒、考夫卡、维特海默是其重要代表人物。

1、学习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苛勒认为,学习是一个顿悟的过程,是个体利用自身的智慧与理解力对情境与自身关系的顿悟,而不是尝试错误的过程。顿悟是指动物突然觉察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是动物领会到自己的动作该怎样进行,领会到自己的动作和情境,特别是和目的物之间的关系。动物只有在清楚地认识到整个问题情境中各种成分之间的关系时,顿悟才可能发生。

2、学习的实质在于构造完形

强调学习在于构造一种完形,认为人对环境提供着一种组织或完形作用,而这种组织和完形作用就是学习。

3、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不是直接的,而需要以意识为中介

(二)托尔曼的认知——目的论

托尔曼认为学习的结果不是S与R的直接联结,主张把S-R改为S-O-R,O代表有机体的内部变化。

1、一切学习都是有目的的活动

学习就是期待的获得,学习者有一种期待的内在状态,推动学习对达到目的的环境条件产生认识,有机体的行为都在于达到某个目的,并在于学会达到目的的手段。

2、为达到学习目的,必须对学习条件进行认知。他用“符号”来代表有机体对环境的认识。

(三)布鲁纳的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美国)

布鲁纳主张学习的目的在于发现学习的方式,使学科的基本结构转变为学生头脑中的认知结构。他的理论也叫认知——发现说。

1、学习观

○1学习的实质是主动地形成认知结构。认知结构是指一种反应事物之间稳定联系或关系的内部认识系统,或者是某一学习者的观念的全部内容与组织。学习任何学科的最终目的是构建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

○2学习包括获得、转化和评价三个过程。新知识的获得、知识的转化、知识的评价。

2、教学观

○1教学的目的在于理解学科的基本结构。教师对知识的概括水越高,知识就越容易被理解和迁移。

○2掌握学科基本结构的教学原则

◇a动机原则。学生具有三种最基本的内在动机:好奇内驱力(求知欲)、胜任内驱力(成功的愿望)、互惠内驱力(人与人之间和睦共处的需要)

◇b结构原则。任何知识结构都可以用动作、图像和符号三种表象形式来呈现。动作表象指借助动作进行学习,无需语言的帮助;图像表象指借助图像进行学习,以感知材料为基础;符号表象借助语言进行学习,经验一旦转化为语言,逻辑推导便能够进行。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四)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学习论

1、有意义的学习

含义:在学习的过程中,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实质性的联系的一种学习方法。

条件:○1外部条件:有意义学习的材料本身必须具有逻辑意义,在学习者的心理上是可以理解的,是在其学习能力范围之内的。

○2内部条件:

a、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能够同化新知识的适当的认知结构;

b、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适当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

c、学习者必须具有积极主动地使这种具有潜在意义的新知识与认知结构中有关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使认知结构或旧知识得到改善,使新知识获得实际意义即心理意义。

2、接受学习

含义:学生通过教师呈现出的材料来掌握现成知识的一种学习方法。

2、认知同化理论与先行组织策略

认知同化理论:学生习得新知识主要取决于认知结构中已有观念的一种理论,也就是新旧知识能否达到意义同化的理论。

先行组织策略:在学习任务本身之前先呈现引导性材料的教学策略。这个材料就叫先行组织者。

(五)加涅的信息加工学习论

加涅根据信息加工理论提出学习过程的基本模式,认为学习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的过程,即学习者对来自环境刺激的信息进行内在的认知加工的过程,并具体描述了典型的信息加工模式。

(六)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是对探讨人们行为的原因与分析因果关系的各种理论和方法的总称。

归因可分为:内归因(人格、情绪、意志等)和外归因(工作环境、机遇、任务难度等);稳定归因(内在能力、气质)和非稳定归因(情绪、外在机遇)。

维纳的主要观点:

○1人类行为的归因不单由内驱力或需要驱使,也有其认知控制;

○2维纳提出归因的三个基本成分:部位、稳定性、控制性。归因的稳定性影响人的期望,部位和控制性影响人的情感。

○3学习成就结果的归因基本上有四种: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机遇。

三、掌握学习和指导学习理论

(一)掌握学习理论

1、产生背景

○1终身教育思潮的兴起。终身教育的目标要使教育真正民主化。

○2天才教育的失败。

2、主要观点

(1)掌握学习的含义:以班级教学为基础,辅之以经常的、及时的反馈——矫正环节,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学习时间和个别帮助,使学生掌握一个单元后,再进行

下一单元较高层次的学习,从而使学生达到课程目标所规定的标准。两层含义:

一是,它是一种有关教与学的乐观主义学习理论;二是,它是一套行之有效的

个别化的教学实践,它能帮助大多数学生很好地学习,是集体教学和个别教学

的综合。

(2)掌握学习教学理论的主要变量:

○1让每个学生有足够多的学习时间;

○2影响学业达成度的另外三个变量:认知的前提特征(50%)、情感的前提特征(25%)、教学的质量(25%)。

(3)掌握学习的主要特征:

○1学生具备必要的认知结构是掌握学习的前提;

○2学生积极的情感特征是掌握学习的内在因素;

○3反馈——矫正系统是掌握学习的核心。

(4)掌握学习的实施步骤:定向、新授、评价、矫正。

3、掌握学习理论的评价与启示

积极影响:有利于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有利于师生关系的改善、新型的个别化教学实践有利于因材施教。

局限性:在一定程度上以牺牲优生的发展为代价、在实践中有加重师生负担的可能性、它有一定的适用范围。

(二)指导学习理论

1、学习阶段及教学设计

加涅认为,每个学习动作可以分解成八个阶段:

动机阶段、领会阶段、习得阶段、保持阶段、回忆阶段、概括阶段、作业阶段、反馈阶段(详见p170)。

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认知学习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

(一)建构主义的发展历史

最早的提出者为瑞士的皮亚杰,其他代表人物还有科尔伯格、斯滕伯格、卡茨、维果茨基。皮亚杰所创立的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学派被人们称为日内瓦学派。他关于建构主义的基本观点:儿童是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构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儿童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涉及两个基本过程:同化和顺应。

同化:指个体把外界刺激所提供的信息整合到自己原有认知结构内的过程,是认知结构数量的扩充。

顺应:指个体的认知结构因内外部刺激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的过程。认知结构发生性质的改变。在皮亚杰的认知结构说的基础上,科尔伯格对认知结构的性质与发展条件等方面作了进一步研究。

斯滕伯格和卡茨等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在建构认知结构过程中的关键作用,并对认知结构中如何发挥个体的主动性作了认真的探索;

维果茨基提出的“文化历史发展理论”,强调认知过程中学习者所处社会文化历史背景的作用。

建构主义的核心内容: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本观点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下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来获取知识。

1、建构主义的知识观

○1知识不是对现实纯粹的客观反映;它会不断变革、升华。

○2知识并不能绝准确无误地概括世界的法则,提供对任何活动或问题解决都实用的方法。○3知识不可能以实现的形式存在于个体之外,学习者对知识有不同的理解。

2、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1学习不是由教师把知识简单地传递给学生,而是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2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意义;

○3学习意义的获得,是每个学生以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对新信息重新认知和编码,建构自己的理解;

○4同化和顺应。

3、建构主义的学生观

○1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并不是空着脑袋进入学习情境中的;

○2教学不能无视学习者已有的知识经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习者实施知识的填灌,而应把学生原有的认知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习者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学是知识的处理和转化。

○3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

4、师生角色的定位及其作用

○1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是学生学习的辅导者,合作者和高级伙伴;○2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积极的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学习动机。

5、建构主义的学习环境

理想的学习环境应当包括情境、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四部分。

○1情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对所学内容的意义建构。

○2协作。贯穿于整个学习活动的过程中,协作在一定程度上指协商。协商包括自我协商和相互协商。

○3交流。是协作过程中最基本的方式或环节。协作学习的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

○4意义建构。教学过程中的最终目标。建构的意义指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6、建构主义的教学原则

○1把所有的学习任务都置于为了能够更有效地适应世界的学习中;

○2教学目标应该与学生的学习环境中的目标相符合,教师所确定的问题应该使学生感到就是他们本人的问题;

○3设计真实的任务;

○4设计能够反映学生在学习结束后就从事有效活动的复杂环境;

○5给予学生解决问题的自主权;

○6设计支持和激发学生思维的学习环境;

○7鼓励学生在社会背景中检验自己的观点;

○8支持学生对所学内容与学习过程的反思,发展学生的自我控制的技能,成为独立的学习者。

五、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概述

1、人本主义心理学产生的社会历史背景

○1它强调充分发掘人的潜能、追求健康人格和自我实现等观点,迎合了二战后美国时代精神发展的需求;

○2美国社会存在尖锐的矛盾,需要一种新的心理学理论加以解决;

○3社会生活发展的变迁。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思想渊源

○1人性论、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人道主义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源头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的人性论和文艺复兴时期的人道主义思想。

○2现象学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马斯洛指出现象学更适合研究人类的个体心理现象,现象学更强调自我的内在感受;罗杰斯以患者为中心的治疗理论也是以现象学为基础的。

○3存在主义对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影响

(一)马斯洛学习理论与康布斯学习理论

1、马斯洛的学习理论

马斯洛主张,学习不能由外铄,只能靠内发。教师不能强制学生学习,学习活动应由学生自己选择和决定。

2、康布斯的学习理论

他认为,个体的行为基本上是由他对自己和周围世界的知觉而决定的,认知心理学家所指的知觉是理性的,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则理解为是感性的。对于知觉与行为的关系,康布斯认为,不同的人既然对同一件事产生不同信念,该事实对不同的人自然也就具有不同的意义。因此,要改变一个人的行为,不能只从行为表现上去加以纠正,而必须设法改变他们知觉的信念或知觉。他还主张,教育的目的绝不只限于教学生知识或谋生技能,更重要的是针对学生的情感需求,使他们能在认知和情感方面均衡发展,从而培养健全人格。

(二)罗杰斯的学习理论

1、教育目标:促进变化和学习,培养能够适应变化和知道如何学习的人。

2、学生的中心模式

教师的任务不是教学生学习知识,也不是教学生如何学习,而是为学生提供各种学习的资源,提供一种促进学习的气氛,让学生自己决定如何学习。提出“学生中心”的教育观。

3、学习观:强调学习要从儿童的兴趣出发,认为儿童有了学习兴趣,就能自发地学习。

4、自由学习原则(P175)

(三)人本主义思想在教育上的实验

1、提出一些具有浓厚人本色彩的教育理念

○1强调在日常教学中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2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心理需求;

○3强调自由学习和合作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团体精神

○4重视人文学科的课程设置,强调课程的重点从教材转向个人;

○5提倡情感型的师生关系,主张教师与学生建立积极友谊;

2、构建出人本主义的教学模式:自由学习的教学模式、开放课堂教学模式、以题目为中心

的课堂讨论模式。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4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教育学原理在线作业 一、单选题: 1、从课程设计的活动阶段来看,包括以下两个基本阶段:1、确定课程目标 2、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确定教学策略、选择和组织课程内容、选择教学媒体、确定评价方法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一)课程设计 2、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的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建构主义、认知主义、人本主义第五章>>第二节学校的教学二、主要教学理论流派(二)认知主义教学理论第三,强调内部动机和有意义学习。 3、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的是:“教师中心论”和“儿童中心论”是两种比较有影响的教育定位理论,它们分别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活动的边缘和中心位置,是两种比较极端的定位。这两种定位虽然各自看到了教育的内在价值导向性和学生的能动性,但都忽视了对方所关注的内容,对学生的教育定位需要更加深入的探讨。第六章>>第一节学生二、学生的教育定位(一)两种著名的学生地位理论 4、蔡元培最有价值和最有影响的教育思想是关于大学教育思想。(第二章第二节教育思想遗产一、中国的教育思想遗产(五)) 5、学校的简单要素不包括:技术、组织结构、组织目标、参与者、第四章>>第一节学校的内部结构一、学校的简单要素:组织目标、参与者、技术、 6、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是:结构主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的课程理论,它把结构主义原理和心理学理论引进到课程结构中来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二、主要课程理论流派(三)结构主义课程理论 7、欧洲大陆上最早开展中等教育综合化的国家是:法国、芬兰、英国、德国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 二、多选题 1、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时期有哪些类型的学校:修道院学校、人文主义学校、新教学校、天主教学校第一章第一节学校的历史与制度遗产一、古代的学校与制度遗产(二)学校的发展 2、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综合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从课程管理和开发主体的角度可以把课程划分为国家课程、地方和校本课程。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三、课程的主要类型(四)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3、德国综合中学的形式包括:合作式综合中学、探究式综合中学、协作式综合中学、一体化综合中学德国综合中学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合作式综合中学”,另一种是“一体化综合中学”。第三章>>第三节学校类型二、促使中等教育向综合化方向发展的综合性学校类型(三)德国模式 4、课程评价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目标本位评价、形成性评价、目标游离评价、总结性评价1、按照评价进行的时间可分为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第五章>>第一节学校的课程 四、课程的设计、实施与评价(三)课程评价 5、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哪些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学业不良、学业倦怠第五章>>第三节学生的学习二、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与学习问题(三)学习问题一般来说,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三类问题:学习障碍、学习困难和学业不良。这三者是完全不同的三类问题。 三、判断题 1、学校的个体价值中的“个体”主要指的是教师,而不是学生。错误第一章>>第二节学校的价值一、学校的个体价值这里的“个体”主要指的是学生,而不是教师。 2、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7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错误第三章>>第二节学校体系一、学校体系的形成学校体系的形成始于18世纪晚期的产业革命

第二章管理原理

教学目的:明确管理的一般原理及其内容,并据此总揽管理学的理论体系。 教学要求:阐明管理原理的类型及其重要性,重点介绍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领会各个原理的深刻内涵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教学内容:管理原理的含义,系统原理,人本原理,权变原理和创新原理。 教学形式:课堂理论讲解、穿插讨论及案例分析相结合,以理论讲解为主。 本章重点和难点:本章涉及的四个管理基本原理皆为教学重点,管理原理的重要性和关系原理是难点。 第一节管理原理概述 一、管理原理范畴: 原理的“原”有“源”、原本、起初、根本的含义;原理的“理”是指道理、准则、规律。原理是指某种运动的基本规律、某类实践的基本理论及准则、某门学科的基本理论。 管理原理是指管理活动的根本依据和准则,是管理学的基本理论,它是管理学在不同业务领域都需应用的概念、理论、准则和方法,反映了管理的基本规律。 二、管理原理的重要性: 作为管理学的基本理论,管理原理对管理学的理论发展和实际应用,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管理原理阐明了管理的实质及基本任务。 2、管理原理蕴涵着管理的基本观念和基本指导思想。 3、管理原理突出了管理的关键和重点。 4、管理原理提供了管理的基本手段和途径、基本方法和技巧。 三、管理原理体系 关于管理原理的体系,管理学界存在较大的分歧,许多学者曾作过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原理体系的构成模式。我们认为,在当今的社会技术经济环境下,环境原理体系应包括以下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系统管理原理、人本管理原理、权变管理原理及创新管理原理。 1、系统原理:将组织视为复杂的社会经济技术系统,把管理理解为对话系统的设计、构建并使之正常、高效运转的过程。 2、人本原理:把人看作管理的主要对象及组织最重要的资源,坚持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在管理活动中,充分依靠员工,及时了解员工的要求,运用各种激励手段,充分调动和发挥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实现人和组织的共同发展。 3、权变原理:认为管理是一项需要运用经验和技巧的实践流动,不存在普遍适用的,一成不变的管理方法和模式,管理应灵活地适应组织内、外部环境的变化。 4、创新原理:创新是组织的灵魂,它直接推动着组织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并以此获得与竞争对手相比较的竞争优势。有效的管理要求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才能得以实现。 以上构成管理原理体系的四个基本管理原理,都是现代管理不可缺少的指导思想和管理哲学,是不可违背的管理的基本规律,它们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相互渗透,从而构成一个有机的体系。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 第二节社会学基础 第三节哲学基础 第一节心理学基础 一、认知心理学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一)皮亚杰理论和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1.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理论 皮亚杰认为,个体是主动地建构内部的心理结构、主动地进行学习的。 2. 皮亚杰知识建构理论的发展 ——社会建构理论 一批欧洲学者将皮亚杰的建构主义理论带入了社会交往的领域,提出了社会建构理论,认为社会文化背景在儿童的知识建构中起重要作用。 3.皮亚杰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既要重视儿童自身建构活动在儿童知识建构中的作用,又要重视社会文化背景对幼儿园课程编制和实施的影响。 (二)维果茨基理论和 幼儿园课程与教学 维果茨基(1896-1934),前苏联心理学家。 1.维果茨基理论的主要观点 (1)儿童建构自己的知识; (2)发展与社会背景不可分离; (3)学习能引导发展; (4)语言在心理发展中起关键作用。 2. 维果茨基理论中三个影响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1)“最近发展区” 所谓的“最近发展区” ,是指儿童独立行为水平与其依靠帮助所能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 (2)支架式教学 支架式教学(Scaffolding Instruction)是通过提供一套恰当的概念框架,来帮助学习者理解特定知识、建构知识意义的教学模式,借助该概念框架,学习者能够独立探索并解决问题。 (3)“心理工具” “心理工具” (Mental Tools)是指能扩展心理能力,帮助儿童记忆、注意和解决问题的内在工具。如各种符号、记号乃至词、语言,而语言是最重要的心理工具。 3.维果茨基理论对幼儿园课程与教学的启示 (1)幼儿园课程与教学应该既能适合儿童发展,又能对儿童的认知具有挑战性; (2)应该能够通过提供支持,促进儿童思维的发展,并使儿童获得成功; (3)应该能够帮助儿童获得智慧的和社会交往的技能,特别是获得语言的技能。 二、精神分析理论与 幼儿园课程和教学 (一)精神分析理论的主要观点 弗洛伊德(1856-1939),奥地利精神病医生,精神分析学派的创始人。 弗洛伊德将人的心理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领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人格结构说。

第二章 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第一节马克思主义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思想政治教育学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以整个世界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揭示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是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完整而彻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人类以往科学和哲学思想发展的光辉结晶,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切科学研究都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的指导。恩格斯说:“不管自然科学家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他们还是得受哲学的支配。问题只在于:他们是愿意受某种坏的时髦哲学的支配,还是愿意受一种建立在通晓思维的历史的成就的基础上的理论思维的支配。”(《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33页)思想政治教育学是关于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规律以及如何根据这一规律有效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一门科学。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工作的,在人的问题上,最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学所阐述的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理所当然也应当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研究指南和理论基础。 辩证唯物主义最基本的原理,是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毛泽东说过:“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思想。而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册,第839页)人类不同于其他动物的特点,就在于人是有意识的,人们是通过自己的意识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这就是人的主观能动作用,这就是人的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作用。不承认或低估意识的反作用和能动作用,是错误的。但是,马克思主义强调意识的反作用,与唯心主义史观夸大意识的作用有本质的区别。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反复强调,在经济因素与社会意识的“交互作用”中,经济运动归根结底是作为一种必然的东

第2章 学与教的理论

第2章学与教的理论 学习目标 1. 了解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的基本内容。 2. 能够分析各种学习理论特点和适用范围。 3. 理解各种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指导下的基本教学原则和规律。 4.能够根据不同的教学实际应用相应的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 第一节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有机体接受外界的刺激,然后作出与此对应的反应,这种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接(S-R)就是所谓的学习。 行为主义理论早期的代表人物桑代克(Edward L.Thordike)、华生(John Watson),新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斯金纳(B. F. Skinner)等。 一、桑代克的试误说 通过动物实验来研究学习,提出了联结主义的刺激—反应学习理论即试误说: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即S—R联结,这种联结形成的过程是渐进的、尝试错误直至最后成功的过程。 提出了三个学习定律:准备律(law of readiness)、效果律(law of effect)、练习律(law of exercise) 理论缺陷:他的理论不能配合教学的实际需要,毕竟教育的对象是人而不是动物。 桑代克的试误理论 学习律 准备律 学习者是否会对某种刺激作出反应,同他是否作好准备有关。 效果律 只要当反应对环境产生某种效果时,学习才会产生。 练习律 一个已形成的可变联结,若不予以使用,这种联结的力量便会减弱。 美国教育心理学之父 试误:饿猫学习如何逃出迷笼获得食物 二、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主张对心理学要进行完全客观的实验研究。应该把行为而不是把意识当作研究的客观对象,在心理学中应该抛弃所有有关心智的内容。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学习是一种刺激替代另一种刺激建立条件反射的过程;人类所有的行为都是条件反射建立刺激—反应联结(S—R联结)而形成的。 提出两个学习规律:频因(frequency)律、近因(recency)律。 理论缺陷:对外界客观的过分强调则忽视了人类学习内部心理过程。 华生的刺激—反应说 主要观点 学习是塑造外显的行为,而内部的心理状态是不可知的。 学习是刺激—反应的联结,人的反应完全由客观刺激决定。 强调学习过程的实验研究。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1第一章 第二章 教育与教育学

---------------------------------------------------------------最新资料推荐------------------------------------------------------ 1第一章第二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第一节教育的概念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广义的教育: 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狭义的教育: 是教育者依据一定的社会要求,依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促使其朝着所期望的方向发展变化的活动。 兼顾社会和个体两个方面给教育下定义: 教育是在一定社会背景下发生的促使个体社会化和社会个性化的实践活动。 第二节教育的本质一,我国关于教育本质问题的主要观点知识 1 教育是上层建筑知识 2 教育是生产力知识 3 教育具有上层建筑和生产力的双重属性识知识 4 教育是一种综是合性的社会实践活动识知识 5 教育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过程识知识 6 教育是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二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第三节教育的结构与功能一,教育的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是构成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 / 14

(一)教育者在社会教学活动中,有目的地影响他人生理、心理及性格发展的人,统称为教育者。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目的性是教育活动的一个重要特征。 (二)受教育者受教育者是教育的对象及学习的主体,是教育活动构成的基本要素。 (三)教育媒介(教育影响)教育媒介(教育影响): 是指建构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起桥梁或沟通作用的一切事物的总和,包括教育内容。 教育方法与组织形式和教育手段等。 受教育者与教育内容教育中的基本的,决定性的矛盾,因为它是教育活动的逻辑起点二,教育的功能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一)按教育功能作用的对象,个体发展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个体发展功能指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本体功能。 社会发展功能指教育对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 教育的派生功能。 (二)按教育功能作用的方向,正向功能与负向功能。 正向功能是指教育有助于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积极影响和作用。 负向功能是指教育阻碍社会进步和个体发展的消极影响和作用。

智慧树知到 《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传统文化 D:自然科学 正确答案:六艺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正确答案:孟子 4、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上所施,下所效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D:道可道,非常道 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理想国 正确答案:学记 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孟子 正确答案:学记 7、“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 正确答案:阶级性 8、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奴隶社会 9、古希腊三大教育家是( )。 A: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昆体良 C: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正确答案: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0、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学记》 A:教学相长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正确答案:教学相长,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1、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第二章课程与教学的理论基础 一、课程与教学的概念 (一)课程 课程概念表述以及对课程内涵的界定,学界争论不休,莫衷一是,形成了不同学说。 1.科目说。课程是指“实现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全部教学科目及这些科目在教学计划中的地位的开设的总称”。与此类似的是,把课程理解成为实现各级学校的教育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及其目的、内容、范围、进程等的总和。 2.学科进程说。课程即课业及其进程。广义指所有学科(教学科目)的总和,或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各种活动的总和;狭义是指一门学科。3.经验结果说。课程是学习者在学校环境中获得的全部经验,也是学习者在学校教师指导下获得的全部经验。 4.文化再生产说。课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学校教育的职责主要是要再生产对下一代有用的知识。 5.社会改造过程说。课程不是要使学生适应或顺从于社会文化,而是要帮助学生摆脱社会制度的束缚。但课程总是滞后于社会的变革。因此要求课程重点应该指向当代社会问题和社会的主要弊端,以及指向改造社会和社会活动规划等方面。课程应该有助于促使学生社会化,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参与制定社会规划。 教材中对课程的定义包括计划和实施两个层面:课程是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根据某种文化和社会取向,为达到培养目标所制定的一套有

目的、可执行的计划。它应当规定培养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应当有一套具体实施的策略,也应当具备恰当的评价方法。 (二)教学 教学有各种各样的定义。教材中从教学概念指称的不同宽度进行了归纳: 最广义→广义→狭义→更狭义→具体 一般可以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来认识。 广义:教学是指教者指导学习者进行的一切有目的的学习活动。 狭义:教学是指在学校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的学习活动。 (三)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1.相互独立说 2.相互包含说 3.相辅相成说 二、课程与教学的教育学基础 对课程与教学研究影响较大的教育学基本原理主要有教育本质论、教育功能论、教育目的论、师生关系论。 (一)教育本质论 现代教育的本质就是为现代社会培养人才,教育是兴国之本。 教育本质论正确地揭示了教育的社会性质与功能。以其作为理论基础,可以从教育与社会关系的高度去研究课程与教学的改革方向。课程与教学的活动作为教育活动的基本组成部分,是一个由简单到复杂、由落后到先进的过程,它不可能完全独立于社会意识形态和政治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新)

所谓的光辉岁月,并不是以后,闪耀的日子,而是无人问津时,你对梦想的偏执。 放弃很简单,但你坚持到底的样子一定很酷! 1 第二章 教育的基本规律 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________。 ( ) A. 生产力 B. 政治经济制度 C. 文化 D. 科技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________的关系。 ( ) A. 经济 B. 政治 C. 人口 D. 文化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________特征。( ) A. 过渡性 B. 非正式性 C. 多样性 D. 互补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____________提出的。 ( ) A. 舒尔茨 B. 亚当斯密 C. 约翰杜威 D. 裴斯泰洛齐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________。 ( ) A. 教育的文化功能 B. 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 教育的本质属性 D. 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_________。 ( ) A. 规范作用 B. 动力作用 C. 引导作用 D. 爆发作用 7. _______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 ) A. 格塞尔 B. 卢梭 C. 霍尔 D. 高尔顿 8. _________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 ) A. 华生 B. 格赛尔 C. 洛克 D. 弗洛伊德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__________。 ( ) A. 自学 B. 训练 C. 培训 D. 教育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___________。 ( ) A. 学生文化 B. 校园文化 C. 学校制度 D. 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___________ 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 A. 社会环境 B. 教育 C. 遗传 D. 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_________。 ( ) A. 实践 B. 主观能动性 C. 教育 D. 训练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__________。 ( ) A. 校园物质文化 B. 校园组织文化 C. 校园精神文化 D. 校园制度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__________。 ( ) A. 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C. 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 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__________。 ( ) A. 主导因素 B. 决定因素 C. 物质前提 D. 无关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_________。 ( ) A. 学校精神文化 B. 学校物质文化 C. 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 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________。 ( ) A. 生理活动 B. 心理活动 C. 社会实践活动 D. 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 规律。 ( ) A. 个别差异性 B. 不平衡性 C. 互补性 D. 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________。 ( )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_________。 ( ) A. 孔子 B. 孟子 C. 韩非子 D. 荀子 21. ________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 A. 个体生命发展 B. 个体身心演化 C. 个体身心发展 D. 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___________的观点。 ( ) A. 内发论 B. 外铄论 C. 成熟论 D.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___的观点。( ) A. 多因素作用论 B. 白板说 C. 内法论 D. 外铄论 24. 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________。 ( ) A. 相互衔接 B. 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一吨的教育”是__________的观点。 ( ) A. 遗传决定论 B. 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_________。 ( ) A. 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B. 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C. 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D. 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27. 在教育工作中,“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_______规律。 ( ) A. 顺序性 B. 阶段性 C. 个别差异性 D. 互补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________趋势。 ( ) A. 递减 B. 递增 C. 不变 D. 倒U 型发展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________。 ( ) A. 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 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 气质和性格特征 D. 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 ( ) A. 不同的认知特征 B. 不同的兴趣爱好 C. 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D. 不同的价值取向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这是________提出的,体现了环 境决定论的观点。 ( ) A. 孟子 B. 荀子 C. 韩非子 D. 孔子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教学提纲

《教育学原理》分章节复习重点 08政教内部资料 绪论(多出选择题) 一、教育学科的历史发展阶段的代表人物及其作品(课本P1-P9) 1.教育学孕育、萌芽阶段 (1)孕育时期:孔子的《论语》、柏拉图的《理想国》。但均不是专门的教育著作。 (2)萌芽时期:人类历史上第一部专论教育的著作 ......”、古罗马帝国的昆体良所著...............《学记》,被称为“教育学的雏形 的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 .........《论演说家的培养》。 2.教育学的独立阶段 标志: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探讨“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的艺术 .............”、德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 (1)夸美纽斯对教育的贡献:a.倡导教育对象普及化。b.建立了较为严密的教育学科体系——开始尝试班级授课制 .....。 c. “.经验 ..........,将人的一........成为了教育学研究的基本范式。d. 提出了终身教育的设想..—— ..描述 ..”.的写作及论述方式 生划分为成七个阶段,并为每个阶段规定了具体的教育任务。 (2)赫尔巴特是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创始人 ........”的教育家。。 ...........,是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的教育性原则 同时期其他代表人物:洛克 ....(德)、康德 ..(德)等。 ..(法)、裴斯泰洛奇 .....(瑞士)、福禄贝尔 ..(英)、卢梭 3.教育学学科群形成阶段 (1)英国教育家斯宾塞的《教育论》,他提出教育的任务是教导人们怎样生活 ..............,教育方法上主张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 ...........性.,反对形式主义教学。 (2)德国教育家拉伊的《实验心理学》,他将生物学作为教育的理论基础,把学生的学习分为“感受 ..—— ..—— ..表. ..整理现.”三个阶段。 (3)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他从实用主义出发,反对传统教育以学科教材为中心和脱离实际生活, 主张“儿童中心论 ................”。 .....”,提出了著名的教育论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 (4)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育学》,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和方法阐明教育的规律,标志着社会主义教学理论 ........的诞生。 4.教育学学科群深化、整合阶段 (1)美国心理学家布卢姆的《教育目标分类》,他将教育目标分为认知目标、情感目标、动作技能 ..............三类。 (2)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的《教育过程》,他提倡发现学习 ....。 (3)苏联教育家赞科夫的《教学与发展》。 (4)苏联教育家巴班斯基的《教学过程最优化》,他把教学过程划分为:社会方面(目的、内容)、心理方面(动 机、意志、情绪、思维)和控制方面(计划、组织、调整、控制)。 第一章教育的涵义(以选择题为主) 一、教育家对教育的宽泛与偏狭解释(课本P17) 1、宽泛:杜威认为,“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经验的不断改造 ......................”。 2、偏狭:斯宾塞认为,“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 ...............”。 ..........”。涂尔干认为,“教育就是系统地将年轻一代社会化 二、教育起源(课本P30-P31) 1、动物起源说 代表人物及其作品:勒图尔诺(法)的《各人种的教育演化》和沛西·能(英)的《教育原理》。 基本观点:人类的教育是对动物 ..”.形式的继承与改进 ........。 .........“.教育 2.心理起源说 代表人物:美国教育家孟禄 基本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 ................。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1)

第二章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学的萌芽 人们对教育的认识开始发展,认识活动主要停留在经验和习俗的水平,这段时期称为“前教育学时期”。 这种教育现象和问题的前科学认识不仅存在于人类教育认识的早期,而且还存在于当前和今后人类对教育的认识中。只有把各种教育问题和各种教育思想材料作为客观的问题加以研究,形成关于这些问题和思想系统的理论体系的时候,才能超越前科学时期,进入科学时期。 这个时期所取得的教育认识成果,主要体现在一些哲学家、思想家的哲学思想著作当中。 其中,《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学作品,但就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刻性而言,还没有达到科学的水平,思维和论述的方式也大多采用一些机械类比、比喻、格言、寓言的方式,没有形成专门的教育学语言。但《学记》的产生开创了教育学的开端。 二、教育学的创立 教育学作为一种独立形态教育学创立的标志有以下几个方面: 对象方面:教育问题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领域; 概念和范畴方面:形成了专门的教育概念与范畴; 方法方面:有了科学的研究方法; 结果方面:产生了一些重要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学著作; 组织机构方面:出现了专门的教育研究机构。 三、教育学的发展 (一)实验教育学 实验教育学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美一些国家兴起的用自然科学的实验法研究儿童发展及其与教育的关系的理论。 代表人物:梅伊曼(E.Meuman,1862-1915) 拉伊(https://www.sodocs.net/doc/ea12163391.html,y,1862-1926) 代表著作:梅伊曼的《实验教育学纲要》 拉伊的《实验教育学》 主要观点: 1.反对单纯强调概念思辨的教育学; 2.提倡把实验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和方法运用于教育研究,使教育学研究真正“科学化”; 3.把教育实验分为三个阶段:形成假设——制订计划、进行实验——用于实际; 4.心理实验在实验室里进行,而教育实验在真正的学校环境和教学实践活动中进行; 5.主张用实验、统计和比较的方法探索儿童心理发展过程的特点及其智力发展水平。 优点:定量研究推动了教育科学的发展。 缺点:教育目的等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的问题,不能通过实验方法解决,否则会走上“唯科学主义”迷途。 (二)文化教育学 文化教育学,又称精神科学教育学,是19世纪末出现在德国的一种教育学说。 代表人物:狄尔泰(W.Dilthey,1833-1911) 斯普朗格(E.Spranger,1882-1963)

教育学原理配套练习题--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试题与参考答案(完整版)

第二章教育的基本规律一、单项选择题 1. “学在官府”说明决定教育领导权的是。 A.生产力 B.政治经济制度 2. “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说明教育与的关系。 A.经济 B.政治 C.人口 3. 学生文化是介于儿童世界和成人世界的一种文化现象。这说明学生文化的特征。 A.过渡性 B.非正式性 C.多样性 4. 人力资源理论是由提出的。 A.舒尔茨 B.亚当斯密 C.约翰杜威 5. 教育既是传递和深化文化的手段,又是文化本体。这体现了。 A.教育的文化功能 B.教育的双重文化属性 C.教育的本质属性 D.教育的社会属性 6. 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首先表现为对教育的。 A.规范作用 B.动力作用 C.引导作用 7. 认为个体心理发展是人类进化过程的简单重复,个体心理发展由种系发展决定。 A.格塞尔 B.卢梭 C.霍尔 8. 强调成熟机制对人的发展的决定作用。 A.华生 B.格赛尔 9. 科学知识在未用于生产之前, 的现实生产力,必须依靠。 C.文化 A.自学 B.训练 ( ) D.科技( ) D.文化 ( ) D.互补性 ) D.裴斯泰洛齐 ( ) D.爆发作用 ( ) D.高尔顿( ) D.弗洛伊德 C.洛克 只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要把潜在的生产力转化为可以用于生产( ) D.教育 C.培训 10. 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 则称为。( ) A.学生文化 B.校园文化 C.学校制度 D.学校传统 11.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孟母三迁”说明了对人的发展的影响。( ) A.社会环境 B.教育 C.遗传 D.学校教育 12. 外部影响转化为内部发展要素的根据是。 A.实践 B.主观能动性 13. 校园文化的核心内容是。 A.校园物质文化 B.校园组织文化 14. 人力资源理论说明了。 A.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C.政治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15.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A.主导因素 B.决定因素 16. 环境文化和设施文化属于。 A.学校精神文化 B.学校物质文化 ( ) C.教育 D.训练 ( ) C.校园精神文化 D.校园制度文化 ( ) B. 经济发展水平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D.教育对科学技术的促进作用 ( ) C. 物质前提 D.无关因素 ( ) C.学校组织和物质文化 D.学校亚文化 17. 个体主观能动性由三个层次构成,其中第二个层次是。( ) A.生理活动 B.心理活动 C.社会实践活动 D.思维活动 18. 有的人“大器晚成”,而有的人“少年得志”,这体现了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 A.个别差异性 B.不平衡性 C.互补性 D.阶段性 19. 在良好的环境中,有的人没有什么成就,甚至走向与环境所要求的相反的道路;在恶劣的环境 ( ) 中,有的人却“出淤泥而不染”。这种现象说明。 A. 人的发展不受环境的影响 B. 人们接受环境的影响不是消极被动的,而是积极主动的实践过程 C. 好的环境不利于人的发展,坏的环境对人的发展有利 D. 人是环境的奴隶,个人发展是好是坏,完全由环境来决定 20. 中国古代“内发论”的代表人物是。 A.孔子 B.孟子 C.韩非子 ( ) D.荀子 21. 是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人生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过程、特别 是指个体的身心发展特点向积极方面变化的过程。( ) A.个体生命发展 B.个体身心演化 C.个体身心发展 D.个体身心变化 22. “我们敢说日常所见的人中,他们之所以或好或坏,或有用或无用,十分之九都是由他们的教 育所决定的。”这是的观点。( ) A.内发论 B.外铄论 C.成熟论 D.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23. 从个体身心发展动因角度来看,“树大自然直,人大自然长”的说法反映了的观点。( ) A.多因素作用论 B.白板说 C.内法论 D.外铄论 2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要求教育者做到。 A.相互衔接 B.循序渐进 C. 长善救失 D. 教学相长 25. 一两的遗传胜于吨的教育”是的观点。( ) A.遗传决定论 B.环境决定论 C. 二因素论 D. 教育万能论 ( ) 26. 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要求。 A.教育工作要抓住发展的关键期 C.教育工作要因材施教 27. 在教育工作中, B.教育工作要循序渐进 D.教育工作要根据学生的不同年龄分阶段进行 “不陵节而施”依据的是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个别差异性 28. 遗传因素对人的影响在整个发展过程中总体上呈趋势。 A.递减 B.递增 C.不变 29. 学生年龄特征中所指的两个方面是。 A.认识和情感的特征 B.情感和意志的特征 C.气质和性格特征 D.生理和心理特征 30. “每个学生都有其个别性。”下列关于“个别性”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不同的认知特征 B.不同的兴趣爱好 C.不同的年龄和性别 31. “今人生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 的观点。 ( ) D.互补性 ( ) D.倒U型发展 ( ) A.孟子 B.荀子 C.韩非子 ( ) D.不同的价值取向这是提出的, 体现了环境决定论 ( ) D.孔子

教育心理学 第二章 学习及其本质

第二章学习及其本质 一、不定向选择题 1、桑代克根据其实验提出的主要学习定律有()。 A、准备律 B、因果律 C、练习律 D、效果律 2、学习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获得 B、转化 C、评价 D、实践 3、属于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逐渐分化原则 B、整合协调原则 C、接受学习 D、现行组织者策略 4、在学生掌握了“蔬菜”后,再学习萝卜、白菜等概念,属于()。 A、上位学习 B、下位学习 C、符号学习 D、并列结合学习 E、转移学习 5、以有意义学习和认知同化的观点为基础,奥苏贝尔提出组织学习的原则与策略有()。 A、程序原则 B、逐渐分化原则 C、整合协调原则 D、先行组织者原则 E、强化原则 6、布鲁纳认为学习过程包括知识的()几个过程。 A、理解 B、巩固 C、获得 D、转化 E、评价 7、根据学习的定义,下列属于学习的现象是()。 A.吃了酸的食物流唾液 B.望梅止渴 C.蜘蛛织网 D.儿童模仿电影中人物的行为 8、加涅提出了三类态度,下面属于这三类态度的是()。 A.儿童对家庭和其他社会关系的认识 B.对某种活动所伴随的积极的喜爱的情感 C.有关个人品德的某些方面 D.关切社会需要和社会目标的愿望 E.进公民义务的愿望 9、奥苏贝尔提倡的一种学习类型是()。 A.有意义-发现学习 B.有意义-接受学习 C.机械-接收学习 D.机械-发现学习

10、()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布鲁纳 B.班杜拉 C.桑代克 D.巴甫洛夫 11、()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学生建构自己的知识的过程,学生是信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A.建构主义 B.认知结构 C.信息加工 D.有意义言语 12、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A.桑代克 B.苛勒 C.斯金纳 D.巴甫洛夫 13、布鲁纳的学习论是()。 A.完形-顿悟说 B.有意义接受学习论 C.认知-结构学习论 D.建构主义 14、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15、过马路时听到汽车喇叭声后迅速躲避,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16、俗语说“防患于未然”,这种行为是()。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回避条件作用 17、桑代克提出“试误”学习的基本规律有()。 A.练习律 B.效果律 C.准备律 D.条件律 18、桑代克的准备律与现代学习心理学中的()相一致。 A.动机原理 B.强化原理 C.发展准备原理 D.成熟概念 19、有机体做出以前曾被强化过的反应,如果在这一反应之后不再有强化物相伴,那么,此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便降低,称为()。A.惩罚 B.泛化 C.消退 D.分化 20、美国著名认知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认为有一种学习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实质性的和非人为的联系,叫做()。 A.机械学习 B.有意义学习 C.接受学习 D.发现学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