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西方翻译史简单列表(条理清晰_一目了然)

西方翻译史简单列表(条理清晰_一目了然)

西方翻译史简单列表(条理清晰_一目了然)
西方翻译史简单列表(条理清晰_一目了然)

西方翻译史简单列表

西方翻译史

一、古代(公元前3世纪至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

二、中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至13世纪末)

三、文艺复兴时期

四、17至20世纪上半叶

五、二战以来

翻译理论:

布拉格学派——雅可布逊

伦敦学派——卡特福德

美国结构学派——Bloomfield

交际理论——奈达

苏联翻译理论的文艺学派(作家和翻译家)和语言学派(费道罗夫《翻译理论概要》,第一个从语言学角度对翻译理论进行系统的研究。其继承者多为语言学家和翻译教学工作者,认为翻译是语言学的一个分支)

文艺学派:翻译是艺术,属于美学范畴。

语言学派:翻译是一种语言行为,再现语言功能。

(完整版)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章绪论 (一)翻译史发展 1.西方最早译作 广义上:约公元前3C,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利山大城翻译《旧约》,《七十二子希腊文本》;严格意义上:约公元前3C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 2.西方翻译历史上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 1)公元前4C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努力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到了公元前3C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 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2)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 《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到公元4C达到《圣经》译成拉丁语的高潮,以哲罗姆与382和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3)早在9-10C,大批叙利亚学者到雅典,把大批希腊典籍译成古叙利亚语,带回巴格达。 在巴格达,阿拉伯人又译成阿拉伯语,巴格达一时成为阿拉伯人研究古希腊文化中心。 中世纪中期,11-12C间,西班牙托莱多,把大批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 4)14-16C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场思想和文学革命大运动。 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采用民众语言,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法国文学家阿米欧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不锈文学译作。 英诺斯译出《名人传》,查普曼译《伊利亚特》《奥德赛》,弗洛里欧译蒙田的《散文集》。 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英最伟大译著” 文艺复兴时期,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地位巩固。 5)文艺复兴后,17C下—20C上半叶,仍涌现大量译作。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 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兴趣。 6)二次大战后以来翻译活动, 特点是:翻译范围扩大;翻译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不可企及。 主要体现在:兴办高等翻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以聚集翻译力量; 打破传统方式,发展机器翻译,成为新时期翻译发展一个重要的标志。 (二)翻译理论的发展 1.西方最早翻译理论家是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首次把翻译区分为“作为解释员”和“作为演说家”的翻译两种基本方法,并因此开拓翻译理论和方法研究的园地。 在古代:西塞罗的“直译”和“意译”;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 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 奥古斯丁《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 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 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圣经》翻译考译者的语言知识; 路德的翻译必须采用民众语言的人文主义观点; 多雷的译者必须理解原作内容、通晓两种语言、避免逐词对译、 采用通俗形式、讲究译作风格的“翻译五原则”。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中西方翻译史对比 Western translation history 翻译在西方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出现过5次高潮。 第一个高潮是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当时最著名的译作为《希腊文旧约圣经》(Septuagint). 据说该译作由72名学者在72天内从希伯来语译为希腊语,以满足讲希腊语的犹太人学习《圣经》的需要。与此同时,由于希腊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发展中的罗马,罗马文学家将荷马史诗《奥德赛》(Odyssey)和大批希腊戏剧作品译为拉丁语或用拉丁语改编希腊戏剧,打 开了欧洲翻译的局面,使古希腊文学得以传播和继承。 第二个高潮发生于公元4世纪至6世纪之间。它与基督教的发展密切相关。由于《圣经》 是基督教的经典,要传播基督教必须将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的《圣经》译为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接受,于是各种译本相序问世,其中杰洛姆(Jerome)翻译的《圣经通用本》(the Vulgate)最具权威性。出于对宗教的狂热和对上帝的敬畏,当时许多译者认为忠实地传达 原文意思必须采用直译的方式,所以他们的译文难懂,而杰洛姆(Jerome)的思想比较开明,他坚持“在不损害意思的前提下,应当使译文符合译语的韵律和各种特征”,因此他的译文流畅自然,易于读者接受。 第三个高潮是11世纪至12世纪之间。由于基督教与穆斯林对彼此的文化深感兴趣,大 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希腊语译成古叙利亚语,西班牙的托莱多因翻译活动的繁荣 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这一高潮持续了近一百年。 14-16时机的欧洲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深刻的社会变革。思想、文学和艺术的革新,引 起了翻译的第四次高潮,翻译活动的高潮,又推动了思想、文学和艺术等众多领域的发展。 德国宗教改革领袖马丁"路德将《圣经》译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德语,为现代德语的发展奠定 了基础。路德翻译《圣经》的原则之一是:“译者必须同家庭主妇、街上的儿童和市场上的 普通人谈话,了解他们怎么说话,在此基础上进行翻译,使民众明白并意识到有人在用德语 同他们谈话。”路德的这一原则体现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精神,是圣经翻译摆脱宗教 思想的禁锢,顺应民意的重大突破。他的人文主义观点,无疑影响了《圣经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的译者。1611年英王詹姆士一世钦定的这一《圣经》译本,以通俗、优美、

西方翻译史概括

Translation and Gender Historical Background The women's Movement and the Idea of Gender Simon de Beauvoir wrote in 1949"on ne nait pas femme, on le devient". E.M.Parshley translated this in 1953 as "one is not born, but rather becomes a woman". Beauvoir suggests that a girlbaby is turned into a woman by the society she grows up in and in response to the expectations that society has of women. The final product 'woman' is a result of education and conditioning, and differs according to the dominant influences she is subject to in the culture. Gender refers to the socio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both sexes. Feminist thinkers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developed the term in the interests of examining and understanding women's socialized difference from men, and their comitant cultural and political powerlessness. Women and Language Many feminists think that language is not only a tool for communication but also a manipulative tool.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to questions about women and language: The reformormist approach: view conventional language as a symptom of the society that spawned it. The radical approach: view conventional language as an important cause of women's oppression, the medium through which women were taught and came to know their subordinate place in the world. (Cameron 1985) The women's movement of the late 1960s and early 1970s focused on two aspects of women's difference: First, it tried to show how women's difference from men was in many ways due to the artificial behavioural stereotypes that come with gender conditioning. Second, the movement de-emphasized differences between women, stressing instead shared experiences, their commonality, their solidarity. Gender and the Practice of Translation Gender awareness in translation practice poses questions about the links between social stereotypes and linguistic forms, about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and cultural difference, about the ethics of translation, and about reviving inaccessible works for contemporary readers.It highlights the importance of the cultural context in which translation is done. Experimental Feminist Writing and Its Translation The radical feminist writing of the 1970s was experimental. It was radical as it sought to undermine, subvert, even destroy the conventional everyday language maintained by institutions such as schools and universities, publishing houses and the media, dictionaries, writing manuals, and the 'great works' of literature. Thus, they took on the radical position of attacking language itself, rather than just the messages carried by the language. Radical feminist writing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 has been experimental in that it explores new ground, seeking to develop new ideas and a new language for women. The theory is that the language women have at their disposal will influence their creativity, affecting their ability to think in revolutionary terms and their capacity to produce new work. Experiments have blossomed in every Western European and North American country, and in all languages due to the fact that writers are deconstructing different languages as well as different cultures, which require feminist attention in different places. Translating Experiments with Language When the grammar of a language such as French dictates that nouns, adj. and participles need to be gender-identified, feminist writers can subvert this gender requirement and the symbolic system that underlies it by applying the grammar system differently. This could mean feminizing words to give them new meanings. Similarly, when the syntax of a language or its conventions of style are too restrictive for women's new vision. the writer can change it.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简史 西方翻译史约两千年。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 (一)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西方翻译史

西方国家有着悠久的翻译传统。而从某种意义来说,西方的(以致人类的)文明应归于翻译工作者。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翻译都是一项极其古老的活动,语言的翻译几乎同语言本身一样古老。 西方的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纵观翻译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阶段:肇始阶段、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中世纪中期、文艺复兴时期、17世纪下半叶至20世纪上半叶、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 肇事阶段 西方古代翻译,除《圣经.旧约》的希腊语翻译外,主要包括古罗马时期的拉丁语翻译,自公元前三世纪共和国中期起,迄公元五世纪罗马提过覆灭为止。 中世纪翻译 中世纪历史一般从476年西罗马帝国崩溃时算起,到15世纪复兴时止。就翻译论而言,主要有三大标记,初期的翻译家波伊提乌、中期的托莱多“翻译院”和末期的民族语翻译。 中世纪初期,翻译的内容已开始古代后期那种清一色的宗教内容,新兴的封建地主阶级提倡翻译介绍古希腊哲学著作,这一时期的重要人物有卡西奥多鲁、格列高丽一世和波伊提乌。卡西奥多对翻译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大量收集手稿,组织僧侣抄写各种神学作品和世俗作品,并进行研究和翻译。最早组织官方翻译机构的是格列高丽一世,建立了一所官方的翻译机构,处理官方日常事务,这本身就具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 而这一时期的中心人物是波伊提乌,他不仅对翻译介绍希腊哲学思想作出了贡献,而且对翻译理论也有自己的见解。他的观点可归纳为: (一)内容与风格互为敌对,要么讲究风格,要么保全内容,二者不可兼得。 (二)翻译以客观事务为中心,译者应当放弃主观判断力。 他的观点与古代斐洛有相同之处,但他更倾向于翻译实践,主张翻译凭实践而不是理论,于是西方翻译发生了重大转折,重视严格的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虽这样,还是翻译中较为流行的观点,其突出人物有阿尔弗烈德国王和阿尔弗里克。前者对原作采取一种随心所欲的态度,认为译者应根据自己的需要决定取舍,这一观点赋予翻译以极大的灵活性。而后者为了使译文通俗易懂,常常删减原文内容,多意译少直译。 中世纪中期翻译以阿拉伯与西方作品的互译为最早,巴格达的翻译最为活跃,使其获得阿拉伯“翻译院”的称号,其翻译的主要作品有亚里士多德、柏拉图、盖伦和希波克拉底等人的哲学和科学名著。托莱多“翻译院”有三大特点:翻译活动始终得到教会的资助;翻译作品主要是希腊作品的阿拉伯译本,其次是阿拉伯语原作和希腊原作;托莱多是当时西班牙的教育中心和穆斯林学术中心。其大规模的翻译标志着基督教和穆斯林教之间罕有的一次友好接触,带来了东方人的思想,并形成了当时西班牙以至西欧的教育中心。 中世纪末期,百姓对民族语言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民族语翻译首先与《圣经》有关,但其翻译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大规模的民族翻译是随着中等资产阶级的出现和民族主义的高涨而开始的。各国的翻译活动都在向前发展,但英国发展的特别慢,主要是因为译者的地位低下,翻译选材也是个问题。但也涌现一批著名的译者:约翰.特雷维萨、威廉.卡克斯顿。这段时间,另一大类翻译是宗教文献翻译,其中最著名的有奥斯伯恩.博克兰姆和维克利夫。 总的来说,西方翻译史在中世纪主要有三个特点显著的阶段,但在这一时期,西方翻译理论研究仍没有系统的,特别是在波伊提乌发表了不注重理论的客观主义和实用主义的观点之后,翻译理论很长一段时间都处于停滞状态。翻译界们一方面重复以前的翻译观点,一方面就民族语翻译提出新的见解:翻译必须严格模仿原文的语言风格和文法;翻译必须尊重

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资料讲解

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 分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西方翻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 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次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了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深远。

第四次翻译高潮 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国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先后用十七年(1542-1559)的时间,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译作。在英国诺斯于1579年译出《名人传》,查普曼于1598年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欧于1603年译得蒙田的《散文集》,都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成为英国惟一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五次翻译高潮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至,涌现大量译作。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了很大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哥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简史 一、西方翻译简史 1第一次翻译活动高潮(公元前3世纪) 罗马文学三大鼻祖之一的安德罗尼柯于公元前3世纪翻译的拉丁文版《奥德赛》被视为西方翻译史上最早的译作。其后的一些大文学家们也都开始尝试用拉丁语翻译或改写希腊戏剧作品,从而掀起了西方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这一阶段的翻译活动将古希腊文学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2第二次高潮(罗马帝国后期) 圣·哲罗姆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成为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同样重要的地位。 3第三次高潮(11-12世纪) 出现了大规模的翻译活动:西方翻译家把大批阿拉伯语作品译成拉丁语,在翻译史上留下了重要的一页。 4第四次翻译活动高潮(文艺复兴时代晚期) 翻译活动已经深入到思想、政治、文化等各个方面,同时也涌现出一批优秀的翻译家和译作。英王詹姆士一世1611年命人翻译的英文钦定本《圣经》则标志着英国翻译的一 次飞跃。这部译着至今仍被奉为英语语言的经典之作,对英语语言和英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5第五次次高潮(17-20世纪) 这一时期的翻译比文艺复兴时期稍为逊色,但仍有大批西方文学名著被翻译出来,此时东方的一些优秀文学作品也开始被译成各国文字。 6第六次高潮(二战时期,一直延续至今)。 二战以来,世界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科技领域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果,翻译的范围随之大大扩展,科技和商业翻译日趋成熟。各种国内、国际翻译协会和团体的组建,为集中翻译力量多出翻译精品打下坚实的基础。 更重要的是,随着计算机的出现,人们对机器翻译的研究也已正式提上议事日程。虽然目前计算机翻译的质量远远不如人工翻译,但其速度却是人类无法比拟的,这无疑对人工翻译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在未来的世纪里计算机到底能不能代替人脑还是个谜。 二、西方翻译理论和翻译活动、翻译名家 1最早的翻译家 罗马帝国时期的西塞罗 1)翻译的定义(解释家和演说家---直译与意译) 2)意义(开创翻译的先河) 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和哲罗姆的“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之说; 奥古斯丁的《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和他的有关语言符号理论。 中世纪, 有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当放 弃主观判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有但丁的“文学不可译”论。

西方翻译简史第一部分

西方翻译简史 谭载喜,西方翻译简史商务印书馆,2004 西方翻译在历史上曾出现过六次高潮(六个大的阶段): 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极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但当时希腊文化优于罗马文化,对罗马有巨大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到了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史诗和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后世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来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次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圣经》由希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达到高潮,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定本,标志《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中世纪中期,即11-12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们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史上少有基督徒和穆斯林的友好接触,也是西方翻译史第三次高潮。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了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深远。 第四次翻译高潮14至16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在欧洲各国普遍展开的16世纪及随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国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路德,顺从民众的意愿,采用民众语言,于1522-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家阿米欧先后用十七年(1542-1559)的时间,译出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成为法国乃至整个西方翻译史上一部不朽的文学译作。在英国诺斯于1579年译出《名人传》,查普曼于1598年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洛里欧于1603年译得蒙田的《散文集》,都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颗颗璀璨的明珠。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翻译出版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又一大发展,被誉为“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成为英国惟一家喻户晓、人手一册的经典作品,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总之,文艺复兴时期乃是西方翻译发展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它标志着民族语言在文学领域和翻译中的地位得到巩固,同时也表明翻译对民族语言、文学和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所起的巨大作用。 第五次翻译高潮文艺复兴后,从17世纪下半叶到20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至,涌现大量译作。这一时期的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当代作品也发生了很大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哥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第六次高潮西方翻译的第六个大发展是第二次大战结束以来的翻译活动。这一新时期的翻译从范围、规模、作用直至形式,都与过去任何时期大不相同,取得了巨大的进展。首先好是范围的扩大。传统的翻译主要集中在文学、宗教作品的翻译上,这个时期的翻译扩大到其他领域,尤其是科技、商业领域。其次是翻译规的模大大超过了以往。过去,翻译主要是少数文豪巨匠的事业;而今,翻译已成为一项专门的职业。再者,翻译的作用也为以往所

★西方翻译理论史解析

1.1古代翻译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古罗马时期的翻译活动室西方翻译史上第一次大的翻译高潮,带有明显的文学活动性质。及至进入罗马帝国后期,宗教翻译逐渐成为西方翻译界的主流。 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 1.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的宗教翻译 公元四世纪出现了《圣经》的多种拉丁文译本,其中以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 1.3中世纪西方翻译 公元十一至十二世纪之间,西方翻译家门云集西班牙的托莱多,把大批作品从阿拉伯语译成拉丁语,这是西方翻译史上的第三个高潮。于是,托莱多成为欧洲的学术中心(类似与巴格达的“翻译院”),翻译及学术活动延续达百余年之久,影响是非常深远的。 1.4文艺复兴时期的西方翻译 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是一场思想和文学革新的大运动,也是西方

翻译史上的一次大发展。特别是文艺复兴运动在西欧各国普遍展开的十六世纪及尔后一个时期,翻译活动达到了前所未见的高峰。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大古代和当代的主要作品,产生了一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在德国,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于1522至1534年翻译刊行第一部“民众的圣经”,开创了现代德语发展的新纪元。在法国,文学阿米欧先后用了十七年(1542-1559年)时间,译出了普鲁塔克的《希腊罗马名人比较列传》(简称《名人传》),查普曼1598至1616年译的《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弗罗里欧1603年所译蒙田的《散文集》,乃是英语文学译著中一群灿烂的明星。而1611年《钦定圣经译本》的翻译出版社则标志着英国翻译史上又一次大发展。它以其英语风格的地道、通俗和优美赢得了"英语中最伟大的译著"的盛誉,对现代英语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5西方翻译史的第五次高潮 文艺复兴后,从十七世纪下半叶至十二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的翻译继续向前发展。虽然就其规模和影响而言,这一时期的翻译比不上文艺复兴时期,但仍然涌现出大量的优秀译著。其最大特点是,翻译家们不仅继续翻译古典著作,而且对近代的和当代的作品也发生了很大的兴趣。塞万提斯、莎士比亚、巴尔扎克、歌德等大文豪的作品都被一再译成各国文字,东方文学的译品也陆续问世。 1.6西方翻译史的第六次高潮 第二次大战后,西方进入相对稳定的时期,生产得到发展,经济逐渐恢复,科学技术

西方翻译史 中国翻译简史.doc

翻译史--西方翻译简史 翻译史约两千年。这段历史为我们积累了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我们应当认真总结前人的翻译经验,批判地吸收前人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理论、方法,以便继续提高我们的翻译水平,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从广义上说,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至二世纪之间,七十二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从严格的意义上说,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在约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塞》。不论是前者还是后者,都是在公元前三世纪问世,因此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它整个西方发展史上的一个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一、西方翻译活动简介 (一)古代西方翻译 纵观全过程,西方的翻译在历史上前后曾出现过六次高潮或可分为六个大的阶段。首先是肇始阶段。公元前四世纪末,盛级一时的希腊奴隶社会开始衰落,罗马逐渐强大起来。但是,当时的希腊文化仍优于罗马文化,因而对罗马有着巨大的吸引力。翻译介绍希腊古典作品的活动可能即始于这一时期或始于更早的时期。然而,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有文字记录的翻译确已问世。被誉为罗马文学三大鼻祖的安德罗尼柯、涅维乌斯和恩尼乌斯,以及后来的普劳图斯、泰伦斯等大文学家都用拉丁语翻译或改编荷马的史诗和埃斯库罗斯、索福克勒斯、欧里庇得斯、米南德等人的希腊戏剧作品。这是欧洲也是整个西方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翻译活动,其历史功绩在于:——它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了罗马,促进了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对于罗马以至日后西方继承古希腊文学起到了重要的桥梁作用。 第二个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是宗教性质的。在西方,宗教势力历来强大而顽固,基督教教会一向敌视世俗文学,极力发展为自身服务的宗教文化。作为基督教思想来源和精神武器的《圣经》,自然成了宗教界信仰的经典。《圣经》由西伯来语和希腊语写成,必须译成拉丁语才能为罗马人所普遍接受。因此在较早时期就有人将《圣经》译成拉丁语,到公元四世纪这一译事活动达到了高潮,其结果就是出现了形形色色的译本。以哲罗姆于382 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钦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的重要地位。尤其在罗马帝国和中世纪初期,教会在文化

中西方翻译发展简史

Part 2 History of Translation 有文字记载的翻译实践活动,远在公元前三千年就存在了。(亚述王国Assyria国王萨尔贡Sargon);中国的起始时期:周朝(春秋战国时期)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礼记》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礼记》 ?西方翻译史上,第一位重要的翻译理论家——西塞罗(古罗马著名学者106-43BC) 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the West Six tides in five periods五个时期六个高潮 ●Ancient translation古代翻译:4th C BC —5th C AD 翻译介绍希腊文化,促进罗马文学的诞生和发展 ●Medieval translation中世纪翻译; A. 罗马帝国后期——中世纪初期 宗教翻译《圣经》的拉丁文译本与世俗文学翻译分庭抗礼 B. 11、12世纪希腊典籍回归故里 西班牙托莱多(成为欧洲学术中心)阿拉伯语译回拉丁语 ●Translation in Renaissance periods 文艺复兴时期翻译:翻译活动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峰,涉及到思想、政治、哲学、文学和宗教等,产生了大批杰出的翻译家和一系列优秀的翻译作品 ●Modern translation近代翻译 17世纪下半叶——20世纪上半叶,继续古典著作的翻译,关注近当代的作品,如莎士比亚、巴尔扎克、东方文学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当代翻译:二战以后,翻译翻译范围翻译规模扩大 2. Tr anslators and translation theorists 西塞罗,贺拉斯,哲罗姆,德莱顿,泰特勒,奈达,卡特福德, 纽马克,巴斯内特,勒菲弗尔,图瑞 II.History of Translation in China 文字翻译始于汉代的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中国文化的深层迁移 ?明清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科学和国人的科学素养与科学精神 ?五四及民国时期的翻译——中国近代思想的历史演进 ?建国后的翻译活动——对中国文化及其知识、学术、思想具有类似的模筑作用 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支谦、维祗之间的争论,是首次对翻译问题进行的探讨,信、达、雅均以涉及。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家;支谦,鸠摩罗什,释道安,颜琮,玄奘,徐光启(及利玛窦等传教士),严复,林纾,伍光建,马建忠,瞿秋白,鲁迅,郭沫若,梁实秋,林语堂,傅雷,钱锺书,许渊冲,刘宓庆,马祖毅,余光中

西方翻译史

西方翻译活动史 ?中西译学界对西方翻译历史阶段的不同划分 ?西方的翻译活动到底有多长的历史, ?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 ?有哪些主要的翻译家和翻译理论家,主要译了哪些作品,提出了什么样的翻译理论, ?有多少翻译流派, ?今后可能有什么样的发展趋势, ?翻译在历史长河中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西方翻译史是在公元前三世纪揭开它的第一页的。 ?西方最早的译作是公元前三世纪前后,72名犹太学者在埃及亚历山大城翻译的《圣经·旧约》,即《七十子希腊文本》; ?西方的第一部译作是约在公元前三世纪中叶安德罗尼柯在罗马用拉丁语翻译的希腊荷马史诗《奥德赛》。?可以说西方的翻译活动自古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对这两千多年的翻译史的分期,因人们的视角不同,所持的划分标准亦不同,观点颇不一致,所以,并无统一的结论。 ?廖七一援引历史学者的三分法,着重翻译理论思想的演变,采用轻历史划分、重翻译思想界定、薄古厚今的原则,将西方翻译理论的发展大致分为三大时期:古典译论时期,公元前3世纪至18世纪末;近代译论时期,18世纪末至20世纪初;当代译论时期,20世纪初至今。 ?潘文国则强调学科概念,以是否具有学科意识为依据,同样把西方翻译研究史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古代的西塞罗(Marcus Tullius Cicero)到1959年,称作传统的翻译学阶段。第二阶段,从1959年雅可布逊(RomanJackbson)发表“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开始到1972年,称作现代的翻译学阶段。第三阶段,从1972年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发表“翻译研究的名与实”开始至今,是当代的翻译学阶段。 ?姜秋霞与杨平从翻译研究所采取的方法来看翻译的理论发展史,把翻译理论研究史大体分为三个阶段:经验期或前理论期、语言学理论期、多元理论期。(1)前理论期自公元前3世纪(西方约公元前3世纪;我国约公元3世纪)至20世纪50年代末。翻译理论大多是对翻译实践的技巧性总结,缺乏理论的系统性。(2)语言学理论期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3)多元理论期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各种非语言学理论流派的出现,使翻译研究走上了综合性的学科发展道路。 ?谭载喜更关注历史因素对翻译事业的影响,把西方翻译史划分为六个时期:(1) A",于公元前4世纪的肇始阶段;(2)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3)中世纪时期;(4)文艺复兴时期,(5)近代翻译时期,即17世纪至20世纪上半叶;(6)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 ?谢天振等依据每一阶段的主流翻译对象,对人类翻译发展史划分为三个阶段。 ?1)从公元前250年左右《七十子希腊文本》的翻译活动开始,一直持续到16世纪的圣经翻译,这段时期我们把它命名为宗教典籍翻译阶段,这一阶段对翻译的探讨确立了人类关于翻译的基本理念,包括最基本的翻译方法论,如直译、意译、可译、不可译等问题。 ?2)随着民族语言与民族文学的确立,尤其是西方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之后,文学翻译开始成为翻译的主流,从而开启了以文学名著、社科经典为主要翻译对象的文学翻译阶段。在这一阶段,对翻译的理论探讨更加丰富和深人,并且产生了针对各种文类、体裁作品的翻译理论。

翻译理论简史

本文由efiueite贡献 ppt1。 History of Translation Theory 翻译理论简史 Teaching Plan Teaching Contents: 1. An introduction to western countries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1. An introduction to Chinese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Teaching Aims: To make students get the general idea about translation theory and hist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in China. Teaching Focu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western countries The developing process of translation practicing and theory in China Teaching Methods: teacher-oriented lecturing Discussion (group work, then class work) Teaching Approaches: Multi-media aided. Teaching Procedures: 中西翻译理论研究回顾 翻译理论的发展无论在中国或是在西方,都有 着相当悠久的历史。据载,西方翻译理论史肇 始于公元前1世纪的古罗马修辞学和翻译家西 塞罗,我国的译论史则起于三国时期的佛经翻 译家支谦,距今亦有一千七百来年。面对如此 悠久的翻译史,无论作为一名学者还是翻译爱 好者,研究翻译首先要对古今中外的翻译史和 翻译理论研究加以了解。 西方翻译理论研究简史 谭载喜的《西方翻译简史》是我国第一部系统 研究西方翻译史的著作。全书按照历史分期排 列,分别介绍了每个发展时期西方翻译实践与 翻译思想发展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在西方,翻译实践活动比翻译理论开始得更早。在历史 上表现为六次高潮。 第一次翻译高潮出现在公元前四世纪末,以翻译介绍希 腊戏剧作品为主要表现形式。开创了翻译的局面,把古 希腊文学特别是戏剧介绍到罗马,促进可罗马文学的诞 生和发展。 第二次翻译高潮涌现于罗马帝国的后期至中世纪初期, 是宗教性质的。其中以《圣经》翻译为主要表现形式。 哲罗姆于382至405年翻译的《通俗拉丁文本圣经》为 定本,标志着《圣经》翻译取得了与世俗文学分庭抗礼 的重要地位。 第三次翻译高潮出现在中世纪中期,即十一至十二世纪 之间,在西班牙的托莱多,把阿拉伯语翻译成拉丁语。 (一)西方翻译实践史 第四次翻译高潮为十四至十六世纪欧洲发生的文艺 复兴运动。翻译活动深入到思想、政治、哲学、文 学、宗教等各个领域,涉及到古代和当时的主要作 品。 第五次翻译高潮为文艺复兴后,翻译近代与当代的 作品为一大特点。 第六次翻译高潮表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的 翻译活动。主要特点:首先,翻译范围的扩大,科 技、商业领域也成为翻译领域。其次,翻译规模扩 大,出现经过专门训练的专业队伍从事翻译。另外, 翻译的作用为以往所不可企及。最后,翻译事业发 展的形式有很大变化和进步。其中包括兴办高等翻 译教育,成立翻译组织,发展机器翻译。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西塞罗是西方最早的翻译理论家。他从修辞学家、 演说家的角度看待翻译,他认为“作为解释员” 的翻译是指没有创造性的翻译,而所谓“作为演 说家”的翻译是指具有创造性、可与原著媲美的 翻译。自西塞罗以来,西方翻译理论围绕直译与 意译,死译与活译,忠实与不忠实,准确与不准 确的问题,被一条绵延不断的线贯穿起来。 在古代,昆体良的“与原作竞争”;哲罗姆的 “文学用意译,《圣经》用直译”;奥古斯丁的 《圣经》翻译凭“上帝的感召”以及有关语言符 号理论。 (二)西方翻译理论发展史 中世纪,波伊提乌的宁要“内容准确”,不要 “风格优雅”的直译主张和译者应放弃主观判 断权的客观主义观点;但丁的“文学不可译”。 文艺复兴时期,伊拉斯谟的不屈从神学权威、 《圣经》的翻译靠译者的语言知识;路德的翻 译必须采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