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依据上海总体规划,上海绿地发展的主要内容为绿地、林地和湿地。因地制宜地保护、利用世博会会址内后滩处因黄浦江潮汐影响形成的一片天然湿地,是探索上海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课题,为此按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世博主题,贯彻生态和谐,节能环保、资源整合的原则,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衔接和融合成为我们此项目规划设计的依据。

设计特色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大文明

蓝带: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

三带一区

滨江芦荻带:场地北侧是由芦苇和荻草构成的生态滨河岸线,由布道穿越,自然而亲切。

内河净化湿地带:场地中部形成内河湿地,通过过滤渗透层与黄浦江相通,建立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将河水净化,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梯地禾田带:利用千年一遇防洪堤与湿地的5米高差,形成高差错落的梯田,植五谷与经济作物,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

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吸引鸟类栖息。

三场九园

三场:分别为西端“空中花园”广场(通过改选利用工业建筑形成),中部水门码头广场,东端漂浮的花园(与会展区相联系)。

九园:在场地中建立多个艺术“容器”,形成多重体验空间。

开道网络

以网络的形成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体验空间,形成便捷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统。

四种文明:“滩”的回归、田园江水、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滩”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回归自然,追忆渔猎文明。

田园江水: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遗存:保留工业化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化:构建生态系统,建立多重体验与开放空间,畅想后工业时代文明。

设计应对的问题与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是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稀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必将成为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因此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化脉络,满足多重体验需求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江海大面积的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但是上海的发展使得湿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后滩的原生湿地就是这一现状的直接见证。如何保护、恢复、重建湿地生境,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生产力,实现净化和调节水体等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世博会期间人流量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为2.66万人,极限容量为3.78万人,且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连接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因此如何合理组织会时人流交通,协调好分流,等候与疏散的关系,成为设计面临的三大问题。

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因此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四大问题。

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如何在设计时考虑相关弹性措施使其既能满足会时世博绿地的要求,又能文体、经济的转化为会后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五大问题。

湿地公园的设计以湿地的自然复兴和恢复湿地的领土特性为指导思想,应将湿地作为生物和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实现物质的自然循环。在作为探索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课题的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实践中,如何运用现代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营建出这样的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六大问题。

方案的六大设计对策

为综合解决以上六大问题,本方案提出六大设计对策:

第一:四和文明串写场地脉络

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

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第二: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方案惟“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外水滩地中的原生态湿保护区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保护自然湿地免受人为干扰;滨江芦荻带则可大体分为砾石滩湿地和粗沙滩湿地两部分,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地禾田带主要是人工湿地带,整体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气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动力的自然惨滤进行联系,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着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第三: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纺织交通体系

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使得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

第四: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

方案利用场地文明景观层的梯地禾田来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场地文明景观层主要由梯地禾田带构成,它位于场地的南部,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仅消解了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而且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有得场地与城市的融合,丰富了场地与城市交接的景观界面。

第五: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

本着节约资源,会后昼少改动的原则,在设计是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的公共服务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

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结合世博会时会后统一考虑,一方面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材料,另一方面进行周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而铺天盖地场地等因涉及面更广,可结合场地现状,选择相关可用于场地铺装的材料,如砖、石废弃物等,以及乡土材料如竹材等。砖、石废弃物等可先进行粉碎,然后在会时作为场地铺装材料,会后则可转变为绿地的透水垫层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依据上海总体规划,上海绿地发展的主要内容为绿地、林地和湿地。因地制宜地保护、利用世博会会址内后滩处因黄浦江潮汐影响形成的一片天然湿地,是探索上海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课题,为此按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世博主题,贯彻生态和谐,节能环保、资源整合的原则,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衔接和融合成为我们此项目规划设计的依据。

设计特色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大文明

蓝带: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

三带一区

滨江芦荻带:场地北侧是由芦苇和荻草构成的生态滨河岸线,由布道穿越,自然而亲切。

内河净化湿地带:场地中部形成内河湿地,通过过滤渗透层与黄浦江相通,建立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将河水净化,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梯地禾田带:利用千年一遇防洪堤与湿地的5米高差,形成高差错落的梯田,植五谷与经济作物,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

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吸引鸟类栖息。

三场九园

三场:分别为西端“空中花园”广场(通过改选利用工业建筑形成),中部水门码头广场,东端漂浮的花园(与会展区相联系)。

九园:在场地中建立多个艺术“容器”,形成多重体验空间。

开道网络

以网络的形成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体验空间,形成便捷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统。

四种文明:“滩”的回归、田园江水、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滩”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回归自然,追忆渔猎文明。

田园江水: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遗存:保留工业化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化:构建生态系统,建立多重体验与开放空间,畅想后工业时代文明。

设计应对的问题与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是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稀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必将

成为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因此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化脉络,满足多重体验需求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江海大面积的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但是上海的发展使得湿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后滩的原生湿地就是这一现状的直接见证。如何保护、恢复、重建湿地生境,充分发挥湿地的自然生产力,实现净化和调节水体等的生态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二大问题。

世博会期间人流量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为2.66万人,极限容量为3.78万人,且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连接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因此如何合理组织会时人流交通,协调好分流,等候与疏散的关系,成为设计面临的三大问题。

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因此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四大问题。

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如何在设计时考虑相关弹性措施使其既能满足会时世博绿地的要求,又能文体、经济的转化为会后的城市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五大问题。

湿地公园的设计以湿地的自然复兴和恢复湿地的领土特性为指导思想,应将湿地作为生物和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实现物质的自然循环。在作为探索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课题的后滩湿地公园设计实践中,如何运用现代的理念和先进的技术营建出这样的湿地公园成为设计面临的第六大问题。

方案的六大设计对策

为综合解决以上六大问题,本方案提出六大设计对策:

第一:四和文明串写场地脉络

方案采用立体分层布局的方式,以后滩地区发展的时间脉络,空间背景和场地禀赋作为

线索,将湿地公园分为湿地生态景观层,农耕文明景观层,工业文明遗存层和后工业文明体验层四个功能层次,由此叠加形成场地的总体功能布局。

第二:三带一区建构湿地基底

方案惟“双滩谐生”为结构特征建立湿地体系,共有滨江芦荻带,内河净化湿地带,梯地禾田带和湿地保护区四个部分组成。其中滨江芦荻带和原生湿地保护区主要指与黄浦江直接相邻的外水滩地。外水滩地中的原生态湿保护区通过隔离保持其原生态的自然风貌,保护自然湿地免受人为干扰;滨江芦荻带则可大体分为砾石滩湿地和粗沙滩湿地两部分,它们共同完成过滤净化,防潮护坡等功能。

内河净化湿地带和梯地禾田带主要是人工湿地带,整体突出湿地作为自然气息地和水生系统净化的功能,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外水滩地和内河净化湿地带之间通过潮水涨落、无动力的自然惨滤进行联系,它们息息相关,一同营造着具有地域特征,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后滩湿地生态系统。

第三:三场九园、步道网络纺织交通体系

方案以一环九纵多路径的交通路网,既确保了场地与外界的便捷联系,又保证了场地内部使得的可达性,很好的解决了世博期间人流的分流问题。三场九园的休憩场所,在形成不同文明景观体验空间的同时,提供了世博期间人流等候、疏散的场地。

第四:梯地禾田梳理场地高差

方案利用场地文明景观层的梯地禾田来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场地文明景观层主要由梯地禾田带构成,它位于场地的南部,是场地与城市的过渡地带。梯地禾田带通过提炼“田”这一特色景观,不仅消解了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内河净化湿地之间的高差,而且反映了场地近千年的农耕文明景观,有得场地与城市的融合,丰富了场地与城市交接的景观界面。

第五:弹性设计满足双重需求

本着节约资源,会后昼少改动的原则,在设计是充分考虑会后的利用,在功能建筑体的公共服务设施,铺装场地等相关方面进行会时与会后的弹性设计。

功能建筑体和公共服务设施等结合世博会时会后统一考虑,一方面采用可拆卸,可回收的材料,另一方面进行周密设计方便其功能转化定位;而铺天盖地场地等因涉及面更广,可结合场地现状,选择相关可用于场地铺装的材料,如砖、石废弃物等,以及乡土材料如竹材等。砖、石废弃物等可先进行粉碎,然后在会时作为场地铺装材料,会后则可转变为绿地的透水垫层等。竹材在会时可作为临时铺装材料,会后则可拆除,粉碎作为有机肥料。

第六: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生态与人文理念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全部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在再造公园,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以及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与技术等。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湿地土壤、微生物过滤等新技术的运用。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对工业厂房、构筑物等的保护意识和技术处理手段。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生态护岸与生态防洪设计、乡土物种与材料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材料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场地废弃物的再利用等。

等。竹材在会时可作为临时铺装材料,会后则可拆除,粉碎作为有机肥料。

第六:生态理念引领技术航向

生态与人文理念贯穿于后滩湿地公园的全部设计过程,主要体现在再造公园,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以及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与技术等。再造湿地公园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湿地土壤、微生物过滤等新技术的运用。场地工业遗存保护再利用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对工业厂房、构筑物等的保护意识和技术处理手段。其他生态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措施与技术主要有:生态护岸与生态防洪设计、乡土物种与材料的应用,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意识,材料的节约与循环利用,场地废弃物的再利用等。

X

湿地公园设计方法

精心整理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生态园湿地公园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湿地公园 1.2 (1) (2) (3) (4) (5) (6) 1.3 1.3.1 优化处理工艺方案对其投资和运行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必须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河水性质及处理水的用途及相应水质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提出最佳的处理方案,遵守如下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工程设计注重本工程实际运行的灵活性和抗冲击性,提高其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

应性; (3)作为环保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噪音、臭气、固体废弃物等; (4)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选择性能优良的处理设备; (5)选择先进、成熟、节能的处理工艺; (6) (7) (8) 1.3.2 (1) (2) (3) (4) (5)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下沙湿地公园的建设是生态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东莞生态园现状是东莞的涝区,遇特大暴雨防洪压力大,且园区内水系污染严重,水系的现状与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存在的巨大的矛盾,可以说“水’’是制约生态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必须要治,将生态园丰富的水系利用好,形成具有特

色的水系,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使“水“成为促进生态园快速发展的因素。燕岭湿地15万吨尾水深度处理后排入南畲朗排洪区西北端,补水口流至东部,流程约8公里长,沿程难免会有一定的面源污染,同时枯水期排洪渠需补水量大,为了保证南畲朗排渠南段水体的水质及排洪渠的水位要求,需从东引河引水,但东引河水水质较差,无法满足排洪渠水体功能。下沙湿地公园的垂直流湿地主要作用是处理引入的东引河水,经集中强化处理后出水作为南畲朗渠景观用水补充,保证水系水位, (2) (3) 度城市化发展模式的示范计划(项目)。实现东莞市污水“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是建设东莞市“第三代新城”的需要,对东莞市各镇区的进一步开发建设具有示范和指导意义。通过湿地公园建设可以改善生态园及周边镇区生态环境,进而提升全市的生态环境质量,为东莞市的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查看评论][发表评论] 类别:城市公园与绿地 甲方:上海世博局 规模:14 公顷 地点:上海浦东,2010世博会园区 状态:2010年建成 特色:后滩公园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的水系统的生态净化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可以借鉴的样板;后滩公园深情地回望农业和工业文明的过去,并憧憬于生态文明的未来,放声讴歌生态之美、丰产与健康的大脚之美、蓬勃而烂漫的野草之美;生动地注解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理念。 世博后滩公园为上海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位于“2010上海世博园”区之西端,位于黄浦江之东岸之与浦明路之间,南临园区新建浦明路,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占地18公顷。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2007年初开始,由北京大学教授俞孔坚领衔“土人设计”团队设计,2009年10月建成。设计者倡导足下文化与野草之美的环境伦理与新美学思想,用当代景观设计手法,显现了场地的四层历史与文明属性:黄浦江滩的回归,农业文明的回味,工业文明的记忆和后工业生态文明的展望。最终在垃圾遍地、污染严重的原工业棕地上,建成了具有水体净化和雨洪调蓄、生物生产、生物多样性保育、和审美启智等综合生态服务功能的城市公园。后滩公园不但建立了一个可以复制得生态净化水系统模式,同时创立了新的公园管理模式,它建成后不再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去维护,而是让自然自我循环净化,让自然做功,为解决当下中国和世界的环境问题提供一个成功的样板。 公园保留并改善了场地中黄浦边的原有4公顷江滩湿地,在此基础上对原沿江水泥护岸和码头进行生态化改造,恢复自然植被。同时,整个公园的植被选用适应于江滩的乡土物种,芦笛翻飞,乌桕成林,更有群鱼游憩,白鹭照水,一派生机勃勃,实现了“滩”的回归。 在江滩的自然基底上,选用了江南四季作物,并运用梯田营造和灌溉技术解决高差和满足蓄水净化之功效,营造都市田园。春天菜花流金,夏时葵花照耀,秋季稻菽飘香,冬日翘摇铺地,无不唤起大都市对乡土农业文明的回味,是土地的生产功能的以展示,并重建都市人与土地的联系。 在自然江滩与都市田园的基础上,保留、再用和再生了原场地作为钢铁厂的记忆。巨大的工业厂房之钢构得以保留,并演绎为立体花园和酒吧游憩之所;原临江码头被保留,并设计成生态化的水上花园和观景台,遥望浦西高楼林立,仿佛置身尘外世界;一条由钢板折叠而成的锈色长卷,写就无数沧桑记忆。它隐约起伏,漂游于水岸平台之上,或蛰伏于地面而成为铺地,逶迤而远去,或翘首于空中而成为雨棚、景窗,巧取园中美景。 作为工业时代生态文明的展望和实验,公园的核心是一条带状、具有水净化功能人工湿地系统,它将来自黄浦江的劣五类水,通过沉淀池、叠瀑墙、梯田、不同深度和不同群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 Hessen was revised in January 2021

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生态园湿地公园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湿地公园 建设规模:受污染河水处理量30000m3/d 建设总用地面积:68万m2(其中集中净化区18.5万m2) 工程服务期限:20年 1.2编制依据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中华人民共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1996.5.15; (4)《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4号); (5)《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 (6)选址区域1/1000地形图; 1.3编制原则与编制范围 1.3.1编制原则 优化处理工艺方案对其投资和运行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必须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河水性质及处理水的用途及相应水质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提出最佳的处理方案,遵守如下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标准; (2)工程设计注重本工程实际运行的灵活性和抗冲击性,提高其对

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 (3)作为环保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噪音、臭气、固体废弃物等; (4)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选择性能优良的处理设备; (5)选择先进、成熟、节能的处理工艺; (6)节约用地,尽量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充分考虑绿化; (7)尽量采用节能材料; (8)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美观大方,与厂区周围环境一致和统一。1.3.2编制范围 本方案编制范围为东莞生态园下沙湿地公园,本湿地公园主要引东引河的部分河水,对其进行处理后作为南畲朗景观排洪渠生态补水,为南畲朗下游段提供洁清水源和促进水体流动作用,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1)湿地前处理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和混凝沉淀池设计; (2)湿地处理系统,包括湿地进配水系统和底部汇水系统设计; (3)污泥处理系统设计; (4)景观系统; (5)配套的道路、供水、供电和管理用房等设施的设计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1)下沙湿地公园的建设是生态园自身发展的需要 东莞生态园现状是东莞的涝区,遇特大暴雨防洪压力大,且园区内水系污染严重,水系的现状与生态园的开发建设存在的巨大的矛盾,可以说“水’’是制约生态园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水”必须要治,将生态园丰富的水系利用好,形成具有特色的水系,改善园区的生态环境,使“水“成为促进生态园快速发展的因素。燕岭湿地15万吨尾水深度处理后排入南畲朗排洪区西北端,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年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 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 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 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 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 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

1.2 指导思想 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 基本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性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科学性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应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分区和布局,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分析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在2010年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主题下,建设了很多口惠而实不至的项目,而后滩公园则是本届世博会真正的绿色成就之一。 这个位于上海浦东区黄浦江沿岸14公顷的景观项目被评为2010年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综合设计类最高奖——杰出设计奖(2010 ASLA Awar ds - Excellence of Design )。评委会称其设计“有力而精致(Po werful and Exquisite)” 位于欧洲展馆和黄浦江之间的这块长条状的地块,曾是上海工业时代遗留下来的污染纵横、毫无生机的棕地。而如今这里成了野生生物的天堂、天然的洪水控制系统和都市田园。 该公园由俞孔坚领衔的中国设计公司——土人设计进行设计。他的团队撕下黄浦江岸原有的水泥防洪堤,代之以只需少量维护的一系列松散的生态友好型的岩石作为防范上海遭受洪水的高效系统。 “我们希望尽可能多地使用可持续材料,”俞教授告诉我们。“后滩公园中的栈道完全取材于竹子,而对于从旧场地的工业建筑拆下的材料,我们也予以回收并整合到了各种新的建筑里”。 黄浦江的水质是劣5类,中国最差的水质。通过叠瀑墙、梯田和引入低维护、生长期短的芦苇、玉米、水稻和荷花等湿地植物这些自然过程的净化,如今后滩公园沿岸的水质已经达到了3类。这就意味着每天有240 0立方的水经过后滩公园的净化处理可被作为非饮用水安全地用于世博会的各个地方。 这种利用自然进行污水处理的方法较之传统方法可节约50万美元。

后滩公园的农作物随季节轮换着生长,目前这里向日葵灿烂地盛开、水稻也在吱吱地钻出地面。“这里成了野生物种的避难所,”俞教授说。“如今,成群结队的鸳鸯和乌龟在黄浦江安了家,而等到世博会落下帷幕时这里将会有更多物种,因为这里的生境将不断改善并持续生长。”

生态湿地公园-方案设计-初步设计

生态园湿地公园 方 案 设 计

1.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编制依据 (1) 1.3编制原则与编制范围 (1) 1.3.1编制原则 (1) 1.3.2编制范围 (2)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2.处理规模与目标 (4) 2.1处理规模 (4) 2.2进出水设计指标 (5) 3.方案选择论证 (6) 3.1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6) 3.2处理工艺简述 (7) 3.2.1水解酸化池 (7) 3.2.2接触氧化池 (8) 3.2.3辐流沉淀池 (9) 3.2.4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9) 3.2.5污泥浓缩与机械脱水 (15) 3.2.6快渗基本原理简述 (16) 3.3工艺方案比选 (16) 3.3.1.方案一论述 (16) 3.3.2方案二论述 (17) 3.3.3方案三论述 (18) 3.3.4污水处理方案比较 (19) 3.4污泥处理方案 (21) 3.4.1污泥处理方案比较 (21) 3.4.2污泥处置方式 (22) 3.5选定方案设计 (22) 3.5.1工艺流程 (22) 3.5.2工艺设计参数 (23) 3.5.3主要构筑物 (26) 3.5.4各处理工艺单元的去除率 (27) 4.总平面与景观设计 (28) 4.1总平面布置 (28) 4.2景观设计 (28) 4.2.1设计依据 (28) 4.2.2设计原则 (28) 4.2.3设计目标 (30) 4.2.4设计理念 (30) 4.2.5景观设计构思 (30) 4.2.6种植设计 (31) 4.2.7道路设计 (32) 4.2.8服务设施设计 (33)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一、项目概述 某某县位于xx中部偏xx,xx地区南部。地处xx经116.01--116.28,北纬27.03--27.43。xx接xx,xx,南接xx,xx。西毗xx,北靠xx。地理位置的气候风貌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分,雨量充沛,全年气候温和湿润,非常适宜景观水景的设置和各类大中型灌木,xx,地被的种植。 “某某湿地公园”位于某某县城xx某某头两侧,南靠xx大道,xx 某某xx,规划总面积: 33万余平米;其中,陆地xx滩面积约206亩,约14万余平米;规划区域内某某xx水域面积约:19万余平米。 二、项目设计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绿化条例》 2、国家《公园设计规范》 3、《xx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试行)》 4、政府对该项目的批文批示, 5、建设方提供的水文地质和地形图等基础资料;

6、建设主管单位的指导意见 7、对现场初步踏勘后收集的资料 三、规划设计基本原则 1、人性化设计原则 湿地公园是位于某某xx内,其建设目地之一是为了提高和改善市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质量,因此不仅需要注意物质性的硬环境,还需注意精神文化的软环境。不但应具有景观环境,而且要具有浓郁的人文气息和xx的感情色彩,使之成为市民放松身心,融合自然,享受生活的场所。充分利用环境的心里学,行为学和人体学等原理,从人的角度上寻求行为上的舒适,视觉上的xx和心灵上的愉悦。 2、和谐共存和持续发展的原则 把自然、人、社会紧密结合,相互渗透,让生态服务功能和历史文化信息继续随着某某xx流淌,使市民生活在一个充满生机并富有文化精神的环境中。 3、因地制宜的原则 根据现有的地形,地貌特点,因势利导地引导某某县湿地公园的建设,合理组织游憩空间,并根据当地的气候和资源条件合理进行绿化环境建设。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完整版)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规划设计方案 俞孔坚,凌世红,金圆圆 引言: 2010年上海世博会位于市中心,跨越黄浦江两岸,是上海黄浦江两岸开发、旧区改造和产业布局调整的重点地区,也是上海新一轮城市空间拓展、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的重要地段。属于世博园区的后滩公园地处浦东原后滩地区,滨临黄浦江,是世博园区的核心绿地之一,规划范围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北侧紧临世博公园中心绿地。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后滩湿地公园原有规划用地岸线长约1.7公里,总面积为14.2公顷,经考察,场地边缘有较完好的厂房、码头等工业遗存,建议保留,因此该用地总面积相应扩大为16公顷,围栏区外、防汛墙内、紧贴湿地公园规划的旅游巴士停车场用地面积变为2.2公顷,会后作为后滩湿地公园二期用地,故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后滩湿地公园不仅需要满足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的功能,还承担着湿地保护、科普教育、湿地水处理和生态风景观赏的职能。 1、场地秉赋 1.1场地历史沿革: 场地及其周边有记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从海岸线推移的位置判断,场地所在位置公元8世纪前(唐朝统治时期)已经成陆。从场地曾隶属的南市区区志史料看,大事记的上限也自唐开始,两者基本吻合。按照自然环境变迁和社会经济特征的不同,将场地景观的变迁划分为5个阶段,如表1。场地的变化,讲述着场地发展的故事,记忆着周围人的情感。 表1:场地景观演变

1.2现状概况 基地范围内现状主要为工业和仓储用地。场地东部主要是隧道工程股份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和南干线1#污水泵站;中部有上海市环境污水处理厂;西南部主要是上海长江轮驳公司航修站、上海后滩船舶修理厂和后滩天然湿地。 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米到7米之间。场地西南部的湿地区是天然形成的缓坡,是黄浦江的长滩,平均标高约2米。 场地内的驳岸现状大体分为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和西段湿地的无桩基防汛墙两种。东段的桩基防汛墙基本为高程4.30~6.48米不等,与地面有一定高差。较高的防汛墙与人们亲水的需求及城市用地之间产生了一定的矛盾。西段湿地无桩基防汛墙外即是黄浦江的长滩,亲水性较好。 沿黄浦江还有100米长、8米宽的污水处理厂码头和后滩轮渡站轮渡码头。码头的现有功能已取消,可进行改造利用。 场地范围内的建筑主要为工业厂房,有型钢厂三车间和厚板酸洗厂房等。厂房形体巨大,个别质量优良,内部为巨大的炼钢生产机器流水线。场地内有大量的构筑物,包括铁轨、龙门吊及其附属设备,码头场地及设备,高架管道,原料传送高架通道,高架排气管道,罐体等,处处体现着现状场地特征。 场地内的植物主要可分为厂区间植物和湿地类植物两大块。厂区间的植物布局零星,整体绿化覆盖率较低,以香樟、广玉兰、女贞、水杉、雪松、悬铃木、龙柏、棕夹竹桃、棕榈等为主。湿地类植物主要分为标高较高的、以狗尾草为主的滩涂植物和标高较低的、以镳草、芦苇、河柳、构树、女贞构成的滨水植物群落,生态景观良好。 2.问题与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第一大问题,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 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是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稀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必将成为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因此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化脉络、满足多重体验需求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第二大问题,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江沿海大面积的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但是上海社会的发展使得湿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后滩的原生湿地就是这一现状的直接见证。目前黄浦江水质污染严重,水质在V类左右。严重污染的水质威胁着湿地的动植物生存。现在滩地植物群落较少,标高较高的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复习课程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聚龙山湿地生态园景观设计说明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舒适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粮食和原料之乡、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本方案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以展现农村田园风光为主题,进一步打造融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地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地原则。 2、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江口湿地历经了上千年地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地独特性,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

然生态地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三江口湿地上千年地渔耕文化、农耕文化地历史沉淀,在建设中应对湿地地原生形态尽量保护与恢复、坚持最晓干预地原则。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

上海世博会后期景观设计案例

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作品名称:上海世博后滩湿地公园 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 作品地点:上海 该设计荣获2010年ASLA唯一年度大奖——杰出项目奖

2010年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公园的规划范围是西起倪家浜、东至打浦桥隧道的浦明路沿黄浦江一侧所有用地。会后后滩湿地公园用地总面积为18.2公顷。 此方案的设计特色为“一条蓝带串起的四种文明”。其中,“蓝带”为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四种文明”为“滩”的回归、五谷禾田、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 第一大问题,后滩地区保有上海市区、黄浦江边仅有的一块天然湿地,它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脉、满足多重体验需求? 第二大问题,如何保护、恢复与重建生态湿地? 第三大问题,世博会期间人流量特大且集中,设计日流量为40万人次,高峰日流量60万人次,极高峰日流量80万人次。而场地内的合理容量在2.66万人,极限容量在3.78万人,且场地南部临接世博园区西入口人流等候广场,场地中部的水门码头是世博园南区唯一的水上门户,场地东部则联系世博园区中心绿地,如何解决世博期间人流等候与疏散问题? 第四大问题,依据世博园区总体规划的防汛设计要求,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米。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米,平均高潮位3.29米,平均低潮位1.19米,防洪标准与黄浦江水位之间的高差多达5米左右,如何解决场地千年一遇防洪标准与湿地之间的高差问题? 第五大问题,世博会期间和会后场地的功能定位发生了变化: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的世博绿地,会后则突出湿地保护、湿地生态的审美启智和科普教育等功能的城市湿地公园。如何满足会时与会后场地的双重需求? 第六大问题,如何运用现代理念和先进技术营建后滩湿地公园?

上海后滩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上海后滩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 来源 ] 中国旅游景观[ 作者 ] 佚名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 依据上海总体规划,上海绿地发展的主要内容为绿地、林地和湿地。因地制宜地保护、利用世博会会址内后滩处因黄浦江潮汐影响形成的一片天然湿地,是探索上海市中心城市发展与自然和谐共存的重要课题,为此按照“城市让生活更美好”(better city, better life)的世博主题,贯彻生态和谐,节能环保、资源整合的原则,处理好保护和利用的关系,自然湿地与人工湿地的衔接和融合成为我们此项目规划设计的依据。 设计特色 ------一条蓝带串起的四大文明 蓝带:三带一区、三场九园、步道网络形成的总体结构。 三带一区 滨江芦荻带:场地北侧是由芦苇和荻草构成的生态滨河岸线,由布道穿越,自然而亲切。

内河净化湿地带:场地中部形成内河湿地,通过过滤渗透层与黄浦江相通,建立湿地生态净化系统,将河水净化,为世博园区提供景观用水。 梯地禾田带:利用千年一遇防洪堤与湿地的5米高差,形成高差错落的梯田,植五谷与经济作物,田埂为径,辟乔木林荫空间。 原生湿地保护区:完整保留场地内滨江原生态滩涂湿地,建立湿地保护区,吸引鸟类栖息。 三场九园 三场:分别为西端“空中花园”广场(通过改选利用工业建筑形成),中部水门码头广场,东端漂浮的花园(与会展区相联系)。 九园:在场地中建立多个艺术“容器”,形成多重体验空间。 开道网络

以网络的形成构建步道系统,串联各个体验空间,形成便捷自如的人行交通系统。 四种文明:“滩”的回归、田园江水、工业遗存、后工业生态文化。 “滩”的回归:保留滩涂,湿地,回归自然,追忆渔猎文明。 田园江水:借用农业元素,体验农业文明。 工业遗存:保留工业化时代遗迹,回顾工业文明。 后工业生态文化:构建生态系统,建立多重体验与开放空间,畅想后工业时代文明。 设计应对的问题与挑战 上海世博会园区后滩湿地公园的设计面临六大问题和挑战:历经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目睹着黄浦江畔农耕经济的兴衰起落,见证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历程,注视着上海跃升为世界大都市的步伐,是一处具有丰厚历史文化底蕴的珍稀绿地。随着城市的发展,它必将成为人们追忆过去,关注现在,展望未来的体验场所。因此如何遵从生态设计原则、秉承场地文化脉络,满足多重体验需求成为设计面临的第一大问题。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种功能的生态系统,地处长江三角洲的上海,突出的特点就是沿江海大面积的滨海湿地、境内众多河流和湖泊等多样的湿地生境。但是上海的发展使得湿地生境受到不同程度的干扰。后滩的原生湿地就是这一现状的直接见证。如何保护、恢复、重建湿地生境,充分发

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分享.doc

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分享1 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理念分享 重庆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局 (2010年11月17日) 一、项目建设背景 重庆市是山城,其大小不同的溪河穿流于城市之间,也是我国著名的重工城市,是我国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城市之一,全市主要溪河中58.8%的水质达不到水域功能要求。桃花溪是重庆市主城区内最大的溪河之一,发源于中梁山,因两岸盛开的桃花而得名。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到2005年的近二十年间,两岸快速的城市化和滞后的城市建设与管理,使环境优美的桃花溪变成一条污水横流、垃圾成堆、臭气刺鼻、洪灾严重的"龙须沟",并成为祸及两岸生态环境和严重影响当地居民生活的“污水沟”。 为保留住城市内这条载满人们记忆的河流,再现昔日碧波荡漾、垂钓泛舟的桃花溪。1999年,重庆市桃花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于重庆市发改委立项,是2001年11月经国务院批复国家环保总局《三峡库区及其上游水污染防治规划》的重大项目之一,是重庆市人民政府2002年“八大民心工程”的重要内容。但是,随着桃花溪流域的城市化,没有活水来源的桃花溪在日后将难于维持。为此,市政府决定在桃花溪上游利用丘陵深沟切割的地形条件,结合污水处理厂产生的中水及地表汇水,规划修建一个占地约20hm2,蓄水达168万m3彩云湖水库,为保障水库的水质安全,并源源不断地为下游提供清洁的水源,在污水处理厂与水

库之间,水库的坝前规划建设人工湿地。重庆彩云湖湿公园从2006年启动规划设计,到今天初步建成,历经五载,一个“青山绿水、市民理想休憩地”正逐步显现出来,2009年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申报国家湿地公园,同年底批准纳入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试点。 二、湿地公园基址概述 (一)用地条件。重庆彩云湖湿地公园地貌为浅丘地貌,由两条冲沟、一个水库和坡地组成,湿地用地主要分布在低洼的冲沟内。公园东西最大长度1285m,南北最大宽度620m;公园内最低海拔高程251m,最高海拔高程309m,相对高差达58m,可规划湿地最高海拔276m。公园用地大多为菜地,部分为稻田及草坡,林地稀少,土壤为紫色土壤。公园四周高,且四面被城市所包围,从四周可俯视公园全貌,具有典型的谷底公园的地形地貌特征。 (二)水文条件。彩云湖湿地补给水源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来自于扬声桥污水处理厂及西南端生态污水处理厂生产出的中水,并向下游河道提供0.258m3/s(其中彩云湖提供0.17m3/s,其余由扬声桥污水处理厂提供)的水量。扬声桥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工业废水,每天出水量2万m3;生态污水处理厂主要处理生活污水,每天出水量1.5万m3。两个水厂出水均达到国家一级水排放标准,但仍含一定量的N、P、油类等。二是来自于地表雨水,地表汇水包括来自中梁山的水流及周边城市雨水,水质也有待净化。 三、公园立地条件与构建人工湿地公园的矛盾

湿地公园设计方案(参考模板)

1.总论 1.1项目概况 项目名称:生态园湿地公园 建设性质:新建 建设内容:湿地公园 建设规模:受污染河水处理量30000m3/d 建设总用地面积:68万m2(其中集中净化区18.5万m2) 工程服务期限:20年 1.2编制依据 (1)《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l8918—2002); (2)《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 (3)《中华人民共国水污染防治法》(修正)1996.5.15; (4)《城市污水处理及污染防治技术政策》(建城[2000]124号); (5)《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 (6)选址区域1/1000地形图; 1.3编制原则与编制范围 1.3.1编制原则 优化处理工艺方案对其投资和运行管理有着很重要的影响,必须从整体优化的角度考虑,结合当地的客观条件、河水性质及处理水的用途及相应水质要求,进行多方案比选,提出最佳的处理方案,遵守如下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关于环境保护的政策,符合国家有关法规、规范及

标准;

(2)工程设计注重本工程实际运行的灵活性和抗冲击性,提高其对水质水量变化的适应性; (3)作为环保工程,设计中应尽量减少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如噪音、臭气、固体废弃物等; (4)确保工程的可靠性和有效性,提高自动化水平,降低运行费用,选择性能优良的处理设备; (5)选择先进、成熟、节能的处理工艺; (6)节约用地,尽量不占用城市建设用地,充分考虑绿化; (7)尽量采用节能材料; (8)建筑风格简洁明快,美观大方,与厂区周围环境一致和统一。1.3.2编制范围 本方案编制范围为东莞生态园下沙湿地公园,本湿地公园主要引东引河的部分河水,对其进行处理后作为南畲朗景观排洪渠生态补水,为南畲朗下游段提供洁清水源和促进水体流动作用,具体设计内容如下: (1)湿地前处理系统,包括水解酸化池、接触氧化池和混凝沉淀池设计; (2)湿地处理系统,包括湿地进配水系统和底部汇水系统设计; (3)污泥处理系统设计; (4)景观系统; (5)配套的道路、供水、供电和管理用房等设施的设计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二〇一〇年二月二十三日 1 总则 1.1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 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 1.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 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 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 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术语 2.1湿地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海域。 2.2湿地公园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2.3国家湿地公园指依照相关程序申报,经国家林业局批准建立的国家级湿地公园。 2.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指以有效保护湿地生态系统为根本目的,通过对湿地资源的全面保护和科学恢复,开展湿地宣传教育活动,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促进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的技术性文件。 2.5功能分区根据规划区资源特征和分布情况,为实现规划目标将公园划分成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的不同地理单元,明确各单元的建设方向,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 2.6湿地率

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_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2010年上海世博会建筑 THE EXPO 2010 SHANGHAI PA VILIONS 建设单位:上海世博局设计单位:北京土人景观与建筑规划设计院 北京大学景观设计学研究院建筑师:俞孔坚、凌世红、袁天远、金圆圆、俞宏前、方渊建设地点:上海浦东,2010上海世博园设计时间:2007年1月~2009年10月竣工时间:2010年5月用地面积:14hm 2总建筑面积:2000m 2摄影:俞孔坚 俞孔坚 城市景观作为生命系统 ——2010年上海世博后滩公园 鸟瞰效果 场地原有主要构筑物(左:码头;中:防洪堤 ; 右:厂房)

后滩公园为上海2010世博园的核心绿地景观之一,既是上海2010年世博期间绿地,也是世博后上海市的公共绿地。场地位于世博园区之西端,黄浦江之东岸与浦明路之间,西至倪家浜,北望卢浦大桥,为狭长的滨江地带,总用地14h m2。场地原为钢铁厂(浦东钢铁集团)和后滩船舶修理厂所在地,场地污染严重,为典型的工业棕地,独特的区位和特殊的事件景观要求(世博生态理念展示),使该设计充满挑战与机遇,为项目的创新设计创造了条件。 1 场地挑战 作为黄浦江边的公共空间设计,场地给设计提出了挑战。 1) 严重的水土污染:场地原为工业棕地,工业固体垃圾和建筑垃圾遍地,且埋藏很深,土壤污染严重。特别是黄浦江水污染严重,为劣V类水。场地原有废弃地上被外来物种(一枝黄花)入侵,一派荒芜景象。如何改造生境,营造安全、健康的公共空间是设计面临的第一大挑战。 2) 滨江防洪:场地地势相对平坦,大部分场地标高在4m 到7m之间。现状的防洪墙为水泥硬化工程,防汛墙的设计标高为千年一遇的防洪标准6.7m。而黄浦江的平均潮位为2.24m,平均高潮位3.29m,平均低潮位1.19m。也就是说,江水与防洪堤的高差达3.4~5.5m:会时的功能定位偏向于生态城市理念的展示、安全疏散、游憩、等候等功能,会后则突出城市滨江公共绿地的功能。如何在设计时考虑相关弹 总平面(世博会中)总平面(世博会后 ) 性措施使其既能满足会时世博绿地的要求,又能方便、经济

生态园湿地公园方案设计说明

生态园湿地公园方案设计

1.总论 (1) 1.1项目概况 (1) 1.2编制依据 (1) 1.3编制原则与编制围 (1) 1.3.1编制原则 (1) 1.3.2编制围 (2) 1.4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3) 1.5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4) 2.处理规模与目标 (5) 2.1处理规模 (5) 2.2进出水设计指标 (5) 3.方案选择论证 (7) 3.1工艺方案选择原则 (7) 3.2处理工艺简述 (7) 3.2.1水解酸化池 (7) 3.2.2接触氧化池 (8) 3.2.3辐流沉淀池 (9) 3.2.4高效垂直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 (9) 3.2.5污泥浓缩与机械脱水 (15) 3.2.6快渗基本原理简述 (16) 3.3工艺方案比选 (16) 3.3.1.方案一论述 (17) 3.3.2方案二论述 (17) 3.3.3方案三论述 (18) 3.3.4污水处理方案比较 (19) 3.4污泥处理方案 (21) 3.4.1污泥处理方案比较 (21) 3.4.2污泥处置方式 (22) 3.5选定方案设计 (22) 3.5.1工艺流程 (23) 3.5.2工艺设计参数 (23) 3.5.3主要构筑物 (26) 3.5.4各处理工艺单元的去除率 (27) 4.总平面与景观设计 (28) 4.1总平面布置 (28) 4.2景观设计 (28) 4.2.1设计依据 (28) 4.2.2设计原则 (28) 4.2.3设计目标 (30) 4.2.4设计理念 (30) 4.2.5景观设计构思 (30) 4.2.6种植设计 (31) 4.2.7道路设计 (32) 4.2.8服务设施设计 (33)

现代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现代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原则 1、系统保护的原则 (1)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提高城市湿地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并防止外来物种的入侵造成灾害。 (2)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 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3)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 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4)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 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2、合理利用原则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3、协调建设原则 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4、以人为本原则

湿地公园的项目设置应满足不同人群的兴趣和需要,充分体现人类接触自然、回归自然的参与式理念。以人为本,既要考虑湿地公园的管理,又要方便游客,满足其需求,为游客提供一个安全舒适的湿地休闲环境。 5、历史文化原则 湿地是历史、文化的发源地,包括战场遗址、最早的居民点或人类移居地、重要历史研究地等。湿地公园的建设,应突出自身特点,充分利用和体现湿地的历史与文化,提升湿地公园的内涵和品位。 6、形式美感原则 湿地公园景观设计的终极目标是为了创造美的享受、实现美的审美追求。湿地公园景观要呈现出立体美感,就要求设计人员在空间比例、审美节奏、建筑色彩及植物配置等方面营造出形式美,形成富有特色艺术性的体系,并且充分利用这些物质材料的本质属性,让人们在情感上和身心上与景观产生共鸣感。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上,要善于利用景观美学创造形式美,既注重整体设计的共通感,又要着眼于局部;在周围的建筑群、雕塑等设计上要体现出时代质感和传统意境,既要有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又要敢于对现代西方艺术进行大胆尝试,以营造融合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形式美感。 7、文教娱乐原则 随着社会文化体系构建的日益完善,人们对美的要求也不仅仅是形式美的层面,而更加注重景观的内涵美。这种内涵美可以使观赏的人们的心理和行为产生积极向上的作用,以此来满足城市中的人们渴望自然、提高生活质量的要求,因而要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必须实现真、善、美的教育意义及亲近自然的娱乐意义。也就是说,现代城市湿地公园景观设计必须把握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双重原则,从国家与时代发展的大背景下,充分考虑当地的自然环境、人文背景因素等,同时要对当地文化的未来发展脉络进行分析,并且考虑到观赏人群的审美要求,体现出人们观赏湿地公园景观而进一步参与社会文化的交流的重要意义。 8、经济环保原则 湿地公园的基础设施建设应充分利用区域内的现有条件,对区域内的动植物景观规划设计应充分利用现有物种,按照生物学和景观学的原理合理设计,以减少工程量,做到经济、环保。 9、未来发展原则 (1)维护城市湿地生物多样性及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对于人为干扰而遭到破坏的城市湿地,应根据实际情况加强其恢复与修复工作。

湿地公园设计说明

聚龙山湿地生态园景观设计说明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舒适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粮食和原料之乡、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本方案将原有的自然形态和景观要素作为湿地的特色景观进行规划设计。整个规划设计在恢复、利用、保护这些景观要素的基础上,以不破坏原有生态系统为出发点,以展现农村田园风光为主题,进一步打造融保护、科普、休闲等功能于一体的生态园。 一、项目定位、设计指导思想 该项目基本定位:休闲、旅游、文化。本设计以尊重自然,保护环境的自然优先原则为出发点,并在尽量不破坏湿地资源的基础上建设不同类型的辅助设施,将物种及其栖息地保护和生态旅游、生态环境、教育功能有机结合起来,使黄河景观湿地具有主题性、自然性、生态性等特点。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地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地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地重要基础。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地原则。 2、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江口湿地历经了上千年地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地独特性,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地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三江口湿地上千年地渔耕文化、农耕文化地历史沉淀,在建设中应对湿地地原生形态尽量保护与恢复、坚持最晓干预地原则。 设计指导思想 1、整体规划设计的指导思想;

2、在保护中分阶段开发的原则; 3、恢复沙枣林区,尽可能扩大红柳林片区的原则; 4、强调生态注重湿地景观区域原始的生态功能,体现河流景观、地质地貌生态群落的多样性,做到保护与开发、整治与利用的有机结合。 5、突显黄河景观湿地万亩红柳的特色景观,以独特的人文景观、民俗风情和自然风光相结合,营造湿地景观区的深厚文化内涵。 6、突出主题,以保护自然景观、生态旅游为核心,兼有文化旅游等多功能,创造一个富有个性、生态系统完整、旅游功能完善的景观湿地区。 二、景观规划内容 我们将黄河景观湿地定位于生命之岛,一个自然自己自由的原生态栖息场所。岛是一个原生态场所,拥有自成体系的生态平衡系统和生物链,拥有繁茂的自然植被和特色的地貌文化,是黄河景观湿地设计的主题。 黄河景观湿地总体布局从设计构思出发,拓展了传统天然合一的理念,挖掘地方特色,展现岛、水、树林的主题,以自然景色为景观湿地的主调,将原有的山体地形、水系、树林加以保护、改造、整合、通过不同的手法展现岛、水、树林的概念,将整个环境融入到黄河的大背景中,表达出对岛、水、树林的追求,设计中充分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岛与水的融合,创造出了富于趣味的空间;利用移步换景的手法,以不同高差的观赏点和多条观景视线轴的设置,依据疏密有致的原则布置景观,使整个湿地景观的流线更富趣味。 1、功能结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