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纸张的基础知识
1 纸张的分类和规格
⑴分类:文化用纸(印刷用纸、书写用纸、艺术用纸);包装用纸;工农业用纸;生活用纸。
⑵规格:①平板纸:1000mmx1400mm,900mmx1280mm,880mmx1230mm,787mmx1092
②卷筒纸:以幅宽来计算,787 1092 880 1575㎜,750~850㎜
⑶丝缕性的规定:纸张的丝缕性用M表示88031230M纵丝缕纸,880M31230横丝缕纸
⑷纸张与纸张的区别:纸张厚度﹤0.5㎜,层数为一层,定量﹤250g/㎡,纸板厚度>0.5㎜,
层数为两层以上,定量>250g/㎡。
2 纸张的定量:指单位面积的纸具有的质量,又称为克重,单位g/m2。
纸张的令重:指500张全张纸的重量。
3 纸张的组成
⑴在造纸过程中,要尽可能保持植物纤维中的纤维素成分,适当保留半纤维素成分,必须
去除木质素成分。
⑵辅助剂的作用:①填料:填补纤维间的空隙,提高纸张平滑度,白度,不透明度,紧度,
增加单位面积重量。减少纸张的吸湿性并提高尺寸稳定性,改
变纸张的柔软性,吸墨性和适印性,降低纸张的生产成本。
②胶料:施胶的目的使纸张获得一定抗拒液体渗透的能力,以防止印
刷时网点扩散和书写时发生洇水,同时提高纸张的机械性能和
表面强度。
③色料:用作纸张的染色和调色。
⑶制浆:利用化学、机械或者两者相结合的方法将植物原料离解,变成以纤维素为主体的
漂白浆或本色浆的生产过程。其主要生产工序为;原料储存、备料、离解、洗涤、
筛选和漂白等。
磨木浆:用木材为原料磨解出的浆料成为磨木浆,以草类为原料的称为机械草浆。
4 涂布加工的目的:在表面存在的有纤维形成的凹凸不平和具有较大孔隙的普通纸张上覆盖
一层有细微粒子组成的对油墨吸收性良好的涂料,以便得到具有良好的
均匀性和平滑度的纸张。此外,涂布还能提高纸张的光泽度,改善纸张
的形稳性和不透明度。
5 纸张的结构
⑴氢键缔合:相邻的纤维素分子链之间通过脱水形成了氢键,使纸张获得了强度。遇水后
氢键缔合力会被破坏。
⑵纸张的特点:①具有多相复杂的结构元素;②结构元素在三个相互垂直方向上的分布各
向异性;③具有孔空隙结构;④结构元素之间存在结合力;⑤大多数纸张
的结构具有两面性。
第二章纸张的性能
1 纸张的质量指标
⑴裂断长:裂断长是抗张强度的表示方法,它是一个假想的概念,表示悬挂的纸张长度不
能承受自身的重量而自行断裂时的长度,单位为m。
计算公式:L=F/(BXW)>1800m,F为纸张的绝对抗张力,单位N;B为试样的宽度,15mm,W为试样的定量,单位g/m2。
⑵紧度:表示纸张结构的松紧程度,以每立方厘米纸张的重量表示。单位g/cm3。
计算公式:D=W/(Bx1000) ,D为紧度,b为纸张的厚度,单位为mm,W为纸张的定量,单位为g/m2。
2
⑶平滑度:是评价纸张表面凹凸程度特征的一个指标。也表示纸张的粗糙程度。
空气泄漏法测定:通常一定真空条件下一定容积的空气,通过在一定压力下的纸张试样
表面与光滑玻璃面之间的空隙所需要的时间来表示,单位为s。一般
纸在100秒以下,涂料纸在300秒以上。
2 纸张的两面性与丝缕性
⑴纸张的两面性
①形成原因:由填料与短小纤维在正反面的分布不均造成的。造纸时,纸张的正面是与
毛毯的接触面,反面是与网面的接触面。
②两面性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正面:由于沉积在网上的纸胎本身在和网一起过滤作用,细密的纸胎对细小纤维和填料粒子发生阻流和助留,所以正面填料和细小纤维留着较多,结构比反面紧密,
纸面也较细腻,平滑度高。
反面:浆料中部分填料和细小纤维将随着脱除的水流失。所以反面比较粗糙,结构也比较疏松。
③正反面的区别
平滑度: 正面平滑,紧密;反面粗糙,疏松。
表面强度:反面>正面
④鉴别方法:用硬币划一下,印痕深的是正面;用手摸;用稀碱溶液
⑵纸张的丝缕性
①纵丝缕纸与横丝缕纸
纵向:纤维排列方向与造纸机运转方向平行的为纸张的纵向;纵向伸缩率±0.5%(小于)横向:纤维排列方向与造纸机运转方向垂直的为纸张的纵向;横向伸缩率±2.5%(小于)纵丝缕纸:纸张中纤维排列与长边平行;
横丝缕纸:纸张中纤维排列与长边垂直。
②丝缕性对纸张性能的影响
a.吸湿润张性:纸张的纤维在吸湿润胀时,纤维直径方向膨润的幅度比其长度方向要大,
所以纵缕纸短边变化大,横缕纸长边变化大;
b.抗张强度和耐折度:纵丝缕>横丝缕;
c . 挺度:纵丝缕>横丝缕.
③鉴别方法:撕裂法、拉扯法、手执法、翻执法、水滴法、浸湿法、指甲滑行,机械测定。
3 纸张的吸湿性
. ⑴吸湿性的实质:纸张中的水分含量随空气中的水蒸气含量的变化而变化,即纸张具有从潮湿空气中吸收水分,同时具有向干燥空气中释放释放的能力,它包
括了吸湿和脱湿两个方面。纸张的吸湿包括极性吸湿和毛细吸湿。
⑵环境温度一定时,纸张的平衡水与空气的相对湿度之间是s型曲线的关系。在高湿度
条件下,较小的湿度变化会引起较大的纸张变形。
⑶纸张的吸湿性具有滞后效应
表现:在某一相对湿度条件下。达到平衡水的纸张若再经过吸湿,重新回到原来相对湿度的环境中,其含水量比原来有所增加;脱湿时,含水量比原来减少。
⑷吸湿是放热过程,脱湿是吸热过程,所以在温度不变的情况下,吸湿顺利,脱湿困难。
⑸吸湿性对纸张性能的影响:吸湿性会引起纸张幅面尺寸伸缩,纸边波浪形弯曲,紧边、
荷叶边等。吸湿增大,静电现象减少。
吸湿—含水量上升—纸张空隙减小--油墨吸收性下降
脱湿—含水量下降—纸张空隙真打—油墨吸收性上升
单张纸:①正面弯向反面—一般的单面脱水纸
②反面弯向正面:单面涂布纸和单面施胶纸
第三章纸张的印刷适性
1 概述
①印刷适性及研究意义
印刷适性:纸张、油墨、印版、印刷过程和印刷车间等要素,为获得最理想的印刷量
效果所必须具备的相关性质。
研究意义:不仅能改善印刷材料的适印性,也为印刷生产的数据化、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②纸张的作业适性:纸张在印刷机上能正常运行所需的各种性质,包括:抗张强度、表面
强度、伸长率、伸缩性和韧性等。
纸张的印品适性:纸张对印刷品的质量和使用目的起主导作用的性质,包括:纸张的平
滑度、白度、不透明度、油墨受容性、压缩性、弹性、伸缩性等。
2 纸张的表面强度:指纸张表面细小纤维、填料间或纸张表面涂料粒子间及涂料层与纸基间
的结合强度。纸张对掉毛现象的抵抗力便是掉毛抗阻。
掉毛:在印刷过程中纸张表面松散粒子的脱落现象。掉毛分干掉毛和湿掉毛。
拉毛:在印刷过程中,当加于纸张表面的外部张力大于纸张的内聚力时,纸张表面发生肉眼可见的脱落现象。
两者区别:①掉毛是指单纯由于润版液的湿润或机械摩擦作用就能导致纸面松散粒子脱落,拉毛必须在油墨的分离力大于纸面粒子之间的结合力才发生。
②掉毛取决于纸面的干净程度,拉毛取决于纸张的表面强度
影响拉毛的因素:①印刷速度,②油墨的流动性和粘度,③环境温度,④环境湿度,⑤印刷压力,⑥纸张本身的性质。
表面强度的表示方法:①Dennision蜡棒法(无实用价值),②拉毛速度,③VVP值。(VVP 值大,表面强度大)
3 纸张的吸墨性:纸张表面对油墨的吸着和纸张对油墨中的连接料吸收的综合能力。
吸墨性过强,印品会出现粉化(颜色密度下降),透印(网点面积容易扩大),印迹无光泽,用吸墨性较差的纸时容易出现背面粘脏。
吸墨性过小,印迹的干燥速度下降,印品易脏污和粘连(不宜堆积),在叠色印刷中(湿压干)易引起“晶化”,下一色无法叠印。
吸墨性弱,在一定程度上可得到色彩鲜艳、光泽度高的印刷品。
4 纸张的印刷平滑度:在压印状态下的纸张平滑度,即其表面在压力作用下与印版或橡皮布
上的油墨层的接触程度,是以所谓的着墨均匀性来评定的。
若印同一类产品,胶印所要求纸张的印刷平滑度可低于凸印要求的纸张印刷平滑度。
纸张印刷平滑度的表示方法:
①印刷粗糙度:在IGT印刷适性仪上测定。一滴水在纸面上印痕面积的大小为印刷粗糙度。
印痕面积越大,印刷平滑度越高。水痕面积A=0.85X L X b,L为水痕最大
长
度,b为长度一半位置上的宽带。印刷粗糙度 R=水滴容积V/(2x水痕面
积A)。单位cm3/m2。
②绝度单位粗糙度:在PPS型粗糙度仪上测得的纸张的印刷平滑度,采用空气泄漏法。
5 纸张的尺寸稳定性
①造成纸张变形的因素有:印刷时受剥离张力引起的变形,受挤压作用而引起的变形,环境
温度、湿度变化引起的变形,环境的温湿度是主要因素。
4
熟化效应:指纸张在反复的吸湿、脱湿过程中,含水量逐渐趋于稳定,对环境湿度变化的敏感性下降。
未经调湿的纸无论存储还是在印刷过程中,由于纸张的湿度与环境的湿度不平衡,必然引纸张含水量的变化,因此必然引起纸张的变形,所以纸张必须进行调湿处理。
调湿:将纸张的湿度调整到所要求的湿度,有自然调湿和强制调湿(较好)两种方法。
6 纸张的光学性
⑴不透明度的表示方法
①TAPPI不透明度:为单张纸背衬黑体时的反射率(R0)与相同点背衬有效反射率的白体
时的反射率的比值(R0.89),记作C0.89
②印刷不透明度:单张纸背衬黑体时的反射率(R0)与背衬足够厚相同纸纸层时的反射率
(R无穷)的比值。
③IGT印刷不透明度(OP):在IGT印刷适性仪上,以一定的印刷条件印刷纸样,纸样印
区反面的反射率(R p0)与未印区反面在足够厚纸层上的反射
率(R p无穷)的比值。
⑵影响纸张不透明度的因素:反射能力、测量光的波长、染料、定量、打浆与湿压、表观密
度、填料、涂蜡、浆料。
⑶光泽度:低光泽由低吸收性弥补,高吸收由高光泽弥补。
7 纸张的表面效率
⑴概念:由于纸张的吸收性和光泽度不同而影响油墨颜色的综合效应。主要指不同涂料纸
上油墨的墨色效果不同与纸张吸收性和光泽度有密切关系。
⑵表面效率的确定
①纸张的吸收性(脏污法):将过量的K&N油墨涂布于被测纸的纸张表面,2分钟后用清
洁的软布擦掉多余的油墨,在用反射密度计测量纸表面被污染处的光密度,
然后计算出被测纸的吸收性。(前后纸张反射率之比)
②光泽度的测定:光泽度测定在光泽度仪上进行,其入射光统一在75°下进行。
⑶表面效率与油墨的成色效果
色强度与表面效率成正比,色偏与表面效率成反比,灰度与表面效率成反比,色效率与表面效率成正比。
第四章常用的印刷纸
1 普通新闻纸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压缩性、较强的吸收性、机械强度低,对油墨具有较强的
受容性,吸湿性强,抗水性差,耐磨性差,遇光、遇热泛黄。
以卷筒纸为主,平板纸为辅,新闻纸以本色机械木浆为主。
使用要点:纸张进厂时,应按规定进行验收和检测;应注意纸的匀度和含水量以及存放条件;选择相配性好的油墨;必须根据纸张等级的适应性合理选择。
2 胶板印刷纸的特点:俗称道林纸,纤维组织均匀,纸面较白,平滑度高,具有良好的抗水
性,伸缩性较小,适当的吸墨性,印刷时不起毛、不掉粉,有较好的
弹性。分为单面胶版纸和双面胶版纸。
使用要点:明确纸张的等级与压光的类别,印前应进行调湿处理,选择适当的包衬,选择相匹配的油墨,控制润湿液的用量,注意纸张的丝缕性。
3 涂料纸:铜版纸,在特制的纸张表面涂布一层白色的涂料,再进行超级压光处理而得到的
纸张。根据印刷方式分。有凸印涂料纸(铜版纸)、胶印涂料纸(对胶粘剂有较高
要求)、凹印涂料纸(对胶粘剂和涂料的颗粒度有较高要求)。根据涂布量和方式
可分为,布纹纸、桔纹纸、亚光纸等。
基本特性:①平滑度大大提高,②吸墨性大大减弱,但很均匀,③吸墨性、尺寸稳定性、强度有所改善,④存在丝缕性。
使用要点:选择粘度适当的油墨(粘度相对大一些),控制油墨的固着速度(快固着油墨),适当的调整(控制环境温湿度)。
4 其他承印物
①铝箔:铝蒸着膜—印刷时张力不能太大,加热温度不宜太高
②玻璃纸/塑料薄膜:以背面印刷为主。
第六章印刷油墨的基础知识
1 油墨的组成与分类
⑴油墨的组成:印刷油墨是一种具有一定颜色的胶黏流体物体,是由色料、连接料、填充
料及辅助剂组成的均匀的混合体。
⑵油墨的分类:根据印刷方式可分为凸版印刷油墨、平版印刷油墨、凹版印刷油墨、孔板
印刷油墨和特种印刷油墨五类。
2 颜料:一种有色的呈固体细微颗粒状的物质,在油墨中主要起显色的作业,并均匀地分散
在连接料中。颜料不溶于水、油和有机溶剂(区别于染料)。颜料分为无机颜料和有机颜料。
无机颜料:耐光、耐候、耐化学性和遮盖力强,但色彩不够鲜艳,相对密度大,部分无机颜料具有一定的毒性。
有机颜料:是有色的有机化合物的颗粒物质。色彩明亮艳丽、颗粒细腻、密度小、相对密度轻、着色力强,制墨后油墨结构比较稳定,但耐性较差。
颜料的理化特性:分散度、着色力、遮盖力、吸墨量、密度、耐抗性。
3 连接料:是油墨的流体成分。印刷油墨的流变性、黏度、干燥性、成膜性以及印刷性能主
要取决于连接料。
作用:油墨中的固体成分依靠连接料的润湿作用能够在制造过程中被研细,依靠其黏度完成印刷过程的传递转移,在印品上依靠连接料的干燥成膜性使印迹形成光泽和牢度
的墨膜,而保护颜料。
分类:油型连接料(植物油、矿物油)、树脂型连接料、溶剂型链接料。
对连接料的性质要求:黏度、干燥性、碘值、色泽、抗水性、酸值、透明度、相对密度。
⑴植物油:主要成分是甘油三脂肪酸酯,简称甘油三酸酯。
碘值:用来衡量植物油的不饱和程度。不饱和程度越高,干燥性越好。通常碘值在140以上为干性植物油;100以下为不干性植物油,100~140之间的为半干性植物油。
不饱和脂肪酸:油酸(含一个双键)、亚油酸(含量个双键,非共轭),亚麻油酸(含三个双键,非共轭),桐油酸(含三个双键,共轭),蓖麻油酸(含一个双
键和一个羟基)。其中亚麻油酸和桐油酸为同分异构体。
常见的植物油:①干性植物油:含有较多的不饱和脂肪酸,在空气中干燥性较好。属于
这一类的有桐油、亚麻仁油、梓油、苏子油、大麻油。
桐油:碘值160-175,含有三个双键且共轭,干燥性强,黏度高。在加
热炼制中易胶化。桐油干燥后表面起皱,失去光泽,而且干燥膜
容易老化失去弹性。所以桐油一般与其他干性植物油共用。
亚麻仁油:非共轭双键,干燥性低于桐油,常与桐油等共用。
②半干性植物油: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较少,在空气中干燥很慢,表面不
6
易结膜,所结的膜不如干性油坚韧。豆油、菜籽油、棉籽油。
③不干性植物油:含有的不饱和脂肪酸极少,在空气中长期不能形成结
膜。蓖麻油、椰子油、花生油等。
蓖麻油:蓖麻油通过高温脱水可转化成干性油,并含有双键,干燥
性近似与桐油。蓖麻油还可用于制造蓖麻油改性醇酸树脂。
⑵矿物油:主要成分纸烃类。种类有汽油(主要成分是戊烷至十二烷)、高沸点煤油(又
称油墨油、主要成分是十五烷至十八烷,挥发性较差,具有一定的渗透性)、
机械油(又称润滑油,能与植物油相混溶,没有氧化结膜的能力,但有渗透固
着的特点)。
⑶树脂:油墨的光泽、抗水性、流变性和印刷性能主要取决于树脂的特性。
油墨中常用的树脂:⑴天然树脂:包括松香、沥青等。
松香:主要成分是松香酸,具有共轭双键。能溶于苯、酮、醇及
烃类等多种溶剂中,与植物油可以在加热的条件下融合。松香酸
中含有羟基,可以进行皂化、酯化等反应,也能发生加成、聚合
等反应。可以进行改性加工。
沥青:常溶于矿物油或苯中制造凸印和凹印黑色油墨的连接料。
但存放中容易出现胶化变稠,油墨返粗等现象。
⑵改性天然树脂:包括聚合松香、石灰松香和松香酯。
聚合松香:具有共轭双键的松香酸在一定条件下由两个
分子聚合而成,又称二聚松香。聚合松香比松香的
软化点高,不结晶、溶解性好。用聚合松香制造改
性树脂,可以提高软化点和黏度。
松香酯:由松香酸或聚合松香与多元醇经酯化形成。甘油松香
酯软化点高于松香,酸值低于石灰松香,抗水性有所
提高,但光泽度和硬度不高。季戊四醇松香酯的软化
点高于甘油松香酯、抗水性、硬度较好、墨膜的干燥
速度比较快。
⑶合成树脂:包括酚醛树脂和醇酸树脂。
酚醛树脂:一般经过松香改性来提高油溶性,还有用甘油或季
戊四醇酯化降低酸值。经松香改性、甘油酯化的酚
醛树脂具有良好的油溶性及容积释放性、软化点高
干性醇酸树脂:硬度大、光泽高,有良好的保色性和耐光性,
耐水性较差。中短油度的醇酸树脂只能溶于醇和芳
香烃溶剂中,不溶于脂肪烃溶剂。长油度的树脂具
有的脂肪烃溶剂溶解性及颜料的湿润性,制成油墨
的油墨稳定性好,附着力强。
丙烯酸树脂:色泽浅、保色性好、不易泛黄,耐光、耐热性较
强,光泽性好,几乎溶于油墨中的各种溶剂。
⒋连接料的类型:⑴油型连接料:①聚合油,②氧化油
⑵树脂型连接料:①溶解性树脂连接料,②分散型树脂连接料,③
凝胶树脂油。
⑶溶剂型连接料;⑷水基型连接料
第八章油墨的流变性和印刷适性
1 流变性的基础知识
⑴流变性:流体在外力作用下所表现出来的流动与外形变化上的特性。
油墨的流变性主要表明在剪切应力作用下,油墨流动的剪切速度与剪切应力之间
的关系。
⑵牛顿流体及流变特性
牛顿流体:以任意小的作用力加于流体之上,就能使流体产生流动,而且流体流动时的剪切速率与所加的剪切应力成正比的流体。
黏度分类及单位
黏度:流体分子相互作用所产生的阻碍其分子间相对运动能力的量度。它是油墨内聚力强弱的表现。黏度的单位Pa2s ,mPa2s,P(1 P=0.1 Pa2s)cP(1cP=
10-3Pa2s)
黏度的分类:绝对黏度(P,Pa2s)、运动黏度(m2/s)、相对黏度和条件黏度(s)。
⑶塑性流体:当流体受到外力作用时并不立即开始流动,只有当外力达到一定程度后才
开始流动的流体。
印刷中的胶印油墨、印铁油墨等均属于塑性流体。理想的塑性流体是宾汉姆流体。
假塑性流体:是指只要有应力的作用,不管有多小,均会在瞬间产生切边速率,而且随切应力的增加,其切变速率的增加越来越快。(剪切变稀)膨胀性流体:是指只要有应力的作用,不管有多小,均会在瞬间产生切边速率,而且随切应力的增加,其切变速率的增加越来越慢。(剪切变稠)
2 油墨的流变性
⑴油墨过硬、屈服值过大或触变性过大,其流变性很差,造成堵墨或不下墨。
⑵黏度、屈服值过大的油墨,或屈服值过大、黏度过小的油墨均不能形成良好的转移和扩
展;丝头过短,不能很好的扩展和转移,丝头过长,容易产生飞墨。
⑶黏度与印刷的关系
①油墨的黏度过大,容易形成飞墨现象;容易引起纸张的脱粉、拉毛或分层现象;油墨
的转移困难,墨色不均;干燥速度慢,容易出现印品背面粘脏或粘连现象。
②油墨的黏度过小,容易在纸张上产生铺展,造成印迹面积扩大,清晰度下降,降低牢
固强度和印迹的光泽度。。容易造成堆版现象。
3 油墨的屈服值和触变性
⑴油墨的屈服值:是流体(油墨)产生流动所需要的最小剪切应力。
屈服值大的油墨流动度小,油墨从储墨机构中向外传递时产生困难,容易出现不下墨现象。屈服值过小的油墨流动度大,在网线版及字线版印刷中易产生印迹铺展的现象。
⑵触变性:油墨在外力搅动作用下流动性增大,停止搅动后流动性逐渐减小,恢复原样的性
能。
触变性与印刷的关系:良好的触变性有利于油墨在印刷机上的转移,储存和运输。
4 油墨的黏着性:油墨被断裂分离时所产生的抵抗阻力的量度,又称黏性。
黏性增值 T tack=T15—T1
影响黏着性的因素:油墨层分离时的速度;油墨转移墨层厚度。
黏着性与印刷的关系:①黏着性过大,造成油墨转移量过少及油墨的分布不均匀,纸张会出现脱粉、掉毛甚至出现分层剥落。
5 流动度和流动值
8
流动度:15min 0.1ml扩展直径,250g、
流动值:0.5ml 在平行板粘度计上60s时扩展直径。
第九章油墨的干燥性
1 油墨的干燥性和固着性的概念
⑴干燥性:油墨由流体状态变为固体状态的能力。
油墨的干燥过程分为两个阶段:1 油墨由液态变为固态失去流动性和转移性,也称为油
墨的固着阶段;2 半固态油墨中的连接料发生物理、
化学反应,在承印物表面完全干燥结膜。
⑵固着性:当油墨转移到承印物表面后,随着油墨中一部分连接料的渗透或挥发,墨层成
为半固态的凝胶状态而失去流动性,固定附着在承印物表面上。
⒉油墨的干燥方式
常见的油墨的基本干燥形式有四种:渗透干燥(物理)、挥发干燥(物理)、氧化结膜干燥
(氧化聚合)、紫外线干燥。
胶印油墨:氧化结膜干燥;凹印油墨:挥发型干燥;凸印油墨:渗透型干燥
3 油墨的干燥性与印刷的关系
干燥性较小:印品上墨层的干燥速度过慢,干燥结膜时间长,油墨的渗透时间增加,连接料的渗透量增大,印迹不能形成坚固的膜,耐摩擦性差,印迹产生粉化、脱
落现象;因连结料渗透过多,印迹不能形成光亮的结膜,色彩鲜艳度不高,
容易产生粘脏现象。
干燥性过大:油墨的流动性减小,黏度屈服值增大,容易出现油墨在墨辊上的堆积、传递困难的现象,纸张易出现拉毛现象,印品上易出现墨色前后不一现象,破
坏墨辊的表面性能,影响油墨传递的均匀性。
4 氧化结膜干燥:氧化聚合,在含有干性植物油成分的油墨中,干性油能吸收空气中的氧,
发生氧化聚合反应,干性植物油分子聚合成网状结构的大型分子,干固在
印品表面。
过氧化物理论:1 诱导期,2 氢过氧化合物生成期,3 过氧化物分解期,4游离基聚合期,5 分解期
第十章常用的印刷油墨
1 凸印油墨:适用于纸张、塑料薄膜和金属铝箔。
要求:黏度和黏着性低于平版胶印油墨,具有良好的流动性。
柔性版油墨:黏度很低,0.1~1 Pa2s,流动性好。水基型用于牛皮纸印刷,溶剂型主要用于塑料薄膜、金属铝箔和复合材料印刷,依靠挥发干燥,印刷机上有
热风干燥装置。
2 快固着树脂胶印油墨
⑴组成特点:高沸点煤油占比上升,固体树脂油占比上升
⑵实现快固着的条件:低粘度非成膜物质迅速渗透。要求承印物具有选择性吸收的性能,
即滤纸效应,渗透凝固。
⑶干燥原理:以渗透凝固为主,氧化聚合为辅
⑷影响油墨固着性的因素:印刷压力、印刷速度
⑸胶版纸和铜版纸用快固着油墨铜版纸更容易干:胶版纸表面是纤维交织而成,毛细孔大
小不一,分布不均,油墨上去后被等比例压挤到纸张中,留在胶版纸表
面的仍然含有大量的油墨油,不易干燥。
⒊卷筒纸印刷油墨:渗透固着干燥
要求:干燥要快,黏度要低一些
⒋印铁油墨:在金属表面上用橡皮布滚筒转印的油墨
干燥形式:烘干加热(不渗透)
要求:耐热性好,附着性好,耐亮光性的溶解性要好,无毒
⒌凹印油墨:用于雕刻凹版印刷的油墨稠而短,以氧化结膜干燥方式为主,用于有价证券
才的印刷;用于照相凹版印刷的油墨是典型的以溶剂挥发干燥方式为主的液体
油墨。
⒍平版无水胶印油墨:要求黏度高,黏着性第,触变性大。
表面能:铝基>油墨>聚硅橡胶
第十一章印刷油墨的辅助剂
1 调墨油:分为普通调墨油和树脂调墨油
普通调墨油:0-6号0号调墨油俗称老虎膏,它的加入使油墨的黏度和稠度大大增加,增加油墨的弹性,对胶印油墨,它的加入可防止印刷过程中的油墨乳化、浮脏
和脏版现象。
6号调墨油的作用降低油墨的黏度和稠度,起稀释剂的作用。增加油墨的流
动性和展制性,也是油性胶印油墨的稀释剂。
2-5号调墨油作为辅助剂。
矿物油型稀释剂是高沸点煤油,又称油墨油。有极强的稀释作用,还能增
加油墨的渗透性。使用量过大,会造成印品产生粉化,结膜不牢固,摩擦性
下降。
树脂调墨油:主要用于树脂型胶印油墨的减黏和稀释。
⒉去黏剂:淡棕黄色软膏状体,适用降低油墨的黏性,起到去黏不去稠的作用。
主要降低油墨的塑形黏度,对油墨的屈服值和触变性影响小,不影响油墨的传
递转移。
适用范围:在印刷过程中,当油墨黏度过大,黏度适合印刷的要求时,即只产生脱粉、拉毛现象时用。
⒊催干剂:主要用于氧化聚合干燥油墨,促进油墨的干燥过程。干燥剂对油墨的干燥起到干
燥催化剂的作用。
催干机理:缩短诱导期,提高吸氧速度和比例,加速氧化,促进聚合反应。
红燥油外观为棕红色液体,加速油墨表面结膜干燥
白燥有外观为灰白色膏状体,使油墨层内外同时干燥,干燥速度比较缓和,干燥彻底。
止干剂:在油墨中与催干剂和干性植物油争夺氧分,从而使被氧化的物质得以还原,大大降低了油料中氧化物的存在量;其次,这些物质容易与分离的游离基
作用生产稳定的化合物,从而阻止游离基的链增长反应,起到延缓油墨
干燥的作用。
⒋冲淡剂:用于冲淡油墨墨色的作用
亮光浆:又称亮光剂,不但能冲淡墨色,还能大幅度地提高油墨干燥性后的光泽度。
第十二章胶辊和橡皮布
1 天然橡胶: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在外力拉升作用下会结晶。具有很好的耐曲挠疲劳性能,
滞后损失小。具有良好的气密性,防水性,但易溶于汽油和苯等非极性有机溶剂
10
中,耐油性较差。
2丁苯橡胶:由丁二烯和苯乙烯聚合而成。具有较好的耐摩擦性,耐寒性、弹性、黏着性较差。
⒊氯丁橡胶:由氯丁二烯单体聚合而成。具有较好的综合物理机械性能和特殊性能,耐油性
较好,耐寒性和储存稳定性较差,容易硬化变质。
⒋丁腈橡胶:由丁二烯和丙烯腈聚合而成。具有良好的耐油性和耐非有机溶剂性能,具有很
强的极性。在印刷工业中主要用于印刷橡皮布的表面胶层和印刷墨辊。
⒌硫化剂:在橡胶中加入硫化剂,使橡胶分子相互交联起来,形成网状结构,增加了橡胶制
品的高弹性和耐磨性,改变了橡胶的使用性能。
硫化剂主要包括硫磺和含硫的有机化合物、过氧化物和金属氧化物等。
第十三章印刷墨辊与适性
1 印刷墨辊是输墨系统中供墨、匀墨、传墨和润湿的主要构件
输墨系统由墨斗、墨斗辊、传墨辊、串墨辊、匀墨辊和着墨辊组成
软质墨辊:金属墨芯+胶料层
表面胶:丁腈橡胶
过桥胶:丁腈橡胶+天然橡胶
里层胶:天然橡胶
金属棍:碳素钢
φ<25mm 空心;φ>25mm 实心
第十四章印刷橡皮布与适性
1 着墨率=橡皮布上的墨量/印版上的墨量
转移率=橡皮布上转移的墨量/橡皮布上吸附的墨量
2 根据橡皮布的结构可分为普通橡皮布和气垫式橡皮布
普通橡皮布:实地型橡皮布,用于印刷一般书刊、画报、彩色图片和包装纸盒的橡皮布。
具有良好的弹性和瞬间恢复性,有一定的抗酸性。挤压容易产生挤压变形,
出现“凸包”现象,容易引起图文印迹或网点位移与变形。
气垫型橡皮布:气垫式可压缩型橡皮布,一般用于印制精美相册、艺术图片、美术画报、高级包装商标以及彩色报纸、期刊的高级印刷橡皮布。
气垫型橡皮布有良好的可压缩性能和良好的瞬间弹性恢复作用。
特点:具有优良的吸墨、传墨和耐抗性,对印刷版面磨损小,耐印力高,纸张剥离性好,可压缩性和瞬时复原性良好。
气垫型橡皮布和普通橡皮布的区别:在橡皮布的表面胶层的下面与第二层之间有一层厚度
为0.4-0.6的由微球体组成的微孔状气垫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