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牧童短笛欣赏课教案

牧童短笛欣赏课教案

牧童短笛欣赏课教案
牧童短笛欣赏课教案

欣赏课:牧童短笛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执教者:杨毅

音乐欣赏课教案

音乐欣赏课教案 学校莱西市成人中专授课年级一年级教师姓名刘奎华

莱西市成人中专刘奎华 尊敬的各位评委: 大家好! 我叫刘奎华,是成人中专的一名音乐教师。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职业学校《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五单元中国曲艺音乐的欣赏曲目《重整河山待后生》。 根据大纲的要求,我在音乐欣赏课教学中,把“突出审美,深化歌曲主题”这根主线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无论从课的外部模式还是内容结构都力求能体现新的教育教学思想。每个环节的设计都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突出“学生主体,教师主导”的作用,在生动有趣的氛围中学习音乐、感受音乐、表现音乐。 教材分析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由吴宇红主编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音乐欣赏》教材中第五单元中国曲艺音乐的内容,是大纲规定的重点欣赏曲目;曲艺音乐——京韵大鼓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 《重整河山待后生》是电视剧《四世同堂》的主题歌。该曲运用京韵大鼓的基本唱腔创作而成,具有浓郁的京韵大鼓韵味。歌曲旋律跌宕起伏、情绪激昂,表现了旧中国劳苦大众在日寇铁蹄下不屈不挠、不甘沦落的民族精神,欣赏该曲对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热爱祖国、热爱民族音乐文化的思想感情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作品的音乐要素及表现手法生动鲜明,有利于学生掌握必要的音乐知识和欣赏技能。 本课应训练的基本能力: 1、通过学唱名句的主旋律,提高学生的识谱试唱能力。 2、让学生为歌曲设计速度、力度和情绪的表现,及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作能力,又能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对民歌、歌剧、戏曲的学习,学生对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为学习曲艺音乐打下了良好的情感基础。 教学目标 1、德育目标 2、知识目标 3、能力目标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分析(一)

贺绿汀钢琴曲《牧童短笛》分析(一) 【摘要】《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新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它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贺绿汀;牧童短笛;分析 19世纪上半叶,西欧等国家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中国,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这种“洋乐器”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在中国推广和被应用,但却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直到《牧童短笛》的出现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了新的一页,它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西洋乐器上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本文通过对钢琴曲《牧童短笛》的分析研究,概括和总结出了作品在曲式结构、和声、复调等方面的特征,旨在帮助读者进一步学习和理解贺绿汀先生将西方音乐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的作曲技法及创作理念,并希望能对现在的音乐学习者和创作者有一定的启迪意义。 一、贺绿汀及他的钢琴曲《牧童短笛》 贺绿汀是我国音乐界中享有崇高威望、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和活动家,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等。1903年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农民兼商人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的熏陶。1931年2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理论作曲,师从黄自先生对和声、对位、曲式、配器等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宽泛,在器乐曲、合唱曲、独唱曲、电影音乐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音乐作品结构比较严谨,音乐的发展也富于逻辑性。他为近代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团体的建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4年的一天,贺绿汀先生在学校栏刊上看到一则由俄国钢琴家兼作曲家齐尔品(A·Tcherepnin,1899-1987)先生举办的“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活动的海报,喜出望外的他从此就泡在襄阳南路84号一家裁缝店的小楼上租住的屋里进行夜以继日的创作,最后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牧童短笛》(当时为《牧童之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作品带到欧洲亲自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后来在日本正式出版,使这首作品闻名国内外,也成为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中国作品之一。 二、曲式结构分析 《牧童短笛》结构简洁,为典型的三段曲式。 呈示段:(1-24小节),G征调式,C宫系统,4/4拍。共包括6个乐句,每个乐句都由4小节构成,句与句之间的音乐材料呈对比关系,主题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见谱例1)。 (谱例1) 整个呈示段速度较缓慢,旋律十分悠扬、宁静。采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一呼一应,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上紧下松,上静下动,乐节与乐句之间左右手互为补充,形成呼应性交替进行,既有密切关联,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中段(25-52小节),为“并置型”中段,采用了中国音乐中的“旋宫”手法,主调性为G征调式,2/4拍。复调音乐变为了主调音乐,音区提高,速度加快,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旋律欢快有趣,描绘了天真无邪的牧童在愉快的玩耍、嬉戏的情景。从主题材料、节拍、速度、和声调性、音乐织体和情绪等各方面都与呈示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谱例2)。 (谱例2) 中段分为3个乐句,每句4小节,系同一主题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重复,采用了动机模进发展的手法,与前一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乐段自身反复了一遍。第一句为D征调式,第二句为第一句的上五度属方向严格模仿,A征调式。第三句又为第二句的上五度属方向变化模仿,A宫调式,但只进行了两小节,因要进行乐段反复,所以在后两小节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宫调式。为

牧童短笛—欣赏教学设计

牧童短笛 ——小学二年级欣赏课教学设计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一)指导思想: 以加强学生音乐审美培养,提倡综合学科和弘扬民族音乐为指导思想,介绍分析我国民族音乐,激发学生学习民族音乐的兴趣。 (二)理论依据 根据《音乐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学生对听音乐有自己独立的见解与感受,聆听时能够作出相应的情绪和体态反应,能够在律动、歌舞表演的活动中与他人合作。 二、教学背景 (一)教学内容分析 1、体裁分析: 民族音乐是包括我国56个民族以及根据民族调式创编或改变的音乐作品,用西洋乐器演奏民族音乐作品也很常见,利用西洋乐器宽广的音域有利于演奏丰富的民族音乐。 2、乐曲内容分析: 乐曲《牧童短笛》是人音版第四册第五课中的欣赏曲,有钢琴和长笛两个版本,钢琴版本流传较广,乐曲是典型的三部曲式结构作品,由主题—发展—(扩充)再现组成,每一个乐段都有很明确的主题思想A: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上下两个声部的旋律此起彼伏,相互映衬,似一唱一和,一问一答,十分悠扬动人,宛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似见山清水秀的田野间两个牧童骑牛吹笛,怡然自得。B:欢快流畅的旋律,配以跳跃的伴奏,富有民间舞蹈的风格,犹如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嬉戏,形象地刻画出牧童的性格和喜悦的心情。频繁的转调使这段音乐具有丰富多采的变化。A':第一段主题的再现,音乐又回到了第一乐段的意境中去,它是在第一段旋律的基础上进行加花变奏而成,比第一段热烈。 (二)学生情况分析: 授课年级:二年级 由于我校是一所农村小学,离城区较远,交通不是很方便,整个班级没

有学习钢琴等乐器的同学,对于分析钢琴曲有一定的难度,但是通过聆 听,分段聆听,加上表演,我相信学生们还是可以不错的理解作品的结 构。 (三)教学方式与手段说明 通过分析歌曲的结构和每段的速度,情绪,旋律并随音乐表演出适合的场景来让学生感受学习作品。 (四)技术准备 用microsoft office powerpoint软件制作教学课件,用迅雷播放器剪辑 音频,下载水墨画版本的《牧童短笛》视频 (五)前期教学状况、问题与对策。 学生在本册书的第二课中学习过贺绿汀的作品民族管弦乐《晚会》,对本课的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亲切感,对乐曲分段的问题利用语文课文需要分段的要求来引导音乐也是要分段落的,通过引导学生乐曲有不同的速度,旋律,情绪来分清段落。 段落的分析通过聆听,分段聆听,表演来分析出不同段落的情绪,速度等特点。 三、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能够喜欢乐曲《牧童短笛》,积极地参与体验乐曲的不同段落的表演,主动找出乐曲的曲式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乐曲,体会乐曲的速度,情绪,旋律特点并总结,在表演每段的情绪中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掌握分析乐曲的方法,知道三部曲式结构的特点。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一)教学重点:知道《牧童短笛》是分三段并且每段的情绪、速度,旋律都不同。 (二)教学难点:表演是学生较难掌握的,在音乐情绪中准确的表演。五、教学过程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高中音乐课欣赏教案 授课年级: 高中一年级 课时: 一课时 主讲: 丁强 一、课题:音乐与影视 内容:1、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2、电影《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 3、电影《悍牛与牧童》配乐 二、教学目标: 1、通过三首影视乐曲的听赏自己说出各自在影片中的作用,且自己在教师引导下分析音乐表现要素更深层理解音乐作品。 2、通过对以上乐曲的感受及相关知识的了解,激发学生乐观向上、憎爱分明、热爱大自然的情感体验,培养对音乐的兴趣。 3、通过本课教学为学生提供独立欣赏影视音乐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对乐曲由感性到理性认识过程的引导 难点:《MongDong》现代派音乐风格的认识把握及对该曲欣赏兴趣的调动。 四、教学准备 VCD机、投影机及相关VCD片投影材料,录音机磁带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VCD播放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片头音乐 问题:该段音乐的风格特点,对电视画面起什么作用。 (导入语:在大家记忆中除《西游记》音乐外肯定还会有许多令同学们难忘的影视音乐,不信听我唱上一段我幼时观看过的一部电影中的乐曲片段,音乐虽不优美,但令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刻骨铭心:引出所听音乐“鬼子进村音乐”) (二)《平原游击队》中“鬼子进村”音乐片段欣赏 1、投影:该片剧情介绍 2、VCD播放该片段 问题:(1)听后的感受 (2)为何会有这种感受(分析音乐表现手段:配器、铜管乐恢宏的气势、强力度、进行曲风格) 3、比较欣赏:《樱花》与鬼子进村音乐的联系,认识音乐与画面的关系 问题:该段音乐换成日本民歌来表现刻画日本鬼子的形象效果会怎样,你们熟悉的日本民歌有哪些,请唱唱,试试,想想。 (樱花是一首抒情的日本民歌,表现日本人民对生活、大自然的热爱,日本的音乐文化是美的,而日本的侵略行径是丑恶的。语言设计:音乐其奇妙,同一音乐材料通过变换表现手段会产生不同的效果,下面的音乐更加奇妙,你们听听便会知道它的奇妙之处)

牧童短笛欣赏课教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教学教案_ 欣赏课:牧童短笛 人教版小学音乐四年级上册执教者:杨毅 课型二欣贡教溢 教学内容暑钢琴独奏曲《牧至孙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法《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了解作品的曲式绍构;作者贺绿汀& 2.通过欣赏《妆说短笛》,激发学牛学习音乐的兴趣,培养其音乐感受力° :=记忆和熟知乐曲的主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乐曲不同乐段的节奏、速度及音乐情绪的特 点Q 教学难点:采用名种教学策略”唤起洋牛的学习热怡”记忆作品不同乐段的主题。 教学方法: 1.恬境教学九运用图训、音乐、多媒体等手段创设估境*使学 牛入情.入境。 2.合作探究法*快莎教学法、宜观演示等教学方法,运用^引——滋——拓杯的课堂教学模式,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土体二发展学牛珅解片乐的能力。 教学手段:钢琴、录音带*卡片、茎媒体音像资料、教学课件 救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组织教学,师牛问好^ 2、导入新课:复习歌曲《牧亜儿导入新课 教帅:同学们,今天老帅给人家带來一首描写牧童的乐曲.这首乐曲闻名中外*是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贺绿汀先生创作的「它的名字叫《牧童飯笛》出示课题《牧童短苗》 让我们一起來听听,它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 二、新作赏析.目标落实 (一〉初次聆听.整体感知* K初次聆听歌曲 问题设逬学这首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来演奏的? 2、引出乐器钢琴”教师简介钢琴. 仏二次聆听,加深乐曲的卬線。 问题设置:这首乐曲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教帅出示课件.学生选择 (二)分段赏折,走进音乐冬 ■第一乐段赏析 ①聆听第一乐段,学牛感爱乐曲情绪? 问题设逻:同学们听听这段乐曲的怙绪是怎样的? ②指导学生视唱第一乐段主题旋律,加深印彖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

幼儿园大班音乐欣赏课教案详案《森林之王》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幼儿园音乐教案(大班) 音乐欣赏活动 森林之王

第一章:设计思路 对于大班的幼儿而言,单纯地学习唱歌,记住歌词,已经是没有难度的学习。因此在设计之初,我就萌发了设计一堂通过节奏感受音乐的音乐欣赏课程。 本课由故事引入,再引导幼儿通过对音乐的欣赏,了解到森林之王——狮子在森林中漫步的节奏感。第二步由教师的图形引导,幼儿用手打出音乐中的不同节奏。第三步分小组分发不同的乐器,让各小组通过乐器,跟着音乐,来表现教师刚才所画出的图形节奏。最后再合着音乐,所有幼儿跟着音乐节拍一起来演奏。 本节音乐欣赏课适合年龄为幼儿园大班幼儿。所选奥尔夫音乐一共分为四段。第一段为缓慢旋律中夹杂着有节奏的沙沙声,音效似串铃,表示森林中树叶被风摆动。第二段是一段类似进行曲的有节奏的旋律,音效是手鼓,表示大狮子稳重的进场脚步。第三段是与第二段相似,节奏稍快的旋律,音效是小木鱼,表示紧跟大狮子身后的小狮子进场。最后三段一起地合奏。由于现代的音乐教育已经多样化。所以单纯的节拍学习已经不能满足幼儿的学习需求。一节好的音乐课必须是复合型的。因此我设计了故事——聆听——幼儿自由想象——图形引导——节拍掌握——分组表演节奏——乐器表演节奏——合奏这样一个活动过程。

通过对这样一段奥尔夫音乐的欣赏,将音乐与故事结合,与乐器演奏结合。可以培养幼儿的节奏感,对音乐的敏感,拓展幼儿的想象力。还可以幼儿的音乐素质和审美能力。在分辨不同的声音时,还能感受节奏的不同、节拍的长短,从而作出应变,表现出音乐中所呈现的节拍。 第二章:音乐课教案 一、活动目标: 1、通过奥尔夫音乐中不同乐段的旋律长短快慢,能分辨二分音符、四分音符、八分音符的不同。 2、能够使用乐器串铃、手鼓、小木鱼,来表现不同乐段的节奏。 3、使幼儿能通过图形初步了解音乐旋律 4、培养幼儿模仿和创造节奏的能力。 5、让幼儿能感受到合声之美,培养其稳定的节奏感。 二、活动准备: 1、奥尔夫音乐《森林之王》 2、黑板一块,红黄蓝粉笔各一支,白粉笔一支 3、串铃、鼓、小木鱼若干 4、音乐《小火车》 三、活动过程: 1、入场-导入 听着音乐《小火车》,带领幼儿在欢快的节奏中跳着进场,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座位事先已围成半圆形状,黑板在圆心。) 教师:“小朋友们,刚才我们跟着跳的音乐好听吗?听到那‘呜呜呜’的声音,小朋友们知道那是什么吗?” 幼儿:“是火车。” 教师:“对啦。现在,我们正跟着小火车,一起开进了一座大森林。”稍停顿。继续说:“热闹的大森林里,平时都会有许多小动物,它们一起玩游戏,可开心了。只不过今天,不知道为什么,只有树叶在沙沙作响。小动物们全都躲起来了。小朋友们知道为什么吗?” 幼儿开动脑筋回答。 教师:“嗯,大家的回答都很有道理。可是让小动物躲起来的真正原因啊,是因为今天,我们的森林之王——狮子,带着他们的孩子,小狮子们,来森林里巡视啦!所以我们的小动物们,全都害怕得躲了起来。”教师作大狮子要吃人的姿态扑幼儿。 幼儿笑。 教师:“瞧瞧我像什么?” 幼儿:“大狮子。”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方案

音乐欣赏课教学设计方案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城关一小白晓红 教学设计思想: 信息技术运用于音乐教学之中,大大开阔了学生的音乐视野,通过生动形象的画面、言简易赅的解说、悦耳动听的音乐,使学习内容更为生动形象,图文、音视、动画栩栩如生,犹如身临其境,充分激发了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丰富教学内容,拓宽教学视野,激发学生思维,学生通过收集知识信息,增强了对知识的理解和体验性。“创造良好的艺术环境”一直是大多数音乐教师教学的重要手段。信息技术在音乐教学中的应用,使我们能将抽象的艺术环境形象地展现于学生面前。与此同时,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且知识含量庞大的学习平台,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习。 学生情况分析: 学生年级:五年级 我校从一年级开设音乐课,此时,学生接受过视唱、练耳、唱歌、律动、音乐知识、音乐欣赏的学习,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有一定的音乐感受力和表现力;思维活跃,具有独特性。 教材背景分析: 《瑶族舞曲》是人教版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音乐教材,五年级下册第二单元——“五十六朵花”中的一课。本课所欣赏是一首管弦乐合奏曲。乐曲优美,旋律流畅。生动形象地描绘了瑶族人民载歌载舞欢庆节日的动人场面,表达了人民的幸福生活和无比欢乐的心情。全曲分为三大部分,开始由轻柔的拨奏模仿瑶族特有的长鼓敲击声,在长鼓的敲击声中奏出幽静委婉的第一主题,第二部分为抒情的中板,音乐描绘抒情而温馨的意境,旋律富于歌唱性,第三大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媒体设计思路: 本节信息技术整合课,充分运用电脑及网络资源,最大程度开放课堂,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多采用学生自学,小组互学,教师导学的学生“主体发展”模式,发展学生能力,使其学会学习。教学内容为一课时,根据高年级学生对音乐作品的感知程度,以了解音乐旋律中变化的力度、速度、节奏与塑造音乐形象的关系为首要任务,通过视听欣赏与对比分析,讨论探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新理念。 根据高年级思维活跃、具独特性的年龄特点,我选择运用电教手段进行教学,通过电脑和网络,将可视的音乐影音及丰富多彩的教学游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抽象的音乐情境,以动画或具体形象的图片呈现于学生面前;能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学习,通过学生动手操作电脑(如搜索民族知识,完成冲关游戏等),使学生自主地发现、探索、获取知识,充分发挥学习的自主性、创造性、想象力,挖掘其独特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视听结合的方式下了解音乐,感受音乐,从而创作音乐。 教学目标设计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瑶族的风土人情,感受瑶族音乐特色。 2、引导学生结合音乐要素听赏音乐,引导学生想象音乐描绘的内容和场景,进一步培养音乐感受和欣赏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营造良好的音乐课堂氛围,通过聆听、模仿、讨论等多种形式,探究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及特色。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热爱祖国民族民间音乐的情趣,增强和培养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操。

听《牧童短笛》有感

听《牧童短笛》有感 贺绿汀(1903-1997)湖南邵阳县人。贺绿汀是我国音乐界中享有崇高威望、最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作曲家、教育家、音乐理论家和活动家,原名贺安卿,又名贺抱真等。1903年出生在湖南邵阳一个农民兼商人的家庭,从小就受到当地丰富的民间音乐的熏陶。1931年2月考入上海国立音乐专科学校,主修理论作曲,师从黄自先生对和声、对位、曲式、配器等专业作曲技术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学习。他的创作领域十分宽泛,在器乐曲、合唱曲、独唱曲、电影音乐等方面都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的音乐作品结构比较严谨,音乐的发展也富于逻辑性。他为近代音乐教育和专业音乐团体的建设也作出了巨大的贡献。1934年的一天,贺绿汀先生在学校栏刊上看到一则由俄国钢琴家兼作曲家齐尔品(A·Tcherepnin,1899-1987)先生举办的“征集中国风味钢琴曲”的活动的海报,喜出望外的他从此就泡在襄阳南路84号一家裁缝店的小楼上租住的屋里进行夜以继日的创作,最后以《牧童短笛》、《摇篮曲》和《往日思》三首作品参加比赛,《牧童短笛》﹙当时为《牧童之笛》﹚获得了一等奖。此后,齐尔品把这首作品带到欧洲亲自演出,受到了世界各地人们的喜爱,后来在日本正式出版,使这首作品闻名国内外,也成为音乐会中最常演奏的中国作品之一 19世纪上半叶,西欧等国家的钢琴音乐进入了浪漫主义的黄金时期,然而在中国,随着教堂和新学堂在中国的兴起,这种“洋乐器”才逐渐被中国人接受并得以在中国推广和被应用,但却一直处于萌芽阶段。直到《牧童短笛》的出现让中国钢琴音乐作品有了新的一页,它将西方的复调写法和中国的民族风格相结合,在西洋乐器上演奏出了具有浓郁的中国民族风格的音乐。 曲式结构分析:《牧童短笛》结构简洁,为典型的三段曲式。 呈示段:(1-24小节),G徵调式,C宫系统,4/4拍。共包括6个乐句,每个乐句都由4小节构成,句与句之间的音乐材料呈对比关系,主题带有浓郁的江南水乡风味(见谱例1)。 (谱例1) 整个呈示段速度较缓慢,旋律十分悠扬、宁静。采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一呼一应,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上紧下松,上静下动,乐节与乐句之间左右手互为补充,形成呼应性交替进行,既有密切关联,也形成了明显的对比。 中段(25-52小节),为“并置型”中段,采用了中国音乐中的“旋宫”手法,主调性为G徵调式,2/4拍。复调音乐变为了主调音乐,音区提高,速度加快,采用了民间舞蹈的节奏,旋律欢快有趣,描绘了天真无邪的牧童在愉快的玩耍、嬉戏的情景。从主题材料、节拍、速度、和声调性、音乐织体和情绪等各方面都与呈示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见谱例2)。(谱例2) 中段分为3个乐句,每句4小节,系同一主题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重复,采用了动机模进发展的手法,与前一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乐段自身反复了一遍。第一句为D徵调式,第二句为第一句的上五度属方向严格模仿 ,A徵调式。第三句又为第二句的上五度属方向变化模仿,A宫调式,但只进行了两小节,因要进行乐段反复,所以在后两小节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宫调式。为了与前后的对位风格统一,中段采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与持续的低音,减弱了功能进行,从速度、力度、和声调性上为回归再现作准备。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

音乐欣赏教案范文 音乐欣赏课 教学目标: 一、通过对西洋乐器的介绍,能够了解乐器的知识,掌握基础的音乐理论。 二、学唱歌曲《DO RE MI》,掌握简单的歌唱方法。 三、让学生体会音乐的美,培养学生的欣赏和审美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使学生具有感受音乐、表现音乐和欣赏音乐的能力。 教学重点:乐器知识的学习、歌曲《DO RE MI》演唱 教学难点:歌曲《DO RE MI》的演唱、打击乐的配合。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师通过吉他弹唱《雪绒花》、提起学生对课堂的兴趣。提问:刚刚老师演唱的歌曲叫什么名字?(雪绒花)、是用什么乐器伴奏的?(吉他)从而引入西洋乐器的介绍。 二、新课教授: 1、提问:西洋乐器的种类有哪些? ? 弦乐:钢琴、吉他、小提琴等 ? 管乐:小号、长号、圆号等 ? 打击乐:小军鼓、定音鼓、架子鼓等 2、介绍弦乐:吉他 细分:民谣吉他、古典吉他、电吉他、贝斯等。音色:

六线、葫芦形。 另有一点不为人知的是,吉他家族中最“贵族”的古典吉他与小提琴、钢琴并列为世界著名三大乐器 介绍管乐:小号 小号,俗称小喇叭,铜管乐器家族的一员、音色强烈、锐利、极富辉煌感,声音嘹亮、清脆、高亢,具有高度的演奏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是铜管族中的高音乐器,既可奏出嘹亮的号角声,也可奏出优美而富有歌唱性的旋律。小号使用弱音器可增加神秘色彩。小号音色明朗响亮,非常锐利。不仅可以演奏振奋人心的旋律,而且能够演奏抒情的优美乐段。因此无论是交响乐团还是军乐团或者爵士乐团,它都是常见乐器。小号的中音区与高音区是最有表现力的音区,中音区力度变化幅度最大,低音区发音软弱,可以强奏,但需要特殊技巧,高音区效果最好,但音量不很大。 打击乐:架子鼓(爵士鼓) 爵士鼓(JAZZDRUMS)起源于美国。它是一套以鼓为主的组合性打击乐器。由一人演奏始时专为爵士乐伴奏。架子鼓英文称作Drum kit 或Drum set,集合许多打击乐器为一体,基本的组合包括了大鼓(bass drum)、军鼓(snare drum)、两个中鼓(tom tom)、一个落地鼓(Floor Tom)、脚踏钹(Hi-Hat Cymbal)和两片铜钹(a ride cymbal and a crash cymbal)。 4、通过游戏、猜一猜、画一画 沙锤、响板、碰铃、木鱼。

音乐欣赏课《xx》教案

音乐欣赏课《xx》教案 《赛马》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欣赏乐曲《赛马》,用打击乐器伴奏,了解二胡这一民族乐器。过程与方法:采用导入法,提问法,师生互动等教学方法,让学生通过参与听、唱、演等课堂活动进一步感受蒙古族的风俗人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蒙古族的音乐特色,了解少数民族的风土人情,从而培养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增强民族自尊心、自强感。 教学重点: 学生通过节奏乐器或人声模仿赛马时马的声态和动作,进一步感 受蒙古族的民俗习惯与音乐风格。 教学难点: 感受律动性强的节奏型。 教具:多媒体,二胡,打击乐器 课型:欣赏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教学。 教师:同学们都知道,我国是一个由56个民族组建起来的大家庭,那谁来告诉老师都有哪些少数民族呢? 学生:族、藏族、回族、傣族 打开幻灯片……

教师:现在请同学们来听听以下的歌曲分别是哪个少数民族的。 学生:《掀起你的盖头来》族 《北京的金山上》藏族 《草原赞歌》蒙古族 老师:在这三个我们比较熟悉的民族中,哪个民族是最擅长骑马的民族呢? 学生:蒙古族。 老师:同学们对于蒙古族的了解有多少呢? 学生:…… 老师:大家都说的很好,那下面随着老师来一起了解一下吧。(打开幻灯片) 幻灯片……蒙古族民族服饰,饮食喜好,娱乐文化——那达慕大会。 老师:那达慕大会是蒙古族一项重要的传统节日活动。那达慕是蒙语“娱乐”“游戏”之意。于每年草长羊肥的八月举行。进行被称为“男儿三艺”的射箭、摔跤、赛马。(打开幻灯片,模仿游艺动作)。用时10分钟左右 二,欣赏赛马 1.提问:同学们听出来了这个乐曲是由什么乐器演奏的吗? 回答:二胡。

牧童短笛曲式分析资料讲解

贺绿汀《牧童短笛》 《牧童短笛》是我国著名的作曲家、钢琴家和教育家贺绿汀先生在新文化背景下创作的中国现代钢琴曲,刻画了完全不同于西方风格的中国田园音画,它将欧洲音乐理论与中国音乐传统相结合,呈现出独具一格的中国风格特征,并对后来的中国钢琴音乐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曲式结构图】三部曲式 A+B+A 整个呈示段速度较缓慢,旋律十分悠扬、宁静。采用的是二声部对比复调的写法,高声部与低声部一呼一应,一对一、一对二、一对四,上紧下松,上静下动乐节与乐句之间左右手互为补充,形成呼应性交替进行。 中段分为3个乐句,每句4小节,系同一主题材料在不同音高上的移位重复,采用了动机模进发展的手法,与前一段产生了强烈的对比,乐段自身反复了一遍。第一句为D徵调式,第二句为第一句的上五度属方向严格模仿 ,A徵调式。第三句又为第二句的上五度属方向变化模仿,A宫调式,但只进行了两小节,因要进行乐段反复,所以在后两小节又回到了第一句的G宫调式。为了与前后的对位风格统一,中段采用了平行的三度下行与持续的低音,减弱了功能进行,从速度、力度、和

声调性上为回归再现作准备。 再现段运用五声音阶作“加花”式的变奏,达到了“变化再现”的目的,使音乐更为婉转动人,更深入而富于动感。 《牧童短笛》的和声较多采用变格进行,甚至在乐段或全曲结束部分均采用变格终止,与旋律风格一致。中段为了与前后两段复调对比风格统一,伴奏采用平行三度下行和声音型与主持续低音写法,从而减弱调式和声功能进行,与活泼的主旋律相协调。为达到双声部对比的复调效果,贺绿汀在和声写作中构造民族调式的“复合层”,即在高低声部采用了不同的调关系。呈示段下方突出C宫调,上声部则以G徵调为主;中段第一句下方为G宫调、上方是D徵调,第二句下方为D宫调、上方是A徵调,第三句下方A宫调、上方E徵调;再现段与前面呈示段一致。这一系列被分层突出的民族调式主音,正好可以构成一个完整的五声调式音阶,使这首作品的民族音乐风格更加浓郁。《牧童短笛》中复调手法的应用更是出神入化,被称作是近代钢琴音乐在探索中国风格的复调方面取得重大进展的重要标志。贺绿汀在乐曲中巧妙的运

四年级牧童短笛

四年级)牧童短笛 【教学内容】 1、复习演唱《我们的田野》 2、欣赏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3、复习巩固口琴二部合奏曲(P23《综合训练》) 【教材分析和说明】 1、歌曲:《我们的田野》旋律,富有歌唱性,歌词也写得很出色,犹如一幅绚丽的水彩画描绘祖国山河的自然景色。此歌已教了两课时,本课时在时间和教学布置上不作重点。 2、欣赏:《牧童短笛》是一首钢琴独奏曲,它描写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放牧时的喜悦景象。欣赏本曲是本课时的重点。在时间布置上占整堂的二分之一。 音乐艺术是以音传情的艺术,欣赏教学则是听觉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有充沛的时间让同学去“听”,通过同学的听,教师的讲,以听带讲,以讲引听激发同学自然感受音乐作品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和所表达的内容,培养同学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另外,为上课时更好地利用时间,教师课前可 用空白磁带把本曲连录3—4遍。

3、口琴教学 口琴教学是我校音乐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旨在活跃课堂气氛,丰富课堂生活,开拓同学的音乐视野,培养同学的个性,提高同学的素质。本课时主要是复习巩固口琴二部合奏曲,是在同学比较熟练的基础上再扎实一下本曲的吹奏方法,本曲仿佛队伍进行曲一样,要求同学们吹奏的庄重、严肃、有力、丰满。 【教学目的要求】 1、歌曲:有表情地演唱《我们的田野》,使同学感受乐曲的情绪和思想内容,感受音乐诸表示手段为塑造音乐形象作用,激发同学体会一首乐曲(或歌曲)假如其速度、力度等发生变化,其情绪也随着发生变化的效果。 2、通过以上的演唱和欣赏,进一步激发同学热爱祖国、热爱自然的思想感情。 3、继续开展乐器进课教学,巩固口琴二部合奏曲训练(P23)要求奏准音高、吹奏的丰满,有力富有弹性。 【教学重点】欣赏《牧童短笛》 【教学难点】激发同学感受音乐作品的情绪, 理解作品所塑造的音乐形象和所描绘的内容。从而 提高同学欣赏音乐作品的能力。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祖国颂》

高中音乐欣赏课教案《祖国颂》 教学目的:结合歌曲《祖国颂》,了解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 重点难点:通过学习让学生了解哪些声部的节奏宽松、舒展,旋律起伏、跌宕?哪些声部节奏密集、紧凑,旋律线平直,同音连续重复?让学生体会和欣赏音乐中所包含的情绪及表达方法。 一、自我介绍及导课。 1、今天是我和同学们共同学习和欣赏音乐的第一课,在学习和欣赏音乐的过程中,安静应该是必须的一种条件。试想,在嘈杂的环境中有可能进行音乐创作或者音乐欣赏吗?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请同学们配合我,让我们共同创造良好的课堂环境,为我们成功的进入音乐的美妙世界创造前提条件。 2、首先老师来介绍一下什么是音乐艺术?音乐艺术是声音的艺术、是时间的艺术、是听觉的艺术、是情感的艺术。可能同学们对最后一项的感觉比较明显,是的,音乐对人们情感的影响力是很强大的,比如在我们听《义勇军进行曲》时情绪会比较激昂,听二胡演奏的《二泉映月》是心中会感到凄凉悲伤,这些都是音乐在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下面我们就来举一个例子,请同学们和我一起欣赏《祖国颂》,听听歌曲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二、授新课 1、用多媒体放《祖国颂》的音乐(欣赏一部分),对作者及背景进行介绍。 乔羽作词,刘炽作曲。原系作者1957年冬天为彩色宽银幕文献纪录片《祖国颂》(初名为《1957年国庆节》)写的两首混声合唱曲之一(另一首为《今夜到处有歌声》)。影片在1958年元旦献映后,这首歌就随之广泛流传至今。 歌曲的体裁是颂歌。颂歌是一种声乐作品的体裁,主要是歌颂祖国、英雄或歌颂作者所崇敬的人物和事物。《祖国颂》为混声合唱歌曲,旋律宽广,速度从容,气势宏伟。F大调、单乐章,分为A、B、A三个部分。 A段(第一部分),描写祖国大地山川壮丽,人民迎接社会主义时代到来的无比兴奋的心情。开头是男高音领唱和合唱形式的乐段,旋律悠长、开阔,中段有一段朗诵伴有优美动听的复调合唱,具有秦腔的某些特点,而朗诵词之后则配上了2/4拍子的曲调:“鸟在高飞,花在盛开,江山壮丽,人民豪迈,我们伟大的祖国进入了社会主义时代。”速度转快,节奏明快而富有弹性,间奏之后,进入B 段(第二部分)。 B段旋律悠扬而富有民族特色,是领唱、合唱形式。在d小调上的舒展、深情的分节歌,先后由女高音、男高音和派劳动、丰收的喜人景色。赞美了祖国各地工农业生产蒸蒸日上的情景。 再现的A部分(第三部分)是第一部的变化反复,节拍由4/4拍变为6/8拍,略去了朗诵段落,气息更为宽广,意境更为壮丽,充满了民族自豪感,反映了人民对祖国繁荣昌盛的期盼和歌颂。

音乐鉴赏课教案

音乐鉴赏课教案 【教学目标】 一、情感价值观 1、激发起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让学生能积极学习本门课。 2、提高学生对音乐的认知审美能力。 3、希望让学生通过今天的学习,更加喜欢音乐。 二、知识与技能 1、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的兴趣,以及培养学生对音乐鉴赏的思维能力。 2、了解音乐的本身与节奏之间的配合。 3、能够大胆的,富有感情的演唱一段歌曲。 4、了解本课的文本知识。 三、过程与方法 1、欣赏带有本课知识特色的音乐,用心感受。 2、通过学生之间的合作关系,分小组,讨论歌曲特点。 3、讲述其节奏特点,风格特点等。 4、让同学学习演唱一小段歌曲。 5、思考回答课后问题。 【学情分析】 一、学生的认知特征: 当下普通高中的学生对于音乐的理解不同于专业的音乐学习者,他们对于音乐文化大部分都是陌生的,只是平时自己听听歌曲或在文艺会、电视上听听音乐。所以,在音乐鉴赏课上,因多让学生用心聆听音乐,感受音乐内在魅力,让学生自己多讨论问题,讲出自己的理解,老师再加以讲解,这样也可以有效调动学生积极性。 二、学生的知识基础: 1、没有专业的音乐知识。 2、没有进行过准确的发音练习。 3、更不会对音乐有着专业性的理解和认识。 所以在给他们上课时,不能太过于要求音乐知识的学习,这样会使学生们感到枯燥乏味。本节课上,我会着重教学生们唱本课歌曲,调动学生的兴趣,让学生们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再与书本知识相结合,从而有效地传授知识。 三、学生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及“学习力”,也就是学生学习的动机与学习的兴趣。这点在课堂之中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一部分学生在学习中失去了学习动力,不仅会影

响身边的学生,更会影响课堂气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一味的自己讲课,一定要注重教师与学生的合作。 【教材分析】 一、《问》 作者:萧友梅词:易韦斋 《问》——在学生和知识分子中广泛流传。歌曲反映了人们对当时军阀统治的强烈不满,以及对国家前途的忧郁。 二、《渔阳轚鼓动起来》 本首歌是清唱剧《长恨歌》的第三乐章,它取材于历史题材。表现了叛军西犯长安边关报警的内容,更表现了在民族危亡之际,人民群众的爱国意识。 三、《长恨歌》 1、原味清唱剧,创作于1932年。 2、根据元曲《长生殿》和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长恨歌》写出的。 四、《送别》 作者:李叔同(其为李叔同先生的代表作) 是“学堂乐歌”的其中一首。 五、《竹马》 1、同为“学堂乐歌” 2、填词:沈心工 3、受其时代影响较大。 六、“学堂乐歌”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它的内容包括:富国强兵、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教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本节课运用了三首歌曲来展现“学堂歌曲”。分别是《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 【教学设计理念】 一、以学生的兴趣爱好为动力,使更多的学生了解音乐,喜爱音乐,鼓励学生大胆唱歌。 二、本节课着重于音乐欣赏与歌唱时的节奏练习,带动学生去学习音乐的内在文化。 【教学的重点与难点】 一、学唱萧友梅先生的《问》。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道理:体会对老师的尊敬与爱戴之情。 二、着重歌唱时的节奏问题,注意附点部分。 【教学方法】 一、“启示教育法”,比如可以告知学生这首歌曲的作者,平时的创作风格、创作特点,让学生猜猜这首歌的创作特点。 二、要注意与学生的交流,把文本知识与音乐欣赏结起来合教学。

小学音乐《牧童短笛》教案2

《牧童短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2、体会作品的旋律及意境。 教学重、难点 1、听辨乐曲的结构,了解乐曲的背景。 2、听辨乐曲不同乐段的情绪,了解乐曲的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小朋友们到过农村吗?谁能跟大伙说说农村是个什么样子?(学生说) 大家都说的很好!农村的风光真的是又美又有趣,今天老师这里也有一幅与农村有关的画,请大家欣赏。 二、出示图画,欣赏乐曲 同学们,今天我们欣赏的是钢琴独奏曲,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钢琴独奏曲,乐曲的名称叫做《牧童短笛》。板书:《牧童短笛》。 (一)介绍作者、作品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 《牧童短笛》的作者叫贺绿汀,他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牧童短笛》是他的代表作,作于一九三四年。《牧童短笛》原名叫做《牧笛之笛》,后来根据我国传统歌谣:“小牧童,骑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之句改为《牧童短笛》,这首作品曾获欧洲著名作曲家齐而品先生在中国征集具有中国特色的钢琴独奏曲的头奖,后来,齐而品先生在欧洲演奏过此曲,这样这首乐曲便成为闻名中外的我国优秀钢琴作品之一。《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描写的是小牧童后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全曲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接着,教师用“嗯”唱完全曲,并指出左右手弹奏的高低部。 (二)“听”完全曲 “听”后回答下列问题:《牧童短笛》,由几个乐段组成?它们的情绪怎样?(分成三个乐段)。第一乐段速度徐缓,旋律悠扬;第二乐段速度欢快,旋律流畅;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三)分段分析,分段讲解,分段欣赏

全曲第一乐段:1=G,4/4拍,这一乐段用对位手法写成,左右手各演奏一个声部,使旋律此起彼落,连绵不断,在我们面前仿佛展现了这样一个画面:一望无际,绿草成荫的田野里,两个牧童倒骑在牛背上,在田野里纵情对歌。在这一乐段里,教师要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理解乐曲所表现的内容;乐曲的两个声部此起彼落,正如两个小牧童在牛背上对歌。再播放录音第一乐段。 第二乐段这一乐段由上面的C调转到G调,由4/4拍转到2/4拍,速度明显加快,右手高音部是活泼流畅性的旋律,左手低音部是跳跃性的伴奏,构成了一段热烈、欢快、舞蹈性的音乐,与前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似乎描绘出两个牧童在田野里追逐嬉戏。在这一乐段里,教师应尽量少讲,充分启发学生想象,展开必要的讨论。通过听、讲、想、讨论,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和理解作品。对于想象丰富、发言大胆的同学要鼓励、表扬(如:有的学生认为两个牧童不是在田野里互相追逐嬉戏,而是从牛背上下来,两个人在打水仗)。这一乐段要听后再分析。 第三乐段是第一乐段的完全再现,曲调稍加装饰,使乐曲显得更加流畅、紧凑、欢快,情绪显得十分安谧,使乐曲更加充满诗情画意。最后乐声渐弱,结束在明亮的高音区,给人以诗意未尽之感。本段也听后再分析,以充分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让学生自己去理解作品,本曲所表现的内容好像又回到第一乐段:两个小牧童重新坐在牛背上吹笛对歌,并且赶着牛慢慢回去了…… (四)欣赏全曲,分段分析 分段欣赏全曲后,教师应让学生完整无缺地把全曲“听”一遍,以便加深学生对全曲(整体)的印象,这一遍,教师不能在中间做任何插话,以免打断学生的思路。 (五)讨论、谈体会 全曲已欣赏三遍,学生对本曲的旋律、节奏情绪以及作品所表现的内容已有一定的感受,这时,挤出一点时间让学生做个非常短暂的讨论以加深对作品的感受。然后,教师做个概括性的欣赏小结。(时间如允许,让学生再听一遍乐曲) 三、课堂小结 教师对本课的教学情况和学生的学习情况及课堂纪律等做个简短的小结,表扬上课表现突出的同学,鼓励上课发言不够大胆的同学,激励同学们课后多听一些音乐,多看电视文艺节目,养成经常欣赏音乐的爱好习惯,努力提高欣赏音乐的水平。

音乐欣赏《牧童短笛》教案设计

音乐欣赏《牧童短笛》教案设计 、设计思路: 1.《牧童短笛》一课蕴含丰富的人文精神和相关的艺术知识,通过对音乐、美术、欣赏、体验和创意表现,培养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对家乡的情感,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音乐艺术学习中,建立与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交融。 2.音乐和美术有许多共通的地方,借助几幅小牧童吹着短笛放牧,还有童年孩提时嬉戏玩耍时喜悦景象的组图,在教学过程中将相关学科知识进行综合连接,让学生去 “听”,去“看”,去“讲”,去体验、交流、互动,感受音乐与美术作品在节奏、色彩、情绪、旋律以及所表达的内容上的相互交融和共同点,培养学生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热爱家乡、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 1.贺绿汀的《牧童短笛》是一首短小精致的钢琴小品,它描写的是小牧童手拿短笛在田野里一边放牧,一边吹笛的喜悦景象。全曲旋律优美,形象鲜明,具有鲜明的江南地方特色和田园风味。 2.《牧童短笛》全曲为ABA再现三 段体。A段幽悠潇洒,两支结合在一起的复调 旋律,犹如两位牧童在骑牛温游,信口对吹,无拘无束。B段活泼欢愉,A段复调定法改变为和声音型伴奏的主调音乐。 三、教学内容: 1.欣赏钢琴小品《牧童短笛》。 2.创编动作感受乐曲情绪。 3.用不同色块、线段图、几何图形等来表示乐曲的乐段。 四、教学目标: 1.在“比较欣赏”、“体验”和“创意表现”的音乐欣赏活动中,让学生感受钢琴小品《牧童短笛》中栩栩如生的牧童形象。 2.能用色块、线段、几何图形表现乐曲的乐段,掌握乐曲的结构特点。 3.了解作曲家贺绿汀以及相关的音乐故事。 4.让学生在围绕人文主题的艺术学习中,建立与多门艺术学科的沟通和交融,综合发展学

欣赏钢琴曲《牧童短笛》

课题:欣赏《牧童短笛》 【教学目标】 1、通过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不同段落的情绪,初步了解乐曲的结构。 2、能够在听乐曲的同时展开联想,发展学生的音乐想象力,理解作品所表现的意境。 3、结合欣赏曲,了解曲作家贺绿汀的生平,并能能哼唱主题旋律。 【教学重点】 通过欣赏乐曲《牧童短笛》,感受乐曲两种不同的速度与情绪,以及优美流畅的旋律所描绘的如诗如画般的童年意境 【教学难点】 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意境 【教材分析】 钢琴曲《牧童短笛》,全曲共分三段。第一段犹如一幅淡淡的水墨画,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是作者童年生活的自我写照。乐曲中段是传统的民间舞蹈风格,用欢快的节奏和旋律写成。最后一段,再现第一段的主题,只是在第一段的曲调上稍加装饰,使乐曲更加流畅、紧凑、欢快。这首乐曲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我国近代钢琴音乐创作上一个具有创造性的范例。 【教学准备】 钢琴、音响设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导入语:“在进入今天的新课之前呢,我们先听一段比较熟悉的音乐,听完之后要回答问题哦!” 1、播放上节课学唱的歌曲《牧童》。 师:听完这首歌曲,大家还记得这首歌叫什么名字吗? 生:《牧童》 师:对,不错。这是我们上节课刚学过的歌曲《牧童》,让我们大家一起跟着伴奏再来唱一遍。 师:那我们今天要欣赏的乐曲,也是以“牧童”为题材的,它是一首钢琴独奏曲——《牧童短笛》。 二、讲授新课 1、欣赏乐曲《牧童短笛》 (1)整体欣赏一遍 师:请大家仔细的聆听乐曲《牧童短笛》,听完以后回答我两个问题—— 1)整个乐曲能分成几乐段?2)各个乐段的速度是怎样变化的?生:分成三个乐段,速度,慢——快——慢 师:对,同学们回答得非常正确。 (2)分段欣赏:仔细体会各个乐段的情绪,并尝试记忆第一乐段的主题旋律。 1)播放乐曲《牧童短笛》第一乐段 师:这个乐段的旋律是怎样的,给人一种什么样的感觉?让你联想到了什么样的画面? 生:旋律优美、流畅。让人联想到:“一个牧童骑在牛背上悠闲地吹着笛子,在田野里漫游,天真无邪的神情令人喜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