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论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

论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

论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
论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

论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

【摘要】作为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和手段,科学技术的作用在于满足人类实践活动发展的需要以造福于社会促进人类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进步,同时深刻地影响着社会生产方式和人们生活方式的变革。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为人类的发展给予潜移默化的影响,相比于物质层面,它带给社会的作用十分巨大。从社会具体方面来探讨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可以让我们更好的理解其内涵。【关键字】科学技术;精神;文化;社会功能

Abstract:As the tools and instruments of understanding and transform nature for human bings,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s to meet the needs of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practice for the benefit of society in promoting human social material and spiritual progress.At the same time,it have a profound impact the social production and people's lifestyle changes. Mental function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give a subtle influence for human development. Compared to the material level, it brings enormous social role.

Keys:science and technology;spirit;culture;social function

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文明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杠杆,已成为了现代生产力的主要支撑力量和推动力量,正在改变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社会发展方式。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带领人类社会一次又一次发生新的变革,往大的来说可以改变社会的发展轨迹,往小的来说,可以使每个人的人生观及价值观发生变化。无论是自然科学技术还是社会科学技术,都在人类社会错综复杂的结构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恩格斯曾称誉文艺复兴时期的那些哲学家、经济学家、政治学家、法学家是“给现代资产阶级统治打下基础的人物”,其实是他们应用社会科学技术所发挥的巨大作用,这也是社会科学技术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中所表现出的巨大的价值。萨顿也曾说:科学对人类的功能决不只是能为人类带来物质上的利益,那只是它的副产品。科学最宝贵的价值不是这些而是科学的精神,是一种崭新的思想意识,是人类精

神文明中最宝贵的一部分。如果只把科学看作物质上的东西,那么它随时都可能成为危害人类的可怕工具。

科学技术作为人类文化的支柱之一,具有超越功利主义的功能,即具有构成人世和人性本原的精神价值和超体意义。其实,培根早就认为,科学也主宰社会和个人的精神生活,使之达到理想的境界。他把科学看作是区别文明人和野蛮人的标志,指出科学能够破除迷信和愚昧,是信仰和道德的基础,有助于塑造和完善人性。这种观念一直延续到现代。现代社会中,缺乏科学技术的指引将导致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诚信的缺失,不崇尚科学,践踏自然,社会的不公等等。这些都无法靠充足的物质来解决,需要的还是科学技术带给我们的精神价值。我们应该挖掘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和人文意义。要知道,“自科学发明以来,世界上人的思想、习惯、行为、动作,皆起了一个大革命,生了一个大进步。”之所以如此,显然多半也是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使然。以哥白尼的日心说来看,科学带给人们的思维空间不再局限于狭隘的地球,而是浩瀚的宇宙世界,从科学思维的角度来思考这个世界。撇开日心说对宗教教条的冲击不谈,单单提一下它对人的心灵的震撼和精神的解放,就不能不令人刮目相看,由此可见科学对人的思想的改变如此之大。蒙田对此的理解是,这种不带偏见的宇宙观,足以粉碎人类理性的傲慢。他说:“这个不仅不能掌握自己,而且遭受万物摆弄的可怜而渺小的尤物自称是宇宙的主人和至尊,难道能想像出比这个更可笑的事情吗?其实,人连宇宙的分毫也不能认识,更谈不上指挥和控制宇宙了。”布鲁诺的看法是,哥白尼学说乃是迈向人的自我解放的决定性的一步。人不再作为一个被禁闭在有限的物理宇宙的狭隘围墙之内的囚徒那样生活在世界上了,他可以穿越天空,并且打破历来被一种假形而上学和假宇宙学所设立的天国领域的虚构界限。无限的宇宙并没有给人类理性设置界限,恰恰相反,它会极大地激发人类理性。人类理智通过以无限的宇宙来衡量自己的力量,从而意识到它自身的无限性。这两种解读乍看起来似乎有点相悖,但都道出了科学技术的无与伦比的精神功能——使人认识到自己及其理性的伟大和渺小。这只是其精神功能的一方面。对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怎么估价也不过分。因为作为人的精神产物的科学,反过来又进一步照亮了人的精神,而精神则照亮了整个宇宙。

概况起来,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可以变现为一下具体的几个方面:科学技术的批判功能——破除迷信和教条;科学技术的方法及社会功能——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思路特别是帮助解决社会问题;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促进社会民主、自由;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塑造世界观和智力氛围;科学技术的教育认知功能——训练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这些功能都是科学技术精神功能在具体方面的表现。

1、科学技术的批判功能

科学技术的发展就是建立在对迷信,教条不断的质疑批判中发展过来的,通过对以往错误的观念、错误的知识进行再更新,剔除不符合科学规律的东西,然后再被大众所接受。科学技术是迷信的天敌,教条的克星,也是人为的权威的消解剂。科学技术从诞生之时起,就担当起批判者的角色,以破除迷信和教条为自己开辟前进的道路:它既不承认神祗的权威,也不承认宗教和古代学者的权威(如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教条)。科学技术一方面可以破除科学内部的迷信和教条——曾经是生气勃勃的科学思想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成迷信和教条(如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和力学自然观)——为自身的健康发展扫清思想障碍;另一方面也破除科学外部的迷信和教条,把人们从专横的精神权威和僵化的思想枷锁中释放出来,从而发挥自身固有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功能。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虽然不断会有来自宗教或者人们固有的僵化思维的限制,但是新的事物总是会突破层层阻力到达明亮的彼岸,让人耳目一新。英国教育家托马斯·亨利·赫胥黎曾经说:“科学乃破除旧思想之健将也。”在更新思想,破除迷信方面,科学确实是一把利器,让沉寂在教条迷信背后的科学技术被人所接受。从某种程度来说,科学技术的内部史可以说是一部破除迷信、克服教条的批判史。从外部来看,西方世界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国的五四运动也是这一批判史的最好例证。五四运动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带来颠覆性的思想变革,一大批拥护马克思主义的有志青年从此走上了实践马克思主义的道路,带来了中国革命的新风貌。因此,“没有理由怀疑科学是智慧的源泉,是神秘和迷信的驱除者。”从古至今,哲学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批判功能,历史上许许多多哲学家都是通过批判他人的哲学观点来阐述自己的理念的,通过这样可以更好的被大众所知道。批判的武器是哲学,哲学批判的真义是理性和良知,哲学批判可能升华时代精

神、养就人文理念、熏陶文化品格,哲学批判在针砭时弊、繁荣学术、调适身心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科学技术作为哲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当然具有这样的批判功能。“毫无疑问,科学曾经是反对专制的迷信的先锋。正是科学使我们能不顾宗教信仰而扩充知识和智慧的领域;正是科学使人性挣脱了传统的思想桎梏而得到了解放。古老的思想方式在今天已一钱不值,这正是科学告诉我们的。科学和启蒙是一回事——即使最极端的社会批评家也相信这一点。”就连曾经的反科学批评家费耶阿本德也如此赞同科学技术在破除迷信解放思想中的强大作用。

科学技术何以具有如此神奇的威力和功能呢?关键在于科学技术的独创性和革命性。科学的思想往往是剔除旧的思维,创新已有的思考方式,因为它的新颖性以及独创性而往往受到特别的关注。凡是能够进入科学技术知识宝库的,非有独创性莫属。而独创性的东西,无一不是新颖的、前所未有的,总会或多或少地难以与现存的科学概念框架和社会习俗或传统或旧习相容。在科学发生危机时,相当多的科学人依旧墨守旧观念——要知道,即使独创性的科学技术观念,经过一定的历史时期,也会蜕变成僵化的教条乃至迷信,从而妨碍科学技术的进步。在此时,科学的批判或启蒙便应运而生,以便为新观念新思想的涌现扫清思想障碍。在对千疮百孔的旧科学概念框架修补无济于事之时,科学技术的革命就来临了——这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科学技术革命打碎了旧科学框架,引起科学技术观念急剧而根本的改造。在本质上促进了新科学技术的变革与产生,没有什么能够阻挡新技术取代旧技术的趋势。

2、科学技术的方法及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的强大魅力就在于其丰富的思想内涵,缜密的理性推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科学技术令人类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断提升,有了科学技术的支持,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少了不少麻烦。科学技术因其科学的方法和思维方式,有助于处理困扰我们的社会问题乃至个人问题,从而大大有益于人类共同体。正如皮尔逊所言:“受到科学方法训练的心智,很少有可能被仅仅诉诸激情、被盲目的情绪激动引向受法律制裁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也许最终会导致社会灾难。”有了理性的方法,就会避免因愚昧无知、冲动盲目所带来的损失。在对知识的探索中,科学的思维方式不断补充我们的思想血液。

科学技术的方法功能一个重要应用在于帮助解决各种社会问题,为人们提供多方位多途径解决各种社会问题或者是遏制其进一步发展的方法。从科学观念和技术层面为一系列的社会发展问题提供解决方案,就拿人口爆炸这个社会问题来说,人口的不断上涨,不仅给国家管理,社会发展带来不小的压力,而且也带来种种环境问题。资源不均,贫困加剧,环境恶化,这都是人口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为了解决好人口问题,我们除了从更新观念、转变思想、建立社会保障、加强法制建设等方面着力外,科学和技术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医学、人口预测和规划、避孕机理研究等属于科学的范畴,而改善卫生条件、改良供水设施、研制避孕药丸和工具等直接与科学导致的技术相关,可以说只有通过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才能更好的解决人口爆炸所带来的问题。科学技术在各行各业承担着解决棘手问题的重任,在一定程度上左右着事物的发展,为社会进步提供不断的智力支持。

3、科学技术的政治功能

世界上的政治发展无不与科学技术有着丝丝缕缕的联系,可以说科学技术的发展才导致现在的世界版图,各国因为其国家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世界政治舞台上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科学技术的竞争是确保政治生命力的一项重要选项,18世纪发生在英国的工业革命,为今后英国成为“日不落”帝国打下了深厚的基础,凭借其科技实力的提升,其政治实力也不断上升。科学技术促进了政治格局的不断变化。科技革命影响着世界政治格局,控制着一个国家主权的扩大或者弱化,科技的进步会导致国家权力的转移和制约,国家层面的安全时刻与科技进步相联系。另一方面,科学技术作为知识体系、研究活动、社会建制、技术创新的科学,在诸多方面都与以民主和自由为特色的现代社会和谐一致的,并有助于社会民主和自由的健全发展。科学技术推动着社会民主政治和社会政治制度的发展,使社会政治活动更加多样化。科学界也广泛地进入到政治体系中来,在决策中发挥重要作用。科学技术“成了任何政治战略决策的依据,使政治决策合理化、科学化、合法化,从而也避免政治决策的盲目性以及由此所带来的一些不必要的社会冲突,这也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政治科学化的趋势”。科学技术的发展能让公民更好的参与到政治生活中,更好的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自己的意见,进而确保社会的自由与民主。众所周知,民主政治的真正目的是自由,而科学技术发展的目的、

前提、过程、结果、方法和精神无一不是自由的。在这一点,民主与科学技术可谓殊途同归、相得益彰。民主和科学作为人类的两大思想发明和社会建制,其最高的价值恰恰在于把人导向自由。更何况,“人存在的本质就是自由”,“人注定是自由的”(萨特),在这种意义上,人的存在、民主和科学的存在本质上是同一的,民主和科学的价值和意义即是人的价值和意义。科学技术的发展也是同人的发展是一致的,也是为人类服务。

4、科学技术的文化功能

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在文化方面的表现在于其树立人的世界观,提供丰富的智力元素,营造良好的智力氛围。科学技术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提供多样化的文化生活。通过科技,越来越多的人懂得了如何去生活,如何更好的适应这个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文化功能在于告诉我们宇宙或自然界是什么样子,乃至为什么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其他样子,它让我们了解我们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世界中。技术最重要的文化功能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实现内心想法的种种工具。两者结合起来为人类社会文化生活提供丰富多彩的内容。科学技术在不断的丰富我们的文化生活,塑造文化氛围。例如,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人类可以借助于现代化的科学技术手段对古建筑进行保护、修缮和复制,各种珍藏的古籍可以得到复制。埋藏于地下的各种文物可以得到很好地发掘和保存。现代技术工具和技术手段可以把各种稀有的古迹、遗物生动而形象地呈现在当代人面前,传统文化能够廉价方便地得到传承和再现。人们可以借助现代技术工具、技术手段对早期人类历史、人类文化演进的历程进行相对真实的研究。汉字激光照排技术使我国出版业迎来了光和电的新时代.人们可以利用微缩照相、电子模拟绘画、复制等技术把古典文学艺术作品真实地再现于世人面前,人们只需花少量的时间、精力和物力就可以领略到数世纪以来人类创造的文化精华。印刷术、激光打印技术、汉字输入技术,让人们告别了单纯依靠手书的历史,极大地方便了人们的文化创作和科学研究。材料科学、光学技术的进步,使大量电子读物得以出版,电子图书馆也悄然兴起.文化积累和存储量也远远超过传统的图书馆。信息网络化还为各种思想文化的传播提供了更便捷的渠道。大量的信息通过网络伸入到社会的各个角落,成为当今文化传播的一个重要手段。人们可以借助于空间卫星和网络技术在全球进行快捷低成本的文化交流与传播。通过现代技术手段,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也得

以走向世界,让它成为人类共享的精神财富。从丰富发展文化的手段与方式来看.科学技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邦格理直气壮的断言看来并非言过其实:“科学借助它的精神力量和物质成果,开始占据现代文化的中心。”

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在文化方面的变现还在于另一点,给人以美感和美的愉悦的功能,提高大众的审美情趣。科学技术带来的美是独具一格的美,在理性与思辨的基础上带给科学家理性的光辉。科学是理性的诗歌,抽象的绘画,符号的音乐。的确,科学技术像艺术一样,也充满美妙的想像、斑斓的色彩及和谐的旋律。大凡科学大家,在科计发明中都有体验到科学技术的美的魅力和由此而引发的审美感的强烈震颤。彭加勒对此深有体会:“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家,尤其是数学家,他在他的工作中体验到和艺术家一样的印象,他的乐趣和艺术家的乐趣具有相同的性质,是同样伟大的东西。”对科学的审美和鉴赏不只是科学家共同体的专利,一般人在学习和钻研科学技术时也有可能获得科学美的体悟。在学习平面几何时,你难道没有为欧几里得体系的逻辑之美而震撼?在接触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麦克斯韦电磁方程式和爱因斯坦的质能关系式时,你难道对在十分简单、对称、优美的公式中涵盖的深奥的宇宙秘密无动于衷?此时,我们像科学家一样,也被科学美俘获,融化在美的极乐世界中——这是一种多么崇高的精神境界!我们可以享受这种科学技术带来的美的震撼。

5、科学技术的教育认知功能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教育,而现代化的教育都是以科学技术为基础的,历史上众多的科学家发明家们为开创自己的科学天地付出大量的努力,也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宝贵财富。科学技术教育能够训练人的心智和提升人的思想境界,提升人的认知能力,懂得怎样去面对这个世界,解决各种不同的问题。早在科学的萌芽时期,大哲学家柏拉图就洞察到科学的教育功能:“算术能唤醒天性懒散、迟钝的人,使他们善于学习、记忆并精明起来,借助这种神奇技艺的帮助,他可以远远超过他的天资所能达到的境地。”在近代科学诞生之后,人们更为清醒地认识到,科学在训练心智、陶冶性情、提升精神境界诸多方面都扮演着独特的角色。这种独特的角色任何其他事物都取代不了,科学技术带给人的是一种全新的对于世界的理解,会让人有豁然开朗的知识体验,通过不断的接触,逐渐的整个人的精神气质,道德品行也会随之变化。丁文江的一段话可以很好的阐述科学技

术的教育功能:“科学不但无所谓向外,而且是教育同修养最好的工具,因为天天求真理,时时想破除成见,不但使学科学的人有求真理的能力,而且有爱真理的诚心。无论遇见什么事,都能平心静气地去分析研究,从复杂中求简单,从紊乱中求秩序;拿论理或逻辑来训练他的意想,而意想力愈增;用经验来指示他的直觉,而直觉力愈活。了然于宇宙、生物、心理种种的关系,才能够真知道生活的乐趣。这种‘活泼泼的’心境,只有拿望远镜仰察过天空的虚漠,用显微镜俯视过生物的幽微的人,方能参领得透彻,又岂是枯坐谈禅,妄言玄理的人所能梦见。”同时科学技术在人的认知方面也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对科学技术的改造和发展,人类从中提高了自身的认识理解能力和智力水平。从科学技术自身方面来看具有非常强的认识功能,而这正是人类在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获取的成果,同时也为人类在拓展和提升认识能力上开创了新的方法。科学技术的进步,进一步提升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且为改造自然界提供了更加方便有效的工具。科技进步在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对社会以及思维的认识上提供了基本的科学方法,也为科学技术在认识上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有效的科研手段。

以上便是科学技术的精神功能在具体方面上的体现,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科学技术为世界带来的作用。它给人带来的更多是精神层面的财富,而不是物质。这五个方面也能很好的说明科学技术在精神层面带给社会的意义。在精神层面的巨大作用给了科学技术强大的实力,它可以创造丰富的精神世界,缔造美丽的文化景观,被人津津乐道的生活方式。科学技术无不在每一个生活的细小环节给予我们帮助和快乐。人类社会发展在科技的推动下不断向前,人类的精神追求也不断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挑战也摆在未来的人类发展过程中,只有更好的利用科学技术,合理的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才能实现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地球的和谐向前。总得来说,科学技术提供的是一套方法,一种思维,一剂良方,虽然针对的事物不同,但其本身的科学理论,技术效果是最根本的。这五个具体体现只是其根本的外在表现。科学技术在精神功能的魅力会越来越大,越来越被社会所接受和吸收。无论我们发展到什么地步都不能离开科学技术带给我们处理问题,解决人生难题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周昌忠.培根的科学技术社会理论,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第18卷(1996),第4期,第33~38页。

[2]. 任鸿隽.科学与社会,上海:《科学》,第30卷(1948),第11期。

[3].梁启超.科学精神与东西文化,上海:《科学》,第7卷(1921),第9期。

[4]. 俞丽君、余发良.科学技术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理论月刊(2013),第04期.

[5].廖志鹏、廖新梅等.论科学技术的社会价值和功能,科技和产业(2011.03),第3期.

[6].张志鹏.论哲学的批判功能.理论探索(2001),第4期.

[7].金丽辉.论科学技术的人文价值及其实现.渤海大学.

[8].杨如鹏.论科学技术与精神文明.科技进步与对策(1997).第14卷第5期.

[9].童红.科学技术与社会问题.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1).第2期.

[10].李醒民.科学的自由品格,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第26卷(2004),第3期,第5~7页。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试论科技与审美的关系 ——以IPHONE手机为例 关键词:苹果iphone 科技设计审美 正文: 首先阐明一个立场:我认为科技的发展是以人的意识为主导的。因此科技与审美的关系,我认为是科技发展的方向受到人们审美观念的影响的。而苹果公司之所以在商业上取得极大的成功,与其重头产品iPhone的热销离不开。iPhone有着出色的工艺设计,人机交互界面也极富美感,整体使用体验非常良好。堪称是用尖端科技制造出的艺术品。 一、产品分析 历代iPhone的机身设计与同时代产品相比,都堪称惊艳,从4代开始,玻璃面板与金属边框的经典元素成了手机科技感时尚感的代表,无论是触觉还是视觉,前后一致的玻璃面板能给人带来一种对称、协调的感受,而对称性正是美学的经典原则之一,玻璃面板也颠覆了我们对玻璃材料脆弱的概念,使手机带了一丝灵动的感觉。最值得称道的应该是iPhone 的home键设计,一个按键结合触屏颠覆了手机出现以来以键盘为主的操作方式,点、划、触摸的操纵方式也更贴合人性,因此iPhone也是一只贴合人性的手机。父母辈常见的情况是新潮电子产品不知如何使用,于是站在了便捷生活的门口进不来,iPhone的简单易用的操作方式,将一大批不适应复杂高科技产品的人们引进了移动生活的大门①。 作为一个科幻爱好者,众多科幻电影中出现的触屏操作设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星际迷航》舰长主控台,《现代启示录》汤姆克鲁斯的腕上PDA,《时空通缉令》李连杰的触屏时空穿梭机,炫酷的触屏操作方式给幼时的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当nokia5800作为第一代触屏机出现在我们生活中,我感觉到多大不同,只是将按键显示在屏幕上。当iPhone3出现在我的视野中,我才觉得科幻设备正在一步一步走进现实。科技能令人们审美观发生改变,而审美观也能指引科技发展的趋势。 二、科幻走进现实 近年来触屏已经一步一步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在科幻作品中,已经不能单纯用触屏操作方式体现超前的时代感,于是又出现了全息显示、3D投影、虚拟现实等超时代的技术,这些技术将人与信息互动带入了一个更人性化、直觉化的时代。iPhone虽然没有上述令人几欲混淆显示与虚拟的功能,但却在人机交互上作出了大文章,操作时简单便捷不多赘述,想谈谈从拟物发展发展成现在扁平化的应用图标设计。扁平化设计和拟物化设计并非是两种完全对立的信息呈现手段。苹果之所以形成了如今的界面风格,是因为史蒂夫对低学习成本的极大的重视,因而才会在界面中大量使用隐喻和模仿;而如今的扁平化设计也没有脱离这个根本的轨道——Win8 依旧在使用隐喻和模仿的手段增强每一块“磁贴”的“功能可见性”,只是没有了精致繁复的细节。对,以上其实是主要关于图标设计而言的,那么对于界面其他元素,如按钮、信息文字等,扁平化设计能成为未来趋势的原因,也不是什么“拟物化设计的没落”、“审美疲劳”之类的原因(如果是这种原因,那么这其实只是一种彼此的更迭,更像是西方设计史里的各种流派的兴衰,只是能够各领风骚数年而已),而在于,只有充分简洁的界面,才能够适应未来的终端碎片化、界面碎片化。简而言之,就是越来越多的将丰富的信息尽量压缩进简洁的表达方式中,无论是包豪斯式外观设计风格、简易的操作逻辑,扁平化的图标设计,都体现这这种思想②。 还有不得不提的siri。Siri是苹果公司在其产品iphone 4S上应用的一项语音控制功能。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从材料技术领域论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对人类社会生活有巨大影响,而且这种影响随着历史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大,每一次科学技术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人类思维方式的深刻变革,并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进步发展。而另一方面,社会活动对科学技术的制约作用也不容忽视。在我看来,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之间是一种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关系,即从整体上看二者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作用。 一方面,科学技术能对社会活动产生重大影响。首先,科学技术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它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使生产过程自动化程度提高,促进了劳动力结构向智能化趋势发展。它也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促使产业结构发生变革,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其次,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现如今的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学习已日益成为人们生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为人们全面自由的发展创造了更多的机会。最后,科学技术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变革。使人们能用新的知识理论结构和社会组织结构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以材料技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为例,材料是人类生存和生活必不可少的部分,是人类文明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直接推动社会发展的动力。材料的发展及应用是人类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里程碑。没有材料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人类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繁荣。从人类历史发展进程上看,某一种新材料的问世及其应用,往往会引起人类社会的重大变革。在群居洞穴的猿人旧石器时代,通过简单加工获得石器帮助人类狩猎护身和生存。而随着对石器加工制作水平的提高,出现了原始手工业如制陶和纺织,于是人们进入了新石器时代。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人类又进入了青铜时代,那时人类能冶炼青铜以及更多的金属,这些金属不仅能用来制造更锋利的刀、箭,并且还能用来制造锄、犁,这些工具的发明和制造又大大推动了种植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随后炼铁技术的发明和应用更是以铁矿石的广泛分布性和易于制作性决定性的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之后钢铁、水泥等材料的出现和广泛应用,使人类社会开始从农业和手工业社会进入工业社会。而工业社会的四次科技革命更是无法离开材料的有力支持:18世纪70年代,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的科学技术革命推动了西欧国家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它使机器代替手工劳动成为可能,促进了人类社会的进步。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力的发明为标志的第二次工业革命使电力取代蒸汽机成为新的动力,不仅使原来的重工业部门有了重大的发展,而且还推动了一系列新的工业部门的建立。20世纪中期以来,在世界范围内兴起了一场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它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领域的变革,而且也影响了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使社会生活进一步发展。第四次科学技术革命是20世纪80年代出现的,它以信息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海洋工程等高科技的出现为标志,推动了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形态向信息社会或知识经济形态的过渡。由上可见,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从原始的刀耕火种到现在的信息社会,科学技术给了人类社会无比强大的推动力。 在看到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积极性的推动作用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意识到科学技术就像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够造福人类也可能在一定条件下对社会发展带来消极后果。以材料技术为例:在现实生活中,有些塑料制品被广泛使用,它既方便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又令人头痛。现在在垃圾堆中的废弃塑料制品越来越多。由于这些塑料制品是合成高分子主链构成的,结合得十分牢固,又非常稳定,耐酸碱性又高,且不蛀不霉,即使把它们埋入地下,上百年也不会腐烂。因此,它们已成为严重的“白色污染”,对我们的身体健康和环境保护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受到了社会活动的制约,科学技术是在由各类社会活动和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论科学技术的文化计量 摘要:文化的进步要求,必须对全部科学技术及其应用进行文化价值的衡量和计量,是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所需,也是科学计量学的重大课题。本文是就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计量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就如何加强计量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核心内容经行阐述。 关键词:科学技术文化计量措施 引言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更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面对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进一步挖掘计量文化内涵,加强计量文化建设,已经成为了时代发展的需求。 1 中国计量文化的博大精深 中国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其中也包括了具有东方文化的特点计量文化,中国的古典文学、音乐和计量单位结下了不解之缘,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已经产生了音乐。音乐中的音调等规定称为“音律”在儒家经典著作之一的《尚书》中有记载,舜继承帝位之后,到各地巡视,他来到泰山下的岱庙,为了安抚百姓,协同四季之日月,统一了律法,又下令统一了音律和度量衡。把度量衡和音乐中的音律联系在了一起。可见音乐和度量衡关系的密切。基于中国的文化特点,许多典故被概括为成语,与长度单位有关的成语有:鼠目寸光,毫厘不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失之毫厘差之千里、入木三分、一落千丈千里、迢迢一日千里等与其他计量单位有关的成语有五光十色、分秒必争、五彩缤纷一刻千金等。唐代的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唐诗中涉及计量单位的为数众多。李商隐的《无题》: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白居易的《卖炭翁》:一车炭重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计量单位的妙用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唐诗增色不少。如果说中国文化是一棵耸入云天,熠熠生辉的巨树。那么计量文化就是它充满智慧的一个枝杈。在学习计量知识的

崇高:金庸小说的美学追求

《前沿》 2009年第3期 崇高:金庸小说的美学追求 陈夫龙1 庄爱华2 3 (1、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2、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 济南 250014) [摘 要]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金庸在殖民地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 精神的大旗,把崇高作为自己的精神坚守和小说创作的美学追求,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探讨金庸小说与崇高的关系,对于二十一世纪我国的文化重建和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金庸小说 崇高 美学追求 文化重建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9]3—0166—03 一崇高作为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是文学追求的至高境界。文学的终极目的在于对人类生命价值和生存意义的追问与探求,以促进人类自由、和谐、全面发展,从而实现人类的精神超越与自我完善。在某种意义上,崇高是文学展现的精神境界的极致。然而,在文学发展的某个特定阶段,由于时代精神气候的影响,有些作家逃避使命,视人类的精神向度而不见,对时代的冲突与变革麻木不仁,消解崇高,调侃信仰,最终以放任的逃遁与媚俗的沉溺泯灭了人类赖以前行的精神尊严,从而导致“崇高”的主题意蕴和美学形态逐渐消隐。从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之交社会转型期以来的我国文坛就呈现出这样一种现象,崇高被一些具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倾向的作家作为自己创新过程中应该加以“消解”、“躲避”的对象而显得落寞。 金庸小说创作发生于香港殖民地文化语境中,同样也受到市场经济大潮的猛烈冲击和消费主义文化的诱惑。他选择武侠小说这一传统的通俗文学文体作为精神存在方式和自我表达机制,虽然最初的创作也有促销《明报》的商业动机,但从整体上看,金庸并没有走向媚俗,其小说文本也没有极力追求感官刺激和本能发泄的低俗内容,而是秉持着一个作家的良知,在偏离大陆母体的英属殖民地香港一隅,坚持本土文学创作,以现代意识对传统武侠小说 进行了审美改造,在物欲横流的文化语境中高扬人文精神的大旗,将自己的文化人格注入小说文本的血肉之中,讴歌与礼赞了侠义精神和人间真情,表达了对社会、历史、人生、人性的真知灼见和人文关怀,在文学精神上实现了超越与飞升,从而体现出崇高的精神价值和美学风范。 本文以金庸小说为个案,旨在借其“崇高”的光辉烛照当下文坛的低俗与堕落。根据论述的需要,有必要对“崇高”作出专门界定。我们知道,金庸是在商业气息浓重的殖民地文化语境中,在《明报》创业举步维艰的状况下,因偶然机缘从事武侠小说创作的。金庸小说虽然产生于香港商业化环境中,但没有许多旧武侠小说及一般通俗文学那种低级趣味和粗俗气息。它不仅有神奇的想象、迷人的故事,更具有高雅的格调、深邃的思想,通俗而不媚俗。他的小说武侠其表,世情其实,通过对众多武林人物的描绘,深入地写出了社会与历史的世态人情,体现出丰富复杂的现实内容、文化内涵与哲理意蕴,特别是塑造或赞美了郭靖、乔峰、袁崇焕、杨过等这类为民众利益献身的“中国的脊梁”式的人物,弘扬着中华民族的凛然正气!尽管有论者把金庸小说的主人公按照人格类型分为儒侠、道侠、佛侠、浪子、小人五类,其形象塑造的发展轨迹为侠———非侠———反侠,其性格发展特征是共性渐消,个性渐 涨;侠气渐消,邪气渐涨;神性渐消,人性渐涨。[1] 但却无 ? 661?3[作者简介]陈夫龙(1975-),山东枣庄人,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博士,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与文化。 庄爱华(1974— ),女,山东莒南人,山东经济学院财政金融学院讲师,硕士,主要研究中国现当代文学。

最新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最后通过影响思维主体和思维工具,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积极作用,然而,任何事物都存在两面性,以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是“天使”,也是“魔鬼”,既可以为人类造福,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在科学技术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和社会活动,它是在人类实践基础上产生的,又反过来影响着人类社会。正如马克思“把科学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在历史上起拖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科学和技术又有所不同。 科学是一种精神活动现象,属于意识形式范畴,它是人们对客观世界规律的理性认识;技术是科学技术在生产过程的应用,它是人类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过程中积累的经验、方法、技巧、工艺和能力等的总和,是物化的科学。两者之间又者密切的联系,但二者又有明显的区别。从19世纪开始,特别是在当代,科学革命和技术革命的联系日益密切,科学革命与技术革命已经一体化。“科学技术革命”反映的正式这一崭新的社会现象。但是,科学技术是“天使”,也是“魔鬼”,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 一.科学技术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 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8世纪,从英国发起的技术革命是技术发展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它开创了以机器代替手工工具的时代。1733年,机械师凯伊发明了飞梭,大大提高了织布速度,棉纱顿时供不应求。1765年,织工哈格里弗斯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大幅度增加了棉纱产量。不久,在采煤、冶金等许多工业部门,也陆续有了机器生产。1785年,瓦特制成的改良型蒸汽机投入使用,提供了会更加便利

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浅析科学与美学的关系 张晓宁12181142 摘要:通过分析汉宁森的PH灯,格尔齐奇的chair one等经典家具设计案例,探讨科学与美学的关系。充分认识理解它们在设计生产中的重要性,及如何协调其关系。 关键字:服务;支持;协调 科学是指由权威人、组织和机构经过实践、论证所得出的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数据,并通过一系列技术完善、确认、推荐、宣传、传授和捍卫的一种广泛领域的思维学术。亦指人类为了论证自然现象、文艺学术、宏观发展而造就的一个具有广泛领域的综合性学术名词。从美学诞生至今,关于美学的定义可谓是众说纷纭。归纳起来,主要的定义有五种:美学是关于美的科学;美学是艺术哲学;美学是以审美经验为中心研究美和艺术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对美学词汇进行语言分析的科学;美学是关于审美价值的科学。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庄子知北游》)。我国哲人在两千多年前就把原天地之美和达万物之理并举为圣人的两大使命。用今天的语言表述,前者研究美,归于美学领域,后者研究真理,归于科学领域,两者都为人类文化宝库创造了斑驳灿烂的财富。西方早起的哲人也留下相仿的记录。绵延两个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不少人都热心研究天文学、数学、物理学,追求达万物之理。他们在观察研究中发现,天体间存在着数学比例关系,构成了宇宙和谐之美。 黑格尔曾经对美学做了这样的界定,他说:美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广大的美的领域,说得更精确一点,它的范围就是艺术,或者毋宁说,就是美的艺术”。鲍桑葵也持类似的观点,他说,“正像在一般地谈到现实世界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科学所揭示的世界一样,在一般地谈到世界上的美的时候,我们实际上是指艺术所揭示的美。”这样一种学术传统,显然非常不利于科学美学的成长和发展,因为它很可能被边缘化,甚至不被所谓正统的美学所承认。的确,科学中的美和美感与艺术中的美和美感有着很大的差异,例如,艺术中的美往往是直观的,而科学中的美则是抽象的;艺术中的美感往往停留于感性层面,而科学中的美感则进入理性层面;艺术中的审美经验往往比较“通俗”,容易为大众所接受和认同,而科学中的审美经验则比较“深奥”,需要经过专门的训练和培养才能认识和体验到这种美。 科学是服务于美学的。同时美学也离不开科学的支持。 丹麦著名设计师汉宁森被誉为丹麦最杰出的设计理论家。他于1924年设计的多片灯罩灯具是他的成名作品,这件作品于1925年在巴黎国际博览会上展出。获得很高评价,并摘取金牌,这种灯具获得"巴黎灯"的美誉。汉宁森的一生都保持了“巴黎灯”的精妙设计原则。这种灯具后来发展成为极为成功的“PH”系列灯具,至今畅销不衰。“PH” 灯具不仅是斯堪的纳维亚设计风格的典型代表,也体现了工业设计的根本原则:科学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一方面, 从科学的角度,该设计使光线 通过层累的灯罩形成了柔和均 匀的效果(所有的光线必须经 过一次以上的反射才能达到工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

论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的互动性是推进科学发展必须面对的基本问题、核心问题,也是实践中必须解决的难点问题、关键问题。科学发展的含义,既包括我们对于事物矛盾运动和转化的哲学认识,包含对事物之间普遍联系规律与相互影响的正确判断,也包括提高自身适应环境、变革事物与促进和谐发展的功能,提高自身存在的价值。发展离不开人,人是决定性因素。必须注重人的发展对于科学技术的推动作用,以及发展的人对于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影响。 人的问题是最根本的问题,我们发展一切的目的是为了人,发展的成果最终要由人民共享。在人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在极大促进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深刻改变人类物质生活方式的同时,也在深刻改变人类的精神文明和价值观念。与此同时,现代科技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环境、伦理和社会问题,迫切需要人文规范,以消除其负面影响,更好地促进人的自由和全面发展。 本文深刻首先分析了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即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科学技术是人的能力形成的基础、科学技术是人的生存条件改善的依托。接下来本文深入阐述了科学技术对人类自身以及生态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及后果。同时,人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发挥着巨大影响,首先人的发展的需要及其实践活动是推动科技进步的动力,其次人的发展是科技变革的决定性因素,最后人的发展是科技进步的价值尺度。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了实现科学技术与人的发展之间良性互动的途径,也就是首先要全面关注人类发展的向度;其次要使科学技术与人文相融合;最后要建立健全的科学技术评估体系,完善社会制度,使科技进步成为有利于所有社会成员发展的人类成果。 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作用 1.1科学技术对人的发展的促进作用 1.1.1科学技术是人类进化的手段 生活在大自然中的人,本是自然界众多生物中极其普通的一员,他的自然能力并没有什么出类拔萃的地方,但人却居于自然万物之上,在某种意义上具有一种支配万物的力量,这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黄云雷)

论科学技术不能创造价值财富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科技革命继续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科技的创新,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以及党的十六大提出要“放手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以造福于人民”,这些都要求我们继续深入研究马克思《资本论》中关于科技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深入研究这一重要理论所取得的理论成果,对我国决策者在新时代中就如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社会生产力提高,以及如何安排社会生产要素的配置,如何定位我国经济未来的发展方向等方面的重大决策,也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长期以来,马克思主义学界针对科学技术是否创造价值财富存在着不小的争论。有的学者援引党在改革开放以来历次大会上提到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以时代在发展、马克思主义也需要发展为理由,试图向广大人民宣传科学技术创造价值财富的学说。在科技革命蓬勃发展,科技创新浪潮此起彼伏,科技成果推陈出新的时代背景下,这一学说看似很有说服力。但是严谨的马克思主义者需要透过现象抓住事物的本质——科学技术是排除在人类活劳动之外的一种特殊的物化劳动,它在生产过程中绝不能创造价值,而只是将其自身价值转移到它的产品上而已。 首先,按照马克思所提出和创立的“可变资本”与“不变资本”的理论判断,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作为可变资本的活劳动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由此,也就排除了科学技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可能性;再者,科学技术具有非独立性,一般要渗透到生产要素特别是生产资料要素之中,才能成为现实的生产力。而生产资料作为“不变资本”,是在生产过程中价值不变的资本,所以,科学技术就不是创造新价值和剩余价值的任何源泉,至多不过是转移旧价值的手段而已。 我们再来看看什么是科学技术?科学技术就是利用“有关研究客观事物存在及其相关规律的学说”能为自己所用,为大家所用的知识。从它的定义,我们不难看出它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属于意识的范畴。既然属于意识范畴,它必然是依赖于物质的。在现实社会中,科学技术最常见的是依赖于人——转化为具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者,以及生产工具——转化为经过现代化改造的机器工具上。意识同时也能反作用于物质。意识通过指挥一种物质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的东西,从而反作用于物质。科学技术的威力通常由高级劳动者和先进的机器发挥出来,以更少的劳动耗费来生产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正如科学家建立电磁感应理论并以此培养高素质的技工,促进相关技术的提高,逐渐发明了发电机和电动机,实现了机械能与电能的相互转化,以电力为动力带动各种机器,极大地增加了人类的物质财富。有的学者紧紧抓住这一点,以此为依据,说明科学技术创造了价值。显然这是不符合逻辑的。首先,科学技术是人类在总结经验,观察实践以及大胆猜测中得出的科学的意识。这种意识本身就包含价值,而这种价值的源泉只能来自人类劳动,确切说是科学工作者和高级技术工人的辛勤劳动。由于这种劳动更多是脑力劳动,具有一定隐蔽性,往往被人们所忽略,从而得出了是科学技术创造价值的错误结论。在某种意义上看,科学技术更像是一种不变资本,它所能“创造”的价值,不会大于开发这种科学技术所耗费的人类劳动的价值。那么如何解释社会中某种科技创新迸发出的力量(或者说其“创造”的价值)看似远大于开发其成本这一现象呢?看似多出来的那部分价值从哪里来的呢?回答这个问题需要我们将目光放得更远,视角更准确。我们知道,一项科技的开发创新,往往是由具备较高知识和实践能力的科学家和技术工人完成的,那么将这些人从孩童培养成高素质的人才,这其中就耗费了大量的人类劳动,包括教师为他们提供教学服务,书商为他们提供各种教科书,实验室为他们提供实践机会等等。这样的人类劳动统计起来数目将是巨大的。然而这还不是全部。一项科技的开发于创新,往往是在其较前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正如牛顿所说:如果我比别人看起来更容易成功,那

散文诗的美学追求

散文诗的美学追求 ·耿林莽 摘要:散文诗之美,在于她提纯于高度的凝聚而精炼别致;在于她的小感触和大视野的千丝万缕联系;在于她以美的思想,统驭全局的灵魂;在于她既能以轻捷灵活、又能以简洁多变创造诗意的结构之美;在于她以语言的立体、朴素和明亮,创造非凡的意境。等等这些具有着相当美学动势的特征体现,都是散文诗所具备的生命品格,从而让散文诗作家们在创作中有着与其它文学体裁相同而又不同的美学追求。 关键词:散文诗;精炼;小感触和大视野;思想;结构与语言 散文诗是美的文学精品,然而,却不能说,美是她的特点,因为美乃是一切雅文学的共同追求。因而,便派生出这样一个要求,可否进一步来探索:散文诗的美,美在何处?这其中,有些是与其他文学品种,尤其是与自由诗共同的,也有些,是她自身所特有的,创造性的“特色”。 这个问题比较复杂。我想就个人的阅读心得和写作体会,试谈一些粗浅的认识,以供研究参考。 一关于精炼 什么是精?精就是浓缩,提炼;取其精华,弃其糟粕,使之成为美的结晶体。物质世界中的糖精、味精、香精,无不由高度提炼而得。凡精华所在,必是强力的,高档次的。就美而言,就美文而言,就散文诗而言,她应该成为如唐诗宋词那样的美文学的高端,达到美的极致。舍此而外,别无他途。 “诗只说最主要的东西”,不可贪多求全。以小见大,以一当十,“一滴水中见大海,一粒沙中看世界”,是散文诗在选材、构思、结构和处理题材中的一个重要特征,也是保证其精炼性的关键一环。正是在这一点上,决定了她本质上是归属于诗,而区别于散文的。诗是浓缩的,虚拟的;散文是展开的,写实的。对于散文诗来说,重要的不在于如实地、客观地反映现实,而在于抒情地、主观地、心灵化地折射现实。譬如写黄山,如限于如实描绘风光,难免于千人一面,唯有投入自身独特的感受,才能写出“我心中”的“这一个”来。当然,散文诗也有叙事,有细节以至情节,但多是抒情地表达,即经我创造后的诗化产物,这便形成了她抒情与叙事融为一体的表现特色了。 二小感触和大视野 散文诗的篇幅以短小为主,鸿篇巨制,只占很小比例。在其发展过程中,便引起了一种错觉或误解,认为她只能写花花草草、身边琐事,一点“小感触”,这种认识,至今犹有影响。据说是来自鲁迅的一段话。他在《自选集自序》中谈到《野草》的创作情况时,说到“小感触”:“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而在《野草》英译本的序中,又说:“大抵仅仅是随时的小感想,因为那时难于直说,所以有时措辞很含混了。” 什么是鲁迅所说的“小感触”呢?稍稍联系一下他《野草》中散文诗的创作情况,便可迎刃而解了。 “因为憎恶社会上旁观者之多,作《复仇》第一篇;因为惊异于青年之消沉,作《希望》;《这样的战士》是有感于文人学士们帮助军阀而作;至于《淡淡的血痕》,则是在北京发生了军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论科学技术与文化 一、科学技术与文化的互动关系科学技术和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不同的两个方面,他们既有本质上的区别, 又有不可分割的联系。第一,科学技术: 包含着科学和技术两个概念,近代科学技术的进步, 有力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机器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马克思明确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的观点, 科学技术就其生产和发展过程而言。科学技术是一种生产实践经验和社会意识的结晶, 就其实际的功能而言,科学技术是以知识形态为特征的"一般社会生产力"和"直接生产力"。第二,文化: 《中国大百科全书》哲学卷说:" 广义的文化总括人类的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能力、物质的和精神的全部产品。狭义的文化指精神生产能力和精神产品, 包括一切社会意识形式, 有时又专指教育、科学、文学、艺术、卫生、体育等方面的知识和设施, 以与世界观、政治思想、道德等意识形态相区别。"" 历史学、人类学和社会学通常在广义上使用文化概念" 。 科学技术不完全是文化, 可以作为文化的载体和介质, 当这种载体和介质与文化的功能相同时, 科学技术便具有了文化的特征, 反之则不然。文化也不完全是科学技术,但可以借科学技术的力度加大和扩展自身的功能, 发挥深远而巨大的作用。科学技术与文化共生共存, 文化或文化产品本身就

离不开科学探索和发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不同层次科技发展导致不同的文化层次。日本学者森谷正规曾指出:" 每一个国家的技术和制成品, 都是该国文化的产物" 。 二、科学技术对文化的作用科学技术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文化的结构, 丰富和更新了文化的内容。科学技术的进步不断推动着文化的发展。科学技术是一个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着的理性工具。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不断创造着新的文化形式, 推进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 在文化的发展中的媒体文化是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文化包括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电影、音像、图书等内容, 它以宣传或传播为主要特征。科学技术与媒体文化的关系非常密切, 科学技术是传媒文化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媒体文化的发展又促进了科技的传播与发展。 (一)科技水平决定新闻传播的发展 1844年, 莫尔斯发明电报。不久, 人们就用它来传播新闻。 20 世纪,美国和英国相继用无线电广播和电视传播新闻。随着无线电技术、电视技术以及后来的卫星通讯技术的不断发展, 电子新闻传播逐步成为当今世界新闻传播的重要工具。 (二)在当代利用科学技术传播手段上, 最具有革命性意义的莫过于卫星传播和网络传播 三、文化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摘要:科学技术作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作为“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力量”,科学技术对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推动社会的前进和发展。然而,作为一把双刃剑,科学技术也带来了一些负面作用。所以,在科学技术的问题上,应该趋利避害,努力造福人类社会。 关键词:科学技术;社会发展;双面性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革命力量。但是,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不可否认,科技在实际运用过程中又表现出二重性[1],它在给人类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繁荣的同时,也产生了负面效应,给人类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祸害。 1 科技进步对社会的正面作用 科学技术是人类认识和运用自然规律、社会规律能力的集中反映。科技发展给人类社会带来了深刻变化,科学技术取得了全面的、长足的进步,推动了整个社会各个方面的空前发展。 1.1科技技术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宗旨在于以人为本,而以人为本的核心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此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大力开发具有现代科技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力资源,正是我国将人口负担转换为巨大的人力资源财富的根本途径[2]。 1.2科学技术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生产力是指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同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改造

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历来的观点。邓小平发展了这一观点,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的进步推动着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发展。 1.3科技进步能促进经济的发展 新经济增长理论揭示了科技与经济的内在联系,从经济学的角度揭示了知识的积累是经济增长的动力,是经济长期增长的保证。在这里,科技进步被视为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并不是可有可无、随机出现的外在因素,而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关键。 1.4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了人的认识能力和思维方式的进步 正是有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才从愚昧、落后、狭隘中摆脱出来,通过自身的不断改造,逐渐成为文明的人。科学技术的发展推动着哲学观念的变革,改变了人类思想观念的许多内容和研究方法,对人的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例如,在文化发展中,科学理论为政治学说和经济理论提供了依据,文艺复兴就是以科学反对迷信的文化活动。 1.5科学技术的发展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会发生各种变化,而这些变化体现在人们生活的各个领域,包括通信,交通,娱乐等各个方面。到了第三次工业革命,随着网络和计算机的普及,人们的通讯方式更加多样化了,手机、qq、msn是如今最为常见,最为方便的通讯方式。而这些,正式科学技术的发展所带来的进步。 2.科学技术对社会的负面影响 但是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之处时,我们不得不面对它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恩格斯也曾这样警告过我们:“我们不要充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论科学美及科学审美作用 内容提要:本文说明科学美是确实存在的,科学是真与美的统一,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三方面,并一步论述了科学审美在科学创造中三种作用。 关键词:科学美形态科学事实科学理论科学审美 一、科学美客观存在 正象在是否存在艺术美的问题上艺术家最有发言权一样,在是否存在科学美的 问题上科学家也最有发言权。很多著名科学家都在各自的科学实践活动中感受、体验和发现科学美的存在。毫无疑问,很早科学家们就懂得科学中蕴含奇妙的美。哥白尼在《天体运动论》中第一句话是"是哺育人的天赋才智的多种多样的科学和艺术中,我认为首先应该用全副精力来研究那些与最美的事物有关的东西"。哥白尼选择这样一句话开始他的著作,清楚地表明了他是多么欣赏科学中蕴含的美。爱因斯坦曾称赞玻尔所提出的原子中的电子壳层模型及其定律是"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而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则被不少科学家誉为物理学中最美的一个理论,玻恩说它"象一个被人远远观赏的艺术作品"。玻尔兹曼曾经把麦克斯韦关于气体动力学的论文当作神奇壮美的交响乐来欣赏。尽管科学家们对科学美的阐述大多是零散的、缺乏系统的,但他们对科学美的肯定则是不容怀疑的。 科学美是美的一种高级形式,是人按照美的规律创造的结晶。它是在人类审美心理、审美意识达到较高的发展阶段,理论思维与审美意识交融、渗透的情况下产生的。科学美客观地存在于人类创造的科学发现和发明之中,它是人类在探索、发现自然规律的过程中所创造的成果或形式。 二、科学是美与真的统一 科学的对象首先是自然世界。科学的目的在于揭示自然的奥秘,见出自然的真貌,反映自然的规律。自然界在外观上纷繁复杂,似乎杂乱无章,但在实质上和谐统一,具有规律可寻。宇观世界如此,微观世界亦然。科学研究就是要力图把握自然的统一与和谐。一种科学理论成果,如果揭示了自然界的规律,反映了自然界的和谐,它就不仅是"真"的,而且是"美"的。科学的最高境界便是这种真与美的统一。科学史上,欧几里德的几何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普朗克的量子论等等被人们称为"科学的艺术品",决不是没有道理的。科学美的实质在于反映自然界的和谐,科学(科学实验、理论、公式)之所以美,首先在于它能够把握客观实在,反映自然界的内在和谐。爱因斯坦曾指出:要是不相信我们的理论构造能够掌握实在,要是不相信我们世界的内在和谐,那就不可能有科学。自然的和谐与统一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与统一,是大自然的和谐之美决定了科学理论的和谐之美。 三、科学美的形态 科学美的形态可分为科学事实美、科学理论美和科学实验美。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浅谈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及启示 摘要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本文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及其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针对目前我国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现状,从宏观的角度提出了相应的发展策略。 关键字科学技术社会启示 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是关系到人类命运走向的两个重要课题。回顾20世纪以来人类历史发展与科学技术的竞争,更加深刻地揭示了这样一个道理:科学技术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和“牵引机”,而人类社会发展又是科学技术进步的“实验室”和“加速场”,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可以促进人类文明的进步。 一、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涵义 (一)科学技术的概念 关于科学与技术的含义很多,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论文采用的是马克思的观点,认为“科学”的涵义包括四个方面:第一,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和实践关系”,即科学和工业是人对自然的能动认识和改造关系;第二,科学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第三,科学是生产力;第四,科学既是观念的财富又是实际的财富。认为“技术”是指人类为满足自己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以及其他非生产活动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一切物质手段及方法的总和。[1] (二)社会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社会不是别的,它就是人与人的关系。这包括三个基本方面:第一,从直接的人与人来看,一个人的肉身生存直接来源于作为对象的另一个人的赋予,———或者自然的赋予,这都是一回事,因为自然具有人的本质。他作为人的生命则直接来源于无数人的赋予。而这种赋予同时也赋予了赋予者自身以生命。这种“赋予”绝不是来源于某种“之间”,而是确有所源。第二,从人与物的关系来看,“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从而社会的物具有双重的人格。第三,从人与自身的关系来看,即从内在历史方面来看,“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因为“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生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 [2] 以上阐述了科学技术和社会的概念,在当今这个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中,正确理解它们的涵义,以及把握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是必要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的基本现点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通过对人类科学与技术实践历史的研究,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论,并以此作为观察社会、研究问题、建立理论的主要依据之一。其中心是阐明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揭示科学技术的本质属性、发展规律及社会作用,其中许多深邃的思想和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论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影响 摘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的进步,科学技术日益暴漏出它对于社会的负面影响,反映出了人类文明与自然的深刻矛盾。因此,我们怎样认识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关系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 科学技术;人文;社会 什么是科学技术 科学是人类在长期认识和改造世界的历史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认识世界事物的知识体系。技术是指人类根据生产实践经验和应用科学原理而发展成的各种工艺操作方法和技能以及物化的各种生产手段和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是一种人才密集、知识密集、技术密集、资金密集、风险密集、信息密集、产业密集、竞争性和渗透性强,对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具有重大影响的前沿科学技术。是推动各行各业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积极影响 1765年珍妮纺纱机的出现标志着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人们清晰地认识到了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巨大提升。随着第二次,第三次工业革命的爆发,科学技术实现了跳跃式的发展。 进入近代以来,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给人类社会生活带来了空前的便利,人们都感慨于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的便利。培根曾说:“在所有的能为人类造福的财富中,我发觉,再没有什么能比改善人类生活的新技术、新贡献和新发明更加伟大的了。” 科学技术对社会人文的消极影响 虽然科学技术对人类社会产生了如此巨大的积极影响,但事物都是有两面性的,所以,在它产生积极影响的同时,科学技术也对人类社会产生了一些消极影响。 1环境问题: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工业生产极具增长,自然环境收到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臭氧层空洞、酸雨、核放射污染等现象俨然说明,保护环境,刻不容缓。 2资源短缺: 科学技术的发展必然要带动工业生产的增长,而工业生产需要大量的资源,自然资源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他需要我们去合理的规划利用,否则资源就会枯竭,现在人类已经面临着资源短缺的局面,所以合理利用资源已然成为一个重要的话题。

毕加索的美学追求

毕加索的美学追求 巴伯罗·毕加索 1881-1973 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当时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 他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早期画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重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年至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地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侵略西班牙,此画结合了立方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风格,表现了痛苦、受难和兽性,是毕加索的代表作。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 毕加索完成的作品可统计的多达6万到8万,另外还有许多无法计算的各类私人珍藏品。版画是毕加索创作中比较随意自由、信手拈来的一部分。 毕加索作为法国现代画派的主要代表,是一位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家。20世纪的艺术家、特别是西方艺术家,几乎没有未受过他的影响的。毕加索的艺术成就除去绘画以外,还涉及到各种材质的雕塑、陶艺、书籍装帧等方面。毕加索从9岁起就开始作画,无论质还是量,都是惊人的,他的作品约达六万件,仅油画一项就在万件以上。这位天才横溢的艺术家在极其漫长的创作活动的每一刻,似乎想做的都让他准确无误地做到了。 英国作家罗兰特·潘罗斯在《毕加索》一书中这样写道: 毕加索特别是在早期表现出对小丑的喜爱,说明他和这一虚构人物之间必有类似之处。毕加索笔下的小丑不是华多所喜爱的那种风流潇洒、油滑轻浮的艺人,不是塞尚笔下穿得花花绿绿、骄气十足的青年,更不是个专演滑稽戏的人。他可能喜欢插科打诨,但说的却是真理;他可能乔装打扮,但我们可以从他那机智活泼的个性和轻浮油滑的举动中辨认出他来。如果把这种穿着五颜六色菱形上衣的小丑形象解释为用一切办法骗人而又能逍遥法外、不负责任的那种本领,这也无可厚非。他是一个遇有机会便什么都偷的窃盗,他以此为荣,以此证明自己手段高明,以此来碰运气。他能够改头换面,扮作另一个人。他的这套把戏却别有一番雄心:就是要跟这个既定的社会秩序比一比力量。 毕加索在现代绘画史上引起的最大震动与争议,是他的“立体主义”与魔术式的变形,1907年《亚威农少女》问世时,西方绘画界几乎无一人理解,甚至连他最亲密、同样最前卫的伙伴勃拉克都不例外。毕加索是用绘画来表现,他的艺术手段是不能代替的,背景很是单纯, 人物、牛、马、起火的房子、举灯的人、马蹄下手握匕首的死者、死去的孩子、疯狂的妇女……他把战争的印象如此深刻地烙在观众心上。 《格尔尼卡》结构宏大、严谨,人、马、牛等细部,极深刻而稚拙,认真刻画的线条,有如儿童画或东方石刻艺术。色彩只用黑、白、灰。它不仅是战争的纪念碑,也是20世纪绘画的一个里程碑,人们怎能低估毕加索的美学价值呢?”《格尔尼卡》,毕加索作,1937年,布面油画,305.5×782.3厘米,普拉多博物馆藏。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论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三个主要区别 张彦 (原载《南京社会科学》1998.08) 内容提要: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本文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侧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了初步的探讨,并指出,管理技术的模式在市场评判、专利制度、非正式交流等诸方面都明显不同于管理科学的模式。管理实践中,只有弄清科技发展 的内在逻辑,,才能为科学和技术社会角色的实现,创造出对每一具体情况都最有利的主客观条件。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对于科学与技术的社会学研究正在得到重视。因为,我们称之为科技、研究与创新的现象,总是带着个人智力活动与社会相互作用的特征。自默顿开拓性研究以来,人们已经越来越重视从社会学角度去建立现代科技的概念。毫无疑问,科技作为现代化社会分工的一个特殊部门,今天已发展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职业和一种重要的社会建制。由此,在管理科技活动时,研究其中的社会学,不仅具有启发性,而且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 众所周知,作为组织起来的社会活动,科学显示了社会系统或社会群体的特点。这些特点包含着种种社会关系,它们是以科学共同体独有的信息交换原则为导向的。我们是否能够像讲科学那样把技术也说成是一种社会制度或社会建制呢?答案是肯定的。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使技术社会化的机构。同时,技术专家也有内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值得信赖的手段。象科学家一样,技术专家也有团体化的表现形式,如专业学会和杂志等,尽管它们对技术专家的影响比对科学家的影响要小些。 但是,“科学”与“技术”是两个联系密切而涵义又不尽相同的概念。早在100多年前恩格斯就指出,如果说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状况却在更大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了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1] 在恩格斯的论述中,明显地把科学(即自然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 在科技管理上,把科学与技术区别开来是一个迄今仍未很好研究的课题。现在的情况是,由于科学管理较技术管理有更多被广泛认同的提法和结论,因而在一般人的理解上,对技术活动的管理无异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这就造成了在导向上科学与技术社会角色的错位,我国科技界目前理论成果“相对过剩”,应用成果“匮乏疲软”,以及国民经济建设主战场科技力量严重不足,皆与此有关。 本文拟从“评价”、“承认”、“交流”三个相互关联方面,就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学上的差别作一初步探讨。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改进科技管理,首先就同区别科学与技术有关。如果将对技术活动的管理等同于对科学活动的管理,非但不能提高科技活动的效率和实现科技的既定目标,反而可能导致相反的结果。 一 在科技界,如何鉴定和评价一项科技成果是很重要的。这是因为在科技活动中,科技成果是科技工作者的心血结晶,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劳动成果能够得到客观、公正的评价和承认。如果杰出表现得到表彰,不仅被表彰者会一如既往地对群体保持忠诚,而且对其他群体成员有重要的示范作用,从而增强群体的凝聚。反之,如果评价因制度上的缺陷而不能正确地分配承认,就会产生导致越轨的条件。[2]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