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第二节 第2课时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第二节 第2课时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第二节 第2课时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气体交换

七年级生物下册3_5_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2课时教案新版济南版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概述人体通过耳朵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②、观察并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重点) ③、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重、难点) ④、了解人类的其他感觉。 2、能力目标: 提高学生实践、探究和创新的能力;掌握预防耳聋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学习的科学精神和探索精神。 ②认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 ③渗透爱心教育,建立生物学观点。 4、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本节内容的教学,老师注重耳的结构模型的演示;适当讲解,学生不能自主探讨懂得的问题精讲。学法上体现讨论法:学生的参与意识较强,课堂上分组讨论学习;分析法:对于老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分析,得出结论;观察法:注意观察耳的结构,抓住结构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备好课;制作PPT课件。 2、演示实验的材料器具:耳的结构模型 3、要求学生课前搜集一些聋哑人的相关资料等。组成爱心小组,献爱心。 教学环节 及时间安排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知识回顾(5分钟):1.若把眼睛比作照相机,镜头 相当于________,光圈相当于________, 胶卷相当于_________;若把眼睛比作心 灵的窗户,_________就相当于明亮的玻 璃。 学生看书回顾,思考问题,举手回答: 1、 角膜相当于明亮的玻璃。 2、视觉的形成过程: 温故上节课 学到的知识, 一方面加深 对视觉知识 的复习,同时 引领学生学 习新知识,起 到铺垫的作 用。

2.简述视觉的形成过程? 3.近视形成的原因是什么?怎样矫正? 教师归纳: 角膜:透光 巩膜:保护眼球内部结构 脉络膜:营养眼球并形成暗室 睫状体:调节晶状体的曲度 视网膜:感受光线刺激 产生神经冲动 晶状体:折射光线 3、近视眼形成的原因及矫正: 合作探究层层推进(20分)哑谜游戏:首先请同学们做个“猜哑谜”的游 戏:老师在一个纸条上写一句话,让一位同学 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大家猜信息 的内容。 讲解: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问题,同学们却费 很大的劲,可见听觉对于我们接受信息有多么 重要,人体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听觉信息的 小活动: 同学们七嘴八舌的猜测这位同学手 势和动作表达的信息,几乎都是错误 的信息。 学生的小活 动,能开动学 生的所有感 官和大脑,也 让课堂的学 习气氛瞬间 调动起来。

高中生物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的图解辨析 1.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人体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 2.如图为高等动物细胞与外界环境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选项正确的是( ) A.内环境从外界得到营养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内环境是由人体内的液体组成的 D.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3.如图为高等动物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对其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③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 B.④⑤都必须通过组织液才能完成 C.体内细胞能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D.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 4.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所有生物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都是通过内环境来实现的

B.代谢废物完全由③过程排出 C. O2从红细胞进入组织细胞中的线粒体要经过4层生物膜 D.内环境从外界环境得到所需物质要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等结构 5.下列关于下图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图示①②③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④⑤可分别表示细胞所需要的氧气、养料和代谢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 C.图示的内环境通常是由血液、组织液与淋巴组成 D.⑥表示细胞可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的间接交换 6.下图表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据图分析,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图中④过程需要消化、呼吸、泌尿等系统的参与才能完成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离子的含量有关,与蛋白质的含量无关 C.内环境主要是由血液、组织液和淋巴组成的 D.外界空气中的O2最终进入肝细胞被利用需穿过9层生物膜 7.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④为养料和氧气 B.人体的内环境指的是由细胞内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C.图中①、②、③依次通过消化系统、泌尿系统和呼吸系统完成 D.⑥可表述为体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进行物质交换 8.如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知识点)

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2019、2 复习目标: 1、掌握人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2、掌握耳的结构及功能 3、说出近视的原因及纠正方法 4、说出耳聋的原因及保护耳的有关做法 考点一:掌握人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A图 B图 根据以上图形,思考以下问题: 1、“白眼球”指[ ]_____________,“黑眼球”指[ ]_________________ 2、形成物像的位置是,产生视觉的部位是。 3、调节晶状体的结构是,看远处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放松(舒张),晶 状体曲度变;看近处物体时,睫状体内的肌肉收缩,晶状体曲度变,看到的物体由远及近时,晶状体曲度会。 4、能调节瞳孔大小的是,当人从暗处走到亮处时,瞳孔会由变, 这种变化的意义是:避免过多进入眼内,造成伤害(可能会导致视网膜脱落)。 5、用文字和箭头表示出视觉形成的过程。 外界光线进入你的眼睛,依次经过→→→→并经过等的折射,最终落在上,其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视觉感受器),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传到的一定区域,形成视觉。 6、某人眼球结构完整无损,但是看不见周围的物体,则发生病变的部位可能是 ___________ 或。 考点二:近视的原因的矫正 近视的成因:①晶状体过度变, 且不能恢复原大小,会造成假性近视. ②眼球前后径,会造成真性近视 成像的位置:视网膜的,看不清 处的物体。 矫正方法:配戴。预防近视要做到:三要四不要。 考点三:掌握耳的结构、功能及耳聋的原因(对照图形,思考以下问题:) 1、外界声波能引起【】的振动这种振动通过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并产生神经冲动,由传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人就产生听觉。 2、明明感冒了,先是鼻咽部发炎,后又引起中耳炎,这是为什么?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学案(发给学生)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课标点击】 1、描述不同细胞生活的环境,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认识到多细胞生物的细胞也需要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的交换,从而更好的理解这些细胞的生活环境,并加深对生命世界的认识。 2、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学习重点: 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1、学海导航 (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 不论是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__________是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动脉中的血浆沿动脉流入毛细血管的动脉端,其中许多物质会透过毛细血管壁进入__________。组织液是存在于组织细胞间隙的液体,又叫__________。__________是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少部分组织液被毛细淋巴管吸收,成为淋巴液,也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共同构成机体内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叫做__________。 (2)细胞外液的成分 血浆中90%是__________,其余10%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以及血液运送的物质,包括各种营养物质、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血浆与组织液和淋巴的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__________而组织液和淋巴中的__________含量很少。 (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所谓溶液渗透压,简单地说,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__________。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正常人的血浆pH为__________,其稳定主要与__________、__________有关。人体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__________左右。(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与内环境之间__________进行物质交换。内环境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过程,需要__________的参与,同时,细胞与内环境之间也是__________、__________作用的。 2、例题精析 〖例1〗酷暑季节,室外工作的工人应多喝() A、盐汽水 B、核酸型饮料 C、蛋白型饮料 D、纯净水 解析:酷暑季节,由于天气炎热,室外作业的人出汗较多。人在排出汗液的同时,也排出了一部分无机盐,使体内无机盐的含量降低,为了维持体内盐代谢的平衡,故室外作业的人应该多饮淡盐水,以补充丧失的盐分。 答案: A 〖例2〗班氏丝虫寄生在人体淋巴管内后,常造成人体下肢肿胀,这是由于()A.细胞将不能接受氨基酸 B.组织间隙积聚液体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1.体液 (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汗液、尿液、泪液、消化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2)组成血浆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组织液 淋巴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 ※血液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血细胞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血浆 2.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细胞外液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毛细血管壁有一定 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他物 质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毛细淋巴管的功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 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内环境※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

2019年中考生物复习专题训练: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含解析)语文.doc

中考复习专题练习: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一、单选题 1.眼球中能改变曲度,使人看清远近不同物体的是() A. 角膜 B. 瞳孔 C. 晶状体 D. 玻璃体 2.如图为耳的结构,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 [6]与人感受头部位置变化有关 B. 巨大的爆炸声,可能会对[2]造成损伤 C. 鼻咽部感染,病菌可通过[10]引发中耳炎 D. 人的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都是[9] 3.如果把眼睛比喻成心灵的窗户,那么,窗户上那明亮的玻璃就是() A. 角膜 B. 虹膜 C. 晶状体 D. 视网膜 4.泰山位居我国五岳之首,是我市著名的旅游景点。暑假期间李刚与同学一起爬泰山看日出。在泰山上看完日出后,他们一同坐索道下山。在这个过程中,他的鼓膜感觉不适,但通过做咀嚼动作得到了缓解。咀嚼动作缓解鼓膜不适的原理是() A. 刺激鼓膜,提高鼓膜的灵敏度 B. 打开咽鼓管,改变鼓膜两侧压力 C. 关闭咽鼓管,减小耳腔的压力 D. 分散注意力,放松鼓膜和听小骨 5.当某人看到一个红色的气球从眼前飘至远方,其晶状体曲度的变化() A. 变小 B. 变大 C. 不变 D. 不能确定 6.下列关于人体生命活动调节叙述正确的是() A. 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是反射弧 B. 形成视觉时,感受器是视网膜,在视神经中传导的是神经冲动 C. 没有吃过酸梅的人,听到别人谈论酸梅时,也会口水直流 D. 内分泌腺的分泌物不都是激素 7.下列预防近视眼的措施中,不准确的是()

A. 不躺着看书 B. 不在晚上看书 C. 不在光线不好的地方看书 D. 不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 8.视觉形成过程中,形成图象和形成视觉的部位分别是() A. 视网膜、视网膜 B. 大脑皮层、大脑皮层 C. 视网膜、大脑皮层 D. 大脑皮层、视网膜 9.声波引起耳的相应结构产生振动的传导顺序,一般是() A. 外耳→中耳→内耳 B. 咽鼓管→鼓室→内耳 C. 鼓膜→听小骨→外耳道 D. 前庭→耳蜗→半规管 10.正在认真学习的你,突然听到老师喊你的名字,听到老师的声音,需要以下结构参与,请你选出听觉形成的正确顺序①听觉神经②听小骨③外耳道④大脑中的一定区域⑤内耳内的听觉感受器⑥鼓膜() A. ⑥③②⑤①④ B. ③⑥①②⑤④ C. ③⑥②⑤①④ D. ③① ②⑥⑤④ 11.请结合如图眼球的结构示意图,指出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结构1病变或损伤可通过移植而使病人重见光明 B. 若结构2过度变凸,则不易看清近处物体 C. 结构4能将物像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 D. 结构2在成像过程中相当于凸透镜 12.一名刚到陌生地的游客按照路标上的文字符号说明寻找宾馆,在此过程中,参与该游客复杂反射活动的是() A. 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B. 眼睛→传入神经→中间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 C. 眼睛→传入神经→大脑皮层处神经元→传出神经→效应器 D. 感受器→传入神经→中间神经 13.画流程图是对所学知识整理和归纳,以下流程图中正确的是() A. 声波在内耳中传导顺序为:前途→耳蜗→半规管 B. 神经冲动的传递:外界刺激→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 C. 尿液的形成:血液→肾小管→原尿→肾小球→尿液 D. 外界光线进入眼球途径为:角膜→晶状体→房水→玻璃体 14.在听觉形成的过程中,听觉感受器和形成听觉的部位分别是() A. 鼓膜、听小骨 B. 听觉中枢、耳蜗 C. 耳蜗、大脑皮层 D. 角膜、视觉中枢 15.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应将口微微张开,其目的是()

细胞生活的环境知识点

人 体 的 内 环 境 与 稳 态 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 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 —- — —,- - - — ■-.— - - 4- - — —- - - -.— - — - - - - - - ?II ■1 2."ii" 1. 体液 (1)体液的概念:是指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汗液、尿液、泪液、消化 血浆 组织液 淋巴 「血浆(血浆是血液中的液体成分,90%以上是水,其中含有数千种物质) ※血液< P 红细胞.(数量最多,具有运输氧的功能,还能运输一部分的二氧化碳) .血细胞 白细胞(数量较少,具有防御和保护作用) I 血小板(数量最少,体积小,形状不规则,具有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血液工血浆 2. 内环境及其各组分之间的关系 (1)内环境的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内环境二细胞外液 (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如图: 血浆 . ■组织液 \ / ①血浆和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双向的, 毛细血管壁有一 定 的通透性,正常情况下除血细胞和大部分血浆蛋白外,其 他物质 都可以通过毛细血管壁; 肺巴 ②淋巴与组织液之间的物质交换是单向的, 毛细淋巴管的功 能是回收组织液,组织液中的一些物质一旦进入毛细淋巴管就成为淋巴,经过淋巴循环汇 入血浆; ③淋巴和血浆之间的物质交换也是单向的,淋巴液在左右锁骨下静脉处流入血浆。 ※人体内的液体并不都属于内环境,例如: 1)细胞内液不属于内环境 2)人的呼吸道、肺泡腔、消化道等属于与外界相通的环境,因而汗液、尿液、消化液、泪 液等液体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成分 3)体腔液、关节液虽在体内,但它们不在细胞间,不为组织细胞提供物质交换,故不属于 内环境 ※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不同(见下表) 1、血浆的化学成分: 3) 无机盐离子:钠离子(Na )、氯离子(CI )、钾离子(K )、钙离子(Ca )、碳酸氢根 1 主要成分是水。 2 气体:氧和二氧化碳等。 液等液体由于直接与外界相通,所以不是体液。 「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 ) (2)组成- I 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 必/3 )

济南版生物七下5.4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二)课时达标练习(解析版)

初中生物学习材料 鼎尚图文制作整理 5.4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二) 课时达标练习 1.日常生活中我们会看到有的老年人在听别人说话时,把手掌托在耳廓后边,这样会感到前方传来的声音变大,这说明耳廓能够( ) A.产生声波 B. 传递声波 C. 收集声波 D. 感受声波 2.与形成听觉有关的结构中,能接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的是( ) A.鼓膜 B.耳蜗 C.听小骨 D.与听觉有关的神经 3.耳的结构中,能探测头部运动方向的结构是( ) A.鼓膜 B.听小骨 C.耳蜗 D. 半规管 4.明代思想家顾宪成在《名联谈趣》中写道:“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下列哪项是听到声音的过程( ) A. 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耳蜗→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B.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C.外界声波→外耳道→鼓膜→听小骨→与听觉有关的神经→听觉中枢→耳蜗→形成听觉 D.外界声波→外耳道→听小骨→鼓膜→耳蜗→与听觉有关的神

经 →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5.听觉的形成部位是( ) A. 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B. 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C. 半规管 D. 鼓膜 6.人在飞机起飞或降落时嚼一块口香糖,可以起到的作用是( ) A. 保证声波传至内耳 B.防止听觉感受器受损 C.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D.保证听小骨的正常振动 7.李爷爷小时候得病后,由于用药不当导致耳聋,但经检查发现耳的结构都正常。其耳聋的原因可能是( ) A.外界声音过小 B.鼓膜受损 C.咽鼓管堵塞 D.与听觉有关的神经或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受损 8.下列做法有利于保护耳和听力的是( ) A.为了锻炼听力,使用随身听时音量要大一些 B.放鞭炮时要用手捂住耳朵 C.耳内常有分泌物,要用尖锐的工具清理干净 D.耳内分泌物能够杀死小动物,因此如果昆虫钻进耳朵,不用管它 9.下列哪种不是舌能分辨的基本味觉( ) A. 甜 B.酸 C.咸 D.辣

2018高中生物 追踪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有解析同步精选对点训练 新人教版必修3

追踪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途径 1.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 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 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 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 2.如图表示人体内的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若某人长期营养不良,将会导致①渗透压降低,②增多 B.从外界环境摄入的K+进入细胞的途径为:外界环境→消化系统→A→①→②→组织细胞 C.①中若无机盐浓度过高,下丘脑分泌的抗利尿激素将增多 D.淋巴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只有③ 3.可以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生物是() A.家兔 B.鱼类 C.鸟类 D.草履虫 4.如图所示,食物中的葡萄糖被吸收后进入血液的红细胞中,通过的人体内环境的名称依次是( ) A.组织液→血浆 B.组织液→淋巴→血浆 C.细胞内液→组织液→细胞内液 D.组织液→细胞内液→血浆 5.体内细胞的代谢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 A.体内细胞→组织液→血浆→呼吸系统→体外环境

B.体内细胞→泌尿系统→血浆→组织液→体外环境 C.体内细胞→消化系统→血浆→体外环境 D.体内细胞→组织液→血浆(或淋巴)→泌尿系统→体外环境 6.人体组织细胞产生的CO2排到体外,依次经过的途径是( ) A.细胞→内环境→循环系统→呼吸系统→体外 B.细胞→内环境→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体外 C.细胞→循环系统→内环境→呼吸系统→体外 D.细胞→循环系统→呼吸系统→内环境→体外 7.代谢废物排出体外是由循环系统运到( ) A.泌尿系统 B.泌尿、消化系统 C.泌尿、消化、呼吸系统 D.泌尿、呼吸系统和皮肤 8.高等多细胞动物的物质交换主要涉及①体内细胞;②组织液;③血浆(或淋巴);④呼吸系统; ⑤泌尿系统;⑥消化系统;⑦体外环境;营养物质进入人体内细胞、CO2从体内排到体外、体内细胞代谢的终产物尿素排出体外的顺序中不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⑦ B.⑦→⑥→⑤→③→②→① C.⑦→⑥→③→②→① D.①→②→③→⑤→⑦ 9.健康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之一,内环境稳态的维持与人体健康有密切的关系。下面是人体胰岛组织结构示意图。下列对图中所示的内环境a、b、c、d的名称表示正确的是( ) ①血浆②组织液③淋巴 A.①②③① B.②①③② C.③①②③ D.②③①① 10.医生在给患者进行肌肉注射时,药液进入人体后经过的一般途径是( ) A.血浆→组织液→淋巴→血浆→靶细胞

生物必修Ⅲ人教新课标 1.1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稿

细胞生活的环境(说课材料) 教学目标: 知识: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能力:尝试构建人体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模型 情感:认同内环境是细胞生活的环境 重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难点: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细胞生活的环境》包括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等内容。这些内容是课程标准所规定的“说明稳态的生理意义”的基础。教材并没有一开始就阐述什么是“人体内环境”,而先放眼生命世界里“细胞生活的环境”这样的广阔视角。这样,既可以与《分子与细胞》衔接,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问题探讨”活动,意在调动学生围绕单细胞生物和多细胞生物的细胞生活环境的差异展开讨论。 “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包含体液和内环境两个概念。内环境是核心概念,既包括了内环境的意义,也包括组成内环境的各种细胞外液通过动态的有机联系形成统一的整体。这部分内容的最后,教材以在内环境中体细胞能正常地生活,“内环境与外界环境有哪些差别呢?”这样的问题,引出细胞外液的组成和理化特性的内容。 “细胞外液的成分”是学习细胞外液渗透压和酸碱度等内容的基础。这部分内容以血浆的化学成分为例进行探讨。资料分析所提供内容不要求学生记忆,而是供学生分析细胞外液有哪些成分时参考。教材在这部分内容最后总结“细胞外液本质上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命起源于海洋。”这样,就在“内环境”和“生物进化”这两个核心概念之间建立了联系。 细胞外液的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内环境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渗透压的概念比较难理解,教材用的篇幅稍多,并且用旁栏思考的形式,引导学生与日常生活经验相联系;pH的概念,教材用“学科交叉”栏目引导学生联系相关化学知识;内环境的温度特点比较好理解。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细胞与内环境之间进行物质交换的内容比较好理解。内环境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学反思 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 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4.授课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比如在讲授视觉的形成过程时会形成倒像的内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较难,可删去;在最后的新课环节—“近视的预防”可作为作业内容,以减少占用的课下时间。 2.学灵活性不够。比如在进行“瞳孔大小的调节”实验时由于天气原因效果不够明显,应适当调整实验方法。

七年级生物下册 第三单元 第五章 第四节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案 (新版)济南版

《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眼、耳的结构。 2、掌握视觉、听觉的形成。 3、掌握用眼、耳卫生。 4、预防近视的措施。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1、眼、耳的结构。 2、近视的形成。 难点: 1、视觉、听觉的形成。 2、用眼、耳卫生。 三、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俗话说:“天有不测之云,人有旦夕祸福。”自然界中的万物生灵之所以延续至今,是因为他们都有适应瞬息万变环境的本领,就以“要下雨”为例,想一想你所熟悉的生物会做出哪些反应? 猜猜看:让某一学生再闭眼的前提下用手触摸不同的物体,说出名称。 教师:在箱子中放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用布蒙好。邀请三位同学来检验一下箱子里是什么东西?--请第一位同学用手伸进布下面摸一摸,第二位同学用耳朵凑近听一听,第三位同学偷偷看上一眼。然后将你们的判断写在纸上。 用手摸的同学:是一个假的苹果; 用耳听的同学:是一个闹钟(是一块表); 用眼看的同学:是一个苹果形状的计时器。 教师:这些同学分别通过那种感觉认识这个物体? 学生:触觉、听觉、视觉。 教师:哪种器官认识事物更准确? 学生:视觉。 (一)视觉 教师活动:演示透镜成像原理,演示照相机的结构,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照相机的成像原理是什么?在拍

播放投影片《人眼球和照相机结构对比》 学生活动:学生通过观察眼球的结构和相机的结构对比,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质疑,描述相机结构及原理,讨论发现眼球的结构和相机的关系。 我们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眼睛的窗户在哪里呢?(出示猫的瞳孔变化图)请同学们观察这两幅图画的区别,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变化? 学生:中午光照强,猫的瞳孔就眯成一条线;晚上光照弱,猫的瞳孔就变成圆的了。 教师:我们的眼睛有没有类似的变化? 教师:播放眼的结构动画 学生通过观察眼球结构的视频,自学识记教材91页图3.5-14掌握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学生通过角色扮演,以“我是xxx”说出眼球的结构和功能。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活动状态,与他们共同解决可能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利用挂图归纳眼球的结构和功能,并板书。 教师活动:瞳孔是眼睛的窗户,它通过调节改变自己的大小,调节进入眼球的光线的强度。光线进入眼睛后,又怎样形成了视觉呢?(出示眼的结构示意图)这里有一个凸出的结构,哪位同学认识它的名字?播放课件《视觉的形成》并板书视觉的大致过程。 学生活动:归纳视觉的形成过程,通过搜集资料、讨论、探究得出结论。明确视觉的形成大致是: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人就产生了视觉。进一步探究:播放投影片《猫瞳孔的大小的调节》,质疑:人的瞳孔大小也会改变吗?引导学生设计观察人的瞳孔大小改变的实验。 学生活动:学生回答观察结果,并进行猜想,设计探究实验,用手电筒,或其他方法进行试验。 知识链接:什么是近视?怎样预防近视眼? 学生阅读课文中的相关内容,了解近视及其成因以及预防,通过调查班级内学生的近视率,引起学生注意爱眼、护眼、科学用眼。 引出情感话题:“假如我是一个盲人,我会怎样生活?”激发学生的同情心和爱心,鼓励学生说出他们将在生活中如何帮助盲人等残疾人。 讨论:海伦曾经渴望上帝给她三天的光明,我们该如何对待盲人?生活中你是否向盲人献过爱心? 课堂小结: 1、让学生快速浏览全节教材内容,并回忆教师的讲述内容,从整体上感知和把握所学知识。 2、让学生口头表述自己的收获。 告诉同学们,如果有不理解或不明白的地方,可以通过百度去网上搜索相关内容参考复习。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教学案例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生物学》七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六章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第一课时。由于眼和耳是人体从外界接受信息的主要器官,在人类适应环境变化的过程中有着突出作用,所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先从人们对外界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继而才介绍神经系统的组成和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旨在强调了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本节的教学是全章教学的基础,完成好本节教学任务,可为后面的教学做一良好的铺垫。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描述眼球和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2、概述视觉和听觉的形成过程。 3、说出近视眼的成因和耳聋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二)、能力目标 1、尝试观察瞳孔大小的变化情况,并做出解释。 2、练习观察和测量的技能,及参与竞争的技能。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能自觉保护视力,注意用眼卫生。 2、培养关爱盲人、聋哑人的情感,能为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视觉的形成过程、听觉的形成过程。 2、教学难点:视觉的形成过程、近视的成因。 四、学情分析: 有关人体对外界感知的方式、器官,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并不陌生。但涉及到这些器官的结构名称、各部分的功能,以及如何利用它们感觉外界环境变化,学生又不十分清楚,中学生思维的特点是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思维形式转向抽象思维形式过渡的阶段,它需要大量的感性材料作基础。那么如何从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出发,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联系,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现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地学习是本节的关键所在。 五、教法分析: 1、从学生的亲身经历,亲身体验出发创设课堂情景。 2、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自主地学习了解眼球的结构、功能。 3、给每个学生以同样的探究学习和表现的机会,通过创设问题引导学生分组探究来了解视觉的形成过程。 4、让近视的学生谈谈自己近视后生活中的不便,形成爱眼意识。 六、教学过程:

高中生物-细胞生活的环境

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第1节细胞生活的环境【考点解读】 1、描述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说明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重点: 1、内环境的组成和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学习难点: 1、内环境的理化性质。 2、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自主探究】

2、例题精析: 〖例题1〗在下列物质中不属于人体内环境组成成分的是( ) A.血红蛋白 B.葡萄糖 C .二氧化碳和氧 D .乙酰胆碱 解析:血红蛋白是红细胞的主要成分;葡萄糖主要是血浆与组织液的成分之一,二氧化碳主要存在于组织液和血浆中;氧主要存在于组织液中,少量存在于血浆中;乙酰胆碱是属于神经细胞突触前膜与后膜之间组织液的成分。答案:A 〖例题2〗大气中的氧气要与人的血红蛋白结合,需要穿过几层磷脂分子( ) A. 3 8. 5 C. 6 D. 10 解析: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细胞膜的骨架。大气中的氧气通过呼吸运动进人肺泡,由于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由一层上皮细胞组成,因此肺泡中的氧气进人血液要通过4层细胞膜;8层磷脂分子,血液中的氧气再进人红细胞与血红蛋白结合,还要经过红细胞膜的两层磷脂分子。因此共需经过10层磷脂分子。答案为D 。 〖例题3〗(2005年江苏)人体剧烈运动时,肌肉产生的大量乳酸进入血液.但不会引起血浆pH 发生剧烈的变化。其中发挥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 ) A 、碳酸氢钠 B 、碳酸 C 、三磷酸腺苷 D 、钾离子 解析:乳酸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磷酸氢钠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碳酸又可以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所以对血液的pH 影响不大。答案为A 。 〖例题4〗在血浆、组织液和细胞内液中,O 2的浓度依次为( ) A.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B.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C.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D.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 解析:组织细胞是代谢的场所,在代谢中不断消耗O 2以氧化分解有机物并产生CO 2。组织细胞(细胞内液)中的来自组织液,组织液中的O 2 又来自血浆,血浆中的O 2则来自肺泡(外界空气)。气体交换的基本方式是扩散,其方向是由高浓度向低浓度,因此O 2浓度高低顺序为: 外界空气>血浆>组织液>细胞内液,,即组织细胞中的02浓度最低。答案为:A 。 〖例题5〗根据下面人体体液分布及物质交换示意图回答问题: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第五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第 2课时 【教学目标】 ①、概述人体通过耳朵感觉器官获取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②、观察并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③、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④、了解人类的其他感觉。 【教学重点】 观察并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 【教学难点】 描述听觉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自主学习 哑谜游戏:首先请同学们做个“猜哑谜”的游戏:老师在一个纸条上写一句话,让一位同学用手势和动作传递纸条上的信息,大家猜信息的内容。 讲解:一句话就能说明白的问题,同学们却费很大的劲,可见听觉对于我们接受信息有多么重要,人体从外界接受的信息中,听觉信息的数量仅次于视觉,居第二位。我们人体怎样产生听觉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 知识点一:耳的结构 自主学习任务:1、要学会听觉的形成,需要同学们的共同努力,下面请自学指导帮助你们。合作探究耳的结构: (一)外耳 (1)外耳的组成部分有什么功能? (2)根据生活经验,谈一谈,图片手掌的作用为什么能提高听力? 小结:外耳道是声波传导的通路,一端开口于耳廓,另一端终止于鼓膜。 (二)中耳 导语:声音是怎样产生的呢?让我们打开录音机感受一下吧 讲解:声音来自振动,声波可以振动空气。 (1)耳的什么结构将空气的振动传递到耳的深处? (2)鼓膜里面还有什么结构呢? (三)内耳 (1)内耳的主要结构是什么? (2)你能描述听小骨和鼓膜、耳蜗的关系吗? 小结:声波的振动经鼓膜通过听小骨传递到耳蜗,耳蜗里有对声音敏感的听觉细胞,和视觉细胞一样,这些细胞受到振动后可以把声音的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递给大脑,最后在大脑的一定区域形成听觉。 二、合作探究 合作探究听觉的形成: 视频播放听觉形成 (1)在你听到声音之前,声波的刺激经过了耳的哪些结构?

江苏省启东市高考生物专项复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生活的环境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

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一个衣着单薄的人来到寒冷环境中时,他的身体会发生哪些变化?这些变化的意义是 什么? 2.对于高烧不退的病人,可采用一些辅助治疗措施降低体温。下列措施中不正确的是()A.加盖棉被,增加排汗量 B.在额头上敷一冷水浸泡过的毛巾 C.用酒精棉球擦拭四肢等部位 D.适当撤减衣被 3.第29届奥运会于2008年8月在我国北京举行。在此届奥运会上,我国运动健儿勇夺51块金牌。下面分别是一位运动员在一段时间内的血液中乳酸浓度(表1)和获胜的三位径赛运动员所需的大约氧气量(表2)。 表1 时间 (分) 0 5 10 15 20 25 30 35 40 45 50 55 60 血液中乳 酸浓度 (mg/cm3) 5 5 5 40 70 100 80 60 40 35 25 23 20 赛事(米) 最高速度 (km/h) 赛事中吸收的氧气量(升) 赛事后需要的 氧气量(升) 100 37 0.5 10 1 500 25 18 36 10 000 21.5 132 150 ) A.从表1来看,进行运动的时间段为10~25分钟 B.运动员血液中正常的乳酸浓度是5 mg/cm3 C.氧债是指赛事后需要吸入的额外氧气量,以补偿赛事中所缺乏的氧气。从表2来看,人体能累积的最大氧债是18升 D.当人体进行剧烈运动时,会产生大量的热量,这时散热的主要方式是蒸发散热。这 时的血浆渗透压下降,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4.下列关于人体内环境的叙述,错误的是 A.抗原与抗体的特异性结合发生在内环境中 B.内环境成分中含有CO2、尿素、神经递质等

C.血浆中含较多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 D.血浆的成分稳定时,机体达到稳态 5.癌症患者腹部积水后,为了利尿排水应静脉输送的主要成分是 A.复合氨基酸 B.葡萄糖和维生素 C.无机盐 D.血浆蛋白, 6.下列不是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 ) A.组织浮肿 B.手足抽搐 C.贫血 D.尿毒症 7.人体的体液是指:() A.细胞外液 B.细胞內液和细胞外液 C.细胞內液和血液 D.血浆、组织液、淋巴8.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生化反应,其中有() A.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 B.酶与激素的合成 C.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 D.脂肪在消化道内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9. 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μm的颗粒物,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易通过肺部进入血液,对人类健康造成威胁。目前PM 2.5已成为空气污染指数的重要指标。下列有关PM 2.5的推测,合理的是() A. PM 2.5可能成为过敏原,其诱发的过敏反应属于非特异性免疫 B. PM2.5极易吸附有机污染物和重金属,使机体致癌、致突变的几率升高 C.颗粒物中的酸性物质进入人体血液一定会导致血浆呈酸性 D.颗粒物进入呼吸道引起咳嗽属于非条件反射,其中枢在大脑皮层 10.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在不断发生变化,但始终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B.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能力是无限的 C.由于血浆中缓冲物质的调节作用,使内环境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 D.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人体的内环境.人体的细胞外液主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 参考答案: 1.答案:当一个衣着单薄的人来到寒冷环境中时,在寒冷的刺激下,他的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流量减少;同时,皮肤的立毛肌收缩,产生“鸡皮疙瘩”;骨骼肌也产生不自主战栗。这些变化的结果,使得皮肤的散热量减少,产热量增加,以维持体温的恒定 解析:人为恒温动物,具有体温调节机制。当环境温度过低时,机体会通过增加产热(主

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下)

第三单元第五章第四节人体对周围世界的感知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观察并描述耳的结构及各主要组成部分的功能;掌握听觉的形成过程。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认同听觉卫生;关爱和帮助有听觉障碍的人群。 学习重点和难点: 耳结构及听觉的形成;人体通过耳等感觉器官获取信息。 ▲学习内容及方法: 1、耳分为、和三部分。 2、外耳包括和;中耳包括、和 ;内耳包括、和。 3、耳廓的作用;外耳道的作用 ;鼓膜的作用 ;听小骨的作用;半规管的作用;耳蜗的作用 。 4、听觉是怎样形成的? 你存在哪些疑问? ▲视野拓展: 1、在你听到声音之前,声波的刺激经过了耳内的哪些结构? 2、遇到巨大声响时为什么要迅速张口? 达标测试: 1能将外界声波的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部位是()

A..鼓膜 B.听小骨 C.中耳 D.内耳 2. 耳中能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感受器位于( ) A. 前庭 B.半规管 C.耳蜗 D.前庭和半规管. 3. 当吞咽、打哈欠时( )张开,使鼓膜内外气压保持平衡,以保护鼓膜。 A.咽鼓管 B.口腔 C.气管 D.外耳道 4.某人听力完全丧失,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 A.耳蜗B.位听神经C.听觉中枢D.以上都是 5.下列哪项不是舌能辨别等基本味道?() A.酸B甜C.、辣D.苦 6、下图是咽鼓管功能示意图,请据图回答: (1)当飞机降落时,乘客要咀嚼食物,其目的是使张开,可使鼓膜内外的。 (2)遇到巨大声响要迅速张口;或闭嘴的同时双手堵耳。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 。 (3)人的鼻、眼、喉受到感染时,病菌可能通过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我的收获:

人教版七下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人教版七下第一节《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案 教学目标: 1. 概述人体通过眼等感觉器官获得外界环境信息的情况。 2. 描述眼球的结构、主要功能和视觉产生的过程。 3. 说出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4. 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 教学重点: 1. 眼球的结构 2. 视觉产生的过程。 教学难点: 近视的成因及预防的方法 课前准备:眼球模型多媒体观看。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我们身体内有各个感受器,如:眼、耳、鼻、舌、皮肤等等。能够感受到外界事物瞬息万变。特别是我们的眼睛,它是人的心灵的窗口。我们通过它来觉察世界万物,也可以通过它进行心灵的沟通。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眼睛的结构。 互动一:眼球的结构 1.观察课本P89人眼球结构和照相机结构示意图,完成讨论1、2。 学生讨论,回答。 2.观察图Ⅳ-46眼球的基本结构和功能,说一说眼球的晶状体、瞳孔和视网膜分别相当于照相机的什么结构?

学生回答:晶状体——镜头;瞳孔——光圈;视网膜——胶卷(底片) 3.请同学们利用一分钟的时间熟悉眼球的结构,然后通过眼球图片,分析眼球的结构,并说出每一部分结构的功能。 学生熟悉眼球结构,教师出示眼球模型,学生解说。 教师强调:(板图)我们俗话说的白眼珠(白眼球)和黑眼珠(黑眼球)指的是哪两部分?(师生共同分析)白眼球——巩膜;黑眼球——虹膜。虹膜内所含色素不同就出现了蓝眼、褐眼等。 互动二:视觉的形成过程 1.请大家根据眼球的结构分析:视觉的形成:光线从外界进入眼球到达视网膜的途径是怎样的? 学生分组讨论整理,各组呈现分析结果,进行展示解说,其他组进行补充。 光线→角膜→瞳孔→晶状体→玻璃体→视网膜 教师强调:对光线起折射作用的是晶状体玻璃体,成像的部位是视网膜,成的像是倒像。 2.视网膜上成像后我们就看到物像了吗?我们实际看到的物像是倒立的吗?这是为什么呢?(成像原理) 教师讲解: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还要把图像信息通过视神经传到大脑的特定区域——视觉中枢,产生了视觉。 3.有一个人眼睛失明了,你能帮他分析分析可能有哪些原因吗? 学生分析,教师点拨:根据视觉的形成过程。 4.观察课本图Ⅳ-48猫的瞳孔大小的调节,你能发现什么规律?人也会有这种变化吗?请你设计一个实验来探究一下。 学生回答:猫的瞳孔在暗处比在亮处大。推测人也会这么变化。然后设计实验方案: ⑴在什么地方孔瞳会发生变化? 互动三:近视的成因及预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