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word资料11页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word资料11页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word资料11页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word资料11页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新解

目前,在“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涵盖的时间范围上,译学界有着不同的理解与表述。事实上,目前在中国出版发行的、以“当代”冠名的翻译理论著作所涉内容也大都是西方的。如此一来,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的不同表述进行界定,然后再以此为据,从翻译规范的视角出发,重新给予界定,提出一种相对周全的观点就显得必要了。本文拟首先厘清译学界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的不同表述,以及与之相关的“现代”和“当代”两个时间概念之间的关系,然后在此基础上,通过辨证分析后提出将“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视为一个动态概念,即“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始终指近十年的西方翻译理论,以期加深人们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认知和了解。

一、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起始时间的不同表述

在译学界,与大量侧重翻译技能的翻译教材相比,有关当代翻译理论的专著及相关论文屈指可数,即使有也大都是对西方有关专著的“译介、验证或应用”等。比如在专著方面,仅先后有许钧和袁筱一编著的《当代法国翻译理论》、郭建中编著的《当代美国翻译理论》、廖七一编著的《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探索》、根茨勒(Edwin Gentzler)编著的修订版《当代翻译理论》(第二版修订本)(ContemporaryTranslation Theories。Revised Second Edition)以及廖七一等编著的《当代英国翻译理论》等不多的几本。至于有关论述当代翻译理论的论文,截至2009年底,笔者从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也只能检索到二十余篇,且大都或述或评,文中所涉及的内容基本上都涵盖在以上这几本专著里面,“而对其进行反思、质疑、证

伪、发展的却很少”。而且这些有限的专著和相关论文中,著作者们对“当代西方翻译理论”这一概念所表述的时间范围是只言片语、模糊的,甚至是互不统一的。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起点应该是在20世纪初。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是廖七一等。在廖先生等编著的《当代英国翻译理论》中,他们把英国翻译活动和翻译研究大致分为三个时期:古典译论,从公元7世纪末至文艺复兴时期;近代译论,从文艺复兴时期至19世纪末;当代译论,从20世纪至今。

2.第二种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起点应该是始于二战后。持此观点的代表人物为郭建中、罗伯特?拉罗斯(Robea Larose)和廖七一等。在郭先生编著的《当代美国翻译理论》中,当论及此书书名的由来时,他提到:“美国根本没有‘古代翻译理论’,也没有‘中世纪翻译理论’和‘近代翻译理论’。勉强可以说有点儿‘现代翻译理论’,但主要的和大量的是二次大战后发展起来的‘当代翻译理论。”可以佐证该观点的是加拿大翻译理论家罗伯特?拉罗斯,他在1989年出版的《当代翻译理论》中就有论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至20世纪80年代末的西方翻译理论界的主要代表人物及其代表论著”的文字。

此外,虽然廖先生等认为“当代译论”的起始时间是20世纪,但是在《当代英国翻译理论》一书中,他们所介绍的第一个人西奥多?萨瓦里(TheodoreHorace Savory)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该国的“一位重要的语言学家和翻译理论家”。针对同一概念,却有着两种不同表述,这看起来似乎自相矛盾,但也反映了著述者们在此方面认识的模糊、不统一。

3.第三种观点认为“当代西方翻译理论”的起点应该是二十世纪五

六十年代。持该观点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许钧、刘宓庆、科米萨洛夫

(B.H.Komnccapob)和根茨勒。许先生在其主编的《外国翻译理论研究丛书》的总序中提到:“本丛书以借鉴国外翻译理论研究的优秀成果,促进国内译论研究的发展,加快翻译学科的建设为目的,在掌握近四十年来外国翻译理论研究的基本成果和资料、了解其现状、把握其趋向的基础上,按国别,有选择地对国外翻译理论研究的成果做系统的研究与评介,介绍与评论相结合,力求有介绍,有评论,有比较,有分析。”这套丛书涵盖了法国、美国、英国和前苏联四国的“当代”翻译理论著作,而且在《当代法国翻译理论研究评介》一文中,许先生就是“从翻译研究的共性出发,对近三十年来法国在翻译的基本理论、翻译教学、翻译批评及翻译历史研究等领域的重要成果作一大致梳理与概要性评介”的。可见,许先生是将西方或美国的当代翻译理论的起点界定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刘宓庆先生在给西方翻译思想发展大体历程及源头所做的简单图示中,提出西方当代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而终点则为当前。由此上溯至19世纪中期,是西方传统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再由此上溯至公元前一世纪,可以看作是西方古代翻译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时期。因此,我们认为刘先生是赞成“当代西方翻译理论”始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我们在科米萨洛夫的著作《当代翻译学》中也找到了相应的观点。他说,“我们知道,当代翻译学发端于20世纪中期,那时候,翻译问题吸引了语言学家的注意”。按照科氏的说法,即“同任何其他学科一样,翻

翻译理论与实践

翻译理论与实践试题 一、选择题(在四个选项中选择一个正确答案):20% 1.中国古代佛经翻译家------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思想。 A. 鸠摩罗什 B. 玄奘 C.安世高D。释道安 2.严复说的“一名之立,旬月踟躇”是指---------------------。 A.翻译一部书要化一个月时间作准备 B 翻译一个术语往往要考虑很久 C. 只有化苦功才能翻译成一部名著 D. 书名的翻译颇费思量 3..下列四句,----句的表述是不正确的。 A.鲁迅提出过“宁信而不顺”的翻译观点。 B. 马建忠主张“善译”的翻译标准。 C. 钱钟书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D. 傅雷认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是“形似”。 4.下列四位翻译家中,英译《红楼梦》的是------。 A.林语堂 B. 杨宪益 C. 杨必 D. 鲁迅 5.英国语言学家M.A.K.Halliday提出的构成语境三要素中,fields of discourse指---------------------------。 A.交际内容 B. 交际方式 C. 交际风格 D. 交际地点 6.多用被动语态是----------的一个比较明显的语法特点。 A.广告英语 B. 科技英语 C. 新闻英语 D. 法律英语 7.“意译”是指译文从意义出发,要求将原文的意义正确表达出来,不必拘泥于------的形式。 A.词句 B. 词句和比喻 C. 各种修辞手段 D. 词、句、以及各种修辞手段 8.. ------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全部戏剧作品。 A.朱生豪 B. 卞之琳 C. 梁实秋 D. 林语堂 9.fast, firm, secure三个同义词中,firm的正规程度介于前后两者之间,由此可以判定,它最有可能源自------。 A.法语 B. 拉丁语 C. 盎格鲁-撒克逊语 D. 德语 10.下列四种“语体”中,--------的语言最为正规。 A.广告英语 B. 法律英语 C. 新闻英语 D. 科技英语 二、问答题:30% 1.为什么严复要在他的翻译标准中加上一个“雅”字?你认为现在我们应该怎样理解这个“雅”字?

翻译理论概述

翻译理论知识 一、翻译的定义 学习一门新的学科,首先必须有一个科学的定义。翻译是一个包罗万象、博大精深的技艺,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规范、举世公认的定义。我们只能综合各种不同的定义来掌握翻译的本质。 1. The Definition of The 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 To turn from one language into another. 2. The Definition of Webster’s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 of the English Language To turn into one’s own or another language. 3. A good translation is one which the merit of the original work is so completely transfused into another language as to be as distinctly apprehended and as strongly felt by a native of the country to which that language belongs as it is by those who speak the language of the original work.好的翻译应该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人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泰特勒,1790) 4. Translation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ce of the source language ,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翻译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的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是就意义而言,其次是就文体而言。 (奈达,1974) 5. 翻译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张培基,1980) 6. 翻译是把一种语言表达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传达出来,以达到沟通思想感情、传播文化知、促进社会文 明,特别是推动译语文化兴旺昌盛的目的。(孙致礼:2003) 7. 翻译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王克非,1997) 二、翻译的分类 翻译分不同的类型。就文本而言,随着世界发展的全球化趋势,翻译的范围越来越广,涵盖各个领域,如文学、政治、文化、贸易、科技、传媒等。在这个意义上,翻译可分为文学翻译、科技翻译和实用文体翻译。 1.按语言分类:本族语译成外语、外语译成本族语/ 语内翻译(intralingual translation)、语际翻译(interlingual translation) 2.按活动形式分类:笔译(translation)、口译(oral interpretation) 3按翻译材料的文体分类:应用文体翻译、科技文体翻译、文学作品翻译、政论作品翻译 4按处理方式分类:全译、节译、摘译、编译、译述 三、翻译的标准 翻译标准就是指翻译实践时译者所遵循的原则,也是翻译批评家批评译文时必须遵循的原则。翻译是一种社会活动,翻译标准则是从中产生的。由于社会活动受制于社会条件及译者个人等等因素,因此翻译标准也就打上了深深的社会和译者的烙印。 在我国持这一翻译原则的有玄奘、严复和鲁迅等人。玄奘是唐代著名的佛经翻译家,主张翻译"既须求真又须喻俗"(A good translation should be both faithful to the original and intelligible to the public.),意即译文要"忠实通顺"。严复是我国清末时期的名学者。他在《天演论》(译例言)(1898)中提出了"信达雅"三字标准(faithfulness, expressiveness and elegance)。"信"是"意义不背本文","达"是不拘原文形式,尽译文语音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信"、"达"互为照应,不可分割开来。"雅"在今天看来是不可取的,因为这个"雅"是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即所谓的上等文言文。鲁迅先生认为:"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就是说,译文既要信又要顺(both faithful to the SL and smooth in expression)。我国当代翻译理论家张培基等人在其《英汉翻译教程》中所提出的"忠实"、"通顺"标准也属此类型。从

翻译理论知识

《翻译理论与实践》考试理论部分复习提纲 一、翻译定义: 1、张培基——翻译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所表达的思维内容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的语言活动。 3、刘宓庆——翻译的实质就是语际的意义转换。 4、王克非——翻译就是将一种语言文字所蕴含的意思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的文化活动。 5、泰特勒——好的翻译应该就是把原作的长处完全地移注到另一种语言,以使译入语所属国家的本地人能明白地领悟、强烈地感受,如同使用原作语言的人所领悟、所感受的一样。 6、费道罗夫——翻译就就是用一种语言把另一种语言在内容与形式不可分割的统一中所业已表达出来的东西准确而完全地表达出来。 7、卡特福德——翻译的定义也可以这样说:把一种语言(Source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用另一种语言(Target Language)中的篇章材料来加以代替。 8、奈达——翻译就就是在译入语中再现与原语信息最切近的自然对等物,首先就意义而言,其次就就是文体而言。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 纽马克——通常(虽然不能说总就是如此),翻译就就是把一个文本的意义按作者所想的方式移译入另一种文字(语言)。“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 10、“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译入语)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language (source language 原语),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 12、13、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 二、翻译标准 1、翻译的标准概括为言简意赅的四个字:“忠实(faithfulness)、通顺(smoothness)”。忠实指的就是忠实于原文。通顺指的就是译文的语言必须合乎规范、通俗易懂。 2、严复对翻译曾经提出“信(faithfulness)、达(expressiveness)、雅(elegance)”的标准:“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 3、“泰特勒三原则”:(1)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give a complete transcript of the ideas of the original work;(2)That the style and manner of writing should be of the same character with that of the original;(3)That the Translation should have all the ease of original composition、”(1)译作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2)译作的风格与手法应与原作属于同一性质;(3)译作应具备原作所具有的通顺。”(谭载喜,2006)泰特勒指出,这三项原则就是好的翻译所必备的条件,它们次序的排列就是恰当的、自然的,就是按重要顺序排列的,如果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要牺牲某一个原则就要注意到它们的次第与比较上的重要性,决不能颠倒主次,以牺牲思想内容的忠实来求得译文的优美与流畅。 5、奈达提出了著名的“动态对等”。她对翻译所下的定义: 所谓翻译, 就是在译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源语的信息, 首先就是意义, 其次就是文体。

中英文参考文献格式

中文参考文献格式 参考文献(即引文出处)的类型以单字母方式标识: M——专著,C——论文集,N——报纸文章,J——期刊文章,D——学位论文,R——报告,S——标准,P——专利;对于不属于上述的文献类型,采用字母“Z”标识。 参考文献一律置于文末。其格式为: (一)专著 示例 [1] 张志建.严复思想研究[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3] [英]蔼理士.性心理学[M]. 潘光旦译注.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 (二)论文集 示例 [1]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2] 别林斯基.论俄国中篇小说和果戈里君的中篇小说[A]. 伍蠡甫.西方文论选:下册[C].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凡引专著的页码,加圆括号置于文中序号之后。 (三)报纸文章 示例 [1] 李大伦.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性[N]. 光明日报,1998-12-27,(3) (四)期刊文章 示例 [1] 郭英德.元明文学史观散论[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3). (五)学位论文 示例 [1] 刘伟.汉字不同视觉识别方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心理系,1998. (六)报告 示例 [1] 白秀水,刘敢,任保平. 西安金融、人才、技术三大要素市场培育与发展研究[R].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西北经济发展研究中心,1998. (七)、对论文正文中某一特定内容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性的注释,置于本页地脚,前面用圈码标识。 参考文献的类型 根据GB3469-83《文献类型与文献载体代码》规定,以单字母标识: M——专著(含古籍中的史、志论著) C——论文集 N——报纸文章 J——期刊文章 D——学位论文 R——研究报告 S——标准 P——专利 A——专著、论文集中的析出文献 Z——其他未说明的文献类型 电子文献类型以双字母作为标识: DB——数据库 CP——计算机程序 EB——电子公告

(完整版)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中国翻译史及重要翻译家 08英本1 杨慧颖 NO.35 中国翻译史上有许多为人们所熟知的大家,现就其翻译观点和主要作品做一简介: 严复 是中国近代翻译史上学贯中西、划时代意义的翻译家,也是我国首创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者。严复吸收了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思想的精髓,并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经验,在《天演论》译例言里鲜明地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原则和标准。“信”(faithfulness)是指忠实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内容;“达”(expressiveness)指译文通顺流畅;“雅”(elegance)可解为译文有文才,文字典雅。这条[1]著名的“三字经”对后世的翻译理论和实践的影响很大,20世纪的中国译者几乎没有不受这三个字影响的。 主要翻译作品: 《救亡决论》,《直报》,1895年 《天演论》,赫胥黎,1896年~1898年 《原富》(即《国富论》),亚当·斯密,1901年 《群学肄言》,斯宾塞,1903年 《群己权界论》,约翰·穆勒,1903年 《穆勒名学》,约翰·穆勒,1903年 《社会通诠》,甄克斯,1903年 《法意》(即《论法的精神》),孟德斯鸠,1904年~1909年 《名学浅说》,耶方斯,1909年 鲁迅 鲁迅翻译观的变化,从早期跟随晚清风尚以意译为主,到后期追求直译、反对归化。鲁迅的翻译思想主要是围绕"信"和"顺"问题展开的。他"宁信而不顺"的硬译观在我国文坛上曾经引发过极大的争议。 鲁迅先生说过:凡是翻译,必须兼顾两面,一则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是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从实质上来讲,就是要使原文的内容、风格、笔锋、韵味在译文中得以再现。翻译涉及原语(source language)与译语(target language) 两种语言及其文化背景等各方面的知识,有时非常复杂。所以,译者要想收到理想的翻译效果,常常需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仅仅懂得一些基本技巧知识是不够的,必须广泛涉猎不同文化间的 差异,必须在两种语言上下工夫,乃至独具匠心。

当代翻译理论

名词解释: 1、文化转向轮:是翻译研究两大主将勒菲弗尔和巴斯内特共同提出的,即翻 译研究所要关注的不仅仅是语言问题,它必须在更广阔的历史文化视野中 展开自己的讨论。 2、归化翻译:是要把源语本土化,以目标语或译文读者为归宿,采取目标语 读者所习惯的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归化翻译要求译者向目的语的 读者靠拢,译者必须像本国作者那样说话,原作者要想和读者直接对话,译作必须变成地道的本国语言。归化翻译有助于读者更好地理解译文,增 强译文的可读性和欣赏性。 3、异化翻译: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在翻译 上就是迁就外来文化的语言特点,吸纳外语表达方式,要求译者向作者靠 拢,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即以目 的语文化为归宿。使用异化策略的目的在于考虑民族文化的差异性、保存 和反映异域民族特征和语言风格特色,为译文读者保留异国情调。 4、功能对等论:所谓“功能对等”,就是说翻译时不求文字表面的死板对应, 而要在两种语言间达成功能上的对等。奈达提出对等包括四个方面:1. 词 汇对等,2. 句法对等,3. 篇章对等,4. 文体对等。在这四个方面中,“意 义是最重要的,形式其次”。 5、功能目的论:目的论认为,所有翻译活动遵循的首要原则是“目的原则”, 即翻译应能在译入语情境和文化中,按译入语接受者期待的方式发生作用。 翻译行为所要达到的目的决定整个翻译行为的过程,即结果决定方法。但 翻译活动可以有多个目的,这些目的进一步划分为三类:(1)译者的基本 目的(如谋生);(2)译文的交际目的(如启迪读者);(3)使用某种特殊的翻 译手段所要达到的目的(如为了说明某种语言中的语法结构的特殊之处采 用按其结构直译的方式)。但是,通常情况下,“目的”指的是译文的交际 目的,即“译文在译人语社会文化语境中对译入语读者产生的交际功能”。 (Venuti:2001)因此,译者应在给定的翻译语境中明确其特定目的,并根 据这一目的来决定采用何种翻译方法—直译、意译或介于两者之间。 6、不可译性理论: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其语音系统, 文字结构和修辞方法都完全不同,这些绝大多数都无法在另一语言中找到 对等语。如果在英汉互译中,有时无法将原语或源语(source language) 翻译成译入语或目的语(target language)而造成一定程度上意义的损失,即称为“不可译性”。它包括“语言上的不可译(linguistic untranslatability )” 和“文化上的不可译(cultural untranslatability)”。 7、女性主义翻译观:否定传统的摹仿论,主张翻译是文化介入和文化协调;

翻译基本理论知识

翻译概述(1) 一、学科特点 翻译是一种跨越时空的语言活动,是"把一种语言已经表达出来的东西用另一种语言准确而完整地重新表达出来"(范存忠:"漫谈翻译"《翻译理论与技巧》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5,p.80), 是"从语义到文体在译入语中用最切近而又最自然的对等语再现原语的信息"(谭载喜:《奈达论翻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p.10)。翻译虽为个体所承作,却是一种社会活动,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它既有很强的理论性又有丰富的实践内涵。就前者而言,翻译经过千百年来各国翻译家的共同努力,已经在语言学、文学、文化、心理学、人类学、哲学和教育学等学科的基础上初步建立了一套理论体系,并在具体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跨文化和语言转换模式。随着科学的日益进步,这种体系和模式正处在不断地完善之中。就后者而言,翻译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翻译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是辨证的;翻译理论产生于翻译实践,反过来又指导实践,实践转过来又丰富翻译理论。可以说,没有社会实践就不会有翻译理论的产生;没有翻译理论作为指导,翻译实践就会难免走弯路。因此,学好翻译既要重视翻译理论的学习,又要加强翻译实践;理论联系实际,这是我们学好翻译的必由之路。 二、为什么可能有翻译 翻译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需要,因为人类社会要发展进步就需要在不同文化的民族之间进行沟通,而这一全过程都离不开翻译。正如Steiner和张培基所说的那样:Translating it is that openeth the window, to let in the light; that breaketh the shell, that we may eat the kernel. (Steiner) 翻译是沟通各族人民的思想,促进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交流的重要手段,

企业英语翻译文献

1.功能翻译理论在中国企业网站英译中的应用研究--以企业简介为例 外文资料: ?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eter Newmark. . 1988 ?[2]Dworkin, Steven N. and Wanner, Dieter (eds), New Approaches to Old Problems. Issues in Romance Historical Linguistics ( Current Issues in Linguistic Theory , 210.). Amsterdam /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2000. xiv + 235 pp. 90 272 3717 4. Bert Peeters. Journal of French Language Studies . 2002 ?[3]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Hatim Basil,Ian Mason. . 1990 ?[4]In Other Words: A Course Book on Translation. Baker,Mona. . 2001 ?[5]A Study on Nida’s Translation Theory. Ma Huijuan. . 2003 ?[6]A Functional Typology of Translations. Nord,Christiane. Text Typology and Translation . 1997 ?[7]English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 Discourse Approach. Trimble Louis. . 1985 ?[8]Book Reviews : Writing National Histories. Western Europe since 1800. Edited by Stefan Berger, Mark Donovan and Kevin Passmore. London: Routledge, 1999. Pp. xv + 314. £15.99. Jeremy Black. Journal of European Studies . 1999 ?[9]Scopos, Loyalty and Translational Conventions. Nord,Christiane. Target . 1991 ?[10]Website Localization. Anthony,P. . 2010 ?[11]Text Type and Translation Method:Operative Text. Reiss,Kantharina. . 1983 ?[12]Framework for a General Translation Theo-ry. Vermeera,Hans. . 1978 ?[13]The Guide to Translation and Localization. John,W. . 2002 ?[14]Theory and Method. Holz-Manttari,J. . 1985 ?[15]Company Profiles. Keith,Klein. http://www. WebForg https://www.sodocs.net/doc/f44823677.html, . 2009 ?[16]Translating Meaning. Nide,Eugene Albert. . 1993 ?[17]Translation and Cultural Change:Studies in History, Norms and Image-projection. Eva,Hung. . 2005 书籍: ?[1]新编汉英对比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宓庆著, 2006 ?[2]西方翻译研究方法论[M]. 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和庆,黄皓,薄振杰编著, 2005 ?[3]翻译研究的功能途径[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张美芳著, 2005 ?[4]应用翻译功能论[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贾文波著, 2004 ?[5]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许建忠编著, 2002 ?[6]文体与翻译[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刘宓庆著, 1998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部分 测试题

翻译家及翻译理论 0204 (二) 本部分共有5小题,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选择最佳答案完成句子。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10分) 11.“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存着原作的丰姿。”这是_______提出的。 A.鲁迅 B.瞿秋白 C.茅盾 D.郭沫若 12.杨宪益说:“译者应尽量忠实于原文的形象,既不要夸张,也不要夹带任何别的东西”。他针对的是______。 A.任何一种翻译 B.文学翻译 C.诗歌翻译 D.汉英翻译 13.“上下文在解决语言单位的多义性问题上起着最重要的作用。”这是______的论述。 A.林纾 B.巴尔胡达罗夫 C.泰特勒 D.费多罗夫 14.王力先生指出,中国语里多用意合法,______。 A.因此连词用得较多 B.因为主从结构用得较多 C.联结成分并非必需 D.联结成分十分需要 15.汉语有很多四字成语,译成英语时,译文______。 A.一定要保持原文的形象 B.一定要脱离原文的形象 C.一定要符合原文的意思 D.一定要在英语中找到对应的成语 0207 6.汉语语法单位的组合多用_______,连接成分并非必要。 A.意合法 B.形合法 C.意合法和形合法 D.省略法 7.在被动结构方面_______ A.英语被动句用得少,汉语被动式用得多。 B.英语被动句用得多,汉语被动式用得少。 C.英语多用主动来表示被动。 D.英语和汉语被动句用的都很多。 8._______主张,在翻译过程中“与其失神韵而留形貌”还不如“形貌上有些差别而保留了 神韵”。 A.郭沫若 B.杨宪益 C.茅盾 D.钱钟书 9.1954年_______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讲话,指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好的 翻译等于创作,甚至还可能超过创作”。 A.郭沫若 B.钱钟书 C.茅盾 D.杨宪益 10._______ thought in translating one should aim at “translating sense,not words". A. Saint Jerome B. Cicero C. Tytler D. Nida 0304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流派评述及代表人物(详)

翻译学必读 1语文和诠释学派 二十世纪之前的翻译理论被纽马克(1981)称为翻译研究的‘前语言学时期’,人们围绕‘word-for-word’和‘sense-for-sense’展开激烈的讨论,核心是‘忠实’,‘神似’和‘真理’。典型的代表有John Dryden, Tytler等,而Barnard, Steiner等人则是在他们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 2语言学派 Jacobson(1959)提出意义对等的问题,随后的二十多当年,学界围绕这个问题进行了研究。奈达(1969)采取了转换语法模式,运用“科学(奈达语)”的方法来分析他翻译《圣经》过程中的意义处理问题。奈达提出的形式对等说、动态对等说和等效原则都是将注意力集中在受众一方。纽马克信奉的是语义翻译和交际翻译,即重视翻译中的语义和交际方面。 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批评话语分析functional discourse analysis功能语篇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theory话语分析理论 Discourse Analysis for Interpreters翻译专业演说分析 Pragmatics &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positive discourse analysis积极话语分析 rhetorical or discourse analysis语篇分析Pragmatics and Discourse Analysis语用学Mediated discourse analysis中介话语分析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到九十年代,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分支,话语分析经历了产生和发展壮大的过程,其理论背景来自M.K.Halliday(韩礼德)的系统功能语法。今天,话语分析的方法已经逐步运用到翻译研究中。House(1997)提出的翻译质量模型就是基于韩礼德的理论,他吸收了其中的语域分析方法;Baker(1992) 则为培养译员提供了话语分析和语用分析的范本;Hatim 和Mason(1997)将语域研究拓展到语用和符号学角度 4目的学派 目的学派于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在德国兴起,是从静态的语言学、语言类型学中剥离出来的。其中的代表人物有,Reiss,Vermmer,Nord 等。Reiss(1971,1988,2000)强调的是文本层面的对等,主张文本的类型和翻译策略结合起来;Holz-Manttari(1984)则认为在翻译过程是一个交际、互动的过程,涉及各种各样的角色。Vermmer(2000)继承并发展了Reiss的观点。 5文化学派the Culture School Even-Zohar 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提出将文学翻译视为文化的,文学的和历史的过程或系统。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指的是更加注重从文化研究的角度进行翻译研究。其中,Lefevere (1992)逐渐从系统理论转向文化学研究,将翻译看作‘重写’的过程,审视围绕着翻译文本的意识形态冲突等课题。Simon(1996) 和一些女权主义者则重点研究文化学研究中的女性意识。后殖民主义文化学方向的代表人物是Bassnett和Trivedi (1999),他们认为,无论在殖民化的过程中还是在被殖民的社会,翻译都十分活跃。文化学派的研究有着各自的研究任务和各自的侧重点,丰富了翻译研究的内容。 6解构学派 本雅明本人不属于解构学派,但他的著作《译者的任务》通常被看作解构学派对翻译研究的缘起和根据。本雅明率先指出,翻译不可能与原作相等,因为翻译过程已经改变了原作,况且,没有蜕变,也就不会产生‘后起的生命’。本雅明认为,译者的任务不是在目标语中复制原文,而是颠覆原语的体系,把潜藏于原文的精神内容表达出来。德里达则更进一步,在他的著作《巴别通天塔》中,翻译被看作一个不断解构和建构的过程。学界认为德里达将翻

商务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商务英语论文参考文献 1. 乔海清. 《翻译新论》.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 1993. 2. 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21. 3. 邵志洪. 《英汉语研究与对比》.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1997. 4. 申丹. 《文学文体学与小说翻译》.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 5. 5. 申小龙. 《语言的文化阐释》. 上海:知识出版社, 1992. 6. 申小龙. 《汉语句型研究》. 海口:海南人民出版社, 1989. 7. 申小龙. 《汉语与中国文化》.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21. 8. 申小龙. 《文化语言学》. 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 1993. 9. 申雨平编. 《西方翻译理论精选》.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2. 10. 沈少华. 《英语趣味修辞格》. 北京:语文出版社, 1999. 11. 思果. 《译道探微》.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2002. 12. 孙全洲. 《现代汉语学习词典》.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13. 孙晓丽. 《广告英语与实例》.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1995. 14. 孙致礼. 《1949-1966:我国英美文学翻译概论》. 南京:译林出版社. 1996. 15. 谭载喜. 《翻译学》.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 16. 谭载喜. 《新编奈达论翻译》. 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9. 17. 倜西、董乐山等编. 《英汉翻译手册》. 北京: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 2002. [1]brown,j. understanding research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cup, 1988. [2]elliot,j. action research for educational change. philadelphia: open university press,1991. [3]kemmis. s & mctaggart r. the action research planner [m]. geelong victoria deakin university press, 1982. [4]nunan, d. research methods in language learning. cambridge: cup,1992.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当代西方翻译研究的三大突破,两大转向 三大突破 1)20世纪50年代以来的西方翻译研究开始从一般层面上的对两种语言转换的技术问题 的研究,也即从“怎么译”的问题,深入到了对翻译行为本身的深层探究。提出了语音、语法、语义等一系列的等值问题。当代西方翻译研究中的等值论等研究,虽然有它的局限,但它对翻译所作的微观分析,无疑使人们对翻译的过程和目标,看得更加清楚了,更加透彻了。 2)当代西方的翻译研究不再局限于翻译文本本身的研究,而把目光投射到了译作的发起者、翻译文本的操作者和接受者身上。它借鉴了接受美学、读者反应等理论,跳出了对译文与原文之间一般字面上的忠实与否之类问题的考察,而注意到了译作在新的文化语境里的传播与接受,注意到了翻译作为一种跨文化的传递行为的最终目的和效果,还注意到了译者在这整个的翻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3)当代翻译研究的最大突破还表现在把翻译放到一个宏大的文化语境中去审视。研究者开始

关注翻译研究中语言学科以外的其他学科的因素。他们一方面认识到翻译研究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性质,另一方面又看到了翻译研究这门学科的多学科形式,注意到它不仅与语言学,而且还与文艺学、哲学甚至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都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但是翻译研究最终关注的当然还是文本在跨文化交际和传递中所涉及的一系列文化问题,诸如文化误读、信息增添、信息失落等。 两大转向 1)语言学派的转向 2)从文化层面来审视翻译的转向 当代西方翻译理论 语言学派理论 从20世纪50年代起,西方出现了一批运用现代语言学的结构理论、转换生成理论、功能理论、话语理论、信息论等理论的学者,他们把翻译问题纳入到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从比较语言学、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符号学、交际学等角度,提出了相对严谨的翻译理论和方法,开拓出了翻译研究的新领域,给传统的翻译研究注入了新的内容。他们是当代西方翻译史上名副其实的翻译理论家,其中最主要的代表人物有:雅 可布逊(Roman Jakobsor)尤金?奈达(Eugen A. Nida )卡特福特(J.C. Catford )彼得?纽马克(Peter Newmark) 从严格意义上而言,是这批学者对翻译问题的学术探讨,揭开了当代西方翻译史上的理 论层面。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借鉴材料)

当代国外翻译理论导读 作者:谢天振编者:谢天振 ?市场价:¥40.00 ?卓越价:¥35.20为您节省:4.80元 (88折) ?VIP 价:¥34.20SVIP价:¥33.50 ?全场购物免配送费! ?现在有货。 ? ) 目录 前言 第一章语言学派翻译理论 1.罗曼·雅科布逊论翻译的语言学问题 2.彼得·纽马克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Ⅱ) 3.约翰·卡特福德论翻译转换 4.尤金·奈达论对等原则 5.巴兹尔·哈蒂姆互文介入:利用翻译中缺省语篇的理论体系 6.玛丽·斯奈尔—霍恩比翻译:一种跨文化活动

第二章阐释学派翻译理论 7.乔治·斯坦纳阐释的步骤 8.安托瓦纳·贝尔曼翻译及对异的考验 第三章功能学派翻译理论 9.凯瑟琳娜·莱斯翻译的抉择:类型、体裁及文本的个性 10.汉斯·弗米尔翻译行为中的目的与委任 11.克里斯汀娜·诺德目的、忠诚及翻译中的惯例 第四章文化学派翻译理论 12.詹姆斯·霍尔姆斯翻译学的名与实 13.伊塔玛·埃文—佐哈翻译文学在文学多元系统中的地位 14.吉迪恩·图里描述性翻译研究的理论基础 15.安德烈·勒菲弗尔大胆妈妈的黄瓜:文学理论中的文本、系统和折射 16.苏珊·巴斯奈特文化研究的翻译转向 17.西奥·赫曼斯翻译研究及其新范式 第五章解构学派翻译理论 18.瓦尔特·本雅明译者的任务 19.雅克·德里达巴别塔之旅 20.保罗·德曼评本雅明的《译者的任务》 21.劳伦斯·韦努蒂文化身份的塑造 第六章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2.雪莉·西蒙翻译理论中的性别化立场 23.劳丽·钱伯伦性别与翻译的隐喻 24.巴巴拉·格达德女性主义话语/翻译的理论化 25.冯·弗罗托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批评 第七章后殖民翻译理论 26.道格拉斯·罗宾逊后殖民研究与翻译研究 27.特佳斯维妮·尼南贾纳翻译的定位

中西翻译史论文1

课程名:中西翻译史 学生名:夏菱凉 学号:201310810099 任课教师:何绍斌 佛学汉译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一.引语 “那一年,我磕长头匍匐在山路,不为觐见,只为贴着你的温暖。那一世,我转山转水转佛塔,不为修来生,只为途中与你相见。”莲花高台之上,六世达赖喇嘛仓央嘉措吟诵道诗。诗里有连绵起伏的青山,有日光铺满的古城,有巍峨雄壮的宝殿,有圣洁如雪的安宫花。莲花台下,是虔诚敬拜的万千子民。时光荏苒,数百年后,我们所潜心传唱其佛学情诗佳句的魅力所在,实在离不了众多翻译学者的沥血耕耘。佛教不仅是宗教,更是包含万千的哲学。梁启超研究统计日本学者所编的《佛教大辞典》,共收有“三万五千余语”汉语佛教词汇,佛教汉译词汇不仅占据汉语词库一个大部分,还大量包括了深刻内敛的行而上的词汇,从广度和深度上极大拓展了中国文化。可以说,没有博大精深,灿烂缤纷的汉译佛学充实,就没有中国汉语文化的成熟。 二.汉译佛经背景 东汉明帝派使者不远万里从西域请来了摄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他们带来了佛像及佛经。史料记载,第一部传入中国的佛经名叫为《浮屠经》。所谓“浮屠”,乃是梵文中Buddha的音译,后世译作“佛陀”,就是人们常说的“佛”,所谓《浮屠经》,转言之也就是《佛经》。为了便于传教,摄摩腾和竺法兰开始将梵文经书翻译成汉文。自此以后,更多的佛经传入中国,经过200多位译师近十个世纪的辛勤努力,由梵文翻译过来的汉文三藏达到了1690余部、6420余卷。(陈百琴 2012:2)而按确切可考的时间,汉译佛经的出现乃是安世高于东汉桓帝元嘉元年译出《明度五十校计经》算起,到北宋仁宗庆历元年惟净和孔道辅先后奏请朝廷解散翻经院,大规模的译经工作延续了近九百年。在这期间,佛教文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颇深。特别是在禅宗出现以后,以禅入诗、以佛理入文的现象蔚为大观,中国文学也因此增添了许多神秘而空灵的色彩。 我国古代的翻译史即佛经翻译史,同样,我国的翻译活动起于佛经翻译。东

翻译理论与实践专业必读书目

- 1 - 十三、主要的文献阅读书目和期刊杂志 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必读书目: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ed. 1990. Translation, History and Culture . London: Cassell. Bassnett, Susan and Harish Trivedi, eds. 1999. Post-colonial Translation: Theory and Practice.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Gentzler, Edwin. 2001. Contemporary Translation Theories . Second Revised Edi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Hermans, Theo. 1999. Translation in Systems: Descriptive and Systemic Approach Explained . St. Jerome Publishing. Hickey, Leo, ed. 1998. The Pragmatics of Translation .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Pochhacker, Franz. Introducing Interpreting Studies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2004. Lefevere, Andre. Translation, Rewriting and the Manipulation of Literary Fame .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4. Simon, Sherry. 1996. Gender in Translation .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谢天振:《译介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年。 推荐书目: Alvarez, Roman and M. Carmen-Africa Vidal, ed. 1996. Translation, Power, Subvers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Baker, Mona, ed. 1998. 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assnett-Mcguire, Susan. 1980. Translation Studi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Bassnett, Susan and Andre Lefevere. 1998. Constructing Culture: Essay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Multilingual Matters Ltd. Bell, Roger. 1991.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 London and New York: Longman. Catford, J. C. 1965.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Chesterman, Andrew. 1997. Memes of Translation: The Spread of Ideas in Translation Theory.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Davis, Kathleen. 2001. Deconstruction and Translation . Manchester and Northampton: St. Jerome Publishing. Flotow, Luise von. 1997.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 St. Jerome Publishing. Gutt, Ernst-August.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 Oxford, Basil Blackwell Ltd. Hatim, Basil. 2001. Teaching and Researching Translation. Pearson Education Limited.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