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石油大学第九版第一章习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石油大学第九版第一章习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石油大学第九版第一章习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石油大学第九版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的,其英文缩写是________

A. ENIAC B EDV AC C.EDSAC D MARK

2.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________ A.控制器 B.显示器C.磁盘驱动器 D.鼠标器

3.bit的意思是________

A.二进制位B字长C.字节D字

4.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检索工作属于计算机应用中的_______

A.信息管理B.科学计算 C.实时控制D人工智能

5计算机能直接识别的语言是______

A.高级程序语言B.汇编语言C.机器语言D.C语言

6.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要转换成等价的可执行程序,必须经过______

A.汇编B.编辑C解释D.编译和连接

7.用户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通常称为__________

A.汇编程序B目标程序

C源程序D.二进制代码程序

8.一条计算机指令中,规定其执行功能的部分称为_________

A源地址码B操作码C目标地址码D.数据码

9.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代,其划分依据是________

A计算机体积B.计算机速度

C.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元件D.内存容量

10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结构奠定了基础,他的主要设计思想是_____

A采用电子元件B存储程序C虚拟存储D.数据存储

11在计算机内,一切信息存取、传输都是以______形式进行的。

A.ASCII码B.二进制码C十六进制D.BCD码

12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数的最主要理由是________

A符合人们的习惯B.数据输入输出方便

C存储信息量大D易于用电子元件表示

13.在计算机领域中通常用MIPS来描述计算机的_____________

A运算速度B.可靠性C.句运行性D.可扩充性

14任何进位计数制都有的两要素是___

A整数和小数B.定点数和浮点数

C.数码的个数和进位基数D阶码和尾码

15计算机存储器中一个字节包含的二进制位是__________

A 4位

B 6位C8位D16位

16二进制数11100011转换成十进制数为____

A. 157

B. 159

C. 227

D. 228

17下列四个不同数制表示的数中,数值最大的是_________

A. ( 11011101 )2

B. ( 334 )8

C. ( 219 )10

D. ( DA )16 18十六进制数58.C的二进制数表示是_______

A. 1011000.11

B. 1000101.01

C. 111000.1

D. 1101000.11 19光盘驱动器是一种________

A外设 B 内存C外存D主机的一部分

20计算机的软盘驱动器是一种_______

A 主存储器B.数据通信设备C.外部设备 D CPU的一部分

21.按16×16点阵存放国标GB2312-80中一级汉字(共3 755个)的汉字库,大约需占_____存储空间。

A. 1 MB

B. 512KB

C. 256 KB

D. 118 KB

22电子计算机技术在半个世纪中虽有很大进步,但至今其运行仍遵循着一位科学家提出的基本原理,他就是______

A.图灵 B 冯·诺依曼C.爱迪生D.布尔

23.在存储一个汉字内码的两个字节中,每个字节的最高位是______________

A l和l B.1和0 C 0和1 D.0和0

24.已知,字符K的ASCII码的十六进制数是4BH,则ASCII码的二进制数1001000对应的字符应该是______

A.G

B.H

C.1

D.J

25在计算机应用领域,CAD指的是__________

A.计算机辅助教学B.计算机辅助管理

C计算机辅助分析D计算机辅助设计

26.在计算机系统中,普遍使用的字符编码是________

A.原码B补码C.ASCII D汉字编码

27已知字母“F”的ASCIl码是46H,则字母的“f”的ASCII码是_________

A. 66H

B. 26H

C. 98H

D. 34H

28系统软件中最重要的是______

A.语言处理程序B.操作系统

C.工具软件D.数据库管理系统

29.如果按字长来划分,微型机可分为8位机、16位机、32位机、64位机等。所谓32位机是指该计算机所用的CPU_______

A具有32位的寄存器B能同时处理32位二进制数

C.只能处理32位二进制定点数D.有32个寄存器

30.标准的ASCII码是_______位码。

A.7

B. 16

C.8

D. 32

3l微机配置中的“处理器PentiumⅢ/667”中,数字667表示

A处理器的时钟主频是667 MHz

B处理器的运算速度是667 MIPS

C处理器的产品设计系列号是第667号

D处理器与内存间的数据交换速率是667 KB/s

32为了避免混乱,二进制数在书写时常在后面加上字母

A H

B D

C B

D 32

33.一个字节由8个二进制位组成,它所能表示的最大的十六进制数为

A.255 8 256 C.9F D.FF

34计算机能处理的最小数据单位是_____

A ASCII码字符B字节C字符串D.二进制位

35计算机软件包括应用软件和_______

A游戏软件B.系统软件

C.程序设计软件D数据库管理软件

36计算机能直接执行的计算机程序是____________

A.机器语言程序B汇编语言源程序

C BASIC语言源程序D.PASCAL语言源程序

37.下列属于计算机的输入设备的是___________

A.显示器B绘图仪C条形码阅读器D.音箱

38软盘置为写保护状态后,则该盘片_______

A.能防止病毒入侵B不能防止病毒入侵

C用杀毒软件对它进行杀毒D若有病毒也不至于扩散

39.下列有关存储器读写速度的排列正确的是________

A.RAM> CaChe>硬盘>软盘 B CaChe> RAM>硬盘>软盘

C.CaChe>硬盘>RAM>软盘 D RAM>硬盘>软盘> CaChe

40.计算机操作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A.实现软、硬件转换B.管理计算机的软、硬件资源

C把程序转换为目标程序D进行数据处理

41下列汉字输入码中,___________属于音码。

A.大众码B智能ABC码C.自然码D五笔字型码

42微型计算机硬件系统中最核心的部件是

A主板 B CPU C内存储器D.I/O设备

43下列计算机术语中,属于显示器性能指标的是_________

A速度B.可靠性C.分辨率D.精度

44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中的_____

A核心系统软件B.关键的硬件部件

C.广泛使用的应用软件D.外部设备

45在计算机应用中,“计算机辅助教育”的英文缩写为_______

A. CAD

B. CAM

C. CBE

D. CAT 46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__________

A内存容量是指微型计算机硬盘所能容纳信息的字节数

B微处理器的主要性能指标是字长和主频

C微型计算机应避免强磁场的干扰

D微型计算机机房湿度不宜过大

47.主频是计算机的重要指标之一,它的单位是_________

A. MHz

B. MB

C. MIPS

D. MTBF 48“信息高速公路”主要体现计算机在_________方面的发展趋势。

A巨型化B超微型比C.网格化D.智能化

49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是___________

A.科学计算B.数据处理

C过程控制 D CAD/CAM/CIMS

二、多项选择

1.计算机的特点主要有__________

A.速度快、精度低B具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

C能自动运行,支持人机交互D.适合科学计算,不适合数据处理

2关于冯·诺依曼体系结构,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世界卜第一台计算机就采用了冯·诺依曼体系结构

B将指令和数据同时存放在存储器中,是冯·诺依曼计算机方案的特点之一

C计算机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D冯·诺依曼提出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奠定了硼代计算机的结构理论

3下列属于计算机性能指标的有____________

A字长B运算速度C字节D.内存容量

4关于计算机硬件系统的组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计算机硬件系统由控制器、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五部分组成

B CPU是计算机的核心部件,它由控制器、运算器等组成

C RAM为随机存储器,其中的信息不能长期保存,关机即丢失

D ROM中的信息能长期保存,所以又称为外存储器

5关于计算机软件系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__

A操作系统是软件中最基础的部分,它属于系统软件

B计算机软件系统分为操作系统、语言处理系统、数据库管理系统

C系统软件包括操作系统、编译软件、数据库管理系统及各种应用软件

D文字处理软件、信息管理软件、辅助设计软件等都属于应用软件

6系统总线是CPU与其他部件之间传送各种信息的公共通道,其类型有____

A数据总线B地址总线C控制总线D.信息总线

7以下关于解释程序和编译程序的论述不正确的是__________

A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均能产生目标程序

B编译程序和解释程序均不能产生目标程序

C编译程序能产生目标程序而解释程序则不能

D编译程序不能产生目标程序而解释程序能

8.关于微型计算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_

A外存储器中的信息不能直接进入CPU进行处理

B.系统总线是CPU与各部件之间传送各种信息的公共通道

C.光盘驱动器属于主机,光盘属于外部设备

D家用电脑不属于微机

9下列外部设备中,属于输入设备的是_______

A鼠标B扫描仪C.显示器D.麦克风

10内存与外存有许多不同之处,内存相对于外存来说,以下叙述正确的是________

A内存可被CPU直接访问,而外存不行

B.内存的信息可长期保存

C.运行一个程序文件时,它被装配人内存中

D内存速度慢,外存速度快

三、填空题

1.计算机的指令由操作码和_________组成。

2.存储器的1 MB等于_______KB。

3._____是计算机各功能部件之间传送信息的公共通信下线,它是由导线组成的传输线束。4.显示系统由显示器与_______两部分组成。

5.记录汉字字形通常有两种字形编码:_______和________。

6.计算机及时采集检测数据,按最佳值迅速地对控制对象进行自动控制或自动调节是计算机在______方面的应用。

7.运算器又称算术逻辑单元,简称ALU,是计算机中执行各种_______和_______的部件。8.计算机为了区分存储器中的各存储单元(每个字节对应一个存储单元),把全部存储单元按顺序编号,这些编号称为_________。

9.计算机中设置存储器,将二进制编码表示的计算步骤与数据一起存放在存储器中,机器

一经启动,就能按照程序指定的逻辑顺序依次取出存储内容进行译码和处理,自动完成由程序所描述的处理工作,这就是______原理。

10.计算机处理数据时.CPU通过数据总线一次存取、加工和传送的数据称为________。11.根据软件的用途,计算机软件一般分为系统软件和________两大类。

12.计算机能够直接执行的程序,在机器内部是以___________编码形式表示的。

13._________接口位于总线和设备之间,用于将外部设备与计算机相连。

14.只读光盘的英文缩写是_______。

15.打印机可以分为击打式和非击打式,激光打印机属于_______。

16.日前采用的字符编码主要是ASCII码,它是_________。

17.在CPU中,用来暂时存放数据、指令等各种信息的部件是_______。

18.文字、表格、图形、声音、控制方法、决策思想等信息的处理都属于________范畴。19.在计算机中,“Pentium”通常所指的是________的型号。

20.表示7种状态至少需要_______位二进制码。

四、判断题

1.硬盘和光盘的存储原理是不相同的。

2.在微机中,数据总线可以传输地址信号和数据信息。

3.计算机处理数据的基本单位是文件。

4.计算机软件指的是程序、数据和文档的集合。

5.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因此,它不能独立存在,必须借助某种符号才能表现出来。

6.利用科学的原理、方法及先进的工具和手段,有效地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的技术体系就是软件技术。

7.继传统因特网、Web之后的第三个大浪潮,可以称之为第三代因特网的是网格。

8.计算机技术给我们带来的是文明进步,不会产生负面效应。

9.显示器既是输人设备又是输出设备。

10.显示控制器(适配器)是系统总线与显示器之间的接口。

11.键盘上键的功能可以由程序设计者来改变。

12.信息的符号化就是数据。

13.操作系统是软件和硬件之间的接口。

14.286、386、486、Pentium、PentiumⅡ、PentiumⅢ等都是指CPU的型号。

15.只读存储器(ROM)内所存的数据在断电之后也不会丢失。

16.软盘驱动器兼具有输入和输出的功能。

17.高速缓冲存储器解决的是CPU和外部设备之间的速度不匹配问题

18.机器语言是低级语言,而汇编语言是高级语言。

19.CPU主频越高,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越快。

20.运算器是完成算数和逻辑操作的核心处理部件,通常称为CPU。

21.微型计算机中,显示器和打印机都是输出设备。

22.计算机存储器的基本存储单位是比特。

23.计算机的运行速度由CPU的主频决定,与其他因素无关。

计算机基础知识简答题(第一章)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 1、简述计算机的发展情况? 答:1946年2月,美国的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了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ENIAC至今,按计算机所采用的电子元件的变化来划分计算机的发展阶段,大致辞可分为四代: 第一代为电子管计算机(1946——1958)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电子管。第二代为晶体管计算机(1959——1964)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晶体管,这一时期了出现了管理程序及某些高级语言。 第三代为集成电路计算机(1965——1970)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中小规模集成电路,出现操作系统,出现了分时操作系统和实时操作系统等。 第四代为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1971至今)计算机所采用的主要电子元件是大规模、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出现了微型计算机及巨型计算机等多种类型的计算机,并向微型化、巨型化、智能化和多媒体化方向发展。 2、计算机的特点包括哪些? 答:计算机的特点有:(1)运算速度快;(2)精确度高;(3)具有“记忆”功能和逻辑判断功能;(4)具有自动运行能力。 3、计算机性能指标有哪些? 答:计算机的性能指标有:字长、主频、运行速度和内存储容量。MIPs 4、简述计算机的应用领域。

答:计算机的应用领域有:科学计算、数据处理、过程控制、计算机辅助系统、人工智能和网络应用。 5、简述微型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答:一个完整的计算机系统由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两大部分组成。计算机硬件主要由五大部分组成:运算器、控制器、存储器、输入设备和输出设备;硬件提供计算机系统的物质介质。计算机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两大类。软件主要是指让计算机完成各种任务所需的程序。 6、什么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有什么特点? 答:计算机病毒是一种人为制造的隐藏在计算机系统内部的能够自我复制进行传播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破坏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的程序或指令代码。 计算机病毒的特点有传染性、破坏性、隐蔽性、潜伏性、激发性。 7、计算机病毒有哪些传播途径?如何预防计算机病毒? 计算机病毒传播途径有移动存储设备包括软磁盘、优盘、移动硬盘等和计算机网络。 计算机病毒防治应采用“主动预防为主,被动处理结合”的方法。 (1)不使用来历不明和无法确定是否带有病毒的磁盘和优盘等。 (2)慎用公用软件和共享软件。 (3)不做非法复制。 (4)尽量做到专机专用,专盘专用。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总结 信工系:孙彦明 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现对该课作一个全面的总结。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计划为 48课时,其中理论部分 24 课时,上机部分 24 课时。本课主要的教学内容是,计算机基础知识、计算机系统、操作系统及其应用、 Office 办公应用软件—— Word 和 Excel 、 PowerPoint 的使用,计算机网络基础、因特网技术与应用,以及计算机安全。 二、为了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作了以下工作: 1 、本课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课的课时少,内容多,因此,采用多媒体教学;另外 Windows 、 Word 、 Excel 、PowerPoint 等软件,必须通过直接演示的方式,学生才能直观的看到演示效果,因此在这些软件教学中以演示教学为主,电子课件为辅的教学方法,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 2 、本课的特点是,它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课,即 Windows 、 Word 、Excel 、 PowerPoint 等,必须学会实际操作,因此,该课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从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认真抓好学生的上机工作,对上机与上课一样严格管理、认真辅导,同时上机时针对难点在机房进行讲解,收到了良好效果。 3 、教学中注意选择好重点、难点,突出基本理论、基本方法和基本操作的讲授。

4 、认真抓好课后辅导的环节。一方面每上一次课后,安排两节课的辅导答疑,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同时对一些课堂不易讲清的问题,采用课后辅导的方式。比如对计算机的硬件组成,学生看不着、摸不到不易理解,采用课后辅导的形式,把学生带到实验室打开机箱结合具体的硬件及其连接方式等实地讲解,受到学生的欢迎。 5 、注意留好作业,认真批改作业,每次上课都要对上机作业认真筛选,从上机指导书中选择合适的作业,布置,并每次对学生的上机作业进行批阅。下次上课时,总结前一次的作业。 6 、为督促学生课后复习,每次上新课前要提问学生或复习前次课讲的重点内容。 7 、讲课时注意与学生交流和采用启发式教学。虽然采用电子教案,但不是只在演示台上教学,而是经常到讲台、屏幕前讲授,使教学生动活泼。 本学期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1 .如何使学生提高学习积极性,学生的学风问题应是我们学校的一急待解决的问题。 2 .实践环节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特别是部分学生课后自觉上机练习的自觉性还不够,从而导致操作不够熟练。今后一方面加强指导,另一方面加大检查的力度,督促学生加强练习。

计算机文化基础 实验16

课 时第19周 第 3-4 课时 2007年 月 日 课题:PowerPoint 2000 演示文稿制作软件实 验(四) 一、教学目的: 1、掌握幻灯片内的动画效果设置; 2、掌握幻灯片间的切换; 3、掌握演示文稿中的超级链接 二、教学重点: 1、幻灯片内的动画效果设置; 2、幻灯片间的切换 3、演示文稿中的超级链接 三、教学难点: 1、幻灯片内的动画效果设置; 2、幻灯片间的切换 3、演示文稿中的超级链接 四、教学方法: 演示、练习相结合 五、教学用具: 电脑室 六、教学过程: 上机实际进行操作练习,通过练习达到熟练掌握WORD操作的目的。 操作题目:(来自练习文件夹中) (一)、对ppths1.ppt文件进行如下操作 (说明:操作文件ppths1.ppt来自练习,完成后以原文件名保存)1、设置第1张幻灯片为"标题幻灯片",并输入标题内容:海南师范学院简介,设置48号黑体字、红色。

2、对幻灯片内所有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设置在前一事件2秒钟后自动启动。 3、设置幻灯片间切换的动画效果,不选择任何换页方式。 4、根据第1与第2、3、4张幻灯片内容上的相关,创建超级链接:第1到第2、3、4张幻灯片应用"超级链接"命令;第2、3、4到第1张幻灯片应用"动作按钮"。 5、以你的班级名称和姓名为内容设计页脚(如"设计者:2000数学1班李明"),并设置显示幻灯片编号。 (说明:操作文件ppths2.ppt来自练习,完成后以原文件名保存) 1、给第1张幻灯片添加"标题"对象,内容为"海南师范学院简介",设置演示文稿的所有"标题"对象格式为:44号、加粗、红色、黑体字。 2、对演示文稿中所有"标题"对象和"文本"对象设置动画效果,并取消其它对象的动画设置。 3、对所有幻灯片设置统一的幻灯片切换动画效果,慢速、设置切换声音,不选择任何换页方式的设置。 4、第1与第2、3、4张幻灯片之间已创建了超级链接,但不合理。请根据它们内容之间的关系重新编辑超级链接,并完成"动作按钮"的链接。 5、选择一个模板应用于演示文稿;在每张幻灯片的页脚位置显示考生姓名和考试时间,格式如:"李明 2001年6月30日"。 (二)、对pptcai4.ppt文件进行如下操作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目的】 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发展简史、计算机的功能作用,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应用领域以及计算机的主要特征和未来发展趋势;掌握数据在计算机中的存储形式,理解不同数制的意义及十进制和二进制、八进制、十六进制之间的转换,了解计算机硬件和硬件系统的构成,了解计算机的基本工作原理;了解计算机软件的概念和分类。 【重点难点】 计算机基本工作原理;数制与编码中的进制转换。 第一节概述 一、计算机发展简史二、计算机的主要特点三、计算机的应用领域四、计算机的 分类五、计算机的发展趋势 第二节信息在计算机内的表示 一、信息与数据的概念二、进位计数制及其相互转换三、信息存储单位四、非数 值数据在计算机中的表示 五、信息的内部表示与外部显示 第三节计算机系统的组成 一、计算机的基本组成与工作原理二、微型机硬件系统及其主要技术指标三、计 算机软件系统 【思考题】 1、计算机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2、计算机各硬件的技术指标是什么? 3、十进制小数在转换为二进制时,为什么有时有误差? 第二章WindowsXP操作基础 【教学目的】 掌握WindowsXP操作系统正确的启动和退出方法,了解鼠标和键盘的功能,理解桌面、窗口等组成元素以及其基本操作。掌握菜单和对话框等内容以及其基本操作,理解并掌握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相关操作,掌握资源管理器的用法。了解对日期、时间、显示属性进行设置。了解控制面板中的相关内容进行设置,了解常用的windowsXP附件的使用方法。 【重点难点】 文件、文件夹的概念及相关操作;各种操作的熟练掌握。 第一节WindowsXP的启动和退出 一、启动计算机二、关闭计算机三、切换用户或重启系统 第二节WindowsXP的基本操作 一、鼠标和键盘的操作二、WindowsXP的桌面三、窗口的组成和操作四、菜单的 操作五、对话框的组成和操作 第七节WindowsXP资源管理 一、WindowsXP资源的概述二、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概念三、WindowsXP中“我 的电脑”和“资源管理器” 四、管理文件和文件夹五、磁盘管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课程代码: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 《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等职业教育各专业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的获取、处理、传递及应用的基本操作技能,提高学生的素质和计算机文化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遵循课程服务于专业的原则,按照职业岗位能力和职业素养培养的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具备以下的知识、能力和素养: 1、知识目标 (1)具有计算机应用的初步知识,了解计算机系统的基本组成和原理以及安全使用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方法; (2)具有一定的操作系统的相关知识,掌握Windows XP操作系统的基本使用方法及应用; (3)理解办公自动化的内涵和意义,掌握office办公软件的使用方法; (4)具有一定的多媒体、网络和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基本操作。 2、能力目标 (1)具有使用适当的中、英输入技法,以获得较高的文字录入速度的能力; (2)具备Windows文件(文件夹)相关操作及功能设置、Windows运行环境设置和应用软件安装与卸载的能力; (3)具有微机系统的基本维护能力; (4)能安装office软件,具备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使用Excel进行电子表格处理、使用PowerPoint2003制作多媒体演示文稿等基本能力; (5)具用使用计算机网络及Internet的基本知识,实现用浏览器搜索相关信息和发送电子邮件的基本能力; (6)具备使用网络相关的常用软件完成信息下载、压缩的基本能力; (7)具有使用所安装的杀毒软件对电脑进行日常的维护和管理能力。 3、素质目标 (1)具备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交流沟通能力和创新能力; (2)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组织协调能力和服从能力; (3)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爱岗敬业精神和责任意识; (4)具有认识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确立自身继续发展目标的能力。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情况总结

2009年《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情况总结《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同学必修的一门计算机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计算机基本应用的水平,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并将对学生以后进行有效的学习、生活、科研等产生很大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今年(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计算机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开始使用我们计算机系老师自主编写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经过半年实践,老师、学生均反映在实验中所作、课堂上所学、实际中所用的内容联系密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实验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让学生从不懂计算机到初步应用计算机的一门课程,均采用传统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近几年这门课程出现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是课时不变但课程内容却在不断加深和增加;二是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或家庭里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他们进入学院后,虽然学的知识更深入,但是表面看来学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这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没有意义,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此相反,还有一部分学生是来自经济条件一般或比较差的地区,他们可能从未接触过计算

机,对所学的内容掌握不透,综合应用能力较差。在学生水平如此参差不齐的情况下,科学合理教学方法、实验过程及内容是保证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 (二)转变教学思想 传统教学模式的主体是教师,教学中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学生积极性较低,学习兴趣不浓,学习效果较差。新的教学模式中应该建立“以学生为本”,建立以应用、培养兴趣以及可持续性发展的教育教学思想。将原来的“以教师为主导”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使学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 (三)对课程定位进行了全方位调研 传统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重理论、轻实践,学生学过后通常出现理论知识不通,实践技能又不到位的现象。通过对市场的调查分析、学生座谈会及非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就业情况反馈表明:目前对高职院校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要求为能熟练使用Office等办公常用软件,了解网络技术应用等。因此,本课程应该从专业入手,从就业需求入手,根据自身的特点,为各专业搭建计算机应用的公共平台,充分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及现代办公技术等,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及可持续发展能力。 (四)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体系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课本为中心,按知识点对学生进行讲解,学生学习没有明确的目标,实践中缺乏应用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已不适应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及教学规律。为此我们重组课程内容体系,创新教学模式。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培养 2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 革总结报告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自改革启动以来,经过课改小组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在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资源建设、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都全面实施了改革,至今已取得较好的效果和阶段性成果。下面分几个方面进行总结: 一、改革的基本过程 1、课程调研 为落实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改革“以就业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以职业信息能力、信息生存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本课改小组通过大量走访用人单位对该课程的需求情况进行了调研。 为收集学生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资源、学习方法、学习支持服务等各方面的意见,以便为“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的深入改革提供更为可靠的依据,课改小组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 问卷调查的目的在于了解学生开始高职学习前的计算机技能水平、对现有教学模式的意见反馈、学生对后续计算机公共课程的建议,以及计算机技能对大学学习生活的影响等。 因此问卷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 学生的起始计算机技能基本情况了解学生在高职学习前对 Windows、Office等软件的操作技能、已有信息素质程度,以及高职学习前对自主学习模式的认识。 (2) 学生的课程学习情况 了解学生用于本课程的时间、预习的次数、完成的学习任务数等。 (3) 学生对课程资源的认同度了解学生对教材、试题库、案例库的使用意见,了解学生对本门课程学习的总体评价。 (4) 学生对后续课程学习的意见 了解学生对后续开设的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类型及学习方式的意见,了解学生对该课程在其专业应用过程中的建议。

计算机文化基础操作实验报告

实验五Word文档的基本操作 实验时间: 实验地点: 一、操作步骤: 1、主标题设定: (1)选择主标题。 (2)选择“格式”菜单“字体”命令。 (3)选择“格式”菜单中“边框和底纹”命令。 (4)分别选择格式工具栏上的“居中”、“加粗”和“字体颜色”按钮,使主标题居中、变粗和成为红色。 2、正文设定: (1)选择正文。 (2)分别在格式工具栏上的“字体”、“字号”文本框中按要求设置正文的字体和字号。 (3)选择“格式”菜单“段落”段落命令进行缩进设置。 3、小标题设定: (1)选择格式工具栏上的“加粗”按钮,给各个小标题加粗。 (2)选择第三段(“3自动控制……”),采用拖动和剪切粘贴的方式使其与第四文字(“2数据处理:……”)进行换位,按小标题的顺序,完成文本段落排列好。 4、页面设置 选择“文件”菜单中的“页面设置”命令中的“页边距”和选项卡,按要求对页边距进行设置;选择“纸型”选项卡对纸张大小进行设置。 5、文件保存 选择“文件”菜单中的“保存”命令,在弹出窗口中的“保存位置”栏中选择“D:”(假定要保存在“D”盘),在“文件名”栏中输入文件名sy1,最后单击“保存”按钮完成文件存盘。 6、过程

(1)主标题(“计算机应用”)文字设定为华文新魏、小二号、红色、加粗、居中并添 加下划线和浅黄色的底纹。 (2)正文设定为小四号,其中的中文文字设定为“楷体_GB2312”,英文文字设为“Times New Roman”。

段前间距6磅。 编号的顺序,将文本中的段落重新排列好。

(5)页面设置,纸张大小为16开,页边距上、下为1.8cm、2.4cm,左、右各为2.0cm、2.0cm。应用于整篇文档。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讲课教案

《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开课时间】第 1 学期 【学时】56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课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 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免费下载】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石油大学第九版第一章习题

第一章综合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是1946年在美国研制成功的,其英文缩写是________ A. ENIAC B EDVAC C.EDSAC D MARK 2.计算机硬件的组成部分主要包括运算器、存储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和________ A.控制器 B.显示器C.磁盘驱动器 D.鼠标器 3.bit的意思是________ A.二进制位B字长C.字节D字 4.用计算机进行资料检索工作属于计算机应用中的_______ A.信息管理B.科学计算 C.实时控制D人工智能 5计算机能直接识别的语言是______ A.高级程序语言B.汇编语言C.机器语言D.C语言 6.用高级程序设计语言编写的程序要转换成等价的可执行程序,必须经过______ A.汇编B.编辑C解释D.编译和连接 7.用户用计算机高级语言编写的程序,通常称为__________ A.汇编程序B目标程序 C源程序D.二进制代码程序 8.一条计算机指令中,规定其执行功能的部分称为_________ A源地址码B操作码C目标地址码D.数据码 9.电子计算机的发展过程经历了四代,其划分依据是________ A计算机体积B.计算机速度 C.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元件D.内存容量 10冯·诺依曼为现代计算机的结构奠定了基础,他的主要设计思想是_____ A采用电子元件B存储程序C虚拟存储D.数据存储 11在计算机内,一切信息存取、传输都是以______形式进行的。 A.ASCII码B.二进制码C十六进制D.BCD码 12计算机采用二进制数的最主要理由是________ A符合人们的习惯B.数据输入输出方便 C存储信息量大D易于用电子元件表示 13.在计算机领域中通常用MIPS来描述计算机的_____________ A运算速度B.可靠性C.句运行性D.可扩充性 14任何进位计数制都有的两要素是___ A整数和小数B.定点数和浮点数 C.数码的个数和进位基数D阶码和尾码 15计算机存储器中一个字节包含的二进制位是__________ A 4位 B 6位C8位D16位 16二进制数11100011转换成十进制数为____ A. 157 B. 159 C. 227 D. 228 17下列四个不同数制表示的数中,数值最大的是_________ A. ( 11011101 )2 B. ( 334 )8 C. ( 219 )10 D. ( DA )16 18十六进制数58.C的二进制数表示是_______ A. 1011000.11 B. 1000101.01 C. 111000.1 D. 1101000.11 19光盘驱动器是一种________ A外设 B 内存C外存D主机的一部分

西南交大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报告

大学计算机基础 实 验 报 告 教学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课程教师:______________ 实验辅导教师:_____________ 西南交通大学 2011年9月

实验一微机基本操作与上网冲浪 教学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 实验地点:_________(机房)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实验成绩: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掌握计算机系统的启动与关闭; 2.掌握常用输入设备、输出设备、存储设备的用法。 3.掌握搜索引擎的使用; 4.掌握下载与解压缩的方法; 5.掌握软件安装的方法。 二、实验任务 1.启动与关闭计算机。 2.利用“键盘盲打练习”软件进行键盘的指法练习。 3.硬盘信息查询。 4.利用搜索引擎搜索成都商报,阅读当日报纸新闻。 5.利用下载工具FlashGet在网上下载“NetAnts”软件压缩包,利用压缩工具winRar解压缩该包,并安装该软件。 三、实验检查内容 [ ] 1.能否热启动计算机 [ ] 2.能否下载打字软件(辅导老师可协助将软件下载到教师机上,学生通过网上邻居获取) [ ] 3.能否安装打字软件 [ ] 4.打字速度/分钟 [ ] 5.查看C区总容量 [ ] 6.查看磁盘整理程序对C区的分析报告,看是否需要整理[ ] 7.写出当日成都商报的头版头条标题 [ ] 8.是否将NetAnts软件安装在D区

实验二文件资源的管理与操作 教学班级:_______ 学号: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 实验地点:_________(机房) 指导教师签名:__________ 实验成绩:___________ 一、实验目的 1.掌握文件的复制、移动、删除; 2.掌握文件的重命名、属性的设置; 3.掌握文件的查找; 4.掌握文件夹选项操作。 二、实验任务 1.查找文件“notepad.exe”,在D盘上以自己的学号为名建立一个新的文件夹,在此文件夹内建一名为“记事本”的文件夹,将文件“notepad.exe”复制到“记事本”文件夹下面,属性修改为“只读”,然后在桌面上创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 2.显示“我的文档”文件夹下所有文件的扩展名。 三、实验检查内容 [ ] 1.是否在D区建立以自己学号为名的文件夹 [ ] 2.是否在学号文件夹中创建名为“记事本”的文件夹 [ ] 3.是否将“notepad.exe”文件复制到“记事本”文件夹中[ ] 4.“notepad.exe”文件的属性是否修改为“只读” [ ] 5.是否在桌面上创建“notepad.exe”文件的快捷方式 [ ] 6.是否显示文件的扩展名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情况总结

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情况总结

2009年《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学情况总结《计算机文化基础》是高职非计算机专业同学必修的一门计算机课程,通过这一课程的学习来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素养,提高计算机基本应用的水平,培养适应新世纪信息化社会要求的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并将对学生以后进行有效的学习、生活、科研等产生很大影响。计算机文化基础的实验教学是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中重要的环节,通过实验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自主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能力。 今年(2009年)下半年开始,我们计算机系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模式、实验内容进行了改革,学院非计算机专业的新生开始使用我们计算机系老师自主编写的《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经过半年实践,老师、学生均反映在实验中所作、课堂上所学、实际中所用的内容联系密切了,学生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效果明显。现总结如下: 一、教学、实验改革的具体方法 (一)学情分析 一直以来,《计算机文化基础》是让学生从不懂计算机到初步应用计算机的一门课程,均采用传统的按部就班、循序渐进的教学模式。近几年这门课程出现了一种较为尴尬的局面:一是课时不变但课程内容却在不断加深和增加;二是随着个人电脑的普及,经济条件比较好的城市或家庭里的学生,在中小学阶段就已经接触到了一些计算机基础知识,当他们进入学院后,虽然学的知识更深入,但是表面看来学的内容是一样的,所以这部分学生就觉得枯燥、没有意义,学习积极性不高;与此相

学模式。课程以典型工作任务设计学习情境,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培养目标,基于工作过程实施了任务驱动、多媒体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教、学、做”为一体的动态教学模式,与工作岗位紧密对接,切实体现了工学结合的职业教育特色。 (五)使用自编《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 我们自行编写了《计算机文化基础》教材并在2009级新生中开始使用。自编的教材中将应用性知识系统化与能力培养相结合,以职业环境中的应用能力培养为出发点,采用“任务导向、案例教学”的方法组织教学。教材的特点如下: (1)面向工作需要精选案例; (2)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按任务的完成步骤编排教学内容; (3)融“教、学、做”为一体,突出了教材的实践性和实用性; (4)提供了丰富的实训素材,方便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 教材的编写和使用为课程教学、实验模式改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实验内容与教学内容完全统一,使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巩固加深了所学知识并了和实际应用。 二、实验教学模式改革后效果初步评估 在提出了以任务驱动、多媒体授课和网络教学相结合及“教、学、做”一体化的全新教学模式,并采用来组织教学、实验后,由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全面渗透了这种教学思想,教学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学生平时上课时对所学内容不再感到惧怕、不再感到枯燥无味,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对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提高了,从而学生学习

第1章 计算机基础知识

第1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填空题 1.电子计算机的奠基人当推英国科学家和美籍匈牙利科学家。 2.电子计算机的发展通常以构成计算机的电子器件的不断更新为标志,第一代计算机 的电子器件是、第二代计算机的电子器件是、第三代计算机的电子器件是、第四代计算机的电子器件是,操作系统出现于第代计算机。 3.世界首台电子计算机诞生于年,它使用的电子器件是。 4.微处理器发明于年,微机开发的先驱是美国的和英国的。 5.组成冯·诺依曼结构计算机的五部分是、、、、 。 6.目前微型计算机采用的逻辑元件是,其主要技术指标是、 、、。 7.计算机最早的应用领域是,计算机最广泛的应用领域是。 8.计算机应用领域中, OA代表,CAM代表,CAI代表 ,CAD 代表 ,CAL代表。 9.42Q所对应的二进制数是,十进制数是,十六进制数 是。 10.FF.1H所对应的十进制数是,二进制数是,八进制数 是。 11.1011001B所对应的十进制数是,八进制数是,十六进 制数是。 12.数值12换算为二进制数为 ,八进制数为 ,十六进制数为 , 而其BCD(8421)码为 ,数码12的ASCII码十六进制表示为。 13.(1000100) 2-(100101) 2 =()2、(1101) 2 +(1011) 2 =()2、 (100100.01) 2÷(101) 2 =()2、(1011) 2×(101) 2 =()2 14.二进制数10101110∧11011011的结果是 ,二进制数10001010∨ 10111011的结果是 , 二进制数10101110XOR11011011的结果 是,11001001取非的结果是。 15.在计算机中,定点数分为和。 16.在计算机中,一个浮点数由和构成。 17.在浮点数中,决定范取值围的是,决定精度的是。 18.32位字长的计算机,其CPU一次可以读写的数据长度是字节。 19.计算机的字长是8位,则二进制数-101100的补码为。 20.计算机的字长是8位,若11001101为补码,则其十进制真值为。 21.若要将一个8位二进制数的高4位求反,低4位不变,可以将原数与另一个数进行 异或运算,则这个数应为。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开课时间】第1 学期 【学时】56学时 【课程类型】公共课 【授课对象】大一年级所有专业 二、课程定位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我校所有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类公共基础课,也是一门普遍性、应用性和技能性较突出的公共基础课。其主要作用是使非专业学生具备必须的信息意识和素养,了解计算机和网络的基本常识,具备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基本应用技能,具有文字处理、数据处理能力,信息获取、整合、加工能力等较全面的信息处理能力,以计算机和网络应用技术做工具为其专业学习服务,提高专业续航能力,同时为其今后的职业工作、生活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信息技术应用基础。 本课程无须前修课程做基础,通常是大学阶段为学生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其后继课程是服务于不同专业学习或应用于不同专业和职业的计算机应用型课程和计算机技术型课程。如《计算机网络基础》、《网络安全》、《图形图像处理与动画设计》等课程。 三、课程培养目标 本课程的目标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通过课程的实施,帮助学生学会学习。使学生的知识、情感、技能得到全面发展,既为今后的专业核心课程学习打下良好的知识与技能基础,又培养良好的态度,为其将来从事专业活动和未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1、专业能力 (1)掌握计算机软硬件基础知识。 (2)掌握操作系统相关知识,

(3)理解Word、Excel和PowerPoint、计算机网络基础等应用软件的相关知识。 2、方法能力 (1)学会思考问题,能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 (2)通过反复实践和练习,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社会能力 (1)能够利用计算机以文档、演示文稿或网页等多种形式表达信息。 (2)能利用计算机建立处理报表、并进行统计、分析。 (3)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资源,通过浏览器搜索、整理并获取所需要的专业及其它信息。 (4)能利用网络和Internet,进行信息沟通与交流。 四、课程设计思路 基于对这门课的培养目标的分析,确定本门课程的设计理念有这样三点: 一是以应用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所谓以应用为出发点,就是要紧紧盯在应用上,把对学生有用的东西做选择的标准,所以要调研企业、毕业生和在校生,但是还要把这些东西很好的应用到工作和生活中去,这就是所谓的落脚点。从这一点来体现它的职业性; 二是要以学习能力的培养为核心。这门课程是工具,但它不是为工具而工具,它有很好的手段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计算机知识以及技术更新速度非常之快,恰好用它来培养学生的能力。所以通过对专业负责人和职业岗位人的调研,来充分考虑它对能力的培养,以体现它的开放性。 三是以方便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为着眼点。这门课程在设计的时候要充分考虑老师和学生,对老师和学生进行认真调研,怎样方便学生学、老师教,就采取怎样的方式,并且在整个的教学过程中间特别重视操作,以体现它的实践性。 五、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

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第八版计算机文化基础实验教程习题答案

第一章 一、单项选择题 1.A 2.A 3.A 4.A 5.C 6.D 7.C 8.B 9.C 10.B 11.B 12.D 13.A 14.C 15.C 16.C 17.A 18.A 19.A 20 C 21.D 22.B 23.A 24.B 25.D 26.C 27.A 28.B 29.B 30.A 31.A 32.C 33.D 34.D 35.B 36.A 37.C 38.A 39.B 40.B 41.B 42.B 43.C 44.A 45.C 46.A 47.A 48.C 49.A 二、多项选择题 1.BC 2.BCD 3.ABD 4.ABC 5.AD 6.ABC 7.ABD 8.AB 9.ABD 10.AC 三、填空题 1.地址码2.1024 3.总线(Bus)4.显卡 5.点阵码矢量码6.过程控制7.算术运算逻辑运算8.地址 9.冯·诺依曼的存储程序工作10.字11.应用软件12.二进制13.输入/输出或者(I/O)14.CD-ROM 15.非击打式 16.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标准信息交换代码)17.寄存器18.信息处理19.中央处理器20.3 四、判断题 1.T 2.F 3.F 4.T 5.T 6.F 7.T 8.F 9.F 10.T 11.T 12.T 13.F 14.T 15.T 16.T 17.F 18.F 19.T 20.F 21.T 22.F 23.F 第二章 一、单项选择题 1. A 2. D 3. C 4. D 5. B 6. B 7. C 8. B 9. D 10. D 11. A 12. B 13. C 14. B 15. C 16. D 17. C 18. D 19. D 20. A 21. D 22. C 23. C 24. D 25. B 26. D 27. B 28. B 29. D 30. A 31. D 32. D 33. B 34. D 35. B 36. B 37. C 38. D 39. B 40. A 41. A 42. A 43. C 44. A 45. B 46. D 47. C 48. C 49. D 50. B 二、多项选择题 1. ACD 2. ABCD 3. ABD 4. ABC 5. AB 6. BCD 7. ABC 8. AD 9. ABCD 10. ABD 11. ABC 12. ABCD 13. AC 14. ABCD 15. ABCD 16. ABCD 17. ABCD 18. ABC 19. AB 20. ABD 三、判断题 1. F 2. F 3. F 4. F 5. T 6. T 7. T 8. T 9. F 10. F 11. F 12. F 13. F 14. T 15. F 16. F 17. F 18. F 19. T 20. F 四、填空题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简介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简介 一、《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概述 课程名称计算机文化基础 课程性质必修课 开课学时40(理论教学20,实践教学20) 开课单位安徽三联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 开课对象全校各二级学院(除计算机工程学院) 《大学计算机基础》(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王洪海、蔡文芬主编 选用教材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践教程》(第3版),人民邮电出版社,王洪海、张健主编预修课程无

教材特色1、教材定位明确--应用型本科高校适用教材 本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坚持分类指导、适于应用型本科院校选用的原则,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采用案例教学法,教材内容注重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2、教材内容重点突出、详略得当,体现了易教、易学的特色 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组织教材的体系结构,将全书分成基础篇、应用篇和提高篇三个模块。章节内容的安排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对于后面案例中用到的知识点,在前面章节的介绍中都有相应地铺垫,使读者从最简单的知识入手,一步步走入很有“艺术性”的各种“深奥”的计算机操作中。对重点、难点,一些初学者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尽量用简洁、形象而又浅显易懂的语言来表达。 3、强调实践,注重实用 大学计算机基础本身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课程,因此整套教材给出了大量的实际案例。通过对实际案例的一步步操作、讲解,使学生可以非常深刻地掌握时下常用办公软件的操作方法和操作技巧,为自己上机实际操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4、配套资源丰富,注重立体化建设 为方便教与学,除了本套教材外,作者还建设了PPT电子教案、试题库、习题解答、案例素材等配套资源,供广大师生学习、使用。 5、本教材建设作为安徽三联学院校级质量工程已立项。 主要内容 本书是基于windows 7和office2010,主要内容包括: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 7操作系统,字符处理软件word 2010,电子表格软件excel 2010,演示文稿软件powerpoint 2010,计算机网络基础,多媒体技术、计算机信息与安全和数据库基础等。

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指导(全套)

实验一 Windows XP的基本设置(2学时)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应用程序的安装与删除,启动与退出和快捷方式的创建与删除; 2、掌握Windows xp系统设置中显示器的设置,系统日期与时间的设置,中文输入法的设置,打印机的设置,区域的设置;了解键盘和鼠标的设置,用户和密码的设置; 3、了解Windows xp附件的使用:画图,计算器,记事本,写字板,系统工具等。 二、实验内容及步骤 1、完成快捷方式的创建与删除。 ①在桌面上建立计算器程序"Calc.exe"的快捷方式; ②将此快捷方式重命名为"计算器"; ③将此快捷方式添加到"开始"菜单的"程序"项中; ④删除桌面上"计算器"的快捷图标。 2、完成以下系统设置。 ①设置屏幕保护程序为"滚动字幕",文字内容为"计算机考试",文字格式:字体"黑体",字号"一号",等待时间为"5分钟"。 ②设置Windows的墙纸为"Clouds",居中。 ③设置Windows的货币符号为"$",货币符号位置为"$1。1",负数格式为"-$1。1"。 ④设置系统数字样式:小数位数为"2",数字分组符号为",",组中数字的个数为"3"。 ⑥设置Windows的短日期样式为"yy-MM-dd" 。 ⑦设置Windows的时间显示样式为"HH:mm:ss",上午符号为"AM",下午符号为"PM"。 ⑧设置任务栏有关属性为"自动隐藏"和"不显示时钟"。 3、利用"画图"程序完成以下任务,递交任务结果。 ①在"画图"程序中,绘制一幅有树和房屋的风景图。 ②在图片中插入文字解释,如"这是我的家"。 ③以"我的家"+"班级和学号"进行存盘,观察文件扩展名。

计算机基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 1.1信息技术与计算机 信息(Information)的定义:⑴信息是不确定性的减少或消除⑵信息是控制系统进行调节活动时,与外界相互作用、相互交换的内容⑶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状态变化的方式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 信息技术的定义就是能够提高或扩展人类信息能力的方法和手段的总称。 包括信息的产生、获取、检索、识别、变换、处理、控制、分析、显示及利用的技术等等。信息技术三大核心技术: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 信息化社会的基本特征: ⑴信息、知识、智力日益成为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⑵信息技术、信息产业、信息经济日益成为科技、经济、社会发展的主导因素。 ⑶信息劳动者、脑力劳动者、知识分子的作用日益增大。 ⑷信息网络成为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 1946年2月,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诞生于美国宾州大学,取名“电子数值积分计算机”(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alculator),简称ENIAC。 这台计算机使用了17468个真空电子管,耗电174千瓦,占地170平方米,重达30吨,价格40多万美元,是一个昂贵耗电的“庞然大物”。 由于ENIAC采用了电子线路来执行算术运算、逻辑运算和存储信息,从而大大提高了运算速度,每秒可进行5000次加法运算。 ENIAC存在着不能存储程序、使用的是十进制数且在机外用线路连接的方法来编排程序等明显的弱点。 美国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Institute of Electrical and Electronics Engineers,IEEE)提出的,它根据计算机的规模和处理能力可以把计算机分为以下6类: 巨型计算机小巨型计算机大型主机小型计算机工作站微型计算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