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doc

《土地资源学》课程教学大纲

适用专业:土地资源管理专业

课程编码:

制定单位:土地资源管理教研室

执笔者:韩申山

审定时间:2006 年 6 月30 日

审定人:齐博龙

一、课程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

《土地资源学》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专业必修课。

2.本课程教学目的及任务

通过教学使学生基本掌握农用土地资源的调查、分类、评估和利用等方面的基本原理和方法,了解国内外土地资源的基本现状与存在的问题,学会土地资源分析、阅读土地资源基本图件,掌握查阅、分析土地资源信息资料的能力,为后

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本课程同其他课程的关系

《地籍测量学》和《地图编绘》是土地资源学的基础,《土地资源学》又是《地价评估》的基础。

4.教学时数分配

学时分配表

章节教学内容总学时讲授实验与见

习题与研讨

第一章绪论 2 2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

地利用的影响

6 6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对土 4 4

地利用的影响

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6 6

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 6 6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8 8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4 4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4 4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 4 4

第十章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 4 4

第十一章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2 2

第十二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2 2

第十三章中国土地资源分区 4 4

合计56 56

5.教材与参考书目

[1] 王秋兵.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年1 月

[2] 刘黎明.土地资源学.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2年1 月

[3]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4]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年

[5]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6.考核方式

考试

7.教学方式

启发式、填图式、读图式、专题讨论式、对比式

二、课程内容

第一章绪论

【教学要求】

了解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及特点。

理解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理解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

掌握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土地资源的属性

【本章重点】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土地资源的属性;

【本章难点】

土地与土地资源的基本概念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与土地资源的概念

一、土地的概念

二、土地概念的辨析

三、土地资源的概念

四、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第二节土地的属性

一、土地的资源属性

二、土地的资产属性

三、土地的生态属性

四、土地的工程属性

五、土地的社会属性

六、土地的权籍属性

第三节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二、土地资源学研究的内容、理论和方法

第四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概况

一、国外土地资源学的发展

二、我国土地资源学的发展

第五节土地资源学的发展前景和研究趋向

一、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要为土地资源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

二、土地资源学理论研究急需加强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二章土地资源的自然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降水的时空分布规律;了解海拔高度对作物生长发育的影响;了解地貌的类型及特点;了解某些元素的富集或欠缺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了解土壤要素对土地资源的开发方向的影响。

理解岩性、矿物组成、风化母质等对土地资源性质的影响作用;理解地下水与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关系。

掌握光照强度、长度和质量对植物生长发育的影响情况;掌握地表水对土地资源利用方面的影响;掌握生态系统的特征及植被对土地系统的生态调节功能;

掌握土地资源的区位特性。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的地学要素特征分析;土地资源的水文及地球化学特征分析

【本章难点】

土地资源的土壤要素特征分析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资源的气候组成要素分析

一、光照资源

二、热量资源

三、降水资源

四、风力资源

第二节土地资源的地学组成要素分析

一、地质构造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二、地貌类型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三、地表物质组成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第三节土地资源的水文组成要素

一、地表水

二、地下水

三、水文条件对农用土地资源的影响

四、水文条件对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第四节土地资源的植被组成要素分析

一、植被群落

二、植被要素特征对土地资源性质与利用的影响

第五节土地资源的土壤组成要素分析

一、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二、土壤圈及其在地球表层中的地位和功能

三、土壤形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三章土地资源的社会经济构成要素及其对土地利用的影响

【教学要求】

了解人地关系理论的主要观点;理解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掌握土地资源价值论的主要内容;掌握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理解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理解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的关系。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价值论的主要内容及影响土地资源价格的主要因素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价值论的主要内容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资源的社会特性分析

一、人类发展与土地资源

二、人地关系及其发展

三、土地资源伦理与感知

第二节土地资源的经济特性分析

一、土地资源价值论

二、土地资源价格

三、土地资源产权制度

第三节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影响

一、人类在土地资源利用过程中的作用

二、人类对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影响

第四节全球经济一体化与土地资源

一、全球经济与可持续发展

二、城市化与土地资源利用

三、WTO与土地资源利用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四章土地资源的类型﹑形成与发展

【教学要求】

了解土地类型划分的逻辑体系;了解国外土地类型的分类系统。

理解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理解中国土地类型分类系统。

掌握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掌握土地类型划分的原则;掌握土地类型命名的常用方法;掌握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分布、经向地带性分布、垂直性地带分布的概念;掌握土地类型的空间结构、数量结构等的概念;掌握土地利用类型划分的原则。

【本章重点】

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

【本章难点】

土地类型的划分方法及分类系统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类型及其划分

一、土地类型的概念

二、土地分级

三、土地分类

第二节土地类型的地带性分布规律

一、土地类型的纬向地带性

二、土地类型的经向地带性

三、土地类型的垂直地带性

第三节土地类型的结构与演替

一、区域土地类型结构

二、土地类型结构的定量分析

三、土地类型的演替

第四节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一、土地资源类型的概念

二、土地类型与土地资源类型的关系

三、土地资源类型的划分与命名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五章土地资源调查

【教学要求】

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

理解土地资源自然属性调查、社会经济因素调查的主要内容;理解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方法。

掌握土地资源调查的概念、基本内容及分类;掌握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概念、目的、原则及方法;掌握土地资源遥感调查方法的主要技术要求。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本章难点】

土地资源调查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资源调查的一般程序

一、准备工作

二、外业调绘

三、内业工作

四、检查验收

第二节土地资源构成要素调查

一、土地的位置调查;

二、气候要素调查;

三、地形与地貌要素的调查;

四、水资源调查;

五、土壤资源调查;

六、生物要素调查;

七、土地类型调查;

八、社会经济资料调查

第三节土地利用现状分类调查

一、目的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类的原则

三、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的基本内容及主要工作成果

四、我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

第四节土地利用动态监测

一、土地利用空间动态监测

二、土地资源质量动态监测

第五节现代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一、遥感技术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二、全球定位系统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三、地理信息系统在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应用

四、3S技术应用于土地资源调查的特点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六章土地资源评价

【教学要求】

理解美国的土地生产潜力评价分类体系;理解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分类方法、评价依据和评价系统;理解毛利分析法的主要步骤和现金流量贴现分析法的主要步骤;理解农用土地分等定级的评价体系与指标。

掌握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原则、依据、和分类;掌握土地资源评价单元划

分的方法;掌握评价因素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掌握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与方法;掌握中国《1:100 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系统;掌握土地经

济评价的概念及特点。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本章难点】

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和程序。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资源评价概述

一、土地资源评价的概念

二、土地资源评价的意义

三、土地资源评价的原则

四、土地资源评价的依据

五、土地资源评价的类型

六、土地资源评价单元的划分

七、评价因素的选择和评价指标的确定

八、土地资源评价的方法

九、土地资源评价的程序

第二节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一、美国农业部的土地潜力评价系统

二、我国土地生产潜力评价

第三节、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适宜性的分类方法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依据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四、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产生背景

五、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六、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评价类别

七、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八、对FAO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改进

第四节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一、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系统

二、中国《1:100 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方法

三、中国《1:100 万土地资源图》的土地评价特点

四、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土地潜力评价的联系

第五节土地经济评价

一、土地经济评价概述

二、土地利用项目经济评价

第六节农用地分等定级

一、《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简介

二、《农用地分等定级规程》的主要特点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七章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

【教学要求】

了解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研究的由来。

理解土地生产力模拟计算的基本原理。

掌握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涵义;掌握土地人口承载潜力的研究方法;掌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方式及计算标准;掌握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分析。

【本章难点】

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及研究意义

一、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涵义

二、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历史回顾

一、国外土地资源承载力研究

二、国内土地资源承载力的研究

第三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研究方法

一、农业生态区法的概念

二、农业生态区法研究的步骤

三、农业生态区法在我国应用中需注意的问题

第四节土地资源生产潜力估算

一、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层次

二、土地资源生产潜力的计算方法( 模型)

三、土地利用结构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四、投入水平与土地资源生产潜力

第五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的计算

一、测算的方式

二、土地人口承载力的概算方法

三、按行政区进行人口承载潜力的统计

第六节土地资源人口承载力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以粮食为标志的土地承载力研究仍是主流

二、由静态分析走向动态预测,日趋模式化

三、资源承载力和环境人口容量类研究日趋活跃

四、由粮食单一指标走向综合指标体系研究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八章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

【教学要求】

了解地资源利用四个阶段的主要特点。

理解地利用系统分析的一般步骤。

掌握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涵义;掌握土地利用系统的概念和分类。【本章重点】

地利用系统分析

【本章难点】

地利用系统分析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资源利用的发展过程

一、原始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二、自给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三、商品型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四、可持续土地资源利用阶段

第二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和涵义

一、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涵义

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五大基本原则

三、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三节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管理

一、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二、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

三、可持续土地利用评价在土地利用决策中的应用

四、可持续土地利用模式设计

五、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研究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九章土地资源的退化与保护

【教学要求】

理解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

掌握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点;掌握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掌握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方法;掌握基本农田保护区划定步骤。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的退化与其防治

【本章难点】

土地退化的常用防治方法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一、土地生态系统的概念、组成、和特点

二、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

三、土地生态重建与土地生态设计

第二节土地资源的退化与其防治

一、土地退化的涵义

二、土地资源退化的类型

三、土地资源的水土流失

四、土地资源的沙化

五、土地资源的次生盐碱化

六、土地资源的贫瘠化

七、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

第三节土地资源的保护

一、土地资源保护的发展

二、土地资源数量的保护

三、土地资源质量的保护

四、土地资源环境的保护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十章土地资源的开发与整治

【教学要求】

了解土地储备制度提出的背景。

理解土地资源开发规划的内容;理解土地整理的意义;理解土地整理的一般规划程序;理解现阶段我国土地储备的运作过程。

掌握土地开发的概念;掌握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土地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掌握土地复垦的概念;土地复垦标准;我国土地复垦的对策;掌握现阶段我

国土地整理的主要内容。

【本章重点】

土地整理

【本章难点】

土地整理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开发

一、土地开发的概念

二、土地资源开发的类型

三、土地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的影响

四、土地资源开发应遵循的原则

五、土地资源开发的规划

第二节土地复垦

一、土地复垦的概念及意义

二、土地复垦对象与标准

三、我国土地复垦的现状、存在问题与对策

四、矿区土地复垦工艺和复垦技术

第三节土地整理

一、土地整理的内涵和意义

二、国内外土地整理的概况

三、现阶段我国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和内容

四、土地整理规划及其工作程序

第四节土地储备

一、土地储备制度提出的背景

二、土地收购储备的作用

三、现阶段我国土地储备的运作过程主要包括如下内容

四、土地储备高效运行的四种机制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十一章世界土地资源概况

【教学要求】

了解世界土地资源的概况和利用现状。

掌握世界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和共同对策。

【本章重点】

世界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本章难点】

世界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讲授内容】

第一节世界土地资源及其利用现状

一、世界土地资源的概况

二、世界土地资源利用现状

第二节世界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世界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二、世界土地资源的共同对策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十二章中国土地资源概况

【教学要求】

了解中国耕地资源的类型与面积;了解中国林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

了解中国园地资源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了解中国草地资源的类型与面积;了解

未利用土地的数量与分布。

理解中国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理解中国林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理解中国园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理解中国草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掌握中国土地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掌握人类活动对土地资源的不利影响;

掌握中国耕地资源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掌握中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掌握中国园地资源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掌握中国草地资源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掌握城镇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掌握农村居民点用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掌握未利用土地的特点和开发措施;掌握荒草地的地域分布特征和合理开发利用对策;掌握沼泽地合理开发利用与治理、保护对策;掌握土地沙漠化的防治和沙地的合理利用对策。

【本章重点】

中国的耕地资源和中国的园地资源

【本章难点】

中国的耕地资源和中国的园地资源

【讲授内容】

第一节中国土地资源形成的背景

一、土地资源形成的地理环境

二、人类活动对中国土地资源的影响

第二节中国的耕地资源

一、中国耕地资源概述

二、中国耕地的利用特点与存在问题

三、耕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第三节中国的林地资源

一、中国林地资源概述

二、中国林地资源的利用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中国林地资源利用与保护策略

第四节中国的园地资源

一、园地的面积与分布

二、园地利用特点

三、园地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四、园地合理利用与管理策略

第五节中国的草地资源

一、中国草地资源概述

二、中国草地资源的利用特点

三、中国草地资源利用现状和存在问题

四、中国草地资源的利用与保护策略

第六节中国的建设用地资源

一、居民点及工矿用地

二、交通用地

第七节中国的未利用土地资源

一、未利用土地概述

二、荒草地

三、盐碱地

四、沼泽地

五、沙地

六、裸土地、裸岩、石砾地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年

[2] 陈百明编著.土地资源概论.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1996 年

[3] 霓绍祥编著.土地类型与土地评价概论(第 2 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

第十三章中国土地资源分区

【教学要求】

理解各土地利用区的气候资源、地形与土壤、河流与水资源、植被与种植制

度及土地资源的持续利用与管理。

掌握土地资源分区的原则和土地资源分级区划的命名

【本章重点】

土地资源分区原则及分区方案

【本章难点】

土地资源分区原则及分区方案

【讲授内容】

第一节土地资源分区原则及分区方案

一、土地资源分区的原则

二、土地资源分级区划与命名

第二节中国土地资源分区概述

一、东北山地、平原有林地与旱地——农林用地区(简称东北区)

二、华北平原水浇地、旱地与居民工矿地——农业和建设用地区(简称华北区)

三、黄土高原旱地、牧草地与有林地——农牧林业用地区(简称黄土高原区)

四、长江中下游平原水田、水域与居民工矿地——农渔和建设用地区(简称长江中下游区)

五、川陕盆地有林地、旱地与水田——农林用地区(简称川陕盆地区)

六、江南丘陵山地有林地与水田——林农用地区(简称江南丘陵山地区)

七、云贵高原有林地、灌木林地与旱地——林农用地区(简称云贵高原区)

八、东南沿海有林地、水田园地与居民工矿地——农林渔果和建设用地区(简称东南沿海区)

九、内蒙古高原牧草地与旱地——牧业用地区(简称内蒙古高原区)

十、西北干旱区牧草地与水浇地——牧业和绿洲农业区(简称西北干旱区)

十一、青藏高原牧草区——牧业用地区(简称青藏高原区)

十二、藏东南-横断山有林地与牧草地——林牧用地区(简称藏东南-横断山区)

【参考书目】

[1] 林培主编.土地资源学(第 2 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1997

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doc

附件二:实验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名称》实验课程(课程实验)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依据培养方案的课程编码) 课程性质:(见编写说明) 适用专业:****** 学时学分:**学时**学分 ****** 所需先修 课: 编写单位:****** 编写人:****** 审定人:****** 编写时间:20**年**月 一、实验课程简介 简述课程内容、本门课程在专业学习中的地位作用。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 明确本门实验课总的目标和要求,通过实验培养学生总体上了解或掌握什么方法或技能,达到什么目标;对学生有什么具体要求(比如:理解实验原理及实验方案,掌握正确操作规程;掌握各种仪器的使用,了解其性能参数、适应范围及注意事项等)。 三、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提出本课程在教学内容及教学环节等方面与其它相关课程的联系与分工。(包括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 四、考核形式及要求 明确说明是考试课还是考查课,考试的形式是开卷还是闭卷,成绩的合成及评分标准,平时、期中、期末或实验操作等各教学环节的考核各占总分数的百分比等。考核应以考核实验技能为主。

六、使用教材及参考书 使用教材和参考书按作者、教材名称、版次、出版社所在地、出版社、出版时间顺序填写,小四号宋体,[体例]如下: 使用教材:童庆炳.文学理论课程(第二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参考书[体例]如下: 参考书: [1]霍元极.高等代数(第一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美】理查德·格里格,菲利普·津巴多.王垒,等译.心理学与生活(第19版).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6. [3] 七、其他说明 针对本实验课程的特点,提出应当采取的教学方法、实验教学组织方法和实验考核等方面的建议等(也可省去该项)。 编写说明: 1.本大纲原则上全系统一按本参考模式编写。 2.每个项目里的填写说明作为参考,在大的框架统一(尤其是项目名称和顺序要统一)和版面格式统一的前提下,各系可根据学科的具体情况对填写内容适当修改。

土地资源学试题库

一、名词解释 土地资源:在当前和可预见的将来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土地资源学: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和保护的科学 土地报酬递减律:在技术不变的条件下,对一定面积的土地连续追加某一生产要素投入量将使产量增加,但达到某一点后,其单位投入的边际收益将逐渐下降,并最终成为负数的规律。 土地类型:狭义指在土地分级的基础上,根据一定的原则和指标,将相同等级的土地单位按照其相似性进行类群归并的产物,广义指对土地进行分类学研究,即除土地分级及在此基础之上的类群归并外,还包括研究土地类型的结构,动态演替机制等研究内容 土地分级:指在对土地组成要素进行综合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自上而下合并或者自上而下划分,产生一些等级有高低,复杂程度有差异的土地单位 土地类型结构:指在某一区域内,各种土地类型与数量的对比关系及其组合而成的空间格局或图式 土地利用结构:一般指一定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之间在数量上的比例关系,以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和(或)土地覆被占该区域土地总面积的比重表示。、指一个国家、地区或生产单位的土地面积中各种用地之间的比例关系或组成。也称土地利用构成 土地潜力评价:在特定的目的下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和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估和分等顶级的过程 土地经济评价:运用经济指标对使用价值或价值进行评定,即依据土地经济条件评定土地的等级或价格 比配:将土地的利用要求和评价对象的土地性状进行分析比较,在此基础上进行土地利用方式的调整与适应性结果计算相应结合的过程。 土地人口承载潜力:一定生产条件下的土地资源所能承载的一定生活水平下人口限度的最大水平 AEZ法:按气候,土壤,地形,水文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区域的自然特征基本一致 可持续土地利用:主要表现为土地资源利用中的数量和质量的可持续性。持续性包括了存在形式的可持续性,物质生产能力的可持续性,经济效益的可持续性,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四个方面的涵义。 土地生态设计:依据生态学和土地科学的基本理论,运用现代系统工程的方法对各类土地系统的合理利用方式进行优化和选择 土地退化:指在各种自然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的影响下,所发生的土地质量及其可持续性下降,甚至完全丧失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的过程。 水土流失:是关于地表的物质在地质外营力的作用下分离,破坏和运移 基本农田:从战略高度出发,为了满足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保证一定规划期内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基本要求必须确保的农田 土地整理:对土地权属和土地的用途,布局,结构等的调整,是对土地地形,地貌,地力,水土状况和生态环境的治理。 土地储备:应用经济手段盘活土地,实现国有土地资产保值增值而进行土地整理的一种形式 土地复垦:指对被破坏或退化的土地进行再生利用和生态系统恢复的综合性技术过程 二、填空 1土地的自然属性包括资源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 2海拔高度对土地特性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气候条件的再分配。 3土地的生态功能包括支撑功能、净化功能、养育功能三方面。 4地表岩石可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三大类。 5根据其成因及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可将平原进一步划分为冲积平原、湖积平原、扇形平原、滨海平原四种类型。 7土地资源调查外业调绘前的准备工作包括路线勘察、制作工作分类系统、室内预测三方面。土地持续利用的原则有、、、、。

《土地利用与规划》教学大纲

课程内容简介 土地利用规划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专业教育课程,也是土壤学、资源环境管理等专业的重要骨干课 程。本课程系统地阐述了土地利用以及土地规划发展历史、现状、研究实践的进展和发展趋势。重点讲授土地规划的基础理论;从土地规划思想发展的角度,介绍了土地规划的哲学观以及自然-空间—人类社会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规划思想。分别选取代表性规划内容,介绍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详细规划和专项规划的规划模式、规划内容和编制方法。本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性结合非常紧密的课程,配合课程讲授,安排了 大量的实验、实习内容。 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讲授部分

(二)实验、实习部分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类型调查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该实践,学生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区分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选择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典型样本;总结、描述其用地特征,并拍照。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到符合下列要求的土地利用类型,描述其特征,拍摄照片,并填写下表。至少要完成8种类型。 本地典型土地利用系统描述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系统。 内容:通过直接观察,找出当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资本情况;分析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上的劳动情况;总结、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要求:同学们在自己的学习、生活、工作过程中,找出本地典型的土地利用类型,并根据土地利用系统的构成,描述其特征,分析其构成要素。 本省土地利用系统分析 目的:在学习相关内容后,通过本次实践,使同学们能更好地关注土地利用的现实状况。实践原理。目前,各省市的土地利用规划均已编制完成并公布实施。通过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可以了解本省的土地利用系统及分析结果,并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分析训练。 内容:找到本省的土地利用规划;阅读本省土地利用规划报告,找出土地利用现状、人口与土地利用需求的情况;根据教学内容,进一步了解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的方法;根据给定材料,进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人口预测与土地利用需求预测;填写相关表格,完成相关报告。

XX大学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申报书【模板】

项目编号(批准后填写): XX大学 专业学位研究生课程案例库建设项目 申报书 案例库名称: 专业类别: 专业领域: 所在学院: 申请人: 联系电话: 电子邮箱: 申请日期: XX大学研究生处制

申请者承诺与成果使用授权 本人及项目组所有成员自愿申报“XX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库立项建设项目”,认可所填写的《XX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库立项建设申报书》(以下简称《申报书》)为有约束力的协议,并承诺对所填写的《申报书》所涉及各项内容的真实性负责,保证没有知识产权争议。项目申请如获准立项,在建设工作中,接受XX大学以及所在学院的管理,并对以下约定信守承诺: 1.遵守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著作权法和专利法等相关法律法规,遵守我国政府签署加入的相关国际知识产权规定。 2.遵循学术研究的基本规范,恪守学术道德,维护学术尊严。建设过程真实,不以任何方式抄袭、剽窃或侵吞他人学术成果,杜绝伪注、伪造、篡改文献和数据等学术不端行为;成果真实,不重复发表研究成果;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维护“XX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案例库立项建设项目”的声誉和公信力,不以项目名义牟取不当利益。 3.遵守学校相关财务规章制度。 4.凡因项目内容、成果或建设过程引起的法律、学术、产权或经费使用问题引起的纠纷,责任由相应的项目建设人员承担。 5.同意本校教师面向本校学生(员)课程教学时,及本校学生(员)学习时,无偿使用项目组编制的案例。 6.同意XX大学以及所在学院有权基于公益需要公布、使用、宣传《申报书》内容及后续项目建设成果。

项目主持人(签章):_________________ 年月日一、基本信息

素描课程教学大纲.doc

素描教学大纲 第一部分教学大纲说明 一、课程性质、地位和作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属学科教育平台、学科基础课。 课程地位:设计素描是现代设计的前沿基础课题,是绘画表现基础向设计表现基础的衔接与过渡。是在二维平面中表现三维立体与空间塑造的基本方法。 课程作用:它的作用主要是在设计过程中,为设计师收集形象资料,表现造型创意,交流设计方案的语言和手段,也是现代设计绘画的训练基础,是认识形态、创新形态的重要途径。 二、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一门专业基础课程,在很多专业课程中将起到重要作用,对各专业课都起决定性的作用,是所有艺术专业如构成基础的前导课。 三、课程教学对象、目标和方法 课程教学对象:艺术设计专业、动画专业、摄影专业,本科层次学生。 课程教学目标:设计素描教学是以感觉训练为基础,以透视原理为依据,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正确的分析力,透彻的理解力,使学生了解掌握设计素描的表现规律,理解物象的表现设计形态。 课程教学方法:本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透视的基本原理,并能准确的应用到实际操作中。在进行实物写生的过程中能熟练掌握造型规律及表现技法。 四、课程总学时及个主要环节学时 课程总学时:48学时 理论教学: 32学时 实践教学: 16学时 五、推荐教材及参考书 教材:《绘画素描》刘汉民辽宁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参考书:《设计素描》田敬韩风元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 2008年第1版 六、大纲管理 大纲版本号:2011-0602101 负责教研室:传媒教研室 编写日期: 2011年11月 启用日期: 2012年3月 大纲编写者:闻海鸣 大纲审核者:翟浩澎

第二部分教学大纲正文 第一章设计素描的概述 教学目标与要求 学生在课堂上了解并掌握什么是设计素描、设计素描的表现特征、设计素描教学的认识、绘画工具与材料、“线”的表现与分类、构图的处理、透视规律的应用、结构特点的体现、设计素描训练的方法及内容。实践教学 教学时数10学时(理论学时6,实践学时4) 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1.1素描概述(了解) 一、什么是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事素描。 二、什么是设计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 三、什么是设计素描 要求学生了解什么是设计素描。 §1.2素描的表现特征(了解) 一、说明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说明性。 二、表现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表现性。 三、设计性 要求学生了解素描的设计性。 §1.3素描教学的意义(理解) 一、素描的基础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基础性。 二、素描的艺术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艺术性。 三、素描的时代性 要求学生理解素描的时代性 §1.4 “线”的表现与分类(了解) 要求学生了解“线”的表现与分类。 §1.5结构特点的体现(理解) 要求学生理解结构特点的体现。

土地资源学重点zs

1.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形成与演变规律、分类与分布特征、数量与质量评价,以及土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治理与改造,保护与管理等问题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2.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和利用的结果,是一个自然经济综合体。 3.土地资源: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的时间内能为人类所利用的土地。 4.光照强度:简称照度,是指正常人眼对0 .4---0.7um可见光的平均感觉程度。 5.光照长度:简称日长,是指一个地区从日出至日落之间可能日照的时数。 6.光照质量:是指太阳辐射中紫外线,可见光和红外线的对比。 7.积温:是指日均温度的累积,大于等于10℃的积温,对农业生产而言,积温大小可以显著的影响作物的适种性及其熟度。 8.无霜期:指每年的终霜期和初霜期之间的无霜天数。 9.农耕期:平均气温≥0℃始现期和终现期一般代表田间耕作起始和结束的时间,其持续期即为农耕期。 10.地球化学条件:与土地资源利用相关的化学元素的迁移、集聚导致的化学元素的多或少的存在状态。 11.耕层:土壤表层经耕作熟化的土层。 12.耕作层: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13.土地所有制: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14.土地使用制度:是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5.土地自然生产潜力:是指充分考虑气候、土壤、地形、水文地质等全部自然要素对植物产量影响后得到的土地生产潜力。 16.土地经济生产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由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17.土地报酬递减规律:在技术和其他条件不变的前提下,人们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投入资本和劳动,而达到一定限度时,其增加收益就会递减,这一现象称为~。 18.土地类型:由于土地各构成要素的空间差异性以及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使得在不同的地域空间上内具有不同的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性质,将景观形态特征和土地特性相对一致的一系列空间单元化分为一种类型组合。 19.土地资源类型:土地自然属性相对均一,而且利用价值或利用功能一致的土地单元集合。 20.土地利用类型:指的是土地利用方式相同的土地资源单元。 21.土地利用结构:指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之间在数量上的对比关系和空间上的相互位置关系形成的格局,以及权属上的所属关系的总和。 22.土地利用类型分类的依据主要是土地的用途、经营特点、利用方式和覆盖特点等因素。 23.土地资源调查主要包括对土地类型、数量、质量、权属、分布及利用现状等内容调查。 24.土地资源质量:是土地资源相对特定用途下表现出的效果优良程度。 25.土地资源人口承载潜力:是指在一定的行政区域内,根据其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及不同的投入水平所能生产的食物能够供养的一定生活水平的人口数量。 26.农业生态区法(AZE):根据比例尺大小将地面划为一些在农业生产条件,气候和土壤都相对一致的生态单元,按生态单元为单位分别采用动态模拟模型计算土地生产潜力,在此基础上加入人均消耗计算,以行政单位为统计单元算出一定行政区域内的人口承载能力。27.粮食安全:只有在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在物质上和经济上获得足够、安全和富有的粮食,来满足其健康和积极生活的膳食需求及食物喜好时,才实现了粮食安全。 28.粮食安全的决定因素:耕地数量、耕地质量 29.由于受季节、纬度、海拔高度及云量等的影响,我国的太阳辐射总量差异较大,低纬度地区的太阳辐射总量一般略高于高纬度地区,高原地区高于平原地区,由于地球自转和公转而产生的昼夜和四季的变化,导致太阳总辐射量呈现出明显的日变化和年变化。

土地资源管理研究生复试问题

1、本科期间学习了哪些主要课程 基础理论;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经济学,地质地貌学等 实验技能;地籍测量学,土地信息系统,遥感,GPS,GIS,不动产评估,土地分等定级等 其他还包括土地法学,土地开发与整理,土地规划学,土地行政学,土地制图技术,自然地理,地图学概论,专业英语等等 2、本科四年学到了什么?本专业的技术技能你掌握了哪一些 1.掌握土地资源,土地整理、土地管理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 2.土地调查、地籍测量、土地评估、土地整理、土地规划等实验操作。 3.Arcgis、Arcmap、ENVI等软件的基本操作; 4.国家有关土地方针、政策和法规;坚守18亿亩红线,三权分置,基本农田保护,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切实保护耕地。 5.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变化; 3、给出具体的目标,你将如何利用所学技术实现它。 提高农村土地利用率 1、进行土地的整理和复垦。粗放经营和浪费耕地的现象严重,导致耕地利用效率偏低,由于无力或者不愿耕种而撂荒的土地,重新整理,重新利用,对由于环境污染导致田地不能耕种的,要及时还垦使用。对于瘦薄耕地,要培育土壤,改良结构,积极探索科学耕种、种植和施肥方法,增强粮食出产的能力。 2、减少建设用地对农用地的占用。严格实施土地利用规划,实行耕地占补平衡,严格规范建设用地审批程序,非农业建设严禁占用耕地,优先占用劣地 3、保护土地生态环境。加大资金和科技的投入,维持土地生态平衡,探索科学耕作,种植和施肥方法,改良土壤结构,增加地力。 4、鼓励土地流转。鼓励发展规模化和产业化农业经济。 5、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与改善。将基础设施改造推向社会化、市场化,帮助农民改善耕地生产环境,获得更多农业产出。 6、加大新型农民的教育与培训。农民从纯粹的生产型转变为经营型,主动从土地上走出去,在市场上寻找发展农业的机会。 7、发展循环农业。采取种果、养鸡、养鸭、养鱼一体化,鸡、鸭粪养鱼,鱼粪肥土,肥土种果,进行循环和立体种、养。对这些进行套种、循环种养和多季种植的农业生产。 4、想研究什么方向 新农业与土地利用:新农业是最近的热点,也是发展方向,农业是国家根本。尤其19大新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在两会期间也是焦点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必须围绕强化“钱、地、人”等要素,解决“地”的问题,提出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同时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改进耕地占补平衡管理办法,建立高标准农田建设等新增耕地指标、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节余指标跨省域调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doc

校本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自然与环保》、《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课程由来: 人类在高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造成了许多严重的环境问题,引起世界各国人民的极大关注。中国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在经济获得高速增长的同时,也意识到人口、环境、资源问题的严重性,如何协调人和环境的关系,使中国的社会经济获得可持续发展,这是二十一世纪中国新一代人的任务,也是对世界、对人类发展的贡献。因此校本课程《环保》的开发与实施具有以下的实践意义: 1:塑造现代公民的素质。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3: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4:促进学校德育的实效化。 5:使环境教育具有系统性。 课程性质:跨年级必修课。 课程对象:小学一——六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培养良好的环保意识 帮助学生获得对整个环境及其有关问题的意识和敏感,欣赏大自然的生态关系,培养学生积极的环境态度,进而关怀未来时代的生存和发展。 2、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 引导学生了解生态学基本概念、环境问题及其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日常生活中的环保机会与行动。 3、掌握一定的环保技能: 培养学生具有辨认环境问题,研究环境问题、收集资料、建议可能解决方法、评估可能解决方法、环境行动分析与采取环境行动的能力,积累一定的环保经验。 4、积极参与生活中的环保实践:

为学生提供在各个层次积极参与解决环境问题的机会,将环境行动经验融于学习生活中,使教学活动生活化,培养学生处理生活周遭环境问题的能力,在学校、社区和家庭中具有自觉的环保行为。 课程内容: 《自然与环保》 1、绿色家园篇 2、自然环保篇 3、工业环保篇 4、农业环保篇 5、科技环保篇 《学生低碳环保手册》 1、现实警示篇 2、文件倡导篇 3、知识方法篇 4、榜样实例篇 5、未来畅想篇 6、宣传资料篇 课程实施: 以跨年级授课制为主,每周2课时。 课程实施形式: 1、课堂实验: 通过一些浅显易懂的环保小试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了解一些环保的基础知识。如:通过用不同的水来浇花,观察结果,从而知道污染过的水会让植物死亡,知道了保护水质的重要性。 2、野外观察: 在春游、秋游以及各种外出参观活动中,了解身边的环境情况,关注身边的环境。 3、家庭社区调查: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土地资源学》复习要点 第一章 1.土地资源学的研究对象是土地资源这一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地资源的“二重性”是指土地资源的自然特性和社会经济特性。 3.土地: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 自然地理综合体。 4.土地资源:指在一定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5.土地与土地资源的联系:土地包括了一切类型的土地,土地资源则是从土地所具有的资源利用价值的角度来 阐述其具体含义,他的分类一般要经过对土地的资源价值和利用功能的评价以后,才能确定其是什么样的土地资源;从概念的外延上讲,土地的范畴比土地资源范围大;从概念的内涵上来看,土地资源的内容比土地更具体。 6.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替代性。(参照书本、展 开论述) 7.土地资源的生产性:土地具有一定的生产力;土地生产力系指土地的生物生产能力,它是土地的最本质的特 性之一。据估算,人类食物的88%由耕地供应,10%由草地提供,即人类食物的98%由土地的“生产性” 所决定。 8.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9.土地的商品特性是指土地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是一种特殊商品,可以进入流通。 10.土地的产权主要包括土地所有权、土地使用权、土地租赁权、土地抵押权、土地继承权等。 11.土地的增值性取决于土地的稀缺性和人类社会对土地的不断改造利用。 12.土地的四大功能:生产功能、环境功能、承载功能、空间功能。 13.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土地资源,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 14.土地资源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15.土地资源学的研究方法有:系统分析方法、景观生态分析方法、现代技术应用方法、社会经济分析方法。 16.3S技术是指遥感技术(RS)、地理信息系统(GIS)、全球定位系统GPS)。 第二章 1.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 2.太阳辐射是由太阳发射的电磁短波辐射,它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能量基础。 3.在一天之内,夜间的总辐射为零,正午最高;一年之中,夏季的总辐射最高,冬季最低。 4.目前我国光照强度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 5.一般情况下,强光照有利于植物的生殖生长,弱光照有利于植物的营养生长。 6.地球表面的热量来源于太阳辐射。 7.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温度来控制。 8.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的积温。积温的高低决定着作物一年的熟制。 9.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降低。 10.地球上的水资源可分为大气降水和地下水两部分,其中降水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与生产力的关键因素。 11.降水的时空分布

(完整版)教学大纲范例

《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教程 学分:2 学时:32 讲课学时:32 ;实验(实践)学时:0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英语 开课学科部:外语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学科专业核心课课程类型: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目的:本课程授课对象为完成校本“大学英语教学大纲”任务的本科学生,学制一个学期,每周2学时。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提高学生大学英语水平的基础上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丰富学生的人文知识,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通过学习跨文化交际原理,增强学生文化差异的敏感性,培养学生外语思维能力和拓宽外语习得环境的同时,提高学生使用母语和英语进行思维的能力,使学生在这两种语言间根据交际对象和工作环境的需要进行自由的切换,使学习者具备两种文化意识,能够互补和融合两种不同的文化,并将这种意识有效的运用在实践当中,开拓文化视野,拓展全方位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素质。 本教程依托“大学英语跨文化交际”国家精品课程,入选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与本教程配套的教学支持网站(210.46.97.180/jpk)内容丰富,为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提供帮助。基础英语是一门综合英语技能课,其主要

目的在于帮助学生练好坚实的语言基本功,培养和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拓宽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知识,使学生能灵活地进行有效的社会交际活动。1 培养目标:使学生在课程结束时基本具备语篇阅读理解能力,2500左右词汇量;基本掌握英语常用句型,具备基本的口头与笔头表达能力。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本课程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基础理论。本课程对跨文化交际理论进行系统的、深入浅出的介绍,使学生对学习跨文化交际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有理性的认识。虽然跨文化交际是一门新兴学科,但理论并不匮乏,本课程通过对 Sapir-Wolf, Edward Hall, Scollon R., Larry A.Samover, Richard E.Porter, Geert Hofstede, Lisa A.Stefani, Fon Trompanar, Kluckhohn, Strodtbeck,等学者提出的跨文化交际理论的讲解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使学生对跨文化交际这门学科的理论有所了解。第二,文化探源。本课程对比较典型的几种文化,如美国文化、欧洲文化、中国文化、阿拉伯文化、非洲文化等进行探究,了解这些文化中人们的不同风俗习惯、行为模式、交际特点、言语及非言语语言的使用等,并进一步对不同文化的深层结构,包括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进行研究,使学生对不同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第三,案例分析。本课程广泛发掘来自不同文化的人们在进行跨文化交际过程中发现问题,遭遇障碍的案例,以及成功跨文化交际的案例,给学生大量直观的、感性的实例,帮助学生建构跨文化交际的真实场景。 Chapter 1 Culture (一)教学目的和任务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12

土地资源学复习题 单选 1.【D 】是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P55) A 土地使用制 B 土地承包制 C 土地租赁制 D 土地所有制 2.目前我国【 B 】一般多以日照时数来表示。(P26) A 光照强度 B 光照长度 C 光照质量 D 光照数量 3.我国中低产田比例很大,占总耕地面积的【 B 】。(P280) A 1/2多 B 3/4多 C 2/5多 D 3/5多 4.土地资源评价是在特定目的下对土地的性能进行【D 】鉴定的过程。 (P121) A 自然生产力 B 潜在生产力 C 数量 D 质量 5.地表和土地资源利用的一切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均由【B 】来控制。 (P28) A 水分 B 温度 C 光照 D 湿度 6.土壤调查的重点是土壤【A 】特性。(P101) A 肥力 B 性能 C 质量 D 数量 7.土地类型的划分依据主要是土地构成要素的【C 】差异性。(P60) A 质量 B 分布 C 空间 D 时间

8.在世界100多个国家中,我国土地总面积有960万平方公里,居世界第【B 】位。 (P279) A 2 B 3 C 4 D 5 9.现阶段我国实行的是【A 】。(P56) A 土地公有制 B 土地私有制 C 国家所有制 D 集体所有制 10.下列那项不是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气候要素【D】。(P25) A 光 B 温 C 水 D 气 1. 农业生产上常用的积温指标是≥【C】的积温。(P28) A 0℃ B 5℃ C 10℃ D 15℃ 2.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土地系统中一切过程的【B 】基础。(P25) A 物质 B 能量 C 生物 D 经济 3. 多数农作物最适宜的土壤酸碱性为【 D 】。(P44) A 强碱性 B 弱酸性 C 弱碱性 D 弱酸性至弱碱性 4. 土地经济适宜性评价最常用的经济分析方法是【D 】。(P143) A 收入——成本分析法 B 费用——效益分析法 C 成本——利润分析法 D 投入——产出分析法 5.据估算,人类食物的【 D 】由土地的“生产性”所决定。(P5) A 80% B 88% C 90% D 98% 6. 我国现阶段土地整理的主要任务是【A 】。(P246) A 提高土地利用率 B 增加土地面积

风景园林专业课程

标题:对风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建议 前言 2004年“中国园林藤头杯”青年风景园林设计大赛圆满谢幕了,代表着当今在校学生最高设计水准的比赛又告一段落。看着同龄人的作品,心中不免感慨万千。在为他们那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少年老成”的创造力和那些精妙杰伦的表现力震慑的同时,心中也开始有了隐隐的悲哀:我能行吗?为什么我们学校的园林专业不行?在全国农林院校中排第六名的山东农业大学,居然在有43所院校,23个设计单位参赛的“藤头杯”的194件作品中没有一件来自我们学校!真的想问,山东农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怎么了? 从来时的惊喜,到现在的悲哀,使我不得不为我喜欢的专业做点什么。我来自湖北,我的武汉在东部产业结构升级与西部大开发的过程中“沦陷”了;我来自林学院,我的园林专业在学校其他各项事业蓬勃发展中“沦陷”了!像武汉市长李宪生,为武汉的崛起而四处奔走呼吁一样,我要为园林专业的崛起吆喝助威。或许,我并不能马上改变什么,但是,只要你听到这样一种不甘沉沦的声音,只要你知道我对园林的挚爱并默默为之奋斗就足够了。 1 园林专业现状及园林人才培养现状 1.1 园林专业现状 我们园林专业的这一代,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伟大变革时代,祖国蓬勃的发展,日新月异的土地与社会变化,迫切需要以土地设计为己任的风景园林学科的不断创新和发展。不论从政府领导到地产开发商,从大众百姓到社会媒体,认识正在不断深化,需求更是与日俱增,前景无不令人瞩目。然而,当今中国社会对现代景观需求如此迫切广泛之际,作为园林设计的实践者,大家都准备好了吗?众所周知,园林设计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科,她囊括了技术,艺术,人文,管理,政策法规等诸多领域的内容。可如今,园林专业的理论研究与专业教育却是步履艰辛,培养的人才更是寥如星辰……因此,对于园林专业教育的落后现状,我们要有充分的危机意识之后,才能有改变的动力和支持改变的社会氛围,是吧! 前景是辉煌的,未来是无限的美好。可毕竟再好的机会也是稍纵即逝。以前是建筑,建材行业,现在是咱园林设计的了! 1.2 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的现状 对于当前园林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陆地区可是众说纷纭,到现在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于是大家先到为君,后到为臣,各占山头,各树门派,现在的景观园林正处于一个典型的诸侯混战时刻,谁稍强大谁就能多分一杯羹,谁就做大哥,接受别人的尊敬。当前园林专业大致面貌分为3类:一是城市规划与设

职业素养课程教学大纲.doc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标准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职业素养提升 课程类型:公共基础课 学时:16学时 学分:1 适用专业:学院所有专业 二、课程性质与任务 《职业素养提升》课程是为了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教育部“针对高等职业院校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的社会适应性,教育学生树立终身学习理念,提高学习能力,学会交流沟通和团队协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文件精神,面向高职院校学生开设的一门重要公共基础课。 本课程旨在通过职业人文基础知识的学习,加强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具备良好的职业人文素养和职业通用能力。对于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说,在完成学校人――职业人――企业人的转变过程中,由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被忽视,学生被直接从学校人培养成为了企业人,造成学生超过基本职业能力之外的社会能力和方法能力的缺失和不健全,造成学校就业难和企业的担忧。为了全面培养综合职业能力,在发展学生专业能力培养优势的基础上,针对企业的需求和高职学生的职业能力现状,开发了《职业素养》课程。《职业素养》课程能够为其它专业课程、培养专业素养提供有力支撑,奠定坚实基础,使学生拥有良好的职业态度和持久的职业热情,该课程能够教育学生学会“做人” ,学会做一个“职业人” ,弥补学生社会能力及方法能力培养的缺失和不完善,最大限度地发挥校企合作优势,提高职业教育学生“零距离”就业能力,真正实现高职人文教育的培养目标。 三、教学基本要求 本课程彻底改变传统教学中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为本位、以讲授为途径、以考试为终点的局限,实施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素质为本位、以探究为途径、以综合考评为结果的教学理念和方法,还学生以教育主体的地位,引入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学生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和专业特色明确自己作为职业人应具备的能力和素质,通过亲身实践去主动验证所

土地资源学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土地的概念:土地是地球上由气候、土壤、水文、地形、地质、生物以及人类活动的结果所组成的自然经济综合体。 2.土壤:土壤,指地球陆地表面具有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层。它是在气候、母质、生物、地形和成土年龄等诸因子综合作用下形成的独立历史自然体。 3.土地资源的概念 (1)资源——在一定的技术经济条件下,能为人类生产和生活所用的一切资料。《辞海》定义为“资财的来源。” (2)土地资源——指在一定的技术条件和一定时间内可以为人类利用的土地 4.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 1、土地的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不可 替代性 2、土地的资产特性:商品特性、产权特性、增值特性、不动产特性。 5.土地的属性(书本):资源属性、资产属性、生态属性、工程属性、社会属性、权籍属性 资源属性:整体性、生产性、面积的有限性、位置的固定性和区域差异性、时间变化性、土地的再生性和非再生性、多用途性。 资产属性:供给的稀缺性、位置的固定性、个体的异质性、使用的永久性和增值性、土地价格和价值的二重性、流通的特殊性。 生态属性:支撑功能、养育功能、净化功能 6.我国是世界上土地资源丰富、土地总面积较大的国家之一 我国土地总面积960万平方公里,占世界土地的7.2%,居世界各国第三位 耕地总量占世界耕地9.5%,居世界各国第四位

林地总量占世界林地5.5%,居世界第五位 牧草地总量占世界牧草地7.8%,居世界第二位 7.我国是土地资源相对紧缺、人地矛盾比较突出的国家 人均土地0.784公顷,为世界人均的1/3 人均耕地0.10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45% 人均林地0.186公顷,为世界人均的26% 人均牧草地0.217公顷,为世界人均的37% 8.土地资源学的概念 土地资源学是研究土地资源的组成、特性、分类、数量、质量、空间分异与时间变异规律以及合理利用与保护的应用基础理论的科学。 9.土地资源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土地资源学在学科中的地位 (2)土地资源学与土地学科的关系 10.土地资源学研究的目的、内容 研究目的:寻求解决人类所面临土地资源问题的途径 研究内容: 1)土地资源学的基础理论研究 2)土地资源的空间分布规律的研究——土地类型和土地资源类型 3)土地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特征的研究——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4)人与土地的定量关系研究——土地生产潜力与土地人口承载力 5)区域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 6)土地资源的保护与管理

《儿童少年卫生学》.教学大纲docword版本

《儿童少年卫生学》5年制本科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编号:0303010 课程名称:儿童少年卫生学 英文名称: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课程性质:专业课 总学时:45 学分:2.5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适用专业:预防医学类专业 预修课程: 建议教材: 课程简介:儿童少年卫生学是研究正处在生长发育时期的儿童少年身心健康与外部环境及遗传等因素的相互关系,以保护和促进儿童少年

身心健康的科学。是预防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预防医学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儿童少年卫生学的主要研究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①生长发育是本学科的基础内容和重要研究方向。包括身、心两个方面,两者相辅相成、相互影响;②疾病防治儿少卫生学以学生为主体开展疾病防治工作,和临床医学有不同的侧重点;③心理卫生充分反映的有关儿童少年心理、情绪、行为问题发生、发展与个体素质、人文社会环境、社会变革等的相关研究所取得的重大进展; ④学校健康教育进行较全面的改进和更新;⑤学校环境建设和卫生监督的内容和方法。 对于学好儿少卫生学教学方法与要求有:①掌握坚实的学科基础知识流行病学和卫生统计学是儿少卫生学的基础学科,并与其它预防医学学科,如营养卫生、劳动卫生、环境卫生、社会医学、卫生经济学、卫生管理学、卫生法学等也有密切的联系;②熟悉自身领域的特点和需求,灵活运用各种知识技能;③熟悉法法规,依法从事儿少/学校卫生工作。 通过本课程的理论讲授,使学生掌握本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逐步成为在儿童少年卫生方面具有初步的独立工作能力的卫生工作者。

土地资源学复习资料

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学院土管专业复习 第一、二章 土地:土地是由地球陆地表面一定立体空间内的气候、土壤、基础地质、地形地貌、水文及植被等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地理综合体,同时还包含着人类活动对其改造利用的结果。因此,它又是自然经济综合体。 土地资源的基本特性有资源特性(生产性、区域性、动态性、可更新性、多功能性、有限性)和资产特性(商品性、产权特性、增值性、不动产性)。 积温:积温是指日平均温度的累积值,农业生产种常用的积温指标是≥10℃积温,即一年内活动温度的总和或一年内日平均气温≥10℃的温度总和。 平原: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地表水: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土层厚度:一般而言,土层厚度是指土壤剖面中能够被作物利用的、母质层以上的土体总厚度,即真正发生了成土过程的土层厚度,但从生产方面而言,多指有效土层厚度,尤其是耕作层的厚度,即植物根系发育所能伸展的厚度。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生物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值某一区域内遗传、物种和生态系统多样性总和 土地所有制:指人们在一定社会条件下拥有土地的经济形式。它是整个土地制度的核心,是土地关系的基础。土地所有权是土地所有制的法制体现形式。 土地使用制:指对土地使用的程序、条件、和形式的规定,是土地制度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土地经济生产潜力:在土地自然生产潜力的基础上,考虑人工控制因素对植物产量的影响而得到的植物第一性生产力。 填空: 2、影响土地资源特征的最主要的气候要素是光(太阳辐射)、温(热量)、水(降水)3要素,它们是土地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3、平原是由于地壳运动过程中相对下降而形成的负地形,根据沉积物的堆积形式不同,进一步分为山前平原、冲积平原、湖积平原和滨海平原等。 4、地表水是指存在于陆地表面的河流、湖泊、冰川和沼泽等水体的水分。 5、土壤质地是指根据不同粒径的土壤矿质颗粒(石砾、沙粒、粉粒、黏粒)百分数组成而划分的土质粗细类型,如沙土、沙壤土、轻壤土、中壤土、重壤土和黏土等。 简答题: 1.土地的含义: (1)土地是由土壤、气候、地形、、岩石、水文、植被等自然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制约构成的自然综合体,有其自身形成、发展和演变规律。 (2)土地是一个垂直系统,具有一定立体空间它可分为土地上层、地表层和地下层。(3)土地的性质和功能取决于各自然要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4)土地是人类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存条件,具有社会经济属性。 2.降水量的时空分布 (1)空间分布由于受地形和气候影响,降水量大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从东南到西北,全国可分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各区面积占比不同,可见,全国水资源丰

土地资源学-期末考试练习题 (8)

土地资源学 一、名词解释(每个3分,共15分) 1.土地资源: 2.土地资源评价: 3.土地的经济生产潜力: 4.土地退化: 5.可持续土地利用: 二、填空(每个1分,共20分) 1.地貌类型是具有共同形态特征和成因的地貌单元。按地貌形态可以粗略地分为、、、、和等五大类。 2.土地资源调查一般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3.土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性主要表现 为:、、、 四个方面。 4.农业生态区是指按、、、等土地自然特征的异同原 则而划分的一个区域,每个生态区内的。 5.土地利用类型的分类系统一般采两级制,其中第一级类型划分主要是依据,

第二级类型的成分主要是依据。 三、选择(每个1分,共10分) 1.土地资源学研究体系中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与土地类型 B.区域土地资源 C. 土地资源调查与评价 D.土地资源保护与政治 2.对农业土地资源评价的核心内容是() A.土地资源的数量特征评价B土地资源的质量特征评价 C.土地资源的性状和肥力评价 D.土地资源的保护与整治评价 3.长日照植物和短日照植物是根据()划分的 A.光照强度 B.光照质量 C.光照程度 D.光照长度 4.我国的气候类型中没有的一类是() A.季风型 B. 海洋型 C.地中海型 D.干旱荒漠型 5.在分析某一局部区域的土地资源特征时,往往将()因素作为主导因素加以重点剖析 A.气候 B.地学 C.生物 D.经济 6.一般而言,海拔高度每升高一百米,气温下降() A.1 B.0.5~0.6 C。1~2 D.0.8~1 7.地貌类型按()可以分为平原、丘陵、山地、高原和盆地五大类型 A.海报高度 B.地貌形态 C.相对高差 D.坡度 8.能作为土壤肥力综合评价指标的是() A.土地厚度 B.土地质地 C.土地有机质含量 D.土壤PH 9.土地资源调查中的土壤调查重点是() A.土壤肥力因素 B.土壤质地 C.土壤障碍因素 D.土壤侵蚀 10.土地资源调查工作的核心是() A.准备阶段 B.内业阶段 C.外业阶段 D.验收阶段 四、简答题(共40分) 1.什么是土地评价指标体系? 制定评价指标体系一般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2.土地资源退化的防治应遵循哪些原则?(8分)

青岛农业大学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简介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一、专业名称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专业代码:120404 二、培养目标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现代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基础扎实、知识面宽、专业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能够从事土地资源调查评价、土地规划、地籍管理、区域经济规划、不动产评估、土地整治和房地产经营管理等方面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三、基本规格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1.掌握数学、化学、物理学等基本理论知识,熟悉一门外语,具备基本的听、说、读、写能力;熟练掌握计算机应用的技能; 2.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及资源学的基本理论,掌握环境学、生态学、环境地学、遥感、测量、地理信息系统等学科基础知识和方法,并具备将这些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熟练地应用于土地管理工作中的能力; 3.掌握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估价、土地整治、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信息技术等资源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土地资源利用与管理方面的能力;

4.掌握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开发经营与管理、房地产投资分析和房地产营销等资产管理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术,具有土地资产经营与管理方面的能力; 5.熟悉国家有关土地利用与管理及可持续发展方面的有关方针、政策和法规;具有从事土地资源管理和资源保护宣传工作的基本能力; 6.了解土地资源管理学科发展的前沿、现状及动态以及土地资源与房地产产业发展状况;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土地利用与管理的发展动态; 7.具有一定的信息获取、实验设计、实施、总结和撰写论文的科学研究基本能力。 8. 具有一定的语言文字表达、良好的沟通交流、较好的团队协作和社会适应能力。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 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8年 五、授予学位 管理学学士 六、专业核心课程 土地资源学、土地管理学、土地利用规划、土地利用工程学、土地法学、土地经济学、基础遥感、土地信息系统、不动产估价、房地产经营与管理。 七、全学程时间分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