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研究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研究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研究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研究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研究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目录

1绪论

1.1本论文的选题背景和意义

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简称PDM)是用来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信息(如零件、配置、文档、CAD 文件、结构、权限信息等)和所有与产品相关过程(包括过程定义和管理)的技术,实质就是对企业的物质(原材料等)、设备(加工机床等)、工具(刀具、量具等)、管理(生产管理等)等各方面的信息进行管理。而对这些信息进行分类、编码,使之适宜于计算机处理,便是 PDM 要解决的首要问题。所以编码系统是PDM系统的基础。编码的优劣是 PDM 系统运行效率和企业能否接受 PDM 系统的关键性指标。

在 PDM 中编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

(1)企业中的管理是以产品为中心的管理,产品的信息分布在企业内的各个职能管理部门,需要进行统一的产品编码标识。

(2)产品过程如开发过程、制造过程及销售过程,是以人为主体的活动,采用统一的编码可以方便地了解生产过程的细节,提高管理的效率。

(3)PDM 的基础是数据库技术,对信息的统一编码可以方便数据的存储与提取。

(4)PDM 也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群件,对产品信息的统一编码有利于各功能软件的集成和有效开发。

企业的一切活动均是以产品为中心的,PDM 的管理也是围绕产品进行的。对产品进行规范化编码,使它便于 PDM 管理,是企业实施 PDM的先决条件。本课题是在研究信息分类编码基础之上进行产品零部件编码的研究和实践的。

成组技术(Group Technology,简称GT)是在零件设计和制造中利用相似性原理对零件进行识别和分组的方法。采用成组技术进行产品信息的分类及编码,能将相似信息进行归类处理,使产品信息简化、标准化、要素化和条理化。PDM 系统中,GT 技术主要体现在信息的编码管理和零件族管理,编码方案应根据企业的需求,与企业的产品紧密结合在一起,充分考虑企业产品的更新换代和生产过程中信息的表示,使编码简洁、实用,起到组织和协调企业内部生产的作用。

编码系统不仅为 PDM 提供编码,而且其本身含有重要的生产信息,可以为企业的快速产品设计提供技术支持。结构化信息通过编码系统迅速检

索,而设计图纸等非结构化信息则可用 PDM 浏览,二者互动形成良性循环。所以研究零部件编码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编码系统所建立起来的物料和零部件的资料最终将传递到电子设计自动化(Electronic Design Automation,简称EDA)和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Mechitecture Computer Aided Design,简称MCAD)设计中,而设计就可以产生出正确的BOM数据,从而以一个编码信息贯穿了设计流程,保证了EDA和MCAD设计的数据源能够与物资系统一致,达到解决“信息孤岛”目的。

1.2国内外研究与应用现状

PDM 是指企业内分布于各种系统和介质中,关于产品及产品数据信息和应用的集成与管理。产品数据管理集成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企业的产品开发效益取决于有序和高效地设计、制造和发送产品。产品数据管理有助于达到这些目的。PDM 是依托 IT 技术实现企业最优化管理的有效方法,是科学的管理框架与企业现实问题相结合的产物,是计算机技术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一种产品。产品数据管理是帮助企业、工程师和其他有关人员管理数据并支持产品开发过程的有力工具。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保存和提供产品设计、制造所需要的数据信息,并提供对产品维护的支持,即进行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管理。

一个成熟的 PDM 系统能够使所有参与创建、交流、维护设计意图的人在整个信息生命周期中自由共享和传递与产品相关的所有异构数据。一个能够满足企业各方面应用的 PDM 系统应具有的九大功能,包括文档管理、工作流与过程管理、产品结构和配置管理。查看和批注、扫描和图象服务、设计检索与零件库、项目管理、电子协作、工具和集成件功能。

按照 SummitSourceConsulting 的《VPSCii 指南》所描述的,CPSCii 是PDM 的别名,它是由Vault、Process、Structure 和ConfigurationManagement/ChangeControl的缩写,其中的两个小写"i"代表interface 和 integration。按照这种描述,PDM 有如下相关的术语定义: ElectronicVault 即电子数据库。Vault 最通常的应用是"Vault 提供生成、存储、查寻、控制存取、恢复、编辑、电子检查和记录电子对象的历史及通用文件的能力"。

Process 或 ProcessControl 即过程或过程控制。它对任何工作流的形式进行过程控制、或在过程开始后的任务控制。它提供了路线、驱动事件的动作,电子检查、历史、查寻、存取控制、恢复和对象的编辑。过程控制的

基本能力是定义过程、调度和电子任务。

Structure 即结构。如果用户具有存储和控制大量电子信息的能力,那么,维护不同信息段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对于某对象来说也是特别重要的。产品提供了连接一个对象到另一个对象的能力。这种对象是VPSCii 结构部分描述的。结构允许生成、命名、导航和多级的编辑一对一的关系以及控制基于关系的对象。这种能力通常是通过一个或多个公司可制造的产品结构项实现的。

ConfigurationManagement/ChangeControl 即配置管理/改变控制。除简单的关系之外,许多公司采取由产品提供简单的结构能力来控制更完整的产品数据。这些公司要想控制配置和改变控制,他们必须做强有力的关系控制。配置管理/改变控制提供了生成、管理、导航和编辑一对一和一对多的关系。它们也提供利用关系信息查寻和存取控制的能力。

Interface 即接口。毫无疑问,要成功地实施应用 PDM 系统,就需要改变企业的传统管理模式和传统文化,企业要作这些改变,就需要有新的信息组织方式。用户接口的应用,能够明显地减少由于这些改变和新的信息组织方式所造成的影响。

Integration 即集成。集成是保持 VPSCii 的多个模块紧密地贴在一起,它也把相关的其它应用于 VPSCii 的工具紧密地贴在一起。包括操作系统、服务平台、客户平台、DBMS、集成和开发工具以及附加的应用等。

interface 和 integration 不是 PDM 本身的组成部分。但是,它们对PDM 的推广应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一个好的 PDM 软件产品都包括了电子数据库、过程或过程控制、结构、配置管理/改变控制、接口和集成等几个部分组成。

PDM 是一项不断发展的应用技术:PDM 是一个相对较新的概念,尽管类似的概念已经存在很长一段时间了,但真正可用的商业化 PDM 系统的出现还是 80年代初期的事。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用来定义 PDM 基本功能的术语也不断发展。

PDM 进行信息管理的两条主线是静态的产品结构和动态的产品设计流程,所有的信息组织和资源管理都是围绕产品设计展开的,这也是 PDM 系统有别于其它信息管理系统,如管理信息系统(MIS)、制造资源计划系统(MRPII)、项目管理系统(ProjectManagement)的关键所在。

PDM 也是以整个企业作为整体,能跨越整个工程技术群体,是促使产品快速开发和业务过程快速变化的使能器。另外,它还能在分布式企业模式的网络上,与其它应用系统建立直接联系的重要工具。

由上可知:所谓 PDM,并不只是一个技术模型,也不是一堆时髦的技术辞藻的堆砌,更不是简单的编写程序。它必须是一种可以实现的技术:必须是一种可以在不同行业、不同企业中实现的技术;必须是一种与企业文化相结合的技术。因此,它与企业自身密切相关。

以上信息表明 PDM 系统将产品技术和过程技术作为其两大主体支撑,从而充当了产品与过程集成的关键使能器。

认清 PDM 的发展趋势,对于企业选好适合自己的 PDM 系统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将来 PDM 技术开发的方向会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电子商务和合作商务、虚拟产品开发和支持供应链管理。

●电子商务

下一代 PDM 系统能够提供这样的功能,即在网上就可以得到产品数据信息,为电子商务提供一个重要的基础。通过从产品及相关产品配置中选择参数,就可得到产品模型,这一领域的深入发展,将会使得网络完全能提供产品/服务选择、建议准备和订购过程。

●虚拟产品开发管理

VPDM 是在虚拟设计、虚拟制造和虚拟产品开发环境中,通过一个可以即时观察、分析、互相通信和修改的数字化产品模型,并行、协同地完成产品开发过程的设计、分析、制造和市场营销及服务。

VPDM 集合了 Web、PDM、3D-CAD 和 DMU(电子样机技术)技术,使企业具有更好的产品革新能力。在概念设计期的高灵活、不可预测的环境下,它为数据的变化提供了很典型的管理框架。它还可以作为一个知识库和渠道,将不同阶段的产品信息转化成为连续的信息状态。

●支持供应链管理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深入应用,PDM 系统作为标准的黑盒解决方案,以及较廉价的硬件、软件和网络技术,其利用率在不断提高。PDM 系统能够很容易地在虚拟企业中实施。在虚拟企业中,一个组织要与供应商、合作伙伴和其他人共同加入到供应链中,工程信息需要在虚拟企业内不断地交换。PDM 技术中各个系统间的通信和数据交换,使得产品开发形成了 OEM 合作“中心”,并能随时在整个供应链中得到产品信息。下一代 PDM 系统将是完整意义上的供应链管理系统,它将会提供下列功能:工程仓库/工程服务、工程合作。

产品数据管理蕴含着巨大的潜在效益,受到许多国家和组织的重视,纷纷投资进行相关领域研究,并推广实施。有的是系统研究,有的是分项研究。

随着虚拟企业概念的提出,要求企业能够实现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交换多种类型的产品数据,每个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必须全面有效地协作,从产品的概念设计阶段到制造阶段。为此 Gartner Group 公司提出包含虚拟产品开发管理(virtual product development management,VPDM)、传统的PDM 和ERP 系统三个要素的PDM。PTC 公司等应用产品协同商务(CPC)解决方案,将产品信息视为企业的宝贵财富,利用 Internet 让员工、客户和供应商能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协同开发、生产和管理产品。CIMdata 公司又提出了CPDM(collaborative Product Definition management),从战略的高度阐明一种实现跨企业的产品定义全生命周期的协同管理理念。由此可见 PDM 的内涵随时代和技术的发展而变化。

现今围绕着Product Lifecycle,Product Definition,Collaboration 这些概念产生了很多缩写词:PLM(Product Lifecycle Management) 、CPC(Collaboration Product Commerce) 、CME(Collaboration Manufacturing Enterprise)、cPDm(collaboration Product Definition management )。可以看出,人们已将产品的更新换代视为最重要的事。提高产品更新速度需要管理产品定义(Product Definition),协作也是一个重要途径。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cycle)也体现了人们视角的改变。可以将这些变化归结为两点:分布式协同运作;对智力资源(知识)的重视和管理。

产品数据管理的基本要求是对产品开发过程状态的记录文档进行管理,更高的要求是作为产品开发过程自动化的核心支持产品数据交换与共享。随着对产品开发过程技术的发展,随着过程的集成,应用系统之间应能互操作、分布跨网。而且能够对产品的开发进行决策,例如,对市场进行调研、决策生产何种产品、分析更改对下游生产制造所产生的影响、对系统设计方案进行选择等。PDM 支持决策是因为采用了数据仓库、数据挖掘技术。

1.3本论文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本文对零部件信息分类编码先介绍信息分类编码和成组技术以及成组技术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介绍,目的是提出一套以综合特征项目与编码混合的方法来建立零部件分类系统,为产品设计及PDM系统实施服务,以满足采用EDA、MCAD等为设计手段的编码要求,实现零部件和器件的分类检索,为减少新器件的品种无限扩大,降低库存积压,有效的保证了产品的研制周期和质量控制。

围绕目标,本文主要研究以下内容:

1)零部件信息分类编码和成组技术,以及成组技术怎样用于产品设计。

2)零部件编码系统的构成,并以工程机械企业为例设计了一套适合哑铃型企业的零件编码系统。

3)基于Windchill平台的零部件分类系统如何和EDA及MCAD集成。

2 PDM及其相关理论方法

2.1 PDM的产生和相关基本概念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电子、信息及自动化技术的广泛应用,社会生产得到了巨大发展,也使市场竞争变得愈来愈激烈,给企业造成了严酷的生存环境。企业要力争在最短时间(T)内、消耗最少的资金(C)、生产出满足市场需求(Q)的产品。市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对产品的结构、性能的需求越来越苛刻,从而使新产品的研制变得越来越复杂,迫使企业在再设计(Redesign)、企业过程调整(BPR)等包括设备改造及制造上不断投资。其中开发费用基本上与时间成正比。这种因素也促使企业采用各种手段缩短产品开发周期。如何缩短日趋复杂产品的开发周期以占有市场、并降低成本,如何去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需求,对企业进行重组,不断以高质量、低成本、快速开发新产品等手段,在竞争中求生存和发展,已成为全球企业共同追求的目标。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企业不断强化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虽然产品开发周期在缩短,但信息量却在成倍增加,信息已在企业中占据愈来愈重要的位置。企业实现计算机信息化,是进步与发展的标志。信息化最有效的应用在于支持企业目标的实现。信息成为一种新的企业资源,其利用程度(信息创建、流动的速度与重用的程度)、有效的管理(存取,版本)就成为企业信息化的新的任。

七十年代,美国的Joseph Harrington博士就根据计算机越来越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和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情况及其在制造业广泛的应用前景,首先提出了计算机集成制造(CIM,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的概念,其核心思想就是强调在制造业中充分利用计算机的网络、通讯技术和数据处理技术,实现产品信息的集成。而近年来提出的并行工程(CE, Concurrent Engineering)的概念则是强调在CIM 信息集成的基础上,在制造业中采用并行处理的方法进行产品设计及其相关过程的实施,克服了传统的顺序工程在设计时不能及早考虑制造过程、支持环境、质量保证和设计开发周期长等问题,使得企业开发的产品能够及早地以低成本投放市场,并很好地满足用户的需求,以期获得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

企业需要有一个统一的工具从宏观上将各种应用软件集成起来,并对其产生的大量数据统一管理与控制;要用先进的信息管理手段支持团队的异地协作,保证产品数据的安全、可控,并可以跟踪产品开发进度及适应数据的

频繁修改等。这就是产品数据管理思想的来源。它能为 CIMS 和并行工程实施奠定良好基础。总之,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普遍应用,使得产品开发过程各阶段计算机化,要求并推动了产品数据管理的产生和发展。

产品数据管理技术是从 CAD/CAM和工程设计领域产生出来的。由于新的制造模式的发展与应用,如 CIMS、并行工程、虚拟制造等,人们已经认识到产品数据管理对企业作为一个集成系统运行的重要性,可以认为产品数据管理是适用于企业过程、组织方式的技术,具有强烈的企业运行模式的背景。

产品数据管理译自英文 Product Data Management,即管理一切与产品相关的数据信息。产品数据管理要包含所有与产品设计相关的设计信息(不只是工程图纸),并使它们可被所有参与产品开发的人员(不只是技术人员)访问。关于产品数据管理的定义尚未有统一的定论,Gartner Group 公司给出的 PDM 定义为:

PDM 是在企业范围内为设计与制造构筑一个并行化产品协作环境的关键使能器。一个成熟的 PDM 系统能够使所有参与创建、交流、维护设计意图的人们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自由共享与产品相关的所有异构数据,包括图纸与数字化文档,CAD 文件和产品结构等。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用更大更完整的视图展示产品、过程与人员的关系。它横跨企业的产品设计开发全过程直至产品全生命周期,它纵向深入到产品结构的各个层面直至产品零件的各个侧面,它从信息共享等方面有力地支持并行工程,它为产品开发团队的每一个成员角色提供完备的服务;特别是在支持设计重用方面它能发挥明显的优势,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就是按照产品数据管理思想实现的软件。

企业组织的分散化使分布式系统成为计算机系统发展的方向。分布式系统是由多种计算资源以一定的互联方式组成的、开放式的、多平台的、可互操作的、合作的系统,能够为用户提供一定范围的服务。一个分布式系统内资源的位置对用户来讲是透明的,只要具备所用系统的基本知识,被授权的用户就可在任何地点、任何时候访问并使用系统中的资源。

产品数据管理在企业范围内为设计与制造建立一个并行化产品开发协作环境。它视整个企业为一体,可跨越整个工程技术群体,是加速产品开发的使能器。它也是在分布式企业管理模式的基础上,与其它应用系统建立直接联系的重要工具。产品数据管理依据产品信息共享的观点,扩大了产品开发建模的含义。它为不同地点、不同部门的人员提供了一个协同工作环境,使其可以在同一数字化的产品模型上一起工作。

产品数据管理系统在企业中的作用可概括为:PDM 是 CAD/CAPP/CAM(3C)的集成平台;PDM是产品信息传递的桥梁;PDM 支持并行工程;PDM 是CIMS 的集成框架。

2.2 PDM的体系结构

PDM 系统的构造框架可分为应用框架和数据框架。这种构架突出强调了系统的功能、界面、标准、方法及结构。

应用框架

应用框架涉及 PDM 系统内部应用的设计和构造,它由三层组成:应用层、系统服务层和网络层。

1) 应用层

应用层为用户提供各种应用功能及一致、友好的用户界面。它包括三个应用组件:

·环境管理,全面控制应用功能单元的执行情况,为整个系统提供过程集成。

·应用功能单元,提供用户执行各种功能所需要的能力。应用功能单元与其他应用一起构成整个系统应用。

·应用服务单元,为系统应用的开发和执行及集成各种非 PDM 系统应用提供应用服务。应用服务单元独立于应用功能单元,以避免受应用技术变化的影响及减少软件开发费用和时间,提高代码可重用性,并在各应用间共享数据。

2) 系统服务层

系统服务层通过一致的接口以独立的方式提供访问分布式网络层的功能。它为存储在不同物理设备上的数据提供一致的逻辑表述。系统服务层独立于应用层,以避免数据位置变化时受到影响。它为用户提供一致的接口并允许应用层单元是可移植的、可互用的,它对功能和数据的物理位置是透明的。

使用系统服务层可保护在应用层软件上的投资。它允许改变数据表述而不影响应用层软件。系统服务层有五个组件:

·通讯服务器提供独立于通讯网络单元的数据传输服务,它通过通讯网络单元传输数据。

·计算服务器为系统中的各种计算设备提供接口。它还具有提供监视计算资源使用情况的能力。

·表达服务器为所有输入/输出设备提供不依赖于设备的接口。为远端

设备通过网络提供通讯服务调用

·安全服务器为系统所有单元提供安全和管理功能。如检查、验证、访问存取控制、数据传输及存储保护等。

·数据服务器为数据存储设备提供不依赖于设备的接口,这些设备通过网络进行物理配置。为远端设备提供通讯服务调用。对于客户机/服务器体系,为应用提供不依赖于物理存储设备的一致的数据逻辑视图。数据服务必须支持在数据框架中所描述的逻辑数据框架组成的主要单元。

3) 网络层

网络层提供基本的计算和通讯服务功能及对输入/输出设备的访问功能。这些设备包括数据存储设备和交互式终端及由通讯设施互联的各种计算机。这一单元最有可能由于技术的提高而产生变化。因而通过系统服务层提供的标准界面,其特征对于应用层单元必须是不可见的。网络层有三个组件:

·输入/输出,提供从系统中发送和接收数据的功能。其硬件允许对各地的计算机系统进行操作。

·计算器执行计算机指令,管理、控制指令和过程的执行情况。

·通讯网络,提供在计算机间和 I/O 设备间传输数据的功能。该组件包括硬件设备和物理传输媒介,它们将计算机和各种硬件联成一个分布式计算环境。

数据框架

数据框架涉及逻辑数据结构的建立。PDM 系统内部各应用间的数据基于这一框架实现共享。通过建立和维护一个基于整个企业公共数据模型的应用,以减少数据转换器的使用。这一策略对应用框架内各单元提出了各种要求。数据框架和应用框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 PDM 体系结构。数据框架也分三层:

1)应用层

应用层展示用户的数据视图。组成这一层的数据模型称为应用数据模型。几个应用可共享同一应用数据模型。应用间的数据共享通过下列方式完成:

·数据交换器在不符合公共数据模型的应用间传输数据的过程。中间文件交换协议是不同应用数据模型间的桥梁。应用必须使用转换器以从协议中读写数据。

·视图映射器在符合公共数据模型的应用间共享数据的过程。概念层的公共数据模型推动应用数据模型的发展。应用层和概念层的视图映射由接口

软件提供。

2) 概念层

概念层表达了贯穿整个企业的公共数据视图,它为所有需要在系统内部应用间共享的数据提供单一、一致的定义和描述。这种公共数据视图比应用层和物理层的视图更稳定。组成概念层的数据模型存储在数据仓库中。应用框架中各单元的配置、运行和管理所需的信息由数据仓库提供一致的定义。这些信息包括系统配置、应用信息和安全策略等。

3)物理层

物理层表达了数据库管理者的数据视图。这些数据存储在遍及整个企业网络的多个存储设备中,它包括记录或表的定义及在物理层和物理存储设备中移动数据的机制。物理层和概念层的视图映射由接口软件提供。物理层也提供下列信息:

·存储分配器分割和复制数据以获得最佳系统性能。

·查询分配器将查询和事物处理转换成任何数据服务单元都能理解的格式。

2.3 PDM相关的关键技术

1)PDM 的系统构造方法

从总体上看,当前 PDM 产品大多采用分布式的客户机/服务器

(Client/Server)结构,服务器端负责公共数据的存储、多用户的同步等功能,客户端主要负责与用户的交互、客户私有数据的管理等。

同时,PDM 系统的内部构造是层次型的。PDM 系统建立在操作系统、网络环境和分布式数据库的基础上。对象管理框架是 PDM 系统的核心模块,为 PDM 系统提供了统一的数据管理的基石。它集中管理了 PDM 系统中的全部信息实体,是整个系统信息建模思想的具体体现。所有 PDM 涉及的实体,如人员、数据、过程及其之间的关系最终都是以对象的形式由对象管理框架统一管理。建立在对象管理框架之上的是各种 PDM 系统的功能框架,包括产品结构与配置管理、集成工具、工作流程管理等。

2)面向对象的企业信息建模方法

面向对象的思想是软件工程学发展的结果。它以对象的观点表达信息以及信息之间的关系,对象代表数据和行为的封装,对象之间通过消息传递信息。从 1970 年以来,人们从思想理论和设计方法学等各个方面对面向对象的技术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研究表明面向对象的方法能够同时支持计算机进行计算、推理和人机交互能力的开发,不仅用于程序设计和信息系统

开发,还涉及诸多领域,包括人工智能技术、图形用户接口、CAD/CAM技术和 CIMS 技术、网络技术等。因而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面向对象的分析和设计方法已经成为大型系统软件设计和开发的重要技术。

3)数据库技术

传统的数据管理系统大多建立在关系数据库基础上。但是关系数据库系统存在语义不丰富、建模手段不完善等问题。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近年来有关面向对象数据库、演绎数据库、知识数据库的研究正在不断取得突破,这些发展都将推动 PDM 的进步。

4 )Internet 技术

近年来,Internet 技术获得了巨大的发展,Internet 已经深入并影响到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随着 Internet 技术的发展,“电子商务”的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正在迎来一个网络时代。Internet 的广泛普及,给企业传统经营管理方法带来巨大冲击。如何面对网络时代的挑战,已经成为企业信息化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5)分布式计算技术

基于网络的分布式计算技术也是近年来获得很大进步的技术之一。以分布式计算技术为基础,基于构件的系统体系结构将逐渐取代模块化的系统体系结构。

在分布式计算技术的标准方面,一直存在着两大阵营,一个是以 OMG 组织为核心的CORBA 标准,另一个是以微软为代表的基于 DCOM 的ActiveX 标准。近年来,OMG 组织在 CORBA 标准的制定和推广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许多 CORBA 标准的产品也在逐渐成熟和发展;同时由于微软在操作系统方面的绝对统治地位,ActiveX 标准在 Windows系列平台上显得更加实用,相应的工具也更加成熟。目前这两在标准的争夺仍然没有结束,许多商品化软件多是同时支持两个标准。

6)Java 语言

Java 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成为计算机界的一个热点。Java 语言具有高度的可移植性、健壮性和安全性等优点,这些使它一经推出就获得了广泛的支持。Java 不仅仅是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同时还是一种移动式的计算平台。Java 语言的“一次编程,到处可用”的特点使它成为了编写网络环境下的移动式构件的最佳选择。将分布式计算框架和 Java 技术结合起来将是构造网络信息系统最理想的模式。

7)客户机/服务器技术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使以 PC 为主力的个人计算机迅速普及,并渗透到各个领域。网络技术的逐步成熟,使得资源共享,并能充分发挥各种计算机的优势。以图形化方式为主的用户界面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计算机对使用者更友善、更方便。基于 PC-LAN 的客户机/服务器体系结构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的信息处理和集成技术广泛应用于企业的管理信息系统。

客户机/服务器的作用对象是进程,即客户机进程和服务器进程。这两个进程协同工作构成了一个应用。客户机和服务器进程所处的物理位置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们之间的协作关系。另外,客户机/服务器协同工作的过程是,客户向服务器发出服务请求,服务器根据客户的请求完成相应的任务并将处理结果回送给客户。在这一过程中,客户只需了解服务器界面而不必知道服务的具体处理过程(服务封装)。

客户机/服务器之间的协作关系包括紧耦合的请求/回答交互和基于队列机制的消息传输交互。

3某企业PDM系统的总体规划

3.1企业概况

3.2企业系统需求分析

3.3总体规划的目标和原则

3.4企业PDM的总体架构

在整个PDM系统中,主要包括ProjectLink、PDMLink、PartsLink、CounterPart以及相应的辅助模块,同时实现系统(包括:生产系统、物资系统、取号系统、档案系统、MCAD/ECAD系统、CAPP系统)集成,构成整个协同的研发环境。

系统总体架构及数据流程如下图:

3.5基于PDM的零部件分类管理系统需求分析

零部件对象是PDM系统管理的核心业务对象,是整个产品开发设计过程的基础和支点。零部件按照它们之间的装配关系被组织起来,形成产品结构。零部件是产品的基本组成要素,零部件管理首先是对零部件进行标准化、规范化的分类管理。

产品为满足个性化的需求不断进行变型设计,零部件变型也越来越多,如何从已有的零部件设计库中快速找到符合要求的零部件设计(包括零部件图纸或者工艺文件),避免设计人员重复“发明”已经存在的零部件,是对产品开发管理工作的一个挑战。一个零部件可能会被多个产品使用,当零部件进行更改时,需要检索其涉及到的全部产品,并对更改进行影响范围分析,零部件的更改控制使得对零部件的管理变得复杂,产品越复杂,保证更改后产品数据的一致性就越困难。零部件可能因为使用的产品不同、或批次不同、或时期不同将对应不同的工艺路线,为了保证传递给生产部门正确的零部件加工信息,需要进行大量协调工作。

一般零部件管理都有一套规范的编码标准,每个零部件都有唯一代号。随着产品的扩充,原有的编码系统逐渐无法满足要求,企业不得不追加新的编码规范;此外很多企业在引进外部产品图纸时往往将外部产品编码系统也一并引入,导致产品编码体系变得复杂和混乱。单纯依靠手工操作保证零部件编码规范的统一越来越成为一种不现实的要求。因此根据自身特点对零部

件进行分类,以利于生产和管理,快速准确产生零部件分类清单(BOM清单),在产品设计开发过程中进行零部件的统一和优化,形成零部件族,进而实现零部件的通用化、标准化,最终形成基于功能模块的客户化产品配置解决方案。

3.6零部件分类管理系统在PDM中作用和地位

零部件分类系统是使用Windchill分类管理模块,通过定义外购件和自制件的分类结构和分类属性,使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能够方便地搜索到已经存在的零部件资料。对于元器件的选用,如果元器件不存在,设计师可以及时地启动器件申请流程,入优选流程等。零部件分类管理可以使设计师方便地搜索已经存在的相似设计成果。从而减少设计的差错,提高设计的效率和器件的复用率,有效降低产品开发的成本。

4零部件分类编码技术的设计与实现

4.1信息分类编码

4.1.1信息分类编码

信息(Information)是指具有一定含义的事物或概念。信息分类(Information Classifying)就是把具有某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归并在一起,把不具有这种共同属性或特征的信息区别开来的过程。编码(Coding)是将事物或概念赋予一定规律性的易于人或计算机识别和处理的符号、图形、颜色、缩减的文字等等,是人们统一认识、统一观点、交换信息的一种技术手段。信息编码(Information Coding)就是将表示信息的某种符号体系转换为便于计算机或人识别和处理的另一种符号体系;或在同一体系中,由一种信息表示形式改变为另一种信息表示形式的过程。

信息分类编码标准(standard of information classifying and coding)是把信息按照科学的原则方法进行分类并加以编码,经有关方面协商一致,由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作为有关单位在一定范围内进行信息处理与交换时其同遵守的规则。

4.1.2信息分类编码的意义

信息分类编码首先是建立代码与事物或概念之间的一一对应关系,便于信息的识别和区别、集成和共享,方便使用和管理,保证信息的可靠性、可比性。其次,作到信息的规范化和标准化,最大程度地消除对信息的命名、描述、分类和编码不一致所造成的误解和分歧,减少诸如:一名多物,一物多名,对同一名称的分类和描述不同,以及同一信息内容具有不同代码等混乱现象,使事物名称和术误含义统一化、规范化。再次,可以减少对信息进行重复采集、加工、存储的情况,减少重复工作和重复劳动,使之真正成为连接一个系统各组成环节的纽带。

信息分类编码技术已发展成为当代信息技术的重要分支之一,它不仅有了自己的一套相对独立的方法和原则,而且已经逐渐形成自己的一套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PDM 技术的关键是信息的集成,其中最基本的技术条件之一,是对 PDM 所涉及到的各种信息进行分类编码标准化。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的研究水平和推广应用程度,制约着 PDM 的开发和运行,直接影响着它的经济效益。信息分类编码标准化是现代化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也是

PDM 实现的基本技术条件之一。

4.1.3编码结构

编码结构有三种:

1)层次结构每一个后级符号的意义取决于前级符号的值,存在着从属关系,具有相对密实性,能以有限个位数传递大量信息。这种结构也称为单码结构或树状结构。

2)链式结构有序符号的意义是固定的,与前级符号无关,也称多码结构。它要复杂些,因而可以方便地处理具有特殊属性的零件,有助于识别具有工艺相似要求的零件。

3)混合结构由上述两种编码结构组合而成,具有单码结构和多码结构共同的优点。能最好地满足设计和制造的需要,特别是在建立成组技术加工体系时。广泛用于机械设计、制造及管理的奥匹兹分类编码系统采用的就是该结构。

4.1.4信息编码的基本原则

编码(代码)是信息编码的产物,它是一个或一组有序的符号排列。

信息编码必须遵从下述原则:

1)编码的唯一性原则。一个代码只能表示一个事务或一个概念。无论编码对象有何种名称或描述,作为一个编码对象则只能有一个唯一赋予它的代码,代码设计的唯一性原则贯穿于整个代码系统的始终。

2)编码与数据结构关联性。要能反映数据的类别和特性,要在充分分析编码数据集的结构和分类的基础上,对其子集分别给予适当编码,以利于识别各子集数据,把握总体信息。

3) 编码的标准化原则。要求尽可能采用已颁布的国际国内有关标准化来统一编码形式。

4)编码的稳定性原则。所制定信息代码方案在该系统生命期内具有相对稳定性。

5)编码要考虑可扩展性,防止因数据量扩充而重构编码结构,因此编码分析期间既要准确预测编码对象总量,还要留有余地,为不可预见性编码对象保留适当数量的备用码。

6)编码的简短性原则。在代码长度设计满足应用要求的前提下,编码要尽可能简短,以便节省存储空间、数据处理和传送时间。

7)编码的可识别性原则,即在正确反映编码对象内容的条件下尽量采用易于识别的代码,如字母码、数字码、数字、字母混合码等,用音、形、

义、逻辑性,层次顺序等有助于记忆的代码设计,提高编码的可识别性。

8)编码的一致性原则,在一个系统内各相关数据文件和程序文件中,对同一编码对象使用相同的代码格式,并且前后一致,始终如一地坚持确定的代码格式,同时,代码含义应保持一致性。

上述原则中,有些原则彼此之间是相互冲突的,如:为了使一个编码结构具有一定的可扩展性,就要留有足够的备用码,而留有足够的备用码,在一定程度上就要牺牲代码的简短性。因此,设计代码时应全面遵守上述原则,综合考虑以求代码设计最优化的结果。

信息数字化编码过程是信息收集、加工的过程,是进行数据分析、进一步确立数据模型的过程,也是将管理对象信息规范化、进行数据定义的工作过程。这一过程将使系统设计目标具体化。常用的信息编码方法有:顺序码、区段码、分支法编码、混合编码法、字母缩写码等。对于专业技术信息,在编码方法上必须同工程技术人员的专业术语和符号以及其习惯表示方法尽可能接近,这有利增加编码的可识别性,给使用者带来方便。

一个企业在研制开发产品零件分类编码体系时,设计部门、制造部门、生产管理部门从各自的应用目的出发,反映的意见和提出的要求都必须一一予以考虑和最大限度予以满足。设计部门从设计需要出发,以减少零件品种保证产品总体功能为目的,从而要求体系能较详细地按设计有关的零件特征进行分类;工艺部门以组织零件组(族)生产、扩大生产批量为目的,从而要求体系能尽量按与工艺有关的特征分类;而企业生产管理部门则从科学管理出发,要求体系能按与生产管理方面有关的信息,如生产批量、工时、设备、工装等进行分类。应综合各部门的要求,注意信息系统的整体优化。

4.2成组技术及其在产品设计中应用

成组技术应用于机械加工方面,是把尺寸、形状、工艺相近似的零件组成一个零件组,按零件组制订工艺进行生产制造,这样就扩大了批量,减少了品种,便于采用高效率大生产方法,从而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为多品种、小批量生产提高经济效益开辟了一条途径。成组技术是一门涉及多种学科的综合性技术,其理论基础是相似性,核心是成组工艺。成组工艺与计算机技术、数控技术、相似理论、方法论、系统论等相结合,就形成了成组技术。成组技术也是柔性制造系统的基础,也将在敏捷制造和可持续制造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成组技术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相似性原理”。客观事物既存在有差异的一面,即个性,也存在有相近似的一面,即共性。机械零件也有其共

国内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国内外认知语言学研究综述 摘要:认知语言学是20世纪70年代在认知科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个语言学流派。80到9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并被越来越多的语言学学者所接受和采纳。国内语言学界自90年代开始接触认知语言学之初,就发现其在解决汉语具体问题上的可适用性,从而越来越多地关注这一学派的动向。三十年来,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也做出了许多贡献,同时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此文主要就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情况进行介绍,同时简单回顾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历程和主要理论方法。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国内研究,国外研究,综述 认知是当今人类最感兴趣的课题之一,因为它关系到我们对人类思维过程的破译,因此越来越多的学者投入认知科学的研究。随着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语言学派的学者们在语言学各领域研究的深入,他们越来越发觉自身理论和方法的局限,为了解决现有理论方法力所不及的问题,学者们开始寻求新的办法。认知科学无疑给语言学家们指明了一条道路。乔姆斯基的转换生成语言学就已经在语言学研究中加入了认知概念,他认为语言是认知系统的一部分。认知与语言学的结合是不可避免的一种趋势,当这种趋势越来越显露,认知语言学的出现也就成为了必然。20世纪70年代诞生于美国的认知语言学,从80到90年代开始迅速影响到其他国家,其发展势头大有成为继结构主义学派和转换生成学派之后又一个在语言学史上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学派,在21世纪成为占主导地位的显学。国内语言学界和外语界从90年代开始陆续引进认知语言学派的一些理论和方法。三十年来,认知语言学在中国的发展也是势如破竹,几乎所有语言学的刊物中都会有相关论文。国内学者在这一领域都做出了许多贡献,特别是用认知语言学理论来解释汉语中的具体问题方面。但是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如最主要的是重理论引进和解释,轻创新。 一、何为认知语言学? 最早提出“认知语言学”这一术语的是Sidney Lamb,他在1971年就在论文中采用这一术语,并将其解释为:“用以指真正研究大脑中的语言,语言与心智、神经之间的关系。”对于认知语言学的界定,学者们从一开始就有所争议。于是跟其他的学科一样,学者们一般使用狭义和广义来区别不同的观点。认知语言学理论家Tayler(2002)在术语上用以区别狭义和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的办法是: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而将广义的认知语言学用“cognitive linguistics”表示。显然作为心理学家的Sidney Lamb 的观点是广义的。在语言学领域里的讨论,一般都是从狭义的角度。国内学者王寅(2007)将狭义的认知语言学可以定义为:“坚持体验哲学观①,以身体经验和认知为出发点,以概念、结构和意义研究为中心,着力寻求语言事实背后的认知 ①王寅在《Lakoff和Johnson的体验哲学》文中提到,“Lakoff认为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既不是经验主义,又不是理性主义,而是体验哲学。”

产品数据管理培训资料

?全面认识产品数据(BOM、研发文档、图纸、研发过程数据、数据评审信息)的管理模式。以大量案例与事例,认识研发、供应链、销售、客户服务与产品数据的联系,从而帮助企业理顺产品数据管理,制定和实施企业产品数据业务发展规划。 ?全面学习PART(零部件)、BOM(Bill Of Material,物料清单)、过程文档和技术文件等各类产品数据版本管理方法、流程、工作模板。了解PLM系统中产品数据组织形式,了解产品数据管理IT化最佳实践。 ?重点掌握在IPD流程体系下的产品数据评审体系,以及产品数据准确性管理方法,并学习如何建立起产品数据齐套性管理方法,建立起企业产品数据高质、安全的长效解决机制。 ?掌握在企业建立系统完整的EC(Engineering Change,工程更改)流程体系、理顺控制产品数据变更与文档变更的关系。了解PLM系统中EC流程最佳实践。 ?掌握面向客户、面向供应链的BOM结构设计原理,掌握优化产品制造和销售模式的BOM设计方法。?介绍如何配合产品研发流程的产品数据管理,产品数据业务发展方向。以及相关PLM支撑系统介绍。 产品数据为BOM、研发文档、图纸、研发过程数据、数据评审信息的整合和升华,产品数据管理是系统化的产品数据管理方法、流程、规范及其IT系统。产品数据不但是产品研发过程和成果的记录,而且是企业ERP、CRM等IT系统的重要基础数据,对现代企业良好运转有重要影响。 尤其重要的是,产品数据是将员工个人技术和经验转化为企业技术资产的关键途径,使得企业正常经营和发展不依赖于少数员工。 产品数据管理是企业研发实现并行化和规范化提供支撑,是研发与供应链、销售、售后服务部门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产品数据管理为企业提高研发效率,改善研发与企业供应链及销售、售后服务等部门的协作,以及建立企业实现多开发中心、多制造中心,提基础平台。 ●为什么企业高度依赖员工个人技术和经验,一旦流失技术骨干就会严重影响企业经营? ●为什么研发工程师技术水平很高,但是在新产品投入批量生产后却发现图纸、清单错误百出,造成 大量错货、错料,不仅导致大量经济损失,而且还导致恶劣的市场影响,使研发部门颜面扫地? ●为什么产品发生故障的原因,常常不是因为高难技术问题,而是源于一些简单的零部件?为什么类 似的故障反复在不同产品出现?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认知风格分类研究 摘要:认知风格是指个体在其认知过程中表现出来的最重要的特征,是组织和表征信息的一种偏好性和习惯性的方式。本文简述了认知风格的分类及其理论整合。 关键词:认知风格分类理论整合 认知风格(cognitive style)[1],又被称为认知模式或认知方式,指个体在知觉、记忆、思维等信息加工过程中,长期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并具有个性特点的态度与风格。对认知风格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 盛行于60、70年代,进入90年代以后,该理论研究日趋成熟,且在教育领域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对认知风格与学业成绩关系的研究。研究者从各自不同的研究思路出发,形成了很多关于认知风格的理论模型。 1 认知风格类型 1.1场独立——场依存型(Field Independence / Field Dependence) 场独立——场依存型研究归功于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威特金(Herman A. Witkin 1916-1979)。该研究起因于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由于飞行员们驾驶的飞机常在云雾中翻滚,导致他们丧失方位感而造成飞机失事。威特金等人采用棒框测验(Rod-Frame Test)、斜屋椅测验(Tilting room-Tilting chair Test)和转屋测验(Rotating room Test),用于对飞行员调整身体位置的线索(垂直知觉)进行研究。他们发现人们在判断垂直上存在着个别差异,有的主要依据自身平衡感来判断,有些则主要参照来自仪表的视觉线索,使自己的身体恢复垂直或使身体在座舱倾斜时仍保持身体垂直。基于这样的事实, 威特金提出了场独立性、场依存性的理论构想。场独立者倾向于凭借内部感知线索来加工信息,而场依存者在信息加工时倾向于以外部环境线索为指导。这里的―场‖指的是周围环境,它能不同程度地影响个体的感知。 1.2齐平——尖锐型(Leveling / Sharpening) 齐平——尖锐型是海奥兹曼等(Holzman & Klein)于1954年提出的[2]。是指迅速同化并忽略细节差异或者强调新信息的细节与变化,即个体将信息―吸收‖到个人的记忆中时表现出的差异。齐平性个体关注的是相同之处,下意识地排除了差异;而尖锐型个体喜欢寻找差异。齐平性个体倾向于将相似的记忆内容混淆起来,被记忆对象中的差异往往被丢失,或被弄得模糊不清。而尖锐性个体倾向于不将记忆中的事件相混淆,甚至夸大相似记忆内容之间的较小差异。 1.3 聚合——发散型(Convergent / Divergent)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精)

国内外关于心理理论相关研究的研究综述 教管 1103班王维彬摘要:心理理论” (Theory-of-mind 指个体对他人和自己心理状态及其与他人 行为关系的推理或认识。心理理论使得个体能过对自身及其他个体的行为进行解释和预测, 从而在个体的社会认知、社会行为、个体间理解与社会交往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综合了国内外的各种心理理论, 包括社会认知、内外情绪智力、游戏教学等理论。 关键字:心理理论社会认知情绪智力游戏教学 引言:本文通过对国内外各种心理理论的阐述, 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和了解这些 理论, 从而能使这些理论研究能运用的实际生活中去, 发挥它应有的价值, 本文主要介绍了社会认知理论、情绪智力理论和游戏教学理论的基本概念以及其特点等, 希望这些东西能对人们有所启示与帮助。接下来就一一介绍一下这三个理论:一、社会认知理论 (一、社会认知的简介 1、社会认知的概念 对“社会认知”的定义 , 不同的学者从他们各自的研究取向来定义 , 所以关于社会认知的定义有许多种。信息加工心理学认为社会认知研究包括所有影响个体对信息的获得表征和提取的因素的研究 , 以及对这些过程与知觉者的判断之间的关系的思考 [2]。而社会心理学家则认为 : 社会认知代表着一种观点 , 即对认知过程的理解是认识人的复杂的社会行为的关键。弗拉维尔 (Flavell 1998 年提出 : 社会认知的对象是人以及人类的事件 , 它是关于人和人的行为的知识与认知。方富熹认为社会认知是人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 [3]。时蓉华认为社会认知是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做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 [4]。 2、社会认知的基本对象

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与框架模型研究

第17卷 第6期2005年12月研究与发展管理R &D MANAGE MENT Vol .17No .6Dec .2005文章编号:100428308(2005)0620050206 知识管理的系统分析与框架模型研究 收稿日期:2004210208;修改日期:2005201226. 作者简介:奉继承(1968—),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工业工程和知识管理;赵 涛,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研 究方向:现代工业工程和集成化信息系统. 奉继承,赵 涛 (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天津 300072) 摘 要:从知识管理研究现状,以及各种理论和学派的观点分析出发,以系统论的观点来探讨知识管理的体系架构、内涵和外延,设计出知识管理的框架模型,并在此模型指导下设计出知识管理系统软件的体系结构和实际应用范例. 关键词:系统分析;知识管理;框架模型 中图分类号:G302 文献标识码:A 1 知识管理研究基础 知识管理(K M )作为一种知识经济条件下的全新管理模式和管理理论,随着I T 技术的应用和推动,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关于知识管理的一些基本问题,如知识管理的概念、内涵、研究范围和适用范围等一直存在着不同的观点,综合起来,可以分为:技术学派、行为学派和综合学派三大学派. 技术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信息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计算机科学和信息科学的教育背景,他们关注信息管理系统、人工智能、重组和群件等的设计和构建,认为知识等于对象,并可以在信息系统中被标识和处理,美国处于这个学派的前沿. 行为学派认为“知识管理就是对人的管理”.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和专家们一般都有着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或商业管理的教育背景,他们关注对人类个体的技能或行为的评估、改变或是改进过程,热衷于对个体能力的学习、管理和组织方面进行研究,认为知识等于过程,是一个对不断改变着的技能的一系列复杂的、动态的安排,日本和欧洲处于这个学派的前沿. 综合学派认为“知识管理不仅要对信息和人进行管理,还要将信息和人连接起来进行管理;知识管理要将信息处理能力和人的创新能力相互结合,增强组织对环境的适应能力”.该学派的专家既对信息技术有很好的理解和把握,又有着丰富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他们推动着技术学派和行为学派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从而融合为自己所属的综合学派.由于综合学派能用系统、全面的观点实施知识管理,所以能很快地被企业界接受,是近几年来知识管理发展的主流. 事实上,各种学派并无本质上的矛盾,因为知识管理的内涵如此丰富,外延也如此广泛,以致于经常论述的知识管理实质上都是在整个知识管理空间中的一个视图而已.

产品数据管理

产品数据管理 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 什么是产品数据管理(PDM) PDM是以软件为基础的技术,它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所有与产品有关的过程集成到一起。产品有关的信息包括任何属于产品的数据,如 CAD/CAM/CAE的文件、材料清单(BOM),产品配置、事务文件、产品定单、电子表格、生产成本、供应商状态等等。产品有关的过程包括任何有关的加工工序、加工指南和有关于批准、使用权、安全、工作标准和方法、工作流程、机构关系等所有过程处理的程序。包括了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方面,PDM使最新的数据能为全部有关用户,包括从工程师、NC 操作人员到财会人员和销售人员均能按要求方便地存取。与PDM常常相关的术语有:电子数据库、过程或过程控制、结构、配置管理/改变控制、接口和集成等。 PDM之源初探 知识经济推动信息交流与管理 人类社会离不开信息交流与沟通。信息交流的方式与程度倍受社会环境、文化氛围以及经济基础的影响与制约。

未来学家托夫勒曾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三次浪潮中出现了“知识经济”这样一种新的经济范畴。知识经济极大地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并促使社会产生了五大变化: ?资本性质的变化 ?生产方式的变化 ?就业方式的变化 ?生产速度的变化 ?产品价格的变化 其中生产方式的变化意味着大规模集约化生产方式已不是最先进的生产方式。世界上已有很多新型企业以灵活多变的方式根据客户不同的需求而组织生产。这种生产方式的特点概括为“高速度,低库存”。它以科学的管理、有效的运作来随时接受订单、随时生产,并且无需为此增加成本。 生产速度的变化意味着将淘汰那些看似成本低廉、但是生产周期过长的产品和企业。在第三次浪潮中,“快速达到既定目标”对企业显得越来越重要。时间的任何一瞬都比前一瞬更值钱,因为现在的一瞬可以比以前做更多的事情。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高效、准时比低廉的劳动力更重要。对企业来说,“Time to Market”永远是第一位的。 以上这两方面的变化导致着人们观念的变化以及生产行为的变化,变化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科学的管理。管理离不开信息,离不开IT技术。人们必须寻求一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投资者认知偏差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介绍了认知偏差的定义、成因和特征,梳理了有关认知偏差相关领域的理论与实证研究的成果,在此基础之上提出了对后续研究的展望。 关键词:认知偏差;行为金融;有限理性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认为,认知偏差对经济行为个体的经济决策的影响具有普遍性,并经常扮演核心的角色。行为金融学则认为,由于金融决策更具不确定性和动态性,投资者的认知性偏差可能更具显著性,所以研究投资者的各种认知偏差很有意义。认知偏差的研究和发现为解释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提供了一条可行的途径,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认知偏差与金融市场的异象 进入八九十年代后,对金融市场的研究结果就涌现出不少与有效市场假说相矛盾的统计异象,在股票收益的历史可预测性方而,按照弱有效市场的观点,投资者无法利用历史价格信息来构造投资策略获得超额利润(按照资产定价模型进行风险调整以后的收益)。从1980年开始,有很多研究发现股票收益是可预测的证据。例如,De Bondt和Thaler(1985)发现股票长期的历史累计收益与未来的长期股票收益负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长期反转”。Jegadeesh和Titman(1993)的研究显示股票中期的历史统计收益与未来的中期股票收益正相关,基于这个现象构造的投资策略也可以获得超额收益,这个现象称之为“中期惯性”。面对传统金融无法解释的市场异象,行为金融学从心理学的角度,从人类在不确定条件下的认知偏差的出发,为解释市场异常现象做出了重大贡献。 2.认知偏差的定义与分类 把心理研究应用到投资决策中经历了漫长的过程。自Slovic首次在论文中论证了心理因素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再到De Bondt和Thaler正式揭开行为金融学发展的序幕,认知偏差研究的发展经历了缓慢萌芽到快速发展的过程。在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许多金融学领域的学者(如:Roben Shiller,Richard Thaler.Meir Statman,Hersh Shefrin及De Bondt 等)结合心理学对个体行为决策的研究结果,在认知偏差研究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为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认知偏差概念作为行为金融学的核心范畴,起源于认知心理学。按照认知心理学的实验解析,个体的信息加工能力具有局限性,个体的判断和决策因此都会产生偏差(Tversky和Kahne-man,1974)。这种认识与进化心理学的观点相吻合,即自然选择的结果逐步将人们退化成一种依赖有限理性的决策方式来替代理性决策过程的思维主体,并据此来节约思维成本《Si-mon,1955)。 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认知过程可以看成是人脑的信息处理过程。因此,认知偏差,可以按照认知进行的四个环节中出现的顺序进行分类,即信息识别——信息编辑——信息输出——信息反馈。王宁,茅宁(2005)按认知的信息处理过程将国内外文献中常见的26种认知偏差按照人类信息处理的过程分成分类如下:1)信息识别阶段偏差:易得性偏误,代表性偏差,文化和社会认知,小数字定理,认知失调,从众心理,过度反应,搜寻成本。2)信息编辑阶段偏差:框架依赖,保守性偏差,模糊趋避,无关效果,神奇式思考,准神奇式思考,锚定和调整。3)信息评价阶段偏差:过度自信,后见之明,原赋效果,确定效果,反射效果,后悔厌恶,归因偏差,人性好赌,损失厌恶,宿钱效应,处置效应。李心丹(2003)针对中国股市的特点提出政策依赖性偏差。 3.认知偏差的理论研究 在对认知偏差的研究基础上诞生出一些重要的行为金融模型,对解释金融市场的异象提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1)

办公自动化杂志 随着知识在社会经济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从1998年国 内第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文章《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诞生开始,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研究成果也大量涌现,取得了不少颇具价值的研究成果。这些成果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更全面地反映出知识管理在我国的理论与实践情况。因此,对国内近年来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与分析,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价值和意义。 一、国内研究文献情况分析 随着1998年国内第一篇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文章《工艺知识管理系统的设计》的诞生,国内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取了飞速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显著的成果,为了能够客观、准确的反映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现状,选用国内学术文献较为权威的数据库———中国学术文献网络出版总库(CNKI )为数据来源,对1998年至2010年9月份的相关文献进行分组分析。其中文献类型选择为:期刊、博硕士论文、会议论文、报纸、专利。选用“知识管理系统”为检索词,检索途径为主题。CNKI 自动将检索词扩展为知识管理平台、KM S 等同义词,共检索到文献3425篇。 1、从文献的年度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来看,自1998年以来相关文献逐渐增多,自2004年以来每年文献量均超过300篇,2007年为最高峰年发表487篇。另一方面从文献的类型情况来看(如图1所示),期刊文献2485篇,占到了文献总量的73%,博硕士论文620篇占总量的18%,专利成果33篇仅占总量的1%。从文献的研究资助情况来看,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级资助的成果418篇占总量的12%,说明国家对该领域研究的重视,研究的层级逐渐增高,专利可以看作衡量技术创新的标准,但是从专利的数量来看,相关的核心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能力较弱。 2、文献按照学科类别分布来看(如图2所示),根据各学科发表文献量,从高到底依次排序为:企业经济、计算机应用、图书情报、管理学、教育。其他学科如:电力、医学、机械工业、农业、旅游等也有相关成果。 从该分组结果可以发现我国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发展脉络。我国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发端于企业经济的研究,随后图书情报、教育、计算机等学科领域研究比较密集,成果也最多,其他 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现状分析 闫兵 (河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南阳473009) 摘 要 统计分析了近年来我国关于知识管理系统研究的文献情况,描述了知识管理系统的研究的基本情况以及热点,对近年来 主要产生的知识管理系统产品进行了对比,并对知识管理国家推荐标准进行了展望。关键词 知识管理系统 现状 国家标准 中图分类号TP31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10411-5738 Analysis of Curr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Yan Bing (Henan Polytechnic Institute ,Library NanYang 473009)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analysis of literature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in recently years.It sho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alyzes the main knowledge management system ,and the future of GB/T 23703.1-2009is prospected. Keywords Knowledge M anagement System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National standards 表1文献年度分布表 图1文献类型分布图 总第205期 2011年5月 Forum Monograph 专论 论坛10··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及发展趋势 认知神经科学是认知科学和神经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学科(1991年正式问世),以探讨认知活动的脑机制为其研究任务即研究人脑各组件包括分子、细胞、脑组织各区及全脑如何调用以实现自身的认知活动。认知神经科学本身只是认知心理学的一个研究取向,即采用神经科学的范式来研究人类的心智。认知心理学从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兴起,经历了大概四个研究阶段,而认知神经科学范式是第四个阶段,也是目前比较受追捧的研究范式。目前的阶段,从神经科学的视角解读大脑认知的功能,探讨心智和大脑的关系。研究的是人类对外部世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的过程与机制,最核心的问题(我认为)应该就是探索人类智能的起源、机制和发展过程:为什么人类会成为智慧生物,人类的心智具体有什么样的特点等等。 (一)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领域:从基础科学到转换科学 1. 基础研究—大脑与心智的关系 认知神经科学家不会轻易相信身心二元论,相反,这个领域的研究者对人类心智的基本认识就是“功能起源于结构”,“没有无生理基础的心理活动”。因此,研究者的基本任务就是找到心理过程和生理过程的基本关系,这个是最基础的。因此,可以把基础类的研究划分:心智的功能与结构;心智的起源,基因与文化;探索心智与大脑的技术与方法。

1)心智的功能与结构:大脑信息处理过程被看作不同的阶段,从感觉,知觉,到注意,记忆,情绪动机,思维决策,意识和自由意志等等。人多研究者都始于对某个信息加工过程的专研,希望能找到通往心智与大脑关系的钥匙。 2)心智的起源:基因与文化的研究。这一部分的研究更加基础,研究的层次可大可小。精细的话可以达到细胞分子水平,谈到基因与上述心智过程的关系;宏大的话可以讨论文化对大脑和心智过程的塑造。最近,一个比较有趣的研究探讨了农业生产方式对心理过程的影响,这个研究也应用了很多认知心理学的范式, 3)探索心智与大脑关系的方法:基础研究的另外一个任务,就是要在方法上创新,推动上述研究话题的发展。目前已近于应用的探测人脑状态的方法有:对大脑状态进行客观观察的技术, 其根本的逻辑是找相关(如单神经元细胞活动记录、EEG/ERP 脑电记录、 MRI/fMRI 大脑核磁成像与大脑功能核磁成像、MEG 大脑磁活动记录、fNIR功能性近红外光学成像、Pupil size 瞳孔变 化测量等);对大脑状态进行操控,以寻找大脑活动和心理行为 过程的关系,本质是找因果(如TMS 经颅磁刺激、tDCS/tACS/tRNS 经颅电刺激等)。 2.应用性研究或转换科学—服务于现实 1)临床研究:基础研究是为了发现心智的功能和结构以及它们与大脑的关系,而临床研究就是为了研究部分人的心智发生失常,能否在掌握心智的规律后,通过特定的手段进行干预。认知

访问控制模型综述

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沈海波1,2,洪帆1 (1.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湖北武汉430074; 2.湖北教育学院计算机科学系,湖北武汉430205) 摘要:访问控制是一种重要的信息安全技术。为了提高效益和增强竞争力,许多现代企业采用了此技术来保障其信息管理系统的安全。对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等几种主流模型进行了比较详尽地论述和比较,并简介了有望成为下一代访问控制模型的UCON模型。 关键词:角色;任务;访问控制;工作流 中图法分类号:TP3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1-3695(2005)06-0009-03 Su rvey of Resea rch on Access Con tr ol M odel S HE N Hai-bo1,2,HONG Fa n1 (1.C ollege of Computer,H uazhong Univer sity of Science&Technology,W uhan H ubei430074,China;2.Dept.of C omputer Science,H ubei College of Education,Wuhan H ubei430205,China) Abst ract:Access control is an im port ant inform a tion s ecurity t echnolog y.T o enha nce benefit s and increa se com petitive pow er,m a ny m odern enterprises hav e used this t echnology t o secure their inform ation m ana ge s yst em s.In t his paper,s ev eral m a in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such as tra dit iona l access control m odels,role-bas ed acces s cont rol m odels,ta sk-ba sed acces s control m odels,t as k-role-based access cont rol m odels,a nd s o on,are discus sed a nd com pa red in deta il.In addit ion,we introduce a new m odel called U CON,w hich m ay be a prom ising m odel for the nex t generation of a ccess control. Key words:Role;Ta sk;Access Cont rol;Workflow 访问控制是通过某种途径显式地准许或限制主体对客体访问能力及范围的一种方法。它是针对越权使用系统资源的防御措施,通过限制对关键资源的访问,防止非法用户的侵入或因为合法用户的不慎操作而造成的破坏,从而保证系统资源受控地、合法地使用。访问控制的目的在于限制系统内用户的行为和操作,包括用户能做什么和系统程序根据用户的行为应该做什么两个方面。 访问控制的核心是授权策略。授权策略是用于确定一个主体是否能对客体拥有访问能力的一套规则。在统一的授权策略下,得到授权的用户就是合法用户,否则就是非法用户。访问控制模型定义了主体、客体、访问是如何表示和操作的,它决定了授权策略的表达能力和灵活性。 若以授权策略来划分,访问控制模型可分为: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RBAC)模型、基于任务和工作流的访问控制(TBAC)模型、基于任务和角色的访问控制(T-RBAC)模型等。 1 传统的访问控制模型 传统的访问控制一般被分为两类[1]:自主访问控制DAC (Discret iona ry Acces s Control)和强制访问控制MAC(Mandat ory Acces s C ontrol)。 自主访问控制DAC是在确认主体身份以及它们所属组的基础上对访问进行限制的一种方法。自主访问的含义是指访问许可的主体能够向其他主体转让访问权。在基于DAC的系统中,主体的拥有者负责设置访问权限。而作为许多操作系统的副作用,一个或多个特权用户也可以改变主体的控制权限。自主访问控制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主体的权限太大,无意间就可能泄露信息,而且不能防备特洛伊木马的攻击。访问控制表(ACL)是DAC中常用的一种安全机制,系统安全管理员通过维护AC L来控制用户访问有关数据。ACL的优点在于它的表述直观、易于理解,而且比较容易查出对某一特定资源拥有访问权限的所有用户,有效地实施授权管理。但当用户数量多、管理数据量大时,AC L就会很庞大。当组织内的人员发生变化、工作职能发生变化时,AC L的维护就变得非常困难。另外,对分布式网络系统,DAC不利于实现统一的全局访问控制。 强制访问控制MAC是一种强加给访问主体(即系统强制主体服从访问控制策略)的一种访问方式,它利用上读/下写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利用下读/上写来保证数据的保密性。MAC主要用于多层次安全级别的军事系统中,它通过梯度安全标签实现信息的单向流通,可以有效地阻止特洛伊木马的泄露;其缺陷主要在于实现工作量较大,管理不便,不够灵活,而且它过重强调保密性,对系统连续工作能力、授权的可管理性方面考虑不足。 2基于角色的访问控制模型RBAC 为了克服标准矩阵模型中将访问权直接分配给主体,引起管理困难的缺陷,在访问控制中引进了聚合体(Agg rega tion)概念,如组、角色等。在RBAC(Role-Ba sed Access C ontrol)模型[2]中,就引进了“角色”概念。所谓角色,就是一个或一群用户在组织内可执行的操作的集合。角色意味着用户在组织内的责 ? 9 ? 第6期沈海波等:访问控制模型研究综述 收稿日期:2004-04-17;修返日期:2004-06-28

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

产品数据管理(PDM)系统的用户权限管理 摘要:通过对产品数据管理系统的分析,本文探讨了产品数据管理系统中数据、工作流程、活动、操作和角色之间的关系.提出了基于数据、工作流程、活动、操作和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的建模方法。通过在清软英泰PDM系统中建立用户权限管理模型的应用,证明了这种方法具有简单、规范、有效等特点,并可广泛应用于其它类型的复杂信息系统中。 用户权限控制模型数据工作流程活动操作角色模型产品数据管理 概述 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M)系统是沟通企业内各种信息的桥梁和框架,它管理所有与产品相关的信息和过程的大量数据。对于这种大型的数据库系统.正确的用户权限管理是保证这些数据资料的安全性、准确性、完整性和一致性的基础。 因此,PDM系统中用户访问权限管理一直是人们关注的问题、PDM系统中数据资源的操作权限的管理十分复杂,它不仅受实施PDM的企业的有关管理制度的影响,而且还受系统使用人员素质的影响。为在实施PDM系统过程中建立用户权限管理模型,许多学者作了相关研究:基于用户的角色的安全管理的模型;结合实际应用提出了用户权限管理与工作流程管理有关的思想。 通过开发清软英泰PDM系统的实践,笔者认为用户的访问权限的设置必须符合企业有关管理规范和标准,同时要考虑实际可操作性。由于企业有关标准严格规定了有关技术文档的工作流程、角色(各类人员)操作权限等,因此,对于在PDM实施过程中建立用户权限的管理模型,除了考虑与一般数据库系统权限设置有关的规则外,更重要的是参照有关规定,在遵守有关规定的前提下,应使建模过程简单、规范和易操作。 为此,本文从PDM系统应用特点出发,首先探讨PDM系统中数据、工作流程、活动、操作和角色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的相关性质;然后,提出基于数据、工作流程、活动、操作、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的建模方法。最后,以清软英泰PDM系统实施过程为例,说明采用基于数据、工作流程、活动、操作、角色的用户权限管理模型的建模过程。 1 PDM系统的组成要素及其关系 1.1 系统的基本要素 任何PDM系统都具有以下5种基本成分:数据、工作流程、活动、操作和角色。为此,本文首先定义这5种基本要素。 定义1定义5种基本要素: (1)数据:数据是指PDM系统中以简单的数据项、复杂对象(如图形文件)、数据库中的表、视图等形式存在的操作可直接访问的对象。它包括数据和数据之间的关系两层含义。 (2)操作:操作是指PDM系统中对数据进行存取的方式,如对数据库表的读、写、修改、查询、删除、更新等。 (3)工作流程:工作流程是指PDM系统中定义在具体数据上的具有确定顺序的活动整体。

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

山东外语教学2003年第3期(总第94期) 学习风格理论——西方研究综述* 康淑敏 (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曲阜273165) 摘要:西方学习风格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自问世以来,各种理论框架及模式应运而生。研究者从不同的视觉和维度分析研究了学习者在接受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中存在的差异以及各自的特点。本文试图对这一理论作较为系统的概述与分析,希望能引起我国外语界对学习风格研究的积极思考,并希望为教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供新的视角和理论依据。 关键词:学习风格;风格要素;理论研究 中图分类号:H31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43(2003)03.0024.05 在西方,随着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贯彻和个别化教学这一趋势的呈现,教育研究的重心从“教”转移到了“学”,人们逐渐重视学生学习个别差异的研究以及学习者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由此开辟了对学习者个体学习方式差异性的研究,学习风格(1earningstyle)便成了研究热点。 学习风格理论的研究始于20世纪50年代,研究者从学习者的个人生理因素、心理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来研究个体在学习方法、学习进程和学习倾向上存在的差异,从而为分析学习者学习内部的动态心理过程和个性特征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教师贯彻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参照。 1.0学习风格的界定 有关学习风格的定义,许多研究者(如Dunn&Dunn,1979;Gregorc,1979;Hunt,1979;Reid,1995)都有过论述。有的从感官偏爱的角度描述学习风格;有的从信息加工方式陈述这一概念;还有的从学习风格的形成原因入手阐述其内涵。譬如,曾任美国中学校长联合会主席的凯夫(Keefe,1979:44)先生指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特有的认知、情感和生理行为,它是反映学习者如何感知信息、如何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并对之做出反应的相对稳定的学习方式”。另一位研究学习风格的专家肯赛拉(Kinsel.1a,1995:171)认为,“学习风格是指学习者个体在接受信息和信息加工过程中所采用的自然习惯的偏爱方式,这些偏爱方式具有一定的持久性。每个人都有其独特的学习风格,就像各自的签名一样与众不同,它既反映出个体独特的生理特征又反映出个体受环境影响的痕迹”。谭顶良先生为学习风格所下的定义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持续一贯的带有个性特征的学习方式,是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1995:12)。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不难看出学习风格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经常采用的习惯性学习方式和倾向。它是学习者在一定的生理特征基础上,在长期的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相对稳定的个体学习方式偏爱,主要表现在个体对外界信息刺激的感知、注意力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上。它的形成受制约学习者个体发展的多种变量或因素的影响,包括学习者自身的因素(人格特质、学习兴趣、生物节律等)、成长环境(家庭背景、伙伴类型、社会环境等)和教育形式(授课方式、信息刺激形式、教学场所布置等)等。它很少因学习内容、学习场所的变化而变化,表现出持续一贯的稳定性和鲜明的个性特征。 在有关文献中人们通常把学习风格和认知风格 (cognitivestyle)作为同义词替换使用,由此便造成了概念上的混乱。其实,两者的内涵不尽相同。认知风格主要指个体信息加工的方式,即个体在感知、记忆和思维过程中表现出的典型的功能方式,主要反映学习者在认知方式上的差异。而学习风格除包含信息加工方式外,还体现出个体的感情因素、心理行为以及与学习环境相互作用所产生的学习方式的偏爱(Keefe,1979)。显然,学习风格涵盖层面广,它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这些构成因素的差异性导致了不同的学习风格。 收稿时间:2003-05.30 作者简介:康淑敏(1958一),女,博士,教授。研究方向:语言教学理论与方法,教学设计,网络教育。 *本课题为山东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计划项目:“英语专业学生学习风格与认知策略实证研究”,批号为:W01W11。 24  万方数据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认知领域研究综述

————————————————————————————————作者:————————————————————————————————日期:

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研究综述 本研究报告中对学前儿童认知发展领域的综述从两个角度来阐述:学前儿童和早期教育。在学前儿童认知发展中,早期科学教育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本研究综述中也会把早期科学教育的研究成果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和概括。 一学前儿童认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一)有关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主要研究成果 1、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研究: 研究表明:个案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但表现出较大的个别差异。儿童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在两年中表现出相对的稳定性,中班上学期的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得分高的儿童在大班末时得分仍然偏高。儿童的基数概念、书面数符号表征能力以及书面加减运算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表现出明显的个性差异,如在学习兴趣、注意力、自控力与坚持性方面高得分组有明显的优势。高得分组与低得分组的儿童的家庭教育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周欣,黄瑾等,4-6岁儿童书面数符号表征和理解能力发展的个案研究) 2、儿童运算能力发展研究: (1)该研究表明,幼儿6岁时的加减能力比5岁时有显著提高;在5-6岁期间,幼儿解决三种不同呈现方式加减问题能力的发展速度不同,符号加减题的解决能力发展最快。幼儿园数学教育应改变以往过于注重技能训练与口诀背诵的教法,而更为重视幼儿数概念的形成与数学思维能力的发展。(许晓晖,庞丽娟,陶沙,韩小雨,不同任务呈现方式下幼儿加减能力的发展) (2)在现有研究文献中,大多数是关于测量估算和计算估算的研究。许多研究已分析了计算估算所使用的策略种类,也有研究已经接触到计算估算技能与其他能力之间的关系,但关于数量估算的研究很少。根据现有的研究,估算能力不是一种整体的能力,即不同类型的估算任务,如数量估算和计算估算似乎需要不同的能力,并且在各种估算任务之间似乎不容易进行能力的迁移或转化。一个好的计算估算者并不必然是一个好的数量估算者。估算任务的多样性和儿童在这些任务上的表现是研究中的一个重要主题。(赵振国,儿童估算发展研究综述) 3、儿童排序能力研究: 该研究发现,4-6岁幼儿的排序有一个不断精确的发展过程,其排序能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幼儿的排序能力受到排序对象数量、正逆排序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此外,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在排序策略的运用及数字排序能力方面有较为明显的年龄差异。(戴佳毅,王滨,4-6岁幼儿排序能力发展特点的初步研究) 4、儿童数学问题解决研究: 从生态观的角度研究儿童早期数学问题的解决过程。数学问题解决是儿童早期数学教育的基本目标。从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来看,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具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其数学问题解决的过程是认知加工与情感态度交互作用的过程,也是一个知识提取与知识建构的共生过程,同时还是一个开放式的循环渐进过程。(魏勇刚,庞丽娟,儿童早期数学问题解决的生态观) 5、数感研究: 从数感的定义、教感的发展、数感的评佑及教学四个方面对国外学前儿童数感发展进行详细综述。(浦晓黎,国外学前儿童数感研究综述) 6、儿童科学、数学能力发展的外部影响因素研究: 家庭与儿童数学能力发展的关系:该研究从近年来相关的实证研究出发,进一步证明家庭对儿童早期数学认知能力发展的影响是通过父母的教育观念、教养方式、为孩子提供和

认知综述

国外关于概念形成的理论研究述评 应用心理学081班梁馨氏 0818010111 摘要:关于概念形成和发展的心理学研究已有过不少 ,并且也形成各种各具特色的理论和研究范式。由于概念的形成和发展在思惟发展的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我们掌握教学过程中如何帮助受教育者更为迅速和准确的掌握概念提供强有力的指导。本文尝试通过对前人关于概念形成的广泛研究中归纳和总结各种不同的学说。由于我国目前尚缺乏这方面的材料,因此,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理论的发展研究脉络提供一些参考和理论价值。 关键词:概念形成理论发展评价 Abstract: the concept about the origin and development of psychological research, and also have a lot to the formation of unique theory and research paradigm. Due to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ment of mind the important significance of. And at the same time, our knowledge of the teaching process for how to help educated more rapidly and accurately grasp the concept with powerful guidance. This paper attempts to use the concept of 'extensive research on formation of all sorts of different summed up the theory. Because our country is lack of the materials, therefore, can to a certain extent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heory research venation provide some refere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Keywords: concept formation theory development evaluation 1、前言 概念是事物本质的反映,是一类事物特有的本质属性的信息表征。概念形成亦称概念学习,是指个体掌握概念的过程,是人类进行思维的最基本单位。概念的形成是心理学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由于在自然条件下形成一个概念需要很长时间,加之实验条件不易控制。因此,心理学家更倾向于用实验法来研究概念的形成过程。这种研究开始于美国心理学家贺尔(Hull,C,L,1920)。随后,心理学家海德布莱德(Heidbreder,E,1924)、巴特莱特(Bouthelet,L,1948)、布鲁克斯(Brooks,L,1978)、巴纳(Boure,L,E,1979)和迈尔武德(Millward,R,B,1980)等人都不仅对概念的形成过程做了大量的研究,得出了各自不尽相同的结论,同时也对概念形成的实验方法和模型做了相关探索。从众多的概念形成研究来看,心理学对概念形成的研究可分为两类:①儿童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日常生活或教学过程中研究儿童掌握现实概念的过程;②成人的概念形成过程,主要是在实验室研究成人掌握人工概念的过程。 2、共同因素说 2.1基本观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