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案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案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案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案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四、课外活动:制作橙汁饮料,与家人分享。

高中必修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教案

高中必修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提纲教案 Revised by Petrel at 2021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树状分类法 2.交叉分类法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 (1)定义:一种(或多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 (2)组成:分散成微粒的物质—分散质 微粒分布在其中的物质—分散剂 (3)分类: 2.胶体 (1)胶体的本质特征: 分散质微粒的直径在1~100nm之间的分散系。 分析:①属于分散系,一定是混合物。 ②胶体是以分散质粒子大小为特征的,它只是物质的一种存在形式,同种物质作分散质时,在不同的分散剂中可以得到不同的分散系,如NaCl溶于水形成溶液,若分散在酒精中可形成胶体。 解释 丁达尔现象的原因:胶粒对光线的散射作用。

(*)仅了解:当光束通过胶体时,看到的光柱是被胶体粒子散射的现象,并不是胶体粒子本身发光,可见光的波长在400~700nm之间,胶体粒子的直径在1 ~100nm,小于可见光的波长,能使光波发生散射。溶液也发生光散射,但由于溶液中粒子的直径小于1nm,散射极其微弱。所以,光束通过胶体时产生丁达尔效应。而通过溶液则没有。) (2)净化胶体的方法——渗析 将带有小分子杂质离子的胶体放入半透膜,系紧,将半透膜袋放入热水中,使得杂质离子或分子进入水中。 (3)使胶体聚沉的常见条件: ①加入电解质如:强酸、可溶性强碱、可溶性盐; ②加入带有异种电荷的电解质; ③加热。 第二节离子反应 一、电离 酸、碱、盐等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状态时,产生能够自由移动的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例如,氯化钠固体被加入水中后,水分子的作用减弱了氯化钠晶体中钠离子和氯离子的静电作用力,使氯化钠电离出钠离子和氯离子,继而钠离子和氯离子在水分子的作用下发生水合,生成了能够自由移动的水合钠离子和水合氯离子。我们把这种产生自由移动离子的过程称为电离。 二、电解质 1.电解质: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酸碱盐都是电解质。)非电解质: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状态下都不导电的化合物。

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2.8、物质变化与我们》word教案(1)

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整理概括单元内容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2、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3、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二、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系。 三、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高中化学《物质的分类》教案8新人教版必修

第二章第一课时“第一节物质的分类”教案 【教学目标】 1.体验进行分类的目的及意义。 2.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教学重点】 分类法的意义及常见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分类方法 【教学方法】 讨论、讲授 【教学过程设计】 【情景引入】 若要到“万福”商场买一部复读机,你如何以最快的速度找到它? 【思考与交流】 请根据以往的生活经验和社会知识,列举一些应用分类法的例子。【师生交流】 分类法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是非常普遍的,我们应该善于发现和学会使用,以提高我们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学生活动】 组织学生对八支笔进行分类活动 分类并没有唯一性,它会根据分类的标准不同而不同。 【点评】当分类的标准确定之后,同类中的事物在某些方面的相似性可以帮助我们做到举一反三;对于不同类的事物的了解我们有可能做到由此及彼。所以分类的方法是一种非常简单易行的科学方法,分类法的应用也是非常普遍的。 【过渡】 其实分类方法不但在生活和工作中经常碰到,在化学学习过程中也普遍存在,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学生活动】案例1、连线: 【师生交流】 通过这个活动,可以看出对于Na2CO3如果从阳离子来看,可以与Na2SO4一起分为硫酸盐。若从阴离子的角度来看可以与K2CO3一起分为碳酸盐。因此可以说, 【点评】 一种分类方法所依据的标准有一定局限,所能提供的信息少,人们在认识事物时往往需要采用多种分类方法来弥补单一分类方法的不足。1、交叉分类法 【学生活动】 案例2、对下列化学反应进行分类: (1)硫在氧气里燃烧 (2)红磷在氧气里燃烧 (3)铁丝在氧气里燃烧 (4)铝箔在氧气里燃烧

(5)蜡烛在氧气里燃烧 案例3、见课本P21,图2-32、树状分类法 【点评】:树状分类法可以让我们把同类事物进行再分 【实践活动】 按照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纯净物进行分类,仿照P21图2-3作出树状分类图,然后选择下列合适的物质填在物质类别上。 O2, Cu,H2SO4, Ba(OH)2,KNO3, CO2,空气,含镁60%的MgO 【小结】 在学习了分类的方法以后,大家就要学会对以前和将要学的化学知识进行及时的归纳和整理,学会对物质及其变化进行分类,并通过对各类物质的代表物质的研究来了解这类物质的性质,从而提高我们化学学习的效率。 【练习】 【课后作业】 1、通过查找资料或与同学合作,为石油加工后的产物或用途制作一张树状分类图或交叉分类图。 2、某学校要举行田径运动会,有高一、高二、高三3个年级的男生、女生参加,请你画出以高一男子组、高一女子组……的方法分组的树状分类图。 3、填表: 【课后阅读材料】“白马非马”的故事 【原文】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说,白马为非马者,言白所以名色,言马所以名形也;色非形,形非色也。夫言色则形不当与,言形则色不宜从,今合以为物,非也。如求白马于厩中,无有,而有骊色之马,然不可以应有白马也。不可以应有白马,则所求之马亡矣;亡则白马竟非马。 【大致意思】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据说,公孙龙有一次骑马过关,把关的人对他说:“法令规定马不许过。”公孙龙回答说:“我骑的是白马,白马不是马,这可是两回事啊。”公孙龙的“白马”有没有过关,我们不得而知。从常人的观点来看,守关的兵士八成认为公孙龙是在诡辩。 【评论】 冯友兰(我国著名新理学家、哲学家)认为《公孙龙子》里的《白马论》对“白马非马”进行了三点论证: 一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白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加一种颜色。三者内涵各不相同,所以白马非马。 二是强调“马”、“白马”的外延的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马,不管其颜色的区别;“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马,有颜色区别。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三是强调“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的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涵颜色,仅只是“马作为马”。共性不同,“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同步练习A卷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八课物质变化与我们同步练习A 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小朋友,带上你一段时间的学习成果,一起来做个自我检测吧,相信你一定是最棒的! 一、填空题 (共7题;共15分) 1. (2分)“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发射感功。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①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用的是液氢燃料,助燃剂是液氧,液氢在液氧的作用下燃烧属于________变化。 ②在飞船内为了使宇航员得到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存环境,一般在飞船内安装一个可以把一种化学物质转化为氧气的装置,新产生氧气的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 2. (2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物质变化结果的不同我们将物质的变化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3. (2分)物质总是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根据物质变化结果的不同我们将物质的变化分为________和________。 4. (5分)填表题。

5. (1分)烟花爆竹在燃放时产生了剧烈的________变化。 6. (2分)“神舟十号"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发射感功。在轨飞行15天,并首次开展中国航天员太空授课活动。 ①长征二号F改进型运载火箭用的是液氢燃料,助燃剂是液氧,液氢在液氧的作用下燃烧属于________变化。 ②在飞船内为了使宇航员得到一个稳定的良好的生存环境,一般在飞船内安装一个可以把一种化学物质转化为氧气的装置,新产生氧气的过程属于________变化。

7. (1分)加热高压锅,高压锅爆炸属于________变化。 二、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8. (2分)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 苹果腐烂 B . 榨取果汁 C . 面包发霉 D . 菜刀生锈 9. (2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B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总是同时发生的 C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10. (2分)以下是海南省部分市县特产,其制作过程主要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 海口铁画 B . 椰岛米酒 C . 屯昌剪纸 D . 石山木雕 11. (2分)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常常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B . 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总是同时发生的 C . 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不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 D . 物质发生物理变化时常常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 物质的变化 物质变化与我们》公开课教案_4

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背景】: 本单元的核心概念是物质的变化,而是否“产生新物质”是区别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标志。本课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对物质变化的形式、物质变化的种类进行总结,帮助学生了解物质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关系,理解科学与生活的关系。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 用总结、整理知识、构建思维导图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 用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制作思维导图。 【教学准备】收集的关于物质变化与生活之间关系的资料。泡腾片、玻璃杯、温开水、一次性杯子 【教学过程】 一、探究活动(制作饮料) 1、出示泡腾片(一种固体饮料),简单介绍下泡腾片(可以随身携带,随时随地可以喝上一杯美美的饮料),是否大家也想尝试? 2.学生探究:制作饮料(将泡腾片放入温开水),思考:有什么现象?这个变化属于什么变化? 3.分析:观察到的现象:有气泡冒出,说明有气体产生,这是什么气体(二氧化碳气体),说明有新物质产生,这是一种化学变化。 4.学生品尝自己制作的饮料。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饮料的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引出物质的变化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二、归纳旧知 回顾整个单元: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物质会发生各种变化,生活中有哪些物质变化?举例说明 学生说说生活中的物质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这样的提问,打开学生的思维,为后面学生制作思维导图打下基础。) 三、组内交流 1.整理本单元的知识点。 2.小组合作交流讨论。 3.完成本单元的思维导图。 (设计意图:给学生们20分钟的时间对本单元的知识进行整理,通过小组的合作一起完成思维导图,这样学生把自己所知道的知识用自己的方式表现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温故知新。) 四、全班交流 1.请一个小组讲解下本组整理了哪些知识? 2.其他小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 (设计意图:全班交流,互相补充知识,认识到自己小组遗漏了哪些知识,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进一步提升,建议学生下课后到各个小组进行学习修正。) 五、习题巩固 1、下列变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的是()。 A、燃放烟花 B、木材燃烧 C、盐溶于水 D、燃煤发电 2、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将铁熔化后制成锅 B、给水通电获得氢气和氧气 C、温度计内水银长度发生变化 D、光被镜子反射回去 3、下列变化中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火药爆炸 B、木头燃烧 C、湿衣服晒干 4、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 A、红纸剪成窗花 B、泥土烧成瓷器

2019六年级下科学同步练习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科版语文

8.物质变化与我们 1.判断题。 (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 ) (2)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能同时发生。 ( ) (3)世界上有永远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 ) 2.填表题。 写出下列变化所伴随的主要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属于物理变化的有, 特点是。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 特点是。 3.简答题。 (1)本单元的研究都是围绕物质及其变化展开的,学完这个单元后,你对“物质是 变化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2)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哪些?4.填空题。 (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多的(选填“物

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2)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和。 (3)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产生了五彩缤纷 的色彩。 (4)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这种 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的过程是变化。 5.选择题。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A.食物腐败 B.钢铁生锈 C.塑料瓶变形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灯泡发光 B.光合作用 C.海水晒盐 (3)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 ①用木材制成桌子②切割、打磨玉石进行加工③木头燃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4)下列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 A.在熟的米粒上滴一点碘酒 B.把生的大米做成熟的米饭 C.把熟的米饭做成饭团 6.实验题。 小明和姐姐在家用水果制作饮料,他们制作饮料的方案如下。请阅读他们的方案后回答以下问题。

必修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单元测试题 班别座号姓名评分_____ ___ 相对原子质量:Na 23 Al 27 Fe 56 Cu 64 H 1 O 16 C 12 S 16 Cl 35.5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3 小题,1-9题每题只有1个选项符合题意,每小题3分,10-13题每题有1-2个答案,每小题4分,共43 分。)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答案 1.下列物质中属于氧化物的是 A.O2 B.Na2O C.NaClO D.FeSO4 2.根据广州中心气象台报道,近年每到春季,我省沿海一些城市多次出现大雾天气,致使高速公路关闭,航班停飞。雾属于下列分散系中的 A.溶液B.悬浊液C.乳浊液D.胶体 3.能用H++OH-=H2O来表示的化学反应是 A.氢氧化镁和稀盐酸反应B.Ba(OH)2溶液滴入稀硫酸中 C.澄清石灰水和稀硝酸反应D.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 4.下列反应中必须加入还原剂才能进行的是 A.Cl2→Cl-B.Zn→ Zn2+C.H2→H2O D.CuO→CuCl2 5.将饱和FeCl3溶液分别滴入下列液体中,能形成胶体的是() A.冷水B.沸水C.NaOH溶液D.NaCl溶液 6.某溶液中只含有Na+、Al3+、Cl-、SO42-四种离子,已知前三种离子的个数比为3∶2∶1,则溶液中Al3+和SO42-的离子个数比为 A.1∶2 B.1∶4 C.3∶4 D.3∶2 7.在碱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且溶液为无色透明的离子组是 A.K+、MnO4-、Na+、Cl-B.K+、Na+、NO3-、CO32- C.Na+、H+、NO3-、SO42-D.Fe3+、Na+、Cl-、SO42- 8.对溶液中的离子反应,下列说法:①不可能是氧化还原反应;②只能是复分解反应;③可能是置换反应;④不能有分子参加。其中正确的是 A.①③B.③C.①②D.③④ 9.下列反应属于氧化还原反应的是 A.CaCO3+2HCl=CaCl2+CO2↑+ H2O B.CaO+H2O=Ca(OH)2 C.2H2O22H2O+O2↑D.CaCO3CaO+CO2↑ 10.下列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A.氯化铜溶液与铁粉反应:Cu2++Fe=Fe2++Cu B.稀H2SO4与铁粉反应:2Fe+6H+=2Fe3++3H2↑ C.氢氧化钡溶液与稀H2SO4反应:Ba2++SO42-=BaSO4↓ D.碳酸钙与盐酸反应:CO32-+2H+=H2O+CO2↑ 11.从海水中提取溴有如下反应:5NaBr+NaBrO3+3H2SO4=3Br2+Na2SO4+3H2O,与该反应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高一化学教案: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学习目标: 1.学会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了解分散系的含义和分类 3.知道胶体是一种分散系,了解胶体的有关性质 4.能区分溶液、胶体、浊液 知识梳理: 一、简单分类法及其应用 1、交叉分类法 2、树状分类法 1.初中化学中主要物质:氧气、氮气、水、氢气、碳、二氧化碳、甲烷、酒精、醋酸、铁等进行分类。试写出相关的分类标准和包括的物质,例如;分类标准:常温下是气体,包括的物质有:O2 N2 H2 CO2 CH4 (1)分类标准:具有可燃性的物质,包括的物质有:H2 CH4 酒精 (2)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甲烷、酒精、醋酸 (3)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包括的物质有: __________________

2.酸可分为一元酸、二元酸、三元酸也可以根据酸分子是否含有氧原子分为含氧酸和无氧酸。盐可根据所含离子进行分类,如钾盐、钠盐、钙盐等等,也可根据其他原则进行分类。请在下列九种粒子Ne、OH-、NH3、H2O、NH4+、CO2、SO2、NO2、SO3中选出五种粒子分为同一类,写出两种情况,粒子可以重复使用。 A: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B:分类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二、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及其分类: (1)分散系: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做分散系。 分散质: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 分散剂:容纳分散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 溶液 分散系胶体 浊液 (2)胶体: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8-物质变化与我们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二单元8物质变化与我们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的生产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人类进行的所有的生产活动和人类的生活,都是利用了物质的变化。 过程和方法:用总结、整理知识的方法帮助建构科学概念。用阅读资料、体验的方法了解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到科学知识与生活之间是紧密相关的。 【教学重点】了解物质的变化与人类生产生活的紧密关系。 【教学难点】对所学知识相关实验的总结概括。 【教学准备】水、糖、柠檬酸、苏打、勺子、杯子、开水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创景激趣 1、看课本资料回顾:本单元中我们研究了哪些物质的变化?罗列出来。 二、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综合填表: 物质的变化伴随的主要现象变化类型及特点科学概念 水结冰、水蒸发 易拉罐压扁 弯折铁丝 混合沙子和豆子 火柴、蜡烛的燃烧 加热白糖 米饭、淀粉和碘酒 小苏打和白醋 铁生锈 硫酸铜溶液和铁钉 三、汇报交流排疑解惑 交流表格填写的知识的综合概括 重点:你觉得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主要区别在什么地方?化学变化伴随的常见现象有哪些? 你怎么理解物质是变化的? 四、回归教材评价小结 物质变化与我们的生活联系 1、交流课前收集的生活物质变化资料(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说适当补充和拓延学 生的理解领域) 2、阅读课本介绍的物质变化资料,思考:这中间存在着怎样的变化?属于哪一种 类型的变化? 3、小结:物质的变化在我们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关 系。 五、拓展延伸巩固应用 活动制作:自制饮料 1、同学们很爱喝的饮料有哪些呢?你觉得是怎样做成的呢?如果用我们物理和化 学变化的眼光来看是怎样的呢? 柠檬汽水:根据课本资料的配料,小组制作。要求:仔细观察制作过程中的变化体现。 2、品尝后谈谈体会。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2021高考化学一轮复习 第2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1节 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 传统化学文化教学案 新人教版

第一节物质的组成、分类和性质传统化学文化 物质的组成和分类

1.物质的组成 (1)构成粒子 (2)元素、物质及粒子间的关系 ①宏观上物质是由元素组成的,微观上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或离子构成的。 ②元素与物质的关系: 元素――→组成?????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此时元素以 游离态形式存在化合物: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此时元素以化合态形式存在 (3)同素异形体 ①同种元素形成的不同单质叫同素异形体。 ②同素异形体之间的性质差异主要体现在物理性质上,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属于化学

变化。 (4)物质类别 ①纯净物:由同种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②混合物:由几种不同单质或化合物组成的物质。 ③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其中一种为氧元素的化合物。 a.酸性氧化物:能与碱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O2、SO2。 b.碱性氧化物:能与酸反应只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 如CaO、CuO。 c.两性氧化物:既能与酸反应又能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的氧化物。如Al2O3。 ④酸:电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H+的化合物。 ⑤碱:电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OH-的化合物。 ⑥盐: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与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 [补短板] (1)相同元素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O2与O3的混合物。 (2)分子式相同的物质组成的物质不一定为纯净物,如正丁烷与异丁烷的混合物。 (3)高分子化合物属于混合物(如淀粉、聚乙烯)。 (4)一个一元强酸分子一定能电离出一个H+,电离出一个H+的不一定是一元酸(如NaHSO4)。 (5)盐中的阳离子不一定是金属阳离子,也可能是NH+4。 (6)物质不一定都是由分子构成。如金刚石由原子构成,NaCl由离子构成。 (7)测定固体是否为纯净物的一般方法是测定是否有固定的熔点。 2.物质的分类 (1)交叉分类法——从不同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1知识点总结: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 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 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 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 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 ????→→???→→→→???乳浊液悬浊液浊液胶气溶胶;液溶胶;固溶粒子胶体:分子胶体胶体溶液 分散系分散剂分散质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 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 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3)(OH Fe 胶体胶粒是由许多3)(OH Fe 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 ~100nm 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又如:淀粉属高分子化合物,其单个分子的直径在1nm ~100nm 范围之内,这样的胶体叫分子胶体。 ②. 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 溶胶、3)(OH Fe 溶胶、3)(OH Al 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均以固体为分散剂,这样的胶体叫做固溶胶。

六年级下册科学同步练习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科版

8.物质变化与我们 这个工作可让学生分组负责收集整理,登在小黑板上,每周一换。要求学生抽空抄录并且阅读成诵。其目的在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爱生活,所以内容要尽量广泛一些,可以分为人生、价值、理想、学习、成长、责任、友谊、爱心、探索、环保等多方面。如此下去,除假期外,一年便可以积累40多则材料。如果学生的脑海里有了众多的鲜活生动的材料,写起文章来还用乱翻参考书吗? 1.判断题。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于民间,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1)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

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2)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能同时发生。( ) (3)世界上有永远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 2.填表题。 写出下列变化所伴随的主要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 第二章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案

江苏省邳州市第二中学高三化学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复习教 案 课题:第二章授课班级 课时 教学目的 知识 与 技能 1、巩固物质的分类及方法,了解胶体的主要性质; 2、进一步了解离子反应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3、进一步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概念 过程 与 方法 通过知识归纳总结的教学,让学生学会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引起学生对学习方法的重视。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通过本次课的学习,让学生找到学习的感觉,重视轻松学习的方法,感受学习的快乐 重点离子方程式的本质及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难点氧化还原反应的实质及有关基本概念的应用 知 识 结 构 与 板 书 设 计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专题复习 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典型题剖析 三、本章专题讲座――-氧化还原反应的基本规律 1、守恒律: 化合价有升必有降,电子有得必有失,对于一个完整的氧化还原反应,化合 价升高总数==降低总数==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2、价态律: (1) 元素处于最高价,只有氧化性;元素处于最低价,只有还原性,元素处 于中间价,既有氧化性,又有还原性。 (2) 同种元素不同价态之间发生反应,元素化合价只靠近不交叉,相邻价 态间不发生氧化还原反应。 注意: ○1元素处于最高价,具有氧化性,但不一定氧化性最强, ○2金属元素只有正价无负价,F、O只有负价无正价 ○3含同一元素的不同物质,若价态相邻,则不发生氧化还原

3、强弱律 氧化剂 + 还原剂 == 还原产物 + 氧化产物 氧化性:氧化剂 > 氧化产物 还原性:还原剂 > 还原产物 教学过程 教学步骤、内容教学方法、手 段、师生活动[板书]一、本章知识结构梳理 [讲]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方法。分类要有一定 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常用的 分类方法有交叉分类法和树状分类法。 [板书]1、物质的分类 [投影](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单质金属:Na、Mg 、Al 非金属:S、N2、O2 氧 化 酸性氧化物:SO2、SO3、P2O5、 碱性氧化物:Na2O、CaO、Fe2O3 投影主干知 识,让学生回 忆细节知识。 分散系浊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00 nm 不能透过滤纸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呈不均一、不透明、不稳定的外观特征溶液 分散质粒子直径<1 nm 能透过滤纸和半透膜 不能发生丁达尔效应 呈均一、透明、稳定的外观特征 胶体 分散质粒子直径在1 nm-100 nm之间 能透过滤纸但不能透过半透膜 能发生丁达尔现象 呈均一、透明、相对稳定的外观特征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

六年级下科学同步练习2.8物质变化与我们∣教科版

8.物质变化与我们 1 ?判断题。 (1) 我们周围的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 (2) 物质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不能同时发生。() (3) 世界上有永远不发生变化的物质。() 2. 填表题。 写出下列变化所伴随的主要现象,并回答相关问题。 属于物理变化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属于化学变化的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 。 3. 简答题。 (1) 本单元的研究都是围绕物质及其变化展开的,学完这个单元后,你对“物质是 变化的”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2) 举例说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区别,化学变化常伴随的现象有哪些? 4. 填空题。

(1)我们每天吃的食物,进入我们的体内,要经过许多的 _________________ (选填“物

理变化”或“化学变化”),才能变成身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 ⑵建筑用的水泥,它的生产过程包含一系列复杂的_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 。 ⑶美丽的烟花,当它在空中爆炸时,发生了剧烈的________________ ,产生了五彩缤 纷 的色彩。 (4)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由于煤、石油等化石燃料消耗量的急剧增加,产生了大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种 气体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大陆和两极冰川融化,给全球环境造成巨大的压力。 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燃烧的过程是 ___________ 变化 5 ?选择题 (1)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A ?食物腐败 B ?钢铁生锈C?塑料瓶变形 (2)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灯泡发光 B ?光合作用 C .海水晒盐 (3) 下列物质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 ①用木材制成桌子②切割、打磨玉石进行加工③木头燃烧 A.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4) 下列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的是() A .在熟的米粒上滴一点碘酒 B .把生的大米做成熟的米饭 C .把熟的米饭做成饭团 6. 实验题。 小明和姐姐在家用水果制作饮料,他们制作饮料的方案如下。请阅读他们的方案

2019高考化学一轮复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教案(1)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目录 一、高考要求和命题趋向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三、复习思路 一、考纲要求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等概念的含义。了解原子团的定义。 2、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 第二节离子反应 1、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3、能正确书写离子方程式。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 1、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2、了解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3、掌握常见氧化还原反应的配平和相关计算。 高考纵览

高考命题探究 第一节物质的分类内容探究:物质的分类主要判断各选项的正误,考查角度是对概念的辨析;单质、氧化物、酸、碱、盐之间的转化会结合与社会热点相关的物质、材料、工业流程等进行考查;分散系的相关知识主要侧重胶体性 质与应用的考查。形式探究:(1)物质的分类、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常与其他知识综合考查,一般以选择题形式出现。(2)分 散系的知识考查频率不高,难度不大,一般出现在选择题的个别选项中。 第二节离子反应内容探究:离子反应是高中化学的重点内容,是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的一种重要形式,主要以离子方程式的书写和正误的判断、离子是否能在溶液中大量共存的判断两种题型考查。综合分析每年的高考题,离子方程式正误的判断主要涉及反应物或生成物的拆分问题、是否遵循守恒问题、是否注意用量等三个方面知识;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主要出现在第Ⅱ卷中,根据题目要求填空;离子在溶液中是否能大量共存的判断主要涉及是否能发生复分解反应、是否能发生氧化还原反应、是否能发生水解反应、是否能发生络合反应等四个方面的知识;离子检验与推断与离子共存有密切联系,往往结合元素化合物知识,综合性较强。形式探究:(1)离子共存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是高考的热点。(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一般根据信息写出相应离子方程式,是必考点。(3)离子的推断与检验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也可能以实验题形式出现,甚 至有实验设计。 第三节氧化还原反应内容探究:本节考查点有四个方面:一是氧化还原反应概念的辨析,二是氧化还原反应规律及应用,三是 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的书写和配平,四是氧化还原反应的定量计算。形式探究:通过分析近几年各省的高考题,在理综的考试中一般很少以完整的题目单独出现,往往与其他知识点融合,分散到不同题目中进行考查。氧化还原反应基本概念的考查多在选择题的某一选项中出现。以氧化还原反应方程式配平和得失电子守恒思想为基础的“新情境下方程式”的书写是高考的热点,在填空题中多有出现,考查了考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命题的方向和重点。高考常将离子反应与氧化还原反应融合在一起考查,即书写离子方程式时往往用到氧化还原反应理论,这 类题能很好的考查学生全面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学生基本情况分析

物质变化与我们生活的关系

物理、化学变化与我们的生活 物理变化: 是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 1①固态的冰受热熔化成水,液态的水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水凝固成冰。水在三态变化中只是外形和状态变化了。并没有新的物质产生出来,所以属于物理变化。 1②如扩散、聚集、膨胀、压缩、挥发、升华、摩擦生热、铁变磁铁、通电升温发光、活性炭吸附氯气等都是物理变化。 1③汽油挥发 1④蜡烛熔化 1⑤木头加工课桌, 1⑥铁铸成锅, 1⑦黄金打造成金箔 1⑧灯泡发光的属于物理变化 1⑨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在嘴还没有从管内吸气时,管内外液面是相平的。这时,管内外液面上的气体压强相等;在嘴从管内吸气时,管内气体减少,管内液面上的压强也减少,这时管子内液面上的气体压强小于管外作用的液面上的大气压。所以,我们说这个现象的原因是大气压作用的结果。喝汽水时,首先要将管子插入汽水里,当嘴吸气里,管内便有一部分气体被吸进嘴里,便造成了管内剩余气体体积变大,压强变小,且小于管外的大气压,因而在管外大气压的作用下,汽水便沿管子上升,被吸进嘴里。 1⑩月亮跟着人一起前进 化学变化: 是有新物质产生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又叫化学反应。宏观上可以看到各种化学变化都产生了新物质,这是化学变化的特征。从微观上可以理解化学变化的实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没有变化,仅仅是原子与原子之间的结合方式发生了改变。化学变化常伴有光、热、气体、沉淀产生或颜色气味改变等表现现象发生,可以参照这些现象来判断有无化学反应发生。但要注意跟物理变化的区别。物理变化也常伴有发光(电灯)、放热(摩擦)、放出气体(启开汽水瓶盖)、颜色变化(氧气变成液氧)等现象发生,只是没有新物质生成,这是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根据反应物、生成物种类不同可以把化学反应分为化合、分解、置换和复分解4种基本类型。也可以从其他角度给化学反应分类,如分成氧化还原反应与非氧化还原反应;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等等。 2①石墨在一定条件下变成金刚石就不是物理变化,而是化学变化,因为它变成了另外一种单质2②如铁的生锈、节日的焰火、酸碱中和等等,镁带在空气中燃烧生成了其他物质,所以是化学变化。...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课标要求 1.能根据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物质进行分类 2.知道根据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 3.知道用丁达尔效应区分溶液和胶体 4.知道酸、碱、盐在溶液中能发生电离,能正确书写强酸、强碱和可溶性盐的电离方程式。 5.通过实验事实认识离子反应的意义及其发生的条件,能正确书写常见的离子方程式。 6.能够根据溶液中存在的离子判断是否发生复分解反应,从而判断溶液中离子能否大量共存。 7.了解Cl-、SO42-、CO32-等常见离子的检验方法。 8.了解常见变化的分类方法。 9.根据实验事实了解氧化还原反应的本质是电子的转移。 10. 举例说明生产、生活中常见的氧化还原反应。 11.熟记常见物质的化合价,能根据反应前后元素化合价有无变化,判断反应是否为氧化还原反应。 12.能判断氧化剂和还原剂。 要点精讲 一、物质的分类

二、分散系相关概念 1、分散系:一种物质(或几种物质)以粒子形式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所形成的混合物,统称为分散系。 2、分散质:分散系中分散成粒子的物质。 3、分散剂:分散质分散在其中的物质。 4、分散系的分类:当分散剂是水或其他液体时,如果按照分散质粒子的大小来分类,可以把分散系分为:溶液、胶体和浊液。分散质粒子直径小于1nm的分散系叫溶液,在1nm -100nm之间的分散系称为胶体,而分散质粒子直径大于100nm的分散系叫做浊液。

下面比较几种分散系的不同: 注意:三种分散系的本质区别:分散质粒子的大小不同。 三、胶体 1、胶体的定义:分散质粒子直径大小在10-9~10-7m之间的分散系。 2、胶体的分类: ①根据分散质微粒组成的状况分类: 如:胶体胶粒是由许多等小分子聚集一起形成的微粒,其直径在1nm~100nm之间,这样的胶体叫粒子胶体。 ②根据分散剂的状态划分: 如:烟、云、雾等的分散剂为气体,这样的胶体叫做气溶胶;AgI溶胶、溶胶、溶胶,其分散剂为水,分散剂为液体的胶体叫做液溶胶;有色玻璃、烟水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