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

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

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
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

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

张健

2012-10-22 16:36:40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7年7期作者简介:张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博士,主要从事欧洲一体化、欧中关系等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当前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欧盟对华认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包括:经济上不愿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而是将中国视为可能对其造成潜在威胁的竞争者;政治上对中国未能向欧洲价值观靠拢感到失望和焦虑;在安全问题上欧盟出现“美国化”趋势,即在“防范”中国崛起问题上,与美国的共同语言开始增多。欧盟对华认知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欧双方实力对比和相对地位有变、美国对欧盟影响力增强。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已导致欧盟对华政策出现一定调整,对华经贸政策更趋保守、更具防卫性和保护性,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议题上强调所谓“中国责任论”等。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力度。

关键词:中欧关系对华认知政策调整

近年来,中欧关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频繁的经贸磨擦影响到双方互动氛围,再一是欧盟对华军售解禁及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久拖不决。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彼此产生了某种失望情绪,中欧关系“蜜月期”已经结束,挑战和困难开始增多。①当然,中欧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也有较大差异,出现问题和分歧在所难免。但本文认为,中欧之间的军售解禁和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有长期化、复杂化趋势,是影响当前及未来中欧双边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当前中欧关系中的问题与欧盟对华认知的变化和政策调整有很大关系,这些变化和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经贸领域,欧盟不愿再将中国看作是发展中国家,或至少不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而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已对欧盟构成较大威胁的工业化国家和竞争对手。

通过比较欧盟不同时期的对华政策文件,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欧盟在经贸问题上对华认知的变化过程。在1995年欧盟首份对华政策文件“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出台时,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开始逐年增长,但这份文件并没有把贸易逆差视为“一个问题”,而是强调了中国经济奇迹以及中国作为欧盟产品销售市场的巨大潜力。② 1998年,欧盟出台“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政策文件,此时的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已从1996年的153亿埃居(欧元诞生前欧洲统一货币的称谓)增加到1997年的200亿埃居,且据这份文件统计,“中国一直是欧盟普惠制的受益者,仅在1997年就占了所有欧盟普惠制受益者进口总额的30%还多”。该文件虽然抱怨“中国本身的市场壁垒具有阻滞性影响”,但对华贸易基调仍是积极的,表示要积极“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委员会还对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法提出了修改意见,取消了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分类。欧盟承认,“尽管生活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③

2000年和2001年,欧盟连续两年发表了对“1998文件”执行情况的评估报告,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欧中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评价,认为这将“大大改善欧洲公司向中国出口、同中国进行商务往来和在中国投资的环境”。同时,评

估报告也对中国对欧巨额贸易顺差表示不满,认为其部分原因在于中国“长期存在的、阻碍了贸易和投资流动的市场准入壁垒”,包括“不能令人满意的知识产权状况”等。④

2003年,欧盟再次发表新的对华政策文件“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共同的利益和挑战”,经贸问题不是这份文件的重点,但透过这份文件,欧盟对中国看法已出现微妙变化,认为中国自2001年12月“入世”以来,已成为“全球化最主要的受益者之一”,“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国家,应在调和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利益之间发挥重要作用”,并“期待中国在世界经济中扮演建设性和负责任的角色”,⑤其言外之意是中国已经有点“发达了”。

2006年,欧盟出台第六份对华政策文件,首次将贸易文件单列发表,经贸问题已由中欧关系中的稳固基础开始转化为欧盟对华政策中最为突出的问题,而且欧盟在这一问题上的对华看法也出现较大转变。欧盟首次明确表示,中国对于欧盟贸易政策而言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挑战”。在该文件所大量、详细列举的“中国挑战”中,包括加大了欧盟在产品升级和结构转型方面的困难、欧盟企业外迁中国、中国迅速提升的研发能力对欧盟的技术挑战以及贸易逆差等。按欧盟对华贸易文件的说法,造成欧中贸易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是欧中之间没有一个互惠的自由、开放和公正的市场。欧盟还指责中国在环境、社会保障、货币、自然资源以及知识产权保护和技术转移等方面的政策对欧洲企业构成了不公平竞争。⑥这表明,欧盟在对华贸易逆差持续扩大、内部某些行业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受到较大冲击的情况下,已不满足于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加入WTO时的承诺,开始要求中国更多地向欧盟“开放市场”和“承担责任”。也就是说,欧盟在中国未能如其预期那样成为欧盟一个大市场,而欧盟则相反成为中国最大的海外市场时,对华心理和认知上出现转变,不愿再将中国视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而更多强

调中国的挑战,强调中国是“实力持续增长的”竞争对手,并要求中国承担超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WTO框架下所应承担的责任。

在政治和外交领域,欧盟对中国的负面认知有所强化。在中欧关系中,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政治性议题包括人权以及西藏问题等,并没有给双边关系带来太大麻烦。长期以来,发展经贸一直是欧盟对华关系的重点,政治处于从属地位。欧盟在这方面的对华战略是“支持中国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进一步加强与中国的接触”,并支持“中国向一个基于法治和尊重人权的开放社会转型”。

⑦ 1995年以来,欧盟这一立场基本没有改变。欧盟的目的是,通过与中国的交往,包括政治和人权对话以及发展援助,可以将欧盟的“自由、民主与法治”观念灌输给中国,促进中国向欧盟价值观靠拢。

但近年来,欧盟对中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未能更快地与欧盟价值观“趋同”,产生了明显的“失望”情绪,这在以下领域表现尤其突出。其一,人权问题。这是中欧关系中的老问题,未来也将长期存在。欧盟没有像美国那样赤裸裸地将人权问题作为对外干涉的工具,而且很早就认识到,“频繁强硬的声明”只会适得其反,“恰当时机的声明加上正式的私下讨论和实际上的合作”可能更为有用。⑧因此,自1997年以来,欧盟放弃了在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提案谴责中国人权的做法,开始与中国进行人权对话。欧盟在其1995年、1998年和2003年的对华政策文件中,尽管在人权问题上延续了其一贯居高临下的态度,指责中国“没有达到国际公认的人权标准”,但基本上承认中国的人权状况正在改善。⑨然而,欧盟2006年对华政策文件却开始对延续了十多年的中欧人权对话提出质疑,表示欧盟对“对话的期望已有所上升”,这种期望没有从中欧对话中得到满足。2006年底欧盟理事会的一份文件表达更为直白,称欧盟将“继续严重关切中国的人权问题”,并“极为遗憾中国在一系列领域几无进展”。⑩

其二,关于中国外交。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外交活动和国际影响力还很有限,与欧盟的关系基本上限于双边关系,很少涉及第三方。欧盟将中国视为潜在的合作伙伴,对华政策是“尽最大可能将中国卷入国际领域”,“支持中国全心全意加入国际社会”。(11)因此,在整个20世纪90年代,欧盟似乎都以“欣赏”的态度看待中国参与国际事务,认为“无论是就其地区外交政策而言还是就其全球外交政策而言,中国都变得更为坚定、更为负责”。(12)到2003年出台第五份对华政策文件时,欧盟开始注意到,随着经济的增长,中国“在国际事务上日益活跃”,中国的外交政策“更积极也更有建设性”,欧中双方在“多边国际体系的重要性和全球治理规则上”有共同的看法。欧盟首次明确将中国看作是“战略伙伴”(13)。在进入21世纪的最初几年里,欧盟仍以相当积极和正面的态度看待中国的对外政策和活动。然而,从2004年起,特别是2005年以后,中国外交政策和活动受到欧盟越来越多的抱怨和指责,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指责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没有达到西方的治理和透明度标准(14),“中国不守规则,当其他国家停止援助时,中国就简单地填补进来”,“中国的发展援助政策必须要有大的改变”(15);二是称中国资源和能源导向型的外交政策与欧盟鼓励“良治”的政策形成冲突,不利于欧盟向全球推广其价值观体系。欧盟2006年的对华政策文件称,中国传统的“严格遵守不干涉原则”的外交政策“越来越站不住脚”(16),中国应做出改变,向欧盟标准靠拢。

其三,关于中国的政治体制改革。欧盟发现,中国经济发展和开放并不意味着其会自动过渡到欧盟一直希望的那种西方式民主,这令欧盟感到失望。(17)

此外,在安全领域,欧盟对华认知出现“美国化”趋势。欧盟是一个经济和贸易集团,主要以贸易和发展援助等软力量推进其外交理念,既无实力也无意愿

追求全球霸权。中国与欧盟相距遥远,且无领土、主权以及历史纠葛,因此,传统安全问题在中欧关系中并不像经贸问题那样受到重视,也不像政治和人权问题那样容易引起争议。对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安全问题,如台湾问题、东亚地区安全等,欧盟作用有限,而且也不是欧盟对华政策的重点。欧盟1995年首份对华政策文件甚至根本未提及东亚地区安全和台湾问题,只是简略地提到防扩散及武器出售等问题。这种背景促成了中欧之间在传统安全问题上一直相安无事。但近年来,随着欧美在涉华安全问题上加强协调和沟通,欧盟立场出现了向美国靠拢的趋势。比如在台湾问题上,欧盟2006年对华政策文件以及理事会结论均以较大篇幅阐述欧盟立场,虽仍表示“坚持一个中国政策”,但在用语上却借用了美国的一些说法,如要“考虑地区战略平衡”,“支持各方开展对话”,“强烈反对使用武力”等,这是此前没有过的。关于中国军力,欧盟也借用了美国的用语,称“中国国防开支不透明引起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中国“应认识到提高透明度的重要性”。欧盟这份对华政策文件还首次表示“应提高对中国军事发展的研究分析能力”。关于武器解禁问题,该文件在承诺继续推动解禁的同时,新增了“两岸关系”及所谓“军费开支透明度”问题作为解禁的新条件,这无疑也有明显的美国痕迹。(18)

欧盟近年来对华认知之所以发生较大变化,主要原因是双方实力对比和相对地位的改变和美国因素的作用。

首先,中欧经济力量对比出现较大变化。经贸是中欧关系的基础,是中欧双方最稳固的联系。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种关系是建立在一种相对不对等的基础上。欧盟作为一个经济和科技实力处于绝对优势的经济和贸易集团,一直视中国为潜力巨大的商品销售市场和投资场所,因而欢迎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壮大,

并给予中国普惠制待遇和发展援助。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在改革开放初期,几乎全部出口产品都是产业链低端的低附加值产品,而且出口额相对有限,欧盟甚至在1983-1987年持续保持对华贸易顺差。20世纪90年代后,随着经济实力的积累和经济规模的扩大,中国经济在质和量上均开始快速攀升,但直到2003年以前,欧盟仍主要将中国看作是机遇,并容忍了对华贸易逆差。因为此时的欧盟产品仍保持着对中国产品的高附加值优势。

2003年以后,随着中国入世效应的逐渐显现,中国经济突飞猛进,中欧贸易量及中国对欧顺差均持续大幅增长,2006年欧盟对华逆差达到1282亿欧元(19)。同时,中国对欧出口产品结构也发生变化,除传统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产品外,中国的出口商品正在沿着“价值曲线”快速上升,近年来中国对欧出口增长最快的领域是机电设备和电子产品。而同期,欧盟主要国家经济却陷入较大困难,如2005年德国GDP增长率仅0.8%,法国1.5%,意大利0.2%。在这种背景下,欧盟对中国的批评和指责开始增多,对中国竞争的忧虑普遍增加。

就事实而言,中国仍是人均收入极低的发展中国家,欧盟则是一个富裕繁荣的社会,理应更多地从机遇的角度看待中国的发展。而且,欧盟也从中欧贸易中获得了巨大好处。欧盟对华商品出口在2000-2005年间增长了一倍多,比欧洲对其他地区的出口增速快很多;欧盟对华服务产品出口在1994-2004年的10年间增加了6倍,特别是欧盟的传统优势行业,如金融、建筑、分销和教育服务等;欧盟从中国进口的具有价格优势的产品为其企业降低了生产要素成本和制成品价格。据经合组织估计,2001-2005年,中国商品价格使欧元区通胀率减少了0.2%。对于最具争议的欧盟对华贸易逆差问题,欧盟自己也承认,“孤立地看待欧中贸易逆差具有误导性。在过去10年中,亚洲在欧盟进口所占比重稳定地保持在20%-25%的水平。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一个事实,即

中国对欧盟的出口部分地取代了亚洲其他国家对欧盟的出口”。(20)可见,中欧贸易互惠互利和双赢的本质没有改变,欧盟对中国经济的认知改变,从根本上讲是其还没有适应全球化,没有适应中、印等新兴大国的快速发展和竞争力提升。关于这一点,很多欧洲人也已意识到,“没有什么能阻止中、印以及其他国家的发展”,欧洲人要做的不是害怕,而是“拥抱未来”。(21)

其次,中欧政治实力和外交影响力等软实力对比也有一定改变。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发展模式与欧洲不同,但却展现了旺盛的生命力,经济持续高速增长,政治和社会稳定发展。中国的成功显然不是因为实施了西方式的“自由”和“民主”制度,而是走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顺应全球化趋势的道路。有些外国学者据此提出了所谓“北京共识”(22)的说法。中国强调世界的多样性,尊重各国根据国情选择的发展模式,实行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的外交方针,也无意输出本国的政治和经济制度。中国承诺不附加任何政治条件给予非洲国家援助就是很好的证明。但在欧洲一些人士看来,中国的发展模式由于其巨大的成功效应,已成为部分发展中国家的“样板”,从而与欧盟在全球推广的价值观形成了竞争关系。(23)特别是在非洲,那里大多数国家曾是欧洲的殖民地,传统上被欧洲视为“后花园”,中非关系快速发展自然让欧盟备感压力。欧盟指责中国“不干涉他国内部事务的外交方针”,在很大程度上是其不愿承认中国发展模式和中国外交的成功。此外,近年来欧洲一体化遭遇较大挫折,欧盟在快速扩大后,决策能力下降,内部矛盾增多,国际影响力未升反降,主要成员国经济长期低迷,社会问题突出,政府忙于国内事务,无力推动欧盟共同外交。这些都进一步削弱了欧盟引以为自豪的所谓软实力和外交影响力。显然,对于欧中在国际社会影响力此消彼长这一事实,欧盟一时难以适应。(23)

最后,美国对欧盟的影响在增强。2005年以后,随着布什第二任期的开始

以及德国默克尔政府的上台,欧美关系逐步摆脱伊拉克战争的影响,双方从官方到学者等各个层面的对话和沟通明显增多,政策协调力度也在增强,“在一系列全球问题上,美国人和欧洲人正走到一起”(24)。中国崛起并不是欧美对话和政策协调的唯一议题,但却是一个很重要方面。比如,欧美关于解除对华武器禁令的争议就直接刺激了主要针对中国的“欧美东亚战略对话”机制的形成。

2005年5月,美国与欧盟在布鲁塞尔举行了首次东亚战略对话会议,之后便形成了每年两次的对话机制。此外,德国马歇尔基金会在2006年创办的布鲁塞尔论坛(25)等机制,都是欧美官员和学者讨论全球性议题包括中国议题的重要平台。美国一些学者甚至认为,“遏制俄罗斯可能不再是维持(跨大西洋)伙伴关系的黏合剂,但约束中国的共同愿望应该是(新的黏合剂)”。(26)

当然,对欧盟而言,“接触和保持伙伴关系”是其对华基本态度,(27)这与美国对华两面下注的“遏制加接触”政策是有较大区别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欧美政策协调的结果似乎是欧盟更多地受到美国的影响,欧盟2006年对华政策文件在一定程度上就是这种影响的体现,以致在中国学者中出现了欧盟对华政策“美国化”的说法,欧洲媒体也明确提到了这一现象(28)。

在欧盟对华认知逐渐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其对华政策也出现了较为明显的调整,其中最主要的是在经贸议题和全球性议题方面。

在对华经贸政策方面,欧盟更趋保守,更具防卫性和保护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以所谓的“互惠论”为借口,要求中国进一步开放市场特别是服务和金融市场,更多地进口欧盟国家产品,自我限制对欧出口,以减少欧盟对华

贸易赤字。近来,欧盟在这方面对中国施压的力度明显加强,称欧洲企业“在进入中国市场时仍面临重重障碍”,“欧中贸易关系并非真正互惠的风险将加剧”,“如果这些问题不能解决,欧盟内部拒绝向中国竞争进一步开放大门的政治压力将会增加”;(30)二是以多种手段强化经济上的保护措施。比如,在技术转让方面要求中国停止针对国外企业包括欧盟企业的所谓“强制性技术转让政策”,欧盟应“坚定地利用反倾销手段”以及“WTO争端解决机制”应对“中国的不公平竞争”等;(31)三是寻求与日本、韩国、印度、东盟、拉美等国家和地区签署双边自由贸易协议,作为其应对中国挑战的全球贸易战略的重要一环;四是谋求与美国联手。德国总理默克尔已将“跨大西洋经济伙伴关系”作为德国担任欧盟轮值主席国的中心议题,计划协调美国和欧盟的法律规范,以促进双方的投资和贸易,并最终为欧美投资者创建一个单一的跨大西洋市场,这一市场在知识产权法、金融服务业以及汽车等产品上将拥有共同的规范和标准。(32)欧美单一市场计划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想以此增强欧美应对中、印等新兴大国的力量,确保其全球领先地位。对于德国/欧盟这一针对性极强的企图,即使是欧盟内部也有不同看法,如默克尔的两个最重要顾问,负责经济事务的魏德曼(Jens Weidmann)和负责外交事务的豪伊斯根(Christoph Heusgen)都曾警告这一计划可能被解读为贸易保护主义;(33)五是试图让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接受欧盟所谓的社会、环保以及劳动条件等标准。默克尔经常鼓吹“全球规则框架,即最低的社会、环境与伦理标准,以防止先进但独裁、低工资经济体对西方这些领域的侵蚀”(34)。提高生产标准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贸易保护措施。

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等全球性议题上,欧盟强化了所谓“责任论”的提法,要求中国承担更多责任。能源安全和气候变化问题是欧盟当前最关注的问题之一,欧盟提出了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要在2020年前将温室气体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础上减少20%,这比《京都议定书》中规定的

从1990年至2012年缩减2%至8%的目标要高出许多;欧盟还计划在2020年前使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在全部能耗中的比例升至20%,交通运输使用的生物燃料至少达到燃料使用总量的10%。(35)

欧盟计划有其战略考虑:一是想以新能源技术引领“全球新一轮的工业革命”(36),确保对中国等新兴国家的技术优势;二是希望能以气候和环保标准及义务压制一些国家的经济增长势头。欧盟称,“欧盟不能单独达到能源和气候变化的目标”(37),所以要“确保中国融入全球能源市场和多边治理机制及机构,鼓励中国成为积极、负责任的能源伙伴”(38),要求中国与欧盟一起共同应对气候变化,改善环境等。此外,在可持续发展方面,欧盟要求中欧在非洲问题上加强对话和协调,希望说服中国接受欧盟对非政策中的“良治”(39)条件。

在战略和安全问题上,欧盟似在有意识地加强与亚洲日本、韩国、印度等国的关系,达到平衡欧中关系的目的。

由此也就不难理解中欧关系中的两个主要问题为何难以解决,即欧盟对华武器解禁和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因为二者均已成为欧盟为数不多的能在经济、政治等方面对中国施压的筹码。

中欧关系的未来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方向与力度。从目前看,尽管方向上是负向的,但力度尚还温和,欧盟也表示,仍将继续“坚定不移地与中国发展成熟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40)。有三个原因决定了中欧关系不会过于偏离正常轨道。其一,中欧关系已远远超出双边范畴,多边性全球议题如气候变化、环境保护、能源安全、防扩散、可持续发展以及反对恐怖主义等在中欧关系中日渐突出,双方在这些问题上有越来越多的共同利益,形成了日

益相互依赖的关系,欧盟与中国都必须借助对方的力量,才能维持对其经济发展有利的稳定国际环境。这就决定了从长期来讲,中欧必须密切合作。

其二,在经济方面,只要贸易磨擦控制在一定范围和程度内,随着双边贸易和投资的增长,中欧关系中的经贸基础将更为稳固。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这样说,欧盟的未来在中国,中国也同样如此。按照新功能主义者哈斯(Ernst Haas)的说法,国家间的合作从经济领域起步后,可逐步扩展到其他领域。(41)中欧之间密切的经济联系和交流也会逐步巩固和提升中欧的合作层级和领域。

其三,中欧关系已日益机制化,对话与合作网络也日益扩展。在政治对话方面,中欧从1998年开始形成了年度首脑会晤机制,还有每年一到两次的部长级会晤、中国外长与欧盟驻华使团团长会议、政治司与地区发展司的会晤、每年一至两次的副外长级战略对话等(在上述中欧对话中,欧盟均由“三驾马车”代表,即欧盟委员会、轮值主席国、欧盟理事会相应级别的官员出席,有时也有下任轮值主席国的代表出席)。在专家对话层面,中欧之间有经常性的对话和交流机制。此外,中欧还签署或建立了至少20个部门协定或对话机制,包括科技合作协定、旅游协定、信息社会对话(工作小组)、贸易政策对话、关于就业与社会政策的对话等。(42)中欧之间除形成了中国与欧盟层面的各层级和部门定期、不定期磋商机制和合作外,中国与欧盟各成员国的交流与合作机制也日益完善。总之,中国与欧盟所构建的这样一个绵密的交流与合作网络,已成为中欧关系中的另一稳固基础,将是中欧关系未来良性发展的重要保障。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中欧关系当前问题和分歧的严重性。就欧盟而言,应更为客观地评估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发展水平、在人权和民主建设方面的进展,以及对全球发展的贡献,如果欧盟不考虑中国仍处于“发展中”这一事实,一味指责

中国的能源、资源或劳工政策,或要求中国承担不符合实际的“责任”,都将不利于中欧关系的稳定发展。对中国而言,应更为有效地开展对欧公共外交,帮助欧盟国家和民众更好地理解中国,减少误解;也应逐渐调整粗放式的贸易结构和经济增长方式。当前,中欧关系已进入一个成熟之前的过渡期,欧盟必须调整好心态,适应中国的快速发展,中国也应理解欧盟的关切。从中长期看,中欧关系竞争性虽有所增强,但仍将以合作为主,双边关系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注释:

①参见Gudrun Wacker, " More Coherence in Relations with China, " in Volker Perthes, Stefan Mair( eds. ) , Europea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licy, Stiftung Wissenschaft und Politik, Berlin, October 2006; 冯仲平:“如何推动中欧关系深入发展”,《外交评论》,2006年第10期,第16页。

②" 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 " 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ission, COM( 1995) 279/final, A. 1, C. 1. , http: //ec. europa.

eu/comm/external_relations/china/com95_279en. pdf.

③"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 " 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ission, COM( 1998) 181, C. 2. 10, http: //ec. europa.

eu/comm/external_relations/china/com_98/index. htm.

④Report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 " COM ( 2000) 552/final, http: //ec. europa. eu/comm/external_relations/china/com_00_552/com2000_0552en01. pdf, pp. 8-9.

⑤" A Maturing Partnership-Shared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 " Commission Policy Paper for Trans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COM( 2003) 533/final, http:// ec. europa.

eu/comm/external_relations/china/com_03_533/com_533_en. pdf, pp. 8, 15.

⑥Commission Working Document, Accompanying COM( 2006) 631/final, " Closer Partners,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 " A policy paper on 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 Competition and Partnership. " COM( 2006) 631/final, http: //trade. ec. europa.

eu/doclib/docs/2006/october/tradoc_130791. pdf, pp. 8-10.

⑦The EU' s China Policy, http: //www. europa. eu.

int/comm/external_relations/china/intro/index. htm.

⑧" 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 " 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ission, COM( 1995) 279/final, B. 2.

⑨" A Maturing Partnership-Shared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 " Commission Policy Paper for Trans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COM( 2003) 533/final, pp. 8, 12.

⑩General Affairs and External Relations, EXTERNAL RELATIONS. Brussels, 11-12 December 2006, http: //www. consilium. europa.

eu/ueDocs/cms_Data/docs/pressData/en/gena/92123. pdf, p.9.

(11)" A Long Term Policy for China-Europe Relations, " Communication of the Commission, COM( 1995) 279/final, B. 1.

(12)" Building a Comprehensive Partnership with China, " http: // ec. europa. eu/comm/external_relations/china/com_98/com98_0. htm.

(13)" A Maturing Partnership-Shared Interests and Challenges in EU-China Relations, " COM( 2003) 533/final, pp. 1, 6, 8.

(14)Hugh Williamson, " G8 Calls for Increased Scrutiny of Aid, " Financial Times, March 28, 2007.

(15)Daniel Dombey, " Europe Urges China to Change African Energy Policy, " Financial Times, October 24, 2006.

(16)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 EU-China: Closer Partners, Crowing Responsibilities, " COM( 2006) 632/final, http: //ec. europa. eu/comm/external_relations/china/docs/06-10-24_final_com. pdf, p. 3.

(17)Gudrun Wacker, " More Coherence in Relations with China, " in European Foreign and Security Potty, p. 58.

(18)" EU-China: Closer Partners,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 " COM( 2006) 632/final, pp. 10-11.

(19)Ralph Atkins, " China Exports more to the EU than the US for the First Time, " Financial Times, March 23, 2007.

(20)A policy paper on 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 Competition and Partnership, " COM( 2006) 631/final, pp. 5-6.

(21)Martin Wolf, " Why Liberalism Is the Right Future for A Declining Europe, " Financial Times, March 14, 2007.

(22)Joshua Cooper Ramo, " The Beijing Consensus, " The Foreign Policy Centre, 2004, http: //fpc. org. uk/fsblob/244. pdf.

(23)Uwe Wissenbach, " Africa' s Attractions, " World Today, April 2007, p. 8.

(24)Philip Stephens, “All that Needs to Be Said about Europe' s Nest Half-century, " Financial Times, March9, 2007.

(25)Philip H. Gordon, " Engaging China Will Ease Trans-Atlantic Tensions, " The New York Times, February 12, 2007.

(26)布鲁塞尔论坛是欧美高级别年度沟通与交流会议,旨在改变“现在还没有一个专门针对大西洋两岸关系论坛”的现状,克服布什第一任期内欧美沟通不畅问题,强化大西洋两岸未来在一系列核心议题上的协调与合作,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全球现实和新威胁”。论坛由美国的德国马歇尔基金会主办,其合作伙伴有德国的贝塔斯曼基金会、戴姆莱/克莱斯勒公司基金会、比利时联邦政府、布鲁塞尔地区政府等。布鲁塞尔论坛首次会议于2006年4月28-30日举行,参

会者包括政府首脑、机构高官、议员、智库专家以及大公司老板等,关于中国的议题“中国:从武器禁运到人民币”是闭门会议,只有部分人员参加。

(27)Philip H. Gordon, " Engaging China Will Ease Trans-Atlantic Tensions, " The New/York Times, February 12, 2007.

(28)" EU-China: Closer Partners, Crowing Responsibilities, " COM( 2006) 632/final, p. 2.

(29)Bertrand Benoit, " Merkel Eyes Free Trade Zone to Help the West Rival China, "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16/17, 2006.

(30)A policy paper on 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 Competition and Partnership, "COM( 2006) 631/final, p. 15.

(31)A policy paper on EU-China trade and investment" Competition and Partnership, " COM( 2006) 631/final, pp. 9-10.

(32)Bertrand Benoit, " Merkel Pushes at Barriers between US and EU, " Financial Times, March 17-18, 2007.

(33)Bertrand Benoit, " Merkel Eyes Free Trade Zone to Help the West Rival China, "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16-17 2006.

(34)Bertrand Benoit, " Merkel Eyes Free Trade Zone to Help the West Rival China,

"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16-17 2006.

(35)Presidency Conclusions-Brussels, 8/9 March 2007, 7224/ 07, pp. 12. 18.

(36)" An Energy Policy for Europe, " Communication from the Commission to the European Council and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COM( 2007) 1/final, http: //ec. europa. eu/energy/energy_policy/doc/01_energy_policy_for_europe_an. pdf, p.21.

(37)" An Energy Policy for Europe, " COM( 2007) 1/final, p. 18.

(38)" EU-China: Closer Partners, Growing Responsibilities, " COM( 2006) 632/final, pp. 5-6.

(39)Daniel Dombey. " When to Face Pressure over Policy on Africa during EU Visit, " Financial Times, September 10-11, 2006.

(40)External Relations, Brussels, 11-12 December 2006, http: //www. consilium. europa. eu/ueDocs/cms_Data/docs/pressData/en/gena/92123. pdf, p. 6.

(41)Ernst B. Haas, The Uniting of Europe: Political, Social and Economic Forces, 1950-1957,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8; Ernst B.HaaS, " International Integration: The European and the Universal Process, "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 Vol. 15, No. 4, 1961, pp. 366-392.

(42)" What Are Sectoral Dialogues and What Drives them? " http: //ec. europa. eu/comm/external_relations/china/intro/sect. htm.

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docx

欧盟对华经济贸易政策 一、利益诉求 与任何国家的对外经贸政策一样,欧盟对华经贸政策的变迁也反映了欧盟对发展中欧经贸关系的利益诉求以及这种利益诉求的动态变化,此外,欧盟19XX年后的对华经贸政策中的一个重大变化是欧盟试图促进中国与欧盟的制度趋同,这在发展政策中体现得极为明显;另一个显著特点是欧盟对华总体政策越来越积极,而指导经贸实践的具体政策措施则越来越苛刻。 (1)出于欧盟经济利益需求 从既得的经贸利益来看,欧盟对华经贸政策与经贸关系实绩形成了相互促动的良性循环。1985年中欧贸易协定之后,欧盟与中国的贸易突飞猛进,1984年-20XX年间,中欧贸易额增长了近12倍。据中国海关统计,20XX年,中欧贸易额达766亿美元,比20XX年增长11%,其中欧盟进口409亿美元,同比增长7.1%,欧盟对华出口357亿美元,同比增长15.8%.按照中方统计,20XX年,中欧占我外贸总值15%,欧盟是居日本、美国之后的我国第三大贸易伙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自1985年以来也取得了极大的进展。特别进入20世纪90年代,欧盟已成为中国吸引外资的主要对象,欧盟企业对华投资稳步增长。20XX年,欧盟来华直接投资项目数为1217个,实际投入40亿美元。到20XX年底,欧盟来华投资项目数达12583个,实际投入303亿美元。欧盟对华投资的增长快于我国全部直接投资的平均水平。1986年-20XX年期间,欧盟对华直接投资项目、合同金额和实际投资

金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9.0%、25.9%和25.9%,均高于我国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年均增长水平;欧盟对华投资的资金密集程度明显高于其他国家/地区的对华投资,20XX年欧盟投资合同的项目平均规模超过800万美元,远远高于全部外商直接投资280万美元的平均水平。在技术出口方面,欧盟国家是中国引进先进技术与设备的最大供应者。20XX年-20XX年,欧盟成员国向中国出口技术分别为2317项与1050项,合同总金额为130亿美元。截至20XX年底,中国从欧盟成员国引进技术共13495项,合同总金额约672亿美元,占我国引进技术总额的一半左右。良好的中欧经贸关系实绩为欧盟对外经贸关系的促进与平衡提供了坚实基础,完全符合欧盟的经济利益需求,这促使欧盟在总体政策上重视中国,加强中欧经贸关系。 从潜在的经贸利益看,欧盟将继续在政策上支持中欧经贸关系的发展。20XX年,中国GDP位列世界第6位,而欧盟20XX年文件认为,“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中国的经济实力总体上已经与日本持平,仅次于美国。而且,中国已成为电信、运输、能源和环保等行业的全球生力军和重要市场;据估计,到20XX年,中国还将拥有3亿互联网用户,而同期美国的用户数量为2亿。20XX年中国对外贸易已经突破5000亿美元,为世界上第七大贸易国;中国所吸引的外国直接投资迅速上升,仅低于美国而跃居世界第二,已连续9年成为吸引外资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而欧洲由于正在建构一个全新的市场结构与政策结构使企业与消费者预期谨慎,从而对欧盟经济增长产生了暂时的不利影响,经济活动难具活力。欧盟1961年-1970年国内生产总值平均

欧盟农产品进出口政策解读

欧盟农产品进出口政策解读 文章来源:中国县域经济报 编者按: 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出口持续增长,2005年农产品出口达到272亿美元,居世界第五位。但是国际农产品市场瞬息万变,多边农业贸易规则和各国农产品贸易政策不断调整,进口检验检疫要求和技术性贸易壁垒持续增加。 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近1.8万家,其中年出口金额1000万美元以上的不足500家,而年出口低于100万美元的中小企业超过1万家,占全部出口企业总数的70%以上。这些企业特别是县域中小企业进入农产品出口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抗风险能力弱、信息渠道不畅,特别需要政府部门提供农产品出口政策、市场方面的信息。 为帮助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及时迅速准确掌握国际农产品市场信息,帮助企业开拓农产品出口市场,从本期起我们陆续刊登国外农产品进出口政策和信息。 农业生产情况 欧盟土地资源丰富,食品的生产可以自给自足。2005年,欧盟农业和渔业的产值只占其GDP的2.5%,但欧盟仍然是一个主要的食品出口地区,也是世界最大的食品进口地区。 25国食品及农产品进口占所有商品进口的比例为6.4%,食品及农产品出口占所有商品出口的比例为6.5%,进出口大致相当。但欧盟25国进口额总体上大于出口额,2003年的贸易逆差为21.59亿欧元。 欧盟农业生产具有多样性的特点,生产的主要农产品包括家畜、谷物和奶制品,这三类产品的产值占到欧盟农业产出的近一半。另外,其他重要的农产品有葡萄酒(是世界上最大的葡萄酒生产地区)、新鲜蔬菜和水果、蛋和禽等。大田作物的种植在欧盟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包含的范围很广阔,主要指一些重要的一年生作物,包括小麦、大麦、玉米、黑麦、菜籽、向日葵、豌豆等。大田作物的种植占了欧盟耕种面积的40%。1992年以来,大田作物被列入欧盟基于面积的支持体系,也适用于对退耕土地的“休耕”措施,对大田作物的支持是欧盟预算中最多的一项,因此,也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欧盟谷物产品的内部价格高于世界价格,导致了欧盟对谷物产品提供大量的出口补贴。 近年来,欧盟有机农业发展非常迅速。上世纪80年代初,由于消费者对健康和营养的日益关注及其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欧盟的有机食品市场开始发展起来。当前,欧盟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有机食品消费市场。 农村发展政策 农村发展问题是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一个大的部分。欧盟预算增加的部分也主要用于农村的发展。欧盟扩大后,超过一半的人口居住在农村地区,而农村地区覆盖了欧盟90%的区域,这使得农村发展成为欧盟基础性的重要政策。当前欧盟的农业政策已经从支持农业生产转向对生产者的直接支付,面向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致力于食品安全、食品品质、产品多样性、动物福利、良好的环境、保持自然和乡村景观。 欧盟的农业国内支持政策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是通过共同市场组织、产品共同价格制度、欧洲农业指导和保证基金EAGGF得以实施的。具体来说,就是对内统一农产品市场和价格、建立共同农业基金、对农产品出口予以补贴;对外则设置随市场供求变化而调整的差价税、配额等贸易壁垒,使欧盟农业免遭外部廉价农产品的竞争。这些机制一方面为欧盟共同农业政策的实施提供了

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

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及政策调整 张健 2012-10-22 16:36:40 来源:《现代国际关系》(京)2007年7期作者简介:张健,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博士,主要从事欧洲一体化、欧中关系等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当前中欧关系的核心问题在于欧盟对华认知发生了较为明显的变化,包括:经济上不愿再将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而是将中国视为可能对其造成潜在威胁的竞争者;政治上对中国未能向欧洲价值观靠拢感到失望和焦虑;在安全问题上欧盟出现“美国化”趋势,即在“防范”中国崛起问题上,与美国的共同语言开始增多。欧盟对华认知发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中欧双方实力对比和相对地位有变、美国对欧盟影响力增强。欧盟对华认知变化已导致欧盟对华政策出现一定调整,对华经贸政策更趋保守、更具防卫性和保护性,在能源安全、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等全球性议题上强调所谓“中国责任论”等。未来中欧关系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欧盟对华政策调整的方向和力度。 关键词:中欧关系对华认知政策调整 近年来,中欧关系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问题,一是频繁的经贸磨擦影响到双方互动氛围,再一是欧盟对华军售解禁及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久拖不决。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认为,双方彼此产生了某种失望情绪,中欧关系“蜜月期”已经结束,挑战和困难开始增多。①当然,中欧意识形态不同,社会制度不同,历史文化传统也有较大差异,出现问题和分歧在所难免。但本文认为,中欧之间的军售解禁和市场经济地位等问题有长期化、复杂化趋势,是影响当前及未来中欧双边关系发展的核心问题,需要引起特别重视。

一 当前中欧关系中的问题与欧盟对华认知的变化和政策调整有很大关系,这些变化和调整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在经贸领域,欧盟不愿再将中国看作是发展中国家,或至少不是典型的发展中国家,而倾向于认为中国是一个强大的、已对欧盟构成较大威胁的工业化国家和竞争对手。 通过比较欧盟不同时期的对华政策文件,我们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欧盟在经贸问题上对华认知的变化过程。在1995年欧盟首份对华政策文件“中欧关系长期政策”出台时,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开始逐年增长,但这份文件并没有把贸易逆差视为“一个问题”,而是强调了中国经济奇迹以及中国作为欧盟产品销售市场的巨大潜力。② 1998年,欧盟出台“与中国建立全面伙伴关系”政策文件,此时的欧盟对华贸易逆差已从1996年的153亿埃居(欧元诞生前欧洲统一货币的称谓)增加到1997年的200亿埃居,且据这份文件统计,“中国一直是欧盟普惠制的受益者,仅在1997年就占了所有欧盟普惠制受益者进口总额的30%还多”。该文件虽然抱怨“中国本身的市场壁垒具有阻滞性影响”,但对华贸易基调仍是积极的,表示要积极“支持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欧盟委员会还对针对中国的反倾销法提出了修改意见,取消了对中国的“非市场经济”分类。欧盟承认,“尽管生活水平已有很大的提高,中国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③ 2000年和2001年,欧盟连续两年发表了对“1998文件”执行情况的评估报告,对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欧中贸易关系作出了积极评价,认为这将“大大改善欧洲公司向中国出口、同中国进行商务往来和在中国投资的环境”。同时,评

中国和欧盟GMP对比

中国和欧盟GMP对比 1、欧盟 GMP与我国现行GMP在非无菌药品方面的不同要求 在欧美国家,洁净级别是对无菌药品而言,因此欧盟 GMP对非无菌药品类的管理相对宽松,无环境检测的强制规定,只是提到生产区的设计应有适当的气流,并可能达到10万级水平,需定期做环境检测。我国现行 GMP对非无菌药品规定了10万级和30万级两个级别,而新版 GMP对非无菌药品30万级级别的要求可能将取消,全部按10万级标准设计,并作静态考核验收。 2、欧盟 GMP与我国现行 GMP在无菌药品方面的不同要求 2.1欧盟 GMP对洁净区的划分 欧盟标准分为 A级、B级、C级、D级。 A级为高风险操作区,如:灌装区,放置胶塞桶、敞口安瓿瓶、敞口西林瓶的区域及无菌装配/连接操作的区域。通常用层流操作台/罩来维护该区的环境状态。层流系统在其工作区域必须均匀送风,风速为0.36~0.54m/s (指导值) 。 A级相当于百级层流,中国GMP无此级别规定。 B级指无菌配制 (不经最终过滤) 和无菌灌装A级区所处的背景区域。 B级相当于百级乱流,静态下相当于我国现在的百级区,动态下相当于我国现在的万级区。 C级和 D级指生产无菌产品过程中重要程度较次的清洁操作区,相当于我国的万级和十万级。 2.2静态与动态验收标准

静态是指安装已经完成并已运行,但没有操作人员在场的状态。动态是指生产设施按预定工艺模式运行并有规定数量的操作人员现场操做的状态。我国 GMP对空调系统采用静态标准进行验收,欧盟GMP是按动态标准进行验收,并且在生产操作全部结束,操作人员撤离生产现场并经 15-20min自净后,洁净区应能达到静态标准,检测时,灌装产品本身产生的粒子或微小液珠会使灌装点测试结果并不始终符合标准,这种是允许的。 2.3 欧盟标准要求应设送风故障报警系统,而我国标准中未作具体要求。 2.4欧盟标准要求压差十分重要的毗邻级别区之间应安装压差表。而我国GMP对压差计的安装要求是:空气洁净度等级不同的相邻房间之间或规定保持相对负压的相邻房间之间的静压差是否符合规定,是否有指示压差的装置。 2.5 欧盟标准规定相邻不同洁净区的压差为10-15帕,我国标准规定为5帕。 2.6 欧盟标准规定注射用水在70度以上循环,我国标准规定为65度以上循环。 2.7 按欧盟 GMP标准设计时,纯化水、注射用水、无菌压缩空气和纯蒸汽等管道均应采用316L优质超低碳不锈钢。 2.8 欧盟标准规定除传送带本身能连续灭菌(如隧道式灭菌器 ) 以外,传送带不得穿越A级 ( 或 B级 ) 区与低级别区的隔离墙。 2.9 欧盟标准规定更衣问后段静态的级别应与其相应洁净区的级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抗战期间美国对华政策及其演变 梁长平 摘 要 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基于其和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的需要,历经了牺牲中国的绥靖政策、与中国结盟的现实主义政策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政策三个阶段,暴露出美国企图称霸世界,控制中国的反动本质。 关键词 中国抗日战争 美国对华政策 中美关系 作者简介 梁长平,男,1962年8月生,郑州大学团委书记、讲师。(郑州 450052) 抗日战争时期的美国对华政策,是中美关系史上至为重要的一页。八年中,其对华政策不断演变,随着日美矛盾的发展和战争形势的变化而不断调整,先后经历了“不干涉”、“不承认”的绥靖政策阶段、现实主义政策阶段和与中国人民为敌的反动政策阶段。其核心思想就是与日本争夺远东霸权,牺牲中国、利用中国和控制中国。而中国作为弱国,基本上没有外交发言权,在整个抗日战争时期的中美关系中,始终处于被动地位。本文拟就这一时期美国对华政策的三个阶段及其演变规律作以初步探讨。 1 抗战爆发以前,中国实际上仍然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西方列强在中国都有大量的经济利益和特权。但是,在奴役中国的过程中,帝国主义之间存在着你死我活的斗争,它们都企图独霸中国。特别是美国,自从进入20世纪以后,对中国的贸易额迅速地增长,渐有排斥其它列强之势。所以,对日本侵略中国,美国采取了“不干涉”和“不承认主义”的政策。 1937年8月27日,在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不久,美国驻日大使格鲁致电国务卿赫尔说:美国对战争的“基本目标应该是:(1)避免卷入,(2)极力保护美国人的生命财产和权利,(3)在保持完全中立的同时,维持我们同交战国双方的传统友谊”。格鲁强调指出:“关于上述最后一点,我们需要特别努力,以巩固我们同日本的关系……任何道义的干涉,可能被解释为对交战国一方的偏袒,将不会有良好的效果。” 在此背景下,美国政府基于国际上对日本将进攻苏联的宣传和国内种种利害得失的考虑,于1937年9月14日宣布了“中立法”,规定:“合众国政府拥有的商船今后不得向中国和日本运输……武器、弹药和战争工具。”这就是所谓的不干涉政策。就连日本也承认:“如果美国对中日冲突运用中立法……这对我国无所谓,因为我国对国外供应军火并不感兴趣。可是对于中国,这将是致命的打击,因为中国所有这类的物资都要从外国输入” 。事实也正是这样,在美国执行“中立法”的三年中,日本在侵华战争中所消耗掉的四千万吨石油,有70%来自“中立”的美国,它用以制造枪炮所进口的废钢铁,90%以上是“中立”的美国所供应。 罗斯福也不得不承认:“对中日战争运用中立法,吃亏的是中国,占便宜的是日本。” 美国对中日战争采取“不干涉”的政策,有其险恶的用心。一方面,它可以利用战争同交战双方做生意,趁机掠夺中国的资源,摆脱国内经济危机。并希望中日双方互相消耗,等到两败俱伤时,再由美国出面收拾残局,迫使中日双方让步,以最小限度的牺牲,达到独占中国的目的。另一方面,幻想借日本之手,扼杀中国人民日益觉醒的民族意识和革命浪潮,希望用牺牲中国的方法换取日本对苏联的进攻。在美国看来,如果中国有足够的力量驱逐日本人,它也能依靠自身力量驱逐其他外国人。同时,它对日本的所谓“反对为中国撑腰的大国”寄以极大的厚望。它希望“保全日本作为苏联的对立物存 Vo l.30 N o.3JO U RN A L OF ZHEN GZHO U U N IV ERSIT Y M ay.1997 收稿日期:1996-11-15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精)

* 本文为中欧高等教育合作项目欧盟外贸法 (欧共体共同商 业政策及其对中欧经贸关系的影响、国家留学基金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结题成果之一。 早在 1993年结束的与奥地利、瑞典、芬兰和挪威的入盟谈判 中 , 农业就被证明是一个尤其困难的方面 , 这是因为这些国家给予农业相当普遍的支持。在最近的欧盟东扩中 , 新入盟的中东欧国家的农业落后 , 其情况虽与上述国家不同 , 但问题更多 , 主要问题是其庞大的农业人口 , 10个新成员国将会使农业人口增加 2倍多 , 农业面积将扩大 40%多。此时重要的是怎样将农业补贴调低到相对较低的支持水平 , 从而不至于使负担更为加重。参见肖海峰 : 欧盟东扩对欧盟农业的影响 , 载世界农业 , 200112期。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对环境保护问题的关注 * 陈彬 摘要 :本文分析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各个阶段改革对环境保护的不同规定 , 以及WT O 新一 轮农业谈判中欧盟有关环境保护的提案 , 并进一步对欧盟共同农业政策对环境因素的关注进行思考 , 最后总结欧盟在此领域的改革和实践对我国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 :欧盟共同农业政策 ; 农业协定 ; 环境保护作者简介 :武汉大学法学院博士研究生武汉 430072中图分类号 :F350. 0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4871(2008 02-0041-06 引言

农业政策一直是国际贸易规则难以进入的禁区。虽然乌拉圭回合达成了趋向自由贸易的农业协定 , 对各国国内支持也形成了一定的约束 , 但国内支持政策的庞杂、利益集团的立场分歧等诸多因素使其在多边贸易谈判中依然命运堪忧。 在主要发达国家 (国家集团和农业出口大国 (国家集团中 , 欧盟农产品进出口总额位居世界前列 , 在全球农产品贸易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 而欧盟关于农产品对外贸易的规则主要是在其共同农业政策 (Comm on Ag ricultural Po licy, CAP 框架内决定的 , 受该政策的支配。 毫无疑问 , 欧盟农业取得今天的发展 , 其共同农业政策功不可没。欧盟共同农业政策是欧洲一体化得以起步并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它以政府干预的有力手段 , 长期维持着成员国之间的利益均衡。 , 在的弊端以及在实践当中所带来的问题。首先 , 共同农业政策在其存续期间遭受的最大的批评在于该政策的实施导致欧共体为此背上了沉重的财政负担。欧盟东扩也给共同农业政策带来了极大的 压力。 欧共体与 WTO 进行的促进农产品自由贸 易的谈判也对共同农业政策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且 , 在欧共体内部的一些领域也存在着现实的危险性 , 有可能加剧粮食和农业失衡 , 如消费者对食物质量和安全产生了不信任感等。最后 , 保护关税限 41 德国研究 2008年第 2期第 23卷总第 86期 D eutschland-Studien 制了美国农产品的大量进口 , 从而加深了欧共体与美国之间的贸易摩擦。这些问题实际上导致共同农业政策今后的重大改革。

欧盟对华奥康皮鞋反倾销案分析

欧盟对华奥康皮鞋反倾销案分析 摘要:2015年11月15日欧洲法院下达判决书,最终裁定欧盟普通法院在审理奥康抗辩欧盟反倾销的案例上,判决中国奥康鞋业胜诉。这标志着中国奥康皮鞋公司不仅在行政上,而且在法律上取得了抗辩欧盟皮鞋反倾销的双重胜利。奥康抗辩欧盟反倾销在欧洲法院获得胜诉有望彻底解决这场官司相关的法律问题,为中国鞋企未来面对反倾销等国际贸易争端问题找到相关法律依据,对中国鞋企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关键词:欧盟奥康反倾销 反倾销是一种被各国普遍认可的限制进口和保护本国产业的贸易措施。随着出口贸易额的快速增长,中国已经是全世界遭受反倾销最多的国家。我国家电、鞋业、光伏等多个行业在扩展海外市场的过程中,遭遇了反倾销、反补贴调查等不公正的对待。 2012年11月15日,欧盟高等法院裁定中国奥康鞋业公司抗辩欧盟反倾销的案件胜诉,致使浙江奥康公司历经六年时间最终赢得了胜利,给中国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树立了榜样。本文详细阐述了奥康鞋业公司胜诉欧盟反倾销案例的始末,分析了奥康公司胜诉的主要原因,提出了出口企业应对反倾销的建议。一、奥康鞋业公司胜诉案始末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皮鞋开始大量出口到欧盟各国,由于质优价廉,每年的销售额都较大幅度增加。1995年至2005年,欧盟对中国出口皮鞋实施长达十年的配额限制。2006年10月,欧盟决定对中国皮鞋征收为期两年的16.5%的反倾销税。面对欧盟反倾销的制裁,在国家商务部、中国皮革协会的指导和支持下,奥康公司于当年10月23日正式聘请北京中伦律师事务所,从司法程序上对这一明显不公平的贸易决策向欧盟初级法院提起诉讼。随后,温州泰马、广东金履、新生港元、万邦4家鞋企也跟随奥康联合上诉,理由是欧委会对中国企业出口欧盟鞋类产品的成本分析不准确,成为中国入世5年过渡期结束后的“第一辩”。然而,欧盟的反倾销制裁并没有因为中国鞋企的奋起应诉而结束。原本征收两年的反倾销税到2008年10月就应终止,尽管大多数成员国反对,但是欧盟委员会仍然决定对中国皮鞋反倾销案展开“日落复审”。2009年12月,在没有充分理由的情况下,欧盟复审决定对中国皮鞋的反倾销制裁再延长15个月,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政策分析

Analyses of American President Trump’s Policy towards China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华政策分析 1. Introduction On January 20, 2017, Donald Trump sworn in as the first African-American President of the United States. People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witnessed this unforgettable moment in American history. Trump took office with high expectation from the people and ushered in “a new era of Trump administration”. So now people from everywhere follow closely how he will honor the campaign commitment of “new” and “change” after the election and restore America’s leadership and how he will handle foreign policy. And up till now, we can tell, from the founding of the Trump administration, Sino-US relations have been emerging a series of positive development trends and Washington will continue to stress the China relationship as “the most important bilateral bond in the 21st century” and work toward a “more active and constructive” in-depth partnership in all directions. But we also realize that the foreign strategies of the U. S. are affected and restricted by complex factors, bilateral structural contradictions has not been fully resolved because of Trump’s coming to the power.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realism theory and will focus on the hot topic of chang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rump’s China policy together with the new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facing before us. 2. President Trump’s Policy towards China 2.1 Trump sees the two countries’ relationship as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In his point of view, “China is neither our enemy nor our friend, they are the competitors”. Therefore, he advocated that, in one hand, enhancing US’s own competitiveness as well as Sino-US should expand the areas of cooperation. In The Next American Century, Trump comprehensively expressed his views on Sino-US relations for the first time, and he stressed the consistency these two nations had in security interests and Sino-US should keep the partnership and should cooperate with each other. On the other hand, he said, “I will put the diplomatic center to the Asia Pacific region, including China. Apart from the reason of the economic growth in this region, many hot spot issues and potential issues are still needed for us to face in the diplomatic policy.”2.2 George Bush took office in 2001 with a deep-seated prejudice against China. His public definition of China is quoted as “strategic competitor”. While by contrast, it is another story with the Trump team, which makes a good start for relations with Beijing. Both the new president and 7-1

欧盟对华贸易政策陷入两难

欧盟对华贸易政策陷入两难 当卡洛?德古赫特(Karel De Gucht)2010年出任欧盟(EU)贸易专员时,他向批准此项任命的欧洲议会(European parliament)承诺将对中国采取更强硬的立场。他也是说到做到。 在德古赫特任下,欧盟曾将矛头直指中国政府囤积原材料,威胁不让中方获得政府合同,并指控中国向制造商提供非法补贴,加大马力推动出口机器的运转。 接下来似乎是迄今为止最引人关注的行动:苦苦挣扎的欧盟太阳能电池板厂商在7月提起申诉,引发欧盟对中国厂商涉嫌倾销进行调查。

但上周,随着欧洲最有权势的政治人物、德国总理安格拉?默克尔(Angela Merkel)在京会见中国领导人,反倾销案和欧盟的强硬对华立场却明显松动。 与中国总理温家宝会晤后,默克尔似乎不支持欧洲公司对征收惩罚性关税的要求。她告诉记者,争端应当通过对话而非反倾销案解决。 “保护主义不是出路,”她说。 德国总理介入此事的一个多星期后,正是德古赫特决定是否展开正式调查、将案件推进下去的时候。默克尔的举动让人大跌眼镜,因为率先提出申诉的SolarWorld是一家德国公司,而默克尔本人的顾问也在北京之行前表示,德国要等到德古赫特做出决定之后才能采取行动。 专注于贸易事务的布鲁塞尔智库——欧洲国际政治经济研究中心(ECIPE)的主任李-牧山浩石(Hosuk Lee-Makiyama)表示:“有些讽刺的是,德国可能在由其本国行业提起申诉的太阳能电池板案上唱反调。德国政府从一开始就打算息事宁人。” 德古赫特和欧盟尝试挑战其眼中中国在欧洲从事的不公平贸易行为,在困扰他们的问题中,太阳能电池板案是迄今最为引人注目的一个。不为人知的是,欧盟贸易官员常常会

中国与欧盟关系的现状

中国与欧盟经贸关系的现状评估——经济外交视角的考察 近年来,无论是中国与欧盟双边关系,还是中国与欧盟各新老成员国之间的双边关系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进展。从经济外交视角来看,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取得了丰硕成果,总体上可以概括为“战略提升、贸易突破、瓶颈制约、难题待解”。 一、战略提升:中国与欧盟及其主要国家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 新时期中国外交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与其他国家建立以共同利益为基础、以平等协商、求同存异和不针对第三方为特点的新型伙伴关系,为构筑面向21世纪的多极化世界格局发挥了积极作用。中国与欧盟伙伴关系战略的提升源于2003年相继发表的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两份文件:一份是2003年9月欧盟发表的《走向成熟的伙伴关系--欧中关系之共同利益和挑战》的战略文件,阐述了欧盟对华政策和行动的指导方针及发展框架;另一份是2003年10月中国政府发表的第一个对欧关系文件——《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旨在昭示中国对欧盟的政策目标,规划今后5年的合作领域和相关措施,加强同欧盟的全面合作,推动中欧关系长期稳定发展。 进入2004年,中国与欧盟双边的关系进一步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定位得到了确立,中国与欧盟建立了全面战略伙伴关系。2004年5月随着欧盟历史上的第五次扩大,欧洲政治与经济的地缘版图发生重大变化,更加凸现了建立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重要性。2005年欧中庆祝建交30年,进一步展现了二者在世界政治经济多极化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与此同时,在国家层面上,中国与欧盟最重要的国家也逐一建立了相应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国与欧盟各个新老成员国的经贸关系在新的框架下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当然,由于欧盟的不断扩大,新老成员国的发展水平差别较大,也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欧盟的对外经济决策的实施,从而也对中欧双边经贸关系带来了一些新的变数。 二、贸易突破:欧盟成为中国首位贸易伙伴带动了双边经贸关系的发展 《中国对欧盟政策文件》中特别指出“中国致力于发展中欧富有活力和长期稳定的经贸合作关系,并期待欧盟成为中国最大贸易与投资伙伴”,以欧盟东扩为契机,这一良好愿望得以提前实现。在2004年中欧双边贸易领域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根据中国海关统计,2004年中欧双方进出口贸易达1772.8亿美元,增幅为33.6%,欧盟超过美国日本和日本成为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同时中国也

美国1949前对华政策概要汇总

1913年到1921年,在伍德罗·威尔逊就任美国总统的八年间,是世界和中国都发生重大变化的时期。美国的对华政策也因此受到一定的影响,出现了一些变化无常的现象。从美国为欧美列强中第一个承认中华民国的政府,变为支持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政府;从威尔逊以“借款的条件近乎损害中国本身的行政”为由退出老国际银行团之后,又主动发起组织垄断范围大大超过老国际银行团的对华贷款新国际银行团;以及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邀请中国采取与之相同的对德绝交行动后,又反对中国对德宣战,对巴黎和会上从支持中国直接收回山东权益而变为同意日本继承德国战前在山东的权益;在高唱同情中国的民主运动的腔调下,又处处压制中国的民主运动等具体问题着手,对它们进行了逐个探析。在对这些历史问题进行叙述分析中说明了美国对华政策不是简单的双边关系的一种反映,而是与在华拥有特殊利益的欧洲列强和日本发生直接利害冲突的多边国际关系的反映,从而比较全面地反映了美国在这一重要时期的对华政治、经济政策。 1949年以前的美国对华政策具有三个比较突出的特点:一是以经济扩张而非领土扩张为主,并以经济扩张来扩大其在华政治影响;二是始终站在中国国内革命运动的对立面;三是始终重视中国在其整个对外政策中的地位.把握美国对华政策的上述历史特征,对于研究今天的中美关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战后初期(1945-1949),多种因素导致了美国对华政策的自相矛盾.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论证这些因素:1.美国对意识形态和美蒋特殊关系的考虑;2.美国对国共两党力量的重新估计和对苏联的顾忌;3.中美两国人民对美国对华政策的反对和美国对自身力量局限性的认识. 抗战时期,因为都是同盟国,美国对华主要是提供军事和物资方面的援助 内战时期,美国对华政策是扶蒋反共,给蒋介石政府提供大量军事支援 由于当时中国长期处与战乱时期,所以经济和文化上没有什么太大影响. 但同时美国也对中国的主权大肆掠夺,《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例》就是国民政府与美方签定的不平等条约,造成中国的主权被大量破坏,美国货充斥市场,排挤国货,使中国民族资本陷入绝境,工厂纷纷倒闭,银行关门,通货膨胀,货币贬值,工人失业等 但美国同时也帮助中国勘测了三峡,并向中国提供建设技术 中美关系的发展分析 (1)20世纪70年代,美国为了其全球战略的利益,主张逐步结束中美对抗的局面,着手调整对华政策;中国政府为了抵御来自苏联的威胁,减少解决台湾问题的障碍,也准备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美国改善关系。 (2)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在上海发表了《中美联合公报》。从此,中美两国结束了20多年的对抗,两国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 (3)1978年美国同意在台湾间题上的"断交、撤军、废约"三原则,中美发表建交联合公报。(4)1979年中美建立起正式外交关系。 3.中美关系的曲折发展 (1)美国在台湾问题上偏祖台湾,妄图在国际上制造“两个中国”“一中一台”,阻碍中国和平统一的进程,这严重地影响了中美关系的正常发展。

浅论中国和欧盟的贸易关系

浅谈中国和欧盟贸易关系 摘要 中国与欧盟分别是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和区域经济集团,是当今世界舞台上促进全球经济发展的两支重要力量。中国与欧盟建立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来,在全球化和国际格局快速变化的背景下,中国与欧盟贸易关系日益紧密,欧盟在中国对外贸易合作中的战略地位日益重要。然而中欧贸易也存在着贸易不平衡、知识产权保护、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不够完善等问题。在未来,中国除应关注欧盟对华经贸合作的共同政策和指导原则外,更应注重拓展与欧盟各成员国之间的经贸合作。我们也必须进一步加强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以达到双方互利共赢的目的。 关键词:中国;欧盟;贸易关系;现状;

Introduction to China and the European Union trade relations Abstract China and the Eu is the world's largest developing country and regional economic group, the world's stage two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global economy. Since China and the Eu established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ization and the rapid change of the pattern, increasingly close relations between China and the Eu's trade, the European Union the strategic position in China's foreign trade cooperation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However, there exists a trade imbalance, trade protection of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relevant problems such as imperfect laws and regulations and technical standards. In the future, China should focus on the Eu's trade and economic cooperation with China common policy and guiding principles, mor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expand economic and trade cooperation between Eu member states. We also need to further strengthen China-Eu comprehensive strategic partnership, the two sides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purpose of mutual benefit and win-win results. Key words: China; Eu;Trade relations;Current situation;

关于欧盟环境政策对于中国的一些启示

关于欧盟环境政策对于中国的一些启示 卢梓枫2013141431087 1.欧盟环境政策的概况 如我们之前的小组展示中所说的,发展与环境之间的矛盾并不局限于发展中国家,工业他国家并没有停止发展,发展同样培环境增加了沉重的负担。作为世界的最大的经济体,欧盟环境政策在发展的历程中也经历了很多的曲折。其中一些方面很值得我们借鉴与深思。 欧盟环境政策的有效性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政策本身的动态发展,即环境政策范畴的扩大和深化:从最初狭义的环保内容,如保护饮用水、控制空气污染、处理危险化学品等,逐步扩展为囊括了环境、能源、自然资源、全球气候、野生动植物保护、生产及消费过程中的一切与环境相关的问题;在保护环境的同时,也推动了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二是政策目标的演进:从末端治理和仅仅作为共同市场的衍生品发展为独立完备的政策体系,在此过程中主动性不断增强,并渗透到经济、政治等领域,影响着外交和贸易(欧盟是最早和最频繁使用环境贸易壁垒的经济体)。欧盟环境政策目标随着政策本身的动态发展而不断提升,从最初的末端治理上升到全球战略层面。 其发展约经历过三个阶段: (一)环境理性的萌芽阶段(1951年-1972年):末端治理这一阶段,欧盟环境政策的目标重在末端治理。1951年,《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条约》 (《巴黎条约》)中明确提出了对环境和资源的保护,是共同体层面上首 次关于环保的条款。其中明确提出了政策目标是“确保维护相关的条件, 以鼓励企业扩大和提高生产能力并建立合理开发自然资源的政策,从而 避免资源因缺乏这种考虑而耗竭”。 (二)现代环境主义阶段(1972年-1987年):从末端治理到源头预防该阶段欧盟陆续出台了三个环境行动规划,为欧共体提供了一个自然资源 和环境保护的全面战略。其中第一个环境行动规划将环境议题真正纳入 了欧盟政策性领域,第三个行动规划则首次在规划中提出“综合污染控 制”的概念,重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再生能力,强调环境政策的经济、 社会影响,指出将环境政策纳入共同体的各部门政策的必要性。它充分 重视环境政策的成本效应,开始更多地权衡环境政策的有效性和对经济 社会的影响。 (三)可持续发展时期(1987年-2000年):环境政策从衍生品走向完整体系可持续发展时期是欧盟环境政策演进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阶段。欧 盟签署了一系列的条约、环境行动规划、环境指令,并对之前的政策性 文件进行了修订和完善。期间颁布了大量的法律法规,包括实施了两 个新的环境行动规划,建立了资源可持续利用,废物控制与循环、气候 变化、化学品、噪声、自然与生物多样性等领域众多的完备的政策体 系。欧盟环境政策在这一阶段有了突破性的发展,提出了“可持续发展” 的定义。

中国欧盟国别贸易报告

2010年欧盟货物贸易 及中欧双边贸易概况 一、2010年欧盟货物贸易概况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0年欧盟(27国下同)货物贸易进出口37639.3亿美元,较上年同期(下同)增长17.2%。其中,出口17862.7亿美元,增长16.6%;进口19776.6亿美元,增长17.7%;逆差1913.8亿美元,增长29.0%。 分国别(地区)看,2010年欧盟对美国、中国、瑞士、俄罗斯和土耳其的出口额分别占欧盟出口总额的17.6%、8.3%、7.7%、6.4%和4.5%,为3135.3亿美元、1489.4亿美元、1382.0亿美元、1137.8亿美元和803.2亿美元,增长11.6%、30.4%、14.0%、25.8%和31.9%;自中国、美国、俄罗斯、瑞士和挪威的进口额分别占欧盟进口总额的18.9%、11.2%、9.5%、5.6%和4.4%,为3731.5亿美元、2204.7亿美元、1880.5亿美元、1105.3亿美元和872.8亿美元,增长25.0%、2.6%、27.6%、7.9%和12.5%。欧盟前五大逆差来源地依次是中国、俄罗斯、挪威、日本和利比亚,逆差分别为2242.1亿美元、742.8亿美元、325.2亿美元、286.2亿美元和276.0亿美元,其中,对中国、俄罗斯、挪威和利比亚的逆差分别增长21.6%、30.4%、25.3%和35.9%,而对日本的逆差减少4.4%;顺差主要来自美国、阿联酋和瑞士等,分别为930.6亿美元、288.4亿美元和276.7亿美元,其中对美国和瑞士顺差增长40.6%和47.2%,而对阿联酋的顺差则减少1.9%。 分商品看,机电产品、化工产品和运输设备是欧盟的主要出口商品,2010年出口额分别占欧盟出口总额的28.2%、15.7%和14.4%,为5029.9亿美元、2809.7亿美元和2574.4亿美元,分别增长12.1%、12.1%和30.3%。另外,贵金属及制品的出口额增长最为突出,增幅为48.8%。矿产品、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是欧盟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2010年进口额分别为5304.4亿美元、4563.4亿美元和1662.0亿美元,增长26.8%、23.1%和8.4%,另外,贱金属及制品、塑料橡胶和贵金属及制品的进口额增长较快,分别增长37.4%、28.0%和32.6%。 二、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概况 据欧盟统计局统计,2010年中欧双边贸易额为5220.9亿美元,增长26.5%。其中,欧盟对中国出口1489.4亿美元,增长30.4%;自中国进口3731.5亿美元,增长25.0%;欧盟逆差2242.1亿美元,增长21.6%,中国是欧盟第二大出口贸易伙伴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 机电产品、运输设备和贱金属及制品是欧盟对中国出口的主要产品,2010年三类产品出口额合计占欧盟对中国出口总额的70.5%,分别为601.5亿美元、317.8亿美元和130.0亿美元,增长21.6%、72.9%和7.9%。另外,矿产品、食品饮料和皮革制品的出口额增长较为突出,分别增长78.5%、44.5%和49.1%。 欧盟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纺织品及原料和家具玩具,2010年进口额合计占欧盟自中国进口总额的69.5%,分别为1783.3亿美元、463.6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