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

儿子与情人读后感

劳伦斯,一个遭受很多人非议的作家。面对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困境,他与许多作家一样有着强烈的人类使命感,然而不同的是,他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他人的寻求自我解放的道路——性爱,他以男女关系为切入点,探讨人生的奥妙,反映时代的变迁,最终达到一种令人叹为观止的灵肉统一的人性之美。代表作品《儿子与情人》的问世,让更多的世人议论纷纷、指指点点,顷刻间流言飞语此起彼伏。到底怎样的作品反映了怎样的主题,才使得劳伦斯成为20世纪西方文坛上争论最多的作家之一呢?

《儿子与情人》在很多程度上是劳伦斯青少年时期生活的真实写照。父亲是煤矿工人,几乎没有接受过正规的教育,性情暴躁,酗酒成性,并经常在醉酒之后滋事,打骂妻儿。母亲是小学教师,一生致力于子女的教育,希望他们能脱离社会底层。由于婚姻生活的不幸,她将所有的感情都寄托在孩子身上,致使劳伦斯从幼年乃至青年时期始终对母亲怀有一种特殊的异乎寻常的依恋之情。这与小说中的情节殊途同归,不同的是,小说中的主人公保罗对其母亲莫瑞尔夫人的依恋是一种畸形的爱恋,虽然情深意笃,但毕竟是畸形的。而莫瑞尔夫人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只把丈夫当作物质生活的依赖,除此之外别无所求。她把原是给予丈夫的爱转移到儿子身上,从而忽略了丈夫的存在。她与丈夫的距离越来越远,以致把全部的情感和希望寄托在儿子那里,她以儿子为骄傲和自豪,为了儿子,她甚至能与丈夫拼命。

作为母亲,莫瑞尔给予儿子无尽的疼爱本应让人无可厚非,错就错在这份原是天伦之乐的爱恋过了量、变了质。在母亲超乎寻常的疼爱下,儿子保罗亦对母亲产生了异常的怜爱,对父亲则视若仇敌,甚至希望他死在井下,永远走出他们母子的生活。保罗和母亲亲密无间,形影不离,他只有和母亲待在一起才感到快乐,这使他无法和其他女子正常交往,他同米丽安和克莱拉的恋爱都以失败而告终,究其原因虽然有母亲的百般阻挠,但最重要的还是保罗对其母亲的爱恋已经让他对其他女子分身无术,即使面对自己喜欢的人,也无法百分百的投入,而母亲也把儿子视为情人,保罗不在家时,她会感到莫名的烦躁,待到儿子找到情人时,母亲没有丝毫替他高兴,而是千方百计的拆散他们,不惜把儿子推入两难的境地。畸形的家庭向众人揭示了一个非常人可以接受的感情纠葛:母亲的情人不是丈夫而是自己的儿子,儿子的情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的母亲。小说以莫瑞尔夫人的去世结尾,失去了精神支柱的保罗在神志恍惚中蹒跚而行,向神秘莫测的未来

走去。

众人常用弗洛伊德学说中的“俄狄浦斯情结”(又称恋母情结)来解释保罗和其母亲莫瑞尔夫人之间的关系。莫瑞尔夫人既是母亲又是情人,只要想到保罗与米丽安相处的日子就足以使她疯狂,而保罗是儿子又是父亲的情敌,从小就祈祷父亲早死,自己能成为一家之主。这样的母子之恋显然是扭曲的,它在畸形中发展就必然导入歧途。

当今社会与“恋母情结”并驾齐驱的还有“恋父情结”、“恋姐情结”、“恋弟情结”等等,他们固守着他们以为的幸福,描绘着他们以为的蓝图,悠悠然,昏昏然……而这些所谓的情结犹如沼泽,如果陷得不算深就有全身而退的可能;如果已经沦陷了,那么不管怎样的挣扎也只是徒劳。保罗说:“只有母亲是他生命的旋轴与支柱,其他的一切都会随着岁月的消逝而褪色。”莫瑞尔夫人言:“我老了,所以应该靠边站,跟你没关系了,你只要我服侍你——此外你就只要米丽安了。”细想开来,这种哀婉的担忧又怎是只出现在莫瑞尔夫人身上,天下的母亲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幸运的是他们没有生活在劳伦斯那个时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