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课程目标

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求有贡献:

(1)知识掌握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训诂学内容、价值、方式与方法、简史与要籍、观点与原则,以及新领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训诂知识分析古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内容。

(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献,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5)沟通能力:能够疏通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发展脉络,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语言为“利器”,做好职场沟通。

(6)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语言文字学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语言文字领域及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要求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传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2)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

(3)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4)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5)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训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四、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训诂学教程》,许威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3版。

参考书目:

《训诂学》,郭在贻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训诂简论》,陆宗达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编,山西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训诂学原理》,王宁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编,中华书局,2018年1月第1版。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本科课程计划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本科课程计划 一、培养目标 本专业培养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有理想、有抱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基础扎实且富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专业化的中学语文教师,并为其成为基础教育的学科带头人和未来的教育家打好基础。 二、培养要求 本专业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先进的教育思想和开拓创新精神,掌握现代化的教学方法和技术手段,高水平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和未来的教育家。具体目标和要求如下: 1.热爱祖国,热爱真理,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远大理想、高尚品质和实事求是、勤奋创新的科学精神,具有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竞争意识,自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的人才。 2.掌握科学的教育理论、原则和方法,有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教师素质,具备成为未来教育家的潜能和较高的教学和教育改革、研究能力。 3.具有本专业扎实的基本知识、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具有广博的知识和开阔的视野,有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创新精神。有较强的文字和口语表达能力,了解语言文学研究领域的新成就,具有独立获取知识、处理信息和科学研究的全面能力。 4.掌握一种外国语,能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书刊。 5.具有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健康的体魄。 三、学制与修业年限 标准学制为4年,修业年限3-6年。 四、最低毕业学分及授予的学位 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最低须修满154学分,其中通识教育课48学分,专业教育课77学分(其中专业基础课34学分,专业主干课25学分,专业系列课18学分),教师职业教育课25学分,毕业论文4学分。学生修满154学分,符合毕业要求,准予毕业,发给毕业证书,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授予条例》和《东北师范大学本科学生学士学位授予细则》规定者,授予文学学士学位。 五、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 本专业课程主要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教育课程、教师职业教育课程构成,具体课程设置及学分分配见下表:

大学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选修课《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目标与教学要求 课程目标 本课程对学生达到如下毕业要求有贡献: (1)知识掌握能力:能够系统地掌握训诂学内容、价值、方式与方法、简史与要籍、观点与原则,以及新领域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2)问题分析能力:能够运用掌握的训诂知识分析古籍中常见的语言现象。 (3)综合应用能力:能够针对古代文献中常见的语言现象,进行正确合理的分析,更好地把握文献的内容。 (4)阅读能力:能够阅读中等难度的古代文献,更好地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 (5)沟通能力:能够疏通古代语言与现代汉语之间的发展脉络,提升语言表达、应用能力,以语言为“利器”,做好职场沟通。 (6)终身学习能力:能够跟踪语言文字学发展动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职业素养,适应语言文字领域及相关职业发展。 教学要求 完成课程后,学生将具备以下能力: (1)掌握传统训诂学的基础知识和能力; (2)了解一些基本的古代文化知识; (3)通过阅读古代文献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能力;

(4)秉持严谨的治学态度与脚踏实地的专业精神;(5)增强自学能力和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训诂学》教学内容与课程目标

四、教材及教学主要参考书

推荐教材: 《训诂学教程》,许威汉主编,北京大学出版社,2022年2月第3版。 参考书目: 《训诂学》,郭在贻主编,中华书局,2005年9月第1版。 《训诂简论》,陆宗达主编,北京出版社,2003年2月第1版。 《训诂与训诂学》,陆宗达、王宁编,山西出版社,1996年7月第1版。 《训诂学原理》,王宁主编,中国国际广播出版,1996年1月第1版。 《训诂学的知识与应用》,陆宗达、王宁、宋永培编,中华书局,2018年1月第1版。

训诂学

训诂学应用于古籍整理 文学院汉语言文学1班任宏艳 200911081062 1、古书之句读 只有具有训诂学的知识,才能正确的对古书进行句读,了解文章内容和古代的文化。 人生十年曰幼学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壮有室四十曰强而仕五十曰艾服官六十曰耆七十曰老而传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与耄虽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颐。(《礼记·曲礼上篇》) 郑注云:“期犹要也;颐,养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尽养道而已。”以“期颐”二字连读。王念孙《广雅疏证》卷一上云:“《古辞·满歌行》:‘百年保此期颐。’亦以‘期颐’二字连读。案:期之言极也。《诗》言:‘思无期’,‘万寿无期’。《左传》言:‘贪惏无厌,忿纇无期。’皆是究极之义。百年为年数之极,故曰百年曰期。当此之时,事事皆待于养,故曰颐。‘期颐’二字不连读。<射义>云:‘旄期称道不乱。’是其证。”朱子云”“‘十年曰幼’为句,‘学’字自为句,下至‘百年曰期’皆然,此说是也。”杨树达按:郑君度误,朱、王读是也。 齐国虽煸小吾何爱一牛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孟子·梁惠王上篇》) 旧读以“即不忍其觳觫”六字绝句,“若无罪而就死地”为句。树达按:“如此读,‘若’字义不可通。此当以‘既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十三字做一句读。‘觳觫若’犹言‘觳觫然也’。” 母之爱子也倍父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吏之于民无爱令之行于民也万父母积爱而令穷吏用威严而民听从严爱之策亦可决矣。(《韩非子·六反篇》)宋乾道本如此。顾广圻云:“今本‘积’上有‘父母’二字,误。”王先慎云:“按上‘十母’‘万父母’并句绝。‘父母积爱’与‘吏用威严’相对成文,不当省‘父母’二字。顾说非,改从今本。”杨树达按:顾说是也。本文既云:“父令之行于子者十母。”不得又谓“父积爱而令穷”与上文矛盾。盖此文当于“万父”绝句,“母”字当与下“积爱而令穷”连读。俗本误以“父母”连读,以文不可通,遂又误增“父母”二字。王氏从之,谬矣。 2、注释和翻译 掌握训诂学的知识才能够看得懂古注,对其不同之处提出疑问,更好地理解文本。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诗·周南·关雎》) 毛传:“流,求也。”毛传所释,本来正确,而未有错误。但后人不解流何以

训诂学

学之求深,悟之求透,用之求效 ——《训诂学》学习总结报告本学期开设的《训诂学》将要告一段落。训诂学是一门传统的古老学科,是传统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训诂学》对于我们汉语言文学(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是很必要的,也是很重要的。对于提高我们阅读古代典籍和历史文献的能力,特别是对我们以后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解决古汉语学习和从事古文教学中所遇到的问题提供了帮助和参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学习了一学期,也让我或多或少了解了一些训诂方面的知识和方法。下面,主要结合本学期所讲的知识谈谈我的体会。 本学期主要学习了:训诂和训诂学、训诂的内容、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解说词义的方法等。我认为重要的知识点是训释词义的方法与原则。 对于理解训诂和训诂学,我想这是学好该课程的一个前提。学习一门课程,首先就要明确课程定义,要明白这门课程学习的方向和内容,这些我们往往可以从课程的名称中来获得。中国语言学的研究历史悠久,训诂学是中国传统语言学即小学(包括文字学、音韵学和训诂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有着灿烂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积淀,先人留下的典籍文献浩如烟海,是一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贵财富。然,毕竟年代距离久远,要正确读懂典籍文献,必须借助一些注释与参考,于是就有了“训诂”。正如陈澧在《东塾读书记》中指出:“盖时有古今,犹地有东西、有南北,相隔远则言语不通矣。

地远则有翻译,时远则有训诂。有翻译则能使别国如乡邻,有训诂则能使古今如旦暮,所谓通之矣。训诂之功大矣哉!”这段话揭示了训诂产生的原因和作用,在他看来,翻译是沟通空间上语言阻隔的工具,而训诂则是克服时间上语言障碍的法宝,用后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雅言解释方言。近代训诂学家黄侃先生说:“诂者故也,即本来之谓;训者顺也,即引申之谓。训诂者,用语言解释语言之谓。”其从语言学的观点出发,指出“训诂”就是对古书中的语义做出正确解释的一项专门性的学术工作。 黄侃先生说:“若以此地之语释彼地之语,或以此时之语释昔时之语,虽属训诂之所有事,而非构成之原理。真正之训诂学,即以语言解释语言,初无时地之限域,且论其法式,明其义例,以求语言文字之系统与根源是也。”根据黄侃先生的论述,我们可以得知:《训诂学》是以古代书面语言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核心、用语言来解释语言、并正确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研究训诂规律的科学。它是兼包解释、翻译和其他各方面知识的综合性学科。训诂学的任务,是总结前人的注疏经验,研究语言的训释方式、训诂的体制和义例、方式和方法、原则和运用,掌握其系统条贯,说明其表达意思,进一步探求语言的发展规律、本原和演变,从而促进语言的丰富和发展,以便更好地指导古文教学、古籍阅读和整理及辞书编纂等工作。 训诂学的内容丰富,涉及面广。对词义的训释是其核心内容。黄侃先生说过:“训诂之事,在解明字义。”正确理解掌握训诂,就必

汉语言文学专业训诂学复习重点

训诂学复习纲要 第一讲训诂学·绪论 【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训”和“诂(故)”经常连用,称为“诂训”“训故”“故训”“训诂”等,后来发展成为一个双音词。 【训诂学】就是以词义解释为主要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第二讲训诂小史 一、萌芽时期—先秦的训诂 (一)萌芽表现: 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随文释义的注疏 1.形训 《左传? 宣公十二年》:“夫文止戈为武。” 《左传? 昭公元年》:“于文皿虫为蛊。” 2.声训 《礼记? 乐记》:“是故乐者乐也,君子乐得其道,小人乐得其欲。” 《管子? 心术上》:“义者,谓各处其宜也。” 《庄子? 齐物论》:“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 3.义训 《孟子? 滕文公上》:“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者三代共之。” 《韩非子·解老》:“凡失其所欲之路而妄行者之渭迷。” 二、兴盛时期—两汉的训诂 (一)兴盛的原因 (l)统治者尊经、博士讲经,促进了训诂的发展 (2)秦火之后,要抢救古籍 (3)隶书通行,人们看不懂古文经籍,需要注解 (二)兴盛的表现 (1)儒家经典的注释大批涌现 (2)道家和其他著作也有一些注释 (3)出现了通释语义的专著 (三)两汉训诂的特点 (1)确定了随文注解和通释语义两种基本形式 词义系统∈本义、基本义—引申义—语境义 (2)开始从语文学领域进入语言学领域 (3)把形音义三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 (4)经今文学与经古文学之争对训诂的影响 汉代经学中今文学派与古文学派的斗争,对训诂影响极大,这两个学派都重师承、讲家法,成为汉代训站的又一特色。 三、继发时期—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的训诂 魏—唐训诂的特点

汉语言文学----训诂学

一、总论 1、训诂:唐孔颖达定义,通古今之异词,辨物之形貌。训诂就是对语言,主要是对古代语言作解释。《毛诗诂训传》,简称《毛传》,是毛亨为《诗经》作的传注。《毛诗诂训传》是注书式训诂,《尔雅》是辞书式训诂,这两部书是古人最初的训诂成果。 2、训诂学:以古代文献的训诂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主要研究内容的一门独立学科,是语言学里具有综合性和实用性特征的人文性很强的技术科学。 3、训诂学的任务:用当代的话解释古代词语,用通语释方言,说明事物的形貌让人了解。 4、训诂的内容:解释字词、解释文句、分析篇章、分析表达方式、分析时空关系。 5、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疏通句意,阐明语法这些内容。 6、训诂的范围,传统的以经书为中心,最大的局限是“崇古”。 7、章炳麟:《国故论衡.明解故上》以为训诂形式有通论、驸经、序录、略例四种。 8、训诂学的作用,三个方面: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和教学,教导整理古籍,指导编纂字典辞书。 9、某、某也:表示某一个词当解释为另一个词,解释的词在后,被解释的在前,如:贯,事也。 10、谓、言、犹、曰、谓之:谓,被解释的词在前面,表示以一般释特殊或以具体释抽象,相当于“指的是”、“说的是”;言,加在解释的词之前,组成“某,言某也”格式,多用来串讲大意,或总括一段话的中心意思;犹,组成“某,犹某也”格式,和“等于说”相当;曰,相当于“叫”、“叫作”,被解释的词在后面;谓之:和“曰”“为”作用一样,可任用其一。 11、当为(当作)、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当为(当作),遇原文有误字误读须更正的,就用“某当为某”、“某当作某”格式;读为(读曰),表示用本字说明假借字,是“易其字”;读若(读如),多用来拟声注音,是“拟其音”; 12、浑言、析言:浑言,笼统的说,也称统言、通言、散言、散文;析言,分析地说,也叫对言、对文,这是指出近义词的共同义和区别义时所用的术语。 13、貌:表明被解释的词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相当于“……的样子”,格式为“某,某貌”;辞(或作词),用来指明文句中的虚词;属、别,表示事物种类,属强调共同性,别强调区别性;破读、读破:破读,用本字去改读古书中的通假字,称“破”,也叫“破字”、“易字”。读破,即改变一个字的原来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出现读破的原因是词义的引申发展。如字,表明某字当读本音;变文,为避免前后重复或为增添文章色彩,引用前人文章时有意改变某些词语,在行文中变动词语以避免重复、单调;互文,说明上下文有互相交错补充的情况,必须合起来理解,意思才完整。又叫互言、互辞、互语、互文见义、参互见义。 14、用来释义,且用以区分同义词或近义词间的细微差别,且被释的词总是放在后面的有:谓之、曰、为。 二、分论 一、训诂的方法 1、以形索义(形训):通过字形的分析去了解字所记录的词的本义,也就是“依形求义”的方法。分析字的结构必须以推求字的本义为目的。运用以形索义原则须以笔意为据,还得防止因不明古义和不明通借而望文生训。 2、以声求义(声训):取声音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解释字义。音和义的关系存在偶然性、约定性、回授性、延展性、类聚性、多元性。因声求义的轨道:通假借,明方言,寻语源。明方言旨在解决方言词的声音变化的轨迹。章炳麟的《文始》是运用因声求义的方法来探寻语源。

四年制普通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课程教学大纲

四年制普通本科 汉语言文学专业(师范类) 文学院 2017年2月 一、基本信息课程编号:课程名称:《古代汉语》 英文名称:Class英al Chinese 课程性质:学科基础课总学时: 72学时学分:2学分适用对象: 新闻学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 先修课程:现代汉语、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文学史

一、教学基本要求: 1、了解句读与标点符号的差别和联系、古文注解的基本特点; 2、理解训诂学基本知识,能正 确地标点一般性难度的文言文; 3、掌握古文翻译的一般要求,能将一般文言文的句子、段落、篇章译成现代文。 二、教学内容(一)古书的注解。 1 .训诂学概述。 2 .古注的类别: ⑸显示修辞(6)分析句读(7)其他内容 4 .古注常用术语。 (二)古书的标点: 1.句读 2.古书标点的要求(三)古文的翻译: 1 .直译与意译2.信达雅 3.古文翻译的注意事项 第八单元音韵与诗词格律一、教学基本要求: 2 .初步了解音韵学的研究对象、资料和方法; 3 .理解上古、中古、近代、现代的音韵系统及古今语音演变的主要规律,反切 及古代的注音 方法,以及音韵知识的运用; 4 .掌握律诗的格律知识,能区分近体诗和古体诗,分析近体诗的平仄格律及特 殊句式。本章点到为止,不必拓展。 二、教学内容 要点: (一)语言的变化与语音的变化: 1 .语音变化的缓慢性2.古今语音的不同 (二)音韵学与音韵学的分类。 (三)古代汉语的音节的分析: 1 .韵母的分析 2.声母的分析 3.声调的分析 (四)中国古代的注音方法: 1 .譬况 2.读若、读如 3.直音 4.反切 (五)上古音研究简介。 1 .《诗经》与上古音研究。2.上古音研究的重要结论。 (六)中古音研究简介。 2 .《切韵》、《广韵》与中古音研究。 3 .中古音研究的重要结论。 (七)古音研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八)古音研究的重要的实践意义。 (九)诗律、词律。 考虑到本科师范院校的教学实际和教学目的,本课程对文字、音韵、训诂知 识的内容作了最大限度的精选,不涉及较深的内容。对古代汉语有特殊兴趣的学 生,可在若干后续课程(如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等)中去选修。 ⑴传注类 (2)章句类 ⑷义疏类 (5)补注类 3.古注的内容: ⑴注音 (2)解释词语 (3)音义 类 ⑶疏通文义(4)阐释语法

01汉语言文学本科—训诂学

训诂学答案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说教也训故言也解释 2、体制和形式随文释义的注疏(答“驸经的注疏”也算对)通释语义的专著杂考笔记中的训诂(答“考订书中的训诂”也算对) 3、何晏朱熹 4、典籍原文前人的传注 5、刘熙推求事物名称的由来因声求义(答“声训”也算对) 6、輶轩使者绝代语释别国方言扬雄 7、会意朝北的窗户 8、解释古书中的通假字给古书中的难字注音 二、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1、C 2、B 3、B 4、D 5、C 6、C 7、B 8、D 9、A 10、C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共18分) 1、章句:除了解释字词之外,还串讲句子和说明段落大意,这种训诂体式就叫做章句。 2、转语:因为时地不同或其他原因以至音有转变的词语叫转语,有音转而义不变的,有音转义变而分化为不同的词的。 3、读破:读破有两个含义,一个是指用本字来改读古书中的假借字,另一个是指,改变一个字原来的读音,以表示意义的转变。 4、三“礼”注:指东汉郑玄给三部“礼”书所作的注解,即《周礼注》、《仪礼注》、《礼记注》。 5、《毛诗笺》:东汉郑玄在《毛诗》的基础上,对《诗》又作了进一步的补充修订解说,他的注解称作笺,也叫《毛诗笺》。 6、浑言、析言:浑言是笼统地说,析言是分开来说。训诂中常用这两个术语来说明对某词的解释所以不同的原因。 四、给下面一段文字加上标点(共10分) 训诂之旨,存乎声音,字之声同声近者,经传往往假借。学者以声求义,破其假借之字而读以本字,则涣然冰释,如其假借之字而强为之解,则诘屈为病矣。故毛公《诗传》,多易假借之字而训以本字,已开改读之先;至康成笺《诗》注《礼》,屡云某读为某,而假借之例大明。后人或病康成破字者,不知古字之多假借也。 五、阅读训诂材料,然后回答问题(每小题4分,共12分) 1、毛传认为“徂”是“往”的意思,所以“徂暑”就是暑热过去了。郑笺认为“徂”是“始”的意思,所以“徂暑”就是暑热才开始。 2、使用“并提”(或“合叙”)的修辞手法。这句话逻辑上的结构是“素湍回请,绿潭倒影”。 3、“雨我”的“雨”读yù,词义是下雨。 六、简答题(每小题5分,共10分) 1、首先,《尔雅》为我国的训诂学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尔雅》把古今异言、方俗殊语以及各种名物加以全面的研究、系统的整理,汇成通释语义、粗具条理的汉语分类词典,使训诂学有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尔雅》保存了汉语词语的很多故训,成了我们学习古代文献、继承文化遗产的重要工具。 2、声训就是因声求义的方法,也就是用一个读音相同相近的词去解释另一个词的意义的方法。声训的作用是:(一)利用词的音近义通现象解释词义,(二)推求事物名称的来源,(三)说明转语,(四)说明文字通假。 七、论述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1、训诂就是解释的意思,即用易懂的语言解释难懂的语言,用现代的语言解释古代的语言,用普通话解释方言。 训诂学是以词义解释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它通过训诂实践的总结和现存训诂资料的分析归纳,研究训诂的理论和常用的体式、方法、条例,揭示语义系统,推求词语根源,探索语义发展的内部规律,用以指导训诂的实践。 2、《说文解字》创立了“分别部居,不相杂厕”的编辑体例。许慎把它所收集的9353个小篆正字按其字形结构分为540部,每部各建一个部首,这样,就用540部来统摄所收全部的字。《说文》540部之间是“据形系联”、秩然有序的。各部之内列字之次第,则以义相连。对于每字的说解,都是先释义,再解形,间或用读若、读与某同来注音。有时还引用经传或通人之说,用以证义、证音、证形。

《训诂学》教学大纲

《训诂学》教学大纲 杨凤仙编写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96 目录 前言 (798)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798) 二,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基本要求 (798) 三,本课程共36学时,具体如下 (798) 第一章什么是训诂,训诂与训诂学,训诂历史 (799) 第一节训诂学和"训诂"的含义 (799) 第二节训诂简史 (799) 第三节传统训诂学与现代词汇学的关系 (800) 一,二者内在联系:都是以词义为研究对象 (800) 二,二者的区别 (800) 复习与思考题 (800) 拓展书 (800) 第二章训诂学性质以及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1) 第一节训诂学性质 (801) 一,训诂学性质 (801) 第二节传统训诂学的继承和发展 (805) 一,对传统训诂学的评价 (805) 二,传统训诂学的继承与发展 (805) 复习和思考题 (805) 拓展书目 (805) 第三章训诂内容和方法 (807) 第一节主要内容 (807) 一,训诂的主要内容 (807) 第二节训诂的方式 (807)

一,训释词义的基本方法形训就是以形索义 (807) 二,解释概念:形训,声训,义训 (808) 三,训诂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808) 拓展书目: (808) 第四章古注 (809) 第一节古书的注释 (809) 一,古注对于阅读古书的作用 (809) 二,古书注释的发展概况 (809) 三,古书注释的体式类型 (811) 四,古书注释的内容及注释用语 (813) 五,非语言文字方面的注释 (820) 思考与复习题 (821) 拓展书目 (822) 第五章训诂学有关著作 (823) 第一节《尔雅》 (823) 第二节《说文解字》 (824) 训诂学 797 一,《说文》的时代和作者 (824) 二,《说文》解说文字的条例 (824) 思考与复习题 (824) 拓展书目 (824) 汉语言文学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798 前言 一,本课程性质,编写目的,课程简介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中文06选修课. 编写目的:介绍该课程的主要内容以及相关情况.

自考《训诂学》

自考《训诂学》 自考《训诂学》是自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旨在介绍训诂学的理论和方法,帮助学生掌握古代文献的解读和诠释技巧。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自考《训诂学》进行探讨。 一、什么是训诂学 训诂学是以古代文献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解释文献中的词义和语义为主要目的的一门学科。训诂学的研究范围涵盖了文字、语音、语法、修辞、历史文化等多个领域,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 二、训诂学的研究对象和内容 训诂学的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代文献中的语言文字,包括字义、语音、语法、修辞等方面。训诂学的研究内容主要是通过对古代文献的考据、校勘、注解等方式,探究文献中的真实含义和语义,以还原文献的本来面目。 三、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 训诂学的方法和技巧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以文证义:通过对文献中上下文语境的分析和理解,推断出某个词语的含义 和语义。 2.校勘:通过对不同版本和流传过程中的文献进行比较和分析,找出其中的异 同和讹误之处,以还原文献的本来面目。 3.注释:通过对文献中的难点和疑点进行详细的注释和说明,以帮助学生理解 文献的含义和内容。 4.考证:通过对历史事实和史实的考证和分析,探究文献中所涉及的人物、事 件、制度等方面的真实情况。 5.文字学:通过对文字的起源、演变和构造等方面的研究,帮助学生了解文字 的发展历程和变化规律。 四、训诂学的意义和价值

训诂学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首先,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了解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情况。其次,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最后,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代文献,提高我们对古代文化的认知和理解水平。 五、自考《训诂学》的学习方法和建议 学习自考《训诂学》需要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技巧。首先,要认真学习教材和相关著作,了解训诂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其次,要多读古代文献,通过实践来提高自己的解读和诠释能力。再次,要注重课堂听讲和做笔记,掌握重点和难点知识。最后,要积极参加考试前的复习和模拟考试,查漏补缺提高自己的学习效果。 六、总结 自考《训诂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对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通过学习训诂学,可以更好地了解和研究古代历史文化,提高对古代文献的认知和理解水平。同时也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保护和传承中华文明的优秀遗产。因此,建议同学们要认真学习这门课程,掌握正确的理论和方法,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训诂学考试大纲

训诂学考试大纲 一、适应对象 本大纲适应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学生。 二、考核目的 使学生了解训诂源流及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与辞书编纂中的作用,掌握训诂体式,训诂条例及训诂方法,学习和研究训诂的正确态度及训诂学的新领域。检测学生掌握训诂的条例、方式和术语,提高训诂学的实践应用能力。 三、考核形式与方法 本课程一般实行开卷考查。 考试的题型主要有:术语解释、简答题、论述题、应用题等。 四、考核成绩的构成 本课程的成绩由两部分构成:平时成绩占30%,期末考核占70%。 五、考核内容与要求 绪论:训诂和训诂学 一. 何谓训诂 二、训诂的体式 三.什么是训诂学 第一章训诂学的内容 一、具体说明训诂的内容. 二、训诂学研究的核心内容是什么?举例说明古书释词的情况. 三、举例说明古书中对语法现象的训释.

第二章训诂条例 第一节训诂的方法 一、形训—因形索义 (一)形训的理论依据 (二)形训的功能 (三)形训的原则 (四)形训的局限 二、声训——因声求义的方法 (一)什么叫声训 (二)声训的理论依据 (三)声训的功能 (四)因声求义的原则 (五)声训的局限 三、义训——直陈语义 (一)什么叫义训 (二)义训主要类型: 四、观境为训——据境索义的方法 (一)根据对文推敲 (二)根据上下文句推敲 (三)根据辞例推敲 (四)根据修辞手法推敲 (五)根据行文条理次第推敲 五. 以古为训 依据古训的考释方法,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二节说解词语的方式 一、直训 二、推源 三.、义界 第三节训诂的术语

一、释义的术语 (一)某,某也;某者,某也。 (二)曰、为、谓之、之谓 (三)谓、言 (四)犹 (五)之言、之为言 (六)貌、之貌 (七)属、别 (八)辞、词、语助 (九)读曰、读为 二、注音的术语 (一)读如、读若 (二)读破、破读、破字、如字 三、正误的术语 当作、当为 四、其他术语 第三章训诂的体式 第一节随文释义的注疏体(古书正文中的注释 一、注疏的类别 (一)注和疏 注与疏的区别 (二) 他注和自注 自注三种类型 (三) 释义和叙事 (四) 集注和补注 二、注疏的名称 传解笺注诠校义疏音义章句第二节通释语义的专著体

最新《训诂学》教学大纲

最新《训诂学》教学 大纲

《训诂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性质和任务 本课程开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训诂体式、训诂条例、读注和作注、训诂简史等知识的学习,准确地理解古代文献中的词义,读懂古籍,继承文化遗产;学会辨析词义,增强运用词语的准确性。 通过本课的学习,了解“训诂”、“训诂学”等名词的含义,常用术语,文献正文里的训诂和随文释义的注疏,明确训诂学的任务和目的,理解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与语言学其他分支学科的关系,掌握研究训诂学的基本方式,了解常见训诂学著作。 三、学时分配表

四、教学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教学目的】 1.明确训诂学的学习目的; 2.了解训诂与训诂学; 3.认识训诂学业的任务;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研究训诂学的方法;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 难点:训诂学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主要教学内容】 1. 训诂与训诂学 2.训诂学的任务及其目的 3.训诂学在语言学中的地位及其与语言学相关学科的关系 4. 研究训诂学的方法

第二章训诂体式(上) 【教学目的】 1.了解训诂正文中的训诂形式; 2.熟悉十三经注疏的体式;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训诂的内容; 难点:注疏的运用。 【主要教学内容】 1.文献正文里的训诂 2.随文释义的注疏 第三章训诂体试(下) 【教学目的】 1.了解训诂专著 2.熟悉《尔雅》、《经典释文》等专著训释的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尔雅》的体例 难点:《说文解字》具体运用 【主要教学内容】 1. 通释语义的专著 2杂考笔记中的训诂 第四章训诂条例 【教学目的】 1.了解训诂行文的格式; 2.理解训诂释义的方法 3.掌握重点训诂术语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释义的方法 难点:学会运用训诂术语 【主要教学内容】 1. 释义的方法 2.行文的格式 3.常用的术语 第五章训诂的运用 【教学目的】 1.运用训诂知识阅读古书

河北《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

河北《训诂学》自学考试大纲 一、课程性质与学习目的 训诂学是汉语言文学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选修课。本课程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古代汉语》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充分掌握历史文献材料,结合更高层次的系统的理论学习,提高阅读古书的能力,同时利用所掌握的知识解决将来在古籍阅读以及文言文教学中遇到的疑难问题。对于训诂理论、训诂方法要求能够识记、理解,同时能够结合《古代汉语》文选解决其中的问题,做到简单应用,进一步在自主阅读时能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疑难问题。本课程之前,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三门基础课,与本课程有密切联系。尤其是对《古代汉语》课的深化与提高。训诂学的学习又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以及相关选修课,如中国古代文化史等课程打下语言基础。 二、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 总论 内容: 1、什么是训诂与训诂学: ①前人对“训诂”的解释; ②黄侃对“训诂”的解释; ③《辞海》对“训诂”的解释; ④什么是训诂学; ⑤训诂学的任务。 2、训诂学的内容: ①解释字词; ②解释文句; ③分析篇章;

④分析表达形式; ⑤分析时空关系。 3、训诂的范围; 4、训诂的实践形式: 最早的实践形式是《毛诗诂故训传》、《尔雅》; 了解训诂学基本要籍的作者及时代; 5、训诂学的原则: 历史的、辩证的、唯物的、现实的; 6、训诂学的用途; 7、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谓、谓之、当作(当为)、读为(读曰)、读若(读如)、之言(之为言)、破读(读破)、浑言、析言、辞(词)、如字、转语、互文、今文、古文。 考核目标: 识记:历代对“训诂”的解释、训诂学的内容、训诂的实践形式、传统训诂学的术语。 应用:对具体的训诂形式、训诂术语能够结合具体材料进行判断。 分论 第一章训诂力作示范 内容: 本章主要讲述清代学者俞樾《古书疑义举例》的主要内容及评价 考核目标: 识记:俞樾的主要著作、关于句读的知识,其他知识不作考试内容。 第二章训诂的方法

《训诂学》教学大纲(本科)

《训诂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课程代码:0501521022 总学时:32学时 总学分:2学分 课程类别:专业任意选修 适用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汉语言文学 预修要求:《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训诂学》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任意选修课之一,史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必修课。是传统语言文字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本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训诂学的基础知识以及基本的文史工具书的使用方法;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学术性考辨,将知识学习与探究学问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好学深思、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其它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教学基本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系统介绍训诂学理论体系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并在具体的语料分析中了解汉语的发展历史以及语言发展的基本规律,帮助学生正确解释语言现象、解决语言运用中的诸多问题。从文献语言材料出发,以探讨词义为落脚点,以训诂学专著为中心,面向现代社会,重视普及和应用。课堂教学以讲授、讨论、练习等方式为主要教学手段。 大纲的使用说明:按教学计划,本课程讲授一学期,授课总时数为32课时。教学中主要依据大纲,可视学生学习的情况适当安排进度。 大纲正文 第一章绪论学时:4学时(讲课4学时)基本要求:(1)知道训诂和训诂学的概念,使学生能够分清训诂学与语义学、词义学的区别。(2)了解训诂学包含的各方面内容。(3)认识训诂学的现实意义。 重点:知道训诂和训诂学的概念,了解训诂学包含的各方面内容。 难点:训诂的定义。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训诂、训诂学是什么?学时:1学时(讲课1学时)1.训训诂的定义 2.训诂学的概念 3.训诂学和语义学、词义学等相关学科的关系 第二节训诂学的内容学时:2学时(讲课2学时)1.解释字词——训诂的核心 2.解释文句——包括分析句读,阐明语法,疏通句意等内容 3.阐明语源,研究规律

训诂学教学大纲.doc

《训诂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

二、课程内容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绪论 基本内容: 第一节训诂和训诂学 一、训诂的产生与发展 二、训诂 1、训 2、诂 3、训诂 第二节训诂工作、训诂材料、训诂学 一、训诂工作: 1、注释工作 2、篡集工作 3、考证工作 二、训诂材料 1、随文释义的注释材料 2、篡集类训诂专书 3、考证材料 三、训诂学 1、黄侃、殷孟伦、许威汉、杨端志、孙雍长等先生对训诂学的论述。 2、什么是训诂学? 3、训诂与训诂学的区分? 表现在:工作对象、工作任务、具体内容、工作性质第三节训诂学的分期、地位、功用及学习方法 一、训诂学的分期 1、早期训诂学 2、晚期训诂学 3、现代训诂学 二、训诂学在当代学科中的地位 三、训诂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一)训诂学与音韵学 1、训诂能给古字注音 2、训诂学离不开音韵学 (二)训诂学与注释学 (三)训诂学与文字学 (四)训诂学与语法学 1、指明虚词 2、说明词法 (五)训诂学与比较语言学 (六)训诂学与修辞学

(七)训诂学与方言学 四、训诂的功用 1、指导古代作品的阅读与教学 ⑴理解词义,贯通古今 释实词释虚词 ⑵辨析正误,择善而从 ⑶旁察古训,自求正解 ⑷考求辞例,提出新说 2、指导古籍整理 ⑴训诂与校勘 ⑵训诂与标点 ⑶训诂与注释 ⑷训诂与翻译 ⑸训诂与辨伪 3、用于编纂词书 ⑴资料收集 ⑵解形、部首排列 ⑶注音 ⑷释义 ⑸引证 4、对其它学科的帮助 ⑴对历史学的帮助 ⑵对医学的帮助 五、当代训诂学的任务 六、学习训诂学的态度和方法 (一)端正学习态度 1、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 2、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原则 3、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原则 (二)采用科学的学习方法 1、严格把握第一手材料,注重“为实”学风 2、掌握科学的训诂原理 3、加强训诂实践,提高训诂能力 教学重点: 1、识记:训诂、训诂学 2、理解:训诂的功用 教学要求: 1、综合分析训诂学与其它学科的关系 第二章训诂内容 基本内容: 第一节注音辨形释词通句

专本套读训诂学教案

专本套读《训诂学》教案 【课程名称】训诂学 【课程类别】全国统考 【教学学时】30学时 【开课专业】公共关系 【开课时间】12月7日—1月6日 【授课教室】1教512 【参考教材】《训诂学》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出版 【课程性质、目的】: 一、课程性质 训诂学是高等学校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一门综合性应用课,也是从事文史研究、语文教学等工作必须掌握的一门重要课程。该课程属于我国古代传统语言学的分支学科。 二、教学目标 使学生掌握训诂学的有关知识,把握各章节重点,以顺利通过考试,同时自觉地运用训诂学的方法、规律来指导古书阅读、指导古籍整理,更好地注音释义、辨讹正误,更好地编纂字典词书。 【课程基本要求】: 本门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以下内容: 1、各个历史时期训诂的特点,训诂源流,训诂的原理和特点; 2、训诂的内容、常用的训诂术语的含义和作用。古书注解的源流,古注的 各种类型的特点、体例; 3、通释语义的重要专著的内容、体例和作用; 4、训诂的主要原则。

【教学内容要点】: 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 教学课时数:3课时 一、教学目的及要求 要求学生掌握训诂的基本体式,辨清训诂的基本术语。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训诂体式的分类 2、训诂术语分类 教学难点: 1、随文释意与通释语义的区别 2、训诂术语的分类 二、主要教学内容 第五章训诂的体式和术语 第一节训诂的体式 5.1训诂的两种基本体式:随文释义的注疏和通释语义的专著。随文释义的注疏有具体的训释对象,即针对某一古籍进行系统的训诂工作;通释语义的专著并无具体训释对象,即训诂工作不限于某一古籍。 5.2随文释义的注疏名称: 1传;由此达彼曰传。1)内传:随文释义的注疏之一,是与经义相比附的注解。2)外传:是与经义不相比附的注解。3)大传:是撰取大义。4)小传:与大传相对,是不贤识小,是一种谦词。5)集传:与集注相同,有两种:一是兼解经和注的,一是采集各家解说,再加上自己的注解,以是汉代流行的一种注解形式,意思是离章辨句,特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古代汉语课程教学大纲 Ancient Chinese 适用专业:汉语言文学 课程学时:102学时 课程学分:6学分 一、课程性质、目的与任务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模块中属通识模块。 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是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课程在学习之前一般应先修现代汉语、语言学概论,掌握汉语语音、文字、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及相关的概念、术语,为古代汉语的学习提供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设置目的有三:一是培养和增强学生阅读古书的能力;二是提高学生运用和分析现代汉语的能力;三是掌握从教中学语文的能力。 古代汉语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比较全面地掌握古代汉语的基本知识,克服古书阅读过程中语言文字的困难,提高古书阅读能力,批判地继承我国几千年文明流传下来的珍贵文化遗产。学习古代汉语可以帮助学生认识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之间的继承发展关系,从而加深对现代汉语各种语言现象的认识和理解,提高学生对现代汉语的运用能力,同时增强民族语言的自豪感。三是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古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培养从教的基本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中学语文教学工作以及开展语文教育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 二、课程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古代汉语课程内容共分六单元,每单元包括文选、常识、词义分析举例三

部分:文选选取了语言有典范性的作品九十二篇(首)(不包括汉魏以后诗词),由易到难,由浅入深,体现了循序渐进的原则;常识部分包括古代汉语的文字、词汇、语法以及修辞表达、文体特点等方面的基本知识,相当精炼,重点突出,又比较全面;词义分析举例注重教给学生分析词义的方法,有举一反三之效,而且在内容上有一定的深度和广度,在方法上有一定的独创性,对古汉语词义研究起了促进作用。学好古代汉语,原则上上述内容都须认真对待,但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我们对教学内容作了如下调整: 文选部分,精讲教材上的作品三十篇(见后)。作品的讲授是古汉语教学的基础和重点,每一篇文选的讲授,都须使学生从语言到思想比较透彻地理解此篇作品,并掌握其中主要的语言现象,且词汇教学,主要通过文选的讲授来进行。我们要求学生熟读这三十篇典范的古文,先秦两汉的部分篇章要会背诵。剩余部分文选列入学生课后自学,但教师要有必要的检查措施保证学生的自学效果。 常识部分的讲授与文选的讲授穿插进行,力求与文选的内容相配合,使常识中讲授的知识与文选互相印证,以便更好地解决古文献阅读中的有关疑难问题。 词义分析举例部分,不在课堂上专门讲授,一般是与文选中的词义分析结合起来进行教学,而更多的是让学生自学,要求学生注意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之间的关系,并结合阅读的需要适当辨析同义词、同源词等。 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单元: 文选:(带“※”为教师课堂精讲篇目,其余列为学生课后自学。) ※《精卫填海》掌握 ※《夸父逐日》掌握 ※《巫山、巫峡》掌握 ※《王子坊》掌握 《女娲补天》、《蝜蝂传》、《桃花源记》、《蓝田县丞厅壁记》、《钴鉧潭西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