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沉家桢博士谈五眼

沉家桢博士谈五眼

沉家桢博士谈五眼
沉家桢博士谈五眼

沈家桢博士谈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

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引用这几个名称,来和诸位研讨一些佛法。首先我要指出,这里所称的「眼」,并不是单指人类的眼睛。人类的眼睛只是肉眼的一种。事实上,人眼并不十分优越。鹰的眼睛比人眼看得远得多。猫头鹰的眼睛对于光,远比我们的眼睛敏感,所以猫头鹰能在黑暗里看见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图1 各种动物耳朵能够接受到的声波频谱比较表。)

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声音世界的丰富程度比起狗、飞娥等动物差得太远。此图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人往往只承认自己“亲耳听到”;而实际上,所有频率小于20HZ或者大于20000HZ的声波,人类永远也听不到,但是它们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以下的分析,将让我们进一步知道:人类非但有太多“亲耳永远听不到”,更有太多“亲眼永远见不到”!

肉眼

为了说明人眼的限制,我要介绍这张由现代科学家所绘制叫做电磁光谱的图表(见下图)。这张图表告诉我们,人眼只能看见宇宙里非常狭窄的一段,我们称它为「可见光带」(指图中的彩色部分)。人眼看不到红内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长的一切,也不能看到紫外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短的一切。

(图2 电磁光谱图。人类可以看到的色彩世界其实只是自然界色彩的极小一部分。)

那就是说: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别的工具来帮助他的肉眼探测「可见光带」以外的宇宙前,人类所看到的,并认为是完全的、真的、确实的世界,实际上是极不完全的,它只是整个宇宙的极小一部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已经比几百年前不知要大了多少,可是还只是整个宇宙微乎其微的一部分;这个极重要的事实真理,一向是被人类所忽略的。想想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便能不靠我们今日所拥有的任何工具指出同样的结论。那确实是令人惊服的。

这里有个比喻,也许可以帮各位更清楚地了解我们人类的肉眼是如何拙劣,以及天眼和肉眼的比较是怎样的。

试想像在一个大城市的中心,如果有一幢完全关闭的屋子,只开了一个很小的窗子,从这个窗口,一个人只能看到层叠的高楼和上面一小块蓝色天空,以及有限的人们活动。假设有一个小孩,在这屋子里出生长大,那么他对世界的印象可能是什么样儿呢?无疑地,他对他的世界的印象是根据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所看到的一切。你如为他描述海景浩瀚的美丽和日出日落的奇观,无论说得怎样天花乱坠,他都很难了解,很难欣赏。我们人类的肉眼所能给我们的便只有这些。事实上我们是住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透过一个很小的「窗口」──我们的眼睛

──去看世界,然而我们却坚持地说,我们所看到的是一个完全整体、确切而又

真实的世界!

现在假设另有一所完全封闭的房子建在山顶上,并且开有一个很大的风景窗,从这儿可以看见无际的天空和无限的旷野。或许,为了让它更显得美妙些,我们不妨说,到处都是鲜花园地,还有少女们在园中曼舞婆娑。在这个屋里也有一个小孩出生成长。

那第二个孩子所看见的世界,无疑地要远比那个从小窗口看出去的拥挤都市要来得伟大与美丽。如果说第一个孩子只有肉眼,那么我们可以譬喻地说,第二个孩子是具有天眼了。

天眼

通常我们都说只有天上的神或女神才有天眼,然而按照佛教的义理,这种说法并不完全正确,因为我们人类也能得到天眼,有两个方法可以使我们做到:一是透过「禅那」(Dhyana),这是一个梵文字,通常译为「冥想」(Meditation)。另一个方法是在肉眼上加仪器(要知道肉眼本身也是一种仪器,在今天甚至可以移植了)。虽然第一个方法比第二个高明得多,第二个方法却更易于为现代人所接受。现代人依靠高度望远镜可以看得很远很远。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所不见的微生物的活动。一个人可以藉著人造卫星及电视看到万千里以外发生的事。

有许多奇景在佛陀的时代是天眼所独享的,现代人也能看到了。在佛陀的时代,禅那可能是使人类超越肉眼限制的唯一方法。其实,人的看的能力原是无限的,我们之所以不能发挥这整个看的能力,乃是受了我们这对肉眼的限制。很明显的,佛陀深知这一真理。经过多年的禅那,佛陀发现肉眼的障碍可以打破,人原来的看的能力可以充分发挥。当一个人发挥了他原来的视力时,他将毫无困难地把视界扩展到天眼所能达到的范围。

说到这儿,我相信诸位不难了解肉眼是什么,天眼是什么了。在佛陀的时代,使人类了解天眼是很困难的。但是在现代,实际看来,我们每个人都拥有某种程度的天眼,因此,我们也就比较容易领会得到。

慧眼

现在让我们来谈慧眼。

为了描述慧眼,我必须介绍一个很重要的佛法基本概念,这个概念在梵文里叫做Sunyata,通常把它译为「空」,更正确些,是译成「第一义空」。这个教义是很独特的,在别的宗教教义里可不容易找到。佛教浩瀚的经典有极大部分致力于研究「空」。我今天所能贡献给各位的,实在只是从汪洋大海中掬出来的一滴水,但我愿意尽我所能。以下是介绍佛陀常常使用的三种分析方法。而每一个方法都归结到宇宙万物万象的本体原皆是「空」。

第一种方法,我叫它分解分析法。

我这里有一架收音机,让我用它来做例子。这是一架我们叫做收音机的东西,现在我把它的扩声器拿了出来,诸位是否把这一个扩声器叫做收音机呢?答案是否定的。诸位将称它为扩声器。现在我又拿出电晶体,诸位把电晶体叫做收音机吗?又不是的,那是电晶体。电容器、电阻器、塑胶套子、电线等等,又怎样呢?这些部分无一可以称为收音机。现在请大家注意,当各个部分都拆散移开了后,诸位能告诉我收音机在那里吗?收音机没有了。因此,「收音机」只是我们为暂时合在一起的许多零件的集合体所取的一个假名称。当一个人在心中把它分解时,它就失去了存在。因此,收音机并不是一个永久性的实体,收音机即是「空」。(请注意这个「空」不是「实」和「空」相对的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的空。因此,佛法中更精密地称之为「第一义空」。)

不仅收音机是「空」,扩声器也是「空」。假如我拿出扩声器中的磁铁,诸位称它为扩声器吗?不会的,诸位一定称它为磁铁。假如我移掉架子,诸位称它为扩声器吗?也不会的,诸位将称它为架子。当所有的零件都拆开移去时,你还

到那里去找扩声器呢?所以,我们分解了扩声器,它就失去它的存在。扩声器不是一个永久性的实体,扩声器是「空」。

分解的分析法非常重要。因为诸位可以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世上的每一样东西上而引出相同的结论:每一样东西都能分解,没有一样东西是永久性的实体。所以,不管我们称呼它为什么,它总是「空」。佛陀把这个方法应用到他自己身体上。他幻想从他身体上去掉他的头,而后问道:这头是否还能称为人身或「自我」?答案是:否,它是一个头。他从身上取去手臂,这可以叫做人身或「自我」吗?答案又是:否,它是一只手臂。他取出他的心,问道:这是否人身或「自我」?也不是的。现在我们甚至于更精确地了解到一个人的心可以移植给另一个人,而不把另一个人改变成这个人。他取去身上的每一部分,发现这些部分没有一个可以称为人身或「自我」。最后,在每一部分都移去之后,「自我」在那里呢?因此,他下结论说:不仅肉体是「空」的,就连「自我」的观念也是「空」。

第二个方法,我叫它归纳分析法。

虽然我们在世界上看到成千成万不同的东西,人却能将它们归纳为少数基本原素。比如说,基于化学的特性,人类把黄金列为基本原素之一。虽然成千的金制物品,从复杂的黄金铸像到简单的金条,有各种不同的名称,但每种金制物品都可以熔解并再铸成另一形状,它们都是可变的、不恒久的。能保持不变的是共同的化学特性。因为有这共同的特性,所以我们就把所有的这些物品叫做金子。换句话说,它们都可以归纳成一个称为金子的单一元素。

在佛陀的时代,印度哲学家将宇宙间的森罗万象归纳为四种基本元素,就是:地、水、火、风。佛陀则宣称这四种元素还可以进一步归纳为「空」。并用金子做例子,佛陀的意思是:虽然我们已经抽出这一切金制物品的共同特性,称它为金子,可是我们能指出金子是怎样的一种东西吗?能指出金子究竟在那里吗?凡是我们所能够指出的,都只是金子的某一种特殊形状,例如金条,可是金条不能代表金子,因为金条是可以变的,并不是永久不变的。因此,「金子」这二个字

只是我们给某些特性的一个名称,是没法拿出来给你看的。所以,佛说金子是「空」。基于同样的推论,一切固体都即是「空」。

不仅固体是空,液体又何尝不是空?液体的特性,也是没有永久性,没有固定的形状,是可变的,是无从捉摸的,是空。两千五百多年前,佛陀说,宇宙每一样东西都能归纳为「空」。(这即是「色即是空」的注释。不但色法是空,心法也是空,因为欧美人著重物质,所以这篇讲词偏重色法,请读者注意。)西方科学家也获得一个与此类同的结论,那确是很有趣的事。在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之前,西方科学家把宇宙万物归纳为两个基本元素,说这两个元素是恒久常存的;一个叫做物质,另一个叫做能。爱因斯坦用数学方法证明,将这两个元素统一了起来。他说:物质也是能的一种形态、正和电是能的一种形态,光是能的一种形态等一样。他由此下结论说,宇宙万物万象都只是能的各种不同的形态。可是我们如进一步问,什么是能的原来性质呢?你能拿出能的本体来给我们看看吗?虽然我不敢武断地说西洋科学家的所谓能,同于佛法的所谓「空」,至少我说能的本体也是没有固定形状,无法捉摸,类似于「空」。

第三个方法,我叫它透视分析法。

佛陀用禅那来实施这种方法,我们没有这样的功夫,不容易照办,幸好现代的科学成就提供了许多工具仪器,可以大大地帮助我们了解这个透视分析法。

让我们再来谈谈这张电磁光谱(见图2)。我们知道,人类的肉眼只能看到宇宙中这个在谱上叫做「可见光带」的很小的范围。但是靠某种仪器的帮助,例如红内线仪、X光、显微镜等,现代人已能够看到「可见光带」以外的若干宇宙领域。为了更容易帮助诸位透彻了解起见,请诸位再看这张图表(见图3)。这张图表所显示的是,藉不同的仪器、在不同的电磁波长下所看到的一个通常我们所谓的人。我在这张图表上标明了一到五。在「1」底下,诸位看到一个主要由红、黄及绿三种颜色所构成的形象,那是藉红内线仪所看到的人的样子。在「2」底下是肉眼不用其他仪器所看到的人。在「3」底下是透过X光所看到的人,皮

和肉都不见了,然而骨架仍在。接著一个标明「4」的,是用显微镜所看到的人身各部分的分子构造图。最右边标明「5」的是一片空白。

(图3 不同工具前面的同一个人)

诸位看了这个图,请不要误会,说这四个图和那一片空白是代表不同的实体,它们是同一个人。也不要误会,认为从左到右它们占据著不同的空间。实际上,它们是在同一个空间里的。为了再说得清楚一点,请诸位把我当作我所谈的那个人。请试想像,如果诸位的眼睛能看到红内线,那么诸位所看到站在这里的我便是红、黄、绿三色组成的形象。现在,再改用诸位日常使用的「仪器」来看,在诸位的肉眼里,我的身体显现出来了。再想像诸位的眼睛能看到X光,那么皮肉及血液都消失了,诸位现在看见的,便只是我的骨骼。再换另一种仪器──显微镜的眼睛──来看,现在站在这里的则是一个复杂的分子结合了。我们更进一步深入探讨,现代科学告诉我们,分子是由原子组成,而原子则由质点组成,最后一切质量都可以转变成能。能的原本性质是我们看不见,也抓不到,无形无色,无从捉摸的。让我们称它为「无形之形」,这个就是「五」底下的空白处。

请诸位注意这一事实:我仍是同一个通常所谓的人,但现在却以不同的形象在诸位的面前呈现──一个彩色的影像,一个肉体,一架骨骼,一个分子微体的结合,以及诸位从各种不同的境界看成的其他许多形态。最后则是无形之形。

这第三个方法──透视分析法,也引到同样的结论:宇宙间的万物万象都可以深究到它的根源,科学家称它为能,而佛陀称它为「空」。

有一点极其重要,要请诸位注意,前面我所说的都是意识理解,而「空」却是直接的经验境界。容我重复地说一遍:「空」是直接的经验境界。据说当一个人达到那境界时,他便会经验到一种极大的快乐感,比一般人所经验到的任何快乐感都要强几百倍。不仅这样,「空」是一种没有变动与无常之感的境界。

现在让我再推进一步。诸位都知道,认识了人的痛苦是导致悉达多太子放弃宫廷生活,做一个苦行僧,去寻求人类解脱大道的直接原因。佛陀列出了人类的八苦──苦在梵文里是duhkha。这八苦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和无常(也即是五蕴炽盛)。我没有时间为诸位更详细地解绎八苦,但是,如果诸位细心地将它们分析一下,就可以断定,这八苦统统都跟我们所具有的肉体,以及我们称为「自我」的意识有关,或者也可以说,肉体和「自我」意识是造成一切痛苦的根源。

因此显而易见,在「空」的境界中,肉体与「自我」意识已不再存在,苦又怎么还能存在呢?当一个人达到那种境界时,宇宙万物,包括他自己在内,都成「空」观。所有人类的痛苦以及生死都消失了,都不再执著,这种人我们说他拥有了慧眼。

这就像忽然从一个极沉重的负担中解脱出来;这就像慈母和他失去了多年的爱子不期而遇的心境;这就像在一个狂风暴雨的大海中绝望地航行时,忽然发现一条地平线时的狂欢。这些是佛经上对一个人得到慧眼时,所经历的大喜悦的一点描写。

很多佛陀的弟子都达到了这种境界。在佛教里他们被称为阿罗汉,他们已是圣人。然而佛陀却向他们发出严厉的警告:「不要停顿在慧眼上!」佛陀指出,人的最大的病是执著;当人只有肉眼或天眼的时候,他把不完整、易变的,因而也是虚妄不真实的世界看成完全的、恒久的、真实的。他就执著于他所看到的世界,一切痛苦由此而生,这是一个极端。可是当一个人用慧眼看见了宇宙万物是无常的、不真的、「空」的时候,他喜乐留恋于这个「空」的境界,这就成了对

「空」的执著,是另一个极端。无论是对「有」或对「空」,一旦有了执著,那个构成一切无明和痛苦之根的「自我」意识便不能完全绝灭,人也就不能澈底解脱。因此,法眼的获得乃是佛法中再进一步的教旨。

法眼

什么是法眼呢?一个人得到了慧眼之后,能不停滞留恋在「空」的境界里,却体认到:虽然他在不同的境界里所看到的都是虚妄不实的幻相,然而对那一个境界而言,这些幻相即是真的,这个人得到了法眼。

现在让我们再参考第二个图表。一个只有肉眼的人会坚持只有肉眼所看见的一切是真的,他缺乏对其他境界的知识。一个拥有天眼的人会说红内线的形象、肉体、骨架、分子的复合体等等都是真的,并执著于这一切。一个拥有慧眼的人看出这个图上的一切形象全是无常、无实体和虚妄不真的幻相,唯有「空」才是真实恒久的状态,因此便执著于「空」。

现在一个拥有法眼的人会说,虽然这一切形象确实是无常、虚妄的假相,它们却不是与「空」分得开的另一实体,它们都是同体,然而就它们所在的境界领域而言,它们全都是真的、实有的。

「空」的直接体验给人以大智慧;然而若能把一切虽然都是假相,可是在它自己的境界领域里却是真的这一点认识了,那就会自然产生一种无条件的、无差别的、遍及一切的爱与慈悲。我们认为这种人拥有法眼,在佛教里则称他为菩萨。

一旦一个人达到了「空」的境界而又能克服了对「空」的执著,无条件、无差别、遍及一切的爱与慈悲,便自然而然地从一个「空」的直接经验里产生出来,那真是人类的奇迹,也因此使得佛法成为最独特、最精深的实践教义。

让我告诉诸位一个故事,用它来说明得到慧眼的阿罗汉与拥有法眼的菩萨间不同之处。

一座大厦失火了,只有一个导向安全的门。许多人──男人、女人、小孩── 在这大厦里玩,他们之中只有少数人知道火灾的危险。这少数知道危险的人,努力寻求一条出路。路是又长又难走的。最后他们冲出浓烟,出了大厦,当他们再度在户外新鲜的空气里呼吸时,他们是如此地高兴,以致他们就只是躺在地上,再也不想做任何事情了。然而,他们之中却有一个人,不这样想。他记得许多人仍在这大厦里,而不明白火的危险;而且即使他们明白了,他们也不知道通到门口的路。所以,他不顾自己的疲倦和危险,一再跑进大厦,去引导别人走出这危险地方。

这个人就是菩萨。

另一个有名的故事,由赫士唐·史密斯教援(Prof. Houston Smith,他的中文名字是施锡恩)在他的杰作《人类的宗教》里介绍给西方的读者。故事是这样的:三个人为了到远地寻宝而旅行横贯沙漠。他们在烈日下走了一段很长的路,又累又渴,急切需要一个荫凉的地方休息,和一些水或水果来解他们的焦渴。忽然,他们来到一个有围墙的庄院。他们之中一个人爬上墙头,高兴地喊起来,就跳进了那庄院,第二个旅行者跟著也跳进了庄院。接著第三个旅行者也爬上了墙,他从那里看到一所美丽的花园,在棕榈树的荫蔽下,还有一个有喷泉的大水池。在渴累交迫、赤日黄沙的景况下,这是何等的诱惑!正当他要跳进庄院去的时候,他想起还有许多许多的旅行者仍旧在那可怕的炎日沙漠里拖著沉重的脚步旁徨,不知道有这个绿洲。他终于拒绝了跳进庄院的诱惑,忍耐著一切的苦,再爬下墙来,回到那漫无边际、炽热的沙漠里,去接引别的旅行者到这个荫凉休息的地方来。

我相信在座的每个人都不难了解,这第三个人是菩萨。

这里必须指出:这样的慈悲并不是表面的,而是发自内心,深不可测的。它没有诸如「因为我喜欢你」或「因为你服从我」一类的先决条件。它是无差别的、

无条件的。这种慈悲和爱是从「空」的直接体验而生,是从完全调和、完全平等、没有任何执著的境界而生。

为了帮助各位更正确地了解法眼,我必须提出非常重要的两点。

第一,法眼能观照真理的无限方面。正如在无边无际的太空中,天文学家指出许多银河、恒星、行星等等一样,在「空」的体验中看出无穷无数的境界,无穷无数的天堂、人间,无穷无数的有情众生和不可计数的活动。

第二,具有法眼的菩萨是没有执著的。在《金刚经》里佛陀一再地说,当菩萨救度众生时,他对主体,例如「自我」;对客体,例如「你」;对其余的事物,例如行为;或对时间的概念都没有任何执著。因为如果菩萨对任何事物有丝毫执著,他便不能称为菩萨。

说到这里,我希望诸位对肉眼、天眼、慧眼及法眼这四种眼已经有了清楚的观念。下面是禅宗里两首有名的偈及关于它们的故事。

中国唐朝时候,有一次禅宗的五祖要他的弟子们都写一首偈给他看,以显示他们对佛法的了解。神秀上座呈了如下的一首: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五祖评论说,神秀只到了门口,还没有登堂入室。

一个名叫惠能的俗人也在寺内。虽然他没有接受过五祖的教诲,却是一个有大利根的人。当惠能听到这首偈时,他不以为然,便说:「我也有一首偈。」于是就宣读他的偈: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后来,惠能做了五祖的弟子并证到大觉大悟,成为禅宗史上最有名的六祖。他对不同根性的人施以不同的教诲。虽然没有这样的记载,我敢说,六祖会毫不犹疑地告诉一个来求教的初学者: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现在我想问:神秀是用了那种眼作他的偈?惠能又是用了那种眼不同意神秀而念出他的偈?为什么在他成了六祖之后,他却可以用他先前所不同意的偈来教人?现在六祖用的又是那一种眼呢?我不回答这些问题,愿意把它们留给诸位,以便诸位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答案。

佛眼

现在我们来谈谈佛眼。

到此为止,我算勉强说了一些关于前四种眼的解说。可是关于佛眼,我确实无法说什么,因为无论我说什么,都是隔靴抓养,不会中鹄的。

但我也很明白,我不能就此停止,站在这里,一声不响,像佛陀那样,就只举起一朵金色莲花。不仅我没有像佛陀那种透过沈默能够传达了解的辐射力,而且诸位也不会满意。那是可以了解的,因为不但我们的眼是肉眼、我们的耳朵和意识也同样都是肉体的,所以我们必须使它们满足。因此,我总得说上一点儿:

一、诸位一定会注意到,当我谈到前面四种眼的时候,总有一个主体和一个客体。譬如说,就肉眼而言,人是主体,世间现象是客体;就慧眼而言,阿罗汉是主体,「空」是客体;当我说法眼时,菩萨是主体而宇宙间万千境界是客体。然而,现在谈到佛眼时,倘若说佛是主体而宇宙是客体,那就绝对错了。因为佛与宇宙之间区别已经不再存在;佛就是宇宙,宇宙就是佛。倘若说佛拥有佛眼,这话是同样的错误,因为佛与佛眼之间也没有差别;佛眼就是佛而佛就是佛眼。简而言之,诸位所能提到的任何相对观念,在佛眼下都不再存在。甚至「空」也不存在,因为「空」就是佛,而佛就是「空」。

二、我对佛眼想说的第二点,是关于「无限的无限」概念。我说「无限的无限」是什么意思呢?如果我们说人类宇宙观的概念是无限的,那么拿它和佛陀宇宙观的体验相比较,只就有如一个泡沫在大海之中。这是不可信的吗?是的,这是难信的。但是让我们想想数学里说些什么。诸位知道一次乘方是一条直线;二次乘方是一个平面或面积;三次乘方代表一体积或空间,其大小已经可能是无限的了。现在四次乘方怎样呢?五次乘方以至若干次乘方又是怎么样的呢?如果诸位能向我解释若干次乘方代表的是什么,诸位对佛陀的宇宙观──无限的无限──就已有点了解了。

三、我对佛眼想说的第三点是瞬息性和「一发即到性」,这又是一个很难为人们了解的概念。对我们来说,时间的持续是一件确确实实的事。因为有这个时间的因素,人从一个婴孩长大为青年、成人和老年等等。若说在佛眼之下时间是

不存在的,这是我们不能了解的。那就是佛眼之所以为佛眼。亿万年无异于一刹那。照我们的宇宙观看来,距离地球以亿万光年计的世界,佛可以在一瞬间到达,这是如何的奇迹!

四、关于佛眼的第四点是互摄互入的总体性与无不涵摄性。诸位中可能看过一部叫「黄色潜艇」的电影。在那电影里,有一个真空吸管的怪物,它能吸进任何遇到的东西,在它吸完世界上一切东西以后,它开始吸它所站著的大地。真空吸管是如此有力,以致它把整个地球吸到了自己身体里面,于是它也吸进了它自己。这一个描写可以给诸位一些无不涵摄的概念。

综结而言,我对佛眼提到了下列四点:

一、无主体与客体,那是绝对待,没有相对概念;

二、无限的无限,那是绝空间,没有空间概念;

三、瞬息性和一发即到性,那是绝时间,没有时间概念;

四、总体性和无不涵摄性,那是无空无,没有空无所有的概念。

这是佛眼的四种概念。

在我结束今天的讲话前,我要给诸位再讲一个有趣的故事:

有一对夫妇,常要争吵,后来他们听到了五眼的说法。有一天他们又开始吵嘴了,看起来那又将是一次像往常一样的争吵,弄得夫妻两人都恼怒非常,气愤颓丧,以致他们可以好几天见面不讲话。正在这当儿,忽然丈夫说:「现在我在用我的天眼,呀!你只不过是一具骨架,我为什么要跟一具骨架争吵呢?」妻子

静默了一会儿,然后放声大笑。丈夫问她:「你现在干什么?」妻子说:「我正在用我的慧眼,你已经消失了。现在没有什么可以恼我了。我很快乐的在『空』的境界里。」然后他们两个都大笑著说:「还是让我们都用我们的法眼吧。虽然我们都是假相,但让我们在这个境界中快乐地生活在一起吧。」

今天我们庆祝这位伟人──释迦牟尼佛的生日,智海法师还要赠送诸位一个大生日蛋糕。我现在所赠送的只是一些生日糖果而已。我的生日糖果是这句忠告:「不要总是用你的肉眼,要把视界扩大。」不要让你的心老是被这个细窄地段中所见到的事物弄得神魂颠倒。把窄带打破,把视界扩大,发展张开你的天眼。渐渐地发展张开你的慧眼。到了这个境地后,请诸位想著在那广大炽热的生死大漠中挣扎的许多同胞以及别的可怜众生;张开你的法眼。最后我希望诸位全都有佛眼,诸位都成佛。

谢谢诸位!

(沈家桢博士一九六九年佛诞日以英文讲于纽约大觉寺讲稿由舒吉夫人、唐龙居士译成中文。本文来自网络)

全国初中语文优质课实录

全国第七届中学语文课堂教学大赛一等奖获得者教学设计 《云南的歌会》教学设计吕莉(江苏) 教学目标: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歌会的特点。 2、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3、能通过对课文语言的分析揣摩,品味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能通过阅读课文,了解云南的歌会的特点。 2、能分析揣摩文章精妙的语言。 教学难点: 能结合《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原文中的关键语句,通过对课文中重点句段的研析,深入体会云南的歌会的真正魅力。 教学步骤: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云南的歌会》,作者沈从文。原文的标题是‘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选中的课文有删节。而在删节中有这样一段话:‘参加云南跑马节,我其实另有所会心,但过不多久,更新的发现就把我引诱过去……’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 “这一年,正在历史博物馆工作的沈从文先生到云南参加跑马节,目的是为了从马鞍鞯油漆的工艺中找到中国漆器加工工艺的相关资料,但没过多久,他的注意力就被云南的歌会吸引了。沈先生究竟发现了什么?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寻找答案。” 二、重难点字词辨析 1、明确重难点字词的音与形 2、齐读字词 三、初读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拿笔圈点勾画,标注字音并找出云南歌会的特点) 2、教师提问:“云南的歌会与我们平时通过电视或其他途径听过的演唱会、音乐会相比,有什么不同呢?” 3、学生交流讨论 4、教师总结 场合形式 山野对歌 山路漫歌 村寨传歌 “沈从文先生发现在云南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中都能听到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歌声,云南的人民就是这样在美妙的歌声中生活着,这一点,我们也从课文中发现了。”(板书:生活) “那么,沈先生在前面所说的‘更新的发现’仅仅是指这些吗?沈先生还发现了什么?” 四、再读研析 1、研读提示 “从马背上研究老问题,不免近于卖呆,远不如从活人中听听生命的颂歌为有意思了。” ——沈从文《记忆中的云南跑马节》 “同学们,在沈先生的原文中还有这样一句话,动动脑筋,你能从这句话中找到问题的答案

沉家桢博士谈五眼

沈家桢博士谈五眼(肉眼、天眼、慧眼、法眼、佛眼) 诸位朋友:什么叫做五眼呢? 在佛教的名词里,五眼是指肉眼、天眼、慧眼、法眼和佛眼。我今天想引用这几个名称,来和诸位研讨一些佛法。首先我要指出,这里所称的「眼」,并不是单指人类的眼睛。人类的眼睛只是肉眼的一种。事实上,人眼并不十分优越。鹰的眼睛比人眼看得远得多。猫头鹰的眼睛对于光,远比我们的眼睛敏感,所以猫头鹰能在黑暗里看见我们看不到的东西。 (图1 各种动物耳朵能够接受到的声波频谱比较表。) 从中可以看出,人类声音世界的丰富程度比起狗、飞娥等动物差得太远。此图从科学的角度说明了一个深刻道理:人往往只承认自己“亲耳听到”;而实际上,所有频率小于20HZ或者大于20000HZ的声波,人类永远也听不到,但是它们却无时无刻不存在着。 以下的分析,将让我们进一步知道:人类非但有太多“亲耳永远听不到”,更有太多“亲眼永远见不到”! 肉眼 为了说明人眼的限制,我要介绍这张由现代科学家所绘制叫做电磁光谱的图表(见下图)。这张图表告诉我们,人眼只能看见宇宙里非常狭窄的一段,我们称它为「可见光带」(指图中的彩色部分)。人眼看不到红内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长的一切,也不能看到紫外线波长和比这波长更短的一切。

(图2 电磁光谱图。人类可以看到的色彩世界其实只是自然界色彩的极小一部分。) 那就是说:在人类还没有发明别的工具来帮助他的肉眼探测「可见光带」以外的宇宙前,人类所看到的,并认为是完全的、真的、确实的世界,实际上是极不完全的,它只是整个宇宙的极小一部分。今天我们所看到的宇宙,已经比几百年前不知要大了多少,可是还只是整个宇宙微乎其微的一部分;这个极重要的事实真理,一向是被人类所忽略的。想想两千五百年前佛陀便能不靠我们今日所拥有的任何工具指出同样的结论。那确实是令人惊服的。 这里有个比喻,也许可以帮各位更清楚地了解我们人类的肉眼是如何拙劣,以及天眼和肉眼的比较是怎样的。 试想像在一个大城市的中心,如果有一幢完全关闭的屋子,只开了一个很小的窗子,从这个窗口,一个人只能看到层叠的高楼和上面一小块蓝色天空,以及有限的人们活动。假设有一个小孩,在这屋子里出生长大,那么他对世界的印象可能是什么样儿呢?无疑地,他对他的世界的印象是根据透过这个小小的窗口所看到的一切。你如为他描述海景浩瀚的美丽和日出日落的奇观,无论说得怎样天花乱坠,他都很难了解,很难欣赏。我们人类的肉眼所能给我们的便只有这些。事实上我们是住在一个黑暗的屋子里,透过一个很小的「窗口」──我们的眼睛

大科学家讲的小故事简介

神奇的符号 《神奇的符号》是由苏步青写的,故事讲了在抗日战争时期,苏步青忍着国破人亡的痛楚,面对饥寒交迫的困境,仍心无旁鹜,执著钻研,就着冒着烟的桐油灯,写出了《射影曲线概论》。 苏步青 (1902-2003年),著名数学家。1902年生于浙江。中国科学院院士。他是国际公认的几何学权威,我国微分几何学派的创始人。早在20年代,他的仿设不变的四次(三阶)的代数锥面,被命名为苏锥面。在射影曲面论研究中,对周期为4的拉普拉斯(Laplace)序列作了深入而富有成就的工作,这种序列被称为苏链。他在射影曲线论、高维空间共轭网理论、一般空间微分几何学等方面的研究中,作出许多贡献。被国际上誉为“东方国度上空灿烂的数学明星”。 苏步青爷爷上小学时,成绩总是不好,他不是逃学就是迟到,连着三个学期都考了倒数第一名,经常被罚立壁角,甚至不让出校门,被同学和老师瞧不起。后来他在恩师陈玉峰先生的教导下幡然醒悟,刻苦学习,不久就跃居全班第一,开始了人生的转折。从此他找到了成功的捷径,那就是勤奋。在他的勤奋之下,他考取了浙东南最高学府的第一名,获得学费、膳费、杂费全免的待遇;在他的勤奋之下,四年的中学时代,他没逛过一次街,没去过一次亲戚家,10点钟前没上床休息过,做的练习题足足有一万道,整整8个学期,次次以门门90分以上的成绩名列头榜;在他的勤奋下,只用了3个月就过了日语关,要知道一般的留学生是要花半年到两年的时间去学习日文;在他的勤奋下,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日本东京高等工业学校,需要3个小时的数学考试,他仅用了1个小时就做完了,让监考员惊讶地说不出话来;在他的勤奋下,又以第一名的成绩考上了日本东北帝国大学,并获得理学博士称号,为祖国争了光;在他的勤奋下,在帝国大学读书期间,就被聘为大学讲师,轰动了日本,并有41篇研究论文发表在日本、美国、意大利的数学刊物上;在他的勤奋下,一生掌握了日语、英语、法语、意大利语、德语、西班牙语、俄语等7门外语,怎能不令人叹服;在他的勤奋下,在浙江大学白手起家,建立起了有规模、质量高的数学系,培养出了大批的数学人才;在他的勤奋下,在生活艰苦的环境中,在忙于教书育人的同时,他依然不忘搞科研,发表了很多高质量的论文和教科书;…… 《神奇的符号》以苏步青先生跨越9个虎年的经历,更多地从如何做人、如何为人民 服务的角度来撰述,从他令人景仰的经历中,令我们感受良多,深受启迪。《立壁角》、《倒数第一名》、《三个月通过日语关》、《踏上数学之路》等故事打破了科学家是神童、是天才的 神话,告诉我们学习要靠勤奋和艰苦的实践;《因材施教》、《关心下一代》、《巧用零布头》、 《长江后浪推前浪》、《这决不是小事》、《为中学教师讲课》、《拳拳老人心》、《语文和数学》、《攀登贵在少年时》等故事写出了大科学家对国家年轻一代的关心和爱护,并给我们指出了很多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譬如,“常言道,过河要有桥,学习不能不注意学习方法。一般说来,学习成绩好的同学,大多都能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讲出几种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结合故事读后定能让你受益匪浅;《回到故乡》、《支持学生运动》、《踏上西迁路》、《山洞里办学》、《天快要亮了》、《在动乱的年代里》、《社会主义需要数学》等故事写出了在艰苦的年

摩尔根实验室成长起来的中国遗传学家余先觉

HEREDITAS (Beijing) 2008年8月, 30(8): 951―952 ISSN 0253-9772 https://www.sodocs.net/doc/1e11998112.html,封面人物DOI: 10.3724/SP.J.1005.2008.00951 摩尔根实验室成长起来的中国遗传学家余先觉 周荣家 武汉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遗传学系, 武汉 430072 College of Life Sciences, Wuhan University, Wuhan 430072, China 孟德尔为确立遗传学基本原理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摩尔根和他的学生们则以果蝇为材料, 发现了伴性遗传规律以及连锁、交换和不分离遗传规律, 并提出基因论等, 这是对孟德尔遗传学说的重大发展, 为现代遗传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余先觉教授正是这一时期在摩尔根实验室中成长起来的现代遗传学家。 余先觉于1909年11月出身于湖南长沙县一个农民家庭。父母以种田为生, 育有8个子女, 余先觉排行第三。因家境贫寒, 父母只好把他的一个哥哥过继给经商的叔叔。他的这个哥哥为他后来上学提供了不少经济援助。余先觉就在这样一个典型的南方农村家庭中长大, 自幼学习刻苦、上进和坚强, 并对大自然和生物有着浓厚的热爱。1931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武汉大学生物系。在大学期间, 他不仅成绩优秀, 而且爱好运动, 在校出类拔萃。1935年毕业时, 被胚胎学家章盈五教授推荐留校, 担任生物学系助教。在他毕业后的10年里, 正值抗日战争时期。他随学校西迁四川乐山, 在艰苦的战争年代, 他不仅没有丢掉自己的专业, 而且还刻苦学习, 努力工作, 自编讲义, 在组织学、细胞学和胚胎学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中充实了自己的理论基础知识[1]。抗战胜利的第二年, 余先觉获得李氏基金资助, 被派往美国加洲理工学院生物系留学, 攻读博士学位。 余先觉在加洲理工学院进入了摩尔根(Morgan)的实验室, 成为斯特蒂文特(Sturtevant)教授的学生。当时该校生物学系的创始人摩尔根刚刚去世, 摩尔根的大弟子斯特蒂文特和摩尔根夫人还留在摩尔根实验室里继续从事果蝇的研究工作。斯特蒂文特于1910年在哥仑比亚大学摩尔根的果蝇实验室获得博士学位, 之后随摩尔根来到加洲理工学院。斯特蒂文特的学生刘易斯(E. B. Lewis)和诺卫兹根(E. No vitski) 直接对余先觉进行实验研究方面的指导。刘易斯后来成为美国科学院院士, 并于1995年因果蝇 余先觉 (Sien-chiue Yu, 1909?1994) 发育生物学研究成就获得诺贝尔奖。余先觉于1949年完成博士期间的研究工作, 写出了长达112页的博士论文, 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 取得了博士学位。 余先觉的博士论文课题是用X-射线技术研究果蝇的反向突变和位置效应[2], 导师和刘易斯对他的实验结果十分满意。余先觉获得了一系列的新发现, 包括有名的触角足突变(图1), 这个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突变为Antp Yu, 被刘易斯推荐编入到果蝇遗传学研究的工具书Genetic Variations of Drosophila melanogaster中,并于1968年由美国Carnegie In-stitute出版。该突变体的发现为后来刘易斯等研究同源异型盒基因与果蝇发育奠定了基础。编入该书中的还有由余先觉发现和命名的T(2;3) Antp Yu突变, 以及B48g、Scar、T(2;3)B48g和T(2;3) Scar突变等[3]。 余先觉非常爱国, 取得博士学位后决定立即回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当时他的哥哥是国民政府驻休斯顿的总领事, 多次劝其留在美国, 但他毅然于1949年10月回到了祖国。返回的旅途是艰辛的, 他知道祖国当时缺乏专业书籍, 回来时他随身带了大量的专业书籍及文献资料, 返回船只转到天津上岸, 他扛着沉重的书籍, 转辗回到武汉,任武汉大学生物学系教授。

传奇大牛施一公在北大的精彩演讲

传奇大牛施一公在北大的精彩演讲 我从来没有机会来北大做学术讲座,或是跟同学们在一块聊聊天,因此我非常珍惜这个机会。借这个机会我想把我的经历分享一下,推心置腹,毫无保留地分享。我之所以愿意把我的一些经历讲出来,是为了让大家理解我产生这些想法和作出各种选择的缘由。我不奢望我这些想法能够影响所有人,但我确信这些想法一定能够影响一部分人,当然影响大家并不是希望大家走我走过的路。 我认为,在中国,只要有一部分人能够有大志,去做一些事,那么我们的国家就一定是有前途的。所以,像我们北大、清华的学生,是全国学子的翘楚。大家要有大的志向,担负起中国的未来。如果你们毕业后,仅仅为自己的柴米油盐担心,仅仅关注自己的房子、车子,那是很不应该的,至少我会很伤心,很失望。 少年壮志 “在哪出生”是很重要的问题,我以前不太明白,直到2003年还是2002年回国时,看到国内有一本书,那本书的名字叫《河南人惹谁了》。虽然书名让我义愤填膺,但也没想得很多、很深,只是觉得说河南人“不知道羞辱”,很不痛快。 有一次,我去中山大学演讲,讲完以后,校领导请我吃饭,挺有意思。吃饭的时候其中有一位同事就问我,说:“一公,你是哪里人?”我说我是河南郑州的。他低低头挠了半天脑袋,说:“你老家是哪儿的?”我想了想说,我父亲那一支是云南大理的,云南人吧。他说:“哦,这还差不多。” 听完那番话,我才恍然大悟,河南人看来在外面惹了很多人。但是我还是挺以河南郑州出生为荣的。我父亲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我母亲毕业于北京矿业学院。他们婚后,响应祖国号召,到了河南焦作煤矿工作,于是我就出生在了河南。我是1967年在郑州市出生的。听父母讲,那时正是文化大革命搞得最热火的时候,郑州的武斗刚刚开始。母亲生我时找不到医院,最后在一家“保皇派”医院里战战兢兢地生下了我。在那个特殊的年代,父母给我取了一个富有时代特色的名字:一心为公。 由于我父母都是知识分子,在我两岁的时候,我随父母下放到河南省驻马店镇的一个小村庄里。农村的生活是平淡的,也是很清苦的,不过给我留下的印象非常好。我就记得我小时候经常到地里去吃水果、玉米之类的。 那段经历让我觉得一个人不能因为别人穷就看不起人家,否则这个人就缺乏教养,会被更多人看不起。 后来,我就在那个村子里读完了小学。那时候我学习很好,老师们都很看重我。我还清楚地记得我小学的班主任老师曾拍着我的肩膀说:“一公,你将来一定要为我们驻马店争光啊!” 另外,我觉得上小学时,父亲对我的影响很大。父亲很聪明、很爽朗。在我的记忆中,他干什么都行,但就是不太得志。他在最能做事的时候被下放带来农村。在农村,他学会了裁缝和盖房子。后来在机械厂作合金刀具,他也很快就成为了业务骨干。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帮助哥哥、姐姐和表哥、表姐复习功课,那时他觉得自己的知识终于有用了。他给他们讲解X YZ,讲解方程式的解法——虽然我听不懂,但在当时我觉得这真酷。

章用先生——浙大历史上不能被遗忘的数学家

章用先生——浙大历史上不能被遗忘的数学家 读季羡林先生《留德十年》知其人 苏步青教授执教浙大二十余年,抗战爆发时,他曾向竺可桢校长推荐留学归国的章用先生来浙大任教。 现在已经很少有人知道章用其人了,但是,章士钊这个名字,在许多喜爱历史,尤其是民国史的人当中,还是耳熟能详的。而章用正是这位反清斗士、民国闻人的二公子。章用是湖南长沙人,字俊之,1911年出生于苏格兰,1939病逝于香港,享年仅28岁。1920年,章士钊曾将其膝下的三个儿子一并交给友人李大钊,请其为之教授政治学,当时李大钊每周赴章宅授课二三次,而李大钊也把自己的女儿李星华拜在章夫人吴弱男名下为义女,两家甚为友爱,章用先生因此也在他短促的一生中与中国共产党的领袖李大钊有过一段近距离的接触。 当时竺校长主张“大学实施教育,教授人选最为重要”,他对苏教授一向甚为倚重,及得苏教授的力荐,立刻聘请章用先生来校,章先生随即由山东大学转来浙大任教。 后来苏教授回忆说:时恰在浙大战时西迁之始,“正当搬家期中,我们的欢迎会是在警报声中进行的”。当时竺校长对于国难中毅然归国、执教浙大的章用先生以及谈家桢、曾炯等先生至为诚恳,教授们也因此“对工作非常负责”,苏教授还忆及有这样一个故事:“在建德时,有一次学生问章先生:‘警报响了,老百姓都躲飞机去了,还上课吗?’章答道:‘怎么不上课?’‘那么,黑板挂在哪里?’‘可挂在我的胸前!’” “挂在我的胸前”!章用先生这句话后来竟经常让我泪眼婆娑。 1937年9月,国难深重,章用先生写诗道: 身分鲸鲵天独赦,绝樱子路予何人。 是非今昨殊疑信,夷险存亡迷幻真。 亲旧梦前无定骨,驿亭镜里乱离身。 动心忍性犹应及,斫鼻挥斤好敛神。 这首诗,表达了他在民族决死之际的精神状态,可谓传神。 后来苏教授还回忆说:“章先生的一生一向生活优越,肩上从未负过重担,可是他随浙大西搬时,是自己挑着行李与学生们一起步行的。他当时患着肺病,可怜他最后病死在西迁的路上,太可惜了。”其实,章用当年并非死在浙大西迁路上,这里,苏教授是误记了。他是因病重离开飘泊中的浙大,赴香港疗病,不幸竟不治身亡的。 也是在浙江大学“文军长征”之际,“新儒学”大师的马一浮最终决定赴浙江大学授课,因为战乱导致人心靡荡,马一浮要用他博大精深的学问捍守传统、捍守中国,于是从大学生做起,向他们灌输中国的精神资源。在西迁途中,马一浮和章用两先生十分投契,马一浮还书联赠之:“禽鱼各翔泳,文翰亦纵横”,那也是他们的精神写照了。 章用留学德国时,曾与季羡林先生同在哥廷根大学,那时章先生研习数学,兼习物理、化学、哲学、拉丁文,季先生的回忆录《留德十年》就有一章《忆章用》专述两人交往的。 季先生描摹哥城秋色,于“一片耀眼绚烂”中如美术大师之画笔细微涂抹,那林中树叶,分明“黄色的等级,从淡黄一直到接近棕色的深度,参差地转在一片秋林的梢上,里面杂了冬青树的浓绿,还点缀上一星星鲜红,给这惨淡的秋色涂上一片凄艳”。季先生说章用这位出身名门的留学生,“与言语乏味面目可憎的是中国留学生迥乎不同”,他“孤高自赏”,“最不能忍受四平八稳处事接物面面周到的人物”,是一个“一生寂寞、孤傲,落落寡合的短命之才人”。 当年章用先生在浙大西迁至江西时,曾有诗篇寄给季羡林先生,他“仿佛自知不久于人世”,果然,“后死于香港”。(据查:章用于1939年赴香港,同年12月6日即病逝)其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简介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简介 (2011) 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制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简介 一、设立背景 为了促进我国生命科学、医学、药学及相关领域的科技进步和产业发展,促使生物技术产业的领军人物不断涌现,由国家科技部批准、联合基因集团出资设立、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的“谈家桢生命科学奖”正式启动。 设立单位联合基因集团1997年发源于复旦大学,由毛裕民教授、谢毅教授带领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一批教师和博士、硕士研究生发起组建。由100万起步,迄今已经形成资产超过60亿、拥有30多家企业(两家为香港主板上市)的以基因技术为主的高科技产业集团。该奖是在生命科学领域由企业设立的第一个奖项,也是联合基因集团在树立生物技术领域的品牌后,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 二、设奖宗旨 2008年,谈家桢先生迎来他的百年诞辰。谈先生是我国现代遗传学奠基人之一,是中国现代杰出的科学家和教育家。他将毕生献给了遗传学事业,为遗传学研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建立了中国第一个遗传学专业,创建了第一个遗传学研究所,组建了第一个生命科学院。 该奖的设立旨在秉承谈先生对生命科学事业的奉献精神,促进生命科学研究成果产业化,激励我国生命科学工作者不断创新。 三、承办单位 谈家桢生命科学奖由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承办。上海市生物医药行业协会成立于2002年12月,是由上海市生物医药企业和相关大学、科研院所等单位自愿结成的社会团体。协会会员涵盖现代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从研发、生产到流通等整个产业链,现有会员单位190余家,行业覆盖率达75%以上,具有较强的行业代表性。协会是国家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民间组织和上海4A 级行业协会。协会设有生物制品专业委员会等分支机构,以及由生物技术和医药领域百余位专家组成的“专家库”。 四、评选机构:

谈家桢的名言

一个人光有学术兴趣还远远不够,没有付出努力的人,即便再聪明也无法取得大的成就。兴趣加上勤奋才能到达光辉的顶点。 谎谬是暂时的,真理的阳光终有一天会普照大地。 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延年益寿,天下太平。 深怀爱民之心,恪守为民之责,善谋富民之策,多办利民之事。 吾平生无所追求,终生之计在于树人,希求我的学生以他们的学识服务于社会,贡献于人类。在我古稀之年,眼见我的学生,不论在国内或海外,个个脱颖而出,在各自领域里出类拔萃,不少人并以他们的创新精神走在生命科学的最前沿,做出了为世人所公认的成就,我为之感到兴奋。 今天的理论,明天的技术,后天的产品。 21世纪是世界范围内经济激烈竞争的时代,经济竞争体现在科学技术和知识水平的竞争上,谁能获得科学技术上的优势地位,谁就能在群雄争先的形势下立于不败之后,而科学技术的基础又是教育。 烟是个坏东西,不仅对人体气管与肺部有损害,还会引发其他疾病。每年我国死于吸烟的患者有近百万,要使自己保持健康的身体,一定要远离烟草。 人要有自知之明,有劳有逸是人生健康最重要的一条规律,必须严格遵守。长时间超负荷工作最伤身体。只有懂得调节的人,才能有一副好身板。 我们培养博士研究生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培养博士研究生的知识面太窄,特别是容易受到他导师的知识的局限。作为一个博士不只是能做出几篇论文,更需要有广博的知识,最终才能取得重要的成果。 我一直讲追求真理使人获得自由,能够得到自由。 我认为政治的方向应该是科学的,不能迷信,科学上可以有不同学派,科学家可以自由辩论来解决,不能用政治决斗。马克思主义是科学的马克思主义。而不是迷信的马克思主义。 一代要胜过一代,青出于蓝胜于蓝。我一生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超过我自己。最大的祝愿。希望孙子比儿子好,曾孙子比孙子好,一代胜过一代,这样才有希望。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 科学知识的积累是科学发展的必要前提,至于最后由谁来总其大成,也许带有偶然的、幸运的色彩。

人物传记阅读:《谈家桢》

人物传记阅读:《谈家桢》 谈家桢 材料一: 1950年初,苏联科学院遗传学研究所副所长努日金来华,强力推荐将政治与自然科学混为一谈的 米丘林--李森科学说,意在打压被实验证明为正确的摩尔根学说。努日金到上海后,指名要与 中国摩尔根谈家桢论战。在当时巨大的政治压力之下,在苏联老大哥面前,小名叫阿犟的谈家桢丝毫没有却步,他专程从杭州赶来上海应战,用有力的辩驳让对方碰了一鼻子灰。谈家桢从此一次次受到批判,一次次地被责令检查,甚至被剥夺了讲授遗传学的权利。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中,谈家桢婉地谢绝了朋友要他改教米丘林生物学的建议,为了求生存于缝隙之中,宁可去宣传达尔文学说,也决不媚时。 几经周折,摩尔根学说才得到了毛泽东等领导人的支持。1961年,谈家桢由周恩来总理任命为复旦大学副校长,校长为陈望道。这一年,复旦大学成立了遗传学研究所,这是国内高等院校在这一项目上零的突破,谈家桢任所长。遗传学研究所成立以后,便开始在动物和人类遗传、植物遗传和进化遗传、微生物遗传及生物化学遗传等方面紧锣密鼓地展开了研究。 我这一生没有金钱,财富就是学生 在学术上,有的学生走到了他的前头,有影响的论文刊登在世界顶尖的科学杂志上,谈老总会马上复印下来,把它嵌在镜框里挂在自家的墙上,还会第一时间打去祝贺。 上世纪50年代,谈家桢的学生周光炎的一篇论文引起国外学界的高度关注,包括大英博物馆和国际抗蝗联都来函索要单行本。而这篇文章的英文摘要是谈家桢帮他修改的,不仅如此,整个文章的布局也大有改动。但在栏中只有学生的名字,没有老师的名字。老师接受致谢,但不同意署名。他想的,只是尽快把年轻人推到第一线。 1997年4月,谈家桢先生不顾将近九旬高龄,奔走于上海、浙江等地,考察了多家基因研究与产品开发单位,他深深感到,我国的基因研究与生物工程产业化的高潮即将到来,但又面临极大的困难和冲击。基因就是财富,其密码一旦被解读,用以投入生物制药,科学价值和经济效益均十分巨大。我国是世界上少有的基因大国,人口多,民族多,家系多,疾病种类也多,这就引起了一些发达国家的特别关注。他们纷纷以合作的名义,来我国搜取大量的基因组标本(血样)。谈先生对此十分焦急。他专门上书,提出应珍惜我们的基因资源,尽快启动由我国科研人员主导的中国特有基因的研究。这个建议被国家所采纳,在谈家桢的直接关心和帮助下,1998年促成了上海人类基因组研究中心的成立。 (摘编自《解放日报》) 材料二: 1937年,浙江大学校长竺可桢聘他为生物系教授,但抗日战争爆发了,浙江大学辗内迁,最后其生物系迁到贵州湄潭一个破旧不堪的唐家祠堂里。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个祠堂就成了生物系实验室。谈家桢带领学生在昏暗的煤油灯下,用显微镜观察果蝇和瓢虫,从事教学和科学研究。正是在这间祠堂实验室里,他发现了瓢虫色斑遗传的镶嵌显性现象,引起国际遗传学界的巨大反响,认为是对经典遗传学发展的一大贡献。 终生之计在树人,谈家桢的真心关怀,是众多弟子人生难以忘却的记忆。 是先生的一封信,让我走上如今的研究道路。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卢大儒教授说。他到复旦读硕士,本是苏州医学院送来定向培养的,在自己导师和谈家桢指导下,攻关血友病基因治疗。眼看研究到了关键时刻,硕士也快毕业

【传奇人物】之5:当代布鲁诺——姜堪政+_震惊世界的华人科学家_

【传奇人物】之5:当代布鲁诺——姜堪政 (震惊世界的华人科学家) 前言 David Wilcock在洛杉矶会议视频中(视频5第16-19分钟)提到了姜堪政(Dr. Tszyan Kanchzhen),并引用了“鸡变鸭”场导实验结果。 在线观看:https://www.sodocs.net/doc/1e11998112.html,/v_show/id_XMTU5NjIyNDMy.html 简介 姜堪政(俄文名:Цзян Каньчжен;英文名:Tszyan Kanchzhen),1933年2月5日生于辽宁省昌图县。父亲姜万发伪满时曾任校长和县督学职务。母亲冯玉珍做家务。姜堪政从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1941-1947年在昌图西城小学学习,1948-1954年在昌图读完初高中,1954-1959年在沈阳中国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1959-1971年在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任助教。1971-1985年因受迫害逃至苏联,继续从事他的科研工作并取得辉煌的成果。 详见:昌图县人民政府门户网站>>昌图名人>>姜堪政教授 https://www.sodocs.net/doc/1e11998112.html,/zjct/contents/28/1714.html

场导理论 1955-1957年,姜堪政在控制理论的启发下,依据量子理论、信息理论提出了有机体内外存在生物场假说,并提出了“场导论”,认为“既然生物体有电磁场的交换,那么该电磁场必然会有一部分传递到有机体之外。如果被另外的有机体所接受,作为生物信息,必然会定向控制该生物体的生命活动过程。” [01] [02]以前人们认为遗传信息的载体是DNA(脱氧核糖核酸),现在姜堪政说“现代物理学的成就,让我假设DNA 只是一个生物电磁信号(生物信息场)的“磁带记录”材料。换句话说,电磁场(生物信息场)和DNA联合遗传物质存在两种形式:被动- DNA 和主动-电磁场。DNA提供了稳定的有机体遗传物质,而电磁场立场可以去改变它,足以影响这些生物电磁信号。就其性质,电磁场包含能量和信息,波动特性确定需要探讨的最高频谱部分,有一个宽的带宽,这提供了大量的信息,传输质量高。因此,信息领域的生物电磁能量的物质载体就是存在于电磁波谱中的一部分。” [03] [04] 动物场导实验 1961-1963年,姜堪政进行了著名的“鸡变鸭”场导实验。发现鸭子的生物场微波作用到孵化中的鸡蛋,由此鸡蛋所发育出来的鸡雏具有鸭子特征,比如足趾间有蹼,经过中国医科大学阎德润教授、大连医学院吴襄教授、复旦大学谈家桢教授审查,认定发生了遗传变异。[02] [05]

侨界重点人士

侨界重点人士 (一)九江籍重点人士简介 1、殷有为 殷有为先生,原名谭天,1924年出生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区莲花镇谭家畈人。英、美籍华人,著名华人报业家、著名社会活动家、美国殷氏企业控股公司董事长、江西海外交流协会理事、九江市海外交流协会名誉会长。殷先生还曾担任美国民主党亚裔主席、东西方关系协会主席、美国作家协会会员、美国世界少数民族维护权利委员成员,是全美华人联合会的发起人之一,积极参加反对种族歧视和华人联合等社会活动。由于他在新闻、文化、实业、社会活动等方面的重大成就,使他成为美国华人社会中颇有影响的人物。 殷有为先生四十年代曾在西南联大读书。1945年起在南昌创办《春秋》杂志和《中华新报》,从而走上新闻之路。1949年解放前夕,在广州发表了《七老蒙难记》,遂遭到国民党当局的通缉,他躲到姑母家改名殷有为(此名一直延用至今)逃到香港,任香港《新生晚报》撰稿人。后到新加坡创办华文《南洋时报》。后赴英国求学,1959年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法律系。1960年以新闻评论家名义,被马来西亚、新加坡、香港报馆派驻联合国任新闻特派员,至1985年,在联合国工作25年,期间1967年在加拿大渥太华获法学博士学位,并在纽约创办了一个史格蓝?殷律师事务公司,几年后在伦敦、纽约、波士顿等地发展了12个子公司。 七十年代中期多次担任中美政府间新闻出版和贸易活动的中间联络人,早在李强同志任经贸部部长访美时,殷先生积极组织华人排除各种阻力,欢迎中共使者,支持、积极促进中国加入联合国,为中美关系的发展做出过一定的贡献。 1979年在纽约创办东方文化中心,设有汉语、中医、舞蹈、音乐、拳术等9个班次,他率先制作了简体汉字教科书。同年他将创办律师公司所赚的钱创办了《东方时代》,任社长兼发行人,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4单元第17课《奇妙的克隆(谈家桢)》教案

17 奇妙的克隆 教学目标 1.了解有关克隆的知识和克隆研究的动态。 2.理清本文的说明顺序,把握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 3.揣摩语言,体会说明文的科学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识别本文运用的多种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1、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2、体会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珍爱生命,敬畏生命。 教学工具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动画片《大闹天宫》(电视连续剧《西游记》)中孙悟空拔一根毫毛变成无数个孙悟空的片断。 谈话:孙悟空,是同学们喜欢的艺术形象。他神通广大,经常在紧要关头拔一把猴毛变出一大群猴子。这一精彩描述,是我国明代大作家吴承恩关于克隆的设想。他想象的依据是什么呢?学生回答后,再打出字幕:奇妙的克隆。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和感兴趣的著作及电视剧导入,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好奇心,为新课的讲授创设情境,使学生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学习。)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 学生快速阅读课文,思考问题: (学生思考后可同桌间交流展示)

1、文章从几个方面写了克隆? 2、文章四个小标题有什么特点? (此设计培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准确提取信息的能力) 三、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知识抢答。 小组展示,竞赛抢答: 1、什么是克隆? 2、“克隆鲫鱼出世前后”一节的说明顺序是什么? 3、克隆羊“多利”的诞生,为什么会在全世界引起“轰动”? 4、克隆技术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5、我们学过哪些说明方法?本文使用了哪些?有什么好处? 6、文中哪些语句体现了科学家们的不懈努力?又体现出了他们的什么科学精神? (设计这一环节,体现了新课标要求学生具有团结合作,主动探究的精神,寓教于乐,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现代科技知识,学习一定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对教学重点进行了突出,对教学难点进行了突破。同时体验到学习和成功的愉悦,有进一步学习的愿望,也训练了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口语表达等能力。) 四、奇思妙想,个性展现。 假如你也掌握了克隆技术,你最想克隆什么呢?为什么要克隆它? 要求:1、想法要奇妙、有益; 2、理由阐述充分,表达富有条理。

沈平平校友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复旦大学数学科学学院

沈平平校友获“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2010年11月1日上午,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福州开幕。开幕式上,2010年“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揭晓,能源专家,复旦大学校友沈平平教授获此殊荣。 沈平平教授1941年出生于上海,1964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数学系,先后担任胜利油田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北京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采收率研究所所长,研究院院长、中油股份公司副总裁等职务,教授级高工,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第四届中国石油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石油工程学会主任,美国国际石油工程师学会北京分会主席,第六届、第七届国际石油工程会议学术委员会主席,《力学学报》、《石油学报》和《石油勘探与开发》等杂志编委,国家攀登(B)计划“复合驱强化采油技术中重大基础性研究”项目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973项目“大幅度提高石油采收率的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长期从事渗流力学、油层物理和提高采收率研究工作,在油藏岩石孔隙结构及油水运动规律的研究方面造诣颇深。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中石油重大科研项目“中国注水油田提高采收率潜力评价及发展战略研究”、“油田三次采油潜力再评价及规划研究”、“注气提高采收率技术研究”和“油藏数值模拟软件系列研制与应用”等。研究成果获2002、2003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两项,全国科技大会奖、石油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和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一等奖等多项奖励。 “求是科技基金会”由查济民先生(1914-2007)及家族于1994年在香港创立。基金会宗旨是通过奖助在科技领域上有成就的中国学者,推动国家的科技研究工作。我校陈中伟院士、谈家桢院士和杨玉良院士先后于1994

年、1995年、2008年获“求是科技基金会”求是杰出科学家奖。 诺贝尔奖获得者厄温·内尔先生和求是基金会顾问何大一先生为沈平平(左一)等人颁奖。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篇一: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最近,我在家里看了一本书——《生命的密码》。看了以后,我有所>收获,也想与大家一同分享我的感受。 这本书讲述了一位生命科学家——谈家桢,反自己的毕生心血都奉献给中国的科学教育的>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二龙抢珠”和“三八线”这则故事。 1957年三月,谈家桢作为党外人士代表,出席了中南海怀仁堂召开的中央宣传工作会议。当天晚上,毛泽东主席向大家一一握手交谈,谈家桢心里十分激动,他走近毛主席时,毛主席微笑着,同他紧紧握手,并亲切地说:“哦,你就是遗传学家谈先生呀!”毛主席请大家坐下后,谈话便开始了。主席带着微笑问谈家桢,对遗传科研有什么意见,谈家桢将自己的观点说得津津有味,毛主席连连赞同,鼓励大家要多发表自己的观点“百家争鸣、百花齐放”,有了主席的鼓励,谈家桢更加有信心了。 第二天晚上,杨秀峰振振有词地提出理由,要让事实说话,郭沫若听不下去了,又提出了自己的意见,这二老听力不好,你一言我一语的争论不休,大家就把这声争论戏为“二龙(聋)抢珠”。正在这时,主席开口了:“从现在开始画一条‘三八线’线,到此为止,以后科学院不得再从高校中挖人!”还是毛主席幽默诙谐一言定乾坤,用一条“三八线”给这场“二龙抢珠”的争论画上了终止线。主席的平易近人和风趣的语言,给我留下了永生难忘的印象。然而谈家桢的表现也很出色,他大胆地说出了自己遗传教学科研的意见,获得了每一位领导人的尊敬。 读完了这则故事我也终生难忘。这两位的名字:支持科学教育的毛泽东和为了生命科学奉献终身的谈家桢。 篇二:生命的密码读后感 生命的密码是谈家桢的着作他将一生的种种尽力都写经历这本书里,让我们惟妙惟悄的看到了谈家桢的一生是怎样度过的!可以说让我们的精神饱餐一顿了,也可以说给我们带来了种种道理,让本是沮丧的我们再次有了信心从黑暗中崛起! 就如谈家桢所说的:“一个人要是想100%的成功必须付出无比巨大的努力来换龋就像他小时候一样因为在求职与旺盛的年龄所以对周围的许多事情冲忙了好奇心,他的外公是一个木匠,一天看见粗糙的木头在外公的手里经过一道道工序,马上就变成了美观耐用的木制产品,十分的羡慕。于是,便趁着大人不注意拿起了斧子,找了块木料,便学起大人的手势劈了起来。毕竟他消失还是个孩子,一走神,斧子一歪,劈在了左手的大拇指的指甲盖上鲜血马上溢了出来!大哭过后我便缠着外公要学木匠活。他们教会了我敲敲打打、锯锯刨刨。到了后来,我居然能自己设计并设计出像样的木头来。可以说那时我便开始培养自己的动手能力。这个谈家桢小时候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道理只要你肯去努力的学习,一定可以得到非凡的收获。这也是谈家桢为什么会取得这样好成

适合孩子看的课外读物

适合小学生课外阅读的好书 一、绘本漫画: 《猜猜我有多爱你》(文)山姆?麦克布雷尼(绘)安妮塔?婕朗,少年儿童出版社 《爷爷一定有办法》文?图菲比?吉尔曼译宋珮少年儿童出版社《爱心树》(美)谢尔?希尔弗斯坦南海出版社 《石头汤》人民文学出版社 《犟龟》(德)米切尔恩德著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一只孤独的乌鸦》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二十一世纪出版社 《三毛流浪记》张乐平少年儿童出版社2001年版 《父与子》(德)埃·奥·卜劳恩,洪佩奇编译林出版社2001年版二、寓言神话故事: 《中国古代寓言故事》邶笪钟编写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3年版 《中国民间故事》宣仁选编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00年版 《成语故事365》帆女阿雪等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2年版 《伊索寓言》 (希腊)伊索中国妇女出版社1997年 版 《克雷洛夫寓言全集》(俄)克雷洛夫著,裴家勤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拉.封丹寓言》(法)拉.封丹著,倪海曙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神话》聂作平著四川少儿出版社 《希腊神话》聂作平著四川少儿出版社 《圣经故事》 (英)莫雷?沃茨著天津出版社 《天方夜谭》郅涛浩等译译林出版社2000年版 三、童话故事: 《尼尔斯骑鹅旅行记》《木偶奇遇记》《柳林风声》 《绿野仙踪》《小猪稀里呼噜》《笨狼的故事》 《青鸟》《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乌丢丢的奇遇》 《夏洛的网》《永远讲不完的故事》《格林童话全集》 《安徒生童话选集》《普希金童话》《宫泽贤治童话》 《列那狐的故事》《魔法师的帽子》《吹牛大王奇游记》 《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格列佛游记》《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小王子》《弗雷迪去佛罗里达》《哈里·波特》系列故事 《木偶的森林》《彼得潘》《严文井童话选》 《稻草人》《宝葫芦的秘密》 四、成长探险: 《一百条裙子》《特别的女生萨哈拉》《山居岁月》 《秘密花园》《童年》《波丽安娜》《爱的教育》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金银岛》《丛林传奇》 《汤姆索亚历险记》《中国当代儿童诗歌选》 《外国儿童诗选》《我和小姐姐克拉拉》《我要做个好孩子》 《草房子》《苹果树上的外婆》《女儿的故事》 五、科普科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