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形势专家谈)

尹世杰《人民日报》(2009年7月20日07 版)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我国出口疲弱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中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因为它是最终需求。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考虑消费需求问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我国出口疲弱的情况下,尤其应重视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

扩大消费需求作用重大

消费需求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能够提高消费力,进而提高生产力,促进消费力与生产力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直接体现社会生产目的。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生产目的,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不仅有拉动作用,而且有导向作用;改善消费需求,不仅能引导消费合理发展,而且能引导投资方向;重视消费需求,不仅能避免盲目投资、无效投资,而且能根据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及时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消费需求扩大了,就能使居民消费由以生存消费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享受和发展需要为主。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和生活服务等产业。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发展了,就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

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逐步提高。但也要看到,消费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显得更为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偏低。我国最终消费率(总消费在GDP中的比重)2000年为62.3%,2005年为51.8%,2007年为48.8%。最终消费率之低,是世界上少有的。2003年,低收入国家最终消费率为79.7%,中等收入国家为71.7%,高收入国家如美国为86%(2002年),世界平均为79.1%。我国比这些国家要低20—3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偏低,意味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例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几年来一直在40%左右,而世界平均为67.9%(2003年),其中美国为75.3%、法国为72.8%、英国为72.4%。我国相差20—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难以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就会制约消费需求扩大。

消费环境存在不少问题,消费成本偏高。在生态环境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较为严重;在市场环境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和服务还不时危害消费者;在

精神文化领域,黄、赌、毒现象还不同程度存在。生态环境、市场环境不干净,增大了消费成本,使消费者不敢放心消费,直接影响消费需求扩大。

收入分配差距较大,中低收入者有效需求偏低。中低收入者占我国人口的大多数。他们消费倾向高,但收入低、购买力差。加之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健全,不少人有后顾之忧,不敢放心消费。而高收入者消费倾向较低,有效需求并不高。特别是少数高收入者大搞奢侈消费,不仅浪费资源,而且败坏社会风气,影响正常消费。

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

针对我国经济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党的十七大强调:坚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要求,“积极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贯彻落实中央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需要强调以下几点:

确立消费导向。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在消费需求方面,应把握好四个“点”:消费需求的出发点——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消费需求的凝结点——消费热点的形成和发展;消费需求的升华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消费需求的落脚点——人与经济、社会、自然协调发展。把握好这四个“点”,不仅可以使消费本身科学合理运转,而且能够引导投资科学合理运转,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促进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形成良性循环。

提高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基础是提高居民收入。应着力提高中低收入者的收入,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差距,走共同富裕道路。这除了要进一步提高城镇中低收入者的收入,还要着重提高农民的收入。在当前,就是要努力实现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比2008年翻一番,消费水平大幅提升。实现这一目标,要求加快构建现代化农业产业体系,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搞好农产品精深加工、转化增值。特别要根据当地资源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使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这是提高农民收入的基本途径。

调整产业结构。我国现在的产业结构还不能很好地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应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生活服务等产业。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文化教育可以说是第一消费力。应进一步研究落实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加快建设人力资源强国。还应强调,在消费结构升级的过程中,消费领域会不断扩大,新的消费热点会不断出现,这就需要及时调整产业、产品和服务结构。比如,随着“家电下乡”的推进,家电消费将成为我国农村消费的热点。这就要求生产出适应农村需要的产品,并保证质量和售后服务。又如,近年来闲暇消费迅猛发展,旅游、健身以及各种文化娱乐活动已成为新的消费热点。如何扩大闲暇消费领域,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闲暇产业,特别是发展具有民族特色、地域特色的闲暇产业,以适应闲暇消费发展的要求,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发展高层次、高质量的闲暇产业,不仅有利于提高我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质量,而且能吸引大量的国外游客,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文化发展。

改善消费环境。加快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消费方式,节能、节地、节材、节水,发展循环经济。治理和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生态城市、生态社区、生态村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从源头上治理污染,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认真搞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程质量安全监管。进一步整顿市场秩序,加大“打假”和“扫

黄打非”的力度。特别是要加强食品安全监管,保证人民群众吃得放心。应从各

个方面净化消费市场,培育优良的社会机体。消费环境改善了,消费者敢于消费、乐于消费,就会为扩大消费需求创造重要的条件。

健全社会保障。要扩大消费需求,必须提高消费倾向。我国不少人消费倾向低的原因,除了收入差距大,还在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人们有后顾之忧,不敢放心消费。因此,应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努力使全体人

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城乡居民免除了后顾之忧才敢放心消费,消费倾向就会提高,消费需求就会扩大,进而实现消费需求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

(作者为湖南师范大学商学院教授)

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浅论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城市学院·091·沈超·09271143 【摘要】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文化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文章就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进行探索。 【关键词】区域文化;区域经济;影响;作用 【正文】 一、区域文化的形成 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1871年在《原始文化》一书中指出,文化即“知识、信仰、、道德、、习俗,以及由作为社会成员的人所获得的任何其他能力和习惯的复合整体”。哈耶克认为“文化乃是一种由习得的行为规则构成的传统,这种规则可能起始于人类所拥有的不同的环境情势下知道做什么或不做什么的能力”。虽然人们对文化有各种各样的定义,但普遍认识到文化是由物质、制度、行为和精神等多个层面构成的一个完整体系,文化的内容不仅包括生产、生活用具和其他物质产品,而且也包括最基本的价值信念、伦理规范、道德观念、宗教、思维方式、人际交往方式、风俗习惯等。 在同一个国家内部,不同的地理环境、人文因素及历史发展进程形成各具特色的区域文化,并进而形成整个国家民族的文化。地理环境的巨大差异,各地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不断演变,各个文化群体流派的交流碰撞的深度、广度、频度的不同,以及各地长期以来独特的不对称的文化心理积淀,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不同区域内人们各有千秋而又相对稳定的传统习俗、风土人情、性格特色和心理特征,也创造了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文化成果。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某些地理区域出现了相似或相同的文化特质,其居民的语言、宗教信仰、艺术形式、生活习惯、道德观念及心理、性格、行为等方面具有一致性,区域文化就这样产生了。区域文化是区域内形成的思想意识的总和,是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反映了一个地区特定的人文历史境遇,也构成了这个地区基本的人文特色,与其他区域的文化相区别。 二、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 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经济与文化一体化已经成为世界性的历史发展趋势。文化与经济的基本关系表现在经济的决定性作用和文化的巨大反作用。经济发展决定文化发展。经济的决定性作用表现在: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我国的消费需求和消费结构的现状 [摘要] 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具有拉动作用, 决定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快慢和质量的高低。而我国目前的消费需求处于不足状态,这与利率等因素有关,同时消费与投资又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互相影响和促进。 一、中国消费需求的现状 消费需决定一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现阶段的消费需求占国生产总值比重偏低且增长缓慢,因此扩消费,把经济增さ闹饕У愦由煊蜃频较研枨罅煊蚴且院罄 梅⒄沟墓丶? 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而我国1996年~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 3.体制性障碍导致居民收入与支出预期出现明显反差。原来由政府和国有企业向城镇居民提供的就业、住房、医疗、养老、子女教育等保障,转变为居民自己承担。因此,增加储蓄就成为居民的选择。 4.边际消费倾向呈现下降趋势。有资料表明,我国边际消费倾向自1995年以来呈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同时导致了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削弱。 对扩消费的建议:(1)提高居民收入。(2)控制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3)积极发展消费信贷。 (4)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消费倾向。 二、利率对消费的影响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利率下调对于降低企业的利息负担,激发企业的投资热情,增加投资需求,肯定是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会刺激居民的消费热情,减少储蓄。反之,利率上升则会抵制需求的增长。降低利率能从消费和投资两方面扩大需,把经济带入“扩大消费需求——带动投资回升——促进经济增长——消费需求继续扩大”的良性循环,增添启动经济新的拉力。 不能否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利率是一个有用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但是,在我国目前的条件下,利率调整在改变城乡居民的储蓄—消费决策方面的作用却很有限,我们不能寄厚望于 降低利率以刺激消费。但是利率调节作用,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其作用方式、作用力度和传导机制是迥然不同的。在经济过热的情况下,实际利率往往较低,中央银行通过较大幅度提高存款名义利率,对于提高居民储蓄倾向、保持储蓄稳定增长、抑制消费膨胀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而在调节通货紧缩时,调低利率只能是劝导性的,人们储蓄收益减少,并不足以产生强制的作用,还得看其他因素。我国前六次利率大幅度下调,从效果来看,并未对居民消费需求产生预期的刺激作用,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居民消费增长幅度加速下滑的势头,减轻了国 有企业的利息负担。相反,降息却可能使人们进一步对前景看淡,越发要把钱存入银行来买一个安全。由此可见,利率杠杆是有缺陷的,应用也是有条件的。 三、投资与消费的关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与消费之间的关系是相互影响、相互推进的互动关系,是以消费引导投资为前提,以投资和消费的良性循环为基础,通过投资和消费的互动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首先,消费需求增长受到投资需求增长的制约,要以投资需求的相应增长为保证。其次,投资需求的增长受到消费需求增长的制约,只能在消费需求所限定的空间围得到实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投资需求的增长最终仍然需要依靠消费需求的增长来实现,其自身不可能成 为经济增长真正和持久的拉动力量。没有消费需求增长的支持,投资需求增长形成的新增生产能力将会大量闲置,不论是投资需求拉动的经济增长还是投资需求增长本身,都不可能持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因素上

第三章影响消费者行为的个人因素(上 目标:消费者的感知觉和情绪情感(概念、特点 ; 消费者需求的特征和种类; 消费需求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应用: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分析具体的消费行为; 运用有关动机的理论来激发消费者的购买动机 一 . 消费者的感知和情绪 1. 消费者的感觉: 概念 特性:感受性 适应性 对比性 2. 消费者的知觉: 概念 影响知觉的因素 特性:选择性、理解性、整体性、恒常性 错觉:图形错觉、时间错觉、其他

消费者的知觉过程:展露、注意、理解3. 消费者的社会知觉: 内容:对人的知觉(表情、性格 人际知觉 角色知觉 自我知觉(生理,社会,心理的自我 社会知觉误区:第一印象 晕轮效应 心理定势 刻板印象 期望效应 习惯定向 假定相似性偏见 行动者——观察者偏见 4. 消费者的情绪、情感 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 特点:两极性、扩散性

分类:按性质(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喜爱 按发生的强度、速度、持续时间(心境、热情、激情 按情感的社会内容的性质(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影响消费者情绪、情感变化的主要因素(购物环境、商品、服务的影响 二 . 消费者的需要 1. 概述: 特征:对象性、无限性、层次性、可变性、发展性 类别:按需要的起源,分为天然性需要、社会性需要; 按需要的对象,分为物质需要、精神需要 按需要实现的程度,分为现实需要、潜在需要 2. 消费需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消费需要决定购买行为 其强度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的程度 需要水平不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3. 需要层次论: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生理—安全—社交—尊重—自我实现 三 . 消费者的动机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详解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详解 知识,感谢您的关注。 一、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对象 与税收保全措施只适用于纳税人不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适用对象既包括纳税人,又包括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及其他当事人。 (一)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1、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这里有两种情况:一是未按规定期限缴纳税款的(第40条);二是在税务机关依法进行检查时,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收入的迹象的(第55条)。 2、未按照规定期限解缴税款的从事生产、经营的扣缴义务人(第40条)。 (二)未按照规定期限缴纳所担保税款的纳税担保人(第40条)。 (三)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履行的当事人(第88条)。 《税收征管法》既有针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的处罚款,也有对其他单位和个人违反税收法律、行政法规的处罚规定。因此,上述当事人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而不仅限于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实施范围 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实施范围包括应纳税款、滞纳金和罚款。 新《税收征管法》明确了税务机关对应纳税款、滞纳金、罚款都可以实施强制执行措施,但执行的程序和时限有所不同。与税收保全措施不同的是,强制执行措施无论在征收管理阶

段还是在检查阶段实施,都是对已超过纳税期的税款进行追缴,因此,都是税款与滞纳金一同执行。而对罚款的强制追缴必须等复议申请期和起诉期满后才能执行。 三、税收征管过程中可以采取强制执行措施的环节 在征收、管理、检查三个环节,税务机关均可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在征收、管理环节,可按照新《税收征管法》第40条、68条、第88条第3款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在检查环节,可按照第55条的规定采取强制执行措施。 四、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实施 根据新《税收征管法》,税务机关可以采取的强制执行措施有两种: 一是书面通知开户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从其存款中扣缴税款、滞纳金或者罚款。 二是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其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滞纳金或者罚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以拍卖或变卖所得抵缴税款、滞纳金或者罚款。 五、税收强制执行措施实施程序 (一)税款、滞纳金的强制执行程序 1、一般程序(第40条) 第一,责令限期缴纳。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在规定的期限未缴纳或解缴税款或提供纳税担保的,主管税务机关应责令其限期缴纳。 第二,县以上税务机关批准。责令限期期满,仍未缴纳的,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审查批准,可执行强制措施。 第三,实施前述两项措施扣缴或抵缴税款、滞纳金。在强制执行措施中,扣押、查封、依法拍卖或者变卖等行为具有连续性,即扣押、查封后,不再给纳税人自动履行纳税义务的时间,税务机关可直接拍卖或者变卖,以其所得抵缴税款。 需要注意的是,税务机关实施扣押、查封时,必须有2人以上在场,并通知被执行人或者他的成年家属到场,否则不能直接采取扣押和查封措施。但被执行人或者成年家属接到通

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与对策

扩大消费需求的思路与 对策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崇信县“十二五”期间扩大消费需求的 思路与对策研究 “投资、消费、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近年来,崇信县经济的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消费需求一直处于疲软状态,“十二五”期间要实现加快建设和谐富裕新崇信和全省经济强县目标,就必须着力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流通引导生产、指导消费的功能,促进城乡居民消费扩大和消费结构升级。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扩大消费的基本思路是: 1、继续以扩大汽车、住房消费为重点,促进汽车、住房消费热点不断扩散,切实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 2、着力培育和扩大服务性消费,包括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社区服务等发展型和享受型消费,尤其要重点发展旅游和社区服务,把扩大服务性消费作为“十二五”乃至今后一个时期新的消费增长点,以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和个性化消费需求的需要。 3、适度鼓励投资型消费,把房地产市场、汽车市场和股票市场联动作为扩大投资型消费的重点,发挥财富效应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 4、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要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在继续普及家用电器、交通通讯、摩托车等一般耐用消费品消费的基础上,把住宅、汽车、电脑等信息产品以及休闲旅游等作为“十二五”扩大农村消费的着力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普遍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

5、发展培育新的消费增长点,反对奢侈、浪费型消费,促进和谐消费、绿色消费。围绕提高居民消费能力,改善居民消费预期,改善消费环境,加快改革和制度创新,清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性障碍。 6、加快推进城市化和城乡居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消费政策,尽快形成与经济发展战略转变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从而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 二、对策建议 扩大内需已成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战略性问题,要从根本上解决投资与消费的扭曲结构,使消费增长进入长期持续的快速上行通道,更需长期的努力,但必须采取措施,下大力气解决。 1、政府管理部门要转变观念,把扩大内需的重点从投资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 拉动消费,扩大内需,是近年来每次经济工作会议上政府提出的要求。扩大内需已经到了必须高度重视且非解决不可的地步。我们必需改变在经济发展中“重积累、轻消费”的传统办法,改变百姓“重储蓄、轻消费”的传统观念,把思想和行动集中到中央扩大消费的精神上来。目前社会再生产环节的主要矛盾已由生产转为消费,消费将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引擎,政府的主要精力也应随之转换,从研究生产和供给,逐步向研究消费和需求上转变,重新调整“三驾马车”驱动姿态。着力从体制上和政策上去调整消费结构,启动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2、实施扩大就业发展战略,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消费信心

税收保全措施与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区别讲解学习

税收保全措施与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区别 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 ①税收保全措施是指税务机关对可能由于纳税人的行为或某种客观原因,致使以后的税款的征收不能保证或难以保证的案件,采取限制纳税人处理或者转移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的措施。 税收保全措施有两种主要形式:一是书面通知纳税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冻结纳税人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存款;二是扣押、查封纳税人的价值相当于应纳税款的商品、货物或其他财产。 税收保全措施的实施应经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个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范围之内。 ②税收强制执行措施 强制执行措施的使用范围仅限于未按照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经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的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实施必须坚持告诫在先的原则。 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程序包括:(1)税款的强制征收;(2)扣押、查封、拍卖或者变卖,以拍卖或者变卖所得抵缴税款。 采取税款强制执行措施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必须同时强制执行,但不包括罚款。 对于被执行人必要的生产工具、本人及其所供养家属的生活必须品应当予以保留,不得对其进行扣押、查封、拍卖或者变卖。 首先,强制执行措施与税收保全措施之间只有可能的连续关系,但没有必然的因果连续关系。也就是说,强制执行措施之前不一定有税收保全措施做铺垫,而税收保全措施的结果也不一定就是强制执行。 另外,还要注意比较记忆税收保全措施和税收强制执行措施的关系和异同点:主要相同点: ①批准级次相同,都是县以上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 ②个人及其所抚养家属维持生活必须的住房和用品,不在税收保全措施和强制执行措施范围之内。 主要不同点: ①被执行人范围不同。税收保全措施的使用范围只涉及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强制执行措施的使用范围除涉及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之外,还涉及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所以从被执行人角度看,强制执行措施比税收保全措施的涉及面要广。 ②执行限度有差异。税收保全措施执行限度应当以应纳税额为限;而采取税收强制执行措施时,对纳税人、扣缴义务人、纳税担保人未缴纳的滞纳金必须同时强制执行,但不包括罚款。这里体现的政策精神是:滞纳金是纳税人未按规定期限履行纳税义务而被课以的新的给付义务,是税款的正常延伸 税收保全和强制执行措施新思考 一、征收环节税收保全措施与检查环节税收保全措施的区别

影响消费者消费的因素

影响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因素有哪些 姓名:何亮班级:2010级汽车一班 学院:工学院学号:20140654110 正文: 人们的消费行为、购买决策在很大程度上受到文化、社会、个人和心理等因素的影响。 一、文化因素 (一)文化 文化所包含的潜在元素有:价值观、文字、语言、伦理道德、风俗习惯、宗教仪式、法律及产品和服务等,它们是人类欲望和行为最基本的决定因素,对消费者的行为具有最广泛和最深远的影响。文化不仅影响人们对特定商品的购买,还作用于消费者信息搜集和价值判断,即文化以多种方式作用于个人购买决策。 (二)亚文化 1.民族亚文化。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存在不同的民族,而民族文化在预测消费者购买习惯、消费偏好时是非常重要的参考依据,它就像一个标签,标识出自己和其他人。同一个民族的人拥有相似的思想、认知和相似的消费行为,在不同的民族间则会有较大差异。 2.宗教文化。世界上存在许多不同的宗教,不同的宗教信仰有不同的文化倾向和戒律,从而形成对商品的不同的偏好和禁忌,使分属不同宗教群体的消费者在购买行为和消费习惯上表现出各自的特征。 3.种族亚文化。各个种族都有自己独特的生活习惯和文化传统,他们的购买行为各不相同。 4.区域亚文化。不同的区域具有不同的地理特征、气候特点,赋予了人们不同的体质和性格。这种差异自然会在商品购买过程中表现出不同的消费决策模式。(三)社会阶层 社会阶层是指一个社会中具有相对同质性和持久性的群体,它们是按等级排列的,每一阶层成员具有类似的价值观、兴趣爱好和行为规范。消费者往往会把产品的品牌和服务与特定的社会阶层联系,许多产品是针对特定社会阶层而设计的。工薪阶层的消费者通常从实用的角度评价商品,而中上阶层则更看重产品的风格和时尚。 二.社会因素 (一)参照群体 参照群体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参照群体为消费者展示出新的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 2.由于消费者有效仿或反对其参照群体的倾向,因而消费者对某些事物的看法和对某些产品的态度也会受到参照群体的影响。 3.参照群体的促使人们的行为趋于一致化,从而影响消费者对某些产品和品牌的选择。 (二)家庭

论述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概要:针对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决定,中国外汇投资研究院院长谭雅玲撰文指出,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开放加快都需要健全和完善文化体制和文化建设。社会基础、专业技术以及高端品质的文化体制和社会意识,对当前中国的经济和金融行业至关重要。 如果透彻分析当前全球面临的百年不遇的金融危机,就会发现其独特性来自于国家文化意识和文化体制,就会发现一个国家的文化对国家经济的利益支持。 以美国为例,观察美国非常独特的金融危机模式,最直接的感觉就是:美国作为金融危机受害国,美元却受到极大的追捧和持有,完全有违于金融危机冲击货币和投资偏好这一普遍规律,全球都在积极购买美国国债就是一个最好的说明和例证。这种独特的现象来自于什么呢?据笔者观察,来自于美国有效和积极的文化战略和意识。也就是说,美国文化概念高度集中于对美国经济金融问题的表述,美国发达的网络和媒体的焦点都集中于美国的问题、压力、矛盾和困难,而严重忽略美国的实力、势力和地位,进而造成全球采取救助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倡议和行动。但实际上,发达国家才是财富积聚的主要地区,是经济发达繁荣的重要力量,更是经济体制和货币模式的主宰。 美国文化战略的有效性是不容忽视的。比如2007年7月美国暴发次贷危机进而引发了金融危机,但是美国经济依然世界第一。美国经济率先发达国家走入经济复苏,美国金融率先国际金融进入稳定盈利,在此过程中美国的文化基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忽略的。因为美国文化的底蕴在于风险意识、紧迫意识、改革意识,进而不断渲染自己的问题,不断表述自己的压力,而不是宣传自己的优势、实力乃至霸权。 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的金融文化意识值得反思。面对改革开放30多年的历程,我们的总结和回顾更多停留在进步与发展层面,对问题和困难有所忽略,这是我们发展观念的巨大误区。其原因是我们的文化意识以突出进步与发展为主,但结果却承受了来自美国等发达国家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我们的汇率改革不能脱离中国实际状况,尤其是国情与特色。面对前所未有的新型金融危机,中国受到的打击和冲击并不亚于美国等发达国家,其中汇率是一个重要环节,进而带来观念、制度和效率的严重不足与滞后。这就需要思考我们的经济发展方向与模式,尤其是文化体制和观念的偏差带来对专业金融的认识不足和错觉。我们的金融改革过于注重形式上与国际接轨,严重忽略精神、文化和品质的对接,进而造成形似神不似的面子工程,使得我们的经济利益和金融利润受损,不利于中国经济持续和长远的发展,所以说,怎样改变自己的文化意识是中国发展的关键因素。30年前,中国处于计划经济时代,社会的优良品德体现在全民向心力和凝聚力方面,社会普遍性的文化概念是国家利益、企业责任和社会道德,先人后己、先大家后小家,这种朴素的文化概念使整个国家发展起来。然而市场经济改革同时也带来一些负面因素。单纯的市场化、利润化、商业化出现一些发展扭曲现象,进而破坏了中国人民的幸福指数,破坏了中华民族的向心力,影响了社会的发展。这些都需要以文化体制、意识、观念的全面修复和改革,来促进和刺激中国经济正常、合理和高效的发展。基于上述问题的分析论证,中国经济改革深化和金融

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发展 (经济形势专家谈) 尹世杰《人民日报》(2009年7月20日07 版)当前,在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我国出口疲弱的情况下,我们不仅要深刻认识消费需求的拉动作用,而且要充分发挥消费需求的导向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 市场经济是需求导向型经济,而市场需求中最重要的是消费需求,因为它是最终需求。马克思指出,如果没有消费,生产就没有目的。英国经济学家马歇尔认为,一切需要的最终调节者是消费者的需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研究经济发展,必须首先考虑消费需求问题。在当前国际金融危机导致世界经济衰退、我国出口疲弱的情况下,尤其应重视发挥消费需求的作用,努力扩大消费需求,从而实现扩内需、保增长、调结构的目标。 扩大消费需求作用重大 消费需求是拉动社会经济发展的最终力量。扩大消费需求,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能够提高消费力,进而提高生产力,促进消费力与生产力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直接体现社会生产目的。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实现社会生产目的,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从而真正体现以人为本。 直接拉动经济增长。只有扩大消费需求,才能提高消费水平和质量,促进消费结构优化升级。消费结构优化升级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形成新的消费热点和新的经济增长点,从而形成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循环,促进经济不断发展。

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消费需求,对经济发展不仅有拉动作用,而且有导向作用;改善消费需求,不仅能引导消费合理发展,而且能引导投资方向;重视消费需求,不仅能避免盲目投资、无效投资,而且能根据消费需求的新变化,及时发展相应的产业和产品,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文化含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从而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效益和水平。 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消费需求扩大了,就能使居民消费由以生存消费为主逐步转变为以享受和发展需要为主。这就要求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特别是发展文化、教育、科技和生活服务等产业。第三产业大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发展了,就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缓解我国的就业压力。同时,这些产业的发展还有利于提高人的素质,促进社会文明。 当前消费领域存在的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消费需求不断扩大,消费水平和消费质量逐步提高。但也要看到,消费领域还存在不少问题。这些问题在我国经济受到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严峻形势下显得更为突出,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投资率偏高,最终消费率偏低。我国最终消费率(总消费在GDP中的比重)2000年为62.3%,2005年为51.8%,2007年为48.8%。最终消费率之低,是世界上少有的。2003年,低收入国家最终消费率为79.7%,中等收入国家为71.7%,高收入国家如美国为86%(2002年),世界平均为79.1%。我国比这些国家要低20—30个百分点。最终消费率偏低,意味着消费需求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偏小,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不足。 产业结构不合理,不能适应消费结构升级的要求。例如,我国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几年来一直在40%左右,而世界平均为67.9%(2003年),其中美国为75.3%、法国为72.8%、英国为72.4%。我国相差20—30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就难以适应消费结构优化升级的要求,就会制约消费需求扩大。 消费环境存在不少问题,消费成本偏高。在生态环境方面,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还较为严重;在市场环境方面,假冒伪劣商品和服务还不时危害消费者;在

税收强制执行决定书

税务局(稽查局) 税收强制执行决定书 (扣缴税收款项适用) 税强扣〔〕号 :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经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决定从 年月日起从你(单位)在的存款帐户(帐号:)中扣缴以下款项,缴入国库: 税款(大写):(¥) 滞纳金(大写):(¥) 罚款(大写):(¥) 没收违法所得(大写):(¥) 合计(大写):(¥) 如对本决定不服,可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六十日内依法向 申请行政复议,或者自收到本决定之日起三个月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诉。 税务机关(签章)

年月日 使用说明 1.本决定书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第三十八条、第四十条、第五十五条、第八十八条,《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实施细则》设置。 2.适用范围: (1)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已采取税收保全措施,但纳税人逾期未缴纳税款时使用; (2)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未按规定的期限缴纳或者解缴税款,纳税担保人未按规定的期限缴纳所担保的税款,由税务机关责令限期缴纳,逾期仍未缴纳时使用; (3)税务机关对从事生产、经营的纳税人以前纳税期的纳税情况依法进行税务检查时,发现纳税人有逃避纳税义务行为,并有明显的转移、隐匿其应纳税的商品、货物以及其他财产或者应纳税的收入的迹象时使用; (4)当事人对税务机关的处罚决定逾期不申请行政复议也不向人民法院起诉、又不履行时使用。 3.本决定书抬头填写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的具体名称。 4.“经税务局(分局)局长批准”横线处填写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税收征收管理法》规定具有审批权限的税务局(分局)局长所在税务机关的具体名称。 5.“在的存款帐户(帐号:中扣缴以下款项)”横线处填写纳税人、扣缴义务人或者纳税担保人开户银行或者其他金融机构的具体名称。

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我国消费需求面临的问题和对策 在标准的宏观经济模型中,一国经济的均衡状态由供给与需求的对应关系所决定,当供给与需求相等时,经济就达到了其相应的均衡态。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个开放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终日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持久和相对稳定。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扩大消费比增加投资和刺激出口对经济发展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消费需求是形成购买力的有效需求。在产品和劳务有效供给的前提下,消费需求的形成最终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可支配收入、消费意愿和预期、消费环境和市场发育程度以及财富存量、居民的年龄结

构、消费习惯、利率等因素。 可支配收入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决定性因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由持久性收入和暂时性收入两个部分组成。消费者对不同类型的收入变动会做出不同的反应,其中,持久性收入是影响消费的最重要因素。根据持久收入假说,收入稳定的人具有较高的边际消费倾向,而收入相对不稳定的人具有低的边际消费倾向,且明显低于建立在持久收入基础上的平均消费倾向。消费环境及市场发育程度主要包括消费者选择的自由、价格的竞争和放开程度、消费者权益的维护、不确定性和消费性基础设施建设等。这些因素一方面制约着消费者对消费品和消费方式的选择,也是消费过程的信息成本及交易成本的决定因素,从而对消费需求的扩张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我国消费需求不足的现状及成因 1、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表现 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比例失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均消费水平为78%—79%,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

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了静止不变的状态,处在不同的变迁之中。促成世界经济发展趋热的几组因素是:文化因素、生态因素、人口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政治因素、国际交往因素等。社会变迁的速度取决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但物质文化的变迁是社会变迁的基础,物质文化的积累主要取决于经济增长率与文化积累率。文化因素提供一种价值观直接影响人们的意识,其社会功能主要是为经济生产和政治生产提供某种约定俗成的行为规范。——从亚太地区精神文明建设比较好的新加坡的经济启示中,看文化建设促进经济增长的因素。新加坡在建国后短短10多年里,能将一个脏、乱、落后的殖民地建设为市容整洁美丽、社会秩序井然,人民有礼守法、官吏廉洁高效,人民积极向上的国家,被人们称其为新加坡独特的文化。新加坡领导层认为,亚洲文化强调社会的力量,西方文化则强调个人的权利。东方型的价值观和西方型的价值观存在着巨大的差异。正是从这样的基本认识出发,新加坡选择了东方文化为其基调。新加坡领导层还认为,“没有一个亚洲社会”能够成功地模仿西方文化的“样板”。80年代以来,新加坡政府一直致力于培养新加坡人的国家意识,弘扬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东方传统文化。新加坡政府致力于实现其宏伟经济目标的同时,在国民精神建设方面着力宣传共同价值观。在文化建设中强调国家至上,社会为先;家庭为根,社会为本;关怀扶持,同舟共济;求同存异,协商共识;种族和谐,宗教宽容。新加坡政府把这一做法视为儒家思想的现代化。儒家思想产生于古代中国乡村的农业社会,而现在的新加坡是个城市化的工商社会,故儒学必须现代化才能与新加坡的现实相协调。——从新加坡经济起飞的过程中,看教育文化的作用。新加坡在发展中经济处于先进行列,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新加坡经济起飞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十分重视文化教育,通过教育为其经济发展提供素质良好的人力资源,促进生产的高速发展,从而为新加坡现代化的实现铺平了道路。——从新加坡的廉政建设中,看文化建设对经济发展的作用。邓小平同志在南巡重要谈话中讲到:新加坡的社会秩序算是好的,他们管得严,我们应当借鉴他们的经验。的确,新加坡在亚洲国家中不仅以高速增长的经济成就闻名,而且其良好社会秩序令人瞩目。新加坡长期以来不仅一直把官员廉洁作为政府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长年坚持不懈地对全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其一,政府十分看重继承和发扬优秀的中华文化传统,教导官员和人民要团结,克己奉公,为国为民,尊老爱幼等,使新加坡成为东方文明的礼仪之邦。其二,政府要求其公职人员以东方伦理道德陶冶品德和情操,带头廉洁奉公,反对特权和谋取私利,特别要求国家高级官员树立牺牲个人利益,为国家和人民多作贡献,以自己廉洁公正的道德形象去影响和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其三,政府每年都要发动各种形式的文明活动,人人都要学习文明礼貌的语言和行为,通过这些形式培育和谐友爱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风气,也为造成一个廉洁的道德氛围提供了良好环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性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因素,促进了我国经济的振兴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文明史,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对世界的贡献有目共睹。中国的经济建设正信心百倍地走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一手抓以现代科技为标志的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以现代社会主义文化为标志的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的成果将呈现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的涌现和创造。中国的现代化建设,不只意味着现代经济和科技的振兴,而且意味着社会主义和中国文化的振兴。人类社会一切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新成果,都是在继承、吸收、消化、综合前

关于扩大我市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精)

关于扩大我市消费需求的几点思考 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认清扩大内需的实质,找准促进全市消费需求的切入点,让消费在我市经济增长中唱好“主角”,既是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也是保持我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要充分认识到世界经济和金融危机的复杂形势,全面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央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重民生的政策,要针对当 前扩大消费需求难点,理清思路,积极应对,找准扩大消费、促进消费、创新消费的切入点,切实发挥消费促进经济增长的动力作用 面对当前日趋严峻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中央政府果断推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出台了一系列强有力的扩大内需措施,各省、市也相继推出了刺激经济增长的若干举措,力求稳定经济,拉动增长。结合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确立的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的重要思路,和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所提出的“立足扩大国内需求的推动发展,把扩大国内需求特别是消费需求作为基本立足点,促使经济增长由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与投资,内需与外需协调拉动转变”的规划要点,分析我市近十年的消费需求变动,笔者认为,消费需求规模的扩大和结构升级是经济增长的原动力,认清扩大内需的实质,找准促进全市消费需求的切入点,让消费在我市经济增长中唱好“主角”,既是目前我国宏观调控的主要方向,也是保持我市经济健康持续发展的重要突破口。 内需是我市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 拉动现代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中,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内需的重要组成。扩大内需,就是通过实施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启动投资市场,通过信贷等经济杠杆启动消费市场,从而拉动整个经济增长。其中,消费拉动又是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在动力。从我市1998——— 2007年的投资、出口、消费三大构成数据分析,投资、出口、消费对全市gdp平均贡献率分别为52.4%、9.2%、44.5%。可以说,投资和消费是保持全市经济增长的持续动力,其中投资消费更是占据主导地位,十年间投资消费对gdp平均贡献率高于消费贡献率7.9个百分点,两者贡献率之比为6:4,这表明提升消费需求大有文章可作。 分析国家当前出台的“一揽子”扩大需求政策,既含应时之需、也有长远之计、必要之策。从我市分析,由于全市出口规模较小,出口依存度不高,虽然国家提高出口退税率,并将退税品种扩大到3700余种,出口拉动对全市经济影响仍将微乎其微。相比之下,随着新型工业化的逐渐深入,城市化建设将逐渐加快,投资拉动仍将是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但要看到,从经济活动成果的最终使用讲,投资的目的是为带来更多的生产和消费,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如果投资没有消费引领,那么投资必然具有盲目性。因此,消费因其具有较强的稳定性和较高的抗风险性,将是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真正持久动力。

消费者购买力行为影响因素

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影响因素综述 一、个人因素对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一)消费者的性别因素 在现实生活中,男性消费跟女性消费有存在着很大的差异。现在,女性不仅已成为主导中国日用消费品市场消费观念的主力军,而且正在日益成为中国耐用消费品市场的一支主导消费力量[4]。一般认为,女性消费者不如男性消费者理性,在消费时容易受直观感觉跟他人观念的影响,超过40%的女性对促销商品有购买欲,这个比例超过了男性,而且她们往往存在着一种购买冲动,因此会买很多也许根本用不上的产品。 (二)消费者的年龄因素 不同年龄的消费者对消费的欲望有所不同。年轻的消费者一般有更强的物质性,消费意愿强烈,他们往往具有一种时代感跟自我意识,而且更容易受周围环境的影响,通常带有一种“你有我也要有”的心理,特别是很多年轻人喜欢追求名牌产品,喜欢用此来炫耀自己的身份与地位。而年老的消费者因为消费观念比较成熟,再加上人生阅历相对丰富,使得他们的计划性消费明显要大于冲动性消费,并且,在购买产品时往往更注重商品的实用性跟合理的价格。而且心理年龄相对于生理年龄对于老年消费者的消费行为影响更大[5]。 (三)消费者的受教育水平因素 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在消费行为上也各不相同。受教育程度高的消费者对精神上的需求与健康卫生需求要高于一般物质的需求,例如他们注意力大多会集中在一些文体娱乐用品、高档的食品、保健品、工艺美术用品等商品上。而文化程度较低的消费者则主要集中在物质生活的消费上,例如他们会多购买服装、食品、家电商品等等。而且,高文化程度的消费者较多地追求人体保健的内在质量,如在选衣服时不太追求高档次,但对食品则追求高档次;而较低层次文化消费者则较多地注重外在美观,如对服装追求高档次,而对食品则追求一般档次。 (四)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因素 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在很大程度影响着消费者的购买行为。通常情况下,高收入水平的消费者消费能力跟购买欲望都相对要高,而且更容易使用新产品。比起低收入的消费者而言,高收入消费者有能力购买自己感兴趣的新产品,他们的消费比较随心所欲,而低收入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则需要考虑较多问题,如购买感兴趣的新产品后是否还能维

最新1-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3

1-消费需要与消费需 求3

主题一: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的定义----需要(1) 百度百科名片 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心理学名词 需要:个体对内外环境的客观需求在脑中的反映。它常以一种“缺乏感”体验着,以意向、愿望的形式表现出来,最终导致为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机。需要总是指向某种东西、条件或活动的结果等,具有周期性,并随着满足需要的具体内容和方式的改变而不断变化和发展。 就是有机体在内外条件刺激下,对某些事物希望得到满足时的一种心理紧张状态。 经济学名词(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中的需要是指欲望,是指对某种物品的渴望。欲望是现代经济学的动力,所有经济学分支都默认人类是理性人,他们对资源有需要,有欲望,并且这种无限的需要直接推动了经济的不断发展。同样,需要的无限性和资源有限性的矛盾直接促成了经济学的产生。经济学是研究如何配置有限的资源满足人类无限欲望的学科。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的定义----需要(2) 姜彩芬《消费经济学》中 所谓需要是指人体和社会活动中所必要的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他是产生一切消费行为的原动力。 复习----什么是消费 消费是人类通过消费品满足自身欲望的一种经济行为。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的定义----消费需要

尹世杰《消费经济学》一书中认为 消费需要是人类为了实现自己的生存、发展和享受而产生的一种获得各种消费资料及服务的内在欲望和意愿。 实现消费需求拉动经济增长的理想化修正-《金融教育研究》2008年 消费需要,是指消费者通过物品和劳务使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得到满足的需要。 MBA智库 消费需要是指消费者为了实现自己生存、享受和发展的要求所产生的获得各种消费资料(包括服务)的欲望和意愿。 姜彩芬《消费经济学》中 只给出了需要的定义,并没有给出消费需要的定义。并没有给出这两者定义的明确区分。所有前人研究的定义中并没有对需要和消费需要的定义进行严格的区分。 从语义学上说,需要可以通过消费活动满足的部分被认为是消费需要。 消费需要与消费需求的定义---举例区分需要(need)与需求(demand) 我的需要(need) 我的需求(demand) 百度区分 在经济学中,必须区分需要不等于需求,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需求是指既有愿望,又有支付能力的需要。如果没有支付能力,则不能将需要称为需求。 需求是对应供给而言的,供需关系是研究市场经济的核心工具。 需要是经济发展的原动力,经济就是为满足需要形成的一种资源配置方式,并且,迄今为止这种资源配置方式为最有效率的配置方式。 尹世杰《消费经济学》区分

文化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论文化因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主要内容:文化是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今,文化已成为推动市场发展和市场革新的内在动力,在21世纪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文化对经济发展的推动、引导和支撑作用已越来越明显。 马克斯.韦伯的看法是对的:“如果说我们能从经济发展史中学到什么,那就是文化会使局面几乎完全不一样。我们应从更广泛的经济繁荣的决定因素来理解文化的作用。”而且韦伯把东西方社会所以会走上不同发展道路的决定性因素归结到彼此不同的传统文化,在经济发展中文化的作用领域为我们展开了一个新的视角。 一,提升文化竞争力是内在要求,是提高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必然选择。 党的十六大报告要求全党同志要深刻认识文化建设的战略意义,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报告指出:“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这是对信息时代世界发展新趋势和新特点的敏锐反映和准确把握,是对文化认识上的新概括和新表述。在当今经济全球化浪潮中,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国家或地区文化竞争力的依赖性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这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为此,十六大报告向全党提出了文化的战略任务: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所谓文化竞争力,概括地说,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主要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文化创新能力。同其他领域的创新相比,文化创新更具有特殊的意义。创新是文化的生命,文化产品有无竞争力,主要取决于文化创新;二是文化产业的科技含量。文化产业的兴起,把科技、市场和文化结合在一起,赋予文化新的发展形态。文化产业的竞争越来越多地表现为科技实力竞争。大力发展高科技媒体及相关产业,推进文化产业与高新信息技术的联姻,才能提升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三是高素质的人才。无论是推动文化创新,还是应用高新技术发展文化产业,都离不开高素质的人才。因此,提升文化竞争力的根本之点在于构筑发展文化产业的人才高地。 随着科技经济的发展,文化已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经济与文化的融合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一种趋势,文化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越来越高。在我国,不仅经济发展需要文化来支撑,而且文化产业本身也已成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文化与经济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使文化与经济的发展呈现出明显的一体化趋势。显而易见,文化竞争力是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因此,增强一个地区的竞争力,不单是要提高区域经济的增长能力,而且应该是经济、社会、文化和自然的协调一致的发展能力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文化竞争力的提高。

国内消费需求状况及建议

从需求的角度来看,一个开放经济的增长取决于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和出口需求三个因素的共同作用。消费、投资、出口共同决定了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被称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从一定意义上讲,经济增长和发展的最终目的是要提高居民的社会福利水平和生活质量,消费需求才是最终需求,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也更为永远和相对安定。因此,从长远的角度看,扩大消费比增加投资和刺激出口对经济 发展具有更为严重的意义。 党的十六大报告详尽提出了要“逐步提高消费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这一新的决策,是针对以往消费比重低所做出的巨大调整。扩张消费,把经济增长的主要支点从生产领域转移到消费需求领域,是以后拉动经济发展的关键。这既是过去长期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中国经济继续保持较高速度增长的迫切需要,具有十分严重的意义。 一、我国消费需求不够的主要表现 1、消费在经济增长中所占比重偏低,比例平衡。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平衡消费水平为78%~79%,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的总消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更高达80%以上。而在我国,1996—2002年各年的年均最终消费率仅为50%多,大大低于世界平衡水平。尽管我国自1998年以来一直实行扩大内需的积极宏观经济政策,也取得了积极的效果,但这种效果主要是靠投资拉动。相对而言,消费“启而未动”,消费和投资的不协调非常突出。消费需求的不够,也使得投资的高增长缺乏持续的基础,成为资金使用效率低下的严重原因之一。消费不够的另一个严重表现是消费品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的平衡,部分产品的相对过剩和供给不够并存。 2、居民收入增速放缓、城乡差距拉大。1992—1997年,我国城镇居民年平衡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20.0%,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达 25.4%。而自1997年起,城乡收入增速下降,差距也逐年拉大。城镇居民在1997—2002年5年间的年均每人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下降为7.8%,而同期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仅为3.1%。2003年前三季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347元,同比增长9.5%,扣除物价因素,实际增长9%,城镇居民人均消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