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挖掘历史教育资源,推进乡土历史教学

挖掘历史教育资源,推进乡土历史教学

挖掘历史教育资源,推进乡土历史教学
挖掘历史教育资源,推进乡土历史教学

挖掘历史教育资源,推进乡土历史教学

由于时空的间隔,现在的学生对中国历史很陌生,在他们眼中,历史仿佛是“故纸堆”,好像只是一串串历史年代、事件和人物的集合体。觉得学习历史没有多大用处,课本所讲的历史事件离我们太久远,因记起来困难而感到枯燥无味,缺乏学习的热情。怎样改变这一教学现状呢?我想可以从身边或周围的历史谈起,来解决这个问题,也就是要注重乡土历史的开发和利用。

乡土历史取材于本地,一些历史故事、历史传说世代口耳相传。这些口碑资源深入人心,有的甚至家喻户晓。学生从小接触乡土历史遗迹资源和口碑资源的机会较多,因而对之已有或多或少的认识,教师运用本乡本土的历史充实教材内容,可以缩短历史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他们对历史的遥远感,以家乡史印证中国史,激发其对家乡史的探求欲望和对历史科的学习主动性,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在教学建议方面特别强调:“提倡教学形式的多样化,积极探索多种教学途径,组织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教育资源”。因此,教师要由“教教材”向“用教材”转变,要进一步挖掘蕴藏在历史过程中的巨大精神财富,采取一切有效手段,使其变成有效的教育资源。这给课堂教学渗透乡土历史知识提供了平台。“乡土史”(包括历史档案、历史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等文字图片资源)是中国历史的细胞,也是中国历史的缩影。每个地区都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乡土史带有浓厚的地方文化色彩和乡土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史 夏朝:中国最早的学校产生于夏。庠、序、校。 商朝:最早的小学。 西周:国学、乡学 教育内容:;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以礼、乐为中心。 大艺小艺 特点:学在官府、官师合一。(唯官有书、而民无书) 因为生产力的制约,只有官府才有财力人力制作书籍。Eg:“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辩志……”是《学记》对西周考试制度的描述。 春秋:私学兴起、官学衰微。 战国:私学兴盛。稷下学宫(官家举办、私家主持) 学术自由,包容百家,待遇优厚,“不治而议论”是齐国君主给予他们的政治待遇。诞生了第一个学生行为守则《弟子职》 两汉:官私并行。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 选士制度:察举制和征辟制 官学有:太学、鸿都门学 太学建立的标志:为五经博士招收弟子 太学的建立标志着:以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中国封建教育制度的正式确立。 董仲舒的三大建议以及汉武帝的对应措施:

1、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五经博士 2、兴太学以养士--------开设太学 3、重视选举任贤使能-------察举制制度化 魏晋南北朝:国子学。教育内容广博、性质多元。 选士制度:九品中正制/-----等级性。“上品无寒门,下品无世族” 隋唐:六学二馆(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弘文馆、崇文馆) 重振儒术、三教并重。 选士制度:科举制(605—1905年) 隋唐以后的科举制度使得政治与教育更加紧密,对破除门阀等级制度起到积极作用,社会流动更加合理。 宋元:书院盛行。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选士制度:科举制。 书院始于唐朝,兴盛于宋朝。特点是学术自由,自由讲学。教育教学于学术研究并重,二者相得益彰。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提倡百家争鸣,形成一种宽松的学术氛围。注重发展学生个性,提倡教学相长,采用师生论辩式的教学模式。人格教育与知识教育并重。 明清:教育内容是四书五经。1905年废科举兴学堂。 中国古代学校的三种性质类型: 1、官学:夏朝产生,西周开始分为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 2、私学:兴于春秋,盛于战国,从此官私并行。 3、书院:兴于唐朝,正式形成于宋,衰于明清。

浅谈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浅谈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摘要:乡土史(又称地方史),因其独具地方特色,伴有浓郁的地方气息,贴近学生生活,具体、形象、生动、易于接受,为中学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材。笔者结合多年的历史教学的经验,从乡土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有助于发展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是爱国主义教育和国情教育的具体体现等三个方面论述了乡土史在历史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乡土史历史教学作用 中国是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国家。中国的历史,是中国境内各地区和各族人民历史的综合。历史上具有全国性的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都是在不同程上反映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历史中,各个地区、各民族也都在历史上为祖国的发展作出过自己的贡献。地方史与全国史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又具有本地区、本民族的具体特色。乡土史的教学,也是中学历史教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它的教学有助于完成中学历史教学的各项任务,丰富历史教学的内容,能够进一步提高历史教学的水平,推动历史教学的发展。 一、乡土史教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现在,摆在历史教学中的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相当大一部分学生对学习历史的兴趣不强,学生学习历史多因考试所逼,真正感兴趣的寥寥无几。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有待于解决的问题。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时运用现代化多媒体是一种手段,对于条件较差的学校,乡土史教学是一种值得利用的手段。乡土史所涉及的内容,是和学生生长和生活着的地区紧密相关的。中学生尤其是初中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就是自己的家乡,他们对于家乡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等,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他们有的已经通过口头传说,通俗读物等途径获得了一些这方面的知识,这些知识有的是科学的,有的是不完全科学的,甚至是以讹传讹;有的是总览全貌,有的则是一鳞半爪。那么,历史的真实情况又是什么样的呢?因此,很容易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和学习的愿望。在这方面,我深有感触。记得上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课“我们的远古祖先”一课时,一开始我就是提到六盘水的盘县,水城的大湾镇有远古人类遗址,有的学生马上就发出感叹,哇!我们六盘水也有远古人类,这方面即就引起了学生了解远古人类的面貌、生产、生活情况的欲望,小试牛刀,初见成效,就为这一课以及以后的历史学习就开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二、乡土史教学有助于发展学生应用历史知识的能力 历史教学的任务除了传授基础知识之外,还要培养学生学习和运用历史知识的能力。在乡土史教学中,充分利用本地区的历史实物和图片,组织学生参观本地区的历史遗址和历史博物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还可以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周围乡土史料的搜集、调查、访问、参观,组织学生对本地区出现的历史事件和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中闪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摘要: 初中历史教学找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切入点,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教学的血肉和灵魂。根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具体采用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也要求教师善于选择恰当而典型的历史片段有效地进行,更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强烈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意识。以各种方式方法让学生的“学”展现出来,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力、情感、态度、价值的碰撞,学生的人格,人性和文化素质的完善与升华,使之适应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 历史是一门知识性、思辩性及强的学科;它的内容既古老又有时代性;它的知识既丰富又庞杂。所以在传统的历史教学中,往往找不到一个合理的入点,更谈不上对蕴涵在历史知识中丰富的历史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挖掘和提炼。然而新的历史课程标准在这方面的目标规定上与以往的历史教学大纲相比,所呈现出一个突出变化是它大大突出了以往教学大纲单纯的知识和政治教育的层面,注重了人文素养和科学精神的培养,把历史教育的社会教育功能与人的发展功能结合起来,从而使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成为历史课程教学的血肉和灵魂。

那么怎么才能从丰富的历史知识中提取历史情感,完成新课程下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呢? 课堂是进行课程改革的前哨阵地,让学生感受是一种最优的教学方式。对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来说思维方式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但是我们所要传授的知识往往只能对他们形成平面的影响,所以教师在恰如其份的时候真正应该做的是如何使学生通过亲身感受去“内化”知识,将学生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个性得以张扬,以致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就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和对新课程改革理念的理解谈一些粗的认识。 一、初中历史教学中通过假设性的体验使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得到合理的引导。 教师要巧妙地设置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历史氛围之中体验历史。例如我给学生讲八国联军侵华这段历史的时候,让学生观看有关八国联军侵略时的录像资料,还展示了因此而流落到海处的一些国宝文物的图片。影片放完以后,同学们都很激动,我问大家,看了影片以后有什么感想,我们又应该怎样去对待这些曾经在侵华历史上犯下滔天罪行的国家呢?接着有的学生喊出:“去那些国家把我们的国宝抱回来、也放火烧他们的宫殿。”可以理解中学生的认识水平还停留在“以牙还牙,以仇报仇”的程面上,这显然学生被这个问题吸引了,但如何让学生在自己的情感态度当中做出理性的选择呢?我就假设、现在如果你们将要做的事情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 发表时间:2011-09-16T17:09:43.967Z 来源:《学园》2011年6月12期作者:陈美荣[导读] 当前我国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而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陈美荣湖南省东安县白沙中学 “教育为本,德育为先。”当前我国把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摆在首位,而历史教学对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推动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当代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学生的情感形成,要通过不断的熏陶和培养而形成,历史是这种品质形成的重要因素。他们能否用科学的世界观和历史经验指导自己的行动和正确决策,将影响社会的发展进程。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最关键的问题是教师要有情感 教育意识。只有教师通过情感教学,才能激起学生的情感心理,而学生的这种情感心理又能推动和促进情感教育的氛围,使情感教育能良性循环。因此,在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中学生是新世纪的主人,是祖国的未来。在历史教学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是课堂教学的首要任务。中学历史教材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素材,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素材,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例如,在学习《香港和澳门的回归》一课时,我着重讲了邓小平的“一国两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邓小平从维护祖国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这一伟大构想为实现祖国统一大业指明了前景,赢得了海内外人士的好评。根据这一构想,中国于1997和1999年分别恢复对香港和澳门的行使主权,当中国国旗在香港、澳门升起时,许多中国人眼里噙满激动的泪花,欢庆港、澳人民回归。学生看完录相带时,相继发言,各抒己见,决心勤奋学习,要把回归后的港﹑澳建设得更好。在这一刻,每个人都表现出强大的凝聚力,真正感受到了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 二培养学生的团结合作精神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只有许多人联合起来力量才大。俗话说“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当今世界,竞争日益激烈,单靠个人的努力是不能赶上时代快速发展要求的。国家与国家之间需要合作,部门与部门之间需要合作,人与人之间也需要合作。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我常对学生进行团结合作精神的培养,如:在学习“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这一题目时,提问:“为什么要建立这样一个组织?”小组讨论后发言,使学生认识到建立反法西斯联盟的必要性。即:法西斯国家的大肆侵略,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极大愤怒。苏、美、英、中等国家,为了对付共同的敌人法西斯,逐渐走向联合。这个组织是怎样建立的呢?学生看书后回答问题。1942年1月,26个国家在华盛顿召开会议,并签署了《联合国家宣言》,保证用自己全部的人力、物力,联合起来,彻底打垮法西斯国家。因此,国际反法西斯联盟的建立,大大加强了反法西斯各国的力量,于1945年8月法西斯国家被打败。从这一件事可以看出团结合作的巨大作用。让学生了解到法西斯的残暴性和二战给人类带来的灾难,从而唤起学生追求和平、珍爱和平的强烈感情。 三创设历史情境,培养学生的责任感情感教育不但需要学生主体认识的加强,而且更需要老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施加影响,积极引导。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应加强与学生的交流,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向学生介绍并高度赞扬那种积极向上的情感态度和人生观,对消极因素要给予否定,并帮助学生认识到自己情感方面的不足,用积极的情感和人生观去感染他们,引导学生向健康方面发展。此外,老师要从爱的角度出发,从平等的角度出发,注重方法,避免以势压人,生硬说教和武断灌输,坚决贯彻“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教育原则,善于启迪学生心灵。 中学生心灵纯洁、情感丰富、真挚,对其心灵会产生震撼。中学历史教材思想性强,有很多历史事实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在古代,有“精忠报国”的岳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等。在近代,例如讲《甲午中日战争》这一课时,通过课件展示让学生身临其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心灵震撼,同时向学生说明,这场战争是日本为实现其“大陆政策”而发动的侵略战争。对中国来说,这场战争完全是一次反抗侵略的战争,由于清政府的腐败和落后,导致了这次战争的失败,落后就要挨打,这是战争为后人提供的宝贵经验,它教育学生:要努力学习,奋发图强,爱我中华,振兴中华,因为,这是每个学生的历史重任。 四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激起学生的情感教育优化教学内容是全面实施情感教育的基础,提高教学质量与教学手段和教学方式紧密相联。因此,要优化教学过程,转变学生学习的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进行教学。加强师生的情感交流,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使学生在学习历史知识的过程中得到更多的情感体验,促进学生的情感发展,如讲“九·一八”事变,可以先让学生听《松花江上》的歌曲,让学生通过聆听激昂而悲哀的音乐、忧伤而充满怒火的歌词,达到一种情感震撼的效果;讲《最可爱的人》这一课时,先听《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用歌曲活跃课堂气氛,把学生带入意境,让学生知道中国人民志愿军是“最可爱的人”,他们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斗英雄。培养学生的爱心、民族责任感,使学生增长了知识,陶冶了情操,从而提高了教学效果。在学习红军长征时,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为学生播放《万水千山》,让学生通过影片了解红军面对国民党的围剿,为了保存实力而进行的艰难跋涉,了解长征中的红军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恶劣环境、物资缺乏、饥饿寒冷时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引导学生乐观地面对生活,提高学生抗击生活挫折的能力,在学习中做到以苦为乐,在生活中,反对奢华浪费,提倡勤俭节约,合理消费。引导学生在富裕和平的生活环境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珍惜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 总之,情感教育应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生命价值,如果我们的课堂带给学生的只是一个个远离学生生活世界和社会现实的问题,学生受到的只是单调、枯燥、乏味的刺激,而他们也只会痛苦地学习,没有真实生活的愉悦体验,更没有生活的激情,没有成功感和成就感,对学生的情感教育也难以落实。所以,我们的情感教育要将历史与现实相结合,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启迪学生的心灵感受,让学生在现实中谈历史,在体验中看规律,在生活中悟理想,享受学习过程中成功的喜悦和乐趣。如今,世界的竞争已转入以国民素质为中心的人才竞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教育学生,就要学好历史知识,珍惜今天的学习机会,树立远大的理想,从小好学,长大为祖国多做贡献,做一个有志气的中国人。〔责任编辑:李锦雯〕

从学习论角度谈乡土历史教育的有效实施

从学习论角度谈乡土历史教育的有效实施 本文从传统认知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人本主义学习理论出发,对有效开展和实施乡土历史教育进行了探讨,认为三种学习理论都强调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合作学习等,将之付诸于教学实践,有助于提高乡土历史教育的实效性。 标签:乡土历史教育;学习理论;传统认知;建构主义;人本主义;有效实施 “乡土历史是以地域为范围,记述该地域内以往的人物和事件的历史,它是一个国家历史的有机组成部分。按我们一般人的理解,乡土历史则是多数学生能够耳闻目睹到的当地的历史或本民族的历史。”[1]随着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地方区域性文化作为课程资源的重要构成,它的开发和利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本文试从当今心理学的几种学习理论出发,对如何开展乡土历史教育作一番探讨。 一、传统认知学习理论与乡土历史教学 “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乡土文化或多或少构成这个人认知结构的一部分,这就为传统认知主义学习论指导乡土历史教学奠定了基础。 传统认知学习理论,在学习过程上强调原有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按某种联系建立认知结构;学习结果是形成认知结构,它是高度结构化的知识,按概括水平的高低层次排列;重视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主体价值,充分肯定学习者的自觉能动性。这三点对乡土历史教育有很大的启发性。 认知结构的类目化过程是自下而上,从具体到一般,这与学生自身学习历史是从现实生活到乡土历史再到历史的过程相吻合。学生从一出生起就与周围一切产生了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的认知结构受各方面的影响在不断发展。通过自己亲历、老一辈讲述等各种渠道,他们会在乡土历史方面形成一定的认知结构。这种结构多为具体的、特殊的类目,而中学课程中历史的学习则是概括的、高层次的类目,这不仅符合学生由近到远、由具体到一般的认知规律,也符合良好认知结构的形成过程—由低类目到高类目,有益于学生学习。研究太平天国运动的学者罗尔纲先生曾在《师门五年记:增补本》中回忆自己的治学之路时,说到自己转而研究太平天国的一大原因即在于回到家乡时看到了很多关于太平天国地方志的记载后想起了小时候家人曾讲起过这段历史。[2]可见乡土史对我们认知的影响之重要。 传统认知派学习理论提醒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学生已有的乡土历史知识与新知识的联系。为此教师需要做到以下几点:(1)重视教材编写结构和课程设计的基本结构,有意义的呈现材料,使学生能够有意义的进行新旧知识的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 发表时间:2009-03-25T14:52:15.543Z 来源:《教育探索与实践》2008年第12期供稿作者:张颖 [导读] 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性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 摘要: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性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探讨历史教学如何在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关键词:生态学;情感教育;情感体验;德育功能 Emotion education in the history teaching discusses and analyses Zhang Ying Abstract:The teacher should infect a student by own aggressive temperament feeling and stirs up a student aggressive emotion experience and makes the student be subjected to the influence for changing and influencing imperceptibly and builds up a good classroom relationship. The emotion of the history academics educates the purpose of research and makes use of pedagogy and psychology theories and inquiry into history teaching how to stir up and trains the student's social aggressive temperament feeling, well develop history teaching of virtuous teach function, serve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ocialism spiritual civilization. Key words:Ecology;Emotion education;Emotion experience;Virtue teaching function 随着教育生态学作为教育科学的一门分支学科的产生和发展,人们开始用生态学的观点来看待课堂。从生态上的视角可以发现传统的课堂教学缺少“阳光”,即课堂上缺少情感的交融,缺少师生之间生命价值的体认。教师要有课堂教学的生态观,要关心学生的发展,为学生的发展创造一切有利的条件,要意识到学生的发展是和自己的发展密切相关的,没有学生的发展也就没有自己的发展,削弱学生的主动权,就会破坏整个系统的生态平衡,最后也将阻碍自己的发展。教师不仅要做“经师”,更要做“人师”,学生不是物,教师也是人,而不是圣。教师要以自己的积极性情感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积极情感体验,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建立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由于传统教育的根深蒂固,学生的主动性已经沉睡多时,教师必须想方设法去唤醒学生潜在的主动性,让他们在课堂上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情感在人的生活和实践中有着重要作用,情感在教育中也占有重要地位,随着素质教育的逐步深入和历史教学改革的不断发展,非智力因素在教学中的作用日趋明显,已成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当客观事物以一定方式影响人的时候,人就会去进行认识并产生相应的态度和体验,表现出明显的赞同或反对,愉悦或愤怒,乐观或悲观等两极性特征。情感的过程就是通过内心体验来反映客体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感教育是教育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关注教育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绪、情感以及信念,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身心健康。所以,情感教育就是促进学生身心感到愉快的教育。 但以应试教育为核心的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分数的高低,重智力因素轻非智力因素,重认识过程而轻情感过程,使学生的全面发展受到影响。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情感教育已成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只有充分发挥情感教育的功能,才能使素质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历史教育的涵义从本质上讲,是通过对客观历史事实的了解去影响人们的主观意识,从而确定起正确认识事物的思维方法和基本观点。历史有着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和因素,教师可以纵横捭阖,从古今中外各个方面擷取史料进行情感教育。譬如深化中国古代文明史的教育,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博精深,民族特色以及世界文明史上经久不衰的魅力,从而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深化中华近代史教育,使学生认识中国近代落后的原因是由于封建王朝的腐败,由于资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先进的中国人,为拯救中国于危亡,不断探索救国道路,追求救国真理,终于找到了走社会主义的道路,从而激励学生发挥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激发学生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真挚感情;进行世界历史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所面临的国际环境,帝国主义对第三世界国家的剥削和压迫,初步划清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界限,增强民族自尊心,坚定社会主义信念,树立为人类作贡献的志向。所以,中学历史课是对青少年施行全面素质教育的生动教材,对于培养学生革命的人生观和科学的世界观以及高尚的情操,起着其他学科不可取代的重要作用。 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研究的目的,是运用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探讨历史教学如何在认知的基础上,激发和培养学生积极的社会性情感,充分发挥历史教学的德育功能,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教育之不能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之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其为池塘,没有情,没有爱,就没有教育。”情感具有深刻性和稳定性,它是一种可持续的学习能力,一切的改变只有落实到情感上才能算是真正落实到了实处。因此良好的学习情感的生成是学生学习主动性形成的标志。传统的课堂教学注重教师从教学方法,教学技巧上下工夫,大力挖掘教师的潜力,在“灌的技术”上煞费苦心,却忽视了学生的学习情感,把生动,多样的课堂教学囿于固定,单调的模式之中。前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曾指出“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而学习情感是学生对学习与自己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应,它对学习有启动、引导、激励、维持和调控的作用。美国人本注意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涉及学习者整个人(包括情感和理智)的自我发起的学习,是最持久的,最深刻的。他反复强调,学习不应该只发生在“颈部以上”,只有学生带着情感,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才会对他的学习产生深刻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情感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教师精心的培养和学生积极的回应。通过师生双方的不断理解和沟通,学生才有可能逐渐长生学习的幸福感,感受到成功,感受自己的成长,感受到生命的美好;他们也才有可能体会到学习对他们人生的重要意义,才有可能热爱课堂,主动参与课堂,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 21世纪60年代以来,人本主义作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的崛起,力陈认知心理学的不足在于把人当做“冷血动物”,即没有感情的人,主张心理学要想真正成为关于人的科学,应该探讨完整的人,而不是把人分割成行为、认知等从属方面。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把心理咨询方法移植到教学中来,形成以解决学生的情感问题为目标的情感教学理论。 国外历史教学的课堂气氛普遍活跃,美国尤其如此。教师在处理教学内容时,善于运用心理学原理,将学生情感和学习对象巧妙融合,采用“以情动人”的教学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由于传统的历史教学主要重视学生记住大量的历史知识,发展历史思维能力等,对情感、态度、价值观关注的并不多,而许多历史教学方法也主要追求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讲述法、讨论法被广泛运用,就很好反映出这一点。而现在的教学目标追求的是知识目标、能力

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情感教育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实施 在以往应试教育的影响下,历史学科的人文性被严重削弱了,这直接影响到学生对历史学科 的兴趣,使历史课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下降。同时,应试的功利性渐渐代替了素质教育目标,政治说教的工具性代替了人文性功能。这种状况直接导致了广大历史教师教学观念的滞后。 高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没有改变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式,他们忽视了历史学习的情感体验和 正确态度以及价值观的形成,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和个性发展。本人在历史教学中体会到实 施情感教学的必要性,并在教学中摸索实施情感教学的办法。 一.对高中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必要性 (1)情感教育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目标 情感教育涉及到一个人心理存在的各个方面,包括感觉、知觉以及人与人的感情。通过情感 教育,能调节和协调人的情绪,达到塑造理想人格、培养社会所需合格人才的目的。《普通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通过普通高中阶段历史课程的学习,学生要在“知识与能力’、“过程 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得到充分发展。历史教育应当要使学生“形成对祖国历 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初步树立对国家、民族的历史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要使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要使学生“逐步形成崇尚科学精神的意识,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要“不断强化民主与法制意识”,要使学生“逐步形 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学习者的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 (2)实施情感教育有助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学校教育是要培养身心健康的人才,社会要进步、科技要发展,必须依赖这些身心健康的人才。在青少年的人格完善和道德的自我发展过程中,情感既是人格和道德的内容,又是实现 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让学生学会关心周围的人,力求从积极的方面看待别人,这样也会 在无意间流露出的各种表情中向对方坦露真挚友好的情感,一旦被对方接受,也会引起情感 上的变化,从而导致双方人际关系的良好循环的启动。作为人际交往中最普遍适用的友善情 感的表现方式就是微笑,它可以引起他人良好的情感体验。因而在教学中,尤其在基础教育 阶段注重实施情感教育,有利于形成学生健全的人格。 (3)情感教育的正面感染功能可以维护和提高学生身心健康水平 教育者的情感会影响到学生的情绪,学生的情绪则会影响到健康。当一个人在情绪发生变化时,其身体内部也会伴之以出现一系列生理变化,且变化的状况和程度与发生的情绪的性质 和强度有关。不同的情绪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对身体的影响是不同的。有些情绪所引起的生理 变化对身体有利。例如人在愉快时,呼吸平和,血管舒张而使血压偏低。这些反应有助于身 体内部的调和与保养,而有些情绪所引起的生理变化则对身体是不利的。例如在焦虑时,血压 升高,心跳加速。这些生理反应无疑加重心血管负担,影响身体内部的调动与保养。倘若一 个人经常处于某种情绪状态,他身体内部也就会频繁地出现某种相应的生理反应,这样久而 久之,便会影响一个人的身体健康。因此在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有意识地丰富学生的情感, 调节学生的情绪,对于维护和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是十分重要的。 二.历史教学中实施情感教育的方法 (1)在教学过程中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思想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有着极其悠久的历史,其间涌现出数量众多的著名教育家,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教育思想。这些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中国的古代的教育思想有儒家教育思想、道家教育思想、法家教育思想、和墨家教育思想。 下面先说儒家教育思想。 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国古代思想家对中华民族道德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社会实践中逐渐凝聚起来的民族精神。历史上的各种哲学派别都曾对传统伦理道德规范的形成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其中以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重要。 儒家的创始人孔子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年,他特别向往西周时代的政治秩序,崇拜西周时代制礼作乐的典范人物,仰慕西周时代盛极一时的礼制和文化,并在继承西周时代伦理观念的基础上,建构起了第一个完整的道德规范体系,形成了相对系统的伦理道德思想。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义、礼,这三个方面可以视为其三基德或三母德。在此之外,孔子还提出了孝、悌、忠、恕、恭、敬、诚、信、刚、直等德目,把人与人之间的道德规范进一步具体化。 孟子在孔子的基础上,对儒家的伦理道德思想进行了丰富和发展。他在《孟子·公孙丑下》中集中阐述了他的四母德:“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种母德是与生俱来的,但他同时又强调,人们必须加强后天的自身修养,努力扩充四种母德,才能真正有所作为。“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可见后天修养是多么的重要。孟子将具

体的人际关系归纳为“五伦”,即:父子、夫妇、兄弟、君臣、朋友。其中前三者属于家庭内部成员之间的关系,后两者则是家庭关系的放大或扩展。“五伦”中的每种社会角色都有着明确的行为规范:君惠臣忠,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顺,朋友有信。这就是所谓的“五伦十教”。从孟子本人的观点来看,他对五种伦理关系中前后双方的要求是相互的,如“君不敬,则臣不忠”、“父不慈,则子不孝”等,但在具体的道德实践中,其内容则逐渐被歪曲,成为前者对后者的单向约束,片面强调忠孝和恭顺。发展到后来,便形成了具有正统权威性的三纲伦理。 儒家的这种道德规范体系在整个封建社会时期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既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发扬光大,又在一定程度上给传统伦理道德的健康发展带来了不利因素。 墨家的教育思想 墨子认为人的本性如“素丝”,“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 墨家的创始人是墨子,名翟,生卒年不可确考,活动于春秋与战国之际。墨子出身微贱,精于工技,曾经“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后创立墨家学派。他一生的活动主要是“上说下教”,门下弟子众多,声势很大。儒、墨两家并称为“显学”。 墨家私学是一个组织严格、纪律性极强的宗派集团。其领袖称为“巨子”,墨子是第一代巨子。巨子是精通墨家之义的圣贤,而且还是墨家之法的执行者。巨子以自己的品格、道德力量和领袖地位对墨家弟子具有很大的约束力和震慑力。墨家弟子对巨子都绝对服从,并为之赴汤蹈火,在所不辞。 墨家以求天下之利为核心内容的教义,使得墨家成员有着一种共同的信仰和执着追求的精神境界,规范着墨家弟子的思想与行为。严格的自我磨炼,又使墨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历史教学应当开发乡土资源 发表时间:2014-12-25T10:43:28.107Z 来源:《读写算新课程论坛》2014年第10期(上)供稿作者:李立志 [导读]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 ◇李立志 (渠县千佛乡中心学校渠县 635200) 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学生所在的地区的各种课程资源的总和。长期以来,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主要通过乡土历史教学的形式来实现。但在实践过程中,这些内容只被当作资料加以介绍,而并未当作历史课程的资源加以开发利用来支持历史课程的实施。在新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第四部分实施建议中,关于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课标就要求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新课程改革的一个显著变化是拓展和整合了课程资源,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并合理利用校内外各种课程资源。 一、乡土历史教学意义和作用 乡土历史在中学生身边发生、发展、演绎的,中学生从小耳濡目染,从情感上说极易接受,在空间和时间上都对这些历史内容有一定的好奇和好感,他们一般愿意了解和学习这些历史。一片瓦砾,都记载着一个历史故事。学生参与其中,亲自去体验祖祖辈辈生活的这片热土的历史厚重,去体味历史与现实以及个人的紧密关系,进而去勾画未来的美好远景。学生在考察中对自己的故乡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对故乡的爱恋之情就会油然而生。丰富的乡土资源充实了历史课程的内容,既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史积极性,又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和理解历史的素材。历史老师在讲授中国历史部分时,完全可以结合乡土历史,使内容更加丰富,让学生可知、可感。乡土历史教育不仅能培养学生知乡爱国的精神,更能培养孩子的崇高道德情操。青少年时期是孩子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对孩子进行乡土历史的教育工作一刻也不能削弱,否则耽误的又是一代人。 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稗益,中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历史的过去性特点,使得历史不能像其它学科知识那样复原与复制。历史由远而近的发展规律与学生由近及远的认识规律相悸,这些都使得学生对历史学科的兴趣受到负面影响。而乡土历史是学生生长地的历史,容易激起兴趣,注入情感,融入记忆,结合乡土史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样在学生的心目中,历史不再是遥远的不可捉摸的人和事,而是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可触可摸的存在,同时也产生历史感,养成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通过所熟悉的身边的事物进入历史世界的目的。 二、乡土历史教学现状扫描 1、传统历史课程体系制约了乡土教学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我们的历史教师在挖掘历史课程资源上,在探索历史教育教学方法上,都进行了大量的有益的探索和深入的研究,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有些教师也已经在历史教育教学中,有意识的渗透进了乡土历史的某些内容,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受传统教育教学体制的制约,课本作为唯一的考试依据,教材也就成了唯一的课程资源,我们的历史教育内容被长期封闭在教科书中。在乡土历史的挖掘上,我们的历史教师也只能是浅尝辄止,不敢深入下去,学生生活于其中的乡土历史无法真正走进历史教育的视野乡土历史课程的育人作用也就得不到充分发挥,这也正是传统历史课程体系的弊端所在。 2、传统应试教育观念使教材没能发挥其应有的教学作用效果。 一些历史老师认为:日益加大的升学压力使得学校只注重重点科目和考试内容的教学,无暇顾及乡土教学。一些学生家长认为,“初中阶段,孩子们的课业本身就太重,没有必要开设乡土历史课程,这些东西等孩子长大毕业后再看也不迟。” 有的历史老师甚至很直白地表示:虽然现在把乡土历史纳入到升学考试的要求中去,但乡土历史所占分值较少。将乡土历史教学纳入升学考试才会让它热起来?我觉得也并不尽然,关键要认识到这方面的内容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要让它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既要做好教材、学科建设,又要开发丰富生动的乡土历史教学资源,让学生热爱这门课,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更多地认识我们的家乡,热爱我们的家乡,从而培养崇高的爱国情怀 3、历史教师学识不足制约了乡土历史教学的开展。 我们绝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没有系统学习过乡土史,只是凭个人兴趣,对其作简单了解。这就要求各级地方教育部门,在编好乡土史教材的同时,抓好教师的培训工作,组织好当地教师之间的交流和研讨,提高教师素质,教师也应通过各种渠道,收集资料,丰富自己的知识。 三、开发乡土史教学资源的途径 1、搜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凡是通过文字的形式为历史课程提供乡土教育内容的资源都可以划入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范畴。历史教科书是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核心资源,除此以外,乡土教材、通俗历史读物、中学生历史刊物、历史档案、文献资料、地方志、家谱、族谱、历史小说、科学技术史、文学艺术史、当地历史人物的回忆录甚至包括当地著名历史人物描写家乡的散文、小说等等都属于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2、走近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实物或活动的形式运用于历史教育中的乡土课程资源。实物历史乡土课程资源的表现表现形态多样,既有历史遗址、历史文物、博物馆、纪念馆、档案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又有为历史教育教学活动专门制作的历史教具等。活动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指学生所在地区的历史见证人、历史专家学者、历史教育专家、阅历丰富的长者、历史教师等,他们能够从多种角度为学生提供历史素材和历史见解。 3、建立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建立有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基础上的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是指以电子网络为平台为历史教育提供的乡土课程资源。如多媒体历史课件、历史资料数据库、当地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所提供的网站,甚至可以包括一些影视作品等。同时,数字电子化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不仅应包括能给历史课程带来信息来源的资源,也包括保证这些信息获取的硬件资源。 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有许多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同教科书进行整合利用。在开发利用各类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时,我们应本着史料的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中学历史教学如何渗透创新教育 当今,素质教育成为了教育最重要的任务,而素质教育的灵魂是创新教育,它已成为时代的 浪潮,汹涌澎湃,振荡着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灵。我们教育的任务是毫不例外 地使所有的人创造才能和创造潜力都能结出丰硕的果实,这一目标比其他所有的目标都要重要。”江泽民总书记也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因此,创新教育毫无疑问已成为我国未来教育的使命,而中学教育又肩负着培养未来人才的重任,推行创新教育更是责无旁贷。那么,中学历史教学中如何实现创新教育呢?下面我结合我自己教学的体会谈一点看法,不足之处,敬请指正。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构建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是营造良好环境的前提 传统的师生关系强调“师道尊严”,这种定位确立了老师的正确性与支配性、强化了学生的服 从性与接受性,这是一种不平等的人格关系。教师成了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学生只能服从老师,师生之间不能平等交流意见,探讨问题,这样,在森严肃穆的气氛中,在老师的严厉呵责下,学生的心灵受到压制,不可能充分表现出他们的个性和灵气,不 要说创新思维得不到发展,可能连正常的人格也难健康发展。因此,要实施创新教育,就必 须极大地改善这种传统的师生关系,充分尊重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和行为方式。只有师生 关系融洽,学生精神放松,才能更有效地调动学生探讨问题的热情和积极性,才能使他们在 轻松愉快的气氛下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 同时,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教师一定要把自己摆在与学生平等的位置上,充分相信每个学 生存在的潜能。在如今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教师的学问不可能包罗万象,而事实上,每个 学生都有自己的特长,他们的信息量和智慧完全有可能在某些方面超越教师,而教师则应坦 率承认自己的不足,采取开放、平等、诚实的态度与学生共同研讨与思考,使课堂充满民主 和谐的教学气氛。这对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对于形成激励思考、勇于创新大有益处;对于 学生萌生创新动机,活跃创新思维,激发想象力大有益处。在课堂中,我努力营造这种教学 氛围,充当学生学习的促进者、欣赏者和组织者,让学生在历史课堂上充分张扬个性,甚至 让学生对我的教学进行大胆评判:哪些讲得精彩,哪些讲得欠妥?让他们讨论,师生平等对话,形成共识,对言之成理、独到创新的意见予以充分肯定,使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 二、鼓励质疑,激励探讨,激发兴趣,是营造良好创新环境的重要保证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题是思想的产物,也是思想的动力。所以,讲课时,我努力围绕课 程教学的重难点,精心设计富有较强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积极 思考,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对历史学科而言,问题的切入点很多:如从某一历史事件中“得到什么启示”,“可吸取什么经验教训”,对某一历史人物“作如何评价”等等,类似的问题思维空 间很大,极利于激活学生思维,扬起想象的风帆,带动一系列问题的产生。讲到在明朝中后 期江南地区资本主义的萌芽时,提问学生“资本主义萌芽的条件是什么”之后,有同学就提出:“既然资本主义萌芽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为什么商品经济相当发达的北宋没有资本主义萌芽?而且不是产生在出现了世界最早纸币的四川地区呢?”讲到重庆谈判时,有同学提出:“蒋介石曾悬赏要毛泽东的人头,而毛泽东到了重庆他又未下手,是蒋介石讲义气,还是他怕毛泽东?”“如果日本不侵略中国,共产党会不会被蒋介石剿灭?”这些问题着实让人吃惊,可 见学生的思维能力有潜力可挖,关键在老师如何引导、保护。哪怕他们的问题看起来荒诞可 笑或远离现实,或问题过浅没有价值,或问题过大没有针对性,我们都不要马上否定它,更 不能讽刺他(她),而要积极引导,教他们如何发现问题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问题的提出是创新探究的起点,而引导学生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是创新探究的重点。讨论 过程中,要体现老师的主导作用,在学生讨论卡壳或偏离方向时,要及时地引导、点拨、启 发学生将讨论引向深入,并允许讨论中非合理因素的存在,不能因制止暂时的混乱局面而扼 杀了学生创造的火花。还要采取多种措施激励学生探讨,如信任期待的目光,肯定赞许的评

浅谈历史课中的情感教育

浅谈历史课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 江苏省淮阴中学姜艳 【摘要】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进,历史课的情感教育功能日益重要。情境教学法在历史课中的使用无疑是加强历史课情感教育的一个有效途径。情境教学法的核心是通过教师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课情感教育情境教学法激发学生情感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情感态度”已明确成为教学目标之一,成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而历史课由于它的内容特点决定了它在情感教育中所承担的重要任务。那如何让学生对教材中书面化的史实产生情感上的反应,这是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由于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来源和前提,人只有认识客观事物,才能引起情感的发生。所以情感总是伴随着认识过程而产生的,并随认识过程而变化,一般说来,学生情感活动与历史事件或人物的情感形式是密切联系的。这样看来在历史课中通过创设情境来达到激发学生情感上的认识、提升,在强烈的历史氛围中,使学生为之动容,受到熏陶,产生内心体验无疑为一个有效的途径。这就是我们经常说的情境教学法。情境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情境,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方法,其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 那在具体备课中如何使用情境教学法呢?下面我以备《难忘九.一八》这节课为例,总结情境教学法的使用。这一课的情感教育目标要求通过介绍九一八事变,使学生认识到九一八事变使中华民族陷入严重危机,反抗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责任,从而激发起学生对日本帝国主义野蛮侵略中国的仇恨和对蒋介石“拒绝对不抵抗”政策的义愤,树立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责任感。为达到教学目标,在导入新课这个环

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 关于本课程的几点说明 1、本课程的性质与设置目的 中国教育史,是教育学的重要分支学科,它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方法,研究中国自古至今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发生、发展、演变的过程,总结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经验、教训及其特点,作出科学的评价,探求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一门科学。作为中国的教育工作者,只有学习和总结我国的教育历史,了解中国教育的昨天和前天,才能更深刻地认识中国教育的今天。 学习中国教育史,了解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源流,将有助于树立唯物辩证的教育发展观,扩大教育知识眼界,激励献身教育事业的精神。批判教育历史上封建专制落后黑暗的一面,发扬民

主科学进步光辉的一面,也将增强中华中族的自尊心,鼓舞人们发展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科学的自信心。 2、学习本课程的具体目的和要求 (1)了解和掌握中国教育发生、发展和演变的过程,明确不同阶段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的表现及特点。 (2)明确掌握有代表性的教育家及其教育著作、他们的主要观点及其在教育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3)学习历史上杰出教育家热爱教育、重视教育的优良传统和忠诚教育、教书育人的精神。 (4)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研究教育科学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并通过该门课程的考试,取得规定的学分。 导论:关于中国教育史 “中国教育史”是什么?这个问题

看似简单,实则并不简单。要回答“中国教育史”是什么,须先从“历史是什么”说起。 在西方, “历史”一词源于希腊文,最初的含义是询问调查,后引申为“作为询问结果而获取的知识”。中国古代无“历史”一词,汉语“历史”这个名词出现在中国近代。中国古代称历史为“史”,甲骨文、金文中的“史”,原意指史官。许慎《说文解字》云:“史,记事者也。”清人吴大徵说:“史,记事者也,象手执简形。”以后引申为对社会发展过程的记述,如《十七史》、《二十四史》……等等。耐人寻味的是,中西文字中“历史”一词在源头上含义相同,即都指记事者及其记事活动与结果。这一本义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人们对“历史”一词的理解。 由于历史与史官的联系,因此人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