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教学理念改变

教学理念改变

教学理念改变
教学理念改变

教学理念的改变

跨世纪的中国教育正朝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现代化目标迈进。建设教育现代化是历史赋予我们教育工作者的重任,我们应该从传统的教学观念中释放,脱离开来,这不仅体现在思想上的转变,更重要的则是如何改变课堂教学,跳出传统教学模式的框架。作为一名体育教育工作者,我想就课堂教学--体育课的启发式教学谈谈几点看法。

一、体育课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是密不可分的,要想得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如果这两者缺少任何一个方面,就不能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启发式教学就是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下,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充分地调动起来,使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从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因此,启发式教学也是教师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导作用,通过启发的方式使学生的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密切配合,以收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如果在教学中能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对改进体育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二、体育课启发式教学的特点

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通过分析、

讨论,得出正确的结论。而体育课的教学特点,不仅是通过各种教学形式,让学生正确理解所学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通过各种锻炼方法,达到增强体质的目的。所以,体育课的启发式教学不仅是提出问题引起思考,解答问题,而且还要启发学生锻炼的积极性、自觉性和创造性。因此,体育课启发式教学特点就是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正确理解所学知识、技能,同时启发学生在完成练习时的积极性、自觉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以培养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具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工作的能力。

三、体育课启发式教学的方法

1、用直观教学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因为小学生对动作概念的建立,都是以直观形象和知觉为基础的,在体育课中正确运用示范、挂图、幻灯、电视录像等直观手段进行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掌握。如在教授蹲踞式跳远时,对于四个完整动作助跑、起跳、腾空、落地,特别是起跳、腾空、落地三个环节动作教师很难用语言讲清楚,如果通过电视录像的慢镜头,就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概念,其形象就特别清晰,加深学生的理解,收到很好的效果。

2、教育学生明确学习新教材的目的和任务,启发学生学习新教材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学习新教材时,教师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且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这样就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明确学习的目的和任务,从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技巧前后滚翻,让学生了解它不仅可以发展灵巧和四肢的协调,而且对锻炼人的定向能力,改善器官的功能都有很大的好处。这样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任务和意义都明确了,对学习就会产生兴趣,自然也就启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

3、运用教学小比赛启发学生的积极性。好胜心强、爱表现和集体荣誉感强,是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根据这些特点,在教学中,正确运用教学小比赛,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的积极性。4、严格要求和恰当的表扬与批评,也是启发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方法之一。体育课从一开始的集合整队到结束部分的整个教学过程中,严格要求都应当贯彻始终,教师不应错过每一个细小错误,批评与表扬,实际上都是严格要求的一种形式。无论是批评或表扬,其目的都是为了鼓舞学生的积极性和克服困难的信心。5、在教学过程中,组织优秀的学生示范表演。为了使学生在学习中有榜样,让优秀的学生进行示范表演,教师再根据示范的情况,加以点评、总结,这对学生来说,就更有启发性和实际意义。它不仅有助于互教互学的开展,而且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之,启发式教学对改进体育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它是一种科学的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方法。作为体育教师,我们应继续深入的进行探讨,大胆创新,勇于实践,总结经验,为进一步提高体育课的教学质量而努力。

通过这段时间的网上学习,深感在我们的思想品德教育教学工作实践中,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法。为适应新时期教学工作的要求,从各方面严格要求自己,通过教学实验,慢慢理出一点头绪。使用课改新教材,我觉得课改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感觉,它恰似一把迈向成功教育的钥匙。

一认清课改形式,注重教与学的双主体地位

1、新课改是教育发展的必须。

课程改革是教育发展到现在的必然结果,学生只有备学习的愿望和兴趣才能真正的学习,才能让自己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掌握好的方法和学习兴趣比记住一些知识更重要。对学生来说真正的教育,应当是能够促进他们全面、自主、有个性地发展的教育。很明显,保持不变的课程制度及培养方式,一定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根据新课标的要求,教学过程应具有多样性和选择性,让学生的个性都得到很好的,自由的张扬。从而得到充分的发展。新课改能使沉闷的课堂变为欢声笑语,使课堂充满自由、民主的氛围;更注重的是教师和学生间的交流、以及学习过程中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情感体验,还能在学习中培养学生做人的良好品质。因此,我们必须全力以赴进行新课程改革教育。

2、课程改革是一件大事,关系着祖国未来的茁壮成长。

新课程改革是搞好教育的必然趋势,是一件对祖国未来花朵非常有益的事情。因为教学从本质上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的过程。我们说沟通从心开始,课改的对话就是社会性的、教师与学生的对话。教

师与学生之间应该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创设教学情景,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学习动机,这样的教学气氛对学生的学习有很大的帮助,多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在问题的回答上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鼓励学生思考同一问题是否有不同的解法,学生提出问题时,教师要热情及时的回答,可以了解学生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教师的耐心指导,细心的教诲会让学生感受到师生间的和谐气氛,有助于更好的理解知识。

二重视新课改改变教学方法

1、领会教材、课标的设计意图。

作为一名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传授给学生学习方法,学习意识,这样才更能体现出教师的真正含义。如果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充分发挥优点长处的机会,就会导致学生学不进去,上课不注意听课甚至厌学的情绪,特别是一些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新课改之后的课堂是多样化的,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提高了,在学习过程中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优点长处,让学生找到学习的乐趣,找到信心,可能很多的时候成绩不是很理想,但是他们做到了自己动手动脑分析问题,这实际上就得到了很大的收获。

叶圣陶老先生曾经提倡过,要解放学生的手,解放学生的脑,解放学生的思想。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充分的发挥自身的聪明才智,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勇敢的打开束缚,解放观念,特别是旧

教材的束缚。新教材与老教材相比,内容过于简略,知识衔接极不紧密,导致教师感觉很不适应,其实,我认为这就是最大的症结所在。我们应该发现新教材的特色,理解新教材的设计意图,因此,我们应该一点点的理解和接受新教材,认真阅读新教材,相信新教材,只有我们认真对待和深刻理解这才是实施新课程的最主要前提。

2、认真理解教材的空间余地,尽量选择适合学生和教师的方法。

在新教材中,有许多地方的叙述嘎然而至,或意犹未尽。教师潜心砖研,精心设计就能变成学生学习的兴奋点,就可以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求知欲和探究心理,从而来丰富我们的教学内容。这样做,整体课程得以丰润。新课程要求教师要学会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如果一切照教材的步骤不敢越离,不敢超越,更谈不上突破,后来就发现这样实质上是从一个束缚掉入了另一个束缚之中,也就背离了新教材的发展目标。因而结合学生实际,结合教材内容,结合师生交流的最佳途径,大胆突破、自主选择教学内容,用一句话说叫“形散而神不散”,反而效果极好,师生互动常常在课堂中掀起一次次的高潮。我认为这才是课改的目标所在吧。

教学中反对“拿来主义”。当前课程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使学生通过自己的自学、动手操作、合作交流、教师启发、点拨来达到学习掌握知识的学习方式,在改革过程中全国各地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师名校,先进的教学模式脱颖而出。山东省聊城市茌平县杜郎口镇中学就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上发挥学生的聪明才智,积极调动学生的求知欲,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培养团结协作的精神。学生的整体成绩得到大大的提高。

兴趣往往是学习的先导。激发学习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入门的金钥匙,这是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的重要因素。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在教育教学过程和各个环节中,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充分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创设开放生动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现和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中反对“形式主义”。不论使用哪种授课方式,其主要目的是提高课堂效率,提高课堂效率是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通过动手、动脑、合作交流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在这种课堂下学生学习应是快乐的,知识掌握水平应是最高的,能力提高应是最快的。因此我认为上课不要搞形式,要看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不要只为了学习别人的讲课模式,走形式主义的路。

学生学习物理时,有时只是记住了公式和规律,并没有真正的理解,一做起题来就没有思路,找不到方法。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实验的教学方法效果会更好,因为实验教学能激发学生“动”的欲望,提供给学生参与“动”的机会,实验教学能让学生主动思考探索,一方面让学生参与实验操作,实验操作的过程实质上是外显内部智力活动的过程,随着操作的深入,学生的思维随着发展,各种形式的操作能使视觉,触觉及运动觉充分协调起来,充分发挥内在功能。另一方面让学生参与课堂实验讨论。课堂实验讨论不仅有利于师生间,学生间的感情沟通和信息交流,也能促进学生撞击思维,产生思维的火花。针对实验过程的关键处,学习的疑难点组织学生讨论,不但能创造良好的合作氛围,而

且能让学生体验合作成功的喜悦。在实验中学生得到的往往是零碎,片面,某一具体的结论,教师应帮助学生构建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找出个知识点间的联系,形成知识网络,根据有特殊到一般的规律,得出合理的普遍性的结

三、努力方向:让教学从低效运作到有效教学再到优质教学

认真学习新课改的精神,理解新课改的理念,在教学中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各种能力为目标,让学生找到学习中的快乐和惊喜。变被动为主动,变苦学为乐学,变学会为会学,真正做到主动学,乐学习和会学习。但是现在的教学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教师很辛苦,学生也很痛苦。教师在为如何才能提高教学效率而苦恼,有效教学才是课堂教学的“命脉”。而高质、高效、高水平、高境界的教学才属于优质教学,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是我奋斗的方向。

优质教学的特征是深刻,独到。教师在教学中能够认真的钻研课本及教学大纲,深刻理解课本的编排顺序及意义。只有教师认真准备,在讲解的时候才能抓到重点,学生的理解才能深刻。教师的创造性教学源于教师的独创性思维。教师对教材要有真知灼见,能够于平凡中见新奇,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让学生充满梦想和希望。真正打破了以往干巴巴的课堂教学模式,改善了教与学脱节的现状,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还要引导他们主动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实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理想,对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重视是非常人性化的教学,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搭建了坚实的平台。从有效教学走向优质教学,也

就意味着教师从普通教师走向优秀教师;从优秀教师走向教学名师;从经验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

□ 李瑞侠

当今我们正处在新课改关键期,新课程要求教师要提高素质、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因此要求我们教师的教学行为必须要产生与之相应的变化。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新课程改革的理念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为了这个理念,教师必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不论智力发育如何,成绩是否良好,是否在学习过程中有过错、有缺点和缺陷,以及在教学过程中能否和自己达成一致意见,我们都必须尊重他们,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不体罚学生,不大声训斥学生,不冷落学生,不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

我们不仅要尊重每一位学生,还要学会赞赏每一位学生,赞赏每一位学生的独特兴趣、爱好、专长,赞赏他们所得到的哪怕是微小的进步与成绩,赞赏每一位学生付出的努力和所表现出来的善意,赞赏他们对教科书的质疑和对自己的超越。只要哪怕是一点点的优点,我们都要给予肯定。

在对待教学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帮助和引导。

教怎样促进学呢?教的职责在于帮助,帮助学生检查和反思自己,让学生知道自己要学习的是什么,想获得什么知识,并为了这个目标而学。教师要帮助学生寻找、搜集和利用学习资源,帮助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和形成有效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发现他们所学东西的个人意义和社会价值。教师还要帮助学生对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并促进评价的内在化,帮学生发现自己的潜能。教的本质在于引导,引导的内容不仅包括方法和思维,同时也包括价值和做人。

在对待教师自己上,新课程强调反思。

反思就是对自己的职业活动及行为产生的结果进行分析的过程。这种反思被认为是“教师专业发展和自我成长的核心因素”。新课程非常强调教师的教学反思,按教学的进程,它分为教学前、教学中、教学后三个阶段。在教学前进行反思,这种反思能促使教学成为一种自觉的实践。在教学中进行反思,即及时、自动地在行动过程中反思,这种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而且有益于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的意识和自我监控的能力。

在对待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合作。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面对学生外,还要与周围其他教师发生关系,要与家长进行沟通与配合,课程的综合化趋势更需要教师之间的合作。不同年级不同学科的教师要相互配合,齐心协力地培养学生。每个教师不仅要教好自己的学科,还要积极主动关心和配合其他教师的教学,从而使各学科各年级的教学有机融合。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老师必须处理好与家长的关系,加强与家长的联系与合作,共同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首先,要尊重学生家长,虚心倾听学生家长的教育意见;其次,

要与家长保持密切的联系;再次,在教育方法上与家长保持一致。

总之,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我们要与时俱进,努力探讨适合各种学生学习的新的教学方式。

初中阶段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初中阶段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

□ 方凤霞

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初中数学学习,主要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创新教育已成为数学教学改革的一个重点。时下,数学课堂教学理所当然地成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主阵地。但是,应试教育的阴霾,还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无形高压,使得一些教师走捷径教学,把形成结论的生动过程变成了单调刻板的条文背诵,一切都是现成的,即现成的结论、现成的论证、现成的说明、现成的讲解,这种教学方法从源头上排斥了学生的思考和个性。从实质上讲,这是把教学过程庸俗化到只需听讲和记忆就能掌握知识的那种程度,于是便有了掌握知识却不思考知识、评判知识、创新知识的“好学生”。这实际上是对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扼杀。

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呼唤“新版教育”,呼唤学生主体地位的真正确立,呼唤学生生命活力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自由舒展。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为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提供充分自由权利,使学生的心理和情感不受来自外界权威的管束和压制。教师要通过恰当的教学组织形式,积极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激励学生打破既定的思维定势发现问题,从独特的角度提出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鼓励学生进行质疑,让学生敢于且乐于班门弄斧,培养学生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精神。

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的,而目的都是为了需要的满足。学生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如求知的需要、理解的需要、美的需要、创造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必须充分考虑学生自身的各种心理需要,每一具体教学环节的实施,都应以满足学生的需要为行动目标,从学生的实际需要出发,实施差异教学,以特定的教学方式和行为引发学生探究、创新的需要。学生一旦形成了这种需要,并能深刻体验这种需要,就会形成一种满足这种需要的内部动力,创造性地学习和思考,充分地发掘潜能,心理活动全部都处于亢奋状态,为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不竭的能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创新的过程需要兴趣来维持。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新能力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的心理动因,即以需要为核心,以兴趣、情感等为内容的心理动因。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诱发学生的心理动因。利用“学生渴求他们未知的、力所能及的问题”的心理,培养学生的创新兴趣,设计梯度问题,让学生“跳一跳,就摘到桃子”,乐学而思,并提出新质疑,自觉地去解决、去创新。要合理满足学生好胜的心

理,培养其创新的兴趣。

创新教学重在智力的参与,当然也离不开情感的支持。当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呼唤教师做好保护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监护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鼓励学生“班门弄斧”,勇于“打破砂锅问到底”,搞好课堂教学的后勤服务,协调好学生与学生的合作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激活思维能力,提高创新能力,充分彰显个性,张扬人格魅力,结出课堂教学改革的丰硕之果。

(作者单位:信阳市第一初级中学)

教师教学能力的观念转变

教师教学能力的观念转变 一、传统教育的现实背离与突破 “教育预备说”是英国19世纪著名教育学家斯宾塞首 先提出来的。该学说认为教育就是为未来完满的生活做准备,教会人们怎样去生活[2]。这种将教育作为未来生活预备的 观念,与中国传统教育观念如出一辙,只是对未来生活的标准有着不同的理解。斯宾塞提倡快乐教育,然而在我国的传统教育中,学习的快乐却长期忽视、甚至压制。在生活预备的传统教育观念指引下,“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头悬梁,锥刺股”,似乎成为传统教育文化的精髓。 但是,“苦尽”不一定“甘来”,“甘来”也未必能弥补“痛苦”。2019年北大学子弑母案再次对传统教育进行灵魂拷问。基于受教育体的不成熟,“未来生活”往往成为一种外在灌 输式的预设,“生活预备”的传统教育忽视了学习主体的主 动性与选择性。同时,这种追求结果、忽略过程中人性释放和快乐体验的教育,如果与学习主体的兴趣与能力兼容度不高,那么未来要求越高、延续过程越长,受到的伤害和痛苦也就越多、越深。过份强调教育的功利性属性,忽视了教育是多种目标与功能的平衡推进过程,显然是不可取的。美国著名教育学家杜威,认为“教育是生活的过程,而不是将来生活的预备”,提出了“教育即生活”、“教育即生长”、“学 校即社会”的著名观点。

在2018年11月24日的第十一届“中国大学教学论坛”上,吴岩司长也提出了“两性一度”的金课标准,即高阶性、创新性与挑战度,其目标就是培养具有探究个性、能够解决复杂问题的高阶人才。“金课”水准下的课堂,“获取知识是手段,开创新知和实践创新是目的,保留性的传承虽然也有必要,但不具有中心地位,传承与创新由外在形式化到内在实质化转变”[3]。这种培养高阶人才的创新教育改革,被认为是20世纪规模最大的一次教育革命[4]。 “金课”建设既需要扎实深厚的理论知识,也需要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更需要科学地重塑教学理念。当前,中国正从教育大国向教育强国转型,理论知识足够深厚、教学资源非常丰富,教学理念重塑的地位更为突出。高职院校学生缺席早退、发呆睡觉玩手机,有学生自控力的问题,但主要还是学生过程参与度低、忽视多元能力致价值不高、应试考核的突击倾向等原因造成的。 所以,“金课”要求下,传统课堂要实现有趣、有用的改革转型,就应该从学习兴趣、学习过程、学习目标三个方向进行改革: 学习兴趣贯穿教学过程,是课堂价值、过程参与和尊重爱护的主观感知; 学习过程具有独立价值,是思维训练、能力培养和性格塑造的主要渠道;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理念,转变教学模式 麻城三中金涛 作为教学改革前沿阵地的《课程课程标准》确立了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联系,倡导以科学探究为主的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强化评价的诊断,激励与发展功能等新的历史课程理念。为历史学科适应新的课程改革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那么,如何在教学中贯彻《课程标准》的新理念,改革历史课堂教学,是摆在我们广大历史教师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为此本人结合教学谈谈自己的一些体会。 一.明确新课标要求,更新教学观念 1 理清传统教学与新《课程标准》差异 传统的课堂观和教学观以为:教学是课程的传递和接受的过程,它规定教师“怎么教”,学生应“怎么学”,是教师对学生单项的“培养”活动,教与学表现为两方面:以教为中心。师讲,生听;师问,生答;师给,生收;使课堂上的“双边活动”变成了“单边活动”,教代替了学。 以教为基础,先教后学,教多少,学多少,么教,怎么学,学无条件地服从于教;学生的独立性“丧失”,最终遏制了学生学的“力量”。而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生学的统一,在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中轻松地学习历史新知识,同时培养他们学习的方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 传统教学大量地灌输权威性地事实,教科书记载了一系列地科学结论,学生的学习就是了解这些科学事实和结论,至于这些科学事实与结论是怎样产生的,则往往被忽略。而新《课程标准》既重结论,又重过程。在知识与技能的基础上加强对学生“过程和方法”培养,强调对学习过程的体验,注意对学习方法和能力的培养,在学习活动中给学生判断、决策的机会。这种既重结论又重方法、过程的教学方法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积极倡导的,这是一个人的学习、生存、生长、发展、创造所必须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的能力,智慧发展的内在要求。 3 新《课程标准》既要关注学科,又要关注人 在新课标的实施中,要求我们去关注具有独特个性的,活生生的人。要关注他们的喜怒哀乐,关注他们的身心健康,关注他们的情感。课堂上学生是兴高采烈,还是冷漠呆滞,是其乐融融还是愁眉苦脸,去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人格养成,以及关注人的结果。前苏联教

教师需要转变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需要转变的教育教学观念 教师是教育教学的设计者、组织者、支持者,其行为直接关系教育教学的组织形式、学生的思维形式和学习行为发展方向。教师的教育教学行为是受教育教学思想支配的,教师必须树立正确教育教学观,彻底放弃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未来发展方向不相适应的传统教育教学观念,才能自觉实施正确教育教学行为。 一、教师要放弃“相信自己告诉学生什么,学生就能学会什么”的观念 教师要“相信只有学生自己学习才会更有效,相信学生的学习结果要通过某种活动来实现,只有当学生发挥了自己的积极性才能学会”。学生的各种学习过程都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合作学习,主动探索、反复体验,获得知识、懂得道理的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循环往复的认识过程。而教师的讲解“告之”,学生只能记忆和背诵教师给定的内容,不可能消化和理解,也不可能掌握和应用,提即不可能学会“什么”。 二、教师要放弃“学生的学习行为是教师奖惩的结果”的观念 教师要“相信学生要做出的学习行为,是与满足学生

自我需要联系在一起的”。只有教师的“奖惩”符合学生心理需要,学生才能产生行为动机,只有学生反复获得自我满足后,才能增强自信心,确立行为信念,选择符合规范的行为。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表扬是虚假的,或能导致他脱离集体,尽管教师想激励学生进步,学生也会不买账,而做出不良反映;如果学生认为教师的批评是恶意的、跟他过不去,或能丧失他在集体中的地位,尽管教师出于“恨铁不成钢”,学生也不会理解,必然产生抵抗情绪,或反抗行为。可见认为“较多地对学生优点或错误做出反映是好意”,未必妥当。因为学生会因教师的批评成为消极目标,也会因教师的表扬使学生成为众矢之的。但绝不是说学生不需要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关键是教师的表扬和批评必须选择时间、场合和对象,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兴趣、情绪、性格,以及学生的家庭、集体中的处境和突发事件的基础上,从满足学生的自我需要的实际出发,选择真实和适度的表扬与批评,使学生乐于接受,自觉发扬长处,改正缺点。 三、教师要放弃“学生的任务就是接受,教师的任务就是设法使学生‘知识瓶’装得满满”的观念 教师在这种教育教学思想指导下,认为学生获得知识数量与质量同教师的传授知识的数量与质量成正比。于是当教师在有限的时间内,向学生传授了最多的知识时,会感到很自慰。当学生安静地听教师讲课时,教师会感到很自豪。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更新教育理念转变教学行为 网络转载 我们的学生考起试来,分数是高的;实际工作起来,能力却不高。我们的中学生在国际大赛中屡屡获奖,而我们却与诺贝尔奖无缘。为什么?难道是我们的学生不聪明?不,问题出在我们的教育理念、我们的教育行为。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却忽视过程的研究,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却忽视启发学生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生的创新能力没有得到开发,甚至遭到了扼杀。早就听说以色列和中国家长对放学后问的不一样,一个是“作业做完了没有”,一个是“你问老师问题了吗”,简单的一句话就透出教育理念的不同。这种不同的教育理念会直接导致国民素质的差异。 如果我们仍停留于传统的教育理念,不改变教师的教育行为,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的教学就会一直进行下去。我们就不可能培养出具有创造热情、创新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必须立即更新我们的教育理念。 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指导教育行为的思想观念和精神追求。是教育活动的指南,是教育行为的向导,也是动员人们为之努力的精神力量。可以说如果没有一个先进的教育理念,就不可能有先进的教育行为,也就不可能培养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人才。因此我们至少应该在以下几方面更新教育理念: 1.变传授知识为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教师并不是以知识的传授为目的,而是以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加深问题的深度、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特别是形成自己对解决问题的独立见解为目的。因为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创造性,首先要保护和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进行问题性教学。问题意识、问题能力可以说是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基础。有问题虽然不一定有创造,但没有问题一定没有创造。 2.变希望学生掌握知识为希望学生掌握分析知识、选择知识、更新知识的能力。知识是人们认识的结果,是已经获得的结果,也是已经过去的结果。知识不是一层不变的,知识的本质并不在于它的确定性和稳定性,恰恰相反,知识的本质在于它的不确定性,在于它的不断变化,知识的本质在于不断地推陈出新。学习科学知识很重要,而形成科学态度,科学精神更重要。所谓开展态

我的教学理念的改变

我的教学理念的改变 随着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教师的教学观念、教学方式都在发生我的着变化。教师的观念在逐渐更新,教师的角色在悄悄变化,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慢慢凸显。以培养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个维度为目标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正逐步走向教学前台。在我不到两年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有过困惑,有过思考,也取得了一定的进步。现把自己平时的一点心得拿出来与大家一起交流,希望大家能给予指导与帮助。 一、让课件成为渲染课堂气氛较有效的武器 课件图片能发展人的思维,能给人以最大限度的联想,并且给人无限的美感,让人尽情想象,思索,潜移默化地发展思维能力.在语文课堂教学中适当地添加些图片,或配乐课件,甚至一段录像,不仅能调节课堂气氛,给人轻松愉快的感觉,还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二、让学生积极参与故事的发展意识. 当今,课堂教学中,师生双方的交流构成课堂主阵地,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引导者。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看学生掌握了多少知识,对小学生来讲,如果能采用一种调动其积极性有效的教学方法,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孩子的天性就是活泼好动,我们在教学中如果能利用这一点做文章,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适当安排绘画,增添课堂情趣. 语言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形式,美术却是直观的艺术形式,而且美术在启发人的形象思维能力和抽象概括能力等方面有其独到的效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合理地安排学生进行绘画,不仅能很好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而且能更深地理解课文的内容. “教学不仅仅是一种告诉,更多的是学生的一种体验、探究和感悟”。给孩子多大的舞台,他就能跳出多美的舞蹈。课堂是什么啊?课堂是激情燃烧的动感地带,是他们求知、创造、展示自我、体验成功的平台。是学生健康成长的地方。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关键在于教师是否给了学生足够大的平台。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 ——新课程实施以来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中提出通过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学习,学生能够:(1)获得适应未来社会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包括数学事实,数学活动经验)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2)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生活中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3)体会数学与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增进对数学的理解和学好数学的信心;(4)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情感态度和一般能力方面都能得到充分发展。而要实现《标准》中的目标,笔者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更新教育理念,改变教学方法。下面是在使用新教材过程中的一些做法与体会: 一、教师要改观念,建立同学型的师生关系。 为了实现《标准》提出的课程目标,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教科书在提供学习素材的基础上,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如提出了大量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设立了“做一做”“想一想”“议一议”栏目,这样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就会提出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回答出许多令人意外的答案,也会对老师的答案提出异议。这就要求教师改变观念,不能象以前那样就课本教课本,不要认为自己的观点都是正确的,而应该建立起共同学习的观念和学生共同讨论,这样学生对老师会产生一种心理认同感。这无论对教师来说,还是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情感享受,也是课堂教学取得成功的一个关键。 二、课堂应成为学习生活的一部分,教师不要刻意追求课堂结构的完整 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复习、新授、练习、巩固、小结”五个环节一个环节也不能少。在教学研究中,我们也常把一堂课是否完整作为评课的重要指标。但新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众多有趣而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在保证基本要求的同时,也为更多有数学学习需求的学生提供发有效的途径。如数学在现实世界和科学技术中的应用实例,有趣的或有挑战性的问题讨论等。这样,在课堂上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教师在某堂课中设计了一个活动,原计划用十分钟的时间完成,可是在活动中出现老师未曾预料到的情节,这一情节激起了学生们探究欲望。这时,教师就应延长学生的活动时间,并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如在上到画三角形的中线怎么画时,我顺口讲了一句“目前,我们画三角形的中线是用刻度尺算出线段的中点,再连接对边的顶点和中点,而中点的确定还可以用尺规来找。”有一学生马上就说:“老师,用尺规怎么找中点,能不能说一下。”我说“这一说,今天这节课就完不成任务,你们对这个问题感兴趣吗?”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感兴趣。”我只好停下当天的教学内容,讲起用尺规如何找中点,刚讲完,又一学生问:“老师,为什么这个点就是中点?”我又给他们分析了菱形的性质。后来,我又把如何用尺规作三角形的角平分线、高都告诉他们。虽然本节课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但全班同学加深了对尺规作图的理解,为后继课程做了准备,且及时满足了学生们的学习欲望,激发了学习兴趣。 课堂上出现的这些意外事件,也使我认识到,在某种情况下,一堂课的不完整,正是为了求得一个学习过程的完整,求得学生真正有效的学习。 三、活动应成为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主要形式 新教材中有这样的两节课,一节是“截一个几何体”。上这节课时,我先让学生用白箩卜,红箩卜为原料,切出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等。课堂上让学生动手用小刀切出截面,再研究截面的形状,虽然制作出来的几何体不规范,截出来的面也不规范,但学生觉得这节课有趣,整节课都在动手,都在展示自己几何体的截面。所以,这节课的内容也掌握的很好。课堂小

高中数学教学论文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数学教学

转变教育教学观念改革高中数学教学 高中数学新大纲、新教材培训材料之一 一、与修订大纲的有关背景 1、我国基础教育经历几个阶段的简要回顾 2、普通高中课程计划的沿革 50年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大致经历了6个不同发展时期。在不同历史时期,我国制定实施了不尽相同的课程发展政策,对课程的理论建设与实践产生了不同作用。 ⑴1949年-1956年:改造旧教育、学习苏联经验时期 这段时期的课程政策经历了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课程到建设新课程的过程,确定了统一性的课程政策。 ①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经验,发展新课程。 1949年12月,第一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确定,借助苏联的经验来建设中国的教育。此后,各地先后开展了学习苏联教育经验的活动,在普通中小学普遍学习凯洛夫的《教育学》。1951年1月,教育部组织力量编写中小学教科书,参考苏联的教科书,改编了数学、物理、化学等教材。1954-1956年,正处于我国中小学课程教材建设的第一个时期,学习苏联达到了高潮。1956年2月,教育部作出决定,要把苏联的经验运用到教育实践中。根据苏联的教育经验,教育部改革制定了新的学制。1951年10月,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了《关于改革学制的决定》,对各级各类教育的学制作出了新的规定。小学部分,缩短了修业年限,改"四·二"学制为"五年一贯制",入学年龄为7岁;中学部分,也明确了要求。此外,所颁发的中小学几个规程,就是借鉴苏联经验制定的。经过改造旧课程,学习苏联教育经验,为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建设奠定了基础。 1950-1952年,国家改造制定了第一套教学大纲。1951年第一套全国通用的中小学教材就是由人民教育出版社选择当时比较好的教材加以修订或改编而成的。 ②课程教材由国家制定,全国推行基本统一的课程教材。 这个时期,新中国第一次制定了统一的课程政策,制定颁发了两套全国通用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其主要标志是: (A)制定了全国统一的课程标准和教学计划:1950年8月颁发了《小学各科课程暂行标准(草案)和《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1951年3月,教育部召开全国中等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普通中学的宗旨和教育目标,并通过了《中学暂行规程》(1952年3月,教育部正式颁布)以及中学政治等7个学科的课程标准草案。1951年8月,教育部召开第一次全国初等教育工作会议,通过了《小学暂行规程》(1952年颁布),并制定了新中国第一个《小学教学计划》。 (B)确定了全国统一供应中小学教材的方针。1950年9月,新闻出版总署召开全国出版会议,会上确定了这一方针。 (C)决定成立了国家统一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专门机构。1950年12月,由出版总署和中央教育部共同组建的人民教育出版社正式成立,承担编辑出版中小学教材的任务。经政务院文化教育委员会批准的《1951年出版工作计划大纲》规定:"人民教育出版社开始重编中小学课本,并于年内建立全国中小学课本统一供应的基础。" 在这样的政策指引下,教育部于1950-1952年和1956年分别颁发了第一、第二套教学大纲,人民教育出版社1952年和1956年出版了第一、第二套教材。 ③课程政策的政治性很强。

转变教学理念 改革教学方式

转变教学理念改革教学方式 " 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以全新的姿态迈向21实际的战略举措,而课堂教学又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因此,如何利用课堂教学这块阵地,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创新意识是教学中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就根据自己十几年的英语实践,结合自己的教学,谈谈自己的想法和做法。 一、改变教学理念,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 (一)就获取知识的能力而言,在教学方式上要把重点教给学生一定知识转变为重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学方式,前者主要是在教师的作用下,学生消极被动地进行学习,学生一般没有自己选择的余地,常常地依赖老师从事学习活动。既没有高涨的参与热情,也没有全身心的投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有意无意地把学生看成一个知识的容器,不能使学生成为灵活地创造性地从事具体工作的人,这是与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后者则是学生在教师的激发诱导下,自己积极主动地探索知识--强调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全身心投入到探求知识的活动中去,学习由被动变成主动,由消极变成积极,由被迫变成资源,这样,教学也就会达到不教而教的不地,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二)就思维能力而言,要把给学生问题,给予学生思路,给予学生

结论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自己得出结论的教学方式。这两种教学方式有着本质的差别,前者,学生的思维活动基本上始末放他人是假思维,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学生没有时间,没有机会,没有能力去思考。这种教学无异于老师在表扬一场木偶戏,老师怎样动作,学生就怎样活动,如此一来,一个富有潜力的生动的学生就变成了老师一个机械呆板的玩偶。诸多有个性、思想活跃的"天才",由于不适应这种教学方式而被"扼杀"。素质教育又成为一句空话。而后者,学生的思维是自我探索的真思维。真正的思维应是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是一个真正的思考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质过程,符合素质教育的目的。 (三)就实践能力而言,包括两方面含义:一是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创设一定的语言情景,设计形式多样且有意义的语言交际活动,从而培养学生语言运用能力。通过这一活动,老师可以向学生渗透新的语言知识,当学生意识到学习英语可以表情达意并可以获得更多和更新的信息时,便会产生运用英语的欲望和完成学习任务的成就感。于是,他们就会更加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进而学到更多的知识。二是要把学生坐在教师里上课,做作业然后参加考试的教学方式转变为创设广阔的健康向上的学校大舞台和社会大舞台,引导学生自我投入,自我选择并全身心活动起来的教学方式。如:"英语日"、"外语角" 、"课本剧" 、"英语晚会" 、"英语演讲比赛"等。通过这些有意义的语言实践活动去学习语言,让学生获得用语言去做某些事的成功感,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掌握现代教学方法 诏安县边城中学(实验高中) 沈瑞林摘要:本文将从教师角色、教学理念、课堂教学三个方面析谈新形势下如何转变传统教育教学观念,建立科学教学理念,应用现代教学方法,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关键词:数学教学;教学理念;教学质量。 数学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一样,随着时代的进步与社会的发展,同样面临新旧教育理念的碰撞、共存与变革的问题。树立“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着眼于促进学生全面、和谐、主动地发展,致力于使每个学生获得必需的,与个性发展相适应的数学,同时获得数学素养的培养与提高,为学生的未来人生做好数学准备”的数学教学理念,应当成为一种教学诉求的需要,也应当成为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处在各种思想与理念风起云涌的时代对数学教学根本认识的一种认同与支持。这既是对数学教学有效性在思想认识层面上的一种基本又理性的要求,也是对所有从事数学教学工作的人们在理论层面的一种引导。 抱着这样的想法,笔者认为: 一、按新课程标准定位教师的角色 新课程改革深化,为教师教学理念的转换与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和条件。新课程对教师角色的要求是多方面的,教师原有教学理念要发生变化,还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教学方法。1.新课程促使教师成为学生的促进者。 在课堂教学中,应该把以教师为中心转向以学生为中心,把学生自身的发展置于教育的中心位置,为学生创设宽松的课堂气氛,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条件,为学生服务;帮助学生确定适当的学习目标和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指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和发展原认知能力;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倡导学生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学习;教师作为学习的参与者,与学生一起体验探索的艰辛,分享成功的喜悦。 2.新课程也将促使教师成为实践的研究者。 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同时也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如:教学目标与结果的不确定性——由知识、能力、态度、情感、价值观等多元价值取向引起的;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不用统一的规格和评价标准,进行个别教育;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性——课程的综合性加大,教材、教参为教师留有极大的余地;教学方法与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有较大的自主性,可灵活选择与使用教法。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要求教师不再是教学活动的执行者,而是教学活动的决策者。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成为研究者。首先,教师将不再是“一桶水”,他不仅是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也是专业知识的发展者。从这个意义上讲,教师必须是一个自觉的终身学习者,才能将自己的学习体验融入创造性的教育教学过程之中。其次,教师有义务也有能力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研究与改进,提出最有效的改进意见,对具有挑战性的教学情境进行研究。 二、用正确的数学教学理念引领教学实践 树立并坚持科学的数学教学观,引领并形成科学的数学教学理念,关注并凸显人在数学领域的认识力和发展力,准确地把握数学的核心概念,强调数学思想与方法的结合,重视数学知识体系的构建与结构化的梳理,坚定不移地在“教什么?为什么教?怎样教,教得如何?”等诸多方面进行多理性的建构性联结与行为探索。 教师教学理念的转变:1.必须从偏面的知识传授转变为更关注三维(情感、态度、价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与教学行为的转变 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它给我们一线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和机遇。新课程改革,需要一批有改革意识的教师来操作。国家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各地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各学科性质的科学定位,教学内容目标的制定,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教学评估的目标构建等,给我们教研员、学校、教师带来了巨大的挑战与机遇。尤其是小学语文课程改革更是呈现出勃勃的生机。 有人曾说,我们一些老师的教育是用昨天的观念和方法来教今天的儿童,让他们去适应明天的生活。这个过程本身就不适应,然而我们教出的儿童要他们去适应明天,那更是我们现在未知的生活,那就更不适应。教育观念的更新非常重要,有关专家指出:“新课程对教师的挑战首先是观念的冲击,走进新课程,观念必须先‘行’,没有教育观念上的真正转变,即使用上了再好的教材、再新的教法,也将走样、走味。”有专家提醒:“在培训中,一些教师对理论学习不感兴趣,而急于操作,结果‘一听就明白,一做就不会’,观念的转变不是一朝一夕的。对教师来说,教学方法固然重要,但比方法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教育观念,它是教学方法的引领。”要使我们的教育行为能为儿童未来的生活作准备,更好地顺应现代教学理念,我们教师教育观念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 教育部长周淇在一次重要讲话中强调:课程教材是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核心。 (一)转变课程观 “课程”是什么?传统的教学中,“课程”被理解为教材或课文,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教材编者所关注的事,它规定学校“教什么”,学校和教师就忠实有效地去传递、落实课程内容,完成课程任务。随着新课程的发展,课程不仅仅是教材、教学内容,而且包括学生整个学习活动过程。课程从本质意义上说就是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资源,意味着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学校课程由此重返生活世界,超越了课堂和教科书的限制,真正找回失落的主体意识。把课程作为这样来界定,就要求教师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扩展学生的学习空间,丰富他们的生活世界,最大限度地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可以说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再是特定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求新知的过程,教师和学生不仅是课程的传授者、接受者,而是课程的主动参与者和开发者。 (二)转变教材观 以往我们总认为“教材即知识”,教材是学科知识的载体,是学科知识体系的浓缩和再现。因此,教材中罗列学生应掌握的本学科领域的理论和应用法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新课程改革三大基本理念 1、关注学生发展。 新课程的课堂教学评价,要体现促进学生发展这一基本理念。这一理念首先体现在教学目标上,即要按照课程标准、教学内容的科学体系进行有序教学,完成知识、技能等基础性目标,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发展性目标的形成。其次,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真研究课堂教学策略,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体现学生主体,鼓励学生探究,高效实现目标。在进行学生教学发展过程中,老师的角色定位也很关键,正确的做法,老师应是一个引导者、方法的建立者,而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者,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能动性。 2.强调教师成长。 依据新课程评价目标的要求,课堂教学评价要沿着促进教师成长的方向发展。其重点不在于鉴定教师的课堂教学结果,而是诊断教师课堂教学中学生提出的问题,制定教师的个人发展目标,满足教师的个人发展需求。 3、重视以学定教。 新课程课堂教学要真正体现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就必须对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进行改革,体现以学生的“学”来评价教师“教”的“以学定教”的评价思想,强调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呈现的状态为参照来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倡“以学定教”,主要从学生的情绪状态、注意状态、参与状态、交往状态、思维状态、生成状态六个方面评价。 ①情绪状态:学生是否具有浓厚的兴趣,对学习具有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否能长时间保持兴趣,能否自我调节和控制学习情绪;学习过程是否愉悦,学习愿望是否可以不断得以增强。 ②注意状态:学生是否始终关注讨论的主要问题,并能保持较长的注意力;学生的目光是否始终追随发言者(教师或学生)的一举一动;学生的倾听是否全神贯注,回答是否具有针对性。 ③参与状态:学生是否全员参与学习活动;是否积极主动地投入思考并踊跃发言,兴致勃勃地参与讨论和发言,是否自觉地进行练习。 ④交往状态:看整个课堂气氛是否民主、和谐、活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友好分工与合作;是否能虚心地听取他人的意见,尊重他人的发言。遇到困难时,学生能否主动与他人交流、合作,共同解决问题。

我的教育理念.

人生感悟: “知识是学出来的,能力是练出来的,品行是修出来的,智慧是悟出来的。”识不足则多虑;威不足则多怒;信不足则多言 我的教育理念 健康,聪明诚实.认真勇敢,自信宽容,快乐兴趣广泛,爱劳动. 这是我对孩子的要求. 你可以不出众,不可以没个性.可以不优秀,不可以没快乐.不要很听话,但要懂事理.不要会很多,但要悟性高.不怕你不学,就怕想学学不会.不怕你疯玩,就怕不敢玩不会玩.你可以保持沉默,不可以没有思想.不要你成为人才, 但要成为一个真正的人. 这是我对孩子的教育理念.家长掌握大原则,其它任你自由发挥. 对孩子首先要培养一个良好的心态.在成功与人品之间,我更注重品质性格的塑造. 品德+品格+品 味=人品不要对孩子寄于过高的标准,只是一步步把过程做好,因为结果是由多种因素来促成的.家长的 苛求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总之.无拘无束,开心快乐. 快乐工作理念: 1、把工作看成乐趣,人生即天堂,把工作看成负担,人生即地狱。 2、认真工作是一种自我满足,自我享受。要想自己快乐,就要用心工作,如果因为荣誉、地位等小的挫折,而对工作失去了兴趣,混天了日,人活着也就失去的光彩。 3、本本份份做人,踏踏实实工作.轻轻松松做事,开开心心生活. 4、人生是现场直播,没有排练,认真对待每一天,认真对待每件事 阳光心态理念: 1、用平平常常的心态,高高兴兴的情绪,快节奏、高效率地多做平平凡凡、实实在在的事情,享受到为社会、为他人、为学校、为亲人尽到责任的快乐。 2、人之所以幸福,不是因为得到的多,而是由于计较的少。 3、埋怨天气恶劣,常常是自己身体虚弱;埋怨别人狭隘,常常是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难教,常常是自己方法太少。 4、与其说是别人让你痛苦,不如说自己的修养不够。 5、让自己阳光,给学生阳光,让大家阳光。

教师转变观念心得体会

紧跟教改潮流,转变教学观念 通过紧跟教改潮流,积极转变观念的学习,本人深深体会到新时代的教师一定要转变观念,要用全新的思想来指导我们的教学工作。观念是行动的灵魂,人的观念决定人的行为,教育观念对教学起着指导和统率的作用。在传统的教学思想、教育理念中走过来的教师,若不更新观念、转变思想是很难适应新课程的。所以,确立新的教育观念,是教学改革的首要任务。教育观念不改变,教学改革无从谈起。只有教育观念的转变才会真正焕发出教育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传统的教学注重知识的传授,长期以来,学生的学习方法机械,呆板,学生的个性受到压抑,整个教学过程都在教师的严格控制之下,学生小心翼翼,不敢越雷池一步,犹如林黛玉进贾府,不敢多说一句,不敢多行一步。在这种观念下培养的学生,其个性的张扬,人格的健全,素养的提高,将是一句空话。更谈不上人才的发展、社会的进步,民族的振兴。因此,新课程要求教师树立新的教学观念。 教学不是教师教,学生学的过程,而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对话的过程。新课标强调,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传统的严格意义上的教师教和学生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自主性学习,就是学生积极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主动学习,不让老师牵着鼻子走,能自己阅读的教材一定自己去读,能自己动手做的实验就要亲手去做,能自己说的一定想法自己说……;合作性学习,即通过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间的讨论、互助等形式的交互合作学习,互相取长补短,共同发展进步;探究性学习,就是在教师组织、指导和引导下,学生从自身发现问题出发,从好奇心及兴趣出发,通过实验、实践,用所学的知识去解决问题、验证原理或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性学习活动。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为学习方式的转变将会牵引出思维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的转变。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得到真正的张扬、发展和提升。学生不仅成为学习和教育的主人,而且还成为生活的主人,主宰自己命运的主人,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所以,必须改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浅谈新课改下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在新课改背景下,运用新理念,采用新方法,进行创新性教学已摆在每一位教师面前,教育观念的创新是实施新课改的前提。教师是新课改的实施者,在学科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教师是否有创新的观念和创新的素质,是推动学科教学创新,培养创新人才的关键所在。新课改正好为教师观念转变提供了契机和条件,使教师摆脱旧课程体制下的束缚。因此,新课改的实施首先是教师教育观念的改变。 一、改变教师权威形象,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 建立平等、新型的师生关系是新课改实施的前提和条件,新课改要求教师应努力构建体现平等、民主的新型师生关系。师生交往中讲求平等的目的就是为了形成民主的教学气氛,大面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自觉把自己置身于学生平等的地位,不要把自己的认识强加于学生或武断地下结论,不因平时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的差异,在交往中表现出或轻视或重视的倾向,而使学生感到教师的不公正。教师应该从神坛上走下来,融入到学生中去,与学生在同一个平台上互动探究,

在平等的交流中给学生以适时的点拨。教师不应该以知识的权威自居而应该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享受。教师要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而不仅仅是指导者。教师要甘当小学生的勇气,与学生共建课堂,与学生一起学习,一起分享快乐,一起成长。教师不仅要成为学生的良师,更要成为学生的益友。师生在人格上、地位上的平等,才使师生的交往充满了亲和力和人情味。教师以情动情,以情育情,学生们则“亲其师,信其道”使教育“真正走进孩子的灵魂”。 二、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新课改的实施不仅要改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还要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教学理念,教学方式的转变最终要落实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新课改强调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使学习成为在教师指导下主动的,富有个性的过程。教师应尊重学生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当今世界最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 (一)世界教育的五大趋势 1、教育终身化。终生教育原则普遍地为世界各国所接受,在70 年代进行教育改革的国家中,日本最先提出终生教育为教改前景,“必须建立以向终生学习体系过渡为主轴的新教育体系。”日本面向21 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目标“就是实现终生学习的社会”。1991 年 4 月18 日,前美国总统布什发布的《美国2000 年计划》的教育战略中进一步强调,学习是终生的事业,要求全体美国人终生学习知识和技能,一辈子当学生,并号召开展一场把美国改造成“学生之国”的运动。 2、教育民主化。教育对象多元化、教育方式多元化。教育要培养学生的独特个性,就是要使学生的个性自由发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形成学生的开拓精神、创造才能,提高学生的个人价值。包含三层含义:一指教育的人性化、人道化,尊重人和人的个性,突出学生在整个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主体能力;二指教育的个人化和个别化;三指学校的个性特色。 3、教育以人为本、面向世界。传统的课程观也发生了相应的转变。课程是一种发展的过程,而不只是特定的知识体系的载体,课程成为师生共同参与探求知识的过程。课程

的组织向跨学科和综合化的方向发展,从强调积累知识走向发现和创造知识。承认和尊重人们的意见和价值观的多元性,在各种观点、观念相互冲撞、融合的过程中寻求一致或理解。 4、教育信息化。全球涌动的数字化教育浪潮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而巨浪澎湃。在美国,自前总统克林顿1992 年上任之后,就实施了多项规模较大的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工程。据美国教育部2000 年2 月16 日发表的一份调查报告显示,美国中小学日益重视以多媒体电脑和因特网为手段的现代教育方法,100% 的中小学上网,是从小学到大学实行“人、机、路、网”成片的唯一国家。表现方式主要有:多媒体技术;计算机网络;多媒体计算机网络教学;多媒体远程教学。教育信息化对现行教育(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式、师生角色、教育目标)五方面产生了极大影响。 5、教育国际化。教师和学生的国际流动;国际教育援助活动;各国在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和教育模式等方面相互交流和影响;国际上学校之间的合作交流;举办国际教育学术会议。美国已确定在中国设点招生考试。 (二)当代世界共同追求的教育理念:要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创新;会学合作;学会负责。曾经有一位记者采访一个正在山区放羊的孩子,问:“你放羊干什么?”“放羊挣钱。”“挣钱干什么?”“挣钱娶媳妇。”“娶媳

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

我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 控江中学覃怡 眨眼间已是2003年,还依稀记得2000年,带着好奇和梦想的我进入控江的样子。对于三年的教学工作,是在不断的摸索中前进着,积累了一点自己的经验。 刚开始教书时,自己的教学有点像“课本翻译器”。将课本中的知识整理后,把操作步骤详细地讲述给学生听,一步一步让学生重复。但渐渐地,感觉这样的教学有一点问题,一是,当我投入地讲解着各种操作的时候,或是运用各种方法希望让学生能跟随我的节奏前进时,学生的反映远没有达到我预期值,他们的积极性并没有被调动起来;二是,多数学生对计算机的知识学习,开始了一种等待,等我告诉他们该如何做,做什么。渐渐地我觉得计算机的教学,不仅是学生能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更能将所学知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而且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单靠老师是不可能将所有的软件悉数教会学生,也不可能将某一软件讲的面面俱到。在面对各门主课的巨大压力下,如何能提高教学的效率,开发学生的潜能,体现素质教育呢, 这时,教研员吴老师希望我尝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确定一个主题,要求学生在已学计算机知识的基础上,利用网络或是其他途径以自学为主进行拓展的学习,并将最后的学习成果以多媒体的形式展现出来。开始的时候我有一些犹豫,感觉这样的学习有点悬,但是既然是尝试,就试试吧。经过一番讨论决定以“计算机的发展”为课题,学生主要研究计算机的发展历程,从古代的计算工具到现在的电子计算机,以及未来计算机的发展方向。在三部分内容中,只有现代电子计算机的发展已经在课堂上学习过,其他的部分连我都没有涉及过。这更增加了我的担心,但实践证明学生的能量是远超过我的预想。他们从网上找到了各种资料,并且将网上零散的资料很好的整理出来,对于不明白的地方学生竟然主动来问我,在以前是很少

家长学校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典型经验材料(优.选)

满足家长的教子需要 家长在家庭教育中也时刻关注着学校的教育动态,但有时他们在配合中有些无能为力,希望学校能对他们作些辅导,以提高他们在孩子面前的教育水平和能力。对家长关心的热点问题,我也及时地给予指导。例如,新一轮课程改革不仅是学校的一项工作,不仅需要成千上万的教育工作者的投入,也需要得到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特别是家长的质量观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健康发展,我就依据课程改革的需要,对家长作了《课改,期盼家长同行》的讲座,从五个方面和他们解读新理念,辅导他们参与的策略,要求家长:第一、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文化知识的学习,而要把眼光投向孩子的多方面发展。第二、关心孩子不再只关心考试成绩,更要关心他们的学习和发展过程。第三、关心孩子不再只追求丰富的书本知识,还要重视孩子在校内外的实践活动中的动手动脑,运用书本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第四、评价孩子不再光看分数的高低,而要综合衡量,整体把握,善于发现在原有基础上的进步。第五、不再以孩子学会语文、数学、外语等书本上的知识为满足,要协助学校为孩子开发大量的课程资源,开阔孩子的视野,拓展孩子的知识面。这个讲座使家长大受启发,让他们了解到学校进行的课程改革是怎么一回事,需要他们做什么。 再如,进入21世纪,有许多家长对社会热点的“知识经济”理解不透,我就借解读“知识经济”来呼唤家长更加重视子女的学习。我搜集了多方面的材料,以《未来家庭的贫富观》为题,围绕知识经济时代家长应如何充分认识知识与经济的关系,知识储备与财富储备的关系以及如何引导孩子学好知识,发展能力,为适应知识经济社会打下基础,使家长豁然开朗,耳目一新。

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 学生在学校学习和成长中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是不足为奇的,重要的是应在教育和引导中引领家长一同动起来。如:有一段时间,一些学生放松思想品德建设,表现出纪律松弛,学习马虎,作业拖拉,在校内外引发了这样那样的问题,学校教育效果不理想。我就召集这些家长作了《把教育孩子学会做人放在第一位》的讲座,与他们一起解读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紧迫性,动员他们共同参与。让家长懂得,没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德,不仅不能干好事情,还可能走上斜道,甚至会危害社会,这是很危险的。要高度重视培养孩子高尚的思想品质,良好的道德修养和强烈的法纪意识。无论是改革开放还是市场经济,人的道德绝不能丧失。如果放弃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家庭乃至社会后果将不堪设想。孩子从小自觉接受纪律的约束,可以为长大了自觉遵守法律打下基础。一个家庭将孩子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培养了将近20年时间,家长耗费了大量的心血,为的就是让孩子能够成为有用之才,参加国家的建设。可如果不懂法,不守法,走上了犯罪的道路,就会前功尽弃。使每个家长都认清了自己所肩负的思想品德教育的重任。 通过自己对学生的观察,及时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并根据他们的变化,在家长学校的授课中做相应的教学安排。这样就能和家长一起及时地发现和纠正学生各种不良的行为习惯。

【知识学习】《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习体会

《学科核心素养下课堂教学的改变》学 习体会 一、学习收获 .专业理论学习要跟得上,及时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 当今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人们所掌握知识的“保质期”越来越短,“折旧率”越来越快。如果一天不看书、两天不看报,三天不上网,几天不学习,就会感觉“out”了,跟不上时代的节奏了。这次学习给我最大的感触就是,不能机械地教知识。培育人才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教知识更倾向于怎么解决老师教过的问题。教育不能停留在知识的层面,是片段的、支离破碎的。穷则思、思则变、变则通。这就要求我要钻研所带学科的专业理论知识,比如研读新课程标准,这就是教学理念的新提法,不能闭门造车。那这些专业理论及理念从哪儿学?向专家学、从一些教育网站上学、同伴互助--向专业教师学。 2、真实——课堂教学应该追求的境界 在以往的公开课教学中我总是觉得自己雕琢,耍花架子,刻意准备的痕迹太过浓重,虽然按部就班成功的完成了一节看似完整的课堂教学,其实却缺少了真实性,多了几分虚假。通过学习我知道了首先教师为学生创造广阔的思维空

间,使学生暴露思维的真实。其次,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凸显个性的真实。整个课堂氛围很轻松、愉悦,不像是听课,好像是在享受中学习。 3、情境——创设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是课堂教学有效的手段 我记得某个教育专家说过教学情境的设置应注重来自于生活,并不是每一节课都要设置与生活紧密结合的情境,而是尽量贴近于生活,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便于思考操作,同时也能在生活中加以应用。特别是像我们学校的学生更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因为我们的目标就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的手段方法,掌握技能。所以情境的创设需要我在生活中、教学中多观察,多思考,多操作,让品德变得更能指导和约束孩子的行为。 4.教师为引领,学生为主体。 相对地说,差距最大的就是学生。这其中有城乡差别的因素,但另一个因素不容忽视,那就是教师对学生的养成教育的培养。养成教育包括很多好的学习和在校生活习惯,和我前面谈的培养学生的几种能力是相辅相成的。我在想,我的课堂也并不是每一个学生没有动脑子思考,而是我剥夺了孩子的尝试和想法,我可以尝试着做、坚持做、给他们的是一种思维和方法,而不是答案。 二、个人反思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