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社会学年鉴(1995-1998)》专题稿件(修改第二稿,1999年2月)

发表于《中国社会学年鉴(1995-1998)》,290-297,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10月。

关系与信任: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一项本土研究

彭泗清

北京大学

一.西方信任研究的四种取向

信任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性自古以来就受到中外思想家们的重视。但是, 将信任作为社会科学中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的一个中心课题却还是近五十年的事。在1950年代, 美国心理学家Deutsch 对囚徒困境中的人际信任的实验研究, 与Hovland, Janis和Kelly对人际沟通过程中的信源可信度 (source credibility)的研究一起, 开创了社会心理学中信任研究的先河, 被视为人际信任的经典研究。在社会学中, 虽然很多人都讨论了与信任有关的现象, 如涂尔干对团结(solidarity)的分析、齐美尔对信赖(faithfulness) 的研究、帕森斯对承诺(commitment)的探讨等, 但是, 直到1970年代, 信任才成为社会学的专门课题。卢曼(Luhmann)的《信任与权力》(1979)、巴伯(Barber)的《信任的逻辑与局限》(1983)、艾森斯塔德(Eisenstadt)等人的《保护人、被保护人和朋友》(1984)等著作可以说是社会学研究信任的经典之作。近十几年来, 信任已成为西方社会科学界的一个热门课题。好几个学科中(如社会学、社会心理学、组织行为学、文化与经济研究等)都出现了信任研究的专著或论文集。其中福山 (Fukuyama) 的《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1995)一书更曾登上美国畅销书榜, 引起很大反响。

在研究信任时, 对它进行概念化, 给出清晰明确的定义是最基本的问题, 也可能是最困难的问题。几十年来, 来自不同学科的研究者提出了无数的信任定义, 但是至今没有达成共识。信任定义的不一致, 反映了对信任的理解的分歧, 这种分歧导致了信任研究的不同取向。大体来说, 在西方社会科学中存在四种研究信任问题的取向.

1.将信任理解为对情境的反应, 是由情境刺激决定的个体心理和行为。

在Deutsch (1958)的囚徒困境实验中, 人际信任的有无以双方合作与否来反映。两个人之间的信任程度会随着实验条件的改变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 信任

被看作一个由外界刺激决定的因变量。

2.将信任理解为个人人格特质的表现, 是一种经过社会学习而形成的相对

稳定的人格特点。

其代表人物有Rotter, Wrightsman等。他们认为, 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和对

人性的看法会使他(她)形成对一般性的他人的可信赖程度的概化期望(generalized expectancy) 或信念。有的人倾向于信任他人; 有的人则倾向于怀疑他人。持这种取向的学者编制了很多量表来测量人们在人际信任特质上的个体差异。

3.将信任理解为人际关系的产物, 是由人际关系中的理性算计和情感关联

决定的人际态度。

其代表人物有Lewis和Weigert。他们对信任的特点、维度、基本类型等进行了颇为系统的分析。他们认为理性(rationality)和情感(emotionality)是人际信任中的两个重要维度, 二者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不同类型的信任, 其中认知性信任(cognitive trust, 基于对他人的可信程度的理性考察而产生的信任)和情感性信任(emotional trust, 基于强烈的情感联系而产生的信任)是最重要的两种, 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信任大都是这两者的组合.他们还认为, 随着社会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流动性的增加, 越来越多的社会关系都以认知性信任而非情感性

信任为基础。

4.将信任理解为社会制度和文化规范的产物, 是建立在法理(法规制度)或

伦理(社会文化规范)基础上的一种社会现象。

其代表人物有Luhmann, Barber, Zucker, Fukuyama等。这些学者都讨论了不同于“私人信任”(personal trust)的宏观层面的信任现象,但他们所用的术语不太一致, 如“系统信任”(system trust, Luhmann, 1979), “基于制度的信任”(institution-based trust, Zucker, 1986), “非私人信任”(impersonal trust, Shapiro, 1987), “社会信任”(social trust, 如Earle & Cvetkovich, 1995)。近年来, 使用“社会信任”一词的学者似乎更多一些。事实上, 对社会信任也有两种不同的理解。一些人将它看作法规制度的产物, 认为人们之所以讲信任, 是因为受到法规制度的制约, 不敢作出违背信任的行为, 之所以信任他人, 是因为相信这些社会机制的有效性。另外一些人认为社会信任是文化价值观的产物, 人们之所以守信任或信任他人, 是因为文化中含有倡导诚信的道德规范和价

值观念并得到人们的认可和内化。

采用前两种取向的多为心理学家。他们依照心理学的传统范式, 将信任理解为个人的心理事件, 只关注信任的认知内容或行为表现。这类研究受到不少批评。社会学家多采用后两种取向。从社会学的观点来看, 信任是社会关系的一个重要维度, 是与社会结构和文化规范紧密相关的社会现象, 因此, 不能将信任从社会与文化中抽离出来, 而要将它当作一个不可还原的多维的社会实体来研究。

二.中国人信任行为研究的现状与问题

可以说, 西方学者对于中国人的信任行为研究很少, 但偏见颇深。这种偏见将中国看作一个不诚实而且不信任他人的民族。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韦伯的《儒教与道教》、高伟定(Gordon Redding)的《中国资本主义精神》、福山的《信任》等书中都有这类观点。虽然这些观点可以找到一些现象来支持, 但是它们无法解释: 如果中国真的是低信任度社会, 那么为什么它能延续几千年而没有分崩离析? 为什么中国曾经出现不少必须以高度的信任来承托的社会经济现象, 如山西票号的辉煌? 事实上, 不少学者是搬用西方的信任观念和模式来看中国人, 而不是依据中国自身的社会文化体系来探讨中国人的信任行为, 因此他们的偏颇是难免的。近年来, 不少华人学者对中国人的信任行为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证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从组织行为学角度对华人企业中人际信任的调查研究。

高承恕和陈介玄等人对台湾企业中的“信任格局”作了一系列的研究, 认为目前台湾企业中的人际信任既有传统的人情连带特质, 又有基于后天成就的理性计算。郑伯埙的研究发现企业上司对下属的信任主要由二者之间的既有关系、下属对上司的忠诚度和下属的才能三个因素决定。樊景立(Farh, J. L. L. )等人的研究发现企业上下属之间的信任程度与二者之间的既有关系的强弱和年龄、教育程度等个人背景方面的相似性大小成正比。黄绍伦(Wong, S. L.)的研究发现, 通过与西方文化的接触, 在香港等地的华人企业中已经建立了普遍信任的机制。 2.从心理学角度对中国人人际信任程度的测量。

张建新与Bond 对北京、香港和美国的大学生对于具体对象的信任程度进行了跨文化比较, 发现三地大学生对他人的信任程度都随着与他人关系的亲密度

的增加而增加; 三组被试对亲人的信任程度没有差异, 但是北京被试对熟人和陌生人的信任要高于美国和香港的被试。王飞雪等比较了中日美三国的被试对一般性他人的信任程度, 发现中国人的信任结构较为复杂, 虽然对他人的一般信任程度不高, 低于日美的被试, 但是中国被试对人性却持肯定的态度。

3.从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角度对中国人信任行为的理论思考。

在《代价论》一书中, 郑也夫对普遍主义和特殊主义两种信任结构之间的关系及其在中国社会的表现作了颇为深刻的论述。张静讨论了维持信任的三种社会机制, 即人际关系约束、单位组织约束和制度约束, 并认为随着社会的变化, 前两种约束的效力下降, 因此必须加强制度约束。杨中芳分析了中国社会中忠、诚、信三者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非正式团体的影响。陆小娅与彭泗清讨论了中国社会目前的信任危机的原因及对策。

总的来说, 华人学者对中国人信任行为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 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还存在不少问题。第一, 对西方信任研究的理论、观点、方法和成果还缺乏系统的介绍与评述, 对西方学者有关中国人信任行为的偏见还没有作出全面的回应。第二, 不少学者将信任当作一个日常概念来使用, 没有进行信任的概念化和指标化,很少分析中国人信任行为的一般特点和模式。第三, 虽然一些学者注意到了人际关系在中国人信任行为中具有特别重要的地位, 并对关系与信任作了不少研究, 但是他们对关系类型的界定较为笼统,对交往关系没有作细致的分析, 对关系密切程度的衡量缺乏清楚的界定。由于人际信任和关系密切度的测量都没有很好建立起来, 过去对信任程度和关系密切度的定量研究就缺乏很好的基础。第四, 虽然一些学者讨论了普遍主义的信任结构或者说对信任的制度约束的重要性, 但是这方面的实证研究还很欠缺。

三.对“关系与信任”的本土研究

近年来, 笔者一直从事中国人信任行为的实证研究, 对中国人的信任概念、信任的行为指标、信任与人际关系的关联、建立和增强信任的机制等问题作了初步探讨, 具体内容简介如下.

1.本土研究定向

在研究中国人的信任行为时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首先, 信任不只是个体的

心理和行为, 更是一种与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社会现象, 应该将信任放在社会关系中来理解和研究。其次, 信任也是一种历史现象。随着社会的发展, 信任的构成和产生信任的机制会发生变化。信任行为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对它的探讨适宜于采用本土研究定向, 即在中国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框架下来进行研究。笔者尝试从三个方面来把握中国人信任行为的本土特点。第一, 先了解信任的本土概念。通过深度访谈来了解一般人对于信任及其相关概念如“诚”的理解、对关系的想法等。第二, 考虑中国传统社会结构和文化观念对中国人信任行为的影响。研究中国社会和中国人心理与行为的学者有一个基本共识, 即中国社会重视人际关系, 中国人的行为具有关系特殊主义的特点, 据此可以认为对“关系与信任”的探讨应该是研究中国人信任行为的中心课题之一。第三, 考虑社会转型对中国人信任行为和关系的影响。例如, 中国人的信任行为模式是否发生变化? 法制手段是否会被采用? 法制手段与关系手段之间的关系如何? 此外, 社会流动性的增加可能使交往关系的重要性增加, 因此有必要对交往关系给予更多的注意。

2.关系--信任模型

在文献评述和初步访谈的基础上, 笔者提出了一个“关系--信任模型”, 以说明现有关系状况、人际信任和关系运作三者之间的关联。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五点。(1)交往关系的分类与关系密切度的衡量。根据访谈材料,笔者区分了三种不同的交往关系,并认为,就情感上的密切程度而言, 几种主要关系类型之间的密切性排序是:与陌生人的关系<无交往的既有关系<以性格相投为特点的交往关系<以情感相融为特点的交往关系<以利益一体化为特点的交往关系.(2)人际信任的主要类型。以往的不少研究都将人际信任区分为认知性信任和情感性信任两种,在此基础上,笔者进一步将情感性信任分为四类--基于既有关系所蕴涵的“虚情”或曰“应有之情”(assumed affect)的信任,基于性格相投的信任,基于情感相融的信任,基于一体感的信任。(3)关系类型和信任类型之间的对应关系。因为稳定的关系往往意味着一种义务感,可以使人们按照一定的社会规范去行动,所以关系可带来行为的可预见性,从而导致人际信任。不同关系所蕴涵的义务感不同,所能带来的信任程度也就不同。人际信任的大小与情感关系密切程度成正相关.(4)人际信任上的事件区分性。对于同一种人际关系, 在不同事件上的信任程度有显著差异.(5)信任增强的方式。人们之间的信任程度可以通过关系运作和法制手段来增加, 在不同条件下,人们会采用不同类

型的关系运作方法。这一模型的部分内容可用下图来反映。

关系--信任模型

为了检验由“关系--信任模型”所推导出的一些基本假设, 共进行了三项研究。研究1对12位成人进行了深度访谈, 了解他们对于人际信任的概念和行为指标、增强信任的方法、关系密切程度的衡量和主要的关系类型等问题的看法。

研究2与研究3采用问卷法 (样本为在北京工作或学习的成人, N1=109, N2=213, N3=185)。研究2建立了人际信任的行为指标及关系密切程度的衡量方法, 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关系密切程度与人际信任大小的定量关系, 考察了人际信任上的事件区分性。研究3调查了两个典型情境 (scenario) 下增强人际信任的主要方法, 并且请作答者对每种方法就其必要性、普遍性、有效性、自己采用的可能性等进行评价。

研究发现: (1) 信任的核心意义是相信对方的言行在主观上和客观上都有益于, 至少是不会伤害自己的利益。信任包括“人品信任”和“能力信任”两方面, “人品信任”主要是对私德的信任, 是由双方的私人关系决定的。(2) 信任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八种行为来反映, 一是钱财上的信任, 如借一大笔钱给对方, 且不留字据; 在自己住所没人时把房门钥匙给对方;请对方保管自己的财物。二是隐私上的信任, 如把自己的隐私告诉对方; 告诉对方自己对上司的不满; 告诉对方自己对双方共同的熟人的不满。三是办事上的信任, 如托对方办一件重要的事情; 与对方长期合作做某件事情。(3) 信任程度与人际关系的密切度成正比,也就是说,关系越密切,信任程度越高。但是关系并不是影响信任大小的唯一因素, 人们的信任行为存在事件区分性, 即对同一个人在不同事件上的信任程度显著不同。(4) 人们可以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增加他人的可信程度,发展与他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关系运作是建立和增强信任的重要机制。关系运作不仅包括利用关系网或请客送礼等工具性色彩较强的方法, 而且还有相互尊重、交流思想感情等情感性色彩较强的方法。不同的关系运作方法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在长期合作关系中,加深情感的关系运作方法较受重视,而在一次性交往中,利用关系网或利益给予的关系运作方法较受重视。此外, 在经济合作关系中, 为了增强信任, 人们除了进行关系运作之外, 还会采用法制手段。关系运作和法制手段二者可以共存。

参考文献:

王飞雪, 山岸俊男, 1999, “信任的中日美比较研究”, 《社会学研究》, 第1期.

陆小娅, 彭泗清, 1995, “信任缺失与重建”, 《中国青年报》, 9月26日。

陈介玄, 高承恕, 1991, “台湾企业运作的社会秩序: 人情关系与法律”, 《东海学报》, 32卷。

张静, 1997, “信任问题”, 《社会学研究》, 第3期.

张建新, M. Bond, 1993, “指向具体人物对象的人际信任: 跨文化比较及其认知模型”, 《心理学报》, 第

2期.

郑伯埙, 1995, “差序格局与华人组织行为”, 《本土心理学研究》, 第3期.

郑也夫, 1995, 《代价论》, 三联书店。

彭泗清, 1999, “信任的建立机制: 关系运作与法制手段”, 《社会学研究》, 第1期。

彭泗清, 杨中芳, 1995, “中国人人际信任的初步探讨”, 第一届华人心理学家学术研讨会论文, 台北,

1995年5月.

Barber, B. (1983). The logic and limits of trust. New Brunswick, NJ: Rutgers University Press.

Deutsch, M. (1958). Trust and suspicion. The Journal of Conflict Resolution, 2,

265-279.

Earle, T. C. , & Cvetkovich, G. T. (1995). Social trust: Towards a cosmopolitan society. CT: Praeger Publishers.

Eisenstadt, S. N. , & Roniger, L. (1984). Patrons, clients and friends: Interpersonal relations and the structure of trust in societ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arh, J. L. L., Tsui, A. S., Xin, K., & Cheng B. S., 1998, The influence of relational demography and guanxi: The Chinese case. Organization Science, 9(4), 471-488.

Fukuyama, F. (1995). Trust: The social virtues and the creation of prosperity. New York: The Free Press. 中译本为《信任: 社会道德与繁荣的创造》, 李宛蓉译, 远方出版社1998年版.

Lewis, J. D., & Weigert, A. (1985). Trust as a social reality. Social Forces, 63(4), 967-985.

Misztal, B. A. (1996). Trust in modern societies: The search for the bases of social order. Cambridge: Polity Press.

Peng, S. Q. (1998). Guanxi in Trust: An Indigenous Study of Chinese Interpersonal Trust.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Redding, G. (1990).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Wrightsman, L. S. (1991). Interpersonal trust and attitudes toward human nature. In J. P. Robinson, P. R. Shaver, & L. S. Wrightsman (Eds. ), Measures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ical attitudes (pp. 373-412).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Wong, S. L. (1991). Chinese entrepreneurs and business trust. In G. Hamilton (Ed.), Business network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East and Southeast Asia. H ong Kong: Centre of A 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Yang, C. F. (1995). Psychocultural foundations of informal groups: the issues of loyalty, sincerity, and trus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47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of Asian Studies, A pril 6-9, 1995. Washington, D. C.

Zucker, L. G. (1986). Production of trust: Institutional sources of economic structure, 1840-1920. In B. M. Staw & L. L. Cummings (Eds. ), Research in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8, 53-111. G reenwich, CT: JAI Press.

人际信任程度低,十个大学生一个冷冰冰

人际信任程度低,十个大学生一个冷冰冰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在校大学生学习、就业压力的增大,大学生的心理问题也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近日,哈师大心理咨询中心对部分在校大学生有关人际信任的研究资料表明,有11.13%的大学生因对他人缺乏信任而自感苦恼。专家认为,学生在人际间交往的不适应很可能使之产生不必要的焦虑、困惑,形成心理亚健康。 在这项研究资料的抽样调查中显示,仅有17.44%的大学生对他人行为、他人承诺或(口头或书面)陈述之可靠性具有较高的信赖程度,以开放的心态进行人际交往。70.93%的大学生只具有一般性的信赖程度,不足以协调好自身与他人的关系。人际信任程度较低者有11.13%,他们不能在集体中找到恰当的自我角色定位,不能与同学和老师和睦相处、融洽共事。 针对一些在校大学生对人际交往信任程度低的情况,记者随机采访了几名在哈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哈市某高校的大四学生立新说,现在自己正忙着找工作,刚刚接触社会,他就觉得社会复杂得像个大黑洞,无法看清它的真面目。社会上

的信息的真假需要辨别,同学间也有就业竞争,这让他做时总是小心翼翼的。立新觉得,别人大多是居心叵测,不可相信。因此,他现在与人交往时,经常疑虑重重,唯恐丢掉很好的求职机会,谨防上当受骗。而今年刚刚上大学一年级的小巍说,在上大学前父母就告诫自己不要轻易相信陌生人,更不要什么真话都和同学说。父母认为学校也相当于一个小社会,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怕天真单纯的小巍因为单纯实在而被人利用。所以,自从上大学后,她按照父母的教导谨慎行事,很少和同学说心里话。 google_ad_client="pub-0149582512245117"; /*250x250,创建于08-6-17*/ google_ad_slot="7907118103"; google_ad_width=250; google_ad_height=250;

90后摄影师王嵬 7年20万公里行程只为拍火车

90后摄影师王嵬 7年20万公里行程只为拍 火车 12月28日,随着厦深铁路、西宝高铁、柳南客专、衡柳铁路、渝利铁路、广西沿海铁路等多条铁路同时开通运营,中国铁路营运里程一天新增约2000公里,突破10万公里大关。 中国的第一条铁路是1876年英商修建的上海吴淞铁路。1881年,中国人才自主修筑了第一条铁路唐山至胥各庄铁路。1909年,中国人自己勘测、设计、施工的第一条铁路京张铁路通车。到1949年,中国勉强能够通车的铁路只有1.1万公里。从0到1万公里,中国用了大约68年,而从1万公里到10万公里,则用了64年。 但铁路对于王嵬,这位90年出生的铁路摄影师来说,是一张张美丽的照片。 1301次列车行驶在大兴安岭中 “我从小住在北京北站旁边,自家窗户前即可看到进出北京北站的火车,所以对火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与感情。” 05年,王嵬开始使用数码相机拍摄火车。一台尼康D80、一台尼康D300S和一个18200VR镜头,这些装备甚至入不了一些摄影发烧友的法眼。可这位“90后”却背着他们在7年间走了将近20万公里。“主要在北京周边、黑龙江、吉

林、甘肃、新疆、云南、青藏拍过火车,现在除了海南、广西、港澳台,在其他省份都拍过火车。”王嵬于2012年表示。 如此执迷于拍摄火车,除了对铁路的一份热爱,他身上也不缺少摄影师必备的勇敢、细心和好身体。 为了抵达拍摄地点,王嵬利用各种交通工具,“有慢速列车的地方就根据时刻利用慢车,有公路的地方就尽量利用汽车,如果这个地方什么交通方式都不通,就只能徒步了。” “我比较喜欢俯拍的角度,常常要上山寻找制高点。”无限风光在险峰,最佳拍摄角度也会伴随着一些危险,王嵬说,“上山时要注意不要被小路上的植物以及石头绊倒,有的小路有可能有碎石,所以要注意防滑。”此外,丛林里不时会有蛇、虫等生物,给他拍摄的也带来了不小的风险。 “拍摄前要做好了两三天内的拍摄计划。”王嵬说,“因为每趟火车的类别和颜色不同,方向也不同,适合拍摄的光线以及适合的背景也不同,所以我要计划出哪趟客车或货车,红皮车或绿皮车,在早晨、中午、晚上于某个机位向某个方向俯拍或仰拍,顺光或逆光。” 扎赉诺尔矿坑下的上游型蒸汽机车 此外,他还要克服长途跋涉带来的疲劳,“去黑龙江、内蒙、甘肃那边要十多天,二十天。我最长一次是北京、甘肃、新疆、青海、陕西、云南、贵州再回到北京,这次拍摄

安全生产心得体会10篇

安全生产心得体会(一): 安全是企业兴亡的基石,是企业的生命线,效益的前提,安全生产事关职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事关社会稳定,所以作为一名开危化行业的员工,更就应加强安全技术培训学习,增强自身的安全意识,提高个人的安全应变潜力。 透过这次公司公司组织的典型事故调查报告的学习,心里十分震动,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我在想这些事故为什么会发生呢是人的原因还是制度的原因依我个人的理解,根本原因在于人的安全意识不够高,使我意识到在工作、生活中要强化超前意识,预防为主的理念,从根本上杜绝安全事故。生产安全事故一旦发生,讲给个人、公司以及社会带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多少年轻的生命会因为一次安全事故而终止,多少人又所以失去了温暖的家,同时也带来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和不可挽回的经济损失,即使多加几个不放过也时为晚矣。所以安全工作贵在防患于未然,务必将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理念灌注在每个人的意识里,时时刻刻牢记安全。 认真贯彻遵循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在日常工作中透过对人的安全意识的提高来提高对物的安全状态的管理,所以人员的定期安全培训、安全学习显得尤为重要,仅有从根本上提高了人的安全意识,提高人自身安全防范应对潜力,严格按照各项规章制度办事,才能更好的发挥对物的安全状态的管理以、对突发事件的控制以及保证物的安全状态发挥正常的价值作用。对于物的安全状态的管理,透过对设备的维护保养、检修管理,有效防止设备处于亚健康状态。人员按章操作及设备的良好状态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行,提高设备利用率,保证正常生产运行,杜绝安全事故。提高自身素质不

仅仅仅是安全生产管理的要求,也是企业发展的需要,在班组绩效考核中要把自身的安全知识,安全技术水平,业务潜力相结合,使自我具有较高的技能,较强的分析决定和紧急状况处理潜力,实现安全工作要我安全-我要安全-我懂安全-我会安全的转变。 安全生产是企业的头等大事,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认真贯彻落实公司的安全生产方针,认真执行公司安全生产管理理念,并将安全生产工作放在自我的职业价值中去。 安全生产心得体会(二): 在企业安全生产活动中,人们通常把管理者对员工提出安全规范要求称之为“要我安全”,而把员工的自觉安全行为称之为“我要安全”。两种提法,不仅仅表述了语言概念不一样,且安全实现方式和管理效果也不一样。“要我安全”,是从客体出发,由外因发出安全生产约束控制信息,作用于安全生产行为的主题,最终到达生产安全;“我要安全”则是从主体出发,由内因产生安全生产的动机,主观能动地实现安全生产。从管理角度来说,“要我安全”和“我要安全”是辨证统一的关系,“要我安全”是外因,是动力;“我要安全”是内因,是根据。两者相互关联,相辅相成,从不一样方应对实现安全生产起到推动或决定作用。 如何实现从“要我安全”向“我要安全”的转变呢?笔者工作在电力建设企业,立足于生产第一线,对于安全是永恒的主题,安全是生产的保障,有了安全才有效益,有着深刻的认识和体会。 首先、着眼人的安全心理进行安全教育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Advances in Social Sciences 社会科学前沿, 2018, 7(4), 556-561 Published Online April 2018 in Hans. https://www.sodocs.net/doc/3a15121171.html,/journal/ass https://https://www.sodocs.net/doc/3a15121171.html,/10.12677/ass.2018.74086 Explor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Human-Robot Trus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personal Trust Yunxia Cao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Renmin University of China, Beijing Received: Apr. 7th, 2018; accepted: Apr. 21st, 2018; published: Apr. 28th, 2018 Abstract Trust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process of interpersonal interaction. Is there any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rust mechanism of human and AI system and interpersonal trust?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the AI system itself (such as reliability, false alarm rate and failure rate, etc.) and attributes (such as appearance, physical contact) and the different cultural backgrounds of human beings all affect the establishment of human-machine trust. Fortunately, these factors that affect human-machine trust, such as performance and attributes, can be promoted by human design. Keywords Human-Machine Trust, Interpersonal Trust 从人际信任的角度探究人机信任的影响因素 曹云霞 中国人民大学心理系,北京 收稿日期:2018年4月7日;录用日期:2018年4月21日;发布日期:2018年4月28日 摘要 信任在人际交互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人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信任机制是否与人际信任有区别?研究表明,人工智能系统本身的性能(如可靠性、误警率和故障率等)和属性(如外观,身体接触)以及人所处的

(完整版)人际信任量表(ITS)

摘自《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戴晓阳 人际信任量表(ITS) 【概述】 人际信任是个体将他人的言词、承诺以及口头或书面的陈述认为可靠的一种概括化的期望(Rotter,1967)。高信任者可能较少撒谎、作弊或偷窃。他们可能会更多地给他人第二次机会以及尊重他人的正当权利。高信任者可能较少出现不快乐、与他人发生冲突或者环境适应不良,他们通常更讨人喜欢,并且不论是高信任者还是低信任者都愿把他们当作朋友(Rotter,1977)。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ITS)是由Rotter JB于1967年编制。该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的可靠性。 【内容及实施方法】 人际信任量表测查内容包括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体),共25个条目,采用Likert五点自评式量表,从“完全同意”至“完全不同意”分别评定为1~5分。故量表总分从25分(信任程度最低)至125分(信任程度最高),测验时间为10~15分钟。 【测量学指标】 人际信任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平均间隔7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56(P<0.01,n=24),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n=42)。有关结构效度的研究提示该量表得分反映出受测者的部分人口学特征(家庭背景、社会经济地位、宗教信仰等),但量表得分没有性别的差异(Rotter,1967)。 因子分析发现该量表有2个因子,分别是特殊信任因子(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和普遍信任因子(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也有研究证实量表有3个因子,分别是政治信任、父辈信任和对陌生人的信任。 由于选择项目时避免了与其他量表显著相关的条目,故量表的区分效度较好。大量研究(包括实验室研究、问卷调查、自我报告以及同伴评定等)证实了人际信任量表可以较好地测查被试的人际信任水平(Geller,1966;Hamsher,1968;Rotter,1967;Schlencker,Helm&Tedeschi,1973;Wright,1972)。 【结果分析与应用情况】 本量表共有13个条目为反向计分,它们是1、2、3、4、5、7、9、10、11、13、15、19和24。如得1分则记5分,如得5分则记1分,以此类推。所以25个条目得分之和即为该量表的总分,反映了被试人际信任的总体状况,得分高者人际信任度也高。 政治信任因子反映个体对政坛和媒体的可靠性的信任;父辈信任因子测查对于自身有利的权威者个体所感知到的信赖感;对陌生人的信任因子测量对自身可能接触到的陌生人的信任程度(Wright&Tedeschi,1975)。 (雷辉) 附:人际信任量表(ITS) (Rotter JB年编制) 指导语:使用以下标准表明那你对下列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 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1、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虚伪的现象越来越多了。…………………………1 2 3 4 5 2、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最好小心,除非他们拿出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 ……………………………………………………………………………1 2 3 4 5

中国人乘坐高铁旅行常态化的分析

中国人乘坐短途高铁旅行时间费用的接受度 摘要:我国旅游业发展变化与交通变革带来的贡献是密不可分的便捷的交通工具、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已经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旅游者在选择旅游的地时,首先考虑的就是时空距离、交通费用与便捷程度、交通方式和舒适程度、服务水平等因素,因此,交通因素直决定旅游者消费需求与行为的选择。 文章将从旅游需求和行为两方面,分析杭甬高铁对绍兴居出游方式、对旅游目的地需求和消费行为等方面带来的预期影响,并提出若干有效的改进措施,为完善和加强绍兴高铁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高铁的意义 国务院明确将旅游业地位上升到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的现代服务业战略高度。便捷的交通工具,发达的交通基础设施成为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依附基础。高铁以速度快、效率高、价格低、危险小等优势,提高了市民出行的便利性、安全性和舒适性,大大促进我国旅游事业的蓬勃发展,为旅游业带来无限机遇与挑战,高铁也将为绍兴带来更多旅游发展机遇,对绍兴居民出游带来巨大变化。因此,绍兴市居民旅游的需求和行为将对绍兴旅游业发展方式产生怎样的预期影响,将成为浙江省旅游业发展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也对促进绍兴市旅游业的转型升级,拉动消费,提升其核心竞争力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 高铁的起源 上世纪9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研制自己的高铁系统。在研究了各国高铁急速并和三大主流高铁系统制造商交流合作的基础上,于2007年2

月1日开始在广深线投入试运行,首发车型为CRH1,CRH1型动车组是瑞典国铁设计的ReginaC2008型电力动车组,采用交流传动及动力分布式设计,设计最大运营速度为250公里/小时,但实际运用中CRH1A的最大运营速度受动车组微机控制系统软件锁定(软件限速),初期最高运营速度为205公里/小时。 高铁对短途旅游的影响 随着沪宁、沪杭和京沪等高铁的开通之后,2013年7月国家级重点建设项目的杭雨高速铁路正式运行,这条高铁全长150 km,西起杭州东站,东至宁波火车站,车程最快只需50mni,南面可利用福厦、温福等高铁直接到达福州、台州、温州、以及厦门等城市,北面连接沪杭和宁杭高铁,通过合宁、沪宁和京沪三条专线直接到达南京和上海,大大缩短了居民出游时问,高铁使居民到附近杭州、宁波等城市只要半小时,与周边地区形成1h都市圈以及1一2h的铁路交通圈。 为更清楚了解高铁对短途旅游需求的影响,我们进行了相关调研,本次调研的主要对象是乘坐高铁的二线城市居民,课题组成员在桂林高铁站共发放问卷300份,回收278份有效问卷,访问居民100余人次,本次调查内容较全面,样本比例较均衡,男女比例分别为56%和44%。乘坐高铁主要年龄层为24-50岁的中青年,占总人数79%,被调查者中,高中及以下人数为29%,大专本科学历占52%,硕士及以上为19%。被调查者月收入在2 000—4 000元占46% ; 4 001—7 000元占32% ; 7 000元以上占22% 。 高铁出游的原因 选择高铁出游居民中42%的人是因速度快;35%因价格相对便宜;12%因舒适便捷;还有7%因高铁低碳环保。 首先,高铁与其他交通工具相比,具有价格低、时问短、安全性强等特点。与长途车相比,同段旅程,票价几乎相同,但时间却可节省一半;与火车相比,同样可节省大量时问,且高铁比火车舒适性强很多;与飞机相比,票价几乎是飞机的三分之一。虽说飞机飞行速度比高铁快,但飞机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与管理的影响

人际关系与安全 CLUE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原理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因素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安全管理的影响 CONTENT ●人际关系的基本概念 人际关系指人们之间在相互交往中发生、发展和建立起来的心理上的关系。人际关系贯穿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是社会与个人直接联系的媒介,是人们进行社交的基础。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原理 安全生产需要劳动者在稳定的情绪、平静的心境下集中精力地工作,但是不良的社会人际关系会给个体带来各种复杂的心理状态。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很难把这些心理矛盾和杂念排除在工作之外,以致造成分心或反应迟钝等情况,使作业失误增加、不安全行为增多,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 如果发生不愉快的事件: ?工作中的同事或上下级之间——受到处分或不公正批评,上下级关系不正常 ?生活中的家庭成员之间、亲戚朋友之间——亲友亡故、失恋、家庭闹矛盾 ?邻里之间——邻里之间不团结 ?与陌生人之间——不愉快的事件 导致: ?紧张、焦虑、恐惧、易怒、抑郁等心理, ?精神疲劳,观察力、注意力、理解力下降. ?人在生产活动中心理和行为的不稳定, ?甚至导致事故的发生. 美国心理学家通过调查研究,列出了涉及人际关系中各种事件的心理紧张等级表。 表1 心理紧张平均值与相对应的后果 一年内心理紧张平均值后果 超出150 可能导致疾病或发生意外事故 超过300 几乎100%会生病,发生意外事故或工作中发生差错的可能性 更大. 低于30 心理稳定、身体健康 表2部分事件的心理紧张平均值 序号事件心理紧张平均值 1 配偶死亡100 2 离婚73

3 夫妻分居65 6 解雇47 8 工作调动39 10 子女离家29 30 与上级相处不好23 38 睡眠习惯的变化16 ●人际关系对安全的影响因素 1、人际关系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企业群体凝聚力增强,使人心情舒畅、工作积极性提高,使群体 成员团结一致,提高群体及成员的安全生产绩效。 ?发生矛盾和冲突且没有妥善解决:双方产生冷淡、敌视、忧虑或苦闷等心理状态,使人 紧张、注意力分散,影响个人身心健康,人在生产活动中心理和行为不稳定、导致事故。 2、家庭关系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家庭关系: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影响极大、家庭是调节情绪和消除疲劳的场所。 ?家庭关系和睦:回到家里就能得到休息和调养、恢复体力和精力;在单位里不顺心通过 向家人诉说会得到安慰和劝解、平复心绪。 ?家庭关系不好:加深烦恼,工作表现消极,不能集中注意工作,发生事故。 ?每一个对家庭怀有深厚感情的职工都应在生产中遵章守纪,这是对个人和家庭负责。 ?家庭对职工有亲情关怀和教育的责任和义务,通过职工家属、子女给职工写平安信,由 伤亡职工的家属讲述事故,激励职工的家庭亲情感、遵章守纪的自觉性和保证安全生产的责任感。 3、群体行为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群体的社会环境和动力状态影响劳动者的思想、情感及个性的形成。群体规范有正式规定的,也有不成文的标准,人们通过模仿、暗示、服从等心理因素互相制约。 ?如果有人违反这个标准,就会受到群体的压力和“制裁”。群体非正式“领袖”的言行 常被别人效仿,如果群体规范和“领袖”是符合领导期望的,众人行为的方向和动机正确时,就产生积极的作用,反之则产生消极作用。 【许多刚进入单位的新人,由于对单位不是特别了解,自我意识发展水平低,显得较为不自信,那么这些新人特别容易产生从众行为。若使安全作业规程真正成为群体规范,且有“领袖”的积极履行,就会使规程得到贯彻。许多情况下,违反规程的行为无人反对或有人带头违反规程,这个群体的安全状况就不会好。】 4、国家的有关政策、法规与市场对不安全行为的影响 国家政策、法规对于企业有着巨大的影响,同样对于员工的心理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政策法规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提醒员工按规章作业。 ?市场需求上涨,企业的利润增加,工人工资提高,工作干劲更高,也可能为了片面追求 产量而发生不安全行为。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影响 人际关系对安全生产的正作用力 (1)生产工作负责人必须既有过硬的技术又具备良好的组织能力和号召力(人际关系)。能正确处理工作组中人员的相互关系,这样才能从客观和主观两方面保证这个工作组技术过硬、关系融洽,圆满地完成规定的工作任务。 (2)在班组日常工作中,班组成员间互相尊重、分工明确、各负其责、互相帮助,会形成一个融洽的工作氛围。人的有限的精力就会投入到工作当中,就会大大提高工作效率。而且工作过程中的相互关心,也会提升工作的安全系数,从而达到安全生产的目的。

卡耐基沟通与人际关系

《卡内基沟通与人际关系》 本书作者戴尔.卡内基,此作已经被译为36种语言,帮助数千万读者良好与他人沟通。对我而言,看了这本书也是受益匪浅。在读的过程中也明白了不少。 如果你想采蜂蜜,别踢翻了蜂巢:我们一定要记得,我们的相处对象并不是绝对理性的动物,而是充满了情绪变化,持有成见,自负以及虚荣的人。所以,我们不能随意的苛责他人。在生活中我们也应尽量不要说他人的缺点,多说说他人身上的闪光点。只有不够聪明的人才会批评,指责,和抱怨他人。当然,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需要足够的修昂的自制力。卡莱尔说过:”伟人是从善待小人物的行为中显示其伟大“。所以设身处地为他人去想,这比批评责怪要有益,有趣得多。 我们不要总想着自己的成就,需求,而是尽量发现别人的优点。但是这并非是廉价的赞美——阿谀奉承和谄媚的讨好,而是发自内心,”真诚慷慨的赞美他人“;同时,人们也会把你的言语珍藏在记忆里。 这是个充满掠夺,自私自利的世界,所以少数表现的无私,并且愿意帮助别人的人,便能得到极大地益处,因为很少有人在这方面跟他竞争。 ”首先要激发别人的渴望。凡是能做到的人,世人必与他在一起,这样永不寂寞“。 真诚的关心他人,你必然收到欢迎,人类忠实的朋友——狗狗,便是如此,他应该是唯一不用谋生的生物,他能借着对他人的关爱赢得很

多朋友,关心,需真诚,这样才会给人如沐春风的感觉,这样的人到哪境遇都不会差的。 在我国有句格言:笑脸通神,恶脸不开门。所以微笑是留给他人好印象的法器,对于那些愁眉苦脸,闷闷不乐的人来说,你的微笑就如阳光一般穿过云层,微笑承载善意,能使他人的生命充满希望。 在生活中我们接触形形色色的人,我们“很难”记住他们的名字,或许是会用记性不好来搪塞,其时不过是没有留心,每个人都以自己的名字为荣。当我们在交谈中记住他人的名字,可以使人觉得自己受到了重视,这样很容易就会赢得他人的好感。姓名对任何人而言,都是悦耳的音符。 我们都希望自己是个谈话高手,可是很多时候我们似乎只为了表达自己所想,而忽视了他人,所以你才会迫不及待的打断他人,却没有留意到他人是不是愿意听你说。更多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做个倾听者。要风趣,要对周围的实物保持兴趣,多谈别人喜欢的问题,鼓励他们多谈自己以及取得的成就。这是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不可否认,这样可以使我们成为“谈话高手”。在交谈中尽量多的谈论他人感兴趣的话题这对双方都有好处,不仅可以从每个人那里得到难能可贵的汇报,而且重要的是,这类谈话也扩大了自己的生活领域。每个人都渴望被重视,所以当你让一个人觉得自己很受重视,那么人与人之间的交际就会变成一件很愉快的事。 有时候我们会想着让他人的想法和我们的一致:这样我们不能强行让他人接受我们的想法,这样只是徒增噪音罢了,我们避免争吵,

人际信任量表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人际信任量表 Interpersonal Trust Scale (Rotter,1976,1971) 简介 本量表用于测查受试者对他人的行为、承诺或(口头和书面)陈述之可靠性的估计。共有25个项目,其内容涉及各种处境下的人际信任,涉及不同社会角色(包括父母、推销员、审判员、一般人群、政治人物以及新闻媒介)。多数项目与社会角色的可信赖信有关,但也有一些项目与对未来社会的乐观程度有关。采用五分对称评分法,1分为完全同意、5分为完全不同意。故量表总分从25分(信赖程度最低)至125分(信赖程度最高),中间值为75分。测查时间约为10-15分钟。编制者曾在60年代用此量表对4605名大学生进行了测试(Hochreich&Rotter,1970) 信效度 本量表的劈半信度为0.76,其中男性为0.77,女性为0.750平均间隔7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56 (P (0.01,n=24),而间隔3个月的重测信度为0.68 (n=42)。有关结构效度的研究提示本量表得分反映出了家庭背景、社会阶层、宗教信仰的不同,但与人性的哲学量表不同,本量表得分没有性别的差异(Boroto,1970;Geller,1966;Hamsher,Geller,&Rotter,1968;Mulry,1966;Roberts,1967;Rotter,1967).由于选择项目时避免了与其它量表显著相关的项目,故保证了本量表的区分效度。 应用与评价 本量表的优点是同时强调了信任这个术语的理论定义和操作定义。因子分析发现本量表有两个因子,其一是对同伴或其他家庭成员的信任,其二是对无直接关系者的信任。

人际信任量表 指导语:使用以下标准表明你对下列每一陈述同意或不同意的程度:1-完全同意2=部分同意厂3=同意与不同意相等4=部分不同意5=完全不同意 1.在我们这个社会里虚伪的现象越来越多了。 2.与陌生人打交道时,你最好小心,除非他们拿出可以证明其值得信任的依据。 3.除非我们吸引更多的人进人政界,这个国家的前途将十分黯淡。 4.阻止多数人触犯法律的是恐惧、社会廉耻或惩罚而不是良心。 5.考试时老师不到场监考可能会导致更多的人作弊。 6.通常父母在遵守诺言方面是可以信赖的。 7.联合国永远也不会成为维持世界和平的有效力量。 8.法院是我们都能受到公正对待的场所。 9.如果得知公众听到和看到的新闻有多少已被歪曲,多数人会感到展惊的。 10.不管人们怎样表白,最好还是认为多数人主要关心其自身幸福。 11.尽管在报纸、收音机和电视中均可看到新闻,但我们很难得到关于公共事件的客观报道。 12.未来似乎很有希望。 13.如果真正了解到国际上正在发生的政治事件,那么公众有理由比现在更加担心。 14.多数获选官员在竞选中的许诺是诚恳的。 15.许多重大的全国性体育比赛均受到某种形式的操纵和利用。 16.多数专家有关其知识局限性的表白是可信的。 17.多数父母关于实施惩罚的威胁是可信的。 18.多数人如果说出自己的打算就一定会去实现. 19.在这个竞争的年代里,如果不保持警惕别人就可能占你的便宜. 20.多数理想主义者是诚恳的并按照他们自己所宣扬的信条行事。 21.多数推销人员在描述他们的产品时是诚实的。 22.多数学生即使在有把握不会被发现时也不作弊. 23.多数维修人员即使认为你不位其专业知识也不会多收费。 24.对保险公司的控告有相当一部分是假的。

人际交往—信任团辅方案

路上有你,真好! ——我们幸福牵线(团辅)[教学对象]:高一 [教学时间]:40分钟 [教学理念]:罗杰斯认为,作为心理和谐的人,他们愿意相信自己的感觉,能够深刻而敏感地体会自己的情感,产生同理心产生信任,构成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交往,信任是在人际交流中,主体人对客体人言行的表里及跨时空一致性的正面期望。其次所有人际关系都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上的(如图所示)。 注意,这里所谈到的“信任”不是对个人能力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相信我能把某项工作做好),而是指对人格、态度或价值观方面的信任(例如,让别人信任我的出发点是好的,相信在我面前不必要刻意设防或遮掩自己的缺点和错误)。人们的相互信任有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从而使团队或者集体更加团结。[学情分析]:高一学生是属于90后的个性奔放复杂群体,在学习和生活上班级 里很少出现一致性,大家都各有各的目标与打算,同学之间缺少信任,所以整个班级给人呈现出的是一种不团结与不和谐。班级的不和谐与同学们的不团结都是班级不良人际关系问题的呈现,人际关系是以信任为基础,只有增进同学们之间的信任感,才能改善高一同学之间的人际关系,增进同学们之间的相互信任和沟通。 [教学目标] (1)人际关系理论证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有利于同学们相互的沟通和信任,高一学生中有许多同学是自我中心和自我防御的,安排“一路有你,真好”活动的目的在于让学生在活动中真实地体验和感悟信任、互助在人际关系中的重要作用,享受同伴间爱与被爱的幸福感和认同感。 (2)团体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此活动中的互助体验可以让同学们

感受到彼此的关心,增强同学们的集体归属感、班级成员的认同感以及班级的凝聚力。 [教学重难点] 1、体会同学间的信任 2、学会信任其他同学以及如何让其他同学信任自己 [教学准备] 1、眼罩(领带)、气球、小塑料凳 2、笔记本电脑、小音箱、便签纸 3、督导员若干名 [活动设计] 信任2+1 握紧我的手让我们亲如一家人 (1)热身活动1:雨点变奏曲(5)分钟 操作程序: 1、引导大家渐渐形成四种声音发出的方式: (1)手指互相敲击 (2)两手轮拍大腿 (3)大力鼓掌 (4)跺脚 2、想象一下,我们发出的声音和下雨会不会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1)“小雨”——手指互相敲击 (2)“中雨”——两手轮拍大腿 (3)“大雨”——大力鼓掌 (4)“暴雨”——跺脚 6、引导者随意说出下什么样子的雨,然后全提同学便发出与此种雨相对应的声音。 7、最后,“让我们以暴风骤雨的掌声迎接……” 8、引导词 以前的雨都是天在变,而今天的雨将由我们大家一起来变,下面,让我先来跟大家说一下这雨该怎么变。

1937年8月28日日本轰炸上海火车南站资料、幸存的孩子、作文指导、范作

1937年8月28日,日机轰炸上海南站,炸死200余人,伤者不计其数.一对夫妇带着一个出生不久的婴儿来到上海火车站坐火车,遇到日本侵略者轰炸上海火车站。当天的上海火车站被炸成了“垃圾场”。对夫妇尽管受了伤,但仍然紧紧保护着自己的孩子。在被日本侵略者追赶时,为了保护妻子和孩子,孩子的父亲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母子俩伤心得泪流满脸,儿子似乎知道了自己的父亲去世了,比他的母亲哭得更加大声,哭声犹如闪电雷鸣。就在这时,婴儿的母亲隐隐约约听到了日本侵略者走过来的脚步声,可是母亲已经累得双脚麻木了,加上受了伤,已无法走动。伟大的母爱给了这位母亲以力量,使她跑动了,由于跑得很慢,日本侵略者一枪打中了这位母亲的脚上。母亲被活活地杀死了。小孩仿佛哭喊着:“爸爸、妈妈快回来吧,快回来吧,儿子我需要你们,快回来吧!”儿子的哭喊声,这位母亲好似听到了。她用力睁开眼睛,说:“我的乖孩子,你一定要生存着,将来打败日本侵略者,为爸爸、妈妈报仇,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添光彩,让外国人知道,我们中国不是那么容易欺负的!爸爸妈妈永远爱你、永远祝福你,再见了我的儿子。”说完,这位母亲已经闭上了眼睛,没有呼吸声了。 淞沪战役期间,日军曾动用了100多架飞机对上海进行狂轰乱炸,意图摧毁我军民的战斗意志。上海当时有南北两个火车站,北站处于交战区,交通完全断绝,因此南站就成了陆路交通的唯一出口。1937年8月28日,南站遭到了日军两次毁灭性轰炸。当时南站挤满了想要撤往内地的群众,约1800多人,其中多数是妇女和儿童。下午2时左右,四架日机飞临南站上空实施轰炸,当场炸死500多人。不一会儿,又有八架日机再次投下炸弹,炸死200多人。轰炸过后,车站变成废墟,到处横七竖八躺满尸体,惨不忍睹。当时在美国《赫斯特新闻社》任职的中国摄影记者王小亭目睹了这一悲剧并拍摄了这张令人揪心的照片。两星期后,照片刊登在美国《生活》杂志的封面,立即引起了强烈的国际反响,据估计,当时全世界有1亿3千6百万人看到了这张照片。由于上海火车南站远离战区,没有任何军事设施,所以国际舆论纷纷谴责日本轰炸城市,杀戮无辜平民的罪行。面对国际舆论压力,日本法西斯在战时就百般抵赖,诡称当时飞行员误以为站台上是调动中的中国部队,所谓发生了“误炸”。 同学们大都是出生于这场战争后半个多世纪的孩子,对这场战争是缺乏了解认识的。因此,这次习作让,我们重温历史,搜集有关这场战争,有关日本侵略者罪行的资料、图片,阅读

浅谈职工工作心理状态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浅谈职工工作心理状态与安全生产的关系 摘要:本文对职工工作心理状态与安全生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简单分析,在此基础上解析了导致职工心理状态变化的因素,并对消除职工负面的工作心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关键词:心理状态、安全生产、以人为本 青岛港历来强调“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生产方针,也积累了丰富的安全工作管理经验,集中体现在各类安全技术操作规程和规章制度上。但是我们在许多事故教训中也看到,人的因素在安全生产中往往是决定性的因素。人的行为靠思想来指挥,所谓“定位关乎成败、心态决定一切”。心态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职工的日常工作行为,因而工作时的心理状态对于安全生产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职工心态良好,不仅能保证职工的人身安全,还能保证装卸生产和设备维修保养等工作的质量。如果职工心态不好,敬业爱岗精神及事业心差,工作责任心不强,就容易导致职工的安全意识淡薄,工作中安全措施不周全、不完善,事故和故障率就会增加,安全生产就不可能得到保证。作为基层队的管理人员,必须对职工的心态变化引起高度警觉和重视,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以引导。 一、影响工作心理状态的两方面原因 1、工作中影响心态变化的因素 人在进行某项作业时,工艺过程本身的复杂性、作业环境、员工本身的熟练程度、自我感觉、工作任务的强度、压力等因素都会影响人的心理或精神状态,使之发生变化。适度的紧张,在工作中是正常和必要的。然而在某些情况容易使员工形成恶劣的心态,如:工艺操作较复杂与职工个人的实际能力(如体力、经验及技能等)不符;承担的工作责任重大;某些工作的危险性较大;工作经常加班加点、兼职过多、工作时得不到信任与支持;工作环境恶劣等等。这些因素使人的神经长期处在一种紧张状态下,而这些因素又是人本身的能力难以控制或改变的,这进一步导致心理压力的调节失常,进而导致了职工心理上的疲惫。而疲劳感会使人的惰性增强,警觉能力下降,在工

人际关系与沟通的意义

一、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对于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重要性 人际交往与沟通是一门学问。它对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和谐的人际氛围是大学生顺利完成学业的基础。 社会不是抽象、窃同的,而是由具体的人及其相互之间的交往编织起对于大学生来说,与周围的同学、教员交往、沟通中融洽相处,这就为自己减少烦恼,心身愉快,集中精力学习,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氛围。 (二)良好的人际交往与沟通能力有利于培育大学生健康的心理。 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下的定义是:“健康,不仅没有身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从这个定义中可看到,心理健康是一个健康的人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过去人们对心理健康问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对大学生中产生孤独感、自卑感、或喜欢过孤独的生活,往往不会从心理不健康的角度去认识问题。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一个乐于交往的人,既愿意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又能坦然接受别人的言谈举止,容易与周围的同学保持一种和谐的交往关系,而离群索居、喜欢孤独、乱离朋友、不愿交往的人往往不是一个心理健康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讲,交往是人类维持心理健康的重要保证。由于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的情绪体验往往会决定人的心理状态,而情绪的困状又大多表现在人际关系上。人有相互交往的需要,当一个人有了群体归属感才会有安全感,才会消除孤独感,形成愉悦的情绪体验。大学生正处于自我与社会外性发展的重要时期,这种群体感的获得显得尤为重要。而群体感的获得需要通过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达到相互了解、理解和认同。因此,大学生健康的心理需要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 (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沟通能力是大学生未来事业成功的必备素质。 一个人要在事业上获得成功的要素很多,其中良好的人际交往是不可忽视的前提条件。因为人际交往是青年人增长才学、开启心智;适应社会、准确定位;认识自我、

李强_人际关系_全集_笔记

谁允许你堕落,谁允许你放弃,因为你不在为自己活 抓住产业链当中的价值点,将它发展壮大成为核心竞争力 钱是挣出来的,不是省出来的 应用技巧 赞美时注意:1、要符合其身份2、恰到好处3、有独到之处 送礼:投其所好 欲做事先做人 信任是根本 1.别人的猜测与怀疑是人际关系的“最大障碍”,破解的密码是“真诚”。 2..赢得别人对自己的信任必须先做给别人看。 三。人际关系不单单是一种互利,更是一种彼此的欣赏,甚至于吸引。 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友 成功是靠朋友加自己的努力 大师讲缠------心中充满玫瑰全世界都是美好的 你在有才华是千里马,没有伯乐发现你就是一批野马 你在有能力,没人提拔重用你就是一个庸才 今天你再有该是的才华没人去认同,那也只能算是自我的一种贱知,你说是不是 一个人如果能到了自我反思的时候,他将步入一个伟大的起点------政治家,列宁 不是技巧不是智慧,是真诚 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是命, 静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朋友是天朋友是地,有了朋友顶天立地 这就是我的家,这就是我要来的地方,这就是我向往的企业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也许只有走过路的人,才知道这条路的艰辛,也许只有真正在这个位置上的人,才能理解他说话真正的含义 四。用心了解别人不要成为别人的负担 交朋友的宗旨:帮忙不添乱 主随客便: 不是不爱,怕只怕爱也是一种伤害,有谁能把爱说的明白 交什么样的朋友,首先从服装上要达到共识 明星结婚,粉丝换台 我为什么跟谁在一起,我都可以很大方自然,因为很简单,你再有本事,我不会求你,只有你有一天真正和我成为兄弟,我有事才会求你,但是我求你一次我永远记住,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朋友:需要锦上添花,更需要雪中送炭 人情张张薄如纸,世路难行钱做马,愁城欲破酒为军 人在难处帮一把,马在难处莫加鞭 最好的东西不是最贵的,而是别人最喜欢的 纵使金钱叫能力,淡化金钱叫境界

安全生产中“人”和“物”的作用和影响

安全生产中“人”和“物”的作用和影响 安全与不安全是相对的概念。如果把安全描述为平静、正常、没有事故,那么,发生了事故一定是不安全的。因此,事故与安全生产也就是相对的事件了。“有不安全的思想和行为,就会有不安全的隐患,就可能演绎出安全事故”。探求事故成因,人、物和环境因素的作用,是事故的根本原因。从对人和管理两方面去探讨事故,人的不安全行为和物的不安全状态,都是酿成事故的直接原因。 一、人的安全心理分析 安全心理分析是指导生产过程中,为确保安全,对事故的原因进行的心理活动分析。它包括心理定势,即心理的准备状态。一旦客观条件破坏了人的心理定势就极易产生懊丧的心情,使行为表现异常,不顾安全;环境与心理因素,环境影响心理形成不舒适或不能忍受感觉,从而导致事故;社会心理因素,包括人际关系、家事、业余活动需要等;情景气氛因素。 人出现一次不安全行为,不一定就会发生事故,造成伤害,然而出现事故必然是由于人的不安全行为引发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违章不一定出事,出事一定违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盲目自信,迷信自己的技术和经验,忽视工作的动态性和不确定性; 2、认为问题不大,图省事,麻痹大意的思想往往是最大的安全隐患;

3、没有预感到危险,盲目作业,对于安全培训过程中的再三强调置之不理,粗干、蛮干,从而导致事故; 4、受情绪影响,未考虑到危险; 5、认为作业太简单不会出问题; 6、有依赖思想,包括对于安全器械和管理机制的依赖,如安全卡控制度、各种防护设备等,对于安全用器的老化与工作动态性的忽视以及安全管理方式的相对落后都是导致现场安全事故发生的重要因素。 二、物的安全状态分析 人机系统把生产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的机械、物料、生产对象以及其他生产要素统称为物。物都具有不同形式、性质的能量,有出现能量意外释放,引发事故的可能性。由于物的能量可能释放引发事故的状态,称为物的不安全状态。如果从发生事故的角度,也可把物的不安全状态看作为,曾引起或可能引起事故的物的状态。 在生产过程中,物的不安全状态极易出现。所有的物的不安全状态,都与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的操作、管理失误有关。往往在物的不安全状态背后,隐藏着人的不安全行为或人为失误。物的不安全状态既反映了物的自身特性,又反映了人的素质和人的决策水平。 物的不安全状态的运动轨迹,一旦与人的不安全行为的运动轨迹交叉,就是发生事故的时间与空间。所以,物的不安全状态是发生事故的直接原因。因此,正确判断物的具体不安全状态,控制其发展,对预防、消除事故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第三章 第二节 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第二节人际关系与跨文化交际 一、人际关系及其制约因素 (一)人际关系 1.人际关系的属性 人际关系: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际关系是极为普遍的社会现象,是社会中每个个体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社会得意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人际关系是通过交际实现和完成的,但实现某种关系的交际方式会因文化不同而有所区别。 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人与人之间心理上的关系,是指人们通过交际活动所产生的心理接触,即:心理距离. 2.人际关系的类型 社会中的人际关系纷繁复杂,多种多样。总体上看,存在血缘关系,地缘关系,业缘关系和政治关系。 台湾有些学者把人际关系概括为“五同”,即:同宗(血缘关系),同里(地缘关系),同学,同事,同好(这三者都属于业缘关系)。 (二)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 制约人际关系的因素主要有:文化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和地理因素。 1.文化因素 文化主要包括价值观念以及一系列的角色规范。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指特定地区,特定时代的群体心理取向。它是通过交际方式影响人际关系,不同的社会通过不同的交际方式来影响人际关系。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指交际个体的性格,态度,能力等因素。 4.地理因素 地理因素指一个国家,民族所处的自然环境。可以说,地理因素是造就不同文化的“根”。 二、人际关系的文化对比分析 (一)中国社会传统的参序格局及人际关系 任何社会的人际关系都是以其社会的传统结构为依托的,宗法社会结构是中国社会最典型的社会结构。 维护宗法社会制度并为其服务的是社会伦理,而社会伦理是家庭伦理的延伸。“国”与“家”彼此相通。君权是父权的延伸,在这样的家国同构的社会格局中,伦理则成为中国社会人际关系的基本规范。“伦“是社会等级类别的次序,即辈分;”理“是这种等级次序所遵循的规则。因此,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差序格局,与其相对应的社会关系和人际关系可以概括为:”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此“五伦”不仅构成人们普遍遵循的道德标准,也成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在以伦理支配下的人际关系中,有三个值得注意的特点: 1.服从权威和长辈 中国社会是一个差序格局的社会,即本质上是一个等级社会,这样的社会以维护上尊下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