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摘要:教学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故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应注意评价语言优化、评价目的明确、评价时机恰当、评价方式多样,利用教师的评价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28-02

DOI:10.16657/https://www.sodocs.net/doc/4113915576.html,ki.issn1673-9132.2017.01.08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手势、表情、语言、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多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如何使评价更有效呢?我认为,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目的要明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堂上提倡评价学生要明确、适当、合理、有针对性。

(一)评价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有帮助,而且也能提醒学生学习他人的好习惯。如:低年级学生上课大多比较好动,开学时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就是听课习惯不好,听课的时候坐着坐着,就把脚放到抽屉去了,上课常常要提醒她坐好,上了几周后,突然有一节课她听得很认真,没有小动作。于是,我抓住时机说:“老师特别喜欢你今天这节课的表现。不需要老师提醒就可以管住自己的脚了。”之后,我又针对她的坐姿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几次以后这个学生就改正了不良习惯。由此可见,教师明确具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评价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平行四边形。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

只有一位男生说:“我们每天在校门口排队的时候,移动铁门关起来时上面有平行四边形。”我趁机表扬:“你真是个观察仔细的孩子,在铁门上的确有这个平行四边形,同学们要像他学习,认真观察,找找生活中的平行四边形。”教师利用一个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平行四边形来引导其他学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就能让学生感受到只要用心观察,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三)合作学习的评价

新课程标准倡导小组合作学习,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意识。在教学中巧用评价,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如:“第二小组,组长分工特别好,有的同学摆,有的同学贴,有的记录,分工合作,所以很快完成了任务。”“你们小组可真棒,想的办法最多。”“这个小组的同学每一个同学都积极参加讨论,你一言我一语,讨论得多认真呀!”

二、评价语言要优化

教师使用恰当的激励评价可以帮助学生认识自己,拥有自信。恰当的鼓励能让学生喜欢上数学课,让整个课堂充满生机。但是一节课如果处处都是“好”“你真棒”之类的表扬话语,把表扬的方法变成公式化,学生在这种表扬下就会产生厌倦心理,教师在课堂上要尽量避免运用表扬公式,教师要善于发现其可取之处,给予鼓励,让课堂更精彩。多

用一些肯定与鼓励的言语,给学生方法上的指引,就会使学生在思考与交流中更加投入与深入。例如,教师可以这样说:“你能发现了这么重要的方法,真为你感到骄傲!”“你真爱动脑筋,老师就喜欢你思考的样子!”“没关系,大声地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我知道你能行!”“你真是个爱动脑的孩子,能想出这么巧妙的方法!”“××同学听得最认真,第一个举起了小手,请你回答!”

每一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种被肯定,被赏识的需要。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善于发现学生的优点,利用他们的闪光点,将优点放大,把缺点缩小,用语言、表情、动作、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赏识与激励,表现出衷心的期望,使学生内心产生相应的需求、信心与勇气,从而使学生变得乐思、敢说、能做,并喜欢上数学。

三、评价时机要恰当

课堂评价具有不确定性与随机性。教师在课堂上机智的教学评价,不仅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而且能在课堂上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机智的课堂评价主要表现为教师能抓准三种时机:

(一)学生精彩作答时

学生精彩作答时,激励的课堂评价能催人奋进,起到榜样示范的作用,否则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这种即时的评价对学生来讲是一种莫大的鼓舞,可能会激励学生更有兴趣去

构建生命化课堂

《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构建生命化课堂》【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依据和研究目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都在思考“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更具有实效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保证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综合学科是一个培养学习思维、扩展学生视野的重要学科,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这样,教师设计的活动就尤为重要,在史地政生等综合学科的教学中,如果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教师设计的活动,努力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达到教学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激情。基于此我们确立课题为“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构建生命化课堂”。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积极探究“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争取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政治学科中有很多文字漫画等案例材料;历史学科中有人物图片、历史故事等材料;地理学科中有地图、表格等资料;生物学科中也有图表、实验材料等等,将这些有机地安排进学生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2、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创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 发表时间:2012-09-10T10:54:23.107Z 来源:《新疆教育》2012年第8期供稿作者:杨盛莲[导读] 数学必须根植于生活,如何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体验身边有数学,让数学和生活在完美融合中丰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广西北流市白马镇金头小学杨盛莲 〔摘要〕数学必须根植于生活,如何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体验身边有数学,让数学和生活在完美融合中丰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关键词〕创设生活化课堂 数学来源于生活,也必须根植于生活。在数学中教师要如何挖掘教材内容中的生活素材,活用教材,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呢?这就要教师千方百计架起数学与生活的桥梁,让数学和生活在完美融合中丰富每一个学生的人生。 1 在生活化情景中经历学习过程。 知识镶嵌在情景中。真正意义上的情境,既能激发学生乐于参与的“情”,又能引导学生浸润于探索思维和发现之“境”,使学生想学、愿学,甚至会创造性地学。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内容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因此,创设生活化的学习情境对引导学生自觉学习就显得格外重要。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首先从学生感兴趣的大塔吊入手,引导学生观察塔吊,学生不难发现塔吊上有许多三角形,为什么高大的塔吊上有那么多三角形呢?换成其他的形状行不行?进而引导学生猜想、验证。在这个过程中,关于塔吊的这一生活化信息是学生感兴趣的,学生在趣味的研究中将生活与数学联系起来。他们努力地探索知识,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也为后面的自主研究铺垫。小学生的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教师要尽量为学生提供生活中感性材料,有效地将数学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中,完成数学生活化,引导学生在形象直观的生活素材中探索研究,继而实现生活数学化。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可以让学生回忆一下生活情景,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体上有三角形,引导学生体会三角形稳定性这一特性在生活中的应用,对抽象的知识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便于理解与记忆。 2 加强生活实践,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应用数学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知识源于生活而最终服务于生活。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实践活动的机会,引导学生自觉运用数学知识,用方法分析与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使生活问题数学化,从而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在教学二年级下册“实践活动———有多重”这一内容时,我是通过两次活动让学生感受质量的大小的。活动一:让学生称体重。要想知道自己有多重,可以用体重秤来称,告诉学生体重秤是以“千克”为单位的。当秤上的指针指向0 时,表示一点质量也没有,指针指向多少就是多少千克。明明站在体重秤上,指针指向28,大家就知道明明的体重是28 千克等等。接着,让学生互相背一背不同体重的同学,亲自感受一下质量的大小。最后,让学生运用统计知识将相关数据进行整理。得出本班体重相同的同学各有多少人。活动二:通过自己掂一掂、称一称,比较两个物体的轻重。从动促思,充分地体现了“动中学、玩中学”的思想。在教学《平面图形的周长和面积》时,我设计了这样一道生活题:要拍卖一块3000 平方米的土地,底价每平方600 元,一位商家用200 万能买得到吗?并说说理由。在学生解答这道题的同时一定会想到在土地拍卖现场也会用到我们所学的数学知识。真正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生活,让学生感受到学好数学的价值所在。同时,选择这样的学习素材,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更大的拓展。 此外,有效的课外实践活动也可以丰富学生的学习生活历程。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眼界,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结合教学内容,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水平基础上,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总之,数学来源于现实生活,存在于现实生活,也运用于现实生活。我们的数学教学应该从生活中选用与学生生活背景有关的素材,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合作探索,并且在多种活动中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数学源于生活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邱学华.广西教育.创造活的数学课堂.2010.4A 2 龚莉.最新小学数学典型数学案例赏析.白山出版社,2005

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家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新课标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一、注重利用和开发教材的有效资源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挖掘各科资源的同时,不要忽视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如一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可以说,数学课本中许多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

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但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注重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如《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这节课是在认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二年级有了一点的数数,读数的经验。但是此年级学生对于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知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教学设计。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根据几个现实生活的信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让学生体会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数感,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另外,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已经形成了数值、位数及计数单位外,更注重

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现在老师普遍愁的是教育的低效乃至无效,甚至抱怨教育的失败。然而教育又是慢的艺术,要求教育的速度和人的身心素质发展速度同步,却不能操之过急。生命化的课堂应具有四个特征,即“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和“记忆性”,应关注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引导孩子自己讲道理,促其反思自身,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错误观念进而热情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为此,对如何建立生命化课堂进行实践性研究,最终构建生命化课堂体系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标签: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记忆性;知识落实;能力提升;情感熏陶 doi:10.19311/https://www.sodocs.net/doc/4113915576.html,ki.16723198.2016.12.077 0前言 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存在着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老师们“苦口婆心”,学生们“漠然以对”,之所以这样大概有两点因素:一是如今的大学生认为他们都是听着道理长大的,二是“他们总是被吓大的”。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带来两种运动:一是教育改革运动,二是教育创新运动。然而在推进这两种运动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一种现象:课堂的机械灌输和对制度的机械执行,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是表面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这两种知识都是意义剥夺式的,都未触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意义,使知识与人类生活相脱离,与人的主体意义相脱离。因此建立生命化课堂必然有助于这两种运动的推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1生命化课堂的含义 叶澜教授首先提出“让课堂换发出生命活力”,把人的生命看作是教育的基石,旨在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化的教学。生命化课堂是以教师的发展成长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及学生的层次特点,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获得情感认同和生活体验,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换发,价值得到体现。生命化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的强迫灌输和学生负担式的接收,而是将激情点燃,生命激活,使学生从自我体验进入,促其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我讲道理,从而将能量集中在课堂的主题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生命化课堂的建立 2.1生命化的课堂离不开老师 教师是生命化课堂的有效载体,对课堂起操控作用。现在普遍的老师还是教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韩城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几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0分钟讲不完。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浅谈小学数学课堂生活化 摘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生活的世界就是教学的世界。只要有机地把生活与数学融为一体,就能让数学教学更加生动有趣,就能让学生体会到学有所用的价值性,也更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探索欲、质疑欲。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体验到数学的魅力,也就达到了活学活用、活用活学的境界,这正是我们所期待的!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目录 序言 (1) 一、走进生活,捕捉“生活现象” (1) (一)、采撷生活教学实例 (1) (二)、捕捉“生活现象” (1) (三)、生活中数学的抽象性 (2) 二、结合生活实际,提炼“数学知识” (2) (一)、数学知识来源于生活 (2) (二)、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3) (三)鼓励学生解决问题 (3) 三、合理改组教材,体现教学内容生活 (4) 四、走进生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以致用 (4) 五、数学问题回归生活,体味数学乐趣 (6) 参考文献 (7)

序言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教学与生活是一个相辅相成、和谐兼容的有机整体。生活中充满数学,生活的世界就是教学的世界。数学教学必须开放小教室,走进生活的大课堂。让原本抽象缜密的数学内容在鲜活的生活题材相互渗透中逐步内化为学生的数学技能和生活经验。学生学习的知识,有很多来自于他们的实际生活,但由于他们的年龄小,抽象逻辑思维较弱,所以当数学问题作为一个系统知识编入教材加以呈现时,学生会因缺乏灵性而乏味,失去兴趣。我们在教学时,要选用生活中的数学素材,让数学贴近生活,使数学活动更精彩、更直观、化难为易提高教学效率。 在教学中,联系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的数学素材,将学生熟悉的蕴含着教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身边到处存在着数学问题”。与此同时,抽象的数学变得通俗易懂,枯燥的教学变得生动有趣。这样就会促成有效的数学教学。所谓有效的数学教学,首先决定于对课堂上应该做什么作出正确的决定,其次取决于如何实现这些决定。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内部的心理活动意识,另一方面取决于师生的行为表现。对于以接收信息和建构自己的意义世界为主要行为的学生主体来说,其参与教学的有效行为,可以集中概括为三点:渴求、质疑和活动。只有充分地把教学融入生活,才能激发学生的第一心理:渴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同春雷滚过,对传统的课堂教学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课堂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一言堂变为群言堂,一人教变为数人教,独角戏变为多角戏。那么,如何让小学生在数学生活中体验生活、在感受生活中学会数学呢?下面就此谈谈自己的几点粗浅的认识: 一、走进生活,捕捉“生活现象” (一)采撷生活教学实例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是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捕捉“生活现象”,采撷生活教学实例,为课堂教学服务。 例如,在教学时,我充分引导学生抓住生活中的物件进行观察与动手: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周围无处不出现“长方形”图形,你能注意到哪些?你能否通过动手量出至少有三种以上长方形的周长?学生纷纷动手动脑,热热闹闹、兴趣盎然。不难发现,学生量出了数学教本的周长、课桌的周长、长凳的周长、文具盒的周长。使学生清晰地理解长方形周长的含义。这样用学生自己身边的事物,呈现数学的教学内容不仅增加教学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知识与自己是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而且培养了学生喜爱数学、学好数学的情感,从而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二)捕捉“生活现象” 小学生的学习带有浓厚的情绪色彩,对熟悉的生活情境,感到亲切、有兴趣。数学课能以学生事例作为背景,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自己从中发现数学问题,这样才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使思维与活动处于积极主动的状态。

生命化课堂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威海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四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 7.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下手。课标要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在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个别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位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数学成绩的差距很大.学习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了,而原来差的同学更差了。 8.极个别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生活化数学课堂心得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心得 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新课标》又指出:“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与操作的机会,使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因此,教师在课改中应充分挖掘数学知识本身所蕴含的生活性、趣味性,调动学生善于质疑、自主研究,主动寻觅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密切关系,探索生活材料数学化、数学课堂生活化的教法,使学生轻松愉快地掌握数学。研究的这个课题几年来,我有不少的感触和心得,我在数学生活化课堂教学中有如下心得体会与大家一直分享: 一、让学生体会数学来源于生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是加强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的联系。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但这并不是让课程脱离学术轨道,而是让课程与学生生活和现实社会更有效地融合起来,给已有充分发展的学术课程增添时代的源泉和生活的活力。这就有必要用生活化的教学内容来充实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新课程更强调通过课程功能的改变、课程结构的重建、课程内容的调整、课程实施的落实,把学生引向在开放情境中的探索,从动手、动口、动脑的活动中掌握知识。 1、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的素材,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蕴藏在生活中的每个角落。如何给学生一双“慧眼”去观察、读懂这个世界的数学显得尤为重要。现实生活是学习数学的起点,寻找与学生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相适应的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呈现教学内容,让学生在活动中、在现实生活中发展数学,掌握数学。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可以利用课前、课后布置学生去观察体验自己身边的数学。 例如:学了千克、米以后,让学生通过填空,一个鸡蛋大约()克、你的体

对生命化课堂的体会

对生命化课堂的体会 作者:刘大伟文章来源:乳山市下初初中点击数:236 更新时间:2010-9-1 5 生命化课堂在我校实施已经两年,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段时间中的学习体会: 一、对“生命化课堂的”涵义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长期以往,学生鲜活的个性被教师抹杀,导致的后果是:高分低能!通过学习,我对生命化的涵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顺应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搭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努力促成学生的生命个体与课堂有机的融合,让课堂与现实生活、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堂变成鲜活起来,就是要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课堂来!通过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成就生命”,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二、转变教育理念,用“生命化”的理念武装头脑。 要想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就必须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具有“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理念。过去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今天我们却要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源头活水”,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水,要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唯一的:从学习中来。永无止境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为此我要继续力学习有关“生命化的课堂”教育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竖起行动的先导,才能真正树立起生命化的课堂理念,才能去践行生命化课堂教学。

小学数学生活化课题研究报告数学

一研究的主要结论与观点 1、生活理念构建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课堂教学生活化能大大提高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学生的学习方式与水平得到较大的提高。 4、锤炼了一批科研型骨干教师队伍 二、研究方法的主要特色与创新 实验方法:以文献资料、教学反思、数学日记积累、问卷调查、经验总结等研究方法。 构建“(积累)生活经验——(发现)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验证)生活经验”的课堂教学模式。 具体实验做法 (一)创设生活情境,架起生活与数学的桥梁。 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尤其是我们的小学数学,在生活中都能得到其原型数学,学生身边许多熟悉的事物就是数学的“活”教材,教师要善于抓住并引导学生发现、组织、提炼、转化,为教学所用。小学数学内容来源于生活实际,它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但数学内容有时也是枯燥的,为了使我们的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数学学习,一开课我们就要创设与学生的生活环境和知识背景密切相关的又是学生感兴趣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真实的或模拟的情境中,感受数学学习的美。如我校教师齐士兰在教学北师大版第六册教材《平方米的认识》时,设计了“铺地砖”这一贴近学生社会实际的内容,通过动手操作、合作探究,加深了对平方米的认识,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又在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使学生感觉到数学的趣味与作用。 (二)挖掘生活中的数学,让数学生活化。 知识是人们在生活中积累的经验或是揭示出来的规律,而教学的目的则是为了掌握规律及学习发现规律的方法。我们的现实生活是数学知识的丰富源泉,数学知识的产生来源于我们的生活实践,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把数学与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去探索规律、去应用知识。 生活中处处都存在着数学问题,关键是我们的教师有没有去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要让学生学会带着问题的去观察生活中的事物,从生活的事物中提炼出数学问题,再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如操勇同志教授人教版二年级数学《元、角、分的认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元、角、分换算的深刻认识,他给每个学生一张购物卡,让学生带着卡片到商贸大街了解商品的价格,并试着购买商品,在购买的过程中,学生对元、角、分货币单位有了更深的认识。如五年级数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探究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探究 发表时间:2015-04-01T15:46:40.07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2月总第171期供稿作者:徐永山[导读] 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徐永山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中心小学2666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如“面积单位”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我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玩扑克牌游戏,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张牌,再把两张牌上的数合起来,然后,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运算融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脑,个个积极投入其中,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起来。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原有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学校食堂价目表,你中午打算买哪几样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摘要:教学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故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应注意评价语言优化、评价目的明确、评价时机恰当、评价方式多样,利用教师的评价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28-02 DOI:10.16657/https://www.sodocs.net/doc/4113915576.html,ki.issn1673-9132.2017.01.08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手势、表情、语言、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多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如何使评价更有效呢?我认为,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目的要明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堂上提倡评价学生要明确、适当、合理、有针对性。 (一)评价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有帮助,而且也能提醒学生学习他人的好习惯。如:低年级学生上课大多比较好动,开学时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就是听课习惯不好,听课的时候坐着坐着,就把脚放到抽屉去了,上课常常要提醒她坐好,上了几周后,突然有一节课她听得很认真,没有小动作。于是,我抓住时机说:“老师特别喜欢你今天这节课的表现。不需要老师提醒就可以管住自己的脚了。”之后,我又针对她的坐姿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几次以后这个学生就改正了不良习惯。由此可见,教师明确具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评价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平行四边形。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

浅谈生命化课堂

浅谈生命化课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方乐土”。可传统课堂教学的阴影仍统治着“这方乐土”,迫使孩子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惟恐躲之不及。传统课堂缺乏智慧挑战,缺乏生命活力,是学生“逃离”课堂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从生命本位的意义上看,它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质量,实现他们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并呈现出生命的“澎湃涌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就如何构建生命活力化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一方乐土,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前提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同时,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也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挑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核心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还需要清楚认识到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能主动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且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并时刻体味到人格的自主性和尊严。教师也能找准自己的“心理位置”,重新调整心态,充分展示他们的教育智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何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革新思想观念,明确角色地位。传统的思想观念一直将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的“主宰者”。而教师也惯于“居高临下”,把师生关系演绎成了“我讲你听”的格局。因此,构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就必须首先刷新观念,确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明确角色地位。《学会生存》中“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无疑是告诉我们教师已不是讲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导师、朋友、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做“朋友”,不能留恋“高高在上”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第二,正确处理与“三生”的关系,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在当前的师生关系中,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毕业论文

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 的实践 10 级学校教育 07 号 目录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 境(二)组织生活化问题 1.选择生活化的教学内容 2.设计生活化的探索过程 3.进行生活化的练习设计 二、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一)让学生从生活走进数学,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二)让学生带着生活经验自主探究,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意识(一)数学教学与 学生的日常生活巧妙结合(二)结合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小学数学教学内容生活化的实践论文摘要: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又充满着数学。在数学教学中,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教学设计中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使生活问题数学化,有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运用数学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

的自主探究意识,这样的学习符合学生的心理需要,而且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良好机会和氛围,从而使学生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 关键词:数学课生活化激趣探索 正文: 人类“结绳计数” 告诉我们: 数学来源于生活, 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数学和生活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指出:“数学教学,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要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 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猜想、推理、交流等活动。”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紧密结合起来, 将枯燥的数学知识赋予学生感兴趣的生活背景, 使学生切实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存在于生活, 应用于生活, 充分体验到数学的趣味、价值和魅力我们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现实世界中寻找数学题材,让教学贴近生活,让学生在生活中看到数学,摸到数学,从而使学生不再觉得数学是脱离实际的海市蜃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利于在课堂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这就要求我们数学教师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教学活动,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 一、使数学知识生活化,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学生主体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实践是学习的起点与基础。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数 学现实”,并依据已有的数学知识和经验进行数学学习活动。因此,要解决当前数学教学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相背离的难题,教师就要把生活的气息融入数学课堂,实现数学教学生活化。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要实现从真实生活走进符号世界。将非数学事物数学化,根据客观现实形成基本的数学概念、法则、定理的转变,对数学世界和生活世界作出教学意义的对话与沟通。数学知识生活化,所谓“生活化”,就是引导学生对现实世界的客观事物数学化,实现数学知识的“再创造”,将数学知识与学生已获得生命意义的经验和生命成长连接起来。在实际教学中,应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把数学概念、数学命题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将数学知识回归到学生的生活世界中,使生活世界中的经验得以提升成为“数学”。 (一)创设生活化问题的情境学起源于问,问题是创新的基础。从学生已有的知识 经验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活思维,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例如,教学“ 20 以内退位减法”时,我从小朋友参加游园活动碰到的各种计算问题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