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研究及实

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研究及实

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研究及实
初中构建生命化课堂的研究及实

二、重要的阶段性成果

构建生命化课堂

《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构建生命化课堂》【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依据和研究目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都在思考“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更具有实效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保证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综合学科是一个培养学习思维、扩展学生视野的重要学科,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这样,教师设计的活动就尤为重要,在史地政生等综合学科的教学中,如果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教师设计的活动,努力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达到教学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激情。基于此我们确立课题为“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构建生命化课堂”。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积极探究“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争取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政治学科中有很多文字漫画等案例材料;历史学科中有人物图片、历史故事等材料;地理学科中有地图、表格等资料;生物学科中也有图表、实验材料等等,将这些有机地安排进学生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2、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构建生活化的小学数学课堂 新课标中指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把所学的数学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以体验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学习数学家知识,是为了更好地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学以致用”。数学源于生活,植根于生活。新课标明确要求“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历数学的过程”。构建生活化的数学课堂,就是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在具体的生活场景中进行数学知识的学习。 一、注重利用和开发教材的有效资源 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其呈现的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我们在挖掘各科资源的同时,不要忽视了现行教材中的有效资源。如一年级教材“生活中的数”就是一种非常好的教学资源,其优点并不在于资源本身,而在于由此可以使学生联想到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数,并以此来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注重学用结合,应在课堂上充分挖掘教材中蕴涵的数学应用性因素,坚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出发;应尽可能地利用学生生活中的情景和数据编制数学问题,体现数学与生活相伴。可以说,数学课本中许多知识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特别是几何初步知识、统

计知识及一些应用题的学习,都是从实际出发,经过分析整理编成数学问题的。但由于课本的容量有限,使得许多学生熟悉的喜闻乐见的生活事例未能进入课本。因此,教师应处理好数学的学与用的关系,注重学用结合,进一步认识和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二、注重向学生渗透应用数学的意识 数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数学的应用已渗透到社会的方方面面。要重视数学模型的建立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一堂好课,不仅要让学生建构知识的意义,还应使他们懂得知识的来源和实际应用,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如《万以内数的认识》的教学中,这节课是在认识千以内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虽然二年级有了一点的数数,读数的经验。但是此年级学生对于一万包括比一千大比一万小的数的概念是含糊不清的。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万以内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知识的基础上。确定了本节教学设计。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根据几个现实生活的信息,激发学生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对现实世界的关注,让学生体会万以内数在生活中的作用。这样既培养学生的数感,还体会到身边处处有数学,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动力,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数学情感,品尝学习数学的乐趣。另外,在新的教学理念下,学生已经形成了数值、位数及计数单位外,更注重

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现在老师普遍愁的是教育的低效乃至无效,甚至抱怨教育的失败。然而教育又是慢的艺术,要求教育的速度和人的身心素质发展速度同步,却不能操之过急。生命化的课堂应具有四个特征,即“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和“记忆性”,应关注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引导孩子自己讲道理,促其反思自身,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错误观念进而热情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为此,对如何建立生命化课堂进行实践性研究,最终构建生命化课堂体系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标签: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记忆性;知识落实;能力提升;情感熏陶 doi:10.19311/https://www.sodocs.net/doc/a255431.html,ki.16723198.2016.12.077 0前言 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存在着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老师们“苦口婆心”,学生们“漠然以对”,之所以这样大概有两点因素:一是如今的大学生认为他们都是听着道理长大的,二是“他们总是被吓大的”。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带来两种运动:一是教育改革运动,二是教育创新运动。然而在推进这两种运动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一种现象:课堂的机械灌输和对制度的机械执行,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是表面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这两种知识都是意义剥夺式的,都未触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意义,使知识与人类生活相脱离,与人的主体意义相脱离。因此建立生命化课堂必然有助于这两种运动的推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1生命化课堂的含义 叶澜教授首先提出“让课堂换发出生命活力”,把人的生命看作是教育的基石,旨在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化的教学。生命化课堂是以教师的发展成长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及学生的层次特点,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获得情感认同和生活体验,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换发,价值得到体现。生命化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的强迫灌输和学生负担式的接收,而是将激情点燃,生命激活,使学生从自我体验进入,促其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我讲道理,从而将能量集中在课堂的主题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生命化课堂的建立 2.1生命化的课堂离不开老师 教师是生命化课堂的有效载体,对课堂起操控作用。现在普遍的老师还是教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如何使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研究课题总结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应该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足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然而,在以往的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感受不到数学的趣味和作用。因此,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生活实际中引出数学问题,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就在身边,感受到"在情景中学习数学是最有趣的,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从而体验到数学的魅力。有力地推进了课题研究的全面展开,真正实现了将数学服务于生活,来源于生活的科研之路。经过一个学年的亲身体验、实践探索,取得了丰硕的阶段性成果: 一、研究的理论依据 1、建构主义理论 学生是在自己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在主动的活动中建构自己的知识。即学习者利用现有知识经验进行推论的智力潜能,通过新经验与原有生活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2、“生活教育”理论

在生活教育理论中,“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的观念相当明确,他的“社会即学校”学说,更是告诉我们,教育源于生活,适应生活的需要,因而教学更不能脱离生活,脱离生活的教学就失去儿童主动学习的心理基础。 3、活动建构的理论 教学应让学生从生活中,从各种活动中进行学习,通过与生活实际相联系,获得直接经验,主动地进行学习,他认为教师的职责在于引导学生直接从外界事物和周围事物环境中进行学习,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从而使他们获得有用的知识。 二、课题研究的目标与容 1、研究的目标 ⑴、探索出“数学教学生活化”的途径和方法,将生活中学生实际事物和数学知识有机的结合,寻找创造生活情景、组织教材开展活动的有效手段,寻找教学策略及指导学生学习的最佳方法。 ⑵、使学生从思考周边事物,到自主构建“来源于生活—提炼为数学模型——应用于实际”的学习体系,达到培养学生创造性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热爱数学的情感,推动学生素质的发展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 【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韩城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几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0分钟讲不完。

生命化课堂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威海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四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 7.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下手。课标要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在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个别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位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数学成绩的差距很大.学习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了,而原来差的同学更差了。 8.极个别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浅谈高中历史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构建

浅谈高中历史生命化课堂教学的构建 发表时间:2011-05-23T15:13:27.577Z 来源:《现代教育科研论坛》2011年第4期供稿作者:王淑女[导读] 传统历史课堂生命缺失的表现;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不平等是生命课堂缺失的典型表现。王淑女(邯郸市第三中学河北邯郸 056000) 1 当前历史教学生命化课堂的缺失及其原因分析 1.1传统历史课堂生命缺失的表现;历史课堂教学中师生地位不平等是生命课堂缺失的典型表现。集中反映在学生在课堂中缺少话语权,教师与学生缺乏语言沟通。课堂教学成为“一言堂”,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教师传授的知识,很少提出自己的见解。教师把学生对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当作是对外部知识信息的感知、加工过程,忽视了学生的情感、意志等方面的作用和价值,忽视了师生彼此共创共享的意义过程。其次,从现实来看,教师为了知识而教,学生是为了知识而学,课堂就成了占有知识的场所。教师把学生的认识过程看成是符号材料的堆积与加工的逻辑过程,忽视了教学材料对学生的现实生活的价值及教学活动本身的意义。“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限度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简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积。”但是,在应试教育指挥棒的引导下,学生完全成为知识的奴隶。“育人”的课 2 构建高中历史生命化课堂的实践 2.1增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中,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中,明确指出:“加深对历史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要实现纲要所提倡的理念,我们的历史教学就要回归生活世界,具有强盛生命力的课堂是植根于生活世界的。 历史知识,上下几千年,政治、经济、军事、思想、艺术,林林总总,令人目不暇接。历史课堂,就是要把看似凝固的历史从我们生活中、从我们社会生活的各方面中抽出,通过对这些活生生素材的感知,让过去、现在、未来跨时空地演绎,让读史使人明智不再成为一句空话。 现实生活中,学生对社会和他人有着自己的认识,教师备课时备足学生,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对教学内容加工,把历史问题生活化,把生活经验历史化。如讲《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时,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自己家的衣食住行,比较历史和现在,学生自然会感受到现在是历史的延续和发展。通过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既使遥不可及的历史贴近生活,加深了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又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2.2提升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建构主义认为,知识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借助教师和同学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新的教育理念要求教师把学生当成完整的生命体,不是依照考试高分打造出来的产品。因此,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教学形式,代之以探究—发现式教学、情境教学、体验式教学、合作式教学等新课程倡导的主要教学形式。例如关于情境式教学,通过语言描绘、直观教学或角色表演等形式再现历史;教师也可以通过组织历史活动课或者校外实践活动,让学生感悟历史。在学习《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时,把学生分成总统、参议长、大法官三组,让他们陈述各自的职权。既可以促使他们分工协作、搜集资料、共同探究,又使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这样,教材内容也就迅速形成意象,学生理解就容易了。 教师可以将信息技术和历史课堂进行整合,利用网络展示丰富多彩的内容;利用多媒体展现丰富的音像资料,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情境的氛围中感知历史、陶冶性情;也可让学生进行讨论、辩论。总之教学形式要根据教学内容适时进行调整,使历史课堂充满活力。 2.3构筑教学过程的生成化;“一个真实的教育过程是一个师生及多种因素间动态的相互作用的推进过程,一方面它不可能百分之百的按预定轨道进行,会生出一些意料之外的、有意义或无意义、重要或不重要的新事物、新情境、新思维和新方法,尤其当师生的主动性、积极性都充分发挥时,实际的教育过程远远要比预定的计划中的过程生动、活泼、丰富得多。另一方面,从教师设想、计划的教育过程到实际进行着的过程,从教到学再到学生发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转化和生成的过程。”促成生成化教学过程,教师要发挥智慧引导学生质疑,允许学生质疑。 在学习《抗日战争》时,有同学提出“既然是全民族的抗战,为什么国民党要走片面路线?”笔者让学生进行探究、讨论。这种开放式的教学,营造了民主和谐的气氛,学生由“要我说”到“我要说”,呈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引出的必然是学生们的真实想法,答案必然是生成的、有创造性的。学生学习就不再是死记硬背,而是活学历史。 2.4创设师生关系民主化氛围;课堂对话文化是一种基于课堂情境而生成的人际关系文化,它针对的是课堂中师生不平等的现象。平等对话是生命化课堂赖以存在的环境。 构建平等交往的师生对话文化,教师首先要明确学生在课堂的地位。学生应该是和教师享有平等地位的对话者。传统的“我——他”型师生关系,教师拥有权威,学生是处于支配地位。课堂对话文化就必须把师生关系从传统的“我——他”型中解放出来,建立起平等的“我——你”型师生关系。这样,教师和学生就成了一种平等、合作的关系。 其次要宽容对待学生,公正公平地对待每位学生,给予学生表达自我的机会。宽容的师生关系才能使课堂洋溢宽松、自由的气氛,才能激发学生的激情。在学习《鸦片战争》时,提出鸦片泛滥会产生什么后果?绝大部分的学生都从对个人、家庭、社会的危害去分析,结果有一位同学却说“吸食鸦片,酷!”笔者并没有急于批评,而是接着问“这是你的真实想法吗?”“为了‘酷’白送掉生命值吗?”通过追问,让这个同学发表自己的意见。这样给学生带来的收益,不是简单的识记历史,而是站在生命的高度审视历史,感悟历史。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关注生命化课堂的问题在现今的教育教学领域中凸显出来,成为当今教学实践的关注点。本文所建构的历史生命化课堂,是立足于当今课堂教学的现状,以追求生成化、平等性、过程性、创造性为价值取向,能让学生放松心情,充分享受自由的课堂。只有从最本质的生命上解读历史课堂,传统的历史教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机和魅力。

对生命化课堂的体会

对生命化课堂的体会 作者:刘大伟文章来源:乳山市下初初中点击数:236 更新时间:2010-9-1 5 生命化课堂在我校实施已经两年,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段时间中的学习体会: 一、对“生命化课堂的”涵义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长期以往,学生鲜活的个性被教师抹杀,导致的后果是:高分低能!通过学习,我对生命化的涵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顺应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搭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努力促成学生的生命个体与课堂有机的融合,让课堂与现实生活、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堂变成鲜活起来,就是要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课堂来!通过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成就生命”,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二、转变教育理念,用“生命化”的理念武装头脑。 要想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就必须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具有“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理念。过去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今天我们却要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源头活水”,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水,要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唯一的:从学习中来。永无止境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为此我要继续力学习有关“生命化的课堂”教育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竖起行动的先导,才能真正树立起生命化的课堂理念,才能去践行生命化课堂教学。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探究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探究 发表时间:2015-04-01T15:46:40.070Z 来源:《素质教育》2015年2月总第171期供稿作者:徐永山[导读] 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徐永山山东省莱西市日庄镇中心小学26660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要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 如何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我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系点,并架起桥梁,让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浅显易懂,才能让学生学好数学。 一、从生活实际中抽象出数学知识 1.从实际问题中抽象出数学概念、计算法则。小学数学中的许多概念都可在现实生活中找到相应的实例。如在常见的数量关系“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总量”中的“工作效率”,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在教学前,在班里举行了一次缝纽扣比赛。教学新课时,联系缝纽扣的活动,学生就容易理解工作效率,就是指单位时间内所作的工作量。 2.从贴近学生实际水平的现实出发,一步步地引出概念。如“面积单位”教学:先出示大小差别比较明显的两个三角形,让学生比较它们面积的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眼睛看出来;再出示两个等宽不等长、面积差不多的长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得出:面积的大小可以用重叠的方法比较出来;然后出示不等长也不等宽、面积差不多的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让学生比较大小,学生深思后得出:可以画方格,再通过比较方格数的多少来比较面积的大小;最后出示两个方格数相等,但面积明显不等的图形,引导学生讨论,方格数相等为什么面积不相等?从这个现实问题中得出,方格的大小必须有统一的标准。这时引出“面积单位”,已是“水到渠成”了。学生不仅掌握了面积单位的概念,而且了解了面积单位产生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 二、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1.联系实际,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学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后,可让学生观察生活中哪些地方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学习了圆的知识,让学生从数学的角度说明为什么车轮的形状是圆的,三角形的行不行?为什么?还可让学生想办法找出面盆底、锅盖等的圆心在哪里。通过了解数学知识在实际中的广泛运用,培养学生用数学眼光看问题,用数学头脑想问题,增强学生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掌握了某项数学知识后,可有意识地创设一些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的环境。例如,学了“按比例分配”的知识后,让学生帮助算一算本住宅楼每户应付的电费;学了“利息”的知识后,算一算自己在“新星小银行”存储的钱到期后可以拿到多少本息等。在学了百分比的知识后,我和学生做了一个游戏,方法是:在一个布袋里放6个同样的小球,分别标上1—6六个数字,老师和学生轮流每次从袋中摸出2个小球,如果球上两数相加和为偶数,学生赢,加起来和为奇数,教师赢。比赛结果教师赢的次数多,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并把各种情况一一列出,得知,和为偶数的有6种情况,和为奇数的有9种情况,老师赢的可能性占60%,学生赢的可能性占40%,所以老师赢的次数多。最后还指出,街头巷尾的有些赌博活动,“坐庄”者使的就是这种骗术,不要轻易上当受骗。 3.加强操作,培养能力。要把课堂上所学数学知识应用于生活实际,往往被错综复杂的生活现实所难住。这就要加强实践操作,培养把所学知识运用于生活实际的能力。如教了“比和比例”后,我有意把学生带到操场上,要学生测量计算操场边的水杉树高。水杉高参天,如何测量?多数同学摇头,少数几个窃窃私语,提出爬上去量,但是两手抱树怎么量?有人提议拿绳子,先用绳子量树,下树后再量绳子。这可是个好办法,可又无枝可攀,如何上去?我适时取来一根长2米的竹竿,笔直插在操场上。这时正阳光灿烂,马上出现了竹竿的影子,量得这影子长1米。启发学生思考:从竿长是影子的2倍,你能想出测树高的办法吗?学生想出:树高也是它的影长的2倍。这个想法得到肯定后,学生很快从测量树影的长,算出了树高。接着,我又说:“你们能用比例写出一个求树高公式吗?于是得出:竿长:竿影长=树高:树影长;或:树高:竿长=树影长:竿影长。在这个活动中,学生增长了知识,锻炼了能力。 三、联系生活实际重组教材 鲁迅先生说过:“没有兴趣的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兴趣是一种具有积极作用的情感,而人的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计生动有趣、直观形象的数学情境,使数学知识成为看得见、摸得着、听得到的现实,让抽象的数学贴近生活,让多彩的生活为数学服务。创设各种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情境,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如在教学“20以内数的加减法”时,可以创设玩扑克牌游戏,每人找出1-10的牌,同桌合作每人任抽一张牌,再把两张牌上的数合起来,然后,说出两道加法算式、两道减法算式。让学生在玩中学,学中玩,把枯燥的数字加减运算融入玩扑克牌的游戏中,学生兴趣盎然,每个人都动手、动口、动脑,个个积极投入其中,这样将每位学生的思维都激活起来。又如在教学“小数加减法”时,原有的教学范例已经不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我们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原来的例题改为:下面是学校食堂价目表,你中午打算买哪几样菜,算一算,你要花多少钱?学生自然很感兴趣。这样不仅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更主要的是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自主轻松的学会了小数的加减法。课堂中,教师要善于用学生身边的事情呈现教学内容,增加数学的趣味性、现实性,为学生创设生动活泼的探究知识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诱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巧用评价构建生命化课堂 摘要:教学评价旨在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故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课堂评价应注意评价语言优化、评价目的明确、评价时机恰当、评价方式多样,利用教师的评价构建生命化的数学课堂。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评价;评价方式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1-0128-02 DOI:10.16657/https://www.sodocs.net/doc/a255431.html,ki.issn1673-9132.2017.01.080 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仅要传授知识,还要通过手势、表情、语言、神态等对学生进行评价,从多角度评价、观察和接纳学生,寻找和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并鼓励他们。教师在教学中可以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不同表现自己的机会,并及时有针对性地对学生的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让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如何使评价更有效呢?我认为,评价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评价目的要明确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有效评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提高课堂学习的效率。因此,在课堂上提倡评价学生要明确、适当、合理、有针对性。 (一)评价学习习惯 “教育就是培养良好的习惯”这句话突出了习惯培养的重要性。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来说,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是最重要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好的学习习惯进行评价,这样不仅对学生养成良好的个人学习习惯有帮助,而且也能提醒学生学习他人的好习惯。如:低年级学生上课大多比较好动,开学时有一个女生,学习成绩非常好,就是听课习惯不好,听课的时候坐着坐着,就把脚放到抽屉去了,上课常常要提醒她坐好,上了几周后,突然有一节课她听得很认真,没有小动作。于是,我抓住时机说:“老师特别喜欢你今天这节课的表现。不需要老师提醒就可以管住自己的脚了。”之后,我又针对她的坐姿进行了适当的评价,几次以后这个学生就改正了不良习惯。由此可见,教师明确具体的评价,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评价学习方法 新课程标准注重对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如在教学一年级的学生认识平行四边形的特征后,教师可引导学生想一想在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平行四边形。很多学生都没有想到,

浅谈生命化课堂

浅谈生命化课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方乐土”。可传统课堂教学的阴影仍统治着“这方乐土”,迫使孩子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惟恐躲之不及。传统课堂缺乏智慧挑战,缺乏生命活力,是学生“逃离”课堂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从生命本位的意义上看,它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质量,实现他们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并呈现出生命的“澎湃涌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就如何构建生命活力化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一方乐土,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前提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同时,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也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挑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核心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还需要清楚认识到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能主动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且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并时刻体味到人格的自主性和尊严。教师也能找准自己的“心理位置”,重新调整心态,充分展示他们的教育智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何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革新思想观念,明确角色地位。传统的思想观念一直将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的“主宰者”。而教师也惯于“居高临下”,把师生关系演绎成了“我讲你听”的格局。因此,构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就必须首先刷新观念,确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明确角色地位。《学会生存》中“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无疑是告诉我们教师已不是讲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导师、朋友、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做“朋友”,不能留恋“高高在上”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第二,正确处理与“三生”的关系,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在当前的师生关系中,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探索

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的探索 无论是数学的产生,还是数学的发展,都与现实生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课程强调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强调学生充分运用经验潜力进行建构性学习。倡导将数学学习回归于儿童的生活,把数学教学生活化,把学生的生活经验课堂化,让学生体会数学就在身边,为生活而学数学是最有价值的,已成为当今小学数学教育改革的一个重大课题。现就“构建生活化数学课堂”谈些体会,与同行共研。 1 以情境组织学习 儿童生来具有一种好奇的倾向,天生就有探索或发现事物的兴趣,但这种好奇与兴趣更多地是集中在他们关注自己的生活,关注自己在生活中所经历过程,以及在这个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他们往往会想方设法地去弄清,在自己的生活中所出现的新奇事物的背后究竟发生了什么,以及为什么会发生。因此,在进行数学学习之前,我们可以先向学生呈现一个真实的或者具有现实性的生活情境。当学生发现,呈现在自己面前的数学任务就是一个自己生活中的问题,尤其可能是一个他们常常在思考又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时,就会投入更大的,更积极的情绪状态去主动探究;并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去发现并提出问题,然后再通过自己的假设论

证、操作实验等活动,获得问题解决。 例如:学习“圆的认识”时,在通常的教学组织中,我们一般都是先让学生说说,在日常生活中见到哪些物体含有圆形,然后就让学生按教材给出的规则、方法和顺序去尝试用圆规画圆。为什么日常生活中有这么多物体含有圆形?为什么画圆时要固定一个“脚”?“两脚”张开的大小与圆有什么关系?等等,这些在学习中是很难体验并获得理解的。假如我们呈现一个这样的情境:同学们在操场上做套圈游戏,有一根套竿立在地上,一排小朋友排列在套竿外的一条直线后,他们各自站在原地套圈,谁套中了谁就获胜。学生就会立刻提出异议,认为这样的游戏方法不公平,理由是每一个人到达套竿的距离不相等。那么,怎样解决最合理呢?经过思考、讨论、尝试等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学生就能很容易体悟出圆的基本特性。 2 将学习变为经验的“数学化”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所以,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中他们常常经历着许多的数学问题,积累了不少有关数学的经验,只是这些经验常常是零散的、表象的、粗糙的甚至是无序的。因此,我们在教学新知时,要积极地唤起学生的这些经验,引导学生主动地将这些经验“数学化”。例如:教学“按比例分配应用题”时,我们可以选取“包车付车费”这个实际问题来

浅谈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浅谈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教学模式 江门市怡福中学张有成 摘要:许多学生对思想品德课堂存在畏惧、厌倦心理。这亟需教师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由“知识型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 触动学生的心灵,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构建包含“触动情感、引趣导入----表达情感、知识梳理----碰撞情感、关注生成----内化情感、质疑探究----目标分层、体验成功”五步教学法在内的生命化教学模式,让学生张扬个性,感受到被尊重,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使思想品德课堂迸发生命灵光,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生命化课堂情感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不少的老师和学生都反映课程内容繁多,枯燥呆板,索然无味,难以唤起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更不要说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了。如何使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由死气沉沉变得充满智慧和情趣,充满生机和活力呢?这亟需我们改变课堂教学模式,由“知识型课堂”走向“生命化课堂”, 触动学生的心灵,从而唤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它不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习视为一种思想的灌输,而是学生的灵魂吸取自身成长所需要营养的过程,是学生知识积累和精神成长,并最终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生命世界的跑道。在思想品德课堂中,我们创设了“触动情感、引趣导入------表达情感、知识梳理------碰撞情感、关注生成------内化情感、质疑探究------目标分层、体验成功”五步教学法,教师可以依据不同教学需要进行取舍,构建一节张扬个性,尊重情感、体会成功的思想品德生命化课堂。 一、触动情感、引趣导入 现代情感教育理论认为,情感作为主要的非认知因素,制导着认知学习。大量实践也证明,良好的情感可推动人趋向学习目标,激发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人的学习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情感的触动、激活、唤起,是激发学生学习欲望,实施生命化教学,诱使情感态度价值观内化,实现思想品德课程德育目标的首要环节。生命是有记忆的。如果政治课堂能够有效触动学生敏感的心灵,唤起生命中的记忆,让生命流露真情,那么,学生对知识的认知和领悟就会变得渴望而自觉,从而更容易实现思想品德“情感、态度、价值观”所要求的课程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选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生命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课题研究方案 一、课题研究背景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呼唤生命化课堂现代社会有两个最显著的特征首先社会已由一元走向多元。多元社会的特征与品质与一元社会相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如由封闭走向开放由绝对性趋于相对性由追求共性转向与个性的共在单一性和多样性并存等。在多元社会中与一元社会相适应的课堂原则、规范和课堂教学范式从根基上逐渐失去了它存在的条件。第二21世纪是人的生命凸显的时代人们已强烈地意识到20世纪虽然是个物质文明和科学技术极其进步的世纪但同时也是一个人失去自我、失去精神家园伦为理性工具的一个世纪。随着人类生命意识的凸显教育观必将完成从机械论到生命论的转化。机械论教育观将人的教育按照机器的生产方式标准化、成批量地进行强迫所有儿童接受同样的文化知识模式。生命化教育观特别重视个体生命的健康成长特别是个体生命在其整体和谐发展基础上的精神性生命的成长这种教育观把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视作社会发展的动力和社会发展的标识所在因此生命化教育观关注个体生命潜能的实现、生命需要的健康满足尊重个体生命的多样性、独特性强调学生在他自己的教育中的积极主动作用目标是使每个人都能掌握自己的命运以便为自己生命所在其中的社会进步作出贡献。现代社会上述两大特征呼唤课堂从无“人”的、与学生生命相脱节或相悖的、对学生的发展起着制约作用的格局中走出来不仅要关心把一个自然人造就成一个社会人更关注人类如何学会与自然、与社会乃至与自身的和谐共处。 二课程改革的《纲要》要求生命化课堂。 “人”和“人的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关键词。这儿的“人”

指的是完整的人是个别的、具体的、全面的、活生生的人“人的发展”亦是指人的全面的整体性的生成。教育部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中对培养目标作了调整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多元并重的价值取向鲜明地昭示着新课程由单纯注重传授知识向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的功能转变昭示着我们的培养目标不是认知体而是生命体。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主导了亦带动了教育的理论至实践的改革。 三课程改革的实践需要重构生命化课堂。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推进课堂教学改革日渐深入在贯彻课堂教学最基本的功能——传授知识的同时人们开始深入剖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促进人的发展、生命的完善开始认识到课堂教学应是师生人生中一段重要的生命历程是他们生命的有意义的构成部分。对于学生而言课堂教学是其学校生活的最基本构成部分它的质量直接影响着学生今天的茁壮成长和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对于教师而言课堂教学是其职业生活的最基本的构成部分。教师每一堂课的质量都直接影响其对职业的感受、态度每一堂课的教学水平都是其专业水平和生命价值的直接体现。很难想象一个轻视生命、践踏生命的教师会培养出珍视生命、热爱生命、对生命负责的学生一个漠视生命的教师培养出的学生能懂得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欣赏生命。 二、国内外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美国的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在加州创建“阿南达村”学校开始创导生命教育思想。几十年来他所创立的生命教育理念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日本于1989年修订的新《教学大纲》中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

实施英语生命化课堂教学

实施英语生命化课堂教学做实效英语教师 20世纪,教学观在对前人扬弃的基础上产生了质的飞跃,其中以人本主义教学观及建构主义教学理论的影响最为深远,这些教学观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让人的价值在教学中得以真正体现。当前,在后现代教学观的影响下,教学观正逐渐向生命化的路途迈进。所以,生命化教学应是创新教学观的应然走向。为此,我们提出英语生命化教学模式。 生命化教学的涵义:生命是人的根本,关注生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但传统教学观下的教学普遍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注重学生的认知发展,把知识等同于真理,在这种情况下,学生被当作接受知识的容器,其本身的能动性被忽略了;二是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工具性目标,认为“教学是生活的预备”,教学的“此种”意义被忽略,教学中人的生命意义也荡然无存。在当前素质教育形式下,如何使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更大,使自己的课堂效率更高,成为老师们共同亟待解决的问题。 作为一名英语教师,确切的说作为一名新转科的英语教师,在英语方面要不断探索高效的教学方法,集思广益,取百家之花装饰自家盆景不失为快速入门、提高实效的捷径。 一、做好课前准备,迎接新知。 熟话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做好课前准备就是一个好的开头。我倡导“1/3课堂教学模式”,“1/3课堂教学模式”是建立在学案导学的基础上的,发下学案之后,学生会按照上面的问题提示进行预习,比较困难的地方会有学法指导,帮助学生预习和思考。这样学生在上课时就会有目的、有重点地听课,课堂的效率也大大提高。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我发现以前需要上两节课才能完成的教学任务现在一节半就可以了完成了,剩下半节就可以用来答疑解惑,大大提高了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二、培养良好的课堂习惯,提高英语课堂的实效性。 课堂上学生是主体,他们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教学中不是学生配合老师,而是老师配合学生。我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把时间留给学生,把机会交给学生,创设和谐、活跃的英语学习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发展,创设情景,利用活动,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通过由易到难的层次递进教学帮助学生建立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发展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让学生用所学知识编“自己的”对话,增强了他们的实践能力,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充分体现课堂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层次性。俗话说“习惯成自然”。虽然老师不能改变学生的天性,但完全能做到改变学生的学习习惯。良好的课堂习惯是提高课堂实效性的催化剂,每位老师都必须让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堂习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