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构建生命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

摘要:“生命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课堂”而提出的,强调了课堂的动态性和学生生命个体的本质,主张实现生命的对话和交流。构建“生命课堂”,需要教师、学生观念的转变,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需要人才选拔和考核制度、师范教育、教材、课堂座位等多项教育改革的配合。

关键词:生命课堂;新课改;转变观念

2003年,王鉴教授在《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一文中,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课堂”首次提出了“生命课堂”的概念,指出“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为了知识而教学,而且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强调“生命课堂”具有四个特点,即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教师的研究性和专业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构建生命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蕴含着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教师应当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观念:首先,师生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应当具有“高姿态”。《礼记·学记》有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本是相辅相成、相

依相长的,教师和学生同是课堂的主体;其次,备课观念的转变。备课要用“心”,充分收集资料,丰富讲课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备课时不能仅仅依靠教案,也不能几个班备一份课,应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备课方案;再次,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该采用多种模式,如情景剧、角色扮演、讨论会、辩论赛或者走进更大的课堂,如校园、大自然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充分尊重学生。有时教师无意识的举动和言行,如“你不行”“你怎么这么笨”或者是嘲讽的眼神都可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生命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和关爱生命,教师应该首先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珍视,进而推己及人。

二、学生观念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生命课堂”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还在于学生。一位小学班主任曾感慨说:“这个班的学生太安静了,一个问题问几遍都没人回答,我倒是希望他们能够活跃些,那样老师上课也会更加热情。”相关调查研究也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即年级越高学生越来越沉默。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生的观念和认识。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在采取行动前都会估计其预期结果,若发现这样做对自己意义不大,甚至会伤害到自己时,就会不自觉地采取防范措施,尤其是在学生心理敏感的时

期。由此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把自己放到课堂旁观者的位置。要解决这个问题,一方面在于老师,另一方面则在于学生。要实现“生命课堂”,学生必须转变自己的观念和认识,认识到自己的主体地位,在课下认真地预习、准备,在课上积极地与老师和其他同学互动,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分享自己的所得,知识在交流中才能得到增长,思想在沟通中才能越加醇厚。以豁达的态度对待可能的批判或嘲讽,人无完人,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都会犯错误,也正因为如此,人才有进步和发展的可能。

三、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教育不是学生一个人的事,而是一个家庭的事;家庭是社会的最小组成单元,千千万万家庭的事,自然就是社会的事。“生命课堂”能否顺利实现,还要看其能否得到家长和社会的支持。常熟外国语学校的“生命课堂”的改革,就是因为家长的不支持,在短时间内被迫结束。“生命课堂”现在还属于探索阶段,不论是理论建构还是实践经验都还不成熟,很多人对其还不了解。要想让家长和社会在短时间内接受它,存在一定的困难。但“生命课堂”的理念是很好的,它实际上提倡的是一种教育上的“返璞归真”,相信随着“生命课堂”理论和实践的不断完善,一定能赢得家长和社会的支持。

四、相关教育改革的配合

1.人才评价和选拔模式的变革

课堂教学虽然是学校教育重要的一环,但它同样也只是该系统中的一个构成元素,与其他构成元素之间会产生相互作用和影响。常熟

外国语中学的“生命课堂”改革之所以被迫叫停,深层原因还是高考制度。高考可以说是应试教育的产物,它的人才评价模式看重的是学生的应试能力和技巧。要真正实现“生命课堂”,需要建立全面的人才评价模式、拓宽人才选拔渠道,让家长和学生看到走这条路是充满希望的。

2.师范教育的变革

“生命课堂”对老师的专业素养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师范教育作为培养教师的摇篮,应当根据现实需要调整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师范教育在加强对师范生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培养的基础上,应该进一步加强对师范生人格品质和思想素质的提高,帮助师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师生观、生命观,教会他们如何正确地与学生相处,正确地对待学生存在的问题,杜绝用胶条粘住上课讲话学生的嘴、请上课讲话的学生喝啤酒这类不和谐现象的再发生。

3.教材的改革

“生命课堂”需要“生命教材”:一方面,教材的内容要贴近现实,贴近学生的生活,教育的功能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快的社会化,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生活的人,它所教授的知识也应当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具有现实实用性。一些深奥的学生在现实生活中根本用不到的知识只会加重学生的思想和精神负担,影响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认知;另一方面,教材的编写应体现开放性,让教师和学生的思想能够自由的跳跃、畅快地表达。在这里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尽管强调开放性,但不应让教师和学生感到宽泛的无法把握。

4.课堂座位的改变

面对面的交流是一种十分重要的交流方式,在面对面的交流中,交谈双方可以获得最大的信息量。传统的课堂座位安排往往不利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多研究课堂的学者早就发现了这个问题,并提出改变课堂座位安排的建议,其中“U”型模式最为著名。“生命教育”强调师生互动、生生互动,要求所有课堂的参与者都“在场”,如何安排座位,最大程度地实现师生间良好的有效互动有待进一步思考。

参考文献:

王鉴.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3.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教育学院)

构建生命化课堂

《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构建生命化课堂》【研究方案】 一.课题的提出依据和研究目的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作为新时代的教师都在思考“新理念指导下的课堂应该采用何种教学模式更具有实效性?”新课程标准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教师的组织、引导与合作,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以保证学生有效的教学活动。综合学科是一个培养学习思维、扩展学生视野的重要学科,要求学生动手动脑,善于思考,这样,教师设计的活动就尤为重要,在史地政生等综合学科的教学中,如果课堂上学生积极主动地围绕教师设计的活动,努力探究,最后得出结论,这样不仅能达到教学目的,还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意识和激情。基于此我们确立课题为“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构建生命化课堂”。 (二)课题研究目标 1、通过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改变教师的教育理念,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探索新的教学模式。 2、通过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教给学生合作技能。 3、积极探究“利用图表等材料设计学生活动”的有效性,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他们提供展示自我的机会,争取逐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树立以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为核心的教学宗旨,有重点地培养学生与他人交往、合作的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意识。政治学科中有很多文字漫画等案例材料;历史学科中有人物图片、历史故事等材料;地理学科中有地图、表格等资料;生物学科中也有图表、实验材料等等,将这些有机地安排进学生的活动中,使学生在合作学习所营造的特殊合作、互助的氛围中,培养了彼此间的合作与协作精神。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积极动脑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并进行小组讨论,合作学习,体现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在学习上互相帮助,共同提高。教师在教学中营造出平等、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尊重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学得主动,学得轻松。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方法: 1、个案研究法:结合课题研究目标,引导学生从实际出发,制定学习计划,针对个性发展的需要,进行有效指导。 2、教育实验法:立足于自己的所在的教学班级,通过实验前、后学生科学学习的变化,找到适合学生科学素养发展的方案。

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创设一个和谐、民主、愉快的数学课堂,让学生在和谐的教学情境下快乐、自信地学习,不仅是教师在行动上、态度上对学生的尊重、信任和热爱,更是师生之间频频的心理接触和思维共振。积极的情感体验是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催化剂,数学教学的最高境界是教会学生学习数学的方法,而掌握方法的源动力是热爱数学,给学生以赏识、以鼓励、以关注、以理解,让学生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快乐学习,敢于直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敢于标新立异,在知识、能力各方面得到不同方位的全面发展。 一、营造氛围,创设情感 新课程要求教师放下师道尊严,和孩子一同成长,做一个真正民主的老师,一个把学生当成和自己一样平等的人,尊重学生的特点和差异的老师,一个和学生谈心交流,会从学生角度出发想问题,办事情的老师。在平常的教学活动、学习活动乃至于课间游戏活动中,努力与孩子打成一片,从中也了解到孩子的日常喜好和认知方式。说实在的,老师信任与尊重那些聪明、听话、学习成绩好或和自己性格接近的学生并不难,但对于那些智力发育迟缓、有严重缺点和缺陷、与自己意见不一致、不尊重自己的学生,如果也能信任与尊重就不容易做到了。在课堂上,当学生敢问而问得不当,敢说而又说得不对时,如果不能得到老师和同学的正确对待,相反受到教师和同学的嘲笑、指责、歧视,那就会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刺伤,就有可能由积极变为消极,大大影响学生学习的兴趣。为此,老师应用充满感情色彩的语言,与学生沟通情感,从而影响学生对数学这门学科的兴趣,进而影响学生思维的发展。 营造好“小”氛围,在平常的教学过程中注重每一堂课的情境创设与师生交流,才能引领学生进行快乐的数学学习,才能形成快乐数学的“大”氛围,我们的数学教学活动才会显得趣味生动,在快乐心境的支配下,学生的数学学习才是主动的、快乐的。 二、、以情激趣,激发情感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因为每个学生对老师的问题的思考不总是很明朗的,很有条理的,相反,课堂经常会充斥着暧昧、不确定的思考,犹豫的、不太自信的发言,同时交杂着矛盾、自我斗争等复杂的情感体验,但这些都是真实的难能可贵的学习阶段,教师要抓住这些碰撞点,适时引导,耐心疏导,积极鼓励,发现并赞赏求知过程中的每一点收获,给学生营造一个安全、愉悦的心理环境。因为,这个碰撞阶段对学生来说是比较痛苦的,学习相对差一点的孩子还会努力把自己包裹起来,不让外人看清自己的想法,不让别人攻击自己。此时,教师外在的激励和引导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师借用亲和的数学语言、形体语言达成数学课堂的生动效果,是学好数学的外在条件,而要让学生真正投入地学数学,理性地学数学,作为数学老师,真正需要做的工作是激活学生的惰性心理,带领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关注学生积极的情感体验,让每一位孩子都获得成功的快乐,保护好孩子们面对挫折的挫败心理,并加以正确疏导,让孩子历经痛苦的思维获得战胜困难的信心是消除学习惰性,建立学习数学自信心的关键,而这一愿望的达成,需要教师同时具备良好的知识储备和尊重关爱孩子的良好修为。 三、改变方式,活跃情感 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获得学习过程的快乐心情,还要求教师改变学生学习的方式,让学生饶有趣味地学,多种方式地学,在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学会学习。 1、实施有效的合作学习 组织学生实施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发挥小组的积极功能,提高每个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通过小组的合作学习,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提高。同时,还注意把学生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给学生留下充分的参与学习、展示自我、相互合作、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生命活力 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 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部分。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冲破了必修课— 统天下的局面,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顽强地展现着传统教育思想。有些同志认为,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施素质教育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让学生活动,不追求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教学的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学校内部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 课堂教学改革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50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在教学形式理论方面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化。这一传统之所以具有超常的稳定性,除了因它主要以教师为中心,从教师的教出发,易被教师接受外,还因为它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为主要任务,并提供了较明确的可操作程序,教师只要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就能进入规范,依样操作,理论也因此而得以广泛传播,逐渐转化成实践形式,扎根于千百万教师的日常教学观念和行为之中。总之,已有教学理论传统之长,深入实践主根之深,形式硬壳之坚。传习的可接受性之强,都使今日教学改革面临着强劲的真实“对手”,教学改革要改变的不只是传统的教学理论,还要改变千百万教师的教学观念,改变他们每天都在进行着的、习以为常的教学行为。这几乎等于要改变教师习惯了的生活方式,其艰巨性就不言而喻了。 攻坚战之艰巨性还来自课堂教学综合研究之不足。我们已有丰富的教学论著作,但大多只是从某一侧面或层次切入:传统教学论从教的角度探讨问题。实用主义教学论则从学生立场出发;教育心理学的兴趣在心理过程的分析,无论是对“教”还是对“学”;社会学的跟光集中在师生互动、课堂生活、人际关系等的描述上;学科教学法则偏重于结合学科内容的教学原则与方法的设计;国外学派林立的教学模式的研究,各自强调一个侧面,或认知,或策略,或行为控制,或情感、人际关系、人格发展。这一切都有助于我们认识课堂教学,但我们依然缺乏对“课堂教学”作为一个整体的、师生交互作用着的动态过程的研究,缺乏整合,缺乏对课堂教学的理性认识。因此,我们面临的任务不只是改变实践,同时,还需要在对已有理论批判性反思的基础上,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通过整合与创造,形成既能揭示课堂教学实质,又能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实践的新理论,这同样是一项艰巨的任务,可以说,在理论上我们已走近“百川汇合”的“入海口”,但还没有见到浩瀚无边的“大海”。 传统课堂教学的主要问题是什么?为何会存在这些问题?这是当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首先要回答的。应该说,这些问题曾有过讨论,人们的认识也有进展。如认为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 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培养学生问题意识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陶行知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就一问。”可见,问是知之始。我校研究的“智趣”课堂的特征之一就是要通过学生的问题进行构建和引领,让学生提出有价值的,与本课的重点、难点密切相关的问题,教师引导、组织学生一起讨论、探索、解决这些问题。因此,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让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敢于提问,善于提问,乐于提问。 一、创设和谐氛围,使学生敢于提问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尊重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于是,在教学中,我常常对学生说:“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我们一起研究,别怕出错,课堂就是出错的地方,没有人会笑话的。”在学习“圆柱的体积”时,我通过多媒体演示圆柱拼成近似长方体后,让学生说说发现了什么,大部分学生说体积没变,圆柱的底面积等于长方体的底面积,圆柱的高等于长方体的高,但是一位平时成绩不怎么好,也有些调皮的学生很小声地说:“老师,我发现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的表面积大了。”我顿时发现这个学生的发现很不错,于是我追问:“你能知道长方体的表面积比圆柱的表面积大

了多少吗?”他的回答是不知道,有些学生发出了笑声,我当场表扬他观察得仔细到位,并鼓励引导他找到了答案,在我的提议下,全班学生献给他热烈的掌声。没有想到这次的小插曲竟然让这个学生大受鼓舞,从此以后他在课堂上变得十分积极,时常能向老师和其他学生提出挑战性的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尊重爱护每一位学生,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每一位学生都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充分尊重爱护学生的问题意识,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让学生敢说、敢问。 二、创设质疑情境,使学生善于提问 1.质疑课题,明确学习目标 课题是教材的重要资源,也是许多问题的隐藏之处。让学生从课题中提出一些简单的问题,不仅能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和勇气,还能使学生养成爱提问题的良好习惯,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例如,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时,教师让学生自己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问:通过观察,你能发现什么?你想学什么知识?通过观察思考,有的学生会问:“长方体有什么特征?”“正方体有什么特征?”“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联系和区别?”等。教学中,教师不断鼓励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可以使学生增强主体意识,学会创造性地思维。 2.质疑教材,学会研读教材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今日之走向,已越来越逼近学校内部的教学、教育活动。全国范围内多层面展开的有关素质教育的研讨,不少中小学进行着的探索性实践,是这一走向的具体、生动展现。出现这一走向,不仅是因为近十年来我国已经在宏观教育体制的改革与法制建设、学校办学条件的改善、教师待遇、地位的提高及学历达标比例的上升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从而为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创造了较好的外部环境与更多的可能;也不仅是因为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生产力技术水平提高,随着人民物质生活的丰富、独生子女人口政策的坚持推行,社会、家庭对青少年受教育的程度和质量上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最根本的是因为21 世纪新人的培养,不对学校天天进行着的、千百万教师的教育实践作改革,是不可能最终实现的。所以,深入进行学校内部教育活动的改革,是已经开展至今的中国教育改革发展之必然,它关系到中国基础教育在跨世组的改革中,能否最终实现一代新人的造就,也关系到新的教育理想能否转化为实践,显示其现实价值的重要问题。因此,它引起了理论界和实践界的广泛重视。本文把对学校内部教育活动改革的探讨集中在课堂教学领域。因为教学,尤其是课堂教学,其中最基本的是必修课的课堂教学,过去是,当今依然是我国中小学教育活动的基本构成。近年来,随着课程改革的开展,不少学校增设了选修课和活动课,冲破了必修课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但在必修课的课堂教学中却大多还保留着习惯的方式,成了当代学校中的“老房子” ——一道最顽强地展现传统教育思想的风景线。更需要指出的是,有些同志还十分强调这种传统保存的必要性,误认为选修、活动两类课程是为“素质教育”服务的,而必修课的传统教学是为保证升学率服务的。在他们的眼中,提倡“素质教育”就是加强选修课和活动课。由此,往往会提出这样的问题:实现“素质教育” 降低了升学率怎么办?似乎“素质教育” 就是只要发展学生的特长和多给学生活动,不要基础学科的教育质量。显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占教学总时数比例最高的必修课的课堂数学改革,不可能真正提到议事日程上,教师和学生在校生活的大量时间还是以传统的方式度过,甚至更被强化。因为“领地”的缩小要通过“强度”的增加来弥补。这样,就整体而言,教学改革不会有本质意义上的进展,也不可能产生真正的效应。在此背景下,集中探讨课堂教学改革问题,就具有推进、深化校内教育改革的全局性意义。课堂教学的改革还是学校教育改革中的一场攻坚战,对此我们必须有充分的认识。第一,课堂教学作为教学方式在我国已有近百年历史。它随新学校的诞生而逐渐形成,本世纪上半叶主要受日本式的赫尔巴特学说控制,五十年代后至文革前,则以前苏联教育家凯洛夫的教学理论为指导思想(在实质上与西方传统教学论是一致的),并通过新老教师的传习,在实践中形成了较稳定的传统模式。粉碎“四人帮”后,学校恢复正常教学秩序时主要采用的依然是凯洛夫的教学理论。 近十多年来,随着教学改革的开展,课堂教学有了不少新的组织形式,开始注重学生的主动投入。但大多数的课以及在教师的教学观方面,在深层次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

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生命化课堂的建立与应对策略 现在老师普遍愁的是教育的低效乃至无效,甚至抱怨教育的失败。然而教育又是慢的艺术,要求教育的速度和人的身心素质发展速度同步,却不能操之过急。生命化的课堂应具有四个特征,即“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和“记忆性”,应关注知识的落实,能力的提升和情感的熏陶,尊重生命的成长规律,引导孩子自己讲道理,促其反思自身,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错误观念进而热情主动的投入到课堂中来。为此,对如何建立生命化课堂进行实践性研究,最终构建生命化课堂体系并提出有效的应对策略。 标签:生动性;灵动性;互动性;记忆性;知识落实;能力提升;情感熏陶 doi:10.19311/https://www.sodocs.net/doc/4714555068.html,ki.16723198.2016.12.077 0前言 现实中大多数学生对课堂教学存在着逆反心理,具体表现为老师们“苦口婆心”,学生们“漠然以对”,之所以这样大概有两点因素:一是如今的大学生认为他们都是听着道理长大的,二是“他们总是被吓大的”。这就意味着传统的灌输式课堂教学已经不能满足当代大学生身心素质发展的需要,则必然会带来两种运动:一是教育改革运动,二是教育创新运动。然而在推进这两种运动的同时,我们要认识到一种现象:课堂的机械灌输和对制度的机械执行,其结果是学生获得的是表面性知识和技术性知识,这两种知识都是意义剥夺式的,都未触动学生的内心体验和深层意义,使知识与人类生活相脱离,与人的主体意义相脱离。因此建立生命化课堂必然有助于这两种运动的推进,提高教学效果和教育质量。 1生命化课堂的含义 叶澜教授首先提出“让课堂换发出生命活力”,把人的生命看作是教育的基石,旨在使课堂教学成为生命化的教学。生命化课堂是以教师的发展成长为基础,结合学生的身心成长规律及学生的层次特点,通过对生活世界的关注,使学生获得情感认同和生活体验,同时使教师的职业生命活力得以换发,价值得到体现。生命化课堂不再是传统的教师的强迫灌输和学生负担式的接收,而是将激情点燃,生命激活,使学生从自我体验进入,促其换位思考,引导学生自我讲道理,从而将能量集中在课堂的主题上,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2生命化课堂的建立 2.1生命化的课堂离不开老师 教师是生命化课堂的有效载体,对课堂起操控作用。现在普遍的老师还是教

构建生命课堂

构建生命课堂 摘要:“生命课堂”是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课堂”而提出的,强调了课堂的动态性和学生生命个体的本质,主张实现生命的对话和交流。构建“生命课堂”,需要教师、学生观念的转变,家长和社会的支持,需要人才选拔和考核制度、师范教育、教材、课堂座位等多项教育改革的配合。 关键词:生命课堂;新课改;转变观念 2003年,王鉴教授在《课堂重构:从“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一文中,相对于传统的“知识课堂”首次提出了“生命课堂”的概念,指出“生命课堂就是在课堂教学中,不仅仅要为了知识而教学,而且为了人的发展而教学”,强调“生命课堂”具有四个特点,即课程的开放性、多元性和生成性,教师的研究性和专业性,学生的学习主体性,以及教学活动的创造性和有效性。笔者认为,构建生命课堂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一、教师观念的转变 “知识课堂”到“生命课堂”的转变,蕴含着教育理念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教师应当调整自己的认识和观念:首先,师生观念的转变。充分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和学生是平等的,不应当具有“高姿态”。《礼记·学记》有云“教学相长”,教与学本是相辅相成、相

依相长的,教师和学生同是课堂的主体;其次,备课观念的转变。备课要用“心”,充分收集资料,丰富讲课内容,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备课时不能仅仅依靠教案,也不能几个班备一份课,应根据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备课方案;再次,课堂教学观念的改变。课堂教学不再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下面记笔记,应该采用多种模式,如情景剧、角色扮演、讨论会、辩论赛或者走进更大的课堂,如校园、大自然等。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多种才能,同时也有利于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最后,充分尊重学生。有时教师无意识的举动和言行,如“你不行”“你怎么这么笨”或者是嘲讽的眼神都可能使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伤害。“生命教育”要帮助学生学会尊重生命、珍惜和关爱生命,教师应该首先让他们感到被尊重、被珍视,进而推己及人。 二、学生观念的转变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内因是根本,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生命课堂”能否顺利实现关键还在于学生。一位小学班主任曾感慨说:“这个班的学生太安静了,一个问题问几遍都没人回答,我倒是希望他们能够活跃些,那样老师上课也会更加热情。”相关调查研究也显示,随着年龄的增长,上课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学生越来越少,即年级越高学生越来越沉默。导致上述现象产生的原因无疑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学生的观念和认识。每个人都有自我保护意识,在采取行动前都会估计其预期结果,若发现这样做对自己意义不大,甚至会伤害到自己时,就会不自觉地采取防范措施,尤其是在学生心理敏感的时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打造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发表时间:2014-10-21T09:44:52.53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14年9月总第131期供稿作者:梁美[导读] 新课改给了我们新的理念,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勇于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梁美山东省肥城市龙山小学271600 摘要:传统的上课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这份精心设计的教案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支配、牵动着教师与学生围着它团团转。我们的课堂应该力争退出“教案剧”,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给了我们新的理念,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勇于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关键词:预设动态生成充满活力 从某种程度上说,我们上课的过程就是“执行”教案的过程,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在课堂上最理想的进程似乎就是完成预定的教案,而不是“节外生枝”,教师期望的是学生按教案设想做出回答,否则就努力引导学生直至达到预定答案为止……这就是传统的忠实执行观,这种观念忽略了课堂教学其实也是师生生命活动的一次体现。 记得在教《她是我的朋友》一课时,我是这样预设的:阮恒为什么会哭呢?阮恒输血时为什么那么痛苦?阮恒是不是后悔为小姑娘输血呢?阮恒当时在想什么呢?我试探着让孩子走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孩子的理解不那么深刻,于是我想:如何让孩子真正地走入人物的内心呢?换种角度思考吧!以下是我的一个教学小片断: 师:同学们,质疑问难是很好的学习方法,问题提出来了就要解决,怎么解决呢?老师告诉大家一个好方法:透过动作走入人物的内心,就能解决问题。咱们试一试怎么样! 生:好。 师:看这儿,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在想:______。 生:我心里很害怕,但是她是我的朋友,我一定要救她。 师:像这样,我们一起来学习后面的句子,先想一想,再和同位交流一下。(出示:一阵沉默之后,一只小手颤抖地举起来。他想:______。忽然又放下去,他想:______。然后又举起来,他想:______。 生:思考交流。 师:在想什么?(生:我会死去的,还是不献了。) 师:是呀!过了一会儿小手又举起来了,他又想到______。 生:她是我的朋友,我一定要救她。 师:是呀!她是我的朋友,我怎能见死不救呢! 师:献血前,小男孩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是献呀还是不献呀!最终还是决定献血救那个失血过多的小姑娘。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找三位同学分别读他怎么想的,剩下的内容我们一起读)。 师:同学们体会得真好,让我们把自己感受到的、想象到的都融入到字里行间吧! 医生问是否有人献血时,大家都沉默了,读……(配乐读) 经过教学调整,孩子们真正地走入了阮恒的内心世界,与人物同悲同喜。因此我不禁反思:教学预设与教学生成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界限,它是灵动的,需要教学机智、教学智慧的过程。尽管我们精心预设的教学过程、教学任务常常会因为课堂条件、环境的某些因素而发生变化,导致我们的目标达成似乎受挫,但是,良好的驾驭课堂的本领常常会帮我们走出困境。如果我们深刻反思“从这节课上学生获得了什么”、“学生真正得到了吗”、“哪些方面有缺陷和遗憾”、“如何改变和补救”,那么,我们对于课堂教学目标的预测和课堂调控本领就会增强;如果我们在教案反思时不断追问自己“学生的收获哪些是预设的”、“学生的收获哪些是生成的”,那么,我们就能更好地估计和预测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多了课堂教学的几分机智和经验、经历;如果我们时常反思自己“我的学生观究竟是什么”、“我究竟如何看待学生的学习”,那么,我们就会更快地觉醒,将自己教学设计、课堂实施等活动中的不当行为及时调整、矫正。 一、熟悉文本,善于引导,为生成打好基础。 课文字里行间蕴涵着的情、理、意、趣是文章的生命力所在,是课文阅读的制高点。教师只有驾驭这一制高点,才能通过预设引领学生登上这一制高点,以此为基础的生成才是高质量的。可见,熟悉文本对教师来说尤为重要,要句句研究、字字斟酌,从而准确、全面、深刻地感悟语言内涵。这样,教学设计才能有的放矢,课堂引导才能驾轻就熟,预设与生成才能有机融合。 二、深入课堂,灵活调试,在生成中得到发展。 面对生成,教师要成为课堂智慧的引领者,帮助学生进行课堂智慧的抉择,让课堂生成更有价值。把课堂教学理解为学生生命的历程之一,充分发挥人这一因素的学习积极性,在师生、生生的思维碰撞火花中捕捉生成点,处理好这些生成点,我们的课就有可能成为生成的课。 三、关注学生,自主质疑,在生成中展现个性。 夸美纽斯指出:“教师因此而少教,学生因此而多学,让校园充满了欢乐。”可见,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教从根本上就是为学生服务的,在课堂上给予学生充分的质疑问难的时间,在质疑问难中发现学生的需求,在需求中捕捉有益的生成点,是进行生成的课堂教学的重要一环。 一个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需要教师在围绕课程目标精心设计教案的基础上,依循学生认知的曲线、思维的张弛以及情感的波澜,以灵动的教育机智随时处理生成信息、即时调整教学进程,让我们的教育不仅关注文本,更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新课改给了我们新的理念,随着新课程的运行,我们更应该在自己的教学中勇于实践,找到属于自己的教学之路。

生命化课堂

《构建初中数学生命化课堂的策略研究》课题实施方案【关键词】:课堂教学生命化策略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威海市初中新课程改革第一轮已结束。在这四年里,广大教师学习新理念、探索新教法,经过这段时间的“磨合”,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出现了一些可喜的转变,但仍存在许多问题。在课堂教学方面出现了一些表面化、极端化的倾向: 1.教学“活动”外化: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而有的教师仅仅把“活动”外化为动手操作或动手实践,走入以“活动”代替常规教学的误区。以为“课改”就是在教学中多搞“活动”,每堂课都有热热闹闹的学生活动,学生走马观花式地表演各种活动,学生实际收获并不大,教学质量不高。 2.问题情境“实际”化:有的教师把问题情景理解为“实际情境”。为了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的价值,极端到力求为每一个知识点创设实际问题情境,结果很多实际情境学生并不熟悉,多余的教学环节降低了教学效率,教学效果适得其反。极端的情景引入环节,忽视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3.课堂教学形式化:“自主”有时异化为“放任自流”,“合作学习”被假性化、探究学习被绝对化。活动中也是少部分人参加,往往由小组中的两三个人组织,提出意见,后进学生参与比较少,课堂技能训练又被谈化,这部分学生一堂课下来收获不大。 4.学生学习方式单一化:个别教师将合作学习当作了唯一学习方式——每个教学环节都要“合作学习”,每个知识点都要由“合作”讨论来落实,每个教学目标都要通过合作交流来实现。只要有疑问,无论难易,也不管有无讨论的价值,都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课堂似乎是“活”了起来,但这种教学只是形式上、表面上的热闹,忽视了学生思考的深度。学生没有适当的独立思考,其思维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学生间的信息交流也是低层次的,教学效果并不好。 5.对学生的评价庸俗化:有的教师为了体现尊重学生、宽容学生的理念,对学生回答的问题,不管对与否,不管有无新意、准确与否,一味地给予“你真棒!”、“你回答的真好!”的评价,表扬随时可闻,随处可见,但学生学习上的错误得不到及时的纠正。 6.教师的作用边缘化:数学教学活动是在教师引导下学生进行数学活动的过程,是师生交往、师生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的教师不理解“师生互动,共同发展”。学生小组活动时,教师不知如何参与;个别教师过分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淡化教师的讲授指导作用。解题分析指导的不够;不注意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不知如何调节教学节奏和教学内容,做到“控而不死,放而不乱”。有些教师不知如何应付课堂上“收不回来”的局面,造成课堂“失控”,影响教学效果。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又“收”得过了头,使得课堂气氛沉闷,学生学习情绪低沉,同样也影响教学效果。由于课堂上的讨论式教学效果差,场面控制不好,有时一节课45分钟讲不完。 7.学习成绩两极分化:好多内容要从活动中获得体会,获取知识,获得经验,但活动的开展后,技能训练就没有时间了,因此,感受课堂热热闹闹,学生做起作业来却无从下手。课标要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层次的发展” 在落实上还存在着差距,个别学生的主动性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单位之间、年级之间、班级之间的数学成绩的差距很大.学习好的学生发展得更好了,而原来差的同学更差了。 8.极个别的老师在授课过程中还是穿新鞋走老路。新课改实验,促使了教师教育教学理念有所转变,但不少理念还只是停留于概念,还不能够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因此,先进理念对教育教学效益的产出率、转化率都还不高。

教学反思(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教学反思(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课程改革的具体要求之一。《数学课程标准》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发展的主体,必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合作者,也是学习共同体的首席”。教师包揽课堂的一统局面,必须摒弃“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各抒己见,各显神通。 我觉得,我们能够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 1、创设课堂氛围:建立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和师生关系,给学生以安全的心理支持。要做到这个点,教师应该激发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主动。 2、建构学习体验的教学方式:体现以学生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课堂教学方式,是建构体验学习的有效途径。通常在课堂上采用小组合作和集体学习的形式,组织学生展开看、猜、议、练,小结,让学生在合作中得到了学习体验,感受了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愉快。 3、研究教学策略: ⑴、注重教学进程:要注意把握预设与生成的统一,给学生以充分的探究机会。 ⑵、改进课堂结构:变封闭为开放,给学生以广阔的学习时空。课堂是为学生发展提供的舞台,教者应尽可能把时间留给学生,把空间让给学生,把自由还给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探究,在质疑问难中探究,在观察比较中探究,在矛盾冲突中探究,在问题解决中探究,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去发现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使学生的思维自由快乐地飞翔,从而迸发出创造思维的火花。 (3)、创新参与方式。郭沫若曾说过:“教育的目的是养成学生自己学习、自己研究,用自己的头脑来想,用自己的眼睛来看,用自己的手……”例如在最近的一次试卷评讲课中,对于一个拼图题的评讲,我让学生两人一组操作,然后汇报结果,效果很不错。我认为这个环节,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展示,学生在思与思的碰撞、心与心的交流、情与情的交融中展开辩论,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成为课堂的主人,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充分发挥,使课堂充满活力。 以上仅仅我对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的一点看法,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继续努力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让学生愿学,乐学。

对生命化课堂的体会

对生命化课堂的体会 作者:刘大伟文章来源:乳山市下初初中点击数:236 更新时间:2010-9-1 5 生命化课堂在我校实施已经两年,下面就谈谈我个人在这段时间中的学习体会: 一、对“生命化课堂的”涵义的理解和认识。 传统的课堂以“教师”为中心,以“传授知识”为主,忽略了学生个性的张扬和能力的培养,学生几乎成为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传统的、僵化的教学模式束缚了学生的思维,压抑了学生生命的成长,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存在,长期以往,学生鲜活的个性被教师抹杀,导致的后果是:高分低能!通过学习,我对生命化的涵义有了一定的认识和理解:所谓“生命化的课堂”就是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顺应学生生命个体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搭建学生张扬个性的舞台。努力促成学生的生命个体与课堂有机的融合,让课堂与现实生活、与学生个性心理特征、认知水平紧密地结合起来,让课堂变成鲜活起来,就是要做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课堂来!通过构建生命化的课堂,真正做到“以人为本,成就生命”,让课堂成为学生学习成长的乐园! 二、转变教育理念,用“生命化”的理念武装头脑。 要想构建“生命化的课堂”,就必须摈弃传统教育理念,树立全新的、具有“生命化课堂”的教学理念。过去我们常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水。”而今天我们却要说“要想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有一桶源头活水”,而无论是什么样的水,要从何而来呢?答案是唯一的:从学习中来。永无止境的学习、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应该是教师永恒的主题。为此我要继续力学习有关“生命化的课堂”教育理论,理论是行动的先导,只有不断加强理论学习,才能竖起行动的先导,才能真正树立起生命化的课堂理念,才能去践行生命化课堂教学。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教育文档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教学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是“以人为本”、“以发展为 本”的教育理念。其中, 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促进学生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发展是新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具体落实到数学课堂中, 就应体现这样的基本理念: 即突出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 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 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 不同的 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样的发展目标。作为教师, 我们在教学中如何实现这个目标呢? 、在主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感悟数学 1.围绕生活实际设计数学活动 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资料。 从学生感兴趣的实情、实物、实事入手, 采用讲故事、做游戏、模拟场景、表演、比赛等形式创设有趣的情景, 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和积极探索的欲望。例如, 在教学“比较大小”一课时,紧密联 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了“拔河比赛”活动, 在具体的比赛情境中掌握怎样比较大小,学生的兴致异常高涨。在比赛中,他们发 现两队人数不一样时,提出赛场上要公平竞争, 两队人数应该同样多。于是,在解决人数问题上, 学生想出了四种方法:A. 兔队去 掉1人,鸭队上来1人;B.兔队去掉2人;C.鸭队上来2人;D.兔队 去鸭队一个。面对这四种方案, 学生仍有分歧, 各抒己见。但令人

欣喜的是 , 这样生活化的数学活动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 问题 , 学会了如何比较 , 掌握了方法 , 发散了思维 , 在亲自参与实 践中进一步感悟数学。 2. 在活动中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 新课程强调体验性学习 , 学生学习不仅要用自己的脑子去想 而且要用眼睛看 , 用耳朵听 , 用嘴说话 , 用手操作 , 用身体去亲身 经历 , 用心灵去感悟、 体验。其中有一个重要理念就是 , 为学生提 供“做”数学的机会 , 在具体的操作、整理、分析和探索交流活 动中 , 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 使学生的智慧受到挑战 , 从而实 现有效学习。例如 , 在“11? 20 各数的认识”的教学中 生在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完成教学目 标。发给每个 小组数量不同的别针,在数别针过程中认识11?20各数,让学生 亲身经历抽象出数的过程 , 同时还要说出数别针的方法。每个学 说: “可以两个两个地数。”有的却说 : “一个一个数的 , 不能数 错啊! ”有的学生说 : “数出 10 个别针放在一起 , 再数其他的。 ” 还有的学生用一种方法数,用另一种方法检查……每一个小组都 能拿出多种数别针的方法 , 全班学生的思维达到了高度活跃的状 态。学生们在互相交流中、在思想的碰撞中感受了不同的方法 对自己的方法进行了反思、评价 , 提高了数学思维能力。 二、在兴趣培养及习惯养成中体验数学 课程功能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之一 , 其中情 , 要让学 生都全身心地投入到活动中 , 按自己的想法去数别针 , 有的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5)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714555068.html,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作者:宫波 来源:《新华科教创新导刊》2013年第03期 【摘要】课堂教学应努力追求课堂教学互动的真实性和有效性,教师应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独特的观点和见解,从而不断地实现自我超越,提升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焕发生命的活力,使课堂教学过程真正成为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机的互动过程,真正成为师生共同发展的过程。这样,课堂才会因师生之间的心灵交流而精彩,因感动心灵的愉快而更有魅力。 【关键词】课堂;互动教学;生命活力 所谓互动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双方的主观能动性,形成师生之间相互对话,相互讨论,相互交流、相互启发和相互补充的一种教学方法,它既要求学生在教师组织下按教学计划的要求系统地学习,也要求教师按学生提问和要求有针对性的重点施教。并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和观念,从而得到共识、共享、共进,实现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形成师生互教互学的“学习共同体”。这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挖掘他们的学习潜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信息沟通、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以便因材施教,提高教学效果;有利于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专业及相关知识,改进教学方法,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技能,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 1.确定“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这是互动教学模式的核心 互动教学法强调“以学生发展为本”,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励学生个体自身的发展,这是对人性的终极关怀。教师要经常换位思考,走到与学生平等交流的关系中来,即充分发扬民主性。要发扬民主,首先要做到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能力,有他们各自的见解,教师应不时的听取他们的想法及观点,并以欣赏的眼光来看待他们。如何使之有效的实施,取决于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观念的转变是互动教学法能否取得成效的关键。 1.1 转变学生观,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善于独立思考,敢于提出独立见解,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1.2 转变教学观,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1.3 转变师生关系,师生和谐共处,民主平等合作,教学相长。 1.4 转变人才观,具有持续发展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这是创设互动教学模式的前提 互动教学,需要教师有充分的课前准备,才能在学生中发挥主导作用。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如何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四川省资中县发轮职业中学:彭 国 忠 在很多的课堂教学中,课堂教学显得比较沉闷,缺乏生气,难于泛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智慧活动的积极性,更不用说激发不断探索的精神了。唤醒学生的课堂情绪,使学生心灵得到解放,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激发出来。从而改变以往那种他主性,被动性的学习,使学习成为内在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被唤醒、生成、张扬和提升的过程。那如何才能焕发课堂的生命力呢? 一、亲和力,教育教学的"催化剂",让学生主动学。 所谓的"亲和力",就是指人与人之间保持亲密关系,和睦相处的能力。 教育教学过程始终离不开教师和学生直接或间接地接触与交往,一位优秀的教师,应该具备较强的亲和力。教师的亲和力,将对教育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减少师生间心理上的"对抗",尽可能消除教育教学中可能产生的抵触情绪; 让学生有个良好的心境,便营造宽松愉悦的教育氛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凡事参与,配合的积极性;能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促使其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那教者应如何培养"亲和力"呢? (一)谦和待人,给学生亲切感。作为教师时常将微笑带进课堂,时常给学生一张笑脸自然会接近师生间的距离,让学生有一种亲和感。特别是面对一群少年儿童时,教师不妨摸摸他们的头,拉拉他们的手,拍拍他们的肩,让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要说不爱你都不可能。 (二)尊重学生人格,实现师生平等对话。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此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完全是平等的。与传统的课堂和教

学观把教师作为"传话者"不同,新课程要求教师与学生"对话",才能实现智慧的撞击,经验的共享,心灵的契合和理性的升华。教师要放弃自己在课堂上很容易获得的"话语霸权",以学生学习的伙伴,促进者和引导者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扮演一个"平等者中的首席"的角色,建立课堂平等对话的机制,运用这种精神助产术,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独立思考,全面发展。 (三)培养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不断完善自己的个性和人格。面对性格千差万别,兴趣与爱好各不相同的学生,教师要想正真融入他们的学习与生活,自己就得有较为广泛的兴趣和爱好,以及良好的个性及高尚的人格。学识渊博,人格高尚的教师往往能够得到学生的尊重和爱戴。才能对学生产生一股强大、持久的向心力,这就是一个优秀教师的魅力所在。 二、借教学机制,改变课堂气氛,构建充满活力的课堂。 从现实的情况看,一些教师在上课时,主要是沿着自己的教学思路去"引导"学生,用教师的思维代替了学生的思维,而忽视了学生自己去钻研、领悟和感受的过程,如此教法也忽视了课堂的生命力。 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富有个性、具有独特精神生活方式和经验的学生,因而课堂教学不应当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一种国定不变的程式或限于一个框子或是整节课都是一种语气。教师应该发挥自己的智慧,把学生置于教学的出发点和核心地位,因学生而动,因情景而变,课堂才能焕发勃勃生机,课堂上才能显现出真正的活力。 综上所述,我认为,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教学机智尤其重要。一位教师在一次课堂上,讲台的木板"砰"地掉在了台阶上,全班同学大吃一惊后,情不自禁地"哗"地笑开了,这位教师灵机一动,说道:"这再次证明了万有

浅谈生命化课堂

浅谈生命化课堂 课堂是生命相遇、心灵相约的场所,是质疑问难的场所,是通过对话探寻真理的地方,更是孩子们学习生涯中的“一方乐土”。可传统课堂教学的阴影仍统治着“这方乐土”,迫使孩子们像逃避瘟疫一样逃离本该属于他们的学习乐园,惟恐躲之不及。传统课堂缺乏智慧挑战,缺乏生命活力,是学生“逃离”课堂最根本的症结所在。所以,当务之急就是要创造一个人性化的、生命活力化的课堂,让阳光普照每一个学生的心灵深处,“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更重要的是,从生命本位的意义上看,它能提升学生在课堂中的生命质量,实现他们主动、全面、个性化发展,并呈现出生命的“澎湃涌动”。在新课程背景下,结合我校的课题研究,就如何构建生命活力化的课堂,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充分的发展,使课堂成为孩子们的“一方乐土,谈谈我的一些想法和做法。 一、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建构生命活力化课堂的前提 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创新教育的要求,是课堂焕发生命活力的前提。同时,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也是对传统师生关系的反思与挑战,是社会文明进步的标志。其核心是要求教师把学生看成完整意义上的“人”,而不是“物”,还需要清楚认识到师生之间只有价值的平等而没有地位高低之分,教师只是“平等中的首席”。在良好的师生关系中,学生就能主动自由地表达他们的智慧,表达他们的内心体验,表达他们的情感,且在与教师的相互尊重、相互信任中全面发展自己,获得成就感和生命的价值,并时刻体味到人格的自主性和尊严。教师也能找准自己的“心理位置”,重新调整心态,充分展示他们的教育智慧,使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 如何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要做到以下三点: 第一,革新思想观念,明确角色地位。传统的思想观念一直将教师定位为“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是课堂的“权威”,是学生的“主宰者”。而教师也惯于“居高临下”,把师生关系演绎成了“我讲你听”的格局。因此,构建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性就必须首先刷新观念,确立崭新的教育理念,明确角色地位。《学会生存》中“教师将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而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个顾问,一个交换意见的参与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论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这无疑是告诉我们教师已不是讲授者、灌输者,而是学生的导师、朋友、合作者。教师要真诚地与学生做“朋友”,不能留恋“高高在上”的地位,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 第二,正确处理与“三生”的关系,努力实现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在当前的师生关系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