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导则

1 围

本标准给出了太阳直接辐射计算的基本原则,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和适用围,以及对计算结果的检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的计算。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698—2017 太阳能资源测量直接辐射

GB/T 34325—2017 太阳能资源数据准确性评判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直接辐射 direct radiation

从日面及其周围一小立体角发出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1]

注:一般来说,直接辐射是由视场角约为5°的仪器测定的,而日面本身的视场角仅约为0.5°,因此,它包括日面周围的部分散射辐射,即环日辐射。

3.2

法向直接辐射direct normal radiation

与太线垂直的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注:从数值上而言,直接辐射与法向直接辐射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直接辐射是从太阳出射的角度而定义,法向直接辐射则是从地表入射的角度而定义。

[GB/T 31163—2014,定义5.12]

3.3

水平面直接辐射direct horizontal radiation

水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3]

3.4

散射辐射diffuse radiation;scattering radiation

太阳辐射被空气分子、云和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分散成无方向性的、但不改变其单色组成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4]

3.5

[水平面]总辐射global [horizontal] radiation

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围接收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注: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5.15。

3.6

地外太阳辐射extraterrestrial solar radiation

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3]

3.7

辐照度 irradiance

物体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GB/T 31163—2014,定义6.3]

3.8

辐照量irradiation

曝辐量radiance exposure

在给定时间段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1: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注2:1 kWh/m2=3.6 MJ/m2;1MJ/m2≈ 0.28 kWh/m2。

注3: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6.5。

3.9

法向直接辐照度direct normal irradiance

与太线垂直的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0

法向直接辐照量direct normal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法向直接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1

水平面直接辐照度direct horizontal irradiance

水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2

水平面直接辐照量direct horizontal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水平面直接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3

[水平面]散射辐照度diffuse horizontal irradiance;scattered horizontal irradiance 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散射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4

[水平面]散射辐照量 diffuse horizontal irradiation;scattered horizontal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水平面散射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5

[水平面]总辐照度global [horizontal] irradiance

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总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6

[水平面]总辐照量global [horizontal]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水平面总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7

地外法向太阳辐照度extraterrestrial normal solar irradiance

地球大气层外与太线垂直的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8

地外法向太阳辐照量extraterrestrial normal solar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地外法向太阳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19

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度extraterrestrial horizontal solar irradiance

地球大气层外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围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太阳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20

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量extraterrestrial horizontal solar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3.21

日照时数sunshine duration

H

在一给定时间,太阳直接辐照度达到或超过120 W/m2的各段时间总和。

注:单位为小时(h)。

3.22

可照时数duration of possible sunshine

H0

在无任何遮蔽条件下,太阳中心从某地地平线到进入西方地平线,其光线照射到地面所经历的时间。

注1:可照时数完全决定于当地的地理纬度和日期。

注2:可照时数的基本计量时间段为日,月和年的可照时数以日值进行累计,单位为小时(h)。

注3: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6.13。

3.23

日照百分率sunshine percentage

s

日照时数占可照时数的百分比。

[GB/T 31163—2014,定义6.14]

注:以百分号(%)表示。

3.24

晴空指数clearness index

k T

总辐射与地外水平面太阳辐射的比值。

3.25

直散分离decomposed global radiation into direct horizontal radiation and diffuse radiation

采用某种方法将总辐射分解为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过程。

3.26

太阳常数solar constant

E0

大气层外日地平均距离处单位时间通过与太阳辐射束垂直的单位平面上的太阳辐射通量。

注:太阳常数并非严格的物理常数,世界气象组织1981年发布的太阳常数为1367 W/m2±7 W/m2,QX/T 368—2016给出的太阳常数是1366.1 W/m2。

3.27

透射比transmittance

面元透射的辐射通量与入射到面元的辐射通量之比。

[GB/T 31163—2014,定义4.10]

4 符号

下列符号适用于本文件。

DHI:某时刻的瞬时水平面直接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HI: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面直接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HR:某一段时间的水平面直接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

DIF:某时刻的瞬时水平面散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IF: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面散射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IFR:某一段时间的水平面散射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

DNI:某时刻的瞬时法向直接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NI: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法向直接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DNR:某一段时间的法向直接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

EDNI:某时刻的地外法向太阳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EDNR:某一段时间的地外法向太阳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EHI:某时刻的瞬时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EHR:某一段时间的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EHR:日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d

EHR:小时地外水平面太阳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计算方法参见附录A。

h

GHI:某时刻的瞬时水平面总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GHI:某一段时间的平均水平面总辐照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GHR:某一段时间的水平面总辐照量,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

MAE:绝对误差。

MRE:相对误差。

RMSE:均方根误差。

R:相关系数。

5 计算方法

5.1 基本原则

有法向直接辐射观测数据时,按照附录B中式(B.1)计算某一时刻的水平面直接辐照度。在缺少直接辐射实测数据时,根据应用需求和相关实测数据的情况,选择合适的计算方法,在满足需求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计算误差。

5.2 具备太阳辐射实测数据时的计算方法

5.2.1 具备总辐射和散射辐射实测数据时的计算方法

5.2.1.1 基本思路

根据总辐射、散射辐射和水平面直接辐射之间的物理关系,计算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

5.2.1.2 使用要求

只有在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实测数据具备分钟或小时值时,才能用于计算DNI和DNR;如果总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实测数据仅有日值、月值或年值,只能用于计算DHI和DHR,不能用于计算DNI 和DNR。

5.2.1.3 DHI计算方法

= (1)

DHI-

DIF

GHI

= (2)

DHI-

DIF

GHI

5.2.1.4 DNI计算方法

按照附录B计算DNI或DNI,其中DHI基于式(1)计算得到,DHI基于式(2)计算得到。

5.2.1.5 DHR和DNR计算方法

按照附录B中式(B.2)计算DHR,其中DHI基于式(1)计算得到,DHI基于式(2)计算得到;按照附录B中式(B.3)计算DNR,其中DNI或DNI基于5.2.1.4计算得到。

5.2.2 具备总辐射实测数据时的计算方法

5.2.2.1 基本思路

将总辐射进行直散分离,得到散射辐射,进而计算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

5.2.2.2 使用要求

式(4)仅适用于计算小时散射辐射,在此基础上可计算小时水平面直接辐射和小时法向直接辐射;对于日、月时间尺度的散射辐射,需另外建立经验关系(参见文献[6]),并在此基础上计算相应时间尺度的水平面直接辐射。

5.2.2.3 DIF 计算方法

由总辐射计算散射辐射,以晴空指数法为例。

()T k f GHI DIF ?= (3)

式中: T k ——晴空指数,即总辐射与地外水平面太阳辐射的比值;

()T k f ——散射辐射与晴空指数的经验关系,对于小时平均的散射辐照度,宜采用式(4)中的方

法,且计算中GHI 也应采用小时平均辐照度。

()?????>≤≤?<≤?=75

.075.00.35-0.350-T 5

T T 43T T 21k a k k a a k k a a k f T .......................... (4) 式中: 1a -5a ——经验系数,在参考文献[6]中的取值分别为1.0、0.249、1.557、1.84、0.177。实际应

用中,可根据周边有气候代表性的气象站的实测总辐射和散射辐射数据进行拟合确定。

此外,式(4)中的分段临界值0.35和0.75,亦属于经验取值,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拟合

方程进行调整。

5.2.2.4 DHI 和DNI 、DHR 和DNR 计算方法

根据5.2.1的方法,计算DHI 和DNI ,以及DHR 和DNR ,其中GHI 基于实测得到,DIF 基于式(3)计算得到。

5.3 不具备太阳辐射实测数据时的计算方法

5.3.1 气候学统计方法

5.3.1.1 基本思路

根据气候学原理,建立DHR 和DNR 与地面观测的相关气象要素的统计关系,获得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

5.3.1.2 使用要求

气候学统计方法只适用于计算月或更长时间尺度的DHR 和DNR ,以及相应时段平均的DHI 和DNI 。公式(5)~(8),若用于计算月时间尺度的水平面直接辐照量和法向直接辐照量,则DHR 、

DNR 、EHR 和EDNR 均为月辐照量;

若用于计算年时间尺度的水平面直接辐照量和法向直接辐照量,则DHR 、DNR 、EHR 和EDNR 均为年辐照量。

5.3.1.3 DHR 和DNR 计算方法

()s f EHR DHR ?= (5)

()DHR f DNR = (6)

式中: ()s f ——水平面直接辐射与日照百分率的经验关系,宜采用参考文献[2]中的方法,如式(7)

所示;

()DHR f ——法向直接辐射与水平面直接辐射的经验关系,宜采用参考文献[2]中的方法,如式(8)

所示。

()8726a s a s a s f ++= (7)

()()11109a a

EDNR EHR DHR a DHR f ?= .......................... (8) 式中: 6a -11a ——经验系数,可根据周边有气候代表性的气象站的实测直接辐射和日照百分率数据进行

拟合确定。 5.3.1.4 DHI 和DNI 计算方法

根据附录B 中式(B.2)和式(B.3),分别计算相应时段平均的DHI 和DNI ,其中DHR 和DNR 基于5.3.1.3计算得到。

5.3.2 物理反演方法

5.3.2.1 基本思路

根据辐射传输原理,对大气层中影响直接辐射的因子分别建立参数化方程,逐步计算到达地表的法向直接辐射,进而计算水平面直接辐射。

5.3.2.2 使用要求

适用于计算瞬时、分钟或小时平均的法向直接辐照度和水平面直接辐照度,以及相应时段的法向直接辐照量和水平面直接辐照量,对于日平均值(日总量)、月平均值(月总量)、年平均值(年总量),则只需将计算结果进行相应时段的平均(累加)即可。

5.3.2.3 DNI 计算方法

DNI 的计算方法如式(9)所示。

c a w g OZ r ττττττ??????=EDNI DNI

(9)

式中: r τ ——瑞利散射透射比;

OZ τ——臭氧吸收透射比;

g τ ——混合气体和痕量气体吸收透射比;

w τ ——水汽吸收透射比;

a τ ——气溶胶散射和吸收透射比;

c τ ——云的散射和吸收透射比。

r τ、OZ τ、g τ、w τ、a τ、c τ的参数化方程可参考国外经典模型,如Iqbal 模型、Bird 模型、SMARTS 模式等。各参数化方程的输入数据,当地面气象观测数据无法满足需求时,通常采用卫星遥感数据。

5.3.2.4 DHI 计算方法

按照附录B 中式(B.1)计算DHI ,其中DNI 基于式(9)计算得到。

5.3.2.5 DHR 和DNR 计算方法

按照附录B 中式(B.2)计算DHR ,其中DHI 基于5.3.2.4计算得到;按照式(B.3)计算DNR ,其中DNI 基于式(9)计算得到。

6 计算结果检验

6.1 原则和方法

按照GB/T 34325—2017给出的原则和方法,对太阳直接辐射计算结果的准确性进行检验,给出误差分析结果。

6.2 参照值要求

计算结果检验以实测数据为参照值,参照值应符合GB/T 33698—2017的要求,且宜包含不同季节、不同天气状态的有效数据。

6.3 检验数据要求

检验目标值与参考值之间应满足相同辐射要素、相同统计类型、相同时段和相近区域的要求。

6.4 检验指标

评判计算结果准确性的指标包括绝对误差(MAE )、相对误差(MRE )、均方根误差(RMSE )、相关系数(R ),各指标的计算方法分别参见附录C 中式(C.1)、式(C.2)、式(C.3)和式(C.4)。相关系数计算时,数据样本量应不小于12,且相关系数应通过统计显著性检验。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导则 1 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太阳直接辐射计算的基本原则,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以及对计算结果的检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的计算。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698—2017 太阳能资源测量直接辐射 GB/T 34325—2017 太阳能资源数据准确性评判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直接辐射 direct radiation 从日面及其周围一小立体角内发出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 注:一般来说,直接辐射是由视场角约为5°的仪器测定的,而日面本身的视场角仅约为°,因此,它包括日面周围的部分散射辐射,即环日辐射。 3.2 法向直接辐射 direct normal radiation 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注:从数值上而言,直接辐射与法向直接辐射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直接辐射是从太阳出射的角度而定义,法向直接辐射则是从地表入射的角度而定义。

[GB/T 31163—2014,定义] 3.3 水平面直接辐射 direct horizontal radiation 水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 3.4 散射辐射 diffuse radiation;scattering radiation 太阳辐射被空气分子、云和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分散成无方向性的、但不改变其单色组成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 3.5 [水平面]总辐射 global [horizontal] radiation 水平面从上方2π立体角(半球)范围内接收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 注: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 3.6 地外太阳辐射 extraterrestrial solar radiation 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 3.7 辐照度 irradiance 物体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GB/T 31163—2014,定义] 3.8 辐照量 irradiation 曝辐量 radiance exposure 在给定时间段内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1: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注2:1 kWh/m2= MJ/m2;1MJ/m2≈ kWh/m2。

热辐射计算公式

传热学课程自学辅导资料 (热动专业) 二○○八年十月

传热学课程自学进度表 教材:《传热学》教材编者:杨世铭陶文铨出版社:高教出版时间:2006 1

注:期中(第10周左右)将前半部分测验作业寄给班主任,期末面授时将后半部分测验作业直接交给任课教师。总成绩中,作业占15分。 2

传热学课程自学指导书 第一章绪论 一、本章的核心、重点及前后联系 (一)本章的核心 1、导热、对流、辐射的基本概念。 2、传热过程传热量的计算。 (二)本章重点 1、导热、对流、辐射的基本概念。 2、传热过程传热量的计算。 (三)本章前后联系 简要介绍了热量传递的三种基本方式和传热过程 二、本章的基本概念、难点及学习方法指导 (一)本章的基本概念 1、热传导 导热(Heat Conduction):物体各部分之间不发生相对位移时,依靠分子、原子及自由电子等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称为导热。 特点:从宏观的现象看,是因物体直接接触,能量从高温部分传递到低温部分,中间没有明显的物质迁移。 从微观角度分析物体的导热机理: 气体:气体分子不规则运动时相互碰撞的结果。 导电固体:自由电子不规则运动相互碰撞的结果,自由电子的运动对其导热起主导作用。 非导电固体:通过晶格结构振动所产生的弹性波来实现热量传递,即院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振动。 液体:第一种观点类似于气体,只是复杂些,因液体分子的间距较近,分子间的作用力对碰撞的影响比气体大;第二种观点类似于非导电固体,主要依靠弹性波(晶格的振动,原子、分子在其平衡位置附近的振动产生的)的作用。 热流量:单位时间传递的热量称为热流量,用Ф表示,单位为W。 3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导则 1范围 本标准给出了太阳直接辐射计算的基本原则,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和适用范围,以及对计算结果的检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的计算。 2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698 —2017 太阳能资源测量直接辐射 GB/T 34325 —2017 太阳能资源数据准确性评判方法 3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直接辐射direct radiati on 从日面及其周围一小立体角内发出的辐射。 [GB/T 31163 —2014,定义5.11] 注:一般来说,直接辐射是由视场角约为5。的仪器测定的,而日面本身的视场角仅约为0.5 °,因此,它包括日面周围的部分散射辐射,即环日辐射。 3.2 法向直接辐射direct no rmal radiati on 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注:从数值上而言,直接辐射与法向直接辐射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直接辐射是从太阳岀射的角度而定义,法向直接辐射则是从地表入射的角度而定义。 [GB/T 31163 —2014,定义5.12] 3.3 水平面直接辐射direct horizo ntal radiation 水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GB/T 31163 —2014,定义5.13] 3.4 散射辐射diffuse radiati on ;scatteri ng radiati on

太阳辐射被空气分子、云和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分散成无方向性的、但不改变其单色组成的辐射。 [GB/T 31163 —2014,定义5.14] 3.5 [ 水平面] 总辐射global [horizontal] radiation 水平面从上方2 n立体角(半球)范围内接收到的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注:改写GB/T 31163 —2014,定义 5.15 。 3.6 地外太阳辐射extraterrestrial solar radiation 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 [GB/T 31163 —2014,定义5.3] 3.7 辐照度irradiance 物体在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辐射能。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GB/T 31163 —2014,定义6.3] 3.8 辐照量irradiation 曝辐量radiance exposure 在给定时间段内辐照度的积分总量。注1: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2)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2)。 注2: 1 kWh/m2=3.6 MJ/m 2; 1MJ/ni ?0.28 kWh/m2。注3:改写GB/T 31163—2014,定义 6.5 。 3.9 法向直接辐照度direct normal irradiance 与太阳光线垂直的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能。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0 法向直接辐照量direct normal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内法向直接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注:单位为兆焦每平方米(Mj/m)或千瓦时每平方米(kwh/m)。 3.11 水平面直接辐照度direct horizontal irradiance 水平面上单位时间、单位面积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能。 注: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3.12 水平面直接辐照量direct horizontal irradiation 在给定时间段内水平面直接辐照度的积分总量。

太阳辐射的特性

太阳辐射的特性 昼夜是由于地球自转而产生的,而季节是由于地球的自转轴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的轨道的转轴呈23°27′的夹角而产生的。地球每天绕着通过它本身南极和北极的“地轴” 自西向东自转一周。每转一周为一昼夜,所以地球每小时自转15°。地球除自转外还循偏心率很小的椭圆轨道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地球自转轴与公转轨道面的法线始终成23.5°。地球公转时自转轴的方向不变,总是指向地球的北极。因此地球处于运行轨道的不同位置时,太阳光投射到地球上的方向也就不同,于是形成了地球上的四季变化(见下图)。每天中午时分,太阳的高度总是最高。在热带低纬度地区(即在赤道南北纬度23°27′之间的地区),一年中太阳有两次垂直入射,在较高纬度地区,太阳总是靠近赤道方向。在北极和南极地区(在南北半球大于90°~23°27′),冬季太阳低于地平线的时间长,而夏季则高于地平线的时间 长。 由于地球以椭圆形轨道绕太阳运行,因此太阳与地球之间的距离不是一个常数,而且一年里每天的日地距离也不一样。众所周知,某一点的辐射强度与距辐射源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这意味着地球大气上方的太阳辐射强度会随日地间距离不同而异。然而,由于日地间距离太大(平均距离为1.5 x 108km),所以地球大气层外的太阳辐射强度几乎是一个常数。因此人们就采用所谓“太阳常数”来描述地球大气层上方的太阳辐射强度。它是指平均日地距离时,在地球大气层上界垂直于太阳辐射的单位表面积上所接受的太阳辐射能。近年来通过各种先进手段测得的太阳常数的标准值为1353w/m2。一年中由于日地距离的变化所引起太阳辐射强度的变化不超过上3.4%。 2.2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太阳照射到地平面上的辐射或称“日射”由两部分组成——直达日射和漫射日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而到达地面时,由于大气中空气分子、水蒸气和尘埃等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不仅使辐射强度减弱,还会改变辐射的方向和辐射的光谱分布。因此实际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通常是由直射和漫射两部分组成。直射是指直接来自太阳其辐射方向不发生改变的辐射;漫射则是被大气反射和散射后方向发生了改变的太阳辐射,它由三部分组成:太阳周围的散射(太阳表面周围的天空亮光),地平圈散射(地平圈周围的天空亮光或暗光),及其他的天空散射辐射。另外,非水平面也接收来自地面的反射辐射。直达日射、漫射日射和反射日射的总和即为总日射或环球日射。可以依靠透镜或反射器来聚焦直达日射。如果聚光率很高,就可获得高能量密度,但却损耗了漫射日射。如果聚光率较低,也可以对部分太阳周围的漫射日射进行聚光。漫射日射的变化范围很大,当天空晴朗无云时,漫射日射为总日射的10%。但当天空乌云密布见不到太阳时,总日射则等于漫射日射。因此聚式收集器采集的能量通常要比非聚式收集器采集的能量少得多。反射日射一般都很弱,但当地面有冰雪覆盖时,垂直面上的反射日射可达总日射的40%。 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受大气层厚度的影响。大气层越厚,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和散射就越严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越少。此外大气的状况和大气的质量对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也有影响。显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的路径长短与太阳辐射的方向有关。参看下图,A为地球海平面上的一点,当太阳在天顶位置S时,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到达A点的路径为OA。城阳位于S点时,其穿过大气层到达A 点的路径则为0A。 O,A与 OA之比就称之为“大气质量”。它表示太阳辐射穿过地球大气的路径与太阳在天顶方向垂直入射时的路径之比,通常以符号m表示,并设定标准大气压和O℃时海平面上太阳垂

徐州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

徐州地区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 1.1 太阳辐射强度的计算基础知识 1.1.1 日地相对运动与赤纬角 贯穿地球中心与南北两极相连的线称为地轴。地球除了绕地轴自转以每天(24h)为一个周期外;同时又沿椭圆形轨道围绕太阳进行公转,运行周期约为一年。太阳位于椭圆形的一个焦点上。该椭圆形轨道称为黄道,在黄道平面内长半袖约为152 。 短半轴约为 ;椭圆偏心率不大,1月l 日为近日点,日地距离约 ;7月1日为远日点时 ,相差约3%。 一年中任一天的日地距离可以表示为: 81.510[10.017sin(2(93)/365)]R n km π=?+- 式中 R --- 日地距离 ; n --- 为1月1日算起,一年中的第几天 ; 地球的赤道平面与黄道平面的夹角称为赤黄角,它就是地轴与黄道平面法线间的夹角,在一年中的任一时刻皆保持为23.45°。太阳、地球的相对运动如图所示 以太为中心的日-地俯视图

以地球为中心的俯视图 在地球上任一位置观察太阳在天空中每天的视运动是以年为周期性变化的,并取决于太阳赤纬角的大小。赤纬角δ即正午时的太阳光与地球赤道平面间的夹角。取赤道向北为正方向,而向南为负方向,用δ表示。赤纬角δ从+23.45°到-23.45°变化,它导致地球表面上太阳辐射入射角的变化,使白天的长短随季节性有所不同。在赤道地区,从太阳升起到日落的持续时间为12h。但在较高纬度地区,不同季节其昼长就有相当大变化。赤纬角δ是地球围绕太阳运行规律造成的,它使地球上不同的地理位置所接受到的太阳入射光线方向不同,从而形成地球上一年有四季的变化。一年中有四个特殊日期,即:夏至、冬至、春分、秋分。北半球夏至(6月21日或22日)阳光正射北回归线赤纬角δ=23.45°;北半球冬至(12月22日或21日),太阳光线正射南回归线,δ=-23.45°;春分(3月20日或21日)和秋分(9月22日或23日)太阳正射赤道,赤纬角都为零,地球南北半球昼夜长度相等。 赤纬角的日变化可用如下近似表达式计算: δ=+ n 23.45sin[360(284)/365] 式中 n---从1月1日算起一年中的第几天的天数 ; 一年中赤纬角(δ)的变化范围23.45 ±°之间 ; 1.1.2 太阳时和时差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

太阳直接辐射计算导则 1 围 本标准给出了太阳直接辐射计算的基本原则,不同条件下的计算方法和适用围,以及对计算结果的检验要求。 本标准适用于水平面直接辐射和法向直接辐射的计算。 2 规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 33698—2017 太阳能资源测量直接辐射 GB/T 34325—2017 太阳能资源数据准确性评判方法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 3.1 直接辐射 direct radiation 从日面及其周围一小立体角发出的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1] 注:一般来说,直接辐射是由视场角约为5°的仪器测定的,而日面本身的视场角仅约为0.5°,因此,它包括日面周围的部分散射辐射,即环日辐射。 3.2 法向直接辐射 direct normal radiation 与太线垂直的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注:从数值上而言,直接辐射与法向直接辐射是相同的;两者的区别在于,直接辐射是从太阳出射的角度而定义,法向直接辐射则是从地表入射的角度而定义。 [GB/T 31163—2014,定义5.12] 3.3 水平面直接辐射 direct horizontal radiation 水平面上接收到的直接辐射。 [GB/T 31163—2014,定义5.13] 3.4 散射辐射 diffuse radiation;scattering radiation 太阳辐射被空气分子、云和空气中的各种微粒分散成无方向性的、但不改变其单色组成的辐射。

实验一、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和日照百分率的测定1

气象学实验报告 班级:植保检11-1 姓名:李舒学号:20116340 实验一、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太阳天空辐射表的使用,正确观测太阳直接辐射辐射、散射辐射、净辐射 2.掌握日照计的使用方法,正确光测光照强度 3.掌握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计算 二、实验器材 天空辐射表、净辐射表、照度计、紫外线照度计、日照记录纸 三、实验原理 1.辐射表示通过感应部位黑白相间的感应器产生热效应,转化为电动势 ): 单位时间内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2.太阳直接辐射(S′ m 太阳辐射能。 3.散射辐射(D):太阳光线经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内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散射辐射)。 +D) : 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 4.太阳总辐射(Q= S′ m 5.地面净辐射(B):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也称为地 面辐射差额)。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 1.天空辐射表、净辐射表的观测、照度计的观测、紫外照度计的观测

( lx) 24550378005160059300628006170033900 33980305004890049400665006410036500 紫外线光照强度(uw/m2)125.8112.2271285302344230 228.3124.4275301286299197 323 .1100.9267276334387259 从表1可以看出, 图1 天空辐射、直接辐射、净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时间变化规律 图2 光照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图3 紫外线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2. 日照时数及光照百分率的计算(以雅安为例) (1)1993年9月23日的实照时数= 7.6 h 。 (2)1993年9月23日的可照时数= 12h δ = 23.5 sinNo 因1993年9月23日的N=0,所以δ = 23.5 sin0o= 0 则这天的可照时数为12h 日照百分率=(7.6/12)×100﹪=63.33﹪ 五、讨论 1.天空辐射、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净辐射的日变化 由图1可知,天空辐射、直接辐射、净辐射从9点到15点大体上都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且在13点左右达到最大值。由于早上9点太阳未完全升起、大气透明度低等因素,辐射比较弱;随着太阳的升起、大气透明度增加,辐射逐渐增强直至太阳高度角最大时,辐射最强;再随时间推移,辐射减弱。总辐射、直接辐射与太阳高度角呈正相关,而太阳直接辐射越强,散射辐射越弱。 2光照强度和紫外线光照强度的日变化 由图2、3可知,光照强度和紫外线强度随时间的变化,先升高后降低。因为光照强度和紫外线强度也和太阳高度角呈正相关,而太阳高度角在9点到15点是先增加后降低。 3(特定时间)日照时数及日照百分率 秋分日和春风日昼夜平分,各为12小时,通过计算得知1993年9月23日雅安的日照时数和日照百分率。实照时数说明太阳直接辐射的时数多少,日照百分率说明晴阴状况。所以这天雅安晴朗,天气比较好。 实验二、土壤温度、空气温度及空气湿度的测定 一、实验目的 1.熟悉测定气温和低温的几种仪器的构造和原理 2.掌握气温和土壤温度的观测方法 3.了解测定空气温度仪器的构造原理 4.掌握差算空气湿度的方法 二、实验器材 通风干湿表、百叶箱、地面温度计、最高温度计、最低温度计。 三、实验步骤

太阳辐射波长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见图2.4。从图中可看出,大气上界太阳光谱能量分布曲线,与用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计算出的6000K的黑体光谱能量分布曲线非常相似。因此可以把太阳辐射看作黑体辐射。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内部温度更高。根据维恩位移定律可以计算出太阳辐射峰值的波长λmax为0.475μm,这个波长在可见光的青光部分。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0.76μm),波长大于可见光的红外线(>0.76μm)和小于可见光的紫外线(<0.4μm)的部分少。在全部辐射能中,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占99%以上,且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约50%,后者占约43%,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量的约7%。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通过星际空间到达地球表面。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用Rsc (Solar constant)表示,单位为(W/m2)。太阳常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一切有关研究太阳辐射的问题,都要以它为参数。关于太阳常数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了,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经通过各种观测手段估计它的取值,认为大约应在1350~1400W/m2之间。太阳常数虽然经多年观测,由于观测设备、技术以及理论校正方法的不同,其数值常不一致。据研究,太阳常数的变化具有周期性,这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在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紫外线部分某些波长的辐射强度可为太阳黑子最少年份的20倍。近年来,气候学家指出,只要地球的长期气候发生1%的变化,就会引起太阳常数的变化。目前已有许多无人或有人操作的空间实验对太阳辐射进行直接观测,并在宇宙空间实验站设计了名为“地球辐射平衡”的课题,其中一个重要项目就是对太阳辐射进行长期监视。这些观测数据将对进一步了解大气物理过程及全球气候变迁的原因有很大帮助。1981年世界气象组织推荐的太阳常数值Rsc=1367±7(W/m2),通常采用1367W/m2。 二、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衰减 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后到达地球表面。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投射到大气上界的辐射不能完全到达地表面。图2.4最下面的实曲线表示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被吸收、散射、反射后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能辐射计算公式

一、中国太阳能直接辐射的计算方法 ()1bS a Q S +='(1) () 211111S c S b a Q S ++='(2)⊙ ()n c S b a Q S 2122++='(3) S ′为直接辐射平均月(年)总量;Q 为计算直接辐射的起始数据,可采用天文总辐射S 0,理想大气总辐射,Q i ,晴天总辐射Q 0来表示。a ,b ,a 1,b 1,c 1,a 2,b 2,c 2为系数。n 为云量。S 1为日照百分率。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 ()() ()()∑∑∑∑∑∑∑∑∑=========?? ? ??-?? ? ??--= ----= n i n i i i n i n i i i n i n i n i i i i i n i i i n i i i y y n x x n y x y x n y y x x y y x x r 12 12 12 121 1 1 1 2 21 考虑到大气透明度,则有 ()()n c S b a P P P Q n c S b a P P P Q S i m i 2122cos cos sin sin 1 2122++=++='+海 年海 年δ ?δ?(4) 其中m 为大气质量: δ ?δ?cos cos sin sin 1 sinh 1+== Θm 其中,φ为测站的纬度;δ为赤纬角,取每月15日的赤纬值作为月平均值;时角ω统一取中午12时,则ω=0,cosω=1;年P 为测站的年平均气压,P 海为海平面气压,P 海=1013.25mp ,海年P P 为对大气质量进行的高度订正。 对于a 2的计算: 当测站的海拔H≥3000m 时,a 2=0.456; 当H≤3000m 是,若年平均绝对湿度E ≤10.0mb ,则 F a ?-=00284.0688.02 否则F a ?-=01826.07023.02,其中F 为测站沙尘暴日数与浮尘日数之和。 对于(4)式中,系数之间的关系式为 { 011.1039.02222=+-=+b a c a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大气环境—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主要因素 一般用太阳辐射中纬度来表示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能量的多少,一个地区的太阳辐射强度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1、太阳高度角 影响太阳辐射强度的最主要因素是太阳高度角。其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太阳高度大,等量的光线散布的面积小,光热集中,单位面积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就多,反之就越少。另一方面,太阳高度角大,太阳经过的大气层的距离短,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多,反之就越少。 2、云量 云量的多少和云层的厚度对太阳辐射的影响很大,云层越厚,云量越多,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越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能量就越少,因而晴天比阴天太阳辐射强。 3、地势高低

地势越高,大气越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就弱,太阳辐射强度就越大。反之则越小。 4.日照时间的长短----日照长,辐射强度大 太阳辐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 对于某一个具体的场地,太阳辐射强度将取决于诸多因素,这些因素包括大气条件,地球相对于太阳的位置和附近的障碍物等。 (1)大气条件对太阳辐射的影响 地球表面接受的太阳辐射要受到大气条件的影响而衰减,主要原因是由空气分子、水蒸气和尘埃引起的大气散射和由臭氧、水蒸气和二氧化碳引起的大气吸收。在晴朗夏天的正午时刻,大约有70%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层直接到达地球表面;另有7%左右的太阳辐射经大气分子和粒子散射以后,也最终抵达地面;其余的被大气吸收或经散射返回空间。 (2)地球相对太阳位置的影响 地球相对于太阳的相对位置可以通过如下几个指标进行考虑: ①太阳高度角。太阳在地平线以上的高度以地平面与太阳光入射线之间的夹角来测量,称为高度角(或仰角)。太阳高度角愈大,太阳辐射强度愈大。因为对于某一地平面而言,太阳高度角低时,光线穿过大气的路程较长,能量衰减得就较多。同时,又因为光线以较小的角度投射到该地平面上,所以到达地平面的能量就较少。反之,则较多。太阳高度角因时、因地而异:一日之中,太阳高度角正午大于早晚;夏季大于冬季;低纬度地区大于高纬度地区。 ②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和地球轴的倾斜同样影响到太阳能辐射量。当6~8月份夏天来到北半球时,地球的北半球朝太阳倾斜。夏季白天时间很长,加之有利的地球轴倾斜,造成了夏季与冬季太阳能辐射总量的巨大差别。 ③日地距离。日地距离是指地球环绕太阳公转时,由于公转轨道呈椭圆形,日地之间的距离则不断改变。由于大气对太阳辐射到达地面之前有很大的衰减作用,而这种衰减因又与太阳辐射穿过大气路程的长短有关系。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经过的路程越长,能量损失得就越多;路程越短.能量损失得越少。所以,地球位于近日点时,获得太阳辐射大于远日点。(3)日照时间 太阳辐射强度与日照时间成正比。日照时间的长短,随纬度和季节而变化。 (4)海拔高度 海拔越高,大气透明度越好,所以从太阳投射来的直接辐射量也就越高。 (5)地形、地貌及障碍物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会看到如下现象。当上午或下午太阳斜照时,高大的山峰、树林会遮住太阳,房屋、烟囱等建筑物也会挡住阳光。上述现象在冬天就更为突出,冬天时太阳在地球的南半球上空,在北半球的人看上去太阳离地平线的距离较夏天近得多。由于太阳斜射的影响,阳光更容易被地形、地貌及障碍物遮挡。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分析

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分析 JGSLJZ 【知识归纳】 太阳辐射强度是指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强弱。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反射、散射作用,大大削弱了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但尚有诸多因素影响太阳辐射的强弱,使到达不同地区的太阳辐射的多少不同。影响太阳辐射强弱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四个因素。 1.纬度位置 纬度低则正午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短,被大气削弱得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多;反之,则少。这是太阳辐射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主要原因。 2.天气状况 晴朗的天气,由于云层少且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阴雨的天气,由于云层厚且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弱。如赤道地区被赤道低压带控制,多对流雨,而副热带地区被副高控制,多晴朗天气,所以赤道地区的太阳辐射要弱于副热带地区。 3.海拔高低 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就强;反之,则弱。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如青藏高原成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强的地区,主要就是这个原因。 4.日照长短 日照时间长,获得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短,获得太阳辐射弱。如我国夏季南北普遍高温,温差不大,是因为纬度越高的地区,白昼时间长,弥补了因太阳高度角低损失的能量。 【典例精析】 1.读“太阳辐射光谱示意图”,下列因素中与A区(大气上界太阳辐射与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差值)多少无关的是() A.云层的厚薄B.大气污染程度C.大气密度D.气温 【解析】云层的厚薄、大气污染程度以及大气密度都会影响大气透明度进而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答案】D 2.辐射差额是指在某一段时间内物体能量收支的差值。读“不同纬度辐射差额的变化示意图”,若只考虑纬度因素,则a、b、c三地纬度由高到低的排列顺序为()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太阳辐射 一、太阳辐射光谱和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光谱 太阳辐射中辐射能按波长的分布,称为太阳辐射光谱,见图2.4。从图中可看出,大气上界太阳光谱能量分布曲线,与用普朗克黑体辐射公式计算出的6000K的黑体光谱能量分布曲线非常相似。因此可以把太阳辐射看作黑体辐射。太阳是一个炽热的气体球,其表面温度约为6000K,内部温度更高。根据维恩位移定律可以计算出太阳辐射峰值的波长λmax为0.475μm,这个波长在可见光的青光部分。太阳辐射主要集中在可见光部分(0.4~0.76μm),波长大于可见光的红外线(>0.76μm)和小于可见光的紫外线(<0.4μm)的部分少。在全部辐射能中,波长在0.15~4μm之间的占99%以上,且主要分布在可见光区和红外区,前者占太阳辐射总能量的约50%,后者占约43%,紫外区的太阳辐射能很少,只占总量的约7%。

太阳常数 太阳辐射通过星际空间到达地球表面。当日地距离为平均值,在被照亮的半个地球的大气上界,垂直于太阳光线,每秒每平方米的面积上,获得的太阳辐射能量称为太阳常数,用Rsc (Solar constant)表示,单位为(W/m2)。太阳常数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常数,一切有关研究太阳辐射的问题,都要以它为参数。关于太阳常数的研究已有很长历史了,早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经通过各种观测手段估计它的取值,认为大约应在1350~1400W/m2之间。太阳常数虽然经多年观测,由于观测设备、技术以及理论校正方法的不同,其数值常不一致。据研究,太阳常数的变化具有周期性,这可能与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有关。在太阳黑子最多的年份,紫外线部分某些波长的辐射强度可为太阳黑子最少年份的20倍。近年来,气候学家指出,只要地球的长期气候发生1%的变化,就会引起太阳常数的变化。目前已有许多无人或有人操作的空间实验对太阳辐射进行直接观测,并在宇宙空间实验站设计

一种基于统计的逐时太阳辐射数据计算方法

一种基于统计的逐时太阳辐射数据计算方法 摘要:逐时气象参数是建筑物全年能耗计算机模拟的必要输入参数之一,其中的太阳辐射数据通常难以得到。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统计的逐时太阳辐射数据计算方法,在计算出大气层外水平面逐时太阳辐射数据的基础上,利用典型气象年逐时气象参数中的太阳辐射数据,拟合出水平面逐时太阳总辐射量与大气层外水平面逐时太阳总辐射量之间的关系,以及法线方向太阳直射辐射量与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之间的关系,再结合实际气象年的相关气象数据,从而可以计算得到实际气象年的逐时太阳辐射数据。关键词:气象参数太阳辐射统计 0 前言当前,采用计算机模拟的方法对建筑物的全年能耗进行分析越来越普遍,这种方法既可以在设计阶段,对新建建筑的能耗进行预测,从而指导建筑物能源系统的设计,使之符合国家相关的节能标准。同时,也可以用于已建建筑,对建筑物的能耗进行评价和预测,并为对其进行节能改造的可能性及其效果进行预估。目前,常用于建筑物全年能耗模拟的计算机软件有DOE-2(包括VisualDOE)、EnergyPlus、

eQUEST和DeST等。由于空调系统在整个建筑物的全年能耗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在对建筑物的全年能耗进行计算机模拟的时候,不可避免地要计算空调系统的全年能耗,而空调系统的能耗,与当地的气象条件,特别是温度、湿度和太阳辐射强度紧密相关。通常,在设计阶段进行建筑物能耗预测时,一般采用典型气象年数据;而在对已建建筑进行全年能耗分析的时候,由于已经可以取得建筑物运行的实际能耗数据,通常需要根据实际能耗数据和实际气象年逐时数据对计算机模型进行校准(calibration),以保证模型具有足够的精度,然后再采用标准气象年数据进行计算,并根据计算结果进行评价和比较。这种建模→模型校准→计算及结果评价的方法也是IPMVP 2002 (International Performance and Measurement Verification Protocol)中所推荐的方法。1 基本计算方法根据DOE-2程序的要求,计算空调负荷用的逐时气象参数有湿球温度、干球温度、大气压力、云量、雪、雨、风向、空气绝对含湿量、空气密度、空气焓值、水平面太阳总辐射量、法线方向太阳直射辐射量、云的类型与风速等14项。除了与太阳辐射有关的两项参数外,都可以由当地气象台站公布的逐时气象参数直接取得,或者通过一定的计算和量化取得。与此不同的是,有关太阳辐射的两项参数的取得则比较困难。由于我国的气象台站均不公布逐时太阳辐射数据,因此有些学者采用半正弦模型进行插值,有些采用混合

人体辐射换热的计算.

人 体 辐 射 换 热 的 计 算 方 法 The Calculation Method Of Radiative Heat Loss From Human Body 同济大学楼宇设备工程与管理系 叶海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两种情况下人体辐射换热的计算方法,即人体与室内整体环境间的辐射换热、人体与单一壁面间的辐射换热。作者力求避免繁复的理论推导,而仅仅就研究结果,研究方法作了归纳与总结,列出了一些计算参数的取值范围,可供工程技术人员在计算时参考。 在热舒适的研究中,我们经常要计算人体与室内环境间的热交换,进而对人体的热感觉进行预测。人体与环境之间主要通过对流和辐射方式换热,导热基本上可以忽略不计。在普通的室内气候条件下,人体外表温度高于环境平均辐射温度,而室内风速一般较小,因此辐射散热量可占总散热量的50%左右,对流散热为30%左右,其余为蒸发散热。 一、人体与室内环境间的辐射换热 人体与室内环境间的辐射换热量Q R 可按空腔与内包壁面间的换热计算,即 W )11(1 )(44-+-=S S eff p mrt surf eff R A A T T A Q εεσ (1) 式中,eff A ——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m 2; 428K W/m 1067.5??=-σ,黑体的辐射常数。 surf T ——人体外表的平均温度,K ; mrt T ——环境的平均辐射温度,K ; P ε ——人体外表的平均发射率,无因次; S A ——包围人体的室内总面积,m 2; S ε ——环境的平均发射率,无因次; 式(1)中,由于人体面积远小于环境面积,且一般室内材料的发射率接近于1,故分母的第二项可略去不计。在热舒适研究中,对人体的产热(即代谢率)和散热计算一般取单位皮肤面积,于是得到 244W/m )(mrt surf eff cl P r T T f f Q -=σε (2) 式中,cl f ——称为服装面积系数,无因次;后面将作进一步介绍。 eff f ——人体的有效辐射面积系数,无因次;后面将作进一步介绍。 式(2)虽然给出了人体辐射换热计算的具体形式,但令人遗憾的是,式中右边的各项大多难以从理论上确定,一般依赖于经验公式来解决。两个系数的意义在于,着装增大了人体的外表面积,而人体的外表之间存在着相互辐射。至于平均辐射温度,它是假想室内环境在均一的温度下与人体进行换热。以下将对其中各项进行详细讨论。 1-1 人体外表的平均发射率 发射率有时也称为黑度、黑率或辐射系数,它表明物体表面与黑体相比辐射能量的效率。根据基尔霍夫定律,“漫-灰表面”在温度平衡时,可以认为发射率与吸收率相等,但在工程计

太阳辐射计算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实习报告 实习名称 某地理论日太阳辐射计算 实习科目 气象气候学 指导老师 陈华 日期 12.15 姓名 王一舟 学院 遥感 专业 地理信息系统 班级 07地信(1) 学号 20071316004 一、 实习名称:某地理论日太阳辐射量计算 二、 实习内容 1. (1)计算(135°E,35°N )的全年日太阳辐射(计算积日,1 月1日记为1,1 月2 日记为2,依次累加,每隔30天计算一日的太阳辐射) (2)计算海口(20°N ),南京(32.13°),北京(40°)在6月22日的日理论太阳辐射。(6月22日换算积日为173) 日太阳辐射计算公式 ) sin cos cos sin sin (2)cos cos cos sin (sin 2002 200 ωδ?δ?ωρπω ωδ?δ?ρπωω+=+=?+-I T Q d I T Q s s 。 为当地当日的太阳赤纬地纬度,为当为日地相对距离,,本文亦采用该值,用在近代气候计算中多采为太阳常数, 为当日日落时角,,为日理论太阳辐射量,其中,δ?ρωπ 00001370I I 4.4852T Q =s 2. 计算工具 :MA TLAB 3. 计算过程(程序) %计算某地理论日太阳辐射总量,要求输入当地纬度、正午太阳高度、积日数 function [d,chiwei,shijiao,s]=sun(fai,h,dn) %fai 为当地纬度,h 为当地 某日正午太阳高度,dn 为积日数(1月1日为1,1月2日记为2,依次累加) d=1+0.033*cos(2*pi*dn/365) ; %当地某日实际日地距离 chiwei=fai*pi/180-acos(sin(pi*h/180)) ; %某日太阳赤纬 shijiao=acos(-tan(fai*pi/180)*tan(chiwei)) ; %当地某日日落时角

太阳辐射强度测量

4太阳辐射照度实验(略) 实验设备:辐射电流表、总辐射表、辐射热计 实验原理: 太阳辐射电流表是与太阳总辐射表配套使用的二次仪表,将其测得数据经过换算后,即为太阳辐射的瓦/平方米值。其具有检测精度高,便携式设计,性能稳定,功能丰富等方面特点,是太阳能测试方面的理想工具。该表用来测量光谱范围为0.3-3μm的太阳总辐射,也可用来测量入射到斜面上的太阳辐射,如感应面向下可测量反射辐射,如加配遮光环可测量散射辐射。因此,它可广泛应用于教学、太阳能利用、气象、农业、建筑材料老化及大气污染等部门做太阳辐射能量的测量。 仪器的工作原理基于热电效应。在锰铜—康铜组成的热电堆上涂以炭黑及氧化镁,利用他们对太阳辐射热吸收系数的不同而造成热电堆冷、热端点的温差,形成热电势。用辐射电流表测出其热电流强度,这个电流强度的大小与太阳辐射照度成正比。 辐射热计用于测量工作地点所接受到的单向辐射热强度。 实验方法: (1)在太阳直射辐射不被遮蔽的开阔处,安装好天空辐射表,调节底板上的三个螺钉,使仪器感应面成水平位置。辐射电流表安装在天空辐射表的北面,其距离应使观测者读数时不遮挡天空辐射表。 (2)将天空辐射表的2根导线与辐射电流表的(+)、(-)端连接好,待仪器稳定后即可开始测量。 (3)测量总辐射照度时,把天空辐射表头部的金属罩取下,经40s后即可从电流表上读取数值;测散射辐射照度时,需用专用遮光板遮住太阳直射辐射,然后从电流表上读数;直射辐射照度可从同步测得的总辐射照度中减去散射辐射照度来求得。 (4)把上述辐射电流表上的数值按仪器使用说明书中的公式换算成辐射照度。 设备参数: 辐射电流表 测试范围:0~2000瓦/平方米检测精度:<±1瓦/平方米 显示数值:小于200毫伏(液晶显示) 使用温度:-20~+50℃ 电池供电:DC:9V连续使用大于七天相对湿度:80% 重量:小于600克 总辐射表 灵敏度:7~14mv/kw.m-2 响应时间:<35秒(99%) 余弦响应:不大于±7%(太阳高度10°时) 年稳定度:不大于±2% 温度系数:不大于±2%(-10℃~+40℃) 光谱范围:0.3~3.2μm 信号输出:0~20mv 非线性:±2% 重量:2.5kg 辐射热计 量程:0-2kW/平方米分辨率:0.01kW/平方米标定精度:±5% 实验报告要求:测量记录本地太阳能辐射强度。

实验一、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和日照百分率的测定

气象学实验报告 班级:植保检11-1 :舒学号:20116340 实验一、太阳辐射、光照强度和日照时数测定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太阳天空辐射表的使用,正确观测太阳直接辐射辐射、散射辐射、净辐射 2.掌握日照计的使用方法,正确光测光照强度 3.掌握日照时数、日照百分率的计算 二、实验器材 天空辐射表、净辐射表、照度计、紫外线照度计、日照记录纸 三、实验原理 1.辐射表示通过感应部位黑白相间的感应器产生热效应,转化为电动势 2.太阳直接辐射(S′m): 单位时间以平行光形式投射到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 3.散射辐射(D):太线经大气散射后,单位时间以散射光形式到达地表单位水平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散射辐射)。 4.太阳总辐射(Q= S′m +D) : 太阳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 5.地面净辐射(B):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地面所吸收的辐射与放出的辐射之差(也称为地面辐射差额)。 四、实验步骤与结果 1.天空辐射表、净辐射表的观测、照度计的观测、紫外照度计的观测 表1 天空辐射、净辐射、散射辐射、光照强度、紫外线光照强度的时间变化情况

(W/m2) 2 3.19 94.5 213.5 233.9 275.8 339.5 204.8 3 1.93 98.9 205.3 243.6 281.3 346.1 209.9 散射辐射 (W/m2) 1 33. 2 99.5 85. 3 96.7 140.3 159.3 176.3 2 33.9 104.6 82.6 98.5 143.9 154.1 170.7 3 32.5 94. 4 87.9 94.9 137.6 165.7 182. 5 光照强度 (lx) 1 4290 34300 49900 54500 64000 62200 34200 2 4550 37800 51600 59300 62800 61700 33900 3 3980 30500 48900 49400 66500 64100 36500 紫外线光 照强度 (uw/m2) 1 25.8 112. 2 271 285 302 344 230 2 28. 3 124. 4 27 5 301 28 6 299 197 3 23 .1 100.9 267 276 33 4 387 259 从表1可以看出, 图1 天空辐射、直接辐射、净辐射和散射辐射的时间变化规律 图2 光照强度的时间变化规律

太阳能辐射计算公式

一、中国太阳能直接辐射的计算方法 (1) (2)⊙ (3) S′为直接辐射平均月(年)总量;Q为计算直接辐射的起始数据,可采用天文总辐射S0,理想大气总辐射,Qi,晴天总辐射Q0来表示。a,b,a1,b1,c1,a2,b2,c2为系数。n为云量。S1为日照百分率。 相关系数的计算公式: 考虑到大气透明度,则有 (4) 其中m为大气质量: 其中,φ为测站的纬度;δ为赤纬角,取每月15日的赤纬值作为月平均值;时角ω统一取中午12时,则ω=0,cosω=1;为测站的年平均气压,P海为海平面气压,P海=1013.25mp,为对大气质量进行的高度订正。 对于a2的计算: 当测站的海拔H≥3000m时,a2=0.456; 当H≤3000m是,若年平均绝对湿度E≤10.0mb,则 否则,其中F为测站沙尘暴日数与浮尘日数之和。 对于(4)式中,系数之间的关系式为 二、中国太阳能散射辐射的算法 其中∑D为散射辐射月(年)总辐射量,Q为计算散射辐射的起始数据,可采用天文总辐射S0,理想大气总辐射Qi,晴天总辐射Q0来表示;f(S1,n......)为天空遮蔽度函数。 D=Qi(a1+b1nt); D=Qi(a2+b2nl); D=Qi(a3+b3S1); D=Qi(a4+b4nmh) D=Qi(a5+b5nmh+c5nl) D=Qi(a6+b6nmh+c6S1) D=Qi(a7+b7P+c7nl) D=Qi(a8+b8P+c8S1) 以上8式为计算太阳能散射可筛选公式,其中D为欲计算的散射辐射量的月总量,Qi,为理想大气中的月总辐射量,nt ,nl ,nmh分别为月平均总云量、低云量和中高云量。S1为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