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础。本着切准城市社区社会管理脉搏、探寻城市社区社会管理良方的意图,最近我对江夏区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一些素材,有些感受和心得。

一、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现有社区居委会51个,其中城市型社区33个,占社区总数的64.7%。近年来,为提升全区社区社会管理水平,夯实和谐江夏基础,按照省市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社区工作职能错位,社会管理精力不足。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在社区设立机构,将原本由部门承担的工作转嫁给社区。“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是目前社区承载量的真实写照。社区成为地方政府及其只能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面和落实层,疲于应付、不堪重负,影响了管理社区、服务居民、开发就业等重要职能的发挥。而地方政府和部门没有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量的义务劳动挤占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社区经济上的负担。

2、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管理条件不优。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工作力度不够,财政经费投入不够,社区办公用房不足,且服务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据统计,我区城市型社区办公用房达到300平方米的仅1个,无办公用房的有5个,大部分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仅为60-80平方米,许多社区办公场所和活动设施简陋,组织居民小组召开会议、开展活动不方便,与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不相称。

3、社区服务功能缺位,社会管理工作不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赖度越来越高。就我区的情况看,相当数量的社区服务规模、内容、档次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市场化”,将社区服务看做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另一方面,形同小“政府”的社区存在着“衣食住行无力管,升级达标使劲抓”的缺位、越位现象。

4、社区队伍素质偏低,社会管理能力不强。我区社区工作者队伍虽然已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但从现有的302名社区干部看,初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素质结构不够合理,居委“老大妈”式的人员占相当比例;有的社区工作者缺乏社区社会工作知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仍然偏低,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加盟。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着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5、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浓,社会管理合力不大。就我区

而言,社区工作主要还是政府行为,行政化工作多,服务性工作少,社区公益活动开展少而单一,致使社区居民对社区工作认同感差,对居住的社区归属感不强,参与社区建管的积极性不高,“社区是我家,建管靠大家”停留在口头上,“政府拼命干,居民一边看”的现象普遍存在。

二、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的对策

创新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必须针对问题,廓清思路,对症下药,努力开创一条符合区情,加快和谐社区社会管理的新路子。具体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着力:

1、科学走位,在理顺工作关系上动真格。一要处理好社区自治组织与基层政府的关系。社区居委会要积极协助基层政府及其派出机构作好与居民利益有关的各项工作,努力实现政府行政管理与社区居民自我管理的有效对接,政府依法行政和社区依法自治的良性互动。二要处理好社区自治管理与部门自我履职的关系。政府部门把该由自己管理的事情管好,不推给社区。要准确界定社区的职责,积极为社区减负。按照小政府、大社会和“管理重心下移”的原则,将那些政府部门管不过来,需要社区协助管理的行政事务转移给社区,由社区协助政府进行管理。同时,要实行“权随责走,费随事转”的“准入”制度。三要建立社区评议政府及部门制度。要让社区代表居民对政府及有关部门进行监督评议,对物业管理和社区服务提出要求,及时向上级有关部门反映居民的意见和建议,确保广大居民在基层社会事务管理中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

权”的落实。

2、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上使真劲。一要加大政府投入力度。要把社区创建资金纳入市、区两级财政预算,采取“新建一批、认购一批、改扩建一批、划转调剂一批”等硬措施,解决社区无房和用房不足的问题。2011年,根据江夏实际,区政府决定投入1000万元,在纸坊城区范围内,规划新建社区办公活动场所4个,购买现房3个,改扩建4个,调剂划转1个,由开发商无偿提供5个,此举将大大解决社区办公用房紧张的问题。二要调动街道参与投入。要充分发挥街道在改善社区基础设施中的作用,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激励街道投入。2011年,我区在筹集社区办公用房所需建设资金中,采取区、街两级8:2比例分担办法,调动了街道投入的积极性,效果较好。三要引导社会支持赞助。要发动社会力量,驻社区单位提供财力、物力、人力、设施支援,引进有能力的企业投资社区服务设施建设,实现共驻共建、互惠互利。

3、以人为本,在提高服务功能上下真力。一要拓展社区服务领域。在现有困难群众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基础上,大力发展社区医疗卫生、商业、家政、物业管理等便民利民服务,大力发展面向社区单位的社会化服务,促进社区与驻进单位的互助互动。二要创新社区服务方式。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热线电话、呼叫系统、网上服务等服务方式,使社区信息服务网络系统成为为民服务的窗口、社区服务的平台、居民生活的好帮手;采取无偿、低偿、有偿服务相

结合的方式,让社区服务组织实现良性循环和自我发展。三要整合社区服务资源。利用区、街、社区三级服务中心(站)等公共资源,充分发挥其组织带动作用,引导社区内企事业单位开放服务设施,面向社会联合经营,发动和鼓励社区成员之间开展互助性服务,积极开展社区慈善活动,守望相助,疾病相扶。四要完善社区服务政策。建立多渠道的社区服务投入机制,鼓励个体、私营、民营等企业通过投资入股、合伙经营等形式,开办服务项目,在坚持社会效益的前提下,实行社区服务市场化运作、实体化经营、产业化发展。

4、保障人才,在提高队伍素质上用真功。一要实施人才激励机制。要采取提高社区干部待遇、建立工资自然增长机制和按工作业绩奖惩等措施,吸引一批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组织协调能力强、有良好人际沟通能力和热心于社区建设的高素质人才,充实到社区工作队伍中来。特别要吸纳和鼓励大学毕业生进社区工作。探索制定在优秀社区干部中招录事业人员和国家公务员的优惠考试考核办法,让优秀人才进得来、有出路。二要健全社区干部培训机制。区、乡两级要加大社区干部的培训力度,把社区党组织、社区居委会成员列入党校、行政学校培训计划,做到岗前培训与岗中培训结合,短期培训和中长期培训结合,坚持社区干部持证上岗制度,不断提高社区干部的整体素质。三要建立社区干部考评机制。要制定社区干部德、能、勤、绩、廉、学考评体系,明确定性和定量的考评标准,采取组织考、群众评等方式,对社区干部进行年度和届期

评价,并将考评结果作为社区干部升、降、去、留的重要依据,以此优化社区干部队伍。

5、聚合力量,在提高居民参与意识上使真招。一要利用宣传调动。采取多种宣传形式,让居民群众切身感受到,自己不仅是社区服务的受益者,更是社区服务的提供者,只有做到从我做起、自我参与、自我服务,才能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巨大合力,从而调动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的积极性。二要运营示范带动。要加强社区内党员的教育管理,建立社区党员在社区履职、办实事等承诺、履诺制,以党员的示范带头作用带动社区居民。三要网络社区志愿者推动。以社区服务为纽带,以“团结、友爱、奉献、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为支撑,广泛动员社区居民、单位、社会团体参与社区自愿者服务。采取有偿、低偿或无偿服务的方式,使社区居民不出社区就能享受优质快捷的服务,赢得社区居民的认同,激发其参与到志愿者服务队伍之中。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是一个关乎民生的动态复杂的大课题,需要适应城市发展的新形势,顺应社区居民的新期待,不断完善、不断创新。我认为,这是我们行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一、社会治理相关概述 (一)社会治理的概念 20 世纪后半期,随着公共管理理论的风行,“治理”(governance )一词开始得到学界和政界的青睐。在上个世纪 90 年代,联合国全球治理委员会对“治理”给出了最早的界定:“治理是指个人和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管理其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它具有四个特征:其一,治理不是一套规则,也不是一种活动,而是一个过程。其二,治理的建立不以支配为基础,而以调和为基础。其三,治理不仅涉及公共部门,还涉及私人部门。其四,治理并不意味着一种正式制度,而是有赖于持续的相互作用。概括来说,即是“过程”、 “调和”、“多元”以及“互动”。 从对“治理”的概念理解社会治理,我国学者对其做了如下定义:社会治理是以实现和维护群众权利为核心,发挥多元治理主体的作用,针对国家治理中的社会问题,完善社会福利,保障改善民生,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平,推动社会有序和谐发展的过程。 (二)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把传统的“社会管理”上升到“社会治理”,虽然只有一词之差,却反映了党在治理理念上的 高度升华,适应了我国新时期的要求,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新期待。一般而言,社会管理主要是依靠政府的权威来控制社会,政府习

惯于站在超然的立场,包揽一切社会事务。相对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 更加突出多元主体的良性互动,鼓励民众的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强调社会的自我调节功能,并不断发挥经济、法律、市场、道德、文化等多种手段的作用。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提出,我国经历了一个认识和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推进社会治理的变革,对于进一步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应当积极适应新 形势下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组织形式的深刻变动,努力推动社会治理的新飞跃。 二、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 为了迎合提出的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提议,我国政府根据客观实际,不断改革社会管理体制和机制,改善社会治理,取得了重要进展,但是,由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新旧体制交替,利益冲突,中外文化等各种矛盾交织在一起,提高社会治理仍然 任重而道远。 (一)社会矛盾日益凸显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深入,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社会矛盾也日益突出,贫富差距扩大、群体性事件激增、官民关系紧张、劳资纠纷增多等社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明显增 加,严重阻碍了和谐社会的建设。政府如果不能及时 采取措施处理和控制这些矛盾和问题,必然将给社会治理创新和国家安定造成威胁。 (二)利益主体多元化

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地方政府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成因 ( 摘要本文的目的和重点在于提出问题并分析其成因,以为解决问题提供参照。由于把问题限制在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中,而地方政府的发展方向是服务型政府,故而先简要探析了服务型政府应有的社会管理职能,以为提出和分析问题的依据。) 一、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1.地方政府是服务型政府服务型政府或曰公共服务型政府,是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人民服务为首要职责的政府。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理念是以人为本,即以为民、利民、便民、富民为现实目标;以人民满意、社会安宁以及人的全面发展为价值追求。服务型政府的基本精神是公共精神,即代表公共意志、管理公共事务、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服务型政府的基本职能是满足公共需求,即为社会提供充足的公共产品,为市场竞争创造良好发展环境,为劳动者提供就业和保障,为公民生活提供高质量服务。 “服务型政府”是与“管制型政府”相对而言的。管制型政府是计划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模式,管制是计划的特征和需要;服务型政府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模式,服务是在市场失灵领域社会对政府的公共需求。服务型政府有着与管制型政府完全不同的特点。概括说来,其区别主要在:管制型政府因偏好管制而往往导致过度管制,服务型政府则注重服务而辅之以必要管制;管制型政府是依靠行政审批实施管理而且重审批轻管理,服务型政府则通过便捷的服务进行管理而且重在提高公民的便利程度;管制型政府是以行政命令方式实施自上而下的单向规制型管理,服务型政府则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政策,提供服务,实行双向回应型管理。 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是服务。在政府的两大基本职能中,政治统治职能历来主要由中央政府行使,地方政府的主要职能是实施社会管理;在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条件下,地方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主要不是通过管制的方式,而是通过服务的方式来行使。因此,地方政府的核心职能是保证提供基本的公共服务;地方政府的改革方向是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地方政府的根本追求是为人民服务,使人民满意。如果说建设服务型政府是中国政府改革的基本方向的话,那么,这场改革理应是自下而上的改革,首先要通过改革,使地方政府成为服务型政府,成为人民满意的政府;因为公共服务项目大量的是由地方政府特别是基层政府提供的,为人民服务,人民首先感受到的是地方政府的服务,人民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首先是对地方政府的直接评价。 2.服务型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 在公共行政学的基本范畴中,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都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社会管理是对除政治统治之外的全部政府职能的概括,包括经济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在内;目前我国官方文件中普遍使用的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四项政府职能的提法是从狭义角度讲的。广义的公共服务是指广义的公共产品(包括服务)供给,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使用的广义公共服务概念,即把政府的权力行使和活动范围严格限定在公共领域,把政府职能限定于提供广义的公共产品或公共服务上。换句话说,所谓服务型政府就是以服务的理念和服务的方式依法实施社会管理职能的政府。为了不致在概念上造成混乱,本文在论述中从众,采用通行提法,即使用广义的“公共服务”概念(这是“服务型政府”概念得以成立的前提)和狭义的“社会管理”概念(这是“四职能说”得以成立的前提)。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调研报告 通过一年来的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我认为稳定是做好一切工作的前提,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其它工作都无从谈起。中央明确提出“抓发展是政绩,抓稳定也是政绩”,富顺县历届党委政府一致认为:抓不好稳定工作,是对党、对事业不负责任,也是对人民群众不负责任。只有抓好稳定工作,才能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才能做到为官一任、保一方平安。 基于上述认识,富顺县东湖派出所把维护稳定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针对新时期稳定工作既要有效解决群众的现实困难,又要有效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还要有效化解各种社会矛盾的实际,针对过去稳定工作条块分割、各自为战、成效不明显的弊端,我们坚持用改革的思路、系统的办法,全面推进稳定工作,取得了初步成效。 但是我们也发现,在维护社会稳定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主要表现在: 一是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发展不均衡,有的单位和部门对此项工作还没引起足够重视; 二是对刑释解教人员的帮教力度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是政法和行政执法各部门的协调配合还有待进一步完善,执法为民的意识、方法、手段有待进一步强化。 几点做法及建议:

一、搞好社区建设,优质高效服务居民群众 今后,我们应本着“服务居民、凝聚人心、强基固本、加快发展”的宗旨,按照“休闲有去处、活动有场所、愁事能解、难事能帮”的原则,以便民、为民、富民、安民为目标,大胆改革城镇管理体制,配齐配强居(村)民委员会,并广辟筹资渠道,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的标准化社区(村街)活动中心。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自治组织和群众组织的作用,上为党委、政府分忧,下为百姓解难,使社区成为党和政府联系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新型社区。在政府职能向社区延伸上,本着“小社区,大服务”的思路,组织民政、劳动、公安、计生等职能部门进驻社区,开展扶贫济困、就业安置、民事调解、医疗保健、政策咨询等便民利民活动,使部门工作重心下移,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和作风转变。党组织覆盖社区,政府职能延伸社区,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体系配套社区,使党和政府与群众的距离拉近了,群众的一些困难和问题解决的速度快了,从而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形成了“不进大院进小院,不找政府找社区”的良好工作局面。二是逐步使社区成为教育群众的前沿阵地。一方面,依托中小学校的场地和人员优势,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教育居民、服务居民,提高了居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思想道德素质。另一方面,发挥社区文化阵地作用,组建晨练队、秧歌队、合唱队、诗歌协会、书画协会等文体团体,这样既丰富了群众的业余文化生活,又促进了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成立扶危济困

调研报告: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多措并举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 这为社会组织积极参与社会治理指明了方向,给社会组织发展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新时期社会治理注入了新的力量和形式。 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现状和问题 能力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能力弱。多数社会组织处于无人无钱的尴尬局面。由于社会组织注册登记时,有一个前提条件即必须是非营利性组织。多数社会组织活动经费来源有限,工作人员兼职的居多,缺乏专门的人才队伍,自身建设能力薄弱,参与社会治理的程度很有限。有的社会组织长期处于不活动状态。 管理不到位,参与社会治理的公益性体现弱。社会组织中由于兼职人员居多,一些人员还处于临时聘用状态,内部管理很不规范,在开展活动中,首先考虑的是经济效益,公益性反而弱化,在社会上很难建立起自身的良好形象,社会公信力不足,开展活动难以持续。一些行业协会商会行政化色彩过于浓厚,提供的服务不能完全满足社会需要。

认识不到位,社会组织在参与社会治理中处于弱势地位。现有的社会组织处于民政部门和业务主管单位的双重领导,在参与各项社会活动时,要经过业务主管单位的严格审核和把关,实际上处于政府部门的附属地位,并且组织规模普遍偏小,自己的主张和声音难以独立地展现出来,受到社会的普遍轻视。 培育不到位,大量没有登记的社会组织处于灰色地带。由于目前实施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的门槛相对较高,大量的“草根”社会组织距离拥有真正合法身份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由于缺乏政府和民政部门的监督指导,处于自生自灭状态,不利于社会组织队伍的发展壮大,也不利于对这些社会组织的有效管理和引导。 促进社会组织参与社会治理的措施 抓紧制定社会组织法,明确社会组织的指导思想、性质、地位、作用、运作方式、奖惩办法。社会组织依法参与社会治理是依法治国的重要方面。通过立法,明确非营利的定义与标准,社会组织为了自身的生存所从事的必要的有偿服务与营利之间的界限模糊,造成人们对非营利社会组织公信力的误解和责难,同时造成对人们参与社会组织工作积极性的伤害。有些新社会组织特别是中介组织,大多以营利性的逻辑来展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sodocs.net/doc/4419048971.html, 农村社会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作者:安小林 来源:《读天下》2019年第27期 摘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是党的十九大报告题中之意,农村社会则是社会治理的神经末梢,正确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促进农村和谐稳定,是各级政府及社会应当积极关注的问题。 关键词:农村;社会治理;对策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解、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工作,关键在基层,而农村则是社会建设的基础,更是加强社会治理的重点。随着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工作的落实,各项惠农支农政策不断完善加强,新时代的农村社会发展越来越快,农民得到的实惠也不断增多,但与此同时,征地拆迁矛盾突出、农村宅基地管理问题种种、农村教育资源缺位、医疗保障以及养老保险等公共服务还不能充分满足人民需要等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也层出不穷。故综合准确客观地认识和分析当前农村社会治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有效举措来应对与解决,对于确保农村社会和谐稳定、农民群众安居乐业以及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农村社会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政府占据主导地位限制了社会治理发展 从目前的农村社会治理现状发现,政府在社会治理过程中仍然占据主导作用,很多工作基本上还是习惯于通过行政力量加以推动,对于农村的文化娱乐活动、农村社区的物业管理以及农村慈善救助等事务一般均由政府控制,由政府设置组织或者购买服务项目推动工作落实,如此一来既加大了政府压力又限制了社会组织有效参与,制约了社会自治的发展。 (二)农民参与社会治理的意愿和能力还不够高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大量农村人口离开农村,特别是很多年轻有文化的人才流失更大,留守农村的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儿童以及其他弱势群体,此类人群参与村级社会事务管理、社会公共服务以及维护村集体利益的意愿相对淡漠,常常抱有“各自打扫门前雪”“事不关己”的心态,即便是留守家乡的精英人才,主要精力基本上放在自己如何发家致富上,对乡村事务关注度不高,久而久之导致农民群众在农村事务中“失语”,社会治理主体相对弱化。 (三)农村各類社会矛盾日显突出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管理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既有国际的、也有国内的,在社会生活全球化和信息传播网络化的情况下,国际国内面临的问题也相互影响和交织在一起。 从国际形势看,有的国家还比较富裕,但长期积累的贫富悬殊和青年人的高失业率等社会问题,成为引发动荡的社会深层原因。 从国内形势看,我国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经济社会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这个新阶段经济社会形势的一个突出特征,就是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政治保持总体稳定、社会问题多发凸显。当前社会问题的多发凸显,有诸多因素的影响,从管理体制来看,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在一些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快速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迫切要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1.完善社会管理的格局,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力量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形成和完善党委总揽全局、政府负责实施、社会各方协同、公众广泛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大家对新的社会管理格局的理解并不一致。一些政府部门的同志认为,现在社会问题突出,加强社会管理主要是要强化政府的权力,否则政府在社会问题面前束手无策,软的措施不管用,硬的措施又不敢用。而一些学者认为,我们国家现在的特点是强政府强市场弱社会,重要的是制衡权力、驾驭市场,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来发育社会,创新社会管理体制。

从中国的国情出发,我国不能走把管理权力都集中到政府、政府包管一切社会事务的老路,也不可能走一些西方国家倡导的完全依赖民间组织发育社会的道路。在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社会管理体制的过程中,要发挥基层党组织的作用,加快事业单位的分类改革,引导和强调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建立一批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社会企业”,发展壮大承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社会组织,通过加强社区建设把社区改造成新的社会管理基础。要特别注重发挥工、青、妇等人民团体和行业协会在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这些机构有自下而上的完备组织系统,有一支具有群众工作、思想政治工作和社会工作经验的人才队伍,它们不仅是党和国家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而且能够在反映群众诉求、化解社会矛盾、提供公共服务、参与社会管理等方面发挥独特的作用。 2.发展壮大社会组织,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在社会管理实践中,要充分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中介组织等社会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要通过积极培育各类社会组织,加强和改进对各类社会组织的管理和监督,完善社会化服务网络,努力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以社会组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核心,以提高社会组织能力建设为重点,推进管理体制创新,建立法制健全、管理规范、分类管理、分级负责的社会组织管理体系。要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政府转变职能的需要,着力培育发展经济类、公益类、农村专业经济协会和社区民间组织,支持和引导科、教、文、卫、体以及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逐渐涌现的新型社会组织。同时要加强对社会组织活动的依法监管,形成社会组织自我发展、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约束的运行机

当前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对策

当前创新社会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陈彦发 一、主要问题及原因 公共安全体系建设存在薄弱环节。城区治安巡逻主要集中在几条干道,案件易发的小街小巷难以见到巡逻警力。社会治安视频监控点数量明显不足,部分出入主城区的路口无治安卡点和视频监控。广大农村地区治安防控体系薄弱,人防、物防、技防严重缺乏,“空巢”老人、留守妇女及儿童自我防范能力较弱,财产和人身安全易受侵害。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分散、监管不到位,食品安全成为公众关注的焦点问题。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矿山、工地安全生产事故时有发生,特别是交通事故频发,成为影响群众安全感的重要因素。赌博、盗窃、宾馆、洗浴等重点场所治理成为我旗社会治安管理的突出问题。 基层服务管理难以适应群众需求。社区工作机制尚未理顺,社区居委会趋于行政化,承担大量的行政部门工作,影响了社区自治和服务功能发挥。部分社区居委会选举工作不规范,居委会成员主动服务意识不够,导致居民对社区工作缺乏必要的关心和支持。一些老旧小区基础设施、绿化等损毁严重,小区配套设施不全,环境卫生差。部分小区因没有封闭,治安环境较差,入室

盗窃案件频发。 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还不够健全。突出表现在:一是部门之间推诿扯皮,对群众反映的问题击鼓传花,群众跑了一圈,就是无人负责解决问题;二是少数部门责任意识不强,解决信访问题停留在形式上,甚至存在抵触情绪,未从根本上做到“案结事了”;三是对群众反映比较强烈、比较集中的信访问题,仍然采取个案处理的方式,没有从体制机制上根本解决问题,造成同一性质问题不同群众反复上访。同时,部分群众依法维权意识不强、能力欠缺,遇到问题不愿选择诉讼、仲裁、行政复议等维权方式,更多选择“零成本、快解决”的信访渠道,致使大量问题集中到信访部门。 社会管理工作面临诸多新问题。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人民群众需求日益提高,给社会管理工作带来许多新的挑战。如城市规模、人口迅速扩张,人口流动性日益增强,现有的人口管理、服务工作已难以适应新形势需要;互联网虚拟社区、博客、即时通讯等迅猛发展,在“个个都有麦克风”的情况下,如何提高网络舆情分析应对能力,成为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课题;当前非公经济组织、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如何加强规范、管理、服务,发挥其在参与社会管理服务工作中的作用,成为各级党委、政府社会管理工作面临的新任务;当前社会矛盾凸

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

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的调研报告范文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是保障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是建设平安资阳的刚性任务,是资阳决胜全面小康必须同步抓好的关键环节。市政协高度关注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近期集中时间精力,组织相关专委会、部分市政协委员,与市综治办一起,深入雁江区、安岳县、乐至县实地查看、沟通走访、座谈交流,经过系统梳理、研讨,形成调研报告如下。 一、基层社会治理工作取得的成效 全市上下持续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扎实推进平安资阳建设,为美丽繁荣怡然资阳建设营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和社会环境。截止x年,我市16年被评为全省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目标优秀市,乐至县连续3届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被授予全国平安建设“长安杯”。 (一)治理工作的职责使命和时代担当更加凸显。主要体现在“三个精准”。一是精准实践基层社会治理的“资阳模式”。切实探索出基层社会治理的“133”工作模式,即1个中心(坚持以平安创建为中心)、3条规律(把源头化作为“社会治理之基”、把精细化作为“社会治理之本”、把智能化作为“社会治理之要”)、3条道路(走党建引领之路、走社会协同之路、走发动群众之路),有力指导全市基层社会治理工作不断迈进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

二是精准掌握基层社会治理的形势变化。洞察当前公共安全压力日益增加、社会治安形势不容乐观、社会矛盾遗留问题与新问题交织、新行业治理面临新的挑战等方面形势变化,增强治理工作的针对性、有效性。三是精准把握基层社会治理的使命担当。从提升治理能力、构建治理体系角度出发,精准把握城乡发展趋势、社会治理现状、社会治理需求等情况,确保治理工作更富时代感、责任感、使命感。 (二)政府治理社会调节居民自治的共治共享格局初步形成。一是夯实基层社会治理的网格基础。全市县(区)网格化服务管理中心均实体化运行。建立健全网格管理员考核评价体系。二是建立矛盾预防化解的多元机制。市、县、乡三级建立各级调解组织,充实调解人员。推动人民调解、司法调解、行政调解“三调”联动。“离婚冷静期”“家事调查员”等为载体的家事审判调委会、医疗纠纷调处“3+2+1”模式、交通事故首端联动处置机制等创新举措成效显著。三是探索各界广泛参与的联动模式。建立三大类“红袖标”队伍。通过制作平安建设微视频、微电影,策划“微直播”等活动引导社会各界关心支持平安建设。 (三)基层社会治理的源头化精细化智能化改革成效初显。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和阵地建设。目前全市部分乡镇、村已实施“雪亮工程”,实现与“天网”“网格化服务管理信息系统”“十户联防”“平安大喇叭”的对接。市本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平台已基本建成。试点乐至县县级、乡镇、村综治中心建设工作得到省委政法委、省

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康巴什区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社区是社会治理的基本单元,推进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是社区建设领域全面深化改革的时代主题。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把社区治理写入党的纲领性文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建立健全居民、村民监督机制,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十九大报告又进一步强调: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因此加快社区治理步伐,提升社区服务水平已成为促进康巴什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为此,康巴什区委改革办把推进城市社区治理工作作为今年重点研究课题之一,深入哈巴格希街道、滨河街道、青春山街道、康新街道进行实地调研。具体情况如下: 一、康巴什区城市社区治理基本情况及成效 康巴什区下辖4个街道办事处12个社区,自2015年实施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以来,提出了“一委一站一居一中心”的创新性社区治理模式,社区体制机制基本确立。政府增加了经费投入,社区服务设施逐渐完善。发展壮大了两支队伍,一支是社区居委会,一支是社会工作者,有效协助政府工作,提高了服务的质量和专业性,社区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强化。社区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社区服务站解决了党、政、社事务中的交叉性问题,“三社联动”取得了初步成效。 二、社区治理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社区治理虽然取得了初步成效,但从城市社区功能的发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以及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求角度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 (一)社区自治能力不足,管理职责有待进一步厘清。社区从法律上定性为居民自治组织,而在实际工作中,出于社会管理需要,“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政府却不断将行政事务转移给社区。街道(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后社区准入制度执行不严,相关职能部门经常性的摊派任务,所以改革后社区行政性的工作任务仍很繁重。社会事务大量沉淀到社区,导致社区台账资料多、调查报表多、会议活动多、证明盖章多、检查考核多,履行基层群众自治组织的职责以及服务群众的精力和时间大打折扣,难以系统、持久地给居民提供支持和帮助。另外随着城市管理工作重心逐步下移,社区承担了更多的工作任务,但缺乏相应的管理职权和完成工作、履行义务所必要的配套措施或保障,权责不对称。如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存在各部门因报表不同社区需重复上报数据、各部门在向社区推进工作时往往以文件通知等形式提出在社区加挂“xx牌”加重了社区的负担等问题。 (二)居民需求日益多元化,管理服务有待进一步完善。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增长,不同的居民需求相差甚远,给开展社区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这就要求社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主动适应社会管理发展变化,建立健全社会协调、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当前社区服务市场化程度不够,许多服务领域缺少服务标准、服务规程,多数服务产业化程度极低,个性化、多元化服务缺失,社区服务资源共享程度较低,

社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社会管理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需要信息化支持。近年来,政府不断加大信息化建设力度,信息化手段在社会管理中得到广泛应用,社会管理水平和效率不断提高。但是,毋庸置疑,政府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很多共性的缺陷极大地限制了其功能的发挥,其对社会管理产生的影响和发挥的作用与当今国内现有的科技水平很不对称。 共性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信息采集方法落后,更新不及时。各部门、各机构建设的信息管理系统各自为政、相同的基础数据不同的采集方式和管道。更为严重的是,采用人工调查摸底采集数据、手工录入存档、纸质材料逐级上报这种非常原始的采集方式依然盛行。其结果是,基层工作人员反复采集报送,不仅效率低下,同时也造成信息更新不及时、不准确。 二是信息分立共享受限,使用效率低。有的信息管理系统就是简单地将现有基础数据台帐电子化、网络化,信息横向不能开放、共享,降低了信息的使用效率。这种为信息而信息的信息系统,没有真正的受益者,最多只能帮助上级了解基本情况,无法真正发挥信息系统的管理功能。 三是功能单一、信息量小、使用不便。对信息化建设理解偏差,甚至扭曲信息化建设本质,使各种信息管理系统的推出,既不能提高工作效率也不能减少工作量。大部分办公系统只有简单

的办公手段和发布一些临时信息,几乎没有关键的、常用的信息。如某政府机关办公自动化系统竟然没有该管辖区基本情况,相反一些无用信息却占据大量资源,如其OA群一栏,既然不允许进入别的部门,又何必全部显示不必要的链接。其实,只需要“进入本部门”一个链接就可以了,这样既直观大方,又不易让人产生错觉。 此外,与社会管理考核机制结合不紧,缺乏互动性等。 这些缺陷使政府信息化建设不能真正有效地服务社会管理。很多信息系统只是一种摆设,或者使用效益太低,这也是政府各种网站和信息管理系统相对于各种商业网站不能被广大民众所认同的主要原因。 这些缺陷的存在,不是某个人或者某个部门造成。主要是体制和人的惰性所致,更重要的是领导听不到不同意见或者不愿意听取不同意见,甚至是对信息化建设理解偏差所致。在世风日益浮躁的今天,能够有勇气反映真实情况,特别是能提出建设性意见的工作人员实在太少,而能够有魄力听取不同意见,特别是能听取有否定领导功绩嫌疑的意见的领导也实在是不多。 各级政府、政府各部门争先恐后相继推出各种不同的信息管理系统,有的是照猫画虎、相互复制,有的是不作调研、没有论证。这种情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不仅会直接造成财政和信息资源的巨大浪费,更重要的是将间接造成人力等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关于2017社会管理调研报告.doc

关于2017社会管理调研报告_调研报告的社会管理服务工作做了有益的探索,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广城镇情况 广城镇位于XX县西南部,座落于任河北岸,毗邻XX市田坝镇,是一个具备一定农业基础和产业发展潜力的边远镇。该镇距县城35公里,全镇总

面积70.65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42个村民小组,2110户8206人。2015年全镇农业总产值5020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4928元。 二、社会管理与服务的主要做法 (一)流动人口管理服务润民心。

1、对于外来流动人口,按照“谁出租、谁负责”、“谁经营、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的原则,将“以房管人”、“以证管人”与“以业管理”有机结合起来。首先针对出租房屋,积极推行外来流动人口旅馆式管理,全面调查摸底,比对核实,逐个采集信息并录入微机进行管理。严格规范房屋租赁手续,对散居在租赁房屋的外来流动人口,逐户建立租赁房屋档案,并全部录入租赁房信息库。对流动人口做到“六清五掌握”,即:身份清、职业清、现住地清、户籍所在地清、暂住理由清、家庭成员清,掌握交往关系、掌握活动规律、掌握经济变化、掌握现实表现、掌握有无违法犯罪记录。 2、对于本地外出流动人口(包括移民搬迁人员),以村为单位,全面熟悉其职业、住所、联系方式等基本情况,定期与他们联系,及时为其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就业、就医、子女就学、惠农政策、社会保障等方面信息,了解已发放的各项惠农补贴是否收到,尽最大能力为他们服务;对于生活困难的本地外出流动人员,将其列为扶持对象,特别困难的则定期慰问。

(二)特殊人群管理服务暖人心。 1、加强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工作,切实抓好“五个及时”:及时登记造册,建立健全个人档案;及时进行家访,全面核实刑释解教人员本人及家庭实际情况;及时签订帮教责任书,严格落实各项帮教工作措施;及时进行法制宣传教育,积极预防二次犯罪;及时落实帮扶措施,帮助刑释解教人员勤劳致富。成立安置帮教工作小组,与帮教对象结成对子,和帮教对象家属签定帮教责任书,建立定期联系制度,并主动上门走访谈心,做好思想转化工作,帮助其树立生活勇气,同时针对部分帮教对象家庭条件差、生活无着落的实际情况,主动帮助其解决实际困难,使他们过上稳定的生活。

浅谈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浅谈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 仲伟金① 摘 要: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党中央准确把握我国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深刻总结我国现代化建设经验作出的重大决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任务。本文旨在研究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对策,着力推进社会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构建社会管理新模式,探索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社会管理路子。 关键词:社会管理;问题;对策 近年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推动下,社会管理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得到加强,基层社区建设有序推进,社会组织不断发展,社会安全体制进一步健全完善。但是,由于我们正处于经济转轨、社会转型和社会矛盾凸显期,社会结构日益多元化,社会需求更加多样化,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大量存在,社会矛盾的敏感性、关联性、对抗性和破坏性明显增强,因此社会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仍然不少,有的还非常突出。 一、社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社会管理理念陈旧。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是社会管理的前导,是确保社会管理有效性和持续性的思想基础。但是,目前一些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社会管理理念仍然十分陈旧。主要表现为:(1)重视经济建设,轻视社会管理。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干部片面认为:“经济上去了,其他一切工作也就上去了”,“政绩只看GDP,经济一俊遮百丑”,因此,工作上“一手硬,一手软”,只追求招商引资、上大项目、花大力抓经济增长,不注重社会发展、民生建设和抓社会管理,对于社会基础设施建设,更是缺少投入的热情和动力。(2)重视强势群体权利,轻视弱势群体权利。有的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有意无意把服务和执法的天平倾向强势群体一边,而对于弱势群体则缺少应有的联系、了解和关心。(3)管控思想严重,服务意识淡薄。一些政府部门的行政执法人员仍然习惯于运用行政强制和经济处罚手段管理社会公共事务,而不善于运用平等协商的手段实施管理,更不善于将执法和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二)社会管理主体单一。(1)政府仍然是社会管理的唯一主体。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构建“党委领导、政府负责、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社会管理新格局,这就要求政府不能包揽所有社会管理事务,社会管理需要多元化的治理主体。但是,目前各级政府仍然是社会事务的唯一管理者,政府包打天下,管了很多不该管、管不了、也管不好的事情,以至于顾此失彼,不堪重负。(2)社会组织缺乏培育。改革开放以来,民间组织发展迅速, ① 仲伟金,山东省济宁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法制办主任。主要研究方向:行政法。邮编:272019。

2019基层治理现代化建设调研报告

基层治理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石。当前,基层治理正经历由单向管理向多元化、参与式治理的创新转变,构建与我县相适应的治理体系,确保基层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针对基层治理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制定从政策层面加以解决、从业务层面加以指导、从经费层面加以保障的务实举措,推动基层社会治理在创新中突围、在共治中拓展、在法治下前行。 一、基层治理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 (一)完善协商制度机制,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创新。 规范议事范围及参与主体。凡涉及村(居)务、财务的重要事项,都要提交村(居)民代表会议进行商议和表决。参会人员由村(居)民代表、村(居)“两委”成员、村(居)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各村(居)民小组组长组成,普通村(居)民可以自由到会旁听。涉及外来人员的议题外来人员代表列席会议,确保村(居)民代表会议的广泛性和代表性。 (二)加强基层社会治理,确保协商决议公开。 实施阳光村(居)务工程,凡协商决策需要村(居)委会落实的事项,均通过村(居)务公开栏第一时间公开,并及时反馈落实情况。随时收集村(居)民意见,解答村(居)民疑问,对村(居)民的不同意见作出解释。设定每次村(居)民代表会议的第一项议题为反馈上一次会议决策的落实情况,确保协商决策落实到位。 (三)重视基层社会自治,发挥群众参与的基础作用。 加强和改进农村(居)建设,规范和提升村(居)民自治水平,夯实基层民主制度建设,使之更好地适应和服务于社会治理创新的发展趋势和要求。健全基层群众自治机制,增强基层社会自治功能,扩大群众参与范围和途径,丰富自治内容和形式,努力实现民事民议、民事民办、民事民管,实现政府治理与基层群众自治的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二、破解基层“两张皮”“灯下黑”“吊脚楼”“大呼隆”难题的路径方法 (一)是建立基层治理工作责任制。通过构建科学合 理、权责明确的评估体系,引导基层组织尤其是“一把手”像抓经济发展、抓安全生产一样重视基层治理。同时,借助问责条例辅以严格的问责办法,用有力的刚性约束让基层组织从思想深处和日常工作中把基层治理摆在突出的重要位置。 (二)解决粗放式、碎片化管理的问题。随着基层公共事务的不断增多和日趋复杂,尤其是群众公共服务需求的不断增长,基层治理迫切需要协同治理。但是,从现实情况看,碎片化管理、部门各自为战的情形非常明显,而且基层治理千头万绪、纷繁复杂、牵涉面广。很多基层干部为此付出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但也存在“眉毛胡子一把抓”的情况。事实证明,这种粗放式管理不仅浪费人财物,而且抓不住治理重点,还容易忽视治理盲点。 (三)解决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问题。在党领导的社会主义中国,党是一切工作的领

[公检法司]关于XX区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

[公检法司]关于XX区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 关于XX区基层社会治理的调研报告 近年来,XX区在基层社会治理方面,坚持以问题为导向,以和谐为目标,积极创新举措,大胆实践,形成了不少特色亮点,有效地维护了社会和谐稳定,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何适应新的形势和任务要求,有效应对各种矛盾和问题,更好的完善基层社会治理措施,调研组结合调研情况,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思考,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建议和措施,以期实现有效治理,社会和谐。 一、XX区基层社会治理基本情况 以三级服务平台建设为突破口,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的实效性和针对性。去年以来,XX区政府在全区各级已有的民生、综治、法律服务等各类平台基础上,进一步整合资源,规范打造以信息化为支撑,以问题为导向,以服务群众为主旨,以矛盾化解为主要内容的区、街镇、村居三级服务平台。各级服务平台抽调专人职守,实行AB岗制,在第一时间将群众需求传递到具体责任部门和责任人手里,责任单位和责任人也在第一时间赶赴现场,帮助依法协调解决,并将解决结果及时反馈各级平台,以便督查、督办和工作考核。截至目前,区三级平台共收集各类矛盾信息19556条,调解各类矛盾纠纷8582件,调解成功8159件,成功率达95%。三级服务平台的有效运转,克服了过去办理群众需求不及时,不到位,以及推诿扯皮的问题,拉近了干部与群众之间的距离,打通了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20XX年XX区获评“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光荣称号。 以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为思路,努力实现基层社会治理常态化。全方位构筑社会治安防控网。在全市率先将社会治安防控考核“一票否决”延伸到村居,最大限度调动基层组织参与防范工作积极性;建立“社会力量提供线索或直接抓获违法犯罪嫌疑人奖励”等机制,营造群众参与治安防范良好氛围;组建专业巡逻队员,在重点区域动态巡逻,有效提高治安防控能力,XX区荣获“合肥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先进区”。畅通群众诉求表达渠道。全区各级积极搭建各种诉求表达平台,把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和带案下访有机结合起来,通过领导接访、包案,帮助解决诉求,把上访人吸附在当地。深入推进基层维稳应急机制建设。突出“专群结合”,按照“群访群治”的要求和“3+1”模式,各街镇、村居均已建立了以骨干队伍为主,辅助队伍、信息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为辅的应急处置队伍,在收集掌握信息、排查化解隐患、开展先期处置以及做好善后工作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强力开展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按照谁决策谁负责的原则,各级政府广泛建立了行政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减少了“三拍”干部,实现了由“被动保稳”向“主动创稳”的转变。 以法治化为引领,全面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近年来,全区各级认真贯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调研报告 共青团参与社会管理创新方面的思考与举措 一、发展现状 近年来,以志愿、自治、公益和非营利为主要特征的各类社会组织蓬勃发展,并正以崭新、醒目的形象进入政府和公众的视线,越来越多的成为经济社会发展中一支不可忽视的积极力量。而青年作为社会创新的生力军,祖国发展的接棒人,未来希望的承载者,责无旁贷的成为了这支力量中的主力。与此同时,随着西城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作为共青团主要工作对象的西城青年,其“社会人”特性正日益明显,流动性强、构成复杂、需求多样等特征不断凸显。因此,“参与社会管理创新工作”也就理所当然的成为了共青团引导青年投身区域发展,以及整合力量服务青年成长的必要工作。 20__年,为适应首都社会建设的新要求和青年群体的新变化,西城团区委专门成立社会工作部,集中力量从零做起,全力打开了以“社区青年汇”建设为核心的社会领域工作新局面。并快速将09年以来,北京市首批公开招考社区专职工作者纳入视野,以他们为样本做了一份“青年社工工作与生活状况”摸底调研,通过对300余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广泛普查,以及30份个案访谈,团区委对社会领域建设工作以及社区工作者这一在社会工作领域中起着骨干作用的青年人群有了较为系统的认识。我们发现,社会领域工作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共青团工作,因其社会化的运作模式,对工作内容、工作形式在贴近青年现实需求方面,都有着更高的要求。而社区工作者以及由他们衍生出的广泛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这一群体自身,也面临着自我认同感缺失、专业知识储备欠缺等现实问题。 二、针对现实问题开展的具体工作 针对以上这些现象,西城共青团提出了一延、一变、一过渡的工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调研报告)

城市社区社会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是人们生活的基本空间。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是整个社会管理体系的基础。本着切准城市社区社会管理脉搏、探寻城市社区社会管理良方的意图,最近我对江夏区城市社区社会管理情况进行了调查,掌握了一些素材,有些感受和心得。 一、城市社区社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我区现有社区居委会51个,其中城市型社区33个,占社区总数的64.7%。近年来,为提升全区社区社会管理水平,夯实和谐江夏基础,按照省市关于构建和谐社区的目标,积极探索新思路、新办法,不断加大投入,不断改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服务功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社区工作职能错位,社会管理精力不足。社区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与政府职能转变密切相关。随着政府工作重心下移,政府各职能部门都在社区设立机构,将原本由部门承担的工作转嫁给社区。“社区是个筐,啥都往里装”是目前社区承载量的真实写照。社区成为地方政府及其只能部门工作的承受层,操作面和落实层,疲于应付、不堪重负,影响了管理社区、服务居民、开发就业等重要职能的发挥。而地方政府和部门没有做到“权随责走,费随事转”,大量的义务劳动挤占了社区工作人员的时间和精力,增加了社区经济上的负担。

2、社区基础设施薄弱,社会管理条件不优。受思想观念和经济实力等因素的影响,政府工作力度不够,财政经费投入不够,社区办公用房不足,且服务设施不配套、不完善。据统计,我区城市型社区办公用房达到300平方米的仅1个,无办公用房的有5个,大部分社区办公用房面积仅为60-80平方米,许多社区办公场所和活动设施简陋,组织居民小组召开会议、开展活动不方便,与建设和谐社区的要求不相称。 3、社区服务功能缺位,社会管理工作不细。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依赖度越来越高。就我区的情况看,相当数量的社区服务规模、内容、档次不能适应社区居民的需求。主要问题在于:一方面对社区服务认识上存在误区,把社区服务完全“市场化”,将社区服务看做发展街道福利的财源经济;另一方面,形同小“政府”的社区存在着“衣食住行无力管,升级达标使劲抓”的缺位、越位现象。 4、社区队伍素质偏低,社会管理能力不强。我区社区工作者队伍虽然已得到不断充实和加强,但从现有的302名社区干部看,初高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79%。素质结构不够合理,居委“老大妈”式的人员占相当比例;有的社区工作者缺乏社区社会工作知识和自治能力;社区工作人员工资待遇仍然偏低,难以吸引专业人才加盟。这些因素的存在,影响着社区工作者队伍综合素质的提高。 5、社区居民参与意识不浓,社会管理合力不大。就我区

调研报告:社会治理创新学习观摩调研报告

社会治理创新学习观摩调研报告 为深入推进社会治理创新,进一步加强德治、自治、共治、法治“四位一体”体系建设,提升“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水平,鄂前旗政法委组织公、检、法、司分管领导,镇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综治办主任、优秀网格员代表,于5月中旬,在市政府驻上海联络处干部培训教育基地,举办网格员素质能力提升培训班,期间,赴上海浦东新区洋泾社区,浙江诸暨市枫桥镇、桐乡市高桥镇越丰村、环南社区学习观摩;参观了中国共产党一大博物馆,聆听了两位专家的讲座。亲身感受了上海、浙江两省部分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的新经验、新变化、新发展,普遍感到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更新了观念、看到了差距,认为学有所得、学有所思、学有所感。现将学习观摩情况报告如下: 一、外地社会管理创新工作的成功经验及做法 (一)上海浦东新区洋泾街道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洋泾街道地处上海市浦东新区陆家嘴金融贸易区东北角,西起源深路,东至罗山路,南临杨高中路,北濒黄浦江,面积7.38平方公里。现有居委会建制38个,居住小区110个,户籍人口10.4万人,实有人口15.8万人。其现有的区域形态和人口结构呈现综合性特点:“城中村”、旧式保障性公房与中高档商品房共存;“原拆原建”动迁农民、棚户区改造动迁居民、福利性保障性住房居民、来沪务工人员与商品房购入居民共驻,社会综合治理难度日益加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洋泾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积极探索新形势下社会治理新机制,建立以“力量整合、职责明确、程序规范、网络健全、运转有序、工作高效”为目标的综治中心,通过整合接待平台和事务处置平台,形成“矛盾联调、工作联动、治安联防、平安联创、问题联治”的工作机制,进一步夯实了社区综治维稳工作的基础和力量。其主要做法:1 明析职能定位,整合资源力量 一是整合多方力量,打造综治中心一个平台。中心通过对内整合综治、司法、信访、安监等科室,对外吸纳公安、市监、地区法庭、法律服务所、老娘舅调解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