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摘要:继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探究其差异之成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关键词:面子论;面子;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沦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熟悉这些差异并深知其差异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面子理论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英文将“面子”一词译为“脸”(face),这种翻译在一般的“体面”意义上.应当说是很恰当的,因为西方人也有“丢面子”的说法(1ose face)。但问题是,这种表面上的相似,恰恰掩盖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深层复杂构成。实际上,中国人的“面子”内涵,绝非西方的“体面”所能涵盖。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中西面子差异

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注意到了如何用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社交关系。他们于1987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1987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Po.1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在此书中,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are 80 beautiful today!”或“Your clothes are beautiful”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2004)。例如,在餐厅点菜时,他们可能会说:“Do you like rice or noodles?”负面面子策略的关键在于不强加于人,让对方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

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的基本概念。那么“脸”和“面子”二词

哪个是对应西方国家中的“Face”?表面看来两者是等同的概念,但仔细分析来看,它们还是有细微的差异的。“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问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成中英对把“脸”与“面子”的区别概括为:“脸”的基本内容就是儒家所讲的五伦;“面”则比“脸”多样化,每个人都只有一张“脸”,一个人在不同的场合及位置j二,却可以有许多个“面”。“脸”与“面”的关系,正如儒家所讲的“实”和“名”,从一个“实”,可以衍生出许多个“名”。由此可见,相比较而言,面子的内涵深刻,外延宽泛,它既是一种文化现象,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和心理现象。

如何理解面子的内涵?黄光国和胡先缙先生在其所著的《面子》一书中,将面子定义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候自我都必须仰赖外在环境(黄光国、胡先缙,2004)。总之,面子强调人们依赖社会对其社会地位和声誉的认同及社会对其需求的认可。

3.中西方面子的差异

由于文化背景的不同,中西方面子观也体现出很大的差异。中国人重在千方百计“保面子”,怕“丢面子”,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很多年轻人因为高考失败等原网自杀.很大程度上是觉得自己在众人面前丢r面子,不会得到社会的认可。所以中国面子是群体取向的个人从属于社会的面子观。相对而言,中国人的面子并不包含Brown和Levinson所定义的“消极面子”的元素。

西方国家的面子强调的是个人行动的自由和个人愿望的满足,个人的需求、生活方式、隐私等要受到社会的尊重和保护,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价值观。例如西方人就餐时,主人通常只说,“Help yourself!”他们注重的是尊重对方自由选择的权利——吃或不吃,多吃或少吃。他们不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也就是说西方人倾向于满足交际对方的消极面子。西方文化里的正面面子和我们的脸或面子有相似之处,因为两种文化中都不拒绝别人对自己的认同和赞美。但是西方的负面面子和中国文化里的脸或面子却有些不同。对此Brown及Levison(1978)也曾指出:在西方社会可能威胁对方负面面子的行为在中国也许不构成威胁之力。再比如餐桌上的劝餐行为,若西方人在就餐时不停地说“Eat more!”。并给对方夹菜,肯定被对方视为对自己就餐自由的侵犯,认为自己的负面面子受到威胁。而在中国,劝食和夹菜非但不是对自由的侵犯,它还被视为对客人的尊重。

三、中西面子差异的成因

作为礼貌体系的面子观,是民族价值观的表现。由于各个不同语言社群的长期历史传统的影响,各民族的价值观也表现出很大差异。

以负面面子为主的西方面子观是西方文明的产物。西方社会对“面子”的理解受到印象机制(impression management)影响,反映了西方文化的个人主义特点——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自基督教产生之后,宗教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在基督教《旧约圣经》里,上帝为以色列国王设立君主制度,定下礼仪法典。一旦以色列用君主代替上帝,用礼仪法典代替上帝的话,就会招致上帝的责备,甚至被上帝摈弃,所以没有人可以成为上帝,可以凌驾于别人头上,上帝面前,人人平等(萧丽艳,2004)。所以,宗教教义也鼓励或要求人们突出自我,重视自我。从历史上看,西方这种文化源于公元前的古希腊文化,古希腊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在于她的“民主精神”,因此可以说西方文化具有一种比较自由的传统。近代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人口流动性大,很难形成稳定的群体关系。因此,人人追求自我实现,个人奋斗;人们高度重视个人权力,个人隐私,突出个人,以个人为中

心。言谈举止,办事风格,只要不妨碍他人,一切由个人作主并为之负责。在这种思想指导下,个人偏好的生活方式受到重视,个人的情绪、愿望、目的和隐私都得到特别的尊重和突出的表现(周桔,2003)。其次,受西方宇宙观和哲学观的影响,他们认为宇宙间的天地万物都是分立的、不连续的,都是独立存在的个体。他们把人和自然分立开来,互不联系,独立存在。他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主人,人可以认识、探索、开发、征服和改造自然。由于受“天人相分”的宇宙观的影响,他们的价值取向是以个体主义为主个体主义取向的价值观尊重个人权力、向往自由、崇尚平等和民主。

与之相反,中国文化渊远流长。纵观历史,中国文明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上,世代的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若非战争饥荒等因素,他们很少迁移,所以,群体关系愈来愈密切。在这种历史背景下产生的价值观是一种基于集体主义(collec.tivism)的价值观,强调人际关系的和谐,强调人的社会性,强调个人服从于社会,不突出个人和自由,而强调群体的作用。因此人们重集体主义,做事总爱“面子”,以贬抑自己来突出他人或群体。另一方面,受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中国人认为人与大自然是朋友,人应与自然和谐地共存,这就导致了中国人的群体取向的价值观:冈此中国人在与人交际时,习惯于“卑己尊人”,避免“锋芒毕露”,非常重视家庭、社会和国家利益,必要时会忽略或牺牲个人利益。当个人的所言所行符合并加强了这种集体价值,他就“有了脸”。当个人的所言所行与这种集体价值相悖,他就“丢了脸”或“不要脸”。当这种集体价值被别人认同,就会“有面子”,觉得别人“给了面子”,如果这种集体价值没被别人认同,就“失面子”了,觉得自己“没面子”。

四、结语

受历史文化背景的影响,礼貌系统内的面子观在中西文化中有不同的内涵。中国是以集体主义为核心的面子观,而西方面子观以个人为中心。探讨和对比不同文化背景下面子差异及其成因,有助于揭示隐含在交际行为中可能引起误解和冲突的因素,可以加深交际双方之间的理解,保证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Ron Se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A Discourse Approach[M].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and Research Press.2004,(2).

[2]Brown,G,Levinson,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M].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8.

[3 J何自然,冉永平.语用学概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2001.

[4 J黄光国,胡先缙.面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5]贾玉新.跨文化交际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

[6]萧丽艳.“面子”在中国“礼”文化和西方文化中的对比[J].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2004,(2).

[7]周桔.中西方面子观差异及成因初探[J].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3,(8).

中国人的面子观

中国人的面子观 胡先晋 黄光国译 人类学家及心理学家的研究显示:虽然人类社会的每个成员都会渴求声誉,但附于其上的价值以及追求声誉的手段却大不相同。在分析强调重点与基本态度迥异于自身文化的另一种文化时,必须牢记在心的是:即使是对于人类生活中最普遍的那些层面,每个社会都会形成不同的观念。 这类观念上的差异经常反映在语汇之中。但是真要深入了解这些观念对其传承者的完整意义,就必须仔细研究形成这些观念的情境。中国人对于研究“面子”观念之所以饶具兴味,一则因为借此可以看出人们获取声誉以及稳固或提升地位的两组标准,同时又可以了解在同一个文化架构之内各种不同的态度如何互相妥协。 这两组标准可以用两个词来加以区分。就字面来看,两个词的意思都是指身体的“脸”部。其中之一是“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借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得的名声,也是借着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累积起来的声誉。要获得这种肯定,不论在任何时侯自我都必须依赖外在环境。另一个是“脸”的概念,美国人虽然略有所知,却未曾真正地了解它。这是团体对道德良好者所持有的尊敬:这种人无论遭遇任何困难,都会履行应尽的义务;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会表现出自己是个正直的人。它代表社会对于自我德性之完整的信任,一旦失去它,则个人便很难继续在社群中正常运行。“脸”不但是维护道德标准的一种社会约束力,也是一种内化的自我制约力量。 由于以往未曾有人注意到这两组声誉标准的差异,因而本文将详细分析这两种观念,同时探讨它们在社交场合中的实际应用。 “脸”和“面”这两个字中,后者较前者远为古老,在古代文献中已经可以发现。早在公元前4世纪,“面”便有指涉自我与社会间之关系的象征性意义;“脸”则是比较现代的名词,《康熙字典》引用的最早典故出自元代(公元1227年至1367年)。这个字似乎起源自中国北部,而后在身体的意义上逐渐取代了“面”,而获得了某些象征性意义。同时,“面”加上无意义的虚字“子”,又发展出各种不同的意义。如今这两个字在中国北部和中部都通用,不过“脸”在长江中部各省的使用不如它在北方的范围广。然

中国人的面子观

Face Considerations in China and the US and its Influence for cross-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 and China’s entry into the WTO, the trade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and its economic cooperation ha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as an indispensable activities for promoting economic exchanges to realize cooperation and mutual benefits, are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China and the US both have its unique and culture. Face considerations are an important aspect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a and America in their perspective of face, degrees of concern with face and ways of dealing with face issues often bring difficulties in understanding or even misunderstanding in Sino-US business negotiation, becoming obstacles to negation. How to conduct cross-culture business negotiation better is a question that needs to be resolved for negotiators of China and the US. The thesis makes a relatively detailed study of the influence of the different face consideration in China and the US on business negotiators and give suggestions for Chinese and America negotiators in the last. Key words: face consideration; business negotiation; China and

中国人面子消费背后的动机分析

中国人面子消费背后的动机分析。 影响消费者行为的因素主要有群体影响和个体影响,而对于中国消费者消费行为来说,很大程度上是受到群体的影响。消费者群体的影响主要有三种,分别为信息性影响、规范性影响和价值观念上的影响。在中国,群体影响形成从众心理和羊群效应,更成为制约消费者行为的强大社会规范。 “面子”是中国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人格特征、社会文化的耻感取向共同作用的综合体。中国人的消费行为和心理因此具有了很强的面子情结。中国人的面子消费可分为4类: 个人情感型、个人功利型、社交情感型、商务功利型。 中国人为何如此沉迷于面子问题?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说说: 一、从众心理,盲目趋大流,消费不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是为了满足别人的眼球。“不求最好,但求最贵”是很多人争面子的写照,这就是羊群效应。 二、盲目攀比,虚荣心作祟,通过购买奢侈品来证明自己的身份、地位、名望等,正是这种畸形的心理导致中国层出不求的各种富二代借助网络肆意炫富炒作来自己提高人气,挑战广大平民百姓的神经。 三、对个人尊严和社交资源的渴望也会使人好面子,获得别人的尊重就要做到很多人做不到的事情,在当前中国这个社会,有好面子的人往往比较吃香,也会有很多人主动地加入到他所在的圈子当中,而不是被孤立或是遗忘在某个角落。 四、自卑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导致好面子心理,为了平衡自己内心的落差,维护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很多人会不顾一切“死要面子活受罪”,透支自己的消费能力来挽回面子,导致后来产生很多问题。 五、人缘关系催生关系消费,中国人追崇礼尚往来,逢年过节不论是私人还是商务礼仪,所消费的物品多数中看不中用,礼品包装越来越好,档次越来越高。很多人以消费水平来衡量关系的紧密,在“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观念中,面子消费经久不衰。 总的来说,中国人的好面子的心理并非一时形成的,而是自古到今日积月累已经在国人心中根深蒂固的思想,面子消费有其弊端,但也有好处,巨大的消费潜力给广大的商家提供了获得利润的目标市场。

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浅析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记得晚清的一位来自美国的传教士明恩溥写了一本书《中国人的气质》,本书通过一位来自外国的传教士在中国的见闻生动详实的讲述了在外国人眼中的中国人是什么样子的。其中印象最为深刻的就是,他在此书的第一章就讲到了:中国人的面子问题。 他认为,“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朝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义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①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它不仅仅是个人现象,而是全社会的一种共同习性。我认为,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基于一种集体体制下渴望被认同的心理状态。她强烈地表现为: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说到底,这种面子并非自我认同,而是一种通过他人的评价而得到的内心满足。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不禁让我想起了,秦末的楚汉之争,项羽兵败垓下,四面楚歌,于乌江自刎,一代霸王自刎的原因竟是无颜面对江东父老。试想如果那时的项羽能够知耻而后勇,休养生息,从头来过,那么中国的历史不知道要怎么改写了!!然而,后人竟大加称赞这种只顾面子的愚蠢行径,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李清照的:“生当 ①明恩溥.中国人的气质[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7.1

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种行为我认为大家应该好好反思一下,为什么我们不能正视失败,从中汲取教训,反而却一再地颂扬这种面对困境而临阵脱逃的胆小鬼呢? 在历史上看,中国历来是一个传统的以家族为单位的社会。在这种社会结构下,每个人的命运和家族的声誉和名望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一个人的命运往往背后连着一家人的命运。试想,如果你自己一个人做了错事的话,那会使得整个家族蒙羞。另外,中国历来是一个熟人社会,在熟人社会的环境下生活,就要讲究。一个他人的认同感。因此,面子问题也许就是这么产生的。 给别人留足面子是一种礼貌。在公众场合即使你不同意别人的观点也不能直接指出,凡事讲究个迂回,先要肯定此人的长处和优点,继而委婉地指出缺点,这在我们的语境习惯中叫做“求同存异”。说话办事时一定要注意到他人的社会地位和身份,一定要懂得如何维护他人的面子。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面子问题同样需要掌握个度。当今网络时代上的红人毫无廉耻之心,一味地挑战公众的道德底线,这种行为真是让人汗颜!过度的讲究面子问题同样危害不浅,官员过度地讲求面子往往会伴随着带来权力寻租,滋生腐败,贪污受贿等丑陋现象,而个人之见如果也是过度的讲究面子,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将变得淡漠和虚假。 其实,面子问题本身没有好坏之分,它是中国人在几千年的

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

中国背景下员工的面子观及其对建言和沉默行为的影响 作者: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 来源:《心理研究》 2019年第3期 王啸天陈文平段锦云 (苏州大学心理学系,苏州215123) 摘要具有中国特色的“面子”是心理学本土化研究的重点。员工的建言和沉默是组织 行为学领域的新兴课题,其对组织影响深远。研究探讨了中国背景下组织中员工面子观的内涵 和结构,及其与员工建言与沉默行为的关系。本文分为两个子研究:研究一探索并验证了员工 面子观的结构并构建了量表;研究二表明:(1)想要获得面子对员工的促进性建言具有显著 正向影响;(2)维护自己的面子对员工的沉默行为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3)基于组织的 自尊在维护自己的面子和沉默行为间起正向调节作用,当基于组织的自尊较高时,维护自己的 面子和沉默行为间的正向关系更显著。 关键词想要获得面子;维护自己的面子;维护他人的面子;建言行为;沉默行为;基于 组织的自尊 1引言 “面子”一词具有独特的中国文化色彩,是中国人情社会的重要潜规则之一,从思想到行 为影响着个体的方方面面。由于面子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了 界定。胡先缙(2004)首先提出,面子是人从社会成就中获得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的看得 见的成就的承认。陈之昭(2006)将面子界定为:在自我所具有且为自我所重视的属性上,当事人认识到重要他人对该属性之评价后,所形成的具有社会意义或人际意义的自我心象。而 翟学伟(2011)认为面子是经过印象整饰后表现出的认同性的心理与行为在他人心目中产 生的序列,即心理地位。综合而言,面子体现的是个体受到他人或者社会认可的价值,是需要 从外部获得的成就、品德、地位、声望等的总和,是根据社会标准或重要他人的评价形成的自 我心象,是一种与自我价值相联系的心理地位。 基于个体对面子关注程度和角度的不同,人们主要表现出“争面子”和“护面子”两种倾 向(Chou,1996;胡先缙,2004)。“争面子”指个体心理上“想要面子”,在人际交往中通过各种方式提升他人对自身形象的认可,获取面子;而“护面子”反映 了个体“怕掉面子”,着重于自我维护,竭力避免丢失面子。不同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倾向偏好,也会随之表现出不同的心理与行为(郭帅,银成钺,2015)。上述两种面子倾向均从自身 面子角度出发,而Goffman(1955)指出面子运作过程具有社会交换性,个人在特 定的交际场合中,为追求正面社会价值,不仅会重视“自我面子”,也同样会表现出对“他人 面子”的关注。由此,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个体面子观是指在人际互动过程中,个 体对于面子这一自我在他人心目中的正向心理地位的重视程度,既有对获取自身面子的看重和 对失去个人面子的担忧,还有对他人面子的关注。 学界对于面子的研究已开展多年,并在诸多领域取得重要研究成果,如消费者行为领域 (Chan,Wan,&Sin,2009;Wang,Wei,&Zha ng,2018)。遗憾的是,面子在组织情境下的影响却鲜有探讨。作为影响深远的文化 价值观,显然面子也会在组织情境下有着独特的作用,是影响员工行为的重要因素之一(陈炳,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_0

语用学中礼貌和面子观的中西方差异 长期以来,礼貌和面子观是语用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面子观和礼貌的探讨体现出多层面、多角度的特点,但主要集中在对面子观与礼貌研究的综述和总结,或者礼貌和面子观在语用策略上的体现等方面,在语用学礼貌原则的中西方差异上的比较还不完善。本文从Leech的“礼貌原则”和Brown及Levinson的“面子理论”入手,指出其不适用于汉语文化的地方,并进一步分析其原因,以加深对礼貌原则的理解,减少我们在跨文化交际中的礼貌策略使用上的失误。 标签:礼貌;面子;消极面子;礼貌策略;价值观 一、礼貌的界定 在众多关于礼貌的各种文献中,围绕“礼貌”一词进行的研究主要有五个方面,具体如下: (1)礼貌是人们在交际中的一种现实目的(Politeness as a real-world goal)。该观点认为人们在说话过程中运用礼貌原则的目的就是取悦他人。 (2)礼貌是一种敬重(Politeness as the deference)。 (3)礼貌是一种语体(Politeness as register)。语体是指“与社交语境有关的系统化变体”(Lyons 1977),或者指在一定场合下人们说话或写作时的语言变化(Halliday 1978)。 (4)礼貌是一种话语表层现象(Politeness as an utterance level phenomenon)。该观点认为礼貌是一种表层语法编码,其主要是离开语言运用的实际环境去研究礼貌问题。 (5)礼貌是一种语用现象(Politeness as a pragmatic phenomenon)。该观点在语用学界已经成为人们的一种共识(Thomas 1995)。 总之,在语用学领域,人们关心的不是说话人是否对他人友善,而是他说了什么,以及他的话语对听话人产生了什么影响。把礼貌看成敬重、语体,是一种社会语言学现象,不属于语用学的范围,而把礼貌看成一种话语表层现象,就是脱离了语境去谈礼貌,这是一种超理想化的理论,因为语言形式是和语境、说话人和听话人之间的关系紧密联系的(范盈盈2010)。 面子是指个人在公众面前表现出来的自我形象,即每个人都拥有的,并希望得到他人认可的情感需求和社会需求,礼貌就是用来表示自己认可他人“面子”需求的方式,所以谈论面子也是在礼貌的大前提下来谈的。 二、利奇的礼貌原则上的中西方差异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利游戏

人情与面子:中国人的权力游戏 黄光国 西方有关人际行为及交易法则的研究应当扩大其视野,不应单只假设每个社会的社会化都是要求个人依据自我的利益做出理性的决定。最近的研究结果显示:中国社会与其他类似的社会所遵循的法则与西方迥然不同。这些社会十分重视“报”的规范,这些规范又因人们在差序性“关系网”中所处的相对位置、彼此间“义务”的性质、以及双方长期刻意操作面子、及其他观念所造成的义务不同而有所改变。这些特殊的文化象征以及有权力的领导者在历史上长期垄断有价值的资源,可能有助于解释这些行为型态的产生。有些外来的力量可能使它们发生变化;可是同时也有一些因素会使这些行为型态不因政治及经济环境的变迁而有所改变。 长久以来,强调社会和谐性及人际关系的合理安排一直被认为是中国文化最显著的特性之一(Abbott,1970)。许多社会科学家曾经注意到:在中国语文中有些本土性的概念常为人们用以定义人际关系之安排的合适性。他们曾经试图阐释诸如“人情”(金耀基,1980),“面子”(Ho,1974;Hu,1944;King and Myers,1977),“关系”(乔健,1982:Jacobs,1979),与“报”(文崇一,1982;Yang,1957)等本土性概念的意义及重要性,他们的努力对于深入了解中国人的社会行为,的确有所贡献。不过,以往的研究大都偏重于理清其中一、二个概念,而未曾整合这四个概念。 本论文的目的,是以社会交易理论为基础,发展出一套理论架构来解释这些概念之间的动力关系。笔者认为:这个理论架构不仅描绘出中国社会中社会行为的原型,同时也可以作为解释大多数文化中社会互动过程的一般性模式,尤其适用于“集体主义”的文化中。许多研究“正义理论”(Justice theory)的学者主张:在群体里,人们经常根据三种法则来进行社会交易,或分配社会资源,它们是“公平法则”(equity rule)、“均等法则”(equality rule)以及“需求法则”(need rule)。 “公平法则”认为每个人都应当依其贡献比例的大小,获得相当的报酬。在“以经济生产力为主要目标的利益导向的情境中”(Deutsch,1975,P.143),在“接受者的主要责任是有效率地完成工作”(Leventhal, 1976 b,P.216),或者当“互动双方不把对方当做个人,而只要考虑彼此所扮演的角色关系”时(Lerner,1975,1977),此一法则最常为人所引用。 “均等法则”不管每个人客观贡献的大小,要求大家一律平均分摊利润及损失。它适用于重视分工合作、团结和谐的情境下,强调“促进或维系和乐之社会关系”的场所(Deutsch,1975,P.146),当“接受者之间的和谐及团结十分重要”的时候(Leventhal,1975a:P.218),或者当个人视对方为“人”,而不是某一社会地位之占有者的时候。 “需求法则”认为利润、成果或其他利益的分配应该满足接受者的合理需求,而不管他们个别的贡献大小。它适用于一个亲密的社会团体中,每个成员均热衷于“促进团体的福利与发展”的情境(Deutsch,1975),“成员间关系非常亲密的时候(Greenberg and Cohen,1982;Lerner,1975,1977;Leventhal,1976a)”,或者个人和他人间感情深厚而有亲密的“同一关系”(identity relation)时(Lerner,1975,1977)。 笔者虽然同意:这些行为的法则几乎是普遍而适用于任何文化的,然而笔者以为:它们仍然不足以解释我们在某些文化中观察到的令人着迷的行为现象。由于每个文化都是独特的结构情境,也各有一组特殊的文化分类体系,它们会使个体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人际关系,世界各地的人处理社会关系的方式也会有所差异。在面对高度工业化、都市化、教育普及和

大学生面子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班级:AP10038 姓名:张洁莲学号:AP1003836 大学生面子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摘要:面子文化作为中国的独特文化极大地影响了国人的日常生活和消费行为,并由此形成了中国社会中根深蒂固而又广为普及的面子消费行为。在面子消费行为上,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大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有着不同于其他社会群体的消费心理。一方面,大学生有着强烈的消费需求,另一方面,由于尚未获得经济上的独立,消费受到很大的制约。因此,对待大学生面子消费行为的可能性结果,我做出了一系列的研究,探讨结果将会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引导和管理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关键字:大学生面子文化消费结论建议 前言:无论过去还是现在,无论在城市还是农村,面子构成了驱动消费的重大动因,而在大学生这种特殊群体的消费生活中,面子是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 本文从探讨大学学生的面子消费问题出发,就五邑大学的学生进行抽样调查,对学生们的消费动机以及其日常生活中与面子有关的消费行为作出一些了和词语联想法和访谈,由此我总结出在大学里,学生们对于面子文化而产生的一些消费的特点,由此做出了一些建议,希望对引导大学生的面子消费有一点的帮助。 一调查背景 (一)面子文化在学校 在学校,由于学生相互之间互动频繁,其种种行为有时都要考虑周围人的看法。在学校这个小社会里,同学们因为自尊或其他方面,都无意识地注重自己的面子上来。特别在大学这个最高学府,同学们来自五湖四海,在同学们互相认识和交

往的过程中,彼此的生活方式会互相影响。学生作为一群特殊的人群,在面子文化的影响下,受到各种的影响和制约,同学们会做出怎样的消费行为,这是值得我们探讨的。 (二)作为调查对象的五邑大学 五邑大学作为侨乡大学,学生大多数都是来自五邑地区,这里的学生贫富差别不大,处于极端水平的占学生的少数部分。而五邑大学的社团和课外活动非常活跃,同学们的交际圈普遍较大,加上今年招生人数不断递增,人们的交往圈子将会越来越大。因此,这里涉及的面子文化也会悄然影响五邑大学的学生,这种影响将会在他们日常的消费行为中得以体现。 二大学生面子消费现象的分析 为了了解大学生的面子消费现象,我对40名同学对产品考虑因素进行词语联想,总结的词语如下 我对同学们词语进行一些总结,同学们的面子观念有强弱之分,词语靠前的面子观念较淡,回答词语越往后,表示面子观念则越强,我们由这个简单的联想可以知道同学们的面子观念是有差别性的,他们这些面子观念对他们的消费行为有直接的影响。

面子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面子对中国人生活的影响 “面子”是中国人一种重要和典型的社会心理现象。林语堂曾认为,统治中国的三个女神是面子,命运,恩惠,在这三个女神中,面子比命运和恩惠还有力量。面子指在人生历程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取得名声,也是藉由个人努力或刻意经营而积累起来的声望,另一方面,它暗示了一种”自我膨胀”的欲望。 “面子”在中国人心目中,往往代表一种声望、地位,是通过成功和炫耀而获得的。中国人最爱面子.从古代到现代,在中国人的内心中根深蒂固.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布衣平民,都有这样一种爱面子的情结。 无论哪个朝代的帝王都爱面子,所谓的君臣之理也是一种爱面子的体现,臣子对君王要必恭必敬,要惟命是从,这样才能显现出帝王的尊严与面子。所以谏臣在中国的历史上是屈指可数的,就算是有个魏征,也被唐太宗在心里杀死了千万次,这个老家伙太不给他面子了,让他毫无帝王尊严,但是出于魏征的谏辞对江山社稷有利,才成就了魏征的历史好名望. 翻开词典可见,“面子”原意为物体的正面、表面、外表等含意,后引申为脸面、票面等,通常被理解为名誉、声誉、威望、商誉、信誉等。在中国人日常生活中,“面子”一词的含意特别复杂,“给不给面子”有时只能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中国人爱面子真可说是古今中外少有的,往往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这与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外国朋友有时看了直摇头,叹说:不可理喻。 中国有句俗话说:家丑不可外扬。说的就是中国人爱面子,遇到有损家族或家庭的不名誉之事(大而言之,甚至国内的不名誉之事,有时也被称为家丑),如子女不孝、妻子被虐待、丈夫怕老婆、女儿被人欺辱等,宁可憋在心里头,也不愿说出来,生怕别人知道了会丢面子、遭人齿笑。甚至有时都到了只要面子活受罪的程度。常听中国人在劝解家庭纠纷时,说的最多的一句话就是:打破门牙往肚里咽。你想想,门牙打破了都不愿让吐出来,害怕丢面子,还有什么事不能忍受的呢!真是可悲、可笑极了。 简单来说,爱面子可以类比为“舆论监督”。但是,对于这种简单类比,还需要分析一下。舆论监督活动中有两个主要角色,一是监督者,二是被监督者,两者的身份和角色都非常明确。但在爱面子现象中,被监督者往往比较明确,监督者一般比较模糊。而且,现代舆论监督,主要是公共媒体对于公共权力的监督。而在爱面子的行为中,则体现为生活周围的群众对于某一个人的监督。现代舆论监督针对的只是社会的一部分,但是,爱面子行为,几乎涉及到社会中的每一个人。某种程度上说,爱面子是现代舆论监督的微缩版,用徐霞客的话说,叫做“具体而形微”(具备它的样子,但比较小);现代舆论监督是否脱胎于爱面子,还是不要乱下结论。 中国人在与他人的互动中所表现出来的面子功夫,多半是以不使自己和他人丢面子或以维护自己和他人的面子为基本策略.这个策略的背后蕴藏着一种智慧,这种做法的目的不仅是达到了维护双方的面子,而且也是达到社会和谐的途径.面子的丢失往往令人体验到羞愧,耻辱,尴尬等情绪,为了防止面子丢失,中国人往往不顾一切争面子.兵败乌江的西楚霸王项羽,“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

中西方奢侈品消费比较及文化差异分析

【作者】 【摘要】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容量仍将达到的2170亿美元,预计全年增长率达到11%。中国人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2013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奢侈品市场还是相当的火热?本文通过了解奢侈品市场的现状,比较中西方奢侈品消费的差异,并分析奢侈品消费中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奢侈品消费差异文化差异

目录 目录 (2) 第1章. 比较中西方奢侈品的消费差异 (3) 1.1. 现状分析 (3) 1.2. 差异分析 (3) 1.2.1. 消费者背景差异 (3) 1.2.2. 消费年龄差异 (3) 1.2.3. 消费观念差异 (3) 1.2.4. 消费动机差异 (4) 1.2.5. 消费对象及品牌差异 (4) 第2章. 奢侈品消费中的文化差异 (5)

第1章. 比较中西方奢侈品的消费差异 1.1.现状分析 2013年,全球奢侈品市场总容量仍将达到创纪录的2170亿美元,预计全年增长率达到11%。中国人买走全球47%的奢侈品,2013年奢侈品消费总额将达1020亿美元,约合6000多亿人民币,成为全球奢侈品市场无可争议的最大客户。其中,中国奢侈品市场本土消费仅约280亿美元,预计增幅3%,境外消费进一步增长,将达740亿美元。与此同时,2013年中国高资产人群的海外购买奢侈品的倾向同去年相同,仍然是愈加明显,尤其以身价过亿的富豪为甚,51%的过亿富豪倾向于境外消费。 1.2.差异分析 1.2.1.消费者背景差异 中国消费者普遍年轻化,月收入3000元至6000元的白领阶层成为主要的消费群体。而在西方国家,奢侈品消费主要是来自中产阶层,年收入在3-10万的美国中产阶级约占总人口的80%左右,他们并不认几件皮包或腕表是件奢侈的事,并且这群中产人士更乐忠于物质上的消费来缓解工作中的压力,从而获得精神上的满足。同时,中国的奢侈品消费人群靠自己的实力和财富来消费的只占据4成,其余6成的人群是靠家庭的财富在消费,这部分人主要是30-35岁之间的年轻人,极大多数是炫耀,攀比的心态在作祟。而西方的消费者一般是靠工资收入进行奢侈品消费。 1.2.2.消费年龄差异 欧美发达国家的奢侈品消费主力是40~70岁的中年人和老年人,而中国则是以年龄在25~40岁的青年人为主,40岁以上中老年占奢侈品消费人群比例还不到30%。 1.2.3.消费观念差异 中国消费者更注重奢侈品的社会符号价值,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奢侈品个人取向上的消费价值;中国消费者注重奢侈品的显性公众意义,“面子消费”居多,而西方消费者相对注重拥有奢侈品的个人含义。 中国人消费奢侈品只关注商品本身的奢侈,形式上和欲望的满足。消费的对象上也主要集中在一些高档的汽车、手表、高档服装、化妆品、黄金、钻石等物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爱面子

引言:这是一篇对中国人的“面子”有着深刻诠释的文章,该章节摘自美国著名作家Arthur Henderson Smith所著的《CHINESE CHARACTERISTICS》(《中国人的气质》)一书。 外国人眼里的中国人——爱面子初看上去,用“脸面”这个全人类都有的身体部位来概括中国人的“性格”,没有比这更为荒谬的事情了。但是在中国,“面子”一词可不是单指脑袋上面超前的那一部分,而是一个语意甚多的复合词。其内涵之丰富,超出了我们的描述能力,或许还超出了我们的理解能力。 为了大体上理解“面子”一词的含义,我们必须考虑到这样一个事实,即中国人是一个具有强烈演戏本能的民族。戏剧是一种全民娱乐方式,大多数的中国人之热衷于看戏,就如同英国人喜爱运动、西班牙人喜爱斗牛一样。任何一个轻微的刺激,都很可能地使得中国人吧当作戏剧中的一个角色。他会做出种种戏剧化的举动,诸如躬身下拜、双膝跪地、伏地不起、以头叩地,对于一位西方人来说,这些举动即便不是荒唐可笑的,也纯属多余。很多中国人是按照戏剧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一个人需要为自己辩护的时候,面对两三个人,他也会像面对一大群人那样说话。如果他的麻烦得以解脱,他就会说他体面地“下了台”,如果没有得到解脱,那他会发现自己无法“下台”。很明显,所有这一切都与实际情况没有任何关系。问题从不在于现实,而在于形式。如果在合适的时机用合适的方式道出了漂亮的话语,“演戏”的要求便得到了满足。我们不必到后面去偷看“真相”,否则将会毁掉世界上所有的“戏剧”。在复杂的生活关系中适当的做出这些戏剧化得举动,这就是“有面子”。如果做不出这些举动,忽略这些举动,这就是有“面子”阻挠这些举动的展示,就是“丢面子”。如

中国人爱面子

实际上很多民族都有这个习俗,一旦吃了共同的东西,就是兄弟了。法国大仲马的小说《基度山伯爵》,里面有这样一个情节,基度山伯爵请他的仇人吃饭的时候自己是不吃的,一口都不吃。因为一旦吃了就是兄弟,这仇就报不了啦!反过来也一样。仇人一旦在一块儿吃了喝了,也就成了哥们,不打了。所以你到少数民族地区去,你要吃他们的东西,奶茶呀,手抓羊肉呀,没有这种能力的人不能学人类学,不能学民族学。新疆的哈萨克族有一个习惯,请客的时候要给最尊贵的客人一个待遇,由他们当中地位最高的人拿一把刀,把那个羊尾巴上的肥肉切一块下来,塞到你嘴巴里面。(笑声)你不能吐出来呀!吐出来你就是敌人。你得拧着脖子吞下去,吞下去之后,大家就是兄弟了。什么事情他都护着你,你有事他一定拔刀相助。 对人类来说,食物是生命之源。“人是铁,饭是钢”,你吃东西才能活下去,那么我给你东西吃,是给你生命啊!当年韩信不肯背叛刘邦,就因为“汉王推食食我,解衣衣我”。我吃了人家东西,那么我的生命就是人家的;我穿了人家的衣服,那么人家的困难就是我的困难。梁山好汉为什么要在一块儿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因为就是兄弟嘛!“生死之交一碗酒,你有我有全都有,水里火里不回头。”惟其如此,中国人才那么爱请客吃饭。请客吃饭的事情全世界都有,但没有中国人这么爱。有个小品节目里,一个领导干部做检讨时说:“过去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现在我们说,革命不是请客,就是吃饭。”(笑声)不要说领导干部了,包括我们大学生,哪个不请客吃饭?过生日、得了奖学金,都吃成风啦!为什么要吃?因为我们必须有一个共同的生命来源,我们才是兄弟。至少是你我素不相识,但自从我们在一块儿吃过饭、喝过酒以后,你就不是生人,是熟人啦!什么叫生人?就是没在厨房里煮过的人。什么是熟人?就是经过烹调吃过好几次的人。所以所有的熟人都是可以吃的,具有可食性。我们在一起吃饭,我们就是兄弟,我们就是熟人,这个时候我要是开口求你办点什么事,你好意思不答应吗?你又能够答应了以后不照办吗?不能!如果说你在酒桌上答应了兄弟们什么事,最后你又没有办,中国也有一句话,叫做“食言”。(笑声)“食言”是什么意思?就是把你说出去的话又吃回来啦!嘴巴里吐出去的东西能够再吃回来吗?你不能吃回来。所以你不能食言,只有答应。以至于遇到什么难办的事,我们只好不吃饭,坚决不吃。当然现在已经发展到不仅是吃饭了,还有别的招待,是不是?但吃饭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肯定要吃啊! 那么,吃饭有什么讲究呢?嘿呀,这讲究可大了。古人是席地而坐的,主人坐的那个席子就叫做“主席”,他是坐在当中的。旁边的两列席子叫“列席”。现在是圆桌了,但是也有主次。谁坐这儿,谁坐那儿,谁坐上菜的地方,这是有规矩的,不能乱坐。看什么呢?看面子。请客吃饭这个事情主要是由面子来操作的。比方说哪些人该再三敦请,哪些人顺口说说,取决于面子。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上面,哪些人来了以后坐下面,这也取决于面子。被有面子的人请去吃饭是有面子,能把有面子的人请来吃饭也是有面子。很多人会回去吹嘘说我今天和谁谁一块儿吃饭啦,甚至不惜花巨款请头面人物吃饭。所以面子在中国是相当重要的,不可以没有的。我可以讲三个例子来证明面子对于中国人的重要性。 西楚霸王项羽宁死不肯过乌江,叫做“无颜见江东父老”,这是为了面子自杀。还有一个故事讲的是为了面子杀别人。春秋时期郑国的大臣子公上朝的时候,忽然手指头动了。他就跟大家说:“今天有好东西吃啦!”进去一看,果然有一只巨大的王八在鼎里面烹煮。可是到了吃鳖的时候,国君灵公却偏不准他吃。因为你说食指一动就有好东西吃,我偏不让你吃到。子公就没面子,于是非常愤怒地走到鼎面前,手指头蘸了一下。啊,这叫做“染指”。(笑声)“染指而出”,走了。这下子君臣两个就翻脸了。灵公就说:“妈的,我非宰了这小子不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东西方人的面子观 摘要:继Grice的合作原则之后,Brown和Levinson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论在中西方情境中存在着许多差异。探究其差异之成因,涉及到历史文化等多方面。 关键词:面子论;面子;中西方文化;个人主义;集体主义 “礼貌”本身是日常生活行为中具有道德或伦理意义的一项行为准则,包括人们为维护和谐的人际关系做出的种种努力。不同文化中的人们表达礼貌的方式不同,同样作为礼貌理论之一的面子沦在不同文化中存在很大的差异,熟悉这些差异并深知其差异的原因有助于跨文化交际的顺利进行。 一、面子理论 “面子”,亦称“礼貌原则”,在社会语言学研究领域,学者们一般把其定义为“交际事件中的参与者所相互给予的、相互协同的公共意向”(贾玉新,1997),“是有选择行为的自主权以及自己的观点能得到对方的认可,具体地说面子就是每个人为自己争取的公共的自我形象”(何自然,2001)。Erving Goffman认为面子是社会交往中人们有效地为自己赢得的正面的社会价值,它是个人的自我体现。英文将“面子”一词译为“脸”(face),这种翻译在一般的“体面”意义上.应当说是很恰当的,因为西方人也有“丢面子”的说法(1ose face)。但问题是,这种表面上的相似,恰恰掩盖了中国面子文化的深层复杂构成。实际上,中国人的“面子”内涵,绝非西方的“体面”所能涵盖。在东西方两种文化中.我们可以看到两种不同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 二、中西面子差异 1.西方文化中的面子 Brown和Levinson注意到了如何用语言形式表示不同的社交关系。他们于1987年出版了专著Universals in LanguageUsage:Politeness Phenomena;1987年又出版了修订后的Po.1iteness:Some Universals of Language Usage.在此书中,Brown和Levinson系统阐述了礼貌体系,在他们看来,礼貌就是“典型人”(Model Person)为满足面子需求所采取的各种理性行为。(“典型人”是一个具有面子需求的理性的人,通俗些说就是社会集团中具有正常交际能力的人。)(Brown,G,Levin—son,S,1978)因此,Brown和l~vinson的礼貌理论通常称之为“面子保全论”。 Brown和Levinson的礼貌理论实际上包括三方面内容:面子、威胁面子的行为以及礼貌策略。其中面子包括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和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正面面子是指每个社会成员希望他的愿望受人顺从,他的自我形象被人欣赏和赞许。西方人的“赞美文化”就是个典型的例子,见面时他们希望得到对方的赞美,如“You are 80 beautiful today!”或“Your clothes are beautiful”等,其实这维护了听者的正面面子。负面面子中的“负”不是“坏”的意思,而是与“正面”相对而言,指的是社会成员希望其行动不被人干涉,即具有行动的自由和自主决定的自由,凡是有违交际者这种自由愿望的言语行为就是对交际者负面面子的侵犯。负面面子强调交际参与者的个性,它强调的是个人的权利至少不完全受其所属群体或群体的价值观念所束缚,并且不受他人的强制(Ron Scol—lon,Suzanne Wong Scollon,2004)。例如,在餐厅点菜时,他们可能会说:“Do you like rice or noodles?”负面面子策略的关键在于不强加于人,让对方有充分的独立和自由。 2.中国文化中的面子 丢脸、长脸、不要脸、没脸见人、脸皮厚、体面、给面子、留点面子、要面子、看我的面子等概念,是描述中国人日常生活和交际中关于荣耀的基本概念。那么“脸”和“面子”二词

对中国人的面子观的认识

对中国人的面子观的认识 ——形象学导论课程论文 摘要:在这个资源匮乏的世界里,到处都充斥着面子和人情的画面,充分显示了 人性的丑陋:他们是那么的虚伪、狭隘、那样的贪婪。即使是一个穷困潦倒一无 所有的人,他也会十分在意他的面子,许多人都在面子上花了很多的功夫,甚至 很多人感叹人这一辈子都为所谓的面子而活。中国人对面子有着一种特殊的情 节,盲目的崇拜面子,似乎面子有着巨大无比的威力。本文主要了解和认识中国 人的面子观,从而树立一种积极健康的价值观,引导人们正确对待面子问题。

关键词:面子 人情价值观面子观 社会发展其本质是资源的不断利用、重组与整合,无论是科技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还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都显示出资源的紧俏性和稀缺性,因此人们十分重视各种不可多得的资源。尤其是那些能够给自己带来切身利益,发挥重要作用的资源,比如社会资本中的教育资源、人力资源、关系资源等。但中国人却对关系资源情有独钟,这或许和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中国人的价值观有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喜欢好面子,喜欢打肿面冲胖子,一句俗语概括的好“死要面子,活受罪”,充分展现了中国人好面子的特殊情节。人们在实际的生活中处处都小心翼翼的维护着自己所谓的面子,所以中国人生活才如此的累;不仅是身体疲劳,更重要的是内心被一些面子、人情等虚无的东西牢牢捆住,无法释放而做到轻松自在。中国人如此喜欢好面子,是为什么呢? 一.面子的来源及其表现 面子,在中国的文化中享有特殊的地位,被林语堂先生认为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而不少学者也认为面子是中国人重要的心理特征,甚至可以作为研究中国人心理及行为的切入点。

1.古代面子的来源及应用我国古代《辞海》对面子的解释:面子,俗谓体面光荣。《旧唐书·张濬传》载:张濬出军讨太原,杨复恭卮酒属濬。“濬辞曰:‘圣人赐酒,已辞矣。’复恭戏曰:‘相公握禁兵,拥大斾,独当一面,不领复恭意作面子耶?’濬笑曰:‘贼平之后,方见面子。’复恭衔之。”由此可见,“面子”一词早期出现时,就是指光荣。这一用法也沿用至今。 因此我们可以理解为什么大多数中国人争相着如何挣面子 了吧,无非就是为了脸面上的荣耀,但是这种荣耀是可以和资源,利益转换的。在传统的君主制社会,一个人如果得到君主的赏识,君主就会器重你,给你一些荣耀;这些荣耀不仅可以转化成精神财富,而且还可以转化成物质财富,这也是人们之所以好面子的最重要的因素。因为一旦你得到君主的赏识,成为君主身边的红人,你不仅可以耀武扬威的对其他人,而且其他人也会恭恭敬敬的伺候你、巴结你,希望能够从你身上得到一些对自己有利的好处。许多人大事的巴结和附和,那即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啊。所以自古以来就有那么多人为了面子而不惜抛头颅、洒热血,有的甚至做了很多伤天害理、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与其说是为了面子,不如说是为了自己贪婪的欲望。所以“人为财死,鸟为食亡”说得一点不错,那些贪婪的人因此而受到相应的惩罚也是罪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中西方面子观之差异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不断推进,中西方的交流越来越频繁。要想达到预期交际目的,人们就要考虑面子问题。分析了中西方文化与价值观的不同,探讨了中西方面子观的差异,以引起人们对此问题的注意,避免跨文化交际的失误。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观;思维模式 一、面子理论 最早对“面子”进行论述的著作是美国传教士明恩溥(Authur.H.Smith,1894)所著的《中国人的素质》。明恩溥虽然发现了面子在中国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但他无法给出面子的定义。林语堂深受中国文化熏陶,他虽然对面子进行了生动的描绘和细致的分析,但是,他承认“面子是抽象而不可捉摸的”,容易举例而难以下定义。第一个给面子下定义的人是胡先缙,她把面子定义为“人从社会成就而拥有的声望,是社会对人看得见的成就的承认”。她还认为,“面子代表在中国广受重视的一种声誉,这是在人生经历中步步高升,藉由成功和夸耀而获致的名声……”胡先缙的定义片面强调了“面子”中的成就因素,忽视了面子的其他方面,显得过于狭窄。金耀基把“面子”分为“社会性的面”和“道德性的面”。“社会性的面”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是没有社会性的面子的。“社会性的面”体现了社会互动中他律性的一面,与西方“耻”(shame)的概念相联系。而“道德性的面”是人人可拥有的,至少有普遍拥有的潜能。他与西方“罪”(sin)的概念相联系,体现了社会互动中自律性的一面。 美国汉学家费正清(J.K.Fairhank)认为:面子是一种社会性的东西,个人的尊严将从适当的行为及社会赞许中获得。“失去面子”则是由于没能遵守社会行为准则,以至于没有得到别人的称许或认可。 高夫曼(Erring Goffman)(1967)将面子定义为一个人积极、正面的社会价值。人们不可避免地要进行面对面,或借助某种媒介的交际。在交际过程中,面子就表现为个体拥有的社会形象。这种形象必须体现一致性和约定俗成性,任何不按照此“面子规约”行事的人,都会被认为是稀奇古怪、不合常理的。 布朗和莱文森(Brown&Levinson)发展了高夫曼的面子定义。他们提出了“面子理论”(Face Management View),它是用于论述和解释礼貌现象的一个颇具影响力的理论。他们认为,如果人们在交际中要互相合作,那么说话时就要在保留面子方面进行合作,这就是说每个人在交往中的面子要靠对方给予或保留。按照Brown和Levinson的说法,人们在交际中要考虑的面子有积极面子(positive face)和消极面子(negative face)。积极面子指的是希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许,这种愿

【免费下载】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中国政府讲排场的现象

中国人的面子观念在多大程度上造成中国政府讲排场的现象? Name: AnWei NRIC: G0898566P Centre/Index:School Nmae: Jurong Junior College Subject Name: China Studies in Chinese Subject Code: 9562 、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