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

一、引言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是一套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旨在通过生动、直观、有趣的方式展示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本课件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自学和复习。

二、课件内容

1. 地理基础知识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多媒体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区域地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还包括区域地理的内容,如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图技能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还包括一些地图技能的教学,如如何阅读地图、如何使用地图工具等。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识别地理空间关系、如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等技能。

三、课件特点

1. 多媒体形式: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使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互动性:课件中设置了一些互动环节,如问答、选择题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3. 针对性:课件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设计,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能够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

4. 自主学习:课件还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进行学习。

四、使用方法

1. 课前准备:请确保您的计算机已经安装了适合的多媒体播放器,如Windows Media Player或QuickTime等。

2. 打开课件:双击课件文件,即可打开课件播放器。

3. 播放课件:您可以按照课件中的顺序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

4. 暂停和重播:如果您需要暂停课件,可以点击课件播放器上的“暂停”按钮;如果您需要重新播放某个知识点,可以点击“重播”按钮。

5. 记录笔记:如果您需要记录学习笔记,可以在课件播放器上方的文本框中进行记录。

6. 疑难问题:如果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随时在课件下方留言框中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您。

五、注意事项

1. 请勿随意修改课件内容,以免影响课件的正常播放和使用。

2. 请勿将课件文件复制到其他计算机上使用,以免出现不可预知的问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画出天体系统图: (2)太阳系八大行星的由里向外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类地行星)木星、土星(巨行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其中小行星带是位于火星和木星之 间。 画出太阳系示意图: 星是自西向东运行的。 (3)地球是太阳系中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其普通性在于八大行星绕日公转方向具有同向 第二节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 最厚) 阳辐射总量的到达地球。 观南北更替。 太阳辐射能丰富区:青藏高原区,西北内陆,典型城市拉萨(日光城)。 太阳辐射能贫乏区:四川盆地,典型城市成都。 (2

阳大气层的光球层和色球层,其活动周期为11年,它们同步起落体现了太阳活动的整体性。画出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 (3)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的主要表现。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自转 (1)、方向:、、。(2)、周期:{ 、、 (3)、线速度: 同一纬度, 赤道两极点。赤道向南北两侧递减。 (4)、地球的自转的地理意义: 、、。(5)、一天中,气温最高出现在,气温最低出现在 (6)、地转偏向力的规律:南半球偏,北半球偏 (7)、地方时:经度相同的地方,,经度不同的地方,。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时间计算:东加西减。 如:600E为10时,则80 0E为 11时20 24个时区。 时区的计算公式: 如:本初子午线为8时,则北京时间为16时,纽约为3时。

180 o 三种越过日界线的情况: 2、地球的公转 (1)比较自转公转 (2)、地球的公转的地理意义: 、 、 、 、 (3)、地球自转的平面叫赤道平面。地球公转的平面叫黄道平面。黄赤交角为地轴与黄道平面的交角为66°34′。 画出黄赤交角示意图: (4)、画出太阳直射点的南北回归运动示意图: 原因:黄赤交角存在,地球的公转(自转或公转)运动。 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教案-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第二节农业区域类型——以水稻种植业为例 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 课标解读: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不同地区利用各自的条件发展特色农业生产,这是农业生产分工在地域上的体现。本条“标准”包含三层含义:第一“学什么”——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第二“怎么学”——以特定区域为例,分析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第三,达成目标——通过对特定区域某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分析,掌握分析农业地域类型的特点及形成条件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二、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必修二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的第二课时,在第一节学生学完农业区位的基础上进行,是第一课时的延续,同时,它为第三课时其他农业地域类型的学习提供范例,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水稻种植业的重点通过读图分析掌握水稻种植业形成条件及其特点,分析亚洲水稻生产商品率低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这些特点之间的因果关系。人多地少、生产规模小,是形成个体农户经营、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的根本原因。 三、学情分析: 1、本班既有生活在城市的学生,也有来自乡村的学生,对农业生产、农业分布等有一定感性认识。 2、学生已经学习了农业区位因素的概念,对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发展变化有了一定的认知。 3、学生对案例教学已有所接触和熟悉,具有一定的从相关图表和材料提取信息的能力。因此,对本节地理知识的学习、教学方法及学习方法等都有一定基础,教学中可以大胆让学生围绕案例主动学习、讨论和思考。 4、学生读图和资料以及从中获取有用的地理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较弱,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也较差,有时需要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提取、分析,并最终归纳概括。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 一、引言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是一套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设计的多媒体课件,旨在通过生动、直观、有趣的方式展示地理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地理学科的核心内容。本课件适用于高中地理教师进行教学,也适用于学生自学和复习。 二、课件内容 1. 地理基础知识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包括地理基础知识,如地球的运动、大气运动、水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等基本原理和概念。通过多媒体方式,将这些抽象的概念形象化,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 2. 区域地理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还包括区域地理的内容,如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工业、农业等人文地理特征。通过图片、视频、动画等方式,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各个区域的地理环境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地图技能 湘教版高中地理课件还包括一些地图技能的教学,如如何阅读地图、如何使用地图工具等。通过多媒体方式,让学生掌握如何识别地理空间关系、如何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等技能。 三、课件特点 1. 多媒体形式:课件以多媒体形式呈现,包括图片、视频、动画等多种形式,使知识更加生动有趣,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2. 互动性:课件中设置了一些互动环节,如问答、选择题等,使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提高学习效果。 3. 针对性:课件针对高中地理课程设计,内容全面,重点突出,能够满足高中地理教学的需要。 4. 自主学习:课件还可以作为学生自学的工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和时间安排进行学习。 四、使用方法 1. 课前准备:请确保您的计算机已经安装了适合的多媒体播放器,如Windows Media Player或QuickTime等。 2. 打开课件:双击课件文件,即可打开课件播放器。 3. 播放课件:您可以按照课件中的顺序逐个知识点进行学习,也可以根据需要自行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 4. 暂停和重播:如果您需要暂停课件,可以点击课件播放器上的“暂停”按钮;如果您需要重新播放某个知识点,可以点击“重播”按钮。 5. 记录笔记:如果您需要记录学习笔记,可以在课件播放器上方的文本框中进行记录。 6. 疑难问题:如果您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可以随时在课件下方留言框中留言,我们会尽快回复您。 五、注意事项 1. 请勿随意修改课件内容,以免影响课件的正常播放和使用。 2. 请勿将课件文件复制到其他计算机上使用,以免出现不可预知的问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2节 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课件(共68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2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课件(共68张PPT) (共68张PPT)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二节海水的性质和运动 课标定位 1.海水的性质 (1)海水的温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2)海水的盐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3)海水的密度分布规律及影响因素 (4)海水性质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课标定位 2.海水的运动 (1)海水运动的三种基本形式 (2)海水运动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素养阐释 1.通过图文资料,了解海水的温度、盐度和密度是海水重要的理化性质,知道全球海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及密度的分布规律,并理解影响其分布的因素,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2.通过人类利用海水及其溶解的化学物质,分析渔业、航运等海洋活动与海水温度、盐度及密度分布特点的关系,培养地理实践力

3.结合视频等资料,了解海水运动的基本形式,知道海浪、潮汐、洋流的分类、成因及运动特点,并通过分析其运动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4.通过人们掌握的海水运动规律,明确海水运动与海岸工程建设、渔业、航运等活动的关系,培养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和地理实践力 一、海水的性质 (一)海水的温度 1.影响因素 2.意义:反映海水的冷热程度。 3.分布规律 (1)时间分布规律:一般来说,同一海区的水温,夏季高些,冬季低些。 (2)空间分布规律。 ①水平方向:海洋表层水温,低纬度海域比高纬度海域高。 ②垂直方向:自表层向深层大体上呈不均匀递减的趋势。 表层区:水温趋于均匀分布。 温跃层:水温随深度增加而显著降低。 深水区:水温变化缓慢,温度偏低。 4.与人们生产、生活的关系 (1)调节大气温度,夏季沿海地区升温变缓,冬季降温变缓。 (2)由于表层水温升高,大西洋飓风发生的频率显著上升。 (3)海水温度明显升高,致使浮游生物数量显著下降,直接影响鱼类、海鸟、海兽的食物供应,甚至威胁到它们的生存。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讲义流水地貌

第一节流水地貌 学习目标:1.了解流水地貌的成因和分布。(重点)2.掌握并能区分不同流水地貌的主要特点。(重难点)3.理解滑坡和泥石流的成因、危害及防御措施。 一、流水侵蚀地貌 1.V字形河谷 (1)形成: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字形。 (2)特点:河谷两壁险峻陡峭,谷地狭窄,深度大于宽度。 2.河床 (1)含义:河谷中被水流常年或季节淹没的部分。 (2)特点:是河流输水输沙的槽状凹地,随水位涨落而变化。 3.河流阶地 (1)含义:一般洪水不能淹没、在河谷两侧呈阶梯状分布的地形。 (2)形成:河流的侵蚀下切作用。 (3)特点:阶地面分布有河流堆积物,相对平坦,组成物质通常颗粒较细,土质较为肥沃。 1.冲积扇 (1)分布:河流的支流汇入主流,或由山区进入平原的开阔地带。 (2)成因:地形变得平缓开阔,流速降低,流水中挟带的物质堆积。 2.洪积扇:在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季节性洪水挟带的物质堆积在山谷出口处

形成洪积扇。 3.河漫滩 (1)分布:河床和谷坡之间。 (2)成因:河床的移动,以及河流带来的泥沙堆积。 (3)特点:平坦的低地,枯水期出露,洪水期被淹没。 4.沙洲和冲积平原:在河流的中下游,或河流流经盆地时形成。 5.三角洲:当河流挟带较多的泥沙入海时,泥沙在河口大量沉积而形成。 1.滑坡 (1)含义:滑坡是大量山体物质,在重力的作用下,沿滑动面整体滑动的现象。 (2)危害:滑坡可以淹没农田和村庄、阻断道路,导致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2.泥石流 (1)含义:山地沟谷中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质和水的混合体,在重力的作用下,沿着沟床向下流动的特殊流体。 (2)危害:给工农业生产、交通运输、城市建设和人民生命财产等带来很大危害。 (1)长江三峡主要为U形谷。() (2)人们常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地方。() (3)山区河流流出山口处,往往形成宽广的冲积平原和河口三角洲。 () (4)滑坡、泥石流的发生都具有明显的季节性规律。() (5)常见的河流堆积地貌有() A.河流阶地、大峡谷 B.喀斯特地貌、陡崖 C.河口三角洲、冲积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湘教版] 1.1区域的基本含义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区域的概念和基本特征。 2.知道区域空间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3.知道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5.在认识区域差异的同时,进一步认识组成环境的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二、过程与方法 掌握比较区域差异的一般方法;明确区域空间结构的变化过程。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结合学校的地理环境和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分析区域,培养学生的地理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1 3.不同区域的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差异; 4.区域产业结构的划分及其演进。 [教学难点] 1.区域的主要特征; 2.区域空间结构变化的主要动力; 3.区域产业结构的演进。 [教学媒体与教具]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讲授过程] 第一课时 【新课导入】 在初中阶段,我们已经学过世界地理和中国地理的相关内容,了解到世界有七大洲,可分为十三个大区,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可分为四个地区。在高中阶段,我们又学习了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在这些知识的基础上,我们可以把系统地理与区域地理结合起来,这就是我们本学期要学习的内容。 【板书】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自主学习】比较下列两副图,分析归纳区域的概念和主要特征。 【板书】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通常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2.主要特征 (1)具有一定的界线(相对性); (2)区域内部表现出明显的相似性和连续性,区域之间则有显著的差异性; 1 / 6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1_公开课教案-《地球的宇宙环境》

第一节宇宙中的地球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有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3、培养用比较分析的方法解决有关地理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1、分析图片,形成宇宙物质性的观念,形成天体系统各层次的感性认识。 2、利用图表分析法和比较法自主探究地球在太阳系中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 教学重点 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教学难点 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资料 课本插图、课件、补充材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必修一主要学习人类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 目录:地球所处的自然环境包括宇宙环境(第一单元)、大气环境(2.1)、水环境(2.2)、地质环境(2.3)。各个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共同组成了自然地理环境这一整体(第三单元整体性与区域性),这种自然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的各种行为活动(第四单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 第一单元遵从:宇宙——太阳系——地球,这一顺序,学习了人类社会所处的宇宙环境。 宇宙中的地球 问题:关于宇宙您了解多少(随便说)? 一、宇宙: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及科技水平的提高,我们对于宇宙的认识也在逐渐地深入。 关于对宇宙的认识,建议:如果有时间,读一本书——霍金的《时间简史》地球宇宙环境的特点:(1)物质性: 对于宇宙中物质存在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天体,仰望夜空,我们会发现形态多种多样的天体: 问题:会看到哪些天体(随便说)? 这些天体在其物质组成,大小,质量,温度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不同。 观察图1—1中的天体: 蟹状星云:这是一个超新星的遗迹,好像是一只螃蟹,所以,我们就叫他蟹状星云。它是900年前一颗超新星爆发之后遗留下来的星云物质。在星云的边缘,我们可以看见一些集中的绿色的、红色的和黄色的细丝,这些东西都是在当时的超新星爆发中被喷射出来的。 《宋会要》中记载:“至和元年(公元1054年)五月,晨出东方,守天关,昼见如太白,芒角四出,色赤白,凡见二十三日”。这是关于一颗超新星的记载,

高中地理必修一湘教版第一章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docx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 了解天体的主要类型和天体系统的层次,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 2. 运用资料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理解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3. 学会搜集地理资料和阅读、分析地理图表,从图表、资料屮获取知识。 二、过程与方法 1. 运用教材相关插图、数据资料,分析归纳天体系统的层次、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2. 通过分析“太阳系示意图”和九大行星基本数据表,归纳出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 3. 学会从互联网、报刊、杂志上收集近年来重大天象奇观和当代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科学的宇宙观,培养自己热爱科学的精神和主动与 他人合作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1.天体系统的层次及地球在宇宙屮的位置。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教学难点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原因。 教具准备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通过网络搜集有关宇宙环境的图片。 学生:分组进行月相观察,通过互联网或查阅有关资料,搜集整理近年来的天文趣事, 及人类 对宇宙的一些新探索。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最近你们有没有关注什么节日啊?(生:七夕、中国情人节)对,就是七夕节,关于七夕 的传说想必大家都听过!呵呵〜〜〜在晴朗的夏秋之夜,天上繁星闪耀,一道白茫茫的银河彖天桥 横贯南北,在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 星。 【多媒体】牛郎星和织女星 那么你们知道怎么观看者两颗星星么?像这样的明星天上还有好多,那么你对 “天上” 了解多少呢?你想知道“天上”是什么样子的么?真的住着牛郎和织女么?这节课我们 将来学习下地球的宇宙环境。 板书: 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师人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史时期。在人类发展的初期,由于人们的活动范围狭小,往往凭自己的直觉认识世界,看到眼前的地面是平的,就以为整个大地也是平的,并把天空看做是好像倒扣在平坦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锅,于是,便有了“天圆地方”的说法。后来,人们经过观察,发现天空川的各个星体都在围绕着地球转,地球好像处于整个宇宙的中心位置,这样,便产生了“地心说”。由于受西方宗教势力的影响,这个学说观点统治人们的思想是相当长的。到16世纪,哥白尼的“日心说”使自然科学第一次从中世纪神学的桎梏下解放出来,认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意味着宇宙实际上就是太阳系。18 世纪天文学家引进了“星系” 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随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4.1水循环课件共19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4.1水循环 课件(共19张ppt) (共19张PPT) 水循环 从水的运动和更新角度看,陆地上的各种水体之间具有水源相互补给的关系。 思考:(1)河流补给是指河水的来源。河流的补给可能涉及哪几种水体? (2)河流与湖泊的关系十分密切。假设河流水位与湖泊水位有差异,分析它们之间的补给关系。 活动: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20世纪90年代末,黄河下游(桃花峪以下的黄河河段)出现了严重的断流现象。 (1)人类能够干预和控制水循环的哪些环节? 1.分析砂石覆盖层对水的下渗影响。 孔隙增大 下渗速度 地表径流流速变慢 削减地表径流 增加地表粗糙度 下渗量增加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活动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读”砂田和裸田的蒸发量”图,比较砂田和裸田蒸发量的差异,说明砂石覆盖层对蒸发的影响。 根据图可以发现砂田的蒸发量总小于裸田的蒸发量,说明砂石覆盖层可以有效抑制蒸发,减少蒸发量。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活动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读”4月末种植前砂田和裸田不同深度土壤含水量”图,比较4月末砂田和裸田土壤含水量,归纳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及其作用。 宁夏中部气候干旱,人们在耕作土壤表面铺设厚10-15厘米左右的砂石覆盖层,发展农作物种植,这就是砂田。砂田作物的产量较高,品质较好。 认识砂田影响的水循环环节 活动 砂石会影响水循环的下渗、蒸发和径流环节,可以起到透水、保湿、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第二册(2019版)_《我国区域发展战略》名师教案(第2课时) (1)

第四单元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节我国区域发展战略 第二课时 《我国区域发展战略》是湘教版2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一定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作出的整体谋划,它具有战略性、长期性、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点。区域发展战略的制定,需要尊重自然规律,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因地制宜,扬长补短,生态环境优先,谋求共同富裕。本节课是实战的内容,是对之前所学内容的实际应用,具有现实意义,学习时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区域认知:结合案例,探究掌握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以及各时期的战略;学会分析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以及背景;联系实际理解区域发展变化趋势。 综合思维: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环境整体性出发进行思考,明确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间的相互影响,相互联系;从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的环境的差异性出发进行思考,对比分析不同因素影响下区域发展的差异。 地理实践力:利用图表和实地调查,培养学生读图和调查分析能力;通过案例分析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等,提高学生分析总结地理现象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取并加工有用地理信息的能力。 人地协调观:在学生对地理事物进行分析、探究的过程中建立起科学的发展观、环境观。 1.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重点) 2.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重点) 3.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难点) 教师准备:课件、学案。 学生准备:结合学案课前预习。

【老师】边讲解,边展示图片 【老师】 2、京津冀的协同发展战略(板书) 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要在统筹规划建设、交通运输一体化、生态环境保护、产业升级转移等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老师】讲解 【学生】探究:填下图 【老师】点评 3、雄安新区(板书) 【学生】阅读P101,图4-24. 思考:1、说明雄安新区的区位优势。 (2)议一议,设立雄安新区,对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有何重要意义? (3)根据《河北雄安新区规划纲要》,在雄安新区重点营造优美的亲水生态环境,实施白洋淀生态修复工程,构建绿色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数字城市和智慧新城。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学生】思考、讨论 【老师】点评、总结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32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选择性必修1 2.2地表形态的变化课件(共32张ppt) (共32张PPT) 地表形态的变化 地表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起伏状态,又称地形或地貌。地质作用是自然环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作用,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一.内力作用 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地壳运动总会在地表或地下岩层中留下一定的痕迹。下图是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大理石柱,请根据该石柱上地壳运动的痕迹,回答下列问题。 (1)公元79年~15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2)公元15~18世纪,那不勒斯湾海岸处于哪种运动状态中,你的判断依据又是什么? (3)那不勒斯湾海岸地壳运动的历史说明了地壳运动具有哪些特征?板块构造学说:(板块交界处,构造活跃,多火山地震)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大约4000万年前,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 处在不断上升之中,每100年上升7厘米。 按照喜马拉雅山脉的抬升速度,其主 峰珠穆朗玛峰的海拔应为, 2023年12月,中国和尼泊尔向全世界正式宣 布。珠穆朗玛峰的最新高程为8848.86米。 由此你有何想法? 二.外力作用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它对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有风化、侵蚀、搬运、堆积等方式。外力作用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于平缓。 (1)风化:风化作用(weathering)是指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坚硬岩石、矿物与大气、水及生物接触过程中产生物理、化学变化而在原地形成松散堆积物的全过程。 (2)侵蚀: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 澳大利亚墨尔本海岸曾经矗立着12根巨大的海蚀柱,这里是澳大利亚著名的旅游景点。这些海蚀柱最高约45米。近些年来,陆续有5

2019-2020年高中地理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 湘教版必修1

2019-2020年高中地理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教案湘教版必修1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目标: (1)知道地球表层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普遍存在的。 (2)学会分析地域分异基本规律的表现及形成原因。 2.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利用景观图片认识并分析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2)探究与活动,理解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感受自然环境的和谐美,激发探究地理环境要素内在规律的兴趣,培养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意识,树立地理环境的 差异性无处不在的观念。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规律 难点:1. 陆地环境的地域性分异规律;2. 将地域差异的规律应用于不同的地理区域,并能解释区域地理现象产生的原 因。 教学方法:讲述问答综合分析列表法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主要环节教师教学行为(讲解、提问、演示)学生行为设计意图 新课导入0—3min 师:这节课呢是我们今天的最后一节课,我知道大家都很累了是不是。所以我们先来聊聊轻松愉快的话题。大家平时 学习都很忙,休闲的时间不多,但节假日有空的时候是不是都很乐意出去旅游啊。你们去过的印象最深的地方是哪里? 或者还没有时间去,但最想去的地方?有谁愿意分享一下? 生:(自由回答。。。。。。) 师:大家呢都有这种愿望走遍中国名山大川,吃遍中国各地美食,现在大家出去的机会比较少,但是以后呢会有机会 出去欣赏自然美景,领略风土人情的啊。 师:有人说过:“旅游就是从自己呆腻儿的地方到别人呆腻儿的地方去。”在别人呆腻儿的地方我们能感受到不同于我 们生活的地方的自然景色,风土人情。刚才同学所说的地方我们能明显感受到与我们生活的舟山不同。我们可以说地 倾听,回答 通过学生讲 述自己的经 历导入新 课,激发学 生的积极 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1.3地球的圈层结构课件(共27张ppt) (共27张PPT) 地球的圈层结构 第三节 思考 你 俗话说:“上天有路,入地无门”。议一议,在“入地无门”的情况下,科学家是如何探测地球内部奥秘的? 地震和地震波 1 大地突然发生的震动,称为地震。 地震是地球内部能量快速释放的一种形式。 地震是一种危害和影响巨大的自然灾害。 地震 读中国2023年3级以上地震分布图,概括中国地震分布特征。 地震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地震能量以地震波向四周传播; 地震波是震源释放的能量波。 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可以有多个烈度。地震 震源 震中 震源深度 震中距 地震能量以地震波向四周传播 横波(S) 纵波(P) 固 固 液 气 快 慢 上下颠簸 (先) 左右摇晃 (后)

当某处发生地震时,附近有明显震感的城市中,街道上的行人与湖中船上的人的感觉是否一样,为什么? 不一样。 处于街道上的行人首先感到地面上下颠簸,然后左右晃动,因为陆地上纵波、横波都能通过,且纵波传播速度比横波快;处于行船上的人只能感到上下颠簸,因为水只有纵波通过。 地震波 地球的内部圈层 2 内核 外核 地幔 地壳 横波 纵波 3 6 9 12 15

速度/km S-1 1000 2000 3000 4000 5000 6000 深度/km 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6371 地面 地心 33 2900 5150 地球的内部圈层地壳:固态 地幔:熔融固态外核:液态 内核:固态

80 400 900 2900 5150 6370 内核 深度/km 外核 下地幔 地壳 上地幔顶部 软流层 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由坚硬岩石组成 岩石圈 内部圈层 地球的内部圈层 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厚度相同吗? 不一样,地壳平均厚度约17千米。 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约37千米,高山、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大洋地壳较薄,平均厚度约7千米。

大气的受热过程课件(导学案)-高一地理同步练习(湘教版2019必修第一册)(解析版)

3.2大气受热过程 【学习目标】 1.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保温作用。【综合思维】 2.运用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和大气辐射的能量转换过程示意图,分析大气受热过程。【地理实践力】 【课前预习】 一、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作用 (1)过程:大气中的云层和较大颗粒的尘埃,能将投射在其上的太阳辐射的一部分,又反射回宇宙空间。 (2)云的反射特征:云层越低、越厚,云量越多,反射越越强。 (3)作用:减少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没有选择性,因而反射光呈___白__色。 2.大气对太阳辐射的散射作用 (1)过程:当太阳辐射在大气中遇到空气分子或微小尘埃时,太阳辐射的一部分便以这些质点为中心,向四面八方弥散。 (2)作用:散射改变了太阳辐射的方向,使一部分太阳辐射不能到达地面;在太阳辐射的可见光中,蓝光、紫光的波长较短,容易被空气分子散射,因而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3.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作用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大气中的臭氧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短的紫外线。对流层大气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等主要吸收太阳辐射中波长较长的。 4.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1)分布规律:由低纬度向两极递减。(2)最主要的影响因素:纬度因素。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的保温过程 序号辐射名称辐射类型辐射方向作用 Ⅰ太阳辐射短波辐射射向地面地面的直接热源

Ⅱ 地面辐射长波辐射主要射向大气层 对流层大气主要的 直接热源 Ⅲ大气辐射 长波辐射 少部分射向大气上界和宇宙空间辐射会使地面增温Ⅳ大气逆辐射大部分射向地面 2. 大气热力作用的意义 【合作探究】 探究一:为什么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 太阳越接近地平线,水汽和尘埃等越多,大气对太阳光的散射作用越明显,散射掉的蓝光和紫光越多,保留下来的红光和橙光越多,因此霞的色彩就越红。大气中所含的水汽越多,朝霞、晚霞的颜色就越红。 探究二:阅读教材P76阅读材料思考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性质地面的反射率,说一说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高,哪些种类地面的反射率较低. 新雪、城市水泥路面、冰反射率较高;海洋、耕地、土壤反射率较低。 2.分析地面性质与反射率之间的关系 地面越光滑,反射率越高。 探究三:请结合图3-15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解释为什么一天之中最高气温出现在14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地面辐射是对流层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一天中正午太阳辐射最强,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最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再以地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给大气,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汽吸收地面辐射增温。这一系列能量转化的过程需要一定时间,所以最高温出现在14时左右。日落后,没有太阳辐射补充能量,气温逐渐降低,直到日出后重新获得太阳辐射,气温地球 大气 大气的削弱作用_降低_白天气温 大气的保温作用_提高_夜间气温 减小气温日较 差 使地球表面平均气温提高15℃左右形成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环境

湘教版新教材学高中地理陆地水与洋流洋流教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课程标准 核心素养目标 运用世界洋流分布图,说明世界洋流的分布规律,并举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1.通过模拟演示,观察分析洋流的形成过程,说明洋流的成因。(地理实践力) 2.通过世界洋流分布图,说出主要洋流的分布。(区域认知) 3.运用洋流分布模式图,分析洋流分布模式,说出洋流的分布规律。(综合思维) 4.结合实例,说明洋流对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综合思维) 一、洋流的形成 1.洋流的概念:海洋中具有相对稳定的流速和流向的大规模海水运动,称为洋流。 2.主要动力:大气运动和近地面风带 3.分类: (1)按性质(水温状况)分: 1暖流:经过的地区增温增湿。 2寒流:经过的地区降温减湿。 (2)按成因分: 1盛行风吹拂海面,推动海水随风漂流,并使上层海水带动下层海水流动,形成规模很大的洋流,称为风海流。 2由于各个海区的水温、盐度不同,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引起海水的流动,称为密度流。 3由风力和密度差异所形成的洋流,使出发海区的海水减少,而由相邻海区的海水来补充,这样形成的洋流,称为补偿流。 4.世界洋流分布

(1)写出图中数字序号所代表的洋流名称: 1千岛寒流2日本暖流3北赤道暖流4加利福尼亚寒流5北太平洋暖流⑥阿拉斯加暖流⑦赤道逆流⑧南赤道暖流⑨东澳大利亚暖流⑩西风漂流⑪秘鲁寒流⑫巴西暖流⑬北赤道暖流⑭墨西哥湾暖流⑮北大西洋暖流⑯拉布拉多寒流⑰北大西洋暖流⑱东格陵兰寒流⑲加那利寒流⑳本格拉寒流 错误!厄加勒斯暖流错误!马达加斯加暖流错误!南赤道暖流 错误!赤道逆流错误!西澳大利亚寒流错误!南极环流 (2)从图中洋流流向可以看出除了盛行风外,地转偏向力以及陆地的形状突出对洋流的形成和流向影响较大。 二、全球洋流模式 1.热带和副热带海区,就形成了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在北半球做顺时针方向流动,在南半球做逆时针方向流动。 2.北半球中高纬度海区,形成了呈逆时针方向流动的副极地环流。 3.北印度洋海区,形成季风漂流。冬季呈逆时针方向流动;夏季呈顺时针方向流动。 [图表点拨] 教材第94页图4—17,该图展示出: 东北信风、东南信风、盛行西风及极地东风是海洋水体运动的主要动力。盛行风的分布决定了洋流的模式,也反映了洋流的流向。 1.对气候的影响 (1)暖流:增温增湿。 (2)寒流:降温减湿。 2.对渔场分布的影响

高一地理湘教版水循环课件5篇

高一地理湘教版水循环课件5篇 高一地理湘教版水循环课件5篇 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借助课件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课件是为了提高学习积极性,制造学习动机,用于强化学习刺激的学习评价信息;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教案课件模板,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地理湘教版水循环课件(篇1) 本学期我在高一年级从事四个班级的地理教学,现在已经圆满完成教学任务,完成两个模块的教学任务和三个模块的复习,面临学业水平考试的过关,现就一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第一,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情境教育实是在充分尊重学生的基础上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老师运用生活化的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将学习目标达成的从而更好地将学生引上自主学习的轨道,全面发展学生的能力。地理教学中必修一侧重于自然地理的学习,研究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环境及其发展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与人类活动和社会生活密切相关。必修二侧重人文地理的学习,相对来说比较容易一些。必修三侧重于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主题,以案例教学为手段,最容易实现情景教学。新的地理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和“学习对终生发展有用的地理”这两个基本理念,新版本注重“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尊重学生的人格和个性发展,充分发挥夏荷生与生俱来的探究欲和好奇心,尽量选贴近生活的事例,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学地理,从中体验快乐。 比如在讲必修一第二章中《天气系统》时,对于冷锋的讲解,让学生自己进行感悟昌吉秋天的天气特征,“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利用前后几天的一次天气变化来感受降水过程和气温变化来进行锋面知识的学习,因为学生有自己的亲身体验,所以教学效果还不错。这样,不但巩固了地理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地理事物的能力。

2019-2020年高中地理湘教版(新课标)必修一文档: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第一节+Word版含解

第一节地球的宇宙环境 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说明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学习目标 1.运用资料,描述地球所处的天体系统。 2.运用资料,描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 3.学会分析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 1.光年 天文学中的距离单位,即光在“真空”中一年所传播的距离。1光年约等于9.460 8×1012千米。 2.可见宇宙 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判断 1.光年是一个时间单位。(×) 2.宇宙是有限的,其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3.随着人类技术的发展,“可见宇宙”的范围也会不断扩大。(√)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1.天体和天体系统 (1)天体:宇宙间的星云、恒星、行星、卫星等各种物质通称为天体。 (2)天体系统: ①形成: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天体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

②层次: 总星系 ⎩⎪ ⎨ ⎪ ⎧ 银河系 ⎩ ⎨ ⎧ 太阳系 ⎩ ⎨ ⎧地月系 ⎩⎪ ⎨ ⎪⎧地球 月球 其他行星系 其他恒星系 河外星系 2.银河系及河外星系 (1)银河系主要有恒星和星云两类基本天体。 (2)河外星系:与银河系级别相同,与银河系共同组成总星系。 3.太阳系和地月系 (1)太阳系(读上图) ①中心天体:太阳。 ②组成:太阳、围绕太阳运行的行星、矮行星,以及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等。 ③八颗行星的位置:A水星,B金星,C地球,D火星,E木星,F土星,G天王星,H海王星。 ④小行星:数量众多,位于火星和木星轨道之间。 (2)行星的绕日公转运动特征: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和近圆性的特点。 (3)地月系:由地球与其卫星月球组成。 判断 1.天体分为人造天体和自然天体。(√) 2.陨石是天体。(×) 3.总星系就是宇宙的全部。(×)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性 在太阳系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性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2.1流水地貌课件(共39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2.1流水地貌课件(共39张ppt) (共39张PPT) 第一节流水地貌 地理湘教版(2023)必修一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 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整体知识网络结构 第一节流水地貌整体知识网络结构 壹 贰 流水侵蚀地貌 流水堆积地貌 滑坡和泥石流 叁 壹 流水侵蚀地貌整体知识网络结构 壹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形状及特点: 在湿润或半湿润山区,流水侵蚀切割地面形成峡谷,河谷横断面大多呈V 字形。V 字形河谷谷地狭窄,深度通常大于宽度。

壹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河谷的演变: 初期(上游) 河谷横剖面呈V形 下蚀和溯源侵蚀为主 中期(中游) 下蚀侵蚀减弱,侧蚀侵蚀加强河谷横剖面呈U形成熟期(下游) 河谷横剖面呈槽形 侧蚀侵蚀为主 壹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的结构: 河床:被流水常年或季节淹没的部分 壹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的结构: 河漫滩:河谷中枯水期出露、洪水期淹没的部分壹 流水侵蚀地貌 河谷的结构:

河流阶地:在河谷两侧常分布有洪水不能淹没的阶梯状地形河流阶地 河流阶地 壹 流水侵蚀地貌 河流阶地的有关问题: ① 河流阶地反映了地壳的升降运动。 ② 阶地位置越高,形成的年代越老。 ③ 河流两侧的阶地有的对称分布,有的不对称分布。 河流阶地 壹 流水侵蚀地貌 为什么人们常选择河流阶地作为居住和耕作的场所? 1. 河流阶地地势平坦,方便修建活动及交通设施; 2. 地层深厚,适合耕作; 3. 临近河流,水源丰富,方便取水; 4. 河流是天然的防御设施。 河流阶地 壹 流水侵蚀地貌 牛轭湖分布: 平原地区

壹 流水侵蚀地貌 牛轭湖形成: 平原地区蜿蜒曲折的河流,受到海岸的限制较少,可以侧向自由发展。当河床弯曲的程度愈来愈大时,河流的上下河段愈来愈接近,曲流呈“Ω”形,出现狭窄的曲流颈。洪水期,曲流颈可能被冲开,河流不经过曲流而直接进入下一河段,这种现象称为裁弯取直。裁弯取直后,弯曲河道被废弃,形如牛轭,称为牛轭湖。 壹 流水侵蚀地貌 牛轭湖如何形成的? ① 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弯曲度越来越大。 ② 截弯取直:当河流弯曲度特别大时,拐弯处水流不畅,流速减慢,泥沙易淤塞河道,如果水量较大,河流很可能会将弯曲处狭窄的地峡冲开,与对面的河道相连,河流按直线路线流动。 ③ 与主河道分离,形成一段弯曲积水的湖泊。 ④ 形状如牛轭,从而形成了牛轭湖。 贰 流水堆积地貌整体知识网络结构 贰 流水堆积地貌 冲积扇: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水循环课件(共57张PPT)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第一册第四章第1节水循环课件(共57张PPT) (共57张PPT)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 第一节水循环 课标定位 1.“水的行星” 2.自然界的水循环 (1)海陆间循环 (2)陆地内循环 (3)海上内循环 3.水循环的地理意义 4.洪涝灾害防治 素养阐释 1.结合图文资料,了解地球上水圈的组成及各类水体的分布状况,明确地球上淡水资源紧缺的现状,树立节水观念和正确的人地协调观 2.通过对水循环示意图的阅读分析,了解水循环的过程及类型,并能通过绘制水循环示意图,培养综合思维能力 素养阐释 3.通过阅读海陆间循环结构示意图,掌握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培养综合思维能力,并通过对现实生活中的具体问题的分析,提高地理实践力

4.运用资料,说明常见洪涝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了解避灾、防灾的措施,提升综合思维能力和地理实践力 一、“水的行星” 1.从形态上看 地球上的水呈固态、液态和气态,分布于海洋、陆地和大气之间,形成各种水体,共同组成水圈。 2.从空间分布上看 3.人类对水资源的利用 (1)冰川是淡水的主体,主要分布在两极地区和中低纬度高山地区,占全球淡水储量的2/3以上。 (2)目前人类利用较多的淡水资源,主要是河水、淡水湖泊水及浅层地下水,水量约占全球淡水储量的0.3%。 二、自然界的水循环 1.概念 自然界的水在地理环境中的移动,以及与之相伴的状态变化。在太阳能和地球重力的作用下,水在陆地、海洋、大气之间,通过吸收或释放热量,固、液、气三态转化,形成了永无休止的循环运动。 2.类型与环节 【思考感悟】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水循环的什么环节 提示: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水循环的径流环节。如兴修水利工程,可以对径流中的水资源进行时空调配;大量砍伐树木造成蒸腾减小,水循环减弱,气候变得干旱,失去植被覆盖,下渗减少,使得地下径流减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