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新版)湘教版1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新版)湘教版1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山脉分布基本格局的认知,了解山脉控制着中国地形分布的大势,知道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基本特征。

2.通过对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的认知,归纳出中国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基本特征。

3.通过对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了解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从中领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5.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

二、教材分析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标准”不要求学生记忆大量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归纳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基于对“标准”的这一理解,教材在安排相关内容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材以中国地形、地势的三大特点为小标题,来组织内容:①山脉纵横交织。纵横分布的山脉,构成

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多以山脉为分界线。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阐述了这部分内容,将我国山脉按走向分为5种类型,即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为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教材设置了“熟悉中国的山脉”这组“活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教材安排了相关的“阅读”内容,如“珠穆朗玛峰”、“中华五岳”,并在这些材料中刻意加强了人文地理的内容。②地形复杂多样。首先,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对于它们的具体情况则以“阅读”形式呈现,以方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单元的特点。其次,教材正文重点讲述了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以及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劣势,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山区开发利用中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教材安排了玲玲的提示和“矮寨大桥”、“滑坡”、“泥石流”三幅图片。最后,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位置、地形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设置了有针对性的“活动”,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课堂“活动”来落实相关的地理知识,发展相应的地理技能。③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正文扼要讲述了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主要通过“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 线中国地形剖面”两幅图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明确我国三级阶梯的界线、范围、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为了引导学生将上述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材设置了相应的“活动”。

本节教材充分运用地图和景观图片,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力争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教材安排了“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中国地形分布”、“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等地图和大量景观图片,较好地凸显了地理教材的特色。引导学生发展读图、用图能力,这是本节教材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本节的“阅读”和“活动”中,渗透了许多有关“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我国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出简要的分析与评价,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三、教学提纲

一、山脉纵横交织

1.东西走向的三列山脉

2.南北走向的主要山脉

3.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

4.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5.弧形山脉

二、地形复杂多样

1.主要地形单元

2.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三、地势西高东低

1.地势三级阶梯的概况

2.地势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等的影响

四、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是学习中国地理的基础知识,学习难度虽然不大,但因涉及中国宏观地形分布,对于八年级学生来说,由于缺乏感性经验积累,在具体学习过程中还是会存在一定困难。在教学过程中,需要用好相关地图和景观照片,让学生在获得较为丰富的感性认知的基础上,对中国地形特征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新课导入:

方案①:古诗导入:明代旅行家、地理学家徐霞客两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你到过黄山吗?你知道“五岳”吗?从这节课开始,老师将带领你们去领略我们国家的“名山大川”,感悟我们国家的地形特征。

方案②:歌曲导入:播放或清唱歌曲《青藏高原》片段或全曲:“呀啦索哎/是谁带来远古的呼唤/是谁留下千年的祈盼/难道说还有无言的歌/还是那久久不能忘怀的眷恋/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可是青藏高原/是谁日夜遥望着蓝天/是谁渴望永久的梦幻/难道说还有赞美的歌/还是那仿佛不能改变的庄严/哦/我看见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那就是青藏高原”。(注:以歌曲营造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请同学们不要一味地沉浸在优美的旋律中,你听出歌词中关于青藏高原地形特征的描述吗?你知道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吗?今天,我们一起从优美的旋律开始,去探寻我国的名山大川、高原盆地,谁能从中归纳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呢?

方案③:图文导入:由教师或学生搜集描述我国大好河山的短文或相关图片,在课堂朗读或展示,引导学生猜测判断,由此引入课题。

【山脉纵横交织】

教学指导:

本部分教材内容由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两部分构成,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难点。教学时要充分利用中国地形图精讲多练,让学生从地形图中获取有关知识,并从中感受山脉的“骨架”作用。这样,就可以为后面了解高原、盆地、平原、丘陵的分布和地势特征做好铺垫。

教学过程:

方案①:

读图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引导学生完成P.22“活动”——“熟悉中国的山脉”。

方案②:

运用多媒体教学,如在空白中国政区图显示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兴安岭,由教师示范,介绍它位于内蒙古自治区的东部,山脉西侧为内蒙古高原,东侧为东北平原。按照这种方式,依次显示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三列、东西走向山脉三列、西北—东南走向山脉、南北走向山脉和弧形山脉——喜马拉雅山脉。每出现一条山脉,要求学生读出名称、两侧的地形区名称及所在的主要省区名称及其部位。这样,一方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对山脉空间分布的感知。

方案③:

运用板图教学,教师在中国政区图上画出主要山脉,再由学生回答山脉名称、山脉两侧地形区及其所在的主要省区名称或简称,学生在笔记本上同步完成,讲练结合,有利于学生形成山脉空间分布的观念,也为讲述山脉构成地形骨架的内容打下基础。

无论采用哪种教学方式,教师应明确这一部分内容的学习重点,并不是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所有山脉的名称,而是要求学生通过对不同走向山脉分布的了解,从中感悟出我国山脉纵横交织的特点。纵横交织的山脉控制了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同时山脉的自然阻隔也成为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天然分界线。为此,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组织学生针对相关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自主感悟我国山脉分布的特点与作用。

引导学生读P.23“阅读”材料,回应新课导入方案①中提及的“五岳”,让学生了解“五岳”的名称、所属省区和景观特色。

东岳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峰峦层叠,山势险峻,为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

西岳华山位于陕西省东南部:以山势险峻著称,有“自古华山一条路”之称。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中南部:自然风光秀丽多姿,人文景观丰富多彩。

北岳恒山横跨山西、河北两省:道教名山,有独特的悬空寺。

中岳嵩山位于河南省中部:宗教、文化重地,有少林寺等众多名胜古迹。

小结:

中国山脉众多,不同走向的山脉纵横交织分布,构成了中国地形的骨架,山脉之间或高原,或盆地,或平原,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地形类型,同时还分布着许多中外闻名的旅游名山。后面,我们再一起探寻分布在这些山脉之间的高原、盆地和平原,看一看它们具有怎样的特色。

课后活动:

收集你最感兴趣的“名山”(可以是一列山脉或一座名山)的文章、景观图片等,记录它的地理位置和景观特色,并与同学分享。(注:本活动也可以在课前布置,在讲完“山脉纵横交织”这部分内容时进行展示)

【地形复杂多样】

导入:

方案①:

从学生准备的“名山”材料中,选择几个学生进行展示交流。若学生准备的材料中涉及了P.27“活动”1中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天山、昆仑山等山脉,则优先考虑这些学生进行交流。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教师追问:你观察到了这些山脉两侧的地形类型及名称吗?如知道,请说一说。请同学们根据前面学习的内容,观察教材图2-8,完成P.27“活动”1表格内容(如学生准备的材料中没有涉及上述山脉,在学生展示交流后,教师可直接要求学生完成P.27“活动”1)。

方案②:

准备一张白纸,结合P.27“活动”2,勾画出我国的主要山脉(巩固前面所学知识),对照图2-8“中国地形分布”,看一看这些山脉之间分布着哪些地形单元。

我们已经了解到,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在刚才的“活动”中,我们也感悟到了我国山脉之间分布着类型不同的地形区,如高原、盆地、平原等。下面,我们一起来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三大丘陵的空间分布和地形特点。

教学活动:

教师设问:同学们还记得什么是地形吗?除了前面我们已学习过的山地(山脉)之外,我国大陆上还有哪几种地形基本类型?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一般指绝对高度大而相对高度小的广阔地区。

盆地——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地形。

山地——海拔和相对高度都较高,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

丘陵——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地势起伏不大,坡度较缓。

学生活动1:找出图2-8“中国地形分布”的主要地形区,说出它们的名称,并尝试给这些地形区分类。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中国的三大平原;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中国的四大高原;

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四川盆地——中国的四大盆地;

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中国的三大丘陵;

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等——中国的主要山脉。

学生活动2:归纳特征:陆地地形的五种基本类型在我国都有分布,而且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我国的地形骨架,高原、平原、盆地、丘陵镶嵌其中——中国地形复杂多样。

学生活动3:学生快速阅读教材中“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阅读”材料,在完成教材P.29“活动”1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如果把山地、丘陵连同比较崎岖的高原合称为山区,那么中国的地形还具有什么特征呢?——山区面积广大(约占全国总面积的2/3)。请同学们想一想,从人类活动的角度来看,山区与平原相比,具有哪些显著的特点呢?(指导学生细读教材P.28正文内容,归纳出山区的优点与缺点)。

学生活动4: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一方面为我们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另一方面也导致了我国不同的地形区其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具有不同的特点。你们想了解更具体的情况吗?请小组合作完成教材P.29“活动”2、3。(此活动较为开放,难度也较大,需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量,并给予学习困难的小组以适当的帮助)课后活动:

阅读教材“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阅读”材料,也可以通过网络和书籍(教师可提供相应的网站和书名)进一步收集相关材料,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的分布概况、景观特色,以及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差异。

学生自主阅读单

四大高原:

读教材P.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和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四大高原的位置,并思考:①各高原位于我国哪个部位?跨哪几个主要的省级行政区域单位?②与其他地形区之间的自然界线是什么?

2.归纳四大高原的主要地形特征(从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特殊地貌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完成下表内容。(标有下划线的内容,由学生填写)

四大盆地:

读教材P.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四大盆地的位置,并思考:①四大盆地分别位于我国的哪个部位?②四大盆地按面积由大到小排序是怎样的?③四大盆地的自然状况有哪些相同或不同之处?

2.四大盆地的人类活动有何差异?(塔里木盆地:油气资源开发;准噶尔盆地:牧场广阔,畜牧业发达;柴达木盆:“聚宝盆”,矿产资源开发;四川盆地:“天府之国”,农业发达)

三大平原:

读教材P.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和“阅读”材料,完成下列任务:

1.在地图上找出三大平原的位置,思考平原地形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平原地势低平、土层深厚、土壤肥沃,而且我国三大平原都位于东部沿海地带,气候湿润。因此,平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

2.完成下表:(标有下划线的内容,由学生填写)

三大丘陵:

读教材P.24图2-8“中国地形分布”,找出辽东丘陵、山东丘陵、东南丘陵。查阅相关资料,了解山东的泰山、安徽的黄山、江西的庐山,广西的“桂林山水”等著名的风景名山。

【地势西高东低】

教学指导:

在中国地形图上,可以明显地读出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要巩固和加深学生对这一特征的认识,可在中国地形图上通过以下两方面进行:第一,了解三级阶梯界线上的山脉,以便于学生利用这些山脉在地图上判断某地区所在的地势阶梯;第二,了解各级阶梯上的主要地形区,这样既可以在地图上落实主要地形区的名称和分布,又可以将地形、地势特征联系起来。

导入活动:

方案①:

展示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让学生观察图中颜色的差异,得出我国地形构成上的东西差异。即:西部主要是高山、高原和盆地,东部则主要是平原和丘陵。由此引入中国地势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方案②:

展示空白中国图,多媒体显示中国主要山脉、高原、盆地和平原,学生跟着图像出现的节拍,依次说出地形单元名称(巩固前面所学知识)。教师导入:我们已经学习了中国主要地形的分布位置,了解了它们的主要特色,那么,如果我们从地势高低的角度,又可以得出怎样的特征呢?——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最好由学生得出)。下面我们来具有分析中国的这一地势特征,以及它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方案③:

出示李煜的《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同学

们读过这一首词吗?知道“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含义吗?(一去不复返之意)你能从地理的角度来解释这句话意思吗?估计绝大多数学生都能回答:我国的大江大河大多自西向东流入大海。这又是为什么呢?其实“一江春水向东流”反映出了中国地形的一个特征: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教学过程:

“地势西高东低”这部分知识,教材P.30~31安排了图2-19“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2-20“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和一组“活动”,再加上学生已有的中国地形分布的知识储备,教学难度应该不大。教师可灵活处理这部分教学内容,最好能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看图说话和探讨交流,建议采用以下方案进行教学:

方案①:

第一步:运用多媒体课件,在中国地形图上沿32°N绘一条线,引发学生想象:如果我们沿这条线切开,你将看到怎样的情境呢?——出现“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然后将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图与地形剖面图对比,由学生归纳出中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

第二步:引导学生完成教材P.31“活动”1:勾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并标注界线上的主要山脉名称及界线两侧的主要地形区。(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进一步观察各级地势阶梯上分布的主要地形区:第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4 000米以上,主要是青藏高原和柴达木盆地;第二级阶梯平均海拔1 000~2 000米,主要是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云贵高原;第三级阶梯平均海拔在500

米以下,主要有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辽东丘陵、山东丘陵和东南丘陵。

第三步,引导学生讨论(完成教材P.31“活动”2):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会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和人类活动产生哪些影响?(中国大陆地势西高东低向海洋倾斜,一方面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降水;另一方面使我国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既沟通了东西交通,促进沿海和内地的经济联系,又在在阶梯交界处形成巨大落差,产生巨大的水能等)

方案②:

第一步:展示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引导学生参照图例,运用已学知识作出沿32°N

线中国地形剖面图,再引导学生与教材上的“沿32°N线中国地形剖图”对比,看一看自己画得是否准确。在学生画图的基础上,归纳出中国地势的特征: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

第二、三步与方案①相同。

课后活动:查阅学校所在地(乡、县、市)的地形资料(地形图,或地形剖面图,或文字资料),当地的地形以什么类型为主?具有怎样的地形特征?对生产生活有何影响?

附1:本节教学中应注意渗透的方法

1.描述地形特征的方法

描述一个地区(国家)的地形特征,一般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看地形类型的构成状况(有哪些地形类型,以什么类型为主);二看地势的起伏状况(地势特征);三看有没有典型的(或特殊的)地形分布。例如,右图所示地区的地形特征可以作如下描述:

①分区描述:

②总体描述:以高原、平原为主(地形类型),地势西高东低(地势)。

2.地理要素间相互影响分析

在某一区域中,各自然地理要素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如果学会了要素间相互影响分析的方法,就能更好地把握区域的环境特征。例如,在本节教材的学习过程中,可以就中国地形特征对气候、河流等自然要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进行分析。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1)西高东低的地势有利于海洋上湿润气流深入内地,气流多次抬升,降水丰富;(2)山脉和高原阻挡夏季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增加内陆干旱的程度;(3)东西走向的山脉阻挡冬季风南下,南方部分地区冬季气温比同纬度高;(4)西部高原和高山形成了独特的高原高山气候;(5)地形高低起伏大使气候垂直变化明显;等等。

地形对河流的影响:(1)流向多为自西向东;(2)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3)西部高大的山地为河流提供丰富的冰雪融水补给,东部低平的平原河网密布;等等。

地形对地质灾害、植被等因素的影响:西南地区地形崎岖,地表起伏大,所以多滑坡、泥石流、崩塌等地质灾害。在高山地区,植被分布的垂直变化明显。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1)西高东低的地势使得许多大河东流入海,沟通了东西方向的交通,便于河流沿岸地区的水陆联运;(2)复杂多样的地形,有利于农业的多种经营和区域化布局。如江南丘陵的立体农业、东耕西牧、天山的山地畜牧业、西南地区坝子农业等;(3)东西部地形的差异使交通网、人口和城市分布形成东密西疏的格局,等等。

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一、地势西高东低 二、地形复杂多样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 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中国地形的第一个特点是从地势的角度描述的,所以地势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换句话说 也就是中国那边高,那边低的问题。b5E2RGbCAP 〔指图提问〕这是一张分层设色的中国地形图,图上不同的颜色代表的海拔高度大约是多少,请同 学们读图分析中国地势那边高那边低?谈谈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结论?请同学们各抒 己见。p1EanqFDPw 学生读图、讨论、回答:西部棕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 4000 米以上,中部浅黄色的区域代表海拔 1000――2000 米,东部绿色的区域代表海拔 500 米以下。DXDiTa9E3d 〔教师总结〕西高东低就是我国地势特点的第一部分。同学们可以想像一下(教师用手势来说明西 部高东部低) 。 〔板书〕一、 地势西高东低 〔转折过渡〕如何用图更好的表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呢?下面我要给同学们介绍一种特殊的 地图――地形剖面图。RTCrpUDGiT 〔分析讲解〕什么是剖面图呢?我们来举一个例子:假设在我的讲台上放着一个窝头,竖着,沿窝 头中部切开,同学们将看到的形状,就是一个窝头的剖面图。地形剖面图的原理也是如此。只不过这 一刀不是切在窝头上, 而是切在地形上。 思考一个问题, 如果将窝头画一幅俯视图, 画出的是什么图? (分层设色地形图)5PCzVD7HxA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看沿北纬 36 度线所做的中国地形剖面图,请同学们根据这幅剖面 图在笔记本上画一幅简略示意图。jLBHrnAILg 学生在笔记本上绘图,请一名同学在黑板上画。
西

〔启发提问〕观察这幅图高低起伏的趋势,说出我国地势起伏变化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回答:西高东低,大致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板书总结〕一、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转折过渡〕我们知道了中国地势大致呈三级阶梯,那每一级阶梯上都有什么主要地形区呢?阶梯 的界限又在何处呢?xHAQX74J0X 〔板书〕1、三级阶梯概况 〔读图提问〕请同学们对照教科书第 24 页的地图思考以下两个问题。 〔教师绘制中国轮廓板图〕教师在板图上填绘阶梯分界处的山脉,请一名同学说出山脉的名称,其 他学生将山脉名称在书上画出。LDAYtRyKfE 组织学生完成第 20 页的“活动” 〔转折过渡〕我们明确了阶梯的界限,再来分析一下阶梯内部的状况。

2.1 中国的地形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上)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 2.使学生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组织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其他自然地理要素以及我国人民的生产、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 2.通过读地形图总结我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基本观念。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观念。 【教材分析】 1.教材用中国地形图斑斓的颜色引入新课,对于初中学生来说非常形象、直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不同颜色代表不同的高度,利用颜色的深浅不同可以大致判断出这个地区的地势走向。 2.一般来讲,我们将地形分为五种类型:高原、平原、山地、丘陵和盆地。总结出这五种地形的特征:山地的绝对高度较大,顶部高耸,坡度很陡,沟谷幽深;丘陵的相对高度较小,地势起伏和缓,坡度较小;高原的绝对高度大于500米,相对高度小,顶面面积较大,起伏和缓,四周较陡;平原的绝对高度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广阔平坦,起伏小;盆地周围高中间低,内部是平地或和缓的丘陵。 3.山脉的走向是以地图上的方向为基础的,但与方向的表示方法略有不同,不能表示为向南走向或向北走向,而应该是南北走向。 4.山脉是构成地形的骨架,这是中国地形分布的一大特点。除了教科书活动中所提出的山脉,教师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补充。祁连山北侧为内蒙古高原,南侧为柴达木盆地;秦岭北侧为黄土高原,南侧为四川盆地等。除了自然地理界线以外,山脉有时还是人文地理的界线,例如长白山是中国和朝鲜的界山;喜马拉雅山是中国和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的界山;武夷山是福建省和江西省的界山等等。 5.山区是一个比较广泛的概念,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面积的2/3。 【教学建议】 在这一节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们应注意,不要过分注重学生对具体地形名称的记忆,教学的重点应放在学生学会使用地形图提取有用的地理信息,并对这些信息进行加工和总结;另一重点在使学生认识到不同的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以及人类如何利用和改造地理环境。 【课时安排】

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新版)湘教版1

《中国的地形》教材分析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中国山脉分布基本格局的认知,了解山脉控制着中国地形分布的大势,知道山区面积广大这一基本特征。 2.通过对中国主要山脉、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和主要丘陵分布的认知,归纳出中国地形复杂多样这一基本特征。 3.通过对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的判读,了解三级阶梯的分界线,以及它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从中领会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分布的特点。 4.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分析其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5.通过对中国壮丽山河的认识,激发民族自豪感和爱国爱乡情感。 二、教材分析 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主要要素,它既受到其他地理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影响着其他要素,如气候、水文、植被、农业生产、交通运输等。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本节包括“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地势西高东低”3部分内容,知识结构如下: 本节对应的课标内容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我国地形、地势的主要特征”。“标准”不要求学生记忆大量地名,而是将重点放在对我国地形、地势主要特征的归纳上,并且把它们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通过地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也便于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我国地形、地势的特征,并且有利于降低学生的学习负担。 基于对“标准”的这一理解,教材在安排相关内容时,重点突出,详略得当。教材以中国地形、地势的三大特点为小标题,来组织内容:①山脉纵横交织。纵横分布的山脉,构成

了我国地形的骨架,我国地形区的分布多以山脉为分界线。教材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阐述了这部分内容,将我国山脉按走向分为5种类型,即东西走向的山脉、南北走向的山脉、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弧形山脉。为引导学生将这部分知识落实到中国地形图上,教材设置了“熟悉中国的山脉”这组“活动”。为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调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以利于提升学生的科学和人文素养,教材安排了相关的“阅读”内容,如“珠穆朗玛峰”、“中华五岳”,并在这些材料中刻意加强了人文地理的内容。②地形复杂多样。首先,教材正文扼要介绍了我国的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及主要丘陵,对于它们的具体情况则以“阅读”形式呈现,以方便学生进一步了解我国主要地形单元的特点。其次,教材正文重点讲述了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点,以及山区发展经济的优势、劣势,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在山区开发利用中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重要性。为了便于学生理解这些内容,教材安排了玲玲的提示和“矮寨大桥”、“滑坡”、“泥石流”三幅图片。最后,为了让学生较好地掌握我国主要地形区的分布位置、地形特点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教材设置了有针对性的“活动”,以引导学生通过这些课堂“活动”来落实相关的地理知识,发展相应的地理技能。③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势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之一。这部分教材正文扼要讲述了我国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水能资源分布等的影响,主要通过“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 线中国地形剖面”两幅图像,引导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明确我国三级阶梯的界线、范围、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类型。为了引导学生将上述知识落实到地图上,并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力,教材设置了相应的“活动”。 本节教材充分运用地图和景观图片,来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力争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获取有关知识,并将知识落实到地图上。教材安排了“中国主要山脉分布”、“中国地形分布”、“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示意”、“沿32°N线中国地形剖面”等地图和大量景观图片,较好地凸显了地理教材的特色。引导学生发展读图、用图能力,这是本节教材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在本节的“阅读”和“活动”中,渗透了许多有关“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的内容,根据教学的需要,教师可引导学生就我国地形、地势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作出简要的分析与评价,以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关系观念。 三、教学提纲 一、山脉纵横交织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中国的地形》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主要特征,记住位于阶梯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形图的能力。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并在地形图上熟悉我国不同走向的山脉,理解山脉在我国地形分布中所起到的“骨架”作用。 3.通过阅读统计图表,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 ●过程与方法 1.增强通过地图提取有用地理信息,并对信息加工提取的能力。 2.通过学生的合作讨论和共同探究,使学生逐步形成交流和合作的学习习惯,并充分认识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主动应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地理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知识的兴趣;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学习、勇于发现和创新的精神。 2.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树立因地制宜、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基本地理理念。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指导学生如何从各种地理图像中分析总结我国地势、地形的基本特征。 2.指导学生讨论我国的地形特征对其它地理环境要素的影响和人类如何去适应、利用、改造地理环境。 【教学难点】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的影响是本课的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的现象不能很好的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中国空白轮廓图 ◆教学过程 课程引入:情景设置,图片导入 承转过渡:好,下面我们就进入第一节,了解我国的地形。

所以认识我国复杂的地形就从山脉开始。 纵横交织的山脉 出示课件 认识山脉:(山脉走向)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各山脉的延伸方向一样吗?不全一样。这就涉及到关于山脉的一个概念──走向,什么叫山脉的走向呢?就是山脉的延伸方向。请看这张示意图,山脉的延伸方向主要归纳为这样几种。南北走向、东西走向、东北西南走向和西北东南走向。 (走向练习)下面我们就在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上来练习一下。请同学们在图上迅速找到老师所给山脉,并说出其走向?天山山脉──东西走向,阿尔泰山脉──西北东南走向,武夷山脉──东北西南走向,横断山脉──南北走向。再请同学们观察我国哪些走向的山脉居多?东西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居多。我们将东西走向,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算作横,将南北走向和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算作纵。主要掌握我国三横三纵的山脉名称及分布。 (重点山脉):三横山脉:一横──天山、阴山、燕山;二横──昆仑山、秦岭、大别山;三横──喜马拉雅山、南岭。三纵山脉:一纵──长白山、武夷山;二纵──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三纵──贺兰山、横断山脉。 地形复杂多样

八年级地理上册21中国的地形第2课时教学设计湘教版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第二课时 一.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并没有用较大篇幅讲述,只是通过几幅地图和设计巧妙的问题来解决,但在教学过程中尤其注意学生读图、析图、用图的能力培养。侧重让学生通过读图直接 获取有关知识,并将已学知识落实到图上。此外,为拓宽学生知识面,增强学生 自学能力,教材安排了较多的阅读材料。总之,本节重要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均在于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我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主要丘陵和三大平原的位置和地形特点。分析地形对气候、农业、河流的影响。 3、使学生了解山脉是地形的骨架,我国很多山脉是地形区的分界线。知道我国几个主要山脉两侧的地形区。 4、进一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使学生学会运用分层设色地形图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特点。 5、通过阅读“我国主要地形类型所占的比例统计图”,总结出我国山区面积广大的地形特征。讨论山区开发、利用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了解山区常见的自然灾害以及这些灾害的形成原因和治理方法。三.【过程与方法】 1、学会从地形类型、地形分布、海拔高度、地势起伏等方面认识和分析地形特点的方法。 2、通过读图、析图的训练,使学生掌握分层设色地形图的判读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对学生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了解我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2、通过探讨山区如何结合当地条件发展经济,使学生认识到陆地五种地形各有利弊,树立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 ●学情分析 四.●教学重点、难点以及突破方法 【重点】读“中国地形图”,找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结合景观图,从位置、所属阶梯、所在省份、景观特点等方面具体分析,将知识点落实在地图上。然后通过小练习、填一填、补充小资料等方式,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湘教版初中地理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陵水南平学校陈耀珍 2015年9月30日 一、教学设计思路分析

二、教学设计方案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新课导入】播放歌曲《长城长》 欣赏歌曲,回想之前学过的亚洲地形的特点。【读图分析,探索新知】 1、展示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和我国北纬32°地形剖面 观察“我国分层设色地形图”思考为什么会化。观察“我国北纬地形剖面”纸上简单的绘制。

【板书设计】 板书体现了教学主 线, 点,一目了然。 附:本节课可用“手示法”加强学生的理解记忆 【方法点拨】巧用“手示图”记忆“四大高原” 图1 图2 图3 图4 (1)手示方法 拳的三个面(拳背、拳面、拳心),以及拳背与拳面交界棱面共四个图,拳心食指和中指在拳中伸直,构成视觉画面不平效果。 (2)手示含义 形象表示我国四大高原特点。拳面为黄土高原(图1),指缝示意为沟壑纵横地貌;拳背为内蒙古高原(图2),手背示意平坦开阔,一望无垠;拳心为云贵高原(图3)及崎岖不平(石灰岩地形)的特征;拳背与拳面交界的棱面为青藏高原(图4),其特点是海拔高,相对高度小,起伏呈现的是“远看是山,近看是川”的特点。

手示记忆“三大平原” (1)手示方法 左手掌伸平,面对掌心,指尖并在一起 向右倾,约40°。 (2)手示含义 形象地表示我国三大平原。手指部分为 最大的平原东北平原,指根部分为华北 平原;横掌纹附近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横掌纹为长江;掌右下部分为珠江三角 洲。食指为东北──西南走向的大兴安 岭,指尖连线呈西北──东南走向的小兴安岭,食指尖为我国最北点漠河村。

八年级地理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说课教案 湘教版 教案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第一课时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1、教材内容分析 本章教材主要讲述中国的地形、气候、河流三部分内容。地形是构成我国自然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同时对我国气候和河流有着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的第一节,学好本节,将会对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国地形的总体特点是: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山多而高。本节为地形的第一课时,学习的内容有两项同时也是本节的重点内容: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纵横交错构成地形骨架。对于地势特征要强调的是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独特的阶梯状地势使我国大江大河在向东流的过程中形成多级落差,蕴藏着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这部分内容既是教材的重点又是教材的难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设计思路是充分利用地图精讲多练,通过设计多种多样的活动吸引学生反复读图记图达到突破难点的目的,培养学生阅读地图和运用地图的能力。通过学习,能够使学生对我国地形的总体特征和主要山脉的分布形成一个明确的认识。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运用中国地形图说出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特点及各级地势阶梯的大致海拔和主要地形区,并记住阶梯分界线。 (2)认识山脉走向的含义,熟悉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并能说明山脉起我国地形骨架的作用。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地图讨论我国地势对气候、河流、以及对生产生活的影响。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2)通过读图、记图,画图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掌握读图、记图的学习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决心为建设富强、某某的国家而学习的思想。 3、重点、难点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1中国地形说课稿

地理初二上湘教版2 一、教材分析 《中国地势》是初中八年级地理(湘教版)第二章《中国的自然环境》第一节的内容。 地势是组成地理环境的要紧因素,由于地势与气候、河流、湖泊之间关系十分紧密。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势特点,将为学生学习以后相关章节知识垫定坚实的基础。 知识目标:让学生了解、识记我国地势的分布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要紧地势区和按走向分为五种类型的山脉。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地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对我国壮美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同时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 教学重难点: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二、教法分析 本堂课我采纳多媒体教学手段,充分利用远教资源的地图和景观图片,使学生通过读图,直观猎取有关的知识。充分运用新建构学习理论和新课程标准精神,开展讨论、对比、练习等一系列教学方法,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明白得。注重理论联系实际,表达“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的新的课程教育理念。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由于其年龄特点决定了具有好动、好奇、好表现的个性,同时具有注意力分散,爱发表见解等特点。 针对学生以上情形,我在教学活动中采纳以下策略:充分运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尽量使课堂显得形象生动,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同时创设讨论氛围,让大多数学生都能充分发表自已的见解和获得表现的机会。让他们体会到学习的成就感和欢乐感。 在学法指导上,我引导学生采纳观看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进行学习。通过观看、摸索,让学生分组讨论,充分发表各自的意见,然后综合和小组的意见进一步综合分析,得出结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感知和明白得,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四、远教资源的分析和采纳 中央电化教育管资源中人教课标版中初二地理第三章《中国地势》中的媒体展现中的中国地势及中国地势剖面图的flah动画及中国地势山脉等十几幅图片形象生动,典型例题中的例子有助学生加深对新知识的巩固明白得。其中flah制作的动画<古诗观赏>更是生动有味,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爱好,关心学生对知识的明白得。我利用以上资源进行组合、链接、补充制成PPT课件。并充分运用多媒体的形、声及动画成效,图文并茂,声形并茂展现给学生。增强趣味性和吸引力,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五、教学过程设计 我将以下四个环节穿插在本节课的三部分(1、中国的地势特点 2、山脉纵横交错 3、中国的名山)内容中。 ㈠创设情形,导入新课 ㈡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㈢建构体系,拓展创新 ㈣课堂活动,观点讨论 我第一出示幻灯片,提出问题:我国是个多民族,多人口的国家, 这么多的人口生活在如何样的环境中呢?引出课题:中国的地势。 1、中国的地势特点

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中国的地形讲义(新版)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 本讲主题 1.我国主要的山脉 2.地形类型多样 3.山区面积广袤 重难点易错点解析 学问回忆 陆地外表的地形类型有山地、丘陵、高原、平原和盆地五种。 从中国地形图可以看出,我国幅员宽敞,地形类型多样。有犬牙交织的山脉,气场磅礴的高原,一望无际的平原,群山环绕的盆地,还有起伏绵延的丘陵。 一、我国主要的山脉 1.主要山脉的名称、分布和走向 山脉的走向是指山脉总体的延长方向。 山脉走向

✓东西走向的山脉 北:天山山脉—阴山山脉中:昆仑山脉—秦岭南:南岭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中:长白山脉—武夷山脉东:台湾山脉✓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阿尔泰山脉祁连山脉 ✓南北走向的山脉 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脉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山脉 题一:以下山脉的走向大体一样的是〔〕 ①阴山山脉②太行山脉③天山山脉④贺兰山⑤南岭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①③⑤ D. ②④⑤ 2.山脉构成地形的骨架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西侧东侧 横断山脉巫山太行山脉大兴安岭 山脉 两侧的地形区 北侧南侧 天山山脉 昆仑山脉 二、地形类型多样 1.主要的地形区

在上面的中国地形图中找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三大丘陵。 2.四大高原 ✓青藏高原 我国第一大高原,世界最高的大高原;多雪山、冰川;地势起伏不大,远看是山,近看是川;有世界最大的高原湖泊群。聚落〔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盛产青稞,太阳能与水能丰富。 ✓内蒙古高原 我国其次大高原;地面坦荡开阔,许多地方有一望无际的草原;荒漠广布。有丰富的煤、铁、稀土矿,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黄土高原 世界上黄土分布最深、最广的地区;水土流失紧要、千沟万壑、支离裂开、沟壑纵横。多煤、多梯田、多窑洞。 ✓云贵高原 地势西高东低;多石灰岩,有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面坎坷,有许多“坝子”〔山间小盆地〕是聚落〔人口、农业〕主要分布区。

湘教版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一节《中国的地形》教学设计

第一节中国的地形(共2课时) 第1课时山脉纵横交织地形复杂多样 课标要求 1.本节课在课标中的内容要求是运用中国地形图概括 我国地形主要特征。 2.利用图文结合熟记按走向分为5种类型的山脉和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以及主要丘陵。 教材分析 这部分内容在八年级上册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后面的中国地形的另外两个特点打下基础,同时在培养学生的地理空间思维方面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在七年级的基础上已经初步形成学习地理知识的能力,先让学生自学,再互学后交流展示,符合他们的心理发展规律。对于难度较大的知识须小组交流总结。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记住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和分布;了解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的位置以及自然与文化特色。 2.了解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的基本特征;记住主要地形区--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分布特

点及中国主要丘陵的分布。 3.学会从地形种类、地形分布、海拔、地势起伏等方面去认识和表述地形特点,去分析对农业、气候、河流等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1.列表比较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2.分析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地形对其他地理要素的影响,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的观念,从而激发学生更加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重点难点 重点 1.掌握中国主要山脉的名称、位置和分布。 2.中国四大高原、四大盆地、三大平原的位置、范围和地形特点。 难点 培养学生地理记忆和地理分析的能力,学会分析地形复杂多样、山区面积广大对发展经济的作用。 教学方法 案例探究、学案导学法、自主思考与合作探究、多媒体

湘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第二章第一节中国的地形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说教材) 、教材所处地地位和作用 本节内容是湘教版初中地理八年级第二章第一节地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我国地地理位置、疆域、行政区划、人口和民族等方面地基本国情,在这个基础上学习本章中国地自然环境就顺理成章了.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能运用地形图,总结出我国地势特征以及各级阶梯地主要特征,并能识记各级阶梯分界线地名称. ()理解山脉走向地概念,能确认几条重要地山脉走向和位置. ()知道中国地名山. 能力目标: 通过学习,初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实际问题,读图分析、收集处理信息、团结协作、语言表达地能力,以及通过师生双边活动,培养学生加强理论联系实际地能力.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过程与方法: 学生讨论地势特征对气候、河流、交通以及对生产生活地影响.使学生初步掌握评价地理事物地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对本节地学习,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地经历和体验出发,激发学生对地理问题地兴趣,使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地功能与价值,形成主动学习地态度,同时渗透爱国主义思想教育,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决心为社会主义现代化而学习地思想.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重点、难点地确立 本节课地核心是让学生认清中国地形地整体特征和我国地主要山脉,因此中国地形地特点和山脉分布是本课地重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而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这样一个特点对气候、河流、交通等地影响是本课地难点,因为学生年龄偏小,对一些日常生活和所经历地现象不能很好地与理论知识相连接,因此对于这些问题需要老师进行指导,从而让学生能够总结出来.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二、教法分析(说教法) 教学不是向学生灌输知识地过程,而是学生主动构建知识地过程;教师是教学过程中地帮助者、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地导演,学生才是教学地主体,是教学地中心,是演员,坚持以“学生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活动在前,教师点拨评价在后”地原则,根剧初二学生地心理发展规律,联系实际安排教学内容.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面向不同层次地学生,使基础差地学生也能有表现地机会,增强他们地自尊和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地地理知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地地理. 三、学情分析(说学法) 、学生特点分析: 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地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地形象,引发学生地兴趣,使他们地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地主动性.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学习方法: 观察法、讨论法、综合分析法

八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地形》(第一课时)教案湘教版

课题中国的地形主备人 备间周星期第1 备课组长 签名 教研组长 签名 教学内容山脉纵横交错 个性化备课 教学 目 标知识 技能 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 其在图上的分布。 3.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过程 与方 法 掌握主要山脉的名称、走向及本节课通过启发学生回顾已知的地形知识和还想知道哪些有关地形的知识来调动他们的思维、激发他们学习 的兴趣,然后通过分组分亨教学法,将学生分成若干组,开展多种形式 的活动,并结合多媒体、DVD、挂图等教学资源,使学生获取有关中国地形的知识。 情感 态度 价值 观 1.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2.通过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合作精神以及对科学探究精神,从而培养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教学重点 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难点 识别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中国的山脉,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中国纵横交错的山脉。 二、学习目标(1’) 1.了解山脉纵横交错构成了我国地形的骨架其在图上的分布。 2.培养学生读图和分析各类地形图的能力。 三、自学指导 结合教材P20—P21文字内容以及结合图2—2熟悉我国的主要山脉走向和分布。读教材20页图2-1沿北纬32度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思考: 1、我国地势有什么特点? 2、每一级阶梯平均海拔在多少米? 3、自西向东分别是哪些地形区? 4、在地图册第11页中国地形图上用笔描出三个阶梯的分界线,想一想我国西 高东低的地势对我国的气候、河流、交通等有什么影响? 自学自测(15’) 山脉纵横交错 1、A、东西走向:北:—— 中:—— 南: B、东北——西南走向: 西:—————— 中:—— 东: C.南北走向: D.西北——东南走向: E、弧形山脉:

山东省泰安市岱岳区徂徕镇第一中学八年级地理上册 2.1 中国的地形学案(一)(无答案)(新版)湘教版

中国的地形(一) 【学习目标】 1、能利用地图记住我国主要的山脉名称、走向。 2、能够运用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地形图、地形剖面图),总结我国地势特征;掌握三级阶梯的分布、特点,并会分析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和河流产生的影响。 【学习重难点】 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和河流产生的影响。 【自主学习】 在右图中按走向找出我国主要的山脉,并把山脉的名称 填到图上。 (1)三列东西走向的山脉: (2)三列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3)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 (4)南北走向的山脉: (5)弧形山脉: 【学习过程】 (一)山脉纵横交织 1、阅读课本P21“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尝试将图中 的山脉按走向分类。 2、合作探究:找出祁连山、太行山、武夷山、南岭、昆仑山、巫山,说一说它们分别位于哪些省级行政区域单位的交界处。 3、找出我国五岳名山及所在的省区。(东西南北中,泰华衡恒嵩) (二)地势西高东低 1、对照课本P30图2-19,图2-20,总结: (1)我国地势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国三级阶梯概况

第一级阶梯 (3)在右图中勾画出中国地势三级阶梯的界线,并标注界线上的主要山脉。 2、合作探究: 思考:我国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会产生什么影响? 【归纳总结】 东西走向 南北走向 山脉东北-西南走向 西北-东南走向 中国的地形弧形山脉 气候 地势特点 河流

【达标检测】 1、读右图中甲乙丙丁四条路线所经过的地区,能经过我国三级阶梯的是() A.甲路线 B.乙路线 C.丙路线 D.丁路线 2、水能蕴藏较大的地带一般为() A. 两级阶梯交界处 B.某一级阶梯内部 C.南方第三丘陵区 D.平原河道江阔水深处 3、我国多数河流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主要原因是() A.离太平洋近 B.地势西高东低 C.地形条件 D.“百江汇大海” 4、下列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的是() ○1阴山○2太行山○3天山○4贺兰山○5南岭 A. ○1○2○3 B. ○3○4○5 C.○1○3○5 D. ○2○4○5 5、小燕是一位地理爱好者,她在看地图时发现:在我国众多的山脉中,位于第三级阶梯的东西走向的山脉只有一列,它是() A. 天山 B. 阴山 C. 秦岭 D. 南岭 6、小刚参加《三星智力快车》比赛时,选择了一道400分的地理知识题,题目是:我国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是什么。你认为小刚应选哪一项( ) A.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B.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 C.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 D.长白山—武夷山 7、下列四幅剖面图中,最接近我国地势实际的是() A B C D 8、下列四组山脉中,全部位于我国第三阶梯的是() A.武夷山、南岭、长白山 B.秦岭、南岭、武夷山 C.阴山、长白山、武夷山 D.六盘山、武夷山、长白山 9、既是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分界线,又位于两个省之间的山脉是() A.武夷山 B.天山 C.大兴安岭 D.祁连山 10、关于右图中地理事物的描述,正确的是() A.A山脉是东北-西南走向 B.B山脉是我国地势二、三阶梯的分界线 C. A山脉是山西、山东两省区的分界线 D. B山脉是南岭 11、读中国地形分布图(图甲)和我国沿32°N地形剖面图(图乙),回 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甲中字母表示的山脉名称: F__________ G___________ (2)图乙中a_______高原,b______山脉, c______盆地,d__________平原,e_____海。 (3)若图乙是我国沿36°N地形剖面图,则a_______高原, c______ 高原,d________平原,e_____海。 (4)我国地势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是第____级阶梯,地形以盆 地和高原为主的是第_____级阶梯,山东省位于第____级阶梯。

河北省邯郸市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

中国的地形 课型新授课 教学目标 1、了解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分布的特点及各级阶梯的分界线,他们大致的海拔高度和主要地形区。 2、理解山脉走向的概念,能够在地形图上找出不同走向的山脉,认识我国几组主要走向的山脉。 3、通过教师辅导,在中国地形图上准确指出我国主要的地形区,并能够表述各地形区的主要特征。 4、通过分析不同地形对人们生产生活的影响,初步树立因地制宜的观念。 5、通过对我国壮丽山河的学习,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进一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以及地势对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2、中国地形多种多样的特点,对不同地形区应该合理开发和利用。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课时安排 3课时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导入新课 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学生回答〕地形、气候、河流、动植物等。我国的地形情况也是中国自然地理环境的主要内容之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 〔板书〕第一节中国的地形

一、山脉纵横交织 教师明确山脉的概念:沿一定方向延伸的山岭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1)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2)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3)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米,是世界最高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X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让同学们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1)位于某某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八年级地理上册 第二章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第1课时)教案 (新版)湘教版-(新版)湘教版初中八年级

中国的地形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名称 教学重点 1.结合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掌握我国主要山脉的走向及名称 教学难点 1、引导学生分析地势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培养学生树立因地制宜的观点。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当我们了解了我国疆域和行政区划之后,下面要进一步认识我们的祖国。 〔复习提问〕我们已经学过了一些国家的地理,请同学们思考自然地理环境都包括哪些要素呢? (一)主要山脉的走向和分布 〔出示挂图〕“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自制,为排除干扰,仅包含东北-西南、

东西走向的山脉,且底图为政区图)让学生找出与阴山走向相同的山脉,并说出名称。 让学生观察山脉的标注有什么规律。 〔教师概括〕注记文字应与山脉走向一致,由上至下,或由左至右,均匀分布于山体上。引导学生找出东西走向的所有山脉,每找出一条,教师都要引导学生说出其所在的行政区位置,并将其在投影片上重绘一次,同时让学生在已准备好的中国政区空白图上绘出该山脉。 用同样方法学习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概括板书〕(见板书设计表格) 〔教师概括〕东西走向的三列好像“三道纬向长城”,称“三横”;东北-西南走向的三列山脉好像“三条濒海峻岭”称“三纵”。 〔教师引导〕欣赏歌曲《珠穆朗玛》,让学生思考珠穆朗玛峰的位置。 引导学生看课文中关于喜马拉雅山的介绍,并思考: (1)喜马拉雅山的走向? (2)喜马拉雅山最高峰的位置、名称、海拔? (3)找同学到板图上画出喜马拉雅山,并标注珠穆朗玛峰。 (教师概括)喜马拉雅山是弧形山脉,其最高峰珠穆朗玛峰位于中、尼边境,海拔,是世界最高峰。其雄壮、神奇吸引了无数登山健儿。结合“珠峰探险”的课文,激发学生勇于探险,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但又要引导学生正确看待探险活动)。 (板图)中国轮廓图。复习、概括,深入探讨。 教师在绘中国轮廓图的同时让学生描绘一X课本中的中国轮廓图。 绘好后,教师提出一些要求,用接力赛的形式让学生按照要求挑选写有山脉名称的吹塑纸条,粘贴在板图的正确位置上。没到黑板前做练习的同学按要求在自己描绘的图上写上山脉名称。 如:(1)位于某某自治区东北部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 (2)位于某某、某某两省交界上的山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