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

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又经历了能动的质的飞跃。)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包含了认识的三个步骤。感觉,即实践的主体——人,利用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触觉、听觉、嗅觉等)初步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即事物为人所感知;知觉,即人意识通过感官的反映对所接触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大脑中勾勒了初步的形象;表象,即人通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初步在意识中勾画出了先前反映在大脑中的事物的相对完整的肖像画,形成了自己对该事物浅层的认识。这两个阶段是实践中介的第二系统——人的感官和大闹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运动的结果。这是个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的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因为尽管我们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维会对来自于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修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形象反映。但从整个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得到的认识却只是事物的浅层以及对事物表像的反映。例如,我们在初次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桌子,我们首先看道的是它有四条腿和一个平面。在被告知它叫“桌子”之后,我们开始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桌子以及桌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途等等。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开始只有一块板放在四条腿上这个概念而已。这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只知道桌子是四根木条上撑着一块木板,并不知道木条与木板是相连的。那么我们在模仿着做桌子的时候可能就会在为什么木条怎么也无法站立住,怎么也不能撑起那块木板而苦恼无比。这种由观察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得出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依靠这种认识,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进行实践的方法。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谓概念,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事物表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这一过程是承接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材料,我们再运用自己的能动思维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从中剥离出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一系列用于界定事物物理特性的信息,进而加以命名,形成固定的认识。例如,桌子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称为桌子的,而是在对它进行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把这种四根木条支撑着一块木板的物品定义为桌子。这个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剥离有效信息,形成固定认识的过程就是形成对事物的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了大量的来自于感性认识所积累的材料,并通过抽象思维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

整理。

但是,四根木条支撑一块木板的物品也很多,如凳子、床等,这诸多的形象汇集予我们的意识中,很多时候会使我们分不清它们之间的区别。但在对桌子进行进一步的观察之后,我们知道,桌子一般比凳子高,没有床那么大,而且凳子是用来坐的,床是用来睡的,桌子是用来放东西、读书、写字和吃饭的等。在着诸多的定义限制之下,我们分清了桌子和凳子和床的区别。但反过来思考,我们会发现,我们也是在桌子、凳子和床之间混乱了好久,不断地分辨,在分辨和混乱之间不断地练习,才慢慢地积累出关于桌子的较为确切的认识,从而在自己的大脑中剥离出来桌子区别于其他二者的特有形象,将三者彻底分清的。这个对桌子的特点进行分析,得出更加准确的认识的过程,就是一个判断区别的过程。

此外,在认识了事物的外表之后,我们开始对事物的内部结构进行更为深刻的认识,这是我们进行实践的要求。例如我们想要做桌子,就必须了解桌子的结构是怎样的,要怎样才能把它做出来。这一过程中,我们会选择先对桌子内部进行推理,根据桌子的结实和桌腿与桌面的不可分割我们推理出二者是连接在一起的。在进一步的探索之后,我们就对桌子的结构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时我们的认识就前进了一大步,至少我们在做桌子的时候不会就把一块木板放在四条腿上那么看似简单事实上却怎么也做不出来了。

总的来说,这是一个形成概念、作出判断、进行推理的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的抽象概括、分析和综合。这个阶段是“抽象的思维”的阶段,即认识过程开始从客体到主体的运动转变为主体内部的运动的阶段。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据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在这个阶段中,我们的认识已经从一大堆错综复杂的表象中过滤出来,逐渐有了较为清晰的条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也不再停留在它的外部形象阶段,而是进入对内部结构以及运行情况的探究。它以反映事物的本质为内容,因而它对事物的反映是深刻的。深刻的理性认识在经过人们的二次整理、加工之后,变得有条理性和富有指导意义。这时,理性认识就成为了理论。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1)辩证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

正如我们先前所提到的,在理性认识中,我们形成概念的过程以对感性认识所积累的大量感性材料的承接为前提。正如工厂没有原料就无法进行生产加

工一样,没有大量的感性材料的积累,我们就无法运用自己的抽象思维对事物

形成固定的认识。因此,感性材料的积累是十分重要的,只有建立在大量感性

材料基础上形成的理性认识才有可能是正确的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坚

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关系,就是坚持了认识的唯物论。也就是说,坚

持理性认识对感性认识的依赖,意味着我们把自己的思维运动的对象植根于客

观存在的物质世界中。因为感性认识所获得的材料几乎都直接来源于客观世

界,即感性认识是意识反映物质的过程。因此,感性认识的成果是客观的,理

性认识从感性认识初接收的材料也是客观的,理性认识作用的对象仍旧是客观

存在的事物。这就是认识的唯物论。

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想认识。

只有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把握住事物的本质,满足实践的需要。

感性认识往往只是对事物表层的认识,这些认识大多不够深刻,不能立即用于

指导实践。指导实践的认识必须是正确的、深刻的认识,能经受住实践检验的

认识。而这一点只有理性认识才能做到。坚持了这一点,就是坚持了认识论的

辩证法。辩证法包括联系观、矛盾观和发展观,坚持认识论的辩证法,就是用

联系的、矛盾的、发展的方法来构建我们的认识论。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结

合起来,使二者在认识的过程中相互影响、相互帮助,而不是把它们孤立开来。

同时,要分清楚他们在认识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在适当的时候主动促成由感性

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发展,实现认识的质的飞跃。此外,要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都看作是向前发展的过程。认识不可能总是停留在一个阶段,它总是要在已有的基础上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进步的

。而二者的进步也往往伴有一致性,感性认识推动理性认识的发展,而本阶段的理性认识有助于推动下阶段感性认识向前进步。

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的过程中往往伴随着理性的分析和推理,而理性认识运动中也不断产生新的感性材料,从

而不断地推动我们的认识向前发展。

(2)统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我

们通过实践积累了大量的感性材料,形成了初步的感性认识。这是认识通过实

践由客体运动到主体的过程。认识在经过主体的运动即抽象思维的运动后,形

成了一定的理性认识。但理性认识的正确与否,认识是否真正从感性过渡到理

性,却一直受着实践的检验。如果割裂了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经验

论和唯理论。即一味地坚持从感性认识出发而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会导致我

们过分相信现有的经验而忽视了对经验的提取、分析以发展出更加有利的认

识;而只注重理性知识的学习而忽视了感性材料的积累,就会使我们的认识脱

离实际而成为虚妄的空谈。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

4、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过渡,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的理性认识的基础。

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指我们要进行大量的实践活动并从中积累足够数量的感性材料。这是认识运动开展的前提,也是认识运动的第一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所积累的材料大都是没有经过加工整理的粗毛坯,但我们正是从这些粗毛坯中提取出对我们有用的材料来推动我们认识运动的发展的。

在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之后,我们接下来的任务是将这些复杂的、伴有大量杂质的感性材料运用我们的抽象思维进行抽丝剥茧般的分析整理,这一过程包含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等内容,从而得出正确的、全面的认识。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推理,得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认识,我们称之为理论。

(二)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过程的第二次能动的飞跃)

必要性: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我们所进行的一切认识世界的活动都是为了创造出正确的理论来指导实践。

来源于实践的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接受实践的检验,才有其存在的意义。理

论对实践的依赖,除了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理论之外,还在于两个方面:

一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为群众所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真正实

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显示出理论的作用来。二是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

到检验和发展。同样,实践只有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才能取得预想的效果,达到

改造世界的目的。

因此,理论与实践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二者在这种相互作用中不断推动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活动的发展。

实现条件: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理论是系统化的理性认识,对相应领域的实践活动有强大的指导作用。如,万有引力定律推动

了经典力学的发展,并指导我们在航空航天领域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而相对

论的提出则使得穿越时空也成为了可能。理论只有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

自己的指导作用,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第二,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人是实践和认识的主体,

人以其体力和脑力的主观能动性既从实践活动中积累经验、开展认识的运动,从

而得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认识,又将所获得的认识应用于实践活动中,作为实践

活动的指导。因此,理论要回到实践中,还需要人的努力。

第三,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人民群众所掌握。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是历史的创造者。由人民群众掌握指导实践的理论,将会使理论的作用发挥到最

大,从而实现实践结果的最优,创造人类伟大的历史。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所以,认识运动的一般过程是:第一阶段的实践(获取丰富的感性材料)——认识(运用抽象思维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得出理性认识)——第二阶段的实践(理性认识指导实践,取得更好的实践成果)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实践——认识——实践——认识——实践……

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的过程,而是不断循环往复、一步步深化和提高的过程。即:第一阶段的实践——第一阶段的认识——实践的第二阶段——认识的第二阶段——实践的第三阶段……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作为认识发展的总过程,不只是实践到认识和认识到实践多次飞跃的综合,而且表现了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运动状态:人们的认识活动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性的前进,而是螺旋式的曲折上升运动。这个运动,从形式上看,表现为认识和实践的反复循环,即人类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感性认识经过加工成为可用于指导实践的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推动了实践的发展,发展了的实践中又产生了新一阶段的感性认识……认识和实践就在这样的反复循环中彼此作用着向前发展;从内容上看,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后一阶段的认识是前一阶段认识经过实践作用发展的结果,而后一阶段的实践也在新的认识的指导下而较前一阶段进步。正是认识运动中实践和认识的这种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体现了认识的本质和一般发展规律。

原因: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从主观方面说,人们总是受到自己的认识能力和实践活动范围的限制。每个人的先天条件就存在着差异。出生之后,由于所处环境和所经历的事的不同,人们对待事物的认识会养成不同的思维习惯和视觉定式,这一切都会影响我们对事物的认识和判断。从客观方面说,受到科学技术条件的限制,以及客观过程的发展和表现程度的限制。比如说,在望远镜发明之前,人们无法对宇宙世界的种种景象作出合理的解释,于是出现了众多奇异的传说。此外,客观事物的本质有一个显露的过程,人的认识也就需要一个过程。

第二,由于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人们的认识如某一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等,经过多次反复,在实践中达到了预想的结果,但这并不等于说实践算完成了。

恰恰相反,在现有的已经取得的实践成果上,还会衍生出新的理论来指导更高一级的

实践。

因为每一次实践的过程都是获得新的感性材料的过程。一旦感性材料放在我们面前,我们就从新进入认识发展的新环节中,新一轮的认识活动和实践活动又开始了。只要实践不停止,人们的认识就不会止步。所以,人们的认识活动是无尽的。因此,人的认识的任务,就在于不断地客服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之间的矛盾,求得它们之间的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总是在进行着的,这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只要有实践,就会有认识的需要。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会在实践的过程中给实践以指导,同时自身也不断向前发展。而实践也会在认识的指导下不断发展,人们在实践中又获得新的认识,推动认识向前发展。在新的认识的指导下,实践不断地向更高层次前进。

人类的两项根本活动因着人的本能而相互交织,相互作用,共同推动人类的前进。“主管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具体的: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历史的:主管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方法论: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即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并且虽然在不断向前发展,但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的条件下还是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所以,主观认识也应当是具体的、历史的。即主观认识也应该在相应的时期和条件下保持对实践的稳定的认识。而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另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主观认识就应当随之而转变。如果主观认识仍然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这就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保守的错误。当事物的具体过程尚未结束,原有的矛盾尚未得到充分的暴露和展开,向另一个具体过程推移、转变的条件还不具备的时候,如果人们硬要把将来可能做得事勉强拿到现在来做,企图超越阶段,这同样是脱离了客观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特点,就容易犯冒进的错误。所以,“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注:可编辑下载,若有不当之处,请指正,谢谢!)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 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这个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要掌握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首先要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概念有所理解。 感性认识是指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判断则是人们运用概念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判定或说明;推理则是指人们从已知的判断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有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又在实践中检验理性认识,因此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上,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最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有: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尽可能全面、正确的感性认识材料。第二,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才能获得真正的理性认识。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

认识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认识的辩证过程 认识的发展是在实践基础上的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认识的辩证过程就是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 1.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主体对客体表面现象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属于认识的高级形式、高级阶段,是人们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认识。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依赖。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感性认识需上升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以感性认识为基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感性认识是认识活动的起点,达到理性认识是认识的任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4)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飞跃的条件 在实践中获取丰富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基础和前提。 运用抽象和综合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是实现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的正确途径。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指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认识要发挥对实践的能动的指导作用,使认识得到检验、完善、丰富和发展。 (二)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1.认识过程的反复性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对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是要经过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2.认识过程的无限性

认识过程的无限性是指客观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人的认识运动也必然随之不断发展。 3.认识运动的规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每一循环都进入高一级的程度。这是人类认识发展的道路和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中心论点: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基本构架(1):实践——认识——实践 (一)从实践到认识(认识运动辩证过程的第一步) 从实践中获得认识的两种形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其中,认识从感性到理性的发展又经历了能动的质的飞跃。) 1、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到知觉到表象,包含了认识的三个步骤。感觉,即实践的主体——人,利用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触觉、听觉、嗅觉等)初步与客观存在的事物建立了联系,即事物为人所感知;知觉,即人意识通过感官的反映对所接触的事物有了一定的认识,在大脑中勾勒了初步的形象;表象,即人通过自身思维的加工,初步在意识中勾画出了先前反映在大脑中的事物的相对完整的肖像画,形成了自己对该事物浅层的认识。这两个阶段是实践中介的第二系统——人的感官和大闹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运动的结果。这是个由个别的特性到完整的形象,由当时感知到的印象的直接保留和事后回忆的过程,这里已经包含着认识由部分到全体,由直接到间接的趋势。因为尽管我们的感官所能捕捉到的关于客观事物的信息是有限的。但我们的思维会对来自于感官的信息进行加工和修补,从而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相对较完整的形象反映。但从整个的认识过程来看,我们认识的对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而得到的认识却只是事物的浅层以及对事物表像的反映。例如,我们在初次看到桌子的时候,并不知道它是桌子,我们首先看道的是它有四条腿和一个平面。在被告知它叫“桌子”之后,我们开始称之为“桌子”。但是,我们并不知道它为什么叫桌子以及桌子怎么会是这个样子,它有什么用途等等。在我们的意识里一开始只有一块板放在四条腿上这个概念而已。这是一种“生动的直观”,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直接性是其突出特点。感性认识是用具体的、生动的形象直接反映外部世界,以事物的现象即外部联系为内容,还没有深入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比如说我们一开始只知道桌子是四根木条上撑着一块木板,并不知道木条与木板是相连的。那么我们在模仿着做桌子的时候可能就会在为什么木条怎么也无法站立住,怎么也不能撑起那块木板而苦恼无比。这种由观察事物的外部形象而得出的认识是很肤浅的,依靠这种认识,我们很难找到正确的进行实践的方法。所以,感性认识虽然是生动的、形象的,但是还不深刻,这是其局限性所在,因而也是它必须要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原因所在。 2、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从概念到判断再到推理,是理性认识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所谓概念,是我们在实践活动中所形成的对事物表象的相对完整的认识。这一过程是承接于感性认识的。感性认识为我们积累了大量的关于客观事物的材料,我们再运用自己的能动思维对所积累的材料进行整理加工,从中剥离出事物的大小、形状、颜色等一系列用于界定事物物理特性的信息,进而加以命名,形成固定的认识。例如,桌子我们并不是一开始就称为桌子的,而是在对它进行一定的认识之后,我们才把这种四根木条支撑着一块木板的物品定义为桌子。这个从大量的感性材料中剥离有效信息,形成固定认识的过程就是形成对事物的概念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接收了大量的来自于感性认识所积累的材料,并通过抽象思维对材料进行选择、加工和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 考研是一个知识的积累和深化的过程,是能力与细节之间的较量。政治在考研中是相对于其他科目性价比最高的科目,投入的时间和精力相对最少,而且产出的分数较多,相对来说较容易。但是在考研中最容易拿分也最容易失分,因此拉不开差距,所以要提早积累。政治中马原的知识点比较杂,提前了解能更好的理解知识点。下面宁夏中公考研为大家整理了“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20政治考研马原必背知识点:认识与实践(特别重要,可能考分析题,此章必背!) 1、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客观物质性活动。其本质含义和基本特征有三: ①实践是物质性的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 ②实践是人类有意识的活动,体现了自觉的能动性; ③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2)实践的基本形式有: ①物质生产实践; ②社会政治实践;

③科学文化实践。 (3)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主体、客体与中介 实践活动是以改造客观世界为目的、主体与客体之间通过一定的中介发生相互作用的过程。 ①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②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③中介是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的程序和方法。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③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④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3、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及答案

考研《政治》分析题真题及答案 34(1)分析自然界中的“一物降一物”平衡法所体现的唯物辩证法原理。 第一,普遍联系。事物之间是普遍联系的,联系具有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性,“一物降一物”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二,对立统一。唯物辩证法认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是事物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矛盾有斗争性和同一性两种属性,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和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和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事物的发展是同一性和斗争性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斗争性与同一性相互联结,相互制约,同一是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的,斗争寓于同一之中。自然法则充满辩证法,“一物降一物”是事物对立统一的体现,是事物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转化。 34(2)为什么说“跳出传统思维模式,创新之路会越走越宽”? 创新是唯物辩证法的核心思维之一,创新是事物永恒发展的必然要求,创新是发展的动力。 第一,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只有在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才能达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目的。其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跳出传统思维模式,体现了发挥主观能动性。 第二,发展的观点。发展是前进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第三,认识运动基本规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答认识的反复性和无限性也可以)

认识论必背知识点整合

认识论必背知识点整合 专题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一)实践的基本要素 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的基本要素都是认识主体、认识客体以及连接二者的认识中介。认识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与实践具有同构性。 (二)主体与客体的关系 主体与客体之间的关系,从根本上说是认识关系和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是相互作用的关系。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也是主体反映客体的过程。 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主要包括三个环节: ①确立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②按照实践目的和方案借助手段实际地作用于客体,把实践方案变为实际的实践活动; ③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三)实践和认识的关系 1.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定人的大脑和感官在生理素质上的差异对认识的影响。但生理素质的差异不能决定人的认识能力。 认识来源于实践并不否认学习间接经验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但是间接经验归根到底也是来源于前人或他人的实践。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起点,也是认识的归宿,是全部认识的基础。 2.认识、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事物本质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

专题二认识的本质 (一)认识的本质 认识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二)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 第一,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任何认识都是以观念形态再现客体的特征、本质和规律。 第二,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人的认识不仅仅是客观事物的“摹本”,而且为改造客观事物提供“蓝图”。 第三,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以实践为中介实现。是否承认以实践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唯心主义认识论以及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根本区别。 专题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两次飞跃: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感性认识具有直接性和具体性。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二者对立统一: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 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 2.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 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具体的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正确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变理论为现实的中介环节,也是决定性的环节。

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

认识运动的辩证规律 运动是自然界和社会现象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它是事物发展和变化的根本动力。通过对运动的认识,我们可以揭示事物发展的规律和本质,进而指导实践活动。在认识运动的过程中,辩证法是一种重要的工具和方法论,它能够帮助我们深入理解运动的本质和规律。 一、什么是辩证法 辩证法是一种揭示事物内部矛盾、变化和发展规律的思维方法。它强调事物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变化和发展之中。辩证法关注矛盾、对立面和统一,在分析问题时注重整体性、历史性和发展性。 二、运动的辩证规律 1. 单一与多样性 任何一个事物都有其特定的属性和特点,它们在空间上有着明确的界限。但同时,事物也具有多样性,即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会发生变化。这种单一与多样性相互作用,推动了事物不断向前发展。 2. 肯定与否定 事物的发展是一个不断肯定和否定的过程。肯定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积极方面,否定则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和问题。通过否定,事物得以超越自身的局限性,实现新的发展。 3. 内因与外因 事物发展既受内因的驱动,也受外因的影响。内因是指事物内部存在的矛盾和力量,它们推动着事物向前发展。外因则是指外部环境对事物发展的影响。在辩证法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内因和外因之间的关系。 4. 必然性与偶然性 事物发展既有其必然性,也有其偶然性。必然性是指事物发展具有一定规律和规定性,它不可避免地出现在特定条件下。而偶然性则是指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非必然事件。辩证法认为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作用、相互制约。 5. 运动与静止 运动与静止是辩证法中对立统一关系的表现形式之一。运动是事物不断变化和发展的状态,它包括数量上、质量上以及空间上的变化。而静止则是指事物在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的相对稳定状态。运动和静止相互转化、相互作用,推动事物的发展。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讲稿)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讲课稿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是认识的目的。认识源于实践,由于实践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认识也有一个发展的过程。怎样来理解认识发展的过程,并从中把握其规律,这就是今天所要学习的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首先,一起来看《实践论》中的一段话:“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 事实上,的这句话就揭示了认识运动有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的不断循环往复就构成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第一个阶段 这个阶段是通过认识事物外部特征和现象逐渐把握事物本质的过程。主要涉与两个概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感性认识负责认识事物的外部特征,而理性认识负责把握事物本质。那现在我们来具体了解一下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者的关系以与如何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的含义是人们在实践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人的五种感觉器官主要是眼耳口鼻手(触)。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感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直接反映。比如天气很暖和,是你的触觉感觉到的;外面的房屋很高则是视觉发挥的作用。因为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所以它是认识运动的起始环节。 知觉:人的感觉器官对客观事物外部特征的整体反映。从这个含义中,可以看出知觉和感觉的不同:认识从个别到全面。有哪位同学去过海边?能不能分享一下对大海的认识。 用感觉器官把握事物的整体特征,这个过程就是感认的第二种形式——知觉。事实上,刚刚这个过程并不是知觉,而是表象,是感性认识的第三种形式。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作者:日期: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人们认识过程是一个周期接着一个周期的无限循环过程,每一次循环都使认识更加深刻和完善。我们从整个无限过程中提取一个周期来分析,每一个周期都分为两个大的阶段,号称“两大飞跃”,第一大飞跃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第二大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这两次飞跃组成一个具体认识过程。人类的认识就是这样,无数飞跃组成起来,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不断发展、不断前进。 下面我们具体看一看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开始,它是人们通过感觉器官(眼、耳、鼻、舌、身)直接接触外界事物,形成对事物外部、表面和直观的认识。这是认识的开始,为人类的思维提供了原始的、基本的、第一手的材料。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从感觉、知觉到表象,表现了人的认识是从直接到间接、从具体到抽象、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趋势。就整个认识过程的发展来说,感性认识是对事物外部、片面、表面现象的认识,但是不能反映事物的全体、本质和内部规律性。 2、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的认识。它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借助于人类大脑的抽象思维能力,对已有的感性认识材料进行加工、整理、概括、改造的结果。它包括概念、判断和推理三种形式。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共同的、一般特性的反映。人们每时每刻都在借助于概念进行理性思维,进行判断和推理。 判断是在概念的基础之上对事物及其关系的肯定和否定的反映形式。任何一个判断,都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概念组成的。推理是由一系列判断组成的。它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从已知推出未知,由一个或几个判断推出另一个新的判断的思维形式。推理这种思维形式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人类思维的创造性。 3、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首先,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是互相区别、互相对立的。它们在内容上和形式上都有根本的区别。其主要表现是:一个是依靠感觉器官反映客观事物,一个是依靠大脑的抽象思维形成对事物的认识;一个是直接接触客观事物,一个是通过间接的形式反映事物;一个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一个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认识。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运动是人类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是改善身体健康、提高生 活质量的有效途径。然而,对于许多人来说,运动知识常常被忽视, 导致运动时效果不佳,甚至出现意外伤害的风险。为了更好地认识运动,并合理地进行锻炼,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关于运动规律的基本知识。本文将为您梳理运动规律的基础知识,帮助您更好地理解运动,从而 达到更好的运动效果和健康状态。 一、身体适应规律 1.1.刺激与适应 身体适应是指身体对于运动刺激做出的反应。当我们进行某项运动时,身体会受到刺激,从而引发一系列生理和心理的反应。这些反应 包括呼吸加快、心跳加速、肌肉收缩等。适应是指随着运动的进行, 身体会逐渐适应刺激,提升自身的能力,从而减少对刺激的反应。 1.2.SAID原则 SAID原则是身体适应规律的重要原则,代表了Specific Adaptation to Imposed Demands,即“特定适应于强加的要求”。根据这个原则,身 体对于不同类型的运动刺激会产生特定的适应。比如,长跑会提升心 肺功能,力量训练会增加肌肉力量。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我们 应该根据具体的目标来选择特定的运动方式。

1.3.适应期 适应期是指身体在受到运动刺激后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和恢复的过程。适应期的长度因个体差异而有所不同,一般情况下,刺激越大, 适应期就越长。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我们应该合理安排每个训 练周期和适应期,以避免过度训练造成的损伤和疲劳。 二、运动强度控制 2.1.心率控制 心率是衡量运动强度的重要指标之一。不同的心率区间对应不同的 训练效果。比如,低强度的有氧训练主要靠脂肪作为能源,适合减脂 和增加心肺功能;中等强度的有氧训练可以提高代谢和耐力;高强度 的训练可以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因此,在训练过程中,我们可以 通过测量心率,调整运动的强度,以达到预期的训练效果。 2.2.负荷控制 负荷是指运动时对身体的负担,包括运动的强度、持续时间和频率。合理的负荷控制能够提高训练效果,过大的负荷则可能导致过度训练 和损伤风险。因此,在制定训练计划时,应根据个体的实际情况选择 适宜的负荷,逐渐增加负荷,以促进身体适应。 三、运动与营养 3.1.能量供应

马原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二章认识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认识和实践 第一部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客体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它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为什么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第一,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第二,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第三,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能动反映论的特点;理论意义。第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总之,人的认识是从实践产生,为实践服务,随实践发展,并受实践检验的。 第二部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本质的不同回答 第三部分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如何理解科学的实践观(概念定义;基本要素;基本特征) 关于认识本质的若干种看法(唯物/唯心;能动/被动)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运动的辨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有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包括感觉、直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辨证关系。首先,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理性认识必须以感性认识为基础。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认识。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是相互渗透,相互傲寒,二者的区分是相对的人们不应当也不可能把他们截然分开。 感性认是相理性认识是辨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国度,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第二,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制作加工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 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只有在实践中才能产生正确的理论;理论只有回到实践中为群众掌握,才会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只有回到实践中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实现由理论向实践的飞跃条件 ①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与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②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需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③理论要回到实践中去,还必须为群众所掌握 ④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辨证关系,会导致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经验论忽视理性认识,唯理论则轻视感性认识。实际工作中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分别犯了类似经验论和唯理论的错误。

《认识运动 把握规律》说课稿

各位评委,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请批评指教!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的第二框,本课是在第一框题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运动时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物质和运动、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规律方法论意义。 (2)能力目标 要培养学生从具体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养学生的辨证思维能力;在理解规律含义的基础上,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认识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二、说教法 基于"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我采用以下教学方法: 1.直观演示法:哲学的基本概念往往是抽象的,应秉着教学直观性原则,始终掌握通过大量的感性材料和通俗的表述,从具体现象着手,慢慢引导学生概括出抽象的哲学概念。如利用图片等手段进行直观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掌握。 2.问答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在采用问答法时,特别注重不同难度的问题,提问不同层次的学生,面向全体,使基础差的学生也能有表现机会,培养其自信心,激发其学习热情。有效的开发各层次学生的潜在智能,力求使学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发展。 3.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景等活动形式获取知识,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的独立探索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在参与中发现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在教师的指导下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活动组织能力。 4.合作探究、讨论法: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组织学生进行集体和分组讨论,促使学生在学习中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的精神。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

认识的本质和基本规律复习提示 此模块需要重点掌握的考点是: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认识过程中的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一、认识的本质 1.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理解;易考选择题 在认识论上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是反映论和先验论..考点: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反映论是唯物主义认识路线;把人的认识看成是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认为认识是一种“从物到感觉、思想”的过程;先验论则属于唯心主义认识路线;认为人的认识可以先于实践认识而产生;坚持“从感觉、思想到物”的认识过程.. 反映论和先验论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两大哲学基本派别在认识论领域中的反映.. 2.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与旧唯物主义直观反映论的区别理解;易考选择题 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虽然都属于唯物主义;都坚持反映论;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是唯一能动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次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以实践为基础;最终才提出了革命的、能动的反映论.. 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两个严重的缺陷:一是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二是离开辩证法来考察认识问题;往往把认识过程看成一次完成的;否认了认识是一种充满矛盾的辩证发展过程;因而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考点:旧唯物主义认识论的严重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继承了旧唯物主义反映论的合理前提的同时;又克服了它的严重缺陷..1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实践的观点引入到认识论;科学地论证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认为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首先是一种改造与被改造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才产生了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2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把认识过程看成是从实践到认识;又从认识到实践的辩证发展过程..总之;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把认识的本质看成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成为唯一能动的反映论..考点: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人类认识史上的变革 3.辩证唯物主义能动反映论的主要内容理解和应用;易考分析题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认识的本质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包括两个方面的特点:一方面;把认识看做是一个反映过程..另一方面;把反映看成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反映的摹写性不是机械的、消极的、照镜子式的反映;而是一个包括分析、选择、运用、重组、整合、建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基本知识梳理】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的含义(P32)。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改变)。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自我整理】 1.运动的含义: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三句话) 3.辩证唯物主义的静止: 静止的两方面含义: 4.运动是相对的,的,的。静止是相对的,的,的 5.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的统一 6.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是指: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是指: 7.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联系 8.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 【基本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过程中,做到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通用2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通用2篇) 熟悉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篇1 《熟悉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1、学问目标 ◇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进展观、加强党的执政力量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力量目标 (1)要培育同学从详细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力量。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育同学的辨证思维力量。 (3)培育和训练同学透过现象熟悉规律的力量,并能自觉地根据客观规律办事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熟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加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士气和信念。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敬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学问梳理】 (二)预习导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详细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和。但是,就物质的详细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静止是的一种特别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确定的存在。物质世界是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肯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进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行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需,。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的基础上,依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教学过程】 二、熟悉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这几副图片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同学思索回答: (1)运动的含义 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详细运动形式的关系: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第一篇: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说课稿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是人教版高二思想政治必修4第二单元第四课探究世界的本质的第二框。本框题共有两目,第一目是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第二目是运动是有规律的。本课既是在第一框题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的基础上,对“如何看待和理解我们周围的世界”这个问题的进一步解答;在强调尊重规律客观性的同时,又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重要性,为第五课的教学设下伏笔,具有承上启下的意义。另外,本课内容具有十分广泛的世界观、方法论的意义,对于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有着非常直接、现实的指导作用,这些都使得本课的地位和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教材,确立了如下三维目标:(1)知识目标 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运用:运用所学知识,列举实际事例,讨论只承认运动的绝对性而否认静止的相对性会导致的结果。通过学习世界是有规律的,规律是普遍的。列举实际事例,分析任何事物都有其内在的规律,规律是客观的,但人在规律面前并非无能为力。(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自觉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承认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相对静止谈运动,避免犯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利用客观规律,改造客观世界。(2)教学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这一问题是本课的难点之一。这是因为,学生容易把握形象思维,但缺乏辩证思维能力。对于事物是什么,不是什么容易区分;但对事物既是什么,又不是什么,是这样,又不这样,则难以理解。如运动就是运动,静止就是静止。对静止是运动的状态就难以理解,不易接受。) 二、学情分析 (1)知识起点:在上一课中,学生学习了自然界的物质性、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等内容,这些都为本课教学的开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身心特点:高二学生的思维也比较活跃,分析、理解能力较强,抽象思维逐步发展,掌握了一定的生物、物理、化学及社会科学的知识,对相关运动形式,各领域的规律有一定的认识。 三、教法和学法教法: 情境教学法和启发法。教师创设相关知识情境案例,引导学生将课本知识与案例相整合,结合所学知识,做到举一反三。学法:合作探究法:比如,结合教师所给的案列,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相探究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会造成的结果。 自主学习法:本框题内容较多,需要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自主学习。 四、教学过程 在这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注重突出重点,条理清晰,紧凑合理.各项活动的安排也注重互动交流,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主动性,更好地实施教师主导,学生为主导的教学理念。1.导入 PPT展示图片(包括宇宙运动、化学运动、生命运动、社会运动等图片)说明“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的”(通过图片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