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人的认识运动的规律

人的认识运动的规律

人的认识运动的规律

人的认识运动的规律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心理学上的认识运动:从感知过程到思维过程,是人类认知世界的一种心理现象。人的认识运动包括感知、记忆、想象、思考、判断、推理、决策等过程。

2. 学习和经验的积累:人的认识运动会随着学习和经验的积累而发生变化。人类的认知能力是随着年龄增长和学习经验积累不断增强的。例如,儿童在成长过程中会通过感性认知逐渐进入理性认知的阶段。

3. 意识和非意识的认知过程:人的认识运动不仅包括意识的认识过程,也包括一些非意识的认知过程。例如,人的感知过程中往往会有一些无意识的信息处理,这些信息对人的抉择和决策也会产生影响。

4. 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的影响:人的认识运动还受到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影响。不同的文化背景、社会制度以及语言环境会对人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产生影响。

5. 自我反思和批判的重要性:人的认识运动需要进行自我反思和批判,以避免被主观偏见和错误的认识所左右。在认知过程中,人需要不断地挑战自己的认知能力和思维模式,并从错误中不断汲取教训。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凯程考研集训营,为学生引路,为学员服务! 第 1 页 共 1 页 2017考研政治马原重点:认识运动的基 本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一个极为重要的知识点和考点,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这个知识点中的重中之重。 人的认识过程经过了两次飞跃才能完成一个周期,其中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第二次飞跃是从理性认识回到实践,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活动改造客观世界。第一次飞跃是第二次飞跃的前提和准备,第二次飞跃是第一次飞跃的目的和归宿。要掌握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首先要对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这两个概念有所理解。 感性认识是指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具有直接性、形象性的特点,属于“生动的直观”阶段,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感觉是指人们对于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具体的、生动的认识形式,知觉则是指人们在感觉的基础之上所获得的对事物整体形象具体的、生动的认识,表象则是对感觉和知觉的联想、记忆和再现的过程。 理性认识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具有抽象性、间接性的特点,属于“抽象的思维”阶段,主要包括三种形式:概念、判断和推理。概念是人们对同类事物共同本质的认识;判断则是人们运用概念对事物的属性以及事物之间关系的判定或说明;推理则是指人们从已知的判断出发,合乎逻辑地推出未知判断的思维形式。 其次,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首先,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没有感性认识就没有理性认识,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唯物论。其次,感性认识有待于进一步发展和深化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只有进一步发展到理性认识,才能使认识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坚持了这一点就坚持了认识论上的辩证法。最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相互包含,感性认识中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中有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统一的基础是实践。人们在实践中获得感性认识,又在实践中检验理性认识,因此实践是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桥梁。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关系问题上,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或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或经验主义的错误。 最后,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的两个基本条件有:第一,勇于实践。深入调查,获得尽可能全面、正确的感性认识材料。第二,运用抽象思维能力对获得的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抽象,才能获得真正的理性认识。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考研:马原考点之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一、从实践到认识: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实践中产生感性认识,然后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在实践中通过感官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既是它的可靠性所在,也是它的局限性所在。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了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这是认识过程中首先遇到的一个矛盾。要解决这个矛盾,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通过思维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以及假说和理论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它的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越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正确、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特点和优点,但也造成认识脱离现实的可能性。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统一的认识过程中的两个阶段,它们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有质的区别。所以,“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相互联系的。首先,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其次,在实际的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是互相交织、互相渗透的。一方面,感性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使用已有的概念和逻辑框架,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同样接触客观事物,由于理论准备不同,感受就可能大不一样。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所谓“观察渗透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人们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中渗透着感性的因素。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的认识来说明。感性认识丰富的人与经验贫乏的人相比,对事物理解的深度是不一样的。黑格尔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是不同的。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两者统一的基础是实践。感性认识是在实践中产生的,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渡,也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实现的。如果割裂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就会走向唯理论和经验论,在实际工作中就会犯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错误。 从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必须具备两个基本条件:一是勇于实践,深入调査,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这是正确实现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础。二是必须经过理性思考的作用,将丰富的感性材料加工制作,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也就是说,必须运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才能获得真正的认识。 二、从认识到实践: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是否可靠,能否转化为现实,理性认识本身无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高二政治 导学案 第二单元第四课第二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自学提纲】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 运动的含义: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1)运动是物质的和。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注意: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离开物质谈运动,是的观点;离开运动谈物质,是形而上学的观点。 3.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1)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区别:①含义不同。运动含义略;静止含义:静止是运动的一种。它有两方面含义,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没有发生变化;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即空间位置保持不变。②特点不同。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永恒的,静止是。 联系:物质世界是与的统一。 注意: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会导致。4.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联系。 注意:1.规律与规则不同。规律是客观的,但规则是主观的。2.规律本身没有好坏之分。(2)规律的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也不能被。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4)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方法论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必须,。 ②人可以在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探究思考】 1.课本P12第一个方框中的探究思考题。 2.课本P12第二个方框中的探究思考题。 3. 课本P13第一个方框中的探究思考题。 4.课本P13第二个方框中的探究思考题。 【课堂检测】 一.判断: 1.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 2.离开物质谈运动是犯了唯心主义的错误。 3. 规律是无条件的,人们可以发现、认识、利用、创造、改变和消灭规律。 4. 任何规律都是永恒存在、万古不变的。规律有好坏之分。 5. 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二.说说下列观点对不对?为什么?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 7.人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 8.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 9.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10.旋岚愝月而常静,江河竞注而不流,野马飘鼓而不动,日月历天而不周。 11.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简述认识的辩证运动的规律

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1、从实践到认识; 2、从认识到实践; 3、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4、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从实践到认识 在认识运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认识采取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种形式,并经历了由前者到后者的能动飞跃。 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之上,形成了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这便是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之上,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之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认识,即理性认识。 在认识运动过程中,实践起到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主要表现在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最后又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由此可见,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 在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当中,面对各种科学现象,人们的主观能动作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主观能动性是指人们在实践基础上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和作用。能动地认识世界,是指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一个透过现象达到事物本质的过程。 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客观规律的必要条件。只有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作用,才能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成功地改造世界。例如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定律,在未发现规律之前,电磁感应定律是隐藏在现象背后的在,认识规律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只有调动主体的精神力量,发挥主观能动性,去努力实现认识的目标,才能通过现象解释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除此外,科学机遇对认识客观规律也起到重要作用。所谓科学机遇,就是在进行观察和实验的过程中,由于某个偶然的机会,出乎意料地遇到新的自然现象,并由此而导致新的科学发现。自然科学上有许多发现几乎都是由意外发端的,小到英国化学家柏琴在提纯疟疾特效药过程中发现苯胺紫,由此发明了染料,美国科学家在寻找促进植物生长的细菌群时发明化学除草剂,大到日本三岛教授在研究铁、镍、铝合金时发明永磁合金,伦琴发现X 射线等等。

认识的辨证运动

在这一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它贯穿于认识运动的始终,推动着整个认识运动的发展,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不断深入和不断提高。 由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感性与理性、一般与个别、具体与抽象、真理与谬误等诸种矛盾的对立双方,既统一又斗争所促成的认识发展的运动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主观与客观、认识与实践的矛盾是基本矛盾,它贯穿于认识运动的始终,推动着整个认识运动的发展,经过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使认识不断深入和不断提高。以内部矛盾为核心推动的认识的辩证运动,由量变到质变,又由质变到新的量变,是渐进和飞跃交替发展的过程。认识内容上和形式上的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转化,认识方法上的由归纳到演绎、由分析到综合的转化,认识结果和趋向上的由谬误到真理、由相对到绝对的转化,都不仅是单纯量的积累,也是在量的积累基础上发生的质的飞跃。由内部矛盾推动的认识的辩证运动,是通过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而曲折前进的。认识内容上和形式上由个别到一般再由一般到个别、由具体到抽象再由抽象到具体、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感性,认识方法上由归纳到演绎再由演绎到归纳、由分析到综合再由综合到分析,认识结果和趋向上由谬误到真理再由真理去克服新的谬误、由相对到绝对再由绝对到相对,都是通过两次否定而实现的矛盾双方的转化。认识的辩证运动正是按照对立统一规律、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等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展开

和进行的。 认识内容和形式的辩证法从认识的内容看,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经历了一个由个别到一般又由一般到个别的推移过程。毛泽东说:"就人类认识运动的秩序说来,总是由认识个别的和特殊的事物,逐步地扩大到认识一般的事物。人们总是首先认识了许多不同事物的特殊的本质,然后才有可能更进一步地进行概括工作,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的本质。当着人们已经认识了这种共同的本质以后,就以这种共同的认识为指导,继续地向着尚未研究过的或者尚未深入地研究过的各种具体的事物进行研究,找出其特殊的本质,这样才可以补充、丰富和发展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而使这种共同的本质的认识不致变成枯槁的和僵死的东西。这是两个认识的过程:一个是由特殊到一般,一个是由一般到特殊。人类的认识总是这样循环往复地进行的,而每一次的循环(只要严格地按照科学的方法)都可能使人类的认识提高一步,使人类的认识不断地深化"(《毛泽东选集》第1卷,第284~285页)。在实践过程中,人们在对大量个别事物认识的基础上,经过科学抽象的思维活动,产生了认识运动过程中的一个质的飞跃,达到对于事物一般共同本质的认识。这是对个别事物认识的否定或扬弃,它抛弃了那些仅属于某些个别事物的现象的东西,保留了那些属于这一类事物共同具有的本质的东西,使认识由现象深入到本质,由个别扩大到普遍,由感性上升到科学抽象。认识运动的继续又由一般回到个别,这个回归不是倒退而是前进,是对一般认识的丰富和发展,是为了获得新的认识内容。人们认识事物的基本形式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简述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实现了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辩证运动过程。经历了两次飞跃,实践与认识的运动既完成了,又没有完成。说它完成了,是针对具体事物的认识而言的。说它又没有完成,是针对实践和认识运动过程的向前推移向前、发展而言的。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过程,由于主客观条件的限制,总是要经历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多次反复才能完成。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这是人类认识运动的辩证发展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认识是一个反复循环和无限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一致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就一个人的知识来说,一部分是通过亲身实践得来的,即来源于直接经验;另一部分是从书本和他人那儿学到的间接经验。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都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实践是认识和知识的唯一源泉。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不断提出新的需要、新的研究课题,推动认识的发展。实践为认识不断提供新的经验和新的观察、研究的物质

手段。实践推动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实践的发展推动人的认识能力的提高。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人们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人们通过实践,达到对客观世界的正确认识,然后用这种认识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以满足人们的需要。 4、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人们从实践中获得的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必须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得到证明。 扩展资料: 1、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这种限定和超越或限定中的超越关系,就是实践和认识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实质。 2、实践和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内容和结果实现: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是通过主体对象化,即主体客体化和客体非对象化,即客体主体化的双向运动而实现的。 3、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具有两重性:正确的认识对实践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错误的认识则对实践起消极的阻碍作用,甚至导致实践的失败。

2.2 运动的规律性(教学设计)-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2运动的规律性 (二)讲授新课 环节一:规律是客观的 1、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①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②人类社会是运动变化的③人的思维是运动变化的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②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③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①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②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总结】物质与运动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根本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方法论】 (1)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2)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及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3、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4、规律的特点 (1)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2)普遍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提醒】对于规律,不能用发明、改变、改造规律,可以用认识、利用、发现、尊重。 【总结】规律的客观性与普遍性原理 【原理】①规律是客观的(规律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是普遍的(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都有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②人能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环节二: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1、意识的能动作用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基本知识梳理 【基本知识梳理】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 (3)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和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都是错误的。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1)区别: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 静止的含义(P32)。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 (2)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3)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1)规律的含义: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2)规律的客观性: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改变)。 (3)规律的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思维,其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4.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人们可以认识和把握规律;并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自我整理】 1.运动的含义:

2.运动和物质的关系:(三句话) 3.辩证唯物主义的静止: 静止的两方面含义: 4.运动是相对的,的,的。静止是相对的,的,的 5.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的统一 6.形而上学的不变论是指: 相对主义的诡辩论是指: 7.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 的联系 8.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 9.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 【基本原理】 1.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事物在运动变化发展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不能违背规律。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应用范围】应用这一原理,说明我们在各项工程、宏观调控工作中,按客观规律办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说明实事求是是邓小平理论精髓和根本点,正是在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才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做到要改造自然过程中,做到改造自然,首先要服从自然。 2.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资料简短

人类认识地球运动的历史资料简短 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古代人类观察到太阳每天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同时月亮、星星也有相似的运动规律,这些观察让人们开始思考地球和其他天体的运动方式。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Thales)是最早提出地球是圆球形状并自转的人之一。他观察到不同地方的星星在同一时间点处于不同高度,得出结论地球是圆球形状。而后的古希腊天文学家爱拉托逊尼(Eratosthenes)通过测量不同地点的太阳光角度,计算出地球的周长。这些早期的观察和推测,为后来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奠定了基础。 古希腊天文学家托勒密(Ptolemy)提出了著名的地心说。他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绕着地球运动。这一学说在欧洲持续了很长时间,直到哥白尼(Copernicus)在16世纪提出了日心说。 哥白尼是地球运动认识史上的重要人物。他观察到行星、太阳和月亮的运动,得出结论认为地球是绕太阳运动的。哥白尼的理论在当时引起了很大争议,但最终被接受并成为现代天文学的基础。 伽利略(Galileo)是另一位对地球运动有重要贡献的科学家。他通过望远镜观察到了月亮表面的山脉和火星的卫星,这些观察结果进一步证实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伽利略还观察到了地球自转引起的物

体落体偏转现象,这进一步支持了地球自转的理论。 牛顿(Newton)在17世纪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进一步解释了地球运动的原理。他的理论揭示了地球绕太阳的椭圆轨道运动,并解释了为什么地球和其他天体会相互吸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不断深化。现代天文学通过卫星观测、太空探测等手段,进一步研究地球的自转、公转以及相对于其他天体的运动。 总结起来,人类对地球运动的认识经历了从最早的观察和推测,到后来的理论提出和实验证实的过程。众多科学家的贡献为我们揭示了地球运动的奥秘,让我们对宇宙和我们所处的位置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通过不断的研究和观察,我们相信地球运动的认识还将不断进步和完善,为人类带来更多的科学发现和启示。

人应该遵循正确的认识运动规律

人应该遵循正确的认识运动规律 人类从第一眼看到阳光,就在不断地认识世界。最初的认识是表象认识,亦作感性认识,只是对客观事物的一种直线式反映,与对象之间并没有太复杂的关系。我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反映在头脑中的就是什么,表现出事物的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者都把认识看作是外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他们肯定了对象外在于人的意识的客观性和人的意识对对象的直观性和依赖性,这虽然是正确的,但是仍有不合理性。 什么是认识?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感受或是反映,这种感受或反映建立在实践主体很强的能动性基础上。主体,即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的人,要对客体,即进入实践领域并与主体发生联系的客观事物,进行主动的改造,人们能动地使对象发生改变,然后通过实践认识客观对象。费尔巴哈等旧唯物主义者的不合理性正在于,他们没有看到人的实践活动也是对象性的,属于“感性客体”,就像原文中所说的一样:“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 因此,认识不能仅仅停留在感性认识的阶段上,而应上升到理性认识,最后到达实践,实现从认识世界到改造世界的转变。理性认识通过抽象思维归纳概括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部联系,从个别上升到一般,转变成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用于指导改造客观事物的实践活动,而人通过这种能动的活动来认识客观对象。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但是其反映就一定是正确无误的吗?不一定。真理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而謬误则相反。我们需要做的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 那么什么才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呢?有人认为专家权威说的是对的,有人觉得圣人的话才可信,也有人主张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和感受来判断,或者是依据自己的经验和看法来检验,而费尔巴哈把直观当作真理的唯一标准。但是,仔细想一想,这些标准都是自圆其说,它们在用主观去检验主观是否符合客观,用认识去判断认识是否正确,把认识或者是它的一种或几种属性当作检验真理的标准。 原文中明确指出:“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马克思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提出了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同时,这也验证了一个事实: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运动的规律性教案-2023-2024学年高中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

2.2运动的规律性 一、教学目标 必备知识: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规律是客观的;意识的能动作用;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关键能力:通过对物质与运动关系的探究,理解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客观性;能够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二、核心素养 1.政治认同:坚持党的思想路线、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 2.科学精神: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规律是客观的 意识的能动作用 教学难点 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四、课前准备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 五、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风有信,花不候,岁岁如此,永不相负。”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迎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这体现了() ①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②规律是事物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 ③脱离运动的物质是存在的

④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答案】C 教师点拨: ①: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①说法错误。 ②:每候都有某种花卉迎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体现了规律是事物固有的稳定的必然的内在的联系②符合题意。 ③: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③说法错误。 ④:每年冬去春来,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二十四候里,每候都有某种花卉迎蕾开放,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体现了事物的运动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④符合题意。 故选C 2、新课讲授 (1)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归纳课本核心知识。 【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规律及其特性】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②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规律具有普遍性。 【意识的能动作用】 ②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 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指导人们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 ②意识能动作用的发挥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只有通过实践才能变为现实。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篇一: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识记:运动的含义;相对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在对生活实例的分析中提取有效信息并归纳观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制定不同的能力培养目标,分层次培养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置问题情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合作学习的精神。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1)通过学习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使学生懂得辩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的错误。 (2)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分析问题,使学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识,以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勇气和信心。 二、教学重点、难点其确立依据 (1)重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 确立依据:唯物辨证的运动观是唯物辩证法的重要内容之一,搞好这一问题的教学,可以为以后的教学奠定理论基础。 (2)难点: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 确立依据:由于生活中的感性体验,学生容易将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割离,不能看到它们的辩证关系。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 1、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师生合作教学法 2、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板书授课、案例教学 四、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教师:同学们上课!上课前老师想问同学们喜不喜欢看《西游记》呀?那么《西 游记》里谁最厉害? 学生有的说唐僧、沙僧、还有说猪八戒、但大多数说孙悟空。 教师:老师也认为孙悟空最厉害,因为他会72变。这时老师想起了一个歇后语 想让同学们猜猜:孙猴子的脸,下一句是什么? 学生:略 教师:正确答案是说变就变。那么老师感觉哈尔滨最近的天气也像孙猴子的脸, 是说变就变。前一阵连着几天高温,让大家非常难耐,大家都想如果下场雨多好;可是没过几天,又开始连下几天的暴雨,天一直不晴,这时大家又想如果天晴有太阳多好,可是我们能决定天气的变化吗?天气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吗?天气的这种变化又说明了什么? 学生:略 教师: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而物质是不依赖于人 的意识,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因此我们是不能决定天气的变化的,天气也不会因为我们的需要而变化。天气的变化属于自然现象,体现了自然界是运动变化的。我们改变不了自然界,因为自然界是有规律的,那么世界是怎么变化的以及我们应该怎么把握规律呢?下面我们一同学习第四课第二框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讲授新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