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八年级物理教案 认识运动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 认识运动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运动9篇

认识运动 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动、静止的含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过渡)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物质与运动的问题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的物质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任何的运动都体现为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在讲一二点的时候,分别举例来说明问题)

展示图片:列车上的动与静,从而过渡到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要认识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首先就必须了解一下静止。

空间位置——保持不变

①静止的两种情形不显著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性质——基本不变

举例:课室中的黑板相对于讲台来说是静止的,但其实它是随着地球在不断的运动。

烧开水时的性质不变

两者关系——区别和联系

区别: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的变化和过程;是绝对的、无条件的。

静止是事物的空间位置、某一方面性质在一定时期内基本不变;是相对的、有条件的。

联系:静止是一种不显著的运动,是运动的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思考教材p32:飞矢不动——飞箭在某一瞬间是静止的,分割成的无限个部分都是静止的,静加静等于静,所以飞矢不动。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过渡)为什么水是往低处流而不往高处流?

2、运动是有规律的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除此之外:

①规律的普遍性——生活中处处有规律,四季更替、潮汐现象、人类社会、人类认识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

③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水力发电、潮汐发电

展示相关图片

自然界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

人类社会的运动也是有规律的一切事物的运动都是有规律的。规律具有普遍性

人的认识运动也是有规律的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而不能违背规律。

(过渡)大家都知道,成语“对牛弹琴”是讽刺弹琴者不看对象,白费劲。但现代科学却证明:定时给奶牛放音乐,能使奶牛多产奶。

法国科学家曾将耳机套在番茄上,让它每天欣赏3小时音乐。结果番茄长到2公斤重。这是因为人们认识到声音是能量,在一定条件下,按一定的节奏和音量放出,易被动植物吸收转化为生物能、化学能,促进动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这则故事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规律是可以利用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小结:三对关系: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运动与规律

练习

板书设计: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2)运动的含义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2、运动是有规律的

3、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认识运动 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

识记概念:运动、静止、规律;理解:物质与运动、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用:列举实际事例,说明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

2、能力目标:

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使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中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学习重难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课前预习自主探究】

探究活动一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寒往则署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易传》中这段话描述了大自然的运动和变化。“户枢不蠹,流水不腐”“生命在于运动”等名言也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运动。

(1)这些名言主要说明了什么道理?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探究活动二

教材中31页的第二个探究材料列举了一些哲学家的观点,他们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的“心”、概念或神的运动。还有一种观点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宏观物体是机械运动的载体,原子、离子等是化学运动的载体,生命有机体是生物运动的载体,生产方式是社会运动的载体,人脑是思维或精神运动的载体。

(1)简要评价上述两种不同的观点。

(2)通过对比、评价上述两种观点,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探究活动三

材料一:有些人认为,某些物体从出现的第一天就没有动过,大雁塔在西安、故宫在北京就是如此。

材料二:教材第32页欧布里德犯的错误十分荒唐和可笑。(详见教材)

(1)两段材料中的人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2)应如何正确对待运动和静止?

探究活动四

材料一:洪水泛滥、沙尘天气、酸雨、城市烟雾笼罩等现象是人类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没有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结果。

材料二:水往低处流,但人们可以引水上山;洪水泛滥造成灾害,但人们可以修筑堤坝防洪发电,造福人类;退耕还林,保护湿地、节能减排等举措,再现碧水蓝天。

(1)上述两段材料反映了什么哲学道理?

(2)人与规律的关系是怎样的?

【基础自测】

选择题

1.诡辩家欧布里德对前来讨债的人说:“一切皆流,一切皆变,借钱的我是过去的我,过去的我不是现在的我,您去向过去的我讨债吧!”这一观点()

a.正确,因为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b.错误,因为静止是相对的、无条件的

c.正确,因为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d.错误,因为事物的根本性质具有相对稳定性

2.下列对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的表述最正确的是()

a.物质是运动的载体

b.所有物质都是运动的

c.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d.所有的物质都是运动的物质,所有的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

3.如果我们换个角度看,笨手笨脚去西天取经的猪八戒已经是过时的老黄历了,现在的八戒未必不会打猴拳,未必不会教授猴拳。这是因为()

a.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b.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

c.事物的静止是不存在

d.运动是绝对的、有条件的

4.古希腊的赫拉克里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却认为,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这表明()

a. 前者承认运动是绝对的,后者否认相对静止

b.前者承认运动的普遍性,后者承认运动的特殊性

c.前者承认动中有静,后者承认静中有动

d.前者离开物质谈运动,后者离开运动谈物质

5.台风,是形成于北太平洋西部的强烈热带海洋气旋,它每年夏秋两季都会光顾我国的东南沿海地区。目前,科学技术无法阻止台风的到来,也无法改变台风行经的路线,人们可以做到的是预测台风的到来和做好防范工作,把损失减至最低。这表明()

a.人们只有不断提高科技水平,才能改变台风形成的规律

b.只要人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就能战胜台风

c.人们在客观条件面前是无能为力的

d.客观规律和客观条件制约着主观能动性的发挥

6.中国古代的哲学大师老子在《道德经》中教导人们:师法自然,即以自然为师。这里反映的哲学道理是()

a.人对自然无能为力,只能做自然的奴隶

b.人类处理自身与自然的关系应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和基础

c.人应该成为自然的朋友

d.人是自然的主人,可以随心所欲地改造自然

7.XX年9月25日晚21时10分04秒,神舟七号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9月27日下午16时30分航天员翟志刚首次进行出舱活动,成为中国太空行走第一人。神七的成功发射说明()

a.人们能够认识规律、改造规律为人类造福

b.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c.人们在规律面前是无所不能的

d.人们能够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

8.XX年的“奥运旋风”中,将有乌兰察布的“风”,北京提出“绿色奥运”,其中一项指标就是:五分之一的电要用绿色能源——风电。乌兰察布正是为奥运提供风电的主力基地。风力发电机是利用风力和能量转化来实现发电目的的。这说明()

①自然物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②人们对自然物的利用是以自然物的属性和特征为前提的③人们可以改变自然物的状态,所

以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不具有客观性④人类产生后,自然界就具有了主观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9.“面对金融危机这一全球性挑战,世界各国需要加强政策协调、密切合作、共同应对。在一些关键时刻,坚定信心比什么都重要。”这一论述表时,信心作为对前景的良好预期()

①能够改变经济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②可以推动经济主体对经济活动的积极参与③能够摆脱物质条件制约,促进经济复苏④可以促进经济形势向好的方向转化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10.小岗村农户做出分田到户和重新走上合作经济道路的两次重大决策都促进了当代经济发展。这说明正确的决策()

①有利于创造条件促进社会发展②符合客观条件发展变化的要求

③取决于主观能动性的充分发挥④创造了新的经济发展模式与规律

a. 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11.漫画《赛跑》启示我们在成长道路上要()

a.发挥主观能动性,锲而不舍

b.尊重客观规律,循序渐进

c.明确人生目标,锐意进取

d.增强竞争意识,自立自信

【合作探究重点突破】

非选择题

12.恩格斯说:“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3.(XX年高考•全国卷)在经济增长的同时要注意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这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客观要求。试运用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关系的原理加以说明。

认识运动 3

4.2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一、自主探究

1.读一读:读一读课本31—34页,明确学习目标。

【课标内容要求】

辨析实例,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一、基本概念:运动的含义,静止的含义,规律的含义。

二、基本观点: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目标分析】

知识:识记运动、相对静止、规律的含义。理解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运动和静止的辨证关系。

能力:培养学生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分析宇宙间一切事物及现象的能力,锻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培养学生正确认识世界本质,并且能够自觉地按照客观规律办事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通过学习运动与静止的辨证关系,使学生懂得辨证唯物主义在承认运动的绝对性的同时,还承认相对静止的重要作用,从而认识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勇气和信心,反对离开静止谈运动,避免犯形而上学的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学习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学习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规律客观性。

2.填一填:

a.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的运动是指。

(2)物质和运动的关系是:物质是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

;运动是的运动,运动的主体是。离开运动谈物质是,离开物质谈运动是。

(3)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①运动是、和,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②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静止不是不运动,是不显著的运动。静止是、

和。

③万事万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哲学的最高境界。

④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是,只承认相对静止而否认绝对运动是。

b.运动是有规律的

(1)规律的含义:。

(2)规律是,要求我们办事情必须。

(3)规律是客观的,但是人们可以。

3.我们现实生活中有很多静止的事物,它们是真的静止吗?

二、合作学习

1、合作探究

探究一:(课本p31)

(1)、能不能把世界万物的运动归结为人“心”、概念或精神的运动?

(2)、有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探究二:(课本p33)

(1)、“永动机”为什么无法制造出来?

(2)、焦耳的成功给我们什么启示?

2.释疑解难

正确理解规律的客观性?

(1)规律的客观性表现:

①规律的客观性是指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不以人的主观意志

为转移。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指规律的存在不以人的主观一直为转移。不管人们是否喜欢它、承认它,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二是指规律是否发生作用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②规律具有客观性,还意味着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③规律的客观性突出表现在它是不可违抗的。

(2)规律是客观的、普遍的,但人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认识规律和利用规律,人们利用规律的表现为;

①人能够利用对规律的认识,遇见事物发展趋势和方向,指导实践活动。

②人们可以利用对规律的认识,改变或者创造条件,限制某些规律发生破坏作用的范围,使人们少受其害或免受其害,直到变害为利。

3.巧建结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三、水平测试

(一)单项选择题:

l、“任何一个有机体,在每一个瞬间是它本身又不是它本身,始终处于不间断的变化之中。”这句话是说()

①事物的变化是捉摸不定的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④对立统一是各种运动形式的普遍形式

a.①②

b.②⑧

c.③④

d.②④

2、“人的理性为自然立法。”对这句活的正确理解是()

a.规律是客观的

b.自然界的规律是由人

的意志决定的

c.自然界的规律是由“绝对精神”决定

d.是唯物主义观点

3、据天文学家介绍,我国的“神舟”六号的上天日期,是在充分考虑到太阳因素的前提下,经过科学才选定的。这反映了()

a.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是取得事业成功的关键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根本动力

c.认识和改造世界必须尊重规律

d.世界上没有不

可认识的事物

XX年,我国北方出现了多次沙尘天气,呈现出频率高、时间长、范围广等特点,预示着我国正在进入新一轮沙尘天气频发期。专家指出,沙尘天气的形成,天灾是一方面,人祸更值得关注。据此回答4—5题。

4、由于人祸形成的沙尘天气,这表明()

a.人们能够利用规律,为人类服务

b.物的联系是无条件的

c.人们在规律面前不是无能为力的

d.规律是客观的,违背规律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5、对材料中“天灾”“人祸”认识正确的是 ( )

a.“天灾”是客观规律,人们对它无能为力

b.“人祸”是人带来的,对天气影响不大

c.要认识“天灾”形成的规律,规范人类活动,避免“人祸”的发生

d.只要克服了“人祸”,就不会出现沙尘天气

古希腊的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他的学生克拉底鲁认为:“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回答6

—7题:

6、“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否认了世界的物质性

b、承认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

c、肯定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了物质的运动

7、“人甚至连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的观点( )

a、正确地说明了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b、否认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将会导致不可知论

c、夸大了事物的相对静止,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d、否认了物质是运动的主体

8、哲学中讲的规律和自然科学中的定律、定理的区别,主要在于( )

a.前者是永恒的,后者是易逝的

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

c.前者存在于事物的运动过程中,后者则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d.前者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后者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9.“小小竹排江中游,巍巍青山两岸走”。这一观点()

a.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

b.否认了静止的相对性

c.认为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d.认为运动是相对的,静

止是绝对的

10.水往低处流,但现代水利设施却可以把水从低处引到高处,灌溉农田,供人使用。

这表明()

a.规律是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b.人可以改变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

c.人可以创造规律,但不能消灭规律

d.人可以创造规律,造福于人类

11,以下属于规律的是()

a、水往低处流

b、春夏秋冬依次更替

c、新陈代谢

d、种豆得豆,种瓜得瓜

(二)双项选择题:

12、在我国,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由于剥削阶级已经不复存在,阶级矛盾已经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因而阶级斗争规律的作用也发生了变化,这说明( )

a.规律是可以改变的

b.规律在事物发展的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c.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是有条件的

d.规律的存在和发生作用离不开人的意志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关于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6篇 八年级物理运动和力教案精选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力的作用效果。 (2)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3)知道力的三要素,能用示意图表示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观察体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从力用三要素表示的事例中认识科学方法的价值。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和力的单位。 2、力的三要素,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让学生描述生活中要用到力的例子(例如:提起一桶水、踢足球、推动物体等等) (二)讲授新课 1.力的作用效果 学生探究活动:实验器材:橡皮筋、弹簧、乒乓球。体会对这些器材施加力

时,这些器材有什么变化? 结合课本里的插图,让学生讨论总结出力的作用效果 (1)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改变物体的形状) (2)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3)力的单位:牛顿,简称牛,符号用N表示 补充一些常见的例子让学生了解力的大小:托起两个鸡蛋所用的力大约为 1N,一个质量为50kg的同学对地面的压力大约为500N。 2.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即力的三要素) 学生探究活动: (1)用不同大小的力去拉弹簧,观察弹簧是否不同 (2)用不同方向的力弹击乒乓球,观察乒乓球的运动是否不同 (3)用同样大小的力向下压一端固定在桌面上的钢尺,每次手的位置离桌面的距离都不同,观察钢尺的形状改变是否不同 引导学生从实验总结得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都会影响到力的作用效果 3.力的示意图:用一根带箭头的线段来表示力。线段的末端画箭头表示力的方向;线段的长度可以表示力的大小;线段的起点或终点表示力的作用点。 练习:画出木块受到的水平向右的拉力 4.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即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学生活动: (1)拉开弹簧时,是否感觉到弹簧也在拉自己的手? (2)乒乓球打在桌面上,有没有被弹起? (3)观察书本43页图12.4-4,能得到什么启示? (4)游泳分析 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归纳得出结论: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一个施加力的物体,同时也是受力物体。 让学生列举生活中体现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例子并进行解释。 强调:产生力的作用时,物体之间不一定直接接触,并且至少要有两个物体。

八年级物理教案 认识运动9篇

八年级物理教案认识运动9篇 认识运动 1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运动、静止的含义 (2)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3)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4)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5)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2、能力目标:培养和训练透过现象认识规律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树立马克思主义科学的规律观 教学重点:物质与运动的关系、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教学难点:运动与静止的关系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模拟法庭 张三向李四借钱并立字据。一日,李四向张三要钱,张三振振有词地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不再是原来的我了,我没欠你的钱,李四气得打了他一顿。二人闹到县衙,县官问张三:欠债还钱,乃天经地义,你为什么借钱不还?张三把他的理由又陈述了一遍。县官听了觉得很在理,又问李四,为什么要打人?李四说,事物是运动变化的,此时的我已经不是打他时候的我了,我没打他!县官只好不了了之。 同学们,你们能断这个案子吗?——等我们学完这一节课,这案可就是个小case了。 二、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展示图片:行星运动、计算机的发展、瀑布流水、苹果落地 这四张图片所展示的内容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都包含了运动。 阅读p31—32页的内容并思考下列问题 (1)运动是事物的根本属性 (2)什么是运动? (3)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4)运动与静止的关系?静止的含义?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举例说明问题:《全解》p71 从物体位置的推移到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的变化,从生命有机体的新陈代谢到社会生产方式的更替,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任何具体的物质形态只有在运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过渡)说到这里,首先我们就得了解一下什么是运动。 (2)运动的含义 ——哲学上的运动是指宇宙中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展示刻舟求剑图片 (过渡)刻舟求剑者在物质和运动关系上犯了什么样的错误?——物质与运动的问题 (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任何的物质都在运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和承担者——任何的运动都体现为物质的运动 ③离开物质谈运动,或者离开运动谈物质,都是错误的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教案(通用2篇)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教案(通用2篇) 熟悉运动,把握规律教案篇1 《熟悉运动把握规律》教案 【三维目标】 1、学问目标 ◇识记:(1)运动的含义 (2)静止的含义 (3)规律的含义 (4)运动是有规律的 (5)规律是客观的 ◇理解:(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3)规律的客观性◇运用: 结合落实科学的进展观、加强党的执政力量建设、科学执政等社会热点,说明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 2、力量目标 (1)要培育同学从详细的运动事例中,归纳哲学观点的概括力量。 (2)要在分析物质和运动的关系中,培育同学的辨证思维力量。 (3)培育和训练同学透过现象熟悉规律的力量,并能自觉地根据客观规律办事的力量。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熟悉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知道世界是可知的,在生活学习和工作中增加熟悉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士气和信念。理解规律是客观的和普遍的,我们要敬重规律,自觉地按规律办事。 【学习重点、难点】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和静止的关系(2)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按客观规律办事 【学问梳理】 (二)预习导读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1)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 (2)任何详细的物质形态只有在中才能保持自己的存在,是物质的。

世界上不存在脱离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运动是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脱离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运动离不开物质) (3)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中,没有的物质,因而运动是、 和。但是,就物质的详细存在方式来说,它又有的一面。静止是的一种特别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说; 二是说。 因此,静止是、和。 (4)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的同时,也确定的存在。物质世界是与 的统一。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只承认肯定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和。 2.运动是有规律的 (1)所谓规律,就是。 (2)规律是客观的,是为转移的,它既不能,也不能。规律是普遍的。、和,在其运动变化和进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没有的世界是不行思议的。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一方面,必需,。但另一方面又强调,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人可以在的基础上,依据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教学过程】 二、熟悉运动把握规律 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课堂探究:(1)谈谈你对这几副图片的理解。 (2)想一想,物质和运动是什么关系? 同学思索回答: (1)运动的含义 明确哲学上所讲的运动和各种详细运动形式的关系: (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运动导学案 2021-2022学年教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

2.1认识运动 学习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 3、了解原子的微观结构。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1、物体叫机械运动。它是最直观、与我们生活联系非常密切的运动。 2、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以把机械运动分为运动和运动。 3、物质都是由组成,而组成物质的在不断地运动。 4、我们能闻到花的香味,是由于花香分子在空气中不停的。 5、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有关。 二、合作探究: (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1、一个同学从教室前面走到后面的时候,他是运动的,因为他的发生了变化; 2、树叶从枝头飘落到地面,树叶的发生了变化,所以树叶是的; 3、月球围绕地球转动时,月球的发生了变化,所以月球是的; 4、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请你再举一例 你的判断依据是什么? 5、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总要经过一定的路线,因此根据运动路线的形状,可把机械运动分为运动和运动。正在进行百米赛跑的运动员做的是 运动,在弯曲的轨道上飞驶的过山车做的是运动。 总结: 1、物质世界里的一切物质都是的,物质的具有普遍性。 2、机械运动:物体的变化叫机械运动,即是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 的改变。 3、机械运动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判断的依据主要是看两个物体的是否改变。 (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1、物质是由看不见的微粒——组成的,而且组成物质的在不断 地。 2、物质的微观组成:分子由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组成的。

3、讨论交流:物质所处的状态与分子运动情况有怎样的关系,并举例说明。(1)固态物质的分子有位置。 (2)液态物质的分子相对。 (3)气体物质的分子运动。 列表比较物质的三种状态的特征 你学到了:。 四、课堂巩固: 1、下列现象中属于机械运动的是() A. 太阳升上天空 B. 五四运动 C. 心情激动 D. 铁生锈了 2、下列现象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A. 天空飘动的云 B. 放在电炉上加热的水壶 C. 地球绕太阳转动 D. 流动的河水 3、下列示例中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的是() A. 秋风扫落叶 B. 汽车驶过,公路上扬起尘灰 C. 丁香花开时,很远就能闻到花香味 D. 有地在水面上散开 4、下列现象中说明分子不停地运动的是() A. 春天,柳絮飞扬 B. 夏天,桂花飘香 C. 秋天,黄沙扑面 D. 冬天,雪花飘飘 5、下列现象中,不能说明物质的分子运动的是() A. 红墨水滴入清水中,清水很快变成红色 B. 扫地时,大量的尘埃在空中飞舞 C. 往开水中放些糖,水会变甜 D. 衣箱里的卫生球不断变小,衣服充满了卫生球味 6、原子核() A. 由电子和质子构成 B. 由质子和中子构成 C. 由电子和中子构成 D. 由质子、中子和电子构成 7、下列关于原子、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因为分子式由原子组成的,所以无论什么分子一定比原子大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同步教案 认识运动

2.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机械运动形式。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生产、生活和科学技术的紧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发展的关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 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课前准备 多媒体视频材料、过山车视频材料、一些常见物体运动的视频片段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创设情境,提出问题,引入新课, 多媒体展示:美国新泽西州六旗大冒险乐园的过山车—“京达卡-,并阐述它是世界上最快、最高的过山车,最快速度达到206km/h,最高点高度为139.5m。 提出问题:同学们刚刚看到的过山车是否在运动? 学生的答案可能有以下三类:(1)运动;(2)不运动;(3)有时运动,有时不运动。 教师引导:首先肯定各同学说得都有道理,但要特别指出能够得出第三种答案的学生观察细心,而且还

能够采用分类讨论的方法,阐述有关物理问题,这些都是学习物理的良好习惯。但是从我们物理学角度应该怎样认识和阐述过山车的运动情况呢?这一章的四节内容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进行了阐述,我们先学习第一节—认识运动。 二、推进新课 (一)运动的普遍性 提出问题1:请同学们举出自然界中在做运动的一些物体。说明:要指多名学生回答。 提出问题2;请同学们举手抢答说出自然界中不做运动的物体。 说明:如果同学们都不举手,则说明同学们对运动的普遍性已经理解了,如果有同学抢答举出了“一些不做运动的物体”,可以让同学们交流讨论后举证进行反驳。 教师总结:(1)我们身边有很多运动的物体:如行驶的汽车、跑步的人们、飞行的足球等。 (2)宇宙是运动的:小学科学课上学过,地球本身在自转,还绕着太阳公转,且整个太阳系都在运动。同理,银河系也是运动的,那么宇宙同样也在运动,所以从宏观上看,宇宙中的所有物体都是运动的。 (3)微观分子是运动的: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是分子,这些分子也是在运动的。 (4)运动是绝对的、普遍的现象,世界上一切物体都是运动的。 (二)宏观物体的运动 学生话动:让学生观察教材中的机械运动实例,进一步体验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然后引导学生分析刚刚走上讲台进行朗读的同学的位置变化情况。 老师提出问题:当同学走向讲台的过程,他与他的座位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他与讲台之间的距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结论: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大屏幕展示播放“足球运动员在踢足球”视频片段,由浅人深地提高学生对机械运动概念的认识。 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问题1:足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问题2: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问题3:静止的物体是绝对不动的吗? 说明:运动的普遍性虽然在第一部分教学过程中已经阐述,但是不结合实例,很多学生由于受思维定势的影响会错误地认为房屋、树木等物体都是静止的。而通过这进一步的分析,能够使学生改变这种错误的认识,知道人们平时认为不动的房屋桥梁等物体,相对于太阳等地球以外的天体,其位置时刻在发生着改变,这还为下一节课学习参照物打下基础。 (三)微观世界的运动 演示实验1:教师拿出盖好瓶塞且盛有香水的广口瓶。让学生猜测瓶内装的是什么物体(学生猜不出)。然后教师再打开广口瓶的瓶塞,让学生猜测瓶内装的是什么物体(学生能猜对)。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可设计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 盛有香水的广口瓶在我手中,你们怎么会闻到?这说明了什么? 教师总结学生的回答,然后再充分利用教材,结合学生生活经验,引导学生得出以下结论:一切物质都

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认识运动导学案(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认识运动导学案(新版) 教科版 认识运动 【学习目标】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2、理解机械运动并能举例说明 3、知道物质的微观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在运动。 【学习重难点】 1、重点:理解机械运动并能举例说明;物质的微观组成及微观世界的运动。 2、难点:物质的微观组成及微观世界的运动。 【学习过程】 模块一预习反馈(阅读教材,课前自主完成以下内容) 1、在物理学中,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自然界中任何物体都是的。 2、下列各种现象中:(1)天空中飘动的白云,(2)放在电炉上加热的水壶,(3)地球绕太阳转动,(4)流动的河水。其中不是机械运动的是

3、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要看如果你坐在行驶的列车内,以车窗为参照物,你是的,以铁轨为参照物,你是的,可见运动和静止是 4、物质的组成:一切物质都是由组成,而且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 5、物质的三种状态: 、、。 6、物质的微观组成:分子由组成,原子是由带正电的和绕核高速旋转的带负电的组成,原子核由带正电的和不带电的组成,质子和中子都是由被称为的更小微粒组成的。模块二合作探究实验探究一讨论交流:物质所处的状态与分子运动情况有怎样的关系,并举例说明。1)固态物质的分子有位置。2)液态物质的分子相对。3)气体物质的分子运动。列表比较物质的三种状态的特征状态形状体积备注固态()固定形状()一定体积液态()固定形状()一定体积气态()固定形状()一定体积实验探究二认真阅读分析教材“微观世界的运动”,完成下列“ 物质的微观结构组成图”:物质分子()模块三 形成提升 1、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如运动的火车上坐着一个人,以路轨为参照物,人是,火车是;以火车为参照物,人是的。(填“运动”或“静止”)。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全章教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运动与能量全章教案-教科版 第二章运动与能量 第一节认识运动 一、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几种常见的运动形式,对每种运动能举出一些典型的例子,初步知道它们和我们的生产、生活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演示实验,经历认识不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观察研究不同物质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物质世界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世界运动的多样性、复杂性,认识各种运动形式都与人类的生产、生活、科学技术有着紧密联系,形成关注物质世界运动及其变化的意识。 二、重点和难点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中是本课的重点,原子的结构是难点。 三、教学过程 1、物质世界是个运动的世界 自然界一切物体都在运动。探索物质世界的组成,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的规律是物理学的基本任务。 2、机械运动 物理学中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自然界中最普遍的运动;例如人的走动、马的奔跑、卫星的旋转、地球的运动等等。 3、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一切物质都是由分子组成的,组成物质的分子在不断地运动,物质有固态、液态、气态三种状态,物质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

有关。 4、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 原子中心有原子核,核外有电子绕核运动,就像太阳系中的行星绕太阳运动,原子核又由质子和中子组成。 四、布置作业。 第二节运动的描述 一、目标要求 知识与技能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二、重点难点 重点:选择参照物,判断物质是运动和静止 难点:认识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三、教学过程 1、运动的分类 (1)直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直线的运动。 (2)曲线运动:经过的路线是曲线的运动。 2、参照物 (1)概念:被选定的标准物体。 (2)参照物的选择:应根据需要和方便来确定;研究地面上的物体的运动,通常把地面或固定在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照物,在这种情况下,参照物可以略去不提。 3、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判断一个物体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及它的运动情况如何,取决于所选的参照物。它说明运动与静止具有相对性。 4、小结。 5、布置作业。

八年级物理 第二章 运动的世界精品教案 沪科版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对科学探究能力的基本要求 1.能通过观察和实验收集数据。 2.能通过公共信息资源收集资料。 3.尝试评估有关信息的科学性。 4. 会阅读简单仪器的说明书,能按书面说明操作。 5. 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6. 具有安全操作的意识。 7.认识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对科学探究的重要性。 科学内容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能用速度描述物体运动,能用速度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能根据日常经验或自然现象粗略估测时间,会使用适当的工具测量时间;能通过日常经验或物品粗略估测长度,会选用适当的工具测量长度。 ◇知道世界处于不停的运动之中,能举例说明生命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全章概述 本章涉及机械运动的描述与探究方面的知识与技能。主要包括运动、静止、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速度、匀速直线运动和变速直线运动等基本物理概念和知识,以及长度、时间、速度的测量等基本物理实验方法和技能。 本章分为四节。第一节“动与静”,主要内容包括运动的世界、运动的描述。主要讲述不同的运动形式以及人类文化中描述运动的不同方式,从而引出科学描述运动的方法。第二节为“长度与时间的测量”,包括测量单位、测量方法和测量活动三个小节。主要内容为长度的估测、用刻度尺测量长度;时间的估测,用停表或手表测时间等;并通过“信息窗”、“交流与讨论”等栏目介绍测量的方法及测量的误差。第三节“快与慢”,介绍速度的基本概念及研究物体运动速度的方法。主要包括速度、路程与时间的关系,速度的测量方法,匀速和变速直线运动的特征及研究方法。第四节“科学探究——速度的变化”主要内容为探究物体作直线运动时速度的变化情况。

八年级物理上册2.1 2.2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 2.1 2.2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新版) 教科版 八年级物理上册2.1-2.2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教学设计(新版)教科版 理解运动和描述运动 单元名称2.1-2认识运动、运动的描述课时2课型讨论交流课标 考试内容:参考文献,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分类,物质的组成,微观世界的 运动。命题角度:经常以生产生活中的实际应用为背景材料。问题类型:选择题和填空题。目标引用 导知识与技能①能说出机械运动的含义;②会区别宏观物体的运动和微观世界的运动; ③知道原子核式结构模型;④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⑤ 了解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过程与方法①通过观察生活现象体会到世界是运动的;②通过观察与实践感受运动和 静止的相对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科学家对机械运动的理解,并从诗人、画家、音乐家和物理学 家描述体育的不同方式中发现体育世界的美。方法引导观察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探究法每段 时间预设时段名称时间学习指导5首次学习自学5互动探究20拨号解释10培训内化25 诊断反思15辅导改进课后教学设计过程 七段说明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个性化设计 学习指南1。视频:日出日落,月亮盈亏,恒星变化,宇宙一直在移动。冬去春来, 风起云涌,潮起潮落。我们生活在一个体育的世界里。2.展示目标 3.学习方法的介绍:观察法、讨论交流法、实验探究法。了解学习目标、学习方法 先学自研1.检查先学自研的学习情况(三维学习本)2.分小组展示学生自学成果(自主 学习) 3.收集并呈现学生提出的问题 1.学生自学本课时教学内容;摘录重要知识要点,尝试回答课文中的问题;提出不能 解决或感兴趣的问题。2.展示自学成果互动探究 物理学中如何描述运动?什么是机械运动?小明为什么说汽车跑得这么快?什么是运 动和静止? 李明背着书包向学校走去。李明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JK教科版 初二八年级物理 上册第一学期秋(教学设计 教案与教学反思)第二章 运动与能量 1.认识运动

1.认识运动 教学目标 三维目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了解物质世界常见机械运动方式,会根据物体运动路线把运动进行分类。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观察图片、多媒体展示等,经历观察、认识不 同形式物质运动的过程、知道研究不同物体的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2.通过观察生活中物体的运动情况和教科书中的图片,来认识机械运动及其分类。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对物质世界产生神秘感,对物理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探索的欲望,初步认识“没有物理学就没有现代文明”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 一、教学重点 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一个运动的世界。 2.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及其分类,了解物质世界常见的宏观机械运动形式。 二、教学难点 初步了解物质是由分子、原子组成的,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教学过程 情景导入 初春的早上,空气中依然凝聚着浓浓的寒意,但是你或许会在不经意间发现梅树枝头已露出一丝春意,有诗赞曰:“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为什么远看就知道洁白的梅花不是雪呢?淡淡的梅花香味在远处就能闻到的原因是什么?学习了本节知识,你就会知道答案。 教学活动

本节分为两个教学板块:(1)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2)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1.情景创设 利用教材的彩图,让学生自己阅读课文,结合学生生活经验,让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交流,认识宏观物体的运动。 2.归纳:宏观物体的运动——机械运动. (1)物体相对于其他物体的位置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简称为运动. (2)宇宙中没有不动的物体,一切物体都在不停地运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3)机械运动是我们见到的各种运动中最简单的、最普遍的一种运动形式.车、船的运动都是机械运动. 二、微观世界的分子运动 利用教学挂图和课本彩图讲解:通过人类对微观世界的探究史实可知: (1)宇宙是由物质组成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保持物质原来性质的微小粒子”.(2)分子不是静止的,一切分子都在永不停息地运动。 (3)物质分子相互进入对方时的现象叫扩散。扩散是分子在不停运动的有力证明. (4)物质有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状态,而物质所处的不同状态与分子的运动情况有关。 ①固态物质:分子有一定的位置,就像教案里听课的学生,只能在自己的座位上活动; ②液态物质:分子相对活跃,就像课间时教室里的学生; ③气态物质:分子运动剧烈,就像操场上到处乱跑的学生。 (5)分子又是由原子组成的.有的分子由单个原子组成,有的分子由多原子组成. (6)原子也具有结构:它的中心是原子核,在原子核周围,有一定数目的电子在围绕原子核不停地运动着。 (7)原子核还有自己的内部结构,原子核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内部存在两种不同运动: 一种是核外电子的运动,与导体的导电、材料的发光、燃烧有关。另外一种是核内的运动, 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里的核反应等。 (8)这些运动与光现象、电磁现象、核反应等有着紧密联系。 板书设计 1.认识运动 教学反思 本节知识是对运动学的初步认识,内容不多也不难,但是运动学的基础,将对日后教师和学生的教与学起到相当大的作用,教师应尽可能生动地讲解,引导学生去正确认识,讨论分析。

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二章第1节《认识运动》教案教科版

一、认识运动 【教课目的】 1.知识与技术: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认识微观世界的运动; 2.过程与方法: (1)经过察看与实验,培育学生初步的察看能力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2)经历研究过程,有初步的研究意识。 3.感情、态度与价值观: (1)拥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研究自然现象。 (2)认识沟通与合作的重要性,有主动与别人合作的精神。 【教课要点】机械运动。 【教课难点】对微观世界运动的认识。 【教课方法】自主研究式教课法。 【实验教具】两只空广口瓶,玻璃板,二氧化氮气体;两个铅块(事先用小刀刮亮)铁架台,钩码;课件。 【教课课时】 1 课时 【教课过程】 引入新课:运动是个多义词,物理学中所说的运动主要指宏观运动和微观运动两大方面。 一、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 利用多媒体的优势,全方向、多角度地展现运动世界。察看画面(或许动画)。画面上的内容有:神舟号升空、车辆行驶、大雁南飞、雨从天降。 提出问题:运动的共同特色是什么? 学生议论得出结果:它们的地点都发生了变化。 你们还可以举出哪些这样的运动?

学生再举出一些运动现象:天体运动(如地球环绕太阳转动)、大气和水的流动、人跑步 经过观看图片和动画以及学生议论讲话,使学生理解物质世界的运动是多种多 样的,整个世界都在运动。 而最简单又最基本的运动就是物体地点的变化,这类运动就叫机械运动,简称 运动。 1、机械运动:物理学中把物体地点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2、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运动。 发问并组织学生回答:举例说明我们四周的物体哪些是在做机械运动。 关于回答中所举机械运动实例,教师要明确指出是哪个物体相对什么物体有地 点的改变。 组织同学看课本图,发问:图中的哪些物体在做机械运动? 问:铁轨、地球上的树木、高峰,我们教室中的课桌和椅子是运动的吗? 答:它们都在跟从处球自转,同时绕太阳公转,它们也在做机械运动。 小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现象。 板书:“1. 物体地点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广泛的现象。” 二、微观世界的运用: 我们四周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等,物质是如何 构成的呢?早在公元前希腊科学家德漠克利特当他看见鱼在水里能够游动时,提出 物质是由很小的微粒构成的,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细小的粒子构成的,鱼能够在水中游动,就仿佛人的手可插进米缸里往返挪动同样。 此刻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不单肉眼看不到, 即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到。因为分子很小,因此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物 质由分子构成,分子由原子构成。原子是由位于中心的原子核和核外的电子构成 的,而原子核又是由质子和中子构成;(原子核带正电,电子带负电;在往常状况下,原子核所带的正电荷与核外电子总合所带的负电荷在数目上相等,整个原子呈 中性。)

初中八年级下册物理精品教案7.1 怎样描述运动

7.1怎样描述运动 知识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 2.知道要判断物体是否运动首先要选取参照物,会根据参照物科学地描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 3.知道运动与静止的相对性。 4.了解自然界存在多种多样的运动形式。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让学生通过生活实例,认识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教学难点: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一、新课引入 多媒体展示:如激烈的足球比赛,优美的冰上芭蕾;火箭拔地而起,瀑布飞流直下;辽阔的草原上万马奔腾,蔚蓝的天空中飞机编队拖着彩色烟雾在做特技飞行;子弹击碎鸡蛋的慢镜头特写,花朵盛开的快镜头播放……画面戛然而止,学生意犹未尽。这时,可声情并茂地诵出如下文字:“星移斗转,沧海桑田,草长莺飞,万马奔腾。公路上车辆如梭,川流不息;长空里机群呼啸,风驰电掣。运动使我们的世界变化多姿。宇宙中的一切都在运动吗?物理学中怎样描述运动?”从而引出课题。 二、新课教学 探究点一:什么是运动和静止 活动1:让学生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观察下图: (1)对比甲、乙两图,判断:哪个小孩运动了,哪个没动? (2)你判断的根据是什么? 第一个问题,学生容易回答;重点应放在第二个问题上,教师不做任何提示,要留足时间,让学生思考、讨论、感悟,体会“比较”的方法。 学生充分思考、讨论回答。 教师点明参照物的概念:要判断一个物体是否运动,先要选一个物体作参照,这个物体叫参照物。 活动2:学生交流、讨论,总结判断物体运动和静止的方法。

教师引导:先选参照物,再作比较,若物体相对于参照物位置改变了,就说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否则,就说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教师提问:除了以上例子外,还有哪些物体是运动的?你是以什么为参照物作出判断的? 学生列举大量生活实例。 启发学生思考:这些实例有什么共同特征? 教师总结得出机械运动的定义:物理学中,把一个物体相对另一个物体位置的改变叫作机械运动。 探究点二: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多媒体展示:“游云西行,而谓月之东驰”——晋朝葛洪《抱朴子》 “满眼风波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唐无名氏《浪淘沙》“水急客舟疾,山花拂面香”——唐李白《秋浦歌》 活动1:学生齐声朗诵,并对之做出分析和解释。 教师引导:引导学生发现这类佳句与运动的相对性相关,再结合运动的概念,引导学生归纳出“运动的相对性”的含义。 教师归纳总结:同一物体,相对不同的参照物,判断结果可以不同,机械运动的这种性质叫运动的相对性。 活动2: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将课本放在课桌上,把钢笔或圆珠笔固定在课本上,推动课本沿桌面缓缓移动。请学生思考回答:以课本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以课桌为参照物,笔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活动3:请学生举例说明相对运动和静止,并指明参照物。 活动4:介绍“运动的相对性”在电影特技镜头中的应用:例如要拍摄孙悟空腾云驾雾的情景,一般先拍出孙悟空在布景云朵上表演的镜头,再拍出天空中真实的白云、地面上的山河湖泊,然后将两组画面放到“特技机”中叠合,叠合时迅速移动作为背景的白云、山河,由于人们习惯以地面为参照物,所以观众感觉到孙悟空在驾云飞行。为方便说明,教师最好制作一个Flash课件,或制作抽拉式投影片,并按下列顺序演示:(1)作为背景的蓝天、白云、大地不动,使孙悟空运动;(2)孙悟空不动,蓝天、白云、大地的背景运动。学生感觉两次好像都是孙悟空在运动,从而体会到运动的相对性所造成的神奇的视觉效果。 探究点三:自然界中运动的多样性 活动:请学生举例说明所知道的运动。 教师引导:通过天体运动、地质运动、微观粒子运动、电磁运动、生命运动等引导学生自己发现更多形式的运动。 多媒体展示: 教师总结: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运动的形式多种多样,而机械运动只是其中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

初中八年级上册物理教案:运动的描述 一. 教学目标 1.了解物体运动的三个基本概念:位移、速度、加速度; 2.学习如何描述物体的运动特征; 3.将概念与实际运动相结合,从而掌握运动的描述方法。 二. 教学内容 1.物体的运动基本概念; 2.物体的运动特征及描述方法; 3.物体在运动中的运动学特点。 三. 教学重点 1.位移、速度、加速度的概念; 2.物体在运动中的运动学特点。 四. 教学过程 1. 导入环节 老师出示一个小球,让学生思考“运动”是什么?如果要把运动描述清楚,我们需要用什么方式? 2. 知识讲解 1.物体的运动基本概念 讲解物体的运动,要先介绍下面几个基本概念: (1)位移 物体在运动中所经过的路程称为物体的位移,通常用字母Δs表示,其单位为米,即m。位移的大小是正比于路程与方向的夹角的。

(2)速度 物体在运动中所经过的路程与用时的比值称为物体的速度,通常用字母v表示,其单位为米每秒,即m/s。 平均速度是整个运动过程中总路程除以总用时(v=Δs/Δt)。 瞬时速度是物体在某一瞬间所具有的速度,即限制时间内物体的瞬间速率 (v=ds/dt)。 (3)加速度 物体在运动中速度的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称为物体的加速度,通常用字母a 表示,其单位为米每秒平方,即m/s²。 平均加速度是整个运动过程中速度的变化量除以总用时(a=Δv/Δt)。 瞬时加速度是物体在某一瞬间所具有的加速度,即限制时间内速度的瞬间变化率(a=dv/dt)。 2.物体的运动特征及描述方法 (1)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平直路线上以相同的速率均匀地移动,称为匀速直线运动。 描述方法:在平面坐标系中,对于匀速直线运动,可以用大小固定的箭头表示位移量,用箭头方向表示物体运动的方向,箭头的长度表示运动的速度大小; (2)非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在平直路线上以不同的速率运动,称为非匀速直线运动。 描述方法:在坐标系中,可以用连续不断的小箭头表示物体在不同时刻的位移量,即箭头的长度表示对应时刻的短位移量大小。这就是所谓的位移矢量。 (3)自由落体运动 物体在重力作用下自由运动的过程称为自由落体运动。 描述方法: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是竖直向下,运动速度越来越快,并且加速度大小是不断增加的。(老师可以利用图象、视频等多种方式进行讲解)

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教案(附教材分析和教学反思)新人教(2021-2022学年)

《运动的描述》 ◆教材分析 运动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学生对运动都有不同程度的了解。但仅局限于相对于地面位置改变的运动物体,如正在奔驰的汽车,路上的行人等,对运动的相对性缺乏必要的认识。通过本节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物体的运动与静止是相对的,能借助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状态。 本节内容由“机械运动”和“参照物”两部分内容组成。运动是自然界中的普遍现象,宇宙中的万物都处于永恒的运动之中。其中机械运动是自然界最简单、最基本的运动形式,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种自然现象。机械运动的知识是学习其他各种运动的基础,也是本章进一步学习“速度”“运动和力的关系”的必备知识. 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参照物在机械运动中起到“标准”作用,通过课本内容学习使学生体验类似的场景,使学生体验到:对于同一个物体,由于参照物的选择不同得到的运动状态可能不同,从而进一步认识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二)过程与方法 能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及其相对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机械运动,参照物概念,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根据参照物判断物体状态。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本、文具盒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教师活动1 展示图片,提出问题: 这几张照片是在同一个路口相隔了很短的时间先后拍到的,通过观察这几张照片,你能告诉大家:哪辆汽车是运动的,哪辆汽车是静止的吗?根据什么?你认为静止的物体就真的静止吗? 学生活动1 学生思考,并回答: 1.某某颜色的车是运动的、某某颜色的车是静止的. 2.根据它们在照片上的位置是否改变. 3.不是,因为整个地球都是转动的. ﻬ【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让学生分析,拉近物理与生活的关系,反映出物理是有用的。 教师活动2

认识运动说课稿1

认识运动说课稿 桂花井中心朱建林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我是桂花井中心朱建林,我说课的题目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第一节〔认识运动。 我将分别从教材分析、教学和教法、教学过程设计、教学反思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首先是教材分析。本节是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的第一节。本节从宏观和微观的两个方面介绍了物质的运动,使学生对宏观和微观的各种运动形式有一个整体认识,是本章的根底。学生第一次从物理学的角度认识物质运动的多样性,为能量的多样性学习打下根底,也为物态变化及分子动理论做了铺垫,表达了物理不同内容间的内在联系。表达了知识跟生活和生产联系密切,表达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回归生活的理念。 而学生的学习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对于生活中物体的运动,学生有着丰富的经验,而对于分子、原子学生没有相关的知识储藏,所以学生要真正建立明晰的分子、原子概念是比拟困难的,但对由于分子运动引起的物态变化和扩散现象,学生也有比拟丰富的感性认识。 由此我所确定了如下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认识运动的普遍性,知道物质世界是运动的。 ——机械运动。 3.初步了解分子、原子的组成,知道微观世界也存在运动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图片、动画、视频等,经历观察,回忆联想生活中的大量运动,认识不同形式的物质运动,知道研究不同的物质运动要用不同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对物质世界的运动的观察,知道物质运动的多样性和绝对性,树立唯物主义世界观。 2.了解各种运动形式与人类的生活生产和科学技术的精密联系,初步认识物理学进步和人类文明开展的关系。 3.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树立民族自豪感。 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我所确定的教学重难点这样的: 教学重点:宏观机械运动和微观分子运动,理解运动的普遍性。 教学难点:理解微观世界的运动,知道物质的三态结构模型。 由此我所确定的教学和教法是这样的,针对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学中,本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注重全体学生的开展,运用情境教学,启发引导,联想推理,实验演示等多种教学方法,并借助多媒体手段提高教学的直观性,突破教学难点,采用赏识教育的方法使学生主动愉快的学习,在良好的学习气氛中获得知识,提高能力。 之所以这样设计,是基于这样的理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开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 本节课的教学,运用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特点,类比归类,讨论交流等探究活动,在活动中使学生初步认识物理学的进步与人类文明开展的关系。 下面是我的教学过程设计: 1.新课引入,这个环节我让同学们先观看几段视频和动画,展示不同物体的运动,提醒同学们在观察的时候注意这些物体在运动时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根据播放的动画和视频发现我们处在一个运动变化的世界中,从微观粒子到宇宙天体,都在不停的运动着。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安排这样的活动导入新课,趣味性强有利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山西省临汾市八年级物理上册1.2运动的描述教案新人教版(2021年整理)

山西省临汾市八年级物理上册1.2 运动的描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编辑整理: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 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山西省临汾市八年级物理上册1.2 运动的描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山西省临汾市八年级物理上册1.2 运动的描述教案(新版)新人教版的全部内容。

运动的描述 一、目标 1.知道什么是机械运动,知道机械运动是宇宙中最普遍的现象. 2.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3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物,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知道参照物的概念. 4.会根据指定的参照物判断物体的运动或静止;会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参照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获得应用物理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机械运动,物体运动或静止的判断. 教学难点 参照物的概念及参照物的判断. 教学方法 观察讨论法:通过对生活中实际事例的观察,分析运动物体的共同特点,掌握机械运动的概念. 实验法:通过简单的实验和对实验的分析理解参照物的概念.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请同学们观看高台跳水比赛的录像资料,并请一位同学用章首语作解说词配合图象解说.[师]各种各样的体育活动都不仅仅是一项运动,同时也都是一门科学.学好关于运动的科学,不仅能深入认识体育,还能深入地了解自然.从今天开始同学们就要开始学习关于运动的科学.

人教版初二物理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人教版初二物理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 一个较复杂的物理运动过程往往是由多个简单的物理运动过程有机组合而成的,下面WTT为你整理了初中物理运动的描述教案,希望对你有帮助。 初中运动的描述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机械运动的概念; (2)知道参照物的概念,知道判断物体的运动情况时需要选定参照物; (3)知道物体的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 2、过程与方法 (1) 体验物体运动和静止的相对性了; (2) 在观察现象、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和归纳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建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教学重点 1、机械运动的概念

2、研究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教学难点 1、参照物的概念 2、认识物体运动的相对性 3、用实例解释机械运动。 教学过程 一、运动的世界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事例让学生体验到我们生活的宇宙每时每刻都在运动,我们就生活在运动的世界里。 对于这些现象,我们能否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结论:宇宙中一切物体都在运动。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 二、机械运动 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运动是宇宙中的普遍现象。下面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对前面所举的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进行归纳。用科学的语言对这些运动进行描述。 问题:1、在同学们眼里,球场上哪些物体是运动的,哪些物体是静止的? 1、 运动的物体有什么特点?静止的物体有什么特点? 在物理学里,我们把物体位置的变化叫做机械运动。

前面所举例子中物体运动的共同特征是运动时,它们的位置都发生了变化,它们进行的是机械运动。 三、参照物 1、 问题:小明在路边看见路上汽车飞快的从他面前驶过,车上的司机看乘客觉得他不动,看小明,却觉得小明在身后运动。司机为什么会这样感觉呢? 学生回忆类似的场景:乘坐在公共汽车上时,看路边同方向行驶的自行车,觉得它们都在向后退。再看看同车的乘客都觉得他们没有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要描述物体的运动,要确定一个标准,与这个标准比较,描述物体怎样运动。这个被选作标准的物体人们把它叫做参照物。 2、 学生自己举例描述某一物体的运动情况,看看各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照物。 3、 让学生做下面的实验:把课本平放在桌上,课本上放一个笔盒,推动课本使它沿桌面缓缓移动,让学生思考问题: (1) 选取课桌作标准,笔盒和课本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运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