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

二战时期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专业名称:历史学(历史与社会方向)呼芳弟指导教师:李怀顺

[内容摘要]一直以来,法国都走在历史的前列,是欧洲乃至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可在1940年5月,当德国重装甲部队穿越阿登山区,突入法国时,号称“世界陆军之冠”的法国大溃败,成立了贝当政府向德国屈辱投降。而流亡海外的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毅然成立了“民族委员会”领导自由法国运动。法国便经历了从亡国到战胜德国的一段曲折而壮烈的过程。1944年,法国终于获得了解放。法国能够获得解放和独立,是诸多因素促成的结果,在这诸多因素中本文认为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所展现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其主要原因。

[关键词]二战;戴高乐;自由法国;贡献

法国是西欧古国之一,有着灿烂的文化、光荣的革命传统。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一直以欧洲头号军事大国自居。但二战初期,百万法国大军在短短的几十天便被法西斯德国击溃,战败投降。世界大国的地位与1940年的大溃败形成的强烈反差,引发了许多学者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探讨法国战败亡国的原因:有人说这是法国军事建设的必然结果①;有人认为是法国北部的平原地形不利于作战;也有人认定是法国统治集团长期推行绥靖政策的结果,也是法国经济实力衰退、社会政局不稳、国内和平主义盛行的必然产物②。

但引起本人关注的问题并不是这些,而是在既成的历史现实中,法国人是如何走出这段历史低谷的呢?法国又是怎样实现民族解放与独立,恢复其世界大国地位的呢?为此,本人翻阅了大量的历史专著、个人传记、历史教材、学术期刊等文献资料,认为法国能够获得解放与独立,是与当时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分不开的,戴高乐在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法国复兴的主要原因。

与法国相比,中国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东方文明古国,而近代中国屡遇外族入侵,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历史赋予当代青年的使命。即使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我们也能从戴高乐领导的法国人民争取民族解放、复兴的历程中汲取智慧和力量。

这便是写作本文的缘起和意义。以下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此展开论述。一、世界大国法国

历史上的法国一直走在世界的前列。15世纪中叶,随着文艺复兴运动的发展,意大利学者就开始到法国传播拉丁文、希腊文化和意大利的人文主义思想。在这个时期涌现出的法国优秀人物有作家拉伯雷、哲学家笛卡儿等,他们将文艺复兴运动不断推向新阶段。文艺复兴运动是欧洲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而继此之后的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17、18世纪的启蒙运动,则以法国为中心,法国产生了众多的启蒙思想家和哲学流派。如孟德斯鸠、卢梭、狄德罗、魁奈、百科全书派、重农学派等。这些思想家的政治理念为欧美资产阶级统治的确立奠定了理论基础。而在16世纪西欧各国发生的宗教改革中,以法国加尔文的宗教改革影响最大,为法国、荷兰、英国资产阶级的发展提供了信仰的力量。

法国也是最早进行海外探险的欧洲国家之一,它与英、法、俄对北极地带、南太平洋、大洋洲及北美洲海岸进行了最早的航行探险。紧随着地理大发现的是海外殖民扩张,进入16世纪以后,法国就开始了大规模的早期殖民扩张和争夺殖民霸权的角逐。17世纪中期以后,法国的路易十四国王更是加强了殖民掠夺。1648年,法国在美洲加勒比海夺取了一些岛屿;1660年后,法国先后占领了加拿大、非洲马达加斯加、好望角和亚洲印度的部分地区;从1678年起,法国又侵占了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建立了法属路易斯安那殖民地;1683年,法国殖民者在印度东海岸的本地治里建立了殖民统治,扩大了在印度的控制范围;1697年,法国在加勒比海圣多明各岛西部的海地建立了殖民统治,并与英国、荷兰瓜分了圭亚那;到17世纪末期,法国的殖民扩张达到高潮,使它在18世纪初成为仅次于英国的第二大殖民强国。至今,法国的海外领地有:西南印度洋马斯克林群岛中的留尼汪、太平洋西南国际日期变更线西侧的瓦利斯和富图纳、南太平洋美拉尼西亚岛群的新喀里多尼亚。位于加拿大纽芬兰岛以南25千米的北大西洋中的圣皮埃尔和密克隆则是其海外属地;位于太平洋东南部的法属波利尼西亚虽在1984年实行了内部自治,但其外交、国防、财政和司法权仍归法掌管。东加勒比海小安的列斯群岛中的瓜德罗普与马提尼克则都被划为法国的一个大区③。它们的总面积合计达29135平方千米,占法国本土面积的5.28%。

在政治方面,从16、17世纪之交的亨利四世到路易十三、路易十四,他们都不断削弱地方割据势力,加强王权,到17世纪末时,法国进入封建专制制度的鼎盛时期。此后,法国成为欧洲大陆最强大的国家,法国的统治政策、经济政策、军事体制、宫廷文化、建筑风格、生活习俗以及服饰等均为欧洲各国所效仿,法语也成为欧洲上流社会的语言和主要国际语言。而发生在18世纪末的法国大革命,也是一次“欧洲规模”的革命,它的影响超出法国国界,对在欧洲大陆上摧毁封建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统治和推动美洲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都起了巨大作用。法国大革命被学者们称作是“进行了两个多世纪的革命”,因为这场革

命“留下了一系列至今仍然在争论不休的思想理论和革命原则”④,可见它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以及它的深度和广度。

国家的强大使得法国人对祖国充满自信与自豪感。在戴高乐看来“法国应该成为第一流强国”⑤,而这种思想“是他生来就有的”⑥。

二、历史伟人戴高乐

夏尔·戴高乐于1890年生于里尔一个天主教家庭。父亲亨利·戴高乐参加过普法战争,他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对戴高乐影响很深。戴高乐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得到过三次嘉奖。在二、三十年代,他作为贝当的幕僚,执行军事使命,并致力于战略和军事理论的研究,出版了《剑刃》(1932年)、《建立职业军》(1934年)等书。1937年,任第507坦克团上校团长。

第二次是世界大战爆发后,戴高乐率部驻守亚尔萨斯,几次写信给参谋部,呼吁建立装甲部队。1940年5月,戴高乐受命指挥第四装甲师,在拉昂一带进行阻击。6月5日,雷诺任命戴高乐为国防部副部长。6月14日,巴黎陷落,在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戴高乐向雷诺总理表示:“绝不同意求和”。但是,他的主张却遭到投降派的竭力反对。投降派贝当组阁后,准备逮捕包括戴高乐在内的坚持抵抗者。在这种情况下,他毅然于6月17日离开了法国。次日,通过英国广播公司,发表了著名演说─《告法国人民书》,开始了反法西斯的“自由法国”运动。

1944年秋,法国获得解放,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军队进入巴黎。他被推选为法国临时政府主席、总理兼国防部长,恢复了在法国的统治。之后,迅速组建了一支200万左右的军队,参加欧洲最后的对德战役,也借此维护了法国的大国地位。1945年10月,法国举行战后第一次大选,新议会推选戴高乐为法国临时政府主席,1946年辞职。1958年闲赋10年后再次当选总统,1969年辞去总统职务引退。1970年因病在科隆贝逝世。

戴高乐这位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成为法国闻名遐迩的反法西斯人物,他的品格、意志、才干、勇气,令人敬慕不已。在我所接触到的历史资料中,都对其进行了充分的肯定。毛泽东也曾于1970年称赞说他是“反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民族独立的不屈战士”。在法国的历史教科书中更是这样述说:“法国和戴高乐基本上说是同义词”。

三、复兴原因探究

1940年5—6月间,号称“世界陆军之冠”的法国被希特勒的机械化部队用闪电战一举击溃。6月17日,以贝当元帅为首的停战派组成了新政府。6月22日,贝当政府与德国签订了《停战条约》,宣布投降。而这一受降仪式对法国人来说是蒙受了巨大的耻辱,根据希特勒的指示,受降仪式在康边森林的一节火车

车厢里举行,而这里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时德国签署投降书的所在地,如今景物犹存,但胜败双方却换了位置。投降协定规定:“法国北部和西部约占全国领土3/5的主要工业区、巴黎以及海峡和大西洋沿岸均为德国占领区;法国负担占领军的全部费用,在西南部的非占领区则由贝当政府统治,政府所在地设在维希”⑦。这样,整个法国实际上就处在了德国的控制之下,法国人蒙受着亡国的耻辱。

而四年以后,1944年8月26日则是法国人扬眉吐气的一天,戴高乐率领“自由法国”军队进入获得解放的首都巴黎,步入凯旋门。法国能够战胜法西斯德国,最终赢得解放与独立,是与当时法国国防部副部长戴高乐将军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分不开的。戴高乐在领导自由法国运动中所展现出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做出的自我牺牲是法国复兴的内部原因,也是主要因素。以下从这三个方面分别论述之。

(一)决心复国

1940年法国在军事上大溃败,在这种情况下,国内分成了两派,即以雷诺为首的主战派和以贝当、魏刚为首的投降派,两派展开激烈的争论。6月11日,在盟军最高军事会议上,魏刚最后一次要求英国重新派遣几个空军中队,遭到了丘吉尔的拒绝。而在巴黎陷落的第二天,英国政府为保存实力,立即决定撤出英国远征军,全部英军和2万波兰军队一起登船撤回英国。6月16日,内阁继续讨论和战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投降派占了上风,主战派的总理雷诺辞职,贝当任总理。6月17日,贝当在电台公开发出停战号召,宣称:“今天我以沉痛的心情向你们表示,必须停止战争”,“体面地寻求结束军事行动的方法”⑧。之后,除少部分部队不执行停战命令外,整团整团的法军都停止了军事行动。

而此刻戴高乐将军的态度依然很坚决,他表示“绝不同意求和”。在贝当政府与希特勒签订了贡比涅停战协定,并准备逮捕坚持抵抗的一批人士时,戴高乐毅然离开了法国,在海外发展反攻力量。在法国民族危亡的严重关头,做出这样的抉择源于他真挚的爱国情怀与个人的远见卓识。

戴高乐他是一个坚定的爱国者,从小就受到他父亲亨利·戴高乐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很深。戴高乐强烈的爱国热情在其《战争回忆录·召唤》中的“对法国的一种看法”一文中就可看出。在此文中他写道:“我对法国一向有一种看法。这是从感情和理智两方面产生出来的。感情的那一面使我把法国想象得象童话中的公主或壁画上的圣母一样献身给一个崇高而卓越的使命。……但我理智的一面又使我确信,除非站在最前列,否则法国就不能成为法国”○11。对祖国真挚的

热爱驱使戴高乐投入到反抗法西斯德国、恢复法国大国地位的战争中去。

戴高乐他也是一个富有远见卓识,善于洞察时局的军事家。他对当时的国际形势和法国的境况把握得相当准确。这在他的演说—《告法国人民书》中明确表

现了出来,在此次演讲中他呼吁:“……我是根据对于事实的充分了解在说话,我说法国的事业没有失败,我请求你们相信我。使我们失败的那些因素,终有一天会使我们转败为胜。因为,我们要记住,法国不是孤单的。它没有被孤立……”,“……这场战争并不限于我们这个不幸的国家。法国之战没有决定斗争的结局。这是一场世界大战。错误是犯过的,曾经有过迟延和说不尽的苦难;但是事实仍旧是,我们来日粉碎敌人所需要的一切依然在世界上存在着……”。

戴高乐的爱国精神和情理浇铸的《告法国人民书》,给蒙受战败耻辱的有志之士以希望。人不该低估在危难的时刻精神所起的作用,其实,它最能激发人为目标奋斗的勇气。越来越多的法国人民正是在戴高乐的感染下走上了抵抗法西斯、复兴法国的道路。戴高乐的《告法国人民书》之与1940年大溃败后的法国,正如毛泽东的《论持久战》与1938年进入抗日相持阶段的中国。本文认为“决心复国”是法国最终获得解放的原动力。

(二)强硬外交

戴高乐崇尚独立,他的外交政策也以维护法兰西民族独立,争取法国大国地位为核心。为了恢复法兰西的独立和光荣,在二战期间的外交中,戴高乐表现得不屈不挠。

为了实现法国的独立与复兴,在对外关系中,他对英美的企图时常保持着警惕。戴高乐是法国各派政治领袖中的铁腕人物,凡是有损于法国利益的政策和行为,他都要与之抗争。以至有时表现得固执己见说话直率而冷峻。资产阶级政治家中,只有艾登对戴高乐这种性格抱着一种崇高而赞美的态度,并且认为“这也许正是我们(英国人)向他学习的地方”。

二战期间,英国和美国对戴高乐采取了不同的政策。总得来说,英国对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采取了积极的措施,而美国表现得极为冷淡,不予支持。1940年6月,戴高乐流亡到英国,举起抵抗法西斯侵略的旗帜,丘吉尔不顾来自国内政界的压力,支持戴高乐以伦敦为基地坚持抗战。6月23日,英国撤出驻法大使,不久便与维希政府断交。6月28日,丘吉尔承认了戴高乐为自由法国的领袖,支持戴高乐建立一支由志愿人员组成的武装部队,支持法兰西帝国任何地方的抵抗运动。8月7日,丘吉尔和戴高乐签署了关于在英国组织、建立和使用法国志愿军的协议,这一协议成为自由法国和英国相互关系的法律基础。

而美国的态度则不同,美国从一开始就对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抱歧视态度。从法国沦陷到1940年11月盟军北非登陆以前,罗斯福行政当局一直维持了与维希政府的正常外交关系。在罗斯福看来,流亡伦敦的戴高乐,他既缺乏合法的地位,又无寸土厘金、兵少将寡,一切依赖于英国人的资助。罗斯福曾这样说:“少数无能之辈所追随的这位性情古怪的准将只有象征性的价值,他确实是光荣的,但丝毫不代表实实在在的力量”○14。然而,尽管如此,戴高乐领导的自

由法国运动在美国舆论界是受支持的。这也成为罗斯福行政当局对自由法国改变态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然而,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英国政府在二战中实行积极支持戴高乐及自由法国政策的同时,又对其采取一些限制政策,企图为大英帝国谋取最大利益。在法国贝当政府投降不久,英国政府为了控制法国的海军舰队,使它不至于落入法西斯德国手中,给英国的安全造成更大的威胁,1940年7月3日至8月出动海军舰队实施代号为“弩炮行动”的任务,使法国驻泊海外的军舰有的被击沉,有的被解除武装,使其中立化。在英国实施的“弩炮行动”中,大批法国海军官兵丧生,极大地伤害了法国人民的民族情感。英国的“弩炮行动”虽然避免了法国舰队落入希特勒德国手中,但也给戴高乐在伦敦的行动造成了极大的麻烦和困难。

戴高乐将军深知寄人篱下终非长久之计,他将目光转向了法国的海外殖民地,到非洲开辟自己的根据地。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争取后,1940年10月27日,戴高乐将军在“事先未通知伦敦的情况下,在布拉柴维尔成立了一个‘帝国防务委员会’。从此,布拉柴维尔成了‘自由法国’的家园”○15, 在二战期间,非洲是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的抗战基地,为“自由法国”的发展、壮大以至于团结全法国所有反法西斯的抗战力量和法国的解放做出了重要贡献。当英国政府摇摆不定,企图重新寻找法国新的代理人的时候,在非洲已取得立足之地的戴高乐将军也采取了一些反击措施。当在布拉柴维尔成立“帝国防务委员会”时,戴高乐就给美国总统罗斯福写了一封信,向罗斯福总统通告了“帝国防务委员会”的成立,并告诉罗斯福总统他“有足够的部队可与美国舰队合作,以保卫安德列斯群岛、法属圭亚那、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在美国决定占领这些领土的情况下,帝国防务委员会将担当起这些地方的政府机构的职责。帝国防务委员会也打算签署一个允许美国使用法国在西半球的所有海空军基地的协议”○16。戴高乐采取故意不预先通知英国政府的做法,就是为了向英国政府表明,帝国防务委员会是完全独立的,有权不向任何人汇报而独立自主地同任何大国谈判。

在与美国方面,戴高乐在组建自由法国之初,就注意搞好与美国的关系。1941年5月,戴高乐派出富有才干的得力助手普利文前往华盛顿,争取与美国建立永久、直接的外交关系。接着,又派出蒂克西尔及一些无可争议的知名人士前往华盛顿,影响罗斯福。

但当美国侵犯了法国的利益时,戴高乐则果敢地采取了强硬行动。1941年12月7日,日本突袭珍珠港,美国卷入战争。为了使法国舰队保持中立,12月14日,罗斯福向维希政府首脑贝当保证,维持法属安的那斯和北非的现状。罗斯福的这一保证实质上剥夺了戴高乐在这两个地区行动的权利。这与戴高乐要把

法属赤道非洲、中东以及太平洋和大洋洲地区的法属属地团结起来,并使之重新回到反对轴心国的战斗中去发生了严重的冲突。这是一个外国干涉法国领土的问题,戴高乐立即命令自由法国的军队占领了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戴高乐的强硬行动在美国激起了一场风暴。美国国务卿赫尔发表声明称:“自由法国三只舰艇在圣皮埃尔岛和密克隆岛采取的行动是一个专横的违背各方协定的行动”。但是,戴高乐在道义上取得了一次重大胜利,他不但赢得了美国公众舆论的广泛支持,揭露了亲维希的政策即便是在美国也是多么地不得人心,而且也大大提高了自由法国及其领袖在法国人民心目中的威望。

戴高乐强硬的外交政策在国际形势转变的潮流中更是彰显出了它的价值,这也是自由法国运动最终获得胜利的一个重要因素。

(三)艰苦斗争

在外交中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毫不示弱。然而,枪杆子里出政权,军人出身的戴高乐也深刻地认识到“没有武装就没有法国”这一简单的道理,他在恢复和提高法国军力方面也做了巨大的努力,在反对法西斯德国的各大战役中都能看到自由法国军队英勇的身影。法国的解放与独立也是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做出自我牺牲的结果。

1940年6月18日,戴高乐利用英国广播公司发出要求继续战斗的召唤。7月14日,他就在英国土地上检阅了当时仅有300人的“自由法国战士”。1940年10月27日,戴高乐在刚果布拉柴维尔宣布成立“法国帝国防务委员会”,就把反攻欧洲的基地从英国迁到了非洲。“自由法国”军队在非洲与英军协同作战,表现十分英勇。1941年3月,“自由法国”军队数百人奇袭库弗腊的意大利军大获全胜;在克伦战役中,一个旅的法军英勇作战,为攻战战略要地克伦立下了汗马功劳;1942年6月,法军一个旅在比尔哈凯姆克服炎热和缺水的困难,顶住了隆美尔的德军猛攻。这些胜利,大大提高了“自由法国”军队的声誉和士气,也为法国沦陷区人民树立了榜样,鼓舞更多的法国人民投入到反法西斯斗争中来。

1942年11月8日,盟军在北非登陆。北非在二战前大多数地区是法国的殖民地,戴高乐希望“自由法国”的军队参加解放法属北非的战斗,这样可以在北非获得解放后,为自由法国在北非实行统治争取更多的主动权。尽管罗斯福总统有意排挤戴高乐,以民族自决权为借口,“不相信这个自封的法国领袖可以作为法国人民的代表,理由很简单,戴高乐没有来自经过法国人民的委任”○17,戴高乐不顾一切地反对法国中立,要求把法国的所有人力和物力都投入战争。在解放北非的战争中,自由法国的军队也参加了战斗。阿拉曼战役中,他们不怕牺牲,以一个旅的兵力牵制了德军一个坦克师,打得十分出色,为胜利做出了重大贡献。

18阿拉曼战役与二战中某些著名的战役相比,规模和战果并不显赫。然而,衡量○

一场战役的历史作用主要应以它对战争的总进程和对全局的影响而定。阿拉曼战役的胜利使北非战局出现转折。此后的事实证明,轴心国再也无法在北非发动进攻了。

盟军在北非登陆以后,北非的民族管理权交给谁成了一个显著问题。戴高乐建议与吉罗举行会谈,以“组织一个全国性政权”,由于美国的阻挠,戴高乐的四次建议都被吉罗拒绝,吉罗不愿与戴高乐会谈。但因吉罗无法控制北非局势,人们纷纷倒向戴高乐。他把让·穆兰代表派往法国本土,将国内各抵抗组织联合起来,1943年5月15日,刚刚成立的全国抵抗委员会一致通过一项决议:要求在阿尔及利亚迅速成立以戴高乐为主席的法国临时政府,而任命吉罗为军事首脑,并宣称,不论如何,戴高乐将军是法国抵抗运动的唯一领袖。5月17日,吉罗终于让步,邀请戴高乐前往阿尔及利亚,以便共同组织一个中央权力机构。戴高乐的威望、才能和他为恢复法国独立自由的奋斗精神,使他在新成立的中央权力机关—法兰西解放委员会中占据了主导地位。

北非的法西斯势力被肃清后,意大利就暴露在盟军的攻击之下。为了彻底夺取地中海的制海权,重返欧洲大陆,盟军于西西里岛登陆,一个月的时间,盟军就占领了全岛,意大利投降。意大利的倒戈标志着法西斯集团开始解体和反法西斯阵营的重大胜利。在此期间,反对德国的法军军营出现了两支力量:一支是英国支持的以戴高乐为首的“自由法国”军队;另一支是原北非的法国军队,得到美国支持。英美双方都想用自己支持的力量来扩大自己在法国及法属殖民地的影响。但戴高乐目光远大,决心保持法国的独立性,为法国日后仍成为世界大国而努力。他做出了巨大的努力统一这两支力量。统一法军参加了盟军反攻欧洲的军事行动,其中由3个师组成的第1军参加了在意大利的登陆作战。

1944年6月6日,盟军在诺曼底胜利登陆,揭开了反攻的序幕,戴高乐在伦敦向法国人民发出了战争动员令:“这是解放法国的战役,也是法国自己解放自己的战役”○19,法国军民奋起响应,投入了战争。

四、结语

1944年6月25日,戴高乐在法国内地军、盟军的协同下解放了巴黎。为领导法军反攻和接管政权,戴高乐在解放巴黎后于1944年9月9日将临时政府改为法国政府。戴高乐任主席,并成为军队的最高统帅。法国政府成立后,领导法国军民将德军赶出国土,并随盟军进攻德国,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最终胜利。

由于形势的发展,戴高乐的努力和斗争,加上英国的推动,1944年10月23日,美国政府也承认了戴高乐领导的政府机构的合法性,同时,法国也参加了对德国的占领,参加了盟国管制委员会,成为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而法国的

通敌分子也遭到了应有的下场。“维希政权‘元首’贝当被判死刑(后改判终身监禁),赖伐尔等20余名法奸被判处死刑,另有1.4万名法国通敌分子和法西斯分子受到了严厉的惩办”。○20

二战期间,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号召法国人民联合起来坚持斗争,和世界反法西斯力量互相援助,并肩作战,终于重新崛起,法国人以自己的鲜血和胜利洗刷了失败的耻辱,赢得了它的大国地位和民族荣誉。这一成果的取得纵有国际反法西斯战争形势转变的潮流的驱动,也有其他方面的原因,但它主要还是归功于二战期间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运动所做出的贡献。戴高乐将军在领导法国争取民族独立与复兴的历程中,所展现出的复国决心、在外交中的不屈不挠以及敢于牺牲自我的精神更是留给人类社会的巨大精神财富。即使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当今社会,这一精神仍激励着人们为人类的正义事业而献身,为维护国家统一、建设美好家园而奋斗。

[注释]

○1陈海宏、肖华锋:《评1919—1945年法国的军事建设》,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年第3期。

○2马世力:《世界史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582页。

③刘文杰:《实用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第204,207,208,209,213页。

○5马世力:《世界史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14页。

○7让·拉古都尔:《戴高乐全传》,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8让·拉古都尔:《戴高乐全传》,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193页。

○9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67页。○10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从出版社,1990年版第543页。

○11让·拉古都尔《戴高乐全传》,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260页。

○12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283,284页。

○13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清算》(上册),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第411页。

○14拉乌尔·阿格隆普:《戴高乐与罗斯福》,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第198页。

○15让·拉古都尔:《戴高乐全传》,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第96页。

○16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第一卷),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第303页。

○17宋永成:《民族自决权与戴高乐政权的合法性》,陕西师范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18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364页。○19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第256页。

○20马世力:《世界史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645页。

[参考文献]

○1马世力:《世界史纲》(下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杨青山、韩杰、丁四保:《世界地理》,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3刘文杰:《实用历史地图集》,中国地图出版社2008年版。

○4让·拉古都尔:《戴高乐全传》,军事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

○5吴于廑、齐世荣:《世界史》(现代史编上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6沈炼之:《法国通史简编》,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

○7夏尔·戴高乐:《战争回忆录》,世界知识出版社,1981年版。

○8安东尼·艾登:《艾登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6年版。

○9拉乌尔·阿格隆普:《戴高乐与罗斯福》,世界知识出版社,1989年版。

○10亨利·米歇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商务印书馆,1981年版。

○11中国法国史研究会编:《法国史论文集》,三联书店,1984年版。

○12F·克沙迪:《丘吉尔与戴高乐》,新华出版社,1991年版。

○13皮埃尔·米盖尔:《法国史》,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

the Free France Movement Led by De Gaulle during the Second World War

Hu Fang﹣di

[Abstract]Since continously , France has always been walking in the forefront of the history and i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countries in Europe , even all over the world . However , in May ,1940 ,when Germany heavy armed force penetrated into France through Ardenne , France , being known as “the crown of the world army”, was routed thoroughly .Petain-centered government was established and surrendered humiliatedly . Whereas , the deputy defense minister of France , General De Gaulle who was exiled in overseas ,founded “National Committee”resolutely to lead the Free France movement . Thus , France experienced a twisting but heroic process , from subscribe to victory over Germany , and in 1944, France liberated overall at last . France could gain liberation and independence , which was the result facilitated by many factors . Nevertheless , among lots of factors , this paper thinks that the major contribution should owe to the determination to recover country , showed from the Free France movement led by De Gaulle ; the indomitable spirit in diplomatic and self-sacrifice .

[Key Words]the Second World War; De Gaulle; Free France; contribution

指导教师职称预评成绩

年月日

答辩小组评审意见

答辩小组评定成绩

答辩委员会终评成绩

答辩小组组长(签字):

年月日

答辩委员会主任(签章):

年月日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

华东师范大学硕士2009—2010 第一学期作业课程:外国教育发展史 任课教师:杨光富 题目: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院系:教育科学学院教育学系 专业:09级教育史 姓名:屈博 学号:51090102044 2010年3月1日

二战后法国高等教育的变革探析 摘要: 二战期间,法国的高等教育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全国各地一片衰败的景象。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和重建成为当务之急。五六十年代,随着战后经济的全面复苏,法国高等教育也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调整工作。之后,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法国高等教育进行了一系列由外到内的变革,从而使法国走上了一条高等教育的强国之路。 关键词:高等教育,复苏,变革,影响 法国在二战期间,无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方方面面都蒙受了巨大的损失,教育也不能幸免。尤其是高等教育,遭受了严重的破坏。不过,法国在戴高乐政府的领导下,不仅取得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同时也为战后法国的复兴铺就了道路。随着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经济的复苏,法国高等教育基本完成了恢复、重建以及部分调整工作,同时也进行了一系列的变革,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一、战后高等教育的复苏 战后高等教育的恢复与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增加教育投资提供了可能。教育经费的提高还基于对教育和科学研究意义的理解。政府中的决策者逐步认识到“劳动力质量”越来越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工业结构只有在提高工业技术能力的情况下才能得到有效的加强”。 [1]然而,劳动力质量的提高和工业技术能力的加强,都离不开教育。1954—1968年,法国脑力劳动者从100万增加到300多万,其中工程师和技术员分别增加40%和55%。 同时,国家提出把教育作为一种“投资”。这种思想是受到苏联计划经济的启发。法国政府于l946年成立了以政治家和经济学家莫内(Monnet)为首的国家计划委员会,在第二个国家计划期间(1954一l957年),教育被提到议事日程。通过普遍调查和分析比较之后,计划委员会发现,国家不能把教育看作是简单的“消费”,而是应该看到教育是促进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应把教育看作一种“投资”。正是基于这种思想,法国努力增加教育投资,教育经费占国家预算的比例从1950年的6.65%上升到1957年的10.3%。在第三个国家计划中,这一比例又上升至12.6%。[2] 第二,1944年法国临时政府成立教育改革研究委员。委员会先后由物理学家朗之万和儿童心理学家瓦隆先后领导,并于1947年向教育部提交了教育改革方案(被称为“朗之万—瓦隆计划”),它成为法国战后经典性的教育文献之一,也被视为“教育改革的经典”。方案确定了法国战后教育改革的总原则: 一是教育公平原则。它包含两个相互补充的方面:平等与多样,教育应当向人人提供得以发展的均等机会,应让所有的人能接触到文化,并得到发挥自己才能的机会,即不是使最有天赋者远离人民大众,而是通过不断提高全民族文化水平来推进教育民主化; 二是定向原则。先是学业定向,后是职业定向,最终都是使每个劳动者、每个公民处在最适合其可能性并且最有利于其成功的岗位上。这个方案把高等教育分为大学预科(即大学校预备班和大学低年级)和大学校以及大学高年级,方案还准备将大学校划归大学,使其成为专门学院。

2007-2008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含答案)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远程学院 2007-2008学年第二学期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期末复习大纲 (答案供参考) 一、单项选择: 1、提出超越遏制战略的美国总统是(D ) A,里根B,卡特C,尼克松D,老布什 2、经济全球化的载体是(D ) A,贸易自由化B,外汇自由化C,世界贸易组织D,跨国公司3、中日两国正式建交是在( C ) A,1971年B,1949年C,1972年D,1978年 4、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后提出的全球战略是( C ) A,遏制战略B,超越遏制战略 C,参与和扩展战略D,和平战略 5、西方大国中第一个与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是(B ) A,英国B,法国C,加拿大D,日本 6、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是在( D ) A,1972年B,1949年C,1978年D,1971年7、联合国安理会现有理事国为(D ) A,16个B,10个C,5个D,15个 8、美国最早提出遏制战略、有“遏制理论之父”之称的是(B ) A,基辛格B,乔治·凯南C,布热津斯基D,杜勒斯9、世界贸易组织的前身是(D) A,国际贸易组织B,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C,国际货币基金组织D,关贸总协定 10、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实现“政治大国”目标的日本首相是(A ) A,中曾根康弘B,田中角荣C,小渊惠三D,细川护熙11、两极格局终止、苏联解体是在(C ) A,1989年B,1990年C,1991年D,1992年 12、中美正式建交时的美国政府是(C ) A,尼克松政府B,福特政府C,卡特政府D,老布什政府13、欧盟的前身是(A ) A,欧洲经济共同体B,欧洲原子能共同体

C,欧洲共同体D,欧洲煤钢共同体 14、第一次不结盟国家首脑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D ) A,新德里B,开罗C,万隆D,贝尔格莱德 15、田中角荣内阁对日本外交政策作了重大调整,提出了(B) A,“全方位外交”方针B,“多边自主”方针 C,“西方一员”方针D,“等距离”方针 16、最终结束越南战争的美国总统是( A ) A,尼克松B,约翰逊C,卡特D,肯尼迪 17、国际旧秩序的最主要特征是( C ) A,第三世界国家的贫困B,发达国家占主导地位 C,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D,穷国越来越穷,富国越来越富 18、标志冷战正式开始是( C ) A,丘吉尔的铁幕演说B,凯南的八千字电报 C,杜鲁门主义的提出D,朝鲜战争的爆发 19、“新东方政策”首创者是( A ) A,勃兰特B,施密特C,科尔D,施罗德 20、中国外交政策的宗旨和目标是(B ) A,加强南南合作B,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 C,推动南北对话D,加强与第三世界国家的合作 21、宣告建立欧洲联盟的条约是( C ) A,布鲁塞尔条约B,罗马条约 C,马斯特里赫特条约D,阿姆斯特丹条约 22、美国首次把人权作为外交政策核心的是( C ) A,克林顿政府B,肯尼迪政府 C,卡特政府D,艾森豪威尔政府 23、日本经济出现高速增长、跃居资本主义世界第二经济大国是( D ) A,1974—1 985 B, 1986-1990 C, 1952-1955 D, 1956-1973 24、1974年2月,毛泽东主席在会见赞比亚总统卡翁达时提出了( C ) A,“中间地带”理论 B,“帝国主义和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论断 C,“三个世界”划分的战略思想 D,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 25、为维护自己的国防独立,1966年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组织的国家是( C ) A,法国B,德国C,英国D,比利时

高中政治知识:我国的外交政策

高中政治知识:我国的外交政策高中政治知识:我国的外交政策 中国是的积极因素和坚定力量,是促进的重要力量,对国际事务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课堂学习重点】 1.全面把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1)我国外交政策的决定因素 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既消除了我国屈从于外国侵略、奴役的社会根源,也消除了对外侵略的社会根源,这就决定 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维护国家利益是主权国家制 定和推行对外政策的依据。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亟 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因而,我国要坚定不移地维护自己的国家 利益、主权和领土完整,同时,也要承担必要的国际义务,在维护 本国利益的同时,自觉维护他国的合理利益和人类的共同利益。我 国的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了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目标: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 世界的和平与发展。理解这一目标要从国内、国际两个层面,从国 内层面看,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就是维护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最 高利益,是我国外交政策的首要目标;从国际层面看,促进世界和 平与发展,符合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愿望和根本利益,是时 代的要求,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因此,这也是我国外交政策的 宗旨。 (3)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独立自主。我们要注意把握独 立自主的主要表现:

第一,捍卫我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在涉及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问题上,决不屈服于任何外来压力; 第二,我国处理一切对内对外事务的独立自主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决不允许别国以任何借口侵犯我国主权、干涉我国内政; 第三,不依附于任何大国,不同任何大国或国家集团结盟,不搞军事集团,不联合一个国家去反对另一个国家; 第四,处理国际问题,根据其自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态度和政策; (4)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理解这一 点要注意突出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①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内容及相互关系: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是五项原则的核心和基础;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是各国和 平共处的保证;平等互利、和平共处是五项原则的目标。五项原则 构成一个有机整体,成为国家间和平共处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②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重要性:它是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基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映了新型国际关系的本质特征,它是对几 个世纪以来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反对,是对国家独立自主权利的 维护,是一项崭新的国际准则。实践证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能 很好地协调国家之间的关系,维护国际社会的和平与稳定,是一项 国际社会普遍公认的`行之有效的国际准则。 (5)我国的外交成就 1、中国外交政策的实施,维护了国家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 2.伙伴关系与结盟关系 我国的外交政策是不与任何国家结盟,但近年来与俄罗斯、法国、非洲等国家结成了伙伴关系。伙伴关系与结盟关系二者的主要区别 是本质特征不同:伙伴关系的本质特征是伙伴国之间平等、不结盟, 不针对、不损害第三国的利益,他们建立的基础是利益关系,大国 之间以对话方式来解决分歧和争端,其目的是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改善大国间的关系。结盟关系的本质特征是通过双边或多边条

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学案

第26讲二战后各国经济体制的调整 真题速递 1.(2019·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 A.加剧了经济恶化 B.实现了物价下降 C.推动了通货紧缩 D.放弃了经济自由 【答案】A 【解析】“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是属于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这种现象是二战后国家干预经济的结果之一,“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是国家干预方式的继续,不会取得成果,故选A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之一是通货膨胀,采取国有化属于传统的方法,无法解决这个问题,物价不会下降,排除B项;70年代资本主义经济的“滞胀”现象对一般的方法都没有明显的作用,通货膨胀会继续,排除C项;“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也有推行自由主义的内涵,同样不能摆脱这一现象,更不会放弃自由经济,排除D项。 2.(2019·新课标全国Ⅱ卷高考·35) 表1 苏联1970年计划完成情况(单位:吨) 表1可以说明当时苏联( ) A.经济发展的问题积重难返 B.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 C.经济改革的重点转向农业 D.社会生活需求发生变化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得出1970年煤钢的生产目标基本实现,但肉、蔬菜瓜果关系民生的产量远未达到预期,可知斯大林模式下轻工业、重工业比例失衡,凸显了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故选A项;材料强调的是经济发

展指标而非经济政策,排除B项;赫鲁晓夫改革时期将重点放在农业,而勃列日涅夫改革将重点放在工业上,排除C项;1970年正值勃列日涅夫改革时期,苏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没有改变,排除D项。3.(2018·江苏高考·18)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撤销汽车工业部、机器制造部等7个全联盟部,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上述举措的主要意图是( ) A.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 B.摒弃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政策 C.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 D.削弱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地位 【答案】C 【解析】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是赫鲁晓夫改革,但未能从根本上突破斯大林模式,故A项错误;材料中“保留了航空工业部、无线电工业部等6个全联盟部”仍是重工业,故B项错误;材料中“1957年,苏联进行工业体制改革”“在地方设立了105个经济行政区,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说明赫鲁晓夫改革适度扩大地方经济自主权,故C项正确;赫鲁晓夫改革下放的是管理权,材料中“把被撤的全联盟部所管辖的企业移交给相应的经济行政区”仍然是公有制经济的主导,并没有削弱,故D项错误。 4.(2018·新课标全国Ⅲ卷高考·35)1959年,苏共二十一大讨论通过了七年经济计划,规定7年内工业生产总值提高80%,其中发电量、钢铁产量都要求成倍增长。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 ) A.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B.是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 C.是新经济政策的延续D.加强了国家对经济的控制 【答案】A 【解析】材料反映出七年经济计划仍然优先发展重工业,未能摆脱斯大林模式的影响,故A项正确;苏联应对马歇尔计划的举措是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而且马歇尔计划在1951年已经结束,故B项错误;1959年仍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不同于新经济政策利用资本主义、商品货币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苏联工业化战略,与管理体制的变化无关,故D项错误。 5.(2018·海南高考·11)1956年12月,《人民日报》刊文指出:能否正确的认识和对待斯大林的错误,已经成为影响许多国家共产党及党与党相互团结的重大问题;对斯大林的错误应该批评,但必须在肯定和维护他正确方面的前提下进行。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万隆会议召开B.越南战争爆发 C.苏共“二十大”召开D.朝鲜战争停战 【答案】C

戴高乐

戴高乐(1890年-1970年),是世界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的首任总统。1912年,戴高乐毕业于法国著名的圣西耳军校,开始了他的军事生涯。他参加了两次世界大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凡尔登战役中,他曾三次负伤。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0年5月他任第4装甲师准将,6月任内阁陆军部副部长。当法国的贝当组阁并准备和德国媾和时,他毅然机智地脱身离开法国前往英国,组织了反对法西斯侵略和维护法兰西独立的“自由法国”运动。戴高乐执政期间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极力同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使法国成为当时西方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的国家。戴高乐为维护法国的独立和主权,为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1890年11月22日,戴高乐(CharlesdeGaulle)生于里尔一教师家庭。1912年毕业于圣西尔军校。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曾三次负伤。1916年最后一次受伤后被俘,五次逃跑未遂。1918年停战后获释。1919年应募到波兰军队任职,次年被授予波军少校军衔。其间,提出步兵和坦克在空军配合下协同作战的思想,被聘为波兰朗贝托夫军事学院战术教官。1921年回国后,任圣西尔军校战争史讲师。1922年考入军事学院。1924年毕业后到美因茨莱茵区法军司令部任职。1925年调任最高军事委员会副主席H.P.贝当元帅办公室参谋。1927年受命指挥第19轻步兵营。1929年调往驻近东部队。1931年底回国后,在最高国防委员会秘书处任职。其间,出版几部军事理论著作,强调机械化部队在现代战争中的作用,主张建立规模小、机动性强的职业军队,在步兵、空军协同下大量集中使用坦克(见戴高乐的军事思想)。然而,他的建议没有受到法国军事当局重视。1937年任第507坦克团团长,晋上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受命组建第4装甲师。1940年5月率部抗击德军入侵,晋准将。6月出任雷诺内阁负责国防事务的副国务秘书和陆军部副部长,曾建议将法军部分兵力撤往北非继续战斗,但未被采纳。6月17日法军停止抵抗后飞往英国。次日在伦敦通过无线电广播发表公告,号召法国人民继续抵抗德意法西斯的侵略。从此,他成为法国抵抗运动领袖,积极争取法国殖民地参加抵抗运动,并组建“自由法国”武装力量,配合盟军作战。1943年6月在阿尔及尔任法兰西民族解放委员会主席。1944年6月出任法兰西共和国临时政府主席。8月25日作为解放者率部进入巴黎。在关系国家存亡的历史关头,他站到斗争最前列,为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和法国的解放做出重要贡献。 1945年11月当选为政府总理。翌年1月因未能建立凌驾于一切党派之上的总统制而辞职。1947年4月宣布成立“法兰西人民联盟”并担任主席。1953年5月宣布退出政界后,回到家乡科隆贝双教堂村隐居,着手撰写《战争回忆录》。 1958年6月值法国各派政治势力在阿尔及利亚问题上产生严重分歧之际,应总统要求出任内阁总理,稳定政局。不久制定新宪法,扩大总统权力。同年12月当选为法兰西第五共和国总统。1965年竞选连任。任内,奉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宣布解散法兰西共同体,结束阿尔及利亚战争,致力于发展本国的核力量,拒绝在禁止核试验条约上签字,并退出北大西洋条约组织军事一体化机构。 在国际事务中,他认为意识形态不是决定国家关系的根本标准,谴责美国在法军撤离印度支那后武装干涉越南和苏联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反对以色列抢占阿拉伯国家领土,禁止向以色列提供武器。在国内政策上比较保守,未进行必要的改革,导致1968年全国政局出现动荡。1969年4月28日因其改革议案在全民投票中被否决而辞职。回到科隆贝双教堂村后,撰写其执政时期的回忆录。著有《敌人内部的倾轧》、《剑刃》、《建立职业军队》、《法国和她的军队》、《战争回忆录》和《希望回忆录》等。

世界各国现任领导人

美洲国家 美国(1979年1月1日) 总统:巴拉克·侯赛因·奥巴马 2009.--- 副总统:约瑟夫·拜登 巴西(1974年8月15日) 总统:迪尔玛·罗塞夫 2011.1.1--- 副总统:米歇尔·特梅尔2011.1.1---- 加拿大(1970年10月13日) 国家元首伊丽莎白二世; 总督:米歇尔·让 总理:史蒂芬·哈珀. 智利(1970年12月15日) 总统:塞瓦斯蒂安·皮涅拉 古巴(1960年9月28日) 总统(古巴国务委员会主席):劳尔·卡斯特罗 2008.2.24-- 副总统(国务委员会第一副主席):何塞·拉蒙·马查多·文图拉秘鲁(1971年11月2日)

总统:奥良塔·乌马拉 2011.7.28--- 阿根廷(1972年2月19日) 总统:克里斯蒂娜·费尔南德斯·基什内尔 2007.12.10---- 副总统:阿马多·布杜 巴哈马(1997年5月23日)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全国总督兼驻军司令:阿瑟·福尔克斯 2010.4---- 总理:休伯特·英格拉汉姆2007--- 圭亚那(1972年6月27日) 总统:唐纳德·拉莫塔 2011.11--- 总理:塞缪尔·海因兹 牙买加(1972年11月21日) 总督:肯尼思·霍尔 2006--- 总理:布鲁斯·戈尔丁2007.9.4--- 副总理:肯尼思·鲍 乌拉圭(1988年2月3日) 总统:何塞·穆希卡 副总统:达尼洛·阿斯托里

墨西哥(1972年2月14日) 总统:费利佩·卡尔德龙·伊诺霍萨(到2012年12月1日) 苏里南(1976年5月28日) 总统:德西·鲍特瑟 2010.8---- 玻利维亚(1985年7月9日) 总统:胡安·埃沃·莫拉莱斯·艾玛 2005.— 巴巴多斯(1977年5月30日) 国家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总督:克利福德·哈斯本兹 1996.6--- 总理:弗伦戴尔·斯图亚特 2010.10--- 哥伦比亚(1980年2月7日) 总统:胡安·曼努埃尔·桑托斯·卡尔德龙 2010.8.7--- 委内瑞拉(1974年6月28日) 总统:乌戈·查韦斯·弗里亚斯 1999.2--- 厄瓜多尔(1980年1月2日) 总统:拉斐尔·科雷亚·德尔加多 2007.1.15--- 格林纳达(1985年10月1日) 总督:卡莱尔·格利恩 2008.11.27--- 总理:蒂尔曼·托马斯 2008.7.9--- 圣卢西亚(1997年9月1日) 国家元首: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 总督:皮尔利特·路易西 1997.8--

法国艺术类大学排名TOP5

法国——拥有悠久历史的世界艺术之都,对艺术和思想有着无以伦比的包容性。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人达芬奇到荷兰人梵高再到西班牙人毕加索,他们都在法国度过其艺术最辉煌的年华。究竟是法国的艺术氛围成就了他们的艺术,还是他们的艺术成就了法国艺术的璀璨?法国是艺术家的摇篮,艺术名校众多,是艺术生梦寐以求的留学目的地。谁说画面太美好只能想象呢?今天,就跟随小编的步伐一起来看看法国艺术类大学排名干货! No.1 巴黎美术学院 巴黎美术学院是由法国文化部管辖、并属于高等专业学院性质的国立高等艺术学院。是继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博洛尼亚美术学院后的世界第三所美术学院,已有三百年的历史。作为全世界顶尖殿堂级的美术学院,世界四大美术学院之一,它不仅在全世界的高等美术院校中影响巨大,在中国美术界影响也最为深远。中国的老一辈油画家徐悲鸿、颜文梁、刘海粟、吴冠中等李风白等名家就毕业于这所学校。 No.2 布雷斯特美术学院 位于法国西布列塔尼大区的布雷斯特高等美术学院,是法国文化与传播交流部下属的56所高等美术学院之一,旨在培养面向国际的高水平艺术家、造型艺术创作家与设计师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精神。学校开设了雕刻、屏幕印刷品、摄影、材料、模型塑造、原型模型、纺织品等技术工作室。 No.3 敦刻尔克美术学院 法国敦刻尔克高等美术学院为法国58所公立美术学院之一,所颁发文凭为法国国家文凭,全世界认可,敦刻尔克美术学院的艺术教育使学生能够获得足够的自制力,发展一项独特的艺术工作并使自己作为造型师的个性不断成熟。在全球美院排名中,敦刻尔克美术学院排名是世界第23位。 No.4 巴黎凡尔赛美术学院 创立于1795年,落于巴黎西部的凡尔赛镇,是举世瞩目的“法兰西学院派”画风的发源地和欧洲宫廷御用画家的贵族学校。在1817年以前,凡尔赛美术学院的学院派风格与枫丹白露自然画派针锋相对,在世界艺术上发挥影响巨大。是一所有名望的公立高等教育机构,至今已有215年的悠久历史。长久以来,凭一支具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授和创作家的队伍,培养出了众多的艺术家和美术工作者。学院主要培养造型艺术和视觉艺术方面的人才。学生来自世界各地,使学院充满了活力和世界多种艺术文化交流的氛围。 No.5 勒芒美术学院 勒芒美术学院是一个以艺术专业为主、并极其注重由艺术家进行艺术传授的教学、研究和创作场所。教学结合了传统艺术表达方式与最新技术实践,注重艺术职业实际应用,在多媒体和数字化设备方面是全法国装备最先进的艺术学院之一。师资队伍由以艺术家为主体的艺术专家组成,既从事研究,又富于实践经验。艺术专业拥有各类专题工作室,如:素描、雕刻、绘画、排版、雕塑、木材、金属、铸铁、陶瓷、电影、电脑美术图案、多媒体等等。 说到这里想必您还对ACG不是特别了解吧?下面让我们一起看下一详情! ACG国际艺术教育(以下简称为 ACG )成立于2006年,依托多位国内外资深艺术教育专家联合在华成立的国际标准的艺术教育与交流中心。成立以来,ACG力邀世界TOP艺术大师、奥斯卡获奖者、欧美艺术教育专家来华讲学交流,推动中外艺术产业与国际的学术交往。

试述拿破仑的外交政策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试述拿破仑的外交政策及其对近代欧洲的影响拿破仑曾说:“了解一个国家的地理也就了解它的外交政策。”的确,这位曾经依靠其非凡的军事才能上台的法国政治家,在国际舞台上也展示了卓越的外交才华。下面的这个例子则可以说明。 拿破仑在其漫长的战争生涯中,一直把近邻英国视为心腹之患。为制服英国,他千方百计的拉拢远方的俄国,试俄国为他外交政策的一项重要内容。 拿破仑上台开始,便利用英俄之间的矛盾,寻求与俄国接近的机会。他密切关注英俄争夺马耳他的形势,认为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1800年7月,他让他的外交部长给俄国政府写了一封信,不仅表示愿意释放俄国的6000名战俘,并声明给每个战俘发放武器和军服。随后,拿破仑又寄给沙皇保罗一世第二封信,表示法国愿意战争俄国这边,支持俄国占领马耳他。 沙皇保罗一世曾经大骂“狂暴的法兰西共和国”,这时拿破仑如此有好的对待俄国战俘并发放武器,而且表示愿意保卫马耳他不受英国的侵犯,这使沙皇保罗一世对法国的态度迅速改变。沙皇保罗一世放弃干涉法国的政策,并愿意与法国建立友好关系。在法国的支持下,沙皇宣布对英国所有的商船实行封港令,驱逐路易十八,还提出与法国联合共同把英国人赶出印度的计划。不久,沙皇派使者到巴黎签署两国合约,法俄两国的蜜日期由此开始。

在这里,拿破仑拿英俄两国矛盾的要害-----马耳他问题大做文章,远交俄国,借以打击和孤立英国,确属深思熟虑的上策,拿破仑的外交手腕也可见一斑。 不仅如此,在其这个的战争生涯和政治活动中,战胜封建欧洲的武装干涉,在法国周围建立一批附庸国;战胜英国.从英国手中夺回法国在海外的殖民地,把英国势力从欧洲大陆上驱逐出去;继承封建王朝遗愿.夺取和巩固“天然疆界”。这一直是拿破仑为之奋斗的目标或是其外交政策的目的。 在拿破仑的一生中经历了数次反法同盟的围攻和侵入,而他的外交政策也就是随着战争的形势而不断发生改变。 第一次第二次反法同盟是由欧洲封建国家和英国挑起的,并使法国处于包围之中。此时拿破仑出来应战是完全必要的。他在意大利作战期间,广泛利用法国大革命的口号,发动意大利人民对奥地利殖民统治的战争。从而比较容易的取得了战争的胜利。同时运用外交才能,迫使奥地利签约,从而结束了反法同盟。 在第三次第四次反法同盟中,拿破仑利用他在军事上取得的一系列胜利,运用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在外交政策上取得了重大成就。同时,拿破仑也在这个时期对邻近国家进行宰割,将一系列屈辱的条约强加给普鲁士。从而使拿破仑的反对外来干涉主义政策转化为霸权政策。 第六次第七次的反法战争中,欧洲封建国家和英国已经侵入法国,法国为了维护自己的独立,奋起反抗。拿破仑的外交政策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精)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 世界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现代史上重要国家的双边关系也是了解和分析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方面。世界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加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外交联系的历史,更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而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尤其是欧洲的近现代史上,法德关系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法德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恩怨冲突不断,然而到二战后法德两国能够实现民族和解,改善双边关系,加强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和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这也对我们今天改善中日外交僵局,有一定借鉴意义。本文仅对二战后法德关系由长期对抗到和解合作关系转变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法德关系二战后的改善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和两国政治家的努力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政治来讲,二战后德国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社会改革,根除法西斯主义,惩制战争罪犯,吸取战争留下的深刻教训,为法德关系的改善铺平道路。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法国和德国在一战是交战双方,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集团发动了对世界的侵略扩张,而且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国打败,法国受到重创。二战后,法国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德国战争失败,国家社会经济同样受到重创,战争冲突对抗导致两败俱伤,大大降低了两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是由于法德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

期一个半世纪的冲突与对抗使法德双方认识到冲突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还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他们认识到加强合作才是必经之路。 其次,从经济上讲,世界经济发展要求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的日益联系密切是推动法德关系改善的经济根源。经济发展是推动世界各地加强联系的根本动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损害。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它们纷纷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繁荣景象。在经济发展过程中,西欧国家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开始了一体化进程,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推动各国经济加强联系,这从根本上推动法德关系改善。法德是欧洲大国,也是资本主义强国,二战后也是战争主要受害国,经济受到严重挫伤,因而加强经济联系是历史必然,这是加强合作改善关系的根本动力。 第三,法德关系的改善也与法德两国政治家的努力分不开。法国戴高乐上台时,他关于战后欧洲联合必须包括德国人的思想已经牢固地树立起来。戴高乐清楚地知道,法国要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而德国的政治地位也使德国有求于法国的地方多于法国对德国的要求,法国的政治地位要高于战败国的德国,这样有利于法国在法德关系中处于主导地位。1958年9月14日—15日,戴高乐与西德总理阿登纳举行第一次会谈,双方表示,在有美苏两大超级大国的情况下,不能永远指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历程及启示 为解决工业革命后城市人口快速膨胀、居住环境严重恶化等一系列突出问题,法国政府 于 1850年通过了干预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1。这一时期住房政策重点聚焦于住房卫生标准的 制定,政府并未参与具体住房建设。 2 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发展的历程 2.1 1945—1970年代中期:应对战后住房短缺的大规模、快速建设阶段 2.1.1 发展背景 在战争损毁、既有住房缺乏维护、战后人口大量涌入等因素下,战后法国出现了严重的 住房短缺问题,要求政府必须采取措施、缓解相应问题。 2.1.2 政策历程 1948年法国颁布了规范社会住房建设的相关法律。1949年法国“廉价住房机构”(HBM)更名为“低租金住房机构”(HLM)。该机构是二战后法国社会住房建设的主体,承担社会住 房开发、建设、出租、出售、维护、管理等职责。 1957年法国政府通过了“优先城市化地区”(ZUP)政策。政策重点解决社会住房快速建 设中基础设施不足等问题,完善“优先城市化地区”社会住房综合设施配套问题。在各方共同 努力下,法国社会住房建设快速发展,至1970年代末,共完成约80万套社会住房建设。 2.1.3 规划与设计 这一时期,法国社会住房以集合住宅形式为主,选址多位于城市郊区,规划布局多采用 柯布西耶1930年代提出的“光辉城市”的规划概念。价格低廉、施工快捷的装配式工业化住房,以及外形设计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形式被大量采用,以满足快速、大规模建设的需要。 2.2 1970年代中期—1980年代末:鼓励多样化供给及改造衰败社会住房阶段 2.2.1 发展背景 1970年代中期法国住房数量短缺问题已基本解决。多样化的社会住房需求开始显现。 此外,部分社会住房逐渐成为低收入人群的聚集地,上述区域的住房品质及环境加速衰败, 进而诱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2.2.3 政策历程 为应对上述新出现的问题,法国政府从两方面着手,完善了相关的社会住房政策。1977 年政府设立“住房个人补助”(APL),鼓励社会住房的多样化供给。为应对部分社会住房衰败 问题,政府制定了郊区社会住房复兴政策。先期政策重点聚焦于改善衰败社会住房的物质空 间环境。后期政府从整体层面协调推进衰败社会住房的更新整治。 2.2.2 规划与设计 该阶段社会住房的规划建设不再要求具体套型面积标准,而是鼓励通过分析不同房间的 使用需求和布置方式,提出不同功能房间的面积。同时针对老人、残疾人等特殊人群活动方 式及需求特征,制定相应标准,细化相应社会住房类型。同时,建筑风貌及形态上更加丰富 多元,呈现多样化的特征。 2.3 1990年至今:提出社会混合政策及渐进式城市更新阶段

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第九章.ppt.Convertor

第九章当代国际舞台上的中国 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外交政策 第二节中国在当代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 第一节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及其外交政策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政策的制订与对外关系的初步发展 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重大调整和对外关系大发展 三、中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原则 一、改革开放前中国对外政策的制订与对外关系的初步发展 (一)建国初期的“一边倒”外交政策 1.新中国成立时外交三方针 (1)“另起炉灶” 新中国的人民政府不承认国民党政府同各国建立的一切旧的外交关系,而要在新的基础上同各国另行建立新的外交关系。 (2)“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新中国的建立必须清理旧中国残留的对外关系遗迹,建立国内的良好环境,以全新的面貌建立、发展同其它友好国家的关系。 (3)“一边倒” 在帝国主义对新生的人民政权实行敌视政策的情况下,中国只能倒向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2.新中国成立到50年代中期的外交成就 (1)积极争取得到国际社会的承认 苏联首任驻华大使罗申递交国书仪式 首先是“一边倒”倒向苏联,争取得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承认,并与之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在短短的三个多月的时间里。除南斯拉夫外,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都同中国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形成了第一次建交高潮,为中国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奠定了基础。其次是中国同一些民族独立国家建立了正式的外交关系。最后是同西欧、北欧的一些资本主义国家建立了外交关系。 (1949年10月16日) (2)积极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1950年2月,中苏签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与苏维埃社会 主义联盟友好同盟互助条约》,两国在政治、经济、 军事等方面进行了全面的合作,在国际问题上相互支 持,密切合作;新中国从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团结出 发,不断加强和发展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友好合作 关系。这对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巩固新中国,恢复 和发展经济,具有重大意义。 3.新中国成立初期外交重点是发展同社会主义国家的外交关系 新中国成立不久,特别是朝鲜战争的爆发,使新中国同以美国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新中国外交政策的演变 外交政策:总体始终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每个阶段有所调整。 第一阶段:新中国成立——50年代中期 面临环境:美国的孤立敌视政策 外交目标:争取国际社会的承认 外交政策:外交三大决策,“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 (重点是发展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基本肃清了帝国主义在华的特权,巩固了新生的政权; 2、与几乎所有的社会主义国家建交(南斯拉夫除外,受苏南关系的影响)与一 些民族主义和北欧的国家建交; 3、赢得了朝鲜战争的胜利,日内瓦会议和亚非会议显示了新中国的地位和作用; 4、周恩来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可和赞誉。 第二阶段:50年代中期——6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世界动荡、分化、改组;中苏出现分歧并扩大;国内全面开始建设社会主义 外交目的:推进世界革命 外交政策:放弃“一边倒”的政策,提出依靠广大的亚非拉国家,反对帝国主义,重点是发展与广大的亚非拉国家的关系 该阶段成果; 1、与包括法国在内的20多个国家建交 2、由于中国的睦邻友好政策,用大约十年左右的时间基本解决了与接壤国家的 陆上边界问题和华侨的双重国籍问题。 3、中法(1964年建交)建交使该时期的重要成果。 该时期外交特点: 1、夸大了广大亚非拉国家的力量对世界的形势估计过于乐观,并带有强烈的意

识形态色彩(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政策的依据) 2、该时期的外交树敌过多,具有四面出击的特点,但是总体来说,中国外交还 是不断前进的。 第三阶段:60年代末——70年代末 面临环境:中苏严重对峙,中美关系开始缓和 外交目标:缓解苏联的威胁,改善所处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一条线,即按照大致的纬度画一条线连接从美国到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土耳其和欧洲的战略线。一大片即并团结该战略线以外的国家,就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共同反对苏联的霸权主义。 该阶段成果: 1、1971年第26届联大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中美关系改善; 2.70年代中国同70多个国家建交基本完成了与西方国家的建交过程形成第三次建交高潮,至1979年底已与120个国家建交,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第四阶段:80年代——90年代 面临环境:国家局势缓和,中国开始启动改革开放; 外交目标: 为国内的经济建设创造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 1、继续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同时又赋予了新的内涵;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的形势(提出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 3、开展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政策; 3、确立了对外开放为长期的基本国策; 4、以“一国两制”来促进国家统一; 第五阶段:21世纪以来 面临环境:国际多极化、民主化趋势加强 外交目标:中国获得国际社会的认可,积极谋求建立新型的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提出“和谐世界”的理念。 综述 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国家利益的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的大局,故国家利益的需要是其唯一的依据,而不是以意识形态和政治色彩的为依据。

法国艺术学校大全

法国艺术学校分类 2008-10-06 13:22:43来自: MOI(Man) 艺术类院校一般分为三大类: 1 公立美术学院(LES ECOLES DES BEAUX ARTS) 2 公立大学的美术专业(LES UNIVERSITES) 3 私立艺术学校(LES ECOLES PRIVEES) 这些院校对毕业生颁发的文凭各式各样。其中,公立大学和56所公立美院授予法国文化部颁发的、国家认可的毕业证书。私立美术学校的文凭一般是行业认可的文凭,但是对中国学生来说回国认证会有麻烦。 公立美术学院 法国共有56所属于文化与传播部的公立美术学院,相当于中国的美院。这56所公立高等艺术学院的注册学生总数为10 000人。每一所学校的规模都不大,招生名额有限(平均每校150至200名学生)。从法律性质看,其中有46所学校受地方政府管理(属市立或区立),另外10所为国立学校,直接隶属于文化与传播部。但是,无论其法律性质或名称如何,这些学院形成了一个组织方式协调一致并且拥有相同的教学评估体制(普通学分及ECTS欧洲学分)的名副其实的法国高等艺术教育网络。 国立美院:ECOLE NATIONALE

>省立美院:ECOLE REGIONALE >市立美院:ECOLE MUNICIPALE 无论是入学竞考还是接受本校学历对等委员会面试(ENTRETIEN),考试当天候选人都必须亲自到场,并携带自己的艺术作品资料集。希望赴法国深造艺术的候选人必须熟练掌握法语。在录取考试时,将会组织一次法语语言水平测试。充分了解现时艺术和国际当代艺术创作(实用设计、建筑、平面设计等)对申请就读法国高等艺术学院是必不可少的。进入法国高等艺术学院学习首先取决于候选人的素质及其艺术历程是否符合申请院校的艺术方向。因此,候选人应当设法事先了解每一学校的情况,以便物色发现最适合于自己的学校。 公立大学美术专业 公立大学的美术系与前面介绍的美院相比,更偏重理论性和研究性。如果希望获得更多的实践机会,或是有利于毕业后跻身相应艺术专业领域,那么读公立大学就不如其它两类学校有利。公立大学的文凭却是统一而有保障的。2004年开始法国高等教育改制为LMD系统,即学习3年可获得准学士文凭(LICENCE),5年可获得硕士文凭(MASTER),8年是博士文凭(DOCTORAT)。在综合大学读艺术的优点是文凭统一,而且有保障,缺点是理论大于实践。对于想回国从事教育事业的艺术类留学生来说,公立大学的美术专业是个好选择。公立大学艺术专业提供以下两个文凭: 造型艺术(ARTS PLASTIQUES):包括油画,雕塑,艺术理论等纯艺术课程。提供这个文凭的综合大学比较多,比较有名的有巴黎一大,巴黎八大,蒙彼利埃三大,马赛一大,里尔三大,波尔多三大,雷恩二大,斯特拉斯堡二大,图卢兹二大等。 实用艺术(ARTS APPLIQUES):包括装饰,设计等实用类美术的课程。提供实用艺术文凭的大学相对造

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探析

史学界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探析 陈爱君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摘要]法国是欧洲最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外交政策对欧洲各国及世界历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主要集中在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美、法中关系等。本文对此进行了回顾和总结,以便更好的理解新世纪法国外交政策的走向。 [关键词]法国外交;二十世纪;探析 二十世纪随经两次世界大战的冲击,法国的地位有所下降,但近年来,随着西欧共同体的发展,法国在国际舞台上的作用日益加重。进入八十年代以来,中国学者对二十世纪法国外交的研究逐渐深入,除了《战后法国外交史1944---1992》这样的专著以外, 研究外交政策的论文多达百余篇。学者们对这一时期法国外交进行了深层探析,提出了许多具有启发性的见解。概括起来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法国对欧、对德政策、法中关系等。 一、二十世纪法国对欧政策 1.法国的绥靖政策。对于法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全毅[1]认为,法国30年代建立的消极防御战略,是由战后法在欧洲大陆脆弱的战略地位及其军事防御理论决定的。周以光[2]认为,当时法国经济力量相对薄弱和其经济地位相对低下,不仅削弱了其在国际事务各个领域中企图对他国施加影响的控制力,而且还使它必须寻找依靠来处理外交事务。沈炼之、楼均信[3] 指出,法国之所以推行绥靖政策,一方面,法国统治集团中极右势力对德反苏反共姿态颇为欣赏,对德政策处于矛盾而复杂的心态中;另一方面,法国对于英法联盟过于依赖,不愿破坏联盟, 因而跟随英国走上绥靖的道路。虽然存在很多分歧,但学者在以下两个方面达成共识,第一,三十年代盛行于西方的和平主义思潮与孤立主义和恐战症结合在一起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二,马其顿防线的修建,助长了苟安情绪。这些都促成了法走上绥靖的道路。 2.关于普利文计划。普利文计划是法国战后初期对欧政策重要内容,但这一计划最后却因法国自身否决而失败。法国政府为何出尔反尔?朱正梅[4]认为:第一,这一计划是在美国欲重新武装西德,法国安全受到威胁而又不能与美国抗衡的压力下提出的不成熟计划;第二,这一计划要实现超国家的防务军事一体化,属于政治领域,触及国家主权的核心部分,在一体化起步阶段这个计划为时过早;第三,这一计划在修改过程中逐渐突破了法国设计的框架,脱离了法国控制,西德逐渐占优势;第四,东西方关系暂时缓和,重新武装西德以加强西欧防务显的不那样迫切。陈志强[5]在此基础上又进一步指出,当时法国正陷入印度支那战争,缺乏足够的军事力量主宰欧洲统一军队,这也是导致普利文计划失败的重要原因。普利文计划作为欧洲防务共同体计划虽然失败了,但是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积累了经验教训。朱正梅全面分析了这一计划的影响,她认为这一计划促成了西欧一体化朝着经济方向发展,同时该计划的失败也使法国摆脱了因批准该计划而造成的内政、外交的困境,为法德重新建立和解铺平了道路,对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形成亦有影响。 ~~~~~~~~~~~~~~~~~~~~~~~~~~~~~~~~~~~~~~~~~~~~~~~~~~~~~~~~~~~~~~~~~~~~~~~~~~~~~~~~~~~~~~~~~~~~~~~~~~~~~~~~~~~~~~ 持学校重点的情况下,通过社区活动、文明村镇的创建活动,利用特定节目,在互联网上进行有奖征文、主题论坛等形式,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向立体结构转变要把握以下几点:1、从微观而言,要做到目标细化,通过特定的活动,针对特定的群体,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2、从宏观而言,要做到形式多样,要将传统课堂建设与社会活动、网上论坛结合起来,要做到显隐结合,既有主流声音,又要善于在群众活动中,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机的融合在其中,达到提高人们的道德素质和思想修养的目的;从时间跨度而言,要持之以恒,要坚持将形式多样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尽可能涵盖大多数人,尽可能对单个人的不同成长阶段发挥作用,不仅要对一代人发挥作用,而且要对几代人发挥作用。 六、从教育对象的成长途径而言,要从外在压力型向自主抉择型转变 思想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在人的成长过程中,党和政府通过控制主流舆论,树立典型,鞭打丑恶现象,形成主流声音,一旦有人逾越,就会受到谴责,人们为了保持与社会的一致,有时会压抑自己的需求而转向共同意识。但是在网络时代,个人的成长面临一个开放的环境,政府虽然牢牢控制着主要舆论,但是人们可以轻而易举的突破政府所精心构筑的高压阵营,转而去倾听不同声音。因此,首先要主动引导,提升主体意识,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与一定对象的关系中所具有的主动态势、能动作用、积极态度和支配地位。[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为人的主体性的提升创造了有利条件,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广泛使用,对人的主体性的发展更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要遵循人的发展的客观规律,开发受教育者的主体性,要制定符合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内容,精心选取教育内容,采取有效的教育方法,创造性的对人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要使教育者主动认可教育目标,接受教育内容和要求,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加以内化,并自我选择,自我控制,自我约束和外化为自觉的行为,使受教育者对提高自我道德意识、完善自我道德水平和境界形成强烈的自主意识,把在道德实践活动中自我努力以提高自我道德境界变成自主的活动;其次,要创设情境,增强人们的价值判断能力,通过价值澄清、道德两难问题的讨论和角色扮演,创设良好的情境,使人们在这种交流与感化中提高价值判断能力,要让人们明是非、知善恶、辨美丑,能够在复杂的环境中坚持社会主义方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深厚的民族情结;再次,要营造环境,培育民主意识,通过创设宽松 的环境,让人们主动参与到集体的管理事物中来,让他们形成平等、公平、公正的观念,从而构建一个充满和谐气氛的社会;最后,要培育人们的自律精神,要让人们经得住诱惑,耐得住考验,要有“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高尚情操。 时代在向前发展,网络塑造了一个虚拟与现实想统一的社会,我们必须在坚持已有的正确的思想政治工作方法,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顺应时代发展,从思想政治工作主体的观念、主客体的交往方式和传播载体、教育客体的空间结构和成长途径几个方面加以改进,以增进新时期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鲁洁. 网络社会·人·教育.[J] 江苏高教, 2001.1. [2 ]王德金,王术芳. 新时期金融战线思想政治工作方法应实现八大改变.[J].理 论观察,2000.5. [3] 张蔚萍.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现代化.[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0.1. [4] 张志阳,孙铁牛. 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改革走向的探讨.[J].探索:哲社版 (重庆),2000.4. [5] 张耀灿. 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高教出版社,1999. P224. [6] 张彦. 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创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武汉), 2001.12. Several Transitions of the Work Method of the Ideology and Politics of Cybertimes Xiao Hui (College of Law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and Sicence, Hunan XiangTan 411201) Abstcact: With the mass use of Internet technology, people's living environment has changed very greatly, the work method of ideology and politics is changed accordingly too. From the mode of thinking of the educational subject , educator's attitude toward educational target , the contacts ways of the educator and educational target , propagate carrier , educational space structure , educational growth way six respect of target of target ,this text attempts to explain ideology and politics transition of work method of the new period. Keyword: Cybertimes; Think of the work method of the policy ;Transition. 作者简介:肖辉, 男,湖南株洲人,湖南科技大学2003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收稿日期:2005-3-14 4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