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04269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04269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04269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04269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目录

I 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1)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2)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 (2)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2)

二、课程内容 (2)

三、考核知识点 (2)

四、考核要求 (2)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3)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3)

二、课程内容 (3)

三、考核知识点 (3)

四、考核要求 (4)

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 (4)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4)

二、课程内容 (4)

三、考核知识点 (5)

四、考核要求 (5)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 (6)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6)

二、课程内容 (6)

三、考核知识点 (7)

四、考核要求 (7)

第五章特质论 (8)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8)

二、课程内容 (8)

三、考核知识点 (8)

四、考核要求 (9)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9)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9)

二、课程内容 (10)

三、考核知识点 (10)

四、考核要求 (10)

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范畴 (11)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1)

二、课程内容 (11)

三、考核知识点 (12)

四、考核要求 (12)

第八章行为学习论 (13)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3)

二、课程内容 (13)

三、考核知识点 (14)

四、考核要求 (14)

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15)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5)

二、课程内容 (15)

三、考核知识点 (16)

四、考核要求 (16)

第十章认知论 (17)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7)

二、课程内容 (17)

三、考核知识点 (18)

四、考核要求 (18)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19)

附录 (21)

I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

一、课程性质与特点

人格心理学课程是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本科)的必修课。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程,它既为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的其他课程提供理论基础,又可直接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应用性。

人格心理学是一门从总体上探讨、描述与说明人性、人的心理与心理特征的心理学分支学科。其主要研究人格的结构、形成、特征、测量和培养等人格现象和及其规律。人格心理学是一门具有很强的应用指导作用的理论学科,是集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于一体的综合性学科。

二、课程目的与要求

本课程的设置目的在于帮助考生在掌握了普通心理学中对一般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对于人格现象、人格形成机制、人格培养和人格测量等有系统、深入、熟练的把握,为将来学习心理治疗、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等打下基础,并对学习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等学科产生综合贯通的影响。同时,也为他们理解自己及他人的人格特点和人格形成提供理论指导,为以后在心理教育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人格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实施人格测量、制定人格矫正计划等提供理论和方法上的准备。

本课程要求考生能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提高考生对人格理论的理解力;并使学生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测量方法,提高对人格心理学问题的观察、判断、分析、理解和研究的能力。考生通过学习应该能够在识记和理解了人格心理学的系统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对实际生活中和心理教育工作中遇到的各种人格心理问题的做出分析和评价,并能够使用人格心理学中提供的方法和工具指导和帮助解决这些问题,促进自己和心理教育对象的人格健全。

三、本课程与相关课程的联系、分工与区别

人格心理学与普通心理学、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等学科关系密切。其中普通心理学是对人的常见心理现象的分类、一般特点及其规律的研究。普通心理学中所讲述的心理现象中尤其是各种个性倾向性、自我和自我意识、个性心理特征等,都是人格心理学中研究的核心内容,可以说人格心理学是从一个更为广阔和深入的角度对这些人格现象及其规律做出综合性、跨学科的研究和总结。

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的重要的理论基础之一。一方面人格心理学对人格的研究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关于人格问题界定、诊断、测量和矫正提供了理论支持,另一方面,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中的许多理论假设和实用技术本身就是一些人格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只是人格心理学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理论成分,而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和心理教育则相对更侧重于其中的技术成分。

考生在学习本课程的过程中应把握两点:一是要力求全面、深刻、准确地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要点。人格心理学是一门既广博又精深的学科,需要考生综合自己的人文、社会、生物、哲学等各学科的相关知识,加上对生活经验和成长经验的反刍,才有可能获得正确的理解。二是要和自己的生活经验、社会经验等联系在一起来学习和感悟,务求能够判断人格心理学中讲述的现象和规律在生活中的具体表现。

《人格心理学》教材(推荐使用的教材是《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8月出版)的重点是3—10章,详细讲述了各个重要的人格理论流派的思想、体系和技术。第一、二章是对这一学科的全貌的概述,第11——15章是在各个人格理论流派的基础上向人格测量、人格矫正和人格教育等运用领域的合理延伸,鉴于人格测量可以归并到心理测量中、人格障碍及矫正与人格教育可以归并到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心理卫生和心理教育等课程中去,这五章的内容在本课程中只作为自由学习的内容,不作考试要求。

II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的对象、任务与历史发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发展历史和任务。

掌握人格的概念。

本章重点:人格的概念

本章难点:人格的概念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对象

(一)人格的词源分析

(二)其他学科对人格概念的理解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一)人格心理学的学科内部关系

(二)人格心理学与其他心理学分支学科的关系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一)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发展

(三)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四)科学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格心理学的对象

人格的定义

对人格定义的理解

(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人格心理学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

2、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

四、考核要求

(一)人格心理学的对象

1、人格的定义(识记)

2、对人格定义的理解(领会)

(二)人格心理学的体系与任务

1、人格心理学的任务(识记)

(三)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

1、人格心理学产生的理论与方法来源(识记)

2、人格心理学成为独立学科的标志(识记)

第二章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

2、熟悉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本章难点: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假设

二、课程内容

人格理论

(一)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二)人格的科学理论

(三)人格的前科学理论与科学理论的关系

(四)范型与人格理论流派

(五)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精确性

可检验性

概括能力

简洁性

逻辑一致性

有用性

(六)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与基本设想

自由意志——决定论

理性——非理性

整体说——原素说

素质论——环境论

主观性——客观性

前动性——反应性

稳态——异态

可知性——不可知性

可改变——不可改变

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一般方法论原则

1、理论探讨与实证研究的结合

2、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结合

3、元素分析与整体综合

4、心理学研究中的生态化趋势与现场研究

5、伦理性原则

(二)人格心理研究过程

(三)主要研究途径

临床研究

相关研究

实验研究

(四)人格研究的具体方法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格理论

1、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

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

(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

2、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

四、考核要求

(一)人格理论

1、人格理论的评价标准(识记)

2、人格理论的基本问题和基本假设(领会)

(二)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1、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一般方法论原则(识记)

2、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途径(领会)

第三章古典精神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精神分析的起源。

2、掌握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

3、掌握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4、熟悉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本章重点: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人格发展阶段理论本章难点:无意识与泛性论、防御机制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

(一)、弗洛伊德德生平

(二)、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1、欧洲近代学术界对无意识动力作用的探讨

2、古典精神分析的自然科学与医学背景

3、欧洲临床精神病学对精神分析的作用

第二节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

(一)、无意识、前意识、意识

(二)、本我、自我、超我

(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第三节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一)、性、里比多、动欲区

(二)、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口腔期

肛门期

性蕾期

潜伏期

生殖期

(三)、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第四节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一)自由联想

(二)梦的分析

(三)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四)幽默

(五)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六)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

三、考核知识点

(一)精神分析的起源

1、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二)以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本我、自我、超我

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三)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论

1、性、里比多、动欲区

2、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

3、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四)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1、自由联想

2、梦的分析

3、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

4、幽默

5、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

6、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

四、考核要求

(一)、精神分析的起源

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识记)

(二)以无意识原欲为核心的人格动力结构

1、无意识(识记)

2、前意识(识记)

3、无意识的特点(领会)

4、无意识、前意识、意识构成的人格结构(领会)

5、本我、快乐原则(简单运用)

6、自我、现实原则(简单运用)

7、超我、道德原则(简单运用)

8、本我、自我、超我构成的人格结构(领会)

9、本我、自我、超我分别与意识、前意识、无意识之间的关系(领会)

10、焦虑以及焦虑的分类(简单运用)

11、自我防御机制(领会)

12、压抑、否认、投射、反向作用、合理化、替代和升华(综合运用)

(三)以性心理为主线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里比多、动欲区(识记)

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领会)

俄底浦斯情结、爱莉克拉情结(识记)

停滞(简单运用)

倒退(简单运用)

(四)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

1、自由联想、梦的分析、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识记)

2、弗洛伊德研究方法的特殊性(领会)

3、对弗洛伊德人格理论体系的评价(领会)

第四章新精神分析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从本我心理学向自我心理学的转变

2、掌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理论

3、掌握安娜、哈特曼、爱里克森的自我心理学理论

4、掌握霍妮、弗洛姆等的社会文化论

本章重点: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安娜的自我理论、哈特曼的自我理论、爱里克森的自我理论、霍妮的社会文化论、弗洛姆的社会文化论

本章难点: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安娜的自我理论、哈特曼的自我理论、爱里克森的自我理论、霍妮的社会文化论、弗洛姆的社会文化论

二、课程内容

阿德勒德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的生平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1、器官缺陷与补偿

2、自卑感

3、追求优越

4、社会兴趣

(三)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

1、生活风格及其类型

2、生活风格的形成

3、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4、创造性自我与活动程度

(四)个体心理学简评

自我心理学

(一)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2、安娜总结出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

3、安娜提出的儿童的自我发展路线(二)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三)爱里克森与自我心理学的发展

自我及其同一性

人格的终生发展阶段理论

社会文化论

(一)霍妮关于神经症人格的理论

1、神经症、人格与文化

2、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

3、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

(二)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1、气质、性格与人格

2、孤独感、逃避自由与积极自由

3、性格取向

4、社会性格

三、考核知识点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补偿和过度补偿

2、自卑感

3、追求优越

4、社会兴趣

5、生活风格及其类型

6、理解生活风格的途径

7、创造性自我

8、对个体心理学的简评

(二)自我心理学

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2、安娜总结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

3、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观点

4、哈特曼的两种自我的自主性

5、爱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

6、爱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理论(三)社会文化论

1、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观点

2、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的观点

3、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

4、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

5、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论

6、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分类

7、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分类

四、考核要求

(一)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补偿和过度补偿(领会)

2、自卑感(领会)

3、追求优越(运用)

4、社会兴趣(领会)

5、生活风格及其类型(简单运用)

6、领会生活风格的途径(识记)

7、创造性自我(领会)

8、对个体心理学的简评(领会)

(二)自我心理学

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识记)

2、安娜总结的15种自我防御机制(识记)

3、哈特曼的自我心理学观点(领会)

4、哈特曼的两种自我的自主性(识记)

5、爱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领会)

6、爱里克森的人格终身发展阶段理论(综合运用)

(三)社会文化论

1、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观点(领会)

2、霍妮关于神经症的人格理论的观点(领会)

3、霍妮关于神经症的自我理论(领会)

4、弗洛姆的社会精神分析论(领会)

5、弗洛姆的逃避自由论(领会)

6、弗洛姆的性格取向分类(识记)

7、弗洛姆的社会性格分类(识记)

第五章特质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2、掌握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3、掌握大五人格理论

4、熟悉对特质论的评价

本章重点: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大五人格理论本章难点:奥尔波特的特质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大五人格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其人

(二)特质的概念

(三)人格特质的常规研究法和特殊现象研究法

(四)机能自主性

(五)自我认同感

(六)健康人格

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一)卡特尔生平

(二)特质及其分类

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三)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

(四)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五)人格的发展

第三节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一)、大五人格因素

(二)、对特质论的批评

(三)、特质论的辩护

(四)、对特质论的简评

三、考核知识点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

2、奥尔波特特质的特点

3、奥尔波特对人格特质的两种研究法

4、奥尔波特的主要特质、次要特质和核心特质

5、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概念

6、奥尔波特的“统我”或“自我认同感”

7、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的六大特点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卡特尔对特质的三种分类法

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个别特质、共同特质

卡特尔因素分析方法

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

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

卡特尔的人格发展的三种学习

(三)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

1、大五人格因素

2、对特质论的评价

四、考核要求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奥尔波特的特质概念(识记)

2、奥尔波特特质的特点(领会)

3、奥尔波特对人格特质的两种研究法(识记)

4、奥尔波特的主要特质、次要特质和核心特质(领会)

5、奥尔波特的机能自主概念(识记)

6、奥尔波特的“统我”或“自我认同感”(识记)

7、奥尔波特的健康人格的六大特点(识记)

(二)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1、卡特尔对特质的三种分类法(识记)

2、表面特质、根源特质、个别特质、共同特质(领会)

3、卡特尔因素分析方法(领会)

4、卡特尔因素分析的材料来源(识记)

5、卡特尔的16种根源特质(识记)

6、卡特尔的人格发展的三种学习(识记)

(三)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

1、大五人格因素(简单应用)

2、对特质论的评价(识记)

第六章交互作用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格的文化决定论中的重要研究、了解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的当前研究、了解个人与情景交互作用的当前研究

2、掌握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

3、掌握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4、掌握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本章重点: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本章难点: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默里的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二、课程内容

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二)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相互作用论

1、文化与制度

2、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3、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一)默里其人

(二)默里的人格理论

1、心因性需要

2、压力

第三节环境的作用

第四节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1、人格的文化决定论的相关研究

2、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

3、卡丁纳对制度的分类

4、基本人格结构

5、人格投射

6、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的主要观点

7、人格化、好我、坏我、非我

8、沙利文的人格发展六阶段

(二)、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1、心因性需要

2、压力的分类

3、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

4、自我理想

(三)、环境的作用

1、关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的研究

(四)、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1、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的研究

四、考核要求

(一)、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

1、人格的文化决定论的相关研究(识记)

2、林顿和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的主要观点(领会)

3、卡丁纳对制度的分类(识记)

4、基本人格结构(识记)

5、人格投射(领会)

6、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的主要观点(领会)

7、人格化、好我、坏我、非我(识记)

8、沙利文的人格发展六阶段(识记)

(二)、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1、心因性需要(领会)

2、压力的分类(简单运用)

3、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简单运用)

4、自我理想(领会)

(三)、环境的作用

1、关于环境对人格的影响的研究(识记)

(四)、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

1、个人与情景的交互作用的研究(识记)

第七章人格的生物学范型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2、掌握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3、熟悉当前关于气质的研究

4、了解当前关于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的研究

本章重点: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爱森克的人格理论

本章难点: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爱森克的人格理论、人格的进化和脑神经生物基础研究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一)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1、意识

2、个体潜意识

3、集体潜意识

(二)原型研究

1、人格面具

2、阿妮玛和阿妮姆斯

3、阴影

4、自性

(三)人格动力论

(四)人格发展论

(五)心理类型学

第二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一)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

(二)人格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

(三)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气质的研究

(一)感觉寻求倾向研究

(二)害羞或抑制性气质

(三)EAS气质模型

第四节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一)人格的进化论解释

(二)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三、考核知识点

(一)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1、个性化

2、个体潜意识、情结

3、集体潜意识

4、原型

5、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妮姆斯、阴影、自性

6、心理能

7、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

8、荣格的人格发展论

9、荣格的心理类型学

(二)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

2、艾森克的人格维度与气质类型的关系

3、艾森克的三个人格维度

4、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

(三)气质研究

1、感觉寻求倾向研究

2、害羞或抑制性气质研究

3、EAS气质模型

(四)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1、人格的进化论解释

2、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四、考核要求

(一)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1、个性化(领会)

2、个体潜意识、情结(简单应用)

3、集体潜意识(简单应用)

4、原型(识记)

5、人格面具、阿妮玛、阿妮姆斯、阴影、自性(综合应用)

6、心理能(领会)

7、荣格的人格动力理论(领会)

8、荣格的人格发展论(领会)

9、荣格的心理类型学(领会)

(二)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领会)

2、森克的人格维度与气质类型的关系(领会)

3、艾森克的三个人格维度(领会)

4、艾森克的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领会)

(三)气质研究

1、感觉寻求倾向研究(识记)

2、害羞或抑制性气质研究(识记)

3、EAS气质模型(识记)

(四)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1、人格的进化论解释(简单应用)

2、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识记)

第八章行为学习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

2、掌握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3、掌握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4、掌握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本章重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多拉德和米勒德刺激——反应论、班杜拉德社会学习论

本章难点: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多拉德和米勒德刺激——反应论、班杜拉德社会学习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

(一)、行为主义的倡导者华生

(二)、行为主义的兴起和发展简介

第二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一)、操作性条件反射与人类行为的学习

(二)、强化及其原理

1、建立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原则

2、强化的类型

3、强化物的来源

4、强化的安排

5、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类化与分化

(三)、行为的塑造和矫正

第三节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一)、学习的四个要素

1、内趋力

2、线索

3、反应

4、强化

(二)、学习

(三)、内部精神现象与学习

1、恐惧——一种获得性的内趋力

2、语言和二级泛化

3、冲突

4、潜意识、神经症与精神治疗

5、童年时代的四个关键训练期

第四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一)观察学习

1、观察学习的概念

2、一个经典的观察学习的实验研究

3、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

4、替代强化

5、榜样行为的呈现方式——身教和言传

6、观察学习的过程

(二)自我效能感

(三)行为适应与治疗

三、考核知识点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

1、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1、斯金纳对反应的分类

2、强化、强化物

3、强化的类型

4、强化物的来源

5、强化的安排

6、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类化与分化

7、行为的塑造和矫正

(三)、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1、学习的四个要素

2、多拉德和米勒对学习的解释

3、恐惧的实验研究

4、二级泛化

5、冲突的类型

6、移置作用的特点

7、挫折和攻击

8、潜意识、神经症、系统脱敏的精神治疗法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1、观察学习的定义

2、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的区别

3、替代强化

4、观察学习的过程

5、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强化

四、考核要求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

1、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识记)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1、斯金纳对反应的分类(识记)

2、强化、强化物(领会)

3、强化的类型(识记)

4、强化物的来源(识记)

5、强化的安排(综合应用)

6、行为的消退、自然恢复、类化与分化(领会)

7、行为的塑造和矫正(领会)

(三)、多拉德和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1、学习的四个要素(识记)

2、多拉德和米勒对学习的解释(识记)

3、恐惧的实验研究(识记)

4、二级泛化(识记)

5、冲突的类型(简单运用)

6、移置作用的特点(简单运用)

7、挫折和攻击(综合运用)

8、潜意识、神经症、系统脱敏的精神治疗法(识记)

(四)、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1、观察学习的定义(简单运用)

2、行为习得与行为表现的区别(领会)

3、替代强化(综合运用)

4、观察学习的过程(识记)

6、自我效能感和自我强化(领会)

第九章人本主义的人格心理学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了解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熟悉人本主义的五个中心论点

2、掌握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论

3、掌握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4、掌握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本章重点: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本章难点: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论、罗杰斯的自我理论、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二)、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论点

第二节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理论(一)、需要层次论

1、动机理论的基本假设

2、五种基本需要

3、需要各层级之间的关系

4、满足基本需要的条件与后果

(二)自我实现的理论

1、自我实现的概念

2、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

(三)、自我实现的条件与障碍

(四)、自我实现的途径

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一)现象学与自我概念

(二)人格发展的基础——自我实现倾向与积极看待(三)机能完善者的特征与形成

(四)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与恢复正常

1、威胁的形成

2、防御过程

3、心理调整

4、瓦解和崩溃

5、重新整合

第四节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一)、存在论

(二)、人格论

1、人格的概念

2、人格的特征

3、原始生命力的发展

(三)人性善恶并存论

三、考核知识点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观点

(二)、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论

需要层次论

需要层级之间的关系

满足需要的条件和后果

自我实现的概念

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

高峰体验

自我实现的条件和障碍

自我实现的途径

(三)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1、罗杰斯的自我概念

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自我一致

3、自我实现倾向

4、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

5、价值的条件

6、机能完善者的特征

7、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到恢复正常的阶段

(四)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1、罗洛?梅的存在论

2、罗洛?梅的人格概念

3、人格的特征

4、原始生命力的发展阶段

5、人性善恶并存论

四、考核知识点

(一)、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

1、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起源(识记)

2、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五个中心观点(领会)(二)、马斯洛的需要与自我实现论

1、需要层次论(综合运用)

2、需要层级之间的关系(领会)

3、满足需要的条件和后果(识记)

4、自我实现的概念(识记)

5、自我实现者的类型与特征(识记)

6、高峰体验(领会)

7、自我实现的条件和障碍(简单运用)

8、自我实现的途径(简单运用)

(三)罗杰斯的自我理论

1、罗杰斯的自我概念(识记)

2、现实自我、理想自我、自我一致(领会)

3、自我实现倾向(领会)

4、积极自我看待的需要(领会)

5、价值的条件(简单运用)

6、机能完善者的特征(识记)

7、自我实现倾向的受阻到恢复正常的阶段(领会)(四)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1、罗洛?梅的存在论(识记)

2、罗洛?梅的人格概念(领会)

3、人格的特征(领会)

4、原始生命力的发展阶段(识记)

6、人性善恶并存论(识记)

第十章认知论

一、学习目的与要求

1、掌握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

2、掌握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3、掌握罗特的行为预测与控制点理论

4、掌握人格的认知因素

本章重点: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罗特的行为预测与控制点理论、原型、图式理论

本章难点: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罗特的行为预测与控制点理论、原型、图式理论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威特金的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

(一)认知方式

认知方式的实质与成因

(二)心理分化论

(三)对认知方式理论的评价

第二节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一)人是科学家

(二)构念的含义及CPC循环

(三)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四)心理问题及固定角色疗法

(五)对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的评价

第三节罗特的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

(一)行为预测理论

1、行为潜势

2、预期

3、强化的效价

4、心理情境

(二)控制点理论

(三)适应不良与行为改变

第四节人格的认知因素

(一)个体的认知变量

1、能力

2、译码策略

3、预期

4、主观价值

(二)原型

(三)图式理论

三、考核知识点

(一)、威特金的认知风格与心理分化理论

认知方式或认知风格

场依存——场独立

心理分化论

心理分化的三个指标

(二)、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1、人格结构

2、构念

3、CPC循环

4、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5、心理问题的成因

6、固定角色疗法

(三)罗特的行为预测论和控制点理论

1、行为预测论的主要观点

2、行为潜势、特殊的预期、类化的预期、强化的效价、心理情境等概念

3、控制点理论的主要观点

4、控制点、内控、外控等概念

(四)人格的认知因素

1、个体的认知变量

2、原型对人格的解释

3、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

4、图式的概念

四、考核要求

(一)、威特金的认知风格与心理分化理论

1、认知方式或认知风格(领会)

2、场依存——场独立(运用)

3、心理分化论(领会)

4、心理分化的三个指标(识记)

(二)、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1、人格结构(识记)

2、构念(领会)

3、CPC循环(识记)

4、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识记)

5、心理问题的成因(领会)

6、固定角色疗法(识记)

(三)罗特的行为预测论和控制点理论

1、行为预测论的主要观点(综合运用)

2、行为潜势、特殊的预期、类化的预期、强化的效价、心理情境等概念(领会)

3、控制点理论的主要观点(简单运用)

4、控制点、内控、外控等概念(领会)

(四)人格的认知因素

1、个体的认知变量(识记)

2、原型对人格的解释(简单运用)

3、图式理论的主要观点(领会)

4、图式的概念(简单运用)

Ⅲ.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

为了使本考试大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者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和落实,特作如下说明:

一、《人格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的目的和作用

《人格心理学》自学考试大纲是根据心理健康教育专业自学考试计划的要求,结合自学考试的特点而确定的。其目的是对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课程考试命题进行指导和规定。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明确了人格心理学课程学习的内容以及深度和广度,规定了人格心理学自学考试的范围和标准。因此,它是编写人格心理学自学考试教材和辅导书的依据,是

人格心理学重点讲解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特点及其研究主题 一、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从理性上考察这门课程: ①研究内容侧重:心理差异 ②研究策略强调:整体性 ③研究特征注重:内部稳定性 二、人格主题 ①人性哲学②人格结构③人格动力 ④人格成因⑤人格发展⑥人格测量 三、人格理论研究“范型” 范型: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多数科学家共同接受的理论和方法。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伦每个流派侧重某一个或几个主题 4、行为主义学习论 5、人本主义 6、认知主义 四、人格理论研究的几大范型的优缺点 1、经典精神分析 优点: (1)为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做了过渡 (2)为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建提供了理论基础 (3)促进了家庭心理咨询和儿童教育的发展 缺点: (1)人格动力理论有一定的局限性 (2)整个人格理论不太系统 (3)有些理论假设有待一步考证 (4)社会环境仅局限于家庭环境 2、新精神分析 优点: (1)把潜意识理论的开拓性研究推向了新的里程碑 (2)扩展了新的理论领域,加强了相关学科的联系 (3)丰富了现代医学模式的内涵,发展了精神病学中心医学的理论和方法 缺点: (1)没有脱离精神分析的理论主体 (2)对未来社会的乌托邦式构想 (3)理论仍具有神秘色彩 3、行为主义学派 优点: (1)行为主义奠定了心理学的科学地位 (2)行为治疗的实用性 (3)行为主义研究领域的广泛性 (4)行为主义理论简洁、明了

缺点: (1)错误地将人类等同于动物 (2)行为评估信度、效度的质疑 (3)行为主义对人格的描述过于窄化 (4)忽视人格的稳定性 4、人本主义学派 优点: (1)关注积极方面 (2)应用广泛:①对心理治疗方法产生了重大影响②在管理和教育改革中的应用 缺点: (1)概念模糊,缺少实证的研究 (2)过分强调人的天赋潜能,忽视了社会与教育的力量 5、人格特质理论 优点: (1)注重研究的实证性 (2)提出了有价值的理论观点 (3)促进了人格测评工具的产生 缺点: (1)缺乏对特质概念的理论探讨 (2)缺乏统一的特质理论框架 6、认知学派 优点: (1)将实验研究技术带入人格研究 (2)将人格与认知问题有机结合 缺点: (1)人格研究的去人格化倾向 (2)认知理论范式缺乏系统性 第二节人格的界定及特征 一、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起来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二、人格的特征 1、整体性(统合性) 2、稳定性 3、功能性 4、独特性 第三节人格理论的向度 一、了解人格心理学研究的几个理论向度 (一)自由论——决定论:这一问题主要涉及的是对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什么?是由其个人意愿自由控制,还是由不为个人意愿所控制的因素来决定? (二)理性——非理性:这一维度说明人的理性思维对人的影响有多大。 (三)整体论——分析论:这一维度划分了心理研究是对人进行整体研究还是分析研究

人格心理学自考复习题整理

现代人格心理学 名词解释: 1.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范型:指一定时期在某一或多个学科中的多数科学家所共同接受的一套理论和方法。 3.人格结构:是研究气质、性格、能力以及个人活动倾向性等心理特点如何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一定的组织模式。 4.人格理论:是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用来组织人格研究材料,解释和说明人格、人性、人格结构、人格发展动力、条件以及阶段等理论问题,以反映人格心理现象的本质与规律,并提出可验证的理论假设和启发人格研究的新观点、新方法。 5.人格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格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6.生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性本能,生本能所提供的能量称为埃罗斯,埃罗斯代表爱和创造的力量。 7.里比多:即为广义的性,就是一切寻求快感的潜力,泛指心理活动的能量。 8.无意识:不曾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是意识的但已受压抑的心理活动。 9.潜意识:位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由那些虽不能即刻回想起来,但经过努力就可以进入意识领域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0.意识:人格最表层部分,它由人能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所组成。 11.本我:即原我,是指原始的自己,包含生存所需的基本欲望、冲动和生命力。 12.自我:是自己可意识到的执行思考,感觉、判断或记忆的部分。 13.超我:是人格结构中代表理想的部分,它是个体在生长过程中通过内化道德规范内化社会及文化环境的价值观念而形成。 14.停滞:心理障碍可以导致任何阶段的发展停顿和延缓,这种现象称之为停滞。 15.倒退:由于早期阶段发展停滞使某些早期的特征保留在以后的阶段中,当个人面临危机和挫折时,他很有可能退回到较早的阶段,这一过程称为倒退。16.压抑: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 17.自由联想法:就是让患者处于身心放松状态,鼓励其说出脑海里涌现的任何思想观点或感情经验。 18.梦的分析:佛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潜意识现象,是潜意识愿望经过伪装后的象征性的满足,实质就是被压抑的无意识欲望的一种变形的满足。19.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包括了一切被遗忘了的记忆、知觉以及被压抑的经验。 20.集体潜意识:指在漫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人类祖先的经验,是人类必须对某些事件做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21.生活风格: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成为“生活风格”,这是一种标识个体存在的独特方式。 22.创伤范式:佛洛伊德早期在运用催眠术和疏导法治疗神经症时发现,如果病人把内心的“创伤”倾吐出来,病症就会消失,这就是创伤范式。 23.内驱力范式:佛洛伊德早期把人格分为本我、自我和超我的人格结构理论,其中内驱力与本我对应,内驱力是人格发展的动力。 24.自我范式:把自我看成是人格结构,当中相对独立的部分。 25.角色混乱:指个体不能正确地选择适应社会环境的角色。 26.显在焦虑:是对显在危险的反应,产生情景性神经症。 27.基本焦虑:指人将基本敌意泛化到一切人甚至整个世界,从而感到世间的一切事物和一切人都是潜伏着的危险因素。 28.特质:是一种概括化了的行为方式,具有个体特征,并且人际之间有很大差异,它是一种实在的和具有决定意义的神经心理结构。 29.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为的那些原因。 30.根源特质:是隐藏在表面特质,是人格的内在因素,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的最终根源。 31.共同特质:一个社区或一个集团成员所共同具有的特质。 32.动力特质:是促使人朝着一定的目标去行动,它是人格的动力性因素。 33.正强化:呈现正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4.负强化:撤去负强化物可以增加有机体反应概率的现象。 35.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学会某种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模仿学习。 36.替代强化:榜样的行为是否受到强化,受到什么样的强化,并不一定影响模仿者的行为学习,这时候的强化对于榜样而言,则是一种间接强化,又称替代强化。 37.自我效能感: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38.强化物: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强化也就是内驱力的降低,任何能够导致内驱力降低的刺激就是强化物。 39.约拿情节:在我们的社会中,如果一个聪明的人说:“我是十分聪明的”。就会冒犯他人,引起对立、敌意、打击。于是,优秀的个体一般要学会像变色龙一样掩饰自己,贬低自己来避免他人的攻击,就像圣经上的约拿一样,这种情节称之为约拿情节。 40.自我概念:代表对自我感知的一种组织化和一致性的模式,它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 41.移情:从另一个人的观点对他的问题进行理解,从那个人的内部参考模式出发。 42.高峰体验:人们会产生某些基本的认识与感受,如爱的体验、审美感知、创造等,这些认识与感受以及所有其他最高程度创造和成就的时刻,称之为高峰体验。 43.场依存—场独立性: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做出判定的倾向称场独立性。 44.原型:是某类事物在个人心目中的典型形象。

人格心理学考试总结(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一、什么是人格 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地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地统一体.(郭永玉2007) 二、人格地特性 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社会性 三、人格心理学地主要研究领域 (一) 人格结构:是人格心理学家用来解释个别差异地假设性概念. (二) 人格动力:是个体特征性行为地内在原因. (三) 人格发展:指个体自出生至老年地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与行为表现随年龄和习得经验增加而逐渐改变地过程b5E2R。 (四) 人格适应:个体与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地行为反应; (五)人格评鉴 四、人格心理学地主要研究方法 个案法、相关研究法、实验法 第二章特质理论 一、奥尔波特地特质理论 1、奥尔波特其人:特质流派地创始人,人格心理学地开山鼻祖 2、特质:人格地基本单位;是一种宽泛地、聚焦地神经生理系统,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能够激发和引导形式一致地适应性和表现性行为.p1Ean。 特质地种类: 特质共同特质 个人特质:首要特质核心特质次要特质 思考:为什么人地特质表现不一样,在不同地情景下? a、个别特质与共同特质 个别特质(unique traits):某个人具有地特质; 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社区或群体成员所共同具有地特质. 注意: 虽然一个群体地每个成员都具有某些共同地特质,但是这些特质在个别人身上地强度和情况并不相同,而且这些特质地强度在同一个人身上也随时间不同而各异.DXDiT。 b、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 表面特质(surfa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地表层,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发现地一个人地外部行为特点. RTCrp。 根源特质(source traits):处于人格结构内部,是人格结构中最重要地部分,也是一个人行为地最终根源.5PCzV。 根源特质制约着表面特质,每一种表面特质都源于一种或多种根源特质,且一种根源特质能够影响多种表面特质. 表面特质直接与环境接触,常常随环境地变化而变化,是从外部可以观察到地行为. 根源特质隐藏在表面特质地后面,深藏于人格结构地内层,它是制约表面特质地潜在基础和人格地基本因素,是建造人格大厦地砖石.jLBHr。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教师招聘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 论述:心理学的研究任务:(确定心理事实,揭示心理规律,揭示心理机制,揭示心理本质。) 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1. 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 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 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地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试工作。 4. 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亚里士多德的《论灵魂》是历史上第一部论述各种心理现象的著作。 西方主要心理学流派: 1.构造主义心理学冯特铁钦钠 研究人们的直接经验即意识,并把人的经验分为感觉、意象和激情状态三种元素。采用实验内省法分析意识的内容或构造。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杜威安吉尔 研究意识,把意识看成是一种持续不断、川流不息的过程。强调对意识作用和功能的研究。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西方心理学的第一势力 反对研究意识,主张心理学研究行为;反对内省,主张采用试验方法进行客观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韦特海默考夫卡苛勒 反对把心理作为一个元素,而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一个组织的意义认为整体不能还原为哥哥部分、各种元素的总和;部分相加也不等于全体;整体先与部分二存在,并且制约着部分的性质和意义。 5.精神分析心理学佛洛依德 重视对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的研究。 6.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罗杰斯心理学的第三势力 研究人格发展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的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 7.现代认知心理学奈赛尔皮亚杰 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加工系统,由感官搜集的信息,经过分析、存储、转换,然后加以利用 注意是心里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过程的动力特征之一。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注意的分类: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 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无需意志努力、不由自主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注意也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的,必要时需要意志努力、主动地对一定事物所发生的注意。 有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人格心理学必考点

人格心理学整理的东西 一、 概念解释 1、人格:个体内在的行为上的倾向性。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是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予人特色的身心组织。 2、集体无意识:是由荣格提出的。指在个体生命的开始,每一个民族的成员具有某些共同的原始意念的思想,它是在种族进化和人类历史发展中所积累的心理上的沉淀物,由遗传的神经模式决定。 3、社会兴趣:是由阿德勒提出的。指人类和谐生活、相互友好的先天潜源。 4、特质: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一种动机心理结构,一种先前倾向,使许多刺激在机能上等值。 5、机能自主:由奥尔波特提出的。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7、自我强化(自我调整):是由班杜拉提出的。指个体根据自己内在的标准和对外界环境强化的预期进行自我称赞或自我责备,以调整自己行为的过程。(即:自定标准奖惩自己。) 8、强化:是指利用强化物诱使某一操作行为的概率增加的过程。 9、替代强化:观察榜样(别人的行为)受到的强化,并非亲身经历的强化。 10、自我效能感:是指个体相信自己能成功地做出某种行为的主观体验。 11、自我实现:是由马斯洛提出的。就是要求充分发挥个人的潜力和才能,对自身内在本性的更充分地把握和认可,是朝向个人自身统一,完整和协调的一种倾向。 12、自我:在罗杰斯看来,自我是指个体对自己心理现象的全部经验。是现象场中与个体自身密切相关的部分。 13、自我实现趋势:个体与生俱来的一种生存成长和促进其自身发展的需要。 14、机能评估过程:个体根据是否能够维持和提高自身来对自己的经验进行评估的过程。 人格: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的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是心理学家用来界定自己从事研究的某一个范围,反映了心理学家从不同的侧面对人格系统所作的描述。 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多种成分和特质,并非孤立地存在,而是密切联系,整合成一个有机的组织。 人格的稳定性:指人格特质跨时间的持续性和跨情境的一致性。它并不排斥可变性。人格的变化体现在表现方式变化而

人格心理学(复习题)

《人格心理学》 一、概念解释 人格、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投注、生活风格、机能自主、基本焦虑、能和外能、力比多、特质、自卑感、个人构念、现象场、集体潜意识、强化、观察学习、控制点,晶体智力,流体智力 二、填空 1.人格心理学主要的研究途径有:、、。 2.人格的特性有:、、、。 3.人格心理学研究的主要领域有:、、、、。 4.四种基本的人格理论范型是:、、、。 5.弗洛伊德把焦虑分为三类,即、、。 6.弗洛伊德的心理性欲发展阶段为:、、、、。 7.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包括、、。 8.梦的工作包括:、、、。 9.荣格的集体潜意识中的原型主要有:、、、、。 10.荣格的人格发展阶段是:、、、。 11.荣格认为人格的动力是:。它按原理和原理活动。 12.阿德勒的两种错误的生活风格是:、。 13.霍妮提出的神经症的三大类型指:、、。 14.霍妮的理论被称为:。她认为人格发展的动力是:。 15.精神分析论者关于人格动力的基本概念不同,弗洛伊德是、荣格是、阿德勒是、霍妮是。 16.行为矫正的主要方法有:、、、。 17.斯金纳按强化物的来源把它们分为:、。 18.艾森克的人格维度是指:维度、维度和维度。 19.特质理论的新进理论是和。 20.多拉德和米勒关于学习的四个要素:、、、。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冲突分为四类:、、、。 22.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包括五种需要、、、、。 23.凯利的CPC循环指、、。 24.人本主义人格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25.罗杰斯认为机能完善的人的特点是:、、、、。三、简答 1.简述阿尔波特健康人格的特点。 2.简述学习论和特质论的区别。 3.简述多拉德和米勒的挫折—攻击理论。 4.简述艾里克森的心理发展的八阶段理论。 5.简述荣格的集体潜意识理论。

人格心理学复习提纲

选择、填空、名词解释 ★威特金的心理分化表现为 1.自我与非我的分化 2.心理机能的分裂 3.神经生理分化 自我—非我的分裂可以通过两种技能即认知改组技能和人际交往技能的测量来确定。 心理机能分裂的程度可以通过对冲动有组织的控制和特殊化的防卫这两个方面表现出来。 ★人格建构的基本假设和推论 基本假设: “个体的信息加工过程被他对事件的预期所引导。” 11个推论 1.建构推论:一个人通过对事物的反复建构来预测未来事件。 2.个体推论:人们在建构事件时的方式各不相同。 3.组织推论:每个人在预测事件时都会自然形成一种包括结构顺序关系的建构体系。 4.两分推论:一个人的建构体系包含种种两分结构的构念。 5.选择推论:每个人在通过自己的建构体系对某事物作出预期时,他都会在两分结构 中做出选择。 6.范围推论:一个结构只能对有限范围的事件做出预测。 7.经验推论:一个人对外界事物的建构与他个人的学习经验有关。 8.调整推论:个人构念系统的变化与调整要受到构念渗透度的制约。(是否可容纳新) 9.片断推论:个人构念系统中存在彼此分离、不一致的亚层次构念。 10.共同性推论:建构经验方式的共同性可以导致人们心理与行为的相似性。 11.社会性推论:个体在建构自己的构念时,会在社会交往中扮演了他人的角色,以便 更好地理解对方、更好地进行人际交往。 ★控制点理论由罗特提出 ★EAS气质模型划分了三个气质维度: 1.情绪性 2.活动性 3.交际性 ★班杜拉观察学习过程分为四个主要组成部分: 1.注意过程 2.保持过程 3.动作再现过程 4.动机过程。 ★阿尔波特认为有3种类型的特质: 1.根本特质——在顶层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人格心理学》习题整理

一、知识点:【绿色不考】【红色重点】 P3:1、人格,应该从两方面来理解:①外在人格,即个人被他人知觉和描述的方面; ②内在的人格,涉及一些内在因素,可以解释为什么一个人被他人认为是这样的。 P5:2、(按照中国人的表达习惯)人格:是个人在各种交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内在动力组织和相应行为模式的统一体。这一界定包含5层含义:①人格是指一个人外在的行为模式,即个人与环境的互动方式。 ②人格是指一个人内在的动力组织,包括:a稳定的动机,b 习惯性的情感体验方式和思维方式,c稳定的态度、信念和价值观。 ③人格是一种蕴于中、形诸外的统一体,由一些特质构成。。。 ④动力组织与行为模式的统一体意味着人格具有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人格的基本特性)。 ⑤人格既是各种交互作用的结果,也是交互作用的过程。 P5:3、稳定性:人的思想、感情、行为具有剖跨时间的连续

性、跨情境的一致性。 P9:4、通过一个例子,理解几大人格理论的区别! 5、人类探索人格、构建人格理论的目的? 描述、解释,预测、控制(or改变) P10:6、人格理论要回答什么问题? ①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②他为什么是这个样子的? ③他是如何变成这样的?④他是健康的吗? ⑤他会不会改变? ⑥如何帮助他改变? P12:7、人格测评的用途? ①了解当事人的一种途径, ②评估心理治疗方法的效果,③临床心理诊断技术, ④人员选拔和人力资源管理。 P23:8、负相关 P27:9、什么是社会称许性?按照社会期望他们的样子来展现自己,而非依据真实状况作出选择。 P28:10、控制组?不接受实验处理的被试组 P31:11、相关研究不能证明。。因果关系;实验研究方法。。。P33:12、投射测验、投射作用P99

2018人格心理学复习要点

2018年人格心理学期末复习要点 1.人格的定义(P5) 人的稳定而独特的行为模式及其内在动力组织的统一体 2.人格的基本特性(P5) 整体性、稳定性、复杂性、独特性 3.人格分析的三个层面(P7) 种属共有、群属共有、个属特有 4.人格研究的三种方法及各自的优缺点(P20-30) 个案法评价:优势 生态效度高 深入性强 独特性好 ;劣势 代表性弱 专业性强 主观性明显 相关法评价:优势 代表性强 效率高 提出假设主要方法 ;劣势 不能得出因果关系 很难消除社会称许性 牺牲独特性 实验法评价:优势 能够得出因果关系结论 较好实现对变量的控制 ;劣势 生态效度弱 成本高 专业性强 5.人格投射测验(P33-35) 概念:让人对模糊不清的刺激信息进行自由反应,以评估其人格的方法。 类型:罗夏墨迹、主题统觉、画画测验等。 优势:反应的真实性高;操作简单。 劣势:解释困难;主观性太强。 6.测评的评价:信度、效度(P38) 信度:测验的可靠性(稳定性) 效度:测验的准确性(目标性) 7.Allport的人格结构理论(P44-45) 统我-特质-态度-习惯-反射 反射是对外界刺激的本能随机反应;习惯是对具体刺激的特定反应;态度是诸多习惯引起的情感倾向;特质乃是人格中最基本和最稳定的单位,当一个人具有某种特质时,他的思想和行为会具有经常朝某个方向反应的倾向;统我:是人格中趋于内在统一的所有方面,包括个体内部对自我认同感和自我提升的所有方面,是客观存在的“我”的所有方面。 8.Catell对特质的区分:表面特质与根源特质(P51) 表面特质: 从外部行为能直接观察到的特质 个体相对外显的特质 彼此之间并没有相互的关系 根源特质:内在的、稳定的、作为人格结构的基本因素的特质 由表面特质推断而来 彼此相关、共同变化的一系列特征 9.Catell的根源特质确定方法:因素分析(P53) 10.Eysenck的大三人格模型(P56) 外向性(extraversion)反映的是人的活动性指向和强度 神经质(neuroticism)反映了人情绪的稳定性

人格心理学提纲与的知识点

第一章绪论 1、人格的概念,人格的基本特征 概念:奥尔波特:人格是一个人内在的心理生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了此人对 环境独特的适应方式。 郑雪:人格是个体在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黄希庭: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等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身心组织。 基本特征:独特性、稳定性、统合性、功能性、社会性、可变性等。 2、人格的形成发展受那些因素的影响 遗传生物因素: 人格的形成发展离不开个体的遗传生物基础。个体的神经系统的特性,体内的生化物质是人格形成的基础,身体外貌对人格的形成也有一定的影响。 环境因素: 胎内环境的影响:人类生存的最早环境就是母体的子宫。 家庭环境的影响: 儿童从出生时起急在带有民族、阶级、宗教等特征的家庭中获得一种地位,所有这些特征对儿童以后的社会化产生重要的影响。 ①客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结构,家庭物质经济条件、父母社会地位及受教育水 平,出生顺序,是否为独生子女等都会对人格的形成发展有着重要影响。 ②主观家庭环境影响:家庭中的亲子关系、教育方式、家庭气氛等 学校教育的影响:教师人格、管理风格以及学生各个教育过程对人格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社会文化的影响:文化的不同如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等的不同,对人格形成的影响也不同。社会阶层等对人格形成有重要影响。 3、个体与环境的三种交互作用 反应的交互作用:面对同样的环境,不同的个体会以不同的方式去感受、体验和解释来反应这一环境。 唤起的交互作用:个体的人格特征和行为会引起周围人们对其做出不同的反应。 超前的交互作用:个体主动选择和建构自己喜爱的环境,而这些环境又反过来塑造其人格。随着孩子的长大,有了一定的主动性后便产生了超前的交互作用。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人格心理学试题及问题详解

人格心理学练习题一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将正确答案填入下面的表格) 1.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 A )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 A.人格结构.动力.发展 B人格评价 C. 人格变态 D.人格元素.组织.特质 2.本我的活动遵循( A ) 。 A.快乐原则 B.道德原则 C.现实原则 D.法律原则 3.“从小看大,三岁知老”反映了人格的( A ) 。 A.稳定性 B.生物性 C.个别性 D.整体性 4.对人格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贡献最大的心理学家是( A )。 A.奥尔波特 B. 卡特尔 C.艾森克 D. 艾里克森 5.奥尔波特表达他对人格发展动力的看法用的概念为( B ) A.自我统一性 B.机能自主 C.创造性自我 D.统我 6.弗洛伊德提到可以通过( A ),了解无意识过程。 A.梦的解析 B.谈话 C.量表 D.绘画 7. 受辅者是关于自己最好的专家的观点来源于( D )。 A.建构疗法 B. 认知疗法 C. 行为疗法 D. 个人中心疗法 8. 艾森克把( B)看做是神经质的神经生物学基础。。 A、外周神经系统 B.自主神经系统 C.激素 D.神经递质 9.能力特质在卡特尔的特质理论中属于( D ) A.一般特质 B. 共同特质 C.表面特质 D.根源特质 10. 艾森克的人格结构中包括内外倾.精神质和( A )三个人格维度。 A.神经质 B.宜人性 C.聪慧性 D.开放性 11.对自己暗恋的人,也觉得对方也喜欢自己,在防御机制上属于( C )。 A.压抑 B.合理化 C.投射 D.反向形成 12.人格成分中不包括(A )。

A.情绪过程 B.气质 C.性格 D.能力 13. 在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中,强化的出现( D )。 A.与刺激有关 B.与刺激无关 C.在反应之前 D.在反应之后 14.主题统觉测验是可以了解( B )动机测验。 A.意识 B.潜意识 C.行为 D.都不是。 15. 强调观察.模仿学习作用的行为的心理学家是( B )。 A.华生 B.班杜拉 C.罗杰斯 D.斯金纳 16.爱与人交往,喜欢热闹的气质类型是( B ) 。 A.胆汁质 B.多血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17. 人格结构包括能力.气质.性格.自我和(A)。 A.需要动机及价值观 B. 情绪 C.外倾 D.内倾 18.人格中遗传占主导部分的是( A )。 A.气质 B. 自我 C. 性格 D. 能力 二、简答题 1.简述人格的概念机包含的主要成分。 人格是个体在行为上的内部倾向,它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方面的整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自我,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 2.什么是人格评鉴,涉及哪些变量? 指在具体的条件下以系统的方式来收集有关人格的资料。有系统的收集这个人或这些人的有关资料,涉及的变量很多。所要收集的资料最起码要涉及下列四种变量:情境的性质.刺激的性质.指导语的性质和被试反应的性质。收集到资料之后,还要根据资料进行评分.分析和解释,然后才有可能对一个人或许多人的人格特征作出评定。 3.简述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结构性;人格的整体性;人格的稳定性;人格的独特性;人格的社会性 4.什么是人格心理学,其主要研究内容是什么? 人格心理学是探究个体的人格结构.动力.发展及其适应等领域的表现和规律的科学,包括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学科,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唯一系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人格心理学重点

一、选择填空 1、1937年,美国心理学家奥尔波特发表名著《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2、人格心理学产生的来源最主要有两个:一是心理测量运动,二是临床精神病学的发展。 3、1900年,弗洛伊德发表《梦的解析》,标志着古典精神分析的形成。 4、弗洛伊德提出的几种防御机制:压抑、否认、投射作用、合理化作用、移置、反向作用、认同作用、固着作用、升华作用、退化作用。(KP84) 5、性心理发展的五个阶段:口腔期(动欲区:口腔)、肛门期(动欲区:肛门)、性蕾期(动欲区:生殖器)、潜伏期(性欲被移置为替代性的活动)、生殖期(动欲区:生殖器) 6、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自由联想法、梦的分析(两种方式:符号化、梦的制作)、日常生活中的心理分析、幽默。 7、1911年,阿德勒创立了“个体心理学”。 8、阿德勒人格动力概念: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9、1939年,哈特曼发表著名的《自我心理学和适应问题》一书,标志着自我心理学正式成立。 10、人格发展的八个阶段:基本信任对基本不信任(0~1岁) 自主对羞怯和疑虑(1~3岁) 主动对内疚(3~6岁) 勤奋对自卑(6~12岁)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20岁)亲密对孤独(20~25岁)繁殖对停滞(25~65岁)(KP116-118) 11、霍妮提出了神经症的双重衡量标准:文化标准和心理标准。 12、弗洛姆把人的性格分成两个部分:个体性格和社会性格。 13、卡特尔把动力特质分为三种:能、外能(包括态度和情操)和辅助。 14、默里创立了研究无意识心理过程的著名方法,即“主题统觉测验”。 15、荣格强调人格的统一性与整体性。三个不同层次人格结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 16、荣格根据两种态度或倾向性,把人划分为内倾型和外倾型。 提出四种心理功能:思维、情感、感觉和直觉。 17、艾森克认为存在着三个基本的人格类型或人格维度:外倾性(内外倾)、神经质和精神质。 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内外倾(皮层唤醒水平)、神经质(边缘系统)、精神质(男性生物特性,特别是雄性激素分泌) 18、斯金纳将强化按间隔时间和频率特征分为两大类: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 19、多拉德和米勒认为学习的发生离不开四个要素,它们是:内驱力、线索、反应和强化。 20、学习就是在各种习惯族系等级系统中,反应等级不断重新组合的过程。 21、多拉德和米勒将原有反应等级不能解决当前问题的情况叫做学习困境(学习的前提/基础)。 22、冲突的种类:接近—接近冲突(指两个目标具有同等的诱惑力,都是诱发接近趋向的目 标时所发生的冲突) 回避—回避冲突(指一个人必须在两个否定目标中选择其一,即同时面对 两个目标都只能诱发回避趋向时所发生的冲

《人格心理学》期末考试题整理大全

Word文档,可编辑修改! 4.荣格集体潜意识中的黑暗面是指( C 阴影 )A 情结 B 自卑 D 自性 6.荣格个体潜意识的集中体现是( B 原型 )A 幽默 C 移情 D情结 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A、气质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B、性格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B、人格发展C、人格适应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 者是(C)。C、弗洛依德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A、现实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A、压抑B、否认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阿德勒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 C、奥尔波特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卡特尔)。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D、艾森克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D、因素分析 19.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之中,并决定人的行为,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C、罗杰斯 25.提出智力三元成分理论的心理学家是(A)。A、斯腾伯格1.二.单项选择 1、个体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整合,其中包含区别 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D)。 A、性格 B、气质 C、能力 D、人格 2.个体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和指向性方面的稳定的动力特征是(A)。 A、气质 B、性格 C、人格 D、能力 3.个体对现实的稳定态度与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是(B)。 A、人格 B、性格 C、能力 D、气质 4.个体自出生至终身的整个生命全程中,人格特征表现随着年龄和习得经验的增加而逐渐改变的过程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动力 C、人格发展 D、人格适应 5.个体与其生活环境保持和谐状态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反应称(C)。 A、人格结构 B、人格发展 C、人格适应 D、人格动力 6.人是一个能量系统,整体上能量有限.若以某种方式释放能量.那么以另一种方式释放的能量就会相对减少,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 A、荣格 B、阿德勒 C、弗洛依德 D、埃里克森 7.个体感知到环境中真实的客观的危险所引起的情绪反应是(A)。 A、现实性焦虑 B、神经性焦虑 C、道德性焦虑 D、防御性焦虑 8.个体潜意识地阻止有关自己痛苦的事实进入意识,这种自我防御机制是(B)。 A、压抑 B、否认 C、自居作用 D、投射作用 9.人格作为一个整体(精神或心灵),包括思想、感情和行为,无论是意识或潜意识,它的作用是调节和控制个体使之与环境相适应,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荣格B、阿德勒C、卡特尔D、弗洛伊德 10.人是一个整体,是一个与他人和社会和睦相处,选择和追求与社会理想相一致的人,而不是一个一切为“性”的动物,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C)。A、弗洛伊德B、荣格C、阿德勒D、埃里克森 11.强调自我对健康成长和环境适应以及自我的自主性。人格发展包括了集体成熟、自我成长和社会关系三个不可分割的过程。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是(A)。A、埃里克森B、弗洛伊德C、荣格D、阿德勒 12.把人格特质分为个人特质和共同特质的心理学家是(C)。A、卡特尔B、艾森克C、奥尔波特D、马斯洛 13.把人格特质分为表面特质和根源特质、体质特质和环境特质、能力特质和气质特质的心理学家是(B)。 A、艾森克 B、卡特尔 C、奥尔波特 D、罗杰斯 14.把人格分为类型、特质、习惯反应和特殊反应四级水平的心理学家是(D)。 A、卡特尔 B、奥尔波特 C、罗杰斯 D、艾森克 15.通过感知、记忆、判断、推理等心理活动来获取信息和运用信息的操作过程称为(A)。 A、认知 B、认知风格 C、认知方式 D、认知类型 16.个体所偏爱使用的信息加工方式及特性称(A)。 A、认知风格 B、认知类型 C、认知过程 D、认知活动 17.在人格研究中,从大量相关变量中抽取最基本的维度或因素加以分析的统计方式称(D)。 A、Q分类法 B、语义分析 C、内容分析 D、因素分析

最新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人格心理学考试大纲 Ⅰ.课程性质与设置目标的要求 现代人格心理学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学专业本科阶段的基本必修课程。 人格心理学是从整体上探讨人的心理活动的一门心理学基础学科,其主要内容是人格研究的基本问题、精神分析人格理论、人格特质论、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人格理论、人本主义人格理论、认知学派人格理论、人格的发展以及人格评估等几个方面。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和要求是:使攻读应用心理学专业的自学者认识到人格心理学在现代心理学中的性质、意义、地位和作用;学习和理解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概念,重点把握各种理论流派的核心理论观点和相关的实证研究进展;了解影响人格发展的因素;掌握人格评估的基本方法;使他们具有综合运用所学人格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Ⅱ.课程内容和考核目标 (考核知识点、考核要求) 第一章绪论 一、学习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应该掌握人格的定义、特征和含义,了解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概况,以及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和方法。 二、课程内容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

(一)人格的多种定义 人格的总和式定义、整合式定义、层次性定义、适应性定义、区别性定义以及当代大百科全书、心理学词典和主要教科书中的人格定义。 (二)人格的基本特征 人格的整体性、稳定性、独特性和社会性。 (三)人格的三种主要含义 最广义的、广义的和狭义的人格含义。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一)中国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类型、理想人格、人格评估、中国古代的人格学说和现代中国的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二)西方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性论、人格结构理论、气质理论和当前动态。 (三)前苏联人格心理学研究概况 人格形成理论、人格结构、气质与高级神经活动类型。 第三节学习和研究人格心理学的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实践意义 第四节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二)自然实验法 (三)调查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