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档网
当前位置:搜档网 ›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内容简介: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遇到了新问题,我们要用新思路来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再用旧思路、老眼光对待新问题与新政策。笔者将结合十八大会议与中央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遇到了新问题,我们要用新思路来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再用旧思路、老眼光对待新问题与新政策。笔者将结合十八大会议与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来谈谈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运行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思考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思考主要是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形势的判断与重新审定。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对形势的判断。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这个提法在十八大得到了继承,也就是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地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经济,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一)新形势倒逼国内改革过去所谓的战略机遇期,即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从一个封闭状态进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目前我们的出口比重非常高,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家。过去加快投资

主要是阿引进国外投资,几十年来改革开放战略沿着这样一条路在走,现在判断不再是有很多原因。从表面上看是不太可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

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显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一个封闭体系进入一个全球分工体系,当时的分工体系是由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主导的分工体系,进入这个分工体系后,我们用自己的优势很快找到了位置,并形成了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为了中国制

造,很自然就是扩大出口,同时也要引进外资,加快国内投资。应当说,这种战略安排使中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从原来世界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事务如果没有中国参与就没有有效结论的国家。我们现在不再是前文所述的那种战略转型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主动地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引领国际分工体系的重新塑造。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当日益深化到国际分工体系当中想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想发挥主导作用时,国内体系不完善成为这个进程中的障碍。以金融体系中希望人民币发挥较大作用为例。美、欧、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不仅能从实体经济的交易中获益,还可以从货币的国际使用中获益。阻碍人民币国际化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最主要因素是人民币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工具性的职能,从而具有被一些机构、市场与自然人持有的价值。美元是国际货币,23在境外,而这其中更大的一部分在中国。持有美元实质上是持有以美元定值的各种金融工具。因为这些金融工具具备很强的流动性,所以有

足够的深度与弹性,想持有就持有,不想持有就卖掉,原持有者只遭受很小的损失甚至不损失,进行交易,获得本金。因而具有非常大的市场。金融危机不断深化,投资美国仍成为避险共识,足可体现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度。在政局稳定的前提下,债务工具的流动性决定货币的国际性。美元国际化的重要前提就是国内强有力的、美元定值的金融工具手段,覆盖了短债、长债、政府债、私人债、股票及其他一些衍生品。美元衍生品市场品种繁多,无论是投资还是避险需求,均可找到对应产品以及产品对应的操作市场和专业人才。如果要加快人民币国际化的进程,就必须拥有一个像美国那样发达的金融市场。换句话说,这倒逼我们进行改革。当然,由于外需不可依赖,扩大内需也非常必要。中国最大的优势是市场优势,市场就是人口加收入,以市场换技术,用空间换时间。关于战略机遇期的含义,我们要迅速地提高到上述的认识高度。现在的任务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一些市场就会自动打开,别国也会自动跟随。认清当前的形势,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就能获得这样的战略机遇期。

(二)建立开放型经济体系十八大关于对外开放以及国际战略有了新表述:

全面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适应经济全球化新形势,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完善互利共赢,多元平衡,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过去的说法是实行对外开放战略,坚定不移地对外开放,这是一种政策的实行,基本上是在一个自我支撑的体系中有一部分是对外开放。现在要建立的是开放型经济体系完全开放,所有的工作与经济安排是要以我们是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开放国家这样一个基本的判断为基础而做出。同时,要统畴双边、多边、区域与次区域开放合作,

提高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过去只提开放型战略而不是建设成一个开放型国家,在此层面,国家对外经济关系基本上是双边的或者说以双边为主,不适应多边谈判以及在多边的环境下想问题。以前美国充当了世界警察的角色,在国际关系中有一票否决权,而随着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发生变化后,双边问题虽然继续存在,但中国在南海与钓鱼岛问题上的态度比较强硬。

(三)重新认识中国与国际社会的关系

十八大确认了中国是世界上负有责任的大国,从而有很多定位需要改变。发展中国家虽然能获得世界银行给予的优惠贷款。但在更多的问题上,发展中国家与非发展中国家待遇是不同的。现在国外已经不承认我们是发展中国家了,经济学家从资本输出的角度也已经不认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应当逐渐找到一个与我国的地位、国际责任与发展更相适应的称谓。并且如果按现在中国比发达国家高出4~5个点的增长速度,此消彼涨间,成为发达国家指日可待,更何况十八大已经提出,中国至2020年要建成小康社会。所以我们要对国际形势变化以及中国在国际中的战略调整上有一些重新认识。

二、对国际环境的思考 21世纪上半叶是亚洲的世纪,下半叶将是非洲的世纪。重要原因是非洲的人口多,加上人均GDP,国民收入总量相当惊人。中国的经济发展亦是人口红利的结果。中国的奇迹在于改革开放把人由口的人变成手的人劳动的人。欧、美等国面临着人口稀少的问题。同样,有人说,日本到世纪末就是一个人了(日本是非移民国家,人口目前负增长)。非洲的资源很丰富,且经过多年的积累,找到了一个成长的基础,非洲的崛起是20世纪带来的一些福利。

(一)超发货币产生的通货膨胀减速过去20年,全球的货币政策处于成长状态,成长一停止即产生通货膨胀。欧洲危机深化的原因是欧洲央行能力有限。从提高欧洲央行能力与完善机制的角度来看,因没有审核贷款人机制,欧元是一种不完善的货币。同时,欧洲开始通过超发货币来解决欧债危机问题。而危机缓解后,欧元洪水接踵而来。希腊的债是白金的,20年内GDP需年均增长12%,才能还清债务。美元、欧元、日元、人民币、英镑、法郎等世界主要货币都在超发,超发的结果是通货膨胀,黄金及大宗商品的价格下行,通货膨胀有一定的压力。

(二)全球开始结构性减速这次减速是由发达经济体发动的,既是债务危机问题,也是结构性问题,归结起来,主要是:

消费太多、福利太多、需求很低,投资太少。从经济结构方面来说,发达经济体主要存在三产太多、一产较小、制造业萎缩的问题。因此提出要调整结构、进行再工业化。

三、对中国结构性减速的思考讨论中国的结构性减速问题,应该对结构性减速的现状与原因及今后中国经济增长的未来趋势几个方面来思考这个问题。

(一)结构性减速的现状与原因中国结构性减速存在劳动力问题、产业结构问题、投资问题和创新问题等。

1.劳动力问题以中国为代表的东亚与金砖国家在发展与跳跃性增长之前存在普遍的、大量的劳动力,拥有充分就业的岗位。充分就业收入收益储蓄投资经济增长充分就业这是一个良性循环圈。中国靠自身内部不可能创造如此多的就业机会,于是就有了两头在

外。目前,中国的进出口占GDP的2

3,进口占1

3,出口占1

3,比例很大。中国进出口利润虽薄,但是获得了就业机会、经济繁荣与政治的稳定。反之,将会产生流民危及政权的种种问题。但现在未就业的劳动力已基本耗竭,人口红利消失。

产业结构问题过去30年,中国产业结构变化的基本趋势是:

一产比重下降,二产比重迅速提高,三产份额缓慢增长。这对应了我国的工业化过程。由于二产的劳动生产率高于一产(在中国,制造业的劳动生产率相当于农业的4倍),整体的劳动和资源从一产向二产转移,意味着整体的劳动生产率日益提高,经济增长速度随之加快。但是,经过30余年的发展,我国二产已趋饱和,大量人口和资源要向第三产业即服务业转移。然而,研究显示,中国服务业的劳动生产率远远低于制造业,前者只相当于后者的70%,基于这样的差异,当越来越多的人力和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之时,中国经济总体的劳动生产率将下降,由此导致经济增长速度趋于下降。

3.投资问题81年以来,中国的储蓄率一直呈上升趋势,1994年以来,储蓄率高于投资率,即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更成为我国经济运行和发展的基本特征。储蓄是经济运行中的漏出。因此,为了保证经济正常运转,就必须设法把储蓄吸收掉,使之重新注入经济运行的循环过程之中。吸收储蓄的路径,不是投资,就是出口。这使得我国依赖投资和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长期很难转变。如今出口增长已经受限,消费增长依然缓慢,中国经济增长主要依赖投资拉动。

4.创新问题随着新兴经济体越来越接近科技前沿,他们从依赖技术进口转向自主创新。这一转变属非易事。过去新兴经济体是学习型经济,现在发达经济体出于经济发展变缓、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的因素,使新兴经济体的学习机会与内容逐渐减少;新兴经济体也由于进步与发展,有些领域已列入到世界领先行列,与发达国家水平相当,无法再通过学习这种方式获得进步。这就需要靠创新。目前,中国仅仅出于国家战略地位的考虑,在少数领域已经做出了创新的投入并获得了发展。但是在经济发展的全面领域,创新很少或基本没有。

(二)未来趋势:

追求没有水分的增长以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要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要求的是尊重经济规律,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速度,要求的是在不断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不断优化经济结构中实现增长。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变化。近十几年来,经济工作中均有一个高速的方针,最近的表述是:

平稳、较快。平稳是一种手段,目的是加快。十八大以后,快与大均消失了。做大做强、平衡较快都是数量型地扩张,过去我们一直在外延式的扩张这个经济轨道上走,在内外经济压力变大、内部矛盾突显的情况下,不得不降低速度与相对缩小规模来提高质量。经济增长需要注意四点:

一是尊重规律,二是质量,三是效率,四是可持续。压水分是经济工作的重要追求没有水分的增长,除了造假之外,至少可以识别出如下三种水分。一是外延的水分,即未形成生产能力或虽形成生产能力但造成产能过剩的投资所对应的经济增长。二是内涵的水分,即用过多的投入产生定量的增长结果。三是生态破坏的水分:

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作用,发挥好内需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根本要求是提高效率。从根本上说,发达经济体和发展中经济体之间,客观地存在着劳动生产率的差距,这种差距在根本上决定了两类国家的经济差距。因此,所谓发展问题,所谓赶超问题,所谓超越中等收入陷阱问题,实质上是缩小两类经济体之间劳动生产率的差距问题。因此,中国经济结构转型必须以提高效率为根本要求,什么是有质量和有效益的速度?没有水分、就业增加、增长与收入同步、效益提高、资源环境支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眼于全球产业发展和变革的大趋势,瞄准世界产业发展制高点,以提高技术含量、延长产业价值链、增加附加值、增强竞争力为重点,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先进制造业,发展以生产型服务业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推动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而此过程中应将化解产能过剩矛盾作为工作重点,总的原则就是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要加强对各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展趋势的预测,制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化解方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

四、对民生保障的思考提高生活保障,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要守住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舆论。守住底线是指在制度上应该较明确地规定底线。底线是最低生活线,相对政府来说,不能超越最低生活线,原因是国家负担不起。突出重点中的重点就是保障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加强对困难学生的资助以及扩大就业问题。我国就业工作面临总体就业压力大、结构性劳动力短缺和劳动力过剩交替出现问题。稳定和扩大就业,做好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工作。要善待和支持小微企业发展,强化大企业社会责

任。完善制度是指养老保险的转移阶梯制度。老龄化之所以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注意,是因为养老的群体越来越多,创造养老津贴的人相对越来越少。中国的养老费用很低,现在是县级统畴、市级统畴或省级统畴,但是人口一流动,从一个省到另外一个省就无法接续。养老是社会公共品,财政必须承担的责任,对于养老这部分必须统畴,这要上升到国家制度层面来完善,就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要加强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继续完善养老保险转移接续办法,提高统筹层次,要继续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和管理,加快棚户区改造。最重要的是引导舆论。引导广大群众树立通过勤劳致富改善生活的理念。以前树立了一种政府可以做一切事情的理念,有事情找政府,一找就给,一给就是高标准。不要什么都指望政府,必须贯彻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不劳动者不得食。改善民生既是党的工作方向,也是人民工作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府责无旁贷地改善民生,政府有责任,每一个公民都有责任。

五、对提高城镇化质量的思考过去对城镇化的研究是很不足的。迄今为止,我们看到的方案都是不成熟的。以前过多地重视数量,而忽视了质量。中国城镇化的模式其实是一个造开发区的模式,但开发区有成功的或不成功的。有专家谈开发区的经验时表示,凡是成功的开发区高新科技开区是扎扎实实地在那里修一个小学,一个好的医院,一个好的商场。道理很简单,想吸引高学力的、国外回来的人才就要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孩子上好的小学,体面地看病。

围绕提高城镇化质量,因势利导,趋利避害,积极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

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带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乡一体化是根本路径。城市扩容,摊大饼,最后可能出现不可抑制的城市病。所以,城镇化发展要综合施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逐步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促进城乡区域共同繁荣。农村发展水平高了,城镇发展水平也会提高,城镇发展水平高了,人们就不会都挤到大城市去。

六、对中国传统工业近尾声的思考从世界范围看,人类总体上正处于工业化发展阶段,这一过程已经进行了200-300年。但完全进入工业社会的人口目前大约只占世界总人口的20%多。按照通常的划分法,以机械工业、冶金工业、电气工业、化学工业、电子工业、信息工业等为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业化是 20世纪的工业化或半新的工业化。以此来衡量,依循传统路径推进工业化,在中国已近尾声,并已产生了大量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所以我们应该采取新的措施。首先,我国需要展开新型工业化。国家已制定了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战略。其要义是:

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并实现这几方面的兼顾和统一。第

三,第三次工业革命扑面而来。工业革命是以生产方式的转变为划分依据的。既包含以科学技术进步为核心的生产力飞跃,也包括与之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改变,两者缺一不可。第一次工业革命是18世纪晚期制造业的机械化所催生的工厂制,彻底涤荡了家庭作坊式的生产组织方式。第二次工业革命是20世纪早期制造业的自动化所

创造的福特制流水线使得大规模生产成为制造业基本生产组织方式,产品同质化程度和产量均大幅度提高。正在到来的第三次工业革命,是以制造业的数字化、快速成型、人工智能、新材料、工业机器人为主,与之相对应的生产方式是大规模定制。第

四,危机的恢复期待新的科技革命。全球危机的持续深化昭示我们:

全球经济正进入长期结构调整时期。根据长周期理论,结构调整的实质是发动新的科学技术革命,并用之改变我们的生产方式。在这个意义上,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发展及各国的动态,值得我们高度关注。中国作为新兴大国,必须跟上,并在一定程度上引领这个调整过程,这对我们至关重要。第五,需要发展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市场为主金融体系在收集和汇总多样化信息方面存在优势,它允许每个人表达自己的意见。特别是当做出一些独特的决策和必须对一些新技术进行评估时,市场更显示出其优越性。这种容忍不同意见的特征,使得新技术往往是在以市场为主导的国家率先得到发展和应用。这个结论同两次工业革命和20世纪末期信息技术革命的事实是相符的。为优化中国的经济结构,我们需要大力发展市场为主的金融体系。应鼓励各类促进资本形成的市场的发展,鼓励多层次交易市场的发展。十二五金融发展规划指出:

到十二五期末,企业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规模提高至15%以上。

七、对深化体制改革的思考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不动摇;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要落实好已经出台的改革措施。同时从解决当前突出贡献矛盾出发,及时推出改革新举

措。提高把握和运用市场经济规律、自然规律、社会发展规律能力。深入研究全面深化体制改革的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明确提出改革总体方案、路线图、时间表。坚持有效的改革路径、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尊重实践、尊重创造、坚持全局和局部相配套,治本与治标相结合,渐进和突破相促进,允许摸着石头过河。

八、对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思考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充分发挥逆周期调节和推动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财政收入增长速度可能下降,财政支出刚性增长,加之,要结合税制改革完善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赤字可能增大。在货币政策方面,货币供给和信贷供给可能与201X年持平,保持人民币汇率基本稳定,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变化需要关注。高度重视财政金融领域存在的风险隐患,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和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社会融资总规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密切,不要只关注信贷、利率,还要关注社会融资总规模的变化,201X年的风险主要是两个:

系统性风险与区域性风险。系统性风险与大规模的产能过剩有关,产能过剩就不能产出,就不能还款,从而形成了大规模的不良资产。影子银行这些年来比较混乱,虽然笔者从金融发展的角度对影子银行给予高度肯定,但由于其不受监管,存在很多问题,是发生系统性风险的源泉。区域性风险主要是地方性融资平台相关,与这几年城市化没有正规的、较大的金融支持但实际又需要大量的资金相关。在这个矛盾下,地方政府需要做融资考虑。

内容简介: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中国GDP增长预测分析

1 引言作为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之内所生产和所提供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英文Gross Domesti Produt,简写为GDP)对于判断经济态势运行、衡量经

论文格式论文范文毕业论文

基于时间序列模型的中国GDP增长预测分析

1 引言作为度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之内所生产和所提供的最终产品或服务的重要总量指标,国内生产总值(英文Gross Domesti Produt,简写为GDP)对于判断经济态势运行、衡量经济综合实力、正确制定经济政策等诸多方面,以及在经济研究实际工作中,均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自从国家统计局于1985年建立相关制度以后,GDP核算已经成为决策层掌握宏观经济运行状态的重要手段,如果能够对GDP做出正确的预测,必然可以有效引导宏观经济健康发展,为高层管理部门提供决策依据,从而也为制定宏观经济中长期发展规划、区域经济发展战略和宏观经济政策提供坚实的保障。

传统预测方法的原理其实非常简单,主要是抓住事物趋势的典型特征,然后推测某些社会经济现象的发展变化。时间序列模型预测是在充分掌握历史数据的基础之上,分析目标对象随着时间改变的发展规律,从而准确预测其未来的变化情况。时间序列建模本质上属于外推法,也就是通过对时间序列的处理来研究目标变化,然后利用外推机制将内在规律推演到未来。由于在GDP分析和预测的实际应用中,传统方法运用存在很大的难度,而ARIMA 模型是目前经济预测中的公认的比较先进的时间序列模型之一,因此选用的ARIMA模型对中国

1952年至201X年的GDP总量进行短期预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学术价值。2 时间序列模型

1 ARIMA模型的一般介绍时间序列进行分析的基本思想是:

某些数据序列可以看作是随着时间t 而随机变化的变量,该序列的单个数据构成序列值虽然不确定,但是整个序列却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可以用数学模型去近似地描述。现实社会中,人们常常运用时间序列ARIMA 模型来进行实证研究,以达到最小方差意义下的最优预测效果。ARIMA模型,英文名称为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全称为求和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简记为ARMA(p,d,q),模型结构如下:

2 ARIMA模型的简洁定义定义之一:

如果通过次差分,序列能够变为平稳,但序列,也就是差分序列并不平稳,那么通常认为序列是阶单整序列,记为。特别地,如果序列不需要进行差分,也即其本身是平稳的,则可称为零阶单整,记为。定义之二:

设是阶单整序列,即,记,为平稳序列,即,则可对建立ARMA(p,q)模型为:

式中,是自回归系数;是自回归的具体阶次;是序列的移动平均系数,是移动平均的具体阶次;是一个标准的白噪声序列。定义之三:

经过次差分变换后的ARMA(p,q)模型称为ARMA(p,d,q)模型。3 ARIMA模型的建模步骤

3.1 数据来源及说明

3.2 ARIMA模型中的确定

3.3 ARIMA模型中和的确定计算序列的自相关系数(AC)和偏相关系数(PCA),见表2。比较序列的自相关系数(AC)和偏相关系数(PCA),可知序列的自相关系数AC在4阶截尾,偏相关系数PCA 在2阶截尾,则取模型的阶数和,建立ARIMA(

4,

2,

4)模型。

3.4中国ARIMA(

4,

2,

4)模型的预测利用ARIMA(

4,

2,

4)模型对中国GDP数据进行样本内预测,具

体的预测结果及相对误差参见表3。4 结论与传统的趋势模型相比,ARIMA时间序列模型属于外推预测法,具有自己独特的优点。由于传统的预测方法,基本上只是对某种典型趋势特征现象比较适用,但是在现实工作中,许多经济现象所表现出来的时间序列资料却并不具有典型趋势特征,更多情况下可能是一种完全随机性质的,这样传统方法建模就不能吻合随机性质的要求,从而对预测效果带来了很大的影响。先根据一个时间序列进行模型识别,然后进行不断建模试验,并加以相关的诊断技术,根据情况再做出必要调整,识别、估计、诊断等环节反复进行,直到找到最优模型为止,因此对于各类的时间序列来讲,ARIMA模型都比较适合,是时间序列预测法中迄今最为通用的

模型。针对非平稳序列,通过差分、取自然对数等方法,ARIMA可将其转变为零均值的平稳随机序列,以便有效进行预测分析。通过AR和MA项的添加,从而使的残差进入模型,从而大大提高了模型的精度。但是由于假定时间序列,无论是过去的模式,还是未来的发展模式,ARIMA建模法都视为一致,因此它的预测往往只在短期内比较有效。通过平稳线检验、阶数识别、参数估计、模型诊断等过程,对中国1952年至201X年的国内生产总值构建了ARIMA模型,从拟合的效果来看,当然还有待于做进一步的完善,但所做出的精准预测,无疑将为相关部门的工作、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总的来说,单元时间序列ARIMA 模型样本内静态预测精度非常之高,相对误差一般控制在万分之几以内,从定量的角度也能反映经济变量发展的一定趋势,可以做出较为精准的预测。在现实工作和理论研究中,我们应可以根据ARIMA 模型的预测结果,对经济形势未来的发展进行预判,事先提出解决方案,从而可以更有效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作为一种重要的预测技术,时间序列预测方法由于模型相对简单,对资料的要求比较。单一,因此在实际工作中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今后的计量经济研究中,我们要根据所要解决的问题,认真分析问题的特点,不断进行建模试验,综合考虑多方因素,以便得到最优的模型。

关键词:

政法大学,话剧,归宿

开放经济条件下的国家经济安全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发展中国家

关键词:

画板,合理性,几何

问题“铺路”高效“畅行”

摘要:

问题导学模式是教学改革的一项尝试。高中化学问题导学模式的实施,注重教学中的参与性和实践性,通过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过程,学生能够掌握知识要点,并与教师积极互动。问题导学模式重新定位了知识与能力

附送: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工作报告社会调查报告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关于中学生上网的社会调查报告

不到两个月的实习阶段我在。初中实习,。装备了计算机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教学现场评估系统、校园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系统,使校园教学设施网络化,实现了教学手段的现代化。现在对中学生上网情况调查如下。

(一)中学生及其家长对网络的态度和相关行为的情况1.中学生上网率极高,上网时间长,多数家长却从未上过网,大部分教师上网经验不够丰富互联网以独特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中学生。调查显示,9

3.5%的中学生表示对网络感兴趣,并有1

1.4%的中学生认为很长时间不上网是令人难以忍受的。周末和节假日是中学生们上网的高峰时段。与孩子们相比,家长和教师们则

大为逊色。45.2%的家长表示不了解网络为何物,没上过网的高达69.2%,只有7.7%的家长经常上网。大部分教师的上网时间少、上网经验明显不足。

2.多数中学生对在校上网的条件不满意,家长、教师呼吁改善条件对于课余时间里在校上网条件表示满意的中学生只有19.4%,不满意率达59.2%。2

4.9%的中学生在学校里学会了上网技巧,而38.3%的中学生则认为学校并没有把必要的网络技巧教给他们。同时,不少教师对于学校的网络资源现状,特别是现有资源的利用率表示不满。据教师们反映,校园网络设施和多媒体教学设备主要用于展示课件与开公开课,而未能充分运用于平时备课和课堂教学,更不能充分满足学生们在校上网的需求。

3.多数家长既成子女上网,又担心子女上网影响学业对于子女上网,27%的家长持成的态度,反对的只有15.9%,大部分家长则顺其自然,但近半数的家长表示希望子女将来能从事网络工作。高达九成的家长认为,网络最大的好处是能使子女开阔眼界,增长见识,并掌握好电脑技巧;同时,29.5%的家长还觉得网络能促进子女的学习兴趣,11%的家长认为网络没有任何好处和作用。58.5%的家长表示,最不能接受的事是孩子上网会浪费时间,耽误学业。显然多数家长内心十分矛盾:既希望自己的子女能享受网络的好处,更怕因迷恋网络而荒废学业。此外,令家长们深感焦虑的事还有:浏览淫秽、反动、暴力信息,产生网恋,痴迷网络游戏等等。

(二)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1.网络环境对中学生的积极影响

(1)中学生使用互联网有助于形成全球意识,强化对国家对民族的责任感。透过网络的窗口,他们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使视野空前开阔起来。全球意识的增强,适应了中国加入to的新形势,对于中学生们今后走入日趋一体化的世界,显然是大有好处的。

(2)互联网为中学生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拓宽了他们的视野。网络资源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中学生们进行探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需要。

(3)中学生使用网络有助于扩大交往的范围,促进青春期心理的健康发展。网络上,电子邮件、oiq、聊天室、bbs等把天涯海角、素不相识的人拉到零距离,在相互咨询、交谈、讨论、倾诉、请教的过程中,极大地满足了中学生们旺盛的表达欲、表现欲和社交欲。这对于舒解压力,保持青春期的心理健康有一定的好处。

(4)中学生常上网,激发了对英语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学习热情。

2.网络对中学生的负面影响

(1)网上信息垃圾使中学生深受其害。

(2)中学生迷恋网络对学业产生冲击。

(3)网上聊天引发网恋,调查显示,6.7%的中学生坦言自己有过网恋行为(实际比例会更多)。网恋中存在许多情感陷阱,中学生往往是受害者。

(4)网络不良文化弱化了中学生的道德意识。

(5)网吧管理问题依然严重,给中学生造成诸多问题。

(三)对策与建议网络环境对中学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同时也提供了许多机遇。xx同志在中央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指出:对于信息网络化问题,我们的基本方针是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

避害,为我所用,努力在全球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中,占据主动地位。这是我们进行网络德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建议:1.更新教育观念,推进学校网络德育工作的开展第一,通过宣传和学习,使全体德育工作者转换观念,统一思想认识,抛弃网络有害论,消除网络恐慌症,充分认识到网络德育的重要性和网络在中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第二,重新定位学校德育的目标,把青少年儿童的道德成熟度作为网络德育的首要目标,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判断力和自制力。第三,重新设计学校德育的内容,在原有德育内容的基础上突出价值观教育,增强识别评价和选择道德信息的能力;注重道德意志力的训练,使学生的道德认识与行为实践统一起来;开设网络德育课程,强化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和网络责任感。第四,利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拓展德育的时间和空间。

2.培养网络德育队伍,增强网络德育力量其一,通过各种形式的培训、讲座和考核,使各级教育管理者、德育工作者以及全体教师掌握网络基本知识、技能,并熟悉网络德育的运作方式和手段,学会常见的德育课件开发工具(如authare、diretor、flash等)。在讲求实效的前提下,改进和充实目前实施的沙河市中小学教师计算机考核的方式与内容,如增加教师利用网络开展道德工作的考核内容。

中国经济问题访谈录

第十六章 中国经济问题访谈录 一、大面积地出售国有资产令国民经济再添活力 国有企业的低效率,以及因此而引致的投资膨胀、通货膨胀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经济改革;而且经济增长愈快,愈暴露中国企业体制性问题的严重。如何令国企成功地转轨,遂成为中国领导人、中外学者关心的问题。香港大学经济金融学院讲师肖耿对此亦有他的看法,他认为现时出现的各种问题是一个存量性质的问题,是由于在经济体制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中出现的资产与负债失衡所引致。 (一)债务急增,资产流失。据他的分析,债务责任包括以下各种:1、国有银行中的所有存款;2、国有职工的退休金、医疗、住房及失业补助;3、对贫穷地区、少数民族地区的补助及一般的社会保险;4、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的支出;5、建设有效政府、警察、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开支;6、教育及科研开发的开支。 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却因种种原因而要面对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其中的原因有:1、贪污腐败、私分国有资产;2、由于对市场运作不熟造成政策错误,并因此引致资产流失;3、国有企业、银行经营不善所引致的亏损;4、相对价格变化(如汇率);5、宏观经济不稳定所造成的资产损失;6、低价出售国有资产。 (二)中国赤字乃存量性质赤字 肖耿进一步解释,一般的财赤问题属流量的问题,是政府开支与税收间的差别,这类问题世界任何政府均要面对。但中国的问题则是一个存量的问题,是资产性质的赤字,即政府负债与国有资产的差异。他认为,由于负债增加、资产减少,令存量问题暴露为流量问题。至于要弥补资产性赤字问题,方法不外乎以下几种:1、发行货币;2、发行内外债;3、增加税收;4、让国有资产在所有权改造过程中升值。而肖耿认为应该重点考虑的是第四点建议。 对中国经济能否成功转型,他认为要看下列三个条件。首要的是政治、经济及社会的稳定,令各项政策得以落实;第二是中国经济要保持高增长,令政府有足够的偿债能力;第三是所有制改革的展开,解决资产负债失衡的问题。从中可以看出,所有制改革能否顺利完成,对经济转型及偿还债务均起关键影响。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宏观专题)

中国经济增长三十年:经济奇迹的解释与展望 郭金兴 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天津,300071 内容摘要:本文将中国经济增长的奇迹至于更长远的历史背景下,试图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快速的经济增长是对二百年前欧洲奇迹的回应。中国经济奇迹可以从经济发展战略引发的制度变迁、要素投入数量和质量的增加以及充分利用后发优势所形成的技术进步来解释。决定中国奇迹发生的主要因素仍将在未来相当长时期发挥重要作用,而且,由于行政管理体制带来的国家治理能力的增强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中国经济在未来仍将保持较快的增长速度。 关键词:经济增长、历史大分流、中国奇迹、可持续增长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作为世界上增长最快的经济体,中国经济取得的巨大成就令全球瞩目,因为它不仅改变了全球五分之一人口的生活方式,使之生活水平得到显著的提高,并且随着日益深入的融入世界经济体系中,中国经济问题更多的成为世界经济问题,中国的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格局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同时,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发展中国家和主要的经济转轨国家,中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模式可以为其它国家和地区提供广泛的借鉴,并为经济理论的发展提供丰富的经验事实,因此中国的经济增长吸引了国内外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由于研究视角与理论方法的不同,对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些基本问题,常常存在着很多争论,并在争论中取得了一些共识,从而增进了我们对中国经济增长的认识,推动了相关理论的发展。 由于篇幅所限,本文仅论述了中国经济增长奇迹中一些基本问题,包括以下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更长远的历史视角下考察中国的经济增长,试图说明当前中国经济奇迹般的增长实际上应当视为19世纪中西方历史大分流中出现的“欧洲奇迹”的回应;第二部分是对中国奇迹的解释,从经济发展战略、要素投入与技术进步等方面说明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原因;第三部分围绕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与未来发展趋势,分析中国奇迹是否能够继续。经济增长的持续性与经济增长方式有关,但是本文的研究表明,经济增长模式是由要素禀赋的比例决定。由于我国不同地区具有不同的要素禀赋比例,因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具有不同的含义。

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

人口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是研究所有人口问题中最基本的出发点之一,因此长期以来倍受学者的关注。早在几百年前,中国著名人口思想家洪亮吉、汪士铎等人便根据当时人口、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现状,从不同角度上探讨了人口过快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以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为代表学者从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力的角度比较系统地论证了人口数量、人口质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辨证关系,并以此为主要依据提出控制人口的现实必要性,这是建国以后学术界最早对人口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认识。遗憾地是,由于受当时左倾思想的影响和干扰,人口与经济关系的学术研究便就此中断了20余年。 随着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确定、发展和完善,中国人口科学研究也随着走向恢复、不断发展和繁荣的新阶段。在过去的20年中,国内外学术界结合中国的国情,对人口与经济关系运行的机理、方式、途径等方面进行大量的深入剖析与探讨,在许多关键的人口经济问题上达成了共识,取得了一些重大的突破,并为国家的社会经济决策提供了理论依据。综观过去20多年的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过程,学术界在不同阶段中对问题研究的内容、手段、视野等方面也有着不同的特征。因此,我们将其主要研究成果划分为改革初期、深化改革时期和市场经济时期三个阶段进行文献的回顾和综述,并对未来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问题研究的重点作一展望。 一、改革初期的研究成果回顾与评述(1979~1986年) 中国在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现代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各项社会经济发展的现实客观上急需社会科学研究作为制定政策的理论依据,因此带动了当时人口经济学的研究。学者们在回顾这段历史时指出(李竞能1999),1978年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是中国人口经济研究得以恢复的催化剂,这突出反映在三件事上:一是从思想上把原有的禁锢逐步打破,提倡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二是人口增长同经济发展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人口压力沉重,突出表现在失业问题极其严重,物质供应非常紧张,住房短缺,建设资金不足,使人们再也无法否认社会主义社会也会存在人口问题。三是在纠正以往政策偏差和冤假错案的过程中,出现了为马寅初、陈达和吴景超等人口学者平反的举措,引发了对社会主义人口问题的研究。①由于中国人口科学研究的恢复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国家正全面致力经济建设,其工作的重心放在实现四个现代化上,因此,改革初期阶段的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则更多地关注社会主义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规律是什么,它的理论基础又是什么,中国人口经济运行中的重要矛盾有哪些,控制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辨证关系又是什么,等等?在这一阶段,中国人口与经济关系研究的主要研究成果和关注的内容可以大致归纳为以下四个方面: 两种生产理论 70年代以后,中国政府已明确提出控制人口的战略,但当时实行计划生育却缺少必要的理论作为指导。改革开放以后,探讨社会主义国家控制人口的理论基础便成为人口学界义不容辞的责任。随着人们思想的解放,人口学界突破过去的理论禁区,对中国人口经济问题研究的重大成果是提出了两种生产理论。人类自身生产必须与物质资料生产相适应是马克思主义人口经济思想的核心,这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德意志意识形态》、《政治经济学批判》导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优劣势分析 来源:宣讲家网站报告发布时间:2011-03-15 03:12 增强机遇意识和忧患意识 十七届五中全会公报指出,我国的发展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战略机遇期。国际金融危机以后,中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不是下降了而是上升了。在这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重新洗牌,中国要集中精力把经济发展好,把社会建设好,进一步在国际舞台上寻找更大的发展机会。 现在我们到美国或欧洲去考察,会发现和30年前大不一样,和10年前都大不一样。我们到法国凡尔赛宫都有中文说明书, 10年前就没有,这说明中国到国外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特别是21世纪以来,中国经济在发展,中国的各种文化、政治、经济的交流也在加强,中国到国外去的人越来越多。外国人也要为中国服务,重要的旅游景点、场所都要补上中文说明书,他们欢迎我们去学习、考察,说明中国的力量越来越大。 国际金融危机给中国提供一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国际经济格局、政治格局在调整,中国应该在这个伟大的历史性转折中抓住机会,有所作为。一是2010年我们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虽然人均GDP还很少,撵上美国还要好多年的历史。但是总的GDP能在全世界由过去的几十位上升到世界第二,这本身就是一件很大的事件。中国的地位也在上升,政治、经济、文化地位都在上升,给我们提供了大的机会。二是西方强势国家现在面临大的挑战,进入缓慢发展时期,这也给我们提供了发展机遇。三是亚非拉国家、非洲的发展中国家非常希望跟中国建立友好的关系,这对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稳定,包括我们和这些国家进行资源等方面的交流合作也创造一个好的条件,为我们争夺了更多的发展空间和战略空间。四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很深远,整个全球经济出现大调整,围绕着市场、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熟悉的“五险一金”,并且,近年来,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压 力增大,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和为个人工资的40%左右,而中央对社保的财政支出虽逐年增加,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但较发达国家仍低30%--50%的比例。并且,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居民高储蓄率,政府通过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增大个人及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压力,并且社保基金监管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在社会保障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农村是整个社会发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综合农村养老机制,依托国家和社区,新型养老机制中,家庭为老人提供亲情、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照顾,国家是养老的最根本的保障。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过程,新型农村医疗合作社对解决农村医保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社保事业的完善,推动统一社保制度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 关键字:社会保障;五险一金;老龄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1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 1.1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看法 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主义”的原则,他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幸福感,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幸福。萨缪尔森提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性质,只要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每一个成员都可以消费。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国家全面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相互调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市场自动调整为增加供给,增加就业;反之,市场自动减少供给,减少就业。笔者比较赞同边沁的观点,在没有社会保障体系的中国古代,人类为了追求自身幸福感,会有“养儿防老”的说法,也有“多子多福”的说法,一方面是基于血脉传承和传统文化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是出于年老之后生活和感情上有更大的保障。在当代的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建设,一方面为公民提供社会福利,保障和改善公民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有出于稳定社会,平衡社会财富分配,利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刺激经济增长。 1.2社会保障模式 在社会物质生活水平较高,经济发达的条件下实现福利国家模式,每个公民的出生、衰老、疾病和死亡都是生活和危险的维护,主要是在西欧,北欧国家,如英国、瑞典等。在国家工业化水平较高,经济基础雄厚的情况下实施社会保险型模式。国家为公民提供一系列基本生活保障,帮助陷入困境和需要特殊帮助的公民,得到政府的经济补偿,主要有美国、德国等。一是政府首先要建立有关社会保障的法律作为实施的依据。二是公民首先要履行一定的缴费义务,才能依法领取社会保障金,他是一种强制性保险。三是保障覆盖社会全体成员。四是保险的项目数量不定,可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人民的后顾之忧。五是有较好的社会保障的经济后盾,资金来源丰富。 以促进经济发展为目的,采取强制储蓄的保障模式。如新加坡和其他国家建立的公积金系统。以“最大限度地满足和保护劳动者的健康和维护其基本工作能力”为目的,实行国家保障的模式,如前苏联。一

社科院: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2019年秋季报告

2019年以来,我国宏观经济运行正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提高,也出现了一些不稳定、不健康的因素,特别是某些部门的盲目投资、低水平重复建设问题严重,引发了宏观经济局部出现过热现象。针对这一情况,为了保持宏观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党中央、国务院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实施了新一轮的宏观调控措施。到目前为止,此次宏观调控取得了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宏观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继续向着宏观调控的预定目标发展,国民经济总体形势是好的。把目前较好的经济发展势头保持下去,争取取得此次宏观调控的更好成绩,为"十一五"计划的制定和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不懈努力。有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的指导,我们具备很好的条件,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战胜各种各样的挑战,争取在2019年和2019年中取得宏观调控和经济发展的新成绩。本报告将在模型模拟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基础上,预测和分析2019年和2019年我国经济的发展趋势和面临的问题。主要国民经济指标预测如果我们能够继续较好地把握宏观调控的方向和力度,主动而及时地进行宏观政策调整以适应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宏观经济形势发展中出现的各种新的变化,据预测,2019年我国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将略高于上年,GDP增长率将达到9.4%左右。如果2019年国际经济政治环境不发生有重大影响的突发事件,国内不出现大范围的严重自然灾害和其它重大问题,在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下,GDP增长率将有所回落,可以保持在8%以上的水平上。在2019年和2019年这两年中,在加强农业生产的各项政策的作用下,农业增长

速度将较为明显地高于前几年,实现速度在4%以上的增长;受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与2019年相比,第二产业的增长速度将呈略有减缓的趋势,这两年的增长率将分别为11.7%和10.9%,这两年中重工业增长仍将快于轻工业,但是轻重工业增加值增长率的差距将减小到一个百分点左右;在宏观调控措施的作用下, 2019年和2019年第三产业增长速度将比2019年明显提高,这两年中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率将分别为7.9%和7.5%,缩小了与第二产业增长速度的差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019年和2019年将分别达到68330亿元和78650亿元,实际增长率分别为17.1%和10.8%,名义增长率分别为24.0%和15.1%。2019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已经是自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我国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以来,名义增长速度最高的一年。2019年投资增长速度虽然受到宏观调控措施的影响有所减慢,但是名义增长率仍将高达24%。如果宏观调控措施进一步见效,2019年投资增速可望继续减慢,名义增长率降为15%左右。我们必须注意,这样较高的投资增长使得国民收入分配中投资占GDP的比率持续攀升,预计2019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占GDP的比率将超过50%,2019年将进一步超过51%,这是一个必须立即引起我们十分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加以缓解的问题。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变动在2019年转负为正,2019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和社会零售价格指数都将呈现一定程度的上涨趋势。虽然目前尚不会出现太大的通货膨胀,但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可能的价格上涨应该引起我们的充分重视。预计2019年和2019年社会商品零售价格指数的年变动率将分别为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2016课后习题以与答案正确率在99.9以上)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一)已完成 1 下列不属于工业领域部特点的是: ?A、资本增密 ?B、劳动增密 ?C、技术增密 ?D、排斥劳动 我的答案:B 2 中国历朝历代新政权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 ?A、大赦天下 ?B、发动战争 ?C、均田免赋 ?D、施行仁政 我的答案:C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有多少次成规模的外资进入?() ?A、1.0 ?B、2.0 ?C、3.0 ?D、4.0 我的答案:D 4 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引进外资而引起的经济危机中,后两次为生性危机。 我的答案:× 5 在小资产阶级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并不存在。()我的答案:√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二)已完成 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旧民主主义 我的答案:C 2 中共中央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是在()。 ?A、1953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49年 我的答案:C 3 中苏关系破裂之前,苏联远东舰队在中国唯一的不冻港出口是在()。?A、 ?B、旅顺 ?C、 ?D、 我的答案:B 4 1957年,中国已经可以独立生产并出口双口座的轻型飞机了。() 我的答案:× 5 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 我的答案:√

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三)已完成 1 四个现代化中最早提出的是()。 ?A、农业现代化 ?B、城镇现代化 ?C、工业现代化 ?D、信息化 我的答案:A 2 以下行业属于世界三大市场的是: ?A、能源 ?B、材料 ?C、粮食 ?D、以上都有 我的答案:D 3 斯大林模式的实质是()。 ?A、社会主义 ?B、私人资本主义 ?C、国家资本主义 ?D、官僚资本主义 我的答案:C 4 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是用自己本国的财政来承担本国庞大的上层建筑支出的。() 我的答案:√ 5 美国的危机多发生在热战时期,中国的危机多发生在冷战时期。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中国经济热点问题研究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一) 1 下列不属于工业领域内部特点的是:(B) A、资本增密 B、劳动增密 C、技术增密 D、排斥劳动 2 中国历朝历代新政权都要做的一件事情是(C)。 A、大赦天下 B、发动战争 C、均田免赋 D、施行仁政 3 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有多少次成规模的外资进入?(D) A、1.0 B、2.0 C、3.0 D、4.0 4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引进外资而引起的经济危机中,后两次为内生性危机。

正确答案:× 5在小资产阶级人口占绝对比例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先例并不存在。() 正确答案:√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二) 1 新中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完成这一时期,中国社会的性质是(C)。 A、资本主义 B、社会主义 C、新民主主义 D、旧民主主义 2、1957年,中国已经可以独立生产并出口双口座的轻型飞机了。()正确答案:× 3 中共中央提出调动“两个积极性”是在(C)。 A、1953年 B、1957年 C、1958年 D、1949年 4江泽民时期,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年不变。() 正确答案:√ 5

中苏关系破裂之前,苏联远东舰队在中国唯一的不冻港出口是在(B)。 A、营口 B、旅顺 C、阜新 D、大连 作业标题:八次危机——中国的真实经验(三) 1没有任何一个政治现代化的发达国家是用自己本国的财政来承担本国庞大的上层建筑支出的。() 正确答案:√ 2 四个现代化中最早提出的是(A)。 A、农业现代化 B、城镇现代化 C、工业现代化 D、信息化 3 以下行业属于世界三大市场的是:(D) A、能源 B、材料 C、粮食 D、以上都有 4美国的危机多发生在热战时期,中国的危机多发生在冷战时期。

当前中国经济形势分析报告

当前我国形势经济分析 一、目前我国的经济形势 1.GDP增速持续回落 从2011年开始,我国GDP增速一直处于回落当中,今年第一季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1885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7.7%,增速比去年四季度和去年全年分别回落0.2和0.1个百分点,但高于今年7.5%的预期目标。 2.三大产业增速明显放缓 不管是第一产业、第二产业还是第三产业的增速,都明显放缓,从2011年年末开始,就呈现出这样一个趋势。 3.固定资产投资增速缓慢 固定资产投资(所谓中国模式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概括为投资拉动的模式)作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指标,从2011年年末开始,在过去一年当中,其增速也呈现回落状态。尽管中央政府已经允许地方政府和铁道部加大基础设施支出,但2012年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速仍有所下降。 4.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改善幅度较小 据中国市场学会统计,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尽管有所提高,但幅度较小。从整个消费形势来看,尽管有小幅度回升,但从整体上说,还没有真正好起来。餐饮、烟酒消费,在中央八项规定的影响之下,其下滑速度是非常快的。 5.外贸出口回升势头不强劲

对外贸易继续延续了上年底企稳回升态势,出现了少许的回升势头,这主要得益于以美国为代表的世界经济的温和复苏,但是回升幅度和规模都很小。 6.财政收入增速下滑 财政收入是目前特别抢眼的一个经济因素。财政收入的增速,不仅与往年相比持续回落,而且已经低于GDP的增幅,甚至低于今年预算的增幅,就目前的运行情况来看,今年的财政收入形势将很不乐观。 7.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和世界银行下调我国经济预期 在这样一种出现剧烈变化的经济走势面前,特别在今年第一季度,中国的宏观经济指标发布之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已经先后陆续下调了对于今年中国经济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已在2013年5月29日把中国2013年的增速调整为7.75%,而在此之前,其曾经预言过中国今年的GDP增速是8%;世界银行则于2013年4月15日将中国经济增速的预期下调到8.3%(原来预期是8.4%);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于2013年5月29日将中国GDP增速大幅下调至7.8%,而此前在三月份的预期是8.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称,内需疲软和全球经济不确定性为调降中国经济增速的主要原因,预计随着信贷规模扩张和政府刺激政策的出台,2014年中国经济增速将达到8.4%。 二、对中国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课程论文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融资瓶颈及其突破 摘要: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及其形成原因,提出了突破这些金融困境的四方面的途径,第一,树立城镇化经济本质的正确认识;第二,准确识别新型城镇化关键投资领域;第三,以金融体制创新释放新型城镇 化发展红利;第四,探索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创新融资模式。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金融困境,形成原因,突破 一新型城镇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伴随着这一进程也会产生一系列的问题,如:资源大量消耗、环境矛盾加剧、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经济结构失衡、就业压力巨大等等。为解决这些新型问题,实现“中国梦”,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新型城镇化不再是过去简单的“楼房化”。2013 年底先后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和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均提出,要制定实施好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加强重大政策统筹协调,各地区要研究提出符合实际的推进城镇化发展意见。新型城镇化要找准着力点,有序推进农村转移人口市民化,深入实施城镇棚户区改造,注重中西部地区城镇化。 有业内人士推测,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坚持以人口城镇化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以综合承载能力为支撑,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在农民工市民化方面,将着力推进解决已转移到城镇就业的农业转移人口落户问题和有能力在城镇就业、居住的常住人口市民化问题。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的资金需求主要分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农民市民化的社会公共服务需求(包括养老、低保、医疗、教育需求等)、保障房投资需求、以往城镇化建设过程中的贷款利息支付需求等四大类需求,即在未来的新型城镇化进程中,除了要继续保持一定力度的基础设施投资外,政府还需在公共服务方面弥补缺口,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对进城农民的全覆盖以及公共服务的均等化,所需要的资金量非常庞大。我国城镇化建设中的金融困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金来源单一使城镇化建设加剧了政府财政负担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关于中国经济问题的比较思考 中共“十八大”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外交等各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中国经济遇到了新问题,我们要用新思路来对待这些问题,不能再用旧思路、老眼光对待新问题与新政策。笔者将结合“十八大”会议与中央经济会议的精神来谈谈对于中国宏观经济未来运行的若干问题。 一、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思考 关于战略机遇期的思考主要是对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国际形势的判断与重新审定。政策的制定取决于对形势的判断。党的“十六大”指出,我们处在一个战略机遇期,这个提法在“十八大”得到了继承,也就是说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基本判断没有变。但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国际环境方面的内涵和条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我们面临的机遇不再是简单地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加快投资的传统经济,而是倒逼我们扩大内需、提高创新能力、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新机遇。” (一)新形势倒逼国内改革 过去所谓的“战略机遇期”,即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体系,从一个封闭状态进入全球分工体系、扩大出口。目前我们的出口比重非常高,是全球最大的出口国家。过去“加快投资”主要

是阿引进国外投资,几十年来改革开放战略沿着这样一条路在走,现在判断“不再是”有很多原因。从表面上看是不太可能沿着这条路走下去:纳入全球分工体系显然是在改革开放初期,从一个封闭体系进入一个全球分工体系,当时的分工体系是由欧、美等一些发达国家主导的分工体系,进入这个分工体系后,我们用自己的优势很快找到了位置,并形成了“中国制造”,在世界上有了立足之地。为了“中国制造”,很自然就是扩大出口,同时也要引进外资,加快国内投资。应当说,这种战略安排使中国获得了较大的成功,从原来世界上一个微不足道的国家成为第二大经济体,成为国际事务如果没有中国参与就没有有效结论的国家。 我们现在“不再是”前文所述的那种战略转型期,“而是”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主动地以一个负责任大国的身份引领国际分工体系的重新塑造。我们越来越认识到,当日益深化到国际分工体系当中想发挥更大作用,特别是想发挥主导作用时,国内体系不完善成为这个进程中的障碍。以金融体系中希望人民币发挥较大作用为例。美、欧、日参与国际分工体系,不仅能从实体经济的交易中获益,还可以从货币的国际使用中获益。阻碍人民币国际化固然有其他因素,但最主要因素是人民币是否能够提供一些工具性的职能,从而具有被一些机构、市场与自然人持有的价值。美元是国际货币,2/3在境外,而这其中更大的一部分在中国。持有美元实质上是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分析报告文案

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简本) 表一:中国市场经济程度测度指标及分值 2001年中国加入了世贸组织,这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件大事。世界贸易组织绝大部分成员是市场经济国家,世界贸易组织运作遵循着市场经济规则。但中国在参与世界围的贸易中,在国外对华反倾销中被视为“非市场经济国家”(Non-Market Economy Country 缩写为NMC),受到不公平的待遇。事实上,中国经过20多年改革开放,已经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为促进外国朋友对中国市场经济的了解,2002年我们用了近一年时间,对截止2001年底中国市场经济的状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对市场化进程进行了评估测度,并与一些发达国家、转轨国家及发展中国家的市场经济程度进行了比较。在此基础上,撰写了《中国市场经济发展报告2003》。由于报告的英文版正在翻译过程中,为方便国外读者,这里先给大家

提供报告缩写本的英文版。 一、反倾销与非市场经济国家 众所周知,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是反倾销调查确定倾销幅度时一个常用的重要概念。反倾销案发起国的调查当局如果认定调查商品的出口国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将引用与出口国经济发展水平大致相当的市场经济国家(替代国 surrogate country)的成本等数据计算所谓正常价值(normal value)并进而确定倾销幅度,施以对应的征税措施。 反倾销是世贸组织允许采取的、也是各国公认的维护公平贸易和保护国产业安全的合法手段。中国赞成和支持这一措施,一贯反对以倾销方式扭曲国际贸易公平竞争的秩序,反对以倾销损害贸易伙伴国相关企业的利益。但是,中国坚决反对滥用反倾销,反对把反倾销变成进行贸易保护或实施歧视政策的手段。现在,确有一些国家利用某些贸易纠纷案件,把反倾销作为贸易保护的工具,人为地夸大对方国家所谓倾销的幅度,尤其是把一些发展中国家和转轨国家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采用与这些国家经济毫不相干的第三国(替代国)的市场价格来计算这些国家产品的正常价值,而不按照这些国家产品的实际成本和价格来计算。这就不能真实反映出口国经济的现实,导致误判。这种歧视性的做法, 不公正待遇,使一些国家出口产品本来没有倾销而被裁定为“倾销”,本来倾销幅度轻微而被裁定为高度倾销,给这些国家出口造成人为的壁垒,给国际贸易公平秩序造成过度的摩擦和动荡。 中国是受损害较大的一个国家。一些国家之所以对中国做出非市场经济国家(NMC)的判断,之所以经常对华使用反倾销的政策,主要是因为双方交流不够。他们确实不了解中国市场经济已发展到什么程度,不了解中国市场化的快速进展,也不理解中国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到底是什么样的市场经济。而中国企业由于对国际反倾销法律及程序不熟悉,同时对国市场经济方方面面的变动不甚了解,在相当一段时间也很少能向反倾销国家提供案子调查的广泛背景资料;而中国学者们虽然从推进改革角度做了不少中国市场化测度的研究,但几乎没有从反倾销角度与国外同行讨论中国的NMC问题。因此,使一些国家对中国经济误判一直没有能得到更正甚至因某些小纠纷而加深了。当然,不排除在一些反倾销案件中,有非认识方面的因素在起作用。譬如,有时会因涉及一些进口国相关生产企业的经济利益,进口国政府有关部门迁就了国企业的过分要求;甚至也不排除,个别时期个别国家机构,在与贸易紧密相关的反倾销措施中掺进了某些政治因素。 实际上,市场经济地位并不是反倾销胜诉的惟一条件。市场经济下,也存在不公平贸易的产品;非市场经济下,也可以有相互满意的公平贸易。同样是具有市场经济地位的企业,反倾销中仍然会有败诉。因此,中国要求反倾销国从实际出发对待中国的NMC问题,并不是追求反倾销中的优惠地位,只是要求贸易伙伴公平的对待;只希望为了公平贸易而实施的反倾销措施,不要成为扩大不公平贸易的手段。 为了在反倾销中能得到一个非歧视的、公允的判断,我们需要耐心地、客观地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经济快速转轨的进展情况,帮助外国朋友认识中国是一个市场经济国家,中国的企业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运行的企业。本报告就是这样一份向外国朋友们提供关于中国市场经济极为详尽的调研成果。我们欢迎国外读者尤其是外国朋友共同来评判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情况。我们将充分听取包括国外专家在的各方意见,摆事实,讲道理,心平气和,充分交流,这不仅将有助于促进中国市场经济的深化,也将有助于形成公平、公正的世界贸易秩序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重点 一、题型 1.选择题 2.辨析题(判断题) 3.名词解释 4.简答题 5.论述题 二、第一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分析 1.什么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答:从中国实际出发,对中国经济发展的基本性质、基本方向、基本宗旨以及 由此决定所必须采取的基本经济制度、经济体制、分配方式、发展方略等一系列重大问题的确定。 2.P2从哪几个方面着手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学? 答: 3.P4社会主义的本质;科学发展观 4.P5社会主义工业化中级阶段的特点;新型工业化道路与方针;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正确认识和处理的问题 5.P7商品市场经济的特点 三、第二章 1.P14粮食是基础的基础 2.P15如何加强农业基础地位

3.P18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基本原则 4.P19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措施 5.P22中国农村和农业基本经济制度的变迁:土地及土地产权制度;农地产权制度经过的几个阶段;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其特点 6.P24中国现阶段农村和农业的基本经济制度的矛盾和问题 7.P26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要性(建设贵州“美丽乡村的必要性”) 8.P28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推进新农村建设 四、第三章 1.P39中国基本国情的六个显著特征 2.P41新型工业化内涵 3.P42中国新型工业化道路的特征 4.P47我国新兴工业化的内容 5.P48工业化和信息化的关系 6.P53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 五、第四章 1.P60克拉克定理 2.P76知识经济背景下第三产业发展的方向 六、第五章 1.P86传统经济发展观的核心 2.P87可持续发展观的定义及意义 3.P89、90科学发展观的内涵

中国经济运行预测分析报告

2006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与三季度预测分析报告今年上半年,经济形势总体良好。国民经济在高位景气水平上出现加快增长的态势,经济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国民经济中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但国际贸易顺差继续大幅度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居高不下,货币供应和贷款增长偏快,工业生产高位加速,这些情况表明,我国经济运行出现了偏热的势头,经济运行的结构性矛盾仍然较为突出。由于党中央、国务院及早察觉到这些问题,并制定了一系列调控措施,有些措施已经显现出积极效果。因此,当前工作重点是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国务院的各项政策,加大贯彻实施的力度,在保持政策稳定性和连续性的情况下,适时微调,化解经济运行的不健康不稳定因素,保持国民经济稳定较快增长。预计三季度外贸顺差增幅和投资增长可能出现小幅下降,经济增长速度小幅回调,但比上年同期仍将明显提高。 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与分析 (一)社会总需求快速扩张,对经济增长形成较强的拉动作用 今年上半年,消费、投资和出口增速都不同程度的加快,呈现出全面加速增长的势头。 1.消费品市场更加活跃 上半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3%,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2个百分点;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4个百分点。分地域来看,上半

年城市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3.9%,比上年同期提高0.7个百分点;县及县以下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2.0%,比上年同期提高0.9个百分点,说明农村居民的商品性消费增长也在提速。上半年消费品市场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消费品零售额同比增速逐月加快,在二季度没有出现下降,反而出现继续提高的情况,这是近年来较为少见的现象,说明消费品市场在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的拉动下,出现了加速增长的趋势。 2.投资增长高位加快 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2371亿元,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36368亿元,增长31.3%,加快4.2个百分点。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房地产开发投资7695亿元,增长24.2%,加快0.7个百分点。 投资增长高位加快,一方面起因于在建规模较大,新开工项目增加较多。截止到6月底,城镇5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累计17.08万个,同比增加3.16万个;施工项目计划总投资16.64万亿元,增长26.6%;新开工项目9.89万个,增加1.83万个;新开工项目计划总投资3.65万亿元,增长22.2%。另一方面起因于投资资金较为充裕,上半年城镇投资到位资金44127亿元,同比增长32.4%,高出投资增长1.1个百分点。其中,国内贷款增长29.8%,利用外资增长26.6%,自筹资金增长37.6%。上半年自筹资金增长明显快于其它资金来源增长,自筹资金占资金来源的比重明显提高,说明企业自有资金较为充裕。 3.贸易顺差继续加大 上半年,我国出口额4285.93亿美元,同比增长25.2%;进口额3671.46亿美元,

工作报告之中国经济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研究报告 【篇一:中国经济问题研究报告】 中国经济问题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研究 摘要: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主要是熟悉的“五险一金”,并且,近年来,个人和企业社会保障基金缴费压力增大,缴纳五项社会保险费率之 和为个人工资的40%左右,而中央对社保的财政支出虽逐年增加, 占我国财政总支出的10.2%,但较发达国家仍低30%--50%的比例。并且,面对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趋势,以及居民高储蓄率,政府通过 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来刺激消费,增大个人及企业缴纳社会保障基金 压力,并且社保基金监管没有可靠的法律依据。在社会保障体系中 最重要的就是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中国 农业在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中国农村是整个社会发 展的重要考虑因素,“三农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我国 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是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即由国家、单 位和个人共同负担。本文介绍一种新型的家庭-社区-国家三位一体的 综合农村养老机制,依托国家和社区,新型养老机制中,家庭为老人 提供亲情、社区为老人提供基本的服务设施和照顾,国家是养老的 最根本的保障。本文介绍了中国农村医疗保障的发展过程,新型农 村医疗合作社对解决农村医保问题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完善的社会 保障体系,是保证国家长久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基础,也是 对人民生活的重要保障。需要共同努力,推进社保事业的完善,推 动统一社保制度工作,完善我国的社保体系。关键字:社会保障; 五险一金;老龄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 1 社会保障体系——“五险一金” 1.1 对社会保障体系的看法 边沁,首先提出了“功利主义”的原则,他说生活的目的是为了增加 幸福感,人类的社会活动是为了获得最大的个人幸福。萨缪尔森提 出了“供给自动创造需求”的观点,社会保障具有很强的公共产品的 性质,只要劳动能力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数量的公共产品,每一个 成员都可以消费。凯恩斯则提出了“有效需求”理论,主张国家全面 干预和调节经济生活,社会商品的总需求价格与总供给价格之间相 互调节,当总需求价格大于总供给价格时,市场自动调整为增加供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调查报告 班级:环工132 小组成员:李健、蒋龙裕、施相如、杨秦翔、肖扬

关于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崛起的调查 前言: 自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改革开放成效日益明显,经过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经济总量日益上升。据数据显示,到2010年上半年止,中国的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仅次于美国,位居世界第二,这样的成绩当然离不开中国经济发展模式。 为了更好地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我们小组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做了深入研究,于2015年5月份在问卷网发布调查问卷,20多天的时间里,累计收集了47份调查问卷,参加者多为20-25岁的大学生,他们对中国经济未来的发展趋势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详见附录) 调查分析: 通过调查,我们可以看出,绝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我国的经济实力总体来说比较乐观,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给予重大期望。大多数调查者认为发展不平衡所导致的社会矛盾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最主要因素。人们对互联网新兴金融产品的关注与使用越来越多,认为互联网金融与传统金融业相比,更加便捷,更加高效,免去了银行排队办理业务的困扰,尤其是近几年来支付宝,网银,余额宝等进入大众视野,进而引发全民使用热潮。但是这些金融产品本身也存在着诸多问题,诸如行业制度监管不力,信用度低,风险大等。大多数调查者认为这种现状会驱动银行的发展模式的改变,但最终它们还是

会依赖银行体系生存。 近年来,中国的房价居高不低,房价问题是与普通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个重大问题。我们对此也做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有近40%的调查者认为房价对中国人民的生活产生的影响是全面的,它全面影响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近一段时间,房地产投资需求萎缩,销售市场持续低迷,大多数调查者认为房地产市场市场饱和,供大于求是主要原因,并希望政府加强房地产市场监督,出台购房优惠政策,促进房地产销售。 能源短缺,污染加剧,科技创新力度不够……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其中多数调查者认为我国自主创新能力太弱是限制我国经济发展的最大因素。调查者期待我国在环境、可持续发展、新科技改革领域加速经济转型,并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并期待中国下一任领导人增加对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形成以科技带动经济的自主创新型经济模式。总结: 通过对47名调查者的调查分析得出,中国经济的发展态势总体良好,但需要在经济发展模式方面多做改变,中国政府应该紧贴民生,在全力追求小康社会的同时,大力推行科教兴国战略,加强环境保护,尤其应加大金融改革。金融改革对中国经济的长期健康发展至关重要。事实上,金融改革正是中国经济改革蓝图中的关键组成部分,也将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进一步发挥“决定性”作用。 中国对全球的影响力超过了世界上任何的经济体。 李杰睿老师

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来自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徐高理事对中国宏观经济数据分析的深度报告 数据是经济分析的基础。严格的经济理论和预测判断均需要以详实合理的数据做支撑。认识理解经济数据是进行经济研究所需的基本素质。宏观经济涉及多层面庞杂的数据,系统全面的掌握宏观数据体系,以及阅读、处理、分析、判断经济数据对宏观研究至关重要,卓越的经济理论以及准确的经济预测均建立在对数据的准确把控上。特别对于转型时期的中国,宏观数据体系基本上依据市场经济需求建立,但尚未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影响,理解中国经济数据更具复杂性。本文简单介绍经济数据阅读处理基本方法,搭建经济数据体系,成系统的分类介绍各经济指标,力图使读者在形成数据系统框架的基础上掌握各经济指标,并准确运用。然而受篇幅限制,本文在尽量做到对指标全面覆盖的同时,对各指标介绍的深度难免有限。 本文首先介绍宏观经济指标的阅读以及处理方法。宏观指标以时间序列型居多,而宏观数据的变化往往反映经济走势,因而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在转型期的中国,统计技术与资料的限制使得累计值和当月值在月度与季度数据中成为普遍使用的两个概念。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生产活动的季节性变化意味着经济指标随季节出现涨落。同比变化率是最为简单的消除季节性的方法,然而存在滞后性。及时有效的分析短期经济走势,需要借助一定技术手段排除季节性因素,得到环比增速数据。 本文第二部分通过构建中国经济数据体系来系统介绍各经济指标。我们以市场经济循环作为分析的起点。从产出面、需求面和收入面构建实体经济指标体系。循环表现为需求决定产出、产出创造收入、收入产生需求。产出面以生产法 GDP 为总量指标,工业增加值、采购经理人指数等均是从生产面的不同侧面对经济情况进行描述。而需求面GDP以支出法GDP为代表,与其三大子项消费、投资和净出口对应的有社会零售总额、固定资产投资以及货物贸易等更为高频的指标。收入法GDP是从收入面描述经济的总量指标,包括劳动者报酬、企业盈余、生产税净额以及固定资产折旧四项,企业利润、就业、财政数据等从收入面对经济走势进行了描述。 本文第三部分介绍宏观名义量与实际量区别产生出一般物价指标——通胀指标。而通胀水平变化在价格粘性背景下可能影响实际经济变量。其中CPI是最为常用的通胀指标,通胀变化一方面显示实体经济走势,另一方面对货币政策具有指示意义。因而预测通胀变化对市场分析至关重要。 本文第四部分介绍现代经济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货币循环指标。现代市场经济下货币与金融是市场循环的润滑剂。而央行是调控货币政策的职能部门。央行向商业银行投放或回收货币,商业银行向实体经济投放信贷并形成货币再生创造。这样形成央行与商业银行、商业银行与实体经济两个层次的资金市场。相应的货币总量、资金价格、流动性供应等均存在两个层面的度量指标。一般情况下,商业银行层面的资金供求变化会影响实体经济变化。但在金融体系传导不

相关主题